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30b 页
卷五 第 56c 页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五
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
问曰。佛藏经说。云何名恶知识。云何名善知
识。佛告舍利弗言。若有比丘。教馀比丘。汝当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如是等唯观
涅槃安稳寂灭。唯爱毕竟清净。如是教者。名
为邪教。名恶知识。是人名为诽谤于我助于
外道。如是恶人我乃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
养。修行魔教人。又言。宁成就五逆重罪。不成
就我见众生见寿见命见阴入界见等。此并
为有所得心作念佛等。世尊作此种种诃责。
即此经文又言。闻空无所得法。即自觉知我
先受者皆是邪见。于空无所得法无疑无悔。
深入通达。不依一切我见人见。我说此人。名
为清净梵行等。今既劝人。以有所得心作有
相念佛。此岂不为诸佛诃责也。
释曰。诸佛说法皆为逗机。机有深浅大小不
卷五 第 57a 页 T47-0057.png

或呵有赞空。或毁空称有。或令弃小学大。或
令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故机有万途。法成八
万。随缘化物。难可思议。只如此经所说。其
诃有所得心。宁为五逆之罪。馀有圣教复言。
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又
如法华经说。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十轮
经说。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小乘
法。何能学大乘。如是等诸大乘经。诃有诃
空。赞大赞小。无有定说。并为逗机不同。然
即佛有真应二身。学者有初后两别。然法身
深妙离有离无。四句并亡。百非俱丧。此即深
学之士。能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然犹住著
诸相。不亡分别之心故。此经诃有所得心。令
除人法二执。使观无所得法修念法身之佛。
故此经文言。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若初学之
人舍邪归正。发菩提心愿生净土。于无所得
未解安心。或复观空言因果寂灭。遂即无心
怖罪。更起盖缠。若不为其广说善恶因果净
秽差别诸佛身相不可思议。何能发彼善心。
怖斯罪障。厌兹秽土。欣彼净方。注想白毫。谛
观诸相。灭除罪累。成彼胜因。故劝观色身。教
斯浅学人也。故贤护经第一说。贤护若比丘
比丘尼等清净持戒。具足诸行。如是思惟随
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弥陀佛。如是想念。彼佛
正觉今在西方。系念思惟观察不已。了了分
明终获见彼阿弥陀佛。如是观色身。向下又
有经言。今者阿弥陀如来应正等觉。具有如
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身色光明如融金聚
卷五 第 57b 页 T47-0057.png

前三昧也。又观佛三昧海经云。如来亦有法
身十力四无畏三解脱诸神通事。如是妙处
非汝凡夫所学境界。但当深心起随喜想。起
是想已。当复系念念佛功德。故知初学之辈
观彼色身。后学之徒念法身也。故言如是次
第得空三昧。又乐观理佛。示以无相之身。求
念事身。说以相好之体。当须善会经意勿生
毁赞之心。妙知大圣巧逗根机者。
问曰。十方净土无量无边。亦有劝修生诸佛
土。何故今者唯劝往生极乐世界耶。
释曰。此有三释。一有说无劝。二有劝机少。三
劝文不具。一有说无劝者。如涅槃经云。于此
西方过四十二恒沙世界。外有妙净土。名曰
无胜。一如西方极乐世界。无有异也。如来舍
彼净土。而来生此娑婆世界。教化众生。若但
是净土即可愿生者。何故释迦如来不劝生
自净土。唯劝往生极乐世界耶。乃至诸大乘
经虽说净土。无劝生文。二有劝机少者。如维
摩诘。远接妙喜世界。安置此土。示诸大众。佛
劝大众令生彼国。有十四那由他人。发菩提
心愿生彼国。佛记当生。即下言。妙喜世界于
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若此
净土合一切众生悉得生者。佛何故除十四
那由他人。外如来竟不普劝本来众生令生
妙喜。而言妙喜饶益讫已等言。故知无机缘
故。所以不劝。三劝文不具者。随愿往生经及
药师经等。虽标馀方净土劝物往生。而此经
卷五 第 57c 页 T47-0057.png

方。一显凡夫。二明未来。三彰造罪。四有十方
诸佛。舒舌證诚。五有多本经文同證。依之修
学无有疑滞。故此西方净土业易可依行。诸
经既无前件等文。唯有一句两句劝生之处。
难可依据。何故舍广多文句而就小经文耶。
又经文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藏法
师释了不了义经。有其四种。已于观经疏中
具述其义也。今此净土之教具有四义。了义
之经故可依之以修净行。馀经之文义虽说
净土。四义不具是不了义。难可依之修净业
也。
问曰。诸论中说命终受生唯住舍受。何因观
经言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喜受既
强。如何舍命也。
释曰。有一师释言。秽土受生无圣迎接。唯住
舍受心中命终。净土受生圣众来迎。行者命
终之时蒙大圣力慈悲加祐。故喜受位亦得
命终。诸论多据秽土受生故作是说。不可为
例。有说。往生净土亦住舍受心中命终。以舍
受心性羸劣故顺彼命终。喜受心强不能舍
命。经言欢喜踊跃等言。此是将命终心也。
非正命终心也。经之与论各据一义。不相妨
也。
问曰。观经之中说。垂终一念十念亦得往生。
阿弥陀经说。一日七日一心不乱方生净土。
无量寿经说。尽形寿一向专念佛方得往生
极乐世界。若尽形念佛方往生者。即一日七
日一念十念便是虚谈。若一念十念等亦得
卷五 第 58a 页 T47-0058.png

释曰。一念十念一日七日及与尽形。皆得往
生极乐世界。并非虚谈。悉是诚言。大圣世尊
如语实语。岂有虚假而谬说耶。然念佛众生
闻净土教。有早有晚。发心之时有迟有速。或
命有长短。故经说不同。若临终之日方逢善
友教。发心念佛亦得往生。虽复清升只当下
辈。有命未尽经日始亡。或一日二日乃至经多
日。能念佛名。一切不乱。即随其命教令一日
等称念佛名。如其寿命遐长多日不夭。还教
尽其寿命。令称佛名。不可命促斯须。令其长
时念佛。不可寿终百岁。只令一日称名。故三
本经文俱劝念佛。各随一义教念有殊。彼此
不妨。义无乖反。故观经对临终之者极少一
念十念亦得往生。阿弥陀经对经日死人能
念佛亦生净土。无量寿经对长寿不死之者
长修功德最多或长时长日修念。又此三别
即三品修。上者说形。中者说日。下者说时。于
九品中各多种故。虽并往生咸无苦恼。花开
悟道早晚不同。经说有殊。由斯意也。
问曰。此娑婆世界有十种胜事。诸馀净土之
所无有。又此方修道一日一夜。胜极乐世界
一百年。准此经文。于此秽土修道胜生净土。
何为故乃劝往生西方耶。
释曰。若如所难。一切净土教门皆不合说。如
上引经所说利益。净土无故。诸净土教复慇
勤劝令愿往生。有何意也。今此二经对机赞
劝不同。赞此住者。令诸菩萨虽居秽土。不
失自行能多利益苦恼众生。大悲行胜赞居
卷五 第 58b 页 T47-0058.png

诸罪。是以如来劝彼众生。令生净土永绝恶
缘得免轮转。故劝菩萨令生净土。此两经意
菩萨根性二类不同。如何乃引维摩等经所
赞诸菩萨居在秽土饶益众生等文。即言我
只于此秽土修道何须生彼净土也。虽知于
此修道一日当彼百年。然以见佛逢善知识
希逢恶知识退转缘众故。劝往生净土也。如
大集经第二十八日密分云。善男子彼佛世
界所有众生。烦恼坚牢系缚深重。其形丑秽
多起憍慢恶口两舌。远离实语。其实愚痴现
智慧相。多起悭贪。现舍施相。多有谄曲。现质
直相。心多浊乱。现清净相。多有嫉妒。现柔软
相。乐离别人。现和合相。多起邪见。现正见
相。彼国众生随女人语故。断绝善根。增三恶
道。善男子汝今颇能为我作使至彼国不。乃
至(云云)尔时日密菩萨白佛言。世尊我能向彼
宣说是咒。但于彼土生怖畏想。何以故。如来
向者为我宣说彼土众生多诸弊恶。犹如生
聋生盲生哑随女人意。世尊若有随顺女人
意者。当知是人永断善根。佛言。善男子汝今
不为现利后。当为饶益一切众生但往宣说。
勿生疑虑。善男子汝非彼土维摩诘耶。何故
生怖。复有无量无数菩萨。其心悼动。至心系
念。欲得亲近礼拜释迦如来及诸大众。并欲
听受微妙大典。如是大众皆共同心欲往彼
界。我为是辈欲说大事。何以故。是等大众其
心未定。若往彼界。或生颠倒。近恶知识。彼佛
告言。善男子汝今不应生怖畏想。言不定菩
卷五 第 58c 页 T47-0058.png

故。恐来在此逢遇恶缘退转造恶。彼土菩萨
暂来至此娑婆世界。犹生怖畏不敢来此。行
者今日未是不退菩萨。而即欲住娑婆世界
修道。不愿往生西方。甚为失也。瑜伽论第七
十八引深密经云。文殊师利故问佛言。世尊
诸秽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诸净土中。何
事易得。何事难得。善男子诸秽土中。八事易
得。二事难得。何等名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
二者有苦众生。三者种姓家势兴衰差别。四
者行诸恶行。五者毁犯尸罗。六者恶趣。七者
下乘。八者下劣意乐加行菩萨。何等名为二
事难得。一者增上意乐加行菩萨之所游集。
二者如来出现于世。善男子诸净土中与上
相违。当知八事甚为难得二事易得。为是多
劝生净土也。
问曰。净土中无三恶趣。而有化鸟说法。净土
无实女人。亦有化女说法不。
释曰。有二释。一释言。唯有化鸟而无化女。何
以故。以经唯说有于化鸟。无说有诸化女故。
若有者经文亦应说。又净土论言。女人及根
缺二乘种不生。难曰。经说净土变化庄严。岂
能尽也。称赞净土经言。假使世尊住世百千
劫。化无数舌说彼净土庄严之相。亦不可尽。
岂以不说即言无也。二释言。彼有化女。如观
音授记经说。观世音菩萨化无量女人。此岂
不是化女者也。鼓音声王经说。阿弥陀佛有
父有母。为化下位示有女人。化上位者说无
女人。不相违也。
卷五 第 59a 页 T47-0059.png

问曰。如弥勒发问经说。十念非凡愚念。不杂
结使念。云何凡愚众生具足烦恼。而能作彼
不杂结使念耶。
释曰。非凡愚念者。岂即是于圣人念。不杂
结使念者。岂是断烦恼尽者念耶。此经意者
明非凡愚念。不是欲说圣人念也。不杂结使
念者。不是欲明断惑者念也。但是欲明此十
种念。能舍娑婆流转之处。顺生出世解脱之
因。凡愚众生多乐三界秽土。受生顺生死流。
增长烦恼诸结使业。今修十念愿生净土。背
生死流颠涅槃路。趣贤圣法顺断惑门。故言
非凡愚念不杂结使念。如大比丘戒等名圣
所受戒。岂即凡夫不合受耶。此亦如是类可
知也。
问曰。若念阿弥陀佛得生西方。要假多日多
年生净土。亦须勤诚勉励长时称念佛名。如
其临死至诚念佛。亦生净土者。且人生百岁。
乐少忧多。别易会难。欢娱时促。但须驰骋五
欲放纵六情。秉烛夜游。连宵聚兴。临终之日
念佛一声即得往生。永超众苦。何须长时苦
行勤恳。四修不倦。三业靡空。同是得越娑婆。
何劳长时苦行也。
释曰。此有数意。不可预闻净教弃而不修待
至终时方当念佛。一即汝欲愿生净佛国土。
推欲避斯苦恼生彼西方。不求无上菩提。不
行菩萨之行。但欲纵情宝树恣意珍台。不愿
悟无生。就此垂终一念也。若为志佛果證
三菩提。悯诸有情速證正觉。于此秽土恐退
菩提。就彼净土方增修妙行。登不退位。救苦
卷五 第 59b 页 T47-0059.png

法。不肯修行。更事憍奢。广行放逸。垂临终日
念佛生耶。若欲至求无上大果。发菩提心。愿
生净土。所恨流浪生死。无始沈沦。闻说西方
净土教法。即须身毛皆竖犹如拔出。悲泣雨
泪恨闻此法晚至今生。即须昼夜精勤一心匪
懈。宁得闻佛净教。更纵六情。系日连宵造十
恶罪。推至终日方念佛名。无惭愧言岂成道
理。又若垂终念佛长时称名。功行不殊。悟道
无别。可须任汝此言推至在后。如其念增。念
念增道。功不唐捐。罪业转微福德渐胜。成其
上辈速悟无生。利益不同。岂得唯修一念。且
粗衣妙服好餐细食。一种盖形。并除饥渴。尔
即去斯弊服著彼罗纨。不食秽餐。欲求美膳。
况念佛多少功行不同。便即弃彼长修。就斯
促念。贪好衣食。曾无此言。闻修净行。舍长就
短。是汝烦恼无惭愧言。魔语。鬼语。坏乱佛法
实无一念愿生之心。见他长时专诚苦行。故
为此语。坏他净意自损损他。深须觉察。又汝
今时闻说净法。内无苦恼。外具善缘。不肯修
行。待终念佛。临终念佛虽亦得生。然此辈人
万不一往。或善友邂逅未必相逢。或众苦缠
身不遑念佛。或偏风不语不得称名。或狂乱
失心。岂能注想。或忽逢水火。不暇至诚。或辄
遇豺狼。以斯夭命。或逢值恶友坏尔信心。或
饮酒过差惛眠致殒。或军阵斗战奄尔命终。
或迥坠高岩。难修正行。众多障难率述难周。
无得一向不修耽兹五欲。但言终日一念即
生。宜应发精进心除懈怠想。励兹三业策彼
卷五 第 59c 页 T47-0059.png

缠。乃至菩提常无退转。利益弘广宜须用心。
问曰。称赞净土经说。生彼速證无上正等菩
提。既彼修道百岁当此一日。如何速證无上
大菩提耶。
释曰。计此苦中修道一日可胜彼百年。然逢
恶缘。多劫退转还复迟也。彼虽百年同此一
日。唯进不退。得名速證无上菩提也。如人急
行多时停息达前所迟。于此修道一日胜彼
百年。佛不说此速證菩提也。如人缓行中间
无停住速达前所。故名速證菩提也。
问曰。念佛言。少习学不难。临命终人时极迅
速。又加苦恼。不能多修戒定慧等甚深佛法。
未终之者于长时中更无苦以逼迫神虑。何
意不观空无相愿。修众道品广学一切甚深
法门。而多劝众生唯行念佛。有何义耶。
释曰。行者一生修净土业。非独偏劝唯行念
佛。然修行之者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故经分
定散两门。人成九品差别。利根心静之者。教
修有相无相之观平等甚深法门。若钝根散
乱之徒。唯行三福三辈之业。匪唯偏劝念佛。
亦修种种法门。如其不能广行。念佛亦生净
土。又念佛法门或深或浅。通定通散。大根少
行咸得修行。定即始于凡夫终乎十地。行念
佛三昧甚深微妙。华严.涅槃.文殊.般若.大
集.贤护.观佛三昧咸共称赞不可思议。如善
财童子。于功德云比丘所请修菩萨之行。功
德云比丘唯教念佛三昧之法。此即甚深之
法也。散即一切众生若行若坐。一切时处皆
卷五 第 60a 页 T47-0060.png

诸行往生西方。虽有圣言经文说少。念佛得
往生。其教极多。略申三五晓诸迷者。一如阿
弥陀经。唯说念阿弥陀佛得生西方。六方恒
河沙诸佛舒舌。共證念佛行者并得往生。观
经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三处经文。
咸陈唯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又言。念佛众
生摄取不舍。无量寿经又言。上中下辈行有
浅深。皆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得生极乐。又
四十八弘誓愿。于念佛门别发一愿言。乃至
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般舟三昧大集
贤护等经。教诸众生七日七夜一心专念阿
弥陀佛得见佛。已请问佛言。众生行何法得
生净土。阿弥陀佛报言。欲生我国常念我名
莫有休息。即生我国。又鼓音声陀罗尼经。亦
教众生十日十夜念阿弥陀佛。得生佛国。又
华严经说。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
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又占
察经说。若欲往生十方佛国。当念彼国佛之
名号。即得往生。如是等无量大乘经文。多说
念佛得生净土。今劝念佛。非是遮馀所修妙
行。只是念佛之者。多经劝赞。若行若坐。乃至
命终皆得行斯念佛之行。将为稳便。故劝行
也。
问曰。生彼净土未入圣流。既是凡夫。具众烦
恼。如何不起诸不善业。若起者即与本愿相
违。言我土众生无有不善之名。如何会释
也。
释曰。生彼凡夫虽未得圣果。所有不善已不
卷五 第 60b 页 T47-0060.png

断彼随眠。或修圣道方便伏现行。或缘阙斯
恶境。彼不得生。或以常遇善缘无由造罪。或
缘诸胜资令过不生。或缘乘佛本愿恶不得
起。虽有惑种不得现行。故称赞净土经言。诸
妙香华虽令见者身心适悦。而不增长有情
贪著。又言。八功德水能令饮者增益种种殊
胜善根。如香积佛饭施作佛事等。为此众缘
诸恶不起也。
问曰。经言。有四种业。一现报业。二生报业。
三后报业。四不定业。前三是定业。定感报故。
后一是不定业。或感不感报故。又有八种业。
一报定时不定业。二时定报不定业。三时报
俱定业。四时报俱不定业。第一第三是定业。
第二第四是不定业。经说。五逆是生报业。即
是时定报亦定业。如何观经言五逆罪灭得
生西方耶。
释曰。此四种八种业。佛于九部不了教中。为
诸不信业果凡夫。密意说言有定报对。于诸
大乘了义教中。说一切业悉皆不定。如涅槃
经第十九卷云。耆婆为阿阇世王说忏悔法。
罪得灭。又臣闻。佛说修一善心能破百种恶。
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少善亦尔。能破大恶。又
三十一云。善男子有诸众生。于业缘中心轻
不信。为度彼故作如是说。善男子一切作业
有轻有重。轻重二业复各有二。一决定。二不
决定。又言。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
得作重。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合地狱极重
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
卷五 第 60c 页 T47-0060.png

得阿罗汉。瑜伽论说。未得解脱名决定业。已
得解脱名不定业。如是等诸大乘经论。咸说
五逆罪等。皆名不定业。悉得消灭。今观经既
是大乘经典。明念阿弥陀佛五逆罪灭。有何
疑也。
问曰。如诸论中俱引契经。说有黑黑业.白白
业.杂业.非黑白无异熟业。黑黑业者。欲界不
善业也。白白业者。色无色界善业。杂业者。
欲界善业也。非黑白无异熟业者。无漏业
也。未知今造西方业者。四业之中何业摄耶。
释曰。有说。四业之中是白白业杂业二业所
摄。以黑黑业是于不善。此乃能感三途。岂能
招净土报。无漏之业不能感报。体虽清净非
异熟因。唯馀二业感净土报。若未得上界定。
以欲界心修西方业者。此用杂业往生西方。
若已伏欲惑。得上界净心生西方者。此用白
白业生于净土也。有说。不然。此三种业并约
秽土欲色二界善恶两趣。以分其业。非约往
生西方论其白白等善业。且杂业是欲界人
天之业。能招杂报。虽受乐果亦招苦报。故欲
界中受苦乐果。往生净土无有众苦。一向安
乐。宁容杂业为净土因。若唯白白业是净土
因者。如未生得四静虑定。为因何业生于西
方。故知净土正因非前业摄。前之四业摄法。
不尽于理何妨。又无色界业有文非四业摄。
以此准知。四业摄业不尽也。
问曰。又大小乘论引契经。说有罪福不动三
种业。未知三种业中。为用何种业而得往生
卷五 第 61a 页 T47-0061.png

释曰。有说。于三业中用福业及不动业生西
方也。三福即是福业。十六观若得上界定心。
即不动业也。有说。非三业摄。以三业并据秽
土业说不约净土论也。故净土业非三业也。
问曰。未知得生西方。有几种胜益。劝诸众生
而往生也。
释曰。按称赞净土经观经及无量寿经四十
八弘誓愿中。略举三十益。何者三十。一受
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益。二大乘法乐
益。三亲近供养无量寿佛益。四游历十方供
养诸佛益。五于诸佛所闻法授记益。六福慧
资粮疾圆满益。七速證无上正等菩提益。八
诸大士等同一集会益。九常无退转益。十无
量行愿念念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
音益。十二清风动树如天众乐益。十三摩尼
水流宣说苦空益。十四诸乐音声奏诸法音
益。十五四十八弘誓愿中永绝三涂益。十六
真金色身益。十七形无美丑益。十八具足五
通益。十九住正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
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
三唯受众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无
有宝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
诸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
光明尽夜常光益。三十得那罗延力益。略举
三十之益。广即无量无边。是以劝生西方。若
在娑婆。久流生死唯有三十之损。何曾有彼
益耶。
问曰。弥勒所问经说修十种念方得往生。一
卷五 第 61b 页 T47-0061.png

其行。若有毁者终不往生。三于一切众生深
起悲心不残害心。四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五
于一切法不生非谤。六于忍辱中生决定心
深心。清净不贪利养。七发一切种智心。日日
常念无有休废。八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
憍慢心谦下言说。九于世谈话不生味著心。
近于觉道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十不生愦
闹散乱之心。正念观佛除去诸想。准此经文
十念自别。如何乃以十声称阿弥陀佛而得
往生。岂不错矣。
释曰。往生西方行门非一。或有三福。或十六
观。或九品往生。所业各别俱悉得往生。净土
受生。弥勒所问经。自陈十种往生之法而亦
得生。观经自说下品下生临命终时称佛十
念而得往生。各是圣教。互说往生净土法门。
皆成净业。何因将彼为是。斥此言非。但自不
解经。亦乃惑诸学者。譬如入流九品。县尉
后宫。或能精熟一经。或为进士之学。或为流
外勋品。或为七色出身。或作十年品子。皆
得入流。悉为丞尉。岂限一业作文林郎业。往
生亦复如是。非唯一行生彼西方。故定散两
门备在观经之说。三辈修福出自无量寿经。
唯念佛名。盖是阿弥陀教。或持大乘妙典。或
复孝养二亲。世出世之善根。定非定之二
业。只作两持身口二善俱生净土。岂局一
门。子须广读众经开生正信。何得唯观一经。
即作司南之论。将馀圣教并非往生之因。何
其惑也。又修因有万辈。得果有多阶。不可限
卷五 第 61c 页 T47-0061.png

问曰。夫菩萨修行以利物为怀。大慈悲心念
念常起。理须身游恶道。历三途悯彼沈沦皆
令离苦。今乃舍此秽方。愿生净土。自求己乐
不愿利人。无始有缘父母兄弟六亲眷属朋
友。往还皆悉系关三界牢狱。弃而不救。绝无
悲悯。岂成大士之心。方为菩萨之行。今愿生
净土。非为善心。莫识所由。愿陈斯旨。
释曰。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须起大慈悲。
怜悯含识。广兴济度拔苦施安。然行有浅深。
根有上下。若深学菩萨大悲增上。已得不退
不畏己损。唯欲益他。并多在秽方广行利物。
少生净土亲承圣尊。或浅行菩萨大智增上
犹有退转。虽有悲悯苦恼众生。随遇恶缘退
菩萨行。造众恶业失菩提心。广如菩萨本业
璎珞经说法才王子等。此即二利俱失。自他
并损。为此愿生净土离彼恶缘。亲近圣尊恒
闻正法。与诸菩萨俱会一处。历事他方散华
供养。复闻大乘真净妙法。念念增进无有退
转。更无二乘阐提外道俎坏初学无上道心。
虽复拔苦之心念念不舍。自利之行是利他
行本。本若不固末亦不坚。是以先须愿生净
土长养菩萨菩提根牙令使坚牢。纵遇恶缘
亦无退转。方可离斯净土还生娑婆。救摄无
始沈沦有缘父母六亲眷属朋友知识法界含
灵。此义于安乐集中。绰禅师已广引。父母被
溺将漂驶流。一子随后入水即救。救之不
得。遂被溺死。一子归舍备辨船艘。直往深
流救亲困厄。此义亦尔。诸有智者以喻得解
卷五 第 62a 页 T47-0062.png

问曰。净土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
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彼界云何得有声闻。
而经中说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等
耶。
释曰。此有四释。一释云。二乘种不生者。依瑜
伽师地论说。有五乘众生。无始已来法尔成
就五乘姓别。一菩萨乘。二缘觉乘。三声闻乘。
四人天乘。五不定乘。言二乘种不生者。是缘
觉乘及人天乘。以缘觉乘定受缘觉之果多
生无佛世界。不可生于净土。以净土有佛。又
不信有十方净土。人天乘唯是流转生死凡
夫。不可生净土。以净土众生皆是当得无上
菩提故。二释。前义不然。若以二乘种不生。取
缘觉乘人天乘者。即声闻乘得生者。何故言
大乘善根界。又言非但无三种体亦无三种
名耶。今二乘种不生。不论人天乘。但于三
乘之中除声闻缘觉二乘。名二乘种不生也。
问曰。若声闻缘觉乘种不生者。何故彼国有
声闻耶。
答。言无二乘者。无定姓二乘。彼土二乘并
是不定姓声闻。悉能回心入大乘也。天亲菩
萨依瑜伽师地论造诸论。故摄论云。披阅决
定藏以释摄大乘。决定藏即是瑜伽师地中
决择分也。今造净土论。还依彼论之宗有五
乘姓义。故言二乘种不生也。三依旧诸德释
此文言。声闻有二种。一愚法。谓今生未能回
小向大声闻。二不愚法。谓已能回小向大声
闻。前者名二乘种。以不回心向大不信有净
卷五 第 62b 页 T47-0062.png

大乘愿生净土也。四释云。彼以回心向大所
修圣道断惑。皆为趣无上菩提。不名二乘也。
以成佛果必定须断人法二执。正习双亡。證
人法二空。究竟满足方得名佛。彼为先是小
乘。厌人执烦恼。为此先断。取彼四果得名阿
罗汉亦曰声闻。然非小乘也。阿罗汉名非唯
小果。以佛亦得名阿罗汉。如四分律云。佛度
阿若憍陈如已言。三千大千世界有二阿罗
汉。一是佛。二是阿若憍陈如。故阿罗汉名非
唯小果之称。声闻之名亦通大乘。故法华经
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此即菩萨声闻也。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
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此即大
乘菩萨。名虽与彼小果名同然。义有别。今净
土声闻阿罗汉等。悉是趣求无上菩提之人。
故非二乘种。亦非二乘名也。为已发大乘心。
虽名声闻即非小乘名也。如法华经说。彼阿
难回心向大。佛与受记名山海慧自在通王
如来。至结集时取阿罗汉。岂是退大乘心。趣
求小果。又维摩经云。迦叶言。我从是来不复
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何因结集之日劝阿
难取阿罗汉果。故知阿罗汉果非小乘果也。
阿难从佛授记后所行之行。悉是趣佛。故知
即是大乘菩萨行也。然直往之人先断法执
烦恼。修道人执烦恼至金刚心。方顿除即得
成佛。从本已来直往菩萨先作意。唯欲断除
法执。故留惑。至惑尽具佛一切智。以法执烦
恼微细难除障三菩提大果。望声闻是白净
卷五 第 62c 页 T47-0062.png

云。智障极盲暗。谓真俗别执。是以偏先断也。
人执烦恼障于涅槃。声闻之人深厌生死。唯
求自利。不能修学佛一切智。故彼无心断于
法执烦恼。法执烦恼不障涅槃故。诸声闻断
人执尽得般涅槃。今此声闻在七方便中或
七方便前位。中三品人为先求声闻。深厌人
执烦恼。以于此惑作意断除。今生西方。虽复
回心趣求佛果。为先厌人执烦恼。还依本习
为说四谛。令具断彼人执烦恼见修两惑。断
彼惑时。必须见于四真谛理用无漏圣道断此
烦恼。断见惑名曰预流。非住彼道名预流也。
断修惑已名阿罗汉。如阿罗汉无诸惑。故虽
有此名只是菩萨之行。渐顿两人俱行菩萨
行。并趣求佛果。虽并得名菩萨。然迂回人亦
得名声闻。以因声悟道复本是小机。亦得名
菩萨。以彼趣求大菩提故。菩萨之人以直往
故。但名菩萨。不名声闻。以本不是因声悟道
故。佛以二名简彼惭顿二众弟子。故言无量
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
知诸菩萨亦如是也。
问曰。众香世界与极乐世界。俱是大乘清净
佛土。何因众香世界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
有清净大菩萨众。而极乐世界乃有无量无
边声闻弟子。此声闻众岂非小乘耶。
释曰。此二佛土虽俱是彼大乘之界。然其圣
众有通有局。众香世界唯是趣大乘之人。于
此娑婆修行八法。无疮疣。生彼净土。唯闻顿
教大乘。故经说。彼唯有清净大菩萨众。无二
卷五 第 63a 页 T47-0063.png

净土。通闻渐顿二种大乘会三归一之教。发
趣大心。行菩萨行。以先宿习断人执惑。虽行
菩萨道。然先断其烦恼障种。故得名为声闻
阿罗汉。虽曰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虽
曰阿罗汉。于诸世间应受供养也。故俱并是
大乘之界直往迂回二众别也。
问曰。如小乘四决择分善根中。燸不受邪教。
顶不断善根。忍不生恶趣。世第一法必入圣
道。此即至于下品忍位。方得恶趣非择灭也。
菩萨为利生不受变易生死。犹自未得三恶
趣非择灭也。如何一生净土极恶凡夫。一声
十声称念佛号。即得永绝三恶趣而不生也。
释曰。决择分善根小乘位人。居在秽土退转
之处。燸顶二善根犹为退位。故至忍善根方
得恶趣非择灭也。然萨婆多宗亦许别义。于
忍位前得恶趣非择灭。然不决定。今生西方
犹处殊胜。常睹圣众。恒闻妙法。殊胜行愿念
念增进。前前恶业渐渐消灭。后后善品念念
增修。阙彼恶缘故得非择灭。得不退转。以愿
力故往诸恶趣。拯拔沈沦。愿力受生。不由业
往不落恶趣。其义不妨也。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