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自动笺注)
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三
疏。
華樂交輝
華。
天華樹華。
樂。
天作自作。
鈔。
初引大本
諸天所作。
次引。
虗空自作。
三引
觀經。
雙具天作自作。
以是下。
歸異世樂也。
清暢
不澀。
嘹喨
不滯
微妙
是不麤。
和雅
不俗
疏。
可以養人性情
蕩滌邪穢
消融其渣
滓。
是有和融之義。
鈔。
如實空。
如實不空
起信真如門。
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
如。
真如
實。
實相
如實空者。
謂此真
如實相之中。
空無妄染。
非謂如實自空。
此則如實
空也。
不空二義
一異無體故。
具足無漏性功
德故。
調和克諧不悖者。
舜典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
萬德亦然
常樂我淨。
不悖真實識知
徧照法界
清涼不變
不離
不斷
不異
思議
克諧不悖
融液一味無乖者。
清濁高下
五味相濟而後
和。
今茲萬德亦然
雖實有此諸功德義
而無差別
相。
等同一味
唯一真如也。
忍進相與低昂者。
忍進。
六度之二也。
忍者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猶如大地
猶如橋梁
一切踐踏
不起
一念
故曰低。
進者。
曉夜忘疲
精進不懈
猶如一人
萬人敵
勇猛直前
故曰昂。
相與者。
忍辱時。
正精
進。
精進時。
忍辱也。
塤鳴篪奏者。
塤。
土為之。
篪。
為之。
二器互相唱和
詩云。
伯氏吹塤
仲氏吹篪
此忍進。
低昂互造。
塤篪之互為高下也。
止觀雙成定慧者。
止觀是因。
定慧是果。
止者。
止其散。
止之既久。
則成定。
觀者。
觀其昏。
觀之既久。
則成慧。
雙成者。
中止觀雙修。
果上定慧不二
玉振金聲
者。
鐘也。
聲。
宣也。
八音未作。
則先擊鎛鐘
以宣其聲。
玉。
磬也。
振。
收也。
俟其既闋。
後擊特磬
以收其韻。
今茲
禪定
如彼玉振
今茲觀慧。
如彼金聲
迭相始終也。
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也。
慈者。
眾生樂。
悲者。
眾生
苦。
喜者。
眾生離苦得樂也。
捨者。
一法不著
萬緣
捨也。
哀而不傷樂而不泆者。
詩人文王未得后妃
寤寐反側以求之。
是哀其所當哀。
不害和也
后妃
琴瑟鐘鼓樂之
是樂其所當樂。
不失
正也。
今茲慈悲
無緣慈悲
非愛見之慈悲
喜捨
乃性德之喜捨
情識喜捨
何傷何泆。
非唯不鼓兼復無聲者。
觀經云。
天寶幢。
不鼓自鳴
今乃非唯不鼓自鳴
兼復無聲可聽
自性之樂。
非五
眼能窺。
二聽所聞故。
羽寂宮沈響天震地者。
宮羽
五音之二。
五音沈寂
吼動乾坤
古云。
沈沈寂絕
施為
觸著無端吼似雷。
是也
鈔。
下有金剛等。
是明地下莊嚴
琉璃地上等。
是明
地上莊嚴
鈔。
無雜無穢
真義
無變無遷。
是如義。
萬劫常新
金義
不增不減
是平義。
不高不下
是等義。
千聖
共履。
地義
毗舍下。
是引證。
嚴云
持地菩薩
普光佛時。
為比
丘。
平填道路
毗舍如來時。
因國大王
設齋延佛。
菩薩
平地待佛。
摩頂云。
平心地。
世界地一
切皆平。
維摩云。
舍利弗言。
我見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螺髻
王言
仁者心有高下
不依佛慧
故見此土為不淨耳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
即時大千世界珍寶嚴飾
鈔。
晝則始東洲六句
言日之旋環也。
古云。
南贍
部洲日當午。
北俱盧洲三鼓
東勝神洲日將晡。
西
牛貨洲開門戶。
是也
鈔。
世人行善諸天歡喜者。
以人修戒善。
則天多眷
屬。
天喜眷屬
故生喜也。
諸天好善
修善
則上
合天心。
故喜也。
鈔。
及至小萎亂風吹去者。
法華云。
香風吹萎華。
雨新好者。
是也
或難曰。
極樂所有華木。
七寶成。
春生
不以秋瘁。
今乃萎者。
何也。
答。
此有二義
一者
隨順此方故。
二者是表法故。
華表菩薩之因行。
懈怠
華之小萎。
則鼓以般若之風。
去其懈怠
精進
如吹去萎華更雨新好也。
疏。
自性開覺是華義者。
圓覺之心。
如華開。
明照
十方剎故。
佛地論云。
大夢覺。
蓮華開。
是也
鈔。
如華尚蕋者。
迷則一無所覺故。
如華正開者。
萬法朗然故。
神靈通達
亦復如是者。
十法界依正色心。
循業發
現。
無主持者。
無造作者
無分析者。
自性任運
不思
之無妙用如是也。
經。
前經文云
過十萬億佛土
經文亦云。
供養
方十萬億佛。
則知十萬億者。
是表數之極多。
華嚴
之以十表無盡也。
疏。
眾生取供佛。
亦可約理。
華嚴
以萬行因
莊嚴一乘妙果
眾生
佛屬果故。
鈔。
三種意生身者。
一入三昧樂意生身
聲聞
覺法自性意生身。
菩薩
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
生身
屬佛。
謂之意生者。
如意去。
速疾無礙也。
三昧樂者。
謂從三三昧中。
發起神通之用。
覺法自性
者。
覺諸法自性
從此自性發起妙用
即名意生身。
類者。
十法界依正色心。
俱在我一念心中顯現
本無
遷流之行。
亦無有為之作。
疏。
真法身。
猶若虗空
孰受供養
故自性自嚴。
盛華供養義。
法身無為
不墮諸數。
何云十萬億。
自性自徧。
是十萬億義。
心體不動。
本絕去來
何云
時還
故自性自空。
食時還義。
心體徧周
本無
待。
何云本國
故自性自住。
本國義。
鈔。
心本具含萬德還以萬德嚴心者。
所謂體有
智慧光明義
徧照法界義。
真實識知義。
常樂我淨
義等。
即以所含之萬德
嚴我能含之一心
無所
德嚴無所嚴者。
以對恒沙煩惱
恒沙性德。
自性
煩惱本空。
德從何立。
則德無所德。
既以即心之德。
此即德之心。
全心即德。
則嚴無所嚴。
心德兩忘
能所
不立
一念不生。
是真供養也。
誰能供養通達
生者。
佛者。
覺也。
覺體無生
不達無生
何處覔佛。
故唯
寂滅現前
乃能同佛慈力。
不然
生滅心。
著相覔佛。
隨逐妄緣。
非真供養故。
理思即是供養如來者。
金剛經云。
如來者。
即諸
法如義。
不思真如之義。
不能供養如來故。
真如非有。
不以有思
真如非無
不以無思。
真如非亦有亦無。
以雙亦思。
真如非非有非無
不以雙非思。
四句
百非思。
思至無思。
思盡還源
方名親供如來也。
無前無後一時供養者。
維摩經善德長者言。
憶念我
昔。
自於父舍。
大施會。
供養一切
期滿七日。
維摩詰
入會中。
謂我言。
長者子。
大施會。
不當如汝所設。
當為法施之會。
何用財施會為。
言居士
何為法施
之會。
詰言。
法施會者。
無前無後
一時供養
釋曰。
夫以
方會人。
不可以一息期。
以財濟物
不可以一時周。
會通無隅者。
彌綸而不漏。
法澤冥被者。
不易時而
同覆。
故能即無疆為一會
而道無不潤也。
心體本空者。
以心無形相。
十方求之。
不可得故。
空無來往者。
畢竟空中
無形無住
無處無著。
不動不
起故。
心源湛寂常住不遷者。
心源
謂染心之源。
即性淨也。
麤相之源。
生相也。
此在佛地
方了其源。
法身
大士
覺未至源。
猶有生相
動彼靜心
業識起滅
故不
常住
生相都盡。
無明風止
性海浪歇。
湛然常住
也。
然此是約生滅門說。
若約真如門。
則從本以來
名相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湛然常住也。
金剛本處
即此本國者。
起信本覺
楞嚴言本
心。
梵網言本源
圓覺言本際。
皆指自性而言也。
本處
本國
何獨不然
此之謂務本者。
論語謂。
子務本
然彼以孝悌為
未真務本也。
必也了萬法之非真。
達本源一致
生滅之妄計。
常住之真。
返本
還源
為真務本也。
鈔。
教開四種三昧
一曰常行者。
般舟三昧
亦名佛立三昧
成時。
十方佛在空中立
以九十日
一期
曰常坐者。
文殊□□□說□般若經
亦名一行三昧
唯專念法界故也。
亦以九十日為一
期。
三曰半行半坐者。
法華方等二經
法華三七
日為一期
方等不限時節
非行非坐者。
亦名隨
自意
意起即觀故也。
方法出請觀音等諸大乘經。
四儀諸作務。
公私怱遽
不礙修也。
疏。
自性常定者
那伽常在定。
無有定時
又云。
地無散自性定。
自性常慧者。
一切眾生
皆具如來
慧德相。
又云。
心地無癡自性慧。
鈔。
禪悅為食定有食義者。
禪定資神。
輕安適悅故。
智能運轉慧有行義者。
智體無住
運用活潑故。
如論之論。
往生論
如論頌云下
是引證。
食有六段
行有一段
諸佛菩薩能說能受者。
非諸佛不能說。
以具四無礙辯。
大無畏故。
菩薩不能受。
以最極
利根
堪能擔荷故。
正體智受真如味者。
正體智。
根本智
亦名如理
智。
智能真如
如空
似水投水
理智一如
無斷絕。
從體起用
長養萬法
如食之能持色身長養
萬事也。
禪定資神下。
次第釋前五食。
食有資悅義
禪定
持心
遠離麤重
悅體舒神。
即為食義。
食有增長義。
願力堅強
執持正法
法身增長
即為食義。
食能
成辦諸事
念力能明記不忘。
成辦聖道
即為食義。
能解飢渴
解脫能斷三障
資益法身
為食義。
食能暢悅身心
法喜能得大歡喜。
飽滿
充足
即為食義。
未發大乘意。
未入正定聚眾生。
修行信心者。
巳發
意。
信成發心以後三賢菩薩
忍者
是證發心
十地菩薩
一生補處
即等覺是。
食此食者。
皆摶真如
之理以為食也。
問。
既曰真如之理為食。
真如一味
平等
無增無減
萬古不磨
文中深淺階位
屢食屢
消者。
何也。
答。
真如雖曰一味萬古不磨
而乃隨智淺
深。
以下位未證上位理時。
一心緣此理境
名食此
食。
巳證此理時。
則此理化為烏有
名曰乃消。
如人未
廬山
則有廬山可緣。
巳至盧山
廬山化為烏有
故曰不見廬山真面目
只因身在此山中也。
如來行處無行處者。
行者
心行乎境也。
凡夫行有。
二乘行空
大乘菩薩中道
如來有處全空。
非行
有也。
空處全有
不行空也。
中道即二邊
不行中也。
四句行。
百非行。
威音那畔行。
法身向上行。
可行
處行也。
故知下。
結勸。
鈔。
釋迦調達宿因者。
釋迦佛與調達
往昔共命
鳥。
一為調達者睡。
一為釋迦者醒。
醒者因取香果而
食。
香氣芬然。
睡者覺而惡曰。
何瞞我而食也。
吾當
毒菓害之。
遂食毒菓。
二命俱喪。
黃鍾
是陽六律
首。
大呂
是陰六律之首。
鈔。
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種者。
涅槃云。
三十七品。
涅槃因。
非大涅槃因。
無量阿僧祇道品
為大涅槃因
故。
三十七品無所不攝者。
以法雖同。
由心異故
如一
四諦
有無量相。
而皆攝在四諦之中。
道品亦然
但心
大小不同
而成異故
道場者。
得道之處。
即是
場。
道品法身因者。
淨名云。
佛身者。
法身也。
無量功德生。
乃至三十七道品生等。
道品是寶
陀羅尼者。
寶炬
謂德炬。
能爍破一切無明黑暗
名寶炬
一切法
陀羅尼
若人能觀八正道者。
涅槃云。
善男子
眾生佛性
不異諸佛。
若有能修八聖
道者
當知是人則得明見
善男子
雪山有草。
名曰忍
辱。
牛若食者。
即成醍醐
眾生佛性
亦復如是
智有二種
智字。
是三十七品中之一分
分別諸陰
有無相者
凡夫五陰
三乘五陰
諸佛五陰
凡夫
五陰
分段生死也。
三乘五陰
變易生死也。
諸佛五陰
即真常之體。
故曰因滅是色。
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
如是
又復分別諸陰。
有無量相。
即是別教觀無
四諦
而亦通圓人。
星羅十門
月滿三觀
得一
三昧
得無量空三昧等。
疏。
一信二進。
是十一善心所攝。
三念定五慧。
五別心所所攝。
鈔。
其所巳得者。
草木有根
則巳得之葉華
果持而不失
行人具足五根
則巳得功德
亦持而不
失也。
其所未得者。
未生之枝葉華果。
漸漸能生。
行人具足五根
則未生功德
漸漸能生也。
然始
佛法
有信心。
未有定慧
不得名根
今由前三科
不可拔。
故得成根。
下四亦然
諦理。
即真俗中。
大小乘故。
信等五法各有體用
信者。
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
為性
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進者。
善惡品修斷事
勇悍為性
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念者。
於曾習境令心
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定者
於所觀境心專
不散為性
智依為業。
慧者。
於所觀境揀擇為性
斷疑
為業。
俱舍三義
上文二義
最勝者。
即上持其所巳得。
自分不失也。
自在者。
即上生其所未得。
勝進上求
也。
光顯體用雙彰者。
即上即體起用
即用顯體也。
二十二根者。
信。
進。
念。
定。
慧。
憂。
喜。
苦。
樂。
捨。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共十六根。
男根
女根。
未知欲知根。
巳知根。
具知根。
命根
鈔。
瑜伽下。
引證力有二義
後之所證出世法者。
即覺支正道
住行向地等法。
制伏
不為邪外所
伏。
此是證不為他伏也。
下二句。
是證又能伏他。
一切
諸魔
四魔八魔等。
深信諦理轉更增長者。
前雖具信根。
未有力。
則疑
惑能搖。
邪外能亂。
煩惱能侵。
既有力。
則疑不能搖。
有信獅子
能制疑兕故。
邪外不能亂。
有信珠。
清邪濁故。
煩惱不能侵。
有信日。
能破煩惱霜故。
進根增長者。
前雖有進根。
未有力。
無始不修
三學六度
種種懈怠種子
猶能發生
出世種種
業。
今得進力
精進猛將
能伏懈怠魔軍
成辦三學
六度諸事業故。
念根增長者。
前雖有念根。
未有力。
世間五欲
邪念未盡除。
出世三寶施戒等正念
猶未成
就。
今得念力之鎧。
雖入五欲陣中。
不為所損。
能破種
邪念魔軍故。
定根增長者。
前雖有定根。
繫緣一境
未有力。
則微
雜念
猶未得除。
四禪八定
九次第定。
十六特勝等。
事理諸禪。
猶未發起
今既得力
則定能澄清亂想之
垢。
能現諸禪之珠故。
不明諦理。
但得世間禪。
曰事禪。
深明諦理。
出世間禪。
出世上上禪。
名曰
理禪。
小乘緣空直入
乃至圓人直心正念真如
曰理禪。
小乘帶事兼修
乃至人從託事附法
觀法
事理兼修
事理禪。
種種不一
故云諸也。
慧根增長者。
前雖具慧根
止觀分明
決擇是非
若未
有力
則九十五種邪外之見。
偏乘小教權理之執。
現前
既有力。
慧劒當空
一切邪外偏小之絲。
無不盡斷故。
疏。
七覺自體。
即擇法等。
此之為用。
斷見道諸邪
見故。
鈔。
分分隨宜而用者。
應用擇法。
則用擇法。
應用
精進
用精進。
其所宜。
差謬也。
諸巳證入正位者。
正位
正性
以由前根力
能破一
見執
墮斷常。
法正性。
正性者。
四諦如實性。
即用如實覺慧
以為支分
合宜則用也。
四諦
如實性者。
性即苦為逼迫性。
集為招感性等。
如實
生滅
無生
無量
無作
此四各稱當教之理。
名曰如
實。
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別真偽者。
四聖諦為真
道邪諦為偽。
此二差別
在毫釐間。
觀法時。
善能
了。
不以為真
以真為偽故。
善能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者。
以擇法後。
次即修
道。
故云修道法時
外道久受勤苦
精進修行
不成
聖果者。
以不達真性。
惟用妄識修行
名曰精進
實同
懈怠
今須覺了是正是邪。
勿行外道之謬行故。
得法喜時善能覺了等者。
以既修道法。
必得法喜
果見真性
乃稱法喜
若乃認奴作郎
將彼魚目
當我
明珠
則為大錯
得法喜時
善須覺了。
墮顛倒之
法生喜故。
除諸見煩惱時善須覺了等者。
得法喜。
即斷諸見
煩惱
然貪等昏煩之法。
體是虗偽
故須斷除
若信等
五根
及發宿世善根
出世真正善根
若亦斷除
謬非小。
故須覺了真偽
錯謬故。
所見念著等者。
既以除諸見煩惱
則名捨所見
捨所念著境時。
然捨。
乃對取而言。
取既虗偽
豈得
真。
并捨亦捨。
弗令追憶故。
發諸禪定等者。
既捨所見之境。
則能發諸禪定
然禪
悅資神。
能生愛著。
故須覺了禪定虗偽
以定
對動而
有。
既是妄。
定豈是真。
勿生耽樂故。
出世道時等者。
得禪定。
乃修出世之道。
則有二
病。
定勝慧。
則沈。
慧勝定。
則浮。
必須定慧均平
乃證寂
不二
故用前六支。
或起或伏。
調和中適
勿墮二
病。
故此覺支之用。
能斷三界見惑。
以為其果也。
疏。
八正道者。
由前七支擇法。
斷見惑。
入聖道。
聖者
證也。
亦名正
八聖自體。
正見等。
此之為用。
為斷修道煩惱故。
鈔。
一正見者。
若修覺支。
所得真覺。
以智安立
我所
得者。
修多羅合耶。
不與修多羅合耶。
必令諦理分
無有錯謬故。
正思惟者。
雖見此理。
無漏相應
理性雖明。
未能究竟
今則從根本智
後得智。
重慮緣真。
擴充
增長
入涅槃故。
三正語者。
初見道人
尚多習氣
三口四。
未免現起。
故以無漏智。
攝口四業
不起妄言
綺語
兩舌
惡口
業。
令住真實
正直
柔軟
和合四善語故。
四正業者
不惟無妄言。
無漏智。
除身殺盜淫等
三種身業。
所謂非惟不殺不盜不婬
并殺盜婬機。
斷盡
身業清淨故。
五正命者。
不惟身業清淨
無漏智。
通除三業中五
種邪命食。
令住正命故。
五種邪者。
一為利養詐現
奇特相。
屬身業。
為利養自說功德
占相吉凶
高聲現威。
令人畏敬
三屬口業
五說供養
以動
人心
此屬意業
六正精進者。
前既三業清淨
又除三業種種邪命。
三業精純
乃堪進道
念念精勤
趣涅槃道故
正念者。
前既三業精勤
一心進道
故恐於正止正
觀之正道
根力覺支之助道
心有動失則忘失正念
今則以無漏智。
於正於助。
明記不忘。
不令動失故。
正定者。
正念不失
復以無住真智
住於無相
真理
決定不移故。
以上約權乘釋。
華嚴下。
約大
乘也。
遠離一切邪見者。
不唯外道之見。
乃至偏乘小教
一切見病。
悉皆遠離故。
捨妄分別心。
隨順一切智
者。
不唯分別六塵為妄。
乃至分別真俗
及與離二邊
之中。
皆妄分別
捨此分別
隨順一切種智故。
乃至者。
超略之詞。
若具引者。
正語
常行正語
離語
四過順聖言故。
正業
則恒修正業。
教化眾生
調伏
故。
正命
安住正命
頭陀知足
威儀審正
隨順菩提
四聖種。
一切過失
遠離故。
精進
勤修一切
菩薩苦行
入佛十力罣礙故。
正念
則心常正念
能憶持一切言音。
除滅世間動心故。
於一三昧
入諸三昧者。
如二十五王三昧
首楞嚴百八三昧等。
互為出入
無定法故。
鈔。
觀身不淨有五。
一種不淨
謂由父母赤白
滴所合成故。
住處不淨
謂在母胎中生藏之下。
藏之上故。
三自不淨
四大所成。
設以海水傾洗
此身。
終無香潔故。
四外不淨
九孔常流
種種穢惡
故。
究竟不淨
一息不來
棄捐冢間。
朽敗木故。
觀受是苦者。
受者。
領納也。
領納有三。
苦受。
樂受
苦不樂受
觀苦
苦苦
樂受
是壞苦。
不苦樂受
行苦
觀心無常者。
現在識心
念念遷流
心心不住
轉變
不一故。
觀法無我者。
觀行二陰之法。
空無主宰故。
身受心法
是所觀境
不淨苦無常無我
是能觀之心。
能觀之心。
實是慧。
慧觀於境。
由念得住。
念相
鄰近
鄰近
名念
然必觀四者。
對治四倒故。
觀身
不淨
治於淨倒。
觀受是苦。
治於樂倒。
觀心無常
治於
常倒。
觀法無我
治於我倒也。
此次第者。
從麤至細
對治故。
智論云。
此身既爾不淨
眾生著者
以其情
塵。
生諸受故。
計之為樂
誰受此樂。
故次觀心
念念
滅。
後觀二陰
不自在
破此四倒
四正行。
實相
門。
四正勤者。
四念智火
若得勤風。
無所不燒。
故次
辯之
四正勤。
精進為體。
揀非九十五種相違之勤。
名為正
四如意足者。
勤心觀也。
自體即是三摩提。
勤心
觀。
皆是助伴。
欲謂猛利樂欲
勤。
精進無間
心。
即是
定。
專心於境。
觀。
即是慧。
亦名四神足者
神。
神通
足。
即是定。
瑜伽云。
如有足
者。
能往能還。
騰躍勇健
得能世間勝法
出世
殊勝法。
說名為神。
彼能到此。
名為足
婆沙智
論。
謂婆沙論。
大智度論
疏。
又上三科至此有根力者。
念慧二根
即前四
處所成。
四念處
念慧為體故。
進根。
即前四正
所成。
四正勤。
精進為體故。
定根。
即前四如意所成。
如意
三摩為自體故。
若兼助體。
即信進念定慧
體。
四如意足。
以欲勤心觀。
為助伴故。
五根五力
離前三科別有體也。
鈔。
攝心調柔
四如意足。
公元前1110年
之元德之母者。
佛道
佛道無上
而信為道之元
德。
功德
佛德無
量。
而信為德之母。
五位
謂信住行向地。
十信之
中信亦居初者。
謂十信位。
始自初信心
二念心。
三精
進心。
乃至願心也。
十一善法信亦居初者。
信。
慚。
愧。
無貪
乃至第十一不害也。
前所得法
即前三科
此即前文其所巳得。
自分
不失也。
當得法。
七覺八正道
此即前文
生其
所未得。
勝進上求也。
鈔。
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者。
以自心即彌陀
彌陀即自心。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變化
即心變化
也。
又自心色心不二
極樂依正莊嚴
不離當人一念
故。
心地諸種者。
六祖傳法偈也。
偈云。
心地諸種
悉皆萌。
頓悟華情巳。
菩提果自成。
全體是自心
培植者。
心地無疑
即是信。
心地無懈。
即是進。
乃至
地無癡。
即是慧等。
先德下。
引證。
謂根者。
枝葉也。
力者。
有力用也。
若離
心別求。
是摘葉尋枝。
根本也。
是傍他門戶
非巳力
也。
故必消歸自心。
以心萬古如如
澄湛廣大
五根
力。
過於是。
覺心不起七覺支者。
謂覺者。
覺了諸法也。
起心
覺境。
向外馳求
迷昧
非覺了也
故必覺心不起
一念不生。
乃真覺支。
直了心性八正道者。
謂若正外有邪。
正亦成邪。
云。
法從待生。
是法還成待。
必須邪正雙忘。
方名
道。
經。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鈔但發明佛法僧
不發
如何念。
今就鈔中約五教三寶
則今念法
亦當
五教不同
小教
即是有門
其念三寶
實有能念
所念也。
始。
空門
念所念。
一切皆空也。
終。
即亦有
亦無門。
念而不念
不念而念也。
頓。
即非空非有門。
所雙寂。
無念不念
離念頓顯也。
圓。
圓融無礙門。
念一切念
一切念一念。
一時頓念非隱顯
一切圓成
無勝劣也。
則知念法
深淺不同
隨機無定。
然約而言
之。
不出事理二種
事。
即念別相三寶
念佛
常念
近。
一切智
念法
常念修行波羅蜜
念僧。
則常
親近如實行也。
理。
念同三寶
覺心不起
第一義諦
不為二邊所動。
是為念佛念法念僧。
台大師所謂
心不動
稱之為念也
鈔。
丘五眾者。
律中五人以上
同一羯磨
和合
爭。
如水乳合。
和合眾。
三寶大小乘別者。
小乘
丈六應身
四阿含經
四果
四向
三寶
大乘
圓滿報身
大乘方等
三賢十聖
三寶
三寶名相各別者。
佛有三身四教六即十義等。
法有
行理果等。
僧有凡夫賢聖等。
一立就義門者
三十二相
丈六金身
事相佛也。
此事相。
以就覺義
釋迦苦行成道
說法度人。
自覺
覺他名佛寶
四阿含等。
不談實相
唯說苦空
此事
相法也。
立此事相。
以就軌持義。
四諦之法。
亦能軌
生物解。
任持自性名法寶
剃髮染衣
六和無諍。
事相僧也。
立此事相。
就和合義
以雖不達實相
和合
而在眾無爭
互相愛敬
六和為侶
如水乳合
名僧寶
小教三寶也。
二會歸理者。
三十二相之佛為佛。
般若經云。
以色見我
音聲求我。
是人邪道
不能如來
曰若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又曰如來者。
即諸法如
義。
故以如理為佛寶
法者。
非以文字為法
經云。
有法
可說
名為謗法。
無法可說
是為說法
所謂無說無聞
是名真說般若
此以理名法寶
僧者。
非以剃髮
僧。
經云。
須陀洹
名為入流
無所入。
乃至阿羅漢
無有法。
阿羅漢
亦以如理為僧寶
始教之三寶
理事融顯門者
雖云色相不是佛。
音聲亦復然。
云。
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所謂於法不說斷滅相。
名曰佛寶
雖曰文字性空
名字亦離
不離文字
解脫相。
文字性空
實相故。
為法寶。
雖云預流
非預流。
羅漢羅漢
又不壞僧相。
善來比丘
鬚髮
落。
即成沙門
名為僧寶
不礙理。
不礙事
事理
礙。
終教三寶也。
四絕相理實門者
一念不生。
即名佛寶
五法三自性
皆空。
八識無我俱遣。
所謂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
槃。
若有若無
悉皆離。
頓教三寶也。
融通不礙門者
以前四種
前淺後深。
前不攝後。
不攝前。
今則舉前兼後。
舉後兼前。
一莖草即丈六
金身
一微塵大千經卷
普賢身相虗空
依真
而住非國土
即是多。
即是一。
頭頭涉入
剎剎
通。
圓教三寶也。
性體靈覺
照了諸法者。
佛者覺也。
真性之體靈靈不
昧。
了常知。
普照諸法。
無能所。
自性佛也。
恒沙
性德。
皆可軌持者。
因翻彼恒沙煩惱
顯此恒沙性德。
一一皆軌生物解。
任持自性
自性法也。
性相不二
冥合無違者。
靈覺之體。
恒沙性德。
恒沙性德。
即靈
覺之體。
二而不二
自性僧也。
法稱離欲尊者
一切法門。
能令眾生離諸惑染故。
又以從來不與染法相應
不與諸塵作對故。
鈔。
約而言之。
三寶攝者。
此三十七助道品。
通大
小乘
即是法寶
助道法。
正觀為體。
正觀分明
佛寶
助道品。
性相為用。
性相不二
即是僧寶
故云皆三寶攝。
鳥音之中。
或明此三十七品。
悉皆
真故。
悉同如故
是即佛攝。
或明此道品。
離念故。
隨順真如故。
即是法攝。
或明此道品。
不礙理。
不礙事
即是僧攝。
或明含靈本具覺性者。
世尊成道時。
曰奇哉奇哉。
眾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
而不證
得也
或明性具種種諸相者。
台教性具法門
十法界依正
色心
性中本自具足
但循業發現
故一一諸相
皆天
真之故物
緣起之新成也。
明性相和合不二者。
云性起為
一多緣起
無邊
相得性融
千差涉入無礙
是也
不善為辭者。
錯雜不倫
汗漫無飾。
不能反覆
抑揚
跌蕩頓挫皆是
扞格者。
禮學記篇。
扞格而不
勝。
註。
扞。
拒扞也。
格。
讀如凍𠗂之𠗂。
謂如地之凍。
堅強
而難入也。
鈔。
心體本自性離者。
自性離言說相。
名字相
離心緣相。
一切法差別之相也。
鈔。
自近及遠。
猶如逝水者。
孟子云。
源泉混混
不舍
晝夜
盈科而後進。
放乎四海
性具諸法五句
天台圓教義也。
以別教所詮淨真
如。
空無一法
十界色心
從染淨之緣所變起。
因中必
蕩盡諸相
歸真性。
果上何能即色即心。
即依即
正。
圓教理具諸法。
理具中而有事造。
雖云理具
事造。
實無能具所具。
能造所造。
以即心即法。
即法即
心。
造因緣及所造法。
皆悉當處唯是一心
皆悉
處唯是一色
唯心唯色。
對待斯忘。
妙觀觀之。
無非
諦。
故依性起修時。
一修一切修。
一證一切證。
故因窮
果證時。
正色心。
法相即。
一說一切說也。
疏。
幻法門者
佛說一切法
本為一切心。
我無一
切心
焉用一切法
一切法皆悉如幻。
又愕嚴
云。
如幻三摩提。
彈指無學
華嚴云
有無一切法
達悉如幻。
入於如幻際。
於彼無依著。
是即如幻法門
也。
自性本具者。
一切法皆悉如幻。
而如幻之法。
根本自性
自性之中無所不具
所以古人云。
世間
種種法。
無不從心生。
一切法如幻。
故說心如幻。
譬如
幻師
普現諸色像。
林華果等。
幻師之所成。
是也
鈔。
貪瞋癡戒定慧者。
無始法性無明
故今
無明法性
法性無明
故成貪瞋痴
無明法性
故即戒定慧
清水濁水濕性無殊
三學三毒體性
不二也。
又古云。
無明業性即法性
天台云。
惑業苦三
道。
當體即是三德祕藏
起信云。
若離覺性
無不覺。
若離不覺之心。
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善道惡道
悉皆如幻者。
貪等乃惡道之本。
戒等為善
道之因。
貪瞋癡既即戒定慧
惡道如幻。
戒定慧
貪瞋癡
善道亦如幻矣。
貪瞋癡戒定慧
也。
善道惡道果也。
因既全空。
果復何有。
故悉如幻。
疏。
以少況多者。
少謂百千種樂。
多謂微妙音。
鈔。
以前後者
前謂化禽
後即風樹
滅盡定者
九次定之最後定也。
此定七識行心
心所
六識不恒行心心所
悉皆滅盡
獨有八識
滅盡
得此定者
六根虗靜
無復馳逸。
內外湛明
無所入。
真安和適悅之極。
故以喻為風吹身。
鈔。
三法忍者
一音響忍。
因聞聖教悟入故。
二柔
順忍。
折伏煩惱不起故。
無生法忍。
無生之理忍
可於心故。
忉利天鼓者。
華嚴云
忉利諸天五欲
樂。
行放逸時。
天鼓之中。
自然出音。
而告之言。
此樂無
常。
行放逸等。
雷音佛國
鈔。
不會父母生前句者。
香嚴百丈會中。
機鋒
敏捷
後參溈山
山問曰。
汝在百丈
問一答十
問十
答百。
是否
香嚴云是
山云
不要汝答十答百。
但將
父母生前本來面目道一句來。
不能答。
溈山
為說。
山云若為說破
後來罵我。
且去不為
說。
發憤云。
我拌一生
做個常行粥飯僧
決要參破
後因治地
擊竹得悟。
乃向溈山作禮曰。
溈山
為我說。
焉得今日事。
一擊所知
所知
所知障
即渠問一答十處。
到此
忽然渾化
故云忘。
更不假修持
所謂修證即不無
染污不得
又即所
謂。
斷除妄想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又即所謂
以後不疑不疑地也。
動容揚古路。
動容動容
周旋
揚古路。
發揮妙性
所謂左右逢源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不墮悄然機。
悄然機。
虗無寂滅
入合湛等。
今於
涅槃天。
大明悟。
十方世界
及與身心
吠琉璃
外明徹。
故不墮也。
鈔。
理含萬法如樹者。
樹有含藏義。
能含枝葉華
故。
理含恒沙功德亦然
故云道樹也。
智周法界
風者。
有周徧義。
無處不到
云色無邊般若
無邊
智與理冥者。
如智契如理。
風之吹樹而無蹟
智顯者。
如如理。
如如智方
如樹之因風而有
聲。
然而不知樹。
樹不知風
風樹各住自位。
所謂
不相到。
各各相知
華嚴云
譬如長風遇物
鼓扇
各各相知
一切法如是
理智亦然
理外無智
智外無理
理智亦無二本
然各不相知
非是言其二本
乃言其自然交融也。
不假造作
天然融會意。
如此說。
方與下句原無二本
合百千種樂下
會歸一心
疏。
前後功德繁不各係條下者
天親往生論
釋此經。
彼論頌中。
有十七種功德釋此經功德莊嚴
以頌對經。
前後明顯可知
故不繁引。
獨此經化禽
風樹二種莊嚴
引對彼頌。
變化大乘四種功德者。
以彼頌中。
佛化作及無惡二義
故今特引以發
明之。
鈔。
虗空功德者。
頌云。
無量交絡
羅網虗空中。
種鈴發響。
宣吐妙法音。
功德者。
正道慈悲
出生善根故。
正報二功德。
上首功德。
大眾功德
鈔。
若能轉物二句
楞嚴經文。
文云
一切眾生
巳為物。
為物所轉。
是故於中。
大觀小。
若能轉物
如來
以心外無物六句
是鈔中釋辭。
心外無物
即是心。
是明色心不二
離分別。
即是般若
無有障礙
是明
離念相者
虗空界。
意謂經所云轉物者。
非是
物可轉。
蓋以心外並無有物。
一切物皆即是心。
而所
以見有物者。
以心生分別故。
一念不生。
全體即自
顯現
所以經說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也。
以此觀之。
可見自性般若周徧法界
西方水鳥樹林
悉皆
說法也。
起信離念相者
虗空界者。
論文云。
所言覺義者。
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虗空界。
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疏。
依從正生者。
若據外教
則從太極兩儀
兩儀
四象
四象八卦
清濁奠位
三才肇分
則正從依
生。
內教依從正生
一念無明
生三細。
境界
緣。
引起六麤。
山河大地
無明而有。
妄想而成。
依從
正生也。
鈔。
籌量意者
相宗云。
起名心。
諸種子。
起諸
現行故。
籌量名意。
籌慮思量
自分境界故。
別名識
照了分別前境界故。
意者
即第七識
籌量者。
思惟籌量
第八見分是我
故也。
正取第七心王自體思量名意。
亦兼取徧行
五所中思也。
意識謂意之識。
第六識也。
論云。
言意識者
即此
續識。
諸凡夫取著轉深。
計我我所
種種妄執
隨事
扳緣
分別六塵
為意識。
亦名分離識
又復名分
別事識。
是也
念念逐外籌量者。
念念隨逐外塵
思量籌度
曾不
離。
日夜安於迷亂
不覺也。
唯生唯死。
自若紛擾
之中。
無古無今。
相忘散亂之內。
可懼也。
旋其意識者。
初心人。
未能遽依業識修行
祗可即
意識回光返照也。
故諸修行人未得定者
散位
獨頭意識為觀體。
得上定者
亦是定意識現量觀察
也。
扣巳而參者。
謂不逐外籌量
但向一句阿彌陀佛
著倒。
念念體察
念念究審
鞠其根源也。
思盡還源者。
所謂體究之極。
於自本心忽然契合
也。
無所思者。
即念而無念
離念境界
所謂遠離
細念故。
得見心性
心即常住也。
又復此即不思之思。
任運清淨之意。
佛果第七。
亦名為意
疏。
前釋即眾多無有數量
廣大無有限量
鈔。
受用身照真法界者。
無相之身。
功德
慧為體。
故照一真法界
受用徧照大眾者。
乃有
相之身。
色心為體。
十地菩薩現起。
徧照大眾
約身分釋
光明名為智慧者。
身光不是智慧
則同土石木偶
無情
智慧不即身光
智慧所不徧。
身光
事。
智慧之理。
圓融不二也。
約身智合釋。
四十四光者。
從善照耀
終至觸法清淨。
我於一切無所執。
得常光者。
佛光明從智慧生。
執重
智慧不生。
智慧不生。
光明何有
故蕩一切
者。
乃能發光明也。
又有所執者識情。
無所執者智慧
既有智光
豈無身光
鈔。
義各有取者。
東方為震。
震為羣動之首。
動即不
動。
表不動智也。
萬八千者。
表翻破十八界無明
以一
界有百界千如。
成萬八千故。
佛光明最為遠者。
以與眾生緣深
被機普徧故。
經經必自讚
抑揚隨時亦無礙。
或難佛光既遠。
今何
不見
佛光本徧。
眾生自迷。
煩惱心障智慧眼故。
如日徧照
盲者不見
盲者過。
日月咎也。
佛光所不能及者。
或有難云。
佛佛道同
光明
亦同。
今佛光遠懸殊者。
何也。
光實同。
因機
異。
鈔。
三壽以下十三句。
佛有三身
壽亦有三。
法身
以如理為身
報身智慧為身
應身應機赴感為
身。
壽者受也。
領納義也。
法身真如領受諸法。
故名
為受。
雖云領受
實無能所
真如即諸法。
法即真
如。
領受者。
不隔義也。
真如無始無終
諸法亦無始
無終
亘徹三際
無窮無盡者。
法身壽也。
報身則始
覺之智。
領受本覺理名受。
雖云領受
亦無能所
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
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
如空
似水投水
領受者。
相應義也。
始覺有始無終
本覺雖徹三際
今始出纏。
有始無終
從今至當
無盡者。
報身壽也。
應身慈悲領受當機
故名
為受。
雖云領受
亦無能所
以佛唯大悲大智
眾生
作增上緣。
令善成熟眾生
自巳心中佛說法。
領受者。
機感相應義也。
眾生機熟
應則隨現。
眾生
息。
應則隨亡。
有始有終
一期不斷者。
應身壽也。
法身者。
師軌法性
還以法性為身
此身非色質。
非心智。
陰界入之所攝持
強指法性為法身耳。
真如不隔者。
一切法悉皆真故。
一切法皆同如故
報身者。
修行所感。
法華云。
慧光照無量
修業
得。
涅槃云。
般涅槃修道得故。
此身非身非不
名此智為報耳。
境智相應者。
如如智照如如境。
菩提智慧
法性相應相冥也。
相應者。
圅蓋相應
相冥者。
如水乳相冥。
應身者。
應同萬物為身也。
應同連持為壽也。
智與
體冥。
能起大用
如水銀和真金
能塗諸色像。
功德
法身
處處應現往。
然此應身
有勝有劣。
勝即他受用
業識所見者。
此依中理而住。
劣即生身
事識所見
者。
依真理而住。
一期報得百年不斷者。
如我世
尊。
王宮出家
苦行成道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說法
旬。
住世八十。
雙林樹下
乃入涅槃。
此即劣應生身也。
法身以如理三句
法身以理為身即如為命
報身智慧為身故即智慧為命
應身應機赴感
為身故以因緣為命
因即眾性能感之因。
緣即諸佛
能應之緣。
因緣時至
感應道交。
因緣別離
感應斯泯。
觀經疏云下十句
六道有生滅。
法身起應。
亦示有生
滅。
王宮降蹟。
雙林涅槃。
有始有終
應身壽也。
三祇
滿。
無明斷盡
般若現前
從自受用
現他受用
於色究
竟天現最高大身。
未來說法教化
有始無終者。
報身壽也。
報應即法故非壽。
法即報應非不壽。
三際
無始無終者。
法身壽也。
又非壽者。
非應同
連持之壽。
非不壽者。
非報智不連持壽。
雙非二邊
中法體。
又此壽非長量。
亦非短量
無延無促。
云非壽
非不壽也。
上三壽。
亦是隨宜機教。
非圓頓義也。
若據圓教性具法門
三身性具
三身融即。
從性起修
性既三身
無始無終
修亦三身
無始無終
性既三身
融即。
修亦三身融即。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不可思議
者。
圓教壽也。
是故下。
釋迦彌陀
入滅雙林應身
凡小機。
機薪既盡。
應火則忘。
靈山未散
報身
菩薩機。
機既常時
佛亦常在
舍那千丈
菩提場所現報
身。
丈六金身鹿野苑所現應身
二始同時
雙垂
相也。
佛本不移
機自異者。
法身起用
如空傳聲
鏡寫影。
隨聲高下
隨相妍媸
動若行雲
止猶谷神
紜紜自彼。
於我何為耶。
鈔。
僧祇八十大數之首者。
始自阿僧祇
終至不可
不可說轉。
從百洛叉倍倍積累者。
數有三等
下中上。
黃帝
算法
共有十三數。
謂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十千為萬。
億兆京秭垓壤溝㵎正載也。
此則十倍之下數也。
等數者。
百倍倍之。
經云。
一百洛叉
為一俱胝。
是也
等數者。
則倍倍倍之。
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
是也
鈔。
即長能短。
即報即應也。
即短恒長
即應即報也。
無長無短。
報應即法也。
長短存焉。
法即報應也。
一一圓融
言思斯絕者。
即長能短。
不可以報言。
即短
恒長
不可以應言。
乃至長短存焉。
不可以法言
以言
例思亦復如是
鈔。
種因者。
樂說
二發願。
總持
供養
五弘
經。
六念佛。
修禪
八行度。
阿彌陀佛昔為太子一節
具足六度
七千歲中
不至精進度。
不念愛欲戒度
不念財寶
不問
他事
獨處止禪
不傾動忍
教化他人
如上所引諸因。
為國王子
為輪王。
或為
比丘
或為法師
供養佛。
說法利人
或發四宏誓。
或行六度
所謂根深果茂。
源遠流長
道不浪階。
隨功
涉位耳。
今人一行不修
欲希勝果
其猶拳石未辦。
累七寶塔
其可得乎。
微妙法門者。
心法妙。
法妙。
眾生法妙。
鈔。
華嚴十表無盡者。
一者數之始。
十者數之終。
千為十百。
萬為十千。
中數事。
必舉十者。
無盡也。
猶是王老師兒孫者。
南泉姓王
自稱王老師
黃檗
南泉
一日齋時
捧鉢向南泉上坐
南泉見便
問。
長老甚麼年中行道
云威那畔
泉云猶是
老師兒孫
疏。
四諦聲教者。
一苦諦。
二十五有依正二報是。
則二十五有。
總則六道生死
一地獄道。
作上五逆
十惡者。
此道身。
畜生道
中品惡逆者。
此道
身。
餓鬼道。
作下惡逆者。
此道身。
修羅道。
下品十善
此道身。
五人道。
四洲不同
苦樂相間
在因之時。
五常五戒
中品十善
此道身。
六天
道。
二十八天不同
修上十善
禪定為因
此道
身。
上來所釋。
地獄非想天
苦樂不同
未免
復生
生而復死。
此是藏教實有苦諦。
二集諦者。
見思惑。
又云四住。
云枝無明
云通惑。
又云
內惑
雖名不同
但見思耳。
見惑有八十八使。
以五
五利十使
三界
四諦下。
增減不同
成八十八。
惑有八十一品。
三界分為九地
欲界合為一地
四空為八。
共為九地
欲界一地中。
九品貪瞋癡
慢。
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
故成八十一也。
上來
不同
總是藏教。
實有集諦。
三滅諦者。
前苦
顯偏真理
因滅會真
滅非真諦
四道諦者。
略則
定慧
廣則三十七道品
此三十七合為七科
一四念
處。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支。
七八正道
巳上七科
即是藏教生滅道諦。
四諦
中分世出世。
前二諦為世間因果
後二諦為出世間
因果
前果後因者。
令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
阿羅漢揀非前三者。
須陀洹
此云預流。
此位斷三
界八十八使見惑。
真諦
故名為見道
斯陀含
一來
此位斷欲界九品思中。
斷前六品盡。
三品
猶在
故更一來
阿那含
此云不來
此位斷欲殘思
盡。
進斷上八地思。
阿羅漢
此云無學
又云無生
云殺賊。
云應供。
此位斷見思俱盡。
子縛巳斷。
果縛
猶存
名有餘涅槃。
鈔。
世尊為憍陳如五人者。
佛初出家入山修道
王思念。
命陳如馬勝五人隨侍
五人不勝其苦
退
鹿苑
成道巳。
五人最先得度
故佛至鹿苑
說法度之。
三轉法輪者。
一示相轉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
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二勸修轉。
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道汝應
修。
三作證轉。
此是苦我巳知。
此是集我巳斷。
此是滅
我巳證。
此是道我巳修。
緣覺十二因緣者。
一無明。
煩惱障煩惱道。
二行
業障業道
此二支屬過去
三識託胎一分氣息
四名
色。
名是心
色是質。
五六入。
六根成。
此胎中。
六觸。
此出
胎。
七受
領納前境好惡等事
從識至
現在五果
八愛。
男女金銀等事
九取。
凡見一切境界生取著
心。
此二未來因。
皆屬煩惱
過去無明
十有。
業巳成
就。
未來因屬業道
過去行。
十一生。
未來受生事。
十二老死
即是四諦
所以重開者。
緣覺之人。
觀集諦。
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乃至生緣老死
此則
生起。
若滅觀者。
無明滅。
則行滅。
乃至生滅
老死滅。
因觀十二因緣
覺真諦理。
故言緣覺
此人斷三界
思。
聲聞同。
更侵習氣
故居聲聞上。
束之不出四諦者。
流轉門。
無明取三支是煩惱
道。
行有二支是業道
五支為集諦。
名色七支
為苦諦。
若還滅門
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諦。
證寂
滅理為滅諦。
算數九章者。
一方由。
布。
三差分。
四少廣。
商均
均輸
七當程。
盈朒
勾股
洛閎一行者。
洛閎漢武帝時人。
精於歷數
漢時改正
朔。
其所定也。
算周天數云。
後幾百年
有差訛。
必有
聖人出而正之。
唐𢆯宗時
僧一行果出。
復定歷數
鄔波泥殺曇。
此云微塵
鈔。
二十三喻下。
禪定堅固
須彌山
定力持身
不為境風所動故。
二實智照理。
明日月。
親證真如
遠離一切障故
三願廣大
猶如大海
萬行功德
願力出生故。
四權熾盛
猶如猛火
斷諸煩惱
火能燒諸薪故。
五忍辱如地。
不分貴賤
任其踐踏
悉平等故。
乃至二十三慈悲廣大
猶如慈氏
唯心
識觀。
緣法諸眾生故
又等法界者。
慈氏修唯
心識定。
觀法界依正。
皆從識心流出。
上而諸佛不增。
下而蜎蠕不減
唯識所現故云等也。
鈔。
華嚴二十五經下九句。
有三圓滿
一切諸佛
莊嚴
指所依功德
依報圓滿也。
如來所都。
圓滿
也。
不可思議至當正覺
輔翼圓滿也。
疏。
自性即空即假。
是佛有菩薩義者。
聲聞墮空。
薩出假。
佛即自性法身不墮二邊
而雙即二邊也。
疏。
如來華聚
正覺得生者。
淨華即七淨華也
如來因中修七淨華。
上成佛。
正覺得生
正覺
三乘賢聖
三乘賢聖
將來成等正覺
正覺
華也
經云。
直心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不諂眾生
來生其國等。
正此意也。
鈔。
戒淨。
身口始終清淨
正語正業正命也。
心淨
三乘煩惱斷結漏盡
即正精進正念
定也。
見淨。
謂見一切法真性不起妄想
正見
正思惟也。
度疑淨者
若見未深。
當時雖了。
後或生
疑。
若見深疑斷。
名度疑淨。
行斷知見淨者
行謂苦
難。
苦易。
樂難。
樂易
四行也。
斷謂斷諸結也。
學地中八
智。
未能自知行所斷。
得無學。
盡智無生智悉自
知見
行所斷。
通達分明
名行知見淨。
鈔。
如來海含潤而生者。
如來智。
即湛圓真心
法界海慧也。
念佛眾生得成三昧
不能游戲如來
大寂滅海。
巳沾一滴之潤。
菩提焦芽
正覺之枯種。
乃得含潤而生也。
佛光明而生慈心者。
見光自進
放光攝受
此人是佛攝令進。
莊嶽齊街里名。
鈔。
大乘不退等者。
既往生。
巳親大乘人
大乘
法。
大心
大行
趣大果。
不同此土。
六心墮落
塵劫
聲聞故。
得不退者
凡所巳得神通三昧。
智慧辯才
更不喪
失。
不同此土。
神仙跨下
羅漢雲端
一動欲塵
喪失故。
未得不退者
凡所未得之神通三昧等。
種種功德
阻滯
任運能得。
不同此土。
魔障現前
不能前進故。
鈔。
信行未備者。
十信菩薩
如空中毛。
可上可下。
之則入聖流。
下之則入凡流
未得不退轉位
以無
退緣者。
如前十疑論
五種退等
得少分法身者。
相似法身正定聚也。
徧滿法身者。
斷無
分證法身也。
妙宗三不退者
台教云。
惑有三種
見思塵沙無明
思阻乎空寂
塵沙障乎化導
無明翳乎法性
若破見
證空寂理。
名位不退
不失超凡之位。
見思
六道之因。
因亡果喪。
不來三界故。
若斷塵沙
能行
化導
名行不退
不失菩薩之行。
二乘不斷塵沙
不知眾生種種機。
不知對治種種法。
不能度生。
此若
斷者。
知法知機
任運生故
若破無明
親證法性
不退
不失中道正念
小教權乘。
無明未斷。
空有二邊
無明若斷。
不墮二邊常居中道故。
同居為願不退者
以若據三惑未斷。
似應退轉
初發大願
願力持心
不致退轉故。
方便為行
退者
以若據未破塵沙
未能度生。
未得行不退
七方便人
生彼土中
有餘佛說法。
即斷塵沙
從空出
假。
即行化導故。
實報為智不退者
以證中道
理。
不失中道妙智故。
寂光為位不退者
以究
窮源
不退妙覺果位故。
鈔。
四教各明不退者
藏教有七賢聖位。
五停心。
不時解脫別相念者。
七賢第二位也。
位能
見思不退
又別者。
各別身受心法同故
相謂
行相
觀此四法
不淨行相故。
通教三乘共有
十地
初乾以至佛地
性地者。
第二地也。
謂之性
地者。
相似法性水故。
此位亦伏見思故不退
別教自十信至妙覺。
有五十二位。
七住退者
此位
菩薩斷見思惑盡。
與藏通極果相齊不退
圓教
五品至妙覺。
有五十三位。
七信迴向心也。
此位菩
見解
與別迥異
斷惑與別七住相齊不退
鈔。
前如護明者
釋迦未降王宮
兜率天
號護明
菩薩
疏。
何日當補。
是疑時。
補處者下。
是疑數。
鈔。
又如法藏云下
不但互見
而亦總攝也。
鈔。
願受天樂者。
昔有貧女處於糞聚。
人民所棄
殘汁為食。
迦葉從乞。
以汁供養
尊者其所願。
云欲
生天
數日命終忉利
福勝餘天。
願作冥王者。
毗沙國王
與維陀始王不勝
立誓
願。
願我來世為地獄主
治此罪人
十八大臣願亦如
是。
地獄毗沙王是。
十八獄卒十八大臣是。
若合符節者。
孟子謂舜與文王
得志行乎中國
若合
符節
注云符節以玉為之。
篆刻文字中分之。
彼此
各藏其半。
至則左右相合為信也。
若合符節
言其同
也。
疏。
自性還歸本體者。
若不本體
唯厭此娑婆
極樂
則隨境遷移
逐物流轉
非真生彼國故云也。
還歸者。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法界也。
一心中流四聖六凡。
四聖六凡仍舊還歸一心
自性即是本體
云還歸者。
自性一向不守
性。
五道隨緣今應還歸也。
鈔。
不離當處者。
古云。
不離當處湛然
覓即知君
可見
又云漚生漚滅無非水。
雲去雲來不離空。
能了此。
則生彼國者。
非生彼國。
生此自性安樂國也。
何曾咫尺動步者。
前云。
乃知匪離跬步
寶池四色
之華等。
如其下結勸。
若果了知本體不離當處
高山
地總西方何。
須願生彼國。
如古云。
正念阿彌陀佛時。
寶池樹影日遲遲。
馳心念生西土
又是重栽眼上
是也
如其真如不守自性
五道隨緣
則是子捨
逃逝
流落他鄉
則應厭此五濁
欣彼西方
發願
不可緩也。
疏。
如是勝會
故當求生者。
上乃詳陳依正種種
莊嚴
故勸發願求生
今出其所以中
但云得與諸上
善人
同會一處
不言得受種種妙樂
舉正不及
依者。
樂事非珍。
善友為珍。
大學云。
楚國無以為寶。
世人尚不寶珠玉。
而寶善人
何況出世之教。
舉正
不及依也。
鈔。
登龍者。
東漢李膺
尚氣節孤高峻白。
少所交游
人被其容接者。
以為登龍門云。
與瀛者。
唐太宗宏文館
杜如晦等。
十八人為學
士。
人羨其榮。
以為瀛洲之選。
大士求登蓮錄者。
長蘆賾禪師蓮社
一夕一人
烏巾白衣
風貌清美
揖而曰。
願入蓮社乞書一名
問何名。
普慧
又云家兄普賢
亦乞書名
覺而思華
嚴有二菩薩名。
以為蓮錄之首。
卜居猶擇里仁者。
孔子云
里仁為美
不處焉得
智。
疏。
萬善同歸者。
恒沙性德不離真如
性善同歸
也。
從性起修
全修即
修善同歸矣。
不達此理。
捨此惡聚。
趨彼聚。
可謂棄真逐妄。
東西馳走也。
鈔。
矛盾者。
矛是鎗戈之屬。
盾干也。
排也。
昔人雙賣
二物
各歎其勝。
謂盾云。
矛刺不入
謂矛能穿十重
盾。
智者謂曰。
我買汝矛還刺汝盾。
入與不入俱無
矣。
而此大旨下。
先破海東靈芝
又靈下。
次破靈芝
海東
觀經三福
淨業正因者。
文云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
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十善業。
受持三皈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三種業。
三世諸佛。
淨業正因
還以持名為正行
是取靈芝一半
復以持名為發菩
提心
是取海東一半
同歸執持名號
和會其義也。
善根者下。
是先釋善根。
二經菩提心者。
菩提
為善根也。
發凡夫心者。
五戒十善求生人道
中等
是謂無善根者。
十善等。
三界有漏因果
出輪迴故。
發聲聞心者。
四生桎梏
三界
牢獄
求趨涅槃等。
是謂少善根者。
但念空無相無作
三昧
不肯莊嚴佛土
教化眾生故。
福德者下。
次釋福德
二經
孝養父母
修諸功德
福德也。
一切不作
是謂無福德者。
所謂生不修福
死歸苦趣也。
但作此福種有漏因。
是謂少福德者。
修福不修慧。
福盡還沈淪
是也
中善下。
釋持名。
乃善中善
發心菩提
即是圓教五品位。
此所發之心。
即是隨喜
心。
心體具如如意珠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心即空即假即中。
初心知此慶巳慶人。
所謂生死
中發大菩提心也。
伏心菩提
即是圓教初信至七信位。
以初信斷見惑。
二信七信思惑盡。
所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
也。
明心菩提
即是圓教十信滿心入初住位。
此位證一
三智
雙亡之力知寂滅相。
雙照之力知種種
相貌
所謂了達諸法實相也。
出到菩提
即是圓教初地至八地位
初地得法
光明
至八地方名真得無生法忍。
為深行菩薩
可知
差別
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
一切聲聞
辟支佛所不能及。
離諸喧諍
寂滅現前
所謂三界
到薩婆若也。
無上菩提
圓教妙覺位。
永別無明父母
究竟登涅
山頂
虗空為座。
清淨法身
常寂光土
為圓
教佛相。
所謂道場成最正覺也。
海東疏下。
引證菩提即善根。
阿彌陀
即無上菩
提者。
阿彌陀佛
當人覺體也。
福中福者下。
釋持名乃福中福。
亦有二義者。
一約
持名。
修福義。
二約持名。
易集福義。
一名纔舉萬德齊圓者。
如前云。
持名即持此一心
心之中。
常樂淨義
清涼不變義等。
何德不具耶。
以之修福
福易集者。
一心持名。
萬善會眾
盡消。
以此無惡具善之心修福
則眾福皆趨。
不勞
用故
疏。
親能發起為因二句
約親疎釋因緣也。
親能
發起為因
種子生芽。
覿體生起故曰親。
假之助發
為緣。
如雨露生芽。
從傍助發故曰疎。
鈔。
發正菩提
乃至不得成佛者。
如經云。
以生
滅心為本修因。
契如來不生滅果。
無有是處
又經
云。
不發菩提心。
勤修善根
魔所攝持
是有作之修。
多劫終成敗壞
心體極。
一念頓契佛家
故知菩提
萬善根本也。
然須一切福德助成者。
以有慧無福。
如鳥一翼
如車
一輪
不能飛空致遠
故須修一切福以助成之。
如起
信論云。
了知自性本無慳貪
隨順修行波羅蜜
了知自性本無愚癡
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福濟慧。
事實理者。
有慧無福。
慧乃偏枯
有理
事。
理惟空解
枯慧不資妙性
空解何益真修
如前理
事雙修。
本智而求佛智
然後名為大智也。
鈔。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敬上也。
慈心不殺接下也。
十善業。
身除三邪
口離四過
意斷三惡也。
此共凡
夫行。
三皈者。
佛法僧也。
具足眾戒者。
道俗備受微
細。
不犯威儀者。
三千悉皆不缺也。
此共二乘行。
菩提心者。
無作境起無緣誓。
名發菩提心。
實相
不二而二。
因果殊。
二而不二
始終理一。
信此因果
方名為深。
讀誦大乘
三智解。
運圓乘行。
以此解行
教其行者
名為勸進
大乘不共行業也。
云何菩提心。
而與上二同為福者。
謂發菩提心既
善根
則觀經前二應名為福。
第三發心
亦名福
耶。
今明福有事理下。
以福有人天小有漏有為
之事福。
有稱性無漏無為之理福。
菩提心。
正是
若經中。
住相
虗空不可思議之福。
非有為事
之福。
無礙也。
然今疏下。
又問云。
菩提心。
是如虗空之理福。
今經
不判歸福德。
而判歸善根者何也。
良以善之與福。
分可合。
分則菩提偏屬善根
合則菩提亦可云福故。
鈔。
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不可窮盡者。
稱名善根
不與一切有為相應
增長無為
隨順為之善
也。
故入涅槃不可窮盡
譬如有人食少金剛
終竟不
消。
要當穿骨而出。
稱名功德直至涅槃。
亦復如是
修習無量勝善根者。
無量言其廣大
最勝言其微
妙。
以稱性之修。
一修一切修。
無涯畔。
不可測故。
憶念無量無邊世界
是橫徧一切處。
去來現在
切諸佛。
是豎徧一切時。
所謂一念一切念。
一切念一
念也。
散心念佛
著實憶持。
著實體究
未入一心者。
非如
今人不著意
徒事唇舌也。
意念佛。
是既得事
心。
而復於定心中。
念念憶持。
心心研究者。
若是理一
心。
則是離念境界
既巳無意
兼亦不止是定也。
一心信樂。
是信願二資
諷誦念是行資
持而諷。
而念。
正用心之極。
所謂口與心。
聲聲相應
心與佛。
不離也。
此不往生誰復往生
一聲稱念。
其福勝彼者。
一聲乃甚深之聲。
一念
最後之念。
所謂知聲相空。
呼響不實
能稱所稱。
不可得也。
故云其福勝彼。
稱佛名號
功德不可思議者。
正以稱名
無能稱所稱。
不可思議故。
稱名之心屬藏通別者。
便可思議矣。
聲音遘。
牛乳也。
不以愛戀之心。
遂得往生者。
愛戀之心是情識
智慧故。
是但知取相。
不知妙理故。
徒生好樂
真行故。
疏。
單修圓頓。
不願往生者。
宗門師德
直明真性
不帶纖塵
佛來也殺。
魔來也殺。
念佛一聲
𠻳口三日
者。
甯可謂之少善根者。
謂以持名為多善根
則此
師德
皆夙具般若靈根能爾也。
甯可謂之少善
根耶。
雖悟一心
尚餘後有者。
謂若悟而即證無生
真善
深厚
任渠橫說豎說
無所不可
教渠往東往西。
說夢
若未得無生
自負圓人。
鈍置淨土
亦是善
淺尟也。
公元前1071年
喆老住京師四十年
常坐不臥。
化後。
紙襖亦燒出舍
利。
以不西方
大富貴處。
青公即青草堂。
年九十餘。
感曾家女人送供。
即為其
子。
後官至宰相
覆轍者。
漢賈誼云。
前車既覆。
後車
當戒。
鈔。
麤細無明未盡者。
細即根本
麤即枝末
圓人
見與佛齊。
全未破。
以理雖頓悟
乘悟併消。
事須
除因次第盡故。
恒沙性德猶未悉備者。
有性修德
德本具。
修成
云性德未備。
以性從修也。
全性起修
修成性。
修德圓性德未備故。
除彼巳登實報。
餘或未免人天者。
能斷明證法身
實報土。
則超六道
若不然者。
縱不墮惡趣
亦墮人
天。
無後有耶。
或問曰。
斷無明證法身菩薩實報
者。
迥超六道不必言矣。
方便有餘者。
亦超三界
輪迴
何但言除實報能免人天
不言方便亦免
人天耶。
答。
章問答。
單論圓人。
圓。
斷無明者
即生
實報
如未斷無明。
造至七信
雖生方便
所見之境與
實報同。
不同藏通二教體析之人。
實生方便故。
略而
不言也。
善根不同者。
謂諸聲聞覺真諦。
未成就普賢
願故。
修習見佛自在善根者。
憶念一切諸佛境界
普見
法門
所謂念念中悉能供養一切如來波羅蜜
念念中知一切不可思議大神通事。
波羅蜜等。
今諸大聲聞。
本不修習
不見佛也。
疏。
自性出生一切法
善根義者。
有出生義。
四聖六凡。
色心依正。
從自性生。
以從理具起事造故。
自性富有一切
福德者。
福德富有義。
今四
六凡。
正色心。
自性本具。
以彼事造。
理具故。
鈔。
起大慈無損害心者。
謂於法界眾生
自性
生。
欲與無上菩提法樂
無上涅槃寂靜
是無
損害心。
大悲逼惱心者。
謂於有情世間
五陰世間
欲拔境界逼迫之苦。
煩惱纏縛之苦。
是無逼惱心。
不惜身命守護者。
理則修德圓性德。
約事
則求半偈而捨全身
自利則如善財不避火坑
利他
則如不輕甘受打擲。
捨離諸相者。
是念諸佛實相身。
所謂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復然。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也。
起隨念心
者。
隨順也。
順理之念。
天台所謂安住中道
不為
二邊所動。
名之為念也。
禮敬諸佛者。
所有法界虗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
佛。
我悉以清淨三業
修禮敬。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
微塵數身。
一一身徧禮不可微塵數佛。
普皆迴向者。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
所有功德皆悉
向。
法界一切眾生
願令常得安樂
無諸病苦
欲行
惡法
皆悉不成
修善業。
速成就。
以此十生彼國土者。
臨命終時。
唯此願王
不相
離。
一切引導其前。
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
界。
鈔。
一聞佛名慈心喜悅五句
以佛乃曠劫修慈為
體故。
佛乃斷盡無明清淨故。
佛乃迥出常流
萬劫
難聞故。
今聞佛名即生慈心
乃至淚即出者。
耳聞
名心佛心
須達長者
因聞佛字。
通身毛豎是也
今人聞佛名。
泛爾尋常者。
不知佛義
善根淺故。
甯受諸惡四句
惡趣熱惱
善趣清涼
今甯受熱惱。
不欲清涼者。
以有聞佛不聞佛之得失
分損益故。
惡道聞佛。
如人涉坑坎險道。
得覩日月光明
善趣不
聞佛。
如人履平坦康莊
不見日月之光故。
上該盛德菩薩
下及悠悠凡夫者。
觀經疏云。
上品
人。
始從習種。
終至解行菩薩
中品者。
從外凡十信以
下。
下品
即是今時悠悠凡夫
釋云
十住名習種性
行名種性
十迴向名道種性。
此三十位總名解行。
是別教內凡。
十信即是外凡。
悠悠凡夫名字人
未伏惑。
修行不精進者。
疏。
念境者。
即所觀之理。
念法
即能觀之智。
疏。
萬德成就淨土攝生者。
因脩萬行
果成萬德
以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攝化眾生
不同餘故。
依之修行者。
眾生未能了悟自心。
未得脫體無依
依境發心趣向有地。
依佛名。
如龍得水
如虎
山。
有所詣故。
鈔。
言名便周者。
世間之名。
無得物之功。
物無
當明之實。
名實不能相稱
今佛名者
名外無實
實外
無名
名實不二
故言名便周。
或謂下難云。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心外無境。
然則
人止應觀心
何為觀境乎。
答云。
汝但知心外無境。
知境外無心
心者全境之心。
境者全心之境。
無心
外之境。
心所照。
亦無境外之心。
能照於境。
心境
如也。
不獨心境一如
亦復心境互發。
先借西方假想
之境。
發我靈明妙心。
以我靈明妙心。
復發西方真境
以境發心
以心發境。
重重互發互顯。
喻如磨鏡愈磨
愈淨。
愈淨愈磨也。
又互發者。
即妙宗所謂據乎心
性。
觀彼依正。
依正可彰。
託彼依正。
觀於心性
心性
發也。
直觀三道本性佛者。
三道眾生惑業苦也。
本性
三德祕藏
法身般若解脫
眾生三德祕藏
惑業苦三道
諸佛悟惑業苦三道
三德祕藏
故圓
行人
不必離此三道
別觀三德
觀苦道即法身
空身法身故。
觀惑道即般若
貪嗔癡即諸佛不
智故
業道解脫
身口所作即法性大用故。
三昧持呪者。
不能直觀本性者。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方等三昧持呪
法華三昧誦經
十六觀般舟三昧
及與此經。
則兼念佛
謂之兼者。
理觀為正。
事行為助故。
或直顯下或問云。
直觀顯功不同果之時。
深淺
故云直觀助顯。
雖云不同
直至成功二無
別。
方便多門
歸元無二故。
初學下。
謂所云助顯皆久修上士
理觀精純
但假
事為助。
初學凡夫障染濃厚
理觀荒蕪
全資彌陀
勝境
發我靈明妙心。
須於四字洪名
全身著倒。
故知
名實修行要術
不可忽也。
疏。
斯受之者
謂聞斯殊勝法門
通身
直下
承當
勇往直前
不為他岐所動。
受斯守之者
謂領斯殊勝法門
終身依附
念念不離
與生俱生。
不至中道而廢也。
鈔。
只消一句彌陀著倒者。
古云。
南無阿彌陀佛
宗門頭則公案等是也。
鈔。
若不委身二句
謂若徹見念佛之妙。
自然
形骸
不顧身命
少有愛戀之心。
則不一心執持
也。
古云假使斷骨枯。
我此工夫
決不退轉
又云。
使熱鐵輪。
在我頂上旋。
終不以此苦。
退失菩提心。
一者歸投義下。
謂前皈命投義
執持名號
一心
向往
鳥投林。
如客投主。
游子伶仃
唯有思歸
念。
此但事相精勤
猶未明理
即事一心
二者歸元義。
執持名號
還歸一心
則背塵合覺。
返本還源
念念
還歸自心。
即名歸元
則不事行
兼修理觀。
為理
一心
鈔。
非聞知者
此界眾生
六根中耳根偏利。
聞聲
意識了別方始得知故。
非說不聞者。
此土
說法
釋迦如來
如來演說
方始得聞故。
得無生慧二句
引證非聞不知
佛法無人二句
引證非說不聞。
鈔。
一行三昧者。
經云法界一相
繫緣法界
是名一
三昧
論云謂一切諸佛法身
眾生平等無二
即名一行三昧
欲入是三昧者。
繫心一佛
稱名
字也。
即是念中。
見過未來現在諸佛者。
盡知恒沙
法界差別相也。
佛法身。
眾生心同無二
今但眾生心。
不見佛法身者。
以未能離念故。
修一
三昧者。
念空真念獲自本心
則諸佛法身於中顯
現。
鏡中像。
古云。
諸佛猶如明鏡
我心亦似摩尼
珠。
諸佛常來入我身
我身徧入諸佛軀。
是也
名必有相者。
名為能召。
相為所召。
稱能召之名。
有所召之體故。
名相不離一心者。
心為能現。
名相為所現。
一心
名。
得能現體。
所現名相
無不攝故。
疏。
復有二義分利鈍者。
一者從散入定義。
二者
從定入散義。
從散入定
則利者日少
鈍者日多。
從定
入散。
則利者日多。
鈍者日少
鈔。
如來菩提
不係日者
經云眾生各自謂佛
某日成道
如來菩提
不係於日。
日者時也。
色心分位假立。
無有自體故。
百法中時
為二十四不
相應行攝。
如來菩提
坐斷三際何有於時
時者
眾生妄想分別也。
故經云。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
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佛
諸方便成十力
七廟者。
禮記云。
天子七廟
三昭三穆
太祖之廟。
為七。
利鈍二根
一至七者
若從散至定。
利根一日
或至七。
若從定歸散。
鈍根一日
利或至七。
利根
者性敏下。
正是從散入定
亦有利根經於下。
正是
從定入散。
兩段申明利鈍二根
一至七也。
鈔。
口誦而心不念者。
口誦佛名。
心馳萬境
是為讀
佛非念佛也。
以念從心故。
心雖念而念不一者
心念佛。
淨穢交馳
是雖念佛
非一心也。
一心者純
淨故。
念雖一而有時一者
少時一心
復還
亂。
所謂朝則勤。
而暮則怠。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是雖
一心
還復亂也。
以不亂在無間故。
皆非淨業能事
也。
疏。
事理雙備者。
如來權實二智
真俗二諦
理。
說法不離二諦
俗諦說法故有事。
真諦
說法故有理。
所依之諦。
真俗不二
一字一語
事理
雙備也。
信力成就者。
一心人
不修理觀。
憑信力。
如水
珠。
清濁水。
古云。
清珠投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念投於散心
散心不得不一。
定門攝者。
定有世出世。
大小乘。
及事理諸禪定
不同
要之定者無散之謂。
念念相續
無有二念
則心不散亂故屬定攝。
然彼體究無間
至如靜夜
聲。
澄潭月影
若未得冷灰豆爆。
地一聲。
亦屬定攝
即是一心
而疏鈔專以事一屬憶念
一往
耳。
未有慧故者。
以即就憶念無間
念到連念脫落
頓入
無念
即屬慧門
古云。
一直念去。
亦有悟日是也
工夫始成片段
尚未契入本心
故止屬定門也。
鈔。
以心緣歷。
字字分明者。
此是心念
不同前口念
而心不念也。
前句後句相續不斷
乃至無第二念者。
此是一心念。
不同前心雖念。
而念不一也。
不為貪瞋
煩惱之所雜亂
此是一心不亂
不同前念雖一。
而有
不一也。
又以心緣歷。
字字分明
一句不亂
前句後句相續
不斷
是多句不亂
不為貪瞋雜亂
對境不亂也。
成具下。
引證不亂
言定者四句
定能伏妄。
慧能破妄
伏則如石壓草。
繩縛賊。
暫時不動。
猶在故。
破則如鋤斬草。
如刀殺
賊。
究竟不動以無根故。
疏。
念所念更非二物者。
以所念者佛。
是即本覺
之理。
能念者心。
是即始覺之智。
能始合一
方了
能所不二
天台云。
諦觀名別。
其體不殊
性三為諦。
三為觀。
修性既融。
能所莫得
是也
離於四句
唯是一心者。
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
以無
虗妄心念故。
所謂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
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
一切眾生以有妄心
念念
別。
皆不相應
故說為空。
若離妄心
實無可空故。
無心無念空慧相應
故屬慧門
諸妄消亡
故兼得定
鈔。
能念心外無有為我所念者。
一念生前
佛在何所
因心起念佛境現前
則所念之佛。
因能
念之心而有。
若離能念之心。
亦無所念之佛。
佛境
從緣無有自性
念佛無有心能念於佛者。
佛境未現之前
何所
因聞所念之佛。
乃引生能念之心。
則能念之
心。
因所念之佛而有。
若離所念之佛。
亦無能念之心。
則心亦從緣無有自性
智外無如者。
心者是智。
佛者是如。
心外無佛。
是智外
無如也。
此乃奪境不奪人
古云。
上園華巳謝。
馬尚
駢填是也
如外無智者。
既佛外無心
是如外無智也。
此乃奪人
不奪境。
古云。
是處芳草
滿城無故人。
是也
非如非智。
唯一心者。
智外無如
以智奪如故非如。
如外無智
以如奪智故非智。
互奪兩忘
則非如非智。
唯一心。
人境雙奪
古云。
雲散水流去。
寂然天地
空。
又云。
人牛俱不見
正是月明時
是也
若言其有五句
謂能念之心。
因所念之佛而有。
則能
念之心本體自空。
所念之佛。
因能念之心而有。
則所
念之佛了不可得
以心緣境。
從無自性
故有非有也。
此為空觀
若言其無五句
謂因所念之佛。
引生能念之心。
則能
念之心惺惺不昧
因能念之心。
引生所念之佛。
則所
念之佛歷分明
性空之處。
不礙緣生
故無非無
也。
為假觀。
若言亦有亦無二句
謂若雙執有無
正當本體
空。
了不可得時。
又靈靈不昧
歷歷分明
以有奪無也。
正當靈靈不昧
歷歷明時
本體自空了不可得
以無奪有也。
互奪兩亡
有無雙泯
此雙遮二邊
中道觀也。
若言非有非無二句
謂若雙破有無
則因本體自空。
了不可得
故得靈靈不昧歷歷分明
無成有也。
靈靈不昧歷歷分明
故得本體自空了不可得因有
成無也。
成雙立。
有無俱存。
雙照二邊中道
觀也。
有無四句是病。
三觀是藥。
四句既離。
三觀亦絕。
此中有即俗諦
即真諦。
雙亦雙非。
中道第一義
諦。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皆如境也。
故云般若火聚
四面不可入。
又云般若如清涼池。
四面皆可入也。
非有則常寂下九句。
歸寂難思
斯則下總結上二。
能所情消。
即如不二
有無
盡。
即寂照難思
見諦。
三諦圓融理。
鈔。
如法華下
謂觀像通二種
一真佛。
二像佛也。
法華證。
現在真佛
優填證。
現在像佛。
栴檀
像者。
世尊成道後嘗往忉利天宮為母說法
優填
欲覲佛而不可得
乃請目連尊者
帶三十二匠。
往彼
天宮
各說一相
還來人間
栴檀香木世尊像。
瞻禮拜。
以我心目者。
觀經云。
光相好。
及與化佛
不可具說
但當憶念
心眼見。
見此事者。
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故名念佛三昧
想彼如來者。
諸佛正徧知從心想生。
心想佛時。
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故當想彼如來
所謂
法界心。
觀法界境。
生於法界正色心也。
無生有空能所相者
對上三種念佛持名是生
滅相
經云。
諸行無常
念性元生滅故。
像是空有
相。
對像則有。
像是無故
觀想能所相。
有能觀之
心。
所觀之境故。
前三
不離生滅有空能所等相。
前三不離
言說相。
名字相
心緣相。
實相之佛。
過去無始
未來
無終
無生滅相
一塵不立處。
萬法齊彰。
無空有相
獨立
絕諸對待
無能所相又復言語道斷
行處
滅。
詞喪慮亡。
離言名字心緣等相。
無相不相
為實相也。
我若欲見阿彌陀佛隨意即見。
華嚴解脫長者
說。
以此實相者。
長者巳能了知自性
影響
幻。
所見諸佛。
由自心。
經文云。
善男子
我見如是
十方佛剎微塵如來
諸如不來至此
我不
往彼。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
阿彌陀如來
隨意即見。
一切佛及與我心。
悉皆如夢。
一切猶如影像
如水
一切所有色相
及以自心。
悉皆如幻。
皆如響。
如是知。
如是憶念
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以此實相者。
如實空。
能不空。
如實不空
真空
自非遠離諸相
焉能隨意現相
自非隨意
相。
莫顯遠離諸相也。
徹前徹後者
即事故徹前。
事即理故徹後。
一心實相者。
如上所言理一心者。
能所情消。
有無見盡。
生滅空有等相。
故即實相也。
豈得稱名便成實相者。
稱名念佛
念念起滅
是生
滅相
時則有。
不念則無。
空有相。
能念是心。
所念
是佛。
能所相。
稱佛名號
以心緣歷。
言說名字心
緣等相。
何言即實相耶。
答曰。
實相者。
非為滅除
相。
而談實相
即相無相
名實相也。
治世語言
皆與實相不違背者。
以證意實相
則諸所
說法無非實相
不相違背
雖說俗事
順正法也。
經云。
以是清淨意根
乃至一偈一句
通達無量
邊之義。
演說一句一偈
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
所說法。
隨其義趣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若說俗間
經書
治世語言
資生業等。
順正法。
一稱南無佛
皆巳成佛道者
亂心稱佛是為最易。
而皆成佛道
信乎道無難易。
顛沛造次
無非妙法
第一義也。
直謂觀佛法身者。
謂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之身。
實報身。
名為尊特。
亦名勝應
而特名法身者。
成行
圓妙境也。
良以報應屬修。
法身是性。
漸教說。
報應二修。
莊嚴法身一性
頓教詮。
報應二修。
性具法身一性
舉體起修
得全性成修。
全修在
性。
三身融妙。
指一即三也。
是知圓人修行
無行
圓。
圓人對法。
無法不妙
一句彌陀
當體即空即假
即中。
當體即念自性天真之佛。
而念實無念。
無生
滅相
寂照難思
無空有相
如智不二
無能所相。
不可思議
是無言說心緣等相。
名號非實相也。
鈔。
般若智者
自在決定解力
信眼清淨
智光
耀。
普觀境界
一切障。
善巧觀察
眼明徹也。
般若智。
通巳證未證。
未證即是一心三觀
巳證即
一心三智
三智是果。
三觀是因。
果在一心
因豈前
後。
因果不二
方曰圓修
般若智通證未證也。
若以
般若智專持佛名。
似屬未證。
何以故。
若巳證一心
智。
則巳入圓住別地。
巳證無生
不消更用求生
恐亦
不必專持矣。
今以般若智專持佛名者。
乃是別向及
圓信以下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據乎妙心稱彼
名號
託彼名號發我妙心也。
妙心一發
三智實在
一心中得
一行三昧成就矣。
德雲比丘
念佛法門者。
初云我唯得此憶念一切
佛境界。
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復示智光普照
佛門
乃至第二十一住虗空念佛門。
德雲比丘下。
是先釋一行念佛
又修念佛下。
次釋一時念佛
以如為境。
無境非佛者。
上觀法身也。
法身即如
如之理。
若以如如之理。
為所觀境
真如一切處。
一切處皆佛境也。
此則以般若智照法界境。
故云
一行念佛
先化次報次法者。
未達唯心
依事識觀佛化身。
巳達
唯心
業識觀佛報身
能斷無明
依般若觀佛法
身。
今則一時而修。
歷次第。
何者
化身是用
報身
智。
法身是理。
智外無如
故報即法。
如外無智
故法
報。
體外無用
故法報即應。
用外無體
故應即法報。
一即三。
言三即一故。
又一時而修者。
圓人不獨隨觀一身即是三身
但趣
一塵三身具足
所謂此觀微妙
即一而三。
即三而
一。
一觀一切觀。
一切一觀
非一非一切。
如此之觀
一切觀也。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者。
即是一心三觀
三諦一境
謂之彼佛者。
是託彼果佛圓明之體。
顯我眾生性德之佛也。
畢竟得生住正定者
往生之人。
約有三位。
一如蓮華
未開時。
信行未滿
未名不退
但以處無退緣。
故稱不
退。
二信滿足以去
華開見佛。
十住位。
得少分見
法身
正定位也。
三者三賢位滿入初地以去
證徧
滿法身。
無邊佛土
佛記龍樹菩薩等。
初地
淨土等也。
此中畢竟等。
是後二位
不以色念。
不念相好之色。
不以四智十八法念。
不念功德之心。
諸法自性空者。
以佛無別色心功德
唯有如如理。
如如智獨存故。
無所念是為念佛者。
華嚴云
性空即是佛。
金剛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
來。
佛以無境為境。
則念以無念為念也。
諦了自心名為觀佛者。
自心者即法身也。
諦了法身
方為觀佛。
外求有相佛。
與我不相干
不為境亂。
名為
三昧者。
三昧之言正受也。
會境歸心
無境可亂。
方名
正定也。
一體不移
名為心印者。
唯一真心充徧法界
湛然常住
方名心印不壞也。
疏。
雖云一心者。
前以一心
一行一時等。
若只以
一對一。
便墮數矣
法身無為不墮諸數。
雖云一心
實則一切諸心無不攝故。
鈔。
至誠心者。
至之言專。
誠之言實。
深心者。
佛果
高。
心往求。
故曰深心
亦從深理生
從厚樂善
生。
雖有三義不相捨。
高深果。
須見深理。
欲契深
理。
須厚樂善根。
此乃立行依理求果也。
迴向發願
者。
真如實念趣果善心
二心功德
善巧迴向
願生
淨土
速證法忍。
廣拔一切眾生苦惱
起信三心者。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謂向理之心。
無岐路。
此即二行之本。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諸善
行故。
修具萬德
迴向心源
自利行本
三者大悲
心。
欲拔一切眾苦故。
謂廣拔眾苦
令得菩提
利他
行本
妙行雖廣。
三行皆收。
名殊理一者
是以經論配合至誠心。
起信正念
如。
不念真如
豈名專實。
今此一心虗妄即真
無遷
即如
正念真如故。
深心
起信樂集一切
行。
以不萬行
豈名立行依理求果。
今此一心萬善
同歸
即樂集一切善行故。
迴向發願
起信大悲
拔苦。
不拔眾生
豈名迴向發願
今此一心頓圓
物我
大悲拔苦故。
一清淨心者。
萬善皆空。
纖塵不立故。
契真如心
二安清淨心者。
一行不圓
菩薩之心則不安隱
滿足萬善故。
廣修萬行心也。
三樂清淨心者。
若一
有情未度。
菩薩之心則不喜樂
樂者廣度有情故。
普度眾生心也。
無不盡者。
從來不與染法相應故。
又既入理一。
見思塵沙無明無不盡故。
無不具者。
本具恒沙
功德故。
又既入理一。
則此一心中。
頓捨萬緣
布施
乃至一心中。
靈靈不昧
智慧等故。
無不
者。
一心即無緣慈體。
廣攝有情故。
又既入理一。
自然
不捨法界徧入塵勞故。
華嚴十種念佛者。
寂靜念。
諸佛本來寂靜
眾生
喧雜
何名念佛
若能寂靜
即是念佛
二清淨念。
諸佛本來清淨
眾生污染
何名念佛
若能清淨
念佛
不竭念。
四明徹念。
五離塵念
種種塵念
離垢念。
八光耀念。
可愛
念。
無障礙念。
諸佛本來塵塵涉入
剎剎圓通
生心中多障。
何名念佛
若去其障礙
即是念佛
八法者。
饒益眾生
不望報。
二代一切眾生
苦惱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三等眾生謙下無礙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
四所未聞經。
之無疑。
不與
聲聞相違背。
六不嫉彼供。
不高巳利。
而於其中調
伏其心。
七常省巳過。
不訟彼短。
八恒以一心
求諸功
德。
行無瘡疣生於淨土者。
瘡疣玉之瑕身之疵也。
如既益眾生菩薩善行也。
苟或望報則瘡疣矣。
求諸功德菩薩善行也。
不一心則瘡疣矣。
修此
八行
去此八疵
誠為清淨之行而得生淨土也。
我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者
佛境界。
指所觀境
一切者。
橫徧豎窮故。
智慧光明。
指能觀之
見法門。
即收前二
以結其名。
謂以
慧。
觀諸佛境界。
即名普見也。
二十一念佛門者
智光普照
二令一切眾生
三令
住力
四令安住法。
照耀諸方
六入不可見處
於諸劫。
八住一切時。
九住一切剎。
十住一切世。
一住一切境。
十二住寂滅
十三住遠離
十四住廣大
十五住微細
十六住莊嚴
十七住能事
十八住自在
心。
十九住自業
二十住神變
二十一住虗空
智光
普照者。
常見一切諸佛國土
種種宮殿嚴淨故。
虗空者。
觀察如來所有身雲
莊嚴法界虗空界故
心外無境界者。
一心不亂
即是佛境界。
心外別
佛境界故。
心外無智照者。
一心不亂
即是
普照悉皆嚴淨
心外別無智光照故。
心外無虗
空者。
一心不亂
即是莊嚴法界
虗空界。
心外別
無住虗空故。
鈔。
心想佛時。
是心作佛者。
觀經云。
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
佛。
今釋是心作佛者。
作有二義
淨心能感他方應佛。
故名是心作佛。
即疏文所謂本是無。
心淨故有也。
二三昧能成巳之果佛。
故名是心作佛。
即疏文所謂
亦因三昧心終成作佛也。
初作他佛。
次作巳佛。
此約
能感能成。
釋作也。
是心是佛者。
是亦二義
一心即應佛。
故名是心是佛。
即疏文所謂向聞佛本是無。
心淨故有
便謂條然有
異。
故言即是應佛。
心外無佛也。
二心即果佛。
名是
心是佛。
即疏文所謂亦無佛之因也。
初是應佛。
二是
果佛。
此約即應即果。
是也
若論作是之義者。
不思三觀也。
何者
明心
佛故。
顯非性德。
自然有佛。
明心是佛故。
顯非修德
因緣成佛
即是而作。
全性成修。
則泯一切自然
性。
即作而是。
故全修即性。
則泯一切因緣之性。
若其
然者。
何思不絕
何議不忘。
既以作是絕乎思議
復以作是。
顯於三觀
以若破若
立。
皆名為作
空假二觀也。
不破不立
名之為是
中道
觀也。
全是而作。
三諦俱破。
三諦俱立
一空一切
空。
名一假一切假也。
全作而是。
則於三諦俱非破非
立。
一中一切中也。
即中之空假名作
能破三惑
三法
故感他佛。
三身圓應
能成我心三身當果。
空假之中名是。
則全惑即智。
全障即德。
故心佛。
心是果佛。
故知作是一心修者。
不思三觀也。
由此一心
終當作佛四句
一心即不生滅因地心也。
由此因心
終成果覺。
故始從信解。
至行證。
等覺還
源。
直至如來莊嚴海。
名作也
即此一心
全體是佛四句
一心即真法性身也。
無修證。
不涉程途
全體是佛。
若言是因。
對果言因。
無當果。
因是誰因。
若言是果。
對因言果。
無前因。
是誰果。
名是也
鈔。
修餘少善名散者。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是散
修善
名散善
一心不亂定者
心緣一境
無有
異念。
言定
一心分定散者。
一心者。
雖心緣一境
猶屬識心
所緣之境。
念念遷流
能緣之心。
新新不住
對前散心
故名曰定。
對後理一。
猶名為散。
善中散善也。
理一
心者。
見諸法實相
以不生滅心契真常之理。
本自不
動。
本自寂滅
善中之定善也。
一心者。
猶未離六識
故為中散
一心者。
則是
常住真心
故為定中定。
疏。
菩薩念佛者。
以有凡夫念佛三昧
二乘念佛
三昧
今是菩薩念佛三昧故。
鈔。
惟言正念實相者。
以不有。
不念空。
不念二邊
不念中道故。
今謂彼專下。
謂彼經並無信往生等語者。
正念
實相專主理故。
此經有信往生者。
事理故。
事一
心。
則不相同
若理一心
正彼正念實相也。
蓋彼下
釋疑
疑云
二經同一念佛三昧
而有專理兼事之
不同者。
何也。
蓋彼為能離念者。
無念正入
此為不
離念者。
以有念巧入。
為因不同
同歸無念
究竟
不別也。
鈔。
直指靈知者。
羅提云。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手執捉。
在足運奔。
悟之則為佛性
迷之則為精魂
也。
荷澤云。
知之一字
眾妙之門
永嘉云。
不須知知
但知而巳等。
門庭施設不同者。
淨土法門
有淨有穢。
有佛有生
建立門。
禪宗法門
淨穢雙非。
生佛不立
是約掃
蕩門。
所證無兩心者。
一切盡掃者。
頓除妄想
顯靈知。
一切建立者。
使成三昧
亦悟靈知
故古云參禪本
超生死。
念佛亦因脫死生。
但向一邊挨得入。
兩條
門路不多爭
傳法四句者。
初祖云。
本來茲土。
傳法迷情
一華
五葉
結果自然成。
印心四卷者。
初祖二祖曰。
吾有楞伽四卷
付與
汝。
即是如來心要法門
諸眾開示悟入
鈔。
紛然不齊者。
善惡無記三性說。
三性自體
迥異故。
雜然競起者。
八識緣境不同說。
眼識
色。
耳識緣聲。
賴耶緣根身器界故。
遡流窮源不出一心者。
始從清淨心中
無明妄動
賴耶
次從賴耶
轉出前七。
心王既起。
心所隨行
第引生五十一種。
如從源出流也。
遡流及源者。
心所不離心王
心王不起
心所生故
心王不離
心。
心不動
心王不現故。
審思量者。
七識也。
此識恒常
審推思察量度
八見分為我故。
恒之與審。
八識四句分別
一恒
而非審。
第八識不執我。
無間斷故。
二審而非恒。
第六識以執我。
間斷故。
三非恒非審。
謂前五識不執
我。
間斷故。
四亦恒亦審。
謂第七識執我。
無斷故。
真妄和合者。
賴耶也。
起信云。
不生不滅
生滅
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賴耶識
釋曰不生不滅者。
是如
來藏自性清淨心。
動作生滅不相離故。
云和合。
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如合。
生滅之心。
心之生滅
二相故。
真如全體動故。
心與生滅非異。
而恒不變
性故。
心與生滅非一也。
念極而忘者。
忘謂人法雙亡
六識脫落
七識
六識用事六識既脫則七識自然不行故恒審思量
者。
其思寂焉。
忘極而化者。
化謂空空亦空。
是識陰盡。
罔象虗無
妄想
淨盡無餘故。
真妄和合者。
其妄消焉。
巨浪微波
咸成止水者。
巨浪指前七識心心所。
楞伽
云。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
時。
微波第八識心心所
嚴云
急流水。
望如恬
靜。
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
濃雲薄霧
盡作澄空者。
濃雲喻前七心心所。
以前
麤重
障真重故
薄霧第八心心所。
第八微細
真輕故。
鈔。
若事一心下。
或問云。
此之至心
指事一心
未可焉知是理耶。
故云事一心雖亦滅罪。
如石壓
草。
如冰夾魚。
冰泮魚游
石去則草長
定力巳過。
復現
一心者。
一心既朗。
罪性皆空。
般若智了
知罪性不在內外中間故。
指理一心也。
十方眾生五句
明稱佛功勝。
唯一大乘
一切
二句
其所以。
謂何一稱佛時。
當作佛。
唯一
大乘耶。
曰以一切諸法。
唯一不二相。
一行不二行。
唯一乘。
所謂二句
轉釋一相
如是五句
利益
一相
畢竟空相
一切諸相
名一相
一門
法華中。
唯有一門
而復陿小
無生無滅。
華嚴所謂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畢竟空相
以破諸法畢竟淨盡
名為
畢竟
又解畢竟名為終竟
觀是終竟之法。
不可得
則不執有究竟之法。
名為畢竟空。
故法華云
乃至
竟涅槃。
常寂滅相
終歸於空也。
五欲五塵
以能
動人欲心
故遂名欲。
五蓋
貪瞋癡
睡眠
掉悔。
五能覆蓋真性
障諸禪定
故名曰蓋。
五根
信念
定慧
禪定
即百八三昧等。
法界初門云。
以是
慧。
照諸禪定
種種法門
無染無著。
則能出生菩薩
百八三昧等。
歸命一心者。
南無歸命
即是心也。
一聞佛名。
聞字是心聞
即若聞首題名字。
所得功德
不可限量之聞。
又即心聞十方
於大因力之聞。
鈔。
一乘大道四句
華嚴一乘大道
頓悟
心之大菩薩境界
樂生淨土菩薩境界
以厭此穢
土。
欣彼淨邦。
不達淨穢雙非。
知見不普故。
今謂下。
釋彼論意。
以論中知見不普。
是指得事一心
者。
非指理一心者。
得理一心
妙悟自心。
有何穢之
可厭
淨之可忻耶。
此乃縱釋
然雖下是奪釋。
平等法界
無生可度者。
平等法界
不度眾生
彌勒如。
眾生如。
一如無二如故
常修
淨土教化眾生者。
淨名經云。
雖知諸佛國
及與眾生
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眾生
所謂一乘道者
平等法界
無生可度。
真如界內不受一塵也。
常修淨
教化眾生
佛事門頭不捨一法也。
事理圓融
權實
不二
一乘大道也。
普賢菩薩
華嚴長子者。
他經皆首文殊
以重智故
此經獨首普賢
宗法界行故。
鈔。
不可以仁之難熟者。
孟子云。
五穀者。
種之美者
也。
苟為不熟
不如稊稗
夫仁亦在乎之而巳矣。
疏。
又此四字
離合之者
相非即是離。
即即
是合。
相非名不亂
是以離釋之。
相即故名一心
以合釋之。
一心一心
不亂自不亂。
不妨離釋。
心即不亂
不亂一心
不妨合釋。
鈔。
相即下十一句。
釋相即。
名一心
有而無者
起即性空故。
即無而有者。
性空緣起故。
二邊叵得
二句
互奪兩亡
緣起性空
既俱不可得
則非緣起
空之中道
不存故。
三德渾然
不可分別者。
有即
萬法齊彰。
解脫德。
無即一塵不立
般若德。
中即
空有難思
法身德。
即有而無。
解脫般若
即無
有。
般若解脫
二邊叵得。
般若解脫法身
中亦不
存。
法身般若解脫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天王
目。
伊字三點
三德渾然
名一心
相非下十四句。
相非
名不亂
非是空。
緣起
性空
非是假。
性空緣起
中非假空。
中道緣起
性空
非是假。
能所雙亡
般若德。
非是空。
能所雙立解脫德。
中非假空。
雙照雙遮成法身
德。
般若非法解脫
解脫般若法身
法身解脫
般若
三德歷然
名不亂
渾然歷然
歷然即渾
然。
一心不亂
不亂一心也。
鈔。
小教下。
正明五教一心
小教由心造業等者。
小教不知八識
六識造善
惡業
三界六道苦樂等境。
故曰一心
假名一心
真一心也。
以不唯心之理。
外實前境故。
始教以賴耶所變為一心者。
始教知有八識
不即
真如
真如凝然不變不隨緣故
生滅八識
含漏
無漏種所變現也。
如云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以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等。
此以生滅八識一心
終教如來藏一心者。
終教八識
即真隨緣
阿賴耶識
識如夢幻。
唯一真如
此以如來藏為一
心。
頓教以染淨俱泯為一心者。
染即六識
生滅八識
等。
淨即如來藏
終教如來藏
雖云至淨。
以見有
如來藏在。
猶未離念故。
此則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識
二無我俱遣。
一念不生。
方為一心
圓教總該萬有一心者。
四教
則前淺後深。
互不
相攝。
圓教周徧含容
重重無盡
隨舉一塵
全彰
法界
總該萬有一心也。
天台四教此者
小即藏教。
始即通教。
終即別教。
圓教
頓即天台離言四教
疏。
具有此意者。
謂雖無事理之文。
而意則具足也。
鈔。
專念阿彌佛。
即得往生者。
論文云。
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修善迴向
求生世界
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
念真如法身者。
論文云。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
修習
畢竟得生
正定故。
雖念亦無能念可念者。
論文云。
若知一切法
雖說
有能說可說
雖念亦無能念可念
是名隨順
若離於
念。
名為得入。
疏。
顯密二義者。
言教直詮真性
開悟眾生
普願
解了
無有隱覆曰顯。
呪語王密詔。
唯佛能知。
菩薩不能曉了
但許精持。
不通解路曰
鈔。
自疑理性不明
所為無益者。
此專事者。
不明
理。
而阻其事也。
大勢至下。
正引事得通理
決疑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
方便觀心究理等。
今謂若
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不假觀心
理之方便
得心開。
直下念去。
念至念極心空。
自得
開悟也。
自疑稱佛名少。
或致落空者。
此專理者。
稱名少。
阻其理。
念念一下
正以理通事
決疑也。
念念理一。
念念彌陀者。
所謂念空真念
處處彌陀
法時蓮蕋化生也。
故曰其為稱名不亦大乎。
攝心體心四句
攝心即事持。
事得通理
攝心體心
體心即理持。
得通事。
體心攝心
疏。
隨機定者
根稍鈍人。
尚未能。
能究理。
勤事
攝心既定
然後觀心究理
不然妄識紛飛
分別
何益之有。
根性大利人。
般若緣深
法身
熟。
勤事行。
直究唯心
直捷根源
不勞摘葉尋枝故。
問。
前云執理而迷事。
貧士豪家之券。
又云約理
無可念。
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
以念即無念故。
今云。
就理持。
不勤事行
豈非前所斥耶。
答云。
之所斥。
乃執理而迷事。
耽著頑空
不信念佛者。
今徑
就理持。
是即返觀
深求淨土
不撥事行者。
故不
前咎
疏。
二十一字者。
專持名號
稱名故。
眾罪消滅
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疏。
自性非憶非忘下。
憶者對忘而言。
有憶有忘。
執持
直須兩頭撒開
中間坐斷
乃真執持
今者
對昨而言。
有昨有今。
非真七日
直須劫日雙消。
掃空
三際
乃真七日
若對多名一。
一則彌多
何名一心
迥超數量
直契無為
是名一心
若對亂名定。
定則
彌亂。
何名不亂
諦了自心。
頓超動寂
方名不亂
鈔。
本無生滅下。
生則有憶。
滅則有忘。
自性本無
滅。
何有憶忘。
過去為昨。
現在為今。
自性體絕去來
成今昨。
自性一亦不為一。
為墮諸數故。
則多尚奚
存。
自性定且無定形。
有物凝然故。
亂將安寄。
如斯會得
終日念佛
終日念心。
以心外無佛。
佛外無
心。
即佛即心。
即心即佛
心佛無有二故。
終日念心。
終日無念者。
以即佛即心。
則非佛。
即心即佛
非心
互奪兩亡
能所雙消故。
如是念佛
為真念佛
念佛
之理。
沾沾事行耶。
彌陀經疏鈔演義卷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