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23-A¶
423-A¶ 第 559a 页

* No. 423-A
弥陀略解圆中钞序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撰

夫如来口密。语意多含。譬王索仙陀婆。一名而具四
实。惟彼智臣善解其义。俟王之若出若食。若饮若战。
一唱乎此。则奉之以马。以盐以水以器。莫不会王之
心。适王之意。菩萨智臣。亦复如是。善解如来之所说
法。于浅法中作深说。深法中作浅说。亦浅亦深法中。
作非浅非深说。非浅非深法中。作亦浅亦深说。造论
弘经丰约适所。既不令智退。亦不使义阙。然后可谓
升其堂。而入其室也。此佛说阿弥陀经。乃释迦如来
于深法中作浅说。广法中作略说者也。说既略矣。而
智臣为之解。不得不略。义既深矣。而智臣为之解。不
得不深。解略不令其智退。理深不令其义阙。以略探
广。从容中道。余于吴门。蘧庵大师略解见矣。其序有
曰。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又
曰了唯心之本具。亿刹非遥。知大愿之可凭。三祇横
截。噫括尽全经。厥语何其略。惟心本性。厥义何其深。
微菩萨智臣。乌能至于是乎。今为之钞。而特题为圆
中者。意以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微真
空。而莫能證于极乐之妙有。微妙有。而莫能显于此
心之真空。所谓不思议假。非偏假。真空不空。非但空。
423-A¶ 第 559b 页 X22-0559.png
合是二者而行之。则圆中圆满。非但中之道成。是故
命为钞焉。意欲读是经而修行者顾名思义。诚宜一
心不乱而万虑皆忘。则真空之理彰。七日持名。念念
相续。则妙有之理显。行成而见佛。心净而华开。娑婆
之印坏而极乐之文成。印坏所以空其情。是之谓真
空。文成所以立其法。是之为妙有。二者俱忘而俱存。
弥陀之经。厥语所以略。厥义所以深。爰因钞次。故揭
题义。而漫为之序云。

皇明天启龙飞之初年季冬哉生明下笔故序No. 423
*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佛说阿弥陀经略解序

明 吴郡沙门 大佑 述」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钞

【△次能述人。

师字蘧庵大佑其讳也。为苏州北禅天台讲寺住
持。精于教理。其于净土一门。尤得其妙。有净土指
归集。盛行于世。其俗姓桑梓尚俟详考。

三所述序二。初序说经之由。次序略注之由。初为
二。初序缘起。次序说经。初又二。初推寻源流。次正
423-A¶ 第 559c 页 X22-0559.png
序缘起。初为二。初真源不二。次妄派成殊。

盖言约真源。则一性之中。原无苦乐之殊。则何须
如来出世说经。唯妄派成殊。故我佛示生演教。今
先明真源不二。】

「【疏】夫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

【【钞】寂光者四种净土之一也。四净土者。一凡圣同
居净土。二方便有馀净土。三实报无障碍净土。四
常寂光净土。各有净秽。唯上品寂光。为真实净土。
馀之净土。皆带虚设故。又复应知。真净之言。非离
三土。别有寂光可得。只指下三土之体。理本究竟。
与寂光更无差别。故四明尊者妙宗钞云。须知四
土有横有竖。仍知横竖只在一处。如同居土。趣尔
一处。即是实报。若破无明。转身入者。斯是法身。同
佛体用。称实妙报。则六根净人。亦莫能预。岂居二
乘。此则一处竖论实报。若未破无明。即身见者。此
乃诸佛及大菩萨。为堪见者加之。令见实报土也。
盖有机缘。虽未破惑。巳修中观。如华严会。及诸座
席。杂类之机。咸见身土难思者是。实报既尔。方便
寂光。横论同处。亦复如是。于同居处。论三土横竖。
于方便处。论二土横竖。于实报处论一土横竖至
寂光处。无横无竖。当处亦无。今云寂光真净。乃直
标真体也。初无苦乐之殊。彰离过绝非也。盖以四
土净秽言之。于同居娑婆则惟苦无乐。清泰惟乐
无苦。以方便对同居言之。则同居惟苦无乐。方便
423-A¶ 第 560a 页 X22-0560.png
惟乐无苦。以方便当土言之。则方便秽邦惟苦无
乐。之便净土惟乐无苦。以实报对方便言之。则方
便惟苦无乐。实报惟乐无苦。以实报当土言之。则
实报秽邦惟苦无乐。实报净土惟乐无苦。若以实
报对寂光言之。则实报惟苦无乐。寂光惟乐无苦。
以寂光当土言之。则寂光秽邦惟苦无乐。寂光净
土惟乐无苦。巳上皆约修成。不二而二言之。故有
苦乐之殊。今序云初无苦乐之殊者。乃约性具十
界。五阴国土。惟有十界苦乐圆融之性。而无十界
苦乐差别之相。即生佛等有真如不变之体。本无
净秽之殊。何有苦乐之异。故此一句。科为真源不
二。以为下妄派成殊张本。楞严所为性觉妙明。本
觉明妙。又曰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四种净土
具如下释。

△次妄派成殊。】

「【疏】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

【【钞】妄识者。三惑之总名也。盖众生无始巳来。从性
觉妙明。本觉明妙中。一念俄然晦昧。而妄为明觉。
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
异。因而为三细之。无明尘沙因而为六粗之。见惑
思惑一变而为寂光秽土。二变而为实报秽土。三
变而为方便秽土。四变而为同居秽土。如是为菩
萨。为声闻缘觉。为六道众生。故曰妄识纷纭遂有
圣凡之异。楞严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华严所
423-A¶ 第 560b 页 X22-0560.png
谓。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是故科为妄派成殊。
又复应知。初句虽云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不
妨乎不殊而殊。即性具十界也。次句虽云妄识纷
纭。遂有圣凡之异。不妨乎异而不异。即在性无殊
也。良由真如虽不变。不妨乎不变而随缘。妄识虽
随缘。不妨乎随缘而不变。以缘缘故。是以不殊而
殊。以不变故。是以异而不异。能知乎此。方能了今
念佛之心。乃全性以起净修。全修而在一性也。

△次正序缘起。】

「【疏】由是漂流五浊。莫返一真。故我释尊。示生堪忍。」

【【钞】此正序如来说经之缘起也。盖释迦如来。久證
真常。何有王宫之受生。伹因一切众生。无始堕落。
故有娑婆之出世。漂流五浊者。谓众生无始以来
从涅槃性海。鼓识浪以扬波。弊澄圆而失湛。渣滓
明妙。汩没性真。良由先失之以动。故曰漂流。楞严
所谓。觉明空昧。相待生摇是也。次失之以昏。故曰
五浊。楞严所谓晦昧为空是也。然而昏必具动。动
必具昏。是则流即浊也浊即流也。昏动之惑既形。
明静之真即失。但此五浊。有粗细不同。如楞严之
言劫浊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
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此则
兼三惑而言之也。若如寻常所说。人寿二万岁时。
方入劫浊。此则独指见思二惑。最炽盛时以言之
也。然而或有细不兼粗。而未尝有粗不兼细今但
423-A¶ 第 560c 页 X22-0560.png
正指。释尊示生堪忍之时。而粗者适当其情。若曰
莫返一真。亦是兼细以言之也。示生堪忍。正当垂
应。凡圣同居秽土。且言劣应丈六老比丘身相而
巳。若亦兼细惑而言。则义含垂应。上之二土也。

△次序说经分二。初序住处机宜。次序所说法要
今先序住处机宜。】

「【疏】当祇园之嘉会。告身子之利根。」

【【钞】祇园嘉会说经之住处也。身子利根所被之当
机也。论此经所被机宜。厥品有三。一菩萨。二二乘
三凡夫。盖净土法门。诸小乘经。绝口不谈。以子果
既尽。则灰身灭智。不说身后有生。今盛谈之。乃菩
萨之法门也。若原此经。说在方等。正弹偏斥小。叹
大褒圆之时。弹斥小乘。界外不生。故云有生。而特
指彼国。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又极口称扬。彼土
依正二报。微妙庄严。则叹大褒圆。寓其中矣。况舍
利弗。又为众弟子中上。是以告之。令回小以向大
也。若正所被机。乃居博地。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即
得往生。一预嘉会。得不退转。以是而观。虽在凡夫。
义属圆顿。又可知也。

△次所说法要为四。初序经名。次序经体。三序宗
要。四序力用。能诠所诠。不出此四。是故括而序之。
以尽一经旨趣。可谓善通大乘者也。今初序经名。】

「【疏】开法藏之愿门。指乐邦之妙土。」

【【钞】此经备说依正。及以徒众。为能诠名。而经题但
423-A¶ 第 561a 页 X22-0561.png
云。佛说阿弥陀。大师观经疏。所谓举正报以收依
果。述化主以包徒众是也。是则题但言正。乃举正
以收依。序但言依。乃举依以收正。影互言之。文法
之巧也。论此经无开愿门之文。以有大本详言。是
故略而不说。

△次序经体。】

「【疏】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

【【钞】琼林玉沼。略举所说依报。从七重栏楯去。至宝
树宝网。出微妙音。一节经文。寿量光明。略举所说
正报。从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去。至但可以无量无
边阿僧祇说。一节经文。直显于心源。全彰于自性。
二句正序其体。盖此经以实相印而为正体无相
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夫琼林玉沼。寿量光明
固一切诸法之相也。然则直显于心源。全彰于自
性。顾何相之可得哉。此正无相不相。相而无相之
正体也。惟心净土。本性弥陀之妙法。第言之虽易。
理亦难精。玄悟旨归。必有至当。试欲明之。非天台
法性之宗而不可。何也。盖极乐国土。远在十万亿
刹之外。阿弥陀佛。乃智断圆满。清净具足果人。博
地凡夫。污染于三惑。沉沦于二死。造无穷之业系。
作不尽之生因。何能顿感弥陀。即生净土。横截五
道。便阶不退哉。正由一家之谈。众生法性。厥义有
三。一日性量。则周遍于十方。而互彻无外。十万亿
刹外之极乐。在吾性量。方近近之一隅。一日性体。
423-A¶ 第 561b 页 X22-0561.png
则常住坚凝者清净皎洁。弥陀智断。圆满之觉体。
与吾性体。正究竟而无差。一曰性具。然若但云无
外无差。而不知有性具法门。虽曰无外。而终成有
外。虽曰无差。而终成有差。且不知性量性体之德。
从何故而周遍。依何法而清净。当知有性具者在。
则向之言体德体量者。皆吾性具为之本也。三性
之旨。具如生无生论中发明。兹不繁列。

△三序宗要。】

「【疏】众圣同处。非少善之得生。七日持名。在一心之
不乱。」

【【钞】下释题五章中。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要。今括
经文。取略叙之。但言净业。盖三要中。此居其正故
也。初句即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
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又
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
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但可以
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又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
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次句即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故曰众圣同处。非少善之得生。三四句即经云。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
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正以琼林玉沼。
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众生从无始
巳来。昏动因缘。漂流五浊。莫返一真。今将返本还
423-A¶ 第 561c 页 X22-0561.png
源。莫先照昏寂动。七日持名。所以照其昏也。一心
不乱。所以寂其动也。昏动苟忘。不真何待。譬如尘
净镜明。风恬浪静。然七日持名。便阶不退者。正显
教属圆顿。不待一生愿力弘深。慈悲与拔。本功德
力。不可思议。诚速出生死之要津。行菩萨道之亨
衢也。

△四序力用为二。初正明力用。】

「【疏】事理体一。生佛原同。无缘之慈。不谋而应。」

【【钞】此经以离。苦得乐为用。即经云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
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则此之力用。
关乎与拔。与拔之功。在乎感应。众生以一心持名。
为感。弥陀以拔苦与乐为应。拔苦之道本于悲。与
乐之道本于慈。悉系天性相关。毫非勉强。行人则
以事理体一。生佛原同之道为感。弥陀则以无缘
之慈不谋而应之道为应。岂非弥陀。以不来而来。
来此娑婆。接引行人。行人以不往而往。往彼极乐。
觐礼弥陀。此实一经。力用所凭之理本也。

△次所发功勋。】

「【疏】了惟心之本具。亿刹非遥。知大愿之可凭。三祇
横截。」

【【钞】前文既先明力用之理本矣。凭之而念佛求生。
能了事理体一。生佛原同。则十万亿刹之遐方。皆
我惟心本具。虽远不远。能知无缘之慈。不谋而应。
423-A¶ 第 562a 页 X22-0562.png
则四十八种之大愿。无缘可凭。识流可截。如是力
用。岂不胜乎。言三祇横截者。此明超出三界。有横
竖二义。若婆沙论。明三藏菩萨。三阿僧祇劫。修六
度万行。百劫种相好因。然后阶不退转。获五分法
身。此从竖出。自下升高。如兔马渡河。纡回旷久。若
依此经。求生极乐者。若巳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
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众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致。此从横出。即此达彼。如香象截流。
一念可获。故此力用。最为殊胜。

△次序注解之由二初正序三初序广解之由。】

「【疏】经文简约。佛旨玄微。持诵虽多。研详实寡。」

【【钞】此经不出千言。备诠惟心净土。本性弥陀之旨。
可谓经文简约。佛旨玄微矣。况弥陀世尊。偏与娑
婆众生有缘。故闻此法门。莫不欣然顶受。兼之此
经。言简易持。逗机易信。是以若僧若俗。莫不读诵
受持。第文显可窥。而理深罕究。致令佛意。反晦。而
不彰。则前贤之解。又不得不广也。

△次序略解之由。】

「【疏】惟前贤之著述。嗟末俗之罕闻。」

【【钞】前贤著述如序后别列。若慈恩孤山等诸师。各
有著述。或文辞繁广。或义理深玄。不便初机。故末
俗罕闻。则今之略。又不得不出也。

△三正序略解。为二。初序谦光。】

「【疏】窃效流通。略申援引。」
423-A¶ 第 562b 页 X22-0562.png

【【钞】流通者。金光明疏云。流名下澍。通名不壅。欲使
正法之水。从今以澍当。圣教筌[(ㄇ@(企-止))/弟]。不壅于来世。大
师谦言。私窃仿效。古人之流通大法。是故略申援
引。诸解成言以为略解。然于其间或用义。而不用
辞。略义而不略意。以成一家之言。如出一人之笔。
可谓善乎著述者也。

△次序已志愿。】

「【疏】愿与同志。普结净缘。咸契无生。同登不退云尔。」

【【钞】初二句。乃以私解而公人。与同志者。广结佛国
清净之缘。次二句。乃以已欲而施众。与同闻者。契
登无生不退之位。正菩萨自利兼人之志。开士大
悲旷济之怀也。

△四傍序。】

「【疏】唐慈恩法师。造弥陀通赞一卷。宋孤山净觉灵
芝诸师。皆有疏记。三衢伦师。古厓新师。皆有集注。
今欲从略。以便初机。故兹别出。各从其志。」

【【钞】唐慈恩下。序古师注今欲从下。序已所注。此经
持诵既广。注疏必多。今之所引。涉于见闻者。屈指
六师而巳。以余近所见者。又有宗月溪法师之科
注。国朝洪武间。普智法师之科释。近今莲池法师
之疏钞。若从简略。则此解为最。愿求博览。亦各从
其志也。】
423-A¶ 第 562c 页 X22-0562.png
弥陀略解圆中钞卷上
明 永乐吴郡沙门 大佑 解
天启天台沙门 传灯 钞

【△次释解文分二。初释题解。次释经解。初又二初
题解。二译人。初题解又二。初标题。】

「佛说阿弥陀经」

【△二分科。

○释经为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初中二。初正释
题。

△子科为二。初总标。

【疏】释此经题五重玄义。准孤山法师。以两土果人
为名。方等实相为体。信愿净业为宗。舍苦得乐为
用。生酥大乘为教相。

【钞】五重者。名体宗力用教相也。玄者幽微难见也
义者深有所以也。此天台智者大师。深得佛心。洞
明经旨。未释经文。先以经中幽微难见。深有所以
之旨。以释经题。使人一览经题。即知经义。盖名者
经之名也。体者经名所诠。众生之心体也。宗者行
423-A¶ 第 563a 页 X22-0563.png
也。全性体以起观宗。全观行以归心体之宗要也。
力用者。经之体宗。生善灭恶之大用也。教相者。明
如来五时说法之进否也。意使学者因名以寻心
体。因体以立宗要。断疑而生信。生善而灭恶。善知
大小偏圆。不致谬滥经旨也。

△二别释为五。初释名二。初标。

○初释名。

△二释二。初释今题二。初通别各释二。初释别题
二。初约能说所说释二。初释佛说二字二。初二字
合释。

【疏】佛说者。释迦教主。四辩宣演也。

【钞】佛乃极圣之通号。举其别号。乃娑婆世界。释迦
教主也具云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其
用。寂默是其体。今智在于说。乃其教用。故略体从
用。号曰能仁。谓能其仁。而利益三界也。四辩者。一
义无碍辨。谓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二法无
碍辨。谓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辞无碍
辩谓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
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辨说无滞。四乐说无碍
辨。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
融无滞。佛凡说法。以此四无碍辨才。而宣演之。故
曰佛说。

△二二字各释二。初释佛字。

【疏】梵语佛陀。华言觉者。十号之一。究竟觉了。诸法
423-A¶ 第 563b 页 X22-0563.png
实相。名圆满觉。

【钞】题称为佛。梵语犹略。具云佛陀。华言觉者。此则
属人。若单云佛。华翻为觉。此则属法通号有十。一
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
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十号具
足。为世间尊。究竟觉了等者。此指天台六即。判佛
中此当第六究竟即觉也。六即者。一理即觉。二名
字即觉。三观行即觉。四相似即觉。五分真即觉。六
究竟即觉。六故凡圣不滥。免生上慢。即故初后不
二。免生退屈。一理即觉者。诸法实相。一心圆具。昏
盲不减。倒惑无亏。故无机子颂云。动静理全是。行
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名理即觉也
二名字即觉者。从善知识。或修多罗。闻三宝名。知
四谛字全体即是。毫𩬊无差。故无机子颂云。方听
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全体是。番悔自蹉跎。名
名字即觉也。三观行即觉者。全三谛理。起三观修。
圆伏五住。入五品位。故无机子颂云。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妄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名观行即
觉也。四相似即觉者。虽未成器。粗垢先落。见相似
理。获六根净。故无机子颂云。四住虽先脱。六尘未
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名。相似即觉也。五
分真即觉者。分破无明。分见佛性。百界作佛。八相
成道。故无机子颂云。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
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名分真即觉也。六究竟即
423-A¶ 第 563c 页 X22-0563.png
觉者。无明破尽。三德功圆。穷源到底。称无上土。故
无机子颂云。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来
性。更无一法新。名究竟即觉也。

△二释说字二。初诂训释。

【疏】说者悦也。得机而说。称悦佛怀。

【钞】四明云。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论此经。即是如
来。久修久證。念佛三昧。蕴之在怀。今机叩发。说之
乃畅。昔之所怀。

△二简异释。

【疏】又经通五人共说。拣异菩萨。天仙化人。故言佛
说。

【钞】五人皆能说经若请佛印。皆可流传。拣非四人。
故标佛说。

△二释阿弥陀二。初翻梵。

【疏】阿弥陀。此云无量寿。

【钞】阿弥陀三字梵语。此方翻为无量寿。

△二释义二。初释无量寿二。初引经释。

【疏】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钞】彼佛寿命。举其化主。及其人民。举其众生也。彼
国净土。虽有其民。而无其王。以其人民。各各调善
自居。不须文武兼治。故无其王。伹有佛为化主。法
王而巳。大凡化主寿命。随其国土人民。以为长短。
彼国人民。尚然寿命无量。况佛寿命而有量乎。此
则举民显主。佛寿无量。
423-A¶ 第 564a 页 X22-0564.png

△三况胜释。

【疏】以应身无量。而天人莫知其数。况法报也。

【钞】法报应三身。各有寿量者。夫寿依命立。命藉身
持。经既言寿。又有身命。故天台大师。观经疏释题
无量寿明三身。三命三寿云。法身师轨法性。还以
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非阴界之所摄
持。强指法性为法身耳。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
无连持。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寿。亦
非短寿。无延无促。强指法界。同虚空量。此即非身
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报身者。修行所感。法
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经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
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
应者。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法身非身。
非不身。智既相冥。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
身。法寿非寿非不寿。智既应冥。亦非寿非不寿。强
名非寿为寿。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
非无量强名无量为量也。应身者。应同万物为寿
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同长短为寿也。智与体冥
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
身。处处应现往。能为身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
能为无量。能为有量。有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量。
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及八十等。是有量
之量。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
量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长短。然此三身
423-A¶ 第 564b 页 X22-0564.png
三寿。不可并别。一异即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
一。乃会玄文。今文乃以应寿。而况显法报。以是之
故。而经题。称为无量寿也。

△次释无量光二。初别翻。

【疏】亦云无量光。

△二引经。

【疏】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钞】此亦无量寿佛。应身之光。以光而例寿。应亦可
论三身。谓法身非身非不身。则法光非光非不光
等。今是应身之光。尚然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况法报光耶。

△二约通号别号释二。初正释。

【疏】又佛是通号。阿弥陀是别号。

【钞】诸佛皆有通别二号。今此经题。释迦但举其通。
弥陀但举其别。

△二释疑。

【疏】释迦是此方教主。庶物咸知。故举通号。弥陀是
极乐导师。理须表显。故彰别号。

【钞】或有疑云。诸佛既有通别二号。经题何不两土
化主。通别并举。应云释迦佛。说。阿弥陀佛经。故解
中释其疑云。释迦是此方教主。众生无不闻知。故
但举通号。以该其别。弥陀是极乐导师。不表其别。
名则不显。故彰别号。以该其通。译人为省重繁存
略。雅得其所也。
423-A¶ 第 564c 页 X22-0564.png

△二释通题二。初约法常释。

【疏】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三世不易。

【钞】法常之释。乃依观经疏转释。又依妙宗钞。谓儒
经讲解。有兹二训。万代轨则。故训法也。百王不易。
故训常也。佛经亦然。十界咸轨。三世不易也。

△二以由义释。

【疏】由圣人金口所宣。故言经也。

【钞】妙宗钞云。由佛大圣金口。宣吐自證之法。故名
为经。

△二通别合释二。初指通别二名。

【疏】又经是通名。佛说等是别名。

【钞】妙宗云。通名者顿说渐说。施权开权。律论之外。
皆名为经故称通也。别名者。别相乃多。今从三种。
谓人法譬。单三复三。并具足一。以成七别。单三者。
单人如。阿弥陀经等。单法如大般涅槃经等。单譬
如梵网经等。复三者。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等。法
譬如妙法莲华经等。人譬如如来师子吼经等。人
法譬具足者。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等。以此七别。与通合标一代佛法。

△二明通别所以五。初通论一化。

【疏】经有三种。谓教行理。依教修行从行显理。

【钞】妙宗云。今家释题。约通别论者。以其二名。各具
教行理也。若无此三。徒论通别。无所以矣。何以故。
盖依教而后修行。从行而后显理故也。
423-A¶ 第 565a 页 X22-0565.png

△二别指今题。

【疏】佛是觉义。约修成说。故属于行。说即是教。阿弥
陀是理。

【钞】今题佛字。判属于行者。以佛是觉义。有自觉觉
他。觉行圆满之义也。约修成边说故属于行。说字
属教最分明。阿弥陀判属于理者。以是本性弥陀
故。正当行者。称念修行。斯得见故。故判属于理。

△三判其通别。

【疏】与众典不同。则三经皆别。以对经字。则三经皆
通。

【钞】与众典不同。则不惟五字成别。即教行理三经
皆别。以对经字。则不惟一字成通。即教行理。三经
皆通也。

△四结成秘藏。

【疏】理即法身。行即般若。教即解脱。三一圆融。不可
思议。名秘密藏。

【钞】今家凡是经题。皆约通别释者。正欲明各各具
三经也。各具三经者。又正欲明具秘密藏也。如一
题阿弥陀三字。即我行者法身本性也。佛之一字。
即全性起修之般若智慧也。说之一字。即智与法
身。所得之解脱也。又理即全苦道即法身。正因佛
性也。行即全惑道即般若。了因佛性也。教即业道
即解脱。缘因佛性也。如是三德。如世伊三点。天王
三目。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乃不可思议。秘密之藏。
423-A¶ 第 565b 页 X22-0565.png
经题义理。微妙若此。讲者听者。安可忽诸。

△五结成功德。

【疏】故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也。

【钞】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二出本名。

【疏】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
念经。

△三辨译异三。初总标。

【疏】传至中华。凡二译。

△二别明二。初唐译。

【疏】唐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二秦译二。初与唐辨异。

【疏】今秦本隐略经题。在六方佛后。即云汝等众生。
当信是等。

【钞】唐译则存本名。而秦译不存者。以其隐略。在六
方佛后故也。

△二赞秦译善巧。

【疏】以此经正示持名方法。况弥陀圣号。众所乐闻。
用此立题。人多信受。故得四海同遵。流通无尽。译
人之善巧也。

【钞】大凡立名。贵生物善。今所生善则有二种。一以
此经。正示持名方法。一以弥陀圣号。众所乐闻。故
用此立题。人多信受。是以唐译者。秘于大藏。而不
见不闻。秦译者四海同遵。而流通无尽。译人善巧。
423-A¶ 第 565c 页 X22-0565.png
信而有徵矣。

△二辨体二。初标。

【疏】二辨体。

【钞】二辨体者。即前总列中云。方等实相为体也。方
等实相有二义。一此经说在第三方等时。方等四
教并谈。此经属圆。拣异此经实相。非华严般若法
华三时之实相。故云方等。一圆教实相。门门可入
清凉池。故方。生佛均有。平等不二故等。观经疏云。
体是主质。妙宗钞云。名傍是宾。体正是主名是假
名。体是实质。一切名下。皆有其质。今辨假名下之
实质也。

△二释二。初引论明体。

【疏】智度论云。诸大乘经。通以一实相。为经正体。

【钞】妙宗钞云。诸法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无能无所。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此等相。名为实
相无相之相也。若以彼义。会归此经。则前段七重
栏楯去。至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
明惟心净土。序云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是也。中
段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去。至但可以无量无边。阿
僧祗说。是明本性弥陀。序云寿量光明。全彰于自
性是也。琼林玉沼。是明依报。该得四种净土。寿量
光明等。是明正报。该得佛菩萨。九品往生之人。此
正法华。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天台所谓
性具三千。无非实相之体也。
423-A¶ 第 566a 页 X22-0566.png

△二结成所诠。

【疏】即所诠之理也。

△三明宗二。初标。

【疏】三明宗。

△二释二。初引经證成。

【疏】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钞】前总列中云。信愿净业为宗。故今引经證成。若
有信者。即信门也。应当发愿。即愿门也。若欲證成。
净业行门。应具引下文。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求生
净土。此为三要之门。信则信有惟心净土。本性弥
陀。如来愿力。皆得往生。此当十乘中。第一观不思
议境也。虽有其信。若无其愿。则不得生。盖弥陀既
以愿力而摄生。我当誓愿而求往。方得天性相关。
任运与拔。犹如磁石。自然吸取。十乘往判。此当第
二。真正发菩提心也。四弘中。当佛道无上誓愿成。
该得前之三愿。虽有其愿。若无行门。其愿则狂。故
须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十乘往收。此当第三善巧
安心止观也。七日持名。即是观。一心不乱即是止。
方持名而一心。方一心而持名。是则止观双照。亦
复双遮。善巧安心。方得成就略标上根三法。其馀
七乘。皆在中矣。

△二结成宗要。

【疏】一经之宗要也。

△四明用二初牒。
423-A¶ 第 566b 页 X22-0566.png

【疏】四论用。

△二释二。初引经證成。

【疏】经云即得往生。极乐国土。皆不退转。于无上菩
提。

【钞】初二句。即示以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后之文。次
二句。即此前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之文。
前总列中云。舍苦得乐为用。即经云。即得往生。云
云之文。若以后足前。则众生生者。皆娑婆念佛之
人。必得不退菩提。以此二文合證。此经之力用也。

△二结成力用。

【疏】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此经之力用也。

【钞】馀之法门。莫不皆令众生。竖出三界。离生死苦。
得解脱乐。如重台九级。自下升高。力胜则进。足疲
则堕。其登也难。惟净土法门。令众生横出三界。离
生死苦得解脱乐。家庭咫尺。从东至西。举目可观。
弹指即到。其去也易。经之力用。岂不大乎。

△五判教相二。初总标。

○五判教相。

【钞】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异同。如来五时
设教。适时而进。大小渐顿。各有区分。天台约五时。
而分别之。各有攸存。故凡释经。皆须判教。

△二释相。

【疏】部属大乘方等教摄。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
分之。此属顿教。
423-A¶ 第 566c 页 X22-0566.png

【钞】判此教相。而有三说。部属大乘方等教摄者。第
一约时判也。前总列云。大乘生酥为教相。生酥即
方等时也。天台大师。用涅槃五时。生起次第。以判
如来一代之教。初从牛出乳。譬从佛最初。三七日
说华严经。次从乳出酪。譬从十二部。出九部修多
罗。十二年中。说小乘四阿含经。次从酪出生酥。譬
从阿含出方等。八年之中。说维摩大集楞严楞伽
十六观。并此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声闻之人。
得弹诃益。耻小。慕大。出入无难。如小乘偏空。出三
界外。无身无土。今则特告身子。而云弥陀有土。菩
萨有身。众生生者。皆不退转。即其事也。次从生酥
出熟酥。譬从方等出般若。二十二年。说大品般若
等诸经。以空慧水。洮汰二乘执情。令须菩提等。转
教般若。付财融通。次从熟酥出醍醐。譬从般若出
法华。涅槃。九界三乘。会权授记。无小无大。皆令作
佛。今是第三生酥。故曰部属大乘方等教摄。二藏
明义菩萨藏收者。第二约藏判也。盖佛所说经。有
声闻藏。即为诸二乘人说者。明理但至真谛。明惑
但破见思。明智但修空观。明果无身无土。今经既
明。出娑婆外。别有净土。则果报有乎身土。岂不理
惑智果。皆属菩萨藏收。渐顿分之。此属顿教者。第
三约教判也。化仪之教。有渐有顿。渐则经劫修行。
方阶不退。顿则即生成办。位至阿鞞故结成云。以
令凡夫。不退菩提。然而令其即生。位阶不退。固是
423-A¶ 第 567a 页 X22-0567.png
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
而方證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
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
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自非释迦
之善权。弥陀之愿力。行者之宿根。现前之三要。一
心不乱。而三惑圆伏顿斩业根。而直往无前。安能
克此。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涅槃经
云。置毒生酥中。食即杀人。可不信诸。

△二译人二。初标科。

○二译人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二解义二。初明其生处。

【疏】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丘慈国人也。

△二明其翻译。

【疏】后秦姚氏据长安。尊为国师。弘始年间。译诸经
论。

【钞】姚秦者。简非亡秦。前秦。乞伏秦。今是后秦姚氏
也。以弘始三年。方入长安。秦主敕僧[((素-糸)*力)/石]等。八百沙
门。资受什旨。于草堂寺所译经论。凡九十八部。合
四百二十一卷。僧睿僧肇道常等笔受。

△三證其功德。

【疏】南山感通传云。七佛以来。译经师。

【钞】过去七佛。皆生于西天竺。迦维罗卫国。灭度之
后。或正法。或像法时。西天梵筴。必传流震旦。译梵
423-A¶ 第 567b 页 X22-0567.png
成华。译经之师。历代皆有。惟什师自七佛以来。常
为我震旦。译经之师。此乃南山律师。问费氏天人
所说。又有云什师位證三贤。是知非聊尔人也。

△二释经文二。初总别科判。二依科解释。今初二。
初总科三分。

○二释经文三。从初至大众俱为序分。从尔时佛
告至六方后。徵释经题为正宗分。从汝等皆当信
受我语。尽文为流通分。

【钞】汉明以来。经至震旦。弘法之师。随文讲解。无有
科判。至晋道安法师。方判大小诸经。皆有三分。谓
序正流通。后西天亲光论至。与其三分义同。又此
方出家之士。自汉以来。皆随师姓。如三支之类。后
道安法师。谓既舍俗姓。以从释迦。宜合一切。俱从
释姓。后增一阿含至。世尊果云。万流入海。同一咸
味。四姓出家。同称释氏。故后人赞道安法师云。分
经雅合于亲光。释姓颇同于增一。

△二别明二序。

【疏】诸经皆有通别二序。此经但有通序。證信而无
别序发起。即十二部经中。无问自说也。

【钞】通别二序者。通者同也。如是等六事。诸经皆同。
故别者异也。诸经发起之缘。各各不同。故今经但
有通序。而无别序者。乃如来无问自说。盖净土法
门。若被菩萨之机。正所当对。必须假问而说。如十
六观经。是其类也。但此一经。是对上乘。及凡夫机。
423-A¶ 第 567c 页 X22-0567.png
令知微妙身土。即生可获。原非小乘凡夫境界。岂
能问之。故如来无问自说。称性宣扬何须发起。

△二依科解释二。初释通序二。初分科。

○通序分二。初五句證信。

【钞】證信者。佛将灭度。阿难咨问。一切经首。当安何
语。佛答云。当安如是我闻等。岂惟我然。三世诸佛。
经初皆尔。

△二释经二。初列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二释义五。初释所指法体。

【疏】如是者。指所闻之法体也。实相之理。古今不异。
名如如理。而说为是。

【钞】如是者。指法之辞。所指者。即所闻法体。实相之
理。如此之理。古今不异名如。即真如不动之体。亘
万古而恒新。历千差而不改。如来能称此理而说。
无不当理。故称如是。

△二释所显能闻。

【疏】我者阿难结集法藏。自言如是法门。我从佛闻。

【钞】佛地论云。谓结集时。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
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

△三释所明机感。

【疏】一时者。机应和合之时也不言某年月日者。二
土正朔不同故也。

【钞】机即阿难与千二百人。并菩萨等众。应即释迦
423-A¶ 第 568a 页 X22-0568.png
如来。能说教主。机无应而不成。应无机而不就。砧
椎相叩。乃方成法器。机应合一。则此经方说。二土
正朔不同者。如此土四时。彼方三际。东夏以合朔
为月旦。西方以既望为月旦。两方既尔。四夷可知。
既难准定。故但言一时。

△四释所称化主。

【疏】佛者觉也。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二乘之
独觉。觉满异菩萨之在因。众圣中尊。故名曰佛。即
释迦教主也。

【钞】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性相真妄之者。即
究竟本觉。亦究竟始觉。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者。凡
夫则终朝昏扰。逐妄漂流。如来则寂照双融。还源
返本。觉他异二乘之独觉者。二乘则觉了生死。如
獐独跳。如来则自登彼岸。慈航度人。觉满异菩萨
之在因者。菩萨则三觉虽修。而三因未满。如来则
三觉究竟。而三德圆彰。为二乘菩萨。众圣中尊。故
称为佛。以通从别。即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也。

△五释所述住处二。初释舍卫国。

【疏】舍卫。正云室罗筏悉底。此云闻物。言人物富庶。
远闻诸国故。

【钞】人物富庶者。谓此国具足。欲尘财宝之物。多闻
解脱之人也。

△二释祇树给孤独园二。初出二人名德二。初祇
陀。
423-A¶ 第 568b 页 X22-0568.png

【疏】梵语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名也。

【钞】波斯匿王太子。初生之时。适与外国战胜。因立
美名。

△二须达。

【疏】梵语须达。此云善施。长者名也。能惠施国之穷
民。名给孤独。

△二明二人并称。

【疏】侧布黄金。从祇陀买园。建立精舍。请佛说法。祇
陀施树。故并称也。

【钞】须达长者。为儿聘妇。往王舍城。得见如来。请佛
供养。佛命身子。同往相地。惟祇陀太子。园林茂盛。
可造精舍。祇陀戏许。须金砖侧布其地。金钱挂满
其林。便当与之。须达欢喜。命车载金。布地将满。祇
陀见其精诚。便云地当属卿。林属于我。共施供佛。
不亦可乎。故后凡于此地说经。经家序处。必美二
人之德。而并称之。

△列众同闻二。初分科。

○二列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初示数。

△二释经三。初声闻。二示数二。初列经。】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
知识。」

【△二解义为四。初释明类。

【疏】比丘。此云乞士。乞食资身。乞法鍊心。又云怖魔
又云破恶。僧者具云僧伽。此云和合众。
423-A¶ 第 568c 页 X22-0568.png

【钞】比丘梵语。而含三义。一乞士。外为檀越乞食。以
资色身。永离四邪。内为如来乞法。以鍊心性。常趣
八正。应供之因也。二破恶能破九十八种。烦恼恶
因。能破二十五有生死恶果。杀贼之因也。三怖魔
发心出家。魔王怖其出境。精进修行。波旬怖其离
欲无生之因也。众和合者。凡为僧者。须具六和。一
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
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具此六和。方可称僧。

△二释示数。

【疏】三迦叶。有千弟子。舍利目连。共二百五十人。最
初归佛。常随众也。

【钞】三迦叶者。一优楼频螺迦叶。二伽耶迦叶。三那
提迦叶若最初度憍陈如五人。合云千二百五十
五人经举大数是故略之。得餐甘露。莫先于此。故
为常随众也。

△三释显位。

【疏】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
二杀贼。断烦恼尽。破恶果也三无生。不受后有。怖
魔果也。

【钞】比丘因名也。阿罗汉果号也。因果二名。一一主
对。如影随形。略无差忒。故为比丘。有乞士之因。方
获罗汉应供福田之果。有破恶之因。方获断烦恼
尽杀贼之果。有怖魔之因。方获无生。不受后有之
果。
423-A¶ 第 569a 页 X22-0569.png

△四释叹德。

【疏】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

【钞】若但闻名。而未睹形。则知而未识。但睹形而不
闻名。则识而未知。今既闻名而睹形。必钦德而敬
奉。阿难尊者与此辈等同闻。非惟见同列之德齐。
亦乃显所闻之法真。以之證信。诚可信也。

△二列名二。初牒科。

○二列名。

△二释经二。初列经。】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
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
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
拘罗。阿㝹楼驮。」

【△二释义二。初释长老。

【疏】耆年硕德。通称长老。

【钞】此诸圣僧。有耆年者。必有硕德。有硕德者。未必
定是耆年。故长老者。乃耆年与硕德之通称也。

△二释众名十六。初释舍利弗。

【疏】舍利弗此云身子。其母身容端正。眼如鹙鹭。兼
母名之故。又名鹙子。智慧第一。

△二释目犍连。

【疏】摩诃目犍连。此云大釆菽姓也。其族众多。故以
大别之。神通第一。

△三释大迦叶。
423-A¶ 第 569b 页 X22-0569.png

【疏】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其祖感灵龟负仙图而
出。遂以名族。又云饮光。身光赫奕。映蔽馀光。毗婆
尸佛时为治金师。贫女以金珠。同修塔像。从是以
来。身光金色。

△四释摩诃迦旃延。

【疏】摩诃迦旃延。此云文饰。论议第一。

△五释摩诃拘絺罗。

【疏】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从状得名。舍利弗母舅。

△六释离婆多。

【疏】离婆多。此云星宿。父母祷星而生。遂以为名。

△七释周利槃陀伽。

【疏】周利槃陀伽。此云继道。其母省亲。生于路傍故
姿性鲁钝。惟诵半偈。證罗汉果。

△八释难陀。

【疏】难陀此云善欢喜。佛之亲弟也。

△九释阿难陀。

【疏】阿难陀此云庆喜。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佛
成道日生。举国忻庆。因立嘉名。多闻第一。

△十释罗睺罗。

【疏】罗[目*(危-(夗-夕)+夫)]罗。此云覆障。本修罗之名。能障日月。佛为
所障。不即出家。故以为名。

△十一释憍梵波提。

【疏】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生为牛。食巳转哨。故受
此名。
423-A¶ 第 569c 页 X22-0569.png

△十二释宾头卢颇罗堕。

【疏】宾头卢。此云不动名也颇罗堕。此云利根姓也
别译云。宾度罗跋啰堕阇。

△十三释迦留陀夷。

【疏】迦留陀夷。此云黑光。其形粗黑故。

△十四释劫宾那。

【疏】摩诃劫宾那。此云房宿。母祷房星而生。

△十五释薄拘罗。

【疏】薄拘罗。此云善容。形貌端正。昔施僧一诃梨
勒。感五不死报。

△十六释阿㝹楼驮。

【疏】阿㝹楼驮。此云无贫。昔于饥世。以稗饭施辟支
佛。九十一劫。果报充足。天眼第一。

【钞】诸经列众。皆有叹德。如法华楞严。是其例也。惟
此经无之非无也。盖译人善巧。令顾名而思义也。
如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顾何德而不彰。然
诸经叹德。必随缘起。如阿难以邪染之缘。浚发。楞
严。而经家叹德特曰。佛子住持。善起诸有(云云)。同
列之众。既有是德。正显当机。虽托缘于邪染。而实
无是过也。此经馀诸弟子。且无暇论。即大智舍利
弗。位居其首。次之以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
旃延。三人者岂无意乎。盖极乐法门。微菩萨实智
而莫能信。微菩萨大神通而莫能往。微抖擞三惑。
而莫能净。微四无碍辨而莫能论。此经说在方等。
423-A¶ 第 570a 页 X22-0570.png
意令声闻。回小智以成大智。回小通以成大通。回
小头陀以成大头陀。回小议论以成大议论。净土
即权而实。即实而权者。斯可以照了实相。信受奉
行。即近而远。即远而近者。斯可以不速而疾。弹指
即到。心净土净。即秽而净者。斯可以生即无生。生
化两冥。妙有即空。真空即有者。斯可以妙用辩才。
剖析无碍。至于馀诸弟子。各有一德。以类而叹德。
即事而回向。于此法门。成方等益。了无生而生。感
界外生。达无身而身。受变易身。竖出三界。固不可
思议。又有横出三界。尤不可思议也。

△二总结二。初牒科。

○三总结。

△二释经二。初列经。】

「如是等诸大弟子。」

【△二解义。

【疏】学在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此总结前
文也。

【钞】弟则显师之谦让。师乃明资之尊敬。故夫子曰。
余也处回如弟。回也处余若父。

△二菩萨众二。初分科。

○二菩萨众三。初明类。

△二释经二。初列经。】

「并诸菩萨摩诃萨。」

【△二释义。
423-A¶ 第 570b 页 X22-0570.png

【疏】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同佛所證曰觉。无
明未尽曰有情。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

【钞】菩萨二字。梵语存略。若具足称之。应云摩诃菩
提质帝萨埵。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翻心。萨埵
翻众生。亦翻有情。合为大道心众生。大道心则下
异众生。有情则上异诸佛。盖巳离此岸。尚居中流。
此诸菩萨。乃又居其大者。故以摩诃萨别之。

△二别名二。初牒科。

○二列名。

△二释经二。初列经。】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
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二解义为五。初释文殊。

【疏】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
亦云妙吉祥菩萨。入法正位。名法王子。

【钞】微妙三德。同佛所證者。圆教始从初住。终至等
觉。分破一品无明。分同佛證。微妙三德。若约文殊
菩萨。则有本迹之殊。本因如悲华经。对宝藏佛。发
弘誓愿。蒙佛授记。字曰文殊。又于灯明佛所。为八
王子之师。是释迦九代之祖。昔太邻诸佛。今辅佐
释迦。若论本果。现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
藏摩尼宝积佛。未来在南方。离垢世界成佛。号普
现如来。本迹如此。同佛所證。厥位相齐。亦名妙吉
祥者。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
423-A¶ 第 570c 页 X22-0570.png
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佛破二十五有。获王三
昧。入法正位。名破有法王。文殊亦位邻等觉。为佛
长子。名法王子也。

△次释阿逸多。

【疏】阿逸多此云无胜。超出偏小。故慈氏之名也。

【钞】梵语阿逸多。翻为无能胜名也。又名弥勒。翻为
慈氏姓也。思益经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
合而言之。是则此菩萨。以地位證入邻极。慈心及
物。以受姓名也。

△三释乾陀诃提。

【疏】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勤修不懈故。

【钞】思益经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是三十日为一
月。十二月为一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
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
休息。故号为乾陀诃提。

△四释常精进。

【疏】常精进者。乃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故。

【钞】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切众生。经无量劫。随逐
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名常精
进。祇以见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虽精进而无精
进相也。

△五释总结。

【疏】大菩萨者。迥出偏小故。

【钞】灵芝云。菩萨名通初后。如是菩萨。莫非深位补
423-A¶ 第 571a 页 X22-0571.png
处。或权现影响。故称大也。诸经列菩萨众。亦有叹
德。如法华等是其通例。惟此经无之非无也。亦令
读是经者。顾名而思义。仰德而受行也。何也。如文
殊以妙德吉祥。阿逸多以无能胜。慈氏。乾陀诃提。
以自强不息。勤修无懈。常精进。以悟法常住。成无
作正勤。顾何德而不具。经家独列此四人者。意令
修行净土者。先以微妙三德。即吾心之三谛。为能
观三观之本。即所谓先观不思议境是也。继之以
无能胜之。无缘慈悲。而真正发菩提心。以表今之
求生极乐者。一以化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
而为初志。然后加之以全性起修。自强不息。勤修
无懈。了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庶舍秽能尽。取净
穷源。即娑婆之塞。以臻乎极乐之通。则道品自然
调适。对治法尔助开。九品可阶。疑城不住。法爱不
生。金台可升。得预如是等。诸大菩萨之列矣。经家
之意。其在是乎。

△三人天众二。初牒科。

○三人天众。

△二释经二。初列经。】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二释义三。初释提桓因。

【疏】释提桓因。此云能天帝。忉利天主也。

【钞】梵语具云释提桓因陀罗。此翻能作天帝。忉利
天主也。忉利此翻三十三。须弥山顶。四面共八城。
423-A¶ 第 571b 页 X22-0571.png
每城居四天。天帝居善见城中。合三十三。因果庄
严。具俱舍颂说。

△次释无量诸天。

【疏】无量诸天者。欲色界中。诸梵天王。护世四王等
也。

【钞】欲界有六天。地居二天。即下四王天。并第二忉
利天。空居四天。即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也。色界四
天。初禅。二禅。三禅。各三天。四禅九天。佛凡说经。皆
来会集。惟无色界天。既无色质。故不云来。

△三释大众。

【疏】兼四众八部。故言大众俱。

【钞】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八部者。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
伽。人非人等也。

△次释正宗二。初总判三科。

○二正宗分三。初依正庄严。二修證行法。三诸佛
称赞。

△二依经释义二。初分科。

○就初为二。初总示。二别释。初又二。初依报庄严。

△二释经为二。初依正庄严二。初总示二。初依报
庄严二。初列经。】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
世界名曰极乐。」

【△二解义六。初释尔时。
423-A¶ 第 571c 页 X22-0571.png

【疏】尔时者。将说经之时也。

【钞】尔时即前通序。机应合一之时。惟其合一。故将
说经。

△二释当机。

【疏】以身子利根。故特告之。不俟其请问也。

【钞】净觉云。不告菩萨天龙者。应有四悉意。一是左
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
众八部罔不钦仰故。三为令四众闻佛净土。自鄙
绝分故。四复欲小乘。未取證者。回心向大故。佛凡
说法。必获四悉檀益。今谓于佛说十二部经中。此
当无问自说。以净土法门。非小乘境界故。复欲令
彼回小向大故。此经唯无祗夜。伽陀。因缘。譬喻。优
波提舍。而长行。直说。方广。受记。未曾有。此皆显有。
若未本生。本事。则以略望广。于大弥陀经。亦复具
有。

△三释界数。

【疏】一大千世界。称一佛土。十疑论云。西方去此十
万亿刹。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而言之耳。但使
众生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
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实非远也。

【钞】解中先依经明远。次约理明不远。一大千世界。
称一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四大海。百
亿铁围山。名一佛土故。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
卢六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世。此小千千倍。
423-A¶ 第 572a 页 X22-0572.png
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是也。如此
观之。极乐世界。去此甚远。次引天台大师。十疑论
明不远。盖言凡夫之人。以先世烦恼惑善恶业报。
得此生五阴苦果。所有凡夫肉眼。远即不见。乃以
不见者为远。所有生死心量。远则不知。亦以不知
者为远。无怪其然。若念佛之人。一心不乱。则惑道
伏。净业成就。则业道清。临终之时。娑婆印坏则苦
道脱。当尔之时。化肉眼为天眼。变凡心为圣心。故
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
净土时。言动念者。乃垂终得见三宝。与夫见光见
华等。一有所见。便名动念。非妄念之念也。虽在此
土。得见巳是华池受生之时。故曰实非远也。又般
舟经。明众生有三力。故得见弥陀。一者三昧力。即
论中所明是也。二者佛力。四十八愿。经云设我成
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觉。三者本功德力。此有二义。一者众
生自无始来。曾有念佛求生净土种子。当时未生。
今种巳熟。应得往生。二者众生心性。本具尘刹。虽
十万亿之遥。无非性具。即性体性量。如帝网之一
珠。影含众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体。非伹互具。
亦乃互即。故四明云。若心性不具尘刹。则生无感
见之功。佛无应现之理也。

△四释极乐。

【疏】梵语须摩提。此云安养。或云清泰。又云极乐者。
423-A¶ 第 572b 页 X22-0572.png
犹言最胜也。

【钞】安养者。对娑婆八苦交煎。所养者非安也。清泰
者。对娑婆五浊恶世。所处者非泰也。极乐者。对娑
婆众苦之剧。所受者非乐也。

△五出四土二。初总标。

【疏】一切国土。随机所感。有乎四种。

△二别释四。初寂光土。

【疏】一常寂光土。诸佛究竟。极果所居。

【钞】观经疏云。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
般若。是三点伊。不纵不横。名秘密藏。妙宗钞云。前
三在事。故从居人修断因果而立土名。此土属理。
故从本体三德为名。私谓钞中。既有上品寂光之
名。则知彼土亦分九品。惟上上品为极果所居。馀
之八品。皆圆圣分證人所居。为分證寂光也。疏云
分證究竟。寂光净秽是也。

△二实报土。

【疏】二实报土。法身大士所居。

【钞】观经疏云。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
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无有二乘。仁王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释论云。菩萨胜
妙五欲。能令迦叶起舞。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
土净妙五尘。私谓诸佛亦有报土。何必定为菩萨
所居。亦可准分九品。上上品为佛所居。馀之八品。
随菩萨所破无明多少。以为差降尔。疏云次第顿
423-A¶ 第 572c 页 X22-0572.png
入。实报净秽是也。

△三方便土。

【疏】三方便土。三乘人所居。

【钞】观经疏云。方便有馀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
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馀。释论云。出三界外。有
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
法华云。若我灭度后。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若
遇馀佛。便得决了。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
为秽也。私谓既曰。就中复有利钝净秽。是则准望
亦分九品。圆方便道。居上三品。别通方便道。居中
三品。藏方便道。居下三品。疏云体析巧拙。有馀净
秽是也。

△四同居土二。初出名。

【疏】四同居土。六凡所居。

【钞】观经疏云。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
秽也。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
圣同居上品净土。

△次释义。

【疏】以五浊轻重。而分净秽。娑婆五浊重。故兼四恶
趣。轮回不息。安养五浊轻。故惟有人天。皆得不退。
故名极乐。

【钞】以五浊下。标娑婆。下释一往言之。娑婆众生。以
五浊之因重。故名同居秽。是故感报兼四恶趣。此
由烦恼浊中五钝使。随其强者。而牵生四趣。人天
423-A¶ 第 573a 页 X22-0573.png
既由戒善。故烦恼稍轻。安养五浊轻者。由在娑婆。
专修净业。轻于五浊。故得往生极乐。受人天报。况
至彼邦。尘境轻清。不生烦恼。故虽人天。皆得不退。
故名极乐。再往言之。极乐国土。亦分净秽。如观经
九品。大本三辈。品位既分高下。所见亦自不同。故
妙宗钞云。初五浊轻。为同居净者。此净甚通。须知
别意。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浊轻薄。感
同居净。而圆观轻浊。感同居净。依正最净。如经中
说。地观巳去。一一相状。比于馀经。修众善行。感安
养土。其相天殊。

△六简别。

【疏】尽理言之。惟究竟寂光。是真极乐。

【钞】尽理言之等者。此约四土展转简之。是则分證
寂光。犹如秽土苦域。惟究竟果人。所居之土。方得
名为真实极乐。故前序先明。真源不二云。寂光真
净。初无苦乐之殊。此之谓也。

△二正报庄严二。初牒科。

○次正报庄严。

△二释经二。初列经。】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二释义二。初释三身二。初总标。

【疏】佛有三身。

△二别释二。初法身。

【疏】一法性身。居寂光土。身土一如。名秘密藏。
423-A¶ 第 573b 页 X22-0573.png

【钞】观经疏云。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
身非色质。亦非心智。非阴界入之所摄持。强指法
性。为法身耳。妙宗钞云。师轨释法。舍通从别。通则
生佛俱轨法性。然其九界。虽轨而违。如人依师。不
顺师教。唯有诸佛。从初发心。轨法而修。今能究竟。
冥合法性。故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
故。诸佛亦常。顺法性故。名法为师。实非所师。与能
体别。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虽名为身。巳出五阴。
故非色质。及非心智。色是初阴。心智即四阴。既其
非阴。亦非入界。故非三科。任持摄属。此则巳简。分
段变易。以示生死。阴等摄故。亦可色质简应。心智
简报。三科简因。既非此等。何以状名。为物机故强
指法性。名为法身。此能居之身也。所居之土。正如
前释。

△二报身。

【疏】二者报身。居实报土。

【钞】观经疏云。报身者。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
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
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者。如函盖相应。
相冥者。如水乳相冥。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
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身。妙宗钞云。报即
酬报也。修行是因。感于妙报。而酬因也。法华證智
德。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大般涅槃證断
德也。此二果德。酬答修因。是故名报。感报之时。其
423-A¶ 第 573c 页 X22-0573.png
相何似。故以一法。二喻显之。如名不异。所观差别。
不名如境。智外有境。不名如智。各二如者。境如如
智。智如如境。此之境智。故得应冥。智慧名通。故以
果觉。菩提简之。即是无上菩提之智。与法性境。相
应相冥。先举函盖。喻其相应。恐谓函盖。虽际畔相
当。终存两相。故重举水乳。以喻相冥。令知始本。同
是觉性。其体泯然。正同水乳。则显境外无智。智外
无境。水乳可见。言非身者。非应佛有分齐身。非不
身者。非报佛无分齐身。又非身。则非有。非不身。则
非空。中道法身。乃本觉体。始觉冥此。能冥亦忘。为
成现故。强名报智。土义同前。

△三应化身。

【疏】三应化身。居不二土。随九品机。所见不同。

【钞】观经疏云。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智与体冥。
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
身。处处应现往。能为身非身。然此三身。不可并别。
一异即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妙
宗钞云。如谷答响。大小随声。如鉴现形。端丑在质。
应万物感现胜劣身。智即报身。体即法身。此二冥
合。应用无方。真金上色。须水银和。方能涂物。阙此
一缘。金无涂用。报智功德。契会法身。随有机处。应
无不往。上所说报。伹论冥法。即自受用也。今明垂
应。以他受用。常住之应。对于生身。无常之应。示二
迹用。是故双明身等。身即生身。有分齐相。故名为
423-A¶ 第 574a 页 X22-0574.png
身。非身是报。无分齐相。故曰非身。小般若云。佛说
非身。是名大身。大身者。乃他受用身也。他身者。一
时随机。变化而有。义则同于应身。体用少有差别。
应身则从法报。冥合之体。以起应用。化身则从应
身之体。以起化用。乃从用而为用也。更或从化而
化。则化化无穷。应身则八相始终。化身则倏起倏
灭。居不二土者。报身为能證之智。法身为所證之
理。是则寂光实报。皆能应之体。他受用土。及方便
同居。皆应身所居之土。机缘差别。有乎九品。故视
之为异。佛应无差。则寂光实报。横在三品。故云不
二。应准观经疏。判九品往生人。须者往检。又四土。
土土各分九品。随土感见。三身有异。随机感见。四
土不同。

△次释简异。

【疏】现在说法。拣非过未也。

【钞】下经云。阿弥陀佛。成佛巳来。于今十劫。则知弥
陀现在成佛。而为众生说法。非过去未来之诸佛
也。

△二别释二。初分科。

○二别释二。初依报二。初总明极乐。

△二释经二。初依报二。初总明极乐二。初列经。】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
受诸乐。故名极乐。」

【△二释义。
423-A¶ 第 574b 页 X22-0574.png

【疏】彼土下徵起。其国下总释。无有众苦者。无三途
八难等诸苦也。对娑婆极苦言之。故云极乐。

【钞】娑婆世界。具乎六道。人天修罗。名三善道。以戒
善为因。地狱饿鬼畜生。名三恶道。以恶逆为因。道
即能通之义。谓一切众生。造作善业。能通人天等
处。造作恶业。能通地狱等处故也。又谓之三途者。
乃约果为名。即由恶业。而通至于火途。刀途。血途
也。一地狱道谓。此处在地之下。并铁围山间。有八
寒八热等狱。即造作极重恶业众生。堕于此道。故
名地狱道。二饿鬼道有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
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
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
海。即造恶业众生。由悭贪故。生于此道。三畜生道。
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
空行等。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愚痴故。生于此道。八
难者。八处皆障难也。此之八处。虽感报苦乐有异。
而皆不得见佛。不闻正法。故总称为难。一地狱难。
义释同前。地狱之中。长夜冥冥。受苦无间。障于见
佛闻法。是故名难。二畜生难。义释同前。畜生道中。
受苦无穷。障于见佛闻法。是故名难。三饿鬼难。义
释同前。饿鬼道中。受苦无量。障于见佛闻法。是故
名难。四长寿天难。谓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
第四禅中。无想天也。言无想者。以其心识不行。如
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障于见佛闻法。是
423-A¶ 第 574c 页 X22-0574.png
故名难。五北郁单越难。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谓
此处感报。胜东西南三洲也。其人寿一千岁。命无
中夭。为著乐故。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
得见佛闻法。故名为难。六盲聋瘖哑难。谓此等人
虽生中国。而业障深重。盲聋瘖哑。诸根不具。值佛
出世。而不能见佛。虽说大法。亦不能闻。故名为难。
七世智辩聪难。谓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惟务耽
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故名为难。八生在佛
前佛后难。谓佛出现于世。为大导师。令诸众生。离
生死苦。得涅槃乐。人有缘者。乃得值遇。其生在佛
前佛后者。由业重缘薄。既不见佛。亦不闻法。故名
生在佛前佛后难。等诸苦者。即人间八苦也。一生
苦有五种。一者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
窄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
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三者增长。谓在母腹中。
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藏之下。熟
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
风吹身。及衣服等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剌。五者
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是名
生苦。二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
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
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名老苦。三病苦
有二种。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
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
423-A¶ 第 575a 页 X22-0575.png
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者心病。谓心怀苦
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四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
水火等难而死。是名死苦。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
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六怨
憎会苦。谓常所怨雠。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
聚。是名恐憎会苦。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
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八五
阴炽盛苦。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覆盖之义。
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
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名五阴炽盛苦。对娑婆
极苦言之。故名极乐者。盖极乐众生。无有如上娑
婆。种种极苦之事。故名极乐。若敌显者。极乐众生。
六根所对尘境。无非微妙。色声香味触。莫不生人
观解。信念三宝。故无三毒之因。不造恶逆之业。故
无三途之苦果。无三道之障难也。闻法入定。不堕
无想。故无长寿天难也。虽受极乐。常受教化。故无
北俱卢洲难也。六根清净。明利黠慧。故无盲聋瘖
哑难也。众生生者。皆正定聚。故无世智辨聪难也。
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经无量劫。观音即补其处。
号普光功德山王佛。故无佛前佛后难也。莲苞托
质。无生苦也。寒暑不迁。无老苦也。身非分段。无病
苦也。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
苦也。诸上善人聚会。无怨憎会苦也。天花香食。自
423-A¶ 第 575b 页 X22-0575.png
然受用。无求不得苦也。观照阴空。无蕴苦也。

△二别二庄严二。初分科。

○二别示庄严五。初栏网行树。

△二释经二。初栏楯行树二。初列经。】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二解义四。初释栏楯。

【疏】栏。槛也。横曰栏。纵曰楯。庄严宝树。围绕华丛也。

△次释罗网。

【疏】罗网者。宝网罗覆。光色晃曜。周匝垂布。庄严校
饰也。

△三释行树。

【疏】行树者。观经云。一一树高。八干由旬。七宝华叶。
无不具足。

△四释四宝。

【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也。

【钞】大略言之。极乐宝地之上。一一珍宝。楼阁之外。
莫不列以宝树。宝树之外。绕以栏楯。宝树栏楯之
上。又覆以罗网。各以七重为率者。所以表菩提分
也。然若树若栏若网。皆以四宝者。所以表七觉。不
离四谛也。娑婆世界。王臣之家。非无此严。然以树
言之。不过丛林。以栏言之。不过木石。以网言之。不
过丝麻。以地言之。不过土石。以因言之。不过人力。
诸天虽复同之。非若净土之演法音。净土秽土之
423-A¶ 第 575c 页 X22-0575.png
不同。自然造作之各异。岂无其故哉。解引观经。一
一树高。八千由旬。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以类明之。
则所庄严。不啻四宝。又可知也。今当具引大本。及
以观经。一一具列。非曰好繁。亦所以助长。求生净
土者。之信乐耳。观经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
宝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
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
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
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
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
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
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
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
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
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
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
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
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
成幢幡。无论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佛子。十方佛国。亦于中现。又大本云。复有七
种宝树。其纯一宝树者。根茎枝叶华果。皆以一宝。
二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花果间以二宝。三宝为
一树者。根茎枝叶。花果间以三宝。四宝为一树者。
根茎枝叶。各以一宝。其花与果。同于根茎。五宝为
423-A¶ 第 576a 页 X22-0576.png
一树者。根茎枝叶花。各以一宝。果则同于其根。六
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华果。各以一宝。七宝为一
树者。亦复如是。惟加其节。益用一宝。如是诸树。种
种各异。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
华华相顺。果果相当。如是行列。数百千重。间以宝
池。亦复如是。乃至周遍世界。荣色光耀。不可胜视。

△二华池楼观二。初分科。

○二华池楼观二。初正明。

△二释经二。初华池楼观二。初正明二。初列经。】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
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
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二释义六。初释七宝池。

【疏】七宝池者。观经云。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
软。从如意珠王生。

【钞】七宝池。从水得名。故引观经池水。从七宝成而
释。然娑婆世界。水岂无之。乃从天一而生。故体非
七宝。宝岂无之。乃从戊巳而生。故体非柔软。净土
之水柔而非阴。宝而不刚。净秽所以异也。不特此
也。彼经又云。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正以
体非天一。故不特可下。而亦可上。粗妙所以分也。
又不特此也。彼经又云。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
423-A¶ 第 576b 页 X22-0576.png
无我。诸波罗密。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
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
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正以体即唯心。无情说法
苦乐所以别也。

△次释八功德水。

【疏】八德者。唐译云。一澄净。二清凉。三甘美。四轻软。
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钞】此与观经所列少异。彼云。轻。清凉。耎。美。不臭。饮
时调适。饮巳无患。疏复以八德而对五入。清是色
入。不臭香入。轻冷耎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无患
是法入。妙宗钞云。疏释八德。而对五入。并前说法。
即声入也。虽成六入。无非妙境。故令行者。速證无
生。又大本云。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
甘露。彼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若七宝池中。澡雪
形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
膝。欲令至腰至腋。以至于颈。水亦如是。欲淋灌其
身。悉如其意。欲令其水如初。即亦如初。调和冷暖。
无不顺适。开神脱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莹若无
形。

△三释金沙布地。

【疏】金沙布地者。观经云。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
金刚。而为底沙。

【钞】此经但云金沙布地。观经云金刚以为底沙。其
文犹略。具足言之。应如大本云。黄金池者。底白银
423-A¶ 第 576c 页 X22-0576.png
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有二
宝为一池者。其底亦以二宝。若黄金白银池者。底
沙则以珊瑚琥珀。若珊瑚琥珀池者。底沙则以砗
磲玛瑙。若三宝四宝。以至七宝。共为一池。则底沙
亦如是。此诸宝池。有方四十里者。有方五十里者。
有方六十里者。如是展转渐大。以至于方二万四
百八十里。若大海然。是诸池者。皆菩萨声闻。诸上
善人。生长之所。有时浴于其间。若彼佛池。其方倍
此。皆七宝相间而成。白月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
底沙。

△四释四宝。

【疏】琉璃此云不远。去波罗奈城不远。有此宝故以
为名。玻璃此云水玉。

【钞】琉璃梵语。具云吠琉璃。此云不远。是故字体。古
作流离。以是梵语。故后人见是玉类故改从琉璃
玻璃亦是梵语。具足应云𡨔坡致迦。其状似此方
水晶。有赤白青三色。字体亦应从坡离。人见似玉
故改从玻璃。砗磲梵语。具足应云牟浴揭拉婆。此
云青白色宝。尚书大传曰。大贝。如大车之渠。渠谓
车辋赤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智论云。真珠出鱼
腹中。竹中。蛇脑中。不必唯生蚌胎也。玛瑙梵语摩
婆罗伽隶。此翻玛瑙宝色。如马之脑故名。字体旧
作马脑。后人改从玉石。

△五释楼阁。
423-A¶ 第 577a 页 X22-0577.png

【疏】楼阁者。观经云。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
宝楼。大本云。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
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
盖其上。

【钞】大本又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皆自然七宝。相
间而成。复有七宝以为楼观栏楯。复有七宝为之
缨络。悬饰其侧。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交
络。遍覆其上。殊特妙好。清净光辉。不可胜言。其馀
菩萨声闻。所居宫宇。亦复如是。彼诸天及世人。所
居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
乃至无量众宝。悉化现而成。

△六释四华。

【疏】灵芝云。车轮大小。难为定准。十住婆沙论云。轮
王千辐轮。周围十五里。青色下。观经云。一一池中。
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则非止四色。一一莲华。团圆
正等。十二由旬。非止如车轮也。大本云。池中莲华。
或一由旬。乃知百千由旬。是知随机所见优劣不
同耳。

【钞】宝池莲华者。一以为净土中之庄严。一以为念
佛人之托生。以极乐众生无有淫欲。故无男女。无
有男女。故无父母。无有父母。故无胎生。尚无胎生。
岂有卵生。湿生。宜其皆为化生。第今所谈极乐。乃
横出三界。正与娑婆世界平。是以众生生者。以化
为主。而三义似兼有之。以其托质莲胎而花居水
423-A¶ 第 577b 页 X22-0577.png
上故也。故大本云。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
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
池莲花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
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
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然约
下八品言之可也。若上上品生。乘金刚台。到即见
佛。不涉莲生。而即悟无生。良有以也。即解云随机
所见。优劣不同。亦由乎此。

△二结成二。初牒科。

○次结成。

△二释经二。初列经。】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释义二。初正释经文。

【疏】国界严饰。皆是弥陀。积劫熏脩。菩提行愿之所
成就。

【钞】释成如上。种种严饰。皆弥陀功德之所庄严。功
之言力。德之言用。此皆如来果上解脱大用。以摄
受众生者。远讨其因。乃始心所发四十八愿。誓取
乐邦。嗣后经无量劫修行填愿。行满而后愿成。愿
成而后土净也。

△次指所引文。

【疏】引文中言。大本即无量寿经二卷。广谈净境。言
观经即十六观经。广明行相。今经略说。世称小本。
即对大本而言也。
423-A¶ 第 577c 页 X22-0577.png

△三金地天华二。初牒科。

○三金地天华。

△二释经二。初列经。】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
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
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
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释义六。初释天乐。

【疏】天乐者。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
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大本云。亦有自然
万种伎乐。又有乐音。无非法音。清扬哀亮。微妙和
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

【钞】一切音声。所不能及者。大本云。如世间帝王。有
万种音乐。不如转轮圣王。诸音乐中一音之美。百
千万倍。如转轮圣王。万种音乐。不如忉利天王。诸
音乐中一音之美。百千万倍。如忉利天王。万种音
乐。不如第六天王诸音乐中一音之美。百千万倍。
如第六天王。万种音乐。不如阿弥陀佛刹中。诸七
宝树。一音之美。百千万倍。复有自然。种种妙乐。而
其音声。无非妙法。清扬嘹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
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二释黄金为地。

【疏】黄金为地者。观经云。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
间错。兼以七宝。界其分齐。今言黄金。乃地面庄严
423-A¶ 第 578a 页 X22-0578.png
耳。

【钞】今经小本从略。若广明者。如大本云。阿弥陀佛
刹中。皆有自然七宝。所为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
瑚琥珀砗磲。其体性温柔。以是七宝。相间为地。或
纯以一宝为地。光色照耀。奇妙清净。超越十方。一
切世界。其国恢廓。旷荡不可穷尽。地皆平正。无须
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及坑
坎井谷。亦无幽暗之所。

△三释曼陀罗华。

【疏】曼陀罗华。此云白华。亦云适意。然彼国光明常
照。不假日月。则无昼夜。准大本经。以华开鸟鸣为
晓。莲合鸟栖为夜。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
常和调适。

【钞】白华适意。乃四华中。略举其一。具足应如法华。
天雨四华。一曼陀罗华。此小白华。二摩诃曼陀罗
华。此云大白华。曼殊沙华。此云小赤华。摩诃曼殊
沙华。此云大赤花。大本又云。有天优钵罗华。钵头
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皆天花也。以彼佛国土。
主伴依正。皆有光明。故无日月阴阳。寒暑四时。然
而以花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
圣同居净土气分。与秽土将忘未忘之间。以众生
生者。多带业往生故。若上之三土。则无此相也。

△四释衣裓。

【疏】衣裓即衣襟。
423-A¶ 第 578b 页 X22-0578.png

【钞】真谛云。外国盛花器也。解存两释。初释为正。以
裓本衣襟。况天花雨时。何必寻器。即以衣裓而盛
之。就襟拾花而散之。散巳放襟而忘之。此净土。最
适意之事也。

△五释供养。

【疏】供养十万亿佛者。大本云。承佛威力。一食之顷。
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

【钞】此犹略文。若具引者。经云阿弥陀佛刹中。诸菩
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遍至十方无量世界。供养
诸佛。随心所欲。花香伎乐。衣盖幢幡。无数供养之
具。自然化现在前。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佛。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或欲献华者。即于空中。化成
华盖。小者周围四十里。或五十里。或六十里。如是
展转渐大。有至于六百万里。各随其小大。停于空
中。以成圆像。势皆下向。以成供养。光色照耀。香气
普熏不可胜言。既巳用巳。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诸
菩萨复于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
受经法。喜悦无量。既供养巳。忽然轻举。还至本刹。
犹为未食之前。

△六释食时。

【疏】食时者。午前也。大本云。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
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见色闻香。自然饱足。
身心柔软。无所味著。食巳化去。时至复现。

【钞】大本具云。其饭食时。有欲银钵者。有欲金钵者。
423-A¶ 第 578c 页 X22-0578.png
有欲琉璃水晶钵者。有欲珊瑚琥珀砗磲玛瑙钵
者。或欲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等钵。皆随其意。
化现在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咸辛淡。各如所
欲。多亦不馀。少亦不缺。亦不以美故。过量而食。惟
以资益气力。食巳自然消散。而无遗滓。或伹见色
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无所味著。身心清利。既
巳用巳。自然化去。再欲食时。复现如前。极彼刹中。
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四灵禽说法二。初牒科。

○四灵禽说法。

△二释经二。初牒科。】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
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
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
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巳。皆悉念佛念法念
僧。」

【△二释义五。初释奇妙。

【疏】净土珍禽。与娑婆羽族不同。故云奇妙。如来顺
世而说。译人取类而翻。

【钞】娑婆羽族。虽有珍禽。既非光明所化。的系罪业
所生。安得称为奇妙。或者疑曰。既非罪业。何以同
名。故释之曰。盖如来顺世而说。故译人取类而翻。
其实不可以此方者比也。

△次别释众鸟。
423-A¶ 第 579a 页 X22-0579.png

【疏】白鹤等三可解。舍利。此云春莺。或云鹙鹭。迦陵
频伽。此云妙音。鸟在㲉中。其音巳超众鸟。共命两
首一身。报同识异。法华云命命是也。

【钞】馀如文释。妙音鸟。㲉字正书应从㲉。有作鷇者
非。鷇音𡨥。大论云。频伽在㲉。声逾众鸟是也。频伽
共命。此之二鸟。东方所无。

△三释和雅。

【疏】和雅者音声悦人。演畅者说法无滞。

【钞】音声虽悦人。而不惑耳牵心。说法既无滞。则能
生慧思修。众生皆不退者以此。

△四释道品二。初正释四。初五根。

【疏】五根者。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
故名为根。

【钞】三十七品助道之法。譬犹树焉。始以闻法为种
子。以思修为种溉。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三
者不失其候。因缘成就。则能生五根。根既得力。则
能排厚地之五障。布七觉支之枝叶。以生八正道
三昧之华果。始娑婆而作清凉大树也。故法界次
第初门释云。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
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二精进根。谓
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
不息。是名精进根。三念根。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
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四定根。谓摄
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423-A¶ 第 579b 页 X22-0579.png
五慧根。谓四念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
他知。是名慧根。

△次释五力。

【疏】五力同上根名。能排业障。故名为力。

【钞】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
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二精进
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
破诸懈怠放逸。令一切正助道法成辨。是为精进
力。三念力。谓念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念根增长。
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
力。四定力。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
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五慧力。谓
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
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七菩提分。

【疏】菩提此云觉分。或云支也。一念觉。二择法觉。三
精进觉。四喜觉。五轻安觉。六定觉。七舍觉。

【钞】一念觉。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
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
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
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
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觉
分。二择法觉。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
善能简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
423-A¶ 第 579c 页 X22-0579.png
分。三精进觉。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
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诸正法中。常能
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分。四喜觉。喜即欢
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
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五轻安。一名除
觉分。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
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六定
觉。定即禅定。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
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七舍觉。谓离所见念著之
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四八圣道分。

【疏】八圣道。诸经或云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
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钞】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
涅槃。故名为道。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
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二正思惟。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
谓正思惟。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
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四正业。谓人以
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
妄之行。是为正业。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常离五种
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而活其命。是为正命。六正精
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断。是
名正精进。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
423-A¶ 第 580a 页 X22-0580.png
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八正定。谓
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
是名正定。

△二指阙。

【疏】三十七品。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三科。故
云等法。

【钞】经既阙略。解虽不补。今当备出其义。以为后学。
思脩之助。四念处者。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
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
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
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
四念处也。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已身名内身。他
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
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
而生贪著。故令观身不净也。二观受是苦领纳名
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
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
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
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
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
也。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
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也。四
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
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
423-A¶ 第 580b 页 X22-0580.png
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
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四正勤者。一巳生恶令
永断谓五盖等烦恼覆心。离五种善根。故一心勤
精进。方便断除。不令更生也。二未生恶令不生。谓
五盖等烦恼恶法。今虽未生。后若生时。能遮五种
善根。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永不生也三巳
生善令增长。谓五种善根等。善法。虽巳生。当守护
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不退失也。四
未生善令得生。谓五种善根。虽未生为令生故。一
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得生也。四如意足者。一欲
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
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
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二念如意足念者
事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为念。谓若非一心。观法
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三精进
如意足。谓唯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
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
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谓于彼境
筹量审度。故名思惟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思
惟。则无所得。悉不成就。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
思惟如意足。

△五释正念。

【疏】孤山曰。念佛如医王。念法如良医。念僧如瞻视
人。三者既备。烦恼之病可瘥。又观自心。寂而常照
423-A¶ 第 580c 页 X22-0580.png
则诸法炳然名念佛。照而常寂。无法可得名念法。
寂照不二。即存而亡名念僧。此一体三宝也。

【钞】孤山约二义而释三宝。一别相。二一体。于别相
中。又但出应念所以不云三宝之相。言医王等者。
盖众生生死之病根。于烦恼欲治其疾。非佛之大
医王。不能知病而识药应病而与药。故首之以念
佛宝。然而虽见之矣。苟不闻法。以求其治方。合而
服之。则病不能愈。故次之以念法宝。虽能依法而
思修。苟无菩萨良友。为同行。为外护。为节饮食。示
其忌讳。而病亦莫能愈。故又次加之以念僧宝。若
欲知。其所念则以具足。三身四智者为佛宝。所说
十二分教为法宝。四十一位菩萨为僧宝。佛灭度
后。又有住持三宝则范金刻木为佛宝。西来贝叶
为法宝剃𩬊染衣为僧宝。如此二种。若能归之念
之。则烦恼之病本可瘥。生死之病果可痊矣。二。一
体者即文云。又观自心寂而常照。(云云)等是也。盖
佛名为觉觉即照也。故以此心寂而常照。诸法炳
然者名佛宝。法名不觉。不觉即寂。故以照而常寂。
无法可得者名法宝。僧名和合。寂照不二。即和合
义。故以寂照不二。即存即亡者名僧宝。

△六释生心。

【疏】灵芝云。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土心净。专念三
宝两土升沉。于斯可见。

【钞】夫对境生心。虽佛圣贤。亦不能无。惟求其正焉
423-A¶ 第 581a 页 X22-0581.png
而巳。娑婆世界。尘境粗强。故对境所生之心。住而
非正。惟净土耳中所闻。无非妙声。故闻是音者皆
悉生深念三宝之心。正所谓生心而无住。无住而
生心者也。

△二释疑二。初牒科。

○二释疑。

△二释经二。初列经。】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
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
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
化所作。」

【△二释义二。初释净土恶道有名无体。

【疏】浊世禽畜罪业所招。净土何缘有此。故云勿谓
罪报所生。故大本法藏比丘本愿云。设我得佛国
中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钞】浊世禽畜下疑问。故云下释疑。故大本下引證。

△次释净土恶道名体俱无。

【疏】然彼土清净。尚无恶道之名字。况有罪报所生
之实体乎。皆是彼佛变化所作也。故观经云。如意
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
鸣哀雅赞佛法僧。灵芝云。当知众鸟。即是如来神
力。欲使法音宣畅耳。知非罪报所生也。

【钞】然彼下正明其无。皆是下明今有。所以。故观经
下引證。灵芝下引同。
423-A¶ 第 581b 页 X22-0581.png

△五风树乐音二。初牒科。

○五风树乐音。

△二释经二。初列经。】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
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
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
功德庄严。」

【△二释义二。初引经类明。

【疏】大本云。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
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忍法。观经
又云其摩尼水。流注华间。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
波罗密。

△次引文明净。

【疏】孤山云虽宝楼金池。为悦目之玩。而非惑荡之
色。而能达唯心无境矣。虽风树鸟声。有入耳之娱
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宝有归矣。

【钞】世人厌烦扰者。必杜视听于见闻。以堕偏枯之
失乐繁华者。必恣任逸于声色。以萦纷扰之劳。总
之五浊恶世。根尘皆秽。苟无体空之观。又无析色
之门。进之退之。孰能免过何如净土。不乏宝楼金
池之玩。兼风树鸟声之娱。见色而不惑荡。闻声而
非惉懘。无分别之劳矣。而又能达境惟心。深念三
宝无偏枯之失矣。净土之妙。从容中道。闻而不求
生者非夫也。】
423-A¶ 第 581c 页 X22-0581.png

弥陀略解圆中钞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