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643c 页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三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 袾宏 述

【○三天乐雨华(四)
初天乐二金地三雨华四总
结。

○初天乐。】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疏】上叙宝池。此谈金地之上。华乐交辉也。天乐者。
异世乐故。常作者。无间歇故。

【钞】异世乐者。大本云。第一四天王天。及诸天人。百
千香华。百千音乐。以供养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于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
切诸天。香华音乐。转相倍胜。又云。亦有自然万种
伎乐。无非法音。清畅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
不能及。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
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以是天人所作之乐。
非人间所有。故云异世乐也。无间歇者。世乐须人。
有作有辍。天乐自鸣。故云常作也。今人念佛。临终
之日。天乐迎空。正唯净土常作天乐故。

【疏】称理。则自性万德和融。是天乐义。

【钞】自性如实空。则不立一尘。如实不空。则交罗万
德。调和而克谐不悖。融液而一味无乖。忍进相与
卷三 第 644a 页 X22-0644.png
低昂。则损鸣篪奏。止观双成定慧。则玉振金声。慈
悲。则哀矣不伤。喜舍。则乐而不泆。如斯天乐。非唯
不鼓。兼复无声。羽寂宫沈。响天震地。

○二金地。】

「黄金为地。」

【【疏】此蹑前起后。谓极乐世界。上则乐作于天。下则
金严其地。而居此黄金地上。不独耳闻天乐。亦且
眼见天华也。黄金者。谓琉璃地上。间以黄金。然亦
众宝无定。

【钞】间以黄金者。如观经云。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
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棱。百宝所成。
一一宝珠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
璃地。如亿千日。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
以七宝。分齐分明。据此。则地本琉璃。而黄金者。又
地面之庄严也。大本云。彼刹自然七宝。体性温柔。
相间为地。或纯一宝。光色晃耀。超越十方。恢廓旷
荡。不可穷尽。地皆平正。无有须弥及诸山海坑坎
井谷幽暗之所。据此。则亦可专以黄金为地。良繇
彼国广大。非止一隅。黄金琉璃。且以一宝二宝言
之。众宝为之。当亦无尽。

【疏】称理。则自性真如平等。是金地义。

【钞】真如。则无杂无秽。无变无迁。历万劫而常新。平
等。则不增不减。不高不下。为千圣所共履。毗舍如
来。谓当平心地。则世界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乃
卷三 第 644b 页 X22-0644.png
见丘陵坑坎是也。是故人人行处是黄金。何待如
来以足指按地。

○三雨华(三)
初天雨妙华二持以供佛三供巳
自适。

○初天雨妙华。】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疏】言此黄金地上。常雨天华也。彼无须弥日月。而
言六时者。以华鸟为候也。卢山莲漏。盖仿此意。

【钞】此土日月旋环。绕须弥而分昼夜。如赡部正当
须弥之南。昼则始东洲半。经乎南洲。终西洲半。夜
则始西洲半。经乎北洲。终东洲半。配十二支。六时
成昼。六时成夜。为一日也。彼国既无须弥。又无日
月。常明不昏。昼夜无辨。唯以华开鸟鸣而为昼。华
合鸟栖而为夜也。然日月有无。诸本不同。汉译云。
日月处空。吴译仍汉。王氏复云处空而不运转。曹
魏不言有无。元魏及宋。直云无有。若和会之。当是
日月虽存。以佛及圣众。光明掩映。与无同耳。而以
理揆之。无者为正。何者。忉利而上。尚不假日月为
明。何况极乐。或汉译日月上。缺无有二字。未可知
也。高明更详之。莲漏者。远祖于庐山。集众念佛。刻
木为莲。具十二叶。引流泉入池。每度一时。水激一
叶。昼夜六时。禅诵不辍。与会诸贤。往生甚众。今人
六时净业。本于远祖。远祖本此。

【疏】曼陀罗。天华名也。此云适意。又云白华。天雨者。
卷三 第 644c 页 X22-0644.png
赞叹道德。如空生帝释事。

【钞】白华者。天华多种。如曼殊沙。则云赤华。今止白
华。文省便也。亦可西方属金。取白业义。适意者。天
华妙好。适悦人意也。大本云。一切诸天。皆赍天上
百千华香来供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是也。赞
叹者。世人行善。诸天欢喜。何况彼国。如来菩萨贤
圣上善之所集会。赞叹雨华。理固应尔。如空生帝
释者。须菩提宴坐。帝释散华。须菩提问。空中散华。
当是何人。答曰。我乃天帝。以尊者善说般若故。是
知净土往生之众。一心不乱。则诸念不生。万法空
寂。即是善说般若。感动诸天。又何疑哉。

【疏】又华有二种。一者天华。二者树华。今是天华。以
天摄树故。

【钞】天华者。从天而下。义如前释。树华者。大本云。四
方自然风起。出五百音声。吹诸树华。华生异香。随
风四散。散诸菩萨声闻大众。华堕地者。积厚四寸。
极目明丽。芳香无比。及至小萎。自然乱风吹去。是
彼土亦雨树华。故曰以天摄树。

【疏】称理。则自性开觉。是华义。

【钞】自性在迷。如华尚蕊。自性忽悟。如华正开。又妙
色焕烂。不绘而成。妙香馥郁。不行而至。华雨自空
不种而生。不采而下。自性神灵通达。亦复如是。

○二持以供佛。】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
卷三 第 645a 页 X22-0645.png
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疏】此言天所雨华。众生持取供佛也。众生者。除佛
而言也。清旦者。六时之一也。衣裓者。盛华之器也。
供毕还国。犹在食时。以神足故。

【钞】除佛者。唯佛一人。独称大觉。菩萨而下。以至往
生彼国初心凡夫。皆名众生也。以生佛相对故。六
时之一者。清旦。于昼时为最先。以旦供佛。表至敬
也。又旦是夜气清明之际。清旦供佛。取心净也。彼
国众生虽昼夜一心。固无清浊。而未登佛地。犹有
无明。触事涉缘。不无少动。亦以平旦号清明心。亦
可随顺此方言清旦也。常者。日日恒然。不疲厌故。
各者。人人皆然。无勤惰故。盛华器者。真谛谓衣裓
为外国盛华之器。或言衣襟。亦以襟盛华也。他方。
自本国而他方也。不言本国者。文省也。十万亿佛。
一佛一大千土。言广远也。食时者。晨斋时也。清旦
至于晨斋。为时至少。以至少时。供至多佛。明其速
也。如大本言。诸大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遍至
十方无量世界。供养诸佛。华香伎乐。衣盖幢幡。无
数供具。若欲献华。则于空中化成华盖。周四十里。
乃至六百八百里。各随大小。停于空中。势皆下向。
以成供养。复以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既供养
巳。忽然轻举。还到本国。犹为未食之前。据此。则有
种种诸供养具。又化华成盖。又供毕听法。今止言
以华供养。皆文省也。神足者。如大本法藏愿云。我
卷三 第 645b 页 X22-0645.png
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得神足。如一念顷。过百千万
亿那由他世界。又愿云。即得宿命。又云天眼。又云
天耳。又云他心。则生彼国者。六通自在。不止飞行。
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疏】按此神足。住位。行位。菩萨所有。如华严中说。

【钞】华严经云。八住菩萨。一刹那顷。游行无数世界。
又十行颂云。佛刹无边无有数。无量诸佛在其中。
菩萨于彼悉现前。亲近供养生尊重。则今之神足。
岂易及哉。问。此于三种意生身。当属何等。答。楞伽
三种。分属声闻菩萨大圣。则生彼国者。随其所修。
各有所證。如九品例。

【疏】称理。则自性自严。是盛华供养义。自性自遍。是
十万亿佛义。自性自空。是食时还义。自性自住。是
本国义。

【钞】自严者。心本具含万德。还以万德严心。德无所
德。严无所严。是真供养。思益经云。谁能供养佛。通
达无生者。宝雨经云。如理思惟。即是供养如来。是
也。自遍者。以心遍一切处。即是一一承事。无空过
者。故维摩经言。无前无后。一时供养。自空者。心体
本空。空无来往。是故以食时还。聊对此方跋涉耳。
实则不越刹那。还国巳竟。自住者。心源湛寂。常住
不迁。是当人故乡田地。安身立命处。金刚经还至
本处。即此经还到本国也。此之谓务本。

○三供巳自适。】
卷三 第 645c 页 X22-0645.png

「饭食经行。」

【【疏】承上食时。故次言食。经行者。循环不断义。返巳
而食。食巳而行。彷徉自适也。

【钞】饭食者。大本云。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银钵金钵。
种种宝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咸甘
淡。各如所愿。不馀不缺。不以美故。过量而食。食巳
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
无所味著。身心轻利。食毕化去。时至复现。循环者。
如经贯纬。络绎连绵。往来无巳也。食巳而行。一以
调身。使无凝滞。一以调心。使不放逸也。彷徉者。优
游自得意。世人食巳。非奔走尘务。则增长睡眠。彼
国饭食经行。解脱之风。逍遥之状。可想见也。

【疏】唯言饭食。不及衣等。唯言经行。不及坐等。亦文
省故。

【钞】衣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欲
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又复有无量
上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珰璎珞。华鬘带锁。诸宝庄
严。百千妙色。自然在身。又云。复有无量如意妙香。
涂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国界。故不言衣。以食摄
衣。及一切资生之具故。不及坐者。教开四种三昧。
一曰常行。二曰常坐。三曰半行半坐。四曰非行非
坐。就此文中。则唯第一。然二部中。皆言往生者。坐
莲华中。般舟三昧则复言立。当知以行摄坐。及四
威仪故。
卷三 第 646a 页 X22-0646.png

【疏】称理。则自性常定。是饭食义。自性常慧。是经行
义。

【钞】禅悦为食。故定有食义。智能运转。故慧有行义。
如论颂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又佛地论。净
土中诸佛菩萨。能说能受大乘法味。又正体智受
真如味。能住持身命。使不断坏。长养万法。故名为
食。又阿含唯识等。说出世五食。一禅悦。二愿。三念。
四解脱。五法喜。谓禅定资神。轻安适悦。即为食义。
愿力持法。法身增长。即为食义。念力明记。圣道现
前。即为食义。解脱除障。居然资益。即为食义。法喜
内充。极喜乐故。即为食义。今止言定者。举一兼四。
禅定之中。无不摄故。维摩经云。未发大乘意。食此
食者。至发意乃消。巳发意者。得无生忍巳乃消。得
忍者。至一生补处乃消。华严具足优婆夷云。一生
所系菩萨。食我食者。皆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皆
自性真如无尽之理而为食也。经行者。持世经云。
如来行处。是无行处。无行处者。真慧也。故知拈匙
放箸。口口不离。举足动身。步步踏著。何得埋头吃
饭。空过一生。玩水观山。徒劳万里。

○四总结。】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结上天乐天华等。种种庄严。皆本佛愿行功德
所成就也。

【钞】愿者。如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自地以上。皆
卷三 第 646b 页 X22-0646.png
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又愿云。我作佛时。
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然灯散华。
又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华等种种供具。
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又
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食之时。宝钵之中。百
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巳自去。今来成佛。一一所愿。
皆悉成就。行者。如大本云。法藏比丘既发愿巳。天
雨妙华。而散其上。又云。或为比丘。或为天王。或为
轮王。或为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养。又云。手中常
出衣服饮食。幢幡宝盖。一切音乐。今来成佛。如上
天乐天华等报。自合成就。

○四化禽风树(三)
初化禽演法二风树演法三
总结二严。

○初化禽演法(二)
初正示法音二释无恶道。

○初正示法音(二)
初宣音二获益。

○初宣音。】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
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
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
分。如是等法。」

【【疏】上言诸天献瑞。此言禽树成音。又上言供养之
胜。今言闻法之胜也。种种言非一。奇妙言异常。杂
色言美观。白鹤等者。多种中举一二也。白鹤。孔雀。
鹦鹉。常见可知。舍利解现前文。迦陵频伽。此云妙
卷三 第 646c 页 X22-0646.png
音。共命。一云命命。如是种种。悉皆奇妙。非凡鸟比。

【钞】奇妙者。形殊众鸟名奇。音能说法名妙。白鹤者。
此土鹤有四种。玄黄苍白。以白为胜。然鹤虽白。自
无纯白。非真白鹤也。孔雀。鹦鹉。皆此土所贵。故独
举也。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巳有音声超众鸟
故。正法念处经云。此鸟音声。若人若天。紧那罗等。
无能及者。唯除如来。故云妙音。共命。亦云命命。亦
云生生。梵语耆婆耆婆迦。二首一身。报同识异。谓
是释迦调达宿因。又雪山有二头鸟。一曰迦娄嗏。
一曰优波迦娄嗏。是也。彷佛如二头之蛇。九头之
鸟。千头之鱼。今刻绘作人身二首。恐非也。上文数
鸟。四通震旦。二局西乾。在此土者。巳称珍异。若在
彼国。形体色音。转更奇妙。今姑取名同。而实则异。
例如栏网行树等。皆以宝成。非人世所有也。举一
二者。多不悉陈。如观经中有凫雁及鸳鸯等。今以
少摄多。亦文省也。

【疏】然此土诸鸟。唯鹦鹉解作人言。而亦仅称学语。
彼国则昼夜出音。且和且雅。为能演畅根力觉道
一切道品。非漫鸣也。

【钞】仅称学语者。谓但依人语。未能知义。记曰。鹦鹉
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则人道未通。
何况佛心。鹦鹉且然。馀可知矣。和雅者。和与暴对。
如鸱鸦等。是名暴音。雅与俗对。如莺鹂等。是名俗
音。优柔平中。无有粗厉。能令听者躁心自释。是名
卷三 第 647a 页 X22-0647.png
和音。正大谨严。无有邪靡。能令听者欲心自平。是
名雅音。由之瑟尚缺于和。郑之声大背于雅。鸟兼
二美。是黄钟大吕所不及也。演者。张而广之。义无
尽故。畅者。敷而达之。意无滞故。如是演畅根力觉
道。三十有七诸道品也。道品者。以是入道之品类
故。

【疏】然此三十七品。属小乘法。实通大乘。随其心行。
如诸经论中说。

【钞】通大乘者。瑜伽四十四云。大乘菩提分。乃有多
种。三十七品。是其中别义。通于大小。智论云。三十
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净名云。道
品是道场。又云道品是法身因。摄大乘云。道品是
菩萨宝炬陀罗尼。涅槃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
佛性。名得醍醐。皆约大说。随心行者。如涅槃云。智
有二种。一者中智。二者上智。观诸阴苦。是名中智。
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
则知道品是一。观智大小。固无定也。

【疏】五根者。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故
名为根。又如俱舍。具三义故。

【钞】根有二义。一者能持义。持其所巳得。而自分不
失也。二者生后义。生其所未得。而胜进上求也。言
信根者。谓于谛理深忍乐欲。是名信根。此一为总。
馀四承上。进根者。既信此理。勤求不息。是名为进。
念根者。既求此理。念兹在兹。明记不忘。是名为念。
卷三 第 647b 页 X22-0647.png
定根者。既念此理。系缘一境。相应不散。是名为定。
慧根者。既定心在道。复正观分明。决择是非。是名
为慧。能生圣道者。以此五法。调治其心。譬如阴阳
和适。一切种子皆得发生故。俱舍三义者。俱舍论
明最胜自在光显为根。最胜者。根体胜故。自在者。
根用胜故。光显者。体用双彰故。于中开二十二根。
有信等五根故。

【疏】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具有大力。故名为力。

【钞】力有二义。一者不为他伏。二者又能伏。他如瑜
伽论。此五力者。能于后后所證出世间法。生深胜
解。难制伏故。又具大威势。摧伏一切诸魔军故。信
力者。深信谛理。转更增长。能遮疑惑。不为动摇。能
拒邪外。不为迷乱。能破烦恼。不为侵害故。一总馀
承。如上根例。进力者。进根增长。能破身心种种懈
怠。成办出世种种事业故。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
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故。定力者。定根增长。能
破一切诸杂乱想。发起事理诸禅定故。慧力者。慧
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外等见。能断一切偏小等执
故。

【疏】七菩提分者。即七觉支。亦繇前根力。得此慧用。
谓一念。二择法。三精进。四喜。五猗。六定。七舍。一云。
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今依后
释。

【钞】觉支者。觉即菩提。支即是分。谓分分随宜而用
卷三 第 647c 页 X22-0647.png
也。繇前者。瑜伽云。诸巳證入正位者。如实觉慧。用
此为支。故知根力既固。后须觉慧。合宜则用。依后
释者。以天台所释。意明显故。又华严疏。亦以择法
为自体。馀分为分故。一择法者。观诸法时。善能觉
了。拣别真伪故。二精进者。修道法时。善能觉了。不
谬行于无益苦行故。三喜者。心得法喜时。善能觉
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四除者。除诸见烦恼
时。善能觉了断绝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五舍者。
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永不追
忆故。六定者。发诸禅定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
生见爱故。七念者。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
慧均平。若心沈没。当念用择进喜三支。察而起之。
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支。摄而伏之。念念调
和。使中适故。

【疏】八圣道者。亦名八正道。繇前择法。故入正道。谓
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
进。七正念。八正定。

【钞】一正见者。杂集云。若觉支时。所得真觉。以慧安
立。谛理分明。无有错谬故。二正思惟者。见此理时。
无漏心相应。思惟筹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三正
语者。不惟心无邪思。以无漏智。摄口四业。住四善
语故。四正业者。以无漏智。除身三种一切邪业。住
清净身业故。五正命者。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中五
种邪命故。六正精进者。以无漏智。应勤行精进。趋
卷三 第 648a 页 X22-0648.png
涅槃道故。七正念者。以无漏智。于应念正道法。及
助道法。心不动失故。八正定者。以无漏智相应。正
住于理。决定不移故。皆言正者。以不依偏邪名正。
能至涅槃名道。若华严离世间品。则八正俱菩萨
道。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正思惟者。舍妄分
别心。随顺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萨不思
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入诸三昧故。释云。据此
文證。岂不深玄。以例推之。七觉根力三十七品。皆
随众生因地所修。机见不同。證大證小。各有所得。

【疏】言如是等法者。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成
三十七品。及等馀一切法故。

【钞】三十七品。上惟二十有五。故等以摄之。四念处
者。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而云念处者。以不净。是观身者所当念处之所也。
苦无常等。亦复如是。四正勤者。解见前文。以生善
灭恶。不懈弛故。名之为勤。勤所当勤。合于理故。名
正勤也。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所谓欲如意足。心
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良繇念处正勤以来。
精进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种定力摄心。则智定
均等。能断结使。所愿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类。
则为三十七品。婆沙智论。皆以喻显。念处如种子。
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
叶。觉支如开华。圣道如结果。故名道树。馀一切法
者。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
卷三 第 648b 页 X22-0648.png

【疏】问。何不先叙念等。而首举根。答。以重信故。又上
三科至此。始有根力故。

【钞】据七类次第。闻法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
心调柔。柔故成根。根增成力。乃七觉分别。八道正
行。今重信者。此经以信为主。而根力二俱首信。信
持馀四。是道之元。德之母也。如五位之中。信亦居
初。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一善法。信亦居初故。上
三科者。从念处。正勤。如意。修为至此。方得根力坚
固。能使前所得法。无有退失故。又后当得法。毕竟
能得。亦繇乎信。故首举也。

【疏】称理。则自性变化。是众鸟义。自性出生一切法
门。是根力觉道义。

【钞】下文言彼佛变化所作。今谓妙色雅音。全体是
自心显现。何得高推圣境。又心地含诸种。则五根
等。全体是自心培植。何得向外驰求。故先德谓信
心坚固。湛若虚空。即五根力。觉心不起。即七觉支。
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故云海生万物。无
物不海。心生万法。无法不心。

○二获益。】

「其土众生。闻是音巳。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闻音无益。则同世音。祇取娱乐。今念三宝。正明
益也。三宝者。略有三相。一住持相。二别相。三同相。
可尊贵故。名之曰宝。

【钞】住持相者。雕铸塑画。名为佛宝。黄卷赤轴。名为
卷三 第 648c 页 X22-0648.png
法宝。比丘五众。和合无争。名为僧宝。即世间三宝
也。别相者。略有三义。一者三宝自别。二者三宝大
小乘别。三者三宝名相各别。括其大意。则常身尊
特。示现不同。名为佛宝。教行理果。为门不同。名为
法宝。三贤十圣四果四向缘觉独觉。阶位不同。名
为僧宝。即出世间三宝也。同相者。若约五教。则一
者立事就义门。二者会事归理门。三者理事融显
门。四者绝相理实门。五者融通不碍门。虽前浅后
深。而同归一原。括其大意。则性体灵觉。照了诸法。
名为佛宝。恒沙性德。皆可轨持。名为法宝。性相不
二。冥合无违。名为僧宝。即出世间最上三宝也。尊
贵者。佛两足尊。法离欲尊。僧众中尊。依之修行。则
出三界。世间珍重。无与为伍。故名为宝。通书亦云。
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况三宝道德之极。岂不称宝。

【疏】闻念三宝。自有四义。一者鸟音之中。赞三宝故。
二者说法有方。善入人故。三者昼夜无间。熟耳根
故。四者鸟尚解说。激胜心故。

【钞】赞三宝者。虽上根力觉道。种种诸法。为品不同。
约而言之。皆三宝摄。演畅此法时。或明含灵本具
觉性。众生闻者。得自本心。乃知有佛。或明性具种
种诸相。众生闻者。解入深义。乃知有法。或明性相
和合不二。众生闻者。事理无碍。乃知有僧。故念三
宝。善入人者。虽谈妙法。不善为辞。闻则捍格。今惟
和雅之音。优柔调适。理义悦心。听者生喜。故念三
卷三 第 649a 页 X22-0649.png
宝。熟耳根者。虽善说法。一暴十寒。心则懈废。今唯
六时相续。习听饫闻。浃随沦肌。熏陶成性。故念三
宝。激胜心者。鸟能说法。人胡不如。惭耻一生。精进
自发。故念三宝。

【疏】称理。则自性真心一体。是佛法僧义。

【钞】如上同相所陈。则知唯一真心。更无别体。心体
本自觉即照佛宝。心体本自性离即法宝。心体本
自不二即僧宝。故曰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
僧。但令归自。不说归他。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念
三宝。

○二释无恶道。】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
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
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
化所作。」

【【疏】恐疑净土何因而有畜生。不符法藏本愿。故明
彼国实无恶道。以彼佛欲令法遍人耳。神力变化。
非真畜生故。又不同天鸟能说法故。

【钞】何因者。愚痴暗蔽以为之因。生畜生趣。悭贪嫉
妒以为之因。生饿鬼趣。十恶五逆以为之因。生地
狱趣。名三恶道。以六道中天为最善。人道次之。脩
罗介乎善恶之中。故独此三。最名为恶。夫因于净
心。生于净土。何繇净土而有恶道。如其有者。是杂
秽处。不异娑婆。何名极乐。故有疑也。本愿者。大本
卷三 第 649b 页 X22-0649.png
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刹中无饿鬼畜生。以至蜎蠕。
又愿云。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何况有实不
得是愿。终不作佛。云何佛道巳成。顿违宿愿。故明
彼国原无恶道。非唯目所未睹。亦复耳所不闻。良
繇耳之所闻。唯是诸佛如来万德洪名。菩萨声闻。
及诸天善人。种种嘉号。曾无三恶名字历耳根故。
变化所作者。复自难言。既无畜生。今白鹤孔雀等
何所从来。而在彼国。乃出其繇。是佛化作。非真实
有。如观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化为
百宝色鸟。是也。法音宣流者。宣则宣布。自上遍下。
犹如王言。流则流通。自近及远。犹如逝水。佛欲法
音普周无间。故不独以人说法。使彼鸟音皆说妙
法。无处无时而不闻听。此则大神通力之所变化。
岂同愚暗为因。而感报畜生之真鸟耶。然此变化。
自有二义。一者如佛遣化人。说种种法。二者性具
诸法。依性起修。果上自能色心互融。依正不二。皆
悉说法。是则鸟音演畅。法尔自然。非佛有心。特为
变作也。不同天鸟者。正法念处经云。诸天游乐。池
中凫雁等。皆出音声。宣扬偈颂。开示五欲。毕竟无
常。不可耽玩。诸天闻巳。有涕泪者。此则实鸟。繇在
世时。口说妙法。不务真修。报作诸鸟。处于天宫。以
其宿习。犹能说法。非如净土佛所变化。故不同也。

【疏】问。法藏偈云。地狱鬼畜生。皆生我刹中。何言彼
无恶道。答。偈意自明。不俟疑辩。女人生者。义亦如
卷三 第 649c 页 X22-0649.png
是。

【钞】偈意自明者。法藏比丘愿后说偈。先云地狱鬼
畜生。皆生我刹中。次即云。一切来生者。修习清净
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则知必于娑婆巳植
净缘。故得往生。既生彼国。失本恶道。皆成上善。相
好如佛。尚何地狱鬼畜旧日之形体耶。女生亦然
者。论谓女及根缺。俱不生彼。故援上例。亦繇女人
宿修净行。一生彼国。具丈夫相。无复女形矣。今绘
九品。犹存女人。谬也。当是娑婆念佛时相。不可谓
是极乐得生时相也。抑或表其因地。以明一切皆
得往生耳。达者审之。

【疏】称理。则自性本无贪瞋痴等。是无三恶道义。自
性本具如幻法门。是变化所作义。

【钞】若据不二门中。贪瞋痴即戒定慧。则善道恶道。
悉皆如幻。幻无自性。唯是一心。一心不生。万法俱
息。

○二风树演法。】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
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
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前言行树罗网。今言此诸树网。因风出音。如上
鸟鸣。化导众生。利益无尽也。风曰微者。风之美也。
音曰微妙者。音之美也。微妙即和雅意。百千种乐
者。以少况多。赞其至美。极人天乐。所不能及。其音
卷三 第 650a 页 X22-0650.png
亦宣根力觉道。种种道品。不言者。文省也。又大本
云。微风触身。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钞】微风为美者。此土飓风吹动。则出倾湫倒峡。可
战惧声。猛风吹动。则出撼屋拔木。可厌恶声。乃至
毗岚风吹动。则出摧山碎岳。坏诸世界。无可避声。
即令明庶清明等风。虽亦称美。止是披拂山林。生
长百物而巳。彼国之风。似有似无。非寒非热。轻细
醇和。不可云喻。观经云。八种清风。清即微意。况彼
行树。及诸罗网。皆是七宝。被以微风。互相敲叩。自
然而出微妙音声。如百千乐。同时并作。则六律交
畅。八音克谐。和之极也。雅之至也。彼风树既非丝
竹。谁为宫商。而能与百千种乐。同此洋洋。诚谓希
有。人天莫及者。如大本言。世间帝王之乐。百千万
种。不如忉利天宫一音之美。忉利天宫百千种乐。
不如夜摩天宫一音之美。展转诸天。乃至不如极
乐国中。风吹树林。出妙音声之美。是超出人天也。
亦宣道品者。以经中但称妙音。其实意含说法。若
非法音。何能使人忆念三宝。故大本云。微风徐动。
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是其證也。以前例
后。皆文省故。言触身者。大本云。彼国一切有情。为
风吹身。安和适悦。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则亦不说
法之说法也。

【疏】又此宝树等。三种宝中。今是最胜。能作佛事故。

【钞】智论言。宝有三种。一人宝者。轮王之宝。能雨诸
卷三 第 650b 页 X22-0650.png
物。二天宝者。诸天之宝。能随使令。三佛宝者。能于
十方而作佛事。今能说法。是为宝中最胜。出过人
天故。

【疏】又佛道树说法。今不言者。亦文省故。例前池水
皆说法故。又华严般若等。皆有此义。

【钞】道树者。大本言。佛道场树。众宝庄严。宝网覆上。
微风徐动。出无量妙法音声。遍诸佛刹。众生闻者。
得深法忍。住不退转。以至成就无上菩提。今不言
者。如前疏引摄行树中。谓行树尚能说法。佛树宁
独不然。故曰文省。又例推之。如前止说宝池。疏引
二部经文。则宝水流衍。皆说妙法故。又例推之。如
大本言。其道场树。众生见者。无其眼病。闻其香者。
亦无鼻病。食其果者。舌亦无病。树光照者。身亦无
病。观想树者。心得清净。无复贪瞋烦恼之病。又云
见此树者。得三法忍。则知树色香味。皆亦演畅根
力觉道。如是等法。众生闻者。咸念三宝。又例推之。
彼国金沙。彼国阶道。彼国楼阁。彼国莲华。天乐天
华。衣裓食器。一切诸物。皆亦演畅根力觉道。如是
等法。众生闻者。咸念三宝。如华严香云台网。皆出
颂言。又忉利天鼓。演莫测之真诠。雷音宝林。说无
生之妙偈。又大般若云。净土树林等内外物中。常
有微风冲击。发微妙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等。同
此义也。

【疏】善会之者。此土有情无情。亦皆说法。如闻莺击
卷三 第 650c 页 X22-0650.png
竹等。况复净土。

【钞】善会者。谓不以境为境。而会境即心。则物物头
头。皆祖师意。今姑举二事也。闻莺者。一僧因疑法
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久参未悟。忽闻莺
声。遂得大彻。颂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
百华香。黄莺啼柳上。击竹者。香岩以不会父母未
生前句。发愤住山。一日治地次。抛石击竹。铿然有
声。忽尔大悟作颂。有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
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等语。如是。则檐前鹊噪。野
外松声。一蚊一蝇。一草一叶。莫不演扬妙法。鼓发
道心。况清净佛土乎。问。教中圣说法。圣默然。二不
偏废。今水鸟树林演法无巳。则有动无静。答。大本
云。其欲闻者。辄独闻之。其不欲闻者。辄独不闻也。
则寂用随心。即动即静。

【疏】称理。则自性理智交融。是风树义。

【钞】理含万法如树。智周法界如风。智与理冥。理随
智显。然而风树各不相知。理智原无二本。百千种
乐。不是风作。不是树作。仁者心作。

○三总结二严。】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结上化禽风树二种庄严。皆彼佛因地愿行功
德所成就也。又变化功德。大乘功德等。四种成就。
如论中说前后功德。繁不各系条下。

【钞】愿所成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
卷三 第 651a 页 X22-0651.png
随其志愿所欲闻者。自然得闻。故鸟树皆成妙法
音也。行所成者。大本愿后修行。如云。常以和颜爱
语。饶益众生。是以得成风吹林树。皆出妙音故。如
云。于佛法僧。信重恭敬。是以得成众生闻者。咸念
三宝故。变化功德者。如论颂云。种种杂色鸟。各各
出雅音。闻者念三宝。忘相入一心。是也。大乘功德
者。如论颂云。大乘善根男。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
缺。二乘种不生。是也。等者。等虚空及性也。前后如
是功德庄严下。不各系论颂。以今颂一缺化作。二
缺恶道。故特明之。言众鸟出音。若非佛作。焉能听
者忘相一心也。不云恶道。以人中尚无女人。圣中
尚无小圣。况复有恶道也。前后明显可知。故不繁
系。又正报二功德。在如是庄严条外。故亦不系。

【疏】称理。则自性般若周遍法界。是鸟树说法义。

【钞】首楞严钞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以心外无物。
物即是心。但心离分别。即是正智般若。周遍法界。
无有障碍。是故西方水鸟树林。悉皆说法。今不见
鸟树说法。以未离念故。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虚空
界。是故虚空界中。普皆说法。

○二正报(二)
初化主二化伴。

○初化主(二)
初徵名二显德。

○初徵名。】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疏】上明依报之胜。而依从正生。故次明正报。于意
卷三 第 651b 页 X22-0651.png
云何。审其解否也。巳知彼佛号阿弥陀。未知其义。
以彼佛乃一经正主。故须审问。

【钞】正主者。报有依正。佛居其正故。正有主伴。佛为
其主故。义须审者。以弥陀万德之号。其义深广。应
为开阐。使人晓了。生向慕故。

【疏】称理。则自性正思惟。是于意云何义。

【钞】筹量名意。世人起于意识。念念逐外筹量。是邪
思惟也。旋其意识。扣巳而参。思之又思。思尽还源。
思无所思。全身即寿即光。何论彼佛此佛。

○二显德(二)
初名含多义二道成远劫。

○初名含多义(二)
初光明无量二寿命无量。

○初光明无量。】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
为阿弥陀。」

【【疏】无量巳如前释。然未知无量得名之故。今谓是
光明寿命。二皆无量也。光明者有二。一者智光。二
者身光。复有二义。一者常光。二者放光。又光所因。
复有二义。一是万德所成。一是本愿所致。

【钞】先释光明也。智光身光者。如卢舍那。此云光明
遍照。自受用身。照真法界。是名智光。他受用身。遍
照大众。是名身光。又涅槃云。琉璃光菩萨。放身光
明。文殊言。光明者。名为智慧。则事理圆融。身智不
二也。常光放光者。常所显光。无放不放。如圆光一
寻等。是也。放光者。或于眉间。或于顶上。或口。或齿。
卷三 第 651c 页 X22-0651.png
或脐。或足之类。是也。今言光者。正意在常。而亦兼
放。及与身智。如大本言。尔时阿弥陀佛。从其面门。
放无量光。又云。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故。万德
所成者。华严贤首品。开四十四门光明。各出其因。
或归三宝。或发四弘。三学六度之所成就。一一结
云。是故得成此光明。又般若经。佛言。我于一切法。
无所执故。得常光一寻。则知今佛光明。非一德所
致也。本愿所致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顶中
光明。胜于日月百千万亿倍。又愿云。愿我作佛时。
光明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
民。以及蜎蠕。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来生我国。
又愿前偈云。能使无量刹。光明悉照耀。故今成佛。
得如所愿。

【疏】无量者。言所照之广也。十方者。不同他经。照一
方故。无障碍者。不同日光。犹有碍故。

【钞】不同他经者。如法华东照。则不说馀方。万八千。
则不该馀国。义各有取故。今则四维上下。一切国
土。无不照故。不同日光者。日虽有光。脩罗掩之则
碍。铁围两间则碍。覆盆之下则碍。又阎浮明。则单
越碍。瞿耶明。则弗于碍。今则彻山透壁。通幽达冥。
无能遮障。使光隐没。无能隔碍。使光断绝故。如大
本云。彼佛光明。最为远著。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
方诸佛顶中光明。有照一里者。二里者。如是渐远。
有照二百万里者。有照一世界者。二世界者。如是
卷三 第 652a 页 X22-0652.png
渐远。有照二百万世界者。唯阿弥陀佛光明。照千
万世界无有穷尽。故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
光佛。乃至超日月光佛。皆光明无量义也。观经云。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彼佛有八
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有
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
大本言。阿难头脑著地。称佛名号。礼未起际。佛放
大光明。遍十方上下。皆光明无量义也。或难日犹
有碍。世所共知。佛光无碍。当有何据。答。须达老女。
不愿见佛。避入深闺。佛光所及。垣壁俱彻。内外四
方。恒与佛对。即无碍之徵也。

○二寿命无量。】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

【【疏】光明无量。是无量之一义。今言寿命亦无量也。
佛寿有三。法寿。报寿。应寿。如法华及观经疏中说。
然佛寿无量。随机所见。今之无量。亦可即无量之
无量。

【钞】寿命者。寿之所历。有短有长。今当减劫。寿仅百
年。彼增劫时。亦止八万。纵轮王天帝。诸佛住世。亦
有限量。唯彼佛寿命。至为久远。不局常数。云无量
也。三寿者。法华寿量品疏云。寿者受也。若法身。真
如不隔诸法。故名为受。若报身。境智相应。故名为
受。若应身。一期报得。百年不断。故名为受。法身以
卷三 第 652b 页 X22-0652.png
如理为命。报身以智慧为命。应身以因缘为命。观
经疏云。示同生灭。有始有终者。应身寿也。一得永
得。有始无终者。报身寿也。非寿非不寿。无始无终
者。法身寿也。又谓彼佛寿命。实有期限。人天莫数。
是有量之无量也。越溪解云。此经虽云无量。乃是
三十二相常所见身。非观经胜应尊特之身。亦同
上意。今谓随机所见者。此经佛身无定。前义理中
巳辩。况经文但言阿弥陀佛现在其前。未曾指定
现何等身。越溪安得判属三十二相。必谓劣应。则
劣机自见。非此经专以劣应而被劣机也。大本法
藏愿云。我作佛时。假令十方众生。皆作缘觉声闻。
皆坐禅一心。欲计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能知者。
岂亦常所见身之无量乎。是故入灭双林。或见灵
山未散。舍那千文。或见丈六金身。佛本不移。机自
异故。则谓彼佛寿命。即无量之无量。亦何不可。

【疏】及其人民者。巧用倒语故。言人民者。佛如王故。
阿僧祇。此云无数。倍之名无量无边。人寿有二。一
佛本愿力故。二自功德力故。

【钞】倒语者。正语当云佛及人民。寿命无量。如波罗
密。云彼岸到。当是到彼岸耳。以意会之。无以辞害。
佛如王者。彼国虽无君臣父子。然佛为法王。有君
主义。生彼国者。依佛学佛。有人民义。非如此土。版
籍所统。实编氓也。僧祇者。入十大数之首。从百洛
叉。倍倍积累而生。又僧祇僧祇为一无量。无量无
卷三 第 652c 页 X22-0652.png
量为一无边。今合言者。自有二义。一是实明其数。
以僧祇计之。有无量无边僧祇也。二是极赞其多。
无复边量。无复穷尽之僧祇也。佛力者。大本法藏
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
能计其数者。是承佛愿力。有此寿故。自力者。一心
念佛。心清净故。莲华化生。清虚之身。不同质碍肉
身。有老病死。是自精进力。有此寿故。

【疏】问云。此无量亦可即无量之无量者。还有證否。
答。例如华严中说。

【钞】上引观疏云。此无量是有量之无量。而言亦可
即无量之无量者。以今文正似华严故。彼经十回
向文云。无量阿僧祇。释云。此非数中之一。但是无
数之言。若定是数。便当局限。今经亦云无量无边
阿僧祇。二经文势。意极相类。故言彼佛寿命。亦可
即是更无限量之无量也。问。华严寿量品。谓娑婆
世界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劫。为
袈裟幢世界一昼夜。展转劫日相对。乃至百万阿
僧祇世界。极于胜莲华。则极乐仅胜娑婆。劣后殊
甚。安得为更无限量之无量乎。答。彼钞释云。三身
既融。三寿无碍。即长能短。即短恒长。无长无短。长
短存焉。一一圆融。言思斯绝。其义自明。不劳更辩。

【疏】又寿命光明者。约而言之。少摄多故。二部名题。
止曰无量寿者。约之又约。体摄用故。若具说者。依
报正报。悉皆无量。
卷三 第 653a 页 X22-0653.png

【钞】约言者。佛具万德。今止举寿命光明者。如华严
八地。言身相无量。智慧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
清净音声无量等。则知举二事者。以少摄多也。体
摄用者。或难既光寿双举。云何大本及观经题。皆
止云无量寿。不言光者。复是何义。良以一真如心。
无去无来。亘古亘今。其寿无量。其光亦尔。金体金
光。不相离故。起信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
周遍法界。不起。寿也。智慧。光也。言寿则光在其中。
故单举也。依正无量者。自佛一身所有功德。及如
下文声闻菩萨。乃至前之栏网行树等。种种庄严。
悉无量故。

【疏】称理。则自性常照。是光明义。自性常寂。是寿命
义。自性寂照不二。是阿弥陀义。

【钞】灵明洞彻。光绝涯涘。湛寂常恒。寿何筹算。常恒
而复洞彻。故即寿而光。洞彻而亦常恒。故即光而
寿。如是。则阿弥陀佛。虽过十万亿刹之外。而实于
此娑婆世界众生心中。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何乃
佩长生之诀。枉自殇亡。负杲日之明。翻成黑暗。心
本是佛。自昧自心。佛本是心。自迷自佛。

○二道成远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疏】巳知彼佛得名之义。未审彼佛成佛至今。经几
何时。劫者。具云劫波。此云时分。十劫者。一云大劫。
一云小劫。今谓明远。应是大劫。又十大劫。亦是一
卷三 第 653b 页 X22-0653.png
期赴机之说。究极而言。成佛以来。亦应无量。如法
华中说。

【钞】一大劫者。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八十劫终。方
成大劫。云十大劫。是八百小劫也。经意为明成佛
久远。而曰小劫。未见其远。今依唐译。云十大劫。亦
应无量者。如法华中。众疑世尊成佛未久。云何旷
劫菩萨是所教化。佛言。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
劫。则弥陀成佛。其可量乎。

【疏】若考阿弥陀佛。成佛以前因地。不但法藏一因。
有多种因。如诸经中说。

【钞】法藏因者。大本云。定光佛前五十三佛。名世自
在王。法藏时为国王。舍位出家。发四十八愿。今阿
弥陀佛。是法藏所成之佛也。多种因者。一。法华经。
大通智胜如来时。十六王子。出家净修梵行。求无
上菩提。佛灭度后。常乐说是妙法华经。后悉成佛。
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彼王子者。今阿弥陀佛是。
二。悲华经云。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供养
宝藏如来。时王发愿。愿成佛时。国中种种清净庄
严。佛与授记。过恒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
乐。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三。大乘方等总持经
云。无垢𦦨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诸经
十四亿部。随众生愿乐。广为说法。彼比丘者。今阿
弥陀佛是。四。贤劫经云。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
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弥陀佛是。
卷三 第 653c 页 X22-0653.png
五。彼经又云。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无限量宝
音行。力弘经法。彼法师者。今阿弥陀佛是。六。观佛
三昧第九经云。空王佛时。有四比丘。烦恼覆心。空
中教令观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今阿弥
陀佛是。七。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狮子游
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
禅定行。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八。一向出生菩
萨经云。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
精进。七千岁中。胁不至席。不念爱欲财宝。不问他
事。常独处止。意不倾动。复教化八千亿万那由他
人。得不退转。彼太子者。今阿弥陀佛是。以上略举
数端。若其多劫多因。亦应无量。

【疏】称理。则自性本来成佛。是十劫义。

【钞】华严举十。是表无尽。即今自性成佛以来。何止
威音那边更那边。尘沙劫又尘沙劫也。若定执十
劫。昔人道。犹是王老师儿孙。

○二化伴(二)
初见在二往生。

○初见在(三)
初声闻二菩萨三总结。

○初声闻。】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
是算数之所能知。」

【【疏】主必有伴。先声闻。次菩萨。明皆贤圣之侣也。今
初声闻。声闻者。闻四谛声教而得證果。阿罗汉者。
拣非前三也。不言缘觉。摄声闻中故。非算数者。甚
卷三 第 654a 页 X22-0654.png
言其多也。

【钞】闻四谛者。世尊为憍陈如等五人。转苦集灭道
法轮。初示。二劝。至三则證。诸漏巳尽。成阿罗汉。因
闻声教以得开明。故名声闻。声闻之号。通前三果。
今四果也。缘觉摄者。缘觉观十二因缘而得开悟。
虽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谛。虽有利生之心。而亦
未广。故摄声闻中也。算数者。世间算数。尽于九章。
佛说算数。如阿僧祇品。则非世人心力所计。今云
算数。通世出世间而言也。以其多多无尽。超出算
数之外。虽洛闳一行。无所施其巧者也。上言无量
无边。十大数中当其二三。是有算数。而今言非是
算数所知。故知无量。乃赞叹极多之语。未可以常
数泥也。如大本云。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
量。皆如目连神通。欲共计算彼佛初会声闻。尽其
神力。百分中不能知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
能知一。又云。佛告阿难。假使有人。出一身毛。碎为
微尘。以一一尘。投海出水。毛尘水多。海中水多。阿
难答言。毛尘出水。不及半合。海水无量。佛言。彼佛
刹中声闻弟子。有知数者。如毛尘水。数未尽者。如
海中水。

【疏】论言二乘不生。今言声闻者。以惯习小。不久證
大。终无小故。如观疏说。若据变化。小亦无碍。

【钞】终无小者。观经疏谓习小之人。本不得生。繇彼
临终。发大乘心。亦乃得生。以惯习小。才闻苦空无
卷三 第 654b 页 X22-0654.png
常等法。顺其先习。遂證小果。而向大之心巳成。况
得近佛。自当不久證大。安在其为声闻乎。是则经
举声闻。以暂有故。论明二乘不生者。以终无故。小
亦无碍者。净土尚容众鸟。声闻岂不鸟如。鸟既变
化所成。声闻宁独实有。纵使彼国久有声闻。亦复
何碍。

○二菩萨。】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疏】承上不独小乘。诸大乘菩萨无不生故。亦复者。
亦无量无边不可算数也。又复具无量无边功德。
如大本中说。

【钞】菩萨者。自初心以至地尽。前如教起中辩。后如
补处文中所引。甚多无量。何可数计。功德者。大本
佛赞彼国菩萨种种功德。为二十三喻。一。坚固不
动。如须弥山。二。智慧明了。如明日月。三。广大如海。
出功德宝故。四。炽盛如火。烧烦恼薪故。五。忍辱如
地。一切平等故。六。清净如水。洗诸尘垢故。乃至二
十三。如慈氏观。等法界故。末复结云。今为汝等举
要言之。若广说者。一劫不尽。则知菩萨之数。无量
无边。菩萨功德。亦无量无边也。

【疏】如华严云。如来所都。诸清净众。于中止住。正同
此义。

【钞】华严二十五经云。一切诸佛国土庄严。如来所
都。不可思议。同行宿缘诸清净众。于中止住。未来
卷三 第 654c 页 X22-0654.png
世中。当成正觉。如来所都。即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清净众者。即诸菩萨。未来成佛。即下文一生补处。

【疏】称理。则自性即空即假。是佛有声闻菩萨义。

【钞】性空。则一真凝寂。性假。则万用恒沙。凝寂。则杳
莫边涯。恒沙。则广无际限。曾何算数可得评量者
哉。是则贤圣三乘。共宗一佛。真俗二谛。同出一心。
一心了然。福足慧足。

○三总结。】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结上声闻菩萨弟子庄严。皆彼佛宿因愿行功
德之所成就也。论云。如来净华聚。正觉华得生。是
也。

【钞】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
智慧辩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今来成佛。得遂所
愿也。行者。大本言尔时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
广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
庄严也。净华聚者。如净名经。七种净华。一者戒净。
三业净故。二者心净。烦恼结漏尽故。三者见净。见
法真性。不起妄想故。四者度疑净。见深疑断故。五
者分别道净。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故。六者行断知
见净。所行所断通达故。七者涅槃净。以无学故。海
东谓论颂声闻。今谓亦可兼通菩萨。如道品亦通
大小乘故。自栏网行树至此。依正共五番庄严。极
乐之义。略尽于是。下文众生生者。及补处等。亦正
卷三 第 655a 页 X22-0655.png
报中摄。

○二往生(二)
初大众二上首。

○初大众。】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疏】承上不独见在彼国。无非贤圣。但有生者。悉皆
不退也。众生者。统摄一切。阿鞞跋致者。此云不退
转地。如大本及论所明。复有多种因缘。故得不退。
如十疑五种。通赞十胜。群疑三十益等。

【钞】生皆不退者。恐疑彼国固多贤圣然是久修上
士。其新生者。未必不退。故言不论圣凡。但往生者。
即不退转。以决其志也。大本所明者。如云。生彼国
者。处仁迁义。不妄动作。终无淫怒之心。愚痴之态。
又云。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诸根明利。乃
至成佛。不受恶趣。又论颂云。人天不动众。清净智
海生。不动即不退也。良繇念佛之力。得依如来智
海。含润而生。有进无退故。五种者。十疑论云。有五
因缘。故得不退。一者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
今释。谓如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闻我名号。皈
依精进。即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于诸佛法。永
不退转。譬如涉海。得乘巨航。不沈溺故。二者佛光
常照。故菩提心增进不退。今释。谓如大本言。见佛
光明。而生慈心。又念佛之人。佛放光明。摄受此人。
譬如日月。照烛闇途。不堕坑堑故。三者水鸟树林。
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
卷三 第 655b 页 X22-0655.png
不退。今释。谓如此经。及二部中说。譬之亡者。闻钟
磬声。增其正念故。四者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
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今释。谓如此经言。诸上善
人。同会一处。譬之置子庄岳。不复楚语故。五者寿
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今释。谓如经言。佛及人
民。寿命无边。譬之涉万里途。假以时日。终至宝所
故。十胜三十益。大约同此。恐繁不引。

【疏】又不退三义。大乘不退。巳得不退。未得不退。例
如弥勒问经说。

【钞】大乘不退者。往生彼国。趋入大乘。更不退转。复
作二乘故。巳得不退者。但生彼国。凡所巳得。更不
退转。丧失本有故。未得不退者。但生彼国。凡所未
得。更不退转。阻其前进故。又弥勒问经云。自分坚
固名不退。胜进不坏名不转。今以大乘巳得未得
三义参之。则前二同乎自分。后一同乎胜进也。

【疏】又同名不退。而有浅深。如起信。妙宗。及慈照所
说等。

【钞】起信论云。生彼国者。常见佛故。终得不退。疏明
不退有三位。一者信行未备。未得不退。以无退缘。
名不退。二者信位满。入十住。得少分法身。名不退
三者贤位满。入初地以去。證遍满法身。名不退。又
妙宗钞云。不退有三。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
失超凡之位。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
之行。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永不失中道正念。又
卷三 第 655c 页 X22-0655.png
慈照宗主。四土图说。以未断烦恼。生同居土。为愿
不退。破见思。生方便土。为行不退。破尘沙。分破无
明。生实报土。为智不退。破三惑尽。生寂光土。为位
不退。则不退名同。而浅深自别。如九品义。

【疏】又四教不退。非今经义。

【钞】四教各明不退。谓藏教别相念不退。通教性地
不退。别教七住不退。圆教七信不退。则知自此以
前。进退未定。今念佛者。但生彼国。虽恶人畜生。即
得不退。岂不胜妙直捷。异乎诸教。

【疏】称理。则自性常住。是不退转义。

【钞】譬如虚空。自古及今。不曾退转。纵欲退转。退至
何所。

○二上首。】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疏】承上言生彼国者。岂惟不退。复有补处菩萨不
可胜纪。深劝求生也。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补佛位。
即等觉菩萨也。

【钞】深劝求生者。生皆不退。巳超馀国。复多补处。可
谓超越殊胜。极其至也。止此一生者。此土修行。舍
身受身。千生万生。未有穷巳。乃至證三果者。犹尚
有生。阿罗汉地。方断后有。虽断后有。不得成佛。今
此唯馀一生。次即补佛。前如护明。后如慈氏。菩萨
之极位也。又大本云。生彼国者。皆具三十二相。究
卷三 第 656a 页 X22-0656.png
竟深入妙法要义。皆当一生遂补佛处。据此。则如
储君暂在东宫。必绍南面。非馀百官转展升进。止
是位极人臣之比也。此等菩萨。咸皆往生。薄劣西
方。不揣甚矣。

【疏】问。彼处观音。次当补佛。次乃势至。势至之后。不
闻补者。今言补处甚多。何日当补。又补处者。菩萨
地尽。住等觉位。如星中月。何得甚多。而在彼国。答。
补处不必定补弥陀之处。十方世界无尽。诸佛涅
槃无尽。补处菩萨亦无尽。住彼国中。而待补处。奚
为不可。又诸佛尚如微尘。无有穷尽。况复菩萨。其
数甚多。无足疑也。如大本中说。

【钞】大本云。佛告弥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亿菩
萨生彼。一一巳曾供养无央数佛。如弥勒者。诸小
菩萨不可胜纪。他方世界。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
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第
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展转至十四佛刹。
以及无量佛刹。往生者不可复计。但说佛名。穷劫
不尽。况其菩萨当往生者。言如弥勒。则甚多补处。
益可为證。

【疏】如上依正二报。或经文中有。本愿中无。或本愿
中有。经文中无。互见无碍。

【钞】若据慕佛发愿。满愿成佛。则彼方种种所有。皆
彼佛愿愿所成。悉应契合。今明互为有无者。以文
虽小殊。而意则具足也。又如法藏愿云。我作佛时。
卷三 第 656b 页 X22-0656.png
刹中诸天人民。一切万物。皆严净光丽。形色殊特。
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虽得天眼。不能辨其名数。
观此。则正报依报。摄无不尽。不可拘文而限义也。

【疏】称理。则自性决定成佛。是一生补处义。

【钞】圭峰云。今知心是佛心。定当作佛。然而本来成
佛。非作得故。则但见始觉新来。不知本觉固有。可
谓补则决定补。成则实不成。

○二正示愿行令知修證(四)
初发愿二起行三
感果四结劝。

○初发愿(二)
初劝发愿心二出其所以。

○初劝发愿心。】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疏】上陈依正二报。今言众生得闻此者。应当发起
大愿。愿生彼国。是为第一重劝。后乃反覆申明。

【钞】第一重劝者。经中反复劝闻。劝信。劝愿。约有四
重。今当最初。是闻依正庄严胜妙功德之说而发
愿也。二言闻是说者。是闻一心持名决定往生之
说而发愿也。三言闻是经者。是闻持名佛护不退
菩提之说而信受也。不言愿者。信受即愿故。四言
若有信者。是总结闻巳深信。信有愿者无一不生
之说而发愿也。闻闻转深。愿愿倍切。语虽反覆。义
不雷重。悯物情深。诲人不倦。

【疏】又闻摄信义。愿摄行义。三事资粮。悉备于此。

【钞】闻然后信。匪闻则信自何生。愿然后行。无愿则
卷三 第 656c 页 X22-0656.png
行何繇起。下文信行。此为本原。信行愿三。净土资
粮。充足无欠。

【疏】又愿之为力。不可思议。彼佛净土。亦繇愿故。临
终往生。惟仗愿故。三界因果。悉随愿故。诸大菩萨。
皆愿生故。

【钞】彼佛净土者。法藏以因中四十八愿。今成佛道。
广度众生。则如来无尽功德。皆从愿生。故云不可
思议。临终往生者。行愿品言。是人临命终时。一切
诸根。悉皆败坏。以致亲属威势。象马珍宝等。悉皆
散灭。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
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云不可思议。三界
因果者。愿受天乐。则贫母上生。愿作冥王。则岳神
治鬼。种种随愿。莫为而为。故云不可思议。菩萨愿
生者。普贤颂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
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乃至愿蒙
授记。广利众生等。至如文殊发愿往生所说之偈。
亦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
安乐刹。与普贤若合符节。他如天亲龙树等。多难
悉陈。故云不可思议。

【疏】称理。则自性还归本体。是愿生彼国义。

【钞】若知本体不离当处。则非生彼国。乃生此国耳。
虽云十万亿程。何曾咫尺动步。故谓不劳弹指到
西方也。如其真如不守自性。五道随缘。则是穷子
旅泊他乡。应归故里。
卷三 第 657a 页 X22-0657.png

○二出其所以。】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疏】此蹑前徵起。何故教人发愿生彼。以彼国是诸
上善人同会之处。得生彼国。则入如是胜会。故当
求生。

【钞】徵有二义。一者娑婆亦是佛邦。何必远离故国。
二者十方无尽佛刹。若为偏向西方。故徵其繇。今
融而答之。复有三义。一者。或有国土。人畜鬼狱。之
所共居。未必皆人故。二者。或有国土。虽纯人所居。
未必皆善故。三者。或有国土。虽纯善人所居。未必
皆上善故。今曰诸上善人。则不独为人中之善。亦
复善中之善也。如上所列声闻菩萨。乃至补处。此
等诸上善人。今得往生。即与俱会一处。所谓观音
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喻如登龙与
瀛。世所希故。是以大士求登莲录。况复凡夫。卜居
犹择里仁。矧云学道。如斯胜会。可勿愿欤。

【疏】问。生极乐者。其类不一。何得槩称上善。答。以皆
得不退转故。

【钞】类不一者。谓有圣有凡。有大有小。上中下品。分
位秩然。乃略其中下。槩曰上善。故为此难。今明众
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则究竟皆成无上正觉。是
佛境界。故无别也。

【疏】称理。则自性万善同归。是同会一处义。

【钞】百川会于一海。众景会于一空。诸上善人。不会
卷三 第 657b 页 X22-0657.png
此之一处。而将奚会。

○二起行(二)
初拣馀行二示正行。

○初拣馀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疏】承上言凡群易就。善聚难亲。何况最上善人之
会。岂可以少善少福而得生也。于中灵芝。以善根
为正行。属之持名。以福德为助行。属之净业。三福。
海东。则总以多善多福为正行。云是发菩提心。以
少善少福为助行。云是执持名号。二义相违。今双
为和会。谓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
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谓发菩提心。而为生彼国之
大因缘也。

【钞】相违者。一以持名属正。一以持名属助。二说矛
盾。而此经大旨。正重持名。若持名为助行。则下文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义云何通。助行持名。断
无此理。又灵芝以观经三福配此福德。则第三福
发菩提心。乃成助行。与海东菩提心为正行。二亦
矛盾。而观经以三福为净业正因。则助行菩提。亦
无此理。今双为和会者。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
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善根
者。观经。则如上第三福发菩提心。大本。则三辈往
生。皆言发菩提心。据此。则发凡夫心。是谓无善根。
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者。是谓少善根也。福德者。
观经。则孝养父母等。大本。则修诸功德等。据此。则
卷三 第 657c 页 X22-0657.png
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禅诵苦行一切福业。舍置
不作。是谓无福德。但作此福。种人天小果有漏之
因。是谓少福德也善中善者。自有五义。以具智论
五菩提心故。一。发心菩提。谓于无量生死中。发大
菩提心也。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觉故。
二。伏心菩提。谓断诸烦恼。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则
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三。明心菩提。谓了达诸法
实相也。而持名。正即此一心。明了一切诸法实相
故。四。出到菩提。谓得无生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也。
而持名。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五。
无上菩提。谓坐道场。成最正觉也。而持名。则得不
退转地。直至成佛故。又海东疏引菩萨心地品云。
诸菩萨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瑜
伽第三十七云。菩萨所集善根。以纯一净妙信心。
回向无上菩提。梁摄第十云。所作善根。悉以回向
无上菩提。则皆以菩提为善根。而今经持名。正回
向无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
故。是则善中之善。名多善也。福中福者。亦有二义。
一者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
于福。福巳备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诸恶不作。众
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则福中之福。名多
福也。

【疏】因缘者。清凉以亲能发起为因。假之助发为缘。
今此复有二义。一者善根为因。福德为缘。二者善
卷三 第 658a 页 X22-0658.png
福各有因缘。

【钞】善因福缘者。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诸经言。不
发正觉菩提之心。虽行六度万行。经恒沙劫。终不
成佛。故知万善之所根本。是之谓因。然须一切福
德。助成菩提。以福济慧。以事实理。辅翼入道。是之
谓缘。各有因缘者。善根福德。其所繇来。从何发心。
均名曰因。而善根发起。必有种种善缘为助。福德
发起。必有种种福缘为助。是各有其缘也。

【疏】问。何故观经发菩提心在第三福。答。以福有事
理。不专事故。

【钞】观经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
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难谓
云何发菩提心。而与上之二者同名曰福。今明福
有事理。此菩提心。是般若中如虚空不可思量之
福。非达摩所斥人天有漏之福也。故前二福犹共
凡小。此独擅大乘耳。然今疏不以配福。而属之善
根者何。良以善之与福。别之则二。总之则一。别而
言之。则菩提心偏属善根。总而言之。则菩提心。亦
可云福。观经总举言福无碍。问。宝积大本云。欲见
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彼国。积
集善根。则菩提善根。似为二事。今何直以善根属
菩提心。答。彼但言善根。此乃云多善根。多之一字。
非菩提心。何以当此。
卷三 第 658b 页 X22-0658.png

【疏】问。即持名为多善根福德。此经之外。别有證据
否。答。历历可證。如大悲大品等说。

【钞】證善根者。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
槃界。不可穷尽。又云。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
名祈婆伽。修习无量最胜善根。巳而命终。生于西
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佛国。以后成佛。号无垢
光如来。又大庄严经论。佛世一老人来求出家。舍
利弗等诸大弟子俱不肯度。以观彼多劫无善根
故。佛自度之。即證道果。因告大众。此人无量劫前。
为采薪人。猛虎逼极。大怖上树。称南无佛。以是善
根。遇我得度。华严第十回向云。愿忆念无量无边
世界。去来现在一切诸佛。而次云。以此念佛善根。
凡此。皆持名为多善根之明證也。證福德者。大品
般若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亦得离苦。其福不尽。况
定意念。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
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
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刹。智论云。譬如有人
初生堕地。即能日行千里。满一千岁。七宝奉佛。不
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增一阿含经云。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
称佛名号。如𤛗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凡此。皆
持名为多福德之明證也。又宝积十九经云。时一
比丘。闻佛赞扬不动如来佛刹功德。心生贪著。而
念生彼。佛言。不以爱恋之心。遂得往生。惟有植诸
卷三 第 658c 页 X22-0658.png
善本。修诸梵行。得生彼刹。善本即善根。梵行即福
德。此又双显持名。为多善多福之明證也。诸经交
赞。可弗信受。

【疏】问。此土单修圆顿。不愿往生者。宁可谓之少善
根耶。答。圆顿行人。虽悟一心。尚馀后有。正宜求生
彼国。亲近弥陀。哲老青公。皎然覆辙。若其自负圆
人。不愿往生。当知亦是善根薄故。如华严中说。

【钞】后有者。后阴也。即来生也。圆人见地虽与佛齐。
然而粗细无明。犹未尽除。恒沙性德。犹未悉备。有
惑润生。宁无后有。既存后有。则有生方。不离六道。
除彼巳登实报。馀或未免人天。而天上多欲。人间
杂苦。堕落者众。解脱者希。不生净土。而将焉往。哲
老青公。俱称有悟。而哲老后身。耽恋富贵。青公后
身。多历苦忧。皆繇不慕往生。自失善利。致使淹滞
多生。旷菩提路。岂非善根凉薄。乃致如斯。言华严
者。入法界品云。遮那会上。诸大声闻。不见佛者。以
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善根故。故知执
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
可思议善根也。

【疏】称理。则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义。自性富有
一切法。是福德义。

【钞】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二示正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
卷三 第 659a 页 X22-0659.png
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
七日。一心不乱。」

【【疏】承上多善多福。乃至彼国。而善根难植。福德难
修。况复云多。累劫劬劳。莫之能办。如宝积十心。华
严十愿等。今有一法。直捷简易。即为多善多福。故
显持名功德殊。

【钞】善根难植者。如前身子发大乘心。因婆罗门乞
眼退失等。福德难修者。如涅槃三十四经云。五品
心修十善。谓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而成五十。
始修终修。方成百福。则福之不易修明矣。宝积十
心者。一。于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二。于众生起大
悲。无逼恼心。三。于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乃至
十。于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具此十心。往生净
土。华严十愿者。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十普皆回向。
亦以此十生彼国土。以上皆菩萨广大智行。非可
易植易修。今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备。十愿未齐。
净业一成。便生彼国。既得往生。此心此愿。自然成
就。岂非多善根福德乎。不经迂曲。是谓直捷。无诸
烦琐。是谓简易。直捷而深造。简易而广获。诸馀法
门之所不及。是谓殊胜。

【疏】善男子女人者。善有二义。一是宿生善因。一是
今生善类。男女者。通指缁素利钝。及六道一切有
缘众生也。

【钞】宿生善因者。大本云。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
卷三 第 659b 页 X22-0659.png
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闻佛名。慈心喜悦。志意
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或宿世曾行佛道。或他
方佛所菩萨。固非凡人。则信心念佛者。皆宿修善
本者也。今生善类者。如华严云。宁在诸恶趣。恒得
闻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夫不以人天为
善。而以得闻佛名为善。则信心念佛者。皆善人之
俦类也。缁素利钝者。净土法门。一切收摄。如大本
云。其上辈者。舍家离俗而作沙门。亦有不舍家离
俗者。即出家五众。在家二众也。但念佛者。俱得往
生。是通缁素。又莲分九品。上该盛德菩萨。下及悠
悠凡夫。乃至恶人等。但念佛者。亦得往生。是通利
钝。又鬼畜地狱。雌雄牝牡。亦可均名男女。但念佛
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众生也。往生集中。稽古验
今。颇载一二。愿详览焉。

【疏】次文有三。谓弥陀名号。是标念境。执持一心。是
明念法。一日七日。是剋念期。

【钞】非境。则法无所施。非法。则境为虚立。非期。则虽
境胜法强。懈怠因循。功不速建。三事具故。能令净
业决定成就。

【疏】标念境者。彼佛万德成就净土摄生。故以阿弥
陀佛四字洪名。为所念之境。依之修行。有所指故。

【钞】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故
以四字名号为境。依于此境。而加执持。然后向往
有地。诣。至也。谓至于彼国也。或谓心外无境。观心
卷三 第 659c 页 X22-0659.png
即足。何以境为。不知心境一如。亦复互发。先德谓
有三昧直观三道。显本性佛。有三昧兼持咒。有三
昧兼诵经。有三昧兼念佛等。今标念境。即是兼念
佛三昧。皆助显本性之佛也。或直显。或助显。其致
一也。况初学凡夫。障染浓厚。全资胜境。发我妙心。
实为修行要术。不可忽也。

【疏】明念法者。谓既闻圣号。要在执持。执者。闻斯受
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
不遗忘故。

【钞】执持分释如上。单言持。则摄执。总之为专念不
忘意也。又持复有数种。一者明持。谓出声称念。二
者默持。谓无声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谓微动唇
舌念。咒家名金刚持是也。又或记数持。或不记数
持。具如密教中说。随便皆可。而各分事理。忆念无
间。是谓事持。体究无间。是谓理持。下当详辩。以是
为因。后一心不乱。亦有事理。其不解此意者。以念
佛是被钝根。参禅乃能悟道。初机闻此。莫能自决。
不知体究念佛。兴前代尊宿教人举话头。下疑情。
意极相似。故谓参禅不须别举话头。只消向一句
阿弥陀佛上著到。妙哉言乎。

【疏】又执持。即归命义。

【钞】归命者。梵语南无。解见前序。若不委身归命。焉
能一心执持。故义同也。归复二义。亦如前序中说。
一者归投义。执持名号。一心向往。即事一心。二者
卷三 第 660a 页 X22-0660.png
归元义。执持名号。还归一心。即理一心也。

【疏】以上境法二中。复有三义。一者闻说佛名。是为
闻慧。二者执受在怀。是为思慧。三者持守不忘。是
为修慧。

【钞】闻慧者。阿弥陀佛。虽有无量功德。而此功德。非
闻不知。非说不闻。故华严云。得无生慧。先赖多闻
又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或闻经论之所宣
扬。或闻知识之所开示。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是之
谓闻。而言慧者。闻即是慧。对木石说。顽不闻故。对
愚人说。闻不餐釆。如不闻故。故曰闻慧。思慧者。既
入乎耳。须存乎心。谛审谛观。是何法门。是何义理。
是之谓思。而言慧者。思即是慧。禽畜虽闻。不解思
故。愚人虽闻。入耳出口。不忆想故。故曰思慧。修慧
者。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谓修。而言慧者。修即
是慧。狂人虽思。蔽精役神。不实践故。问。此指三慧。
有何證据。答。佛地论云。菩萨履三妙慧。净土往还。
释云。以闻思修。得入净土。故知念佛必有三慧。

【疏】复有三义。闻说佛名。心不疑贰。是之谓信。信巳
而执。心起乐欲。是之谓愿。愿巳而持。心勤精进。是
之谓行。

【钞】信。愿。行。下文中当辩。

【疏】名号者。阿弥陀佛四字洪各。不兼色像等。如文
殊般若。及毗婆沙论中说。以色像等摄名中故。

【钞】不兼色像等者。正明此经专主执持名号也。文
卷三 第 660b 页 X22-0660.png
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
閒。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
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
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
功德无二。阿难所闻佛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
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
辩才。终不断绝。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
一。龙树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
难有易。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
本愿如是。摄名中者二义。一者名必有相故。二者
名相皆不离一心故。则一举佛名。正报依报摄无
不尽。何疑色像。

【疏】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破除。方
能执持。乃至一心故。

【钞】障者。遮也。以此四种。遮障念心。不肯执持。故须
破除。四障者。一谓即心是佛。何必舍巳念彼。不知
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繇即心是佛。岂不即佛
是心。但执念心。不许念佛。则心佛是二。即义不成。
是以念佛念心。两不碍故。二谓何不遍念诸佛。而
唯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繇众生
智浅。繁则不胜。故用志不分者神凝。役心行岐者
功丧。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
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
得往生。以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
卷三 第 660c 页 X22-0660.png
故。三谓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而必念阿弥陀
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良繇彼佛名
号。人所乐称。就令恶人。有时不觉失声念佛。乃至
人逢善事。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及与苦
难。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莫或使之而自
然故。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
名号。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机故。不思议故。逗
机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
声相续。自得往生。不思议者。如前所明一行三昧。
则不但逗乎钝机。神用不测故。如遗教经言。心者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今制心佛号。而至一心。何可
思议。

【疏】剋念期者。一日至七日。是所剋定之期要也。七
日者。世出世间。重其事者。恒以七故。七日称佛。免
地狱故。又七日之期。复有二义。各分利钝。又多则
大本十日。声王十日。大集七七日。般舟九十日等。
少则大本一日。观经十念等。言日者。以经天道晦
明之一周故。

【钞】期要者。若据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日。则非日
非劫。焉有七日。若据菩萨修行。动经尘劫。则无穷
无尽。何止七日。今立期要者。以末法众生修诸功
德。精进恒难。废弛恒易。应须剋限。乃发胜心也。七
为世重者。如礼忏曰七夜。持咒曰七遍。此经栏网
行树曰七重。乃至国家记祖曰七庙。教民曰七年。
卷三 第 661a 页 X22-0661.png
竭诚曰七日斋戒之类。是也。免地狱者。经律异相
云。有王害父。七日当堕地狱。一尊者教其称南无
佛。王便一心称佛。七日不懈。命终。至地狱门。称南
无佛。遍狱罪人。皆得解脱。利钝者。有谓利根一日。
钝或至七。今谓利钝二根。各一至七。利根者。性敏
捷故。一日功成。即得一心。便无所乱。其稍钝者。或
二或三。乃至七日。方得纯一。亦有利根。经于七日。
端然一心。终不少乱。其稍钝者。仅六仅五。乃至一
日。或便散乱。是故各有利钝。不应偏属。十日者。大
本云。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
生我刹。又鼓音王经云。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
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
陀佛。七七日者。大集经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
或坐。至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九十日者。般
舟三昧经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
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又文殊般若云。九
十日中。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一日者。大
本法藏愿云。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不绝。必
生我刹。十念者。观经下下品云。其人苦迫。不遑念
佛。十声称佛等。则知一日至七。随日多少。皆往生
期。顾力行何如耳。晦明一周者。从子至午。乃自晦
而明。从午至子。乃自明而晦。是为天道一昼夜。夫
心固刹那生灭。咒昼夜乎。于此一心。所谓二六时
中念念无间者也。
卷三 第 661b 页 X22-0661.png

【疏】又此七日。不必定是临终七日。以平时有如是
定力者。必生彼国。

【钞】平时者。恐人执七日之文。谓必一日至七而便
命终。方名七日。故言或临终。或平时。但有一日或
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谓閒时办。忙时用。
后至命终。因果相符。必生彼国。

【疏】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要旨。

【钞】心者。拣口诵而心不念也。一者。拣心虽念而念
不一也。不乱者。拣念虽一而有时乎不一也。一心
不乱。净业之能事毕矣。

【疏】释此四字。先总明大意。次乃详陈事理。大意谓
一往是正反语。正语一心。反语不乱。

【钞】一则不乱。乱则不一。有其一心。无其乱心。故云
正反。如言纯一不杂。精一无二之类。是也。华严十
回向第四文云。所谓不乱回向。一心回向。释云。一
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专注不妄。
即正反意。

【疏】次明事理者。如来一语。事理双备。故同名一心。
有事有理。如大本云。一心系念。正所谓一心不乱
也。而事理各别。初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
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
故。

【钞】前执持中。以忆念体究。略分二种。忆念者。闻佛
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
卷三 第 661c 页 X22-0661.png
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
烦恼诸念之所杂乱。如成具光明定意经。所谓空
閒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
利失。善恶等处。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
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言定者。以
伏妄故。无慧者。以未能破妄故。

【疏】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故名一心。于中
复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
者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于四句。
唯一心故。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
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钞】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
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中二
义者。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
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是如外
无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二即寂照难思。若言其
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
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
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
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
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
可名状。故唯一心。斯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
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谛故。名理一
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
卷三 第 662a 页 X22-0662.png
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疏】又教分四种念佛。从浅至深。此居最始。虽后后
深于前前。实前前彻于后后。以理一心。即实相故。

【钞】四种如前序中说。一称名。二观像。三观想。四实
相。称名者。即今经。观像者。谓设立尊像。注目观瞻。
如法华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即观相好光明现
在之佛也。若优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观泥木
金铜铸造之佛也。故云观像。观想者。谓以我心目。
想彼如来。即观佛三昧经。十六观经所说。是也。实
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无生灭有空能所等相。
亦复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是名实相。所
谓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也。此
之四者。虽同名念佛。前浅后深。持名虽在初门。其
实意含无尽。事一心则浅。理一心则深。即事即理。
则即浅即深。故曰彻前彻后。所以者何。理一心者。
一心即是实相。则最初即是最后故。问。岂得称名
便成实相。答。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
无相也。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云何
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
道。何况今名理一心也。又观经第九。观佛相好疏。
直谓观佛法身。相好既即法身。名号何非实相。

【疏】又理一心。正文殊一行三昧。及华严一行念佛。
一时念佛。又如起信明真如法身。及诸经中说。

【钞】文殊一行者。以般若智专持佛名。详见前文。华
卷三 第 662b 页 X22-0662.png
严一行者。德云比丘示念佛法门疏云。一行三昧。
观其法身。以如为境。无境非佛。又修念佛三昧。多
约渐修。谓先化身。次报身。次法身。今则一时而修。
不历次第。一行不二行。一时不二时。故曰即理一
心也。起信真如者。论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
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又摩诃般若经云。菩萨
念佛。不以色念。乃至不以四智。十八不共法念。何
以故。是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则无所念。无所念。
是为念佛。又观佛三昧海经。佛示阿难云。住念佛
者心印不坏。释曰。谛了自心。名为观佛。不为境乱。
名为三昧。一体不移。名为心印等。又舍利弗陀罗
尼经云。唯修一心念佛。皆理一心义也。

【疏】又虽云一心。实则观经三心。起信三心。论三心。
乃至华严十心。宝积十心。无不具故。又净名八法。
亦一心故。德云二十一念佛门。亦不出此理一心
故。

【钞】观经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
发愿心。与起信三心。名殊理一。良以至诚心者。即
起信直心正念真如。而此一心不乱。更无虚妄。更
无迁流。随顺真如故。深心者。即起信乐集一切善
根。而此一心不乱。万善同归故。回向发愿者。即起
信度尽一切众生。而此一心不乱。顿融物我故。论
明三心。一清净心。而此一心。垢无不尽故。二。安清
净心。而此一心。理无不具故。三。乐清净心。而此一
卷三 第 662c 页 X22-0662.png
心。慈无不摄故。与上二种三心。正相配合也。华严
十心者。菩萨十念藏。具明十种念佛。一寂静念。二
清净念。乃至十无障碍念。今一心则不动。是寂静
念。一心则不染。是清净念。一心则同乎法界。是无
障碍念。宝积十心者。解见前文。前谓十心难具。今
谓心既一矣。慈悲喜舍。百千种心。何所不具。净名
八法者。菩萨成就八法。行无疮疣。生于净土。而第
八结云。恒以一心求诸功德。今既一心。百千种法。
何所不具。德云念佛门者。华严入法界品。德云比
丘告善财言。我得忆念一心诸佛境界智慧光明
普见法门。而复开二十一门。起于智光普照。终于
住虚空。今谓心外无境界。心外无智照。心外无虚
空。故不出一心。悉皆具足。那先经云。诸善之中。独
有一心。最为第一。一其心者。诸善随之。正此意也。

【疏】又此一心。即作是二义故。

【钞】观经云。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谓此
经一心持名。繇此一心。终当作佛。从因至果。名之
曰作。即此一心。全体是佛。非因非果。名之曰是。

【疏】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

【钞】定中定者。以定散判之。修馀少善福者。散善也。
一心不乱者。定善也。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
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

【疏】又此一心。即菩萨念佛三昧故。

【钞】或疑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其间并无信愿往
卷三 第 663a 页 X22-0663.png
生等语。惟言正念诸法实相。是名念佛。似与此经
意义相戾。今谓彼专主理。此兼理事。理一心者。念
而无念。即实相也。盖彼以无念正入。此以有念巧
入。作用稍别。究竟不殊。是故同名念佛三昧。

【疏】又此一心。即达摩直指之禅故。

【钞】寻常说禅者讳净土。今谓达摩说禅。直指灵知
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灵知自性故。门庭施设不
同。而所證无两心也。善哉中峰之言曰。禅者。净土
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有味乎言之也。或谓直
指之禅。不立文字。今持名号。若为会同。不知传法
以四句之偈。印心以四卷之经。较之四字名号。文
更繁矣。盖非以断灭文字为不立也。不即文字。不
离文字。达者契之。

【疏】又此一心。当知心王心所。无不一故。

【钞】王所解见前文。此之八者。及五十一。纷然不齐。
杂然竞起。而言无不一者。良繇王所虽多。溯流穷
源。不出一心。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彼佛名。次以
意识专注忆念。以专念故。总摄六根。眼鼻舌身。如
是六识。皆悉不行。念之不巳。念极而忘。所谓恒审
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巳。忘极而化。所谓真妄
和合者。其妄消焉。则七识八识亦悉不行。主既不
存。从者焉附。其五十一又何论也。当尔之时。巨浪
微波。咸成止水。浓云薄雾。尽作澄空。唯是一心。更
无馀法。故云无不一也。
卷三 第 663b 页 X22-0663.png

【疏】故知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
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如法华三昧中说。

【钞】人有疑言。罪既多劫。业重障深。久勤忏摩。渐积
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罪。因微果巨。
固所不信。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虽能
灭罪。为力稍疏。罪将复现。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
之愆。此之至心。正属理一。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
如千年闇室。岂以一灯。闇不速灭。故一称南无佛。
皆巳成佛道。不独妙法莲华有之。法华三昧观经
云。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
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
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
即得禅定。释曰。一称成佛者。归命一心。无不成佛。
以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归依。毕竟
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
就。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经云。一闻佛
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
不止八十亿劫。因弥约而果弥广。非理一心。安得
致此。但患心之不一。何虑罪之不灭。

【疏】故知古人知见不普之论。乃至定心专心之辨。
良繇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钞】知见不普者。华严论云。一乘大道。非乐生净土
菩萨境界。以情存净秽。知见不普。今谓此指仅得
事一心者。若得理一。则妙悟一心。有何净秽。然虽
卷三 第 663c 页 X22-0663.png
知平等法界。无生可度。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正
所谓一乘大道也。知见之普。孰过于是。又普贤菩
萨为华严长子。非一乘境界乎。而欲面见弥陀。往
生安乐。谓之情存净秽可乎。定心专心者。永明谓
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
上生。二者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今谓既云
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疏】故知古云愚人求净业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
亦复不指事一心故。

【钞】古德谓有参禅不灵。遽变前因。朝暮掐数珠。求
净业。又云念几声佛。欲免阎老子手中铁棒。乃愚
人所为。执此语者。遂生疑谤。不知此为参禅志不
归一。辄自改途者说。非呵净业故。但言愚人朝暮
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朝暮一心不乱求净业
也。观经云。但闻佛及二菩萨名。能灭无量生死之
罪。何况忆念。忆念者。且指事一心也。则知事一。巳
非愚人。何况理一。

【疏】故知修净业人。复业馀行。非唯不知理一。尚未
能持事一心故。

【钞】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
心修馀种种法门。是二心也。夫无杂念者。止得事
之一心。今且未能。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
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馀行。先儒有言。不可以
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此之谓也。
卷三 第 664a 页 X22-0664.png

【疏】又此四字。若离合释之。则相即。故名一心。相非。
故名不乱。

【钞】相即者。即空即假即中。则如前所明。此能念所
念。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二边叵得。中亦不存。三德
浑然。不可分别。是名一心。相非者。假非是空。空非
是假。中非假空。则能念所念双亡。成般若德。能念
所念双立。成解脱德。俱存俱泯。显乎中道。成法身
德。三德历然。不可混杂。是名不乱。

【疏】又此一心不乱。亦分五教。今不叙者。以正指顿
圆故。

【钞】亦分五教者。以莲分九品。则小大浅深。自有差
等。如小教以繇心造业而感前境为一心。始教以
阿赖耶识所变为一心。终教以识境如梦。唯如来
藏为一心。顿教以染净俱泯为一心。圆教以总该
万有即是一心。而佛说此经。本为下凡众生。但念
佛名。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属顿圆。又二乘种不
生。故略前三。不复分五。天台四教例此。

【疏】又此事理二持。起信中具有此意。

【钞】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
而言也。次云若念彼佛真如法身。又云虽念亦无
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疏】又此事理二持。即显密二意。

【钞】四字名号。全皆梵语。但念不忘。与持咒同。是名
曰密。且念且参。观心究理。是名曰显。为门少异。归
卷三 第 664b 页 X22-0664.png
元则同。显密圆通。事理无碍。

【疏】又此事理二持。虽上详分胜劣。有专事者。有专
理者。机亦互通。不必疑阻。

【钞】此恐仅能事念者。自疑理性不明。所为无益。故
言事得通理。以决其疑。大势至圆通章云。不假方
便。自得心开。空谷云。不参念佛是谁。直尔纯一念
去。亦有悟日。是也。又恐唯勤理念者。自疑称佛名
少。或致落空。故言理得通事。以决其疑。念念理一。
是念念弥陀也。其为称名。不亦大乎。是故摄心体
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

【疏】又此事理二持。或渐进。或顿入。亦随机不定。

【钞】渐进者。根稍钝人。先勤事持。后渐究理。若根性
大利。径就理持。故名顿入。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

【疏】又一心不乱下。有本加专持名号二十一字。今
所不用。以文义不安故。仍依古本不加。而以即是
多善福之意。言外补入。斯为允当。

【钞】文义不安者。上文巳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
著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旧传此二
十一字。是襄阳石刻。当知是前人解经之语。襄本
讹入正文。混书不别耳。善文义者。当自见得。

【疏】称理。则自性非忆非忘。是执持义。非今非昨。是
七日义。非一非多。是一心义。非定非乱。是不乱义。

【钞】本无生灭。何有忆忘。体绝去来。谁成今昨。一亦
不为一。多尚奚存。定且无定形。乱将安寄。如斯会
卷三 第 664c 页 X22-0664.png
得。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终日念心。终日无念。即心
即佛。非佛非心。是则名为真念佛者。】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