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664c 页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四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 袾宏 述

【○三感果(二)
初佛现我前二我往佛处。

○初佛现我前。】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疏】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乱。命终之时。
佛必现前也。以自力佛力。感应道交故。如二部经。
及诸经中说。

【钞】自力者。凡人命终。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平生善
恶。自然现前。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
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今专念佛。一心
不乱。则净念成就。清净心中。宁不佛现前乎。楞严
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也。佛力者。大
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
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寿终时。我
与大众现其人前。三辈往生中又云。其人命欲终
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观经九品。或言阿弥陀佛
至行者前。或云至其人所。皆现前意也。言诸经者
卷四 第 665a 页 X22-0665.png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
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住其人
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
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
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又华严四十六经云。如来
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
等。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若依般若。则自
力复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摄取
力。乃成三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摄取如
便风。三事周圆。必登彼岸矣。

【疏】佛及圣众者。佛兼报化。圣众兼菩萨声闻等。

【钞】兼报化者。观经明佛。先言六十万亿。后开丈六。
次言下品化佛来迎。则知九品所见不一。摄论亦
云登地方见报身。转展细妙。今但言佛。不分报化。
以一摄多故。兼菩萨声闻者。如观经上品上生云。
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
量诸天。现其人前。而亦有佛不来迎。菩萨来者。今
从多分。

【疏】问。临终佛现。亦有魔否。答。古谓无魔。脱或有之。
贵在辨识。

【钞】无魔者。单修禅定。或起阴魔。如楞严止观诸经
论中辨之甚悉。今谓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愿力。
大光明中。必无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
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须预辨识。如经论说。行人
卷四 第 665b 页 X22-0665.png
见佛。辨之有二。一。不与脩多罗合者。是为魔事。二
不与本所修合者。是为魔事。所以然者。以单修禅
人。本所修因。唯心无境故。外有佛现。悉置不论。以
果不协因故。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
相符。何得槩为魔事。若或未能了决。但如前辨别
察识而巳。问。既曰非魔。当是真佛。而古谓佛无去
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
来。无见而见。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
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
从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
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
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
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又
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
意也。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
应道交难思议也。

【疏】故知临终设像助念。文载圣经。法传西域。不应
疑阻。

【钞】华严十五经颂云。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
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疏云。
西域法。有欲舍命者。令面西。于前安一立像。像亦
面西。以幡顶挂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脚。作随佛
往生想。兼与烧香鸣磬。助称佛名。非直亡者得生
佛前。亦终成见佛光也。若神游大方。去留无碍者。
卷四 第 665c 页 X22-0665.png
置之言外。不尔。勉旃斯行。如上。则特为设像。以助
往生。何况一心不乱。感佛现前。乃虑为魔。自生疑
阻。

【疏】称理。则自性妄穷真露。是临终佛现义。

【钞】妄心未尽。幽幽绵绵。是为命根未断。惑断执空。
情消见谢。人亡家破。烟灭灰飞。命终之谓也。诸妄
尽除。不真何待。求佛不现前。不可得也。然而佛慈
无限。岂必临终。是故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二我往佛处。】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疏】上言临者。是将欲命终。今言终时。正煖尽识去。
心不颠倒者。以一心不乱。故不颠倒。以不颠倒。故
不生他处。即得者。言其速也。

【钞】颠倒者。繇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
乱。如前所谓将舍煖触。一生所作。俱时现前。心神
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
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
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
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
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
身。径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
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
他处者有三。一者娑婆世界。二者馀佛国土。三者
彼国边地。今皆拣之。速者。不经中阴。不隔时日。观
卷四 第 666a 页 X22-0666.png
经所谓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也。又智者云。临终在
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则往生净土时。所云在定
者。今心不颠倒是。所云动念者。后愿生彼国是。

【疏】大本云。其身体非世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
身体也。皆积众善之德。自然虚无之体。莲华中化
生。亦无乳养之者。

【钞】积善者。即是善根福德成就之身。非以欲爱为
因。四大为体。故不繇胎狱。托质华池也。亦无乳养
者。明自然增长。非如北洲。犹待指端出乳而为养
也。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
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
位也。三辈者。如大本谓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
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与圣众。
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
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
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
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向。
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
前。则得事有馀。得理不足者也。下辈生者。不能作
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
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
卷四 第 666b 页 X22-0666.png
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
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
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
上辈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
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
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下
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
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
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
例下辈也。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
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疏】如观经以上品上生为得无生忍。天台判属初
地。而华严明无生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信有
多品。况复馀品。

【钞】浅深者。八地净忍分中疏云。无生忍。略有二种。
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
慧心安此。故名为忍。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
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如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
起。方曰无生。前说犹通诸地。后唯八地所专。馀如
前序中辨。故知无生忍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
从一地以至八地。巳容多品。馀可知矣。故细分之。
亦应无量。

【疏】又三辈九品。二经相配。诸说稍异。如辅正所解
卷四 第 666c 页 X22-0666.png
融之。

【钞】观经疏云。此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
辈也。孤山谓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
明善行。不及恶人也。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故云
诸说稍异。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
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
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
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各有所据。取义不同。
故不违也。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
终善。恶人既巳成善。岂不贤圣同科。三辈九品。正
相配合。又何疑焉。

【疏】又华严明念佛者。数与心等。即是三辈九品随
因不同义。

【钞】数心等者。华严二十三经。离垢幢菩萨偈云。以
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释云。数与心等者。谓随念随现。随念有二。一随念
多少。佛亦如之。如念佛一声。有一化佛从口中出
等。二随念浅深。佛应称之。如临终见佛有胜有劣
等。多少浅深。即辈品分别也。此人得见佛者。即阿
弥陀佛现在其前也。专念者。即一心不乱也。

【疏】又志眼二种净业。亦三辈九品义。

【钞】志眼法师云。往生一门。有二净业。一曰正观。默
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备修万善也。二事俱得。则了
达四净土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远作三土
卷四 第 667a 页 X22-0667.png
因耳。故知净土。正究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
悠众生耳。又云。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以
导之。即预优品。愚朴之辈。但称佛发愿者亦生。观
净土一门。则圣人无弃物也。按所云正观。通乎上
中。所云助行。通乎中下。又法师此论极善。观者毋
忽。

【疏】有言九品。八从莲生。以第一品云金刚台故。今
参合经论。仍以九品皆属莲生。

【钞】八从莲生者。据观经上品上生文云。自见其身。
乘金刚台。独无莲华二字。故言下之八品。乃从莲
生。然经论所明。历历皆说生西方者。俱从莲生。大
本法藏愿云。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蠕。生
我刹者。皆于七宝池内。莲华中化生。言皆。则槩举
九品矣。又云。他方诸大菩萨。欲见阿弥陀佛者。径
于彼国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言大菩萨。则必非中
下矣。又云。其上辈者。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
致。即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言上辈。即正对上品
矣。并无最上不莲之意。又法华云。闻此经典。如说
修行。命终即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围绕
住处。生莲华中。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夫得无生
忍。非上上品乎。又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
导归极乐。而曰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
生。夫普贤往生。非上上品乎。又宝积明十心回向。
后得莲华化生。夫十心菩萨。非上上品乎。以是参
卷四 第 667b 页 X22-0667.png
考。确有明證。问。果尔。则上上文中。何以曰金刚台。
不曰莲华。答。文互有无。不足泥故。何以知之。上品
中生。亦曰乘紫金台。又将曰七从莲生乎。况中品
之下。亦但云此人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
西方极乐世界。文中并无莲华二字。又将曰六从
莲生乎。夫既以不莲为胜。则中下劣品。何以不莲。
又中品之上。独曰莲华台。其金刚台紫金台之类
乎。其莲华之类乎。错杂不伦。进退无据。灼知文互
缺而义必周也。愚意各有莲华。华各有台。台各不
同。而金刚为台之最胜耳。如怀玉银台初来。金台
继至。可验也。且台之义二。一者基台之台。则台在
华下。如世刻像。下作宝台。台上安华。华上安佛。是
也。二者房台之台。则台在华内。如法华玄义。以莲
表十如。至如是报文云。臂如莲实围绕房台。又云。
实依于台。实者莲子。子藏台中。则世所谓莲房是
也。又华严十地莲华文云。琉璃为茎。栴檀为台。玛
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并称茎台须叶。而涅槃亦
云。譬如茎叶须台。合为莲华。此所谓台。皆房台也。
即法华甄叔迦宝以为其台之意也。观是。则知观
经华座观中。先言作莲华想。次云释迦毗楞伽宝
以为其台。则华内之台也。又云。一一金色。处处变
化。或作金刚台。或作珍网等。则华下之台也。故上
品中生。先言紫金台。次云足下亦有七宝莲华。则
紫金台在华下明矣。华必有台。台必有华。言金刚
卷四 第 667c 页 X22-0667.png
台。不言华。与言华不言台。文前后互显耳。但上上
品一生莲中。即时华开。即时见佛。即时證道。其馀
则华开渐晚。见佛渐迟。證道渐远。以是分别。知上
上独胜。非为无莲也。若以无莲为胜。有莲为劣。是
薄莲也。何取于莲邦。而华座观明佛坐莲华。则佛
亦劣矣。理云何通。问。极乐九品。八从莲生。四明何
为有是言乎。答。四明只说八从莲生。未说不莲为
是何品。以中下品亦无莲华故。若果上上不莲。当
必有说。而乃徒开其端。不竟其说者。何也。或此八
字传写之误。安知不是极乐九品。必从莲生。俟高
明更辨之。

【疏】问。下品之外。复有胎生。为实有否。答。表信力不
坚故。实无胎生。

【钞】非胎生者。大本云。佛告弥勒。若有众生。修诸功
德。愿生彼刹。不了佛智。志意犹豫。临命终时。方悔
巳过。以是生彼。才入边地。见七宝城。即便止住。于
莲华生。亦有自然快乐。如忉利天。惟于城中经五
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以此为苦。故名胎生。非
实胎育如人间也。又云。如刹帝利。其子犯法。幽之
内宫。处以华观。层楼绮殿。好饰奇珍。宝帐金床。服
御所资。悉皆丰备。而以阎浮金锁。系其两足。不得
自在。即胎生喻也。又云。若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
离本处。即得往诣无量寿佛所。又菩萨处胎经云。
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
卷四 第 668a 页 X22-0668.png
七宝。其乐无比。发意欲生弥陀佛国。而染著于此。
不能前进。亦疑城边地类也。如是皆繇信不切故。

【疏】问。既云七日。彼临终十念。特俄顷耳。何得往生。
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论中说。又自力他力。如那先
中说。

【钞】智论云。临死少许时心。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
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
是一心不乱故。那先经云。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
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
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堕
泥犁。而得往生。亦复如是。则巳之心力。佛之愿力。
交相成也。

【疏】问。既云往生。昔人又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
去。是乃有生无往。今曰往生。二义相戾。答。以生于
自心。故不往而往。名为往生。如华严解脱长者说。

【钞】华严重重法界。不出一心。楞严十方虚空。皆汝
心内。是知极乐之生。生乎自心。心无界限。则无西
无东。去至何所。状其易秽而净。脱旧而新。离一得
一。似有所往。名之为往。岂曰从此向彼。如世间经
城过邑之往耶。解脱所说者。入法界品。解脱长者
言。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若欲愿见安乐
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既云随意。则不越一念
而生彼国。故知状其得生。名之往生。实无所往。不
住而往。不妨说往。究极而言。非但无往。亦复无生。
卷四 第 668b 页 X22-0668.png
不生而生。不妨说生。

【疏】问。兜率内院。昔人亦愿往生。今何偏示极乐。答。
因难易故。境胜劣故。主师资故。又问。胜莲华世界。
甚超极乐。何以不往。答。乐邦在近。不应求远故。

【钞】问意盖谓弥勒亦现在说法。内院亦清净庄严。
而不求生。当是何故。答有三义。一因难易者。凡生
内院。必智断功德。堪与圣流。非若极乐。但求生者。
净念成就。即克如愿。无论惑业。昔奘师谓内院易
生。良以兜率之离人世。可计由旬。极乐之去娑婆。
历多佛刹。彼论地。不论因。今论因。不论地。义各有
取。然极而论之。奘师为当时一类之机。此经乃万
世常行之道耳。二境胜劣者。内院不越三界之中
极乐出过三界之外。极乐疑城。尚无女人。内院外
生。便有五欲。故曰下生犹胜天宫也。三主师资者。
弥陀圆万德之果。巳證如来。弥勒称补处之尊。犹
居等觉。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则弥勒方与观
音势至。同侍导师之侧。曰师资也。故见弥陀。即见
弥勒。见弥勒。未必见弥陀也。又古德有云。先生西
方。后生龙华。亦大有理。偏求极乐。不亦宜乎。胜莲
华者。详见前寿命文中。今谓华严较论国土。娑婆
之后。即云极乐。远之又远。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方
曰胜莲。则极乐者邻邦。胜莲者遐域也。喻如越饥
吴稔。举足即吴。舍吴不往。而远慕燕秦。惑亦甚矣。

【疏】问。见有一生念佛。临终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繇
卷四 第 668c 页 X22-0668.png
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

【钞】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谓虽不懈怠。亦不精进。
未能一心。故不得生。若果真实用心。而未纯一。虽
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于来世成就三昧而得生
彼。如梵网云。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宗门谓才出
头来。一闻千悟者。是也。慎毋藉口曰。某某念佛。徒
劳无功。遂谤圣教为不足信。

【疏】称理。则自性无形。是不颠倒义。自性无垢。是生
极乐义。

【钞】六祖云。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是则求
于正相尚不可得。将以何物而名颠倒。般若心经
云。是诸法空相。不垢不净。是则求于净相尚不可
得。将指何处而号娑婆。不颠倒处。全身坐极乐莲
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
心。西方去此不远。

○四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
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是利者。指上见佛往生。此言者。见斯大利。故说
此一心持名之言也。不愿往者。则孤佛说。是为第
二重劝。

【钞】无利益语。佛所不谈。持名即得往生。于诸众生
有大利益。故佛说也。良繇巳得往生。是名自利。生
彼国巳。闻法得道。还能广度无量众生。是名利他。
卷四 第 669a 页 X22-0669.png
具斯二利。故云大利。第二劝者。初言众生闻者。止
是得闻彼国庄严胜妙。故起愿乐。未委如何得生。
今出其繇。言一心持名。佛来接引。遂得生彼。则愿
当益切。故云二劝。

【疏】又言利者。反显不愿往生之害。示欣厌也。

【钞】此土修行。多劫升沈。不能解脱。今以称名往生。
遂登不退。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诸乐。害即众
苦。故当欣厌。

【疏】又我说者。正明无问自说故。

【钞】见斯大利。急为指陈。恐诸众生迟迟失利。故不
俟请问也。

【疏】称理。则自性具足。是利义。

【钞】试观自性。欠少何事。灵知体上。弥陀圣众终日
现前。常寂光中。极乐净邦无时不往。奈何佛见是
利。众生若盲。佛说是利。众生若聋。虽是劳他金口
宣扬。须是一回亲见始得。

○三交引佛言令断疑惑(二)
初明佛同赞二释
经应赞。

○初明佛同赞(二)
初本佛赞二他佛赞。

○初本佛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
利。」

【【疏】承上不独我见是利而说此言。亦十方诸佛同
见是利而说此言也。赞者。称赞。叹者。感叹。不可思
卷四 第 669b 页 X22-0669.png
议者。上言我见是利。今极言其利非寻常之利也。
文有三转。一。非无益。故云利。二。非但事福之利。故
云功德之利。三。非但功德之利。故云不可思议功
德之利也。以是赞叹。非偶然故。

【钞】称赞者。称扬赞美彼佛广大功德。令人归信也。
感叹者。感激叹息。此法人天希有。历劫难逢。令人
悲喜。喜者。喜其得闻。悲者。悲其闻之晚也。不可思
议。是此经原名。义见前序。经名不可思议者。正以
阿弥陀佛。有此不可思议大功德也。文有三转者。
利中多含。展转深广。初。事福之利者。修事相福。世
间因故。是名小利。二。功德之利者。出世间因故。是
名大利。三。不思议功德者。出世间上上因故。是名
大利中大利。盖功德虽胜事福。于中复分胜劣。有
可思议。有不可思议。今是不可思议之功德也。故
大利中。复称大利。

【疏】不可思议。如声王中说。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
不可思议。神通现化。不可思议。若能信如是事。当
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又依正
因果。四俱不可思议。

【钞】此分为四。一是施法广大功德。谓无量寿。无量
光。三宝道品种种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谓水鸟
树林。咸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众生皆具相
好神变等。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谓难信之法。能信
受者。宿修无量善根等。四是果报难胜功德。谓即
卷四 第 669c 页 X22-0669.png
得往生。即得入上善会。即得不退转地。毕竟成佛
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如金刚般若云。是
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依正因果
者。依谓同居即寂光。正谓应身即法身。因谓七日
功成。果谓一生不退。亦复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
议也。昔英法师。于东都讲华严经四十遍。因入绰
禅师净业道场。深入三昧。叹曰。自恨多年空寻文
疏。劳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议。

【疏】称理。则自性离心言相。是不可思议功德义。

【钞】起信论云。是心从本以来。离心缘相。离言说相。
是故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滞句者迷。承言者丧。然
则当如之何。纵饶缄口忘机。依然堕落无记。是之
谓不可思议。

○二他佛赞(六)
初东方二南方三西方四北方
五下方六上方。

○初东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
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
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引诸佛赞者。见此净土法门。乃千佛万佛。无量
诸佛。异口同音之所赞叹。当谛信勿疑也。唐译具
有十方。今缺四隅者。文省也。先东方者。举方常法。
亦以东表智故。
卷四 第 670a 页 X22-0670.png

【钞】十方者。奘师译有四隅。则成十方。今止六者。以
正摄隅。故文省也。举方常法者。经中凡举十方。每
先东为首。东者。于时为春。万物生长。有智慧义。以
智者。万法之先导。故首举东方。即舍利文殊首众
意也。

【疏】举六方者。释迦处中故。

【钞】既言上下四方。中央何独不举。盖释迦处娑婆
世界。以本所居为中。前之后之。左之右之。仰之俯
之。成六方也。

【疏】阿閦鞞者。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一云。不为二
边之所动故。

【钞】法身者。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妙觉地无所增。无
明地无所减。湛然常住。如如不动故。二边者。有无
也。有不能使之著相。无不能使之落空。不断不常。
二不动故。问。东属春生。于卦为震。震者。动也。云何
佛号不动。答。以是即动即静。应万变而常寂。故云
不动。华严以东方为不动智。正此意也。

【疏】须弥相者。佛相无尽。如须弥故。

【钞】须弥。此云妙高。众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
佛之相好。百福所成。无不具足。是之谓妙。人天二
乘。及诸菩萨相好皆莫能及。是之谓高。

【疏】大须弥者。佛德高广。如大须弥故。一云佛名大
于须弥。如维摩中说。

【钞】须弥高广。超于七金。以对七金。名之为大。佛德
卷四 第 670b 页 X22-0670.png
高广。无以为比。如大须弥也。佛名者。维摩经云。名
称高远。踰于须弥。则谓大过于须弥也。

【疏】须弥光者。佛光广照。犹如须弥。映蔽众生故。

【钞】光有二义。一者须弥宝成。宝能发光。如佛净极
光通故。二者须弥体大。光明亦大。如佛光明无量
故。

【疏】妙音者。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

【钞】圆妙者。如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
类各得解。又云。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疏】如是等者。多难悉举。且举五佛。以等摄之。恒河
亦云殑伽河。沙者喻多也。

【钞】恒河在西域无热池侧。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
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至为微
细。佛近彼河说法。故凡言多。常取为喻。明东方多
佛。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也。若据法华一尘一劫之
喻。则恒河者犹为至少。今举恒沙。意实无尽故。大
本云。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
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所有功德。则恒沙未
足以尽之也。

【疏】以上佛名。灵芝云。相传不释。亦有释者。或取因
或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行愿等。亦无碍故。

【钞】不释者。以佛具万德。不可以一德称故。亦有释
者。以佛德融通无尽。亦可以一摄万。偏举一德。即
备众德故。故举因则该果海。举果则彻因源。无有
卷四 第 670c 页 X22-0670.png
智而不悲。悲而不智。无有行非愿起。愿不行成。如
尧仁舜孝。禹俭汤宽。亦互具故。

【疏】称理。则自性智慧不可尽。是东方恒沙佛义。

【钞】东方义见前解。有形之物可尽。智慧不可尽。外
求智慧可尽。自性智慧不可尽。曰恒沙者。亦少分
喻耳。所以道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二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其国者。本所住国。各于其国者。见佛佛皆然也。
左右为广。前后为长。三千大千。详如俱舍中说。覆
大千者。极言舌相之广长也。以多劫口业清净故。
若详其繇。如华严中说。言此以明佛语为必可信。
令断疑也。

【钞】俱舍论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
一千。名为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
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今释谓四大部洲。二轮日月。
一须弥山。从下地狱。至六欲天。从欲天至梵天。齐
此色天。名一世界。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小千。
又以小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中千。又
以中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大千。以三
次言千。曰三千大千。其实一大千也。一大千世界。
即经中一佛土也。彼阿閦佛。乃至恒沙诸佛。各各
主此大千世界。今谓诸佛各于本界。出广长舌。覆
其界内。无不遍也。口业清净者谓不为妄言。绮语。
卷四 第 671a 页 X22-0671.png
恶口。两舌。常为真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而
言多劫者。经云。凡夫舌过鼻尖。表三世不妄语。佛
乃无量劫来。曾无妄语。久积功德。感斯胜相也。详
其繇者。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舌。所谓开
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
叹诸佛无尽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
灭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是为十。菩萨成就此法。
得如来遍覆国土无上舌。则不止一因。故言详也。
必可信者。凡夫舌相。不过三寸。古谓掉三寸舌。则
毁誉抑扬。循其私意。容未可信。佛具如是广长之
舌。宁有妄乎。其所赞叹。更疑不信。无有是处。

【疏】又行位菩萨。尚有广长舌相。更过于此。今犹略
说。

【钞】菩萨舌相者。华严十行位菩萨。成就十无尽藏。
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
界。言十方一切。则不止一大千而巳。菩萨且然。何
况如来。今且各就本国。故云略说。其实佛赞净土。
遍十方一切世界也。

【疏】慈恩云。佛之舌相。證小。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
覆大千。證大事也。又云。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
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巳无妄语。况覆大千
乎。

【钞】舌相小大者。以佛得色身三昧。六根自在。證小
證大。各随其意。言大事者。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
卷四 第 671b 页 X22-0671.png
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皆入佛乘故。今赞净土。
现此舌相。则知净土法门。是为大事。同法华也。苟
非大事。则所谓割鸡焉用牛刀也。又菩萨覆面者。
举劣况胜。劝信之至也。

【疏】又十方者。且就横说。若竖说者。通乎三际。无不
赞叹。

【钞】以方例世。则前乎迦叶。乃至过去无量诸佛。后
乎弥勒。乃至未来无量诸佛。必其广长舌相亦遍
覆三际也。诸佛相同。则心同。智同。愿同。既六方赞
叹此经。知三世诸佛。亦必赞叹此经。如六方也。所
谓无间说者是也。

【疏】称理。则自性周法界。是广长舌义。

【钞】古谓溪声即是广长舌。然则广长舌相。不独诸
佛有之。众生有之。即万象皆有之。是故情与无情。
融成一舌。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说遍覆时。巳成双
橛。

○三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诚实。明必可信。以是广长舌端。出诚实语。谓此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汝当谛
信。莫怀疑也。信义详后。

【钞】必可信者。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谛不虚。所
谓师子吼。无畏说。千圣复起不能易。万世守之则
卷四 第 671c 页 X22-0671.png
为楷者也。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连下十六字。此经
原名也。唐译止言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欲文省便。
以不可思议功德。摄净土中故。此不可思议。上文
赞佛。今乃赞经。其义一也。故不重释。护念者。念佛
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隐。无诸障难故。佛心忆念。
令其精进。无有退堕故。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
舍。又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又十种
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此本师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当知念佛佛
念。感应自然。不可诬也。

【疏】又八地始蒙佛护。故知往生。地位非浅。

【钞】八地佛护者。华严谓八地菩萨。常为如来之所
护念。今此顿超胜地。故曰非浅。

【疏】诸佛告语众生。古有二说。一谓转引。一谓同时。
今兼用之。

【钞】转引者。慈恩谓六方诸佛。告本国中之语。释迦
转引以證巳言。灵芝谓是释迦说此经时。六方诸
佛。同时赞叹。今兼用者。以此广大最要法门。诸佛
平时必所常赞。而正当释迦说此经时。十方诸佛
齐赞。亦复何碍。弥显此经。乃普眼法门。遍乎法界。
一说一切说也。

【疏】称理。则自性不变。是诚实义。自性不离。是护念
义。

【钞】纯真绝妄。万劫如然。言诚实者。孰过于是。即今
卷四 第 672a 页 X22-0672.png
一视一听一言一动莫不与俱亘古亘今常护常
念。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何得诚言不信。护我偏违。
可谓自诳自欺。自逃自逝。

○二南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
劝信。

○初列名显广。】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𦦨肩佛。
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钞】日月灯者。大智无尽故。

【钞】大智无尽者。日照昼。月照夜。灯照日月之所不
及。普遍继续。更无穷尽。佛之大智。横亘十方。竖通
三际。方犹是也。又日光破暗。有般若义。名一切智。
月以清凉照夜。有解脱义。名道种智。灯继日月。通
乎昼夜。不住二边。是中道第一义谛。有法身义。名
一切种智。

【疏】名闻光者。名称普闻。如光远照。

【钞】实大声宏。故有名称。普遍闻于十方无量世界。
如日光照。无所不被。

【疏】大𦦨肩者。肩表二智。𦦨喻照耀。

【钞】二智者。权智照事。实智照理。事理炳然。双照不
昧。如两肩发𦦨故。又此二智。荷担一切佛法。有肩
义故。

【疏】须弥灯者。须弥为灯。照四天下。佛光广照亦如
是故。
卷四 第 672b 页 X22-0672.png

【钞】须弥为灯者。如云须弥为笔。须弥为椎等。极言
灯量之广大也。须弥在中。光照四部。佛以中道大
智。照诸众生。如须弥灯也。然维摩经言。须弥灯王
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而究其国土。乃东方过三
十六恒河沙世界。今在南方。以佛同名者众故。

【疏】无量精进者。精进解见序分。但彼言常。此言无
量。

【钞】无量二义。一者时无量。即是常义。二者事无量。
自利利他。智行无边故。

【疏】称理。则自性光明不可尽。是南方恒沙佛义。

【钞】南方为离。离为火。火内暗而外明。是寂而常照
也。真知不昧。灵𦦨何穷。华严光明觉品言。如来光
明过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皆是自巳
心光觉照。一切不从外得。故曰。我见灯明佛。本光
瑞如此。

○二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西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
劝信。

○初列名显广。】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
卷四 第 672c 页 X22-0672.png
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
佛。」

【【疏】无量寿。因与本佛同名。古有二说。亦俱有理。

【钞】二说者。灵芝谓诸佛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
之佛。以是本佛不应自赞故。慈恩谓设若自赞。理
亦无妨。以导引众生。令生胜意故。今双取二说。谓
据大本。过无边佛刹。同名释迦牟尼者。不可胜数。
又观音师观音如来等。则无量寿之名。何止一佛。
百千万亿不可穷尽。若据佛分边事。焉得以凡常
例之。将无自赞毁他。犯菩萨十重戒耶。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纵横予夺。权实双彰。苟有利于众生。亦
何施而不可。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可得云自赞否。
前之一说。恐人不知诸佛数如微尘。拘执一偏故。
后之一说。恐人泥于不应自赞。昧佛神用故。二说
兼成。理固无碍。

【疏】无量相者。相好无尽故。

【钞】相好者。或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相。或微尘相。
德福无量。相亦无量也。昔志公现十一面观音相。
僧繇不能举笔。况佛相乎。

【疏】无量幢者。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其高显。名无
量也。又无量者。广多义。

【钞】幢者。幡属。又云旗属。刊定记。幢有七义。约之成
五。一。高显义。喻佛位极尊故。二。建立义。喻佛悲智。
建立众生。及菩提故。三。归向义。喻佛为众生所宗
卷四 第 673a 页 X22-0673.png
仰故。四。摧殄义。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五。灭怖义。如
帝释告诸天众。汝与脩罗战时。设有恐怖。当念我
七宝幢。其怖即灭。喻佛得无所畏。众生念佛。即离
恐怖故。今唯取高显一义。摄馀义也。广多者。其幢
多而无量。如经言。幢幡宝盖。遍满虚空。佛竖无量
妙义。指示众生。亦复如是。

【疏】大光者。光辉广被故。

【钞】光指化他之用。诸天人亦有身光。不假日月。二
乘小果。因地菩萨。皆有光明。比佛为小。佛光映蔽
一切。故云大也。

【疏】大明者。谓佛以大智。破诸惑尽故。

【钞】破诸惑尽者。一切智。破见思惑尽。道种智。破尘
沙惑尽。一切种智。破无明惑尽。杲日当空。无所不
照。云大明也。虽前似觉他。此似自觉。各举一德。义
实互具。如上总说中辩。

【疏】宝相者。相好殊特。如宝尊贵故。

【钞】相好如宝者。佛有无量相。姑举一二。目相。如经
言。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毫相。如经言。琉璃筒。胸相。
如经言。紫磨金。肉髻相。如经言。甄叔迦。皆所谓宝
相也。

【疏】净光者。佛德清净。发光明故。又其光清净。名净
光故。

【钞】清净发光者。有染之智。不发妙光。佛德至净。出
大光明。譬如镜体清净。能鉴形故。其光清净者。譬
卷四 第 673b 页 X22-0673.png
如野烧。亦有光明。比之日月。不名净故。

【疏】称理。则自性清净不可尽。是西方恒沙佛义。

【钞】西方义见前解。良以真如自体。湛若虚空。绝点
纯清。曾何涯际。纤尘乍起。佛灭多时。心垢顿除。古
佛随现。

○二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四北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
劝信。

○初列名显广。】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
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𦦨肩者。解见前文。

【钞】前有大字。义无优劣。

【疏】最胜音者。佛音极好。一切音声。无能及故。

【钞】佛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乃至八不竭音。
今据极好。以释最胜。亦可八音兼备。故名最胜。则
一切天人声闻菩萨所不能及也。

【疏】难沮者。佛德坚密。不可坏故。

【钞】沮者。水名。佛證法身。巳得金刚不坏之体。更无
馀惑。烦恼横流。莫能冲荡。故曰难沮。昔人谓吴其
卷四 第 673c 页 X22-0673.png
沼乎。难沮者。犹言不可沼也。又沮阻通用。止遏也。

【疏】日生者。佛光出现。如日初升也。兼二利说。

【钞】二利者。一者自利。众生本觉。覆在无明。如大夜
中。日光不现。破惑显智。始觉朗照。如日东生故。三
者利他。华严二十三经云。譬如日天子。不以生盲
不见故。隐而不现。不以乾闼婆城。阿脩罗手。阎浮
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等物覆障故。隐而不现。
不以时节改变故。隐而不现。喻佛始成正觉。说法
利生。慧光普照。如日东生故。

【疏】网明者。智如宝网。遍照众生故。

【钞】网者。即梵网千珠。千珠交映。光明洞彻。如佛智
遍覆众生。无所不照故。又种种法门。互相融彻。觉
群迷故。

【疏】称理。则自性含摄不可尽。是北方恒沙佛义。

【钞】北方为冬。冬主藏。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今则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无边德用。总在心源。觅
之则无相无形。出之则无穷无尽。本来具足。不假
他求。是故众生心。即名如来藏。

○二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五下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
卷四 第 674a 页 X22-0674.png
劝信。

○初列名显广。】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
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师子者。如师子伏群兽故。

【钞】师子二义。一者师子众兽中王。游行无畏。如佛
凡圣独尊。出入三界。自在无碍故。二者师子一吼。
百兽畏惧。如佛说法。天魔外道皆信服故。又无五
种怖。具四无畏。皆师子义。

【疏】名闻者。释义同前。

【钞】前名闻光。今无光字。名闻者德。光者喻。虽无其
喻。不异其德。

【疏】名光者。名如日光。无所不被。亦可并称。以名显
光炽故。

【钞】如光义同上。名显者。如阿弥陀佛。名称普闻。十
方三世。无不瞻念故。光炽者。如阿弥陀佛。光明普
照。十方三世。无所障碍故。

【疏】达摩者。此云法。亦兼二利。

【钞】法者。轨持义。以法轨持巳德。成巳法身。以法轨
持他身。令诸众生皆證法身故。

【疏】法幢者。法如幢故。

【钞】法如幢者。佛法高显。人天仰之为宗。邪外望之
而伏。详如前文无量幢义。

【疏】持法者。二义。一者执中名持。二者执守名持。
卷四 第 674b 页 X22-0674.png

【钞】执中者。不堕有边。不堕无边。善持中道妙法故。
执守者。持此妙法。流通三世。使不断绝故。

【疏】称理。则自性测之弥深不可尽。是下方恒沙佛
义。

【钞】文殊取钵。遥垂右手过下方四十二恒河沙世
界。今谓更过下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
譬如持竿探海。欲穷其底。终不可得。

○二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上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
劝信。

○初列名显广。】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
大𦦨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
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钞】无杂染者。馀乘说法。是为杂染而不清净。今佛
唯以一乘法。化导诸群生。所谓纯一不杂。具足清
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疏】宿王者。一云月为宿王。一云即宿中王。如北辰
故。二义皆得。
卷四 第 674c 页 X22-0674.png

【钞】月为宿王。所谓万点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类。
喻佛为大觉。觉非迷类。胜一切故。即宿中王者。语
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言北辰宿类。而
出乎其类。喻佛即众生。出乎众生。以生所归依故。
皆得者。一以星月对显称王。一就星中独胜称王。
今言佛在异类。异类中王。佛在同类。同类中王。故
皆得也。

【疏】香上者。佛圣中圣。如香中香。最上无比故。

【钞】香中香者。如栴檀香。云此香六铢。价值三千大
千世界。又云。此香一焚。四十里外无不闻者。是香
之最上者也。佛證五分法身之香。其香普熏无量
世界。一切人天脩罗外道二乘之香。无能及者。故
曰香上。

【疏】香光者。其香发光。如断智二德故。

【钞】断德者。香能辟恶。有灭秽义。诸恶净尽。名之为
香。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义。灵明广照。名之为
光。又常香止被鼻根。香中发光。兼被眼根。喻声闻
止能灭恶。有体无用。佛灭诸恶。能具诸善。具足断
智。如香光也。

【疏】大𦦨肩者。释义同前。

【钞】𦦨肩之名屡出。正繇佛同名号。无量无边故。

【疏】杂色宝华严身者。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故。

【钞】万行庄严者。虽證法身。若无万行。名素法身。佛
称一切种智。故须四等六度。种种行门。无不备集。
卷四 第 675a 页 X22-0675.png
积功累德。助显法身。如万种宝华庄严色身也。以
法身本具恒沙性德故。

【疏】娑罗树王者。娑罗。此云坚固。亦云最胜。德不变
易。三界独尊。如树王故。

【钞】坚固者。此树岁寒不彫。斧斤不损。有坚固义。如
佛證法身。惑不能摇。境不能动故。最胜者。此树高
大。一切林木无能及者。如佛超三界。众圣中尊故。
具斯二德。名树王也。

【疏】宝华德者。佛德如宝华故。

【钞】前云严身。严有因义。今伹言华。以华喻德。佛之
万德。贵重华美。如宝华也。一云常乐我净。佛之四
德。常如宝华无彫落故。乐如宝华悦人意故。我如
宝华无待外故。净如宝华体莹洁故。富有万德。贵
重华美。可例知矣。

【疏】见一切义者。诸法之义。无不知故。

【钞】一切者。世出世间。诸法无量。则义无量。有知近
义。不知远义者。有知偏义。不知圆义者。有知总义。
不知别义者。有知实义。不知权义者。佛无不见。如
悉达太子。名一切义成。即此意也。

【疏】如须弥山者。须弥为众山之王。佛德超绝。如须
弥故。

【钞】前言须弥相。故指相好。今无相字。专就德言。合
万德而交罗。如须弥以宝成称妙。中天下而独立。
如须弥以最上称高。须弥王于众山。如来王于三
卷四 第 675b 页 X22-0675.png
界。其义一也。

【疏】称理。则自性仰之弥高不可尽。是上方恒沙佛
义。

【钞】颜渊叹道。曰。仰之弥高。今借用之。言灵心卓越。
体绝攀缘。仰之弥勤。高之益甚。昔净名过上方四
十二恒河沙世界。而取香饭。今谓更过上方不可
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接竹点天。欲至其
巅。终不可得。

○二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以上六方佛赞。亦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故。

【钞】本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名闻十方无
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之中。称我功德。及与国
土等。故今成佛。如其所愿。

【疏】有执楞严。谓观音耳根。此方教体。势至念佛。不
与圆通。云何今日普教念佛。以此为疑者。正繇不
达六方佛赞故。

【钞】疑者。谓念佛法门。既不逗此方之机。又不入圆
通之选。既居此方。何必念佛。今观六方诸佛皆赞
此经。则知耳根者。偏逗此方之机。念佛则普逗十
方世界之机也。大本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必生
卷四 第 675c 页 X22-0675.png
我国。是也。耳根者。偏逗人类之机。念佛则普逗六
道众生之机也。大本云。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
是也。然则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是故耳
根者。此方释迦如来所赞。念佛者。十方恒沙如来
所赞。今从多赞故也。且今普天之下。缁素男女。自
然念佛。如前文所明逗机之广。又何疑哉。试设一
喻。如此国中。有百千邑。于中士子分习五经。或有
一邑。士多习诗。或有一邑。士多习礼。所称多习。据
本邑故。如其参会诸经。通较合国。则习之最多。莫
尚于易。今此耳根。如诗礼故。今此念佛。如周易故。

【疏】问。既六方诸佛。共赞西方。云何六祖不随佛赞。
反似斥无。其故安在。答。此有四意。一为门不同故。
二似毁实赞故。三不为初机故。四记录有讹故。

【钞】六祖坛经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西方
人造恶。念佛求生何国。又云。愚人愿东愿西。后人
执此。遂疑六祖说无西方。故为此辩。初为门不同
者。复有二义。一者且据理事二门。六祖所说。是以
理夺事门。若以事夺理门。则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安得拨无净土。二者晋宋而下。竞以禅观相高。直
指单传之意。几于晦塞。于时达摩始唱。诸祖继兴。
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无佛无众生。今西方者。正
开示众生趣向佛故。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今
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
方者。正以佛国为境。发心求生故。是虽理无二致。
卷四 第 676a 页 X22-0676.png
而门庭施设不同。随时逐机。法自应尔。假使才弘
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繇明矣。故六祖
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二似毁实赞者。六祖
东西之说。祇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
曾说无西方。喻如孔子生于东鲁。今有人言。齐人
造恶。慕孔子求居鲁邦。鲁人造恶。慕孔子求居何
国。盖谓为善是真学仲尼。何曾说无东鲁。六祖此
言。正经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国之谓也。恶得云
毁。三不为初机者。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
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谈般若。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
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四记录有讹者。坛经
又言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以五天竺等为
极乐也。五天震旦。同为娑婆秽土。何须分别。愿东
愿西。而极乐自去此娑婆十万亿土。盖坛经皆学
人记录。宁保无讹。不然。则借此之西域。以喻彼之
西方耳。古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也。况西方千
佛所赞。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语。佛尚不足
信。况于祖乎。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
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
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
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
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
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
卷四 第 676b 页 X22-0676.png
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
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沈
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疏】称理。则自性遍照。是六方佛赞义。

【钞】灵光独耀。迥绝中边。真照无私。何分彼此。故得
一多无碍。主伴交成。无碍。则千差虽隔而非殊。交
成。则万法不期而自会。然则六方不离于咫尺。诸
佛悉现于毫端。今者此经。当在何处。

○二释经应赞(二)
初徵名二释义。

○初徵名。】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名必有义。彰阐其义。方克奉行。无所疑故。

【钞】题十六字。但徵下之八字者。以不可思议。释迦
所赞。其义巳明。他方佛赞。增此八字。故徵其义。云
何佛护。云何佛念。以前教当信是经。今谓义明。然
后信固也。

○二释义(三)
初闻持二利益三勉信。

○初闻持。】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
佛名者。」

【【疏】闻是经者。牒上依正信愿。持名往生等。闻受持。
即前三慧三资粮故。

【钞】闻即闻慧。受即思慧。持即修慧。闻即信义。受即
愿义。持即行义。详见前释。
卷四 第 676c 页 X22-0676.png

【疏】闻诸佛名。牒上六方诸佛名也。闻经受持。闻佛
名者。亦应受持故。

【钞】问。此经闻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因。何兼诸佛。
答。弥陀功德。为恒沙诸佛之所共赞。则闻诸佛名。
知诸佛赞。信受此经。倍复亲切。故双举也。华严第
六回向云。复于佛所。得闻佛名。转更值遇无数诸
佛。即闻此经。又闻诸佛名之意也。

【疏】大本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得闻。又经云。
宁于地狱得闻佛名。则知闻此经。闻诸佛名。大非
易事。

【钞】菩萨欲闻而不得。则二乘凡夫可知矣。大本偈
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巳曾钦奉
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地狱闻佛者。华严偈云。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
名。故知此经。及与佛名。不易闻也。今得闻之。可弗
信受。

【疏】称理。则自性自轨。是闻此经义。自性自觉。是闻
诸佛名义。

【钞】自轨自持。则尊者不说。我乃无闻。是真般若。自
觉自照。则无名无字。无体无相。是名如来。斯则世
间难信之妙法。不闻而历历分明。恒沙诸佛之洪
名。绝听而轰轰在耳。可谓所未闻经。信之不疑。承
事诸佛。无空过者。

○二利益。】
卷四 第 677a 页 X22-0677.png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
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诸佛护念。故得不退菩提。不退义见前释。

【钞】上徵云何护念。今出其繇。谓持经及佛名者。诸
佛护之念之。令不退也。又唐译必为十方十殑伽
沙诸佛之所摄受。则非惟不止六方。亦不止一恒
沙而巳。

【疏】阿者。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
菩提。此云正觉。言无上正等正觉也。

【钞】究竟极果。对下而言。名之无上。正观真谛。对邪
而言。名之曰正。等观俗谛。对偏而言。名之曰等。亦
名曰遍。觉者。灵明自心。正觉者。兼上正等二义。言
此觉者。是无上正等之正觉也。良以蠢动含灵。皆
有佛性。则菩提者。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无明所覆。
遂成迷妄。是则邪觉。不名为正。声闻辟支。止破见
思。虽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则偏觉。不名为等。一切
菩萨。巳尽尘沙。未尽无明。虽得正等菩提。佛地犹
远。不名无上。惟佛一人。妄尽觉满。如望夜月。更无
有觉过于此者。名无上正等觉也。今但持佛名。蒙
佛护念。于如是觉。即不退转。言直至道场。终不再
堕三有。中止化城。决定成佛也。大本法藏愿云。闻
我名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者。不取
正觉。又云。繇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卷四 第 677b 页 X22-0677.png

【疏】前云。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义也。而生前生
后。意稍差别。

【钞】阿鞞跋致。云不退者。正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
耳。然前云。生彼国者。皆得不退。此言闻经闻佛。皆
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而未生以前。即巳成就
菩提善根。不可破坏。况复生彼。而有退转。复有二
义。一者。见生不退。如上所明。二者。纵其少寿多障。
不克往生。而乘此自执持力。佛护念力。必于来生
菩提善根。亦不丧失。毕竟得生彼佛国土。如昔人
谓今生既下此等般若种子。纵未明了。才出头来
管取于般若中现成受用。正此谓也。

【疏】称理。则自性常觉。是不退菩提义。

【钞】灵灵独照。了了常知。不减不增。无得无失。菩提
即我。我即菩提。尚无有进。云何有退。

○三勉信(三)
初因闻信受二随愿得生三总结
信愿。

○初因闻信。】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疏】皆当信受。是为第三重劝。有判此处即属流通。
今仍属正宗。以承上文。正勉信受。令往生故。前文
二皆劝愿。今复劝信。

【钞】第三劝者。上言闻是说者。止是持名得生。未委
退与不退。今言不但得生。必于无上菩提永不退
转。如是则愿当益切。故云三劝。未属流通者。以信
卷四 第 677c 页 X22-0677.png
愿往生。是一经要领。下文重重劝信劝愿。判属正
宗。于义为当。汝等者。正指身子。以及现前大众。兼
未来一切诸众生等。良以一佛亲宣。即当谛信。诸
佛同赞。更复何疑。信行愿三。不可一缺。故前文劝
愿。今复劝信。复劝者。前六方中巳劝当信是经。今
复明言当信我语。良以不愿。繇于不信。不信。则起
行无繇。故佛于此经。重重劝信。如大本言。不信佛
语者。乃恶道中来。馀殃未尽。愚痴不信。未当解脱。
又法藏愿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念必生。惟除
五逆诽谤正法。谤正法者。不信之谓也。又文殊般
若经。如前所引。末亦云。惟除不信。又华严谓信为
道元功德母。而复累言不置。岂徒然哉。清凉大师
云。高齐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谓信忆
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要
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
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
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
心。最为切要也。

【疏】信者。不疑之谓。受者。信巳而领纳不忘之谓。信
而不受。犹弗信也。

【钞】信而不受。譬如有人。馈以异宝。虽知是宝。深信
无疑。然拒之不纳。信亦何益。故曰犹弗信也。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

【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
卷四 第 678a 页 X22-0678.png
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
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馀
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
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

【疏】称理。则自性本来是佛。是信受义。

【钞】华严十信。全以果佛为自信心。良繇佛即是心。
故众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作如是信。祇园
妙旨。千佛玄谈。一时受毕。

○二随愿得生。】

「舍利弗。若有人巳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
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于彼国土。若巳生。若今生。若当生。」

【【疏】上言信受。今言信巳生愿也。巳愿。今愿。当愿。过
现未三时也。举三时者。明有愿者。无一不生也。

【钞】巳愿巳生。则今佛说经之前。巳有人求生彼国
而得生故。今愿今生。则佛正住世时也。当愿当生。
则闻经巳后。至于今日。后之后也。先言不退菩提。
后云往生者。明发愿者。见世之中巳顺觉路。况既
得往生乎。无一不生者。见往生者甚多无量也。问。
生者既多无量。今何偶一见之。答。十方世界。众如
微尘。其往生者何限。子见娑婆。不见尘刹故。又问。
生者既多无量。彼土何以容之。答。沧溟纳百川而
不溢。明镜含万象而有馀。况净土乎。即心是土。即
土是心。以心归心。何弗容也。
卷四 第 678b 页 X22-0678.png

【疏】称理。则自性非去来今。是巳生今生当生义。

【钞】万年一念。何古非今。一念万年。何今不古。则念
念游行乐国。时时礼觐慈尊。谁非往生者。过去心
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无其心。
谁是往生者。无生而生。是名巳生今生当生。

○三总结信愿。】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生彼国土。」

【【疏】上言有愿必生。则因果历然。祇恐不信。与信而
不愿耳。故总结信愿。言不信则巳。若有信者。应当
愿往。是为第四重劝。

【钞】第四劝者。从初而再。皆明发愿求生。至于三中。
复明愿从信起。如上三重。止是劝说应当发愿。未
显发愿功德。今言过未现在。但有愿者。无一不生。
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故云四
劝。故云总结。智者云。火车相现。尚得往生。戒定熏
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云。劫石可磨。我愿
无易矣。愿之至也。

【疏】称理。则自性如智冥契。是信愿双成义。

【钞】纯然真实而不虚者。自性如也。是之谓信。炽然
出生而无尽者。自性智也。是之谓愿。如冥乎智。智
契乎如。智外无如。如外无智。文殊信首。具足一心。
普贤愿王。不离当念。

○四互彰难事令切感发(三)
初巳赞诸佛二诸
卷四 第 678c 页 X22-0678.png
佛赞巳三总结难事。

○初巳赞诸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疏】唐译但云。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此言
称赞诸佛。古崖云。以弥陀诸佛。同一法身故。

【钞】同一法身者。如华严颂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
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则弥陀即诸佛。诸
佛即弥陀。故不曰弥陀而曰诸佛。盖该弥陀在诸
佛中。下言诸佛。亦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也。

【疏】唐译以弥陀该诸佛。今经以诸佛该弥陀。若二
说兼具。于文更顺。而义亦足。

【钞】具二说者。应云如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及与
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则经文既顺。而同一法身之
义。亦在其中。文义双美。当知什师本有此意。文省
便故。奘师后译。特为单举者。欲人于二经善会其
意。而不泥其文也。又诸佛弥陀相即。是亦不可思
议。

○二诸佛赞巳(二)
初得道难二说法难。

○初得道难。】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
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
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疏】佛佛互赞。表此净土法门。决应信受故。
卷四 第 679a 页 X22-0679.png

【钞】佛佛互赞者。以此念佛求生净土。纵一佛独赞。
巳当信受不疑。而今不但释迦赞于祇园。诸佛赞
于六方。又此佛彼佛递互赞叹。岂非超生脱死。最
要法门。是以再四叮咛。多方诲诱。恩踰慈母。仁过
旻天。粉骨碎身。难足为报。

【疏】彼诸佛等。即弥陀与六方诸佛也。释迦此云能
仁。牟尼此云寂默。

【钞】能仁寂默。自有二义。一者对待说。则能者善权
方便。曲就机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万类。是大悲
利物也。寂则澄然不动。顿息万缘。默则漠尔忘言。
永离戏论。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圆融说。以悲即智
故。终日度生。无生可度。动一静也。以智即悲故。不
起一念。常度众生。静一动也。故知偏举二字。乃至
一言。佛之全德。摄无不尽。

【疏】甚难希有。总下二难。具此二难。故言功德不思
议也。

【钞】言二难者。于五浊得菩提。是为一难。又于五浊
说此净土法门。是为二难。并此二种。是为最上难
行之事。惟佛行之。希有罕见之事。唯佛有之。又难
行能行。犹未希有。甚难行者而能行之。此诚驾古
轶今。超贤越圣。天上天下。卓然独擅。而无与等埒
者也。故云希有。

【疏】娑婆此云堪忍。一云忍界。即释迦世尊所主大
千世界也。五浊者。以五事交扰。浑浊真性。故名恶
卷四 第 679b 页 X22-0679.png
世。无五浊者。名善世也。

【钞】堪忍者。以此中众生。堪能忍受三毒烦恼。轮回
生死。不厌离故。忍界者。如来于中独證自誓三昧
故。又劫初梵王名忍故。五浊交扰者。性本渊澄。繇
劫等五。起诸尘滓。如楞严云。譬之清水。投以沙土。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故。世者。迁流不巳
之谓。则此世之前。此世之后。当有无五浊之善世。
今云恶世。据释迦见世言也。

【疏】劫者。梵语。具云劫波。此云时分。劫浊者。无别体。
以有四浊得名。众浊交凑。即其相也。

【钞】劫浊者。一大劫中。成住坏空二十小劫。辘轳增
减。人寿增至八万岁时。增之极也。乃百年减一。减
至二万。即入劫浊。无别体者。繇下四浊。当此劫中。
因以得名。此之劫分。众浊交凑。昏乱駮杂。故云浊
也。反显极乐国中。阿弥陀佛见在说法。清净之时。
非劫浊故。今日我等。何为安处劫浊之世。而不求
生彼国乎。下四仿此。故智者云。他方净土无三毒
等。则名五清。正此意也。

【疏】见浊者。五利使为体。开之则六十二等。诸见炽
盛。即其相也。

【钞】五利使者。一身见。谓执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见。
二边见。谓执断执常。失乎中道。而起边傍之见。三
戒取。谓非因计因。修诸苦行。而起取著我能持戒
之见。四见取。执粗为胜。担麻弃金。而起自负所见
卷四 第 679c 页 X22-0679.png
之见。五邪见。谓拨无因果。堕豁达空。而起邪外不
正之见。此五者。能令众生趋入生死。故名为使。而
几微迅疾。为害非细。对五钝言。故名利使。开之则
六十二者。以断常二见为本。而色等五阴。各具四
句。三世迭之。则成六十。加本断常。成六十二。此之
诸见。犹如罗网。犹如稠林。缠缚屈曲。不可出离。浑
乱真性。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具正见。非见
浊故。

【疏】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广之乃至为十。为百八。
为八万四千。及恒河沙等。三灾感召。即其相也。

【钞】五钝使者。一贪。谓遇顺情境。起于爱著。不能舍
离故。二瞋。谓遇违情境。起于恚恨。不能容忍故。三
痴。谓于非违非顺境。起于愚暗。不能觉察故。四慢。
谓于一切众生。起骄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逊故。
五疑。谓于诸善法。起猜贰心。欲进欲退。不能决定
故。此五者。亦能使人趋入生死。故名曰使。较前稍
为重滞。故名钝使。广之者。谓合五利。为十烦恼。又
分之为九十八。加十缠。成百八烦恼。又细推之则
八万四千。乃至恒沙。多多无量。劳烦我心。不得安
隐。热恼我心。不得清凉。又喧烦之法。逼乱心神。使
真明不朗。故名烦恼。三灾感召者。贪感饥馑。瞋感
刀兵。痴感疾疫。乃至水火风之大难。皆以类从。故
名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悉智慧。非烦恼浊故。

【疏】众生浊者。一云阿含三义为体。又云揽五阴见
卷四 第 680a 页 X22-0680.png
慢果报为体。恶名秽称。即其相也。

【钞】三义者。阿含经云。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揽
众阴而生。三者。处处受生。故云众生。五阴。即色受
等。见者。横计主宰为见我。慢者。俱生主宰为慢我。
果报者。前所作因。今受果报。亦上受生义也。恶名
秽称者。生佛相对。众生之名。下劣鄙陋。轮回六道。
备受诸苦。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诸上善人。同
会一处。非众生浊故。

【疏】命浊者。以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

【钞】连持者。依业所引第八识种。外色内心。互相连
属。即息煖识三。相持不散。是为命根。一不连持。命
根即断。故以为体。催年减寿者。当此减劫。不满百
年。而复泡沫风灯。刹那不住。尤为短促。故云浊也。
反显极乐国中。人民寿命。同佛无量。非命浊故。

【疏】此之五浊。且据果言。若楞严所云。或配三细六
粗。或配五阴。义亦不异。

【钞】配三细等者。以劫浊配业相。谓无明初起。性遂
浑浊故。次以见浊配转相现相。次以烦恼浊配智
相续执取计名字相。次以众生浊配造业相。次以
命浊配业系苦相。配五阴者。以劫浊配色阴。谓空
见不分。妄见空而两无其实。性为浑浊故。次以见
浊配受阴。次以烦恼浊配想阴。次以众生浊配行
阴。次以命浊配识阴。言不异者。前一说。心无初相。
则超劫浊。乃至无业系苦。则超命浊。是断无明等。
卷四 第 680b 页 X22-0680.png
名五浊得菩提也。后一说。色阴破。则超劫浊。乃至
识阴破。则超命浊。是破五阴等。名五浊得菩提也。
为说少殊。而义则大同也。

【疏】观经云。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今不言五苦者。文
省也。

【钞】五苦者。疏云。五道之苦。或五痛五烧五恶等。详
具大本。兹不繁录。以浊必有苦。举浊该苦。故曰文
省。

【疏】此五浊处。能自立者。亦巳鲜矣。得成正觉。宁不
难乎。是为第一重难事。明自利功德不可思议。

【钞】自立者。五浊恶世。人生其中。外则时势之所逼
恼。内则惑障之所萦缠。况乎身属四生。命存呼吸。
是以欲洁偏污。求升反坠。能于此中。分别善恶。持
戒修福。自立于人天之位者。鲜矣。能于此中。深惧
无常。修四谛十二因缘。自立于声闻缘觉之位者。
抑又鲜矣。乃于此中。永断无明。高超三界。而得于
无上正等菩提。是则同居火宅。独驭宝车。共溺爱
河。卓登彼岸。岂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此之谓难。此之谓自利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称理。则自性始觉冥乎本觉。是我赞诸佛义。本
觉冥乎始觉。是诸佛赞我义。自性寂而常照。照而
常寂。是释迦牟尼义。自性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
五浊菩提义。

【钞】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则始本不二。用不离体。体
卷四 第 680c 页 X22-0680.png
不离用。则寂照同时。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是菩提
沈埋五浊。染而不染。难可了知。是五浊独露菩提。
故知此佛彼佛。同归寂照之自心。烦恼菩提。不出
悟迷之一念。本师即我。我即菩提。及得菩提。实无
所得。

○二法说难。】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疏】前是人中难事。今是难事中之难事也。良繇净
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于恶世得道。复于
恶世说此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是为第二重
难事。明利他功德不可思议。

【钞】言难信者。略举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
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
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
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
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
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
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
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
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
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
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
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
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
卷四 第 681a 页 X22-0681.png
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
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
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故难信而曰
一切世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
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
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
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
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
此之谓难。此之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又法华金刚。皆云难信。与此同意。

【钞】法华云。欲令众生。皆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
法。又云。此经难闻。信受亦难。金刚般若云。闻说此
经。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而以不惊不怖不畏为希
有。不惊等即能信也。今经难信。同于二经。奚可轻
也。

【疏】问。既云难信。则说为强䀨。何以说为。答。终以佛
说。有信者故。

【钞】因说有信者。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
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
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
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
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疏】称理。则自性不可凑泊。是难信法义。

【钞】当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
卷四 第 681b 页 X22-0681.png
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离四句。绝百非。空里栽
华。波心踏月。无汝措手足处。是故灵山上德。终成
败北之愆。汉地金刚。始有灭南之想。能信是法。岂
不难哉。

○三总结难事。】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疏】述诸佛语。重为申明。见此二难。古佛不虚为赞
辞。今佛非滥膺美誉。实语实行。两相符合。万代众
生。当谛信而勿疑。感恩而无巳者也。可谓反覆叮
咛。婆心大切矣。

【钞】得道之难。其难有二。一谓善世得道。未足为难。
今于恶世。二谓恶世得道。而得小果。犹未为难。今
得无上菩提。是以难也。说法之难。其难亦二。一谓
善世说法。未足为难。今于恶世。二谓恶世说法。而
说其易信者。犹未为难。今说难信之法。是以难也。
略为四喻。第一喻者。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复乘破
舟。复遇逆风。复冲巨浪。复值罗刹鱼王毒龙。危在
顷刻。而能于中。安隐得渡。是之谓难。不但自渡。并
渡诸人。置之彼岸。是难中难。大海。破舟。逆风。巨浪。
及罗刹等。此喻五浊。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说法也。
第二喻者。譬如有人。身罹重病。复处风露。复乏饮
食。复遭跌蹼。复值庸医。误进药饵。危在顷刻。而能
于中。调理痊安。是之谓难。不但自疗。并馀病者。皆
卷四 第 681c 页 X22-0681.png
使平复。是难中难。第三喻者。譬如有人。身在囹圄。
复膺楚挞。复系枷杻。复染疾疫。复被监押。将临诛
戮。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忽然解脱。是之谓难。不但
自脱。并诸罪人。悉得免离。是难中难。第四喻者。譬
如有人。身堕井中。复遇毒蛇。复困荆棘。复淹寒水。
复值恶人。抛掷土石。危在顷刻。而能于中。腾跃而
出。是之谓难。不但自出。并馀同堕。俱时上升。是难
中难。五浊等喻。义说同上。此之四喻。略喻释迦二
种难事。明浅易晓。使知如来不惮劬劳。备历艰苦。
为我等故。行难中难。一至于此。闻斯难者。皆应喜
悲交集。感极呼号。声震三千大千世界。勇猛精进。
思报佛恩。欲报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二者利
人。自利者。于此恶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亦云为
难。利人者。于此恶世。复劝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
生。是则亦云难中难也。

【疏】又法华极赞说经之难。亦同此意。

【钞】法华极赞者。谓尽说馀经。手掷须弥。足动大千。
皆未为难。能于恶世说法华经。是则为难。今经难
说。亦复如是。

【疏】复有二义。前难反显极乐得道为易。后难反显
极乐说法为易。

【钞】得道易者。婆沙论谓念佛往生。乘佛愿力。为易
行道。五浊恶世。艰于修进。为难行道故。说法易者。
彼国诸上善人。慧深障浅。志意调柔。风树鸟音。悉
卷四 第 682a 页 X22-0682.png
资解悟。非比此土。刚强难伏。故举难显易。正示极
乐决宜求也。

【疏】称理。则自性心境双融。是行此二难义。

【钞】心逐境生。心体本寂。则无所得者。名得菩提。境
随心现。境体自空。则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心外无
境。境外无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三流通分(二)
初重举听众二明悉奉行。

○初重举听众。】

「佛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脩
罗等。」

【【疏】法必流通。以佛说法。为普度众生故。复列众者。
经初明众听法。经终明众受法也。独举身子者。以
当机故。不言菩萨者。摄比丘中故。阿脩罗者。此云
非天。等者。等八部六道也。

【钞】流通者。光明疏云。流者下澍。通者不壅。又圭峰
云。都无人传则不流。流者不住。传之遇障则不通。
通者不塞。普度者。流通十方。以及三世。非仅为一
处一时之众生也。当机者。以难信之法。唯智能信。
故始终首举舍利弗也。摄比丘中者。菩萨虽不常
随如来。然与诸比丘同为贤圣等侣故。又菩萨真
俗双融。随类应机。亦可世间中摄故。一切世间。所
该者众。而独举天人阿脩罗者。以明修此法门。善
道众生。比之馀道。为居多故。非天者。脩罗富乐同
天。无天行故。详有四种。兹不繁举。前列众中无其
卷四 第 682b 页 X22-0682.png
名者。摄于天人及大众故。问。脩罗至为凶顽。何能
执持圣号。答。鬼畜尚解归依。脩罗岂不信受。不闻
世主妙严品。诸脩罗等。各得解脱门乎。今处人伦。
邈然无信者。良可怪也。

【疏】称理。则自性究竟圆满。是佛说经巳义。自性周
遍含容。是一切世间义。

【钞】究竟。则首尾圆照。无欠无馀。周遍。则凡圣该罗。
千足万足。如是经者。未呼身子。巳毕全文。又何待
妙首白槌。双林抚尺。然后名为说法竟也。是故升
堂入室。大众无增。鼓寂钟沈。人天不减。

○二明悉奉行。】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疏】欢喜者。庆所闻故。信受者。领所闻故。作礼者。重
所闻故。去者。闻巳则退而修持也。亦前三资粮。及
三慧也。

【钞】庆所闻者。多劫飘零。正以未闻此法。今知持名
往生。可谓沈疴枕席。忽遇神方。久客他乡。乍闻家
信。欣幸不胜。故云庆也。领所闻者。信之不疑。受之
弗失。如奉王敕。如遵父命。故云领也。重所闻者。中
心感激。五体翘勤。如蒙至极之恩。拜谢无巳。故云
重也。修持者。古人进而闻道于师。退而修道于巳。
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三资粮者。如上闻而信。即
信资。信而受。即愿资。受而去。即行资也。三慧者。闻
即闻慧。欢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者。即修慧
卷四 第 682c 页 X22-0682.png
也。

【疏】又此欢喜。亦具清净三义。如观疏中说。

【钞】三义者。观经疏谓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
净。三依法得果清净。具此三义。故欢喜。今持名往
生。乃佛所说。佛是一切智人。非四人等也。则人清
净。遇如是人。宁不欢喜。持名往生。即證三昧。是圆
顿教。非权法也。则法清净。闻如是法。宁不欢喜。持
名往生。即不退转。直至成佛。非小果也。则果清净。
證如是果。宁不欢喜。

【疏】又此欢喜。亦通深浅。各随所得。

【钞】深浅者。如华严初地。名欢喜地。文中具三十欢
喜。一当得十句。如所谓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法
故生欢喜等。今闻此经者。自庆我亦当来得如阿
弥陀佛。我亦当来得阿弥陀佛如是妙法也。二现
得十句。所谓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
一切佛。故生欢喜等。今闻此经者。现得转离娑婆
五浊境界。现得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及诸佛也。此
欢喜属地位中。而初行亦名欢喜。初住文中。亦云
获无边欢喜等。故云深浅。若浅之又浅之。则随其
分量。亦得法喜之乐而巳。

【疏】又结归信受者。从始至终。信为根本故。

【钞】始终者。首标如是。乃信顺之辞。今复末言信受。
则知因信生愿。因愿起行。从初发心。次得往生。究
竟成佛。皆资信力。故云始终信为根本。
卷四 第 683a 页 X22-0683.png

【疏】大本结经。备陈众生获益。龙天降祥。今不言者。
文省也。

【钞】大本云。佛说此经巳。无量众生。发无上正觉心。
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法眼净。二十二亿诸天人民。
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
得不退转。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
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
乃至阿迦腻吒天。皆作种种微妙供养。又云二十
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众生。于无上
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世
界。皆当往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八万
亿那由他众生。得授记法忍。

【疏】又大本嘱累持经功德。今持此经。亦当如是。

【钞】大本佛告弥勒。今此法门。付嘱于汝。于大众中。
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又
云。无量亿诸菩萨。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勿违佛教。
而弃舍之。当令汝等。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
今。为大嘱累。今经不言。皆文省故。

【疏】又大本及法灭经。皆言法灭之曰。独留此经。故
知此经。总持末法。如华严论中说。

【钞】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特留此
经百岁。众生得遇。无不得度。若有众生。于此经典。
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临命终时。佛与圣
众。现其人前。经须臾间。即生彼刹。法灭经云。尔时
卷四 第 683b 页 X22-0683.png
首楞严经先灭。以次诸经。悉皆灭尽。独留无量寿
经。度诸众生。华严论云。正法灭时。以总持持馀尊
法。为教理流转之因。今谓诸经悉灭。此经独存。念
佛一门。广度群品。则诸经巳灭而不灭。即是以一
存馀。流转无尽。正总持之谓也。一切众生。应当尊
重恭敬。信受奉行。经所在处。如佛见在。问。独留此
经。此经盖指大本。答。前不云乎。文有繁简。义无胜
劣。详言之则大本。略言之则今经耳。非有二也。

【疏】称理。则自性无恼。是欢喜信受义。自性无住。是
作礼而去义。

【钞】烦恼本寂。欢喜亦空。则苦土谁非乐土。来实无
来。去亦何去。则往生毕竟无生。以此无生。生彼国
土。非生彼土。实生乎自心也。然后无问自说。世尊
免付空谈。独任当机。身子不孤重托。是真欢喜。是
真信受。是名真法作礼如来。若其外极乐九莲之
土。别说唯心。舍弥陀万德之名。另求自性。可谓当
渡而问津。对灯而觅火者矣。

○三结释咒意。】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疏】释咒意者。以咒附经。经得咒而弥显。以经先咒。
咒得经而愈灵。交相为用。应结释也。此咒详见不
思议神力传。持此咒者。灭罪往生。故以拔业障生
净土为名。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也。

【钞】业障者。凡障有三。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今
卷四 第 683c 页 X22-0683.png
言业障。则中摄前后。烦恼者业之因。报者业之果
也。业必有因。业必招果。故摄二障。除障贵除其本。
如根绝不生芽。芽不生。则枝叶华果。悉不生故。今
此咒持之。则烦恼不起。是拔业障根本也。如传言。
日夜各持三七遍。灭五逆谤法等罪。是也。得生净
土者。轮回娑婆。皆繇业障。业障既空。秽土种灭。随
愿往生。故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总持者。总统
摄持。更无遗失。即咒之别名也。传名不思议神力
者。即经名不思议功德也。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故
同名不思议。】

「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疏】宋者。南北朝国名。元嘉者。年号。天竺者。西域国
名。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

【钞】宋言南北者。时方南北分王。宋王江南。谓刘宋
也。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年也。天竺。一云身毒。有五
天竺。皆西域也。跋陀博通三藏。尤专大乘。号摩诃
衍。神异非一。备载传记。恐繁不叙。一本陀下无罗
字。或疑是求那跋摩。以二师同时故。未审何所译
也。

咒曰。】

「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哆他伽多夜(二)哆地夜他(三)
弥利都婆毗(四)阿弥利哆(五)悉耽婆毗(六)阿弥哩哆
(七)毗迦兰帝(八)阿弥哩哆(九)毗迦兰多(十)伽弥腻(十
一)伽伽那(十二)枳多迦利(十三)娑婆诃(十四)
卷四 第 684a 页 X22-0684.png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
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
命终时。任运往生。」

【【疏】诸本句读稍异。今依古本。神咒不翻。不必强释。

【钞】诸本不同者。如南无阿弥多婆夜。一本作南无
阿弥多婆夜多。以次句多字连属上句。故云稍异。
今不必苦究是非。但依一本。至心诵持。自成利益。
又有谓南无阿弥多婆夜。此云皈命无量寿。多他
伽多夜。即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哆地夜他。新译
云。他的也挞。旧云怛绖他。绖。音迭。即地夜二合也。
此云即说咒曰。自后方是密语。然神咒从古不翻。
略有五意。一。如王密旨。勿妄宣传。但宜钦奉故。二。
或一语广含多义。如仙陀婆故。三。或此方所无。如
阎浮提故。四。或顺古文。如阿耨菩提故。五。或尊重
非唐言可对。如般若故。一云。亦可强翻。既谓之强。
曷若巳之。

【疏】经咒相联。正显密圆通义。

【钞】详陈彼国。依正庄严。信行愿门。如经所明。是之
谓显。遵佛秘敕。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之谓密。显
者。显此密也。密者。密此显也。兼持则双美毕具。单
举亦交摄不遗。故曰圆通。

【疏】虽云交摄。而专持名号。犹胜持咒。亦胜馀咒。亦
胜一切诸馀功德。

【钞】偏赞持名也。一。胜本咒者。以咒云。诵三十万遍。
卷四 第 684b 页 X22-0684.png
则见阿弥陀佛。而持名。则一日一心。即佛现前故。
又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而
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故。二。胜馀咒者。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
咒。无等等咒。以十念便得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
灵不测。斯名大神。馀可例知故。问。准提功德。至广
至大。如何但持佛名。而能胜彼。答。准提因地菩萨。
弥陀果位如来。持准提既有神功。念弥陀宁无妙
应。是故经云。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不如
一称观世音菩萨。其福正等。又云。持无量无数观
世音菩萨名号。不如一称地藏菩萨。其福正等。况
如来乎。三。亦胜诸馀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
而专持名号。则种种功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
故。如前文中广说。愿净业弟子。专其信。不二其心。
如经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所不顾。禅宗知识。
有教人但持话头。一切不作。故知原业馀门者。尚
当改修念佛。何况原念佛人。乃变其所守。而复他
尚。心怀二路。志不归一。云何三昧。而得成就。直至
无常。空无所获。罔思巳过。反起谤言。呜呼谬哉。

【疏】称理。则自性空。是拔业障义。自性有。是陀罗尼
义。自性不有不空。是生净土义。

【钞】觅心了不可得。一切业障。谁为根本。即心无所
不具。一切功德。何弗总持。当总持而不立纤尘。有
是即空之有。无根本而出生万法。空是即有之空。
卷四 第 684c 页 X22-0684.png
即有则不空。即空则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
越一心。是名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