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4a 页
卷二 第 14b 页

安乐集卷下

释道绰撰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依中国三藏
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
土,今以劝依;第二、据此经宗及馀大乘诸部,
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第三、问
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
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
面墙,岂宁自辄?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
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次有大德,
呵避名利,则有慧宠法师;次有大德,寻常
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次有
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次
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
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然前六大德并
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
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
要门也。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
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不?」


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
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
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
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
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
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复难
者纷纭,而法师独决。是以无问一切道、俗,
卷二 第 14c 页 T47-0014.png
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
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
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
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馀之大
德临命终时皆有徵祥,若欲具谈往生之
相,并不可思议也。」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
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后六就缘
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一、依《花首经》:「佛告坚
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
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
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
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法轮,大众围
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
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
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
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
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
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
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佛
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第二、依
《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时文殊师利白
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
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间处,舍
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
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
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
名菩萨一行三昧。』」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
卷二 第 15a 页 T47-0015.png
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
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
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
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
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
此人而住受施。』」

第四、依《观经》及馀诸部,所
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
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
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
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
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言终益者,依
《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
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
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
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
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
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所修馀行
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
量,使沾远益也。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
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
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
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尔时阿弥
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
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
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
比。』」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第一、佛
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
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第二、有诸菩萨
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
卷二 第 15b 页 T47-0015.png
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
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
蒙王恩宠,常念其主。」第三、有诸菩萨复
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
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馀行,未能得
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
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
益故,愿不离佛。」

第七、依《华严经》云:「宁于
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
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
生佛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
瞻敬。」又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诣功德云比丘
所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也?」
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
唯知一法,谓念佛三昧门。何者?于此三昧
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
刹,能令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者,于
微细境界中,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诸劫不
颠倒;念佛三昧门者,能起一切佛刹,无能
坏者,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时功德云
比丘告善财言:「佛法深海,广大无边,我所
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门,馀妙境界,出过
数量,我所未知也。」

第八、依《海龙王经》:「时海
龙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
当修何行,得生彼土?』佛告龙王:『若欲生
彼国者,当行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常念诸
佛;二者、供养如来;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
佛形像,修诸功德;五者、回愿往生;六者、心
不怯弱;七者、一心精进;八者、求佛正慧。』佛
卷二 第 15c 页 T47-0015.png
告龙王:『一切众生具斯八法,常不离佛也。』」

问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离佛不?」


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说《宝云经》
时,亦明十行具足,得生净土,常不离佛。时
有除盖障菩萨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
不?』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无
阙,馀之九行悉名清净。勿致疑也。又《大树
紧那罗王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
前。何等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
作往生,见如来意;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
法;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四者、一向专
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
佛前,不离诸佛。又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
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
器,持戒是圣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
汤器,发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净
土是见佛器。』略举六门,馀者不述。圣教既
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佛也?又依《月灯三
昧经》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
动,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智如大海。
智者住于是三昧,摄念行于经行所,能见
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恒沙佛。』」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三昧有种种利益。有
其五番。

第一、问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
不行馀三昧也?」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
不行馀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
念,非谓全不行馀三昧也。」

第二、问曰:「若
劝常修念佛三昧,与馀三昧能有阶降
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
卷二 第 16a 页 T47-0016.png
何知?如《摩诃衍》中说云:『诸馀三昧,非不三
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
瞋痴;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痴贪;
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瞋;或有
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
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
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第三、问曰:「念佛
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审亦能
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不?」

答曰:「必得!
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
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镜中
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
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一心
念佛、修戒,或得度难。」寻即依教系念,时
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
竟无能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
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又
《譬喻经》中,有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
忽夜梦见刹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
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至明,求觅相师占
梦,师作卦兆云:『有刹鬼必欲相害,不过
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佛时报云:
『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
香,然灯、悬缯幡盖,信向三宝,可免此死。』
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刹鬼到门,见修功
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
寿满百年,死得生天。复有一长者,名曰执
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

第四、问曰:「此
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
卷二 第 16b 页 T47-0016.png
感出世无上菩提以不?」

答曰:「得!何者?如《华
严经.十地品》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于一
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地满功德利已,不
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馀行,皆
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具供养三宝。」』
以斯文證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
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满功德
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
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通
行、通伴故。」

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
證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济运众
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

答曰:
「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
譬如一大闇室,若然一灯、二灯,其明虽
遍,犹为闇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
日光?菩萨所證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
得比佛如日明也?」

第五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汎明修道延、
促,欲令速获不退;第二、此彼禅观比挍劝
往;第三、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比挍;
第四、引圣教證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汎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
道延、促;二、问答解释。一、明延、促者。但一切
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
證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此心
难识、难起,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
种行:谓信、进、念、戒、定、慧、舍、护法、发愿、回向,进
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径一万劫
始證不退位,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
卷二 第 16c 页 T47-0016.png
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
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
位法尔,故名难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
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
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
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
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如《俱
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
如论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
具福智资粮,六波罗蜜一切诸行,一一行业
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
也。」易行道者,即彼论云:「若由别有方便,有
解脱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劝归极乐,一切
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
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
知此意也。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
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證不?」

答曰:
「有七番,皆引经论證成。一、依《大经》云:『佛
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
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
生彼国,即得往生。」』故《大经赞》云:『若闻阿弥
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
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
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
心稽首礼。』二、依《观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
念,即得往生。』三、依《起信论》云:『教诸众生劝
观真如平等、一实。亦有始发意菩萨,其心
软弱,自谓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
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
卷二 第 17a 页 T47-0017.png
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以常见佛
故,永离恶道。』四、依《鼓音陀罗尼经》云:『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
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
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
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若能
令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
佛,皆得往生。」』五、依《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之
时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
得往生。』六、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
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
及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
其现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
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者追福,如饷远
人,定得食也。』第七、广引诸经證成,如《大法
鼓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意,称念诸
佛名号者,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常见此人,如
现目前。是故此经名「大法鼓」,当知此人,十
方净土随愿往生。』又《大悲经》云:『何名为大
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
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
悉名行大悲人也。』是故《涅槃经》云:『佛告大
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
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
过前不可挍量。」』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
难:「其有众生,供养一阎浮提人衣服、饮食、卧
具、汤药,所得功德宁为多不?」阿难白佛言:
「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数量。」佛告阿难:「若
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搆牛乳
卷二 第 17b 页 T47-0017.png
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量,无有能量者。」』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
尽;若人散花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故
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十往生经》、诸大乘
经等并有文證,不可具引也。」

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挍,劝往生者。但此方
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
味染。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寿尽多退。
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
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习,事
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
清凉。如《大经》广说。

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
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

答曰:「若论修定因,该通于彼、此。然彼界位
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
复修定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
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第三、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若论
此处境界,唯有三涂丘坑,山涧、沙卤,棘刺、
水旱,暴风恶触,雷、电霹礰,虎、狼毒兽,恶贼
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语论正报,三毒、
八倒,忧、悲、嫉、妒,多病、短命,饥、渴、寒、热,常为
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
说,故名有漏,深可厌也。往生彼国胜者,
《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
获种种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国者,行则金
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在前,入
则梵王从后;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
为我大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
卷二 第 17c 页 T47-0017.png
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
齐;学则众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
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
入八正之路,至则到大涅槃。一切众生但
至彼国者皆證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
也?

第四、引圣教證成,劝后代生信求愿往
者。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十方诸
佛,各于华台中结跏趺坐,于空中现。东方
善德如来为首,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我念
过去无量世时,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彼佛出
时,亦如今日说三乘法。彼佛灭后,末世之
中有一比丘,将弟子九人,往诣佛塔礼拜
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观已敬礼,目谛
观之,各说一偈用为赞叹,随寿修、短各自
命终。即命终已即生佛前,从此已后恒得
值遇无量诸佛,于诸佛所,广修梵行得念
佛三昧海。既得此已,诸佛现前即与授记,
于十方面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者,即我
身是;自馀九方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
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礼塔一偈赞故得成
为佛,岂异人乎?我等十方佛是。』是时十方
诸佛从空而下,放千光明,显现色身,白毫
相光,各各皆坐释迦佛床,告阿难言:『汝
知,释迦文佛无数精进百千苦行,求佛智
慧报得是身。今为汝说,汝持佛语,为未来
世天、龙大众,四部弟子,说观佛相好及念佛
三昧。』说是语已,然后问讯释迦文佛,问讯
讫已,各还本国。」
卷二 第 18a 页 T47-0018.png

第六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十方净土共
来比挍;第二、义推;第三、辨经住灭。

第一、十方净土共来比挍者。有其三番:一、如
《随愿往生经》云:「十方佛国皆悉严净,随愿
并得往生。虽然,悉不如西方无量寿国。」何
意如此?但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先发
心时,从此界去,于此众生偏是有缘。是故
释迦处处叹归。二、据《大经》,法藏菩萨因中,
于世饶王佛所,具发弘愿取诸净土,时佛
为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
精粗,悉现与之。于时法藏菩萨愿取西方
成佛,今现在彼,是二證也。三、依此《观经》中,
韦提夫人复请净土,如来光台,为现十方
一切净土,韦提夫人白佛言:「此诸佛土虽复
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
佛所。」是其三證。故知诸净土中,安乐世界最
胜也。

第二、义推者。

问曰:「何故要须面向西坐,礼念
观者?」

答曰:「以阎浮提云,日出处名生,没处
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
法藏菩萨愿成佛在西,悲接众生。由坐、观、
礼、念等面向佛者,是随世礼仪;若是圣人
得飞报自在,不辨方所。但凡夫之人身心
相随,若向馀方,西往必难。是故《智度论》云:
『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诵《阿弥陀经》,及念般
若波罗蜜。临命终时告弟子言:「阿弥陀佛
与诸圣众今在我前。」合掌归依,须臾舍命。
于是弟子依火葬法,以火焚尸,一切烧
尽,唯有舌根一种与本不异,遂即收取起
卷二 第 18b 页 T47-0018.png
塔供养。』龙树菩萨释云:『诵阿弥陀经故,是
以垂终佛自来迎;念般若波罗蜜故,所以
舌根不尽。』以斯文證,故知一切行业但能
回向,无不往也。故《须弥四域经》云:『天地初
开之时,未有日、月、星辰,纵有天、人来下,但
用项光照用。尔时人民多生苦恼,于是阿
弥陀佛遣二菩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
祥——即伏牺、女娲是。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
七梵天上取其七宝,来至此界造日、月、星
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时,春、秋、冬、
夏。时二菩萨共相谓言:「所以日、月、星辰、二十
八宿西行者,一切诸天、人民尽共稽首阿弥
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倾心向彼,故西流
也。」』」

第三、辨经住灭者。谓释迦牟尼佛一代正法
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众生灭
尽,诸经悉灭。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
经,止住百年。以斯文證,故知彼国虽是净
土,然体通上下,知相、无相,当生上位;凡夫
火宅,一向乘相往生也。

第七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门中此彼
取相,料简缚脱;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
重而获报真、伪,故劝向彼。

第一、此彼取相,料简缚脱者。若取西方净
相,疾得解脱,纯受极乐,智眼开朗;若取此
方秽相,唯有妄乐,痴盲厄缚忧怖。

问曰:「依
大乘诸经,皆云:『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
碍不免尘累。』今劝众生舍秽、忻净,是义云
何?」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凡相有二种:一者、
卷二 第 18c 页 T47-0018.png
于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此等是
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
言是相,名为解脱。何以得知?如《十地经》
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
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菩提;尽
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于相求,
方名无功用也。』是故论云:『七地已还恶贪为
障,善贪为治;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
治。』况今愿生净土,现是外凡,所修善根皆
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故《涅槃经》云:『一
切众生有二种爱: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
善爱者,唯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是
《净土论》云:『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
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不虚
作味。』有如是等无量佛道味,故虽是取相,
非当执缚也。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
漏相、实相相也。」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
伪者。若欲发心归西者,单用少时礼、观、念
等,随寿长、短,临命终时,光台迎接,迅至彼
方,位阶不退。是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来生
我国,若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
正觉。」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
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
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大经》复云:「生我
国者,横截五恶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
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
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
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离三涂因,
卷二 第 19a 页 T47-0019.png
灭三涂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
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
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五恶趣
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
明所离。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若能作
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
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
万劫齐功也。

第八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略举诸经,
来證劝舍此、忻彼;第二、弥陀、释迦二佛
比挍;第三、释往生意。

第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證皆劝舍此、悕彼
者。一、谓耆阇崛山说《大经》二卷;二、《观经》一部,
王宫、耆阇两会正说;三、《小卷无量寿经》,舍卫
一说;四、复有《十方随愿往生经》明證;五、复有
《无量清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六、更有《十往
生经》一卷。诸馀大乘经论,指赞处多,如《请观
音》、《大品经》等。又如龙树、天亲等论,叹劝非
一,馀方净土,皆不如此丁宁。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挍者。谓此佛释迦如
来八十年住世,暂现即去,去而不返,比于
忉利诸天,不至一日。又释迦在时,救缘亦
弱,如毗舍离国,救人现患等。何者?时毗舍
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一者、眼赤如血;二
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
声;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六、识闭塞犹
如醉人。有五夜叉:或名讫拿迦罗,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气,良医
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时有月盖长者
卷二 第 19b 页 T47-0019.png
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叩头求哀。尔时
世尊起无量悲悯,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弥
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汝等一心合掌求
见。」于是大众皆从佛劝,合掌求哀。尔时彼
佛放大光明,观音、大势一时俱到,说大神咒,
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复如故。然二佛神力
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
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
处叹归,须知此意也。是故昙鸾法师,正意
归西,故傍《大经》,奉赞云:「安乐声闻菩萨众,
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
他方故列名。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
躯非人天,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
等力。」

第三、释往生意者。就中有二:一、释往生意;
二、问答解释。

第一、问曰:「今愿生净土,未知
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
物深广,十信、三贤,摄受正法,契会不二,见
證佛性,明晓实相。观照晖心,有无二谛,因
果先、后,十地优、劣,三忍、三道,金刚无碍,證大
涅槃,大乘宽运,欲无限时住,为尽无边生
死海故。」

问有三番。问曰:「愿生净土,拟欲
利物者。若尔,所拔众生,今现在此。已能发
得此心,只应在此,拔苦众生。何因得此心
竟,先愿生净土?似如舍众生,自求菩提
乐也。」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如《智度论》云:『譬
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
往,尽力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
遥走,趣一舟船,乘来济接,并得出难。』菩萨
卷二 第 19c 页 T47-0019.png
亦尔,若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
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
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二、《大
论》复云:『菩萨生净土,具大神通,辩才无碍,
教化众生时,尚不能令众生生善、灭恶,
增道进位,称菩萨意。若即在秽土拔济者,
阙无此益,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也?』
三、《大经赞》云:『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
随智慧,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
受尘。往来进止若汎舟,利安为务舍适莫,
彼己犹空断二想,然智慧炬照长夜。
三明六通皆已足,菩萨万行观心眼,如是
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愿生彼。』」

第九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苦乐、善恶相
对;第二、明彼此寿命长短比挍。

就初段中有二:一、苦乐、善恶相对;二、引《大
经》为證。

初、言苦乐、善恶相对者。在此娑婆
世界,虽有苦、乐二报,恒以乐少苦多,重则
三涂痛烧;轻则人、天刀兵、疾病相续连注,远
劫已来无有断时。纵有人、天少乐,犹如泡
沫、电光,速起速灭,是故名为唯苦、唯恶。弥陀
净国水鸟、树林常吐法音,明宣道教,具足
清白,能令悟入。

二、引圣教为證者。《净土
论》云:「十方人、天生彼国者,即与净心菩萨
无二,净心菩萨即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
灭忍,故更不退转。」又引《大经》四十八愿中
有五番大益:第一、《大经》云:「有十方人天来
生我国,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二云、十
方人天来生我国,若形色不同有好丑者,
卷二 第 20a 页 T47-0020.png
不取正觉;三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得
宿命智,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
者,不取正觉;四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
得天耳通,下至不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
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五云、十方
人天来生我国,不得他心智,下至不知百
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
觉。」欲论彼国利益之事,难可具陈。但当愿
生,必不可思议。是故彼方唯善、唯乐,无苦、
无恶也。

第二、明寿命长、短者。此方寿命大期不过
百年,百年之内少出多减。或生年夭丧,乃
至童子身亡,或腹胞胎伤堕。何意然者?良由
众生作因时杂,是以受报亦不得齐同也。
是故《涅槃经》云:「作业时黑,果报亦黑;作业
时白,果报亦白。净杂亦尔。」又据《净度菩萨经》
云:「人寿百岁,夜消其半,即是减却五十年
也;就五十年内,十五已来未知善、恶,八十
已去昏耄、虚劣,故受老苦。自此之外唯
有十五年在,于中,外则王官逼迫,长征远
防,或系在牢狱;内则门户吉、凶,众事牵缠,𠙦
𠙦忪忪,常求不足。」如斯推计,可有几时
得修道业?如此思量,岂不哀哉?何得不
厌?

又彼经云:「人生世间,凡经一日一夜,有
八亿四千万念,一念起恶,受一恶身;十念
念恶,得十生恶身;百念念恶,受一百恶身。
计一众生一形之中,百年念恶,恶即遍满
三千国土,受其恶身。恶法既尔,善法亦然。
一念起善,受一善身;百念念善,受一百善
卷二 第 20b 页 T47-0020.png
身。计一众生一形之中,百年念善,三千国
土善身亦满。」若得十年、五年,念阿弥陀佛,或
至多年,后生无量寿国,即受净土法身,恒
沙无尽不可思议也。今既秽土短促,命报不
远;若生阿弥陀净国,寿命长远不可思议。
是故《无量寿经》云:「佛告舍利弗:『彼佛何故号
阿弥陀?舍利弗!十方人、天往生彼国者,寿
命长远亿百千劫,与佛同等,故号阿弥陀。』」
各宜量此利大,皆愿往生也。

又《善王皇
帝尊经》云:「其有人,学道念欲往生西方
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一日,若二日,或三
日,若四日,若五日,至六日七日。若复于中欲
还悔者,闻我说是善王功德,命欲尽时,有
八菩萨,皆悉飞来迎取此人,到西方阿弥陀
佛国中,终不得止。」自此已下又引《大经偈》
为證,赞云:「其有众生生安乐,悉具三十
有二相,智慧满足入深法,究畅道要无障
碍。随根利钝成就忍,三忍乃至不可说,宿
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杂恶趣。除生他
方五浊世,示现同如大牟尼,生安乐国成
大利,是故至心愿生彼。」

第十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依《大经》
类證诚;第二、释回向义。

第一、依《大经》引类證诚者。十方诸佛,无不
劝归西方,十方菩萨无不同生,十方人、天
有意齐归,故知不可思议事也。是故《大经
赞》云:「神力无极阿弥陀,十方无量佛所赞,东
方恒沙诸佛国,菩萨无数悉往觐。亦复供养
安乐国,菩萨声闻诸大众,听受经法宣道
卷二 第 20c 页 T47-0020.png
化,自馀九方亦如是。」

第二、释回向义者。但以一切众生既有佛
性,人人皆有愿成佛心。然依所修行业,未
满一万劫已来,犹未出火界,不免轮回。
是故圣者悯斯长苦,劝回向西,为成大
益。然回向之功,不越于六。何等为六?一
者、将所修诸业回向弥陀。既至彼国,还得
六通济运众生,此即不住道也。二、回因向
果;三、回下向上;四、回迟向速,此即不住
世间也;五、回施众生,悲念向善;六、回入
去却分别之心。回向之功,只成斯六。是故《大
经》云:「其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然胜进,超出
常伦诸地之行。」至成佛道,更无回复之难。
《大经赞》云:「安乐菩萨声闻辈,于此世界
无比方,释迦无碍大辩才,设诸假令示少
分。最贱乞人并帝王,帝王复比金轮王,如
是展转至六天,次第相类皆如始。以天
色像喻于彼,千万亿倍非其类,皆是法藏
愿力为,稽首顶礼大心力。」

第十一大门中,略作两番料简:第一、劝一切
众生,托善知识,作向西意;第二、死后辨生
缘胜、劣。

第一、劝托善知识者。依《法句经》,与众生作
善知识,有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
为善知识也?」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谓
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
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然于毕竟空中,炽
然建立一切诸法。是为善知识。善知识者,
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
卷二 第 21a 页 T47-0021.png
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善知识者,是汝
大船,运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识者是
汝縆绳,能挽拔汝等出生死故也。」

又劝
虽与众生作善知识,必须归西。何以故?
由住斯火界违、顺境多,多有退没,难出
故也。是故舍利弗于此发心,修菩萨行,已
经六十劫。逢恶知识乞眼因缘,遂即退转。
故知火界修道甚难,故劝归西方,一得往
生,三学自然胜进万行普备。故《大经》云:「弥
陀净国,无造恶之地如毛发许也。」

第二、次辨众生死后,受生胜、劣者。此界众生
寿尽命终,莫不皆乘善、恶二业,恒为司
命狱率,妄爱烦恼,相与受生。乃从无数劫
来,未能免离。若能生信,归向净土,策意专
精,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圣众光台
迎接。行者欢喜随从,合掌乘台,须臾即到,
无不快乐,乃至成佛。又复一切众生造业不
同,有其三种:谓上、中、下,莫不皆诣阎罗
取判。若能信佛因缘,愿生净土,所修行业
并皆回向,命欲终时,佛自来迎,不于死
王也。

第十二大门中有一番,就《十往生经》为證
劝往生也。如佛说生阿弥陀佛国,为诸大
众说观身,正念解脱。《十往生经》云:「阿难白
佛言:『世尊!一切众生观身之法,其事云何?
唯愿说之。』佛告阿难:『夫观身之法者,不观
东西、不观南北,不观四维、上下,不观虚
空,不观外缘、不观内缘,不观身色,不观
色声、不观色像,唯观无缘,是为正真观
卷二 第 21b 页 T47-0021.png
身之法。除是观身,十方谛求,在在处处更
无别法而得解脱。』佛复告阿难:『但自观身,
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脱自然。何以故?譬
如有人,精进直心,得正解脱。如是之人,不
求解脱,解脱自至。』阿难复白佛言:『世尊!世
间众生,若有如是正念解脱,应无一切地
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佛告阿难:『世间众生
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皆由多虚少
实,无一正念。以是因缘,地狱者多,解脱者
少。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现孝
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实,如是恶
人报虽未至,三涂不远。无有正念,不
得解脱。』阿难复白佛言:『若如是者,更修何
善根,得正解脱?』佛告阿难:『汝今善听!吾今
为汝说。有十往生法,可得解脱。云何为
十?一者、观身正念,常怀欢喜,以饮食、衣服
施佛及僧,往生阿弥陀佛国;二者、正念以
甘妙良药施一病比丘及一切众生,往生
阿弥陀佛国;三者、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
于一切,往生阿弥陀佛国;四者、正念从师
所受戒,净慧修梵行,心常怀欢喜,往生
阿弥陀佛国;五者、正念孝顺于父母,敬奉于
师长,不起憍慢心,往生阿弥陀佛国;六者、
正念往诣于僧房,恭敬于塔寺,闻法解一
义,往生阿弥陀佛国;七者、正念一日一夜
中,受持八戒斋不破一,往生阿弥陀佛
国;八者、正念若能斋月、斋日中远离于房舍,
常诣于善师,往生阿弥陀佛国;九者、正念
常能持净戒,勤修于禅定,护法不恶口,若
卷二 第 21c 页 T47-0021.png
能如是行,往生阿弥陀佛国;十者、正念若
于无上道不起诽谤心,精进持净戒,复教
无智者流布是经法,教化无量众生,如是
诸人等悉皆得往生。』尔时会中有一菩萨,
名山海慧,白佛言:『世尊!彼阿弥陀国有何
妙乐胜事,一切众生皆愿往生?』彼佛告山
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
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
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共观阿弥陀佛。尔
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
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即见阿弥
陀佛国土,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
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
国日日常转法轮,彼国人民不习外事,正
习内事,口说方等语,耳听方等声,心解方
等义。尔时山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
者睹见彼国,胜妙利益不可思议。我今愿一
切众生悉皆往生,然后我等亦愿生彼国。』佛
记之曰:『正观、正念、得正解脱,皆悉生彼。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爱乐是经,劝
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若
有如是等人,我从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萨
护持是人,常令是人无病、无恼,若人、若非
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无问昼、夜常得安
稳。』山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顶受尊
教,不敢有疑。然世有众生,多有诽谤,不
信是经,如是之人于后云何?』佛告山海慧
菩萨:『于后阎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见有
读诵是经者,或相瞋恚,心怀诽谤。由是谤
卷二 第 22a 页 T47-0022.png
正法故,是人现身之中,来致诸恶重病,身
根不具,聋、盲、瘖、哑,水肿鬼魅,坐、卧不安,求
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堕于地狱,
八万劫中受大苦恼,百千万世未曾闻水
食之名;久后得出,在牛、马、猪、羊为人所杀,
受大极苦;后得为人,常生下处,百千万
世不得自在,永不闻三宝名字。是故无智、
无信人中,莫说是经也。』」

撰集流通德,普施于一切,先发菩提心,同
归向净国,皆共成佛道。
安乐集卷下

《集》,版有古今,古版殊误,世所现行凡有
六本,曰宽元(往成刻)、曰弘安(悟阿重刻,今共称为古本),曰正保、
曰明历、曰宽文(三本俱以古本为范),曰元禄(义山刻,称校观中寻弘等诸本,务修
文字,今称为山本),又别有崎阳所刻一本(今称为崎阳本,有人误为明本者,
非辨如随闻载),其他则慧琳音义以降,诸注家亦不
鲜也。往往各辨鱼鲁,不无少差。特至本立
老师,承袭离尘、演畅两讲主之说,乃有正错
作专、辨定错简。同室耆老芳山、僧朴二师各
补其缺漏。庶乎逢西河之源与本立老师
有尝言曰:「精刻本集以绍继师意。」者,业
期他日,不果而寂。老师,(吾)先师之义兄,先
师亦有校镌之志,尝向干耋,既蒙公许,桑
榆暮景,亡几亦寂。属纩之际,托于(不肖)
以斯事,于戏(朴)之无状,不敢所当,而遗命
不可辞也,强以应承。尔来幻缘鞅掌,身亦
善病,荏苒裘葛三更,既及禫礼,不觉恻然
叹曰:「二老归寂,而一编未上木,呜呼!事之
间关,何至于斯也?」遗志不啻,虽(朴)不肖,岂
卷二 第 22b 页 T47-0022.png
当废阁。于是乎,躬不自揣,黾勉从事,一
赖演慈院订本,更校诸刊标揭异同,折衷
改窜,则(予)岂敢乎?且撮正错要,聊便省览,
未得全其二老志者,辜抂(朴)之无似耳,冀
者四方同志删之补之。

维时

宽政第七龙集乙卯秋

   南湖 西𦾵幻住释龙溪朴素钦识

《安乐集》二卷,宽元以降绣梓而行世者,文
字间有差误。今会聚横川观中、三井尊弘、
梅尾明慧、根来深渊、黑谷慧镇等若干本,而
偶以校焉,其当不之辨而判然趋舍之,彼此
之间以为一本,至于其犹预而未可决,则
阙而一任于后学也。且句逗四声副之字
傍,以使读者易挂于牙齿耳。

元禄十一(戊寅)年正月二十五日,禅莲社释义
山募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