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0b 页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0b 页
No. 1960
* 释净土群疑论序
屯田员外郎平昌孟铣撰
虚空无际。天地生其中。墟宇既形。品庶滋其
内。于是群生竞起。众识齐奔。沈浮爱欲之河。
驱驰生死之躅。因报纷糺。非累墨之能分缘
对循环。岂积尘之可计。前佛后佛。报身化
身。各返行迷。咸袪溺丧。敞三明以济俗。临八
苦已宣慈。皇矣弥陀聿釆净国。发弘誓愿。现
大光明。既疏方便之门。又阐感通之路。十念
云就。俄引伏于金地。九辈往生。遽偕游于银
国。理浮夐劫。事验无边。道安幽赞于秦中。慧
远始通于晋末。爰兹已降。同赞前声。其有克
任绍隆。遥膺付嘱。思成就于往法。将究竟于
来今。疏奥旨于贯华。赞微言于贝叶者。其唯
怀感法师乎。法师以本无今有。既生则逝。信
力坚正。戒品清严。妒路之文。既弘宣而走誉。
毗尼之旨。乃演畅以驰声。虽善说而不穷。
恐有言之为累。思练神以息际。伫依定而保
光。舍义学共遗踪。遂诚求而取證。霜怀特发。
冰践孤超。功由理谐。机与神会。敛容赴寂。乃
觐安养。法师则意归真。即是阿鞞圣侣。虽念
存有相。而情体无著。众所知识。俗共归仰。
胜幢虽建。魔垒尚高。未悟圣力所牵。多以常
途致惑。青眼以之鹗视。赤髭由其猬张。始则
干非。后遂淩讟。请战之曹踵武。设伏之党肩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0c 页 T47-0030.png
随。法师先据不竭之赀。次命无前之语。洪钟
才振。短兵已北。烧须之渠折角。鍱腹之侣流
肠。领屈者。拔旗以祈生。吞负之者。与榇而归
西。安养之师告捷。般舟之旅载宁。式诠詶问
之机。遂有释疑之论。当其诘朝相见任气争
前。问既直锥以起心。詶亦推锋而陷脑。故有
疑必问。客无问而不深。有问必詶。主无詶不
当。因权告实。语为四部所宗。即生宣常。理为
五众攸报。信往生之逸路。乃净域之亭衢。撰
次未修。门成乃化。遗编累复。有怀恽法师恽
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四禅俱寂。十胜齐高。
契悟之深。讵止同游七净。缘习之重。宁唯共
趣一乘。𨳿岁易掩。长年先逝。三门徒然。七众
同悲。恽以。昌言之书。既成之于旧友。释疑之
论。敢行之故人。以平昌孟铣早修净业。凭为
序引。资以播扬。辄课芜旨。式旌宝昌。言之为
七卷。宣之为一部。云尔。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
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
问曰。佛有几身。净土有几种。
释曰。佛有三身。土有三土。三身者。一法性
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土有三种者。一法性
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法性身居法性土。受
用身居受用土。变化身居变化土。法性身土。
俱以真如清净法界。以为体性。如般若说。彼
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如法界体性经文殊
才振。短兵已北。烧须之渠折角。鍱腹之侣流
肠。领屈者。拔旗以祈生。吞负之者。与榇而归
西。安养之师告捷。般舟之旅载宁。式诠詶问
之机。遂有释疑之论。当其诘朝相见任气争
前。问既直锥以起心。詶亦推锋而陷脑。故有
疑必问。客无问而不深。有问必詶。主无詶不
当。因权告实。语为四部所宗。即生宣常。理为
五众攸报。信往生之逸路。乃净域之亭衢。撰
次未修。门成乃化。遗编累复。有怀恽法师恽
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四禅俱寂。十胜齐高。
契悟之深。讵止同游七净。缘习之重。宁唯共
趣一乘。𨳿岁易掩。长年先逝。三门徒然。七众
同悲。恽以。昌言之书。既成之于旧友。释疑之
论。敢行之故人。以平昌孟铣早修净业。凭为
序引。资以播扬。辄课芜旨。式旌宝昌。言之为
七卷。宣之为一部。云尔。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
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
问曰。佛有几身。净土有几种。
释曰。佛有三身。土有三土。三身者。一法性
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土有三种者。一法性
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法性身居法性土。受
用身居受用土。变化身居变化土。法性身土。
俱以真如清净法界。以为体性。如般若说。彼
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如法界体性经文殊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1a 页 T47-0031.png
师利礼云。无色无形相。无根无住处。不生不
灭故。敬礼无所观等。维摩经云。如自观身实
相。观佛亦然。法性土者。如般若云。庄严佛土
者。即非庄严。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
众生空。又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云。十方
佛国皆如虚空。虽知身土并一真如。夫如者
不一不异。而言法性身居法性土者。此以觉
照性义名身。法真理体名土。是施设安立谛
门说。二受用身土者。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
土。二他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土。以菩萨行八
万四千波罗蜜行。修习圆满恒沙果德。自利
利他四智周圆净五蕴等。为自受用身体。即
以智上所现微细周遍广大清净四尘。唯佛
与佛乃能知见。自受用身所依止处。为自受
用土体。他受用身土者。为初地已上诸大菩
萨。平等性智。击发镜智利他功德。随其所
应现一分细相。为他受用身土体性。变化身
土者。为于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以成所作
智。击发镜智利他功德。随其所应现一分粗
相。为变化身土体性。此受用变化二土体性
者有三。一摄事归真体。二摄相归心体。三本
末别明体。摄事归真体者。一切众法。皆以真
如为体。此报化二土。即以真如为体。二摄相
归心体者。此报化二土。皆如来等净心所现。
故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即唯识论
及摄大乘论等明。一切万法皆不离自心。三
本末别明体者。此二净土。俱以众宝庄严为
体。
问曰。今此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土中。是何土
灭故。敬礼无所观等。维摩经云。如自观身实
相。观佛亦然。法性土者。如般若云。庄严佛土
者。即非庄严。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
众生空。又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云。十方
佛国皆如虚空。虽知身土并一真如。夫如者
不一不异。而言法性身居法性土者。此以觉
照性义名身。法真理体名土。是施设安立谛
门说。二受用身土者。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
土。二他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土。以菩萨行八
万四千波罗蜜行。修习圆满恒沙果德。自利
利他四智周圆净五蕴等。为自受用身体。即
以智上所现微细周遍广大清净四尘。唯佛
与佛乃能知见。自受用身所依止处。为自受
用土体。他受用身土者。为初地已上诸大菩
萨。平等性智。击发镜智利他功德。随其所
应现一分细相。为他受用身土体性。变化身
土者。为于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以成所作
智。击发镜智利他功德。随其所应现一分粗
相。为变化身土体性。此受用变化二土体性
者有三。一摄事归真体。二摄相归心体。三本
末别明体。摄事归真体者。一切众法。皆以真
如为体。此报化二土。即以真如为体。二摄相
归心体者。此报化二土。皆如来等净心所现。
故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即唯识论
及摄大乘论等明。一切万法皆不离自心。三
本末别明体者。此二净土。俱以众宝庄严为
体。
问曰。今此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土中。是何土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1b 页 T47-0031.png
摄。
释曰。此有三释。一是他受用土。以佛身高六
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其中多有一生
补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等故。唯是于他受
用土。二言。唯是变化土。有何圣教。言佛高六
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即證是于他
受用身土。何妨净土变化之身。高六十万亿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观经等皆说为凡夫
众生往生净土。故知是变化土。三通二土。地
前见变化土。地上见他受用土。同其一处。各
随自心所见各异。故通二土。由此经言。是阿
弥陀佛非凡夫境。当作丈六观也。
问曰。前第一释。若是他受用土者。云何地前
凡夫生。若变化土者。云何地上圣人生。
释曰。计彼地前菩萨声闻凡夫。未證遍满真
如。未断人法二执。识心粗劣。所变净土。不可
同于地上诸大菩萨微细智心所变微妙受用
净土。然以阿弥陀佛殊胜本愿增上缘力。令
彼地前诸小行菩萨等。识心虽劣。依托如来
本愿胜力。还能同彼地上菩萨所变净土。微
妙广大清净庄严亦得见。故名生他受用土。
佛地论等说。初地已上生他受用土。地前菩
萨生变化土。此据自力。分判地前地上居二
土别。不据他力别愿胜缘而说。只如肉眼论
言唯见障内色。唯见欲界不见色界。唯是离
中知不是合中知。然法华经说。父母所生清
净肉眼。见于内外弥楼山等。乃至阿迦尼吒
天色。岂不是肉眼能见障外等色。及见色界
诸天色耶。又解深密经及摄大乘论等说。如
释曰。此有三释。一是他受用土。以佛身高六
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其中多有一生
补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等故。唯是于他受
用土。二言。唯是变化土。有何圣教。言佛高六
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即證是于他
受用身土。何妨净土变化之身。高六十万亿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观经等皆说为凡夫
众生往生净土。故知是变化土。三通二土。地
前见变化土。地上见他受用土。同其一处。各
随自心所见各异。故通二土。由此经言。是阿
弥陀佛非凡夫境。当作丈六观也。
问曰。前第一释。若是他受用土者。云何地前
凡夫生。若变化土者。云何地上圣人生。
释曰。计彼地前菩萨声闻凡夫。未證遍满真
如。未断人法二执。识心粗劣。所变净土。不可
同于地上诸大菩萨微细智心所变微妙受用
净土。然以阿弥陀佛殊胜本愿增上缘力。令
彼地前诸小行菩萨等。识心虽劣。依托如来
本愿胜力。还能同彼地上菩萨所变净土。微
妙广大清净庄严亦得见。故名生他受用土。
佛地论等说。初地已上生他受用土。地前菩
萨生变化土。此据自力。分判地前地上居二
土别。不据他力别愿胜缘而说。只如肉眼论
言唯见障内色。唯见欲界不见色界。唯是离
中知不是合中知。然法华经说。父母所生清
净肉眼。见于内外弥楼山等。乃至阿迦尼吒
天色。岂不是肉眼能见障外等色。及见色界
诸天色耶。又解深密经及摄大乘论等说。如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1c 页 T47-0031.png
人照镜自见本面。以彼镜中无有面像。当见
自面黑白之精。此扶根尘与眼根合。何见彼
扶根色尘。此岂不是合中知。若言见障外色
界及自扶根色尘者。便与论文相违。若不见
者。复与经文相违。故知。佛地论师。据大分自
因而说。不据他殊胜力别缘而说。而定自在
所生色。非是色尘。不合为眼所见。若得大威
德定。所变定自在所生色。即能令凡夫人眼
所见。今此亦尔。以本愿力。令彼地前菩萨等
生受用土。不可一向判令不生也。又如观经
第九观云。阿弥陀佛真金色身。高六十万亿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八万四千相好。唯是他
受用身佛。非是地前所能观见。下文言。然彼
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故知乘
宿愿力。观见受用之身。亦乘宿愿之力。生受
用土。佛地论中亦作是问。前说净土最极自
在净识为相。云何会中有声闻等。而不相违。
有何相违。诸声闻等同菩萨见。同菩萨见故闻说妙法。一论师言。或复如来神力加被。令
暂得见闻说妙法。此是如来不思议力。不可
难以根地度等。此师意明。说佛地经时。在他
受用土。诸声闻等见彼净土。闻佛地经。此由
如来不思议力。彼是一时化缘。令暂得见。今
此是不可思议本愿力。令亦得生。斯有何过
也。
问。若然者此亦有过。地前不合生他受用土。
以乘本愿。得生亦可。地上不合生自受用土。
应乘本愿得生。
答。自受用土名为自。不可乘愿令他用。他受
自面黑白之精。此扶根尘与眼根合。何见彼
扶根色尘。此岂不是合中知。若言见障外色
界及自扶根色尘者。便与论文相违。若不见
者。复与经文相违。故知。佛地论师。据大分自
因而说。不据他殊胜力别缘而说。而定自在
所生色。非是色尘。不合为眼所见。若得大威
德定。所变定自在所生色。即能令凡夫人眼
所见。今此亦尔。以本愿力。令彼地前菩萨等
生受用土。不可一向判令不生也。又如观经
第九观云。阿弥陀佛真金色身。高六十万亿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八万四千相好。唯是他
受用身佛。非是地前所能观见。下文言。然彼
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故知乘
宿愿力。观见受用之身。亦乘宿愿之力。生受
用土。佛地论中亦作是问。前说净土最极自
在净识为相。云何会中有声闻等。而不相违。
有何相违。诸声闻等同菩萨见。同菩萨见故闻说妙法。一论师言。或复如来神力加被。令
暂得见闻说妙法。此是如来不思议力。不可
难以根地度等。此师意明。说佛地经时。在他
受用土。诸声闻等见彼净土。闻佛地经。此由
如来不思议力。彼是一时化缘。令暂得见。今
此是不可思议本愿力。令亦得生。斯有何过
也。
问。若然者此亦有过。地前不合生他受用土。
以乘本愿。得生亦可。地上不合生自受用土。
应乘本愿得生。
答。自受用土名为自。不可乘愿令他用。他受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2a 页 T47-0032.png
用土既为他。乘彼胜缘亦得往生。又自受用
土极微妙。不可乘愿而得生。他受用土为他
现。纵有微妙令下见。又他受用土有本愿。乘
其本愿凡夫得生。自受用土无本愿。为此不
令菩萨见。
问。若自受用土名为自。他亦若得生自义不
成。自受用土佛同见。他佛得见无自义。
答。佛是究竟解脱身。圆證一如应他自。菩萨
惑障未除尽。不可生佛自土中。如是等众多
问答。不可一一具说。诸有智者。随义应思也。
又纵令地前菩萨等。自识相分见粗相净土。
不见微妙清净国土。同诸菩萨所见微妙清
净宝土。然以诸大菩萨受用法乐。无有一切
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无有恐怖。或
喜乐。或生厌离。或断疑。故亦得名为生他受
用土。又起信论云。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
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此之论文已通地前。
得见他受用身。若得见他受用身。何妨得生
他受用土。此以一义。通佛地论一师所解。或
起信文。据初地已上證发心说见佛。言变化
土地上菩萨生者。此有现一身理通报化。随
宜见者。凡圣各别何妨。下不得生上受用土。
以下不能见胜妙之土。又业劣弱不得往生。
上能见下。为欲接引地前凡夫。生变化土。有
何妨废。又地上菩萨生变化土者。皆是化身。
亦无有过。
间曰。极乐世界既许凡夫得生。未知。为是有
漏土。为是无漏土。
释曰。如来所变土。佛心无漏。土还无漏。凡夫
土极微妙。不可乘愿而得生。他受用土为他
现。纵有微妙令下见。又他受用土有本愿。乘
其本愿凡夫得生。自受用土无本愿。为此不
令菩萨见。
问。若自受用土名为自。他亦若得生自义不
成。自受用土佛同见。他佛得见无自义。
答。佛是究竟解脱身。圆證一如应他自。菩萨
惑障未除尽。不可生佛自土中。如是等众多
问答。不可一一具说。诸有智者。随义应思也。
又纵令地前菩萨等。自识相分见粗相净土。
不见微妙清净国土。同诸菩萨所见微妙清
净宝土。然以诸大菩萨受用法乐。无有一切
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无有恐怖。或
喜乐。或生厌离。或断疑。故亦得名为生他受
用土。又起信论云。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
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此之论文已通地前。
得见他受用身。若得见他受用身。何妨得生
他受用土。此以一义。通佛地论一师所解。或
起信文。据初地已上證发心说见佛。言变化
土地上菩萨生者。此有现一身理通报化。随
宜见者。凡圣各别何妨。下不得生上受用土。
以下不能见胜妙之土。又业劣弱不得往生。
上能见下。为欲接引地前凡夫。生变化土。有
何妨废。又地上菩萨生变化土者。皆是化身。
亦无有过。
间曰。极乐世界既许凡夫得生。未知。为是有
漏土。为是无漏土。
释曰。如来所变土。佛心无漏。土还无漏。凡夫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2b 页 T47-0032.png
之心未得无漏。依彼如来无漏土上。自心变
现作有漏土。而生其中。若约如来本土而说。
则亦得名生无漏土。若约自心所变之土而
受用者。亦得说言生有漏土。虽有漏以托如
来无漏之土。而变现故。极似佛无漏亦无众
恶过患。
问曰。若是有漏土。三界之中何界所摄。
释曰。此有二释。一有漏净土是欲色界摄。以
有漏心不离五界故。三界即有漏。有漏即三
界。既言有漏。即三界摄。若未离欲界欲。以欲
界生得善或方便善。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
三福行又十六观等。以此善根生于净土。此
心所变即欲界摄。若已离欲。得色界心。修十
六观生于净土。即色界摄。故彼净土通欲色
二界。无色界众生无实色身可生净土。以净
土是众宝庄严故。实非无色界摄。定心示现
其理可然。彼净土宝地上者。是于欲界。虚空
中者。是欲色天。故无量寿经。阿难白佛言。彼
佛国土若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
何而住。佛语阿难言。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
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言。行业果报不可思
议。佛语阿难言。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
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
之地。故能尔耳。下卷言。尔时佛告阿难。汝见
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有微妙严净
自然之物。为悉见不。以此准知。彼之净土有
漏心所变。即欲色二界摄。二释虽是有漏所
变净土。不得名为是三界摄。
问。既是有漏识心所变。有漏之心即三界摄。
现作有漏土。而生其中。若约如来本土而说。
则亦得名生无漏土。若约自心所变之土而
受用者。亦得说言生有漏土。虽有漏以托如
来无漏之土。而变现故。极似佛无漏亦无众
恶过患。
问曰。若是有漏土。三界之中何界所摄。
释曰。此有二释。一有漏净土是欲色界摄。以
有漏心不离五界故。三界即有漏。有漏即三
界。既言有漏。即三界摄。若未离欲界欲。以欲
界生得善或方便善。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
三福行又十六观等。以此善根生于净土。此
心所变即欲界摄。若已离欲。得色界心。修十
六观生于净土。即色界摄。故彼净土通欲色
二界。无色界众生无实色身可生净土。以净
土是众宝庄严故。实非无色界摄。定心示现
其理可然。彼净土宝地上者。是于欲界。虚空
中者。是欲色天。故无量寿经。阿难白佛言。彼
佛国土若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
何而住。佛语阿难言。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
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言。行业果报不可思
议。佛语阿难言。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
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
之地。故能尔耳。下卷言。尔时佛告阿难。汝见
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有微妙严净
自然之物。为悉见不。以此准知。彼之净土有
漏心所变。即欲色二界摄。二释虽是有漏所
变净土。不得名为是三界摄。
问。既是有漏识心所变。有漏之心即三界摄。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2c 页 T47-0032.png
无有漏心而出三界摄。心既三界摄。所现净
土宁非三界耶。
释。虽知有漏体性不出三界。然以别义。但
得名有漏。不得名三界。故三界名局。有漏名
宽。只如凡夫得生西方非五趣摄。故无量寿
经言。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又阿弥陀经
言。彼佛国土无三恶趣等。又无量寿经言。彼
国众生非天非人。因顺馀方。故有人天之号。
故知彼土无五趣。既许生是凡夫。而非五趣
所摄。何妨土名有漏。而非三界所收。
问。彼土凡夫是人是天。于义何废。经文但言
无三恶趣。何妨得有人天趣耶。而经言非天
非人者。此说大菩萨等非天非人。因顺馀方
故有人天之名。非据凡夫得往生者。凡夫生
彼。或是人趣。或是天趣。于理无妨。
答。若是凡夫得生净土。是人天趣者。若是人
趣。人趣有四。为是南阎浮提人。为是东西二
洲及北郁单越人趣耶。若是天趣。为是四天
王天乃至色界阿迦尼吒天耶。若是四天下
人趣者。彼北郁单越。应是八难之中郁单越
难。若是色界等。应是长寿天难。此是难处。云
何名净土。劝众生生耶。若言是人趣而不得
名四天下人等。亦得名天趣。而非四天王天
等。若然者。四天下外。别有人趣耶。四天王天
等外。别有天趣等耶。若言有者。何即净土众
生是人天。非四天下等人天耶。亦有净土有
漏非三界有漏。其义何妨。若言四天下人趣
等外。无别人趣。四天王天等外无别天趣。净
土凡夫亦得名凡夫。不得名人趣天趣者。何
土宁非三界耶。
释。虽知有漏体性不出三界。然以别义。但
得名有漏。不得名三界。故三界名局。有漏名
宽。只如凡夫得生西方非五趣摄。故无量寿
经言。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又阿弥陀经
言。彼佛国土无三恶趣等。又无量寿经言。彼
国众生非天非人。因顺馀方。故有人天之号。
故知彼土无五趣。既许生是凡夫。而非五趣
所摄。何妨土名有漏。而非三界所收。
问。彼土凡夫是人是天。于义何废。经文但言
无三恶趣。何妨得有人天趣耶。而经言非天
非人者。此说大菩萨等非天非人。因顺馀方
故有人天之名。非据凡夫得往生者。凡夫生
彼。或是人趣。或是天趣。于理无妨。
答。若是凡夫得生净土。是人天趣者。若是人
趣。人趣有四。为是南阎浮提人。为是东西二
洲及北郁单越人趣耶。若是天趣。为是四天
王天乃至色界阿迦尼吒天耶。若是四天下
人趣者。彼北郁单越。应是八难之中郁单越
难。若是色界等。应是长寿天难。此是难处。云
何名净土。劝众生生耶。若言是人趣而不得
名四天下人等。亦得名天趣。而非四天王天
等。若然者。四天下外。别有人趣耶。四天王天
等外。别有天趣等耶。若言有者。何即净土众
生是人天。非四天下等人天耶。亦有净土有
漏非三界有漏。其义何妨。若言四天下人趣
等外。无别人趣。四天王天等外无别天趣。净
土凡夫亦得名凡夫。不得名人趣天趣者。何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3a 页 T47-0033.png
妨净土亦得名有漏。不得名三界也。以彼五
趣例此三界。其义显然。不可迷执也。又诸法
相中。有宽有狭。只如世间名宽有漏名局。有
漏名宽三界名局。三界名宽四生名局。四生
名宽五趣名局。何者只如如来所变秽恶国
土。虽似三界非如三界。虽是无漏而名世间。
此则世间名宽有漏名局。有漏名宽三界名
局者。即是凡夫等有漏识心所现净土。亦得
名有漏。不得名三界。故大智度论言。净土非
三界。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
非无色界。此论义意。非是净土无漏识心所
现净土名出三界。但有漏识心所变净土器
世间相布置法用安立有情利乐等事。不同
于此三界等相。名非三界也。三界名宽四生
名局者。四生唯取异熟五蕴有情世间。三界
通三性及器世间。故三界名宽。四生名局也。
四生名宽五趣名局者。中有是化生而非是
五趣。及净土众生等是化生非趣。如是等名
字宽狭。体性差别。此经论等有此不同。岂得
有漏识心所变净土之言则令是三界摄也。
又如第八识有三名。一名阿赖耶。二名阿陀
那。三名异熟。若得阿罗汉辟支佛果。及入八
地诸菩萨等所有第八识。但名阿陀那。及名
异熟。不得名阿赖耶。岂依无阿赖耶名。即遣
阿罗汉无第八识。执持诸法种子耶。岂以无
三界名。而令凡夫众生生于净土。有漏识心
不变化净佛国土。受用种种大乘法乐也。又
托如来无漏净土。虽以有漏心现其净土。而
此净土从本性相土。土亦非缘缚相应缚缚。
趣例此三界。其义显然。不可迷执也。又诸法
相中。有宽有狭。只如世间名宽有漏名局。有
漏名宽三界名局。三界名宽四生名局。四生
名宽五趣名局。何者只如如来所变秽恶国
土。虽似三界非如三界。虽是无漏而名世间。
此则世间名宽有漏名局。有漏名宽三界名
局者。即是凡夫等有漏识心所现净土。亦得
名有漏。不得名三界。故大智度论言。净土非
三界。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
非无色界。此论义意。非是净土无漏识心所
现净土名出三界。但有漏识心所变净土器
世间相布置法用安立有情利乐等事。不同
于此三界等相。名非三界也。三界名宽四生
名局者。四生唯取异熟五蕴有情世间。三界
通三性及器世间。故三界名宽。四生名局也。
四生名宽五趣名局者。中有是化生而非是
五趣。及净土众生等是化生非趣。如是等名
字宽狭。体性差别。此经论等有此不同。岂得
有漏识心所变净土之言则令是三界摄也。
又如第八识有三名。一名阿赖耶。二名阿陀
那。三名异熟。若得阿罗汉辟支佛果。及入八
地诸菩萨等所有第八识。但名阿陀那。及名
异熟。不得名阿赖耶。岂依无阿赖耶名。即遣
阿罗汉无第八识。执持诸法种子耶。岂以无
三界名。而令凡夫众生生于净土。有漏识心
不变化净佛国土。受用种种大乘法乐也。又
托如来无漏净土。虽以有漏心现其净土。而
此净土从本性相土。土亦非缘缚相应缚缚。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3b 页 T47-0033.png
不增烦恼。如有漏心缘灭道谛烦恼不增。犹
如观日轮损减眼根也。故非三界。非三界系
烦恼增也。
问。若不许是欲色界摄者。何因无量寿经言
乃至净居天等。
答。此是施设为天。不可即为实天分欲色界
也。若实天者。如来净心所变。岂是欲色界摄。
又言若是色界者。已下欲天为胜为劣。若劣
者。如何色界反劣欲界。若胜者。如此娑婆世
界欲色两界胜劣不同。欲色有情优劣差别。
彼土亦尔。生色界者胜生欲界。何因四十八
弘誓愿。说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
取正觉。彼色界形既胜欲形。如何说同。故
知假安立说为净居天等。非实即是欲色界
也。于前二解初释为正。异熟识体是实有情。
生彼众生诸菩萨等未灭异熟。何得说彼非
实天人。
问曰。若凡夫所变净土是有漏。非三界所。感
之生彼者。不同馀人天造恶受苦果。说非人
天。如胜鬘经。说变易生死非三界摄。非彼生
死实报。是化生非人天趣者。未知净土化生
凡夫非三界。璎珞经说。三界之外有众生者。
是洴沙王国安多偈师义。非佛说。故是三界
身。实非三界身耶。依此后解复为斯问。
释曰。此何所惑更为斯问。净土器世间虽有
漏识心所变。而不得名三界。即有漏义宽。三
界义局。净土凡夫但名化生有情。不得言人
天二趣。此即四生义宽。五趣义局。今此亦尔。
虽是凡夫有漏之身。不得名为三界身也。
如观日轮损减眼根也。故非三界。非三界系
烦恼增也。
问。若不许是欲色界摄者。何因无量寿经言
乃至净居天等。
答。此是施设为天。不可即为实天分欲色界
也。若实天者。如来净心所变。岂是欲色界摄。
又言若是色界者。已下欲天为胜为劣。若劣
者。如何色界反劣欲界。若胜者。如此娑婆世
界欲色两界胜劣不同。欲色有情优劣差别。
彼土亦尔。生色界者胜生欲界。何因四十八
弘誓愿。说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
取正觉。彼色界形既胜欲形。如何说同。故
知假安立说为净居天等。非实即是欲色界
也。于前二解初释为正。异熟识体是实有情。
生彼众生诸菩萨等未灭异熟。何得说彼非
实天人。
问曰。若凡夫所变净土是有漏。非三界所。感
之生彼者。不同馀人天造恶受苦果。说非人
天。如胜鬘经。说变易生死非三界摄。非彼生
死实报。是化生非人天趣者。未知净土化生
凡夫非三界。璎珞经说。三界之外有众生者。
是洴沙王国安多偈师义。非佛说。故是三界
身。实非三界身耶。依此后解复为斯问。
释曰。此何所惑更为斯问。净土器世间虽有
漏识心所变。而不得名三界。即有漏义宽。三
界义局。净土凡夫但名化生有情。不得言人
天二趣。此即四生义宽。五趣义局。今此亦尔。
虽是凡夫有漏之身。不得名为三界身也。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3c 页 T47-0033.png
问曰。此义更难。若尔者即应身非三界之身。
业非三界之业。若业非三界者。当在娑婆孝
养父母。修行三福。作十六观念佛等业。此等
业当起之时。未得色界心。即是欲界生得善
闻慧思慧心。若得色界定。即是色界修慧之
心。生色界已。愿生西方。即是色界生得善闻
慧修慧心。无漏之心不能感报。业既是其界
所摄。以业招报。还须三界所收。因果决然。岂
得乖斯道理。而言生净土非是三界之身耶。
释曰。前言是其有漏非是三界。已广成立。
此但失名。而不失体。斯有何过更复重徵。虽
知造业之时此业是于欲色二界有漏善心。
有漏善心所感之报。即是净土之形。不名欲
色界摄。而此业报以果摄因。不得名为欲色
界业。但得名为净土之业。若言是欲色界身
起欲色界心而造于业者。宁容不是欲色业
者。欲界之业所感人天受报。极长不过万六
千岁。若感净土遂得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
劫。岂欲界业能感彼命无量阿僧祇劫耶。斯
亦乘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弘誓愿力。令其业
力感报极长。非是凡夫所测度。经文显然。不
可不信。大乘道理意趣难知。诸佛境界非凡
所测。但知仰信专诚修学。不可一一依诸法
相楷定是非。论是三界非三界也。
问曰。凡夫众生所生净土。凡夫未得无漏净
心。随心所变土还有漏。有漏之土即名秽国。
何得亦言生净土。
释曰。净有多种。有真实净。有相似净。有究竟
净。有非究竟净。真实净者。谓无漏善心。相似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4a 页 T47-0034.png
净者。谓有漏善心。究竟净者。谓诸佛世尊。非
究竟净者。谓十地已下乃至凡夫。有体净相
秽。有体秽相净。有体相俱净。有体相俱秽。体
净相秽者。谓佛心无漏清净。故所现之土亦
复清净。然所现土现于秽相名体净相秽。故
维摩经言。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
净土耳。体秽相净者。如十地已还本识及有
漏六七识并地前凡夫一切有漏心所现净
土。是有漏故名为体秽。以依如来清净佛土。
自识变似净土相现。故名相净也。体相俱净
者。如佛及十地已还无漏心中所现净土。名
体相俱净。体相俱秽者。如有漏心所现秽土
等。是也。今此得生西方。虽是凡夫。然前第二
句。体秽相净也。
问曰。如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生净土。当净
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此之心净经文。乃
约十地菩萨方名净心。如何凡夫即欲生于
净土。若言得生净土。应言己净其心。且具缚
凡夫见修诸惑纷纶竞起。无暂时停。今既不
净其心。如何得生净土。
释曰净土有多种。非是一途。有究竟净心。有
未究竟净心。有有漏净心。有无漏净心。有有
相净心。有无相净心。有伏现行净心。有断种
子净心。有自力净心。有他力净心。其义非一。
不可为难。诸佛如来逗机说法。或就究竟作
语。或就未究竟为语。如是等说其义不定。不
可唯依维摩经说究竟净心。十地之位心净
土净之文。不信观经伏现行惑。依藉他力得
生西方。云心不净不生净土。譬如得通之人
究竟净者。谓十地已下乃至凡夫。有体净相
秽。有体秽相净。有体相俱净。有体相俱秽。体
净相秽者。谓佛心无漏清净。故所现之土亦
复清净。然所现土现于秽相名体净相秽。故
维摩经言。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
净土耳。体秽相净者。如十地已还本识及有
漏六七识并地前凡夫一切有漏心所现净
土。是有漏故名为体秽。以依如来清净佛土。
自识变似净土相现。故名相净也。体相俱净
者。如佛及十地已还无漏心中所现净土。名
体相俱净。体相俱秽者。如有漏心所现秽土
等。是也。今此得生西方。虽是凡夫。然前第二
句。体秽相净也。
问曰。如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生净土。当净
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此之心净经文。乃
约十地菩萨方名净心。如何凡夫即欲生于
净土。若言得生净土。应言己净其心。且具缚
凡夫见修诸惑纷纶竞起。无暂时停。今既不
净其心。如何得生净土。
释曰净土有多种。非是一途。有究竟净心。有
未究竟净心。有有漏净心。有无漏净心。有有
相净心。有无相净心。有伏现行净心。有断种
子净心。有自力净心。有他力净心。其义非一。
不可为难。诸佛如来逗机说法。或就究竟作
语。或就未究竟为语。如是等说其义不定。不
可唯依维摩经说究竟净心。十地之位心净
土净之文。不信观经伏现行惑。依藉他力得
生西方。云心不净不生净土。譬如得通之人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4b 页 T47-0034.png
方能陵空。何妨未得通人依得通者亦陵空
也。又彼言净。谓究竟净心能为他有情现无
漏净土。今往生净土。谓依佛净相而现其净
土。彼本此末。依他他依。师弟道殊遂分胜
劣。彼据胜说。此约下论。不相妨也。
问曰。彼西方净土之处为亦有秽土不。若有
者如何名净土。若无者亦如卢舍那佛千叶
莲花一一花上有百亿国。此一一国皆是秽
土。如何莲花藏世界卢舍那佛所坐花王之
座净叶之上而有秽土。又身子见秽。梵王见
净。此并净秽二土同处而现。何故极乐唯有
净土。而无秽土耶。
释曰。此有二释。一云极乐世界唯有净土。于
彼方处无秽土相。以是净土极净妙故。如其
有者。即有亦净亦秽之过。又色法质碍不可
同处。秽净二相俱时现行不相容故。杂乱过
故。观经等文曾不说故。四十八愿无斯愿故。
如其有者。往生众生应亦生故。亦应得见。不
生不见。故知无也。有说。亦有秽土。同处同时
不相障碍。言二色法不相容受。此是小乘不
了之教。净秽两土皆遍十方无边限故。如此
秽土即有净土。如卢舍那净花王座即有千
百亿秽土之相。皆悉净处有秽。秽处有净。不
相杂染。不相障碍。各随所见净秽不同。各随
所生净土秽土。如前所难并是小乘。非大乘
宗。作如是说。广如摄大乘论等及诸大乘经
所说。不烦广述。虽知同处净秽可成。然彼西
方唯净非秽。心秽众生不生彼故。经唯说净
不说秽相。令馀方众生欲生彼故。
也。又彼言净。谓究竟净心能为他有情现无
漏净土。今往生净土。谓依佛净相而现其净
土。彼本此末。依他他依。师弟道殊遂分胜
劣。彼据胜说。此约下论。不相妨也。
问曰。彼西方净土之处为亦有秽土不。若有
者如何名净土。若无者亦如卢舍那佛千叶
莲花一一花上有百亿国。此一一国皆是秽
土。如何莲花藏世界卢舍那佛所坐花王之
座净叶之上而有秽土。又身子见秽。梵王见
净。此并净秽二土同处而现。何故极乐唯有
净土。而无秽土耶。
释曰。此有二释。一云极乐世界唯有净土。于
彼方处无秽土相。以是净土极净妙故。如其
有者。即有亦净亦秽之过。又色法质碍不可
同处。秽净二相俱时现行不相容故。杂乱过
故。观经等文曾不说故。四十八愿无斯愿故。
如其有者。往生众生应亦生故。亦应得见。不
生不见。故知无也。有说。亦有秽土。同处同时
不相障碍。言二色法不相容受。此是小乘不
了之教。净秽两土皆遍十方无边限故。如此
秽土即有净土。如卢舍那净花王座即有千
百亿秽土之相。皆悉净处有秽。秽处有净。不
相杂染。不相障碍。各随所见净秽不同。各随
所生净土秽土。如前所难并是小乘。非大乘
宗。作如是说。广如摄大乘论等及诸大乘经
所说。不烦广述。虽知同处净秽可成。然彼西
方唯净非秽。心秽众生不生彼故。经唯说净
不说秽相。令馀方众生欲生彼故。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4c 页 T47-0034.png
问曰。如安法师净土论说。净秽二土为一质
异见。为异质异见。为无质而见。彼释言。一质
不成故净秽亏盈。异质不成故搜玄即冥。无
质不成故缘起万形。虽有此释文义幽隐。请
为开示。广陈玄旨。
释曰。安法师慧悟开明。神襟俊爽。制造斯论。
妙穷深旨。于时大乘经论文义未周。已能作
此推寻。实为印手菩萨。可谓。凿荒途以开辙。
标玄旨于性空。然且文隐义深。读者罕知其
趣。今当为子广宣其义。净秽两土由净秽二
业。令其自心变现作净秽相。此净秽相是净
秽心现。心净土净。心秽土秽。各由自心。心既
有殊。土宁称一。故曰一质不成故净秽亏盈。
佛未足指按地。秽盈而净亏。佛已足指按地。
净盈而秽亏。如维摩经说。故知。身子梵王二
心各异。所现之土净秽有殊。不可言其一。故
曰一质不成故净秽亏盈。虽复净秽两心现
净秽二土。心有两体。土成二相。然同处同时
不相障碍。不可言有净处无秽。有秽处无净。
别处而现而有障碍。以同处同时现净秽故。
故曰异质不成故搜玄即冥。搜者搜求也。玄
者幽玄者。搜其幽玄旨趣。净秽两相冥然同
在一处。不可分成二所也。计此应言异质虽
成搜玄即冥。此法师犹未全解唯识义。故以
同一处言异质不成也。亦可。净秽相殊其体
无二。搜其实体唯是一如。故言搜玄即冥。
无质不成故缘起万形者。此净秽土虽同处
现。而二相别。皆由净秽两业因缘差别。变现
种种棘林琼树瓦砾珠玑。从缘所生依他起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5a 页 T47-0035.png
性。方成土相。不同于彼空花龟毛兔角遍计
所执性情有体无无形质体。故曰无质不成
故缘起万形也。
问曰。净秽二土如同处者。此二土相虽珠玑
瓦砾净秽有殊。莫不皆是四尘色香味触四
大所造地水火风八微合成质碍为性。如何
同处同时诸微不障。坏彼色性无质碍能。既
法相违。义难通释。请除此滞。以显微言。
释曰。唯执极微有质碍性。此乃是萨婆多宗
部执异计。岂是大乘通相妙旨。只如大乘时
节长短世界大小皆悉不定。时即演七日为
其一劫。促千载而为片时。量即纳须弥于芥
子。内巨海于毛孔。岂限长短巨细者哉。质碍
亦尔。碍无定碍。其碍即以木碍木。以石碍石
也。不碍者。人水鬼火天珠鱼宅。本同一处。何
有异方。以兹类彼义可知矣。故身子丘坑本
无别处。梵王净刹岂指殊方。盖由万境万心。
随心净秽。唯识妙旨岂局质碍者哉。
问曰。有漏之心体既是秽。秽心所现诸器世
间。只应能现秽土之相。如何能现净土之相。
如彼无漏净心所现出过三界净土相耶。若
彼秽心能现净相。维摩经何故说言。众生罪
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也。
释曰。体既是净。得现秽相。何妨体是其秽而
得现其净相。故一心之上有种种净秽等相。
心有多功能。现众多相。又由以本愿与众
生。令为现净土。众生宿。于佛所有生大愿。深
厌秽心。修清净行。诧彼如来净土相上。虽是
有漏。而能现彼清净佛土。还如世尊所现无
所执性情有体无无形质体。故曰无质不成
故缘起万形也。
问曰。净秽二土如同处者。此二土相虽珠玑
瓦砾净秽有殊。莫不皆是四尘色香味触四
大所造地水火风八微合成质碍为性。如何
同处同时诸微不障。坏彼色性无质碍能。既
法相违。义难通释。请除此滞。以显微言。
释曰。唯执极微有质碍性。此乃是萨婆多宗
部执异计。岂是大乘通相妙旨。只如大乘时
节长短世界大小皆悉不定。时即演七日为
其一劫。促千载而为片时。量即纳须弥于芥
子。内巨海于毛孔。岂限长短巨细者哉。质碍
亦尔。碍无定碍。其碍即以木碍木。以石碍石
也。不碍者。人水鬼火天珠鱼宅。本同一处。何
有异方。以兹类彼义可知矣。故身子丘坑本
无别处。梵王净刹岂指殊方。盖由万境万心。
随心净秽。唯识妙旨岂局质碍者哉。
问曰。有漏之心体既是秽。秽心所现诸器世
间。只应能现秽土之相。如何能现净土之相。
如彼无漏净心所现出过三界净土相耶。若
彼秽心能现净相。维摩经何故说言。众生罪
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也。
释曰。体既是净。得现秽相。何妨体是其秽而
得现其净相。故一心之上有种种净秽等相。
心有多功能。现众多相。又由以本愿与众
生。令为现净土。众生宿。于佛所有生大愿。深
厌秽心。修清净行。诧彼如来净土相上。虽是
有漏。而能现彼清净佛土。还如世尊所现无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5b 页 T47-0035.png
漏清净佛土。此由他力为增上缘。令此有漏
之心现其净土相也。又佛有大神力。能令上
人见秽不见净。如众香世界九百万菩萨来
此娑婆。唯见秽国不见净土。或能令下人见
净不见秽。如以足指按地。令舍利弗等见三
千世界纯是珍宝庄严。或令净秽俱见。如宝
盖之中现十方净土及此秽国也。今此得生
净土者。盖是诸佛之力。不可以凡夫之智测
量大圣作此疑难。但须依教修行也。
问曰。如大品经等。说内空外空内外空等。今
净土即是外空。众生即是内空。既尔有何众
生为能生。有何净土为所生。又维摩经言。诸
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
空等。又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如
第五大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等。法
法花经言。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般若经
言。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又言。实无
众生得灭度者。如是等诸大乘经究竟了教。
咸言诸法空寂。何因今日说有西方净土。为
所生之土。众生为能生之人。劝人著相起行
依不了义经。此乃不得诸佛深义。取著有相。
不名习学大乘法也。
释曰。如向所说。大乘空义究竟了教。深生敬
信。不敢诽谤。究竟出离二种生死。断人法执。
證大涅槃。唯此一门。更无二路。小行菩萨
二乘凡夫。修菩萨行。欲求佛果。未證无生法
忍。不免退转轮回。非无种种法门句义。依之
修学。趣求出世。如何所引诸大乘经。说毕竟
空破人法相。唯此等教是真佛说。今观经等
之心现其净土相也。又佛有大神力。能令上
人见秽不见净。如众香世界九百万菩萨来
此娑婆。唯见秽国不见净土。或能令下人见
净不见秽。如以足指按地。令舍利弗等见三
千世界纯是珍宝庄严。或令净秽俱见。如宝
盖之中现十方净土及此秽国也。今此得生
净土者。盖是诸佛之力。不可以凡夫之智测
量大圣作此疑难。但须依教修行也。
问曰。如大品经等。说内空外空内外空等。今
净土即是外空。众生即是内空。既尔有何众
生为能生。有何净土为所生。又维摩经言。诸
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
空等。又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如
第五大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等。法
法花经言。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般若经
言。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又言。实无
众生得灭度者。如是等诸大乘经究竟了教。
咸言诸法空寂。何因今日说有西方净土。为
所生之土。众生为能生之人。劝人著相起行
依不了义经。此乃不得诸佛深义。取著有相。
不名习学大乘法也。
释曰。如向所说。大乘空义究竟了教。深生敬
信。不敢诽谤。究竟出离二种生死。断人法执。
證大涅槃。唯此一门。更无二路。小行菩萨
二乘凡夫。修菩萨行。欲求佛果。未證无生法
忍。不免退转轮回。非无种种法门句义。依之
修学。趣求出世。如何所引诸大乘经。说毕竟
空破人法相。唯此等教是真佛说。今观经等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5c 页 T47-0035.png
所说西方净佛国土。劝诸众生往生其国。此
亦是于真佛言教。既俱佛说。并为真语。何为
将彼空经。难斯净教。信彼谤此。岂成理也。然
佛说法不离二谛。一俗谛。二第一义谛。俗谛
是因缘生法。依他起性。非有似有。第一义谛
是无相真法。圆成实性。诸圣内證。妙有真有。
然其二谛非一非异。以真统俗。无俗不真。即
一切诸法皆归寂灭。若不以真摄俗。即一切
诸法缘会故有。缘离故无。万法宛然。不可言
无也。佛或破众生相。令归无相。欲除人法二
执见修两惑。偏明第一义谛。说一切皆空。欲
令众生舍凡成圣。断恶修善。欲求净土厌离
秽土。具说种种法界因果差别。凡圣两位净
秽二土。今遣舍秽归净隔凡成圣。即于此门
中。说种种诸法。皆为成就佛法利益众生。化
宜方便。逗机善巧。理宜如此。故教有二门。
不可读第一义谛之经毕竟无相之理。即谓
净土因果等教将非是佛真言。不为究竟之
说。便谤而不信也。不可读种种因果差别言
教。不信说一切空寂。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
相玄宗。便毁而不持也。此即于诸大乘经三
藏圣教。有赞有毁。怀疑怀信。亦修善法。亦造
重罪。信不具足名一阐提。如十轮经具明其
罪。可须俱生敬信。善会二宗旨趣也。故维摩
经言。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能
善分别诸法相者。此依世谛门说也。于第一
义而不动者。此依第一义谛门说也。又言。诸
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不有不无
者。第一义谛。离有离无等四句也。诸法生者
亦是于真佛言教。既俱佛说。并为真语。何为
将彼空经。难斯净教。信彼谤此。岂成理也。然
佛说法不离二谛。一俗谛。二第一义谛。俗谛
是因缘生法。依他起性。非有似有。第一义谛
是无相真法。圆成实性。诸圣内證。妙有真有。
然其二谛非一非异。以真统俗。无俗不真。即
一切诸法皆归寂灭。若不以真摄俗。即一切
诸法缘会故有。缘离故无。万法宛然。不可言
无也。佛或破众生相。令归无相。欲除人法二
执见修两惑。偏明第一义谛。说一切皆空。欲
令众生舍凡成圣。断恶修善。欲求净土厌离
秽土。具说种种法界因果差别。凡圣两位净
秽二土。今遣舍秽归净隔凡成圣。即于此门
中。说种种诸法。皆为成就佛法利益众生。化
宜方便。逗机善巧。理宜如此。故教有二门。
不可读第一义谛之经毕竟无相之理。即谓
净土因果等教将非是佛真言。不为究竟之
说。便谤而不信也。不可读种种因果差别言
教。不信说一切空寂。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
相玄宗。便毁而不持也。此即于诸大乘经三
藏圣教。有赞有毁。怀疑怀信。亦修善法。亦造
重罪。信不具足名一阐提。如十轮经具明其
罪。可须俱生敬信。善会二宗旨趣也。故维摩
经言。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能
善分别诸法相者。此依世谛门说也。于第一
义而不动者。此依第一义谛门说也。又言。诸
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不有不无
者。第一义谛。离有离无等四句也。诸法生者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6a 页 T47-0036.png
世谛。从因缘等世间出世间种种诸法生也。
又言。虽观诸佛国永寂皆空。而不毕竟堕于
寂灭。是菩萨行。虽成就一切诸法。而离诸法
相。成就一切诸法者。世谛法也。而离诸法相
者。第一义谛无相也。又言。虽知诸佛国及与
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上两句第
一义谛。下两句世谛。大品经等虽说内外空
等。第一义谛也。而言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世
谛也。如是等众多大乘言教。皆说毕竟空寂
法门。即言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子须具读经
文。上下参综。自相和会。除其信谤之心。为人
宣说。勿有赞毁之语。此即自利利他。同得离
苦解脱。而乃披寻圣教。文义不同。自信不具
毁陷其身。令他听徒成阐提业。自损损他也。
解深密楞伽经及瑜伽论。摄大乘论唯识论
等。三性三无性义。一圆成实性。二依他起性。
三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离相真实。依他起
性非有似有。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犹如龟
毛兔角等物。汝引大品经等。或约圆成实性
毕竟空理。佛说为空。实非空也。或约遍计所
执犹如空花。佛说无法。今说净土等。教约依
他起性。从因缘生法。非有似有。因果之义万
法宛然。而子但见说圆成实性。无相之教破
遍计所执。毕竟空无之文。遂不信说依他起
性因缘之教法也。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说于
诸法断灭相者。故经文宁起我见。如须弥山。
不起空见如芥子许。斯言诚可诫也。又说。
空有皆俗随机。第一义谛非空非有。故说净
土佛国空者。皆俗。随机令其入法。何是何
又言。虽观诸佛国永寂皆空。而不毕竟堕于
寂灭。是菩萨行。虽成就一切诸法。而离诸法
相。成就一切诸法者。世谛法也。而离诸法相
者。第一义谛无相也。又言。虽知诸佛国及与
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上两句第
一义谛。下两句世谛。大品经等虽说内外空
等。第一义谛也。而言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世
谛也。如是等众多大乘言教。皆说毕竟空寂
法门。即言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子须具读经
文。上下参综。自相和会。除其信谤之心。为人
宣说。勿有赞毁之语。此即自利利他。同得离
苦解脱。而乃披寻圣教。文义不同。自信不具
毁陷其身。令他听徒成阐提业。自损损他也。
解深密楞伽经及瑜伽论。摄大乘论唯识论
等。三性三无性义。一圆成实性。二依他起性。
三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离相真实。依他起
性非有似有。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犹如龟
毛兔角等物。汝引大品经等。或约圆成实性
毕竟空理。佛说为空。实非空也。或约遍计所
执犹如空花。佛说无法。今说净土等。教约依
他起性。从因缘生法。非有似有。因果之义万
法宛然。而子但见说圆成实性。无相之教破
遍计所执。毕竟空无之文。遂不信说依他起
性因缘之教法也。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说于
诸法断灭相者。故经文宁起我见。如须弥山。
不起空见如芥子许。斯言诚可诫也。又说。
空有皆俗随机。第一义谛非空非有。故说净
土佛国空者。皆俗。随机令其入法。何是何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6b 页 T47-0036.png
非。
问曰。净佛国土离众秽恶。一得往生。超绝生
死。永离三恶道。无复五烧苦。皆是正定之聚。
悉是阿鞞跋致。无量寿经言。次如泥洹之
道。若尔者。不可著相凡夫具众罪业。心有所
得而得往生。当须依诸大乘经文及中百等
论。广学无所得法。方可往生净土。今乃劝
人。依观经等。作十六观宝树池等及佛菩萨
相好色身。或称名号。存心住相。岂非是有所
得心住著诸相成于病也。既是有病。未免轮
回。如何得生西方净佛土也。
释曰。若能观一切诸法毕竟空寂。无能观所
观。离诸分别及不分别。作此观察。得生西方。
咸为上辈生也。如观经中说。上品生等于第
一义。心不惊动。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
诸圣众来迎行人。赞言。法子由汝解第一义
谛。我来迎汝。即生西方无量寿国。然凡愚之
人在俗。纷扰不能广习诸大乘经。观第一义
谛。作无所得观。或复净持禁戒。孝养尊亲。或
修行十善。专称念佛。虽有所得亦是不可思
议殊胜功德。皆得往生西方净土。如经具说。
但往生净土行门非一。往生之人九品差别。
岂得唯言无所得法而得往生。不信三福十
六观等往生净土也。又有所得心通于三性。
善不善业咸能感报。今三福等悉是善业。经
言。是三世诸佛善业正因。既是善业。宁容不
感净土之报。子今云何唯以无所得而得往
生。有所得心不得生者。出何经教。既无圣典。
何所依凭。今观经等具明三福十六观等。作
问曰。净佛国土离众秽恶。一得往生。超绝生
死。永离三恶道。无复五烧苦。皆是正定之聚。
悉是阿鞞跋致。无量寿经言。次如泥洹之
道。若尔者。不可著相凡夫具众罪业。心有所
得而得往生。当须依诸大乘经文及中百等
论。广学无所得法。方可往生净土。今乃劝
人。依观经等。作十六观宝树池等及佛菩萨
相好色身。或称名号。存心住相。岂非是有所
得心住著诸相成于病也。既是有病。未免轮
回。如何得生西方净佛土也。
释曰。若能观一切诸法毕竟空寂。无能观所
观。离诸分别及不分别。作此观察。得生西方。
咸为上辈生也。如观经中说。上品生等于第
一义。心不惊动。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
诸圣众来迎行人。赞言。法子由汝解第一义
谛。我来迎汝。即生西方无量寿国。然凡愚之
人在俗。纷扰不能广习诸大乘经。观第一义
谛。作无所得观。或复净持禁戒。孝养尊亲。或
修行十善。专称念佛。虽有所得亦是不可思
议殊胜功德。皆得往生西方净土。如经具说。
但往生净土行门非一。往生之人九品差别。
岂得唯言无所得法而得往生。不信三福十
六观等往生净土也。又有所得心通于三性。
善不善业咸能感报。今三福等悉是善业。经
言。是三世诸佛善业正因。既是善业。宁容不
感净土之报。子今云何唯以无所得而得往
生。有所得心不得生者。出何经教。既无圣典。
何所依凭。今观经等具明三福十六观等。作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6c 页 T47-0036.png
此相业。说得往生。文义显然。不可诽谤。宁容
不依圣教自率凡情。言有所得心不得生于
净土。以有所得心是善性有殊胜福。能灭娑
婆重罪。得生西方净土。如地观等言。作是观
者。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舍身他世必生净
土。心得无疑。此岂不是作有相观等生西方
也。若不信如是等言教。便成不信受佛语轮。
成就十恶轮罪也。又言。称佛名故。于念念中
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此等经文诚證非一。不可非废众多圣教。
言不得生唯言学无所得而得往生也。以往
生众生有凡有圣。通小通大。有相无相。或定
或散。利根钝根。长时短时。多修少修。咸得往
生。而有三辈九品差别。花开早晚有异。悟道
迟速不同。故知往生既有品类差殊。修因亦
有浅深各别。不可但言唯修无所得而得往
生。有所得心不得生也。以往生者非唯圣人。
凡夫亦生也。又佛净土有理有事。有报有化。
故修彼因有种种异。生理净土修无相因。生
事净土修有相因。生报净土修无漏因。生化
净土修有漏因。土既有本末。因亦有胜劣。故
非无相一因得生一切净土也。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
不依圣教自率凡情。言有所得心不得生于
净土。以有所得心是善性有殊胜福。能灭娑
婆重罪。得生西方净土。如地观等言。作是观
者。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舍身他世必生净
土。心得无疑。此岂不是作有相观等生西方
也。若不信如是等言教。便成不信受佛语轮。
成就十恶轮罪也。又言。称佛名故。于念念中
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此等经文诚證非一。不可非废众多圣教。
言不得生唯言学无所得而得往生也。以往
生众生有凡有圣。通小通大。有相无相。或定
或散。利根钝根。长时短时。多修少修。咸得往
生。而有三辈九品差别。花开早晚有异。悟道
迟速不同。故知往生既有品类差殊。修因亦
有浅深各别。不可但言唯修无所得而得往
生。有所得心不得生也。以往生者非唯圣人。
凡夫亦生也。又佛净土有理有事。有报有化。
故修彼因有种种异。生理净土修无相因。生
事净土修有相因。生报净土修无漏因。生化
净土修有漏因。土既有本末。因亦有胜劣。故
非无相一因得生一切净土也。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
释净土群疑论序¶ 第 37a 页 T47-00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