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320b 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卷第五
日东 沙门 实观 分会

【【钞】五第十一势至观二初分科叙意二初分科。

【疏】第十一势至中有三初明因光神力制二种名
次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下明与观音同异后除
无量劫罪下劝修。

【钞】二叙意二初略无下约当门明阙真观。

【疏】略无观法当不异上故不重明。

【钞】观佛真身乃立观云正观佛身等观音中云正
明观菩萨身今势至观但云因光神力制二种名
及云与观音辩同异何不例上各立观法故疏出
意云略无观法当不异上以大势至与观世音身
量大小皆悉同等此令行者辩异之后用观音观
观势至身何须别立。
○二所以下兼观音明无像
卷五 第 320c 页 X22-0320.png
想。

【疏】所以观佛先作像想后观法身菩萨直明法身
者但佛法身妙极不可一往而观故先作像想流
利后观法身则易菩萨者观佛既竟次二大士是
眷属庄严如王来即有营从有佛必有菩萨也。

【钞】观成见佛真法身后观二侍者岂须更修像想
方便耶。
○二依科列经三初因光神力制二名子
科二初遍示诸光。】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
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
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钞】二但见下正立二名。】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
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
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钞】光照十方故立无边光为名令三途人得佛十
力故立大势至为名也行者应知即举身光名智
慧光以是邻极色心不二若不尔者焉得色相名
为法身。
○二明与观音同异子科三初此菩下正
明同异。】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
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
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
普现佛事馀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卷五 第 321a 页 X22-0321.png

【【钞】二此菩下更示行坐。】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
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
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
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
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
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钞】观音行坐岂不动地集佛等耶但于势至观中
说耳若不然者何得云除顶上宝瓶馀与观音等
无有异。
○三作此下结成观相。】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
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钞】经云色相疏称法身若非全色是心色由心造
安令色相即名法身此乃三谛一境之法身发我
三观一心之般若相冥见相则三脱圆彰故云佛
法界身入心想中疏云念佛三昧解入相应非此
相应不发胜相。
○三除无下灭罪以劝修。】

「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
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
势至。」

【【钞】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者以二菩萨唯有
顶上化佛宝瓶二种有异馀相皆同同异分明名
具足见。
○六第十二普往生观二初疏科二初对
杂辩异。
卷五 第 321b 页 X22-0321.png

【疏】第十二普观普杂何异而为二耶普观作自身
往想称彼境界一一具观杂观明佛菩萨神力自
在转变非恒大小不定或随物现故名为杂以此
为别。

【钞】二普中下就普分科。

【疏】普中有二初从见此事时当起自心下作自身
往想次无量寿佛化身下佛及菩萨化身来现也。

【钞】二经文二初明自身往想。】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
结加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
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
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
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巳名见无量寿佛
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钞】上来诸观先依次正先主次徒虽皆观成未为
普总又未想身生彼亲见故今令想身终生彼一
时普见非独所观境界顿足亦乃往生心想成就
可类前文依报之观初地树池等别观至楼观成
四事总见名为总观然但能总依报四事今想生
彼普见普闻依正诸相故名普观问上品上生乘
金刚台上品中生乘紫金台上品下生入金莲华
今三圣观成方修普观合是上品上生之者何故
同彼上品下生耶答十六观人对九品位义有多
途今且一往以三圣观及普观成当上中品杂及
卷五 第 321c 页 X22-0321.png
三辈四观成者方是上上故上中品终时虽见坐
紫金台此台到彼成大宝华经宿则开此文亦云
生极乐界于莲华坐作开合想莲华开时见佛满
空及说妙法正合上品中生之相若上品下生华
开七日乃得见佛仍于众相心不明了故知此文
与上中品生相正齐若其以品对别圆位至三品
观方得委论。
○二无量下明三圣来现。】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
行人之所。」

【【钞】上想终后生于彼土见佛菩萨今想未终三圣
常来入我心想良由当念即是来际故能预想将
生之事复由生佛体不别故故令三圣不来而来
斯乃三观一心作是双运致令心佛往彼来此故
知观体不可言思。
○七第十三杂明佛菩萨观今
评此观略有二意一为前观佛及菩萨胜相不成
者乃令舍大而观丈六二为观前胜相巳成之人
令其更观胜劣化用遍十方界使品位增进若谓
不然前观既成修后诸观有何益耶疏从前意故
作拂疑生重释以观成者自知经意是故大师从
初意示释此为二初分科。

【疏】第十三杂观有二第一观丈六像第二无量寿
佛身量无边下明弥陀变现自在坚固行者常令
习观修行不倦。

【钞】二随释二初佛告下观丈六像。】
卷五 第 322a 页 X22-0322.png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
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钞】经若欲等者行人于前依正诸观修虽不久求
生之意弥加敦督名为至心故令此人舍胜观劣
未观二侍前想弥陀故云先当观于一丈六像行
人欲托彼土莲池故令观像在池水上应知胜身
既心作心是岂今丈六非作是耶圆人作为皆了
唯心全具而变全变是具具变不二故观佛相胜
劣皆然。
○二明弥陀变现子科二初示化主随物
二初如先下劝常修观。】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
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钞】二阿弥下拂去众疑。】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
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
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钞】疏二初所观下示相问疑。

【疏】所观若大若小皆是佛身拂去众疑生人重意
众云何疑。

【钞】二前闻下示疑明破。

【疏】前闻广大无量今闻观小疑非佛身于小不敬
故须拂去明皆是佛生其重意。

【钞】胜身观法修虽不成而且得知广大无量今闻
卷五 第 322b 页 X22-0322.png
观小顿违前说宁免轻疑为拂此疑故说弥陀神
通如意能大能小皆全法界但以重心观令成就
勿疑身谢不生西方。
○二明补处同生二初观世
下明劣应同众生。】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

【【钞】佛应既随万物补处亦同众生。
○二但观下仿
胜身论观法。】

「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
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钞】前明观音胜身观法先想冠髻则令众相次第
皆明势至观中髻有宝瓶其馀身相不异观音以
此二种是二大士身之别相令修观者但观别相
别相若显同相则明。

【疏】但观手相者有作头首解者上言观音头上天
冠中有一立化佛势至头上有宝瓶以此为别作
手解者上云其手柔软有八万四千画以此宝手
接引众生皆是经文用无在。

【钞】疏释首相虽通两说然头首之首手足之手皆
是别相悉可以别而显于通应知观佛丈六之身
先观白毫方彰众相备如前疏约释迦说。
○三后
三观明三辈往生四初立观所由。

【疏】第十四上品生观此下三观观往生人者有二
义一为令识三品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二为
令识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品也。
卷五 第 322c 页 X22-0322.png

【钞】此中二义初即杂观观劣应者位在中下令识
三品进修胜观登于上品次义即是前观胜应及
修杂想了随机化在八九信今令此人以妙三观
分别九品即大本三辈事理穷深登第十信既云
此下三观观往生人有二义乃是修前观法行者
观于九品往生之相非是凡小求生之者读今三
辈经文改转行业纵通此义亦是傍兼非今增进
观行意也。
○二释会经论二初会论即无量寿经
论今云往生论是也天亲所造有十七成就至第
十六大义门成就中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
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长行释云故净土果
报离二种讥嫌过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二
乘人二女人三诸根不具足人无此三种过故名
离讥嫌也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
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此十七成就俱明彼土
果报故无二乘等悉约彼土非是此方二乘等不
得生也恐惑者不晓故和会解释之分二初会二
乘二初会不生。

【疏】释会经论者问依往生论二乘不得生此经中
辈小乘得生答正处小行不生要由垂终发大乘
种尔乃得生经说现今论举本始。

【钞】且据彼论二乘种不生句并于此经小戒得生
以具足戒及沙弥戒等是小乘种故二说相违而
为诘问今以住小回心以会释之坚住小道志趣
卷五 第 323a 页 X22-0323.png
无馀不求净土故云正处若回小向大转小乘业
作净土因故云要由经就现今向大时说是以得
生论就本始住小时说是故不生然论说彼土无
二乘人由在此身因转故也。

【疏】何故复證小果释虽复垂终发大心先多学小
至彼闻苦空无常发其本解先證小果得小果巳
于小不住必还入大。

【钞】二何故下释證果云垂终回小向大方生彼国
何故中辈三品行人生彼复證小乘果耶今释意
者回心故得生惯习故證小知大證小不执偏真
而为究竟不久證大也。
○二问论下会女人。

【疏】问论女人根缺不生此经韦提希及五百侍女
同皆往生释言论说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为言
生彼国者净根离欲故无女人身根精上故无根
缺经语初往故有善心一切得往。

【钞】复举论偈女人根缺不生之文并于此经韦提
侍女得生之说而为诘问今约彼此会释二说论
就转报是故彼土无有女人及根不具者若名若
体经就此土修净业者故有善心一切得往故大
弥陀经薜荔多蠢动蜎蜚皆得往生故知经论无
少相违。
○二问大下会经二初对经双问。

【疏】问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经逆罪得生。

【钞】逆罪得生即下品下生文。
○二释有下立义双
释二初悔有轻重。
卷五 第 323b 页 X22-0323.png

【疏】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
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
多无重悔故不得生。

【钞】上即利根下即钝根俱舍云愚智所犯轻重不
同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
亦沈水为钵铁大亦能浮涅槃云智者有二一者
不造诸恶二者作巳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
者覆藏如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至涅槃会身疮肿
热生重惭愧悔过自责耆婆劝往佛所佛为说法
得无根信文载涅槃梵行品此经明逆罪得生净
土者即同阇王上根利智能重心忏也彼经不生
者下根愚人至于临终不能重悔也。
○二二者下
约行有定散。

【疏】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馀善业
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不得往生大
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

【钞】大本就此者指上散善力微也此经明观者即
观佛三昧问若定力得生下下品云此人苦逼不
遑念佛善友告言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
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此与大本散心十念
理应无别答此虽造恶巳曾修观故使临终善友
劝称十念定心则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缓人也修
观故乘急造恶故戒缓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纵现
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所以华开
卷五 第 323c 页 X22-0323.png
见二大士说实相法自非定善孰至此乎故十疑
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并是宿善业彊
始遇知识等当知作此解释方合此中定善之义
若本不修三昧之者则属前悔有轻义也。
○三依
品定位二初通示九品二初就三下示三中具九。

【疏】就三品中更为九。

【钞】经文显示三辈各三。
○二判九品属三二初上
品下约位判。

【疏】上品之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中品者从
外凡十信巳下下品即是今时悠悠凡夫。

【钞】虽分九品以义定之不出三位即内凡外凡及
悠悠者然习种解行及十信名乃是别教地前凡
位以为今经往生位者略有三意一别位次第对
品显故二别具四观收机广故三九品多判所观
人故若以九品判今能观圆观位者则以三贤对
今十信彼之十信对今五品悠悠即对名字人也
以名字位通修未修故应知疏用此之三位判九
品人其意深细不可粗心今试略言盖一切善若
能回向皆净土因仍一切恶若能忏愿亦净土因
故种种善修之浅深无非九品其一一恶约忏功
力亦皆九品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下下品恶通
上上品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
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如五逆
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阇王重悔得无
卷五 第 324a 页 X22-0324.png
根信即是上辈三品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
分九品中间七品若善若恶若修若忏随功浅深
一一皆须明于九品若据经文下三唯恶中下世
善中中中上即小乘行上三唯大疏则纯用大乘
三位判九品者以中三品回向大乘故下三品人
依大灭罪故故九品行一一成大随一品行若至
三贤皆上三品若至十信皆中三品全未伏惑即
下三品应知经为收机尽故故以大小善恶分其
九品盖约增胜高下互显也大师得意乃约三位
判乎九品则何机不摄何行不深乃由妙解大小
观行善恶之业全修即性一一具于四种净土但
能回向随功能显四种乐邦如是说者多约一行
随功浅深历于九品亦自有人节节改行历于九
品若以三位定其高下改与不改皆悉不滥问今
十六观既是圆修为一一观皆通九品为须节节
改观入品答虽俱圆观而所托境随其宜乐有改
不改合有二途若就现文多从改观历于九品以
初心人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胜境难
观是故如来设异方便先观落日于西定心疏云
除五逆罪下辈自论故知妙观想落日成当下下
品次以三观想水结冰合在下中转想琉璃粗见
彼地可对下上若得三昧见彼宝地及宝树宝池
虽五品初而五住圆伏名得三昧品当中下总见
依报五品中心合当中中华座观成五品后心即
卷五 第 324b 页 X22-0324.png
中上品此之三品虽成三昧能伏五住见惑未断
事识犹存未可即观胜妙身相故修三观观于宝
像像想现前见思俱尽所以尽者以事定力深能
伏思见断即登圆第七信即上下品事识既尽全
依业识可观三圣真法之身及普观成在八九信
即上中品故难思相法界光明十方佛事悉能洞
见后修杂观及三辈观成当第十信即上上品内
外尘沙任运除尽故随机应相及差别行业观察
明了宣示无穷此约修者从微至著三圣观成后
修杂观及三辈观故当如此若观胜相不成就者
始依杂观及丈六身此人或在下之三品或沾中
辈今观九品必能进功从劣观胜求预上流是故
疏云令识三辈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此从节
节改观次第入品如是说也有因改观超品位者
不可定判此上皆从次第改境修观者说其不改
者十六境中宜乐何境即用妙观修之不舍乃从
名字修成观行入相似位历乎九品然十六中佛
境最宜从劣观胜成于九品故疏令观释迦毫相
以为初心入门之渐杂观令观一丈六像经虽不
云从一相入据理合然若般舟经则从足下千辐
轮相次第上观至顶肉髻故知但解今家住前三
位以判九品于境于行改与不改次比自成也非
独今经九品如此法华五品其义亦然解一千从
矣。
○二何以下以经验。
卷五 第 324c 页 X22-0324.png

【疏】何以得知上品见佛闻法便悟无生故是道种
人下品备造四重众罪亦得往生类此似尔。

【钞】以无生忍位在别圆初地初住非别十向圆第
十信何能见佛便登此位上上既尔诸品例知复
以造罪验下三品以别圆教内外凡位不造众恶
既约罪说知是未入外凡人也类此似尔者经不
明示故以得悟及造罪等比类验之此乃大师尊
经谦巳近人判解不逊者多。
○二别明上三二初
上品下约三位定。

【疏】上品位当道种中品位当性种下品位当习种。

【钞】上以三品判于九品下至悠悠今则别明上辈
三品故约种性以分三位璎珞经明六种性一十
住习种性二十行性种性三十向道种性四十地
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问今此上品是出假
位合在秽土利益有情何故求生净土耶答大论
四十三正有此说故彼问云菩萨法应度众生何
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国土中答曰菩萨有二种
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
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土好多为众
生者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故知一等断惑
菩萨而好乐不同故有二别又论第四十五云菩
萨有二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后度众生有先成就
众生然后自成就功德者故知今十向菩萨求生
净土乃是先自成就功德人也故十疑论明未得
卷五 第 325a 页 X22-0325.png
无生忍巳还要须常不离佛故须求生。
○二一得
下约二义求。

【疏】一得道有迟疾二所乘有异初则金刚台中紫
金台下金莲华。

【钞】上上生巳即悟无生法忍上中经七日得不退
转上下经三小劫住欢喜地得无生忍證念不退
即欢喜地也。
○四随文解释三即十六中后三观
也疏前标云此下三观观往生人若但读文不名
为观必须览经所诠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微
妙之观照于心性本具净土因缘果报生佛咸然
三无差别诸佛净土因果巳满能应众生众生由
具净土因果能感诸佛感应缘起不一不异一一
融妙相相宛然随品随功感佛感土观之不巳则
难思俗谛净土因缘自然明了明了之位大判有
三若相似明当上三品若观行了即中三品名字
观解属下三品论断伏等虽有高下而皆了知一
切善恶回向忏悔皆通九品或共不共或超不超
或改不改或进或否状类万差难以言具若不尔
者岂得名为观于三辈往生人耶初十四上品生
观三初上品上生二初分科。

【疏】就初中文为三第一标第二若有众生愿生彼
国下正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复四初明修因
第二从生彼国时下明值缘第三从行者见巳下
正明得生第四从生彼国下生后利益。
卷五 第 325b 页 X22-0325.png

【钞】二随释三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钞】二释四初明生因。】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
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
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
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
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
至七日即得往生。」

【【疏】至诚心者即实行众生至之言专诚之言实深
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云深心亦从深理生亦
从厚乐善根生故十地经言入深广心涅槃经云
根深难拔故言深心六念者佛法僧施戒天六事
安心不动称之为念也。

【钞】经有二段初段既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知此
三心是一人发次段乃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
生据此合是三人各修成三种行然修之在人或
别一行或兼馀行或具足修但能位至别教道种
圆第十信即得名为上品上生言至诚等三心者
此与起信论中三心义合彼云一者直心正念真
如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今初至诚疏以专实释之非
念真如岂名专实解于深心疏虽三义而不相舍
求高深果顺契深理欲契深理须厚乐善根此乃
卷五 第 325c 页 X22-0325.png
立行依理求果也二经證成三种深义不出彼论
乐集一切诸善行也经回向发愿心疏虽不解义
当彼论大悲拔苦之义盖以真如实念趣果善心
二心功德善巧回向愿生净土速證法忍广拔一
切众生苦恼然此三心顺于三法何者初念真如
平等一性次二即是自行化他二种修义既是修
二性一乃就圆融三法而发心也今此三心一念
中修见思尘沙任运先去入第十信故当此品若
此三心但能圆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当下三品
文在此中义该下八经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以
无缘慈不害物命知性离非心具诸戒读诵方等
者随文成观也修行六念者涅槃疏云前三念他
后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戒是止善施
是行善天有近果远果远即第一义天也安心下
释念义谓念同体三宝一心戒施第一义理悉不
为二边所动故通名念经回向发愿等者总论不
杀等皆须善巧回向愿生净土證无生后广度含
识经具此功德者或全或分皆得言具一日乃至
七日即得往生者上一一行修之成就至道种位
长时弥善下至七日或唯一日皆得预于上上品
生也此等悉须约于断伏及全未伏分下八品若
不尔者岂令初修六念等人三惑尚炽便登极品
耶须知九品难将法定只可随功此去科节经疏
分明钞不标也。】
卷五 第 326a 页 X22-0326.png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
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
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
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
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
心。

行者见巳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
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巳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
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
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
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疏】无生忍言登初地也陀罗尼者一能持善二能
遮恶是总持也。】

「是名上品上生者。」

【【疏】上品中生者有三第一标第二释第三结释中
有四初往生因第二行此下明值缘第三行者自
见下得生第四行者身作紫磨金色下往生利益。】

「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
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
乐国。」

【【钞】上品中生明生因云不必受持方等经典善解
义趣等者是义持人不乐读诵但于经中取一句
卷五 第 326b 页 X22-0326.png
偈深穷旨趣于绝言思深广之理心不惊动又复
其心安住中道不为二边之所惊动了达因果皆
是实相名为深信虽不遍习或闻大教赴机异说
知显一理不生疑谤此一种因亦通九品但令此
观位至圆教八九信位故当此品若第一义解全
未伏惑秪在下品三品摄也如常不轻不专读诵
但以一句礼拜授人深知义故多年不懈此以第
一随喜品行始从名字历于五品至六根净故知
读诵等四品行皆可从于名字修之至六根净若
證分真无偏修者也。】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
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
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
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
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
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
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
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
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疏】甚深第一义者谓诸法实相言语道绝心行处
灭名之深妙精进最称第一阿耨不退转者谓道
卷五 第 326c 页 X22-0326.png
种菩提亦通是道种地不退位现前受记者四种
受记一往现前也。

【钞】生后利益中疏云名之深妙精进等者以闻众
声说第一义能成趣理不思议观既顿泯绝情尘
微碍是故进趣其疾如风比馀事行杂而且滞故
此精进最称第一疏牒阿耨不退释云道种菩提
等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为无上正等觉斯
是行人心之本性所求之果于此不退其位有三
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之位习种性
也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之行当性
种性及道种性也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永不失
中道正念圣种性也上中生者此土巳得性种菩
提到彼一劫始得无生圣种不退今于七日所得
菩提不退转者义当道种菩提不退也通名地者
凡圣所依皆名地故四种授记一往现前者净名
大疏出四受记谓未发心记密记现前记无生记
言一往现前者以现前记通于凡圣今无生位佛
就一往通名现前耳。】

「是名上品中生者。」

【【疏】上品下生中有三初标第二亦信因果下释第
三是名下结释中有四第一明往生之因第二行
者命欲终时下值缘第三见此事时下得生第四
一日一夜下生后利益。】

「上品下生者。
卷五 第 327a 页 X22-0327.png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
愿求生极乐国。」

【【钞】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同上中品故名
为亦彼以解了第一义谛而为别行此以但发无
上道心而为别行究理摄生标心虽异从凡入圣
历位无殊谓依无作四谛妙境发四誓愿名为真
正发菩提心未度苦者誓令得度阴入皆如故未
解集者誓令得解尘劳本净故未安道者誓令得
安即惑成智故未證灭者誓令得證即生成灭故
发此道心亦通九品名字中发自有静散即下三
品观行五位即中三品相似既分三般种性即上
三品今习种发故当此品此心深运分真可阶岂
不能至上上品耶约位判之无法非九。】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眷
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
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巳华合随世尊后
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
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
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
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疏】得百法明门者地论云入百法明门增长智慧
思惟种种法门义故欢喜地者初證圣处多生欢
卷五 第 327b 页 X22-0327.png
喜也。

【钞】生后利益中经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
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者以此品人位当习种见
思虽破尘沙未除故于众相心不明了过三七日
进入性种侵断尘沙故八万相一一分明自此三
劫游历十方供佛闻法进入道种登于初地此地
即得百法明门言百法者如百法论所出名数今
于此法皆證三谛乃以百法而为明达三谛之门
三谛若明则了一切是故论云增长智慧思惟种
种法门义明此义故心大欢喜故名欢喜地也。】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疏】第十五中品生观中品上生者有三第一标第
二从若有众生下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有四
初明生因第二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下值缘第
三从行者见巳下得生第四从当华敷时下明生
后利益。】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
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疏】五戒者不杀盗淫妄语饮酒也八戒者加不上
高床不著华鬘璎珞香涂身薰衣不得歌舞作乐
及往观听也。

【钞】中品上生明生因中但言众戒斯乃略举三学
之初也若据生彼闻赞四谛便成罗汉三明八解
卷五 第 327c 页 X22-0327.png
以果验因不专持戒合修小乘理观事禅但未證
果犹在贤位于临终时闻赞方等回心向大愿生
净土然回向心须至别教七信巳上圆教观行四
五二品方是中品上生人也若其小行巳至忍位
及世第一但案位回即当此品若在暖顶及外凡
者须猛利回超入此品大约小乘并世间善从回
向心深浅高下判于九品。】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
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见巳心大欢喜自见巳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
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
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
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钞】生后利益疏二初正释经文。

【疏】四谛者苦集灭道也罗汉者应供不生杀贼也
三明者过现未来明也六神通者天眼天耳他心
宿命漏尽身得如意此六悉皆无壅故为通八解
脱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者内无色相外观色
三者净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非想处
八灭尽解脱也此八中前三种微妙五欲无染无
著中四于下得离后一能脱心虑故名解脱亦名
背舍背者背彼净洁五欲也舍者离是著心也。

【钞】四谛者既是共二乘行由宿习故而闻生灭无
生二种四谛也生灭者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
卷五 第 328a 页 X22-0328.png
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无生四者苦
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次三
明者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此三
名明复得名通馀三但得名通者婆沙云身通但
是工巧天耳但是闻声他心缘他别想而巳是故
非明宿命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
大厌离漏尽正观断惑是故此三称明大论问通
明何别答直知过去等名通知过去等因缘行业
名明次释八解脱一内有等者内色即内身骨人
也为修八色流光故存骨人欲界结使难断故以
不净心观外色也位在初禅能脱自地及下欲界
二者下位在二禅二禅内净故坏灭内身骨人欲
惑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三者下除外不净相
但于定中练八色光明清净皎洁故名净也位在
三禅四空处者若灭根本四禅及三背舍等色一
心缘无边虚空而入定即观此定依阴入故有无
常苦空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五识处者
若舍空缘识入定即观此定虚诳不实而不受著
六无所有处者若舍识缘无所有入定时乃至而
不受著七非非想处者若舍无所有处缘非非想
入定时乃至而不受著八灭尽等者背灭受想诸
心数法也诸佛弟子患厌散乱心欲入定休息以
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身證而想受灭也前三等
者位在色界能离自地五欲也中四等者位在无
卷五 第 328b 页 X22-0328.png
色界皆展转离下地然前三亦离下中四亦离自
地互现说耳后一可知亦名下背舍因称解脱果
名。
○二释会下释诸疑妨三初会小乘不生疑。

【疏】释会者论明小乘不生者决定不生此中得生
退菩提心得生至彼处无漏道熟即證第四果大
论亦然或接引小乘然彼实无。

【钞】疏与释论取法华意会于今经及往生论论云
不生据决定性入无馀者今经云生是退菩提取
小乘者疏前会云正处小行不生要由垂终发大
心故生若无宿种岂能垂终回小向大故知与前
义不相反仍释伏疑既因回心向大得生何故至
彼却證小果故释云无漏道熟等以退大既久习
小功深是故彼佛称习说小且令證果或接下再
出经论引小之意今经释论说至彼土證小果者
意欲别接小乘求生其若生巳咸慕大乘必不證
小然虽出此意前义为正。
○二中品下释中不及
下妨。

【疏】中品应时即得罗汉何以不及九品解云是退
菩提声闻往生彼国无漏道熟便證小果不守小
位而住还起大心进行弥速或五劫或十劫得成
初地如是阶级犹是其胜。

【钞】以下下品生彼闻法应时即发菩提之心中上
生彼何故只證无学果也耶以大小故难第四品
不及九品解云下以登地速而为答也中上顺习
卷五 第 328c 页 X22-0328.png
虽證小果不逾十劫必入初地九品恶重十二大
劫方得出胎虽发大心更经多劫方阶法忍故以
速證比彼为胜。
○三大本下通中不出家难。

【疏】大本上品明其出家中品不明出家此中所明
是则中品若其不出家经云一日一夜持沙弥戒
故知有也而大本不明据长时始终为语今言出
家者就短时而论。

【钞】彼明中品云虽不能行作沙门故云不明出家
长时始终者谓尽形出家者就短时者谓一日一
夜也是知若据短时大本约义亦有若论长时此
经约说亦无此乃二经事同也。】

「是名中品上生者。」

【【疏】中品中生者有三初标第二从若有众生下释
第三是名下结就释中有四初明生因第二从如
此行者下明值缘第三从行者自见下明得生第
四在宝池中下明生后利益也。】

「中品中生者。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
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
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

【【疏】十戒者即前八戒更足不捉金银生像及不过
中食为十戒也具足戒者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钞】中品中生修因中疏云十戒者释经持沙弥戒
也金银生像者南山云胡汉二彰谓胡言生像此
卷五 第 329a 页 X22-0329.png
翻金银也善见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此谓金则
生是黄色银则可染似金故云生像若尔生像此
方之言何谓胡语耶答谓五竺之北胡地言音有
涉汉者故谓生像胡人重译又却入汉故存胡音。】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
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
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巳开目合掌
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巳成阿罗汉。」

【【疏】须陀洹者翻修习无漏或逆流也。】

「是名中品中生者。」

【【疏】中品下生者有三初标第二从若有下释第三
是名下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此人命终时下
明缘第三从闻此事下得生第四从经七日下生
后利益也。】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钞】中品下生修因中经云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
凡夫善不能伏惑岂预中辈疏前判位中辈人当
别教十信即圆五品斯由垂终善友广说阿弥陀
佛随顺本性取极乐国及谈法藏称理发愿行者
闻巳解悟大乘发回向心求生净土经虽不云发
回向心既闻广说岂不回心特是影略临终发心
卷五 第 329b 页 X22-0329.png
心猛利故能入别圆外凡初位通惑顿伏故令世
善当此品位大师唯就大乘三位对于九品深有
其致。】

「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共广说阿弥陀佛国土
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闻此事巳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
极乐世界。

经七日巳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
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钞】生后利益中过一小劫成阿罗汉问到彼證小
皆顺本习今此行人本习世善是人天因非声闻
行至彼那得阿罗汉耶答孝养仁慈大小基址何
教不谈而其阿含偏论此善以果验因是依三藏
行孝顺等虽行世善心在无常既久标心无漏道
熟故證小果。】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疏】第十六下品生观下品上生者有三初标第二
从或有众生下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有四初
明因第二从尔时彼佛下明缘第三从作是语下
明得生第四经七七日下明生后利益也。

【钞】第十六下三品人造罪轻重值缘得灭为往生
因须知经意为易解故以三业等恶灭为下三品
因回向凡小为中三品因以大乘诸善为上三品
因此乃上下互相显映为观法境若称实观依义
卷五 第 329c 页 X22-0329.png
而说大小善恶逐回向心随灭罪力浅深阶位各
论九品今之三人闻法称佛虽业障灭全未伏惑
位在名字故属下三若灭罪心利入别圆外凡即
中三品能至内凡即上三品阇王悔逆得无根信
是其类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
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
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
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
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钞】下品上生经云虽不诽方等经典者此品不谤
显罪犹轻至下下品云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则谤
经等一切恶业无不造作故言具也圆顿教说罪
无轻重悔则皆灭如仙预杀诸婆罗门地狱三念
知谤方等心生改悔即生佛国。】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
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作是语巳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巳欢喜
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
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
经闻巳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
入初地。
卷五 第 330a 页 X22-0330.png

是名下品上生者。」

【【疏】下品中生者有三一标二释三结释中有四初
明因第二从吹诸天华下明缘第三从如一念顷
下明得生第四从经六劫下明生后获利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
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
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
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
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
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巳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
狱猛火化为清凉风。」

【【钞】下品中生经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者所盗之
物不出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
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以体通十方不可分
用故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
局本处三者现前现前谓僧得之物四十方现前
如亡五众轻物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罪若巳羯
磨望现前僧得罪则属第三现前现前盗前二种
名偷僧祇物盗后二种名现前僧物不净说法者
但求名利非益物也无有惭愧者屏处为恶不惭
于天显露为恶不愧于人惭愧犹羞耻也。】

「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卷五 第 330b 页 X22-0330.png

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
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
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疏】下品下生有三初标二释三结释中有四初明
因第二从见金莲华下明缘第三从如一念顷下
明得生第四从于莲华中下明获利。】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
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
之罪。」

【【钞】下品下生疏释修因中二初称无下明念佛灭
罪。

【疏】称无量寿佛至于十念者善心相续至于十念
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灭罪障故即以
念佛为胜缘也若不如此者云何得往生也。

【钞】二引大论问答二初问云下约少时责。

【疏】问云何行者以少时心力而能胜于终身造恶
耶大论有此责。

【钞】二是心下约猛心答。
卷五 第 330c 页 X22-0330.png

【疏】是心虽少时而力猛利如垂死之人必知不免
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以舍身事
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钞】此猛利心从二缘发一值善友二为苦逼心怖
恶道耳听佛名是故牢强至诚称念既境胜心猛
故时少功多能超百年悠悠愿力若此二缘猛心
不发此人乃是合堕地狱也。】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
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
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钞】二明利益二初疏科。

【疏】第二利益中有二初明夫人道悟无生二明侍
女发心也。

【钞】二释经二初夫人悟道。】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
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
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钞】经豁然大悟逮无生忍者以凡夫心闻十六观
即闻即修顿入圆住盖由了知依正应色即报即
法非纵非横三一融妙全心作佛全心是佛能所
既忘思议泯绝三德秘藏当念顿开是故名为豁
卷五 第 331a 页 X22-0331.png
然大悟悟通观行及相似位是故特云逮无生忍
显此大悟的在分真若十六观非妙宗者岂令当
机顿入圆位经文结益显此观门非偏非渐信不
可用事相销文。
○二明侍女发心。】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
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
诸天发无上道心。」

【【钞】经文但云发无上正等觉心是何位耶经示夫
人无生忍后别云发心验非真发净名疏云菩萨
柔顺忍方有发义故多约相似明发心位名字观
行亦有发义去无生远故不得论。
○大段第三流
通分金光明疏云流名下澍通名不壅欲使正法
之水从今以澍当圣教筌[(ㄇ@(企-止))/弟]不壅于来世是故此
下举名举益劝人修习若不尔者安令法水下澍
不壅疏二初总别分科。

【疏】第三流通亦二第一明王宫流通第二尔时世
尊足步下明崛山流通初有四一列名教持二行
此下明修有益劝人奉信三告阿难下付嘱令持
四说此下目连等闻欢喜。

【钞】二随科解释今经两处流通观道初于王宫佛
自嘱劝次回灵鹫阿难备述初文自四初列名教
持二初阿难问二初当何下问经名。

【疏】初中阿难先问发何名下问经名字。】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卷五 第 331b 页 X22-0331.png

【【疏】上来所说言义非一当于何义而名此经。

【钞】疏云言义非一等者经文别示三种净业十六
妙观未审以何而为总目。
○二此法下问持法。

【疏】此法之要云何受持问受持法。】

「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钞】二如来答二初佛答前问。

【疏】佛答名观极乐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亦名净业
生诸佛前对其初问。】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
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钞】观之一字心观妙宗也极乐三圣实相圆体也
此从宗体而立此名净除业障极至五逆生诸佛
前该于九品此名从用总此三义即是释名此四
既圆即当教相故示二名五章意足信今释题冥
符佛旨。
○二汝当下答后问。

【疏】汝当受持无令忘失对其后问。】

「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钞】无令忘失即是念心念心能成欲等四法良以
欲进巧慧一心若其忘失皆不成就佛令不忘则
具五法受持之功于兹尽矣。】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钞】二举益劝修三初明生善灭恶二初次明下直
明生见佛善。

【疏】次明有益行前十六观门得大利益现身得见
卷五 第 331c 页 X22-0331.png
彼佛菩萨。

【钞】能见弥陀及二菩萨真法之身生善极也以深
比浅何善不生。】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
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钞】二善男下况显灭生死罪。

【疏】善男子善女人闻名下明其念佛菩萨之益但
得闻名除无量罪何况忆念明念佛菩萨有大利
益举劣况胜。

【钞】闻名是闻慧忆念是修慧举闻之劣况其修胜
行者应知前无忘失亦是忆念然属方便今之忆
念乃是正修名同义异善须分别。】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

【【钞】二明身胜友胜二初念佛下喻白莲明身胜。

【疏】念佛者人中分陀利华明其身胜。

【钞】分陀利者此云白莲华涅槃云水生华中分陀
利最为第一显修圆观超馀一切修道之人即七
方便也。】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钞】二观音下类补处明友胜。

【疏】观音势至为胜友伴胜。

【钞】二圣本修圆念佛定今为补处行者今修亦是
此定位虽高下所修法同故可为友其犹世人道
术之交岂分贵贱。】
卷五 第 332a 页 X22-0332.png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钞】三当坐下明得果起行。

【疏】当坐道场得通之场名曰道场菩提树下得道
故名为坐依之得果义说为坐依之起行名生佛
家也。

【钞】事相解释菩提树下坐金刚台此处成佛名为
道场事本表理今观本性弥陀觉体此体即是所
坐道场所生佛家理一义异名场名家此理为场
坐必得果此理为家生必起行果即分果行即真
修此观本期分證之果无功用行欲以病行及婴
儿行度众生故修念佛观求生净土生彼速获故
云当坐。】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其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
名。」

【【钞】三结名下结名付嘱。

【疏】结名付嘱亦名观无量寿佛亦名灭除业障也。

【钞】经好持者好即妙也以不纵横绝思议心方能
受持此经章句别文既妙是故能持经之总名上
以三一融妙释者意在于此此寄阿难嘱今人也。】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
佛所说皆大欢喜。」

【【钞】四欢喜下众闻欢喜。

【疏】欢喜者三义故喜一能说人清净佛无碍智无
有错谬名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能令众生得證
卷五 第 332b 页 X22-0332.png
三昧三依法所得果清净依法修行满足身證清
净果也。

【钞】言三义者一遇人二闻法三得果文出大论义
归此经人既是佛佛必具足四无碍智谓法义词
及以乐说说观佛法离于错谬故名清净今遇此
人宁不欢喜法是观法一十六门曲尽其妙能令
凡心入深三昧离虚设故名为清净闻如是法岂
不欢喜果即修观剋获之果韦提希等闻法即修
登分真果侍女诸天得相似果目连阿难同佛化
机或能增道莫测浅深各以离惑名为清净得如
是果岂不欢喜此三相由得果由法法由人说彼
众欢喜具兹三义我于今日虽面不睹金容而为
妙智所被又得闻此微妙观法但未获果是故阙
于第三喜耳。】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钞】二崛山流通二初耆山下佛步空还。

【疏】耆山流通中初佛步空还耆阇崛山为增物敬
奉顺其言故现此变。

【钞】前赴请时从崛山没于王宫出今步虚空还于
崛山二俱神通前隐后显者前欲施化化法未成
故但密往今宣妙观当机巳益欲使同遵此法是
故现变彰灼而还。】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
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卷五 第 332c 页 X22-0332.png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钞】二次阿下阿难重述。

【疏】次阿难及天龙等闻法欢喜作礼而去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钞】王宫机悟崛山未知故遣重宣普令信受阿难
所述即是佛言是以文云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理
合同前三义故喜。】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卷第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