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27-A¶
427-A¶ 第 778b 页

弥陀经疏钞演义定本卷四


疏。
感应道交者。念佛功成。众生机熟。为感。无心扳
缘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为应。道交者。即所谓菩
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尽。菩提影现中也。

钞。
前有将谢四句。凡人命未终时。善恶之境未现
427-A¶ 第 778c 页 X22-0778.png
前者。以宿业未完。今业未熟。故现果未尽。当果未现
也。临命终时。则夙业巳尽。今业巳熟。当果现前矣。唯
识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馀
异熟。是也。

大本法藏下。是引二部證佛力。言诸经者下。是引诸
经双證二力。一心信乐。是自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
是佛力。能正受持。是自力。阿弥陀佛住其人前。是佛
力。专心忆念。是自力。佛现其前。是佛力。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观经第九佛观中文。摄取不
舍者。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众生不念佛则巳。念则为
佛所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
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

能正受持者。凡人念佛。心带异计。或杂馀想。不名正
受持。正受持者。离乎四句。不杂馀缘。是名正受持也。
本有佛性力者。真如内熏力也。真如内熏。人人皆然。
今不得此力者。如木有火。不假钻燧。火终不现。虽具
真如。不藉师友教诲。真如亦不现也。

钞。
六十万亿是报身。亦名尊特身。亦名胜应身。丈
六。亦名劣应身。亦名常身。化佛。是随类化身。

登地方见报身者。十信三贤菩萨。不断无明。不證真
如。但见应身。登地巳去。分断无明。分證法性。乃见报
身。展转细妙。若无明巳尽。位穷妙觉。则无佛可见。以
菩萨机忘。如来应息。诸佛无有彼此迭相见故。故曰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也。
427-A¶ 第 779a 页 X22-0779.png

又起信论云。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
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
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
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
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离分齐相。常能住持。又为凡夫
所见者。是其粗色。非受乐相。故说为应。初发意菩萨
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
严等事。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
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

前说依别教。起信依圆教。圆教十住。即别教十地故。
别十地见报身。展转细妙。圆十地见报身。更展转细
妙也。

钞。
楞严止观辨之甚悉者。楞严开五十种阴魔。而
受想二阴。是鬼神魔。天魔。止观开十境。三障。四魔。而
魔事境。是业障天魔。

不与修多罗合者。修多罗中谓。应身有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报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若相
好之数。或多寡不定。悉为魔事。

不与本所修合者。如本所观西方之佛。今佛从东来。
唯观坐相。今见卧相等。

如幻非实下。是永明语。此乃如来下。是大师出从真
起化之意。

如镜中形非内非外者。若言形在镜内。不妨当体全
427-A¶ 第 779b 页 X22-0779.png
空。若言形在镜外。不妨镜中显现。佛现亦然。若言佛
在心内。不妨实在西方。若言佛在心外。离心实无有
佛。

如梦中事不有不无者。若云梦事是有。及至于醒。了
无所得。若云梦事是无。正当梦时。原有梦境。佛现亦
然。若言是有。自心显现。当体全空。若言是无。感应道
交。不坏幻相。

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者。谓水虽清。天上无
月不能现。如心虽净。无佛悲愿为缘不能现。又如月
虽明。地中无水不能现。如佛虽有悲愿之缘。众生心
垢不能现。执佛从心现。不信西方有佛。执佛西来。不
信自心显现。皆邪见也。

钞。
华严十五下。是释文载圣经。疏云西域下。是释
法传西域。神游大方下。是释不应疑阻。

华严颂者。经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
令彼随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等。

钞。
幽幽绵绵。即是第五颠倒微细精想。所谓如急
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也。命根未断者。
若识阴尽。则能超越命浊。识阴未尽。则十二类之命
元未断也。

又幽幽绵绵命根未断者。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
闲。百尺竿头人也。人亡家破。烟灭灰飞者。人空法空。
空空亦空。百尺竿头重进步也。此约断惑證真说。

然而下。谓佛体本然不因断显。时时显现。物物全彰。
427-A¶ 第 779c 页 X22-0779.png
但人自不觉尔。此约本然性德说。

是故下。古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
人。时人自不识。是也。

疏。
暖尽识去者。众生息暖识三缘和合。假立命根。
识。即赖耶见分。息暖。即赖耶相分。此八识者。来为先
锋。去为后殿。暖尽识去。正八识离体时也。

钞。
心神惶怖动止挥霍者。沩山云。临行挥霍。怕怖
慞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

未免憎爱父母者。经云。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
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
业。

小圣初心不能正知出入者。古云。菩萨有隔阴之昏。
声闻有出胎之昧。是也。

随业受生者。七贤女经云。雀来入瓶中。以縠覆其口。
縠穿雀飞去。识心随业走。谓业识成形。依四大住。四
大分张。业识随业转也。

一切国土唯想所持者。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无明
妄心而得住持。若离妄心。则无一切诸法自相可得。
楞严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等。

彼国边地即是疑城在九品之外者。以其无真实信
心故也。

在定之心即是净土。此据寂光而言。然亦不妨实有
事相。

钞。
非以欲爱为因四大为体者。经云。一切众生。皆
427-A¶ 第 780a 页 X22-0780.png
以淫欲而正性命。又云。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众生爱
命。还依欲本。西方上善。皆承净因力。随愿往生。若有
若无清虚微妙之身。岂此因此体耶。

指端出乳者。北洲男女。左右分行。其男女夙有缘者。
路傍树林下垂覆之。成夫妇事。事毕树起。即分散去。
无复相认。妇乃有孕。产子道傍。不顾而去。其往来者。
以指端置儿口中。指即出乳。须臾长大。

钞。
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陀罗尼者。此乃从空出
假。即十回向。道种性人。及圆教十信满心人。陀罗尼
者。一能持善。二能遮恶。是总持也。

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此乃侵断尘沙。巳入别十行。
巳得性种菩提。及圆教八九信人。到彼一劫。始入圣
种性。證无生忍。无生忍。言登别圆初地初住也。

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者。此乃初破见思。巳入别十
住。巳得习种菩提。及圆教第七信人。到彼三小劫。始
入圣种性。得百法明门。言百法明门者。于相宗百法。
皆證三谛。乃以百法。而为明达三谛之门。三谛若明。
则了一切。心大欢喜。名欢喜地也。

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乃小乘退失大
心之内凡忍位。及世第一人。于临命终时。闻赞方等。
回心向大。得生净土。因无漏道熟。便證小果。然回向
心。须至别教七信以上。圆教观行。四五二品。方是中
品上生人也。

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是小乘之暖顶二位人。其回
427-A¶ 第 780b 页 X22-0780.png
向心。能至别教六信以下。圆教观行二三两品。方是
中品中生人也。

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乃小乘之外凡。其回向心。能
至别教初二两信。圆教观行初品。方是中品下生人
也。

下三品人。若论阶位。全未伏惑。但闻法称佛。能灭业
障。而得往生。乃名字人也。随功浅深。分于三品。

问。何中三品生。皆是小圣。下三品生。乃云得入初地。
发无上道心。发菩提心者。岂中品。乃皆劣器。下品反
皆大根耶。答。中品往生行人。德行有馀。智力不足。皆
在此土勤修戒定。不发大心。特于临终。发大乘心。乃
得往生。故顺其先习。但證小果。若下品行人。则五逆
十恶。乘急戒缓凡夫。特由临终。善友开发。而得往生。
由戒缓故。生居下品。由乘急故。后皆不经小果。直入
大乘也。如龙女八岁成佛。广额屠儿。放下屠刀。千佛
一数。是也。

钞。
约法下诸无起作之理。即不生灭性本觉理也。
慧心。即离垢出缠始觉智也。安此者。以始觉之智。契
本觉之理。如智不二也。忍者。如忍事人。心不怀疑。亦
不说出。心中了了。吐露不出意也。

约行下。报行对集行说。集行者。念念勤修。心心趣入。
加功用行。乃有功用道。属前七地之行也。报行者。不
必举心运意。任运流入萨婆若海。无功用道。乃第八
地之行也。智冥于理。出行体也。行无别体。以智为体。
427-A¶ 第 780c 页 X22-0780.png
无相三句。明行相也。理无相无功。故行亦无相无功。
理旷若虚空。湛如渟海。故行亦旷若虚空。湛如渟海。
心识下二句。明用。行体如日。妄惑如暗。报行现前。妄
惑不起。故经云。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
真得无生法忍。如前所说。

钞。
孤山三辈齐观经六品者。以大本三辈。纯明善
行。不及恶人。观经下三品人。皆五逆十恶人故。

芝三辈对上三品者。以大本三辈。皆发菩提心。观经
后六。皆未及故。

剋实而论下。谓前三说。乃据行据位。取义不同。非尅
实之论。若尅实而论。则烦恼菩提。皆无实法。烦恼之
性。即菩提性。前念是恶。后念是善。又何碍也。恶人既
巳成善。岂不贤圣同科。如阿阇世弑父害母。应堕阿
鼻。后因重悔。得无根信。即上品摄是也。况中下耶。

钞。
随念浅深佛应称之者。事一心念则浅。理一心
念则深。浅则以事识见佛。但见应身之劣。深则以业
识见佛。乃见报身之胜。

钞。
正观默照本心者。以一心三观。照三谛一境。如
智相应。随流识性也。古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是也。

助行备修万善者。虽照本心。不修万善。则性亦不朗。
如论云。如人但念摩尼宝珠。不加种种磨治之功。珠
亦不净。但念真如。不假种种万行磨治。真如亦不明
净。故虽了知自性本无悭贪。不妨随顺无贪修檀波
427-A¶ 第 781a 页 X22-0781.png
罗蜜以修行万行。自然随顺真如故。

二事俱得了达四净土者。如此正助双修。事理双备。
先伏见思。生同居净。次断见思。生方便净。次断尘沙
无明。生实报寂光净。

如止得事善者。谓不修正观。徒修事行。能伏见思生。
同居净。远作三土因耳。

故知净土下。寻常以净土一门。唯摄钝根凡夫。禅宗
圆顿法门。乃究理菩萨境界。若如上论。则净土正究
理菩萨境界。悠悠众生乃兼容耳。

圆机体道最上净业者。圆闻妙理。起圆信解。解入寂
光。苟加愿力导之。如轻帆得遇顺风。上品上生何疑
焉。愚朴之辈。不明理性。但信心称名。发愿往生。亦得
生彼。故知净土一门。上及不退菩萨。下及悠悠凡夫。
三根普被。上下兼收。无不度也。

正观通上中者默照本心。能断见思尘沙。即上品。但
伏不断。即中品。

助行通中下者。修万行时。能伏见思即中品。全未能
伏。带惑往生。即下品。

钞。
自经论所明。至确有明證。三引大本。三引诸经。
皆證上品。从莲华生也。

自果尔则上上文中至义必周也。是反覆辩明。无莲
华二字之意。错杂不伦。进退无据者。若曰莲华之类。
不应下有台字。则进从莲无据。若曰金刚台。紫金台
之类。不应上有莲华二字。则退从莲又无据。
427-A¶ 第 781b 页 X22-0781.png

愚意至前后互显耳。详明文缺义周。十如。即如是相。
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
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一切诸法。不离此十。亦
各具此十也。如是者。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
如是之性。乃至如是而穷尽。无非实相也。报者。答果
曰报。

但上上品下。是明上品殊胜之义。华开渐晚二句。上
品中生。经宿华开。即得见佛。上品下生。经一日一夜。
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乃至下品上生。经七
七日。华开见佛。下品中生。经于六劫。华开见佛。下品
下生。经十二大劫。华开见佛。證道渐远者。上中。经一
小劫。上下。经三小劫。得无生忍。住欢喜地。乃至下上。
经十小劫。得入初地。下中。经于六劫。发无上道心。下
下。十二大劫。发菩提之心。

问极乐九品下。是释明妙宗钞或有差误。

钞。
不了佛智志意犹豫者。若了佛智。则知非净非
秽。净秽历然。无彼无此。愿生彼国。以不了故。半信半
疑。依违不决也。又犹豫者。利根执自性弥陀。唯心净
土。不信十万亿外。有世界极乐。钝根执事。不信自性
唯心之旨。皆犹豫也。

临命终时方悔巳过者。直至四大分离。空无所获。方
悔平日。不修净业。故云。看教参禅逐外寻。未曾回首
一沈吟。前程黑暗路头险。始觉从前错用心。是也。

才入边地见七宝城即便止住者。修诸功德。愿生彼
427-A¶ 第 781c 页 X22-0781.png
刹。兼了佛智。则径生极乐。不修功德。愿生彼刹。又不
了佛智。则竟滞娑婆。今因修诸功德。又临终自悔。故
得入边地。不滞娑婆。以不了佛智。志意犹豫。故见七
宝城。即便止住。

亦有自然快乐如忉利天者。古云。华中快乐如忉利。
不比人间父母胎。是也。

故名胎生者。胎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不见不闻。今
不得见佛闻法。故名胎生。
如刹帝利下。喻胎生也。
犯法。喻信力不坚。幽之内宫等。喻疑城自然快乐。阎
浮金锁。系其两足。不得自在。喻五百岁不见佛闻法。
如处胎也。

识其本罪。谓志意犹豫之罪。能了佛智。方名深自悔
责。

钞。
是最后心者。此心之后。更无馀心故。
名为大
心者。以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
是心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
名为健人也。

又复大心。亦可即是菩提心。以此心之后。更无馀心。
则是顿入无心三昧。即是顿离念相。岂不为大。岂不
即是菩提心。盖以九品行因。行行通乎九品。如五逆
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若能伏惑。即中品。
若根器大利。顿能断惑。如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
上三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也。且十念
得生。皆是夙有灵根者。十疑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
427-A¶ 第 782a 页 X22-0782.png
念成就者。并是宿善业强。始遇知识等。妙宗钞云。此
虽造恶。巳曾修观。故使临终。善友劝称十念。定心则
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缓人也。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纵
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故今大心。
说即是菩提大心。亦无不可。况本钞文。当知即是一
心不乱。若事一心。犹未为大。若理一心。岂不即是菩
提心。是故名为大心。

疏。
以生于自心故。不往而往者。既云自心则无往。
既云生于自心。则无往而往。无往而往。生则决定生。
往而无往。去则实不去也。今之往生。与昔人何碍耶。

钞。
华严重重法界。不出一心者。重重法界不出四
法界。四法界不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当人自性
也。

心无界限等者。此心广大。无有方所。无有彼此。去至
何所。释上不往。
状其易秽等者。乃离秽往净。离旧
往新之往。非离此往彼之往也。释上而往。

解脱所说者。善财童子。第六于住林城。参解脱长者。
长者即入普摄一切佛刹三昧。次从三昧起。告善财
言。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土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
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乃至随意即见等。以佛来去
随心现故。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
性。一切惟心造。是也。

疏。
兜率内院。昔人亦愿往生者。兜率乃欲界第四
天。分内外院。外院是天人所居。内院是菩萨所居。三
427-A¶ 第 782b 页 X22-0782.png
灾亦无所损。昔人愿生者。如白香山云。海山不是我
归处。归则须归兜率天。是也。

钞。
必智断功德。堪与圣流者。智断。即證智断惑功
德。内院皆證智断惑圣人所居。无此功德。不堪与会
故。

极乐求生无论惑业者。求生净土。但得事一心功成。
即带惑业往生。仗弥陀不思议愿力。如载巨石。不至
沈渊。如上所说。

奘师谓内院易生者。奘师为相宗师德。而弥勒为相
宗之祖。故奘师常于定中见弥勒圣相。临终归于兜
率。常劝人修唯心识定。故谓内院易生也。

弥勒犹居等觉者。以尚在因位。未为极果。犹清辩谓
今弥勒未是遍知。俟龙华道后。方复问津。即其事也。
后生龙华者。弥勒下生经云。弥勒菩萨。即于出家之
日。便得成佛。坐于龙华树下。华林园中。三会说法。第
一会。度九十六俱胝众。乃释迦佛法中造佛像者。第
二会。度九十四俱胝众。乃释迦佛时。五种法师读诵
大乘经者。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众。乃释迦佛法中
供养僧者。

华严较论国土者。心王菩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佛子。此娑婆世界中。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
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
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
于不退音声轮世界。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
427-A¶ 第 782c 页 X22-0782.png
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
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
萨等。充满其中。

钞。
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者。梵网云。千里内无能
授戒师。许佛菩萨像前受戒。要须忏悔得见好相。即
便得戒。见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等。若不见好
相。虽忏无益。然虽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

一闻千悟者。如胁下施拳。隔江招手。诵药王而亲见
灵山。逢吹镫而顿传心印。是也。

疏。
自性无形。是不颠倒义者。形者。相也。一切诸相。
皆倒心妄境。今真如自性。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异
相。非一异俱相。离一切法差别之相。有何倒妄。

自性无垢。是生极乐义者。垢者染也。一切染法。皆苦
因苦果。今离垢法身。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纯净
明故。成法出离镜。宁非极乐。

钞。
是则求于正相。尚不可得等。正者对倒而言。若
有正相。与倒何异。无正无倒。是名真不颠倒。

是则求于净相。尚不可得等。净者对垢而言。若有净
相。与垢何别。无净无垢。是名真净土。

钞。
指掌者。论语云。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注云。言
易见也。

钞。
灵知体上。弥陀圣众终日现前者。自性寂即无
量寿。自性照即无量光。慈即观音。智即势至等。

常寂光中无时不往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
427-A¶ 第 783a 页 X22-0783.png
若。三德秘藏。行住坐卧不相离故。奈何下结劝。

钞。
人天希有历劫难逢者。佛未出世。人间止有轮
王说十善法。天上止有帝释说出欲论等。皆有为因
果。不出轮回。纵佛出世。亦先说人天小教。直至方等
时。方有此超生死。出轮回之妙法。故经云。诸佛出于
世。悬远值遇难。假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等。

出世间因。指小乘四谛十二因缘法。此法能超三界。
不堕轮回。但依事识修行。心外见法。不悟唯心故犹
可思议也。
又通教无生四谛。别教无量四谛法。此
法能超二乘。不堕偏空。但道后方證。因果不融。净土
则理外修成万法乃不由心具。虽尘劫修道。广游佛
刹。指彼净土。但是体外方便。未为了义故犹可思可
议也。

出世间上上因者。以回神亿刹。实生乎自巳心中。孕
质九莲。匪逃乎刹那际内。是十方净秽。卷怀同在刹
那。一念色心。罗列遍收法界。苟或事理攸隔。净秽相
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土。二乘贤辈。回心
即达于金池也哉。是则大乘中大乘。了义中了义。佛
法之妙。过此以往。不知所裁。是不思议功德。出世间
上上因也。

钞。
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此指所施之
法也。此法或出音敷演。或现相指陈。以彼土众生。六
根清净。得大总持。六尘皆说。六根皆闻。法法头头。无
非妙法故。
427-A¶ 第 783b 页 X22-0783.png

水鸟树林下四句。此弥陀神变也。众生皆具相好神
变等。此众生神变也。以彼国种种妙用。虽弥陀神变
所成。若众生不得神变。不能受用。经云。方便是菩萨
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
国。是也。

难信之法三句。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
能闻。巳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般若云。若
人一念生净信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而种善
根等。

同居即寂光者。在下品往生。但见同居。圆心大士。即
是寂光。池阁莲华无非般若。栏网行树尽是真如。所
谓道人缘虑尽。触目是心光也。

应身即法身者。在中下往生。但见应身。圆心大士。即
见法身。一一光明俱是三德秘藏。一一相好何非圆
极一心。所谓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

空寻文疏劳身心者。四十二章经云。博闻爱道。道必
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永嘉云。吾早年来积学问。
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
困。是也。

疏。
自性离心言相者。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
名为真如也。

钞。
无记者。冥冥昏住。于善不善无所记别。曰无记。
今缄口忘机。正是无所分别。故落无记。是思之不得。
议之不得。不思不议亦复不得是真不可思议也。古
427-A¶ 第 783c 页 X22-0783.png
云。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造。不可以语默通。其
斯之谓与。

钞。
不生不灭者。本无有生。焉得有灭。无去无来者。
无所从来。何所至去。无增无减者。果佛圆明之体。即
众生性德之佛故。湛然常住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故。如如不动者。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符合。得不
动空有等法故。有无断常。皆是妄心计度。若离妄心。
自无一切法差别之相也。

东属春生。于卦为震者。易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又曰震为雷。其究为健。又曰震动也。

即动即静。应万变而常寂者。不迁论云。不释动以求
静。即求静于诸动。是故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
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也。

钞。
百福所成者。世尊因地修行百福果位感一种
相好。修无量福。感无量相好。百福者。如大千众生悉
瞽不见。悉皆医治复明。乃称一福也。

钞。
七金者。一持双。二持轴。三担木。四善见。五马耳。
六象鼻。七鱼嘴。皆有金色光明。七重环绕须弥山外。
高广形量。次第减半。如须弥高八万四千由旬。持双
即四万二千由旬。是也。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者。自有高而不远。远而不高者。
今兼二者。竖出三土。横遍沙界。仰之弥高。望之弥远。
法界众生莫不瞻仰也。

疏。
佛光广照。兼身智二光。智光者。如经云。我以智
427-A¶ 第 784a 页 X22-0784.png
慧光。广照无央界。身光者。如光明觉品。放光照一世
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不可穷尽等。

钞。
净极光通者。无明荡尽。般若圆彰故。此即智光。
光明无量即身光。

钞。
举因该果二句。因不该果。果不彻因者。权乘因
果也。非一乘因果也。一乘因者。诸法实相是。一乘果
者。亦诸法实相是。

智而不悲二句。智而不悲。小乘偏真之智。悲而不智。
凡夫爱见之悲。非大乘一切种智。即悲之智。无缘之
悲。即智之悲也。

行非愿起二句。行非愿起伪行也。愿不行成虚愿也。
非菩萨无作妙行。称性之愿也。

尧仁者。通鉴云。尧仁如天。舜孝者。舜父顽。母嚚。象傲。
克谐以孝。禹俭者。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
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汤宽者。伊尹赞
汤曰。代虐以宽。

钞。
外求智慧可尽二句。古云。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向自巳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是也。又香严闻一
答十。问十答百。而死于父母未生前句下。及问击竹。
方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等。

钞。
常为真实等四句。各有事理。永嘉云。正直语者
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
闻者除疑遣惑。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
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和
427-A¶ 第 784b 页 X22-0784.png
合语亦二。一事和合。见斗争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
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见退菩提心人。慇勤劝进。善能
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
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

钞。
十无尽藏者。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
慧藏。念藏。持藏。辩藏。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充满世界
者。即第十辩藏也。

菩萨且然者。以圆教菩萨。初住即得普现色身三昧
故。

疏。
證小。谓人天小果漏无漏因。大事。谓开示悟入
佛之知见。

钞。
色身三昧。即普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现
一现多。现小现大。随意自在。

是为大事同法华者。法华神力品。佛出广长舌相。上
至梵世。赞叹法华。證一大事因缘也。今六方诸佛。现
此舌相。赞叹净土。岂小因缘也。

钞。
诸佛相同。则心同等者。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
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今外相既同。内心
何不然耶。
又心智愿。即法报应三身。即法身般若
解脱三德。

钞。
溪声即是者。东坡诗云。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
无非清净身。是也。

情与无情融成一舌者。是法界一相。毕竟平等。平等
427-A¶ 第 784c 页 X22-0784.png
之中。何分生佛。及与万象。

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者。以趣举一尘无法不具故。所
谓舌为法界。一切法趣舌也。所谓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也。所谓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
成无胜劣也。说遍覆时。岂不两橛。

钞。
令其安隐无诸障难者。观经疏云。若为佛慈所
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是也。

令其精进无有退堕者。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
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是也。

念佛佛念感应自然者。首楞严云。十方诸佛怜念众
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
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
来必定见佛等。

钞。
八地菩萨。常为如来护念者。以此菩萨巳入无
功用地。住于报行。若如来不护者。彼时即入究竟涅
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故诸佛亲现其前说种种法。
与此菩萨无量无边起智门。常为如来之所护念也。

钞。
普眼法门遍乎法界者。普眼有二。一大智普眼
普照法界。二大悲普眼普照众生。今虽兼二者。意重
大悲众生遍法界。则大悲遍法界。大悲遍法界。则此
法门亦遍法界。一说一切说也。

钞。
纯真绝妄四句。谓真如本无妄染。此真诚实也。
外教以六识不起虚伪。一味专诚。便为诚实者。非也。
以此识因尘而有。离尘则无。全体是妄故。
427-A¶ 第 785a 页 X22-0785.png

一视一听等者。古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
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邱山绝点埃。著衣
并吃饭。运水及搬柴。是也。

又视听言动莫不与俱者。所谓吾人食息起居。无不
承他恩力也。亘古亘今常护常念者。所谓真如内熏
无有间断也。行住坐卧不离者个者。所谓夜夜抱佛
眠。朝朝还共起也。
上约自性出缠说不离。此约自
性在缠说不离也。

钞。
大智无尽有二释。初一义约竖穷横遍释。第二
义约三德三智释。
德智相对者。以一切智。即观空
之智。般若扫荡诸法故。道种智。乃观俗之智。解脱乃
建立诸法故。一切种智。观中道之智。法身迥出二边。
绝诸对待故。

钞。
实大声宏等。名者实之宾也。佛于僧祇劫海。修
无量行。故名称普遍闻于十方。

钞。
权智照事者。广行万行。广度众生。知法知机。观
根授法。炽然分别等。

实智照理者。正念真如。不生分别。言语道断。直契无
为。如智不二等。

事理炳然双照不昧者。正权智照事时。即实智照理。
炽然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正实智照理时。
即权智照事。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荷担一切佛法者。一切佛法。不出二谛。二智能担。曰
大𦦨肩佛也。
427-A¶ 第 785b 页 X22-0785.png

钞。
南方为离者。易云。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
方之卦也。

火内暗而外明者。离丽也。一阴丽于二阳之中。其象
为火。体阴而用阳也。

本光。是众生本来有此光明也。

钞。
导引众生。令生胜意者。众生智浅不知佛境。若
不赞扬。胜意不生。故欲引导众生。令生胜意。必须自
赞也。如释迦世尊。亦自赞云。我是如来应供者。我是
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等。亦普召群机。令生胜意也。
观音师观音者。楞严云。我于过去。遇观世音如来。彼
佛教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唯我独尊者。悉达太子初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
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钞。
志公现十一面者。梁武帝。尝召画工张僧由。写
志公像。志公以指分披面门。作十一面观音相。或慈
或威。或定或慧。僧由竟不能下笔。

钞。
建立义者。上以大智建立菩提。下以大悲建立
众生故。

钞。
佛光映蔽一切者。天人之光但蔽日月。声闻之
光兼蔽天人。支佛之光兼蔽声闻。菩萨之光兼蔽支
佛。唯佛光明。映蔽一切之大光也。

钞。
见思惑者。见者。若云见理时。能断此惑。即从解
得名。若云见祇是假。假者不实为义。即当体受称。思
惑入修道位。重虑缘真。此惑即除。名思惟惑。此从解
427-A¶ 第 785c 页 X22-0785.png
得名。若云思假及爱惑者。此当体受称。然见惑从法
尘起。能障真理。思惑从五尘起。能牵三界。此皆约欲
界多分说。细论不拘。

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沙。乃他人分上之
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
菩萨即是断尘沙惑。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
也。

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
业识种子烦恼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
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在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名一切智。

能知一切道种差别。分别无谬。名道种智。

佛智中必双照三智具足。名一切种智。

此三智是果。三观是因。始终心要云。空观者。破见思
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證道种智。
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然非智不断。非断不智。心要先言破惑。后言證智。是
非断不成智也。今钞先言智證。后言破惑者。是非智
不能断也。

钞。
八万四千清净宝目者。楞严云。由我获得妙妙
闻心。故我能现众多妙容。乃至二目三目。四目九目。
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
得大自在。

毫相如琉璃筒者。如来现相。初生时牵长五尺。苦行
427-A¶ 第 786a 页 X22-0786.png
时长一丈四尺。成道时长。一丈五尺。中空外明。如琉
璃筒。

钞。
有染之智。不发妙光者。外道邪智。二乘偏智。皆
无明为体。不发妙光。佛乃五住究尽。净极光通达也。

疏。
自性清净者。以性离惑染。从本以来。一切染法
不相应故。

钞。
湛若虚空者。如实空中。离一切法差别之相。无
虚妄心念故。曾何涯际者。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
不遍故。

钞。
八音者。一二如文。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
六不误。七深远。八如文。吴其沼乎者。子胥言。越十年
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吴其沼乎。

止遏者。佛證法身。得无尽藏。所有神通妙用。不可止
遏也。
上义约体。此义约用。

钞。
譬如日天子下。日轮普照喻也。喻遇恶不息利
益。经中合法云。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
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
萨行。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
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释曰。
弊恶合生盲。邪见合乾闼婆城。令人妄谓为实故。瞋
浊合修罗手。日为帝释先锋。彼瞋故覆障也。不知恩。
合阎浮树崇岩邃谷。凡愚共同一处。合尘雾烟云。以
云雾能遍虚空。犹彼凡愚同一处住故。众生数起过
恶。合时节改变。谓频起过忒。乍善乍恶。如彼昼夜阴
427-A¶ 第 786b 页 X22-0786.png
阳易度等。

钞。
梵网千珠者。大梵天宫有网罗幢。红光互射。彩
色交辉。时佛观诸罗网。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
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等。

又种种法门互相融彻者。一门涉入无量门。无量门
涉入一门也。
上义约遍覆说。此义约交融说。

疏。
自性含摄不可尽者。净法满足无有所少。杳莫
边涯。绝诸分量也。

钞。
万物之所成终成始者。于时。则为群阴剥尽。一
阳复生。于物则为实理具备。生育之原。于人。则为智
而为众事之干。

百千法门是般若德。无边德用是解脱德。同归方寸
总在心源。是总一法身德也。

觅之则无相无形者。以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
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俱非相。非
一异俱相。远离一切诸相故。

出之则无穷无尽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
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故。

本来具足。不假他求者。妄心外念求之不尽。净德性
满无假外求也。

众生心。即凡夫本具性德。如来藏。是果佛圆明之体。
而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
觉之体。故即名如来藏。

又众生心者。即是生灭门中不觉义。依一念无明。遂
427-A¶ 第 786c 页 X22-0786.png
成业识。复从业识。转起事识。以随事扳缘。分别六尘。
是众生心相也。又如来藏者。即是生灭门中觉义。谓
心体离念。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即名为
如来藏也。而众生心。即名如来藏者。以不觉心不离
本觉故。论云。若离觉性。则无不觉。若离不觉之心。亦
无真觉自相可说。又云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
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也。

钞。
出入三界自在无碍者。凡夫入三界。为生死缚。
不得自在。二乘出三界。为涅槃缚。不得自在。佛悲智
双行。往来自在故。

师子一吼。百兽畏惧者。永嘉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
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五种怖者。一不活。二恶名。三死。四恶道。五威德。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决疑无畏。
四说苦尽道无畏。

轨持义者。若理法则能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如学人
从缘一念。得悟自性。即此悟由。乃从性轨生。非外得
故。若教行等法。则能轨正身心。持令不失也。

钞。
馀乘说法。是为杂染者。轮王说戒善。帝释说出
欲。实有善当行。有恶当止。二乘说四谛。十二因缘法。
亦实有生死可厌。涅乐可欣。皆杂无明之染。而不清
净。若佛说一乘之法。则染污清净。总属空华。生死涅
槃无非梦幻。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所谓纯一不
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也。
427-A¶ 第 787a 页 X22-0787.png

觉非迷类者。凡夫三谛俱迷。二乘不迷真而迷俗。菩
萨不迷真俗而迷中。佛乃三谛齐觉。超九界众生故。
佛即众生者。若依生佛对说。则九界为生。佛乃大觉。
今言佛即众生者。经云众生无上者佛是。则佛乃无
上众生也。

佛在异类者。对九界云。佛为异类。若十界皆生。则佛
为同类也。

五分法身。通大小乘。今云五分。乃大乘转五阴身心。
得五分法身。

一切人天修罗外道二乘之香者。人天有戒善香。修
罗有下品十善香。外道亦有邪定邪慧之香。二乘有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

疏。
断智二德者。如来果上有智断恩三德。今略恩
德也。

钞。
止能灭恶。有体无用者。声闻虽断烦恼證涅槃。
不能从空出假。广度众生。但有五分法身之香。而无
大用之光。有体无用也。佛则内断烦恼。具功德之香。
外度众生。出大用之光。体用双彰也。

以法身本具性德者。虽云万德严身。然此万德属修。
修无别修。皆从性起修。以有恒沙性德。方有恒沙修
德。不然修不从性。乃有作之修。无干性体。云何能严
法身耶。

佛之四德。翻破凡夫无常计常等四倒。二乘常计无
常等四倒。
佛證三德秘藏。不为四相所迁曰常。犹
427-A¶ 第 787b 页 X22-0787.png
如宝华。不以春生。不以秋瘁。具无上菩提觉法乐。无
上涅槃寂静乐。曰乐。犹如宝华。珍奇粹美。适悦人心。
具八自在我。不待于外曰我。犹如宝华。不假阳和。不
资雨露。不为五住所染。二死所累曰净。犹如宝华。精
金美玉。净无纤尘故。

钞。
世出世间诸法无量。则义无量者。世间之法。是
阴入处界等。世间之义。则积聚涉入等。出世之法。是
谛缘六度等。出世之义。则逼迫招感等。

凡夫知近不知远。但知世间法。不知出世间法故。

二乘知偏不知圆。厌有著空。不知空有无碍故。

初心菩萨。知总不知别。但悟涅槃心。不知差别义故。
知实不知权。但知真如界内。不知佛事门头故。

乃五眼圆明。三智圆显。无不见也。

钞。
体绝攀缘者。谓般若如大火聚。众生之心处处
能缘。独不缘于般若之上也。

净名上方取香饭者。经云。时维摩诘。即入三昧。用神
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
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
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
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乃至居士。遣化菩
萨到彼。请香饭曰。愿得世尊所食之馀。当于娑婆世
界。施作佛事等。

疏。
观音耳根。此方教体者。文殊选圆通偈云。此方
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
427-A¶ 第 787c 页 X22-0787.png
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势至念佛不与圆通者。偈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
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钞。
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者。若论法门。念
佛有事持理持。理持则反佛自佛。即是反闻自闻。是
念佛能摄耳根也。而耳根则无事持之法。是耳根不
摄念佛也。若论摄生。念佛则普摄利钝诸根。下自地
狱鬼畜悠悠凡夫。上至具闻思修入三摩地者。皆生
彼国。是念佛能摄耳根也。而耳根圆通。则下机绝分。
是耳根不摄念佛也。

今此耳根如诗礼者。耳根独被此方之机。不通馀方。
如习诗礼。据一邑言非合国故。

今此念佛如周易者。念佛遍逗十方之机。不局一方。
如彼周易通合国言非一邑故。

钞。
以理夺事门者。真如界内不立一尘。有何净秽。
何必愿求。欲显真如之理。故夺净秽愿求之事。非真
无净秽往生之事也。

直指单传者。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单传心印。不
立文字。

此道无佛无众生者。此道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上无
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故。

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者。古云。莫动著。动著即头
角生。又云。才拟议时白云万里等。

此道心境俱寂者。古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
427-A¶ 第 788a 页 X22-0788.png
壁。可以入道。又云。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等。
易地则皆然者。六祖处净土诸师之时。六祖亦赞西
方。净土诸师处六祖时。净土诸师亦单弘直指矣。

钞。
灵光独耀二句。灵光对妄识言。妄识即八识之
光。八识各缘自境。故不离中边也。灵光即真性之光。
真性绝乎对待。故迥绝中边。

真照无私二句。真照对妄照言。妄照即六识之照。六
识对境之照。故不离彼此。真照即自体之照。自体本
无能所。故曰不分彼此。

迥绝中边故一佛即多佛。多佛即一佛。一多无有障
碍。以一多尽妄识分别。灵光非妄识故。

何分彼此故弥陀主即诸佛伴。诸佛伴即弥陀主。主
伴交相成就。以主伴皆妄照安立。真照无妄照故。

无碍。则千差虽隔而非殊。如帝网千珠重重涉入故。
交成。则万法不期而自会。如万象森罗不离太虚空
故。

今者此经当在何处者。六方为能赞。此经为所赞。能
赞之佛。不离咫尺毫端。所赞之经。当在何处。咦。不离
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也。

钞。
答弥陀功德下有二义。前义乃卷多归一。后义
乃展一为多。虽有二义。实一多相即。展卷无碍。以诸
佛同一法身故。

疏。
菩萨欲闻而不得闻者。或问云。今博地凡夫。闻
者甚多。将超菩萨耶。答。闻经大有差等。凡夫耳虽闻
427-A¶ 第 788b 页 X22-0788.png
名。心不餐采。或心虽思惟。不踊跃笃行。此但耳听言
诠。心不得旨。如不闻也。今所谓闻者。因诠得旨。悲喜
交集。笃信力行。乃心闻也。岂不超凡小耶。

疏。
自性自轨等者。经有轨持义。自性本自轨持。即
是真经。更于何处寻经。

佛有觉照义。自性本自莹照。即是真佛。更于何处觅
佛。若离自性别求佛法。大似骑牛觅牛。抛家浪走也。

钞。
是真般若者。终日转经。不知经转。以非真经也。
今无说无闻。方是真般若。所谓常转如是经。百千万
亿卷也。

是名如来者。外求有相佛。与我不相干。以非真佛也。
今无名无相。方是真如来。所谓真佛屋里坐。时人自
不识也。

既知真般若。则处处弥陀说法。故历历分明。
既识
真如来。则时时诸佛现前。故轰轰在耳。
历历分明。
则阿难所未闻经。无不闻之。说信巳成两橛。何况有
疑。
轰轰在耳。则夜神所事诸佛。一一承事。说不空
早巳相乖。况有空过。

钞。
究竟极果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茶。證一切种智。
圆观第一义谛。对等觉而言名之无上。以等觉菩萨
犹有微细无明未断。名有上士故。

正观真谛者。二乘修一切智。正观真谛。对外道邪见
而言。名之曰正。以九十六种外道。各执异计。皆邪见
故。
427-A¶ 第 788c 页 X22-0788.png

等观俗谛者。菩萨修道种智。等观俗谛。对二乘偏观
而言。名之曰等。以二乘弃有观空。堕偏见故。

正觉兼正等二义者。以二乘对外道名正。若对菩萨
弃有观空。亦名邪故。
良以下出上所以。

佛与众生本来无二者。谓本觉之体。因心果證。无二
无别也。

无明所覆遂成迷妄者。谓不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
起而有其念。遂成三细六粗也。
是则邪觉。不名为
正者。谓凡夫虽具有灵觉。而全皆是妄。非为正故。

声闻辟支止破见思者。声闻观四谛。辟支观十二因
缘。虽行门不同。而所断者。同是三界见思。缘觉但侵
习气。居声闻上耳。
虽得菩提其道未中。不名为等
者。菩提谓一切智。但能从假入空。不能从空入假。故
其道未中。但悟偏真理。故是偏觉。未修平等观故不
名为等。

一切菩萨巳尽尘沙。未尽无明者。别教自十回向。十
地至等妙二觉。圆教自第十信至等觉。是一切菩萨。
别十向巳尽尘沙。未断无明。初地始断一品无明。乃
至妙觉断十二品无明。故未尽。圆十信巳尽尘沙。未
断无明。初住始断一品无明。乃至等觉断四十一品
无明。故亦未尽。
虽得正等菩提。佛地犹远。不名无
上者。菩提。谓道种智分證一切种智。以能双遮双照。
心心趣入萨婆若海。故得正等菩提。华严说十地菩
萨。充满微尘国土。于那由他劫修菩萨行。所生智慧
427-A¶ 第 789a 页 X22-0789.png
比一如来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
不及一。故云佛地犹远。无论诸位菩萨。即至等觉。尚
更有过者。名有上士。故不名无上。

惟佛一人妄尽觉满者。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
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名为妄尽。
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名为觉满。

望夜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观经疏云。无上士者。名
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
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也。

钞。
灵灵独照下。妄照有照。故有所不照。真照无照。
故无所不照。妄知有知。故有所不知。真知无知。故无
所不知。此知此照。无明地无所减。般若地无所增。悟
时无得。迷时无失。

菩提即我下。菩提者真觉也。我者妄宰也。若迷时有
减有失。悟时有增有得。则真觉非妄宰。妄宰非真觉。
今既迷时无减无失。则妄宰全是真觉。悟时无增无
得。则真觉全是妄宰。若真觉妄宰是二。则以我之妄
宰。退彼之真觉。今既一矣。求其进相了不可得。云何
有退耶。

钞。
累言不置者。如信无垢浊心清净。信能悉施心
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
如来地等。

于实德能深忍乐欲者。谓于实则深忍。于德则深乐。
于能则深欲也。八识规矩云。深忍者。于诸法实事实
427-A¶ 第 789b 页 X22-0789.png
理。深信冥契。忍可于心。不为虚妄事理之所转故。深
乐者。于三宝清净法身般若解脱。真净德中。深信好
乐。不为妄染邪德之所惑故。深欲者。于一切世出世
善。深信有力。能得善报。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必得
故。于中忍可是信因。乐欲是信果。知之必好之也。

心净为性者。以心胜故。唯言于心兼心所也。谓此因
果信。不独自体清净。复能清净一切心及心所。如极
香物。不独自香。复能熏香一切馀物。如水清珠。不独
自清。复能澄清一切浊水。其力最胜。故云。信为道源
功德母。流从此出。而善从此生也。信能必到如来地。
馀或难必而信可决也。

何言心净下四句。是正释心净为性。

又诸染法下九句。是反明心净为性也。
诸染法。即
贪等六烦恼。无惭等二十随也。
各自有相者。如贪
心所。即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无
惭。即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
为业等也。
唯有不信者。不信即不信心所。谓于实
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体。能障净信。惰依为用。

相浑浊复能浑浊馀心心所等者。以不信不但自体
染秽。复能秽浊一切心心所法。如极臭物。复能熏诸
一切。是也。是故不信之力。胜诸染心。
信正翻彼者。
今信心所。正翻彼不信心所。不信既自秽秽他。则信
自自净净他。故净为相也。

主乎心净者。维摩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
427-A¶ 第 789c 页 X22-0789.png
其心净则佛土净。

钞。
全以果觉为自信心者。以彼果佛为我因心。若
离觉体。别言信者。是名邪信。非大乘圆顿之正信也。
众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者。经云。应知自心念
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疏。
自性非去来今。是巳生今生当生义者。若言过
去巳生。现在今生。未来当生。此则三际迁流。四相流
转。非生净土。乃生娑婆也。唯自性不落三际。乃巳生
今生当生义也。

钞。
万年一念者。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故。万年
为古。一念为今。万年一念。何古而非今。
一念万年
者。一念普观无量劫也。一念为今。万年为古。一念万
年。何今而非古。
何古非今。以今夺古也。何今非古。
以古夺今也。互夺两亡。则古今空矣。坐断三际。当处
西方。谁非往生者。此出三际时也。

过去下。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元无。妄元无
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则谁是往生者。此空三
际心也。又谁是往生者。生而无生也。谁非往生者。无
生而生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是名巳生今生当生。

钞。
火车相现者。观经下品文云。或有众生。偷僧祇
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恶
人。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令念
佛。寻得往生等。

劫石可磨者。有石方圆大一由旬。以诸天六铢衣。过
427-A¶ 第 790a 页 X22-0790.png
五百年乃拂一次。磨此石尽。名为一劫。

钞。
真实不虚之如为信者。信有真实义。以若无有
信。万事皆虚诳故。出生无尽之智为愿者。愿有出生
义。以万德万行。皆从乐欲故。

钞。
一身即法身。一智慧即般若。力无畏即解脱。

钞。
恩踰慈母二句。慈母之恩。慈及一生。他生未必
能慈。旻天之仁。仁止一界。他界未必能仁。佛之慈仁。
无处无时而不慈仁。故云踰也。粉骨碎身二句。古云。
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
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钞。
善权方便。曲就机宜。度生之才也。至德洪恩。普
沾万类。度生之德也。有才无德。失度生之本。不能度
生。有德无才。失度生之用。亦不能度生。才德兼备。体
用同施。乃能度生也。

澄然不动。顿息万缘。心行处灭也。漠尔忘言。永离戏
论。言语道断也。有一未忘。则狂心未歇。命根未断。不
能證理。思议双亡。乃能證理也。

以悲即智下。以大悲故。往来三界。出没四生。终日度
生。以大智故。一切众生即寂灭相。无生可度。

以智即悲下。以大智故。了法皆空。不起一念。不居生
死。以大悲故。不住空寂。常度众生。不證涅槃。

偏举二字者。以悲即智。能仁即兼寂默。以智即悲。寂
默即兼能仁。
乃至一言者。能即兼仁。用即体故。仁
即兼能。体即用故。寂即兼默。心行处灭。自然语言道
427-A¶ 第 790b 页 X22-0790.png
断。默即兼寂。言语道断。乃曰心行处灭故。

钞。
独證自誓三昧者。證者忍也。自誓三昧。即如来
因地四弘誓愿。愿成佛道。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修
法门。今巳成佛。断无明成佛道。转法轮度众生。故为
独證。此从如来得名。依出世之主得名也。

劫初梵王名忍者。空劫以前。此界未有人民。自梵王
降生始有人类。劫初梵王名忍。遂名忍界。此从梵王
得名。依世间之主得名也。

楞严譬之清水等者。经云。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
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当有无五浊之善世者。以人寿二万岁前。邪见不起。
烦恼轻微。四趣空虚。寿命久远。时分清净之善世也。

钞。
执我我所者。内执为我。外执我所。或五阴中。执
一阴为我。馀阴为我所。

执断执常者。或执诸法是无。而起断灭之见。或执诸
法是有。而起常住之见。中道即第八识。以八识恒转
如瀑流故。恒则不断。转则不常。今执断常是失中道。
非因计因者。非涅槃因。计以为因。或拔发熏鼻卧棘
投灰。或持牛狗等戒。种种无益苦行。

执粗为胜者。唯执巳见为是。馀皆是非。纵遇佛来。亦
不信受。如担麻为宝。弃金不顾等。担麻弃金者。昔有
二人入山。各担一担麻。偶于中路见无数布帛。一智
427-A¶ 第 790c 页 X22-0790.png
者云。吾弃麻担布。一愚者云。吾担来路多。即是担麻。
往前不远。又见无数白银。智者弃布担银。愚者依旧
担麻。前往又见无数黄金。智者弃银担金。愚者依旧
只是担麻。自负所见。不肯从人者。大率如是。

拨无因果。堕豁达空者。不信造善为乐。造恶为苦。而
言善恶苦乐一切皆空。不知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
之业亦不亡。堕豁达空。起断灭见故。

色等五阴各具四句。三世迭之。则成六十者。如色阴
者。谓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或即
色是我。离色是我。色既如是。四阴亦然。五四共成二
十句。三世迭之。成六十句。

钞。
较前稍为重滞者。以此五使。与境相对。方得生
起。不同五利才触即生。几微迅疾故。

分之为九十八者。见惑有八十八。以前十使。历三界
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十使具足。集
灭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八使除身见边见。
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馀皆如欲界。只
于每谛下除瞋使故。一界各有二十八。二界合为五
十六。并前三十二。合为八十八。更加思惑十使。谓欲
界贪瞋痴慢。上二界贪痴慢。共为九十八也。

细推则八万四千者。以十使互具成一百。历十法界
成一千。身口七支为七千。三世共成二万一。四心各
具二万一。共成八万四千数。以八万四千律仪对治
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
427-A¶ 第 791a 页 X22-0791.png

三灾感召者。一小三灾。初饥馑。人寿减至三十岁时。
天不降雨。由大旱故。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
何况饮食。以是因缘。世间人民饥馑死者。其数无量。

二疾疫。人寿减至二十岁时。有大疾疫。种种诸病。
一切皆起。以是因缘。世间人民疾疫死者。其数无量。

三刀兵。人寿减至十岁时。诸人各起斗争。手执草
木即成刀鎗。互相残害。以是因缘。世间人民刀兵死
者。其数无量。
二大三灾者。一火灾。谓于劫坏时。有
七日出现。大地须弥渐渐崩坏。四大海水渐渐消尽。
大千世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然无有遗馀。是名火灾。

二水灾。谓初禅以下。七番火灾。坏于世界之后。世
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
下水轮。涌沸上腾。大千世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
一切坏灭。如水消盐。是名水灾。
三风灾。谓二禅以
下。七番水灾以后。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从下风
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尽故。处处生风。大千世
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馀。是名风灾。

复当知。火烧初禅。有五十六番。水渰二禅有七番。风
刮三禅有一番。合之共六十四番也。
皆以类从者。
瞋感火灾。贪感水灾。痴感风灾。

钞。
横计主宰为见我者。横计谓横生计度。主宰即
我执也。此即分别我执。唯识云。分别我执。是由现在
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
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是也。见我如计即色
427-A¶ 第 791b 页 X22-0791.png
是我。离色是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大我小。我在
色中等。此从邪师训诲。而成分别我也。

俱生主宰为慢我者。俱生对分别而言。与生俱生。非
强思计度起故。主宰者。我执也。此即俱生我执。唯识
云。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
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
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二有间断。在第六识。是也。慢
我有七。一我慢。二慢。三过慢。四慢过慢。五增上慢。六
卑劣慢。七邪慢。此七种皆依我相而生。皆为慢我。此
则不用教诲。生来即有。俱生我也。

钞。
第八识。即黎耶本识。种是种子。谓本识中亲生
自果。功能差别者。释云。亲生自果者。从自种子亲生
现行果故。功能差别者。显此种子非一种故。
然此
种子。与第八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是本识。果是
现行。识体望种为用。现果望种为因。故此三法。理应
不一不异也。宗镜云。本识是体。种子是用。种子是因。
所生是果。此三理应不一不异。

依业所引者。谓随宿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
种子也。

外色即息煖。属第八亲相分。内心即第八现行识。属
第八见分。由种子业力。此三相持不散。名命根不断。
一不相持。或煖气离身。或出入息断。或见分离体。名
命根断也。

疏。
此之五浊。且据果言者。谓上文所解五浊。且一
427-A¶ 第 791c 页 X22-0791.png
往就果边说。非若楞严所说。通乎因果也。

或配三细者。是诸师以三细六粗释五浊也。或配五
阴。是孤山。约五阴妄想为五浊也。

义亦不异者。谓法相虽不同。而义理则无别也。

钞。
三细等者。起信论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
觉心起而有其念。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一者无明业
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
果不离因故。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
无见。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
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一者智相。依
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依于
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三者执取
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四者
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业
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六者业系苦
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

以劫浊配业相者。劫者时也。心性本净。由无明初动
时即浑浊。故曰劫浊。今业相亦然。无明初起成业相
故。

次以见浊配转现者。见者能见所见也。前业相能所
未分。次成转现。虽无分别。能所宛然。心境具足。故以
见浊配转现。
次以烦恼配智相。相续相。执取。计名
者。烦恼不出我法二执。我法复分俱生分别。今智为
俱生法。相续为分别法。执取为俱生我。名字为分别
427-A¶ 第 792a 页 X22-0792.png
我。四相皆属烦恼道故。

次以众生配起业相者。众生者。众法相生。亦处处受
生。故曰众生。以由造善恶不动等业。方感众法。处处
受生故。

次以命浊配业系苦者。命浊即八识命根。为一期众
生之总报主。为业所系。住时决定不得解脱故。

以劫浊配色阴者。楞严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
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
劫浊。此即是以劫浊配色阴也。以相织妄成。是空与
见相织。而妄成色阴。此即名为劫浊。岂不是以劫浊
配色阴。
盖四大根尘同名色阴。而空见不分之时。
根尘浑乱。非劫浊而何。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故云
空见不分。以无体之空。织无觉之见。以无觉之见。织
无体之空。乃妄见空而两无其实。此湛圆明心。为顽
空所浑。而成劫浊。是性为浑浊。

次以见浊配受阴者。楞严云。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
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
第二重名为见浊。此即是以见浊配受阴也。以相织
妄成。是六根与四大相织。而妄成受阴。以其见境领
纳。浑浊真性。即名见浊。岂不是以见浊配受阴。

次以烦恼浊配想阴者。经云。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
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
第三重名烦恼浊。此即是以烦恼浊配想阴也。以相
织妄成。是知见与六尘相织。而妄成想阴。既取著所
427-A¶ 第 792b 页 X22-0792.png
领。则扰乱甚前。既浑真性。即名烦恼浊。岂不是以烦
恼配想阴。

次以众生浊配行阴者。经云。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
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
第四重名众生浊。此即是以众生浊配行阴也。以相
织妄成。是知见与业运相织。而妄成行阴。而去留假
合。浑浊真性。即名众生浊。岂不是以众生浊配行阴
次以命浊配识阴者。经云。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
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
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此即是以命浊配识阴也。
以相织妄成。是一同一异。如经纬密织。而成识阴。而
识住命存。识去命谢。浑浊真性。即名命浊。岂不是以
命浊配识阴。

为说稍殊。而义则大同者。离九相无五阴。离五阴无
九相。名殊而体一也。

疏。
浊恶不善者。浊者五浊。不善即十不善。五苦谓
五道非乐故。

钞。
五道之苦者。地狱烧煮苦。饿鬼饥虚苦。畜生屠
割苦。人间八种苦。天上五衰苦。此初以五道非乐。释
五苦也。

或五痛五烧五恶等者。五恶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饮酒。五痛即五恶之现在华报。五烧即五恶之三涂
果报。此次以五罪招报。释五苦也。

身属四生者。卵因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
427-A¶ 第 792c 页 X22-0792.png
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

疏。
始觉冥乎本觉等者。诸佛久成。是本觉义。释迦
今成。是始觉义。始觉在缠曰本。本觉出缠曰始。始本
不二。是佛佛互赞义。

释迦乃大悲利生是照义。牟尼乃大智冥理是寂义。
寂照同时。是能仁寂默义。

五浊是染义。菩提是不染义。随缘不染。不染随缘。是
五浊菩提义。

钞。
因该果海等者。因该果海。始即本也。果彻因源。
本即始也。用不离体。能仁即寂默。体不离用。寂默即
能仁。

故知下。既云始本二觉。为此佛彼佛。寂照自心。为释
迦牟尼。不独此佛是寂照自心。此佛彼佛同归寂照
自心。始觉本觉。即寂照之体故。既云不染而染。是菩
提五浊义。染而不染。是五浊菩提义。则烦恼菩提不
出悟迷一念。既此佛彼佛同归自心。烦恼菩提不离
一念。则本师即我。我即菩提。既我即菩提。则得菩提。
孰为能得。孰为所得耶。

钞。
十种难信。大约不出狂愚二病。前八系愚者高
推圣境故不信。第九系狂者蔑视西方故不信。第十
双兼二者。以愚者闻理之无。故疑不信。狂者闻事之
有。故疑不信。

钞。
欲令众生。皆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者。是
文殊告弥勒之辞。谓四十年前所说。乘是三乘。性有
427-A¶ 第 793a 页 X22-0793.png
五性。人皆易信。若说三乘是一乘。五性是一性。人所
难信。寻常但说唯佛一人独得正觉。今曰小乘罗汉
皆当作佛。人所难信。寻常但说修行三祇方始成佛。
今曰即心是佛。人所难信。今欲说此难信之法。欲令
众生得知即心即佛。无二无三之旨。故现斯瑞耳。

此经难闻。信受亦难。是法师品。佛告药王之辞。盖以
行菩萨道者。得见闻读诵是经。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巳信解受持者。得
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闻说此经。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者。此经非大乘根器。
不能持诵。所感功德。非常人可闻。闻必狐疑不信。盖
此经之义趣。与其果报不可思议故也。
以不惊不
怖不畏为希有者。大乘之法。本自难信难解。非大乘
根器。卒闻是法。未免惊愕疑怕畏惧。能闻是法。而不
畏惧者。实为希有。

钞。
不可以有心求等者。自性非有。有心则堕增益
执。自性非无。无心则堕损减执。自性离言说相。语言
则堕妄想。自性离心缘相。寂默则堕无记。

灵山上德。终成败北者。灵山会上五千退席。及华严
会上不见舍那之辈。败北者。军战败曰北。

汉地金刚。始欲灭南者。德山号周金刚。不信南宗单
传直指之说。作青龙钞。径往南方。欲灭南宗。路逢婆
子卖点心。婆子问云。所担者何物。答曰。金刚经青龙
钞。曰。金刚经云。三心不可得。尊者欲点何心。山无对
427-A¶ 第 793b 页 X22-0793.png
至龙潭往复叩击。恍然大悟。乃曰穷诸𢆯辩。若一毫
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乃焚青龙钞
云。

钞。
谓尽说馀经。手掷须弥。足动大千等者。是多宝
品。如来普告大众之辞。尽说馀经如恒河沙。固是难
事。然皆称机之谈。人亦易信。不足为难。若以手掌接
须弥而掷方外。又以足指动大千而掷他国。虽皆难
事。然有神通道力者。即能为之。犹未为难。唯于恶世
宣说此经。最为难事。人不信故。生怨嫉故。招骂詈故。
加杖木故。若无大愿。生退屈故。

今经难说亦复如是者。众生我慢心高。无明坚厚。不
肯信受。多生怨嫉。亦犹是也。

刚强难伏者。法华云。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
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净名云。此土众生
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而调伏之。言是地狱。
是饿鬼。是畜生。乃至云。譬如象马。𢤱悷不调。加诸楚
毒。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
言乃可入律。

疏。
心境双融。是行此二难义者。得道乃彻悟内心。
说法乃化他外境故。心者得道义。境者说法义。今性
中心境双融。是二难并运义。

钞。
心逐等者。心逐境生。则心无自性。心体本寂也。
得道乃彻悟内心。今心体本寂。则无所得者。名得菩
提。境随心现。则境无自性。境体自空也。说法乃化他
427-A¶ 第 793c 页 X22-0793.png
外境。今境体自空。则无法可说者。是名说法。内心外
境。互夺两亡。自觉觉他。二觉俱泯矣。

钞。
菩萨真俗双融。随类应机者。凡夫著俗不通真。
二乘耽真不涉俗。如徐六担板。各执一边。菩萨则真
俗双融。不滞生死。不住涅槃故。或现二乘同真。或现
六凡同俗。随类应机。不独比丘中摄也。

修罗详有四种者。一从卵生。鬼趣所摄。二从胎生。人
趣所摄。三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四因湿气有。畜生趣
摄。

疏。
究竟圆满。是说经巳者。若言如来将罢法座。为
说经巳。此文字教经。非自性真经也。自性真经。则首
尾圆照。无欠无馀。未召当机说法巳竟。

周遍含容一切世间义者。若云天龙八部为一切世
间。此有情世间。非正觉世间也。正觉世间。凡圣该罗。
千足万足。未击犍槌人天毕集。

钞。
妙首白槌者。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
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天童颂云。一段真
风见也么。绵绵化母理机梭。织成古锦含春象。无奈
东君漏泄何。

双林抚尺者。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大士上座
抚尺一下。便即下座。帝愕然。志公问云。陛下还会否。
帝曰不会。志公云大士讲经竟。

钞。
念诸佛念诸法者。诸佛谓究竟理。即所谓平等
法身遍一切处也。诸法谓究竟智。即所谓圆满秘密
427-A¶ 第 794a 页 X22-0794.png
藏。无量妙法门也。初地證遍满法身。与妙觉法流水
接。故能念诸佛法。生大欢喜也。

转离一切境界故生欢喜者。初地菩萨證三无性。永
离人执。不著外境。法执分别亦不现行。故云转离一
切世间境界。

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者。初地得无分别心。与诸佛
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故云近一切佛。又此地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
馀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故云亲近一切佛。

初行亦名欢喜者。此位菩萨多行施度。内外一切悉
皆惠施。见来乞者心大欢喜。我得善利。彼受施者。亦
复欢喜故。

初住亦云获无边欢喜者。以初住菩萨。信知一切法。
从本以来自涅槃故。又此位能八相成道。自觉觉他。
故获无边欢喜。

随其分量得法喜者。初心下凡。不能入理治惑。及与
生善。闻世界悉檀。亦得欢喜益也。

钞。
发无上正觉心。是圆初信也。得法眼净。是圆初
住。外远见尘。内离垢染。则法眼圆明绝诸瑕翳矣。阿
那含者藏第三果。约圆是第六信。漏尽意解是藏第
四果。约圆是第七信。

得不退转者。不退有三。破见思名位不退。破尘沙名
行不退。破无明名念不退。今四十亿菩萨所得。亦合
随其分量也。
427-A¶ 第 794b 页 X22-0794.png

六种震动者。动起涌震吼击也。三种是形。三种是声。
于形声中各举其一。故言震动也。摇播不安之谓动。
自下升高之谓起。忽然腾举之谓涌。隐隐出声之谓
震。雄声猛烈之谓吼。砰磕发响之谓击。共有十八相。
一方动谓之动。四方齐动名遍动。八方齐动曰普遍
动。馀五亦然。又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界
动为等遍动。下五亦然。

不退忍。即柔顺忍也。位在圆十信。此约净土三法忍
说。若约教道说。通教三法忍。此不退忍。亦即是柔顺
忍。以此忍属性地。性地方得不退故。别教五忍。则此
不退忍。即是信忍。以信忍属十住。十住巳得不退故。
圆教四忍。此不退忍。亦即是顺忍。而圆七信正属不
退故。

未曾发意。今始初发。亦即是圆初信。或是圆初住。以
下文有次第成佛。同名妙音故。

得授记法忍。是圆初住。得无生法忍光明故。或是八
地。是名真得无生法忍故。

疏。
嘱累者。谓将此法门。嘱于汝。累汝宣传也。古德
云。你若不是此等人。自然不来仰及你之意。又嘱者。
是如来金口付嘱。令彼流通。累者。今菩萨悬系于心。
永无忘失也。

钞。
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者。法华开五种法师。
一受持。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即今执持是也。二读。三
诵。对文曰读。不忘曰诵。此二亦摄在今执持中。四解
427-A¶ 第 794c 页 X22-0794.png
说。宣传曰解说。即今为他开示是也。五书写。即今书
写是也。

钞。
以总持持馀尊法。为教理流转之因者。此同易
卦之乾元义也。盖世间出世间。初无二理。世间法。则
始自乾元资始。贞德收藏。为将来发育之机。出世间
法。则始自华严初谈。终至弥陀后灭。为后劫流传之
本。非乾贞则世间之生机尽灭。非弥陀则出世之慧
命皆残。则此经此理。为诸佛相传慧命。为众生出世
之本源。其关系岂小因缘耶。

疏。
自性无恼。是欢喜信受者。若云闻法而喜。领法
而受。是为外随境界所迁。非真欢喜信受也。自性具
有过恒沙等烦恼之义。是真欢喜信受也。

自性无住。是作礼而去义者。若云翘勤而礼。退席而
去。是为妄缘风力而转。非真作礼而去也。自性无住
了无根本。是作礼而去也。

钞。
烦恼本寂者。上云无恼是喜义。尚有喜在。喜非
乐土也。今则烦恼本寂。欢喜亦空。则苦土谁非乐土。
上云无住是去义。尚有去在。去非往生也。今则来实
无来。去亦何去。则往生毕竟无生。以有生生彼土者。
是生彼土。非生自心也。以无生生彼土者。非生彼土。
实生自心也。然后无问自说。世尊免付空谈。此上不
负弘法之主。独任当机身子不孤重托。此下不负受
嘱之人。虽然理非事外。性即相边。若其外极乐九莲
之土。别说唯心。舍弥陀万德之名。别求自性。是当渡
427-A¶ 第 795a 页 X22-0795.png
问津。对灯觅火矣。故曰不识彼关津。隔江犹问涉。早
知灯是火。饭熟巳多时。

钞。
仙陀婆者。是梵语。有盐水马器四名。惟有智臣
乃能辨识。如王食时。呼仙陀婆。则知要盐。如王洗盥。
呼仙陀婆。则知要水。如王作众务时。呼仙陀婆。则知
要器。如王出游。索仙陀婆。则知要马。

馀可例知者。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
生彼国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證无生忍。回入娑婆。普
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疏。
自性空。即空如来藏。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
中无不空也。自性有。即不空如来藏。所谓一假一切
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也。自性不有不空。即空不空如
来藏。所谓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也。

钞。
觅心了不可得者。二祖参初祖。时当隆冬。积雪
至膝。坚立不动。初祖问欲求何事。二祖曰。乞师为我
安心。初祖曰。将心来为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盖巳得心空。巳到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地位也。

即心无所不具者。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
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义故。常乐我
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
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法身如来
之藏也。

当总持而不立纤尘者。妙有即是真空也。故有是即
空之有。无根本而出身万法者。真空即是妙有也。故
427-A¶ 第 795b 页 X22-0795.png
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则不空。是如实不空也。即空则
不有。是如实空也。而如实不空。与如实空。不离一真
如心。而一真如心。正是寂光净土。故曰唯是一心。是
名净土。

弥陀经疏钞演义卷四(终)
* No. 427-A
重刻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原序

尝闻。至道无言。原不假于文字。妙义渊深。必有俟于
注疏。是以大善知识。慈悲心切。每于经典。出妙手慧
眼。句疏字解。欲使参證者直明向上一著。而
弥陀尊经。乃莲池大士疏注于前。古德大师演义于
后。其宣明妙义。更为亲切。但旧板无存。刊板难得。京
师为首善之邦。大刹云集。向上者往往有失指南之
叹。(诚)目睹情状。不忍经义侵晦。搆求原本。重付剞劂。
流行海内。俾同志之人由此钻研精进解向。大道至
妙。悟真源后。并无假于语言文字。庶不负疏钞演义
之大慈悲心。以报
佛恩于万一。而凡我同志。尤期于亡经失注之处随
427-A¶ 第 795c 页 X22-0795.png
在补救。斯即十万八千恒河沙数之功德矣。是为序。


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二月之吉

慈因后学沙门惟诚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