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81c 页
卷一 第 81c 页
No. 1962
五方便念佛门
天台智者大师撰
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
禅、五息二边分别禅。
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
且如行者,念佛之时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
然寂静了亮洞彻,名凝心禅。
次,前虽凝心,所
习惯驰散,令制之,令还谛缘金相,名制心禅。
卷一 第 82a 页 T47-0082.png
复次,前虽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观,皆属事
修,今体本空,谁制?无佛、无念,名体真禅。
复次,
前虽谓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然不知。
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相洞明,
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方便禅。
复次,体真及
以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令谛观静乱本
无相貌,名言路断,思想亦绝,名息二边禅。
从
浅至深,如是分别,原夫圆观亦无浅深,而浅
深宛然。
叙开念佛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
三昧门、第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诸
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
昧门、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诸佛大慈
悲常教敕说法。诸菩萨等以种种方便,令众
生易解;又自以种种方便,开示般若波罗蜜。
以何义故说是般若波罗蜜?佛言:「欲令诸菩
萨等增长念佛三昧故。」以何因缘令念诸佛?
佛言:「若念佛者,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
无有异。」以何故?此三昧者,诸佛世尊之所游
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是知将入
诸佛法,方便诚多。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
念佛。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从念佛而生,一
切智慧皆从念佛而有。假如十信菩萨及三
贤菩萨,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离念
一切种智;初地菩萨乃至八、九、十地菩萨亦
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
但以念知差别,随义立名,众生迷名,妄生异
解,漂坠魔界,遂轻念佛之名,仍谓已修别为
胜业。为悯此故,今略言之。
若论修因之人,不
离三贤十圣;若论證果之者,即是诸佛如来。
卷一 第 82b 页 T47-0082.png
修因之人,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證果之
者又特启此,以为微妙清净第一禅。是知易
入而證深,无过念佛。嗟呼!末学之流,轻其易
入,失其證深,为见所缚,良可悲矣!
又诸佛以
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
生门;众生有乐睹诸佛身,惧障不见者,则示
以观相灭罪门;众生有迷心执境者,则示以
诸境唯心门;众生有计实有者,则示以心境
俱离门;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则示以
性起圆通门。
大哉!世尊,善拔我等,开示一道,
直至菩提,甚深法门——所谓念佛。唯有大智度
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经论者,请捡
此门,与了义大乘等经,有收义不尽处,请试
言之。是知称一佛名,智深则深,一言而具众
门,信有徵矣。
既叙五门来意竟,更叙入方
便次第。假如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
必愿生彼国土,即是称名往生门;行者想像
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光明赫奕,照触行
者,尔时所有罪障,皆悉消灭,即是观相灭罪
门;又观此佛,从自心起,无别境界,即是诸境
唯心门;又观此心,亦无自相可得,即是心境
俱离门;行者尔时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
意识,将入涅槃,缘十方佛加被护念,兴起
智门,行者尔时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
生。如何前四门所有功德,百千万分不及其
一。何以故?无功用位,能以一身为无量身,任
运修习故,佛观护故,诸佛法源尽穷底故,
普贤愿因悉圆满故,本愿力故,法如是故,即
是性起圆通门。已上五门竟。
问:「云何为一
者又特启此,以为微妙清净第一禅。是知易
入而證深,无过念佛。嗟呼!末学之流,轻其易
入,失其證深,为见所缚,良可悲矣!
又诸佛以
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
生门;众生有乐睹诸佛身,惧障不见者,则示
以观相灭罪门;众生有迷心执境者,则示以
诸境唯心门;众生有计实有者,则示以心境
俱离门;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则示以
性起圆通门。
大哉!世尊,善拔我等,开示一道,
直至菩提,甚深法门——所谓念佛。唯有大智度
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经论者,请捡
此门,与了义大乘等经,有收义不尽处,请试
言之。是知称一佛名,智深则深,一言而具众
门,信有徵矣。
既叙五门来意竟,更叙入方
便次第。假如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
必愿生彼国土,即是称名往生门;行者想像
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光明赫奕,照触行
者,尔时所有罪障,皆悉消灭,即是观相灭罪
门;又观此佛,从自心起,无别境界,即是诸境
唯心门;又观此心,亦无自相可得,即是心境
俱离门;行者尔时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
意识,将入涅槃,缘十方佛加被护念,兴起
智门,行者尔时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
生。如何前四门所有功德,百千万分不及其
一。何以故?无功用位,能以一身为无量身,任
运修习故,佛观护故,诸佛法源尽穷底故,
普贤愿因悉圆满故,本愿力故,法如是故,即
是性起圆通门。已上五门竟。
问:「云何为一
卷一 第 82c 页 T47-0082.png
行三昧?」
答:「《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六云:『文殊
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修行能速得阿耨
菩提?」佛言:「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
昧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
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
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
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然后
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
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
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
佛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
相续,即是念中能见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
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
无差别相。」』此文良證。」
问曰:「人多画像而以
观礼,有何圣教?」
答:「《大宝积经》第八十九云:『尔
时大精进菩萨持画佛氎像,入于深山,寂静无
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座,在画像前,
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谛观察已,作
如是念:「如来是希有微妙,画像尚尔,端坐微
妙,况复如来正遍知身?」复作是念:「云何观佛?」
尔时,林神知彼菩萨心之所念,白菩萨言:「善
男子!汝念:『云何观佛?』」答言:「若欲观佛,当观画
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如是观佛,
如是观者,是为善观。」时大精进作如是念:「我
今云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复作是念:「如是
画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
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本无所有,如来之
身其相如是。画像非證、非果,非證者、非得者,
答:「《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六云:『文殊
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修行能速得阿耨
菩提?」佛言:「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
昧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
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
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
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然后
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
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
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
佛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
相续,即是念中能见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
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
无差别相。」』此文良證。」
问曰:「人多画像而以
观礼,有何圣教?」
答:「《大宝积经》第八十九云:『尔
时大精进菩萨持画佛氎像,入于深山,寂静无
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座,在画像前,
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谛观察已,作
如是念:「如来是希有微妙,画像尚尔,端坐微
妙,况复如来正遍知身?」复作是念:「云何观佛?」
尔时,林神知彼菩萨心之所念,白菩萨言:「善
男子!汝念:『云何观佛?』」答言:「若欲观佛,当观画
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如是观佛,
如是观者,是为善观。」时大精进作如是念:「我
今云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复作是念:「如是
画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
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本无所有,如来之
身其相如是。画像非證、非果,非證者、非得者,
卷一 第 83a 页 T47-0083.png
非住者、非去来,非生、非灭,非净、非色,非贪、瞋、
痴,画像非阴、界、入,非初、中、后,一切诸法亦复
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觉、非
知、非作,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观如来身相亦
复如是,乃至六根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如
来身,结跏趺坐,于三七日中,成就五通,供养
诸佛。诸天散华以为供养,为佛所赞,会中二
万人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阿曾祇
人住二乘功德,大精进者,释迦牟尼佛是也。』
此文明矣。」
约四教者,夫心不独生,必诧缘起。
行者念佛之时,意想为因,如来毫光为缘,亦
名法尘,以对意根故。所起之念,即是所生法,
观此根尘能所,三相迁动,新新生灭,念念不
住,分折方空,无佛无念,藏教小乘也;即观念
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心实
不起,起无自性,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
像、虚空华,无佛无念,通教大乘也;即观念佛
心,起即假名之法,浅深洞鉴,无量名相,如观
掌中,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惑,方證真
常,离边显中,无佛无念,别教大乘也;即观念
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起,
一念亦尔,尘刹诸佛,一念照明,六道众生,刹
那普应,初即是后,今始觉知,如大福人执石
成宝,必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
念,圆教大乘也,《璎珞经》明顿悟如来,此之谓
也。
五方便念佛观门一卷
痴,画像非阴、界、入,非初、中、后,一切诸法亦复
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觉、非
知、非作,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观如来身相亦
复如是,乃至六根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如
来身,结跏趺坐,于三七日中,成就五通,供养
诸佛。诸天散华以为供养,为佛所赞,会中二
万人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阿曾祇
人住二乘功德,大精进者,释迦牟尼佛是也。』
此文明矣。」
约四教者,夫心不独生,必诧缘起。
行者念佛之时,意想为因,如来毫光为缘,亦
名法尘,以对意根故。所起之念,即是所生法,
观此根尘能所,三相迁动,新新生灭,念念不
住,分折方空,无佛无念,藏教小乘也;即观念
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心实
不起,起无自性,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
像、虚空华,无佛无念,通教大乘也;即观念佛
心,起即假名之法,浅深洞鉴,无量名相,如观
掌中,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惑,方證真
常,离边显中,无佛无念,别教大乘也;即观念
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起,
一念亦尔,尘刹诸佛,一念照明,六道众生,刹
那普应,初即是后,今始觉知,如大福人执石
成宝,必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
念,圆教大乘也,《璎珞经》明顿悟如来,此之谓
也。
五方便念佛观门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