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12-A¶
412-A¶ 第 419a 页

* No. 412-A


净慧居士刻观经成。有议之者。谓禅非意想。观经纯
以想得往生。居士既巳身在宗门。便当力持祖道。今
毋乃使人滞于蹊径欤。余谓兹属浅视净土之猥谈。
并不知真禅之旨归也。夫参彻至明心见性。断必系
念一处。不令走漏到利欲界内。与五浊相磅礡。久则
心行处灭。情想俱空。法不存。佛不立。方成大解脱。奚
独如来佛。是甚乾屎橛。即祖师禅。唤作碗跶丘。迩来
阴识依通。而悟者比比。肯向静寂中淘去邪思。练成
正觉。虽不待十六观镜像现前。九品莲托胎见佛。谅
曾打并一番。日用自然清净。寂光自得现前。强似徒
向册本上学言记语。造谤大般若之业。居士睹今禅
敝。痛伤祖道凌夷。尽皆向外驰求。攘成倾夺恶习。特
拈出此经以铖砭之。使各于斯返照。殆乃挽回风化
之急助也。何可议哉。

顺治乙未秋日南湖老人袖翁行盛撰
412-A¶ 第 419b 页 X22-0419.png
* No. 412-B


释迦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者何。生死
大事也。故始于说法。终于拈华。不过欲诸众生。各證
成等正觉而巳。然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求其速
了生死。最捷径者。莫过于参禅了道。而捷中之捷。径
中之径。为异方便者。尤莫尚于念佛往生。乃世有聪
明才智之士。往往鄙之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夫口
诵弥陀。而心存尘垢。志希安养。而念系娑婆。诚可鄙
矣。至于真能念佛之人。则渊寂通微。冥心入妙。能所
两忘。事理一致。如此而亦鄙之。真天如禅师。所谓非
鄙愚夫愚妇。乃鄙文殊普贤。及马鸣龙树耳。此佛说
观无量寿佛经。不可以不诵也。经中虽具有十六观
法。尤以观佛为一经宗要。善观者。观一切相为非相。
则能见弥陀之全体。观一切法如幻法。则能入净土
之真境。观我身之无我。则能具如来之正见。是以从
一如来。而见无量如来。入一境土。而周无量净土。悟
一法身。而融无量法身。无念而念。无修而修。无證而
證。岂非善了大事因缘者哉。天台无尽法师。教中义
412-A¶ 第 419c 页 X22-0419.png
虎。精通三观。搆图精工。摄颂尔雅。惜年久湮芜。传布
甚少。故特重梓流通。复为粗释一二典故。以便初机。
俾见闻者。因相以寓目。因文而动怀。欢喜赞叹。发无
上心。同结净土胜缘。即有疑者谤者。亦植善因不浅。
譬之城东老母。誓不见佛。以手障面。终莫能逃。况乎
一历识田。永为道种耶。是知此事。不问亲疏。无分利
钝。各有自性弥陀。自现惟心净土。所以十恶五逆。尚
且十念往生。散心持名。亦可同登乐国。独彼疑谤之
人。笼鸟鼎鱼。翻称快乐。隙驹泡影。妄计久长。但恐一
旦色力痿羸。神识迷乱。文章无灵。钱神莫挽。去路茫
茫。无本可据。是使聪明才智之士。反见笑于愚夫愚
妇也。敢请直下承当。共入弥陀愿海。

岁次乙未秋日武林菩萨戒弟子张文嘉仲嘉甫薰
沐拜述
412-A¶ 第 420a 页 X22-0420.png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附图颂)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 译

如是我闻(至)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图经摄颂  天台无尽法师传灯 述

** 灵山嘉会


「 如来趺坐耆阇崛
 三乘八部众围绕
 寂而常照鉴机宜
 犹若洪钟以待扣
 久修久證真三昧
 心境如如清净方
 一得往生不退转
 应为圆机称性说」


「尔时王舍大城(至)一不得往。」

** 阇王幽父


「 阇王名为未生怨
 生来巳有怨害相
 随顺调达恶友教
 汝弑频婆作新王
 我弑牟尼作新佛
 共化世间亦快哉
 依教幽王重室内
 制诸群臣不得往」


按梵语阿阇世。此云未生怨。母怀之日。有冤恶相。
占者预记。因以为名。
○调达。佛堂弟。一名提婆达
多。与佛世世为仇。以种种变幻。动王子心。立大精
412-A¶ 第 420b 页 X22-0420.png
舍。得大供养。为王子云。我杀牟尼。以作新佛。汝杀
频婆。以作新王。共化世间。不亦快哉。乃教王子。放
五百醉象。蹋杀如来。佛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
指。出五师子。象见怖畏。投地敬礼。佛为众云。我于
尔时。手五指头。实无师子。乃是慈善根力。故令彼
伏。后复以恶毒著指抓中。欲因礼拜。以中伤佛。往
而未到。地自然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

「国太夫人(至)颜色和悦。」

** 夫人密往


「 国太夫人韦提希
 恭敬大王时密往
 身涂[麨]蜜缨盛浆
 日日用以奉大王
 食巳漱口向佛礼
 尊者授戒为说法
 三七日中颜和悦
 怡然清净得不死」


「时阿阇世(至)不令复出。」

** 加恶弑母


「 阇王来问守门人
 父王今犹存在耶
 阍人具白如上事
 阇世瞋欲弑其母
 月光耆婆二大臣
 按剑苦谏怒方息
 敕语内官幽禁之
 跼蹐深宫不令出」


「时韦提希(至)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 缘起弑逆韦提哀请


「 此经发起因弑逆
 令人深厌娑婆苦
 亲所生子尚复然
 他人能不按剑起
 极乐莲华为父母
 无冤无亲法平等
412-A¶ 第 420c 页 X22-0420.png
 大哉善权方便力
 普使群生获安养
 韦提遥向耆阇请
 如来山没宫中现
 我昔何罪生斯子
 惟愿往生无忧处
 即时放光现诸土
 极乐世界当其根
 三种福业先其缘
 十六观门次其说」


「佛告韦提希(至)名曰初观。」

** 落曰悬鼓


「 创始先当观落日
 状如悬鼓系其心
 制心一处办大事
 况复西向示生方
 久久寂静心不移
 静极明生观易成
 开目闭目常明了
 是为净土之初门」


「次作水想(至)名第二观。」

** 大水结冰


「 极乐国地琉璃宝
 始欲观之不易成
 大水结冰粗似之
 琉璃境界巳现前
 下有宝幢以承擎
 八方八楞皆具足
 一一方面百宝成
 种种庄严难具说」


按八风者。四维八方。有八种风。致自然之乐。演妙
法之音。
世有八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
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佛谓憍陈
如等五比丘曰。汝知色受想行色。为是常。为无常
也。为是苦。为非苦也。为是空。为非空也。为有我。为
非我也。五比丘众闻之。漏尽意解。成阿罗汉。】

「此想成时(至)名为邪观。」
412-A¶ 第 421a 页 X22-0421.png

** 琉璃宝地


「 水想成时地巳成
 一一观之令明了
 闭目开目无散失
 惟除食时恒忆事
 是为粗见极乐地
 若得三昧难思议
 除八十亿劫重罪
 作是观者名正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名第四观。」

** 七重行树


「 行树八千由旬高
 七宝华叶作异色
 妙真珠网弥覆上
 七重行树并诸网
 妙华宫殿居天童
 众宝光严百千日
 诸华涌生诸妙果
 厥状犹如帝释瓶」


按大本云。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
树。琉璃树。玻瓈树。珊瑚树。码碯树。砗磲之树。

语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梵语摩尼。此翻离垢。言
此宝光净。不为垢染。又翻增长。谓有此宝处。增其
威德。又或翻为随意。如意。
阎浮檀金。此云胜金。
阎浮者。梵语云染部捺陀。乃须弥西南西域河。有
此树。形高大。其果甘美。果汁入水。沙石成金。一粒
置常金中。皆失色。佛身似之。
如帝释瓶者。帝释
梵语释迦因陀罗。此云能主。谓其能为天主。言瓶
者。昔有贫人。常供养天。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慜
此人。自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
此瓶出。其人应意所欲。无所不得。今以妙华涌出
诸果。如彼天瓶。出种种物。故以喻之。】
412-A¶ 第 421b 页 X22-0421.png

「次当想水(至)名第五观。」

** 八功德水


「 极乐世界八池水
 一一池水七宝成
 其宝柔软珠王生
 涌出分为十四支
 黄金为渠金刚沙
 七宝莲华六十亿
 水注华树寻上下
 演法化鸟赞三宝」


按八功德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
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
益众生也。】

「众宝国土(至)名为邪观。」

** 总观依报


「 琉璃宝地八交道
 一一界以黄金绳
 界上五百亿宝楼
 诸天于中作妓乐
 又有乐器悬虚空
 不鼓自鸣念三宝
 此想成巳名粗见
 宝树宝地及宝池」


「佛告阿难(至)及二菩萨。」

** 佛住空中


「 如来将欲说佛观
 西方三圣忽现前
 弥陀身如阎浮金
 相好光明无比论
 观音侍左势至右
 皆令韦提大众见
 我今因佛得睹之
 未来众生云何见」


「佛告韦提希(至)名为邪观。」

** 莲华宝座 颂二


「 莲华八万四千叶
 脉光具数正与等
412-A¶ 第 421c 页 X22-0421.png
 叶大一万二千里
 五百亿珠为映饰
 一一尼珠放千光
 其光犹如七宝盖
 毗楞伽宝以为台
 二宝珍网为庄校
 台上自然有宝幢
 四柱犹如须弥山
 幢上宝幔如天宫
 五百亿珠为映饰
 珠放八万四千光
 一一光作异种色
 金刚珍珠杂华云
 十二随意作佛事」


按西域。有甄叔迦树。具七宝色。形大须弥。此宝色
似此等。因以名焉。
须弥山者。上云妙高。如夜摩
天者。此云善时。以彼见光明。无昼夜之别。故云善
时。
阿弥陀佛。以昔因中。作菩萨比丘。名为法藏。
于世界法王佛所。发四十八愿。取此净土。摄诸善
念。今愿力成。故令所依。华座若此。】

「佛告阿难(至)三藐三佛陀。」

** 次当想佛


「 华座既成当想佛
 众生何以可得见
 诸佛如来法界身
 常入行人之世界
 是故汝等心想佛
 是心即相好光明
 是心作佛心是佛
 三号悉从心想生」


「想彼佛者(至)得念佛三昧。」

** 先作像观


「 未观真佛先想像
 佛身犹如阎浮金
 坐彼华上心眼开
 极乐严饰极明了
 观音坐左势至右
 三像皆放大光明
412-A¶ 第 422a 页 X22-0422.png
 一一树下三莲华
 三圣恒俱宣妙法」


按正遍知。如来十号之一。无量甚深。故喻如海。

梵语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梵语阿罗诃。此云应
供。梵语三藐三佛陀。即此云正遍知。皆诸佛之总
号。心感诸佛。心即诸佛。心尚能作诸佛。岂不感于
弥陀。心尚即是诸佛。岂不即是弥陀。应知弥陀与
一切佛。不多不少。诸佛乃即一之多。弥陀乃即多
之一也。
十二部经教。总称修多罗。同名为经。】

「佛告阿难(至)名为邪观。」

** 佛真法身 颂二


「 佛身高六十万亿
 那由他恒沙由旬
 色如万亿夜摩天
 阎浮檀树紫磨金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身诸毛孔演光明
 犹如须弥山王胜
 圆光百亿大千界
 化佛无量数最多
 身具八万四千相
 相具八万四千好
 好具八万四千光
 其光遍摄念佛人
 见此即见于诸佛
 念佛三昧名巳得」


按佛于八万四千尘劳。皆见实相。理智冥合。故能
示现相好光明。故节节云八万四千。
无缘慈者。
无心攀缘。自然现益也。皆是如来慈善根力。自然
成就。
慈云忏主云。欲修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
向。加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
其心。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
412-A¶ 第 422b 页 X22-0422.png
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
棱。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静明彻。显映
金颜。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
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如镜像
月影。如梦如幻。虽空而亦可见。此皆心性所现。不
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
念佛三昧。久而乃起。盖因相有八万。都想难成。故
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观若成。八万皆现。
而此丈五观法。更便初机。】

「佛告阿难(至)名为邪观。」

** 观音法身 颂二


「 观音身量长八十
 万亿那由他由旬
 身体紫磨黄金色
 顶有肉髻项圆光
 每面各百千由旬
 五百化身如释迦
 每佛五百化侍者
 五道众生于中现
 毗楞伽宝为天冠
 天冠中有立化佛
 眉毫相备七宝色
 流出八万四千光
 光中化佛化侍者
 譬如红莲无量光
 手足庄严诸相好
 一一如经之所说」


按宝积经中。应持菩萨。用神力上观三十二恒河
沙世界。不能见佛顶。故曰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次观大势至菩萨(至)大势至。」

** 势至法身 颂二


「 势至身量等观音
 举身光照十方国
412-A¶ 第 422c 页 X22-0422.png
 但见菩萨毛孔光
 即见诸佛净妙光
 以智慧光照一切
 是故号为无边光
 令离三途得上力
 又复号为大势至
 天冠五百宝莲华
 佛国广长于中现
 肉髻犹如钵头华
 宝瓶内盛诸光明
 行时世界咸震动
 宝华庄严如极乐
 坐时国土悉动摇
 西方三圣皆云集」


「见此事时(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 普观当生


「 见此事时作生想
 自心生于极乐国
 趺坐莲华合门想
 五百色光来照身
 见佛菩萨满空中
 水鸟树林宣妙法
 出定之时与定合
 如是见时名普观」


「佛告阿难(至)名第十三观。」

** 杂观三圣


「 若欲至心生西方
 先当观于丈六像
 观音侍左势至右
 十方变现得自在
 或现丈六或八尺
 所现之形真金色
 但观首相知二尊
 是为西方杂想观」


按观首相者。顶上有化佛者。观音也。顶上有宝瓶
者。势至也。馀相皆同。】

「佛告阿难(至)是名上品上生者。」

** 九品总图


「 三辈往生分九品
 同生净土宝池中
412-A¶ 第 423a 页 X22-0423.png
 一者进道有迟疾
 二者所乘有殊异
 三者华开有早晚
 四者见佛有明昧
 但使获预下下流
 亦得永阶于不退」


** 上品上生 颂二


「 若有众生欲往生
 应当发其三种心
 至诚深心回向心
 具此三心即往生
 复有三种之众生
 慈心不杀具诸戒
 读诵大乘方等经
 修行六念愿往生
 此人精进勇猛故
 西方三圣现其前
 化佛比丘诸天众
 放大光明照其身
 授手接以金刚台
 一弹指顷生彼国
 见佛相好悟无生
 即得无量总持门」


「上品中生者(至)是名上品中生者。」

** 上品中生 颂二


「 不必持诵方等经
 善解义趣心不动
 深信因果不谤法
 以此回向而求生
 临终三圣来接引
 持紫金台至其前
 一千化佛俱授手
 即见身坐宝莲台
 合掌叉手赞诸佛
 如一念顷生池中
 宝华经宿方乃开
 即见其身真金色
 足蹈莲华佛放光
 普闻众声说妙法
 七日于道不退转
 经一小劫得无生」


「上品下生者(至)名第十四观。」

** 上品下生 颂二
412-A¶ 第 423b 页 X22-0423.png


「 亦信因果不谤法
 但发无上菩提心
 以此功德而回向
 发愿求生极乐国
 行者临欲命终时
 三圣手持金莲华
 化五百佛来至此
 一时授手而接引
 赞言法子发道心
 是故我今来迎汝
 即见自身坐金莲
 华合随从世尊后
 一日一夜华方开
 三七日后见了了
 供佛更经三小劫
 得百法门欢喜地」


「佛告阿难(至)是名中品上生者。」

** 中品上生 颂二


「 受持五八并诸戒
 不造五逆无众过
 以此善根普回向
 发愿求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来接引
 与诸比丘共围绕
 至其人前为说法
 赞叹出家离众苦
 行者见巳心欢喜
 自身趺坐莲华台
 长跪合掌礼弥陀
 未举头顷生华中
 莲华寻开闻法音
 赞叹苦集灭道法
 应时即得阿罗汉
 三明六通八解脱」


按八戒斋者。一名八关斋戒。谓不杀。不盗。不淫。不
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鬘璎珞。及香
油涂身熏衣。不自歌舞往听。不过中食。关者。禁闭
八罪。不令犯也。斋以不过中食为体。以八事助成
斋体。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不言
九也。此通俗人受。以一日一夜为期。】
412-A¶ 第 423c 页 X22-0423.png

「中品中生者(至)是名中品中生者。」

** 中品中生 颂二


「 若人一日与一夜
 受持八关之斋戒
 或持沙弥之十戒
 或持比丘具足戒
 三千威仪八万行
 一一护持无缺犯
 以此回向并发愿
 戒香熏修以为因
 行者临欲命终时
 见佛眷属放光明
 手持七宝莲华台
 俱时来至行者前
 自闻空中赞叹言
 随顺佛教来迎汝
 七日华开證初果
 经半劫成阿罗汉」


按具足戒者。即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也。】

「中品下生者(至)名第十五观。」

** 中品下生 颂二


「 若人孝养于父母
 行世仁慈众善行
 命终得遇善知识
 为其演说净土事
 极乐世界妙庄严
 弥陀四十八大愿
 闻巳欢喜即命终
 而得往生安养土
 譬如壮土伸臂顷
 即时巳生彼世界
 生彼土巳经七日
 得遇观音大势至
 菩萨为说种种法
 尔时即證须陀洹
 过此更经一小劫
 得成四果阿罗汉」


「佛告阿难(至)是名下品上生者。」

** 下品上生 颂二


「 此人虽不谤方等
 多造恶业无惭愧
412-A¶ 第 424a 页 X22-0424.png
 命终得遇善知识
 为说十二部经卷
 以闻如是经名故
 除却千劫重恶业
 复教叉手称弥陀
 除五十劫生死罪
 彼佛即遣化三圣
 至行者前赞叹言
 以汝称佛灭诸罪
 是故我今来迎汝
 见光即生华池中
 七七华开见圣尊
 放光说法发道心
 经十小劫登初地」


「佛告阿难(至)是名下品中生者。」

** 下品中生 颂二


「 五戒八戒具足戒
 如是愚人都毁犯
 盗僧祇物现前物
 不净说法无惭愧
 恶业庄严应堕狱
 善友慈悲为赞佛
 十力威德及光明
 五分法身皆赞说
 是人闻巳灭重罪
 地狱火化清凉风
 吹诸天华华坐佛
 三圣俱来接引之
 如一顷念生彼国
 经于六劫华方敷
 为说大乘甚深经
 应时即发大道心」


「佛告阿难(至)名第十六观。」

** 下品下生 颂二


「 或有众生作不善
 五逆十恶备众恶
 如此愚人应堕狱
 经历多劫受诸苦
 善友安慰说妙法
 教令念佛生西方
 是人苦迫不遑念
 复劝高声称佛名
 高声称佛尽一气
 具足十念称佛名
412-A¶ 第 424b 页 X22-0424.png
 念念灭除多劫罪
 即乘佛力生净土
 十二大劫莲华开
 二大菩萨为宣说
 诸法实相除罪法
 闻巳即发菩提心」


「说是语时(至)逮无生忍。」

** 夫人悟道


「 韦提闻佛说是法
 应时即见极乐国
 广长之相极分明
 亦见弥陀二大士
 心生欢喜未曾有
 豁然大悟裂惑网
 登圆初位发心住
 发三德性證无生」


「五百侍女(至)发无上道心。」

** 侍女发心


「 五百侍女大因缘
 夙有善根预兹会
 闻法而思思而修
 十六观门悉成就
 皆发无上菩提心
 各各愿生极乐国
 世尊授记当往生
 获得现前真三昧
 无量诸天亦同发
 无上正等菩提心」


按夫人悟道。侍女发心。阿阇父王。亦證阿那含果。
独阿阇世。未彰报应。心窃疑之。后阅涅槃梵行品
云。阿阇世。杀父害母。至涅槃会。身疮肿热。生重惭
愧。悔过自责。耆婆劝往佛所。佛为说法。得无根信。
又大弥陀经。亦载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
闻说阿弥陀佛功德。皆大欢喜。愿如阿弥陀佛。佛
即授记。皆当作佛。由是观之。如来法门广大。不拒
来者。亦足以为十恶往生之一證云。而或又谓调
412-A¶ 第 424c 页 X22-0424.png
达阇世。频婆韦提。皆是大权菩萨。现逆现顺。利益
众生。理容有之。

十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十念往生者。皆是宿善
业彊。始得成就。乐邦文类云。世有十种临命。不得
念佛。一善友不遇。无人劝念。二病苦缠身。不遑念
佛。三或偏风失语。不能念佛。四或狂乱失心。注想
难成。五遭水火。不暇志诚。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
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军
阵斗战。奄忽而亡。十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是十
种。断不能念。应须预为修持。使净业先成。纵遇难
缘。必得弥陀接引而往也。】

「尔时阿难(至)皆大欢喜。」

** 王宫流通 颂二


「 阿难问佛当何名
 此法之要云何持
 佛答名观极乐国
 无量寿佛二大士
 亦名除障生佛前
 汝当受持无忘失
 若有行此三昧者
 现身得见三圣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
 但闻佛名菩萨名
 除无量劫生死罪
 何况忆念而受持
 世间若有念佛者
 即是人中芬陀华
 二大菩萨为胜友
 当坐道场生佛家」


按梵语分陀利。此云白莲华。涅槃云。水生华中。分
陀利最为第一。】

「尔时世尊(至)还耆阇崛山。」
412-A¶ 第 425a 页 X22-0425.png

** 足步虚还


「 如来神通具隐显
 随机所现各不同
 韦提哀请化将成
 是故山没宫中现
 今者观法巳周圆
 足步虚空还耆崛
 普令见者知斯事
 各各仰遵于法化」


「尔时阿难(至)礼佛而退。」

** 崛山流通


「 如来王宫说法巳
 足步虚空还耆山
 庆喜广为大众说
 天龙闻法欢喜去
 遂令大法永流通
 正像末法受其施
 莲宗一脉传至今
 无量众生生净土」


** 绘图摄颂二

「 我今未能即忘筌
 按图索马为准的
 如此绘像差得真
 而我摄颂多遗漏
 普愿信者读诵者
 见闻欢喜赞美者
 皆作人中白莲华
 当坐道场生佛家
 见佛见土及见图
 三见同用此一见
 见佛即见真法身
 见土即见常寂光
 岂不见图同此二
 图图见佛妙依正
 我愿见此图经者
 应当志心如是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图颂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