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406b 页

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卷下
四明龙山足庵沙门 戒度 述

第五池观经文略告敕人直尔标起示所观法体相
举数中八池且据大者为言不明其量大本浴池量
云或十由旬或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
悉皆正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云云)水色中四句经文
自分为二初中水性柔弱故非七宝庄严但由塘岸
宝色相映使之然也次文经中宝即召水柔软乃八
德之一也世典尚云山蕴玉则草不枯渊藏珠则水
不竭况佛境乎流渠中渠即沟港支即流派是则八
池各十四派互相流注上约池塘则具七宝今论水
渠但云黄金四渠底中此经但说金刚为沙小本亦
卷三 第 406c 页 X22-0406.png
云池底纯以金沙布地若准大本底沙不一彼云黄
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
琉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白
玉池者底紫金沙等二池莲示数中上明八池数同
下校小本色异据大本云众宝莲华周遍世界一一
宝华百千亿叶其叶光明无量种色一一华中出三
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紫
金相好等明量中初算量二校异小本车轮者彼疏
云车有大小难为定准此间极大不过数尺可依轮
王车轮为量十住婆沙云转轮圣王千辐金轮种种
珍宝庄严其辋琉璃为毂周圆十五里准此未及半
由旬亦约小者耳所以二经不同者慈恩云华有大
小彼据极大此约最小今准大本池中莲华或一由
旬乃至百千由旬则知大小不一皆是随宜趣举不
必以此较经优劣(云云)说法中初会华梵二牒文释三
明说法水自珠出从珠得名前云如意今云摩尼故
云互举金池宝水循华说法皆是彼土奇妙之事故
上生经明兜率宫有水游于梁栋之间与此颇同说
法中前一说小后二说大彼有三乘随机所乐大论
云美其功德名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名叹三池上
光明中文有三节初明从珠发光其下明从光化鸟
赞下明鸟称三宝经但通称不标别目故引小本及
下像观示之经云百宝知是毛色通收众禽哀雅即
优柔之韵大本非唯赞三宝声彼云或寂灭声或慈
卷三 第 407a 页 X22-0407.png
悲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生忍声如是
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等良
以依正色心无非法界具足诸法故使德水灵禽善
说法要若但推让佛力变化则乖法体未称圆乘也
结示中初别列八德次总归四尘清即是色不臭是
香美则是味馀五并触此出成论若准唐译小本云
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清二者清冷三者甘美
四者轻耎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无
有过患八者饮巳能长养诸根四大增长今开轻耎
为二无安和加不臭馀则大同正因解引晋远法师
传云师于净土之修克勤于念憩庐山十一年澄心
系想三睹胜相后从定起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并诸
菩萨侍立左右又见流水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流
注上下自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佛告远曰我以本
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此经宋朝始翻庐山预修
心想暗与经合)。

第六总观正明标分中初节经文从初至念比丘僧
即别观宝楼也从此想至宝池即总观四种也随释
别观中又四初示数宝国召彼土者依正境界悉是
百宝庄严故界即限畔在经不显故准小本示之馀
三对经可见总观中楼即当观前三即地树池也若
下释总别意初心创修则宜别想后心纯熟则宜总
观况复至此依报既周恐前别观有所遗忘故当通
总再妙前观了了分明不令散失也点粗见中据前
卷三 第 407b 页 X22-0407.png
地观巳入正受何故至此例名粗见思之疏指下文
为正受者既能破障除疑验知三昧成矣第二观正
报中初科经自分三初劝听中观依乃是观正由渐
将欲说正恐生怠堕重垂诫敕令加渴仰二许说中
分别解说者通指后十正报经文种种教诏无非解
说除苦恼法者依正两报悉名为苦妙观乃是能除
法也观佛三昧一经宗主三身圆證万德庄严一念
谛观三障消殒脱苦之要无越于斯故云非观佛等
三重嘱中意在阿难耆山再说望前累嘱故曰重也
次科圣现中初通示端由依报现土正报现身各从
其类以为发起皆云佛力验非巳分佛立下二因明
有据世谓立像不尊疏主专据今经尝作三圣立像
记刻石于四明之经院焉阎浮金色虽曰超胜还是
世金若较佛光天地相远三申请中二段如经疏召
韦提为菩萨也自非深地岂能为物哀切若此。

四明观法中指如上者日观之初将后十观大分为
四故后点之今文四科前二乃是观正由渐第四广
明观法方属当观也。

随释华座初科初叙意先立义次喻显蔡邕独断曰
陛即阶陛也臣与君言不敢指斥故云陛下次分文
从佛告至第七观正明观行也又从佛告至简邪正
总劝谛观也随释依处中言华依地者盖由孤山释
弥陀经华如车轮判为散善此经华叶小者纵广二
百五十由旬判为定善霅川破云定散在心不可从
卷三 第 407c 页 X22-0407.png
境而判乃至云小本是池中莲华此是地上佛座之
华比类且疏分判殊失今疏特云依地义同霅川暗
斥孤山也经云想念嘱令行者起思惟也别列华叶
中六段疏文随难自点释台体中即莲心者如梵网
云方坐莲华台华严云华在下擎天台戒疏云台者
中也验是莲心非别台座也校饰中上以如意珠纯
作台体今以四宝复于体上庄严也甄叔迦者西域
有树其叶赤色形大如掌此宝颜色似树之华因以
名焉幢体中既云宝幢必具七宝自然者非造作也
宝幔中具云须夜摩天此云善时以天光明无昼夜
之别故得斯名以天比幔一取广大二取庄严此即
佛顶幔也珠光四节经文可见因珠发光光则有色
色复变化一一出生重重无尽何止此哉劝观初中
又二初正推寄此点示者由是依报之末正报之初
两楹之间其义最便举一例诸莫非愿力也使下二
结叹使知者示佛意也净土者总依正也依正既因
愿体愿体全是佛心佛心无相从本巳来不生不灭
寂如虚空弥陀因中称此心体发无相大愿修无作
大行證无得大果所感身土依正庄严无非实相此
理微妙所以言思不可及也由渐中如上叙意对君
视陛义可见矣纯一中以前所观境界差别心想杂
乱则不能成故兹教诫令一一观点文具阙义必定
有镜像无差相似法故利益中灭罪除疑对经可见
灭罪多少悬点后二随观浅深也正因引净土传云
卷三 第 408a 页 X22-0408.png
释真慧好穷经律积以成性及得净土之法追而修
之且曰凡夫异念纷纷不一不凭圣力吾孰依焉乃
筑净地为方坛坛设高台珠玉众宝中外相表台之
西面复设四柱宝幢幢上网幔互相映饰无量寿佛
居中观音势至侍左右焉其下间以青碧像琉璃地
金绳分布用界其道道下又设七宝金幢幢分八方
取经七宝金幢擎琉璃地者也慧每作观必先澡身
浣衣而后入挺身整念肃肃然若诸佛常在其前将
逝之夕预见莲华载开载合足如履空顷刻众闻钟
声又闻天风四来异光骤发慧遂亡矣。

第八明观法中初科叙分二节在文易见众生者通
召像末薄地凡夫也无始者迷来日久罔测其初也
真佛者且约化相即指应身也形像者刻雕绘素世
皆目击也故使者即佛权巧特彰教意也想佛分文
中又有二段初正分文此下二推佛意然此虽则通
名像观其实初段示想佛意意在第九观佛真身于
兹预叙疏特点出一经妙旨者文虽在此义贯初后
能知此者遍观依正十六种境无非心作心是更无
他物成佛之要良在于兹嘱令学者微细研穷佛应
中初徵示释经所以者何一句也前云想佛故此徵
之此下牒释初释诸佛良以弥陀与一切佛所證之
理非一非多诸佛乃即一之多弥陀乃即多之一一
多相即毕竟平等华下引示初句明异下三句显同
法身可见心智慧报身也力无畏应身也既皆云一
卷三 第 408b 页 X22-0408.png
信无差矣此下二释法界身也法身则有修性不同
今约修说故云果證證无别證全證众生所迷理心
究竟圆满弥亘法界法界乃是无外之称故云无所
不遍则下释入心想也法身既遍岂异众生生虽本
具全体在迷迷无别迷全迷诸佛所證觉体迷悟乍
殊法身理等修智一照性德即显故云随应疏下引
古助释天台疏云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
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如似白日升天影
现百川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明佛身自在能随
物现妙宗释云报佛法性身者满足始觉名为报佛
究显本觉名法性身始本既冥能起应用然须能感
应方现前净心念佛方名能感故云众生心净法身
自在此二道交是为入义复以白日升天喻始合本
影现百川喻应入净想三十二下牒经相随物现明
佛下释义由法报冥故应用自在有净心感悉能示
(云云)若据台疏乃有二释今文所引即感应道交一
释也复有解入相应释所不引者彼以心观为宗行
者心观开解契合本觉是故佛体入观解心显自性
佛故须此释今以观佛为宗心净佛应颇符今义故
独引之问法界无外无所不遍全是众生依正色心
何故经云入众生心答法体周遍诚如所言且约众
生未修观前全体迷背似如于出由修观故佛从心
现似如于入非出非入而出而入也引證中以由上
科心佛一念感应无差故引此经證成感应初明佛
卷三 第 408c 页 X22-0408.png
常应可见若子下二明感有无明无中众生在迷终
日不觉则非妙感佛虽常念无如之何故云有应无
感非今所论也明有中一念开悟起心作想佛身随
应生心本具于佛故能感佛心本具于生故能应无
非中道自然交契故云感应道交是今所用也结显
中不出以悲拔苦以慈与乐悲既同体慈即无缘也
众生诸佛同一觉源诸佛悟本證涅槃乐众生迷强
受生死苦迷悟虽隔理体元同是以诸佛起同体悲
拔性德苦运无缘慈与性德乐苦乐既但性德实无
与拔之殊是知慈悲苦乐唯一法界耳文中初句明
垂应人同下二句明垂应心随下三句明垂应用本
有之性任运相关不可致诘故绝思议也想成分文
初二句中初句指修观人次句上二字即心下二字
即境以心想佛佛从心现故云心境相应也次三句
中上二字即因下二句即果相好乃是诸佛所證由
心作想佛身随应所以因心即具果人相好下二句
义见次科示益中是心即观佛之心者如向能观第
六意识缘生心也秖由能观之心净如湛水故感佛
月应心水中水月交光心佛一际然观像意在观真
第九观明八万四千相好此中但云三十二相等者
此下释通也此亦随观浅深任力大小耳教下二句
正示利益释文中正释心作心是二句文也初释心
作众生者即指当机依教者即指妙观修因感果者
即指起行行始为因行终为果始于此心者即指意
卷三 第 409a 页 X22-0409.png
识作谓修治造作也恐下释心是初二句牒疑秖下
释出疑云佛既因修而有则显不修心不是佛是故
释云只缘此心本来是佛但久沈欲海具足烦恼杳
无出期是故应当依经作观圆破三障圆显三身全
由性具不从他得故云当体是佛也反显中初五句
正反可见当下诸句顺释初明因巳具果莲下明果
即證因释遍知中初正释遍知深广下释喻深则罔
测渊源广则莫穷边际所谓佛德无边如大海也佛
德下明略若据十号无非万善庄严皆具众德经中
但云遍知验是略举以一摄诸也果下释心想生也
诸佛果德因心既具故劝众生即心念佛慕果修因
必获克證经云想生生犹现也依果德中初叙经意
前下释通别多下牒文解秖由者蹑上科意前约法
体是同故通诸佛今欲的指正观不可相滥佛之名
号乃有无量十亦是略况举三乎此但翻名义如他
释巳上通明想佛之意为下观佛之要也从想彼佛
下正明想像方属当观也正想标示中示其由渐点
出教意也别观弥陀中经有三节见色相中既云形
像雕画无拘但据所见纯熟即可投心作想见庄严
中指经地池行树即前所观依报也宝幔满空即华
座上幢所擎者诫谛观中指经极令之语也二菩萨
中经有二节即座像也经中初句结前复下起后如
文自点总观眼见境中二段如文耳闻法中经云妙
法其语通含故以四念六度示之观心流利常在其
卷三 第 409b 页 X22-0409.png
中纵使出定所闻不忘嘱令行者以教勘验稍乖教
量尽是妄想假饶合教以像望真犹名为粗况不合
乎经云粗想即思惟也作是观下即正受也结示中
或谓菩萨无像者天台疏云观佛先作像想后观菩
萨直明法身者但佛妙极不可一往而观故先像想
后观法身则易次二大士乃是眷属譬如王来必有
营从等(云云)疏主准经明立三像天台云无圣意难测
但云未知显益中除障即经除无量劫生死罪也近
三昧者即经于现身下二句也由是观佛方便故名
为近以因验果故云必见。

第九佛观结前生后中初点文示意不容异辙者应
当如像观像如佛观佛所以二观之初皆有结标之
词稍或乱伦即非正观也自下二明身不同且据天
台指为法身今准结文名为色身必下释彼法身之
意菩萨例同者例上佛身古今两判问色身属应即
是生身例如释迦示生王宫则有父母未审弥陀身
自何有若谓胎生则与秽土何别若言化现岂从他
方应来人多疑之试为申释答须凭教判难以情测
娑婆安养净秽虽异莫非同居以土验身则知弥陀
定是胎生宁无父母所以鼓音王经云父名月上母
名妙颜疏文上下指为应身仍引观音补处盖缘此
也但以弥陀因中发愿专取净土至于果上成佛之
时所感身土若依若正一时转为清净境界所有父
母恶道魔王莫不随转是故慈云云佛母乃指降生
卷三 第 409c 页 X22-0409.png
之时成正觉巳国土随净必无女人其母或成男子
如此方龙女或复命终如悉达母(云云)其犹帝王变家
为国人之与境自然天别可以类知若尔弥陀身高
六十万亿其量若此安有母胎而能生长举世不信
更为明之答蟪蛄不识春秋朝菌难语晦朔诚哉是
言也且如净华宿王智佛身长六百八十万由旬此
亦同居应身何独疑此而不疑彼良由弥陀愿力微
妙难思所感身量超胜诸佛况下文云非是凡夫心
力所及诸有智者信教仰理辄莫戏论自贻伊戚也
所观七段初身色中经文如夜摩天即身也阎浮檀
金即色也喻其大者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一天
巳是广大况百千万亿此乃通取尔许天宫横广之
量以喻佛身也(或约天身长短为喻者非)二中初二句明量难定
文下点经示数即下弘文證成蠡下举喻显法言佛
身无量者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也机见有殊
者机分利钝见有大小也显非数量者经文虽有恒
沙之数其实不可随言生解(正因节六十万亿为数量恒河沙等为非数量
者非)引下二文足显无量蠡杯酌海者东方朔答客难
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种钟岂能通其条贯考
其文理发其音声者哉丈尺量空者华严经云如人
持尺量虚空复有随行计其数虚空边际不可得如
来境界亦如是台疏乃准眼度身曰世人身长七尺
眼长一寸一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六万六
千由旬身过其眼五十六亿倍假令极多无出万倍
卷三 第 410a 页 X22-0410.png
何缘佛身长尔许耶乃是译人谬加恒河沙之言(云云)
今疏曾无一语评量其意叵测三中初示相二合数
三引古状如珠者喻上宛转之相也天台释五须弥
云一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佛毫过此五倍彼疏所
引宝性论自释下文但观眉间白毫之语欲借释迦
以观弥陀似非四海量也青白色也世人多谓眼量
太窄不称身量者其义如何当知经中以山喻毫以
海比眼乃是趣举分喻所谓以数显非数尔不必执
喻责其大小也五中毛孔属身光从孔出验是身光
阿含经云人身具有九万九千毛孔不知佛身几毛
孔耶六中疏文点经自明七中初科丈六则是化现
小身所具相好与释迦同六十万亿乃是彼土常身
人天凡圣悉皆得见所以三数唯至八万四千者以
由弥陀因地对破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故至果上显
出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也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好
一一好各有八万四千光重重无尽思议莫及光照
即佛心体者亦由弥陀从因至果了一切法无非心
性所放光明所化众生全即自心更无他物也次问
答中佛视众生犹如一子经但云摄念佛众生则乖
平等故须问决答中初二句明应无拣但下约机自
殊盲人喻者正因引般若论云十方有佛何以不见
曰罪缘障故如日光出盲者不见雷霆震地聋者不
闻彰略中以经文略之又略是故疏言身项二光经
云不可具说非佛不能但恐凡心罔测反生轻毁故
卷三 第 410b 页 X22-0410.png
也心眼即是观慧言意思者观从发故显證初科观
一见多者经初一句即指上文所见弥陀一佛也即
见十方下乃见多佛也一不定一一即是多多不定
多多即是一一多互融无非法界安以定数而拟议
哉由修念佛观想既成即一见多不劳作意自然而
然故名三昧前后皆云念佛三昧文出于此像观为
近今乃亲證也观身见心正释中身为心相者大经
云见身口业是心相貌则知身相端丑全是自心善
恶业现因相识体由身见心今观诸佛慈悲之相即
见诸佛慈悲之心也无一切心者般若云如来说诸
心皆为非心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俱不可得唯有大
慈悲者盖由诸佛因中所发大心慈悲为本遍缘法
界一切众生而为誓境经云因于众生得成菩提是
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故
至果上全以慈悲而为心体不舍众生而为利益皆
言大者遍法界故慈与乐者与十界三德之乐也悲
拔苦者拔十界二死之苦也当知苦乐悉是众生性
德本具虽终日与不益一毫虽终日拔不减一毫但
以众生全体在迷遂使诸佛与拔不休故云众生慈
悲俱无有尽引示中初通释三慈并初标起次释义
虽分三慈其实一体不由作意皆曰无心莫非益物
故并称慈初众生缘慈者实不起心缘他众生而诸
众生与我慈体无二无别任运相关故云无心攀缘
自然现益如涅槃经凡说八事一伏醉象二降力士
卷三 第 410c 页 X22-0410.png
三化卢至四度女人五涂割疮六摩调达七救群贼
八医释女一一结云慈善根力见如是事今文云自
然现益略引第五以示其相经云波罗奈城有优婆
夷名摩诃斯那达多夏九十日请僧施药有一比丘
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须肉药是优婆夷寻自取刀
割其股肉切以为羹施病比丘服巳病差女人疮苦
发声称佛我在舍卫闻其音声于是女人起大悲心
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复如本善男子我
时实不往彼波罗柰城持药涂彼当知皆是慈善根
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云云)彼经又云慈之所缘一切
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慈此
即俗谛也二法缘慈者了知世间出世间法不离一
心毕竟空寂能所俱忘故云无心观法自然对治涅
槃云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
法缘既云不见复云缘生验知是空此即真谛也三
无缘慈者中道妙理实无能缘所缘之相故云无心
观理自然安住不著二边故云平等超出诸法故曰
第一以此释上无缘慈体涅槃云不住法者及众生
相是名无缘此即第一义谛也结断中初总判事理
前之生法犹有所缘能所未泯故属事用无缘大慈
空有不著心境两忘故属理体今下二句点示经文
以由经中于三种慈独言无缘斯乃从胜标名以深
收浅也谓下七句别释无缘以彰教意诸佛心者的
指无缘慈体也不住有无者正与生法辩异生缘住
卷三 第 411a 页 X22-0411.png
有法缘住空无缘离著故云不住不依三世者三际
断故平等大慧者诸佛智慧于实相等于众生等横
广竖深故云大也常照者即寂而照无有间断故云
常也法界者所照之境也以此摄生者无缘大慈遍
十法界无缘而缘任运相摄未始有遗不下二句结
释名目即下三句会同上文结益中初据文释义故
下举因验果上品经云闻巳即悟无生法忍可验宿
修观行非浅因果无差故云明矣三劝修中初正明
故下引示依教开解对境作观愚人莫及故云智者
谛即谛审解心明白也观谓观察行法不谬也以下
四句明劝意般舟念佛三昧与今观合故引示之教
入一相多相中初正明从一之要上科观修但云谛
观相有八万都想难成故令从毫相入馀相自现若
下二据文校正毫相白毫观成即见八万知非丈六
之毫此对古作是说也(云云)一佛多佛中一多相即体
无二故蒙印可者以由行者境观一合不违圣教功
行既成诸佛欢喜同时印證亦如般舟三昧成时佛
立空中义颇同此结观中二义但当不可偏取。

第十正示明观境中初观身三节对经可见但身量
中天台除佛恒沙之文妙宗遂改二菩萨观八十以
为十八彼云八十者过佛二十万亿故知误等(云云)
疏并依经释所谓仍旧贯也二观光中初项光经云
面各者面面各有百千由旬也次身光垂形五道者
请观音云游戏于五道是也良由菩萨性具十界运
卷三 第 411b 页 X22-0411.png
同体悲行四摄法自然关感故现光中三观冠中初
观冠体疏云毗楞伽即摩尼珠似经双牒二种梵名
同召如意珠也前树观中疏文亦作两名一义而释
与此颇同(或改观作冠字者非)次观化佛初示因果次释身量
带果行因者观音三昧经云观音昔巳成佛号正法
明如来今为菩萨即行因也冠立化佛即带果也四
观面中面如金色与像观同眉毫自分三相由色发
光由光变现斯皆菩萨不思议用也五观臂亦有三
相臂红莲色色即放光光化璎珞罩菩萨臂复现妙
相六观手亦三云指端者端即正直也文色光中亦
各三重八万四千总别异也举用中手接众生者大
悲经说手有提拔之力眼有照明之用表菩萨神通
智慧任运交感也七观举足下足二相言辐轮者辐
即毂上周围轮木书云三十辐共一毂是也八九指
同简辩中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菩萨虽具但不及
佛因果异故二结观中据经色身之文故判属应如
前巳示三劝修初科上诸相者即前九科也彰功中
不遇诸祸净除业障二句并现难也举况中获福如
普门品者七难二求莫非称名而获应也教观中菩
萨身相既多初心未能具观教其由渐肉髻乃是一
身之尊始从此入自馀天冠化佛乃至足辐轮相各
得其所故云次第。

十一随释初身量例前可解二光相中初项光观音
则云百千由旬所以多少不同者或菩萨化现有殊
卷三 第 411c 页 X22-0411.png
或经家一往分异下皆例此照即光用所以倍之身
光中十方即量也紫金即色也次有缘者缘即宿世
善种谁不具之但生熟异尔得名初中因一孔光见
诸佛光者因果虽异内證是同经云净妙者惑累究
尽故净性德本具故妙二中言拔与者拔二死苦与
三德乐十力如后广释前名属智后名属悲即智而
悲即悲而智名虽两立体实一如三天冠四肉髻对
疏节经文相可见所以髻有宝瓶者乃表菩萨内證
三德宝瓶法身德也光明般若德也佛事解脱德也
五馀相中或结集人或译经家但出异相同者不繁
故指如前疏文略示面臂手三故云等也次行相中
若欲表法行即菩萨能观之智世界即所观之境十
界众生不离菩萨一念心体悉能破惑显理故云一
切震动也当地动处者即指菩萨观智所照之境既
能破惑必应起行故譬宝华五百亿者即五位真因
也于五位中增修福慧故曰庄严因果不二故曰高
显极乐世界即是所契实相理境也三坐相中或欲
表法类前作之说法中由前动摇故使分身集会经
云无量尘数乃喻中间国土之多疏云含摄诸佛刹
土是也(正因云身非一者误矣)畟塞乃盈满之貌疏云填空是
也畟初侧反说文云治稼畟畟进也结示中同前二
观即应身也彰益中既能破障必定除疑次科可见
双结中经云诸佛国者以生一土则诸土皆通故也
脱胞胎游佛土非除疑乎从顶即肉髻至足即辐轮
卷三 第 412a 页 X22-0412.png
举其始末任摄中间经中双牒者以二大士俱佛侍
者气类同故疏准经文结示科意。

十二简普杂中初例前立总普下二正简普杂临文
自见先别者华座至势至观一一历别观之后总者
即今二观通总观之此约一人次第竖修为言前观
虽成圣相既多恐有忘失今于三圣之后一混而观
庶使别不离总总不离别总别相收观道通利善入
出住斯之谓欤普观想自身中蹑前即见此事时一
句指前五观也起后中起心即作想也想身生彼一
时亲见依正诸相想心纯熟常尔现前瞑目告终往
生决矣经云眼目开相者因光来照目即开明也二
普见中诸法合教者然说法自属依正合与不合云
云自彼何干行者之事当知说法虽属依正但恐行
者用观偏邪误认魔境是故嘱令所闻之法不可遇
便信受当以圣量验之则真伪可别结名义中无量
寿佛正报也极乐世界依报也彰感应中依教修习
观行功成净土缘深往生有分故感三圣而安慰之
十三拣机中经属化教违从任机故非定制观佛先
小中言顺机者以此土人惯见丈六故令先观彼土
小身可为观大之由渐也经云像者乃指彼土真身
形像非假像也后大中经云身量无边验前六十万
亿恒沙之量乃是数显非数不足致疑三举况中想
像者如前像观及观佛三昧经中说观像法等观真
即指净土小身丈六大身八万也(正因云像即当观者非也)四量
卷三 第 412b 页 X22-0412.png
不定中经云神通者微妙难测曰神变化无碍曰通
如意即六通之一也佛无大小而大小者譬如明镜
鉴像像有万差镜体无二五指馀相中当观佛身大
小虽异金色是同馀指如上疏文显然观菩萨初科
初通点众生即徒众者恐滥五浊众生故特点之中
下别简初明中下无滥中辈二乘下辈人天虽是徒
众定无相混诸下明上辈有滥多是一生补处与二
大士身相无别是今对简故引小本弥陀为證但下
正简。

第十四观三辈标判中所以尔者盖缘此经十六种
相并是彼土依正两报皆属行者所观之境自古解
释建立不同大略有二一则为见经文所叙修因多
是事行遂将九品判属散善一则据经三辈尽是三
乘人天之众遂将位次拣判此土修观行人连代共
迷唯今疏主生知独断准文约理辩疑解惑预于文
前标简剖判皎如指掌文中初三句总标九品并下
一句判定所观因下二句叙世迷由祇缘经文备叙
彼土三辈因中所修行相故使古师认为此土欲生
之人今下指出经意上三句判定当下四句正示应
先徵云既是巳生行相经中叙之何为释曰欲令末
世行人识知九品当本因地在此修何等行生彼感
何等果庶便随巳智分慕果修因是知巳生之人虽
分九品及论此土欲生之者悉是凡夫但随功行浅
深到彼进道迟速其犹世间乡贡取士虽千群万众
卷三 第 412c 页 X22-0412.png
才思巧拙天地悬殊莫不皆号布衣至于场屋呈文
较艺方分甲第优劣智者以譬喻得解可以深思对
校引古中即台疏也彼云观往生人有二义一为令
识三品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二如疏引指非中
初约上三则与中下则夺况下复于上三拣行因别
寻经校者经云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
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云云)中辈者发菩提
心专念彼佛修众善根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
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云云)下辈者欲生彼国假使不
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是十
念无量寿佛(云云)以彼校此上三品人心同行别尚难
比拟况中下乎(馀如扶新)显正中十方世界生者虽多以
人摄之不出三类以位摄之不出九品总据巳生彼
方徒众为今所观境也正明列五法中初正列菩提
心者即佛心也佛无一切心唯有大慈悲心普覆法
界饶益有情故曰大心第一义谛即佛智也一念开
发深彻法源故曰大解修行诸行即佛行也涅槃经
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一行遍摄一切众行故名大
行深信因果即佛信也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
者亦诸法实相了知因果不离实相故名大信回向
往生即佛愿也了彼净土即我自心达彼弥陀即我
自性求往唯心净土愿见本性弥陀故名大愿由心
开解由解立行行始为因行终为果因果所修一毫
善种并皆回向愿生安养五法次第阙一不可如下
卷三 第 413a 页 X22-0413.png
点文出没下文自明对三品中初对论具阙上上无
阙至诚大心也深心大信也发愿大愿也具戒六念
大行也读诵大乘大解也上中有四善解义趣大解
也心不惊动大心也深信因果大信也回向愿求大
愿也文虽阙行理不可无上下有三亦信因果大信
也发无上心大心也回向愿求大愿也解行二法文
阙义具若下简辩利害然此五法大心为主解行信
愿本无大小由心故大生净土者莫非大心况上品
人生彼土巳位居菩萨安得不发大心耶无信则拨
无因果无愿则定不牵生故知四五若阙往生绝分
故下对分三品补处即等觉菩萨上上生也不退即
初住巳去上中生也初心即摄十方来生住前似位
上下生也。

上生三心初科中经云若有众生者索机也愿生彼
国者标志也发三心下明行也疏文初三句总标一
下别释标中的指三心之体名菩提心具足应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翻道华梵双举故云亦
名无上道心也直发佛心更无以过故云无上释中
至诚者诚即性也以修契性故曰至诚求佛菩提者
期心极果也至佛不移者初后不二也深心者彻法
根源也大乘法者圆顿了义也闻思修者一心三慧
也至佛不巳者法门无量也释下引證智度即般若
深广无际喻之如海佛穷底者无底之底也回向发
愿往生之本功德普施者称境周遍也至佛无尽者
卷三 第 413b 页 X22-0413.png
行愿无穷也然此三心亦即三因佛性(云云)言有前后
理无渐次随举一心三心具足佛赞所谓三心圆发
是也对三聚中三聚名出地持义通众典大乘戒法
量等虚空逐境进受无有尽时以类收聚不出有三
断恶修善度生也前二自行后一化他菩萨所修在
此而巳然此三聚亦无差别断恶其必修善修善岂
不度生况是大乘三聚若果有恶可断有善可修有
生可度心外有法尽属偏小一一称性无非法界始
契圆宗(云云)对三佛中然据教门三法颇多特以三聚
三佛对三心者良由五浊众生若非净戒无由出离
而此三心即是三佛之体因中能以此心受三聚戒
当来必證三佛之果况今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众生心净佛即随应欲显因心即具果德庶令行者
慕果修因寄兹点示岂徒然哉济缘记云众生识体
本来清净离诸尘染由妄想故翻成烦恼又复本来
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结业
又复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由妄想故翻成
生死今欲反本故立断恶誓受摄律仪戒修理染行
趣无作解脱门复本清净證法身佛名为断德二立
修善誓受摄善法戒修方便行趣空解脱门复本自
在證报身佛名为智德三立度生誓受摄众生戒修
慈悲行趣无相解脱门复本平等證应身佛名为恩
德乃至云浊世障深惯习难断初心怯懦容退菩提
故须期生弥陀净土圆宗三聚即是上品三心律仪
卷三 第 413c 页 X22-0413.png
断恶即至诚心摄善修智即是深心摄生利物即是
回向发愿心既具三心必登上品得无生忍不待多
生成佛菩提了无退屈此乃行人究竟域心之处矣
疏指如别即上所引是也三行具兼中初三句明心
必兼行良由发心乃是虚愿应须以行填愿故云必
修然下二明行不兼心径犹直也虽云直修然而发
心未必修行修行其必发心故云义具故下三点示
经文验有不发三心直修行者故云复有也释三行
中初行经云慈心者众生杀害由顽恶故今行不杀
必起慈心戒即律仪断恶既能不杀必能奉戒诸戒
名通故须简别须约大乘不依梵网而依善戒者以
由梵网通渐顿受兼被道俗善戒唯从渐受则局道
众彼云欲受菩萨戒先五次十次受具戒后受菩萨
戒犹如重楼四级不由初级而至二级无有是处等
既令四戒渐次而受正合经中诸戒之言所以依之
此下对心可见馀二例此次行经云大乘简非偏小
即能诠教方等即所诠理方谓方广等谓平等实相
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云平等也后
行与前是同故云可知更修六念故云仍加六念者
法界次第云通言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
忆六种故名六念非但能除世间怖畏亦除三界生
死一切障难一念佛者若遭恐怖及众障难应当念
佛神德无量如是念巳怖障即除二念法者佛法微
妙得今世果离除热恼能至善处通达无碍三念僧
卷三 第 414a 页 X22-0414.png
者是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四双八辈三乘得果应
受供养无上福田四念戒者能遮诸恶安隐住处戒
有三种律仪定共道共能除身口诸恶能遮烦恼恶
觉能破无明疾得解脱五念舍者舍有二种一者舍
施舍能生大功德二者舍烦恼舍因得智慧入般涅
槃六念天者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复有四种
天一世间天二生天三净天四义天如是果报清净
利安一切妙宗引涅槃疏云前三念他后三念自戒
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戒是止善施是行善天有近
果远果远即第一义天也前三虽他若了同体三宝
一心施戒第一义理则知六念一念具足言大乘者
简异小乘六念也时限中初正释经文则下别彰一
念感缘随释三段牒文解释疏甚分明得生中初释
喜跃欢喜则发于内心踊跃则形于外仪形下释往
生如蝉蜕壳以喻形留神往十下释弹指此去西方
十万亿刹而云弹指故以佛力业力释之反掌言其
速疾所谓取證如反掌也然往生之相理亦难明大
经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
在阴灭中有阴生借此比况往生之人此土阴灭彼
国阴生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即是彼国受生之阴故
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即是生净土
时此之境界亲證乃知不可名状大抵愿力坚强三
昧纯熟况蒙弥陀光誓摄受自然之所牵也以善例
恶且如堕落三涂四趣岂有心哉祇缘业熟任运牵
卷三 第 414b 页 X22-0414.png
生但信佛言不须疑惑后益中五相初中与下为异
如后自简二中对粗名妙显是大乘巳于因中发大
心开大解才生彼国一闻大法故能即悟断谓破无
明證谓显法性也无生忍者始自初住终至等觉皆
此忍收天台云无生忍言登初地也华严经云八地
菩萨亲證无生法忍入无功用道故知此忍摄位最
长不可定判以义酌之乃当初住之中(云云)既登忍地
获六神通所以须臾历诸佛刹四中授记有通有别
如诸经云皆得阿耨多罗等法身通记也或标劫国
名号应身别记也今云授记但通记尔五中三昧属
定性陀尼属慧性疏翻总持六翻遮持遮二边恶持
中道善慧性一发何所不通故云无量法门等。

上品中生修因中初点阙善下牒释初大解也第下
大心也信下大信也愿如次科狐者媚兽也常怀犹
豫不决金刚经云此经功德我若具说或有人闻心
则狂乱狐疑不信是也若未解了第一义理闻深必
怖闻广必惊未免生谤也感缘三科可解金台即莲
华者准下文云经宿则开信无疑矣得生中上云弹
指此云一念故云互举如佛赞云举念即登宝界弹
指仰对慈容盖用此也后益中九段如文七中不退
者生彼国巳自凡夫地直至成佛更无退转如十疑
论有五因缘故皆不退然此既云即得不退菩提何
故下文又复得忍获记须知前云不退且据通论永
无退转下文得忍方论实證一增减者谓从人寿十
卷三 第 414c 页 X22-0414.png
岁时百年增一年增至八万四千岁从八万四千岁
时又复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是一增减小劫也。

上品下生修因中点文具阙对经可见感缘中莲华
即台座者上文紫金台疏以莲华释之今文金莲华
却以台座释之验知经文台华互举其实一尔得生
中前云弹指一念可以例知后益中五段如文释百
法中文引华严出十地品谓登初地于诸法门皆悉
明达随所證得各彰百数下列十法总在刹那初获
定力照了诸法二于诸佛悉能彻见复知神力三四
谓于佛刹能过能动五光所照处能察本末六谓教
化众生七知彼二际百劫中事八于一念顷顿入法
门九一多自在十能现眷属仁王乃约地地增胜为
言也释地位言欢喜者历劫修行才登圣位喜不自
胜故以为名总结料简中五异以疏对经纤毫不滥
第十五观中辈总示中据经修因感果判属声闻仍
引小本證实非虚释疑中答文先明此方二种言定
性者性巳决定更无回转菩提心死懒于化导止在
鹿苑匆匆取證化火焚身入无馀依界者是也往生
论者妙宗云即无量寿经论天亲所造有十七成就
至第十六大义门成就中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
嫌名女人及根阙二乘种不生长行释云故净土果
报离二种讥嫌过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一二乘人
二女人三诸根不具足人无此三种过故名离讥嫌
也名亦三种非但无三种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
卷三 第 415a 页 X22-0415.png
根不具三种名故此十七成就俱明彼土果报故无
二乘等论云不生即定性也不定性者即是回心向
大历诸座席闻大乘法心渐通泰来至法华获记涅
槃知常如富楼那发迹显本秘菩萨行现声闻形者
是也中间之言远取释迦本地为始直至今日法华
为终自馀尽属中间今文且据一期施化鹿苑之后
法华之前不可定指引二经證验非住小净下正示
净土声闻皆是临终发大心者方生彼国恰与此土
不定性人气类同也但下释疑既发大心何故生彼
复證小耶秪缘回心故得往生秪缘宿习暂履权乘
知大證小不为究竟故曰终归借此类彼皎如白日
具眼鉴之(馀如扶新)简滥中对经可见预此区分临文不
壅中品上生经中对告标起如文修因明行业中初
通示经文五八则局诸戒则通约法包于十具约人
该于五众故云诸也五下别列五八淫下二句对简
邪正斋下释通馀名辩戒非宗故指如律然下总论
通别既下点经后语愿求中经云以此善根即指五
八诸戒是故疏点为因生彼是果其实未生约期心
说也感缘说法中因修四戒则通道俗经云偏赞出
家所以疏云多收道众多则对少非不兼俗赞四念
处附宿习故近离则约戒分齐远清则究佛本怀得
生中律中男女报有强弱故分长跪互跪之异经文
总示与律不同后益中华开合有见佛者准上下文
验知是略闻法中以由因地惯学小法故云顺习天
卷三 第 415b 页 X22-0415.png
台云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
灭则灭有还无遗教云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
直是因更无异因故云皆实此则小乘生灭四谛也
(云云)得道果号中结惑尽者三界子缚断故不后有者
三界果缚脱故三名如前巳示所證三明中此三名
明复得名通馀三但名通者婆沙云身通但是工巧
天耳但是闻声他心缘他别想而巳是故非明宿命
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
正观断惑是故此三称明大论问云通明何别答直
知过去等名通知过去等因缘行业名明六通中天
眼天耳谓于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眼耳
根中即能见闻六道众生及一切世间形色音声他
心者谓于定中发智能知六道众生心种种缘念事
宿命者谓于定中发智能知自他过去一世二世百
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即本生也)及所行事(即本事也)
意者亦名神境此摄二种一能转变自身他身世间
所有随心自在即神境也二能飞行速到山障无碍
即如意也璎珞经名六神通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
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八解脱者亦名八背舍
大论云皆净洁五欲舍坚著心故背舍从因立称解
脱从果得名一中内色者即内身骨人外色即四大
六根由欲界结使难断故不坏内而观外也此观成
时位成初禅能舍自地及下欲界故云背舍二中以
由二禅内净故不留内色骨人亦由欲惑难断故观
卷三 第 415c 页 X22-0415.png
外不净之相三中缘即外相除外不净之相但于定
中所发光明清净皎洁名为缘净身虽受乐心无染
著位在三禅四中自四至七通言四空者由四定体
并无形色故皆名空各以所證之境为所依处境法
持心令心不散故名为定初灭四禅根本色及三背
舍等色厌如牢狱而思出离心与无边虚空相应名
虚空处此定既依阴入界生故有无常苦空虚诳不
实而心生厌背无复受著故名背舍五中舍空缘识
者以虚空无边缘多则散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识
相应名识处定(云云)六中舍识者谓三世之识复无边
际缘多则散能破于定还复舍之缘无所有(云云)七中
行者厌无所有处如痴有想处如痈疮缘非非想而
入定心与定合名非有想非无相也或谓凡夫外道
得此定巳名證涅槃断一切想故言非有想佛弟子
如实知有细想依四众而住故云非无想此从得失
共立名也则知此定凡外通修今经则是四果发真
无漏远离诸法八中亦曰灭尽涅槃言灭受想者受
谓领纳想即谛缘注云心心数法者即受想二心之
上筹度思虑之心也诸佛弟子厌患散乱心欲入定
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身證而受想灭也前三位
在色界能离自地五欲也中四位在无色界展转离
于下地后一可知馀下指文如上所引是也。

中品中生修因行业中初点四戒具阙沙弥戒下释
十戒相分七为二者不坐高广床一也不歌舞倡伎
卷三 第 416a 页 X22-0416.png
二也具足下释具足名七支则教有分限故遍该则
戒无边际故愿求中戒德如香者南山云熏戒香于
百亿是也感缘中经云教法即指因中所修四戒也
后益中亦四谛等者经云闻法其语通漫以中三辈
并是声闻附其本习故云亦即初果翻逆流者始破
见惑思惑全在渐与生死流逆故得兹名。

中品下生修因中初释孝养执劳者语云事父母以
竭其力也侍奉者即晨昏定省冬温夏清之类顺色
者语云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注曰承颜顺色则为难
也承志者礼记曾子曰君子之谓孝者先意承志谕
父母于道也儒教下二句结上孝为行本语云孝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推下次释仁慈无所而不爱谓
之仁故云推爱及物博施济众亦出论语盖由施恩
济人为易所患不能博博济犹为易所患不能众尧
舜尚患其难况馀人乎儒宗下二句结上仁慈为德
语云一日克巳复礼天下归仁焉遇缘者由假平日
孝养仁慈之善得为临终遇知识之缘也遇缘中初
释知识名法下引经證故下示非局国下释乐事乃
是彼国庄严快乐之事非正报也法下释本愿得生
中初点文略壮下释时限勇壮之士臂一屈伸其速
可知后益与下料简两科节文对经可见。

第十六观通简中初明无现因准下明有宿种上下
明业重轻论第八疑中释曰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
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
卷三 第 416b 页 X22-0416.png
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若恶业强者善知
识尚不可逢岂论十念(云云)泛尔者悠悠无记三时有
间故也须知上中二辈并以善业胜劣以分三品下
辈乃以恶业轻重以分三品又复上中以善业胜者
为上今以恶业轻者为上下品上生随释造恶中生
来者始终无间故众恶虽多但由泛尔故非极重经
云诽谤即毁呰也诽平去二呼但内怀邪见不与理
合即名为谤非谓口出恶言也遇缘中题号难思者
盖由经中所诠无非实相妙理首题一举经意全彰
佛名乃是积劫重修揽其万德总彰四字是故称之
获益非浅后益中十二部经者此约大乘故曰甚深
小乘秖有九部法华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以
小乘中无如意珠身故无方广部又无天鼓自然鸣
故无无问自说部又少授记故无授记部此则大小
对论若据各论皆有十二以小乘中亦有记别六道
因果或复自唱善哉亦名法空实义也人云大乘九
部除因缘譬喻论义大乘人利不假此三有经云小
乘有十一部无方广部斯皆随缘异说耳疏中但列
华名今依大论略出梵号一修多罗此云法本亦云
契经二祇夜此云重颂三和伽罗那此云授记四伽
陀此云孤起偈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而自说六尼陀
那此云因缘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
此云本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
十一阿浮陀达磨此云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此云
卷三 第 416c 页 X22-0416.png
论议最初修多罗名有通别通则十二部皆云修多
罗别乃十二部中第一是也馀十一部但就经中随
事分出而巳矣亦名十二分教恐滥部帙之名故也
应是佛说一切经教不出此之十二类事或具或阙
皆不定也料简中下三至彼即发大心者平日因中
虽然作恶秖缘宿有善根故使临终遇善知识说题
称号一历耳根巳结大种所以生彼即发大心中三
先发大心者若不先发执真不忘无由往生所以到
彼只论所證不明发心。

下品中生中造恶别列四段毁戒中四戒次第阙一
不可验知文略犯盗中初翻名僧祇还即下四所收
欲彰业重故摘标之即下释义前二中初即重物物
处永定是故再言常住次约当日给出供僧之物凡
圣沾分故言十方物不可移故言常住后二初中即
现前施物人物两定俱名现前次即亡五众物大千
一化皆应预分故言十方作法限定故言现前盗结
犯者或望众僧或望守护或兰或夷委如律科非宗
且略经下引證即涅槃经未必僧物甚于逆重经所
说者俾生畏惧故云极诫说法中法无垢净由心染
污故云不净凡夫境界孰不患之微有所求悉是邪
命以生灭心说实相法尚为佛呵况求利乎未尝为
利说一毫法僧传所载唯左溪焉无惭中惭愧即羞
耻也屏处为恶不惭于天显露为恶不愧于人经云
无惭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总结中善恶两业皆
卷三 第 417a 页 X22-0417.png
假庄严即满业也来报堕狱以因验果也梵语泥黎
义翻地狱谓地下有狱狱缚罪人不得解脱婆沙云
梵言捺落迦此云受苦器即召苦之器具也亦云那
落迦此言受苦者谓是罪人也旧译不分总言地狱
瑜伽云此下三万二千踰善那有地狱等世间之狱
皋陶所造从犾从言二犬所以守也犾牛斤反两犬
相齧也遇缘中火即是一随器不同故言众也天台
云者别传云垂灭之时则令门人唱无量寿经题顾
大众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
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等自心业
者善恶因果全是自心更非他法所谓非人燔汝是
汝自燔也遇善中三科法门初十力天台云通名力
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
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此力但比佛小
多不受其名五分上三属因戒禁业非定止散乱慧
破昏惑由因取果即得解脱天台云解脱即是涅槃
之门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脱佛地论云前三是因
后二是果由慧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
照自心名解脱知见(云云)五住如前巳示二死者胜鬘
一乘章云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
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罗
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彼
经以五因对于二果四住即分段因无明即变易因
也父母生身有其形质故名分段自罗汉去断见思
卷三 第 417b 页 X22-0417.png
后尽属变易生死所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直至等
觉后心方究竟也闻法中境随心变者心生法生心
灭法灭当知猛火凉风皆由心具一念恶则凉风即
猛火一念善则猛火即凉风所谓要在心垢净取證
如反掌也后益中亦由因中闻说弥陀十力等法为
大乘种至彼复闻二圣开导故能即发大道心也。

下品下生标中通简三辈对告初明上中有无独下
正明下辈别标以下释出佛意造恶正释中初释五
逆上二违恩次二负德后一两兼生下示苦报言生
报者论报有三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命终
即堕故曰生报梵语阿鼻此翻无间涅槃云间无暂
乐故云无间又一人独堕此狱身遍狱中间无空处
其狱四方交过通彻八万由旬身与狱等不相障碍
成论复有五种无间(云云)馀文可解叙问中大本简去
逆谤乃有二文上卷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
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
逆诽谤正法下卷云诸有众生闻佛名号乃至一念
正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与今相反故须决通今解中初通叙愿力无偏彼下
二正示二经收简诸佛愿体周遍法界况复弥陀愿
力尤深一切众生平等普摄若或简除反显弥陀慈
悲誓愿犹是生灭未为称性抑使逆谤之徒永沈恶
道仁人君子尚不忍为况佛心乎霅川法师云二文
皆是举劣况胜以显弥陀愿力之深也示收简中初
卷三 第 417c 页 X22-0417.png
句明彼简除者盖由彼经为彰极乐境界殊胜众生
生者莫非纯一清净良伴岂容逆谤而来参预意在
激劝末世众生迁善改恶攀附上贤次句明今收取
者盖由今经所谈净业乃是究竟一佛乘法是心作
佛是心是佛出自今经即同法华开佛知见了义顿
教无复过此但能一念回向愿求灭业破障不劳弹
指若使逆谤不生则与偏权不了之教何异所以彼
抑此扬无非化物两经收简有异故曰言乖佛意善
恶无偏故云趣合但下二句双结二经(此略消文馀如扶新具辩)
引證中今经正明观佛三昧故得引彼而为證据初
正引一日一夜至一相好举少况多以彰功胜引下
二句结显示报中上文虽云五逆未必皆具故云随
犯经云受苦无穷者梵语劫波翻无数时一劫尚尔
况多劫乎又复劫数大槩言之若论心业无穷可知
遇缘中初段亦由宿种故遇知识说法教念以为生
因恐谓发声故以观想释经念字病苦中恶业发现
遂招恶疾众苦陵逼心识荒茫岂能作观乎教修中
观想既难且令口称十念十声者慈云乃以十气名
为十念但不缓不急随气长短不限佛数(云云)今此临
终时节促迫何暇十气若准大本下至一念尚得往
生况十念乎宝王论云一念为正如佛所说谤佛毁
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由一念堕无间狱今之念
佛亦止一念善业成时即登极乐前一念五阴灭后
一念五阴生等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抱疾尪羸
卷三 第 418a 页 X22-0418.png
力微心劣故须十称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
(彼文)天台疏问云何行者以少时心力能胜于终身
造恶邪大论有此责是心虽少时而力猛利如垂死
之人必知不免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
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馀
如十疑第八疑中(云云)相现中日径之数计二千四十
里今取仰望者盖由此人功行微浅岂能感华如日
轮大但取团栾之状尔后益中说法文云缘生无性
者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
说无生离四性绝百非故云无性无性之性即是实
相行法经偈上半明罪业相初句所造业业该三障
故云一切覆蔽三德故名为障深广无际喻之如海
次句能造心业既无性由妄想故不知诸法本性空
寂以心取境遂造妄业下半明忏悔法初句索机次
句正明端坐示身仪也念即能观智实相即所观境
既了诸法无非实相何罪不除然实相无相应云何
念当知以无念念念无相相以无相相契无念念若
念外有相相外有念则非大乘念实相也料简三段
因行入證见佛寻经可了。

正宗第三显益结劝中初正明众见前下与前对简
前独见者即正宗初及华座观是也今下复点今文
经云说是语时及闻佛所说通指十六观法也得益
中初科豁呼括反通达之貌破无明者约即论破也
證法性者此就所證理说若据能阶之位即初住也
卷三 第 418b 页 X22-0418.png
初心凡夫闻十六观随观即修亲睹彼土依正庄严
复闻心作心是了知一切诸法融通无非法界大乘
机发顿破无明顿入圆位故名豁然也侍女初科中
随闻观故熏发大心且记往生到彼进修方论證入
遮疑中论如前引答中初正答以下二引證文有两
段初證无女人次證无根阙是下结显十疑论即第
九疑也天台疏云论说女人根阙不生者就彼为言
经语初往故有善心一切得生诸天发心者此点幽
宫同闻众也经文且据释梵诸天雨华随从闻法发
心自馀待佛还山重述也。

大段第三流通即座中初标分节经可见随释初科
双问即指尔时阿难下一段经也答经名中并如释
题巳辨教持中则知非信不受非念不持信念力强
岂有忘失劝修见境中忆佛念佛即是今经行此三
昧现身据因当来约果灭罪中经云忆念即观想也
身胜中初翻名次出义白为众色之本故称奇瑞虽
生淤泥不为所染故曰性洁涅槃经云水生华中分
陀利华最为第一修念佛人等无有异伴胜中此二
大士位居等觉故名补处既修三昧长养圣胎气类
是同故得为友报胜中初以成佛释坐道场得下释
道场名一下释诸佛家势下引二经證去佛不远證
上当坐道场不退菩提證上生诸佛家诸佛垂应必
具八相谓从兜率托胎降生逾城降魔成道说法入
般涅槃文中总举理必应具求往弥陀净土经云生
卷三 第 418c 页 X22-0418.png
诸佛家故以法身一体释之忆持中经云汝好者令
生珍敬不慢易也令对说者佛意令将持名持经两
种对校名字虽少经文虽多若能忆持其功一等以
此欲彰持名功大何以然耶盖由弥陀四字名号从
因至果历劫熏修无量行愿之所庄严举念一称万
德俱备况经所说十六妙境依正两报复由弥陀愿
力所成故知持名与持经等众欢喜中疏以三义释
经大字安养净邦佛若不说安可得闻闻尚不易何
况得生此二自利也大权陈请正为未来自利利他
本怀始畅大喜之义无越于斯二转说中初科听众
难定故以二义例之二正示转说累嘱者据前经文
凡有四处一三福之后二地观之中三华座之初四
即上科重重付嘱欲使还山转说佛意在此也三明
众散此是耆山再说时众故得与前校其广略仍点
阿难代宣得称佛说也宿有一毫善获遇正观门新
疏广流通直示往生路我今聊赞述尘露于山海普
与诸有情回向发誓愿极尽未来际同生安养国愿
我此疏记毁赞皆成种诸佛赐冥加利益无穷尽。

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劵下(终)

天台山沙门亮润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