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4a 页
卷一 第 4a 页
No. 1958
安乐集卷上
释道绰撰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
经论證明,劝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
料简,然后造文。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
机,劝归净土。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
轨。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
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第四、辨
诸经宗旨不同。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
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
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
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
名也。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
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
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
种说中,世尊自说。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
辨真、应二土。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
凡圣通往。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
也。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
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
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
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
卷一 第 4b 页 T47-0004.png
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
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乾薪以觅
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
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
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
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
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
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彼
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
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
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
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
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
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
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
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
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
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
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
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又若去圣
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
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
意然者?寔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
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悯末世
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
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
乐。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
门,可以情悕趣入。
若欲披寻众典,劝处
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
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乾薪以觅
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
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
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
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
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
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彼
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
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
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
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
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
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
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
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
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
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
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
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又若去圣
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
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
意然者?寔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
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悯末世
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
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
乐。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
门,可以情悕趣入。
若欲披寻众典,劝处
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
卷一 第 4c 页 T47-0004.png
前生者导后,后去者昉前,连续无穷,愿不
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
六:第一、《大集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
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
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
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第
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
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
说。」第三、彼论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
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
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
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
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
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第四、《无量寿
大经》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
有戒者,乃获闻正法。」第五、云:「曾更见世
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
教。」第六、《无量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
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
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
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
六:第一、《大集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
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
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
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第
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
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
说。」第三、彼论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
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
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
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
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
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第四、《无量寿
大经》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
有戒者,乃获闻正法。」第五、云:「曾更见世
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
教。」第六、《无量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
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
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
卷一 第 5a 页 T47-0005.png
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
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是
故《无量寿大经》云:「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
法。」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
少者。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
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
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
生诽谤;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
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
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
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
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
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何以故
须如此教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
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
不可思议。是故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
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
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
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
利益也。
第四、次辨诸经宗旨不同者。若依《涅槃经》,
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
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
罗尼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
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如下依诸观所
辨。若依《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
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
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是
故《无量寿大经》云:「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
法。」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
少者。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
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
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
生诽谤;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
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
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
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
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
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何以故
须如此教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
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
不可思议。是故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
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
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
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
利益也。
第四、次辨诸经宗旨不同者。若依《涅槃经》,
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
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
罗尼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
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如下依诸观所
辨。若依《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
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
卷一 第 5b 页 T47-0005.png
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
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
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
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
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
土,乃至成佛。三者、令劝父王行念佛三
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
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
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
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
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
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牙,犹未
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
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牙渐渐生长,才
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
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
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
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
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
林。』」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
边重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
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
成辨也。
问曰:「计一切众生念佛之功,亦应
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诸障,
如一香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
也?」
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功能不
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云:『譬如有人用
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馀弦悉皆
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
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
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
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
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
土,乃至成佛。三者、令劝父王行念佛三
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
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
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
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
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
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牙,犹未
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
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牙渐渐生长,才
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
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
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
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
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
林。』」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
边重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
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
成辨也。
问曰:「计一切众生念佛之功,亦应
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诸障,
如一香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
也?」
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功能不
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云:『譬如有人用
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馀弦悉皆
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
卷一 第 5c 页 T47-0005.png
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搆取牛、羊、
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持师子乳一
渧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
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
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又〔彼经〕-【甲】彼经彼经云:『譬
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馀人不
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
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
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
切三昧中王故也。」
第七、略明三身三土义。问曰:「今现在阿弥陀
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
答曰:「现在弥陀
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然古旧相
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
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
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
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
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
悉是化身。』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
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
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
是报身佛也。何者如来化身?由如今日踊
步〔健〕-【乙】【丁】【戊】健健如来、魔恐怖如来,如是等一切如来,
秽浊世中,如现成佛者,当成佛者,从兜率
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
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何者如来法身?
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形、无现、无著,不可
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名真法
身义也。』」
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
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持师子乳一
渧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
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
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又〔彼经〕-【甲】彼经彼经云:『譬
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馀人不
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
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
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
切三昧中王故也。」
第七、略明三身三土义。问曰:「今现在阿弥陀
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
答曰:「现在弥陀
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然古旧相
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
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
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
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
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
悉是化身。』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
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
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
是报身佛也。何者如来化身?由如今日踊
步〔健〕-【乙】【丁】【戊】健健如来、魔恐怖如来,如是等一切如来,
秽浊世中,如现成佛者,当成佛者,从兜率
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
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何者如来法身?
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形、无现、无著,不可
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名真法
身义也。』」
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
卷一 第 6a 页 T47-0006.png
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观世音菩萨次
补佛处也?』」
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
灭度也。彼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
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證也。又《宝性
论》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
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證也。』」
问曰:
「释迦如来报身、报土在何方也?」
答曰:「《涅槃经》
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
曰无胜,彼土所有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
等无有异。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
生故,来在此娑婆国土。但非我出此土,一
切如来亦复如是。』即其證也。」
问曰:「《鼓音经》
云:『阿弥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报佛、报土
也。」
答曰:「子但闻名,不究寻经旨,致此疑。
可谓错之毫毛,失之千里。然阿弥陀佛亦
具三身:极乐出现者,即是报身;今言有父
母者,是秽土中示现化身父母也。亦如释迦
如来,净土中成其报佛,应来此方示有父
母,成其化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又如《鼓
音声经》云:『尔时阿弥陀佛与声闻众俱,国
号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阿弥
陀佛父是转轮圣王,王名月上,母名殊胜妙
颜,魔王名无胜,佛子名月明,提婆达多名
寂意,给侍弟子名无垢称。』又上来所引并
是化身之相,若是净土,岂有轮王及城女
人等也?此即文义炳然,何待分别?皆不
善寻究,致使迷名生执也。」
问曰:「若报身有
隐没休息相者,亦可净土有成坏事?」
答曰:
「如斯难者,自古将今,义亦难通。虽然今敢
补佛处也?』」
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
灭度也。彼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
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證也。又《宝性
论》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
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證也。』」
问曰:
「释迦如来报身、报土在何方也?」
答曰:「《涅槃经》
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
曰无胜,彼土所有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
等无有异。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
生故,来在此娑婆国土。但非我出此土,一
切如来亦复如是。』即其證也。」
问曰:「《鼓音经》
云:『阿弥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报佛、报土
也。」
答曰:「子但闻名,不究寻经旨,致此疑。
可谓错之毫毛,失之千里。然阿弥陀佛亦
具三身:极乐出现者,即是报身;今言有父
母者,是秽土中示现化身父母也。亦如释迦
如来,净土中成其报佛,应来此方示有父
母,成其化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又如《鼓
音声经》云:『尔时阿弥陀佛与声闻众俱,国
号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阿弥
陀佛父是转轮圣王,王名月上,母名殊胜妙
颜,魔王名无胜,佛子名月明,提婆达多名
寂意,给侍弟子名无垢称。』又上来所引并
是化身之相,若是净土,岂有轮王及城女
人等也?此即文义炳然,何待分别?皆不
善寻究,致使迷名生执也。」
问曰:「若报身有
隐没休息相者,亦可净土有成坏事?」
答曰:
「如斯难者,自古将今,义亦难通。虽然今敢
卷一 第 6b 页 T47-0006.png
引经为證,义亦可知。譬如佛身常住,众生
见有涅槃;净土亦尔,体非成坏,随众生所
见有成、有坏。如《华严经》云:『由如见导师,种
种无量色,随众生心行,见佛刹亦然。』是故
《净土论》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亏盈;异质
不成故,搜原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则
万形。』故知若据法性净土,则不论清浊;若
据报化大悲,则非无净秽也。
「又汎明佛土,
对机感不同,有其三种差别:一者、从真垂
报,名为报土。犹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
日,报化如光。二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
如《四分律》云:『锭光如来化提婆城与拔提
城相近,共为亲婚往来,后时忽然化火烧
却,令诸众生睹此无常,莫不生厌归向佛
道也。』是故经云:『或现劫火烧,天地皆洞然,
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或为济贫乏,现
立无尽藏,随缘广开导,令发菩提心。』三者、
隐秽显净。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三
千刹土莫不严净。今此无量寿国即是从真
垂报国也。何以得知?依《观音授记经》云:
『未来观音成佛,替阿弥陀佛处。』故知是报
也。」
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
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
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由该
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是故
《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
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
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当往生。』」若欲广引,
见有涅槃;净土亦尔,体非成坏,随众生所
见有成、有坏。如《华严经》云:『由如见导师,种
种无量色,随众生心行,见佛刹亦然。』是故
《净土论》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亏盈;异质
不成故,搜原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则
万形。』故知若据法性净土,则不论清浊;若
据报化大悲,则非无净秽也。
「又汎明佛土,
对机感不同,有其三种差别:一者、从真垂
报,名为报土。犹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
日,报化如光。二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
如《四分律》云:『锭光如来化提婆城与拔提
城相近,共为亲婚往来,后时忽然化火烧
却,令诸众生睹此无常,莫不生厌归向佛
道也。』是故经云:『或现劫火烧,天地皆洞然,
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或为济贫乏,现
立无尽藏,随缘广开导,令发菩提心。』三者、
隐秽显净。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三
千刹土莫不严净。今此无量寿国即是从真
垂报国也。何以得知?依《观音授记经》云:
『未来观音成佛,替阿弥陀佛处。』故知是报
也。」
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
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
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由该
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是故
《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
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
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当往生。』」若欲广引,
卷一 第 6c 页 T47-0006.png
馀方皆尔。
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
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
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
答曰:「凡夫
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
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是故《观佛三
昧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当知
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有佛,
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
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如释
迦文。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
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
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子既生已,年至八
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
礼,敬佛心重,目不暂舍,一见佛故,即得
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后
常生净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
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尔时童
子一一亲侍,间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
佛,以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
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从
是以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复得阿僧
祇陀罗尼门。既得此已,诸佛现前,乃为说无
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时彼童子但
受三归,一礼佛故,谛观佛身,心无疲厌。
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
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
尔时世尊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礼
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
勤观佛者、勤念佛者?」佛敕阿难:「汝持文
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
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
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
答曰:「凡夫
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
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是故《观佛三
昧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当知
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有佛,
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
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如释
迦文。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
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
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子既生已,年至八
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
礼,敬佛心重,目不暂舍,一见佛故,即得
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后
常生净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
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尔时童
子一一亲侍,间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
佛,以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
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从
是以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复得阿僧
祇陀罗尼门。既得此已,诸佛现前,乃为说无
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时彼童子但
受三归,一礼佛故,谛观佛身,心无疲厌。
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
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
尔时世尊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礼
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
勤观佛者、勤念佛者?」佛敕阿难:「汝持文
卷一 第 7a 页 T47-0007.png
殊师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
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
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舍身他世,文殊师
利等诸菩萨为其和上。」』以此文證,故知净
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
「若知无相离念为
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是故天
亲菩萨论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即
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
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何故须广、略相入
者?但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
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
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
略相入。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
利、利他。无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
灭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则能无
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
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
慧也。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
也。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
以知三界众生虚妄故,即起真实慈悲也;
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今
之行者无问缁素,但能知生无生不违二
谛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问曰:「安乐
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答曰:「净土胜妙,体
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闇宅,虽
复苦、乐少殊,脩、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
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
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
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舍身他世,文殊师
利等诸菩萨为其和上。」』以此文證,故知净
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
「若知无相离念为
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是故天
亲菩萨论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即
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
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何故须广、略相入
者?但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
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
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
略相入。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
利、利他。无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
灭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则能无
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
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
慧也。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
也。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
以知三界众生虚妄故,即起真实慈悲也;
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今
之行者无问缁素,但能知生无生不违二
谛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问曰:「安乐
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答曰:「净土胜妙,体
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闇宅,虽
复苦、乐少殊,脩、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
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
卷一 第 7b 页 T47-0007.png
倒长沟,且因且果,虚伪相习,深可厌也。是
故净土非三界摄。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
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
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
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
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
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
起,稽首清净大摄受。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
晏安无四时,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
巧庄严。』」
第二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明发菩提
心;第二、破异见邪执;第三、广施问答,释去
疑情。
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
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
问答解释。
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
「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
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
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
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
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
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
灭。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
世旱无竭。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
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
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
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
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
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
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
故净土非三界摄。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
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
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
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
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
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
起,稽首清净大摄受。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
晏安无四时,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
巧庄严。』」
第二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明发菩提
心;第二、破异见邪执;第三、广施问答,释去
疑情。
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
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
问答解释。
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
「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
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
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
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
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
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
灭。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
世旱无竭。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
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
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
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
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
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
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
卷一 第 7c 页 T47-0007.png
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
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三、显发心
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
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
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
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
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
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
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
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
先须发菩提心也。
第四、问答解释者。问
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
《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
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答曰:「菩提正体,
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
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
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
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
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
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
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
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
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
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
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又依天亲《净土论》
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
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三、显发心
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
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
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
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
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
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
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
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
先须发菩提心也。
第四、问答解释者。问
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
《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
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答曰:「菩提正体,
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
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
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
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
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
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
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
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
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
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
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又依天亲《净土论》
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
卷一 第 8a 页 T47-0008.png
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
知二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
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
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
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
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
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
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
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
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
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
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
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
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
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
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
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
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
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
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
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
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
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
若生净土多喜著乐;第六、破求生净土
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
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
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
第一、破大乘无相
知二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
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
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
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
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
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
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
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
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
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
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
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
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
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
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
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
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
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
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
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
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
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
若生净土多喜著乐;第六、破求生净土
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
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
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
第一、破大乘无相
卷一 第 8b 页 T47-0008.png
妄执者。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
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
显正破之。
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
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
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
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
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刀刀,
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
状,一一破之。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
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
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
「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
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
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
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
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
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
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
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
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
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
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
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
真證也。」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
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
答曰:「如
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加《大方等经》云:『佛
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
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
显正破之。
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
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
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
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
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刀刀,
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
状,一一破之。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
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
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
「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
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
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
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
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
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
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
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
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
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
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
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
真證也。」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
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
答曰:「如
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加《大方等经》云:『佛
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
卷一 第 8c 页 T47-0008.png
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
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
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
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
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
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
故。」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
问曰:「依大
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
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
相,若为免其尘累也?」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
有二。何者?一、證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
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
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
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
得中,不违大道理也。是故《维摩经》云:『譬如
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
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
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
于空也。』」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
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问曰:「或有人言:
『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
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
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
入。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
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
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
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
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
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
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
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
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
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
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
故。」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
问曰:「依大
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
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
相,若为免其尘累也?」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
有二。何者?一、證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
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
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
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
得中,不违大道理也。是故《维摩经》云:『譬如
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
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
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
于空也。』」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
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问曰:「或有人言:
『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
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
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
入。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
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
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
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
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
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
卷一 第 9a 页 T47-0009.png
「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
不断辨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
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
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辇,未能破相,要依
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
土。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
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二、问答
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
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
亦有圣教来證?」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
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
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
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
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
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
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
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
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傅
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
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
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
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
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
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
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
第四、
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
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
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
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
不断辨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
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
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辇,未能破相,要依
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
土。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
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二、问答
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
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
亦有圣教来證?」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
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
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
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
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
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
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
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
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傅
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
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
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
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
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
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
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
第四、
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
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
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
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
卷一 第 9b 页 T47-0009.png
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
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
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
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是故《智度
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
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
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
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馀
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
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问曰:「或有
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
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答曰:「既云净土,无
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
净?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
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
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
『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
第
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
问曰:「或有人
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
答曰:
「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
生净土故也。」
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
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
归西。』是事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
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一、弥勒世尊
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
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
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
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
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
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
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是故《智度
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
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
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
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馀
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
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问曰:「或有
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
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答曰:「既云净土,无
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
净?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
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
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
『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
第
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
问曰:「或有人
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
答曰:
「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
生净土故也。」
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
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
归西。』是事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
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一、弥勒世尊
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
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
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
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
卷一 第 9c 页 T47-0009.png
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
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
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
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
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
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
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證会无生。四、
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挍者,经赞言:『从
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
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
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
是故稽首清净勋。』」
第八、挍量愿生十方
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
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
答
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一、十方佛国
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
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
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
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
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
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
修行,莫不获益。」』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
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
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
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裟幢世
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
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馀
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
往生也。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
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
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
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
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
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
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證会无生。四、
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挍者,经赞言:『从
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
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
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
是故稽首清净勋。』」
第八、挍量愿生十方
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
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
答
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一、十方佛国
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
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
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
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
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
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
修行,莫不获益。」』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
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
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
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裟幢世
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
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馀
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
往生也。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
卷一 第 10a 页 T47-0010.png
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
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
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
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
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
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
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
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
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
生甚便,何不去也?」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
违,料简别时意语者。今《观经》中佛说:「下品
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
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道佛别时意语。」
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
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
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
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
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
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
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
今解别时意
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
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
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
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
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
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
如《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
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
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
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
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
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
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
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
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
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
生甚便,何不去也?」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
违,料简别时意语者。今《观经》中佛说:「下品
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
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道佛别时意语。」
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
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
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
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
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
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
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
今解别时意
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
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
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
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
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
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
如《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
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
卷一 第 10b 页 T47-0010.png
经教,但能不谤,未有馀功;若经供养一恒
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
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
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
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
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
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
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
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
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
也。
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
智度论》广施问答。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
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
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
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
显。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
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
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
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自下第二有七番,并借
喻以显。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
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
薪,半日不尽。』也?第二、譬如癖者寄载他船,
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癖者
云何一日至千里也?』第三、亦如下贱贫人
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
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以数十年
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
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
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
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
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
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
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
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
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
也。
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
智度论》广施问答。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
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
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
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
显。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
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
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
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自下第二有七番,并借
喻以显。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
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
薪,半日不尽。』也?第二、譬如癖者寄载他船,
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癖者
云何一日至千里也?』第三、亦如下贱贫人
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
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以数十年
卷一 第 10c 页 T47-0010.png
仕备尽辛勤,上〔下〕-【丁】下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
富贵无此事也?第四、犹如劣夫以己身力
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
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
虚空。』也?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
子挥剑,倏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
不能断索。』也?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
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
命一断不可生。』也?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
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
也?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
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
无碍之法乎?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
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
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
不然。」
问曰:「大乘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
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
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
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
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挍量轻、重之义
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
多少也。
「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
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
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
者?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
可得言:『闇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
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
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
富贵无此事也?第四、犹如劣夫以己身力
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
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
虚空。』也?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
子挥剑,倏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
不能断索。』也?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
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
命一断不可生。』也?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
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
也?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
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
无碍之法乎?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
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
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
不然。」
问曰:「大乘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
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
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
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
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挍量轻、重之义
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
多少也。
「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
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
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
者?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
可得言:『闇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
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
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
卷一 第 11a 页 T47-0011.png
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二、云
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
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
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
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
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
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
毒。』也?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
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
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
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
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
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
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
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
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
道也。」
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
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
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
刹那以为一念。』此依经、论汎解念也。今时
解念,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
相、若别相,随所缘观,径于十念,无他念想
间杂,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
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
使业道成辨,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
数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
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
又问曰:「今
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
「二、云
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
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
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
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
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
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
毒。』也?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
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
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
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
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
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
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
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
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
道也。」
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
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
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
刹那以为一念。』此依经、论汎解念也。今时
解念,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
相、若别相,随所缘观,径于十念,无他念想
间杂,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
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
使业道成辨,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
数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
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
又问曰:「今
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
卷一 第 11b 页 T47-0011.png
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
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
渡?为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著
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
河方便,无馀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
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馀心
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
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
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
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
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
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
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
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又问
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
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
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
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
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
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
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剋念,使积习成性,善
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
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
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各宜
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
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
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
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
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剋念也?」
又
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
渡?为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著
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
河方便,无馀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
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馀心
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
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
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
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
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
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
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
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又问
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
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
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
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
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
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
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剋念,使积习成性,善
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
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
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各宜
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
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
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
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
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剋念也?」
又
卷一 第 11c 页 T47-0011.png
问曰:「诸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
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
生也?」
答曰:「言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
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
等;若据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
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
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
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又问曰:
「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
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
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
答曰:「然彼净土
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
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何以故?夫法
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
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
生也?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
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答曰:「释
有三番: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
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
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二、
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
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
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
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
生智乎?三、亦如冰上然火,火猛则冰
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
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
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
生也?」
答曰:「言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
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
等;若据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
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
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
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又问曰:
「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
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
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
答曰:「然彼净土
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
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何以故?夫法
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
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
生也?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
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答曰:「释
有三番: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
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
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二、
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
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
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
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
生智乎?三、亦如冰上然火,火猛则冰
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
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
卷一 第 12a 页 T47-0012.png
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也。」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
答曰:「于
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后念作
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
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
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以
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
又问
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
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闇也。」
答
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
法,自有名异法。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
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如
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
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
骨𤈫之,患者即愈;或时无骨,好攋掌
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或复
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枝𤈫之,患者即愈;
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唤:『木瓜!木瓜!』患者
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
故。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又问
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
明黑闇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
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
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
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复有三种不
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
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馀
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
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
也。」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
答曰:「于
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后念作
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
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
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以
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
又问
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
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闇也。」
答
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
法,自有名异法。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
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如
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
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
骨𤈫之,患者即愈;或时无骨,好攋掌
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或复
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枝𤈫之,患者即愈;
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唤:『木瓜!木瓜!』患者
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
故。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又问
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
明黑闇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
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
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
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复有三种不
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
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馀
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
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
卷一 第 12b 页 T47-0012.png
是处。」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辨难行道、
易行道;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第三、明从
无始世劫已来,处此三界五道,乘善、恶二
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第四、
将圣教證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
二种道;二、问答解释。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
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
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
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
居退位,崄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
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言难行道者,谓
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一者、外道
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
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
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故曰难行道。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
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
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
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
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问曰:「菩提
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
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
易行道也?」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
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何者自力?譬如有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辨难行道、
易行道;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第三、明从
无始世劫已来,处此三界五道,乘善、恶二
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第四、
将圣教證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
二种道;二、问答解释。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
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
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
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
居退位,崄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
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言难行道者,谓
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一者、外道
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
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
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故曰难行道。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
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
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
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
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问曰:「菩提
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
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
易行道也?」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
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何者自力?譬如有
卷一 第 12c 页 T47-0012.png
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
下,名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
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
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众生亦尔,在
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
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
他力。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
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语后学
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
火宅也。」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如《智度论》云:「劫有三
种:谓一小、二中、三大。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
然,满中芥子。有长寿诸天,三年去一,乃至
芥子尽,名一小劫;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
子满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或百二十里
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取尽一同前说,方
名大劫。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长寿诸
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铢,为拂不
已,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其小石、大石类前
中劫可知,不劳具述。
第三门中有五番:第一、明从无始劫来,在
此轮回无穷,受身无数者。如《智度论》云:
「在于人中,或张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
如是尽阎浮提界,或重生或异家生,或南阎
浮提死,西拘耶尼生。如阎浮提,馀三天下亦
如是。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
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馀上四
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
下,名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
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
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众生亦尔,在
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
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
他力。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
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语后学
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
火宅也。」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如《智度论》云:「劫有三
种:谓一小、二中、三大。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
然,满中芥子。有长寿诸天,三年去一,乃至
芥子尽,名一小劫;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
子满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或百二十里
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取尽一同前说,方
名大劫。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长寿诸
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铢,为拂不
已,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其小石、大石类前
中劫可知,不劳具述。
第三门中有五番:第一、明从无始劫来,在
此轮回无穷,受身无数者。如《智度论》云:
「在于人中,或张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
如是尽阎浮提界,或重生或异家生,或南阎
浮提死,西拘耶尼生。如阎浮提,馀三天下亦
如是。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
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馀上四
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
卷一 第 13a 页 T47-0013.png
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或色界
死,生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中死,生馀轻系地
狱;轻系地狱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饿
鬼道中;饿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轮
回六道,受苦、乐二报,生死无穷,胎生既尔,
馀三生亦如是。」是故《正法念经》云:「菩萨化
生,告诸天众云:『凡人经此百千生,著乐放
逸不修道,不觉往福侵已尽,还堕三涂
受众苦。』」是故《涅槃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
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
天身,皆亦复如是。」是故又彼经云:「劝修不
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众恶之本;不放逸
者,乃是众善之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不放
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亦如
须弥山王,于诸山中为最为上;不放逸法
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中,为最为上。何以
故?一切恶法,犹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
为本。」
第二、问曰:「虽云无始劫来,六道轮回
无际,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几身数,而言流
转?」
答曰:「如《涅槃经》说:『取三千大千世界草
木,截为四寸筹,以数一劫之中所受身父
母头数,犹自不澌。』或云:『一劫之中所饮母
乳,多于四大海水。』或云:『一劫之中所积身
骨,如毗富罗山。』如是远劫已来,徒受生死,
至于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
不已?」
第三、又问曰:「既云旷大劫来,受身无
数者,为当直尔总说令人生厌?为当亦有
经文来證?」
答曰:「皆是圣教明文。何者?如《法
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有佛出世号
死,生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中死,生馀轻系地
狱;轻系地狱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饿
鬼道中;饿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轮
回六道,受苦、乐二报,生死无穷,胎生既尔,
馀三生亦如是。」是故《正法念经》云:「菩萨化
生,告诸天众云:『凡人经此百千生,著乐放
逸不修道,不觉往福侵已尽,还堕三涂
受众苦。』」是故《涅槃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
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
天身,皆亦复如是。」是故又彼经云:「劝修不
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众恶之本;不放逸
者,乃是众善之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不放
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亦如
须弥山王,于诸山中为最为上;不放逸法
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中,为最为上。何以
故?一切恶法,犹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
为本。」
第二、问曰:「虽云无始劫来,六道轮回
无际,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几身数,而言流
转?」
答曰:「如《涅槃经》说:『取三千大千世界草
木,截为四寸筹,以数一劫之中所受身父
母头数,犹自不澌。』或云:『一劫之中所饮母
乳,多于四大海水。』或云:『一劫之中所积身
骨,如毗富罗山。』如是远劫已来,徒受生死,
至于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
不已?」
第三、又问曰:「既云旷大劫来,受身无
数者,为当直尔总说令人生厌?为当亦有
经文来證?」
答曰:「皆是圣教明文。何者?如《法
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有佛出世号
卷一 第 13b 页 T47-0013.png
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王子,各升法座教
化众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亿那由
他恒河沙众生。其佛灭度已来,至极久远,犹
不可数知。』何者?经云:『总取三千大千世界
大地,磨以为墨。佛言:「是人过千国土乃
下一点,大如微尘,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佛
言:「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
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今日众
生,乃是彼时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是故
经云:『以是本因缘,为说《法华经》。』《涅槃经》复
云:『一是王子,一是贫人,如是二人互相往
反。言王子者,今日释迦如来,乃是彼时第
十六王子也;言贫人者,今日众生等是。』」
第
四、问曰:「此等众生既云流转多劫,然三界
之中,何趣受身为多?」
答曰:「虽言流转,然于
三恶道中,受身偏多。如经说云:『于虚空中
量取方圆八肘,从地至于色究竟天。于此
量内所有可见众生,即多于三千大千世界
人、天之身。』故知恶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恶法
易起,善心难生故也。今时但看现在众生,
若得富贵,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复著乐
者多。是故经云:『众生等是流转,恒三恶道为
常家。』人、天暂来即去,名为客舍故也。依《大
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
『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
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
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
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
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
化众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亿那由
他恒河沙众生。其佛灭度已来,至极久远,犹
不可数知。』何者?经云:『总取三千大千世界
大地,磨以为墨。佛言:「是人过千国土乃
下一点,大如微尘,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佛
言:「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
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今日众
生,乃是彼时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是故
经云:『以是本因缘,为说《法华经》。』《涅槃经》复
云:『一是王子,一是贫人,如是二人互相往
反。言王子者,今日释迦如来,乃是彼时第
十六王子也;言贫人者,今日众生等是。』」
第
四、问曰:「此等众生既云流转多劫,然三界
之中,何趣受身为多?」
答曰:「虽言流转,然于
三恶道中,受身偏多。如经说云:『于虚空中
量取方圆八肘,从地至于色究竟天。于此
量内所有可见众生,即多于三千大千世界
人、天之身。』故知恶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恶法
易起,善心难生故也。今时但看现在众生,
若得富贵,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复著乐
者多。是故经云:『众生等是流转,恒三恶道为
常家。』人、天暂来即去,名为客舍故也。依《大
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
『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
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
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
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
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
卷一 第 13c 页 T47-0013.png
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
时,回旋不直行。』」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
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
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
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
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證。一、由去大圣遥远;
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
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
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
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
不生者,不取正觉。』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
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
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
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
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
駃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
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
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
也?」
自下第四引圣教證成,劝信求生者。依《观
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财首菩萨白佛
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世,亦
名释迦牟尼佛。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曰
金幢,憍慢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
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极为可爱,
可暂入塔,观佛形像。」时彼王子从善友语,
时,回旋不直行。』」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
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
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
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
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證。一、由去大圣遥远;
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
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
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
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
不生者,不取正觉。』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
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
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
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
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
駃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
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
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
也?」
自下第四引圣教證成,劝信求生者。依《观
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财首菩萨白佛
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世,亦
名释迦牟尼佛。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曰
金幢,憍慢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
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极为可爱,
可暂入塔,观佛形像。」时彼王子从善友语,
卷一 第 14a 页 T47-0014.png
入塔观像,见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严
犹尚如此,况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见
佛像不能礼者,当称南无佛。」还宫系念,
念塔中像,即于后夜梦见佛像,心大欢喜,
舍离邪见,归依三宝。随寿命终,由前入塔
称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亿那由他佛。于
诸佛所,常勤精进,恒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
三昧力故,诸佛现前皆与授记,从是以来百
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首楞
严三昧。尔时王子者,今我财首是也。』尔时会
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
缘,皆依念佛得。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
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
冥者眼,愚痴者慧,黑闇者灯,烦恼贼中大勇
猛将,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
昧始出生处。』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
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
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
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又如
《目连所问经》:「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
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
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
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
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
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
事九十五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
无耳人。』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
安乐集卷上
犹尚如此,况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见
佛像不能礼者,当称南无佛。」还宫系念,
念塔中像,即于后夜梦见佛像,心大欢喜,
舍离邪见,归依三宝。随寿命终,由前入塔
称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亿那由他佛。于
诸佛所,常勤精进,恒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
三昧力故,诸佛现前皆与授记,从是以来百
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首楞
严三昧。尔时王子者,今我财首是也。』尔时会
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
缘,皆依念佛得。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
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
冥者眼,愚痴者慧,黑闇者灯,烦恼贼中大勇
猛将,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
昧始出生处。』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
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
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
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又如
《目连所问经》:「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
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
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
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
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
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
事九十五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
无耳人。』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
安乐集卷上
卷一 第 14b 页 T47-00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