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续问答¶
续问答¶ 第 695a 页
No. 426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


疏钞既出。有不惬者。致辞诘难。其可从者。忻然从
之。不可从者。一一辩正。太无紧要。则置弗录。研几
析理。不得不然。非曰尚争。是名法喜。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何故乃云不退
堕耶。

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辩
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何以故。虽常言精不杂。
进不退。然此二字。总之成就进义。古云精进度懈怠
是也。进与退对。故精进即不退。二者。此重念佛普摄
诸度。不重训诂精进二字。况既云精进乃能不退。今
念佛之人。永不退堕。则念佛即成精进。不必更求精
进矣。如所问。乃是精进念佛。非念佛即精进。

问。华严八地。圆教初住。皆无生忍。天台云。圆教之
机。一生有登十地者。华严善财。法华龙女。禅宗诸
祖。即其人也。何故雷同。皆难造入。

答。八地始名真得无生。是华严宗语。据华严。则初地
以去。尚未云真得。况初住耶。岂不是圣且难之。只
叹其难得。不说定无人得也。彼一生十地者。谁敢
抑之不令造入耶。又禅宗诸祖。大有差等。谈何容
续问答¶ 第 695b 页 X22-0695.png
易。

问。若以五法对三自性者。应以名相对依他。妄想
对遍计。楞伽。唯识。皆如此说。今何不然。楞伽云。彼
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生。请观生之一字。此即依他
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也。非谓名相即是妄想。乃是
妄想之所生耳。如言舍利弗。鹙之所生。岂子即鹙
耶。

答。谓名相等三性错配。又谓名相为妄想所生。非名
相即是妄想。而引楞伽之文以證。然楞伽乃云。彼名
及相。是妄想自性。则名相属遍计。又分明下个是字。
而无生字。魏译唐译皆同。其分配与汝所说相反。我
依古译直述。是金口所出。将非之耶。将无别得梵本。
而欲更为一译耶。又言楞伽唯识皆然。却是不曾见
楞伽来。可骇也。且五法入三自性。本出自楞伽。贤首。
清凉。据楞伽判顿教。不据唯识也。今论顿教。正当用
楞伽文。又不讲唯识论。不必杂入。嗟乎。三译文字。昭
如日月。今是译人错耶。世尊错耶。吾不得而知之矣。
记取当来问弥勒。

问。引大本观经證圆义。有多违妨。一者引他成巳
妨。他经圆意。不关此故。二者前后相违妨。今疏前
后多云此经胜于大本。及十六观。乃要中之要。妙
中之妙故。三者分全混同妨。今疏判此为分圆。妙
宗判彼为纯圆故。四者观念混同妨。此经持名。彼
观佛故。五者繁约混同妨。此经至要。彼文烦故。故
续问答¶ 第 695c 页 X22-0695.png
知不应引彼为此證也。

答。初通引他成巳妨。于中复二。一通大本。曰。二经一
体。不名巳他。良以无量寿经。五正译。一参会。其本有
六。皆号大本。而今经乃名小本。是同为一经。但言有
多寡耳。何得判为巳他。如所引大本。或以一宝严树。
或以杂宝严树。则今经虽无此文。而其云七重行树。
实以四字摄纯严互严之义也。又所引大本。无量宝
华。出无量宝光。则今经虽无此文。而其云青黄赤白。
实以四种摄无量华光之义也。故疏钞屡言经中具
有此义。但文省耳。正谓此也。是知大本当引。固不待
论。二通观经。曰。观经稍疏。亦非异体。良以于文或无。
亦于义实有。如所引观经。佛既现六十万亿广大之
身。而又现丈六小身。则今经虽无此文。而寿无量。光
无量。即广大身故。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即或现大身
或现小身故。例而推之。观经有凫雁鸳鸯。岂今经之
极乐。只白鹤孔雀等耶。观经有五百亿楼阁。岂今经
之极乐。只七重楼阁耶。观经有观音势至。岂今经之
极乐。只弥陀一佛。而缺二侍耶。又反而论之。今经有
七重栏楯。观经无此语。岂彼之极乐。只行树无栏楯
耶。今经有菩萨众无量无边。观经无此语。岂彼之极
乐。只观音势至二菩萨耶。如是参合。故云文互见。而
义必周也。则大本原同一体。观经亦复极亲。引以为
證。非引圆觉證法华。引华严證涅槃之比也。二通前
后相违妨。前言其同。后不曾言其异。只说尤为简约。
续问答¶ 第 696a 页 X22-0696.png
故称要妙。以其简而该也。非对散而名要。对粗而名
妙也。三通分全混同妨。此经虽曰分圆。正与观经之
圆不异。何以故。观经对华严。亦分圆故。盖是同分别
教一乘之圆也。此别字。非藏通别圆之别也。四通观
念混同妨。汝盖以念字专属持名。然观经下品文云。
其人苦逼。不遑念佛。岂非观即是念乎。今经亦说光
明无量。行树楼阁。种种庄严。岂非观境乎。又持名观
想。同出一心。一心观想。一心持名。皆得名为念佛也。
五通繁约混同妨。上巳详陈言有多寡。义无差殊。不
劳更辩矣。噫。若入华藏玄门。则巳他前后。乃至繁简。
相即相入。不可思议。故此经名不可思议。

问。西竺之言。称梵语者。乃本乎光音天人之所传
也。今言梵者。净也。对华而言。文质之谓。盖不足以
尽之。况彼梵音。岂有质而无文。此土华言。岂有文
而无质。儒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释称文随于义。
义随于文。若彼质此文。则互有阙。辅行云。古来诤
竞未生。西方之言。皆称胡语。后因道士伪造化胡
经。方以葱岭之西为梵。葱岭之东为胡。今若以净
释梵而为质。岂可以乱而释胡。致使文质俱丧也。

答。疏中文质。略借此间语而为影喻。意以梵者清白
之相。华者文彩之相。殊无大故。何必费辞。然古人既
取华对梵。必有义也。不可忽也。又引文质彬彬。甚为
不当。文质必兼。何以商尚质。周尚文耶。二代何以称
圣世耶。优波离之净戒。迦旃延之文饰。二尊者不彬
续问答¶ 第 696b 页 X22-0696.png
彬耶。盖从其所重。固无妨也。又行之洁白者名梵行。
音之古淡者名梵言。奚不可以净而释梵也。况以净
释梵。出自古译。清凉大师华严疏亦云。梵是西域之
音。具云勃㘕摩。此翻云净。离染中极。故名为梵。夫离
染而言极者。正清净之至也。又引文义相随。以證文
质。然义之一字。安可为质。华梵尚不得称文质。文义
顾可称文质耶。又胡者。夷狄也。五天。赡部之中央。诸
佛之生处。槩之为胡者。谬人之论。非僧所宜言也。又
净乱何可相对。净是染净之净。非动静之静。而云以
净释梵。以乱释胡。使文质俱丧。何言之无谓也。

问。妙宗云。教教四门。门门四悉。今何以四悉为门。

答。凡能引人入道者。皆可言门。四悉亦门也。妙宗意
谓教教各有四门。四门亦复各有四悉檀门也。无门
字者。省文也。不信此言。更参考天台下尊宿。

问。经通五人所说。馀四佛印。即同佛说。今言佛说
如圣王敕。不同臣下之言。有扬此抑彼之失。真谛
释金光明经。偏赞本典。智者云。使愚者有忽他经
之失。不宜偏赞。今若云菩萨因人等者。华严多菩
萨说。维摩不二法门。皆菩萨说。涅槃夜叉说偈。法
华仙人传经。岂以人微而忽其道。经云。依法不依
人。何得以人而判于法。若以人而判法者。则空生
所说般若。应入阿含。如来所说小乘。应归大教。此
疑梗塞。愿垂教之。

答。对臣子而尊君父。天理人情之至也。本非平肩人。
续问答¶ 第 696c 页 X22-0696.png
何得谓之扬抑。若谓真谛偏赞金光明为失。则智者
偏赞法华。亦乃有失耶。若云法华更无胜者。则华严
其可抑耶。世尊于法华赞诸经之王。于金光明经亦
赞诸经之王。随宜而赞。皆是也。岂世尊亦有失耶。又
云。华严多菩萨说。至杂引夜叉等。然谓佛印者即同
佛说则可。谓即是佛说则不可。今百官所出政令。凡
巳禀国王者。岂即名之为诏书耶。又菩萨等既与佛
无别。何不自立。而待佛印。待佛印。则师资上下。了然
辩矣。况今只明此是佛说。不同馀人。不曾非诋菩萨
等。谓不得说经。何为作此无风起浪之语。助臣子与
君父争高。于天理不顺。于人情不安。况佛法耶。又云。
空生般若。应入小乘等。亦非也。今论人不论法。非有
罗汉说大法而我小之也。此等处本无人生疑。疑自
今始矣。因疑此。并疑经。遂不信净土。其慎辞哉。

问。毗婆尸佛。至释迦时。九十一劫。何故言二。若言
是大劫。应增一大字。况以大劫论之。八十小劫为
一大劫。但一劫有馀耳。

答。何不看钞中首尾二劫四字。七佛。三属庄严劫尾。
四属贤劫首。是首尾二大劫否。首尾二大劫。正九十
一小劫也。分明是大劫。何必更加大字。唐译成佛以
来十劫。云十大劫。什师止云十劫。即是十大劫也。亦
不更加大字。又云止是一劫有馀。一劫有馀。非首尾
二劫乎。思之。

问。何得说什师为千佛译师。引父母为例。千佛父
续问答¶ 第 697a 页 X22-0697.png
母。乃在佛世。况父母与子。及侍者等。此人不多。无
他可并。惟权无实。无别所妨。今译师则多。若罗什
为千佛之译师。则义净玄奘等例尔。若一切皆然。
何贵乎罗什所译。偏堪弘赞。若译师既然。则禅律
等例尔。圣人既然。凡亦应尔。则大乱权实。是故不
可。惟应守旧。

答。是何小视什师耶。因举七佛。故曰七佛以来。若举
八佛九佛十佛。安知不曰多佛以来译经师也。若定
执七佛。则文殊亦定止是七佛师耶。释迦亦定出自
伽耶城。今方成佛。而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劫耶。又
言必在佛世。是不知虽无文王犹兴也。又引母佛子
佛侍佛者无二人。而译经者有多众。夫母一。子一。则
诚然矣。佛成道三十年。阿难始为侍者。佛弟子无量。
三十年都无一人侍佛耶。侍佛者有多众。则阿难亦
无世世侍佛之理耶。又引义净玄奘等亦应尔。诸师
凡夫亦应尔。复大不然。译师更无胜劣耶。圣凡更无
分别耶。则今日四夷馆通使。其智慧皆与什师等耶。
又言七佛译师。天人所说。然安知天人止见七佛。而
未见七佛以前耶。如佛世老人求出家。而罗汉不知
彼八万劫前之善根。汝又安能测什师多劫之因缘
耶。且钞中初未尝以旧说七佛为非。特以理度之。容
有多佛译经之理耳。昔人云。旻法师。毗婆尸佛时即
为法师。又云。毗婆尸佛早留心。盖远指者。寻常以七
佛为率。而非定限七佛也。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
续问答¶ 第 697b 页 X22-0697.png
岂定限百世。而不能师二百三百世耶。许可人者曰。
此五百僧善知识。岂定限五百。而六百七百便不可
耶。赞老子云。无世不出。永嘉云。吾早曾经多劫修。何
必不使什师宽一佛地耶。此语且置。法华称富楼那
七佛以来说法第一。又云。九十亿佛以来。说法人中。
亦为第一。是金口语否。试展卷一观之。

问。显教者。脩多罗是也。密教者。咒是也。何乃以梵
语为密。华言为显。为以东方不测西竺之言为密
耶。为以梵语在彼即密耶。若在彼即密者。则西土
无显教。若此土不测彼言为密者。则此土典籍。传
至西土。未翻译时。亦应云密。若未翻译。则不可测。
若巳翻译。是则可知。若尔。何故云咒者非下凡可
测。

答。凡称理二字下语句。须另著眼始得。盖格外之谭。
不可拘文滞相。逐逐然以训诂之法而等例之也。况
今非正释经咒显密时也。夫新学沙弥。莫不知经之
为显。咒之为密矣。宁知影略借喻。权实无方。反覆转
移。纵横不碍。类而推之。世出世间。凡昭然易见者。皆
可言显也。凡幽然难知者。皆可言密也。且必以不可
测为密。可测为显乎。经中法华云。是法非思量分别
之所能解。维摩云。不知是何言。不知以何答。涅槃会
上。世尊拈华云众。百万人天。悉皆罔措。是经有时乎
不可测也。则经反成密矣。咒中。阿字是毗卢全身。吽
字是三解脱门。文殊五字咒。阿者无生义。啰者无染
续问答¶ 第 697c 页 X22-0697.png
义。是咒有时乎可测也。则咒反成显矣。故知汝言梵
语为密。则西土无显教。此方之言。西土不知。亦可言
密。以此为难者。皆繇执泥训诂显密二字之过也。且
显密二字。是从来世间字义。欲发明经咒圆通者。取
此二字配之。非许氏说文。及古篇韵家。曾训诂云。显
者经也。密者咒也。则此二字。何为更不可别处一用。
故云。凡昭然易见者皆可言显。凡幽然难知者皆可
言密也。试举一例。论语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则见者出义。隐者处义。既隐见是出处。何得释中庸
莫见乎隐者。以见为明处。隐为暗处。隐见可以明暗
出处通用。显密独不可以经咒华梵通用耶。然此且
据外书而言。若以内典言之。显密者。非即半满新旧
之类乎。既以小乘为半。大乘为满矣。何又云。悉昙章
生字之根本名半。馀章文字具足为满耶。是半满可
通用也。既以佛王三界为新。轮王十善为旧矣。何又
云。三德相即为新。三德不相即为旧耶。是新旧可通
用也。然此犹据比例而言。若的就显密言之。既以经
为显。咒为密矣。何又云。声闻见八万一人得道为显。
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道为密耶。是显密可通用
也。何于华梵而疑之。又此且就震旦。若通二土。亦可
东土华显而梵密。西土梵显而华密也。以上急为辩
疑。作是烦碎语。如实而说。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尔从
何处辩显密来。不见道莲华荷叶报君知。出水何如
未出时。江北江南问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
续问答¶ 第 698a 页 X22-0698.png

问。前藏乘分摄中。言惟有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
藏。而缘觉即摄入声闻藏中。何故今阿难持缘觉
藏耶。

答。二藏者。贤首清凉。依摄论及庄严论所出也。且合
缘觉声闻为一藏。单菩萨为一藏。分合之常例也。有
何不可。譬如兄弟三人。二人同居一宅。一人独居一
宅。亦何不可。而便谓既分二宅。不得名三兄弟耶。仲
兄附季弟之宅。非谓无仲也。缘觉摄声闻之藏。非谓
无缘觉也。时合时分。固并行而不悖也。

问。金刚疏云。舍卫亦名舍婆提。此以人为名。昔有
兄弟二人。名舍婆提。故立此名。今何故云多贤人
故。

答。彼疏云兄弟二仙。夫世人兄弟联登者。号多才之
门。今兄弟俱證仙品。谓多贤之国。亦奚不可。

问。前以无恃无怙而释孤独。所引證者。亦应同上。
语云君子周急不继富。此但无财。何谓无恃。

答。定以无财贫穷名急乎。夫言孤独。意该贫穷。言贫
穷。意该孤独。钞中非不普慈。其意甚明。何乃执泥孤
独二字。以辞害意。假使一人无父而大富。须达亦给
之耶。假使一人有子而贫甚。须达以其非孤独而不
给之耶。今养济院。俗曰孤老院。岂其皆无父无子而
多财者耶。且鳏寡孤独。乃有四种。其鳏夫寡妇。须达
决所不给耶。至于孔子。又岂止周无财。而孤独之辈
皆在所弃耶。又怙恃是玄序中语。与此无涉。不可援
续问答¶ 第 698b 页 X22-0698.png
引。

问。亡僧全戒。先见佛者。此但心见。非是见心。以佛
色身对彼识故。若引华色见佛色身。善现见佛法
身。此正见心。有何不可。

答。佛法即是佛心。此僧宁守戒死。不破戒生。得佛心
矣。故梵网以戒为千佛心地也。得佛心者。是名见佛。
且所云心见者。为以何心见佛乎。若是妄心。妄属虚
伪。不能见佛。若是真心。真无去来。真无生灭。无去无
来。无生无灭。即佛法身。何得不名见心。又云以佛色
身对彼识故。尤为不通。将谓彼既亡矣。彼识迅速。疾
于人行。先往佛所而见佛之金色身乎。则何殊人死
见阎罗也。安足取也。故须菩提之见佛。与此僧之见
佛。均之见佛法身也。何得不名见心。

问。迦叶身光。映蔽馀光。使不现故。名曰饮光。何故
云色。若吞馀色。应云饮色。何况色不可吞。以色对
光。逾明显故。

答。繇色有光。无金色者。光从何来。色不可吞。光独可
吞耶。夫吞之为义。体贴饮字。既知是映蔽之意。映蔽
馀色。使光不现。即名饮耳。岂真吞啖入彼腹耶。拘执
之病。一至于是。

问。拘絺罗下。应当言其入道因缘。然后论其答问
第一。若不尔者。则似此人。于外道法中。答问第一。

答。钞中繇精勤故。正入道因缘也。以精勤二字。略摄
多种因缘。又云恐滥外道论议。不知外道具四辩才
续问答¶ 第 698c 页 X22-0698.png
否。况此专重发扬念佛。与会之众。略叙而巳。今日不
作拘絺罗行实传也。

问。罗睺下。应云是佛之子。然后消释。义有所归。若
不云者。下诸文义。都无下落。而亦迷却此人所从。

答。试观佛为所障不即出家。及指腹等语。此人是佛
子耶。佛侄耶。佛孙耶。尚复迷却所从耶。

问。正宗初科。广明依正。此乃生信发愿起行之境。
今何故唯言生信境耶。

答。入道以信为主。经中说若有信者。又云难信之法。
信该行愿故。信为道元功德母故。

问。此中应云须摩提。此云极乐。然后乃以馀名缀
之。何故不云本经极乐。但言他名耶。

答。经文若言有世界名须摩提。则应云须摩提此云
极乐。今经文乃言有世界名极乐。则应云极乐者。梵
语须摩提。此不易之法也。况下文举安乐安养等馀
名巳竟。而以极乐总结。前后照应。明亦甚矣。

问。天台诸处所明四土皆以同居为第一。乃至寂
光第四。今何以寂光为第一耶。

答。从劣而胜。同居第一。从胜而劣。寂光第一。喻如登
仕者先九品而至一品。序爵者先一品而至九品。皆
可也。有时而言兄弟。有时而言弟兄。皆可也。今不讲
四教仪。不须费辞于无益之地。

问。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苦乐有于多种。应以
四土简之。如妙宗钞说。今若直言无二死苦。故名
续问答¶ 第 699a 页 X22-0699.png
极乐。但以寂光。失下三土。以寂光净土方离二死
故。九品往生。惟上上品。方分离变易。上中。上下。方
离分段。其馀六品。二死全在。岂二死在。不名极乐
耶。故须细释。方免此妨。

答。多种苦乐。胜劣不同。自有钞文在后。繇同居以至
寂光。四种显然。何谓不细释也。今文总明无苦。故详
举诸苦巳竟。而以二苦结叹。言莲华化生。则便离分
段。一生不退。则终离变易也。然谓中下六品。二死全
在。全之一字。死之一字。大为不可。变易可说尚存。分
段何云全在。略说有三。一者。分段乃有质有碍。故有
生死。大本云。生彼国者。皆清虚之身。安得有分段死
也。二者。只闻从莲华中生。未闻于莲华中死。故此经
云。及其人民。寿命无量。大本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
寿有齐限者。不取正觉。智者大师云。生彼国者。即得
寿命永劫。共佛菩萨齐等。安得有分段死也。三者。死
必有生。未闻彼国有死此一华中。别生彼一华中者
智者大师云。但生彼国巳。即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
退落三界生死业缚者。安得有分段死也。离生死苦。
故愿求生。生死问于娑婆。求生何益。慈云忏主云。彼
国无复生死。无为居士云。彼国身非分段。二公纵不
足信。智者大师犹不足信乎。若据伏惑断惑。而曰未
断惑者。有分段死。乃此土修行则然耳。岂不闻净土
是带惑往生。故殊胜异常也。如极乐与诸世界等。何
智者云。释迦佛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弥勒
续问答¶ 第 699b 页 X22-0699.png
出世亦尔。而独赞极乐也。况极乐果报不可思议。毋
以名相拘之。

问。古人以夏仍飞雪。冬积坚冰。释清凉山。有人难
云。若尔。应云清冷。故知凉之与冷。宜应别焉。

答。夏仍飞雪。冬积坚冰。不得云清凉者。此齐东语也。
夫五台夏雪冬冰。至今犹然。而古称万菩萨所居。何
无一菩萨为正其错。改作清冷山耶。以其曾无炎暑。
故号清凉。正凉冷通用也。又曰。不寒不热。乃名清凉。
宁知不寒不热。则和之谓耳。春温夏热。总之属阳。秋
凉冬冷。总之属阴。故可通用也。何必琐琐焉较凉冷
二字于无益之地。亦惑矣。又法数释唐译清冷。亦曰
清滢凉冷。

问。清凉润泽。不可以劫火不可使其热涸等销之。
何则。万法从缘。变化不测。真如性非生灭。尚自随
缘。净土虽曰唯心。宁无转变。若不转变。是顽碍物。
何足为妙。是故经云。欲冷则冷。欲煖则煖。欲满欲
浅。皆随人意。故知不必以不热不涸而释清冷润
泽。

答。若只平常说个清冷润泽。凡水皆然。何得西方独
擅功德之名也。如必以不变为顽碍之物。佛言。劫火
所烧时。我此土安隐。是亦可谓之顽碍耶。例而推之。
油鼎不能烂惠公之手。汝纵以为顽碍手。烈𦦨不能
燔摩腾之经。可亦以为顽碍经耶。犹未也。鬼母倾家
属不能启如来之钵。外道诵千咒。不能飞稠师之衣。
续问答¶ 第 699c 页 X22-0699.png
文殊尽神力。不能出女子之定。日可令冷。月可令热。
不能易四谛之法。汝以为披顽碍衣。持顽碍钵。入顽
碍定。说顽碍法耶。劫火洞然毫末尽。青山依旧白云
中。是则此土尚不曾移易一丝毫许。而云净土宁无
转变可乎。无量寿经论云。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
虚空还可转变否。水火风难。大三灾所不能动之地。
故胜过三界也。又引宝池随意之文以證转变。尤为
不可。宝池是自心受用之乐。劫火是外难侵逼之苦。
外难可侵。则繇境不繇心矣。尚得为随意转变乎。果
如汝言。宝池必可乾涸。金地必可销镕。行树必可摧
残。楼阁必可倾毁。然后为妙土耶。又前言二死全在。
今言劫火可烧。则极乐乃成秽土耳。岂理也哉。

问。五方之属五行。乃震旦之世数也。于其西域。尚
未尽通。况十万亿土之外极乐乎。若极乐在娑婆
之西。而属庚辛金者。则从是西方巳去。不可说不
可说佛刹。皆在娑婆之西。皆属庚辛金。尽雨白华。
理岂然乎。若西方属金。而雨白华。娑婆在极乐之
东。应属甲乙木。而常雨青华。何故佛说法华。而雨
大小赤白。何况极乐莲开四色。而更有间杂等耶。
故知不应以此五行。而判彼佛土也。

答。钞文先叙多种杂色天华。正意巳竟。后出言外馀
意。故安亦可二字。言亦可西方属金。以表白业。盖取
杂色中之白华。何曾说彼国纯白华耶。如此分别。何
必引莲开四色而为證也。又此经单举白华以该馀
续问答¶ 第 700a 页 X22-0700.png
色。故微露世尊巧妙劝导之神机耳。可与知者道。未
易与拘士谭也。枣柏以八卦判方隅。其世界亦不少。
未可议其为非也。如以娑婆西去。世界无量。不得皆
名西方。意以东看成西。西看成东。不知华严以东方
表不动智。文殊从东方无量刹来。其国皆名不动。夫
既以东方为不动。则娑婆看之成东。彼世界外看之
乃成西耳。何得仍名不动。善财南询。以南方为正位。
意亦如是。噫。若入华严玄门。尽世界可名西。尽天华
可名白。正西之时。不碍五方齐现。正白之时。不妨五
色烂然。他方他色。即入融通。亦复如是。

问。自归于佛。当愿众生。此则以他对巳而称为自。
自为能归。佛为所归。何故以归依自佛释之。禅宗
元有此语。恐难施于教乘。理论则可。事则不去。

答。这里是什么去处。说能说所。又云。禅宗难施于教。
低声低声。不独迷禅。兼亦迷教矣。何谓迷禅。无佛处
不得住。有佛处急走过。试买草鞋行脚三十年。抱著
个能归。走尽天涯觅所归去。如何是佛。即汝便是。汝
既是佛。则为所归。能归者毕竟在甚么处。何谓迷教。
华严云。念念自心。常有佛成正觉。法华云。自知当作
佛。圆觉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而四弘誓云。自性佛
道誓愿成。岂不览也。又既云理论事论。何不看此是
称理下语。而复云于理可。于事不可。判禅教为两途。
隔事理成二物。悲夫。

问。经云。转轮圣王百千种乐。不如忉利天一音之
续问答¶ 第 700b 页 X22-0700.png
美。乃至他化天百千种乐。不如极乐树中一音之
美。此中以多为能况。以少为所况。乃是以多况少。
何故云以少况多。若云极乐一音。胜如他化百千
种乐。此乃以少况多也。

答。疏云。以少况多。释今经也。今经先言极乐风树之
音。后言百千种乐。正以少况多故。钞中乃引大本。则
先人天。后极乐。方是以多况少耳。何不审也。虽然。以
少况多。以多况少。将天比地。将地比天。朝暮四三。争
论且止。

问。起信疏云。不退有三。初则十信初心。未尝断惑。
位非不退。但生彼国。无有退缘。是故不退。后之二
种。方是断惑不退位人。此如天台所判九品。其义
是同。故知生彼土人。虽然皆名跋致。初一种多。要
至无生。万中一二。何故槩云顿超。而胜四教诸不
退者。弘赞大乘。理则应尔。抑扬太过。恐生诤竞。

答。起信三种不退。钞中自开。不须援引。今是总明不
退。以赞念佛。殊胜功德也。且四教都言到某处方不
退。则未到时。应有退缘。此经直言不退。是但生彼国。
毕竟当證无生。故异诸教。岂贬诸教为不美也。盖世
尊悲心太切。既说诸教。犹恐利钝不一。或堕退缘。今
以一法该罗。更无退者。乃相助诸教。速成弘济。非与
诸教诤胜负也。当名和合。云何反说起诤。况前八地
文中。说无生极易。今此跋致文中。又说无生极难。何
前倨而后恭。忽扬而忽抑也。岂不是诤竞。
续问答¶ 第 700c 页 X22-0700.png

问。须陀洹七生者。分段生死也。一生补处者。惟有
一分无明。一变易生死也。故圆教初地。至妙觉位。
有十一生。皆约变易而论。所以法华有增道损生
之说。故知二种生死。不可雷同。岂得以须陀洹与
补处并。生西方者。补处甚难。下品生人。至阿罗汉。
尚经多劫。何况七生。而须陀洹位在中品。
大师
慈心太煞。赞经可。然再宜缓款。使他莫测。

答。钞中引三果四果圣人。去佛处尚远。正比况赞叹
一生补处之难及耳。殊无须陀洹并于补处之意。来
说与钞文略不相蒙。今此驳难。反成我义矣。奇哉。况
释经贵图令人易知。何必使他莫测。


* 续问答

有当问。而前问不及。自设为或问如左。

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然大本三事。此经似
无。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往劫五
十三佛。此经既无。何名一体。

答。只消经中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一句。上之三义。摄
无不尽。一者。言成佛。则必有本成之因。大愿为因。在
其中矣。二者。言成佛。则必有助成之缘。众行为缘。在
其中矣。三者。言成佛以来。则必有所繇来。佛佛相承。
在其中矣。一句而该三义。故曰尤为要妙也。又持名
亦具三义。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
体备。无一佛不贯彻故。
续问答¶ 第 701a 页 X22-0701.png

问。此经既重持名。只宜以持名證圆。何兼取依正。

答。重持名者。言其为功之约。欲行人持少得多。非谓
一经只说持名。更无别义也。故此经以自性为体。以
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为宗。多义證圆。无足疑者。

问。文殊拣势至念佛。谓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今教念佛。何也。

答。玄叙中明无念之念。六方中明逗机之广。巳见大
意。犹有未尽。今更论之。楞严谓因果势必相符。念佛
是以无常生灭为因。而求真常不生灭果。故曰殊感。
然随时而赞。则门门各异。刊落一切。独显耳根。如实
而说。则法法皆圆。念佛耳根。有何差别。盖常不出于
无常之外。不生灭性。在生灭中。故菩萨虽知诸行无
常。而不废行门。虽知念属生灭。而不忘摄念。明于此
义。则知上智念佛。当处有念。当处无念。中下念佛。繇
乎有念。入于无念。何殊感之有。

问。为恶之人。未尝愿生恶道。而自然堕落。则为善
亦尔。念佛者。信行足矣。何以愿为。

答。为善如登。为恶如崩。登高则难。崩下则易。易故不
愿而获。难故非愿不成。且本师庄严净邦。实惟四十
八愿。普贤导归极乐。亦以十大愿王。故经中愿生彼
国。叠言之不置。岂徒然哉。

问。历代祖师。皆因参禅得悟。念佛亦有悟否。

答。试问渠悟者悟个甚么。岂非破生死惑。得自本心。
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耶。若向是谁念佛处觑破。一生
续问答¶ 第 701b 页 X22-0701.png
参学事毕。更说往生。巳是不唧留汉。虽然。一生彼国。
即得不退菩提。则终当大悟耳。尚何问参禅念佛为
同为异。

问。往生咒功德。何言不及持名。且平等称之。亦奚
不可。必此扬抑。

答。此有二义。一者。较论功德。则念佛功德。六方佛赞。
其往生咒未有此文。故华严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
即不可思议功德也。二者。随逐时宜。则无定法。有时
随宜。持名第一。有时随宜。持咒第一。今重持名。非扬
抑也。盖易地则皆然耳。

问。天如谓参禅念佛。门户虽不争多。却不许互相
兼带。今体究念佛。得非兼带乎。

答。疏钞巳见大意。今更详为决疑。言不许兼带者。良
繇念佛者。自疑与参禅异致。念外求禅。参禅者。自疑
与念佛殊归。禅外觅佛。心分二路。业不专精。故所不
许。今念佛者。即于念上体究。不曾别有作为。即拳究
手。即波究水。是一非二。何得名兼。纵名为兼。如是之
兼。非世之所谓兼也。兼亦何碍。势至以念佛心。入无
生忍。佛兼禅也。普贤以不可思议解脱。往生安乐。禅
兼佛也。故永明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而圆照
禀单传之旨。亦以净土密修。是皆兼而不二。一而常
兼者也。复何疑哉。

问。前解昼夜六时。谓彼无日月。唯以莲开鸟鸣为
昼。莲合鸟栖为夜也。今云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则
续问答¶ 第 701c 页 X22-0701.png
无栖时矣。似与前解不类。

答。大本所云鸟栖。栖者。止也。止谓不飞。非不鸣也。吾
窗前丛竹。群雀暮栖。按更齐鸣。而不失节。是且栖且
鸣也。况彼土之鸟。佛力所化。出音说法。何可思议。

问。疏云。华严圆极。此经分圆。圆全摄此。此分摄圆。
然圆无全分。全中有分。圆即有段。分中非全。圆即
不遍。如月在水。寸水全月。如风在树。片叶全风。分
全双乖。圆义不成。

答。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知者。无全无分。始得名圆。不
知者。可全可分。正所以为圆也。如曰全中有分。圆即
有段。然月落千江。月分为千。风入万窍。风分为万。全
中分也。而实无千无万。何虑圆之有段。如曰分中非
全。圆即不遍。然窗楞之月。一隙而巳。橐籥之风。一掬
而巳。分非全也。而全体是月是风。何虑圆之不遍。真
如可分分而證。无明可分分而断。即全而分。即分而
全。亦何碍焉。故华严号大不思议。维摩号小不思议。
即此全摄彼。彼分摄此之义也。既不思议。故无全无
分。而又可全可分也。是乃所以为圆极之教也。胡可
以常情测之也。

△复次。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时。
即儒之圆也。而子夏子游子张。各有圣人之一体。冉
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信如全中有分。圆则有段。
未闻孔子之圆。因各得其一体者。而遂割截成段也。
信如分中非全。圆则不遍。未闻孔子之圆。因一体非
全体者。而遂局隘不遍也。若云圆自属具体者。然具
续问答¶ 第 702a 页 X22-0702.png
体而微。微对巨得名。巨与微。即全与分之谓也。是故
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圭峰所以楷定圆觉者。万世不
易之至论也。比而例之。孔子全摄诸贤。诸贤分摄孔
子。亦犹是矣。又何疑焉。

问。能诠体性。其随识门四句。末云非本非影。夫非
本非影。顿也。顿则八识俱空。而列之随识门。何也。

答。圭峰本清凉所叙十体。约之为四。予以其简而明。
故全用之。清凉疏云。取楞伽等经顿教中义。八识虽
空。而说唯识。又云。本影四句。于一圣教。圆融无碍。方
为究竟甚深唯识道理。其义深玄。思之可见。

问。大本三辈往生。上辈者曰。舍家离俗。而作沙门。
则在家者。将上辈无望欤。

答。佛为众生说法。随时随机。固无定法。一法也。有此
处立而彼处破者。有此处轻而彼处重者。观经为王
后说法。但就所修之胜劣而定其品。大本为一切人
说。故普该僧俗。而僧与三宝之列。世间法俗宜逊僧
故也。若极论其理。但破除烦恼障碍。即是舍家离俗。
固不必问其发之有无。人之缁素矣。

问。共命鸟。钞云。今作人首者非。而山海经鸟之人
首者颇众。何以非之。

答。不谓鸟类无人首也。但此共命。若果人首。法华诸
经当有明注。而止言二首。不言二人首。焉可杜撰。况
山海经曾无共命鸟名。其中鸟之人首者。如人首而
一足。名曰蠹𩇯。人首而二足。名曰凫溪。人首而四目。
续问答¶ 第 702b 页 X22-0702.png
名曰颙颙。则一首耳。非二首也。有三首者。名曰瞿如。
则鸟首耳。非人首也。瞿如三首。共命二首。盖彷佛相
似也。自应例以瞿如而称鸟首。岂得以画工塑匠为
凭准乎。


* 答问

** 答虞德园

前与彼辩者。姑置勿论。更辩之。前辩是折伏狂愚。今
辩是与贤智者平气商确。乞勿作一例视之。极知居
士爱我。必欲此刻为全书耳。我今此辩。亦如居士爱
我。惟谅炤是幸。

** 共命鸟

非也。巳改作恐非矣。然不可不辩。共命不专极乐。雪
山五天竺皆有之。法华诸经屡取为喻。注释者止言
两头。及翻译名义俱然。曾无人身之说。即鸡头摩所
传图绘。然亦无存。亦未闻何经传载此五通菩萨言
是人身也。岂得以工匠所作为准凭耶。故前辩云。有
经论出载则可。且极乐地平如掌。无有诸山。今装塑
西方。竟作山形。安可信也。时人于古圣贤注疏。恒求
其错。工匠人所作。反蹈常袭故。不敢作一语辩正。独
何欤。又云蛇身亦得称帝。夫蛇身者。尚称为帝而不
称为蛇。今人身者。反不称人而称鸟耶。故前辩云。既
是人身。不得称鸟。愚意蛇身者。肤鳞鳞如蛇皮耳。非
真蛇也。若真蛇者。将横身而称帝欤。则俨然一蛇。何
续问答¶ 第 702c 页 X22-0702.png
以御臣民。将正身而称帝欤。则无手无足。袅袅如竹
竿。何繇而立。何繇而坐。何繇指挥动作。而行政事。乃
至神农牛首。亦状貌似牛。如沛公龙颜。班超虎头之
类耳。若真双角指天。两耳披风。针其毛。长其喙。世所
谓牛头马面者。阎罗王之部卒也。人将走而避之之
不暇矣。故昔人谓外纪不可尽信。而共工头触不周。
王充辩云。既不周号为天柱。共工力能触之使折。何
以战而不胜。此论不徇旧说。痛快千古。今之共命。恐
亦类是。

** 白鹤

按政和图经云。鹤有玄黄苍白。白为最良。穆天子传
云。天子至巨蒐二氏。二氏献白鹤之血以饮天子。如
寻常白鹤。畜者颇众。何必以献至尊。若其献者。必珍
贵异常。世所希有故也。稍有黑毛。非真白鹤。若真白
鹤。毛羽纯白。不肖儿童时。闻一博古老人所说。高瑞
南亦闻之可證。又引鹅鹭亦白。然此等原不以白为
贵。不可以例。如鹤白。鹦鹉白。龟白。鹿白。兔白。象白。皆
以白为贵。世所希有。鹤之纯白。正是此类。请更详之。

** 耳所未闻目所未见

经云。尚无恶道之名。即耳不闻此名也。不过极言其
决无恶道耳。若云亦必谈及恶道。当有闻者。则彼土
目中且实见鹤雀。宁止耳闻。据此。应改文云尚有恶
道之实。何况有名耶。前以彼怪行文倒说。不知其意
若此。
续问答¶ 第 703a 页 X22-0703.png

居士奇卓之才。淹博之学。震旦国中等埒无几。今在
禅门。正儒释二家望以为赤帜。而随之转移者也。不
宜反为拘名滞相者所惑。宜以大方之论。折其小见。
圆通之旨。破其偏枯。使正法大明于世。以报佛恩。乃
分内事。柰何塞毗耶不二之门。较东西于曲径。撤灯
王师子之座。争尺寸于绳床。非所望于后身之金粟
也。如不肖者。不希法师之位。不慕善知识之名。不贪
求四众归仰。即谤满天下。甚而覆瓿代薪。亦任之而
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