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448c 页
No. 414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释此经时。略开四分。一题名。二叙分。三正宗分。四流
通分。

一释题名者。诸佛法身。本无差别。从缘应感。乃有多
涂。观佛一门。语其根要。佛即性德。观即修德。以性摄
修。全修是性。自他两寂。唯一真心。坐断十方。迥然超
越。诸大乘经。广诠斯指。此经以观无量寿名者。专明
极乐教主依正庄严。慈悲方便。与他方诸佛不相混
滥。欲令众生一心回向。捷出生死。观有多门。随机利
钝。摄以一佛。更无不尽。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不离报
化而顿彻法身。不外同居而直登补处。此之方便。无
等无伦。遇斯经者。诚宜发决定心。坚儋何愿。尽此报
身。速生彼国。

二释叙分者。自如是我闻至清净业处。名为叙分。将
开净土法门。而以韦提希发端者。一切众生。依于无
明而有贪爱。依于贪爱而有斗争。只缘不了自性空
寂。妄执我人。谓为实有。恩怨循环。如辘轳转。即令大
觉现身。难回定业。唯在当人一念知非。缠缚自脱。从
此起行。净佛国土。成熟众生。非为分外。故知入道因
缘。先须觑破空华。痛念生死。而后能发出世心。能发
卷一 第 449a 页 X22-0449.png
出世心。而后能求生无欲国土。知求生无欲国土。而
后能顿息尘劳。修诸净业。净业成时。转娑婆。成极乐。
上品往生。闻法得果。历劫冤亲。同时解脱。岂非大丈
夫之能事哉。然世间众生不肯发心者。略有二等。一
执有。谓眼前诸相。种种实有。利养名闻。妄生恋著。此
大愚痴。诚不足责。局名教者。计生灭为真常。慕𢆯修
者。矜反还为至道。殊不知以四蕴观心。心不可得。以
四大观身。身不可得。身心既不可得。觉海澄圆。遍空
遍界。岂宜认彼浮沤。距兹溟渤。是有之不可执也明
矣。一执空。谓死后断灭。无有轮回。善恶贤愚。俱无后
报。此大邪见。亦不足言。豁达狂禅。妄谓净秽一如。东
西不隔。委怀任运。何用希求。殊不知无明未破。业种
宛然。口口说空。转增我慢。隔阴所昏。了难自主。三涂
恶报。还自受之。是空之不可执也明矣。二执既破。方
能随顺佛语。发大菩提。与此众生。同生极乐。

三释正宗分者。自世尊放眉间光。讫诸天发无上道
心。名正宗分。世尊眉间放光。现诸净土。令韦提希自
择者。盖诸佛国土。清净光明。无踰极乐。肉眼亲见。信
乐倍深。从此思惟。便获正受。下文将明净观。先教众
生修三福者。由世间法。渐达出世间法。如贮醍醐。先
净其器。其器不净。其味则坏。孝养父母者。众生依于
父母而有其身。依于此身而知有佛。故不敬其身。则
不能成就一切种智。不敬其亲。则不能长养一切福
田。或谓如来舍亲出家。疑乖孝养之理。不知有世间
卷一 第 449b 页 X22-0449.png
之孝。有出世之孝。世间之孝。生则尽养。死则尽享。立
身行道。扬名后世。则巳。出世之孝。必待吾亲出三有。
證无生。子道方尽。大孝尊亲。孰过于是。奉事师长者。
有世间师长。有出世间师长。道之以诗书之业。策之
于仁义之涂。世间师长也。启之以三尊之教。进之以
不二之门。出世间师长也。其宜奉事一也。慈心不杀
者。佛心者。大慈悲是。娑婆恶业。无过杀生。历劫冤雠。
从杀生起。杀心不断。则慈心不充。慈心不充。则与众
生成敌两立。与众生成敌两立。即与如来成敌两立。
欲求生净土难矣。十善。谓心三业。身三业。口四业。能
修十善。对治十恶。则夙障渐除。夙障既除。故往生无
碍。然必受之以三归。广之以众戒者。不受三归。则不
能植出世之种。不具众戒。则不能培出世之基。三归
众戒。入佛正因故。然虽归戒具足。苟不发菩提心。纵
饶福德。终成有漏。以与如来无依智印不相契故。何
名发菩提心。菩提者觉也。了知根尘识等。无我无我
所。依于法界而起愿求。廓彻虚空。平等随顺。心佛众
生。一念圆融。更无差别。如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所说。
发如是心。疾得成佛。深信因果者。为善得福。为恶得
祸。如人参主补。大黄主泻。补泻在人。全由本具。故知
为善即福。善外无福。为恶即祸。恶外无祸。是谓因果
同时。然则一念念佛。是念即佛。念念念佛。无念不佛。
心净土净。亦复如是。读诵大乘者。不读大乘。则不明
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
卷一 第 449c 页 X22-0449.png
得见佛。果明佛心。果契佛智。自利利他。机不容巳。以
佛与众生同一体故。三福齐修。净因具足。或观或念。
随所愿求。譬如持镜取像。扬声责响。何远之有。

经以观无量寿佛名。不径令观佛。而必先之以落日
者。取其近而易见故。坚凝正向故。光明洞然。烁破幽
暗。见佛阶梯故。次冰。次地。次树。次水。次众宝等。佛观
深微。非诸众生粗想所能得入。先观依报。淘汰尘情。
一观既成。馀观亦易。盖地水火风。一一具有如来藏
性。何况阿弥陀佛净愿庄严。一尘一音。莫非我佛现
身说法处。

诸观从粗入细。俱属渐门。将观佛身。先以华座。渐近
渐亲。乃入本位。要之此经佛观为主。馀观为辅。于佛
观中。摄取权乘。全归一实。故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
知海。从心想生。入斯观者。不历程涂。庄严具足。是谓
顿门。作者离自然义。是者离因缘义。知是心作佛。不
知是心是佛。则昧本妙而滞功勋。知是心是佛。不知
是心作佛。则任天真而废修證。离此二边。一念圆融。
方明中道。亦名一心三观。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
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明空观。汝莫作
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假观。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
无实无虚。此明中观。然则水鸟树林。宝池珠网。即色
非色。即声非声。梦幻泡影。全体真如。故曰发阿耨多
卷一 第 450a 页 X22-0450.png
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法不说断灭相。众生依于心境。
见有佛身。是观行佛。非究竟佛。然非观行。则究竟不
显。由观行而得究竟。方名正遍知。以观佛身故。亦见
佛心。知身不异心。故庄严非有。知心不异身。故湛寂
非无。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唯无缘
故。无所不周。亦无所不至。然慈悲无相。其显而可见
者莫光若矣。凡夫有八万四千尘劳。诸佛转成八万
四千度无极法门。故一一相。一一好。一一光。具足八
万四千之数。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
舍。是知众生一念念佛。常在我佛大慈悲光中。坐卧
经行。丝毫不隔。于诸光中。白毫相光斯为第一。观白
毫者。以不思议心。缘不思议境。当知此光即色即心。
非心非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入此光中。八万四千
相好。无欠无馀。十方诸佛。炳然齐现。问。报化非真。唯
心所现。何不径观自佛。而故令之绕为。答。以报化为
非真者。是以法身为有外也。法身果有外乎。知法身
无外。故能即报化以彻法身。法身不生不灭。不一不
异。报化亦不生不灭。不一不异。其见为生灭一异者。
特众生之情量耳。情量尽时。当机觌露。一一相中。一
一好中。一一光中。具足无边大寂灭海。不入此门。不
名念佛三昧。问。既诸观中具足三观。是实非权。是顿
非渐。何以无同异中。又有权实顿渐之别。答。法无异
法。證有浅深。经以观佛为名。自当以佛观为主。佛观
成时。现前得见十方诸佛。方名念佛三昧。生诸佛前。
卷一 第 450b 页 X22-0450.png
證无生忍。由其深达实相。故能便證无生。上根利智
闻此法门。顿了唯心。直往无碍。不须更修馀观。如如
来不思议境界经说。然此诸观。阶次宛然。冰观成时。
闻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水观成时。闻赞佛相好及念
佛念法念僧之音。佛观成时。出定入定。恒闻妙法。与
修多罗合。由小进大。与后上中诸辈所證略同。其生
品亦可例推。行者自量根机。或一或兼。或具足观。唯
以决定往生为准。总无错路。四明以前十三观分当
九品。未为定论。初观一成。巳属事定。合当中品。何况
第二第三。净观渐深。乃仅得当下品上中邪。

既观佛身。复观观音势至者。是二菩萨。与无量寿佛。
主伴交参。分身尘刹。同以光明而作佛事。摄取众生。
同归净土。须知众生一念念佛。了得念体本空。即名
观世音。众生一念念佛。信此念力具足。即名大势至。
知念体本空。故念而无念。知念力具足。故无生而生。
无念而念。念体遍周。生而无生。生理常寂。即一即三。
非三非一。是名无量寿佛。

上文巳明无量寿佛具足身相。复教人观丈六佛身
者。就凡夫心力所及。开此方便。此观成时。渐可见佛
具足身相。如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教人诣精舍中。观
佛形像。端坐思惟。经三七日。即见如来现在其前。放
光说法。应见思惟。自心作佛。离心无佛。乃至三世一
切诸佛。亦复如是。皆无所有。唯依自心。是故此经或
现大身。或现小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水月镜华。无
卷一 第 450c 页 X22-0450.png
虚无实。

上品往生。必三心具足者。所谓至诚心。深心。回向发
愿心。具此三心。是名发菩提心。何名至诚。至者不留
馀地。诚者唯此一心。行者创闻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之指。发儋何心。直趣无上菩提。不复希求有馀涅槃。
人天果报。第念不依佛力。行愿难圆是故决定求生
净土。一意精修。无有间断。是谓至诚。何名深心。经云
深心信解常清净。诸佛甚深法藏。非思量分别之所
能解。然亦不离众生妄想心中。故曰一切众生。具有
如来智慧。如来智慧非他。众生妄想是。众生妄想非
他。如来智慧是。但以深心照了。知如来众生无二无
分别。则不于心外见佛。所见之佛。不离自心故。知如
来众生无二无分别。则不于心外求生净土。了所生
净土。具足自心故。乃至即见无见。即生无生。清净本
来。离诸觉观故。如是信解。是谓深心。何名回向发愿
心。如阿弥陀佛为佛道故。发广大心。我亦如是为佛
道故。发广大心。如阿弥陀佛为众生故。取净妙土。我
亦如是为众生故。取净妙土。有一众生未得度者。是
则我土不净。我佛不成。我佛众生。即一即三。非三非
一。究竟不可得故。是名回向发愿心。此三心者。亦具
三谛。初从空出假观。次从假还空观。次一念圆融。双
泯双照观。三种众生者。言齐修三种行业之众生。非
谓各修一种也。盖信愿相资。解行相发。一有所亏。不
能入道。六念。谓佛法僧施戒天。具此功德者。就长时
卷一 第 451a 页 X22-0451.png
而论。一日乃至七日。据小本持名。大集系念。俱有此
文。经特约言之。务在一心不乱。尅期取效。斯为精进
勇猛。四明谓或全或分。皆得言具。生品高下。约于断
伏及全未伏为言。然断伏之功。须由积累。三种未全。
难期胜果。从散入定。通达一心。方成三昧。由戒行具
足故。所见佛菩萨色相具足。田信乐大乘故。闻说妙
法。即得无生法忍。经受记巳。即得无量百千陀罗尼
门。上品中生者。于第一义巳有悟入。特修證之功。与
上生者有间。故生品次之。上品下生者。发无上道心。
其回向愿求迥超二乘。与前二辈同。而行解未具。故
生品又次之。第一义者。即是诸法实相。离四句。绝百
非。唯證乃知。非情所测。如佛在逝多林说华严经。诸
大声闻不闻不见。法华会上。亦有退席比丘。故知此
事难信难解。问。读诵与解义。自当以解义为高。读诵
为下。何以读诵转属上生。解义乃居其次。答。此之读
诵。兼摄解义。若非解第一义。安能圆具三心。解义而
兼读诵。以不思议熏。入无分别智。法界重重。全归自
性。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诸助缘中。莫此为胜。上上證
无生忍。当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此生后增进之果。据
现前论。自属别教地前诸位。故天台以道种性判之。
上中为性种。上下为习种。即十向十行十住也。而以
十信以下。判中三品。恐非经指。盖十信为三贤之首。
大乘始基。既生彼国。闻法增进。合登初住。决无还證
小乘之理。若云是退菩提声闻。既退菩提。巳离信位。
卷一 第 451b 页 X22-0451.png
何得虚冒此名。愚窃谓十信位中。合当上下。经云。但
发无上道心。圆解未开。正同信位依无量四谛。发四
弘誓故。上中当初住以上。既生之后。即断见思。得不
退地。合是七住。上上当八住至十向。巳断尘沙。唯无
明未破。闻法增进。顿破无明。故谓得无生忍。圆教五
品。位同十信。生品可知。如天台即以此品往生者。岂
落上三品下邪。

上品乘戒俱急。中上戒急乘缓。梵网经云。众生受佛
戒。即入诸佛位。诸佛无体。即法为体。诸佛无相。即戒
示相。是故众生持佛戒者。得与如来法流水接。中中
一日一夜。为时虽暂。信力巳深戒香所熏。极乐不远。
中下素少净因。而善根巳熟。一经开示。若时雨化。然
此三辈。前一辈盖深厌生死。依藏教四谛。发出世心。
修集善本。回向往生。闻法增进。见思惑尽。便證四果。
后二辈。一则略沾戒品。一则唯修世善。以人天业。回
向往生。由闻法故。见惑先尽。得證初果。如此诸人。佛
慈加被。还能回小向大。不住权乘。故小本云。是诸人
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本往生三辈。皆发菩提。而除五逆谤法。别有胎生
一类。以疑惑佛智故。盖菩提心非智慧不发。此经唯
上品三辈。略与大本三辈相当。中品唯求自利。纵不
生疑惑。要为不了佛智。故在胎化之间。下品末后回
心。处华胎中。自七七日以往。至十二大劫。并是大本
胎生所摄。天台以此经九品当大本三辈。当知不尔。
卷一 第 451c 页 X22-0451.png
彼之三辈。纯是化生。其胎生者。未尝不信罪福。修习
善本。由不信佛智。尚堕疑城。此经下品积恶巳稔。纵
不生疑城。定在边地。去化生诸辈甚远。然则五逆谤
法。大本三辈不收者。为简胎生故。此经并收者。不弃
胎生故。以此分判两经。始无违碍。又天台谓行有散
定。大本论散善。故言五逆谤法不得往生。此经明观。
故说得生。是又不尔。净观成时。方名定善。末品唯称
佛名。具足十念。与大本十念何异。强分定散。窃所未
喻。如斯等辈所以得生者。此在当人创发信心。一念
回光。勇猛精进。还与久修行人无有差别。以诸佛法
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唯藉缘因。得显发故。如前地
观既成。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末二品但闻阿弥
陀佛十力威德。及称佛名具足十念。罪灭福生。还同
彼效。故知时无久暂。修无浅深。但得正念坚强。决定
功成指顾。下品中人。要以信有罪福为因。故终得罪
灭福生之果。苟于此不信。虽疑城边地。其可得而生
邪。问。十三观以前。俱明观法。而九品往生。却不及观。
是往生人必须修观邪。抑不尽然邪。答。此有专修兼
修之别。十三观以前。多是专修。九品多是兼修。回向
愿求。一日乃至七日。观在其中。至生品之高下。则视
其发心之广狭。解行之浅深。不尽系乎专与兼也。然
欲现生见佛。则专修为胜。如第九观成时。得见无量
诸佛现前授记。视上品上生。必待生后授记者。更为
增进。持名一法。亦复如是。若非念兹在兹。安得一心
卷一 第 452a 页 X22-0452.png
不乱。但得一心。见佛不难矣。九品之文。总名曰观者。
为令行者具决择智。发精进心。舍下趋高。背小向大。
且令知如来愿力所持。无机不被故。问。现前授记者。
既高出上生。是九品之上。复有一品邪。答。前文言舍
身他世。得无生忍。正与上生等。自兹以往。分證三身。
十方佛国。随往无碍。非九品所能摄矣。问。下品华开。
即发无上道心。视中品仅證声闻者转胜。何也。答。此
由临终畏罪。发勇猛心故。又处华胎日久。如游香国。
身有香气故。且善人不少钝根。恶人亦有利根。一闻
即信。由根利故。仅證声闻。由根钝故。虽有愿求。不急
切故。然下品虽发道心。證果尚远。中品既證声闻。但
发无上道心。现前亦得授记。如法华会上舍利弗等。
成佛何疑。故知大小本无定位。经特约举其凡耳。问。
疑城中人。亦得预九品否。答。但发道心。去佛不远。得
预九品。如大本言。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
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者是。
不发道心。无缘见佛。难期入品。以下品并发道心。非
懈慢者所能及故。

此经虽属渐门。亦摄顿教。虽明权乘。尤尚圆修。如观
佛章既直指心宗。上品章又频提大乘。是故闻者。或
得无生法忍。或发无上道心。皆由此经功德不可思
议。阿弥陀佛威神加被。亦不可思议。问。天台谓此经
为顿。今以为渐。何也。答。约化仪论。唯华严属顿。馀俱
属渐。此经方等所收。是渐非顿。又诸经中。纯谈实相
卷一 第 452b 页 X22-0452.png
为顿。曲施方便为渐。渐即属权。顿乃名实。然渐中有
顿。权中有实。但了一心。更无馀法。天台所判。故有深
指。

四释流通分者。自尔时阿难至礼佛而退。名流通分。
经以观名。而下品中持名功德。与修观等。流通分中
重赞闻名功德。盖观从心起。名自佛生。以观摄心。全
心是佛。以名召佛。全佛是心。直下知归。不一不异。全
身拶入。无欠无馀。
观量无寿佛经约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