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97a 页


净土论卷下

大唐弘法寺释迦才撰

*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道俗得往生净土者。略有二十人(比丘僧六人。比丘尼四人。
优婆塞五人。优婆夷五人)。

问曰。上引经论二教。證往生事。实为良验。但
众生智浅。不达圣旨。未若引现得往生人相
貌。劝进其心。今即日取信。欣其闻进也。

答曰。其得往生人。依经论咸得光台异相者。
其数无量。今略引四五。示诸学人。令见取信
也。

** 比丘僧得往生者六人

方启法师者。花荫人也。贞观九年。共玄果
法师。于蓝田县悟真寺。一夏念阿弥陀佛。乃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97b 页 T47-0097.png
取一杨枝。著观世音菩萨手中。誓云。若我念
佛得往生者。愿此杨枝七日不萎。依誓。遂即
七日不萎也。此僧复为一切众生请云。如摄
论中判。作别时意。观经中言即生。愿于梦中
见阿弥陀佛。请决此疑。即于其夜。唯在一处。
三度作梦。初梦在一大池。西南有一高楼。此
僧从楼而下。至池东北岸上。见一宝帐高二
丈馀。面东开门。此僧忽尔飞入帐中。半身得
入。还出。下至帐西。有大殿宇。中见一大德告
云。但修净土行。并生此帐中也。遂即睡寤复
更作梦。在池北岸。见观世音菩萨。面向北方。
垂脚而坐。此僧遂以手捧菩萨足。头上载之。
见足下有千辐轮相。其菩萨身作阎浮檀金
色也。忽然睡觉。更复作梦。于池南面。向西而
立。自池已西。总皆是大水。满中莲华。忽见阿
弥陀佛从西而来。至此僧前。此僧头面著地
礼拜。礼拜讫。即于佛前。胡跪合掌请云。娑婆
世界众生。依经修行。得生世尊国不也。佛即
答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但修净土行者。并生
我国。勿生疑也。又此僧复于别夜梦见。自身
在娑婆世界。回头向西而望。见弥陀佛土平
坦如镜。见娑婆世界。唯是山川。东西而别。向
南而望。见南坪。川中有十五个宝帐向西而
去。馀者皆是七宝。唯中央一个。是其白银帐。
帐之下皆有音乐。歌咏赞叹。此僧问云。此是
何帐。帐下人答云。此是并往生人也。此僧欢
喜。踊身在空。飞向西去。少时还住也。又于别
夜梦见。在一佛堂中。正当佛前。有一僧。名
曰法藏。御一大车。就佛堂内。迎令上车。戴向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97c 页 T47-0097.png
西而去也。法藏者。即阿弥陀佛也。车者。四十
八大愿也。又于别夜梦见。自身坐百宝莲花
王座。面向南方。垂脚而坐。成正觉也。又于别
夜梦见。释迦如来。共文殊师利。住此僧前。赞
法花经也。又于别夜梦见。有三大道。直向
西方。第一道上。唯是僧尼。第二道上。并是俗
人。杂有男女。第三道上。唯有一僧。皆向西而
去。云皆是往生人也。此僧现在未死也。

沙门昙鸾法师者。并洲汶水人也。魏末高齐
之初犹在。神智高远。三国知闻。洞晓众经。独
步人外。梁国天子萧王。恒向北礼昙鸾菩萨。
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裁成两卷。法师撰集
无量寿经。奉赞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问答
一卷。流行于世。劝道俗等。决定往生。得见诸
佛。恒请龙树菩萨。临终开悟。诚如所愿。此方
报尽。半霄之内。现圣僧像。忽来入室云。我是
龙树。便为说曰。已落之叶。不可更附枝也。未
束之粟。不可仓中求也。白驹过隙。不可暂时
留也。已去叵反。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
白驹难可回。法师妙达言旨。如是告终。即半
夜内。发遣使者。遍告诸村白衣弟子。及寺内
出家弟子。可三百馀人。一时雨云集。法师
沐浴著新净衣。手执香炉。正面西坐。教诫门
徒。索西方业。日初出时。大众齐声。念弥陀
佛。便即寿终。寺西五里之外。有比丘尼寺。并
是门徒。明相出后。集堂食粥。举众皆闻空内
有微妙音乐西来东去。中有智者告大众言。
法师和上。一生教人修净土业。今此音声向
东去者。必应多是迎法师来。食讫。相命觐法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98a 页 T47-0098.png
师去。庭前相待。未出寺庭之间。复闻音乐远
在空中向西而去。尼僧等相与至彼。乃见无
常。此依经论。定得生西方也。

随世灯法师者。住并洲兴国寺。幼而出家。精
进练行。道心弥固。讲涅槃经一部。道俗来者。
若幼若长。乃至沙弥已上。终不许立参。即命
令坐。与说妙法。口授来者阿弥陀佛名劝共
往生西方净土。又一生行业。清净燃香。念诵
福多。慈悲特甚。飞鸟鸠鸽等。恒就掌食去。隋
开皇十二年内。于本寺寿终。时举众闻有异
香。上路之日。西方香云来迎。遍一聚落郭下
人闻。莫问老少男女已上。普送林所。既有此
相。必得往生净土也。

隋世并洲汉王内道场。主洪法师者。去仁寿
四年内人。童子出家。一生精进。手不捉钱。供
养三宝。摄化有缘。亦偏注心作见佛业。期见
弥陀。临欲终时。心眼明净。乃见兜率天上天
男天女来迎。遂近法师。执捉袈裟。称欲上天。
法师责曰。我不期彼处。不肯从去。在傍徒众。
念弥陀佛。倏忽之间。即见西方净土化佛菩
萨来迎。还告大众。所期境界净土菩萨。今
已至来。于即寿终。

僧衍法师者。并洲汶水人也。少而出家。勤心
听学。讲涅槃摄论十地地持四部经论。普皆
精熟。春秋九十六。去贞观十六年亡。五六年
间。专念阿弥陀佛。初回心后。一日一夜礼弥
陀佛。限五百拜。于后渐加。将终时。日夜千
拜。念阿弥陀佛名。日夜七八万遍。未曾懈堕。
临终之日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来授我衣香。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98b 页 T47-0098.png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圣众。遍满虚空。
自此已西。纯是净土。于即寿终。法师已前全
不存向。九十已上。逢绰法师讲无量寿观经。
闻已方始回心。四五年间。临终境界略如前
说。

沙门道绰法师者。亦是并洲晋阳人也。乃是
前高德大鸾法师。三世已下悬孙弟子。讲涅
槃经一部。每常赞叹鸾法师智德高远。自云
相去千里悬殊。尚舍讲说。修净土业。已见往
生。况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为多。将此为
德。从大业五年已来。即舍讲说。修净土行。一
向专念阿弥陀佛。礼拜供养。相续无间。贞观
已来。为开悟有缘。时时敷演无量寿观经一
卷。示诲并土晋阳太原汶水三县道俗。七岁
已上。并解念弥陀佛。上精进者。用小豆为数。
念弥陀佛。得八十石。或九十石。中精进者。念
五十石。下精进者。念二十石。教诸有缘。各不
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卧。撰安乐集
两卷。见行于世。去贞观十九年岁次乙巳。四
月二十四日。悉与道俗取别。三县内门徒就
别。前后不断。难可记数。至二十七日。于玄忠
寺寿终。时有白云从西方来。变为三道白光。
于自房中彻照通过。终讫乃灭。后烧坟陵时。
复有五色光三道。于空中现。映绕日轮。绕讫
乃止。复有紫云。三度于陵上现。遗终弟子同
见斯瑞。若准经断。并是诸佛慈善根力能令
众生见如此事。又准华严经偈说。又放光明
名见佛。此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
命终之后生佛前。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98c 页 T47-0098.png

** 比丘尼得往生者四人

尼法盛。本姓聂。清河人也。以元嘉十年。于建
福寺出家。道德隆盛。常愿生安养。谓同学昙
敬昙爱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
月二十七日。塔下礼佛。因即遇疾。稍就绵笃。
其月晦夕。初宵假寤。见如来乘虚而下。与二
大士共论乘。俄与大众。腾芳蹈蔼。临省盛
疾。光明显烛。一寺咸见。佥来问盛。此何光
色。盛具说之。言讫寻绝。年七十二。豫章大守
吴郡张辨。素所尊敬。为之传述。

吴县南寺尼法胜传云。法胜出家。住寺之后。
乃往京师。进修禅律。该通定慧。探素幽隐。训
诱眷属。不肃而成。于禅寂中念佛为业。终时
蒙佛放光来照而卒。

广陵中寺尼光静传云。光静。姓胡。吴兴人也。
幼而出家。少有高行。恒习禅慧。不食甘肥。从
学禅者。一百馀人。恒以念佛清净为业。临终
盛得殊香异相遍满空迎而卒。

尼大明月者。介洲平遥人也。少出家住度脱
寺。年将六十。去贞观初。逢玄忠寺绰师讲无
量寿经。教念佛业。彼尼凡念佛时。先著净衣。
口含沈水香。殊烧香净室念诵。三四年间。相
续不断。终时起居无减。举众皆睹光明。于光
明内。闻有沈水香气来迎。于即寿终。妹少
明月。时亦同姊。念佛为业。无常时。亦感胜
(云云)难记道俗。闻者皆同念佛。

** 优婆塞得往生者五人

阿昙远者。卢江人也。奉佛精进。持菩萨戒。
年十八九。宋元嘉年。便归心净土。庶祈感应。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99a 页 T47-0099.png
请僧数人。师主名僧含。远恒问忏悔业。恐有
罪缘。终无感彻。僧含每奖励。劝以莫怠。至十
年二月十六日夜诵经竟。众僧已眠。四更中。
忽自唱言。歌诵歌诵。僧含惊而问之。远曰。见
佛身黄金色。形状大小如形像。金光周身幡
花翼纵。充满虚空。自西而来。呼其速去。昙远
常曰羸。喘急有气息。此夕壮厉。悦乐动容。
便起请僧。含布香手中。并取华遥以散佛。母
谓远曰。汝今若去。不念吾耶。远无所言。俄而
顿卧。家既信宿。信闻此灵异。既皆欣肃。不
堪悲惧。远至五更。忽然而终。宅中芬馨数日
乃歇。

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宣祥记说父子三人
往生。奉法精进。儿子遵修。唯妇迷闷。不信佛
教。宋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
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
女先虽斋戒礼拜。而未曾看经。即升座。转读
声章句清利。下启父言。儿死往生无量寿
国。见父兄及儿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后
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忍。故归启报。语
竟复绝。母于是乃敬信佛法。

张元祥者。雍州万年县人也。禀性纯直。持戒。
恒诵无量寿观经。念弥陀佛。为业去隋开皇
二十年五月遇患。至六月三日辰时索食。吾斋持去。急与供给。食竟。素香火正念。于即寿
终亡后。停过两宿。乃至送到林所。俨然与生
平颜色不异。众人莫不叹善。善力使然也。

次有并洲汾阳县老翁。传者不显姓名。去贞
观五年内。闻说往生净土功德。遂即赍粮食。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99b 页 T47-0099.png
依法忍山寺。随僧借一房居。昼夜专念阿弥
陀佛。眼不识睡。三五年间。修念佛业。临命终
时。徒众遣使唤友得儿来共看。报徒众云。
比来日日西方有无量师僧从西而来。并向
东去。似赴斋僧。又告儿言。明日有光来照我。
勿生怪异。明日至时。果如所言。有光来照。周
遍屋内。老翁向西。似欲登物。于即命终。

闻有一人。不识姓名。其性庶险。又不信因
果。常以杀猎为业。遇疾临终。备见地狱苦具。
及所杀众生并来债命。其人悔云。我平生不
信师僧语。今日所见。果如经说。遂告家中人
曰。汝等救我。妇儿等报云。若为相救。其人告
曰。汝若不能救我者。急遣一人就寺请一师
来救我也。即依其言。请得一僧。其人见僧。悲
泣而言。愿师慈悲。急救弟子。僧报云。檀越平
生不信三宝。今日垂终。卒救难得也。其人云
实尔。师读佛经。如弟子罪人。垂终之时。有救
法不。僧答云。观经有文。其人忽然踊跃欢喜
云。佛言有地狱如言即有者。佛言得往生。弟
子定得往生也。即告家人曰。可持香火来。家
人燃火。香炉授与。其人语曰。我今少时即入
地狱。在炉钁中。何用香炉。可将火来著我
手中。遂左手燃火。右手握香。面向西方。至心
念佛。未满十念。即告众云。佛从西来。大有徒
众。并放光明。授我华坐。言毕即卒(此是十念往生)

** 优婆夷得往生者五人

县尉温静文妇者。不知何姓。并洲晋阳人也。
早患半身不随。恒卧床枕。夫告妇言。终日卧
地。何不念佛。妇谓夫曰。念何佛耶。夫曰。念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99c 页 T47-0099.png
弥陀佛。二年之中。口恒念佛。忽尔罪障消除。
现见弥陀佛国。庆谢夫言。长病多时。甚相恼
乱。今蒙教念阿般陀佛。后日即去。请告父
母兄弟。设一斋取别。夫曰。岂有凡夫得见佛
国。非是风邪狂见不。妇曰。决然非是风也。遂
告父母眷属。设斋时到。令于凡僧之上铺五
领[贾*毛]。拟圣众坐。至时。遥见圣众在空不下。
即言嫌僧杂秽不肯同坐。遂遣将[贾*毛]。于平头
屋上。铺设令坐。又将食就献。总僧食竟。催合
家集。说法示诲。我今倍从圣后。往生西方。志
愿耶。娘眷属等。悉皆念佛。于后生来。西方净
土不可思议。正面向西。合众念佛。即便寿终。
如此之流。实不可攀及。

又隋大业内。并洲汶水县絇山有村。村有老
翁老婆两人。更无男女。家人三五口。恒有兼
年粮食。以自存养。识达苦空。每月二十九日。
请山僧二人。一宿行道。合村六十许家。并来
随喜听法受戒。月尽日设斋。寻常如此。凡造
斋时者。老母洁净。自手营作。老父谓老婆曰。
身力劣弱。但用口教。何假手为。母对父曰。恐
朝夕亡不能更作。若用口教。但是他福。凡所
营斋。必恒自作。二三年间。相续不断。所修功
德。念诵业行。回向净土。临终之日。村人普共
同者。初夜以去。忽有光入屋。灯火不现。犹如
白日。齐声念佛。寻后即见众多。菩萨捧一宝
盖。庄严微妙。遍覆中庭。婆即舍寿。有此胜
相。

又大唐贞观已来。不记年月。洛洲永安县东
八里有村。名曰般龙村。内有盲老母。姓梁。因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0a 页 T47-0100.png
师劝念阿弥陀佛。其老母宿有善根。一教以
后。相续念佛。三年之后。双眼得开。既得眼
已。倍加诵念。更满四年。阎浮报尽。舍命之
时。合村共见诸佛菩萨幢幡宝盖下来迎之。
便即寿终。合村敬仰。将用非凡。遂不许令葬。
于村西共为起塔。塔今现在路露。塔前村人
往来。莫不致敬。合村大小皆称诵佛。

妇女裴婆者。并洲晋阳人也。去贞观已来。逢
师教用小豆为数。念弥陀佛得十三石小豆。
报尽。自知生处。遍辞道俗。告称大别。后日斋
时。语家内人。取火烧香。阿弥陀佛将二莲花
台来至。与吾一个花台。语讫即便寿终。

妇女姚婆者。雍洲醴泉县人也。蒙师教念阿
弥陀佛为业。去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
无常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菩
萨来迎。为不得与本善知识范婆取别。请佛
暂时相待。佛便许之。须臾范婆到来。向范婆
说已。取别而卒。

* 第七将西方兜率。相对挍量优劣

问曰。兜率天宫。弥陀净土。此之二处。俱是佛
所赞经。未知此二何优何劣。

答曰。此之二处。各有三义。未知问何。三义
者。一是化主。谓佛。二是处所。谓世界。三是
所化众生。谓往生者。若于化主。乃齐是法王。
俱称善逝。身充万德。土盈众美。俱为化众生。
或居秽土。则丘墟满野。或处净刹。则奇宝盈
邦。如欲挍其佛德。则无优劣也。若论其处则
互有优劣。且如兜率天宫。则搆空而立。极乐
世界。则就地而安。此则空实异居。人天趣别。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0b 页 T47-0100.png
若据此土。一往论。则天优人劣也。若论其净
秽者。兜率虽是天宫。由有女人。故名之为秽。
极乐虽是地界。由无女人。故号之为净。然此
之净秽。有十种异。一有女人无女人异。兜率
男女杂居。极乐唯男无女。二有欲无欲异。兜
率有上心欲。染著境界。极乐无上心欲故常
发菩提心。三退不退异。兜率处所是退。极乐
处所是不退。四者寿命异。兜率寿命四千岁。
仍有中夭。极乐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无中夭
寿命者。五三性心异。兜率则有三性心间起。
故恶心堕地狱。极乐唯有善心生。故永离恶
道。六三受心异。兜率三受互起。极乐但有乐
受。七六尘境界异。兜率六尘。令人放逸。极乐
六尘。令人发菩提心。八受生异。兜率受生。男
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极。乐受生七宝池内
莲花中生。九说法异。兜率唯佛菩萨说法。极
乐水鸟树木皆能说法。十得果异。兜率生者。
或得圣果。或不得极乐生者。定得无上菩提。
若就此义。西方大优。兜率极劣也。若论往生
之人。往西方者易。上兜率者难。此之难易亦
有七种差别。一处别。极乐是人。兜率是天。此
则天难人易。二因别。极乐但持五戒。亦得往
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三行别。极乐乃
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观经。兜率具施
戒修三种。始得上生(出弥勒经)四自力他力别。极乐
凭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他力往生。兜率无
愿可凭。唯自力上生。五有善知识无善知识
别。极乐有观世音大势至。常来此土。劝进往
生临命终时。擎金刚台。来迎行者。种种赞叹。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0c 页 T47-0100.png
劝进其心。即得往生。兜率无此二菩萨故。但
自进上生。六经论劝生处多少别。极乐说处。
经经中赞。论论中劝。兜率说处。何但经赞处
稀。亦论劝处少。七观古来大德。趣向者多少
别。极乐上古已来大智名僧趣向者。多兜率
上古已来大德愿乐者少。由此义故。往生西
方则易。上生兜率稍难也。

* 第八明教兴时节(谓今正是忏悔念佛时也)

问曰。佛道冲虚。要由慧剋。涅槃幽简。必藉定
生。此则定慧为万行之基。万行是大道之本。
今乃专崇念佛。注想西方。于此踌躇。愿为解
释。

答曰。佛教纶披。端绪匪一。众生不等。根性万
差。何但法遂人分。则教有浅深之异。亦乃
人随时别。则根有利钝之殊。是以教开八万
四千。时分五种差别。若作此说。行者修道。要
须观时。若时教符契。则佛道易證。若时教乖
错。则菩萨叵證。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
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
名为失。不名利。五时者。如大集月藏分云。佛
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
兼修馀行。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兼修馀
行。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兼修馀
行。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
兼修馀行。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
微有善法。得坚固也。若据此经。今是第四五
百年馀。既无定慧之分。唯须修福忏悔。修福
忏悔最为要者。观诸经论。礼佛念佛。观佛相
好。此最为胜也。故观经云。若能至心念阿弥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1a 页 T47-0101.png
陀佛。一一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今既
约时约根。行者无定慧分者。唯须专念阿弥
陀佛。求生净土。此为要路也。若自知有定慧
分者则于此方修道。求无上菩提。若自知无
定慧分者。则须修净土行。就净土中求无上
菩提。故智度论云。行者求阿毗跋致有二种
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如水陆两路。此
方修道则难。犹如陆路。生净土修道则易。犹
如水路也。又佛度众生。自有四种。如正法念
经说。一以说法度众生。二以光明相好度众
生。三以神通道力度众生。四以名号度众生。
此四之中。相好名号。正当今时。观察阿弥陀
佛相好。及称佛名号也。如无量寿经说。为未
来众生受五苦五痛五烧故。欲令众生修净
土行。又如观经说。我为未来一切凡夫。为烦
恼贼之所恼者。说净土行。如小弥陀经说。为
五浊众生。说净土行。清净觉经。鼓音声王经。
大集经。皆作此说。据此等经。皆为未来。故
知。今时正是念佛。修净土行时也。若生净土。
何但永离恶道。亦疾得无上菩提(此是经论大意)

* 第九教人欣厌劝进其心(谓令厌秽欣净)

问曰。今既是第四五百年。众生无定慧分。唯
忏悔念佛。得坚固者。云何教人欣厌。劝进
其心。普令一切众生悉厌恶娑婆。得往生净
土。

答曰。今引经论及道理。教其欣厌。若众生受
佛劝者。于娑婆世界极厌。于极乐世界生欣。
故能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普得往生
净土。若众生于此法门。不生信乐。难教难悟。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1b 页 T47-0101.png
难济难脱者。则不可救也。故无量清净觉经
云。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
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
命已作佛道来也。若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
生信乐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
尽。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今依涅槃经等。
劝进后学。智者于静夜中。结加趺坐应自思
惟。我今此身危脆如泡。念念不停。复居在火
宅不安隐处。宁得安然。不自觉察。不惊不惧。
都无怖心。又复思惟。我今此身在何位地。身
口意业。恒作何事。无常忽至。生何道中。无始
恶业。争受生处。朝暮即是地狱中人。得几时
安隐。在床上眠。过去无量无边诸佛菩萨。出
现于世。度脱众生。我何处去来。不蒙佛化。都
由我无始已来。不敬三宝。不近善人。不用善
知识语。常在三恶道中。恒与诸佛。不相值遇。
十方净土无苦无恼。我何为不生。常在此秽
土多苦恼处。我今此身难得易失。如涅槃说。
人身难得如爪上土。三恶道身如大地土。无
始已来受身。劫不可数。于一一劫中。身不可
数。于一一身。造业如尘。业不可数。一一恶业
感报。报不可数。一一报中受苦万端。则苦不
可数。如此等若。皆由无智不用善知识语。
常处地狱。过去已受。现在今受。未来当受。未
有息时。又今此身从受生已来。为求衣食。若
是俗人。养妇活儿。若是出家。求名觅利。恒造
种种恶业。如此诸业轻微之者。犹感五百生。
重者数劫。如此恶业。若不发菩提心惭愧忏
悔。一入恶道。无有出期。朝暮之间。即入炉镬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1c 页 T47-0101.png
锋林剑树。百劫千劫。受于一切深苦重苦长
远等苦。过去已受身心等苦。未来所可苦。亦
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凡夫如此。甚为
可悯。智者作此思惟。应可碎心。宁得安然。故
纵身心。不自觉察。又更思惟。我今此身薄福
钝根。生在释迦后。复在弥勒前。岂不由我过
去憍慢懈怠。不敬三宝轻慢善人。不受善知
识教悔。恒在三恶八难中。生愚痴无智。于此
身上。复更轻慢三宝。欺蔑善人。不受善知识
语。于未来世。云何更得值遇三宝。得生善处。
又复此身纵欲修道。亦不得安隐。以住于此
娑婆世界。人命短促。多恶知识。终故孜孜。或
衣食不足。或王臣所迫。或为他所欺。或为他
所谤。恒被恼乱。不得安隐。始起善心。寻即退
失。又复此身。唯是三十六物不净所成。九孔
之中。不净恒流。犹如行厕。不可爱乐。复有生
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
苦五阴盛苦。之所随逐。智者应当观察此身。
作怨家想。作粪聚想。于舍宅卧具。作冢墓想。
作人皮想。于饮食中。作虫蛆想。作下汁想。
于妇儿眷属。作罗刹想。作恶鬼想。若心能如
是观察思惟。应于此身极大生厌。愿生生世
世。永不受此身。更莫与此身同住。此身是我
怨家。常将我向三恶道中。何有智者乐著此
身。如遗教经说。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
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
而不欢喜(厌门竟)

次明欣门智者。复作此念。我今此身生在第
四五百年中。一切圣人隐不现时。虽欲修道。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2a 页 T47-0102.png
无定慧分。正是忏悔念佛之时。如经中说。阿
弥陀佛。举慈悲棹。乘大愿船。运度一切苦恼
众生。若人至心念阿弥陀佛。于一一念中。灭
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定得生于净土中。
受诸快乐。获得五通。位阶不退。花林宝刹随
意遨游。实相圆音任情听受。莲花台内。辉紫
磨金色之身。金刚坐上。敞三十二大丈夫相。
七宝阶侧。长跪问不二之言。八德池中。洗浴
荡无明之垢。衣则绮罗称体。食则百味盈盂。
行则足踏青莲。坐即宝花承体。树动琉璃之
叶。林摇玛瑙之花。素薰郁𣱦氲之香。实散轻
覆之彩。栏雕四宝。地莹七珍。管发千声。楼含
万色。白鹄孔雀。常演五根。鹦鹉舍利。恒宣
八正。阿弥陀佛则相相分明。观音菩萨则好
好具足。如斯等事。不可思议。孰闻此说而
不不生欣(欣门竟)

问曰。既教其欣厌。智者已悟。其钝根之俦。执
迷未返。若为劝进其心。亦令得往生净土。

答曰。如下阿弥陀经说。十方诸佛各出广长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皆劝一切众生。往
生净土。然有众生不受佛劝。难教难悟。难济
难脱。知复奈何。此等众生。依无量清净觉经
说。始从地狱中来。殃咎未尽。故彼经云。若善
男子若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
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已作佛道来。
若复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都不生信乐。当知。
此人始从三恶中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
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故无量寿经云。
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也。又无量清净觉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2b 页 T47-0102.png
经。及无量寿经。二处皆云。无极之胜道。易往
而无人也。西方是无极胜道。若人能于七日。
专心念佛。所作善根。并皆回向。即得往生。永
离三涂。入不退位。此是易往也。然有众生。不
肯信受。昏诸五欲。乐入恶道。如厕中虫。此是
无人也。又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乘大
愿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
上大愿船。送著西方。若众生有上大愿船者。
并皆得去。此是易往也。释迦如来。及十方诸
佛。普贤文殊天亲龙树或出广长舌相。或放
白毫光明。或说五念玄门。或教十二赞礼。慇
勤敦励。令生净土。而众生不生信乐。而不肯
去。此是无人也。又众生无始已来。造诸恶业。
过于恒沙。一一恶业。感于苦报。亦过恒沙。若
人能七日。或十日。专心念佛。于一一念中。灭
却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横截苦流。直生净土。
此是易往。然众生追逐财色。贪著名利。不早
发心。无常忽至。堕落三途。百千万劫。无有出
期。此是无人也。又众生信佛语诸菩萨语善
知识语。不随恶知识语。乃至信十恶五逆众
生。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此是易往。
若有众生。不信佛语诸菩萨语善知识语。随
须不学问僧无智俗人。诈解大乘。猥引经论。
殆乱佛法。诳惑众生。痴念佛行。退失善根。堕
落三涂。不得往生。此是无人也。若人闻说专
念阿弥陀佛。得生净土。即须忏悔恶业。修习
善根。持戒清净。专念佛名。一心不乱。至百万
遍者。临命终时。正念现前。佛即来迎。此是即
易往。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仍故造罪。虽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2c 页 T47-0102.png
念佛名。心缘五欲。此是杂结使念。临命终时。
心即颠倒。佛不来迎。此是无人也。

问曰。经虽说七日念佛即得往生。未知念几
许佛名。得往生也。

答曰。如绰禅师。捡得经文。但能念佛一心不
乱。得百万遍已去者。定得往生。又绰禅师。依
小阿弥陀经七日念佛。捡得百万遍也。是故
大集经。药师经。小阿弥陀经。皆劝七日念佛
者。此意明矣。

问曰。众生罪业甚久积山。云何十念。得灭尔
所许恶业。纵令至百万遍。终是太少。若不灭
尽。云何恶业不灭。而得生净土。

答曰。此有三义。一者不须灭尔许恶业。但临
命终时。净土受生者。若临命终时。正念现前
者。此心能引无始已来及一生已来所作善
业。共相资助。即得往生也。二者诸佛名号总
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者。即一念之中。总念
万德。故维摩经云。此三句义。三千世界众生。
皆如阿难。多闻第一。以劫之寿。亦不能受也。
三者无始恶业从忘心生。念佛功德从真心
生。真心如日。忘心如闇。真心暂起。忘心即
除。如日始出。众闇悉除。由此三义。乃至临终
十念成就者。定得往生。

问曰。净土殊妙。是法王所居。莲华台藏。非凡
夫行处。理须凡行凡地。圣践圣场。宁得底下
凡夫。生斯妙处。

答曰。据四十八大愿。净土虽妙。本拟成就凡
夫。莲花台藏。元是托生之处。若是凡夫即不
得游于净土。既是法王。何得践于五浊。虽是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3a 页 T47-0103.png
法王。为化众生。故来游于五浊。亦虽是凡夫。
为供养佛故。生于净土。此理明矣。又彼净土。
只是诸佛慈悲方便。别料理一方处。所除却
女人及五欲境界。令众生于中修道。于四生
中是化生之处。非极妙也。犹如于城邑之中。
别断理一所。用作伽蓝。除去俗事。令僧修
道。但有众生入伽蓝者。悉发善心。彼亦如是。
纵就此方。如六天宫殿。四禅妙宅。依报并是
异宝奇珍。正报即是殊光妙相。衣裳轻殊之
服。食餐百味肴。坐卧即俱华宝宫。遨游即
起趣绮苑。如斯之处。岂是法王所居。皆是凡
夫善因所感。此类显矣。

问曰。如大乘经论。皆说无相无生。何故此经
劝令众生。观于相生求乎净土。

答曰。此问并是不顺理问。应用置答。若欲答
者。应反问云。诸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汝问何
者。西方净土是何收。无相无生是何门摄。彼
若答云。但是一门。此即是愚痴人。不可与语
也。彼答云。无相无生是理。有相有生是事者。
即应答我。汝自解竟。何须问我。故欲令我答
者。应云。诸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各各差别。不
相杂乱。若总摄之。即为真俗二谛。此之二谛。
有佛无佛性相常住。非人造也。故中论云。诸
佛说法。常依二谛。又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
二谛。即于深佛法。不得真实义。今西方净土
者。通有三种。一是法身净土。此即无相无生。
二是报身净土。据实亦无相无生。就事即有
相有生。三是化身净土。亦是有相有生。故摄
论云。化身新新出世。数数涅槃。即王宫生。双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3b 页 T47-0103.png
林灭也。而今劝众生生者。谓生化身土中。若
众生欲往生者。唯须作相生观。就相生观中。
有假有实。先须作假想观。使了了分明。然后
始得作实观。如十六观中。日水二观。是其假
想。地观已去依三昧成。名为实观。所以然者。
此是众生受生处故。是事法故。是俗谛故。是
行法故。是受处故。是分段身故。是此死彼生
故。是有漏法故。是有为法故。是三界摄故。有
往来故。于四生中是化生摄故。若作无相无
生观者。即不得往生。以理法身无生也。若欲
为教者说。亦为说有生。亦说无生。若理事兼
修。即得上品上生。

问曰。如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
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佛藏经云。
见佛者是大邪见。今云何教人观阿弥陀佛。
有八万四千相耶。

答曰。此事前已答竟。此等诸经。皆就法身理
说。故金刚般若经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
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也。今观八万四
千相好者。此是应化色身观也。若作此观者。
即须相相分明。好好别异。不得混为一也。若
有人言万法皆空。有何理事者。此是大邪见
人。是愚痴人。是不学问人。是诳惑世间人。莫
共语也。故中论云。若见有如来。是轻邪见人。
若言无如来是。粗重邪见人。是有二种过失。
一破世间乐。二破涅槃道。此论并就理说。若
就事说者。见有如来。是正见。定得往生也又
地持论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
芥子许也。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3c 页 T47-0103.png

问曰。前云念佛横截苦流。得生净土。出何经
文。

答出无量寿经云。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也。

问曰。前云念佛不入三恶道。出何经文。

答曰。如度诸佛境界经说。若诸众生。缘于如
来。生诸行者。断无数劫地狱畜生饿鬼。若有
众生。一念作意。缘如来者。所得功德不可称
量。百千万亿那由他。诸大菩萨。不能计挍知
其边际。

问曰。前云念佛灭罪。出何经文。

答如观佛三昧经说。若我弟子舍离愦闹。昼
夜六时。于一时中。分为少分。小分之中。能须
臾间。念佛白毫相。令心了了。无谬乱相。正住
注意。若见相好。若不得见。此人除却九十六
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之罪。又如
大悲经说。阿难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须陀
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若一劫。若减一劫。以诸称意一切乐具。恭
敬尊重。谦下供养。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
人。得福多不。阿难言甚多。世尊。佛告阿难。
若复有人。于诸佛所。但一合掌。一称名。如是
福德。比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
千亿分不及一。迦罗分不及一。何以故。以诸
佛如来诸福田中为最无上。又如地藏菩萨
经说。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土。应随世界佛
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决定得生彼佛
净土。善根增长速成不退。

问曰。净土者。乃是法藏巧诱之要归。释迦怀
第六引现得往生人相貌(谓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诸学者)¶ 第 104a 页 T47-0104.png
中之妙术。六道赖之苏息。四生托以栖神。
居净刹而永安。望娑婆而长揖。宁止修三福。
蹬乎上品。亦乃发十念而得下生。此则庶类
同归不遗一人矣。而今论者。悟我以要术。救
我以焚灼。自今以后奉而行之。为颂赞曰。

「 浑浑三界
 浩浩四生
 俱称火宅
 齐号群盲
 昏兹永夜
 长寐未惊
 聊裁短付
 烛此幽明
 法藏大愿
 志存弘诱
 孤标净刹
 号无量寿
 观开二八
 生归一九
 影响长弘
 千龄不朽」

净土论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