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392b 页

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卷中
四明龙山足庵沙门 戒度 述

第二拣滥通叙中初句标起诸下通叙多种盖由净
土之名遍出诸经则与弥陀净土一混故当拣辨且
下别举谬传初四句斥世妄引此下指其所出以下
示彼经意二委引圣教修成土中初维摩经彼佛国
品宝积长者请问菩萨修净土行佛乃为说十七种
行今举初后二种略却中间故云乃至经文稍广试
检阅之良以菩萨欲成佛果必于因地发行取土以
清净心修清净业故至果上感清净土斯乃心净土
净之正说也如今安养弥陀因中发无相愿修无作
行證无得果所感身土无非实相清净境界所谓是
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岂与学空言无实行妄计心
净者同日而语哉光明即赞叹品信相昔为金龙尊
王常发此愿法华五百弟子受记品富楼那发迹显
本之文净名佛道品文并可解此下总结上引四经
卷二 第 392c 页 X22-0392.png
皆是菩萨修净土因则与果中胜用不同也现起中
初引维摩亦佛国品彼经前明取土之法舍利弗因
尔怀疑以谓心净土净世尊为菩萨时心岂不净何
故国土秽恶如是佛即告言譬如盲者不睹日月非
日月咎我土本净而汝不见于是螺髻(螺髻即尸弃大梵此翻顶
髻)乃有此语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梵王虽作此说
欲令身子亲见佛即按地现起如宝庄严佛土(即同方西
居土也)尔时大众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
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佛
言我土常净若此为欲化斯下劣人故示现不净土
耳复举诸天共食为譬疏中略引故云乃至次涅槃
经文见第一卷末寿量品引今经中上下二文寻经
可见此下通点诸经故云皆是并为赴机暂时令见
验非常定故云现起所下引文通證语出楞严彼云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
转大法轮法性土中二经巳如前引仁王则据究竟
修显以说圆觉乃约平等性德为言修性虽殊理体
不别此下结显会同果报土中寿量品偈盖由此土
全是报智功德所成四相不迁三灾不坏故云劫尽
不毁等结略例通中上四句对简诸下四句例通问
弥陀极乐岂非修成与前所简何以异耶答前据菩
萨因地起行为言极乐虽是修成乃属究竟果中胜
用又复一切佛土莫匪修成今此所简祗恐名滥意
欲的指因为法藏果号弥陀修成之土迥与诸经修
卷二 第 393a 页 X22-0393.png
成土别其实在此不在彼也。

辨废立中标分五科并是修行之要古今建立不同
故须辨示不可笼通明福观引古中初引经正文古
下次引昔分判次引斥中初牒彼引古疏文今下牒
彼引经会异韦下牒彼以前验后观下牒彼分释二
名但今所牒与彼少异今试引之玄义云思惟者即
是观前方便思想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地观文
云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即合思惟言正受
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
云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即合正受诸师将
思惟合三福正受合十六观今谓不然何者如华严
经说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与此地观文同
(上皆彼文)然华严异名人以检文不获尚或迟疑今谓不
可就经求其异名之文但据彼经明三昧处而作思
惟说者即是异名如辅观记引华严十行品云功德
林菩萨入思惟三昧等合论三十七卷云所以名善
思惟三昧者离沈掉定异名也乃至云善思惟三昧
者是观察义审定其法善须观察正念思惟又第五
卷引经云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
惟三昧巳乃至入定观法出定方说引生正解名善
思惟玄义得此经论文意况地观中其义显然准知
思惟即是三昧异名也(馀如扶新)显相成中盖由上科思
惟正受并属三昧则使三福无可配对恐谓徒施故
于此科明须福意初正明三下喻显安下反质不事
卷二 第 393b 页 X22-0393.png
下三句次第对经三福故下复宗众善即指三福通
收万行单轮只翼者北山云只轮骋衢奇翰戾天偕
何得也。

辨定散引昔中玄义问曰何名定善答从日观下至
十三观来名定善三福九品名散善是也今斥中初
约义通斥况下引经别斥止下蹑前结斥涅槃经明
末世弘通凡用圣教当以四法勘验邪正依法不依
人即其一也至下示略指广。

三示地位中初科举古斥非疏但撮引据玄义云诸
师解者言上上品是四地至七地菩萨到彼得无生
忍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菩萨到彼一小劫得无生
忍上下品种性以上至初地菩萨到彼三小劫始入
初地皆是大乘圣人也中上品是三果人到彼得阿
罗汉中中品是内凡人到彼得须陀洹中下品是世
善凡夫到彼一小劫得罗汉果皆是小乘圣人也下
辈三品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今谓
不然初地至七地始华严说即是法性身非变易生
身曾无分段之苦常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更忧何
事乃藉韦提求生安养诸师所说岂非错也上下品
言种性至初地者此皆不退菩萨不为生死所染常
为十方诸佛守护自能八相成道亦复何藉求生净
土言中品上生是三果等者此人三途永绝四趣不
生不招来报何必求请往生诸佛大慈偏念极苦劝
生净土如人溺水急须救之岸上之人何用济为故
卷二 第 393c 页 X22-0393.png
知诸师所判错也下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
根唯知作恶若不遇善友定入三途命欲终时狱火
俱现由遇知识劝令往生皆是弥陀愿力也今此观
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遇缘有异致令九品
差别上品是遇大凡夫中品是遇小凡夫下品是遇
恶凡夫何得言是大乘始学等人也若作此见自误
误他为害至甚彼下二句指彼广破(此但略知判位蹊径不必备誊
诸说)明今取舍中诸师得彼而失此玄义得此而失彼
据经专明此土求生并是凡夫则玄义得之多矣引
文总标中玄义云问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有何
圣教来證答众生垢重智慧浅近圣意弘深岂容自
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證有十句等正列十
段兼下总示如文可见结断中初详文取要则下准
经承用。

四解魔说初叙疑中上三句牒彼疑情斯下推其所
由上二句自损喜下二句损他为下二句明今须辨
今破明四魔中初标列四种上下四句别分内外是
自心者一兼身心二唯属心三唯属身安下二句责
不疑巳妙乐云魔字字书元无后人义作梵语魔罗
此翻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云杀者常行放逸
断慧命故或言恶者多爱欲故南山业疏云梵本具
彰云魔阿罗此方略之但置上字后人加鬼济缘记
云据字本体从手从石世谓鬼趣相传加鬼篇韵有
之则非从古依唐译之则云杀者能杀众生法身慧
卷二 第 394a 页 X22-0394.png
命故然此四魔大集经中出对治法断集谛降烦恼
魔知苦谛降阴魔修道谛降天魔證灭谛降死魔等
又天台禅门中辨魔乃有三法一者了知见闻觉知
皆无所有不受不著亦不忧戚亦不分别若是魔者
彼即自灭二者反观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如是
观时魔即散坏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
勿生忧惧正心不动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
于魔无所舍于佛无所取佛法现前魔自退怯等别
示天魔中初明大权示化居欲天者六欲天顶别有
魔宫言大权者净名云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
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而往试之
令其坚固等有力能动者正因引宝星经云舍利弗
目犍连闻马胜说法道證初果遂领徒众求佛出家
时魔王曰今二丈夫聪明多智若出家者空我境界
乃自化作马胜说染幻法二人不信遇佛得道是知
功行未著魔亦难动凡下二明邪正由心经云若以
心分别一切法皆邪不以心分别一切法皆正是下
究本自心如下举事喻显引诸说别列中初文无为
子即杨杰字次公无为军人以处为号文出本朝王
古直指净土决疑集序上二句法说下二句喻显次
文即修證仪云此土观心以五阴为境境是生死幽
暗之法以十乘理观研之能发九境魔事又楞严经
说皆由五阴故有魔现是以诸经论传凡明修观并
须辨出魔事恐误行人落群邪故此以弥陀为境境
卷二 第 394b 页 X22-0394.png
是果人清净功德永绝魔事是以净土一门诸经论
传不言有魔等三今立中见小弥陀经四严教主文
出或对彼云或者曰多见世人发愿临终待佛接引
若佛接引岂不是魔子谓世人发狂今疏但引对词
又云普贤教人发愿龙树亦乃劝生历代以来圣贤
著述岂俱令人发狂生魔宫耶汝作此说非魔是何
五中山阴越之地名庆文即慈慧法师也作正信净
行二门见行于世疏主为序其略云比得山阴净土
文二篇与天台所论理趣无乖足以警悟来蒙开决
群惑等正引中叙问大略与或对同答中初科自力
则有初引文示楞严第九广辨十种魔境皆约自心
入定精研阴本并由内发彼经结云如是十种禅那
境现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摩诃衍论即马
鸣造通申一代大乘止观论即天台说第八卷广辨
魔事时魅亦即天魔所化狐媚行者恐出界故此等
下二推所自不出三义一自力功行未充有所畏故
二宿世曾习魔业以为种故三由观慧研穷遂击发
故故下一句结上三义傥下教修对治次明他力则
无初顺释中初正示他力先就法说如下二句次约
喻显盖下列示诸力有十一种弥陀专以誓愿光明
摄取众生经论偏赞诸佛不如有下结示功用次科
反显可知三结告中初准教不虚今下劝令生信六
资中即弘允法师蜀人也资中乃蜀之地名作疏十
卷解楞严经初引本经次引疏解初简境观各有所
卷二 第 394c 页 X22-0394.png
主念佛则取境为要馀观则见佛亦非况下别点馀
观观真如者占察经云习真如说者思惟心性无生
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由此论之
微有取著即落魔界又资中下通前结叹以由简判
念佛馀观两种分明符合今疏故云精当如向广引
佛祖典诰力示净土无魔非不明白或者独据鼓音
王经片文只义公言净土有魔反责今疏寡于闻见
障净土门碍往生路为害甚重学者诫之(委如扶新)

五指滥传初叙净业元由中初逆推其始古晋即东
晋简异五代石晋也庐山即今江州东林是也法师
讳慧远晦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虽博综群
经而以西方教迹特为枢要乃于岩下造净土观堂
与高僧名贤一百二十三人结为净社凿池栽莲命
刘遗民撰文为记当时称白莲社自此相继代不乏
人善导唐贞观中行化京师不知何许人传亦不载
姓氏手写弥陀经数十万卷散施受持每念佛一声
则一道光明从其口出高宗旌其所居号光明寺怀
感从导授念佛三昧行化长安亲制净土决疑论七
卷慧日唐太宗朝本东莱人尝往天竺寻访曰何国
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速得见佛梵僧皆赞净土
遂专修净业撰集三卷帝旌其德号慈悯三藏少康
因游白马寺见殿内文字放光得之乃善导西方化
导文由是大弘净土教法康每念佛众见佛从口出
连唱十声则十佛若联珠焉东晋之来修治者众今
卷二 第 395a 页 X22-0395.png
且趣举故曰诸贤今朝禅则寿禅师颐禅师讲则四
明孤山霅川等各有著述行世唯下别叙慈云专弘
此道大振一时自下嗟世讹变苟下明今拣判正西
方名引滥传中下引三文皆有西方之语故须决破
初周书异记说佛生时当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春
四月八日王见祥瑞异常恐不利国因问太史及佛
示灭当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亦因王问
并以西方圣人为奏次符子诸记皆作列子释之况
文出列子疏云符子未详然彼书有说符一篇以明
万事倚伏相推皆有符验疑是因此得名彼文曰商
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
博学多识者也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子曰三王善任
智勇者圣则丘不知曰五帝圣者欤子曰五帝善用
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子曰三皇善任
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
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
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三文
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末隐居唐太宗朝郡臣皆
师事焉著书十卷彼云或问佛子曰圣人也曰其教
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云云)以下革滥正名二
定净土所在初科定此方中世人多以此土天竺为
西方承习之久今创辨之故云试也不暇繁词故云
略也欲识所在故约释迦化境以定方隅始则从一
世界累至三千今此下通指南方以一世界必有四
卷二 第 395b 页 X22-0395.png
洲阎浮即四洲之一居于须弥南边山埵水中可居
曰洲此土下别指汉地河图云昆崙东南地方五千
里号曰神洲亦称赤县盖多神圣所都又是阳明之
地故也斯乃通召震旦一国复在南洲之一角五天
下正示方向天竺亦名身毒亦名印度皆梵语之讹
西域记云印度月名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如月临照
彼有五印度境周九万馀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
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分区七十馀国佛居中印非
边鄙也以彼望此则神洲正在东南以此望彼则天
竺适当西方也明弥陀西方中初正明所在不但超
越大千而巳复自大千之西过十万亿刹始是弥陀
之西方也次引文證成见十疑论即下准文结显问
净土人天并是有漏凡夫未破见思二惑那云出三
界耶答若据二惑全在未应言出三界且约彼土在
地居故非色界无爱欲故非欲界有形质故非无色
界也若尔见即见浊思即烦恼浊弥陀入灭观音补
处即命浊等那得彼土非五浊耶答然彼不无胜妙
五尘及诸正使但以常遇胜缘进修道品惑虽未破
更不增长对此五浊则彼名为五清也故天台云无
量寿国虽无四趣而有人天生彼国者未必悉是得
道之人乃至亦有具染惑等明净土障中初明他障
略标中言世传者入耳出口无稽典故不辨是非无
正见故佛言不信毒气深故略下指后所列正引中
初不知分量慧布唐传云陈朝广陵人姓郝氏家本
卷二 第 395c 页 X22-0395.png
军将少怀远操性度虚梗年十五因有戎役愿领兵
五千清平贼寇年十六悟世无常二十一从师剃染
深穷玄妙问难精通时号得意布亦号思玄布陈主
诸王并从受戒敬之如佛未终之前大地震动七日
临终手屈三指太史奏道人星灭矣文中初牒彼见
今下明今难破初约理难次引文證彼论问曰诸佛
菩萨以大悲为业祇应愿生五浊救苦众生何求净
土自安其身专于自利障菩提道答若得忍菩萨实
当所责初心凡夫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三
界救苦众生何以故浊恶世界烦恼境强自无忍力
焉能救他等然布师内證故不可测纵自堪能浅识
效之为害滋甚委如十疑论二不达事理中文有两
段并六祖坛经初段中初牒彼计正因引彼文云迷
人念佛生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
佛土净又云念念见性常行平直便见弥陀何用更
愿往生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等今下明今难又
二初约理事难然下二约位次难次段中初牒彼计
此下明今难亦二初指彼误由经下引经决破文中
法虽高妙等语对破世人妄执或诬今疏谤讟法华
谬矣(馀如扶新)三不晓教法中诸记咸指宗镜初牒彼计
谓华严法界一佛乘法彼专被上根净土权设接诱
下根今下难破又二初约教难韦下次约机难四不
识自他中亦即宗镜初牒彼计今下明今难破第明
三失即配三身佛语应身也佛力报身也佛体法身
卷二 第 396a 页 X22-0396.png
也故总结云佛若无应则三身不备文皆显然五不
别愚智与下第六传是志公对梁帝语初牒彼计今
下明今难初举菩萨愿生难又下二举高僧同修难
汝下反愚为智难假下自得误他难大无量寿经云
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菩萨往生彼国诸小菩萨不
可称计我说十方菩萨生彼国者一劫不尽等普贤
势至各如本经高僧生融乃什门弟子持远即莲社
之数南岳天台备如净土本传十八贤僧十二人(慧远
慧持慧永道生道炳昙诜昙顺道敬僧睿昙恒觉明觉贤)儒六人(宗炳张野周续之张诠刘遗民
雷次宗)六不了执著妄传指非中初牒彼计今下明今
难初约内心明昧难岂下次约外仪得失难慧怀卓
朗混尘涉俗而常闲情想纷飞叠足冥眸而自闹法
无定相遇缘即宗二显正中初句标盖下释有三初
四句双牒二执二遣下结成二空三何下顺正结斥
初中我人等者无著论云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
以续前为义寿者以趣后为能若依大论释十六知
见中云我者于阴界入计我我所若即若离人者于
阴界入中谓我行人行通善恶无非行者众生者于
阴界入和合之中计有我生寿者者于阴界入中计
一期报若长若短则与无著所释是同并以阴界入
法而为所执不住所修法者盖由众生执此四相佛
设方便示对治法执著是病不住是药病去药存药
还成病故复遣之遣之又遣至于无遣病去则达人
空药去则达法空二执指其所破二空指其所显既
卷二 第 396b 页 X22-0396.png
达空矣不碍修行故曰何尝等也三反责中有二从
初至深著由顺恶习故执非为是念下至著相由无
善种故将是作非末后二句结责我人与下爱缠生
死根本属于惑道衒耀至妻孥并是业道随业受报
苦道备矣孥音奴子也正意非著中初三句判定何
下一句徵起佛下二句略释故下引證龙下结示智
论即龙树所造般若荡相尚令坚著至于香华少供
犹不弃舍安有念佛修行而可废乎次示恒修中梵
语般若此翻智慧慧性本空故云空法六度即六波
罗蜜翻彼岸到故名度也前五属事属福如世珍宝
后一属理属智如世舟航珍宝失舟航则决定沈没
事福非理智则徒自疲劳正助合行事理双运斯乃
起修之正辙也文中初究立般若意真下劝达士进
修金下引圣量成證故下蹑经论结显讲者临文纵
辨说之七中初牒计世传达磨临终口诀今下正破
一者境有邪正不可雷同二者业熟强牵匪由人愿
故下结斥八中初科引非即永嘉发愿文也次科显
正以理劝中良由未出娑婆宁无横病寿夭恶相诸
境界耶若能正念求生净土则前诸愿复何患乎推
所由中初二句正指其由亦下因事劝诫徐陵陈朝
人也初引愿文尝发五愿求智者證明云弟子思出
樊笼无由羽化既善根微薄凭愿力庄严一愿临终
正念二愿更不地狱三途三愿即还人中不高不下
处托生四愿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愿不堕流俗之
卷二 第 396c 页 X22-0396.png
僧彼下二句纵儒不责禅下就释劝进初牒见尝下
正劝此乃疏主悯物情切苦口叮咛不意醍醐翻成
毒药(委如扶新)二明自障斥自止中斯盖宿无善根省巳
绝分纵闻不信岂思修乎二退屈中不闻下品中生
毁犯众戒诸恶庄严知识劝赞即往生故三无信中
不知大乘圆顿了义偏赞净邦为究竟故四自高中
聪明无智空腹高心向诸圣贤岂皆下士五邪空中
不达因果起断灭见随业受报安得归空六夺阴中
初牒彼计今下明今破又二初约业定不移破二窃
下据缘会非夺破三假下明纵夺徒劳破并在文可
解结劝中初科又三初感佛大慈目下伤他不信良
下叹法摄机但丁推信成种引文劝中文出大弥陀
忏序文有三节初速破无明等灭化业也二戒体还
净等灭制业也三临终安快至得无生明感果也古
下二句结劝大科第三结略上二句结前下二句指
后明传译中初引录明经本存亡僧下次引传明译
师事迹藏录即唐智升法师作传即梁慧皎法师撰
道德为时所称故曰时称元嘉即宋文帝九年岁次
甲子钟山即今建康地名也译经图纪中翻译之人
各司其局證梵义證梵文读梵本传语證译證义次
文润色各有其人今言笔受但据梵文抄写而巳传
云以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故沈吟嗟
味流通宋国岷蜀通召四川江陵即荆南郡也示章
疏中初通示诸家而下正明今疏正因引远法师传
卷二 第 397a 页 X22-0397.png
云姓李氏燉煌人天纵殊朗仪止冲和博涉经论偏
重大乘周武灭法力抗帝言大德咸称护法菩萨大
有义疏等天台智者别传云姓陈氏颖川人依思大
禅师传授三种止观教门丰富为时所宗因为晋王
授菩萨戒立法号云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王曰
师传佛灯宜称智者善导事迹略如前引(云云)

大段第二别释经文经题通释指所出中即下流通
之文随文略点委见次科释□名中初总分能所极
下别分所观故下结显题目次名中初约因果释名
不下约一诸释疑三显今引古二释中初叹译人会
宗次引古师建立初天台彼疏云所言观无量寿佛
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报馀如疏引妙宗
释云以十六境佛境最胜故云所观胜境盖十六观
不出依正及以徒主若论依正佛是正报举正收依
则摄日冰地树等六观也若分徒主佛是化主述主
包徒则摄观音势至三辈等九观也此约下今疏判
定次远疏彼先问曰此经非直观佛亦观刹土徒众
何故偏名观无量寿佛今引答文言偏举者佛为一
经之主其馀不可兼标以佛名题主义方显此据下
今疏判定详定中初二句约义取后以下释成后义
是下引经助显问据后释成既云观佛须先国土岂
非举正收依耶又云观佛傍及徒众岂非述主包徒
耶与前天台无别何故独取后义他人不许试为明
之答若较主伴依正两家无不包收但义分傍正天
卷二 第 397b 页 X22-0397.png
台意谓经题语窄且从最胜故独标佛其实齐观故
云举正收依述主包徒远师意谓今经专以观佛为
主自馀依正任运相从所以文云故偏举之请考天
台便周之言远疏偏举之语通局坦然何劳苦诤若
尔下云以显周遍与前便周何异思之二别释总分
中上分通别下分能所或曰下之五字属彼果人那
云行法等斯盖不知十六种境尽是行人所观行法
何独疑于佛乎别题能说初科白莲记云梵语祢舍
此翻为说倾出我口畅悦彼怀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能说隐别举通世无疑故所观通别兼举恐相滥故
二中初明他经通馀人欲下次明此经局于佛三中
又二初以经律对简则经通律局经虽云通非佛印
可则不名经然下就经独简初明净土诸经必标佛
说弥陀疏云一表他方净刹非二乘偏小境界故二
表我佛世尊大慈悯物故(云云)小圣简前圣第子馀凡
简前诸仙等是下正简二所说法能观中初三句的
指观体大小观法者大则真如唯识小则㭊法体空
通指两乘所修观行也并指第六者经论皆然故云
并也如荆溪云创心修观莫不以第六王数为发观
之始纵使境观圆融不二其如粗惑尚未先落故皆
仍属第六王数是也言意识者正指心王之体凡论
体者有二不同一者当体体二者所依体今文意识
乃属当体之体若论所依须指第八真识为体良由
一识体本真净随缘妄动积藏业种名为第八转趣
卷二 第 397c 页 X22-0397.png
诸根为第七流于心意为第六遍至五根为五识所
造成业第七揽归第八含藏成熟来果是则八识祗
能含藏不自运造故属所依但起必因八造须第六
今明修观正论作用故指第六意识为体然诸文中
明心意识不同如婆沙问曰此三何别答或别不别
言不别者心即意识如火名𦦨亦名为炽亦名烧薪
祗是一心有三差别言有别者名即差别或云过去
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或云在界名心在入名意
在阴名识或云杂色名心如六道由心系属名意如
五根属意语想名识如分别属识俱舍云集起名心
筹量名意了别名识其实一体乍分三名五阴下细
简心数五阴之中一阴属色四阴属心于四心中简
去识受想三唯取行心行通三性简恶无记唯取善
性故云善行阴摄行前下委示所简之意盖由行以
迁流造作为义方能成业馀之三心体属无记恶性
又与修观相违并为所简准下引经会名结归意思
重显观体言意思者体用兼举的取思之一字以合
经中想念思惟之语言意未必是思言思其必是意
也二所观别号中有四段初翻名二即下引證三寿
下表法四即下结指文云二愿即第十二十三亦即
小本中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彼佛寿命无量无
边等寿是宿报非福不感福即缘因总该万行万行
既圆于一切处得大自在名解脱德成应身佛光即
本明非智不发智即了因通收三智三智既显于一
卷二 第 398a 页 X22-0398.png
切处清净无染名般若德成报身佛以此一德庄严
本有法身三身三德实无前后纵横并别不可言言
不可识识也同居简馀二土净土复简秽邦摄生者
即下经云一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是也依土既属同居教主显非法报故引补处以彰
寿限斯即有量之无量非止弥陀诸佛皆尔疏主向
来广辨身土寿量非不圆融今欲的指所说行法俾
夫行者域心有寄故指同居摄生教主以为观境扶
新巳辨今更略示凡论身土有事有理约理须即据
事恒分究而言之事理不二事外无理理外无事一
切大教莫不咸然虽三身圆證应则同于万物物寿
长短应亦如之当知长短在机何关于佛妙宗钞云
藏通补处彰佛有量别圆补处彰佛无量岂不闻乎
今经乃是圆顿了义三身一体安可抗分乃问今经
所谈净土生死耶法性耶情想未忘何足与议圆旨
哉二通号中初翻名次释义此本南山戒疏而说觉
察与下觉悟俱目观智也四住体是见思二惑见即
边邪等见世第一后心用无漏观断此惑巳见真谛
理得入初果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初果以上重更思
惟无漏之智进断三界贪嗔痴等故名思惑言四住
者见惑一座而断无有前后合为一住思惑乃分三
界次第而断离为三住兼下无明则为五住以有见
思住著三界不能出离故总名住世间之贼劫掠财
宝伤残报命四住烦恼能害法身故以喻焉无明如
卷二 第 398b 页 X22-0398.png
睡者不了一法界名曰无明求其最初了不可得如
人昏睡忽尔而起故以喻焉等觉后心用上上智能
断此惑故云圣慧不存渐次故云一起真智圆照三
惑顿破三德顿显故云如睡得悟也问初云觉察次
云觉悟何以分异答当知贼从外来但能觉察则不
为害睡从内发须自心明方能省悟内外两分浅深
自异也问经论盛谈三惑何故不言尘沙答尘沙障
事今文正论迷理故所不明又则尘沙之与无明但
离合尔离分枝末合乃同源今从合说义亦无爽大
则简二乘之小妙则显等觉之粗既大且妙唯极果
也且下结略指广觉义稍多备诸经论亦见行宗通
题翻名中初翻名贯下释义西土风俗以线贯华带
于顷上严饰其身今以佛经能贯义理令不散失故
翻为线下释义中贯穿即线义也摄持则经义也若
尔题中何故不名为线而言经者答盖顺此方儒典
如五经九经之类故亦名经也显体中初通明教体
由下别示教诠故下结显教功教体中霅川云古来
诸说有三不同一以声为体二以名句文为体三以
声名句文为体声是实法名句文是假法以于声上
屈曲建立故唯识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
为二所依今于前三后说为正何以明之经云此方
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又云音声杂语言但依名句味
故知假实不可偏取示所诠中四法相由阙一不可
下之三法非教不生是知教功最为第一斥毁中初
卷二 第 398c 页 X22-0398.png
二句举古遮滥末下六句指今妄轻纵下四句明执
成种况下二句显离有功圣人立教达理为先而失
意者执著名相终日数宝于法不修所以先贤苦口
诃斥实为救弊如天台云随逐积年看心稍久不知
研覈问心是以不染内法著于文字偷记注而奔走
负经论而浪行永嘉亦谓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
沙徒自困斯皆斥于守筌执[(ㄇ@(企-止))/弟]之流庸鄙无知承虚
接响遂将教法贬如弃物便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殊不知十方三世诸如来种从教出生文字语言全
是法身慧命故净名云言说文字即是解脱无离文
字说解脱也是知教灭则理无以彰理晦则行无以
立行阙则果无以證断佛种坏法身过在毁教此是
恶因永下二句示其苦果生生向邪见家生故云永
坠邪坑也世世出空无佛世故云长遭难地也执指
认筏故非佛意由不著空可为远种北山云与其涉
断宁与滥常常则有法可修断则无善不弃弃则当
乎邪见修则渐乎真道矣密严经云宁起有见如须
弥不起空见如芥子末后二句蹑前著相尚成缘种
况于文字了远性空不离语言而见真理如是超拔
利可穷哉(正因约三界二死消者非)释馀名中古疏即天台妙宗
释云儒宗讲解有兹二训万代轨则故训法也百王
不易故训常也佛经亦尔十界咸规三世不易复以
由义而释由佛大圣金口宣吐自證之法故名为经
解经总判中初分三段天台云序者序起将有利益
卷二 第 399a 页 X22-0399.png
正者正为当机辩道流通者流名下注通名无壅使
正法之水从今以注当圣教筌[(ㄇ@(企-止))/弟]不壅于来世虽分
三分上下贯通经曰初中后善即其义也三下推其
元由弥天即东晋道安法师也襄阳习凿齿初访安
云四海习凿齿安对曰弥天释道安自尔人以弥天
称之初因秦王请僧讲楞伽经讲者但平读其文都
无科节王曰朕闻佛旨幽微经文渊奥宾主起伏师
资问答必有次序如适所讲略无科判何耶众皆无
语时安在襄阳闻之叹曰凡在吾门同受斯耻遂将
佛经文无丰约例分三分安虽此判人尚疑之后亲
光菩萨所造佛地论至此果有其言一教起因缘分
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则与弥天宛若符合
或下点示不定分文科判本自人情未必楷定西天
此土诸师章疏建立不同委如他解。

初序分分示中初正分二序亦下释通馀名使无疑
者大论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而说住王舍城答说
时方人令生信故方即是处人即是众略标三种馀
三亦然假缘起者文见发起序中馀名通别前后名
义可解结集方安者大论云佛将涅槃阿难问佛四
事其间一问经首当安何语答云如是我闻等三世
诸佛经初并然故后结集依教奉安。

牒释證信总分中科分六段随义略点委见次科别
释中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缘成此一经故。

初信中如是二字指下一经所说之法也称理者须
卷二 第 399b 页 X22-0399.png
约大乘实相妙理方称今经所诠故名为如离非者
中道之体超出空有二边之非故名为是。

二闻中真谛本无名字俗谛不妨假立大论云佛弟
子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又云凡夫三种
(见慢名字)学人二种(思惑未尽犹有慢我)无学一种(但有名字)阿难结
集之时巳證无学但名字尔闻者根境识三和合成
闻阙一不可大论云耳根不坏(根也)声在可闻处(境也)
心欲闻即闻也(心即识也)

三时中初汎举一代即下引今例显初中初约说时
不定有无量者四十馀年时不一故又下明方土不
同西竺诸国一年之中或立三时四时六时又复每
日或立十二时十八时三十须中等(如兰盆记)一席未终
者如华严经七处九会阿含十二年般若二十二年
等岂是一座而说故引今经为例显非同座通标一
时迥离众过也。

四主中初翻名自下对简凡夫都不觉二乘虽觉不
能觉他菩萨觉他未能究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唯
在于佛独得大名斯乃究竟始觉与究竟本觉一合
故也即下结指今经之教主也。

五处中初通标二名游化是国土依止是寺舍婆沙
论云令远人闻简他国故令近人知简别寺故梵下
别释二处初释国土古王创置者大论云摩伽陀国
王夫人生子一头两面四臂人谓不祥王遂裂其身
首弃之旷野有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以乳养
卷二 第 399c 页 X22-0399.png
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
人置此五山以大力势治阎浮提因此立名王舍城
也又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
疲役集诸智人宜应易处即求觅地见此五山周匝
如城即作宫殿王于中住故名王舍又昔国王名曰
婆薮厌世学仙妄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身陷地狱
其子广车次复为王自念我父生入地狱今欲出家
复畏地狱欲治天下复恐有罪当何处身作是念时
空中语言汝行若见难值希有之处当作舍住王出
畋猎见一鹿走疾如风王遂逐之至此山中周匝峻
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茂林华果温泉浴
池皆悉清净天雨天香奏天伎乐乾闼婆等适见王
来各自还去见此灵奇于臾起舍故名王舍城也次
释寺中文有三义初义论云是山于五山中最高大
多林泉诸圣仙灵依之而住次义即取山形后义应
法师云此鸟有灵知人欲死群翔冢间待送至林飞
下食啖以能悬知故号灵鹫然如来本住寂光为欲
利益诸众生故遂住王城也。

六众中初总分若据菩萨上求下化志愿超拔内心
虽胜外相无定故居其次声闻剃染出家相具轨生
物善所以居初声闻上首中初指人大下次叹德梵
下翻名义言弟子者南山云生在我后曰弟解从我
生曰子迦叶此翻龟氏其祖学道灵龟负仙书而应
因以命族真谛翻为光波古仙身光𦦨涌如波故亦
卷二 第 400a 页 X22-0400.png
云饮光能掩蔽馀光故阿难目连翻名如后身子即
舍利弗亦翻珠子从母得名上首有十略举其四故
云等也叹德中此出大论梵语摩诃翻大多胜器量
尊重为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云大遍解内外经书
典籍故云多升出九十五外道故云胜译人且就一
义故云大也比丘因中三名初言乞士者南山云上
则乞法以练心下则乞食以资身怖魔者亦云魔怖
怖魔言其志也魔怖言其德也破恶者能破见思烦
恼恶故果中三名应供对上乞士杀贼对上怖魔无
生对上破恶(云云)经从华言云众疏举梵语和合乃是
释出众义四人以上者僧通四位且就僧体略举初
位羯磨等者乃彰生善灭恶之用也次眷属中初总
举大数三下别示本缘佛初成道化迦叶兄弟三人
所谓优楼频螺伽耶那提次化舍利目连其下正推
列意普耀经云诸经多列千二百五十人者重其最
初归佛故未必俱在会也菩萨中三义如文翻名中
摩诃云大菩提云道质帝云心萨埵云成众生此约
自行化他以彰名也含大小者三贤十圣皆名菩萨
故今下别简唯大唯深是今同闻妙德者涅槃云了
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微妙三德一念开发位居等
觉将證极果故立嘉名法王子者大论云佛为法王
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皆任为佛如
文殊师利也料简中对之可见。

二发起序分文中初正叙就下分文初中初汎举诸
卷二 第 400b 页 X22-0400.png
经随事不同者如净名长者献盖法华佛放毫光等
今下正叙今经二意如文别释中囚父总分四段对
之可见牒释阇王中初翻释二名初据未生在母腹
中恶相预现次约生巳既断佛性常怀怨憾调达释
名中初翻名义是下示宗族有下明具相出下显所
学斛饭王是佛叔父生二子次即阿难故云堂弟三
十相者唯阙足辐轮眉间白毫也法聚即内典韦陀
即外籍孤山刊正记云大论云斛饭王子提婆达多
出家学道诵六万法藏精进满十二年彼谓韦陀二
字俱误应作十二年盖讹写年字作韦后人不晓便
加陀字耳然台疏亦作韦陀与今疏同恐别有据引
缘中文出大论初明造逆远由于下正明造逆初又
四初因利怀嫉二即下遭诃谋害三阿下从弟学通
四乃下神变惑王正明中又三初正示行逆二自下
窃号化众三别下结成五逆言阿难授法者论云调
达往诣佛所求学神通佛不为说乃云汝观五阴无
常自可得道复至身子身连及五百弟子所皆不为
说时阿难未得他心敬其兄故遂即授与不久获五
神通佛法倚在王臣故求阇王以为檀越种种变化
者论云或时变身作象马宝于王子前或作婴儿坐
其膝上王子抱持呜𠻳与唾语太子者正因引报恩
经云天授与阇王为友乃谓王曰王当杀父为王助
我杀佛为佛新王新佛化世岂不快哉等五法者长
乞食粪埽衣露坐不食苏盐鱼内不观根性皆制尽
卷二 第 400c 页 X22-0400.png
形故名邪法三闻达等者等馀三人二骞茶婆三拘
婆离四迦留罗鞮舍五百新学者僧祇云调达始于
王舍城行化凡有五百新学比丘信受五法随往伽
耶山布萨等破法轮者立邪三宝故三逆者一出佛
身血二破僧三杀阿罗汉并教阇王杀父害母五逆
具矣入地狱者大论云提婆身具三十相而不能忍
伏其心为利养故而作大罪与恶师富兰那外道而
为亲厚断诸善根心无悔恨后以恶毒著指爪中欲
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于王舍城中地自然裂
火车来迎生入地狱点示中大权者验非小圣所能
也有因见恶而自省者所以大士逆化有因见善而
思齐者所以菩萨顺摄天台云皆是大士善权化现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众生根性不同入道有异一逆
一顺弘道益物示行无间而无恼恚阇王现逆为息
恶人令不起逆故下引二经以證非实释频婆中初
翻名释义频婆即平沙也七下正示囚禁。

二夫人奉给中初翻名预谶二浴下正明奉给经云
澡浴洗手曰澡洗身曰浴[麨]即乾饭屑也。

王请戒法随释中次科多论有部则局成论空宗则
通三中具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翻满即父
名也弥多罗尼翻慈即母名也总父母名以召其子
四中沃灌也图饿死者本王之意也究元由者即问
守门人也较异正引中初科涅槃文见北本三十一
卷罗阅阇即王舍城也善见即阇王也业因缘者彼
卷二 第 401a 页 X22-0401.png
经云频婆往昔毗富罗山游行猎鹿空无所获唯见
一仙王即怀嗔游猎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遂敕
杀之临终恶念愿我来生还如今日心口害汝(云云)
多业缘如下自引现通上文巳示设供者大论云王
子于里园中立大精舍四种供养以给达多日率诸
臣为送五百釜羹饭达多大得供养而念徒众鲜少
我有三十相减佛未几直以弟子未集若大众围绕
与佛何异如是思惟即破僧等曼陀罗此云适意以
适悦人意故其色鲜白亦翻白华馀文可见恶现中
三节初求佛摄众佛下遭诃怀忿即下正彰恶相劝
教中亦三初自发恶愿二寻下正教阇王三于下依
教行逆毗提即韦提梵音讹也婆罗留枝此云折指
愦古外反心乱也今云重室彼云城外此为少异四
兵者瑞应经云一者象兵二者马兵三者步兵四者
车兵害父母中此一段文与今比较大有不同据下
正结既随机见不须和会也。

二害母牒释中初科四段对经可见欲逃罪责故称
实答王下出实答意初二句明不制容入沙下明力
不能禁据经则指母为贼疏云父者应是父为贼主
母既为伴亦即是贼刊正记云父王傥存恐夺我位
故名为贼母以佐助故名贼伴设谏牒释初科中固
活固亦作故正因引柰女经云耆婆生时既执针药
其母恶之即以衣裹弃于巷中无畏王子乘车遥见
乃问旁人答言小儿又问死活答言故活王子敕令
卷二 第 401b 页 X22-0401.png
取而乳养后还其母等言昔誓者柰母过去供五百
尼时故活为贫家子其尼有疾柰女常使故活医治
所治悉愈乃发誓曰愿我后世为大医王常活人身
四大之病所向皆愈等庵罗子者即上柰女初维耶
梨国梵志园中植此柰树树忽生女梵志收养年至
十五颜貌端正宣闻外国七王争聘梵志大惧乃置
女高楼谓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树所生设与一王六
王必怒今在楼上请王评议应得者取之非我制也
是夜平沙王从伏窦中入登楼共宿王谓女曰若生
男当以还我即脱镮印付女为信便出谓群臣曰我
巳得女众臣皆贺六王遂即罢去后女生故活年八
岁持金镮印见平沙王遂为太子至二十会阇王生
因让曰王今嫡子生矣应袭尊嗣遂退其位今乃为
臣也谏词中梵语毗陀亦名韦陀此翻智论有四不
同一亿力毗陀(明事火忏悔法)二耶爰毗陀(明布施祠祀法)三阿他
毗陀(明外国斗战法)四三摩毗陀(明外国斗战法)杀父有理非谓合
然自古有之犹可恕尔非辜害母者辜罪也无故加
害故曰非辜晋书阢籍为文帝中郎有司告人杀母
籍曰杀父犹可至于杀母众人皆谓失言帝闻之曰
杀父天下之大恶何其可也籍曰异类知母而不知
父杀父犹异类也杀母则异类之不若也众服其言
则知杀母无道甚矣四姓者刹帝利君临奕世王种
也婆罗门守道居贞净行种也毗舍[卯/贝]迁有无商贾
种也首陀勤身稼穑农种也此四贵贱迥异婚嫁不
卷二 第 401c 页 X22-0401.png
通王今害母大逆常情点辱王种故云污也即鄙其
王有同杀者经云不忍闻者以闻况见也闻尚不忍
况眼见乎三幽闭中贤臣者国以贤臣为辅得失系
其安危故也发起本者祗缘幽闭遭苦发心求往生
也请佛申敬即指经中时韦提下至作礼文也陈词
中初句总标阿下二句明常遣人传下四句明常遣
意韦下四句明谦敬情又阿下三句明翻华号哀请
中前巳礼竟今复礼者表殷勤故佛往赴中韦提有
感佛即垂应感应道交同一念故胜鬘感佛义亦同
此释迦巳下翻释可解(云云)释疑中疏即天台王请遣
徒后请亲往其理似乖欲须问决求法中初科不期
遇者非本请故被禁故悲见佛故喜事出仓皇故无
容缓表情迫切故挽项璎请法通问生处初科初牒
问词天性者孝经云父子之道天性也天赋之性本
乎自然天伦者伦理也楞严云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此非偶尔故问宿因本下二分旁正提婆缘起天台
云此经不答馀经说之昔于定光佛时释迦为摩纳
就珍宝仙人学法学习既成念欲报恩自惟贫乏于
时耶若达欲嫁女时有须摩提求为女婿聪明有智
而形貌丑摩纳遇见与之论议须摩提屈在言下耶
若达欢喜大赐珍宝以女妻之摩提生忿发誓未来
世世常恼为此因缘常触恼也盖下点示教意正问
标分中初分经文此之下明最要若下显无功即十
疑论云具有二行定得往生一者厌离行二者忻愿
卷二 第 402a 页 X22-0402.png
行彼文稍广须者看之四明亦云若非厌离舍此无
由不起忻求生彼无分始自初心终至等觉变易未
尽忻厌叵忘是也释无忧中据佛答者即下光台现
土乐生极乐之文也娑婆五浊通举依报人间天上
总收正报对彼极乐显此极苦释阎浮中初翻名释
义据下点经局指初中金色映树树色倍明故云胜
金树在须弥之南因树以名洲也次文二义可解明
可厌中初科初通释浊恶二五下别简依正三若下
点经偏举五浊该依正者劫是无情属依馀并正报
十恶行业亦属于正不善中大分二段初就文二约
义文中初通摄六道或下局就人论义中亦二初通
约依正二又下的指一念远离中初正释二恶极下
对简有无初中略举四种此四名字皆是浊恶之声
耳不欲闻造此四业莫非浊恶之人眼不欲见下引
小本对反可知正请中初科初释五体由下探示次
科忏悔中初示双标华梵有下引分字解释出业疏
忏篇佛日中众生痴暗喻故长夜如来智光状同赫
日净处中初正释经文据下验后请观前引玄义即
指此文以显思惟正受祇请观法下文正释故此预
点。

正宗中总分三段并上一句指定经文下二句释出
佛意审定机宜者佛巳悬鉴净土缘兴不欲自说意
在韦提机锋相捧以彰特异也净业正因者此乃的
示十六妙观正是所诠往生要术也结劝修习者韦
卷二 第 402b 页 X22-0402.png
提侍女由闻观法即得往生有兹利益欲使后人见
贤思齐别释现土初科中初叙意自二初五句明佛
鉴机特下四句正示现土二分文可见示光体中眉
间白毫众相中最此即常光经云遍照十方乃示现
也表对中初正表法两眉即空有二边光发两眉之
间故表中道诸法不出十界依正无非中道本来具
足全具出生故能遍照此即从一出多也初散后聚
者点经还住佛顶之文此即收多归一也二即下显
经旨佛说法华亦是眉间放白毫光与今经同验是
一佛乘法或说他经及偏小法则无此相故异常时
现土中上二句举山喻台此乃分喻十方国土皆于
中现岂止如须弥耶现下四句点经土略此乃结集
之意也七下历示土体自在天宫即欲界第六天此
亦略比欲天凡境岂若佛土之乐乎颇梨状似水精
故言明莹若下点土相略欲下别彰具美选土中初
科初对通简别通叙诸土者即经云是诸佛土虽复
清净等别指极乐者光台现土正意在斯信知韦提
不同聊尔良下释选定意初明摄散良方况下二明
教主缘熟是下三明即一见诸十下四明经论可据
彼文甚委讲者引说请观法牒释中初二句就文判
定初下正释二名如下依经显示引證中玄义如前
福观巳明观佛经中文有二段并约三慧而释是法
即指观佛三昧也思即思惟验与今经思惟是同无
非正观结示中初准上科以判浅深异者思惟则浅
卷二 第 402c 页 X22-0402.png
正受则深也又下次准前请以判即下正结佛笑中
光台现土意在极乐韦提选定冥契佛怀啐啄同时
机应一际大事显彰所以发笑潜通即机投于佛密
应即佛应于机不谋而合故云潜密观下引證若据
佛笑合在上科盖喜韦提选土故也祇缘因笑放光
光照王顶故节于下则知一笑义贯前后获果正释
中初明佛力遥加二蒙下因光获證三阿下翻名示
义悟无常者小乘根性由佛力加了知世相是生灭
法增修无漏观智进断欲界残思馀惑渐轻故云将
尽应是最初目连授戒富那说法巳有所證今蒙佛
力复加增进所以经云心眼无障可验尔前巳證初
二两果得法眼净也结断中以后经文不叙则知證
果即灭如向所引涅槃经云过七日巳王便命终是
也。

二明观法审定中即点经文汝今知否一句也否乃
审问之词为知不知夫人不答示同不知示不远中
初引经比校此下约义释通三义各有法喻初中天
眼则有报修之异此即佛弟子修无漏观慧发得天
眼也净名亦云阿那律以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如
观掌中庵摩勒果天眼尚尔况佛眼乎华严云佛眼
广大无边际普见十方诸国土(云云)譬下举事喻显孟
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次义中多论
问曰何法重于地何法高于空何法多于草何法疾
于风答云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空烦恼多于草心
卷二 第 403a 页 X22-0403.png
念疾于风地水火风四大皆假色香味触四微所成
心法不尔故疾于风(云云)后义中佛力者如般舟经明
三种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功德力由佛力
故虽远而近特引劣夫从于轮王显假他力青蝇附
骥后汉列传云苍蝇附于骥尾则日驰千里矣天台
亦约佛力心念论之霅川弥陀疏问曰经云十万亿
佛刹何故请观音经云去此不远答彼疏云机缘未
熟虽近而远机缘若熟虽远而近彼约人说今约土
论须知十方微尘佛刹皆我心性摄无不周虚空尚
在于心中十方岂存于性外所以小乘昧此无往生
之由大教照然有不远之理释业成中即指彼国依
正庄严莫非主伴净业共感故云成者极乐下释经
众譬利根即法作譬钝根以譬拟法佛境幽深非凡
目睹故以譬喻而得解了亦令下释经未来非止现
在兼为末世故云亦也魏志云千钧之弩不为鼷鼠
而发机万石之钟不为莛撞而起韵三十斤为钧鼷
即小鼠如来设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也正示所说
福业叙意中初句徵起即下释通初二句总判合行
非下二句别显相资有下六句互彰过失二下诸句
结示劝诫大抵福慧譬如目足有目无足寸步不前
有足无目触途成碍目足更资凉池可到比方福观
其可偏乎释文通标中经云欲生即索机也欲以希
须为义故云志愿当修言其决定不可阙也别释分
示中初通明大行诸佛因地皆修此三未必专为往
卷二 第 403b 页 X22-0403.png
生净土验知三福通为助道菩萨所修故称大行第
下分示三业凡夫业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
德昊天罔极父母之恩可校量哉模范于我曰师德
腊居尊曰长生我慧命育我法身非师长而谁华严
曰不知恩者多遭横死常人尚尔况父母师长乎下
明十善文相可解共业中翻邪乃约创染佛法为言
但归无戒者言归未必言戒戒必兼归除具足戒馀
皆三归下发也不共业中初分释四句上下别简自
他无上道心即佛心也此心遍该法界故名大心善
恶因果彻见本源了非他法全即自心故名大信圆
顿佛乘诠示三智由读诵故一念开发故名大解即
此自行而用化他尽未来时无有疲厌故名大行如
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故示不令退堕也
然上三业自浅阶深虽是凡福共行但在行人圆融
观智体达解了一一称性皆无作业也总结可知。

正观敕听中谛听者摄耳存心不沈散也他文或以
念之属修则三慧备矣烦恼必该三惑二死准知此
法专被下凡非干圣位指清净业为十六观可照前
文清净业处唯请观耳赞请中契佛本怀所以赞善
兰盆经云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是也劝嘱
中初指经文阿下二句明所嘱人由下五句明所嘱
意如下三句点所嘱词文下分节经文初文佛所教
者即指十六观门是佛说故次文依观修习获见彼
国功由佛力仍点方便即佛力也经举镜喻者妙宗
卷二 第 403c 页 X22-0403.png
云观法如镜修之如执观成土现如见面象获證中
初据文判位(委如扶新)若下评论见当经文既云应时即
得似指见生准下则知悬指他世妙宗亦云即者方
将也此会闻观将證法忍乃是通说未来众生修十
六观能得无生非谓韦提巳證得也(正因引仁王五忍分判位次又
云二世皆获證者非)示法初科见土由中大权引实者此愿韦
提本住法身为欲发起净土因缘示同凡法如来据
迹言是凡夫经云心想羸劣者惑障厚重无观慧力
故天眼彻见内外乃真天眼也凡仙即诸天五通之
类也小圣如小乘四果之人也那律天眼第一但见
大千岂能越十万亿刹见安养乎信非凡小之天眼
也大经云菩萨所得清净天眼异于声闻缘觉一时
遍见十方世界现在诸佛是也释异方便文有二义
初义光台现土则局次义十六观法则通此是如来
权巧令见则与法华秘妙是同也欲下释疑佛佛皆
具权实二智实在自行权属化他示请意中初分文
此下二结叹自巳得见复为他请可验韦提是大菩
萨明苦逼中初指浊恶如前疏下次释五苦尽此科
文并台疏也妙宗云初以五道非乐释二以五罪招
报释地狱烧煮苦饿鬼饥虚苦畜生屠割苦人间八
种苦天上五衰苦次释者以由圣意多含更明五恶
招于二报名出大无量寿经五种之过即五恶因遭
难犯法即华报也故彼经云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
罪趣向罪报亦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
卷二 第 404a 页 X22-0404.png
心摧碎精神痛苦等(云云)后堕三途即果报也然此二
报本无五相皆从五因而立五名彼经五文之后皆
结云是一大恶一痛一烧乃至总云五大恶五痛五
烧故知二五皆从因立正陈请中初句牒经云何乃
是审问之词下列三义即三障也生不值佛无明盖
覆故浊恶转盛三业粗强故苦逼益深四相迁移故
业下结显请意。

三示法分文中专注西方故云系想此且通标云何
上正示系想之法该十六观随释云系念中文有四
段初的指一方故下引经论證十疑论云专念阿弥
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般若经云
文殊问曰云何速得阿耨菩提佛答当修一行三昧
入此三昧者于空闲处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专于一
佛念念相续等比下简异馀观义下结劝详审别列
叙古中初句标自下叙古失中今下明今得要未入
文前通叙教意故曰悬谈托境修观必须委曲故云
心要明今分十六中先分彼此次分总别对文可见
后十五中前五即水观至楼观也后十即华座至九
品也分前五中初能所相依想水成冰意在观地自
馀一切皆依地起是故地属所依后三属能依二地
下总别相摄此五并依报也后十中复分为四一者
观佛二观侍者三观普杂四观徒众此十并正报也
结显中上三句结前下二句显后若此分对者通指
四科也彼此总别能所依正历历分明则使行人受
卷二 第 404b 页 X22-0404.png
诵忆持临文不壅矣。

初观落日示意中譬如迷人四方易处不凭标指则
昧归程俾观落日庶可投心妙宗云系心之法须落
日者欲令定想趣于西方是向弥陀所居处故初正
示次引證渺漭大水通漫之貌漭模朗反明所观中
想即观者若据作想乃属能观而经中欲简非生盲
人方可修观故有此语非能观也须简胎中失目者
盖由生下有目之人巳曾见日非所简故能观中分
节经文为四示修仪中起想即运心思惟乃指观前
方便故云发观坐禅之法修观最要初心未谙故须
略示当于静室身就绳床结跏趺坐以左脚置右脚
上名为半跏更以右脚置左脚上牵来就身令齐两
䏶名为全跏随意皆得次整衣服不得太宽宽则袒
露不得太急急则气壅次当正身不萎不倚项脊相
对其头不低不昂平直自然勿以力制左手累于右
手之上顿脚䏶间合眼令断外光合口令断外风次
令气息调匀心离昏散故天台云调身则不缓不急
调息则不涩不滑调心则不浮不沈三事若调观道
可获也坐不背西传记非一今云古晋如往生传云
僧睿法师弘赞经法常回诸善愿生安养坐卧罕曾
背西等次观相中经云谛观即心日即是境是故疏
云心境相应心照于境境照于心能所一际间不容
发湛如止水廓若太虚故云凝然不动即此不动是
为定体释经坚住不移之语也三成相中日之将没
卷二 第 404c 页 X22-0404.png
必落于西光影㘅山似如近地云霞四散愈见光辉
无以比状如鼓悬空专观落日送想西方则不迷归
趣也(正因云日午难观落时明了者非也)四常观中想成相起相全心
现犹如流水念念增进闭目开目常在其中稍有间
断则丧前功结示中指经最后二句简非他观故名
日想此观居首故名为初观彼依正初科初标简中
盖由二五两观名同世人致有改后经文作池想者
彼此两分永无滥矣。

水观初科言立意者此下观彼依报而最初即令观
水推其所以故云立意文中初约有无真似以释经
意欲假此土凝水作冰然后因冰观彼宝地如来悯
物权巧若斯疏下引證表即取象验非真正观法想
水中初节经文各有分齐缘此水冰非本正意祇欲
借似比真所以水冰才成即接地观也当观牒释中
初明想水见水澄清者但随行者心想至处不可定
拘湛然不动者全自观心之所发现故以无分散意
释上澄清也次下变冰后变琉璃寻经可解地观中
初明地体此想成巳一句结前也见琉璃下二句正
明地体也内外即上下也二明幢擎即经下有金刚
至不可具见一段文也金刚即是幢体不可破坏故
名为刚八方出角故云八楞百宝即指幢之庄饰幢
复有珠光色映地状如千日交光相罗故难具见庄
严地面中金绳者即以黄金撚成缕线纵横分布也
杂厕间错并交罗也复以七宝于金绳内界出华纹
卷二 第 405a 页 X22-0405.png
不相参混故云分明举世华塼彷佛比象大本云自
然七宝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
相间入光色煜耀微妙奇丽等宝光中即上金绳七
宝复放众光光之相状如华星月台阁中合宝光者
指前地面五百光也光色和合蟠结空中化作楼台
数有千万尔雅云四方而高曰台陜而修曲曰楼杙
长者谓之阁即今重屋也乐器中经云两边乃是趣
举疏约四面释之说法警众者因风出声无非法语
如小本云闻是音者皆念三宝故云警众八风者淮
南子曰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
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飂(音流)风西北曰丽风北
方曰寒风彼无时节者大本云无有四时春夏秋冬
不寒不热常和调适四念处者盖由众生计身为净
以苦为乐无常计常无我计我佛以四法反而破之
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四智是念四倒是处初观色阴二观受阴三观识阴
四观想行二阴及馀一切诸法究而言之不出色心
尔此乃大小圣贤入道初门也经没不净而谓之空
疏约计亡以释执净之计才亡则知此身当处空故
第三地观初中备在前文即上地体庄严等相蹑前
即此想成时一句也结劝即一一观之巳下文也(诸记
从初至名第三观为蹑前佛告巳下至尽文为结劝者非)次科释思惟谛观中总
别相者地体为总自馀庄严属别嘱令行者一一了
了不令散失岂非结劝乎简时中初正释所除间字
卷二 第 405b 页 X22-0405.png
去呼有下二斥世妄改善导玄义亦作睡时或下三
斥局非通经属化教通被道俗若谓有妨食观出家
则可何关俗事今下申今正义又二初对他简异故
下二引经明据粗见中观前方便心境未合故云渐
想粗徂古反粗也略也正受中初翻名想下示义如
下喻显言下牒释对前方便故名正定定慧不偏故
名等持大品云佛告曼殊室利云我昔初学作意现
入此三摩地如善射夫初学射业注心粗的随所欲
射发箭便中然后任运能住任运出入不复作意等
言思叵及者唯證乃知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也彰
益中初科才说地观便嘱受持欲彰教意故须释出
前之二观是此方物境界既劣观力未深且为由渐
岂能脱苦地观乃是彼土所依境观俱胜方获大益
义当敕告对前序分曾嘱故云重也俾还耆山再述
故云转也正彰益中上三句即经若观至之罪也下
三句即经舍身至无疑也疏科此去名为彰益验非
结劝引示中传云大行不原姓氏唐乾符中于泰山
草衣木食行法华普贤忏法三年得见普贤深庆宿
因弥自策励念巳未之有證殆忘食息末年姑以佛
道所修未专一境幻身磨灭复何受生遂入大藏精
诚扣意信手抽经毕命受持乃获弥陀经日夜诵持
络绎安养未三七日俄于半夜睹琉璃地莹净在前
心眼洞明见三圣相无数化佛于时远近相传闻于
僖宗诏入大内问其所见行具对之帝悦曰此精进
卷二 第 405c 页 X22-0405.png
之所致也赐号常精进菩萨仍赐爵开国公焉后一
年得疾而逝(云云)三昧既成不劳作意任运现前故云
吾无观想(或云不伐遣相者非)辨邪正中二初正释今经虽下
二对简馀观文有通别二意通则一代大小观法皆
邪别则独就今经自简又恐错认偏邪之语故复指
破斯乃疏主深得如来甄别之意他不见此徒自呶
(馀如扶新)

四树观中初科可知者地想成巳结前也次观宝树
生后也而下别点对告下有不标于兹通示次明观
行标分中初从观宝树下至亦于中现是所观也次
从见此树巳至皆令分明六句是能观也所观体量
牒释初科即经观下二句树相多种者即下行数高
量光明华果等也佛将欲说故先嘱之二行数中即
经作下一句初约一国总说次约随处各论三高量
中即经一下二句初出由旬梵号而无正翻义取两
土邮亭传舍以为准则经律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
里下品四十里多取下品为用八千由旬计有三十
二万里也若据大本云彼佛道树高四百万里其本
周围五百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随机所见故不
同也光明庄严中初树叶即经其下三句彼无寒暑
常时郁茂也二色光中一一华叶至以为映饰也经
文初二句总标琉璃下别示琉璃具云吠琉璃此云
不远以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宝故以
名之颇黎正云窣波致迦其状似此方水精然色有
卷二 第 406a 页 X22-0406.png
赤白者玛瑙梵云摩婆罗伽隶宝色如马之脑因以
为名车渠梵云牟婆洛揭拉婆此云青白色宝尚书
大传云大贝如大车之渠渠谓车辋经云绿真珠亦
有赤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故珠体赤珊瑚智论云
海中石树也述异记云珊瑚树碧色生海底一株数
十枝枝间无叶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馀琥珀似玉
颜色红润或云千岁松脂化作经云众宝故引大本
而转释之彼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或有金树银茎华果或有银树金茎华果乃至云或
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
瑚为叶玛瑙为华车渠为实等文广不录三珠网中
妙真珠网至色中上者也如疏次第节文消释七层
七网从上至下乃约竖论网间宫殿七重网内各各
皆有五百亿也梵王居处即初禅第三天也翻名中
能雨众宝故曰能圣内外莹洁故云离垢所求皆得
故曰如意以此珠宝结为组缨网络身首以为严饰
珠光洞彻照四千里虽以百亿日月比之珠光犹胜
故云不可具名馀文可解二华果庄严总举中相当
言其行不参差相次言其叶不疏阙故大本云行行
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
相当等别示中初叶相可解二华相中阎浮树大者
百由旬其果可食色如烂椹华之宛转犹若火轮疏
以风车状火轮相树果中体相如帝释瓶者大论第
十五云有人贫乏常供养天天悯此人现身问曰汝
卷二 第 406b 页 X22-0406.png
求何事答曰欲求富贵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
曰所须之物皆此出等今以果相状如此瓶未测大
小以叶度之亦可见矣变幢盖中即上诸果所出光
也光化幢盖盖中复现佛事佛国佛事则局一化佛
国则通尘刹示能观中嘱令行者心境分明前但云
树与华果等而不及枝今试说之故云必兼又恐枝
茎相滥故复拣之。
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