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13-A¶
413-A¶ 第 425b 页

* No. 413-A
观经直指疏序

非佛作心。不厌娑婆而造十恶。非心作佛。不欣极乐
而行十善者。凡夫也。佛外有心。知苦集而观察三界
如牢。心外有佛。慕灭道而不信他方刹土者。二乘也。
是佛作心。度众生而不住涅槃。是心作佛。修万行而
不住生死者。菩萨也。即佛即心导三乘而入一乘。即
心即佛。摄九界而归佛界者。如来也。所以无量佛出
净土而来秽土。改浊还清。二大士引恶人而到善人。
革凡成圣。国王现逆顺之境有感有应。世尊示折摄
之门。为避为趋。是心作佛之教。于是乎兴。是心是佛
之理。于是乎显矣。盖教能诠行。理由观彰。行开三种。
观分十六。行行称真如之性。观观宗法界之心。日落
413-A¶ 第 425c 页 X22-0425.png
悬鼓于西方。水起琉璃于乐土。树盖现十方之尘刹。
池水演三宝之玄音。地内映宝珠之色。界上总楼阁
之观。华座本是愿力所成。圣像不离心想而变。欲睹
全体之金容。先瞻眉毫之玉相。观音上顶于佛果。势
至下动于含灵。然后普观自身之能生。杂想三圣之
所现。金刚台上之以上。宝莲花中而又中。化佛流光。
下品得往。总之境不离心。事依理显。观心妙也。时时
住唯心之安养。究理尽也。念念见理具之阿弥。由此
国太夫人。悟即心是佛。忍證无生。诸天侍女。了作佛
是心。记发无上。真所谓火内之莲花。海中之舟楫。病
客之良医饥民之美膳。未有甚于此经者也。故得阿
难受持于王宫。耶舍传译于宋世。天台智者。解说于
隋朝。清凉国师。备释于唐代。讵知言近而旨远者。宜
若登天之不及。文简而义周者。奈何坠地以无闻。因
之一心投佛。三复斯文。遵贤首之宗承。秉帝心之观
道。集成略疏。名为直指。若曰智辨无碍。有惭往哲。法
门增广。无愧今心。将使诸佛心内之众生。在在观即
心之诸佛。众生心内之诸佛。常常迎作佛之众生。生
佛与心。同归法界。是则此疏之作。宁不为西方之直
指也欤。欲往彼国而虑乎蹊径者。请沉玩于斯焉。


康熙癸亥年闰六月初八上弦日灌顶行者续法题
于慈云观堂
413-A¶ 第 426a 页 X22-0426.png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卷上
清 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

「 归命释尊诸圣贤
 西方无量佛菩萨
 愿承三宝大慈悲
 冥被疏之与经合
 传流无尽法界中
 见闻说者皆开豁
 回兹胜德利群生
 同證菩提安养乐」


△疏此经义。文分为二。先略标章门。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

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辨
定时会。四教义分齐。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
趣通局。八翻译传授。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后详释义相(十)
* 初教起因缘

初教起因缘者。

华严云。非以一缘一事。而得成就如
来出现。今说观经。亦多因缘。

一为拣娑婆苦。多恶逆
人。当厌舍故。二为显安养乐。聚佛菩萨。应欣取故。三
为宣扬三种净业。前后有胜劣故。四为开示十六观
门。事理有浅深故。五为的明是心作佛。成念佛三昧
故。六为直指是心是佛。悟身中佛性故。七为令信称
佛名。但十念。顿饶益故。八为令知带惑业。亦往生。渐
413-A¶ 第 426b 页 X22-0426.png
断證故。九为度七趣男女。皆可到彼净土故。十为引
三乘权小。尽得归于佛界故。

由兹十义。说此经也。

* △二藏乘分摄

二藏乘分摄者。

藏有二。一三藏。经律论也。此经明观。
经藏所摄。二二藏。声闻。菩萨也。此观三圣。菩萨藏摄。

乘有四。一小乘。声闻四谛法也。如羊车。二中乘。辟支
因缘法也。如鹿车。三大乘。菩萨六度法也。如水牛车。
四一佛乘。诸佛菩提涅槃法也。如白牛车。今教念佛。
疾成佛道。一乘所摄。

分谓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
三授记。四讽颂。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
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议。今此经者。契经。授
记。因缘。方广。未有。譬喻六分所摄。何者。以是长行直
说。侍女悉记。因请方施。广陈观法。台光现界。冰类琉
璃故也。

* △三辨定时会

三辨定时会者。

时有三。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
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所谓初善。日初分时入也。二
日升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
所谓中善。日中分时入也。此一时内。转开三照。初转
照时。为下根转小乘法轮。中转照时。为中根转大乘
法轮。后转照时。为上根转一乘法轮。三日没还照时。
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所谓后善。日后分
时入也。此当中转时说。谈念佛门。引摄凡小入大乘
故。

会有五。一华严会。直显教也。二阿含会。隐实教也。
413-A¶ 第 426c 页 X22-0426.png
三深密会。引摄教也。四妙智会。融通教也。五法华会。
开会教也。此当深密会摄。以方广大教刹海之谈。诸
佛菩萨甚深行愿。皆是引摄教会诸法相故。应如法
思之。

* △四教义分齐

四教义分齐者。开二。

先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教相
有五。初小乘教。但说我空。不显法空故。二大乘始教。
但说法空。未能尽理故。亦名分教。但说法相。有不成
佛故。三终教。明如来藏。方尽极说故。亦名实教。悉当
成佛。称真实理故。四顿教。唯辨真性。不谈法相故。五
圆教。法界性海。缘起无尽故。今此经者。属后三教。是
心作佛。终也。是心是佛。顿也。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
心想中。圆也。

次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法义亦五。初
唯一心为本源。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
世间出世间法。即华严一真法界无障碍心。圆教也。
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
灭。顿教分齐也。始教中空义。亦是密说此门。以空宗
人。不知如来遣相处。以为显真性。故非彼分。二者。心
生灭门。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
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终教分齐也。分教
中识义。亦是密说此门。以相宗人。不知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故非彼分。三依后生灭门明二义。一者。
觉义。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
知真如法一故。破相宗齐此觉义。以为清净本然之
413-A¶ 第 427a 页 X22-0427.png
地。以彼宗未明真空相。即真如心性。故说诸法无不
是空。纵有一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离念相者。即是法身。依此法身。说名
为觉。故空宗诠法。唯齐觉义。四依后不觉义生三细。
一者。业相。二者。转相。三者。现相。唯识宗齐此业相。以
为诸法生起之本。以彼宗未明此三细等与真如。同
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无知无觉。凝然不变。不许随
缘。但说八识生灭。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
理。故相宗诠法。唯齐业识。五依后现相生六粗。一者。
智相。法执俱生也。二者。相续相。法执分别也。三者。执
取相。我执俱生也。四者。计名字相。我执分别也。上四。
皆惑道。五者。起业相。业道也。六者。业系苦相。苦道也。
小乘教唯齐第三。但断我执。未證法空故。人天乘唯
齐第五。但知善恶业相。不识二执惑故。下文明法界
无尽身佛。圆演三心六念百千陀罗尼法。即一心总
相法也。遍满虚空中大身佛。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
真如也。无量无边高出一切世界上身佛。具说大乘
实相因果。即生灭也。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真实身佛。
说大乘般若。发无上道心。即觉不觉义也。高恒河沙
由旬具足身佛。说百法明门。住欢喜等十地。即三细
义也。丈六身佛。说四谛门。具足戒法。即齐执名义也。
八尺身佛。赞归戒孝养仁慈善法。即齐业苦义也。此
经通诠本末。义理深广。明矣。

* △五所被机宜
413-A¶ 第 427b 页 X22-0427.png

五所被机宜者。料拣有二。一具三慧。佛地论云。菩萨
履三妙慧。得于净土往还。一者闻。佛法历于耳根识
也。二者思。观道想于心意内也。三者修。净业行于身
口外也。下文夫人请云。愿遣为说。令我见闻。教我思
惟。教我正受。如来诫曰。汝当谛听。善思念之。一心受
持谛观彼佛。后况显说。但闻佛名。除无量罪。何况忆
念。若无三慧。即非器矣。华严云。宁在诸恶趣。恒得闻
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

二赀三粮。一者信。信
有净土。心不疑贰也。二者愿。愿求往生。心常乐欲也。
三者行。行念佛法。心无间断也。下云。深信因果。不谤
大乘。善根回向。发愿往生。修行六念。具诸戒行。是知
信。则地狱蒙光。脱苦往生。不信。虽二乘不生。如五百
声闻。不见舍那神力。愿。则饿鬼畜生等。来生我刹中。
不愿。虽积行菩萨难往。出现品云。菩萨于无量劫行
六波罗蜜。若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不顺不入。不得
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行。则五逆邪定。
亦能灭罪见佛。不行。虽禅戒人天亦被移他土。又有
愿行而无信。则从胎生处于疑城。有信行而无愿。如
悠悠念佛。临终不得往生。有信愿而无行。如众多障
碍牵缠。不念佛者。故具二缺一。具一缺二。皆非机也。
华严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
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

若总收者。无论闻与不
闻。信与不信。或顺或违。或赞或毁。皆为所被。毁如骂
常不轻。违如十仙外道。不信者。大本云。疑城众生。识
413-A¶ 第 427c 页 X22-0427.png
其本罪。深自悔责。得离彼处。往诣佛所。不闻者。大本
云。无量寿光照三途时。解脱众苦。即得往生。故知成
法破法。皆名涅槃。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圆觉云。一切
众生。皆證圆觉。涅槃云。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此之谓
也。

* △六能诠体性

六能诠体性者。略开四门。

一随相门。又三。初声名句
文体。此之四法。皆属能诠。体用假实。二相赀故。下云。
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二通摄所诠体。若不诠义。文非
教故。下云。善解义趣。三六尘显法体。光台树网。同演
妙音故。下云。水流光明。宝树凫雁皆说妙法。

二唯识
门。前三教体。皆自识所变故。下云。但当忆想。令心眼
见。见此事者。即见诸佛。

三归性门。识性体空。唯真如
故。下云。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四无碍门。谓
前理事交彻。心境圆融故。下云。满虚空中水鸟树林
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是则
此经。四门通取为教体矣。

* △七宗趣通局

七宗趣通局者。

先通辨诸宗。有六。一随相法执宗。阿
含俱舍诸经论也。二唯识法相宗。深密瑜伽诸经论
也。三真空无相宗。般若中观诸经论也。四藏心缘起
宗。胜鬘起信诸经论也。五真性寂灭宗。楞伽佛性诸
经论也。六法界圆融宗。华严十地诸经论也。今此经
宗。当第四门。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

后唯明此
413-A¶ 第 428a 页 X22-0428.png
经。又有总别。总以一心观想念佛为宗。愿生西方见
佛安乐为趣。别者五对。一教义对。教修福作观为宗。
达三种业十六门义为趣。二事理对。举观行事相为
宗。显法界理性为趣。三境智对。所缘依正佛生境为
宗。能观心眼分明智为趣。四行位对。三心六念行为
宗。四果十地位为趣。五因果对。不退道心。直至等觉
因为宗。生方见佛。圆成妙觉果为趣。此之五对展转
相由生起者也。

* △八翻译传授(二)
先总明部类差别。

八翻译传授者有二。一部类部。谓此观无量寿佛经
也。类又二。一大本。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
娄迦谶译。二名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三名阿弥
陀经。吴支谦译。四名无量寿庄严经。宋法贤译。二小
本。一名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二名称赞净土
佛摄受经。唐玄奘译。又亦部亦类者。鼓音声王经也。
非部非类者。宝积第五。无量寿如来会。楞严二十四。
势至念佛圆通章。华严行愿品末。以十愿王。导归乐
土。法华药王品终。读诵斯经。得见阿弥。是也。

△次别出译人名代。

二译人者。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译也。刘宋。
标代。姓刘。国号宋。南北朝时也。西域。约处。三藏。显德。
通经律论故。佛法诲众。名为法师。畺良耶舍。此云时
称。出名。译者。翻梵成华也。表行。名义集云。耶舍。西域
人。性刚直。寡嗜欲。深善三藏。多所谙知。尤工禅思。宋
413-A¶ 第 428b 页 X22-0428.png
文帝元嘉元年。钟山翻译。僧含笔受。天台疏云。此本
是宋元嘉时畺良于杨州译也。

* △九总释经题

九总释经题者。

题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者。觉也。
觉了真妄性相故。佛地云。具二智。断二障。觉二谛。得
自他二利。如梦觉花开二喻。故名为佛。即本师释迦
牟尼佛也。说者悦也。八音远被。畅悦佛口及机心故。
既云佛说。拣非菩萨天仙化人说也。观。能观智也。梵
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所缘境也。无量
者。如来功德。无尽量故。寿光。略举恒沙性德中一。应
化随缘现为寿命。有始有终。权智事法界观。报身以
智慧为寿命。有始无终。实智理法界观。法身真如性
为寿命。无始无终。中道智理事无碍法界观。法界身
法界心为寿命。有无俱泯。法界无尽智事事无碍法
界观。若以两佛料拣。一化身寿。有量之有量。如释尊
八十唱灭。大论云。此间阎浮恶故。释迦寿应短。阿弥
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佛身土。此则缘促同促
也。二应身寿。有量之无量。如阿弥无量无边阿僧祇
劫。大本云。声闻缘觉。智力共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
不能穷尽知其限极。法藏愿云。设我寿有限量。下至
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涅槃云。西方去此三
十二恒河沙。有无胜国。其中庄严。如安乐世界。我于
彼土。出现于世。大论云。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
阿弥陀佛国。馀处众生好故。佛寿应长。楞严三昧经
413-A¶ 第 428c 页 X22-0428.png
云。坚首菩萨问。佛寿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
佛土。于庄严国。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彼佛答云。如
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祇劫。坚
首回此白佛。阿难云。彼佛乃是释迦异名。虽有齐限。
人天莫数。此则缘长同长也。三报身寿。无量之有量。
金光明经。四佛为信相菩萨说云。海滴山斤。地尘空
界。可知其数。无有能知如来寿者。法华云。我成佛巳
来。甚大久远。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四法身寿。无量之无量。涅槃经云。唯佛与佛。其寿无
量。五法界身寿。有量无量。俱泯不立。华严云。法界非
有量。亦复非无量。牟尼巳超越。有量及无量。光明有
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大本明阿弥陀。具足五智。一
佛菩提智。二大乘广智。三不可称智。四不思议智。五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由此故有五种慧光。缘照五教
众生法界也。身光又二。一常光。无放不放。如圆光百
亿三千界等。二放光。即眉间顶上口齿脐足之类。行
者当以真实智观智光。方便智观身光。佛亦三。一本
觉佛。涅槃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力士额
珠。此则全觉全迷。起信云。依此平等法身。说名本觉。
下云。是心是佛。二始觉佛。依本觉内熏之力。发心观
行修證。此则觉而未尽者也。故起信云。不觉心源故。
非究竟觉。下云。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于中又三。一名字觉佛。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
根。入涅槃界。法华云。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如须
413-A¶ 第 429a 页 X22-0429.png
达闻名。身毛皆竖。下云。但闻佛名。除无量劫生死之
罪。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起信云。凡夫人
觉知前念起恶故。能灭后念。令其不起。称为名字觉
也。二相似觉佛。楞严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
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
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下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
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起信云。二乘观智。初发意菩
萨等。觉于念异。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也。
三随分觉佛。楞严云。心佛二同。善得中道。于大菩提。
巳得通达。觉通诸佛如来境界。如是菩萨顺行而至。
觉际入交。下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现前授记。起信云。法身菩萨。觉于念住。以离分别粗
念相故。名随分觉也。三究竟觉佛。历超十二位。方尽
妙觉道。如十五夜月。圆满具足。此则无所不觉者也。
起信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生起。以
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下云。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
想中。今于三中。究竟佛也。经中详十六观。独举第九
者。举主该伴。举正摄依。举果彻因故。经者。梵语修多
罗。此云契经。契有二义。一上契诸佛之理。二下契众
生之机。经复多义。佛地开二。一贯穿。贯穿所说法也。
二摄持。摄持所化生也。此方四义。一常。三世不易也。
二法。十方同轨也。三径。古今共由也。四典。远近尊守
也。

若作对释。共有六义。一能所对。经字。能诠也。佛等。
所诠也。亦名为教义对。又名通别对。经则总通诸部。
413-A¶ 第 429b 页 X22-0429.png
佛说等别局此本。二自他对。就所诠义中。佛说。自国
本师也。观佛。他土教主也。亦名彼此对。东西对。三心
境对。亦名因果对。就观彼西土佛中。观字。因也。能缘
心智也。寿佛。果也。所缘理境也。四名德对。亦名同异
对。就果境中。无量寿。果德也。独自别有之号。异乎馀
佛者。佛字。果名也。十号非唯自有。同共馀佛者。五一
多对。亦名拣显对。就异德中。无量。多也。显也。显功德
多无量也。寿字。一也。拣也。单明寿命无量。拣非光明。
音声。身相。智慧。方便。教门无量也。六智辨对。亦名传
习对。就说此东土佛中。佛是能传授人。二智畅本怀
故。说是所受习法。四辨说无碍故。

又以四法配之。佛
说。教也。观。行也。无量寿。理也。佛。果也。

则知此一题内。
人法双标。因果齐列。下云。为说经首题名。除却千劫
重恶。若不义尽理圆。岂得通为一部之总称哉。

* △十别解文义(二)
先略叙大意。

十别解文义者。先略叙大意。后详解经文。叙意中。初
明科判。次释疏式。

科判者。一卷三分。弥天高判。第一
序分。先序此经通别之由致也。第二正宗分。由致既
彰。当根受法。故次演一经所宗之正义也。第三流通
分。正宗既陈。务于利济。使现在当来。弘传不绝也。又
正宗中。开为四分。远遵清凉。近禀云栖。则信解行證。
是此经之宗归。为念佛三昧之终始也。

疏式者。准贤
家疏经。式有四门。初约教。五教也。二观心。三观也。三
出果。果證也。四称理。谛理也。始从如是我闻。终至礼
413-A¶ 第 429c 页 X22-0429.png
佛而退。悉作四例。而今偶一及者。令人得意。不俟繁
文。智者自能一一比知。直指之名。为此设耳。

上叙意
竟。次当详解也。

△后详解经文(三)。初序分(二)。先證信序。

「如是我闻(至)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如是。指法辞。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故。
我闻。明授本。
我昔阿难。亲从佛闻故。
一时。犹言当时。说听时多。
举一该别也。
梵语佛陀。秦言觉知。自觉觉他。先知
知后义。即本土化主释迦佛也。
在。住也。
梵语罗阅
祇伽罗。此云王舍城。驳足王与千王。共立舍城。都
五山中。为大国故。亦云摩竭提。此云不害。无刑杀
法故。
耆阇崛。翻名鹫头。从形称也。亦云灵鹫。佛昔
为鹫鸟。于此山中。孝养父母故。山中者。山有五峰。
东名象头。南名马头。西名羊头。北名师子头。中名
鹫头。山有五精舍。一者。天主穴山精舍。二七叶穴
山精舍。三蛇神穴山精舍。四少独力山精舍。五耆
阇崛山精舍。故云阇崛山中。
此举法主时处以證
信也。
与者。共义。
大者。拣小。道知用三。大多胜故。比
丘者。论释有三。一乞士。乞食赀身。乞法赀心也。二
怖魔。出家离欲。众魔怖畏也。三破恶。见思恶业。悉
皆破灭也。
四人巳上。名和合众。事理无违。如水乳
耳。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度陈如五人。次度
三迦叶兄弟。一优楼于火龙窟教徒五百。二伽耶
于象头山教徒三百。三那提于希连河教徒二百。
413-A¶ 第 430a 页 X22-0430.png
次度舍利目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等
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
同时一处曰俱。
菩萨。
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广觉一切有情故。

万二千。数也。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亦云妙首。又云
妙吉祥。入法正位。名法王子。智德独尊。故为上首。

此列大小听众以證信也。
此六成就。诸经通有。亦
名通序。
△次发起序(四)。初阇王幽父。】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至)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尔时。显佛正在王城说法。拣非游化诸国时也。

阇世者。此云未生怨。胎时巳于父王。起怨害故。或
婆罗留支。此云折指。生时王令扑之不死。折一指
故。
调达。具云提婆达多。此云天热。生时人天热恼
故。亦云天授。从天乞授故。自造三逆。一推山压佛。
石伤足指。二莲华色尼呵之。拳打眼出。三别搆五
法。以诱五百新学。谓断肉。断盐。不受五味。不受割
截衣。不居聚落边寺。破和合众。教他二逆。一教王
杀父。二教王害母。故称为恶友。
随顺教者。调达教
言。我杀牟尼以作新佛。汝杀频娑以作新王。阇王
见其五通。取天花食。遂信其说。行杀逆也。
频婆娑
罗。此翻颜貌端正。或云色像殊妙。亦曰模实。影坚。

阿阇未生有怨。幽因也。随顺恶教。幽缘也。重室制
往。幽法也。收执闭置。幽业也。
经初以幽父为发起
者。有二意。一者。频婆昔于毗富罗山。游行猎鹿。周
遍无得。唯见一仙。生瞋恶心。怒其逐去。敕左右杀
413-A¶ 第 430b 页 X22-0430.png
之。其仙临终。誓言为子。还以心口而害于汝。若不
报怨。不能禁人无辜加害故。楞严谓怨害轮回。食
父母想。如土枭破獍等类。正此义也。二者。子若不
逆。必贪富贵。终不能令闻法得果。厌此娑婆苦故。
如此杀无明父。利也大矣。
△次夫人往济。】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至)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先往济饭食也。
频娑称妻曰夫人。阇王称母曰太
夫人。
韦提希。此云思惟。闻佛正受。善思惟故。
敬者。
频娑常于佛所。种诸善根故。
澡下。外以净妙浆[麨]
密供。表敬意也。
尔下。次请求法食也。初请应。漱口。
求法须净三业故。遥礼。佛有天眼通故。
目犍连。此
云釆菽氏。名拘律陀。无节树也。祷此树神生故。

友辅仁。名为亲友。拣上恶友也。
慈则与法乐。悲则
拔怨苦。
经云。受此轮回。由随杀盗淫故。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故求授戒。
时下。二赴感。如鹰疾至。神足
通也。
八戒。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
华香。不观伎乐。不坐高床。戒也。及不过中食。斋也。
名为八关戒斋。
富楼那。翻满慈。或满愿。
诸弟子中。
说法第一。故称尊者。
知有妙辩。令人法喜。故遣为
说。法者。善恶因果。真妄断證法也。
如下后。快得充
餐也。饭食外赀色身。法食内赀慧命。故和悦。
次以
往济为发起者。孝敬夫主。是净土因。王命不济。净
业何从。如提胃献佛[麨]蜜。佛与密成果记。又维摩
言。法喜为妻者。净心以澡浴。甘露法之食。解脱味
413-A¶ 第 430c 页 X22-0430.png
为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莫非韦提希乎。

三阇王幽母。】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至)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初探父事实也。先阇王探问。
次门人实答。不可禁
者。太后位尊。非如臣可禁约。罗汉神通。非重门能
制止也。沙门。华言勤息。勤修众善。息灭诸恶故。

阿下。二怒母欲害也。向彼异谋谓之贼。窃与饮食
名贼伴。违背我心称为恶。剑欲害母不害父者。瞋
其通信。母亡父不存故。不杀守门人者。先未敕禁
妇女沙门故。
时有下。三听臣舍剑也。初谏劝。月光。
智谋如月故。耆婆。此云能活。昔精医道能活他命
故。是阇王庶兄。奈女所生子也。初诣得叉尸罗国。
师于阿提梨。学医经七年。其师与一笼。及掘草之
具。令遍觅药草。后于货柴人所。一大束中。见有一
木。光明彻照。名为药王。对诸病人。照出身心一切
症候。悉令除愈。毗陀论。此云智论。即四韦陀典也。
杀君父名恶王。不忠孝名无道。刹利。秦言田主。王
种也。旃陀罗。此云屠者。或云杀者。魁脍也。不忍闻
者。但令臣见。莫使人闻。秽名一传。辅相何颜。晋有
司言。有子杀母者。阮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
文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
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
若。故此贬曰。不忍闻世传名是旃陀也。不住有二。
一罪及女人。二刑加生母。按剑却退者。国有诤臣。
413-A¶ 第 431a 页 X22-0431.png
不得不用忠言以逆耳。示威德以止怒也。
时下。二
畏从。听其言也厉。则惊怖。观其威也猛。则惶惧。贤
臣去而国亡。名不为。
耆下。三重诫。慎。诫也。直谏以
诫警也。
王下。四止害。忏是梵语。具云忏摩。此翻请
忍。或云请恕。容恕我罪。愿忍勿瞋责也。悔是华言。
百法中恶作也。厌先过失故。合之。身则忏谢。意则
悔责。向白法名忏。舍黑法名悔。忏是求来。悔是改
往。忏则惭天而兴善。悔则愧人而罚恶。求救者。国
唯以善人为宝。岂可不哀留而受怨敌害也。
敕下。
后敕官幽闭也。
三以此为发起者。亦二意。一者。普
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
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
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
来。其迹既尔。本岂可量。权现害生母者。如我逆罪。
尚通忏悔。况馀人轻重垢乎。若不容忏。佛道无从。
二者。若不行逆。母于子女。起诸贪爱。何能求见佛
僧。欣彼净土乐乎。楞伽云。贪爱名为母。断即證实
法。维摩言。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阇王之谓欤。设非
权现。坠堕三途永无出期。岂能得忍而成正觉哉。

△四夫人求救。】

「时韦提希被幽闭巳(至)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先因禁求佛也。初语诚求。心意悲苦曰愁忧。形容
枯槁曰憔悴。安心名慰。探身名问。应摄受者而摄
受之。故恒遣教诫。阿难。此云庆喜。又云无染。佛成
413-A¶ 第 431b 页 X22-0431.png
道日生。白饭王子。如来堂弟也。多闻第一。故称尊
者。佛乃人天师。不为一人。故威重无见。内居深宫。
外避嫌疑。故求见二师。目连是佛上首。阿难是佛
侍者。请之则无患焉。佛昔偏遣阿难来见。频娑王
敬信三宝。韦提夫人亦无故。而今非昔比也。
作下。
二意哀求。不能离生死怨。故悲泪。不能得佛法乐。
故向礼。未举下。次随请来赴也。初遣徒来。感应道
交。难思议故。云未举顷。佛之三智。无不知故。云知
心念。道不虚行。遇缘应故。云敕空来。
佛下。二佛亲
降。山宫出没者。十佛中随乐佛。十身中意生身也。
问。王与夫人。皆请弟子。何故王则遣徒。夫人自去
耶。答。有三意。一频娑愿受戒闻法。可遣人传授。韦
提愿求生净土。非佛难开示。二于王若自往者。阿
阇谓朋父谋政。怨嫌必重。致灭法僧。罪不可解。于
夫人自往者。阿阇谓母无谋理。嫌恨尚轻。纵幽二
亲。罪犹可忏。三王乃丈夫。可遣弟子教诫。则无馀
嫌憎。夫人是女。必须师弟同来。自度诸疑谤。时韦
下。后礼见主伴也。初句能礼。举下所见。有五。一佛
身。释迦。翻能仁。姓也。从慈悲利物。故不住涅槃。牟
尼。翻寂默。字也。取智慧冥理。故不住生死。悲智并
运。立此嘉称。紫金色者。清净德性熏成。非是欲爱
生故。二莲座。表念佛三昧。绝百非。具百法故。三二
圣。先度目连。故侍左。后度阿难。故侍右。四诸天。释。
具云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能作三十三天主故。
413-A¶ 第 431c 页 X22-0431.png
梵是西音。此云离欲。或云净行。高净。大梵天王也。
护世。四大天王也。护持世界故。诸天。尽于三界天
也。五华供。天华有二。一曼陀罗。此云适意。白花也。
二曼殊沙。此云柔软。赤花也。或雨或供。皆表因趣
果义。
四以求救为发起者。令知负债含怨。虽夫父
最亲。萦华巳极。一旦对至。无可代受。毗奈耶偈云。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
受。唯除诸佛菩萨罗汉。堪令出离。楞伽云。若有实
造五逆罪者。唯除觉了自心。遇善知识。方證解脱。
楞严云。杀彼命者。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𥨊。
是以念佛求生。为解怨释结之要诀。超生脱死之
良方也。
统上四种发起事缘。独此经有。馀所无者。
亦名别序。

△二正宗分(四)。初广现十方佛土。令生信乐分。二
先夫人三问。详三世事以请。】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至)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先追察过去业因也。初归诚三业。自绝。去意地贪
欲以求佛心。举身。舍身中淫杀以投佛身。号泣。断
口内妄语以依佛口。若不尽命归罪。苦何由脱。

下。二求示二因。何罪。过去因。恶子。现在果。问自身
眷属因也。缘如前释。
世下。问如来眷属因。缘者。昔
于定光佛时。耶若达欲嫁女。有年老梵志须摩提。
求为女婿。聪明而貌丑。时释迦为摩纳童子。颜貌
姝好。就珍宝仙人。学习既成。从远方来。遇见摩提
413-A¶ 第 432a 页 X22-0432.png
论议。摩提言屈。耶若欢喜。以女妻之。摩提忿极。誓
愿当来生生恼害。摩提。调达是。女者。瞿夷是。如出
生经。共为眷属者。调达。是佛从兄。阿难亲兄也。释
氏谱及经律异相云。净饭王生二子。长名悉达。次
名难陀。白饭王二子。长调达。次阿难。斛饭王二子。
长摩诃男拘利。次阿那律。甘露饭王二子。长娑婆。
次跋提。一女名甘露味。又涅槃报恩法句经云。调
达教阇王。放五百醉象。蹋杀如来。佛入慈定。舒手
五指。出五师子。象见怖畏。后调达复以毒药著指
爪中。意因礼拜。中伤佛足。往而未到。地自裂开。生
入地狱。故此问言。佛有何缘。与达多共眷属也。应
知阇王达多。皆是逆行。一令恶人不起逆罪。二现
逆行为摄恶类。故大云称不思议。法华与天王记。
若果实造。轮转恶道不休。岂得世世同佛为伴哉。

唯愿下。次逆求未来生处也。初正求请。阎浮提。此
云胜金。树名。浊谓五浊。劫见烦恼众生命也。恶谓
十恶。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
贪瞋痴也。
此浊下。二出所以。有四。一地狱。梵语捺
洛迦。此云苦具。或翻恶处。恶者生处。遍满苦器故。
二饿鬼。梵语阇黎哆。此云祖父。或翻饿鬼。长受饥
饿故。三畜生。梵语底栗车。此云畜生。为人畜养故。
亦云旁行。身行不正故。四不善。五逆十重等。三途
因也。
愿我下。三结欣厌。邪教离。耳清净。恶友离。眼
清净。
今向下。后启请现在教观也。两肘两膝头顶
413-A¶ 第 432b 页 X22-0432.png
为五体。要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恐偿未尽。故求
忏。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观法不谙。故愿教。灭
除众生暗。称为佛日也。清业。拣恶声。则无忧。净处。
拣恶人。则无恼。
△次如来一光。现十方土为答。】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至)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初总示能现也。眉。表中道。光。表智。观佛海三昧经
云。眉间毫相。长一丈五尺。如琉璃筒。从中发光。金
色者。表金刚观察。遍照世界者。表智缘法界。此则
一入一切也。佛顶。无见顶相。表第一义谛。金台。表
实相体。须弥。唐言妙高。山王也。东黄金。南琉璃。西
白银。北颇梨。随方现色。佛土皆现者。表从体起用。
此则一切入一也。
或下。二别举所现也。七宝合成
者。如南方宝生佛土等。因示七菩提行。拣不善聚
也。纯莲华者。如西方莲华世界等。因开一乘佛教。
拣恶业声也。自在。他化天。如北方自在称王世界
等。因入大涅槃果。拣三途也。玻瓈镜者。如东方琉
璃佛土等。因悟如来藏心大圆镜智。拣恶人也。十
方者。上则别列四方。此则别尽馀方也。
有如下。三
结成教观也。庄饰曰严。焕丽曰显。可观。答观。令见。
答教。音声。名有相教。光现。名无相教。今乃后一也。

又问三答一者。现土自生欣乐。欣乐自信教观。观
教自厌宿业。故举中以该前后耳。
△二略示三种
净业。令发知解分。二先韦提的求往生乐土。】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至)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413-A¶ 第 432c 页 X22-0432.png

【是下。总拣去也。清净。断德成就。光明。智德庄严。诸
土共有者。我下。别择取也。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
云安乐。安养。清泰。妙意。依报土名。阿弥陀。此云无
量寿。亦云无量光。正报佛号。散心度量名思惟。约
慧言。一心系念名正受。约定言。
△次如来直指西
方净业(二)。先且令频娑成果。】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至)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初微笑。意有二。一答夫人乐因。故欢笑。二成大王
乐果。故欢笑。初见不笑者。夫人欲自绝。佛又何笑
言。
有下。二光照。不待答而先光照王者。令相见佛
僧。断疑释结。一令相悟世法。尽如幻梦(二)。令相信
善恶因果不忒(三)。令相知各得修證利益(四)故也。
五色。表破五阴苦而成五分法身乐。超五浊而得
五清。从口。表法王子。皆从佛口法化生故。光照王
顶。表一切智果。出人天上。最为尊胜。
尔下。三成果。
心眼无障者。即凡心而见佛心。依肉眼而见佛眼
也。阿那含。此云不还。不来欲界受生死故。三果也。
增进成者。佛知见光。增道损生。故令转凡为圣。从
初至三也。此犹约近成言。终归大乘佛果。如蒙光
天子。高超十地。足可徵矣。
△次正示韦提净业(二)
先举无量佛土果以教正受。】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至)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初教知佛果。乐国去十万亿土外而云不远者。一
约机缘心行。心则迷佛在心外。则远。悟佛土唯心。
413-A¶ 第 433a 页 X22-0433.png
则近。行则善力微无缘。则远。善根熟有缘。则近。二
约佛力加被。初则佛顶台中。现出佛土。令可观见。
次则佛出声光。彻彼佛土。欲见即见。皆名为近。除
此尽远也。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故教其
解知。下云。是心是佛。真谛智知法身佛也。是心作
佛。俗谛智知报化佛也。
汝当下。二教观国土。彼国
净业成者。极乐国中。无量庄严。皆是无漏性德熏
成。清净福业修成者也。
事一心名系念。念报化土。
理一心名谛观。观法性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
缘。得生彼国。故教其念观也。此二详下前十三观。

△次明三种净业因以教思惟。】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至)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先举益也。众譬。指下后十四五六观。现在益。亦令
下。当来益。
欲生下。次明修中。初标列。恶业谓之祸。
善业谓之福。
一下。二释义。一共凡夫业。孝奉。尊亲
也。慈善。爱物也。供职不怠名孝养。服劳无违。名奉
事。不杀。略举止善。十善。详列行善。释之。不杀盗淫。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不贪瞋痴。十止善也。放生。布
施。梵行。诚实。质直。和诤。柔软。不净。慈悲。因缘。十行
善也。
二共小乘业。三归。佛法僧也。众戒。比丘等戒。
威仪。初中后际。行住坐卧内。各具二百五十戒律。
共三千焉。
三共大乘业。菩提心。成等正觉心也。信
诵。自觉心行。劝进。觉他心行也。
此则兼利他。名世
出世间上上福。为上辈。次则唯自利。名出世福。为
413-A¶ 第 433b 页 X22-0433.png
中辈。初则人天。名世间福。为下辈。
如此下。三结成。
以此三福德。向彼佛土修。皆共成佛道。故同名净
业。
佛告下。后叹显。诸佛从心想生。是业从性起修。
故是佛业正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修不明心。便
同有作。故问知不。
△三别明十六观法。令成因行
(四)。初如来诫劝(三)。先总诫谛听。】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佛下。诫今听。真实曰谛。无邪曰善。听。闻慧。有心耳
异。须重诫。思慧可知。念。修慧。
如来下。明当说。贼者。
劫法财。戕慧命故。
善哉下。赞前问。利益现未。宜称
善快。
△次别劝阿难。】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至)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初劝持说。领纳法义曰受。捧执文句曰持。自利也。
宣说。利他也。
如来下。二出所以中。先示观法。观兼
事理。土通性相。然上净业。是求生乐土因。此乐土。
是净业所感果。法也。执譬修持。镜譬观心。像譬土
境。喻也。
见彼下。后明忍益。得。證也。忍。智也。无生法。
理也。慧心安此无生法性理故。名得无生法忍。华
严云。无生忍者。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大
弥陀经云。有三法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无生
忍。钝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无生忍。三十四。四
十八愿云。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第一第
二至第三者。不取正觉。信力入印度经云。无生忍
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仁王云。无生忍菩萨。所谓
413-A¶ 第 433c 页 X22-0433.png
远不动观慧。远即七远行地。不动即第八地。观慧
即九善慧地也。应时者。圆顿入也。见土。是境妙。心
欢。是因纯。即得。是果熟。楞严云。身心快然。如来净
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此之谓也。
△后
重示韦提。】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至)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凡夫肉眼不见障外。想心不得正受。菩萨天眼洞
彻他土。观心入正定聚。此拣凡圣心眼不同也。诸
佛如来。指弥陀及馀佛三身。上约依报果。此约正
报果也。方便有二。谓十六观门及佛加持力。观则
兼见法身。如解脱长者。随意即见。持则见报化身。
如城东老母。背手皆见。异者。胜捷奇妙也。起信云。
如来有胜方便。谓以念佛因缘。常见于佛。
△二韦
提启请。】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先为现在自他请。佛力。楞伽明二。一入三昧。二现
身手。为二持故。即见诸佛。般舟见佛论三力。一佛
威摄取力。二念佛三昧力。三本性功德力。初仗佛。
次二约自。今乏自力。故请方便门也。
若下。次为灭
后众生请。无仁义礼智信。名浊恶。杀盗淫妄饮酒。
破五戒善。名不善。因也。五阴炽盛。生老病死。爱别
离。怨憎会。求不得。名五苦。果也。众生因果如浊水。
如来依正如月影。感应因缘。两不相逗。故须请。心
水若净。佛月自现矣。
△三如来详示(二)。先总以标
413-A¶ 第 434a 页 X22-0434.png
徵。】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至)想于西方云何作想。」

【汝下。标。汝生。人也。应下。法也。观住于理名专心。想
注于事名系念。一处。文殊般若经谓一行三昧。知
法界一相也。约能缘言。
西方。境也。前六观。依报功
德。中七观。正报相好。后三观。三辈业行。约所想言。

云何句。徵。
△次别为解释(十六)。初目想观。】

「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至)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初标境。生盲。拣非机。小本弥陀经。持名念佛一门
巳摄。有目。显当机。昔有目而今盲者。亦为所被。见
日没者。既见日从西没。定知乐土。居西方矣。立日
为境。成事法界。
当起下。次明观。想念西向。定能缘
心。日欲没相。定所缘境。未没欲没。似有如无。日相
从西没时。日性亦从西没。真空绝相观也。
心缘理。
想缘事。坚住不移。深胜初起。日欲没。事即理。状如
鼓。理即事。理事无碍观也。
巳皆明了。超前中住。开
目明日无心外之日。日日遍心。闭目了心无日外
之心。心心含日。开闭普融。日心无碍。周遍含容观
也。日作法界观既尔。馀十五门例知之。
是为下。后
结成。
△二水想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初句。标事境。见下。明观门二。先正作水观。明了无
分能缘也。水。所缘。澄则不浑。清则不浊。真空观也。
既见水性。起冰相想。前句以理夺事。次句事能隐
413-A¶ 第 434b 页 X22-0434.png
理。无碍观也。见映。能作。琉璃。所作。不外琉璃之水
冰。全体相在乎琉璃。不外冰水之琉璃。全体摄入
乎冰水。周遍观也。
此想下。后兼想地境。水因地而
权设。是地前方便观道。地乃水之实法。为水后正
修行处。故可合明。意显教观。前后无不圆融者也。
于中分三。先明地内外映彻。
下有下。次明地上下
庄严。又二。初地下。初句。金刚为基。
七宝下。七宝为
幢。幢楞有八。擎八方地。放光如日也。
琉璃下。二地
上。先金绳为间。谓以黄金绳。间厕界道傍也。
以七
下。次七宝为界。界。阶道也。琉璃地上。有八交道。俱
以七宝成也。小本云。四边阶道。四宝合成。于中连
有四严。一出妙华光。
又似下。二光成楼台。
于台下。
三台边幢乐。
八种下。四乐宣法音。八风者。东明庶。
东南清明。南景。西南凉。西阊阖。西北不周。北广莫。
东北条也。又魏译大本。出八风相。文云。自然得风。
徐微。(一)调和。(二)不寒。(三)不暑。(四)温凉。(五)柔软。(六)
迟。(七)不疾。(八)吹诸网树。演布无量法音德香。乐器。
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苦空。举一小乘法。以摄大
乘常乐我净等也。
是为下。结成想。
△三地想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先标境。蹑前地想。以为今门所依事体也。
一下。二
明观二。先行布观。想冰作琉璃地。地性本空。真空
观也。性空琉璃地上。想出无量严相。理事观也。地
之内外上下。交相遍容。周遍观也。前后次第作法
413-A¶ 第 434c 页 X22-0434.png
界观。故云一一。观道深细。修须纯一。故除衣食分
散心时也。渐入假想。未得精妙。名曰粗见。
若下。次
圆融观。地性严无量相。亦空亦即亦遍。同时具足。
不外一心。故得此三昧。知见不可说矣。
是为下。三
结成。佛告下。四显益。先劝传持。
若观下。次出利益。
有二。一灭罪益。地是如实观。能除断。非日水假想。
不明灭。又结地以例馀前后观。皆有此益也。
舍身
下。二生方益。无疑者。證信净土唯心也。
作是下。三
拣邪正。观境合经。见则断惑證真。便称净业。名正
观。相与经异。见则生诸爱慢。即为魔事。名邪观也。

△四树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佛下。标境。地句结前。次句起后。
观宝下。起观三。初
总观体性。行树。立体。从心观树体。树树皆心性。真
空观也。一下。二别观用相。高叶华果。相也。童子幡
盖。用也。于中六。一高大。
其下。二枝叶。
一下。三光色。
琉璃。此云青色宝。或云绿色宝。梵语苏伐罗。此云
金。玻瓈。此云水玉。又云白珠。红色者。梵语钵摩罗
伽。此云赤光珠。玛瑙。梵语摩罗伽隶。具赤白二色。
砗磲。此云大贝。青白色宝。绿珍珠。梵语摩罗伽陀。
大论云。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珊
瑚。梵语钵攞娑福罗。此云珊瑚树。生海底。碧色。应
法师云。初年青色。次年黄色琥珀。梵语阿隰摩揭
婆。其色红莹。
妙真下。四罗网又三。一明体相。妙真
413-A¶ 第 435a 页 X22-0435.png
珠。梵语因陀尼罗。大论云。天赤珠。
一下。二出重数。

一下。三详德用中开二。一宫殿。
诸天下。二童子。又
四。一住处。
一下。二身衣。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摩
尼。此云离垢。净离垢秽故。又云增长。增长威德故。
楞严三昧云。帝释于善法堂中。著释迦毗楞伽摩
尼璎珞。
其下。三光明。
不可下。四宝色。初句总贯。次
二句别显。谓众宝物不可具说。间错状不可具引。
色形相不可具言也。
此下。五次第。大本云。行行相
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
相当。皆明行伍相也。
于下。六花果。中又二。先总。

下。次别。分四。一叶形量大色多可知。画线条也。

众下。二花色。阎浮檀。此云胜金。阎浮树果水汁。点
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为金。其色赤黄。兼带紫𦦨。
涌生下。三果实。帝释天有一器。名功德瓶。随所须
物。皆从瓶出。花涌众果亦尔。
有下。四光明又二。先
化成幡盖。
是宝下。次映现国事。三千。极乐本土也。
十方。馀外邻邦也。
以上六门相用。事非理性外有。
一真体性。理非事相外显。无碍观成矣。
见此下。三
遍观性相。初句见树性相。结前也。亦下。起后也。一
一观。指七重行树。七七相重。重重无尽矣。树茎等。
指六门相用。彼此遍容。一多即入也皆令明者。周
遍观成也。
是为下。结成。
△五池水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至)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次句境也。
欲下。观也。先总体。想八池水性。唯无相
413-A¶ 第 435b 页 X22-0435.png
心成。真空观也。
一下。次别相五。初池水。又二。先能
造体。柔软者。称心适意故。如意珠者。梵语摩尼。自
在曰王。珠中最胜故。圆觉云。摩尼宝珠。映于五色。
随方各现。
分下。次所流相。支派也。
黄金下。二渠流
杂色者。许慎云。金有五色故。
一下。三莲花。
其下。四
泉声。先明灌注随意。
其声下。次明音声演法。苦空。
小乘法也。波罗密。大乘始终法也。相好。一乘圆顿
法也。
如下。五鸟音。哀雅赞者。哀则赞佛大悲拔苦。
赞法解脱二死。赞僧悲增化他。雅则赞佛大慈与
乐。赞法證得二果。赞僧智增自行。通上五门。具二
观法。事相即理性。理性即事相。无碍观也。此一即
彼多。彼多即此一。周遍观也。至此观胜根利。故得
合辙。不须次第偏历。
是为下。结也。八功德者。唐译
云。一澄净。澄渟洁净。离污浊故。二清冷。清湛凉冷。
无烦热故。三甘美。甘甜美妙具上味故。四轻软。轻
巧柔软。可上下故。五润泽。津润滑泽。不枯涩故。六
安和。安静和缓。绝迅汎故。七。除饥。除饥渴病。有胜
力故。八长养。诸根长养。调身心故。
△六总相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初明观二。先别观宝楼阁。界上。谓界道内地面上
也。五百亿。重数也。
其下。楼中诸天作乐也。
又下。空
里乐器自鸣也。
此下。乐内演出三宝声也。
众音。指
天乐空乐二种音。楼阁天乐。事法界。为所缘境。一
一唯心性成。理法界。真空观事相遍于理。理性遍
413-A¶ 第 435c 页 X22-0435.png
于事。事理法界。无碍观。理如事相无尽。事如理性
圆遍。事事法界。周遍观。皆能修观。此既总门。故能
所不分。境观圆融也。
此下。后总结池地树。望后诸
观。此犹约略见依土事。未及详悉正报。名粗。树地
池楼一齐见者。境观后后胜前前故。较前第三见
地。前是粗中粗。此则粗中细矣。
是为下。二结成。望
前次第别相观者。今则四事同时具足。名总。
若见
下。三显益。先灭罪。命下。次生方。作下。后拣取正则
取。邪则拣也。
△七华座观(二)。初示现正报果发起
信解。】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先如来许示。谛听善念。诫也。
为汝别说。许也。苦。三
苦八苦等。果也。恼十使烦恼等。因也。除苦。转生死
得涅槃。除恼。转惑业成菩提。
汝等下。劝也。上自行。
此利他。
说是下。次三圣现前。悲华经云。过去劫中。
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轮王名无诤念。生有千
子。臣名宝海。唯生一子。号曰宝藏。出家成道。还号
宝藏如来。为王说法。其王千子。各各供养。经三月
巳。佛欲为记。先入三昧。光中现界。或有浊恶或有
净妙。王问其因。佛言。皆以愿力度众生故。王言。我
愿成佛。不取不净佛土。愿世界净妙。无四恶道。亦
无女人。等一化生。寿命无量。宫殿庄严。如第六天。
闻我名者。必生我界。唯除五逆。诽谤圣人。破坏正
法等。王发愿巳。佛即告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
413-A¶ 第 436a 页 X22-0436.png
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严净。悉如汝愿。四
佛灭后。过二恒河沙阿僧祇劫中。世界转名安乐
汝当作佛。号无量寿如来。次授轮王千子中。第一
不眴太子记曰。汝观六道。生大悲心。断诸苦恼。令
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后。
二恒河沙阿僧祇劫。于夜初分。正法灭巳。于夜后
分。土其转名一切珍宝之所成就。种种庄严。胜安
乐界。于一念顷。便成正觉。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
山王如来。寿九十六亿那由它百千万亿劫。又告
第二尼摩太子。由汝愿取大千界故。今当字汝为
大势至。功德山王佛灭度后。汝当成道。号善住珍
宝山王如来。如是次第授千子中。有愿取五浊成
佛者。即我释迦文是。以大悲故。土名娑婆。生佛忍
于三毒诸烦恼恶。故名忍土。今佛将说三圣诸观。
故现身相以證信也。
阎浮金不得比者。阎浮檀金。
展转比至迦叶身金。犹如聚墨。况佛光耶。智论云。
阎浮提金。比七金山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
比忉利天璎珞金。乃至𦦨摩他化自在金则不现。
诸天身金。比声闻辟支菩萨身色则不现。在佛光
边。譬如焦炷。比阎浮金。
时下。后韦提礼请。接足。顶
礼三圣足也。白佛。仰白释迦尊也。因佛者。目睹观
则易自可缓。未来者。未见观则难。他须示。故须代
请。然云观佛菩萨。拣前兼请观极乐界。
△次正说
华座观令成修證(二)。初正明观境。】
413-A¶ 第 436b 页 X22-0436.png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至)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先标境。初三句牒所请。次二句。示未问。佛所坐者。
莲台为座。故当想莲花也。
令下次。明观二。初观花
叶。开五。初颜色。
有八下。二脉络。中又二。先画路。脉
有下。次光明。
花叶下。三形量。直浅曰纵。横阔曰广。

如是下。四瓣数。
一下。五珠须。三先映影。
一下。次放
光。
其下。三现盖。
释下。二观莲台。有九。初台即房也。

此下。次网。内含四相。一房面金刚为孔。二透出赤
色肉尖。甄叔迦。此云赤色。西域有叔迦树。其花色
赤。形大如手。此宝似之。要解云。翻鹦鹉宝。赤如其
嘴故。三内以摩尼为肉。梵者。白净之谓。四真珠为
肉衣网。校饰于外也。
于其下。三幢。前观宝树。止高
八千由旬。今宝幢高百千万亿山王。观境展转深
胜可知。
幢上下。四幔。夜摩。此云妙善时分。时时唱
快乐故。幔中受乐。如彼天也。
复下。五珠。幢幔周围。
皆有如意珠璎珞垂也。
一下。六光。
一下。七色。一下。
八瑞。谓变台网云种种异瑞相也。
于下。九益。见台。
则悟如来妙觉果见网。则解心地众法门。见云。则
知菩萨万行因。故随现佛事。机无不被其泽也。

想花叶莲台。一一本无自性。真空观焉。依此空无
自性。想成花台相用。理事观焉。花台幢幔珠光。一
一皆遍法界。周遍观焉。
是为下。后结成。
△二重出
所由。】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413-A¶ 第 436c 页 X22-0436.png

【先华座因也。华台不可思议。名为妙华。亦事亦理。
亦因亦果。亦依亦正。亦多亦一故。法藏愿力者。魏
译大本云。过去锭光佛出。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
王。时有国王。发心出家。号曰法藏。佛为广说二百
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法藏
闻巳。即说四十八愿。今巳成佛。现在西方安乐世
界。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故依正二报。皆佛行愿功
德成也。
若欲下。二修观法也。佛坐莲台。如诸天随
身宫殿。故当前观。不得杂观应一一者。谓华叶中
色脉量数珠光。莲台内房网幢幔光色。皆应一一
作三法界观也。此为初机钝根者说。一下。叶珠台
幢一一皆分明者。作圆融法界观。拣上行布观。故
如镜中。顿现面上眼耳鼻口眉须发顶像也。此为
后心利根者说。
此想下。三成利益先。现在灭罪。前
地观除八十亿劫者。初见彼国地故。次总观除无
量亿劫者。通见彼国依报诸境故。今观除五万亿
劫者。始见彼佛一华座故。较前则胜。于次则劣。然
是佛智如量说耳。非馀者所可道也。
必下。次当来
生方。
作是下。四拣邪正也。
△八圣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初标境也。见句结前。次句起后。
所下。次明观二。初
徵也。
诸下。二释二先修观想。又四。一佛身二。初真
佛。又二。先总明诸佛二。初直标佛身遍入生心。亦
明佛即是心也。法界身者。即是无障碍法界身也。
413-A¶ 第 437a 页 X22-0437.png
以无障碍法界为体。含四法界。理法界法身。事法
界化身。理事无碍法界报身。事事无碍法界十身。
华严疏云。此法界无尽身云。真应相融。一多无碍。
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因即果。即有情
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究竟觉也。心。本觉。想。始觉。
起信云。所谓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
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入
者。华严云。普见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如来身智。
常无染污。德相备足。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
慧。是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矣。
是故下。次转释心
想佛即全彰。亦明心即是佛也。心想四句。明心即
是佛化身。想佛。从性起修也。即是。全修即性也。众
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矣。
是心四句。明心即是佛
报身。修成曰作。性有曰是。生通二义。新熏而后造
就名出生。本具于今得显名现生。心不想而佛不
作。故云是心作佛。佛遍知海从生。华严云。诸佛如
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无有心外佛为佛證心。故
云是心是佛。佛正知海从生。圆觉云。始知众生。本
来成佛。
是故下。次别明弥陀。念观。能缘智。系念不
断名事一心。谛观不二。名理一心。多下。所缘境。多
陀阿伽度。秦翻为如来。金刚云。无所从来。亦无所
去。故名如来。法身也。即真如门体大理法界。阿罗
诃。秦翻应供。应受一切魔梵人天诸供养故。化身
也。即生灭门中用大。事法界。三藐三佛陀。秦翻正
413-A¶ 第 437b 页 X22-0437.png
遍知。如理智名正知。如量智名遍知。报身也。即生
灭门中相大理事无碍法界。开虽有三名义。合实
唯一法体。即成法界身。是大总相门一真法界心。
事事无碍法界。故华严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
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斯之谓矣。
想彼下。二
应佛。法界身。无尽难思。法性身。离相莫测。故当取
应身。先为观想。宝像。如下所说庄严八万相好。法
报化身。并依之显现故。出观入观。开目闭目。无不
知见。故云心眼明也。见极下。二依土正觉业报佛。
眼尚能观。况前想池树幔网。法界本性佛。心犹能
见。况前想乐土总境。此又倍前无数。故重表云。见
如此事弥覆满空如指掌也。
见此下。三二土。先想
二莲华座。座想巳说。故云如前。
想下。次想二大士
像。像想巳说。故云如前。
此想下。四三圣。上皆偏观。
此则普观。境观增明。主伴无尽。故云一一遍满。从
前想像。至此四门。事法界也。一一皆有三法界观。
像唯想生。性本空寂。真空也。性虽空寂。随想像遍。
理事也。想像如性。遍容无碍。周遍也。清凉国师。疏
观经至此。开五种念佛门。一缘想境界念佛门。上
从一心念观彼佛至此文也。二摄境唯心念佛门。
文云。是心作佛。诸佛遍知从想生也。三心境无碍
念佛门。文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
随形好也。四心境俱泯念佛门。文云。是心是佛。诸
佛正知从心生也。是心。则佛相泯绝无寄。是佛。则
413-A¶ 第 437c 页 X22-0437.png
心相当体全空。二相不存。二性显矣。
五重重无尽
念佛门。文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
想中。以此观观宗乎法界。事事归乎自心也。
此想
下。后闻法益。初出利益。今人偶一随喜见闻。尚于
梦中。见诸如来。坐师子座。围绕说法。况此想像观
耶。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华严云。
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佛现其前等。因果感应。法
尔然也。
行者下。二令拣别。像禅观中。佛威光力。佛
本愿力。谅无魔事。然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
有魔起。未可定也。须令拣别。自无患耳。辨之有二。
一见佛闻法。不与经教相合者。是为魔事。二不与
本所修观相符者。亦属魔事。楞严云。十方遍作阎
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忽于空中。闻说法声。
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斯伹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
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总见
彼界佛菩萨像。犹未精纯深细。名曰粗也。
是为下。
三。结成。
作是下。四显益。先灭罪。例前第六观。
于现
下。次成定。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
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閒。系心一
佛。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见
过现未来诸佛。若得是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
知。如威光太子。于波罗密善眼庄严王佛所。得念
佛三昧。十千法门。皆得通达。是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卷上
413-A¶ 第 438a 页 X22-043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