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937a 页
No. 435
佛说阿弥陀经摘要易解
后学毗陵天宁沙门真嵩槃谭述
「佛说阿弥陀经」
【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至中华凡二译。唐玄奘法师译云。称赞净土佛
摄受经。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云。立此名
者。以经中正示专持名号之法。众所乐闻。以此六
字立题。人皆信受流通也。
佛者。梵语具云佛陀。具者具足。梵语也。当云佛陀。
不言陀者。省文也。此云觉。觉者对迷得名也。觉有
三义。离心名自觉。离境名觉他。心境俱离名觉满。
惟佛三觉俱圆。故称为大觉世尊。即释迦牟尼佛
也。
说者。悦也。适悦本愿。欲度众生。脱离苦海。往生净
土也。是故不待问而自说。悦可知也。
阿弥陀者。标显无量寿佛之名也。梵语阿。此云无。
梵语弥陀。此云量。合言无量寿佛功德。不可思量
也。故云无量。无量者亦有二义。一者。彼国众多。无
有数量。二者。乐邦寿命。无有限量。故知无穷尽之
无量也。
经者行义。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契
佛说阿弥陀经摘要易解
后学毗陵天宁沙门真嵩槃谭述
「佛说阿弥陀经」
【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至中华凡二译。唐玄奘法师译云。称赞净土佛
摄受经。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云。立此名
者。以经中正示专持名号之法。众所乐闻。以此六
字立题。人皆信受流通也。
佛者。梵语具云佛陀。具者具足。梵语也。当云佛陀。
不言陀者。省文也。此云觉。觉者对迷得名也。觉有
三义。离心名自觉。离境名觉他。心境俱离名觉满。
惟佛三觉俱圆。故称为大觉世尊。即释迦牟尼佛
也。
说者。悦也。适悦本愿。欲度众生。脱离苦海。往生净
土也。是故不待问而自说。悦可知也。
阿弥陀者。标显无量寿佛之名也。梵语阿。此云无。
梵语弥陀。此云量。合言无量寿佛功德。不可思量
也。故云无量。无量者亦有二义。一者。彼国众多。无
有数量。二者。乐邦寿命。无有限量。故知无穷尽之
无量也。
经者行义。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契
卷一 第 937b 页 X22-0937.png

修行直路。只要识破只个臭皮囊。始终不实。世閒
虚妄。一切非真。惟有净土可归。念佛可恃。无论富
贵贫贱。士农工商。善男信女。皆可往生。或紧念。慢
念。高声念。低声念。默念。总无拘碍。动静閒忙。只要
专心一而无二念。到熟处成生。生处成熟。忽然触
境遇缘。摸著自已鼻孔。始知阿弥陀佛不离当念。
莲邦净土只在目前。如心念不一。口里念佛。心中
寻文解义。贪图嘴利。如此念佛。由你念到弥勒下
生。亦不得往生。所谓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皆由此
也。须知心意识夺吾净土。劫吾宝所。是雠人。因何
又要与他结为伴党。恼乱心神。永劫不能出离苦
海。亲礼弥陀。岂非错用心也。因此奉劝同志善友。
念佛务必归于一心不乱。如子忆母。念念相续。念
到工夫纯熟处。自然契理契机。无容向外驰求。埋
没已灵。是以罗什法师翻译契经二字。乃是此经
一大纲旨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
邱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今经自西域至此。古德判释。未有三分。自晋道安
法师。将此经通判三分。今遵之。自如是我闻至大
众俱。为序分。从尔时佛告至是为甚难。为正宗分。
从佛说此经巳至作礼而去。为流通分。是故解释
文义者。只知一题总意。未审经中。自始至终。为何
卷一 第 937c 页 X22-0937.png

达实相之理。所谓以有尽之言。略彰无尽之义。今
为融通不碍文字者。也是故道本无言。因言显道。
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然而文字性空
即是实相之理也。今属序分。序者叙也。又绪也。未
入正文。先叙列此经之端绪也。
○昔阿难问佛。结
集经体。佛示。经首当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
与某众说某法。故凡经首。皆同此体。古德因从如
是至大众俱。判为六种成就。如是。我信成就。我闻。
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主成就。在某处。为
处成就。大众。为众成就。亦名證信序。
如是者。信成就也。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华
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肇法
师云。如是二字。信顺之辞也。智者大师云。如为真
空。是为妙有。古德云。圣人说法。但显于如。唯如为
是。又古德云。实相之理。始终不异名如。如理而说
名是。诸家所说。尚多。恐繁不引。以上各有意义。小
异大同。并无相碍。是故如是二义。随宗以定。今经
宗乎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故名为如。临命终时。心
不颠倒。故名为是。异此所明。不得为是。
我闻者。闻成就也。我者。非谓人我之我。传法圣人。
若有人我。焉能结集。应知阿难结集传法。以我无
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非异之妙耳。闻者耳根
发识。废别从总。归于一心不乱。闻娑婆极乐无障
卷一 第 938a 页 X22-0938.png

一时者。时成就也。机应和合。说听成就。即名一时。
以说听无定故。不言某年月日。当云一时也。
佛者。主成就也。佛义解释前文。佛为娑婆教主。所
以六种成就。归重于佛。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处成就也。在者。天台
谓在即住义。别之有四。一天住。即六欲天也。二梵
住。即色界无色界天也。三圣住。即声闻圆觉菩萨
也。四佛住。即佛度众生。随宜而住。今不言别住。但
言当时说经之处为住。实则佛身无住无不住。
舍卫国者。梵语亦云室罗筏悉底。其国丰足。具有
四德。一者尘德。五尘之境多美丽故。二者财德。七
宝珍奇无有缺故。三者圣德。三藏圣法。皆具足故。
四者解脱德。人多解脱。不染欲故。是知五天竺人
多贤。以德为名。此云闻物。即舍卫国也。
祇树给孤独园者。梵语祇陀。不言陀者省文也。又
云逝多。即波斯匿王太子名也。太子生时。王与外
国交战得胜。喜而立名。祇陀此云战胜。给孤独者。
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今但无倚无养。即
名孤独。此事唯须达多能喜舍行施给孤独缘因。
人皆唤须达长者。为给孤独。此云乐施。即须达多
也。园者林荫清幽。学道之人。应栖之处。涅槃经云。
须达长者。本舍卫国人。因为娉妇入王舍城。见佛
生信。请佛到舍卫国。佛令身子选众居处。得祇陀
卷一 第 938b 页 X22-0938.png

卖与。长者布金满毕。太子感叹。遂施地施树于长
者。同立精舍。发心成此美事。故双标也。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者。自此而下。至诸
天大众俱。众成就也。与大者。佛与大众。共居祇园。
乃是经中之正意。比丘者。梵语。此云有三。一者乞
士。谓乞食。乞法。乞食者。离四邪命。合四正命。无事
经营。不勤畜积。诸缘放下。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
命。故云乞食资身也。乞法者。参师访友。恳苦翘诚。
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云乞法资心也。二者怖魔。
谓若人发心出家。魔王闻之。生大怖畏。魔爱生死
为乐。出家离欲。回向无生。是故魔失伴党。生怖畏
故。三者破恶。谓能破见思烦恼种种诸恶。悉皆断
绝故。僧者梵语。亦云僧伽。不言伽者省文也。此云
众和合。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有三迦叶。一优楼频
螺迦叶。于火龙窟。有五百弟子。二伽耶迦叶。于象
头山。有三百弟子。三那提迦叶。于希连河。有二百
弟子。后皆归佛。故有千众。目连舍利弗。二人有二
百五十弟子。亦来归佛。成千二百五十人也。】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阿罗汉者。梵语有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即乞
士果也。二杀贼。断烦恼尽。即破恶果也。三无生。不
受后有。即怖魔果也。众所知识者。功圆德重。人人
知之。个个识之。名闻于天下。故云众所知识也。众
卷一 第 938c 页 X22-0938.png

净土者。真大善知识也。须知心源本寂。诸妄全空。
性体本明。群迷安在。于中證得。亦是真实知识。如
其沉空为寂。起念而知者。虚妄知识也。所以真见
与妄见。天地悬隔。果能达自本源。弹指超净土矣。】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
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
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
拘罗。阿㝹楼陀。」
【长老者。年高有德之称。贯下十六尊宿。皆称长老。
皆佛上首弟子也。
舍利弗者。梵语此云鹙鹭。梵语弗。此云子。亦云身
子。又云珠子。名号更多。恐繁不引。诸弟子中。智慧
第一。鹙鹭者。其母身形端正。眼如鹙鹭。连母得名。
云是鹙鹭之子。身子即身端义。珠子即眼净义。在
母胎中。能令母与舅辩胜议。八岁登座。十六岁。国
中论议无双。七日之内。皆通佛法。故云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者。摩诃梵语。此云大。目犍连。亦云釆
菽氏。又云莱菔。神通第一。目犍连者。姓也。名拘律
陀。拘律陀者树名。其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神
通者。如佛升忉利天。有毒龙障佛。诸弟子请降龙。
佛不许。目连化身大龙。毒龙见之。惧怕而去。故云
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者。此云大龟氏。亦云饮光。头陀第一。大
卷一 第 939a 页 X22-0939.png

毕钵罗。亦树也。称大迦叶者。以别同名。如三迦叶
等。饮光者。由宿世生为冶金师。与一女人。同装金
佛像。遂感累世。身如金色。晃耀馀色。故名饮光。头
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有十二行。一阿兰
若。二常乞食。乃至十二。但三衣。以斯苦行。扫除尘
累。澄净身心也。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怜悯其衰。
劝令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身赞有头陀行如此。
我法久住。故云头陀第一。
摩诃迦旃延者。姓也。此云文饰。一云不定。一云善
绳。一云离有无等。南天竺婆罗门族也。论议第一。
文饰者。文釆修饰也。凡人论议。心虽晓了此理。若
直遂而不文。汗漫而不饰。则辞不达意。非善于论
议者也。不定者。纵横善巧。是善论议意。扇绳者。如
云栖疏钞云。扇绳者。子系母故。又云破熟弹曲为
扇绳。不堕断常。发挥中道。离有无故。此一段文义
深难明。即今注明。令人易解。注云。扇绳者。梵语。云
栖疏钞云。子系母故。注云。子系母者。即心不离念
义。弹曲者。即论议义。为扇绳者。即心念相应义。凡
来论议。心口相应故。故云弹曲。为扇绳。不堕断常
者。不落断见常见。断常二见是外道见。发挥中道
者。即离有无义。如外道问。人死不还。知无他世。谓
人死受苦。应当同还。甘受不还。故无他世。答曰。如
世罪人。彼驻牢狱。宁得归否。又问天何不归。答曰。
卷一 第 939b 页 X22-0939.png

含经赞曰。善分别义。敷演教乘。故云论议第一。
摩诃拘絺罗者。此云大膝。舍利弗舅也。答问第一。
大膝者。从状得名。舅者与舍利弗母是姊弟。舅往
姊家论胜议。时姊怀舍利弗在腹。舍利弗在母胎
中。能令母机辩迅发。舅不能答。遂发愤游学。誓不
剪爪。读十八种经。精通义理。以后有论胜议者。答
问如流。得四辩才。触问能答。故云答问第一。
离婆多者。梵语此云星宿。又云室宿。无倒乱第一。
星宿者。其母求星而生。因以为名。室宿者。室供二
十八宿。其中第十三宿。或祷此星。故无倒乱也。心
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故云无颠倒第一。
周利槃陀伽者。梵语此云继道。又云大路边。仅持
半偈。得悟證果。继道其母产时。还家不及。于半路
中产子。继于途路之閒。故名继道。大路者。母生二
子。皆于路边。言大以别小也。半偈者。出家愚暗。久
无所解。兄先入道。怪其弟无学。遣令还俗。其弟虽
则还俗。常倚祇园门首。涕泪痛哭。佛怜而录之。令
诵扫帚二字。诵扫忘帚。诵帚忘扫。每日久而诵之。
忽悟垢净惑除。得阿罗汉道。
难陀者。梵语此云善欢喜。又云牧牛难陀也。难陀
有三。阿难陀即庆喜也。又云孙陀罗难陀。兼此牧
牛难陀为三。以牧牛别馀二难陀也。
阿难陀者。梵语此云庆喜。又云无染。佛之从弟。多
卷一 第 939c 页 X22-0939.png

子成道。又闻宫中诞子。合国忻喜。因以立名。庆喜
无染者。阿难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故名无
染。从弟者。佛乃净饭王之子。阿难是白饭王之子。
二王昆季。故称从弟。多闻者。阿难侍佛二十五年。
佛所说法。不忘一字。涅槃经称阿难多闻士。又迦
叶尊者赞曰。佛法大海。流入阿难心是也。
罗睺罗者。梵语此云覆障。或云执日。密行第一。覆
障者。本阿修罗名。能以手障日月。故名覆障。又云
执日障。此有二义。一者佛为所障。不即出家。尚未
有子。父王不许出家。后以指腹怀胎。方遂本志出
家。则佛被其障也。二者。罗睺罗六年在母胎中。皆
因夙世。曾塞鼠穴。闭之六日。今报六年在母腹。则
已自被障也。密行者。经云罗睺罗密行。惟我能知
之。惟佛能知。则菩萨声闻。皆不能知。况凡夫乎。积
行而人不知。故云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者。梵语此云牛呞。受天供养第一。牛呞
者。过去世中。轻弄沙门。今报牛呞。又五百世曾为
牛故。牛虽不食。恒事虚哨。馀报未尽。故称此名。受
天供养。马麦之报。彼独于天上尸利沙园受供。又
凡夫观形。不知观德。多轻之者。恐人讥笑遭愆。常
居天上。诸天敬奉。故云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者。梵语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
三字。此云利根。姓也。应供第一。柰耶律云。树提长
卷一 第 940a 页 X22-0940.png

即当与之。宾头罗尊者。现神通取钵。佛呵责令不
许入灭。留身久住。应末世供。为大福田也。故云应
供第一。
迦留陀夷者。梵语。此云黑光。黑光者颜容粗黑故。
又黑色光耀。异常黑故。夜行乞食。人皆惊怕。佛禁
夜行。由此制也。
摩诃劫宾那者。梵语。此云房宿。知星宿第一。房宿
者。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父母祷此星而诞生。又
云劫宾那。初出家时。一心欲到佛处听法。行到半
路。遭雨不能行。寄食于陶舍。又有一比丘来。共宿
陶舍。彼比丘者。即佛化身。与劫宾那尊者说法。闻
法悟道。知星宿者。不假玑衡。通晓天象。故云知星
宿第一。
薄拘罗者。梵语。此云善容。寿命第一。善容者。颜貌
端正故。寿命者。寿年百有六十。故云寿命第一。由
往昔持不杀戒。九十一劫。寿不终夭。又云。往昔曾
施一病僧诃梨勒果。感报五不死。初生现异。母以
为怪。置之熬中不死。复置釜盘不死。复掷于海中。
大鱼吞之。为人所获。刀破子现。一无所损。火不能
烧。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割。名五
不死。亦称第一。
阿㝹楼驮者。梵语。亦云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
无灭。又云如意。天眼第一。无贫者。往昔于饥世。曾
卷一 第 940b 页 X22-0940.png

所求如意。故有无贫等三译。天眼第一者。出家以
来。贪眠。佛说法时。昏睡不醒。佛乃呵责。比之恐堕
螺蛤。阿那律尊者闻之。当时发愤精进。经七昼夜
眼不交睫。失其双目。佛教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
昧。遂得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果。故云
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
【如是等者。例馀千二百五十人俱也。诸大弟子者。
即前十六尊宿也。各有德业因缘。前文叙明。并者。
佛说此经。不但千二百五十人俱。诸大弟子能闻。
在会大士。及诸菩萨摩诃萨。亦皆同闻。
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举二字。省文也。此
云觉有情。觉有情者。觉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
之人。以已之心。悟佛之理也。摩诃萨者。菩萨中大
菩萨也。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皆称摩诃萨。非
谓初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
进菩萨。」
【文殊师利者。梵语。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亦云
妙吉祥。又云妙德。妙首者。华严经表三法门。曰信
行智。妙首信也。所谓信为六度之头首。长养万行
诸善根。妙吉祥者。行也。经云。一切世閒。亲近供养
赞叹。名妙吉祥。又真谛云。于怨亲中。平等不为损
卷一 第 940c 页 X22-0940.png

十名妙吉祥。妙德者。智也。文殊是过去七佛之师。
岂非妙德。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王位。名
法王子。或问曰。凡菩萨皆称法王子。独称文殊何
也。答曰。文殊大智独尊。凡诸经中常为菩萨上首
故。佛例舍利弗智慧第一。文殊大智独尊。此经为
智方能信受。一心念佛。始知修净业者。非是浅智
浅识所能信也。
阿逸多者。梵语。此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也。弥勒
者梵语。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者。名也。具足当云
慈无能胜。弥勒菩萨。在母胎中。即有慈心。又过去
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修慈定。今
释迦成佛。授记入兜率内院补处。当来下生。弥勒
尊佛。既闻此经。龙华会上。必说此经。当知此经。流
通无尽矣。
乾陀诃提者。梵语。此云不休息。不休息者。修诸梵
行。历恒河沙劫。然后授记。经此多劫。未曾休息。又
如来修进度时。名大师。太子求如意珠。雨宝济贫
得珠堕海。抒海取珠。诸天问言。抒海何为。答曰。得
珠堕海。故抒取之。天云。海水如何得竭。答曰。海水
不竭。我终不休。天知心固。共助抒之。水即灭半。龙
恐海乾。送珠还之。此是不休息义。
常精进者。宝积经云。此菩萨为度一切众生。经无
量劫。随逐不舍。犹未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乃
卷一 第 941a 页 X22-0941.png

应知净业法门。务必菩提心而不退。方可德业成
就也。要在制心一处。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佛。
号无有弃舍之心。自然念成一片。无明业识渐渐
消灭。唯有一句阿弥陀佛。历历现前。便是常精进
菩萨。常精进便是不休息。不休息便是实相念。实
相念即是无念无念。名为真念也。果能如是念佛。
往生上品。决定无疑也。】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者。结上例馀同前。就当经则
表信行愿三成净土因故。同前者。结上文殊弥勒
等。例馀则普贤观音一切菩萨也。信行愿者。妙首
表信。凡求净因。信为最先。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
愿是也。精进表愿行。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不杂者。
经云。一心不乱。不退者。经云不退转菩提也。不休
息者。即不退义。又弥勒慈行。乾陀梵行。观经云。慈
心不杀。具诸戒行是也。成净土因者。列诸菩萨。非
无因故。】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者。言净土法门。不伹诸圣与会。一切诸天梵众。
皆能同闻。释提桓因者。具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
者。此云能。提婆因提者此云天主。乃忉利天为欲
界主也。过去迦叶佛欲灭时。有一女人发心修塔。
三十二人助之。今天主。即女人也。统四方三十二
卷一 第 941b 页 X22-0941.png

天也。大众者。诸天而下。人及修罗六道一切众生
也。俱者。与诸菩萨诸天大众俱也。
○序分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
世界。名曰极乐。」
【此下文属正宗。以前是序引。后是流通。唯此为一
经。正宗之大义也。尔时者。当彼六种成就时也。佛
告者。无问自说。欲速说此法故。告舍利弗。是智慧
第一。能信受此法。从是西方过者。从此娑婆世界。
向西而去。名过佛土。一大千世界。名一佛土。过如
是佛土。至十万亿佛土。言去此西方。远之又远矣。
往往修净业者。念到此处。退失道心。自忖云。十万
亿佛土。如何能到。故不行也。须知十万亿佛土。不
劳弹指。即登净土。亲见弥陀。只要当人信得及。勤
持佛号。久而久之。忽然心忘佛现。即过十万亿佛
土矣。不见净土文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是也。极
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养。又云安乐清泰等。皆
极乐义。又经云。佛土有四。一常寂光土。诸佛究竟。
极果所居二实报庄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
有馀土。三乘人所居。四凡圣同居土。四圣六凡所
居。云栖云。今此极乐。是凡圣同居土。而亦同前三
土。则通常寂光矣。盖真极乐。唯常寂光是。】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号。
卷一 第 941c 页 X22-0941.png

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
受诸乐。故名极乐。」
【其国众生者。指极乐世界之众生。皆是有德之士。
非谓娑婆世界之众生。若论娑婆世界众生。人人
皆有佛性。自从无始以来。一念妄动。迷失真性。所
以背觉合尘。沉沦苦趣。作种种业。受种种苦。累生
累劫。无有了期。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净土。则众生
心而为佛性也。众苦者。苦是逼恼义。谓三苦。五苦。
八苦。乃至百一十苦。三苦者。一苦苦。谓受漏身。是
名为苦。更加种种逼恼。则苦而复苦。是为欲界苦
也。二坏苦。谓当乐坏时。不胜忧恼。是为色界苦也。
三行苦。谓此苦处中即不苦不乐。念念迁流。是为
无色界苦也。此是三界苦。是名三苦也。五苦者。谓
生老病死苦是也。八苦者。一生居胎狱苦。二老厌
龙钟苦。三病受痛疴苦。四死悲分散苦。五求不得
苦。六爱别离苦。七怨憎会苦。八五阴盛苦。此是八
苦也。百一十苦者。一无差别流转苦。二欲痴苦。乃
至五十五苦。次九种苦。于九种苦中。又次第叠开。
成五十五苦。合之为百一十苦。以上众苦。极乐皆
无。是名无有众苦也。但受诸乐者。下文叙明。如实
而言。苦既不立。乐亦何存。苦乐双忘。是平等法。如
斯之乐。故名极乐也。】
卷一 第 942a 页 X22-0942.png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此正明乐事也。横曰栏。直曰楯。网是宝。罗是罗布。
树皆成行。故曰。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
重相閒。其数皆七。悉以金银琉璃玻瓈四宝周围
严饰。】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是故二句。先结前栏楯等。例下宝池。乃至风树等。
种种庄严。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又舍利弗者。承上告舍利弗言。不但陆地庄严。有
如是栏楯罗网行树。抑且池水庄严。亦复胜妙无
比也。有七宝池者。七宝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宝成。
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玛瑙。是名七宝
八功德水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
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
益众生也。池底金沙者。金沙为底。无泥滓也。】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
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四边者。中为七宝池水。周围四面为阶道。阶道者。
离地曰阶。坦途曰道。楼阁者。重屋曰楼。岑楼曰阁。
金银者。世閒通宝。琉璃者。此云青色宝。又云不远。
去波罗柰国不远。即有此宝。玻瓈者。此云水玉。即
卷一 第 942b 页 X22-0942.png

宝。赤珠者。珠之红色。玛瑙者。或云丹丘野鬼之血
所化。严者。整齐义。饰者。文彩义。以此众宝而严饰
之。】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上言池外。今表池中。莲华者具有四色。谓青黄赤
白等色皆有光。青莲华者。彼云优钵罗华。黄莲华
者。彼云拘勿头华。赤莲华者。彼云钵特摩华。白莲
华者。彼云芬陀利华。此华未开。彼云屈摩罗。此华
将落。彼云迦摩罗。此华处中閒开。彼云芬陀利。即
白莲华也。车轮者。大小形相未定。随机所见。故云
微。因果同时。处染常净。故云妙。华出金沙。香中之
香。故云香。洁中之洁。故云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如上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国中。为法藏比丘
时。发大愿所修。大行无量功德。后三成就。皆同此
义。】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
雨天曼陀罗华。」
【前叙宝池。今言金地。常作天乐者。谓诸天所作之
乐。非是人閒所有。人閒之乐。须要自作自弹。天乐
自鸣。故云常作天乐也。今修净业者。果能一心不
乱。念佛到临命终时。自有天乐。迎空而来接引。则
卷一 第 942c 页 X22-0942.png

于天。下则金严其地。而居此黄金地上。不独耳闻
天乐。亦且眼见天华也。黄金者。谓琉璃地上皆是
黄金。然亦阿弥陀佛愿力所成。此则地面之庄严
也。昼夜六时者。以花开鸟鸣为昼。花合鸟栖为夜。
雨天曼陀罗华者。天华也。又云适意。适意者。适悦
人意也。不见道须菩提宴坐。帝释散华。须菩提问。
空中散华。当是何人。答曰。我乃天帝也。以尊者善
说般若。故以散花供养。应知心净则佛土净。则诸
念不生。万法空寂。即是善说般若义。所以感动诸
天。散华供养。能如是净心念佛。往生又何疑也。】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
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其土众生者。指初心凡夫。往生净土。皆名众生。常
者。日日恒然。无有劳厌之心也。清旦者。于昼最先
之时也各者。人人皆然。无有一众生懈怠也。以衣
裓盛华者。取至诚心净也。盛众妙华者。供养他方
诸佛也。衣裓者。彼国唤作盛华之器。或言衣襟。而
以衣襟盛华供佛也。他方者。自本国而往他方也
十万亿佛土者。一佛一大千土。言远之又远也。食
时者。晨斋之时也。还到本国者。清旦盛华。供养十
万亿佛毕。还到本国。犹在晨斋之时。往来之速。亦
是阿弥陀佛成就神足之力也。】
「饭食经行。」
卷一 第 943a 页 X22-0943.png

【前言食时。今说饭毕。饭食者。能住持身命。令不断
坏。长养圣胎。故名为食。经行者。令不放逸故。又古
德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即走过。如是而行。名
为经行。举足动步。时时踏著天宁。而今要问同志
善友。及朝山拜顶诸师。且道踏著个甚么。若向此
处领会得。决定往生净土。如其不能领会。埋头吃
饭。空过一生。玩水观山。徒劳万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上天乐天华等。种种功德庄严。皆是阿弥陀
佛愿力成就也。】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
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
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
分。如是等法。」
【复次者。再言也。种种奇妙者。先言诸天散花。此言
禽树成音。种种奇妙。形殊众鸟曰奇。音能说法曰
妙。下文众鸟。悉皆奇妙。非凡鸟可比。杂色者美观
众鸟之色。白鹤孔雀鹦鹉。常见可知。舍利者。此云
春莺。或言鹙鹭。迦陵频伽鸟者。此云妙音。在壳中
能鸣。超过众鸟。此鸟人天声闻等无能及也。唯除
如来。故云妙音。共命鸟者。两首一身。此鸟报应相
同。识命各异。昼夜六时者。解释前文。出和雅音者。
鸣时无有粗厉。能令听者躁心自释。是名出和雅
音。其音演畅者。演。是舒而广大无尽之义。畅。是敷
卷一 第 943b 页 X22-0943.png

道。故名为根。五力者。即前根增长为力。七菩提分
者。即七觉支。亦以根力所得。一择法。二精进。三喜。
四轻安。五定。六舍。七念。念觉即菩提。支分义。谓分
分随宜而用也。八圣道分者。由前择法。故入正道。
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正定。此
八者。不依偏邪为正。能至涅槃为道。如是等法者。
等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定。成三十七品。及馀
一切法也。】
「其土众生。闻是音巳。皆悉念佛法念僧。」
【其土众生者。前文叙明。闻者。闻音无益。则同世音。
今念三宝。正明益也。三宝者。即念佛。念法。念僧。故
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但令归自。不说
归他。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念三宝也。】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
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
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
化所作。」
【舍利弗者。佛告之言。汝勿谓此鸟者。申明诸鸟。实
是罪报所生。恐疑净土何因而有禽畜。所以者何
者。佛转语而破之。彼佛国土者。实无三恶道。三恶
道者。地狱饿鬼畜生。所谓十恶五逆者。堕地狱道
悭贪嫉妒者。堕饿鬼道。愚痴暗蔽者。堕畜生道。是
故六道之中。唯天道最善。人道次之。修罗道在乎
卷一 第 943c 页 X22-0943.png

弗者。佛又告之。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
实。言凡修净业者。因生于净土。果亦结于净土。何
由净土而有恶道。如其有者。是杂秽处。非净土也。
何疑净土而有罪报。非伹目不曾见。而且耳亦未
曾闻也。何况有实。是诸众鸟者。又申明诸鸟也。皆
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者。佛自难
言。既无畜生。今白鹤孔雀等。从何而来。在彼国土。
乃出其由。是阿弥陀佛。往昔本愿变化所作。非实
是有也。法音宣流者。宣则宣布。流则流通。如近及
远。犹如逝水。阿弥陀佛。欲令法音。普周沙界。无有
閒断。不独人能说法。使彼国鸟。因皆说妙法。无一
处而不闻听也。此是阿弥陀佛。大神通力。变化所
作。岂同愚痴暗蔽。而感报禽畜之真鸟也。】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
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
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前言诸禽鸟说法。尚属有情。今说风树罗网演法。
乃出无情。闻音倏感。正念现前。非思非虑。绝所绝
能。故曰自然念三宝之心也。】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结上化禽风树二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地愿
行。功德成就也。】
「舍利弗于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卷一 第 944a 页 X22-0944.png

【以上明依报之胜。而依从正生。今明正报。于意云
何。可能审解否。既知阿弥陀。未知其义。云何以彼
佛为一经之主。故须审问。正主者。报有依正。佛居
其正。正有主伴。佛为其主。故须审问其义。审者审
自已弥陀。问者问念佛之人。若向境缘上审问。是
名向外驰求。非审问也。务须扣已而审问。审自已
弥陀。于意云何。问念佛之人究竟是谁。审而又审。
问而又问。审到审无所审问到问无所问忽然审
问双忘。全身皆是自性弥陀。何论彼佛此佛。】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
为阿弥陀。」
【此释光明无量。无量者。言所照光明之广也。十方
者。唯阿弥陀佛。光明照千万世界。无有穷尽。亦无
隔碍。日月虽有光明。被云遮碍。彼佛光明。彻山透
壁。通幽达冥。皆无隔碍。或问。日月有碍人皆尽知。
佛光无碍。当有何据。答曰。昔释迦佛时。城东有一
老母。不愿见佛。避入深闺。佛光所照。及其垣壁俱
彻。内外四方。皆有光明。即无隔碍之徵也。】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
【此释寿命无量。彼佛寿命者有三法。一谓法身寿。
以如理为命。二谓报身寿。以智慧为命。三谓应身
寿。以因缘为命。法华寿量疏云。此三寿者。寿是受
也。若法身。真如不隔诸法。故名为受。若报身。境智
卷一 第 944b 页 X22-0944.png

为受。是故彼佛寿命。无能穷尽之无量也。及其人
民者。非谓此岸人民。皆是彼岸人民。仗承佛力自
力。一心念佛。临命终时。往生彼岸。莲华化生。乃是
清虚之身。非同凡夫质碍肉身。是故彼岸人民。既
登不退。转地受命。亦无量无边矣。阿僧祇劫者。言
其寿命无数。倍之又倍之。故名无量无边矣。实而
言之。自性灵明通达。是寿命无量义。始知阿弥陀
佛。虽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而实于此娑婆世界。众
生心中。结跏趺坐。俨然不动。柰何此岸众生。往往
入外道之门。枉自劳神。负杲日之明。翻成黑暗。】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既知彼佛得名之义。未审成佛。在于何时。劫者梵
语。亦云劫波。此云十分。十劫者又云大劫。又云小
劫。今谓久远。应是大劫。华严经云。成住坏空。各二
十小劫。八十小劫。终。方为大劫。言十大劫者。是八
十小劫也。此说亦是一期赴机之谈。究极而言。阿
弥陀佛。成佛以来。亦应无量之无量矣。】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
是算数之所能知。」
【此释弟子。无量声闻者。闻四谛教悟道。名为声闻。
四谛者。苦集灭道也。皆是阿罗汉者。拣非前三果
也。不言缘觉。摄声闻中也。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者。
如大经阿僧祇劫品云。非世人心力所及故。只云
卷一 第 944c 页 X22-0944.png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
德庄严。」
【此释诸菩萨众亦无量。又结前文佛及声闻菩萨。
正报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
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伹可
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众生生者。谓众生生彼国土。受益其数无量。阿鞞
跋致者。此云不退转。又恐人疑彼国。颇多贤圣。皆
是久修上土。皆不退转。其新生者。未必不退。故言
不论圣凡。但往生者。皆是不退转。以决其疑。其中
多有一生补处者。即等觉亦名最后身。次当作佛
补处非谓补处极乐世界成佛。馀世界亦可补处。
如弥勒菩萨在娑婆世界补处是也。阿僧祇者。前
文释明。
○正报庄严竟。】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此劝初发愿往生净土。舍利弗。众生闻者。初劝发
愿。持名往生利益。是故先闻后信。信能发愿。信愿
双备。行无不到。所谓信愿行三。净土资粮。充足无
欠。决定往生。】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诸上善人者。指前无量声闻菩萨。及不退众生等。】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卷一 第 945a 页 X22-0945.png

【将显持名功德之胜。此言少善少福。不得往生。正
为下文。持名即得往生。以显功之独胜也。经家以
持名多善根福德故。云栖亦云。善中之善。福中之
福。虽则经中无明文。观下执持名号。即得往生之
文。合上少善少福者。不得往生。亦得往生。其福善
可知也。而实由持名故。即以持名为多福德。揆经
中义。亦宜许也。然此一卷弥陀经文。我释迦如来。
实有深意。恐凡夫众生。闻是往生之说。疑自已善
根福少。不能有往生因缘。便乃信而不坚。念之不
切。时时有退失之心。念念无持名之意。须知信而
要受之一心。持名便是善根。福德因缘。应知彼国
众生。实非少善少福者所能往生。唯持名仗承佛
力自力。即得往生。恐有深信者。不必别求善根福
报。只要一心念佛。无容别求。别求者恐落外道。此
说令修净业者。息自退之疑。生决定之信耳。故下
文即以执持名号劝之。然而持名实有无量善根
福德因缘。故阿弥陀佛。于因中成就无量愿行。无
量功德。乃能成阿弥陀佛圣号。譬如陀罗尼门。能
总持一切法故。此阿弥陀佛名号。亦能总持无量
功德故。能持名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有不可思
议功德。皆于一念中具足。岂但多善根福德而巳
哉。能持名者。无不应念往生。入不退地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
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
卷一 第 945b 页 X22-0945.png

【一心不乱者。非谓一日至七日。而得不乱也。此七
日而心不乱。不乱者。谓一心持名。于七日中閒。无
有别念夹杂。又一心有二义。谓事念。理念。事念者。
一心持名。忆念彼佛。念念无閒。理念者。了能念之
心本空。达所念之佛无体。本来清净。迥露真常。则
山河大地。全露弥陀。举足下足。无非极乐国矣。】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其人者。指念佛之人。但能一心不乱。念佛到临命
终时。佛与圣众。现其前也。因以佛力自力。感应道
交。故佛现在其前。如其业识茫茫者。临命终时。自
然业识现前。随业受生。如十恶五逆者。地狱现前。
悭贪嫉妒者。饿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福报
现前。今一心不乱念佛。则净念成就。临终岂不佛
现前。是故楞严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决定成
佛是也。】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前言临者。将欲命终。今言终时。八识去尽。八识者。
即中有身是也。亦云中阴身。此识来为先锋。去为
最后。随业受生。即此识也。心不颠倒者。以一心不
乱。故不颠倒。以不颠倒。故不生他处。即得往生。言
其速也。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作业。不修正
念。心多散乱。到临命终时。所造恶业。皆现其前。所
以从前作得事。目下一齐来。此即颠倒也。有此颠
卷一 第 945c 页 X22-0945.png

一心不乱。内凝正念。外感弥陀。接引莲邦。舍此凡
夫肉体。投彼莲胎化身。即登极乐国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
当发愿。生彼国土。」
【是利者。指上见佛往生。此言我见斯大利。故说一
心念佛之言也。良由既得往生。名为自利。生彼国
土。闻法得果。然后广度众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往生彼国。如不愿往生者。则
孤负佛说。是为第二重劝。】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
利。」
【此释迦佛自明赞叹。欲开显下文六方诸佛同赞
也。赞者称赞也。叹者感叹也。称扬赞美。彼佛广大
功德。令人归信也。感激叹息。此法。人天希有。历劫
难逢。令人悲喜。喜者喜其得闻。悲者悲其闻之晚
也。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者。起信论云。是心从本以
来。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是故举心即错。动念即乖。
滞句者迷。承言者丧。然者当如之何。纵饶缄口忘
机。依然堕落无记。无记者。不善不恶者是。若人能
信如是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
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佛之名号。皆具无量功德。难以尽释。今唯约因果
卷一 第 946a 页 X22-0946.png

住法性故。须弥相者。佛相无尽如须弥故。须弥者。
此云妙高。众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妙音者。
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是以佛能一音演说法。众
生随类各得解是也。如是等者。多难悉举。且举五
佛以等释之。恒沙者。亦云殑伽河。沙者喻多也。恒
河在西域无热池侧。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流出
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最为微细。佛
近彼河说法。凡言多者。常取为喻。东方多佛。如恒
河中所有沙数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
【各于其国者。各于本国也。出广长舌相者。乃如来
无量劫来。口业清净。不妄言绮语。不恶口两舌。常
说真实语。正直语。和合语。故感此长舌相。无虚妄
故。广约横言。长约竖说。其相柔软。长舌伸时。覆面
能至发际。尽其广长舌。遍覆实难量。发声咸震。如
雷普闻。其音又极微妙。远彻法界。或问佛丈六金
身。何得有此三千大千世界遍覆之舌相耶。答曰。
丈六乃为二乘凡夫。说法应化之身。当知如来。清
净法身。弥塞法界。充遍十方。岂止遍覆大千耶。今
大千者。不过约一佛所化之境耳。三千大千者。四
大部州一日月。一须弥。一欲界。一色界。一无色界。
卷一 第 946b 页 X22-0946.png

此小千世界。千倍名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千倍
名大千世界。皆有成住坏空。谓万亿四天下。总为
一佛土耳。说诚实言者。务必信得广长舌端。出诚
实语。谓此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汝当谛信。莫怀疑也。信者。信诚则真。恳切为实。
则一心持名不虚也。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
佛所护念经。此十六字。今经原名也。是故上文赞
佛。今又赞经。其义一也。所护念经者。念佛之人。佛
力护佑。令其安隐。无诸障难。佛心忆念。令其精进。
无有退堕也。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信之不可
诬也。】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𦦨肩佛。
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日月灯佛者。大智无尽。能破众生暗故。是以日光
有般若义。月照夜能清凉。有解脱义。是故名为道
种智灯也。日月通乎昼夜。不住两边。是中道第一
谛。有法身义。是名大智无尽也。名闻光佛者。名称
普闻。如光远照。闻于无量世界。日光照处。无所不
被。大𦦨肩佛者。肩表二智。𦦨喻照耀。二智者。权智
照事。实智照理。事理炳然。双照不昧。如两肩发𦦨。
此二智能荷担一切众生。往生净土也。故有肩义。
须弥灯佛者。慧灯如须弥也。无量精进佛者。于无
量劫来精进不休也。】
卷一 第 946c 页 X22-0946.png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
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
河沙数诸佛。」
【无量寿佛者。与本佛同名。故有二说。各俱有理。二
说者。灵芝谓诸佛同名者甚多。决非法藏比丘所
成之佛。以本佛不应自赞故。慈恩云。设若自赞。理
亦无妨。云栖因两存之不必也。今以本佛同名为
是。佛之同名者。无论他经。兹六方中。有三燄肩佛。
不可俱释以自赞也。故以同名释其理宽。以自赞
释。虽略凡情。其理反狭。当从灵芝。无量相佛者。相
好无尽故。或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相。或微尘相。
福德无量。相亦无量也。昔志公禅师。现十二面观
音相。僧繇不能举笔。况佛相者。无量幢佛者。功德
高显如幢。能无量故。大光明佛者。有广大光明故。
光者。光辉广照故。忉利天以上诸天。亦有身光。不
假日月。如二乘小果。因地菩萨。皆有光明。比佛为
小。佛光映蔽一切。故云为大。大明佛者。谓佛以大
智。破诸惑尽故。一切智破见思惑尽。道种智。破尘
沙惑尽。一切种智。破无明惑尽。如杲日当空。无处
不照。故云大明也。宝相佛者。相好殊特。如宝尊贵。
故。净光佛者。佛德清净。发光明故。清净发光者。有
染之智。不发妙光。佛德至净。发大光明也。】
卷一 第 947a 页 X22-0947.png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胜音佛。难
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𦦨肩佛者。前文南方中释明。最胜音佛者。佛音微
妙。一切音声莫能及也。难沮佛者。佛德坚密。不得
坏故。沮者水名。佛證法身。巳得金刚不坏之体。更
无馀惑。烦恼横流。莫能冲荡。故云难沮。日生佛者。
佛光出现。如日东升也。网明佛者。智光如宝网。遍
覆众生。无所不照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
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师子佛者。如师子。乃兽中之王。哮吼一声。群兽皆
畏惧。如佛说法。外道皆信服。名闻佛者。释义同前。
名光佛者。名如日光。无处不被。如阿弥陀佛。光明
普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故。达磨佛者。此云法。以
法轨持。令众生一心念佛。證法身故。法幢佛者。法
如幢。佛法高显。人天仰之为宗。邪见外道。望之而
伏。此与前文无量幢同义。持法佛者。执持佛法。不
堕有边。不堕无边。善持中道。妙法疏通于世。令不
断绝故。是故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无边得用。总在
心源。觅之则无相无形。放之则无穷无尽。本来具
卷一 第 947b 页 X22-0947.png

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
佛。香光佛。大𦦨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
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
数诸佛。」
【有梵音佛者。佛音清洁。具足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宿王佛者。月为宿王。万点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
类。喻佛为大觉。觉非迷类。胜一切故。即宿中王也。
香上佛者。佛是圣中圣。如香中香。此香一焚。四十
里外。无不闻者。此香是最上香也。證五分法身之
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一切人天。修罗外道。二乘
之香。无能及者。故名香上。香光佛者。其香发光。香
燃能破恶有灭秽义。诸恶秽灭尽。名为香光。大𦦨
肩佛者。南方中释明。杂色宝华严身佛者。杂色者。
馀乘说法。是为杂染。今宝华严身佛。唯以一乘法。
化导众生。所谓纯一不杂故。娑罗树王佛者。娑罗
此云坚固。愿力坚固。普荫众生。如树王故。宝华德
佛者。常乐我净。佛之四德。宝华开敷。无彫落故。见
一切义佛者。一切世出世閒。诸法无量义亦无量。
有知近义。不知远义。有知偏义。不知圆义。有知总
义。不知别义。有知权义。不知实义。佛无不见。如悉
卷一 第 947c 页 X22-0947.png

弥为众山之主。佛德超绝须弥山故。】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
【六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功德。亦是法藏比丘。因
中愿力也。今者奉劝宏扬净业者。当为初发心者。
指其正路。决疑生信。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方保不
入邪魔二道。如其违背佛言。即是魔说。此为罪也。
果能依经解义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是则
名为报佛恩也。】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何故名为者。徵其经义也。徵问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此八字其义云何。护念云何。经意云何。当知名
必有义。彰阐其义。方可奉行。无得疑也。是故前教
当信是经。今徵当明其义。经义若明。即不入邪魔
外道。而且信力更加坚固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
佛名者。」
【闻是经者。闻即闻慧。受即思慧。持即行慧。又闻是
信义。受是愿义。持是行义。应知闻经受持。闻佛名
亦应受持。是故闻思修三慧。信愿行三义。皆修净
土资粮也。】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及得
卷一 第 948a 页 X22-0948.png

【前徵云何护念。今出其由。谓持经及闻佛名者。诸
佛护之念之。令不退转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者。阿者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
三菩提此云正觉。合云无上正等正觉。此觉佛之
果号。诸佛莫不欲令众生。共證此果。柰何众生无
信愿行之力。或疑而不信。或信而不愿。或具信愿
而不行。所以与菩提道遥远也。故佛重重劝信劝
愿。指引往生净土。可知阿弥陀佛国土。不但无三
恶道。亦且能令众生。成无上正等正觉也。故知信
愿持名。最上法门也。】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
弗。若有人巳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
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巳生。若今生。若当生。」
【汝等者。指舍利弗及现前大众。兼未来一切诸众
生等。佛言即今宣说。当信我语。当自有警策。意谓
既闻我语。应当信受。是故前二劝愿。今言劝信。上
言六方诸佛护念。闻经者皆得不退菩提。此云信
能领受。而发愿者。无论巳发今发当发。亦以护念
故。于菩提得不退转。直至彼佛国土。若巳生者。今
生者。当生者。即得不退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生彼国土。」
卷一 第 948b 页 X22-0948.png

【前言有愿必生。则因果历然。犹恐不信而不愿耳。
信而无愿。则信为不真。愿而不信。则愿必不坚。皆
能塞往生之路也。故以信愿总结。是为第四重劝
者。从初而再。皆明发愿。求生净土。今者复明。愿从
信起。如上三劝。只说应当发愿。未显发愿功德。今
言过去未来现在。伹有愿者。决定往生。始知愿力。
有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故云第四劝。又
云总结。】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
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
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如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及与诸佛不可思议功
德者。此明佛佛互赞。显此难信之法。欲令众生。于
难信中生信也。而作是言者。即下赞辞。释迦者。此
云能仁。牟尼者。此云寂默。甚难希有之事者。于下
文五浊恶世。得菩提是。一为众生说难信之法。是
二。】
「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
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娑婆者。此云堪忍。以此众生堪能忍受诸苦故。五
浊恶世者。以五事交扰。浑浊真性。故成恶世。无此
五浊。即净土也。五事交扰者。性本渊澄。由劫等五
浊。起诸尘滓。如楞严经云。譬之清水。投以沙土。土
失留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浊义可知也。劫浊者。
卷一 第 948c 页 X22-0948.png

者。见即身边邪见等。广开有六十二见。众生有此
诸见炽盛。故堕轮回。烦恼浊者。烦者是扰。恼者是
害。贪瞋痴等。恼害于心。沉沦正性故。众生浊者。揽
五阴见慢果报。三法假立名众生。于色心妄立主
宰。如黐胶。取著造业。流宕四生。是名为浊。命浊者。
揽息煖识。三连持结为命根。一不连持。命根即断。
浊者。累生累世。流浪漂沉。无暂停息故。如上五浊
恶世。于中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难事。
释迦以还。更无第二人。是为希有也。】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閒难信之法。」
【一切者。即前所赞叹不可思议功德等。及闻经持
名。佛护往生。皆是难信之法。况根无利钝。器无净
秽。业无善恶。时无久速。能信能愿。即往即生。是法
尤希有中希有。难信中难信也。而能说于五浊恶
世中。令众生信受。得菩提道者。是为难中更难也。
于斯所以同与称赞也。】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閒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前文所述诸佛之语。今又申明言之。真是诸佛非
虚赞辞。我佛非滥膺美誉矣。经云。是为甚难。尤见
我释迦牟尼佛。惓惓之意。勉众生信此难信之法。
又惟恐众生不能尽信尽愿。失其大利。可谓反覆
叮咛心太切矣。
○正宗分竟。】
卷一 第 949a 页 X22-0949.png

「佛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閒天人阿修
罗等。」
【法必流通。以佛说法。为普度众生往生净土故。诸
比丘者。舍利弗及大众也。人天者。前文叙明。阿修
罗者。此云非天。修罗富乐同天。无天行故。详有四
种。恐繁不举。是故经初明众听法。经终明众受法
也。究竟始终圆照。无欠无馀。放下则自性弥陀。举
起则在一微尘。千足万足。如是经文。毕竟舍利弗
巳完全文。又何用文殊白槌。双林抚尺。然后名为
说法竟也。所谓升堂入室。大众无增。鼓寂钟沉。人
天不减。】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欢喜者。义有深浅。或闻经得欢喜益。或證理入欢
喜地。故大本结益无量众生。发菩提心。那由他人。
得法眼净是也。虽诸经结益皆有。今经中云。汝等
众生。皆当信受我语。则今之信受。由于此经为得
旨也。】
「佛说阿弥陀经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此咒名。是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求那五字。
此云功德贤。今略释咒名。此咒详见不思议神力
传。持此咒者。灭罪往生。以拔业障。凡障有三。烦恼
障。业障。报障也。但言业者。举中以摄初因后果之
卷一 第 949b 页 X22-0949.png

是拔业根本也。得生净土者。轮回娑婆。皆由业障。
业障既空。秽土种灭。随愿得生也。陀罗尼者。此云
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咒总名。】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
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哩哆。毗迦兰帝。阿弥
哩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咒古不翻。乃诸佛秘密法也。经即显咒。咒即密经。
兼持则双美备具。单诵亦交摄遗。惟此经专向持
名。乃至十念。即得往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
力也。
夫此易解者。本为初学修净土因。得菩提果。是以
因皆从略。故文有略。其易晓。而解难。知义为出其
大旨。而略其广释梵语。但翻其名。法数只标其总。
故令学者了其大概。不同正注。求备诸体也。然亦
有辩所当辩。详所当详。如经中说善根福德持名
之法。往生之效。及不退菩提等义。其理要通。理通。
则信愿行三归于一念。所谓一即三。三即一是也。
其理若明。持名则不入魔道矣。又不敢令学者落
其思解也。文义虽繁。殊意在于净因耳。只要一心
不乱。持一句阿弥陀佛。清净觉体为因。破诸妄念。
截断无明。则净因成就也。是故今此易解。无非令
初学生信。持名之助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