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307a 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卷第四
日东 沙门 实观 分会

【【钞】四树观二初分科。

【疏】第四树观文三初明结前生后次观宝树下正
明观行是为下结正观中有五一明树体二明庄
严相三明生法四有大光明下现佛国土五见树
茎叶下结观也。

【钞】二随释三初结前生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巳次观宝树。」

【【钞】二正明观行问日观水观皆先立境地树等观
何不云耶答别论水日有曾见相可指为境地树
巳下非曾睹对将何为境若通论者皆得有境何
者诸观皆用教所示相忆持在心为所缘境仍了
能观本具此法托境想成令性具法发明心目是
故心观及所发相一一皆三故知通论皆得有境
此文为五。】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
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钞】初观宝下树体者下之庄严及生法等皆是能
依今一一树八千由旬即所依体。
○二一一下庄
严相。】
卷四 第 307b 页 X22-0307.png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瓈色中
出红色光码碯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缘真珠
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
上一一树上有七金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
殿如梵王宫。」

【【钞】琉璃具云吠琉璃耶此云不远谓西域有山去
波罗奈城不远此宝出彼故以名之颇黎正云窣
坡致迦其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者。
○三诸
天下明生法生即众生诸天童子也以生对诸庄
严之事皆称为法。】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迦
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
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
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
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
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
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钞】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摩尼正云末尼此翻离
垢言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又翻增长谓有此
宝处必增其威德旧云翻为如意随意此皆义译
也色中上者谓摩尼之光间杂众宝色像殊妙最
上无过也阎浮檀金阎浮具云染部捺陀此是西
域河名近阎浮捺陀树其金出彼河中此则河因
树立称金由河得名如帝释瓶者帝释具云释迦
卷四 第 307c 页 X22-0307.png
因陀罗此云能主言其能为天主言瓶者释论第
十五云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
二岁求索富贵天悯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
求何等答我求富贵欲令所愿皆得天与一器名
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巳
应意所欲无所不得今以妙华涌生诸果如彼天
瓶出种种物故以喻之。
○四有大下现佛国。】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
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
亦当次第一一观之。」

【【钞】非独现一大千十方佛刹亦于中现树观若发
转观佛土亦应不难。
○五观见下结观。】

「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钞】虽因光盖见十方土然从树起故须结末而归
其本。
○三是为下结。】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钞】此乃结树当第四观。
○五池观二初疏科。

【疏】第五池观中有五一明池体二明池相三明随
心适意四明利益第五结观。

【钞】二释经五初明池体。】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钞】体义同树。
○二一一下明池相。】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
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
卷四 第 308a 页 X22-0308.png
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
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钞】支派金渠底沙莲华皆是八池奇妙之相。
○三
其摩下明随心。】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疏】摩尼者如意珠也。

【钞】论其宝水称适人情自然上树然后流下故上
生经明兜率宫有水游梁栋间与此同也。
○四其
声下明利益即水声说法增人观慧也。】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
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
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钞】苦空等是说小诸度相好是说大又赞念佛法
僧则令人深观三宝也说法既分大小验此三宝
亦赞别体同体之殊涅槃经中琉璃光菩萨欲来
此土先放光明非青现青文殊言此光明者即是
智慧大师引此立有分别色若心若色唯是一色
今水声说法光明化鸟岂不彰于有分别色色能
造心色具于心唯是一色耶须知万法唯心尚兼
权教他师皆说一切唯色俱在圆宗独从吾祖以
变义兼别具唯属圆故。
○五是为下结观。】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疏】八功德者轻清冷软美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
患清是色入不臭香入轻冷软是触入美是味入
卷四 第 308b 页 X22-0308.png
调适无患是法入。

【钞】疏释八德而对五入并前说法即声入也虽成
六入无非妙境故令行者速證无生。
○六总观二
初疏科。

【疏】第六总观中有四众宝国土下明总观初宝楼
二树三地四池观楼中初正观楼次观上及虚空
中诸音乐声结成观想名为粗见从是为下二结
从若见下第三利益作是观下第四显观邪正。

【钞】二经文四初明总观二初观宝楼二初众宝下
正明观楼。】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钞】二其楼下二处乐声即楼中天作及空里自鸣
此乐音中皆诠三宝微妙观门。】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
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
比丘僧。」

【【钞】二此想下结成总观。】

「此想成巳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钞】最初系念且寄此土落日及冰以为方便次观
彼国地树池楼应知此四得后后者必得前前故
楼观成四事都现是故至此得总观名虽云总见
若望后观此犹约略故曰粗见。
○二是为下结。】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钞】三若见下明利益。】
卷四 第 308c 页 X22-0308.png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
国。」

【【钞】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者华座中云除五万亿
劫罪前地观除八十亿劫然其灭罪多少之数皆
是佛智如量言之非是初心所能思议但可信奉
而巳。
○四作是下显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钞】二七观观正报二初分科。

【疏】第七明佛身中有四第一佛告下敕听许说第
二从说是语时下明佛现身相第三从时韦提下
为未来请第四佛告下酬请广明五种观门。

【钞】二随释四初敕听许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
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钞】二说是下佛现身相。】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
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
色不得为比。」

【【钞】三时韦下为未来请。】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巳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
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
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钞】四第一下酬请广明二初别从酬请列五。

【疏】第一观华座第二观像第三观佛身第四观观
卷四 第 309a 页 X22-0309.png
音第五观势至。

【钞】韦提因睹三圣乃为未来请三圣观如来酬请
须示五门何者既欲观佛佛必坐座故先观座又
真佛难观要须想像使心流利是故答三陈兹五
观而独标佛者以主包徒也。
○二初华下通就所
观释七具论正报须依前科照于七境文七初第
七华座观二初疏科。

【疏】初华座中有五一明成座法用并辩其相二一
一金色下明能随机利物三是为华想下结观四
阿难如此华下明由愿力所成五若欲念彼佛下
明观未来有利益。

【钞】二经文五初成座法用及辩相子科分二初佛
告下明法用谓观法之用也以由理具方有事用
能想之心何法不具依圣言境就性而观华座庄
严不现而现。】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
莲华想。」

【【钞】二令其下辩相即法用所成华座众相也文四
初华色数量。】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
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
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钞】二一一下叶间珠光。】

「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
卷四 第 309b 页 X22-0309.png
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钞】三释迦下华台宝网。】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
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纲以为校饰。」

【【钞】甄叔迦者此云赤色西域有甄叔迦树其华赤
色形大如手此宝色似此华因以名焉。
○四于其
下宝幢庄严。】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
亿须弥山幢上宝慢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
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
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钞】须弥山者此云妙高亦曰安明夜摩天者具云
须夜摩此云善时以彼天光明无昼夜之别故曰
善时应知能观三观转深所发胜相渐大如前宝
树止高八千由旬今之华座台上宝幢自如万亿
须弥验其座体极为高大故知妙境随观增明矣。

○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随机利物。】

「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
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
作佛事。」

【【钞】座观若成十方佛事随观皆睹。
○三是为下结
观。】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钞】四佛告下明由愿力成。】
卷四 第 309c 页 X22-0309.png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钞】彼佛因中作菩萨比丘名为法藏于世自在王
佛所发四十八愿取此净土摄诸众生今愿力成
故令所依华座若此。
○五若欲下明未来利益。】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
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
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
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
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钞】二第八佛菩萨像观二初分科。

【疏】第八明像想中有三初汎明诸佛法身自在从
心想生二是故应当下偏观彼弥陀并示观行三
作是观者下明修观获利也。

【钞】二法界下随释三初汎明诸佛法身从心想生
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依体立
宗斯之谓矣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
如来无别所證全證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
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又复弥陀与一切
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
相明即弥陀体是故汎明生诸佛身以为观察弥
陀观体。】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巳次当想佛所以者何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
卷四 第 310a 页 X22-0310.png
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钞】疏约三义释此经文初释初八句二初约感应
道交释二初明佛入生心。

【疏】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
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如似白日升天影现百川。

【钞】报佛法性身者满足始觉名为报佛究显本觉
名法性身始本既冥能起应用然顺能感应方现
前今论三观净心念佛方名能感故云众生心净
法身自在此二道交是为入义复以白日升天喻
始似本影现百川喻应入净想。
○二即是下相随
物现。

【疏】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明佛身自在能随物
现前明佛菩萨此显能随也。

【钞】三十等者牒经是故汝等巳下文也明佛下释
义由法报冥故应用自在有净心感悉能示现前
明佛菩萨者即指诸佛是法界身之文也而言菩
萨者以法界身通分證故故兼菩萨意明前虽显
示法身入心未明随观现身之相今明观佛相好
佛以相好随心观现故云此显能随也。
○二又法
下约解入相应释。

【疏】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入一切
众生心想中者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言入
心想中也。

【钞】前明感应道交恐谓佛体异众生体感召方入
卷四 第 310b 页 X22-0310.png
今祛此见故云佛身无所不遍既法界无外岂少
异众生若尔佛体本遍全是众生色心依正何故
经云入众生心然虽全是而众生迷背是故佛体
成出离义今得观解契合佛体是故佛体入观解
心故得名曰解入相应斯乃始观解于本觉是故
本觉入于始觉问解入相应释之方的此义即足
何须前约感应释耶答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
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
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
成唯心观立二释相假是今观门故感应释阙之
不可。
○二是心下释中二句二初作是别明二初
约能感能成释作。

【疏】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此三昧
心终成作佛也。

【钞】作有二义一净心能感他方应佛故名是心作
佛言佛本是无者法身妙绝无有色相迭相见故
心净故有者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见
胜应妙色相也二三昧能成巳之果佛故云亦因
等也复名是心作佛初作他佛次作巳佛。
○二是
心是下约即应即果释是。

【疏】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
然有异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之因也。

【钞】是亦二义一心即应佛故名是心是佛向闻等
者佛体无相心感故有是则心佛及以有无条然
卷四 第 310c 页 X22-0310.png
永异经泯此见故言心是应佛心外无佛二心即
果佛故名是心是佛即亦无佛之因一句也既心
是果佛故无能成三昧之因也众生心中巳有如
来结加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初是应佛二是
果佛此乃消释经疏之文若论作是之义者即不
思议三观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显非性德自然
有佛以明心是佛故显非修德因缘成佛应知外
道诸句三教四门所有思议不出因缘及自然性
故佛顶经明乎七大皆如来藏循业发现一一结
云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
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彼云世间该于九界今
于一念妙观作是能泯性过即是而作故全性成
修则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修即性则
泯一切因缘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绝何议不忘
既以作是绝乎思议复以作是显于三观以若破
若立皆名为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
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三谛俱立名一
空一切空名一假一切假也全作而是则于三谛
俱非破非立名一中一切中也即中之空假名作
既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
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
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者
乃不思议三观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文出
此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不
卷四 第 311a 页 X22-0311.png
可不知故今略释。
○二始学下作是共释二初约
始终释。

【疏】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佛。

【钞】若论六即皆作皆是今辩修證作是须分始则
名字观行相似三位修而未證故且名作终则分
證究竟任运真觉得名为是意存拣滥故有此释。

○二若当下约当现释。

【疏】若当现分别诸佛法身与巳同体现观佛时心
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巳当果
由观生彼名心作佛也。

【钞】以现释是以当释作为令即心见佛法体以此
现因而證当果故以心佛同体名心是佛观生彼
果名心作佛意在即心念佛及令慕果修因故有
此释。
○三正遍下后二句。

【疏】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以心净故诸佛即现故
云生也亦因此观佛三昧出生作佛。

【钞】三智融妙名正遍知无量甚深故喻如海斯乃
究竟圆明大觉与我心体无二无别今依顿教即
三惑染修圆净心能生诸佛正遍知海此约他佛
释心生也若依此心能成当果此约巳佛释心生
也。
○二多陀下偏观弥陀并示观法二初令偏观。】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
三藐三佛陀。」

【【疏】多陀阿伽度或明十号无量名号等此中略举
卷四 第 311b 页 X22-0311.png
三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天竺三名相近阿罗诃
翻应供阿罗汉翻无生阿卢汉翻杀贼。

【钞】经是故应当者上巳明示心感诸佛心即诸佛
以是义故知可即心而观弥陀心尚能作诸佛岂
不感于弥陀心尚即是诸佛岂不即是弥陀应知
弥陀与一切佛不多不少诸佛乃即一之多弥陀
乃即多之一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者即一心三观
也但云谛观那云三观以所观境列三号故显于
能观知是三观何者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
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此之三号
即召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
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以
三德为三谛三一圆融不一不异此谛与观名别
体同绝思绝议此乃复见弥陀观体当以此观观
僧观真疏释三号其文可见问像观文中示心作
佛示心是佛复以三号显于三谛妙观既立可用
此法观下诸境其落日观至华座观佛既未示三
观之式何得行人预用兹观答佛对当机示观前
后全由圣意非凡所知灭后之人欲修观行所用
法则须凭四依大师释题能观之观既论三观题
目是总经文是别岂不以总而贯于别况云观佛
十六俱包今依天台修习教观不凭智者更托何
人如般舟三观妙门普贤六根悔法皆于定内见
圣方宣而大师教人预习精熟方入道场何不疑
卷四 第 311c 页 X22-0311.png
之那独责此且禀斯宗者若闻若思不离三观须
于动静用空假中立一切行若其然者今何不用
空假中心想乎日冰及地树等种种相耶如心想
日以何力故日想现前般舟经云我所念即见心
作佛心自见心心者不知心心有想则痴心无想
则泥洹彼经初心以佛相为境故言心作佛等今
之初心既先观日岂不得云心作日心自见心等
耶止观以彼经此文示于中观中观若立三观自
成如此观日方依此疏修日观也况一切法皆是
佛法何得依报非佛法耶。
○二想彼下示观法子
科分经为四初观佛像二初正明像观。】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
金色坐彼华上。」

【【钞】既是具足三号之像理合于像照空假中如见
此方泥木之像尚须体达性若虚空三身宛然四
德无减观中宝像岂可不然若于像观不达三谛
次观真佛宁见三身。
○二见像下因像见土。】

「见像坐巳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
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
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钞】像观既成心眼开发广见依报地树诸相应知
树等出过前树无数倍也何者以今宝像必称华
座座像高胜树合覆之皆由妙观转深故使所观
愈胜。
○二见此下观二菩萨。】
卷四 第 312a 页 X22-0312.png

「见此事巳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
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
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
萨像坐右华座。」

【【钞】三圣设化动静必俱一主二臣非并非别表乎
三法三一妙融真身既然像合相似观二足佛令
妙观成三。
○三此想下像放光二初明光照诸树。】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

【【钞】二一一下明树皆三像。】

「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
像遍满彼国。」

【【钞】四此想下行者闻法二初明因定闻。】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鹰鸳鸯
皆说妙法入定出定恒闻妙法。」

【【钞】二行者下明与经合。】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
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
为像想名第八观。」

【【疏】令与修多罗合者观行之时令与教法相应故
言合也又解与十二部经教合入定是修多罗出
定之时心与定合故云与修多罗合也。

【钞】此文疏有二释初须定与教合二须散与定合
初义者谓出定忆持定中闻法须与经中所说符
契故云令与教法相应次意者谓心虽出定对彼
卷四 第 312b 页 X22-0312.png
五尘须息爱憎净乎身口三业若尔虽不住定亦
闻法音故云出定入定常闻妙法言与十二部经
教合者以十二部总称修多罗同名为经三藏分
之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故名经为定与
修多罗合是与定合经若不合名妄想者若定不
合经若散不合定皆是发于魔事全非像观禅定
故名妄想若巳合名粗想见极乐界者谓以经验
定无差出定与在定相似得名粗想见彼国界问
见此妙事那名粗想答以像望真须分粗妙此想
乃是佛观方便岂可全同真佛观耶。
○三作是下
明修观利益。】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
三昧。」

【【钞】像想若成真观可获故于现身得念佛三昧。

三第九佛身观二初分科。

【疏】第九观佛真法身中有五一明结上第二次当
更观下正观佛身第三从作是观下正明观于佛
心第四从作此观者舍身他世下举利劝修第五
从作是观者下显观邪正。

【钞】真法身者前观宝像则似佛身今对彼似故名
为真然此色相是实报身应同居土亦名尊特亦
名胜应而特名法身者为成行人圆妙观也良以
报应属修法身是性若渐教说别起报应二修庄
严法身一性若顿教诠报应二修全是性具法身
卷四 第 312c 页 X22-0312.png
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
妙指一即三问既言指一即三但名为应自摄二
身何故疏文立法身称答若言报应恐滥别修归
于别教今以报应名为法身即显三身皆非修得
故今家生身应身报身法身对藏通别圆行者应
知圆宗大体非唯报应称为法身亦乃业惑名为
理毒三观十乘名性德行慈悲与拔性德苦乐今
之胜应称为法身显示妙宗其旨非浅须祛滞想
方见旨归。
○二随释五初明结上。】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巳。」

【【钞】二正观佛身既指报应名为法身即显弥陀三
身具足既为妙境但是法身行人心观即空假中
空假是二修中观是一性修性冥妙三观圆融既
为能观但是般若境观相契见尊特身虽具三身
但名解脱此则以三照三故发现三合此三三秪
是一三三不定三同在一念一念无念三三宛然
如此方名修心妙观此观能令四土皆净若不尔
者非是顿教所诠妙观当以此观观弥陀身子科
分经为三初总标略列。】

「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钞】二正观佛身相四初阿难下观身色。】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
金色。」

【【钞】二佛身下观身量。】
卷四 第 313a 页 X22-0313.png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
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钞】疏释分二初略消经文。

【疏】观身大小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毫
相如五须弥山须弥山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
广亦尔彼佛毫相过此五倍。

【钞】二眼如下商较分量二初以眼度身。

【疏】眼如四大海水准眼量以度身身量太长世人
身长七尺者眼长一寸馀四大海水一海八万四
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身过其眼五
十六亿倍假令极多无出万倍何缘佛身得长六
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钞】二定经斥译。

【疏】准眼定身正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
者译人谬耳。

【钞】三观身光然观色量及相好光明皆须用前是
心作佛是心是佛而为观法以心作佛故能观所
观破立宛尔破则三惑三智皆荡立则三谛三观
皆成非此破立则非净心作佛义也以心是佛故
忘能忘所非破非立作是一念遮照同时此则即
观无观用无作行修念佛定此法乃是观佛要术
今若不用宣示奚为此术不施胜相不发观光分
四初身诸下毛孔光。】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卷四 第 313b 页 X22-0313.png

【【钞】二彼佛下观圆光。】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钞】三于圆下光中化佛。】

「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钞】四一一下化佛侍者。】

「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钞】四观相好二初无量下正示相好身。】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
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钞】总相别相总好别好总光别光此三总别皆云
八万四千者即障显德故成此数佛居凡地具于
八万四千尘劳于此尘劳皆见实相理智既合故
能示现相好光明故节节云八万四千行人今观
知心即是能于尘劳皆即佛相。
○二一一下光明
摄生。】

「一一光明遍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钞】生佛体同虽土广生多摄无一失观佛心处还
释此文须摄之意。
○三明观成能见二初其光下
见一佛。】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钞】二见此下见诸佛。】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
三昧。」

【【钞】中观见佛佛体圆融一即一切同尊特身故观
卷四 第 313c 页 X22-0313.png
一佛能见诸佛。
○三正观佛心。】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
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钞】疏三初眼见下因身见心。

【疏】眼见佛身即见佛心身由心起故见身即见心
由见身心想转明故得见佛心。

【钞】疏有二释初约如来由大悲心起胜应身故令
行者观身见心由见身下二约行者观想明故得
见佛心所以明者由观佛身是故二意皆是由色
而见于心以心无形由色表故以圆人所观色心
不二既见微妙色岂隔大悲心故胜鬘云如来色
无尽智慧亦复然既三种慈体是三谛今三观明
故三慈显以用果法为观行故故于位位见佛色
心。
○二佛心下正示心体。

【疏】佛心者大慈悲心是。

【钞】若匪无缘慈悲不大。
○三以无缘下引文广释
三初牒经引论以明文意问经文但云以无缘慈
摄诸众生疏中何故兼明生法皆云无心答起三
慈者由三观智照三谛也照真即起法缘之慈照
俗即起众生缘慈照中即起无缘之慈此三谛慈
浅不具深深必具浅故照真俗未必照中若能照
中必具真俗故次第生法不即无缘今无缘慈合
具生法岂但具二亦乃俱深故今生法皆云无心
故涅槃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诸声
卷四 第 314a 页 X22-0314.png
闻辟支佛等所能思议当知三慈其体本一非三
非一而三而一如是方名佛心慈也此自分三初
众生缘慈。

【疏】以无缘慈普摄众生释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
缘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如涅
槃经我实不往慈善根力能令众生见如斯事。

【钞】三无差别今尽现前心与众生能所既绝无我
心想缘他众生而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十界因果
不离一心而此一心是慈体故十界苦集四种道
灭能于一时任运与拔故云无心攀缘自然现益
如涅槃下梵行品文也然彼经如来凡说八事一
伏醉象二降力士三化卢至四度女人五涂割疮
六摩调达七救群贼八医释女一一皆结云慈善
根力见如是事今文云我实不往者即引第五涂
割疮文文现一处意通诸缘言割疮者经云波罗
奈城有优婆夷名摩诃斯那达多夏九十日屈请
众僧奉施医药有一比丘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
须肉药若不得者命将不全是优婆夷寻自取刀
割其股肉切以为羹施病比丘服巳病差女人患
疮苦恼发声称佛我在舍卫闻其音声于是女人
起大悲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复如
本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往至波罗奈城持药涂
彼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今云
我实不往者正引此缘不言女人而言众生者通
卷四 第 314b 页 X22-0314.png
收十界众生不以文害意也即俗谛慈也涅槃云
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
故名众生缘以缘十界同在一心故非次第生缘
慈也。
○二法缘慈。

【疏】二法缘者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
照物无所分别。

【钞】十界缘起是三谛法不离一心唯佛究尽境相
既寂能观亦忘是故得云无心观法而毕竟空智
照此三谛不受一尘此智自然照破众生三谛惑
著或为众生说斯空慧皆令得离有相之苦證真
实乐此即不思议真谛慈悲名为法缘故涅槃云
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
缘不见之言须忘十界是佛法缘也。
○三无缘慈。

【疏】三者无缘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
安住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辩佛心相也。

【钞】以佛性中成究竟智有何别理为心所缘故云
无心观理境智既泯空有又忘无住无依绝思绝
议此名安住第一义中心既无缘慈乃周遍入众
生性称为内熏或为现身说第一义称为外熏以
此摄生名无缘慈。
○二念佛下却牒前经以对初
慈即前正观佛身光明摄生之文也。

【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者若为佛慈悲所护终得
离苦永得安乐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
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
卷四 第 314c 页 X22-0314.png

【钞】虽与无缘慈体不别若约义辩为门不同是故
此慈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终令离苦永得安乐此
从感应生佛相关顺于俗谛名生缘慈故举鱼母
念子不失喻此慈相也。
○三今明下正以无缘会
释经意。

【疏】今明无缘慈者诸佛所被谓心不住有无不依
三世知缘不实以众生不知故实相智慧令众生
得之是为无缘也。

【钞】既与生缘为门有异须辩慈相不同前二故生
法慈约次第论则两二乘及偏菩萨有修證分若
此无缘唯圆唯极今约极显故云诸佛所被不住
有无者正与生法辩不同相生缘妙有法缘妙空
今是妙中故云无缘中必无缘故也不依三世者
此之慈悲非四相故知缘不实者了苦乐事即性
德故以众生等者此慈所被令众生发即境之智
方乃名得实相智慧得此智者方终离苦得于永
乐故与前慈门异益等若对法缘亦以实慧故一
切空是故三慈益物不异疏不云者略也。
○四举
利劝修子科分三初正举益劝。】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
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钞】得生极乐则见十方一切诸佛故云生诸佛前
法身观成巳入相似是故至彼即證无生别圆地
住也。
○疏释分四初舍身下牒释。
卷四 第 315a 页 X22-0315.png

【疏】舍身他世生诸佛前以修念佛三昧故发见佛
愿生生常值。

【钞】二如人下喻显。

【疏】如人习巧从少至长所作遂妙。

【钞】习巧如修观从少至长喻观有微著所作遂妙
喻生彼土亲见真法然且分喻是心作佛行者应
以是佛与作佛义一念圆照方合今经由观见佛。

○三以随下结示。

【疏】以随念佛三昧故得生无量寿佛国。

【钞】四故般下引證。

【疏】故般舟经云众生问佛何因缘得生此国弥陀
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国也。

【钞】二的示观法。】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
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钞】相有八万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
须弥此观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
○疏释二
初从一下牒经。

【疏】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者。

【钞】二正示四初如观下引他文示二种毫量。

【疏】如观佛三昧经云释迦如来眉间白毫者(云云)
宝性论明佛毫相在两真间阔三百六十万里方
圆亦然。

【钞】此明释迦胜劣两相以例弥陀经明劣相论明
卷四 第 315b 页 X22-0315.png
胜相云云者即前疏云长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
围五寸。
○二故文下据此经明凡心难及。

【疏】故文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
及。

【钞】即第七杂观中经文也。
○三正可下正示初心
从易现观。

【疏】正可取如释迦毫相大小现观。

【钞】斯是大师别示初心即观佛相入门要术也若
从落日水冰方便次入地树座像等观心得流利
观巳宏深此之行人自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
相自然而现故知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
观者及以虽修观不成者故于佛身别指初心可
观之相为三昧门也行者须知所托之境有胜有
劣若能观观皆须顿照即空假中以胜劣相皆心
作故皆心是故。
○四尅示观成称彼而见二初若
得下正示。

【疏】若得三昧观心成就方可称彼佛相而观也。

【钞】因用作是观劣应毫观渐深著得成真似念佛
三昧乃能称彼胜相而见。
○二智度下引證。

【疏】智度论云为增长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般若
波罗蜜经今说般若现奇特身相光明色像遍至
十方以此为观也。

【钞】引此释迦胜身说法增真似位念佛三昧类彼
弥陀八万相好须真似人方能观见。
○三见无下
卷四 第 315c 页 X22-0315.png
就观结成。】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
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钞】五作是下显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钞】然此佛观义具释题疏文既略学者多疑若不
释之造修无路故更寄问答明乎境观问此经观
佛止论八万四千相好若华严说相好之数有十
华藏世界微尘二经所说优降天殊彼经正当尊
特之相此经乃是安养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见相
钞中何故言是尊特答一家所判丈六尊特不定
约相多少分之剋就真中感应而辩如通教明合
身之义见但空者唯睹丈六见不空者乃睹尊特
生身本被藏通之机尊特身应别圆之众今经教
相唯在圆顿释能观观是妙三观释所观境是妙
三身疏解今文云观佛法身约位乃当圆教七信
正托法性无边色像尊特观心使其增长念佛三
昧据何等义云是生身用圆顿观显藏通身未之
可也问以坐华王具藏尘相而为尊特三十二相
老比丘形而为生身其文炳著那云不以相好分
耶答约相解释四教佛身此乃从于增胜而说未
是的分相起之本其本乃是权实二理空中二观
事业二识就此分之则生身尊特如指诸掌故金
光疏云丈六身佛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住
卷四 第 316a 页 X22-0316.png
真中尊特身佛双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
理故有二佛众生二识有二观因故感二佛言二
识者起信论云佛用有二种一者依分别事识凡
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
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
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
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
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
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
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
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文毕)此乃
佛用依二识彰也应是生身报是尊特论意要在
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与知转识现离分齐相而分
二身然须了知权理但空不具心色故使佛身齐
业齐缘生巳永灭故曰生身名应名化体是无常
实理不空性具五阴随机生灭性阴常然名法名
报亦名尊特体是常住须知依事识者但见应身
不能睹报以其粗浅不穷深故依业识者不但睹
报亦能见应以知全体起二用故随现大小彼彼
无边无非尊特皆酬实因悉可称报故妙经文句
云同居方便自体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
故知菩萨业识见佛一切分齐皆无分齐岂比藏
通佛耶方知智者师与马鸣师精切甄分生身尊
特其义罄矣问约相多少分于二身其义巳显何
卷四 第 316b 页 X22-0316.png
须理观及就识分答华藏尘相及八万相虽是尊
特三十二相不局生身何者以由圆人知全法界
作三十二及以八万藏尘相好故三品相皆可称
海既一一相皆无边底是故悉可名为尊特故止
观并辅行以法华三十二相观无量寿八万相华
严十华藏尘相同是别圆道品修发法身现相对
斥藏通相非奇特以验三经所谈相海皆是尊特
然有通局三十二则通大见无边小见分齐若藏
尘八万唯大非小若也不就理观等分此义全失
故金光明龙尊叹佛经文但列三十二相圆光一
寻疏乃判云正叹尊特故知不定以相数多方为
尊特秪就不空妙观见耳问行人睹于劣应谈圆
佛相秪可即是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以尊特
身现起方有不现则无岂见不空不待佛现便自
能见尊特相耶答既以尊特对于生身分身非身
常无常等今云劣应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
特则成寿量属于尊特身相自属生身如此分张
进退皆失须知行者无有一见非如来力如来鉴
机未始差惑有须现者即为现之如梵网华严及
此经等相多身大也不须现者即以力加令于劣
身不取分齐见三十二相即无有边以知丈六是
法界故应持不见其顶目连莫究其声丈六身声
既因二圣穷不得际后之圆人岂不即劣见于无
边不必一一待现方见若不尔者用圆解为用业
卷四 第 316c 页 X22-0316.png
识为若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此说全乖
顿足之义何者如释签解色无边故般若无边云
五阴是理故即阴是实相般若故皆无边以由理
故令法无边自受用身既證理极岂不即劣而无
边耶行者应知今之妙观观佛法身见八万相不
同金光但于劣身见无今齐分是彼佛全法界身
应圆似观现奇特身非是彼土常身常相若彼常
身即般舟中三十二相也今及特现八万四千相
好光明经文自云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正类净名如须弥山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
座药师中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大论中色相无边
尊特之身此等经论所明尊特与今所现无少差
殊彼色像无边既称尊特此云身量无边那谓生
身问所言龙尊叹尊特相非现起者是义不然以
彼疏释尊特身云巍巍堂堂若不现者何谓堂堂
答华藏尘相华严经列九十七名与龙尊叹全不
相应又无身相高大之说以验非是特现之相秪
由龙尊言中妙示即劣含胜难思之文大师见彼
得意之处是故疏云巍巍堂堂得意处者即总叹
云诸佛清净微妙寂灭也清净乃是四德中净必
不阙于常乐我也寂灭岂非涅槃之义既称微妙
是大灭度秘密藏也以总冠别故三十二相遍严
三身生身则百福所成见无厌足尊特身则色无
分齐劣即堂堂法性身则色性即智法门为相疏
卷四 第 317a 页 X22-0317.png
云此三不纵不横若纵横一异则不清净非微妙
寂灭岂非圆人了乎三身是秘密藏密藏乃是法
界总体一摄一切事事相收应用无边不离毫末
相好至劣量等虚空故法华中龙女赞佛微妙净
法身具相三十二显是劣应以法身具故相相尊
特是故荆溪类同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又文
句云一一相皆法界海又妙玄云垢衣内身实是
长者释签云即是璎珞长者璎珞长者岂非尊特
何待现耶又妙乐云若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
太虚名为圆佛法华巳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
至此经从劣辩胜即三而一若也法华但即法身
不具尊特正以太虚而为圆佛又不具尊特如何
得名从劣辩胜即三而一问法华文句云地师说
多宝是法身举南岳破云法身无来无出报身巍
巍堂堂应身普现一切若即此谓是三佛者未尽
其体秪是表示而巳多宝表法佛释尊表报佛分
身表应佛记释云无来者不合东来无出者不应
踊出巍巍不应塔内应身不应唯此尚非应身岂
具三身既云巍巍不应塔内信知报佛须现大身
若其即劣便得名报塔内何妨何得破他答此破
地师不知表示真将舍利便为法身故记破云尚
非应身岂具三身又以世人不知法华开权之妙
即劣显胜秪执身大相多为报故就其见斥云巍
巍不应塔内此用世人通解之义而破于彼不可
卷四 第 317b 页 X22-0317.png
据此便令法华相非尊特秪如记云尚非应身岂
具三身亦非今家尽理之说如荆溪据论若知像
性遍虚空三身宛然四德无减泥木之像尚具三
身岂全身舍利皆不具耶虽曲引文欲令非报然
终不能令法华机非业识见佛也问请观音疏云
无量有二义若生身无量是有量之无量法身无
量是无量之无量大论云法性身色像无边尊
特之身犹如虚空既云法性身此乃不灭方名尊
特今第九观观于佛身第十即观观世音身观音
既是补处菩萨验佛有灭岂非生身有量无量安
以此身便为尊特答藏通补处彰佛有量别圆补
处显佛无量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更无彼此迭
相见故同一法身一智慧故菩萨机忘如来应息
名补佛处实异藏通前佛定灭后佛定生为补处
也故金光明四佛降室疏乃释云若见四佛同尊
特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众一故若见四
佛佛身不同即是应化弟子众多故故知秪就同
与不同常与无常分于二身藏通三乘故弟子多
别圆纯菩萨故弟子一岂论相好多少等耶既同
一身复云常身岂竖分当现横论彼此是知观音
补法身处愈彰尊特无量之无量矣且华严佛身
委明八相既是尊特此论补处与彼何异云是生
身是知今佛全法界身故灭即非灭观音补处生
即非生不灭不生常身义成尊特相显问今所观
卷四 第 317c 页 X22-0317.png
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虽云高大秪是净土
常所见佛何以知然如法华中净光庄严国妙音
菩萨欲来娑婆彼佛诫云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
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往彼土于佛菩萨勿生劣
想故知净土常身高大安以常身便为尊特答于
同居中净光庄严土唯演顿如净名中众香之土
以其所被纯菩萨故所以但现高大之身佛知妙
音所将之众不知娑婆开权之妙于佛辄起定小
之讥故寄妙音规未达者意令得悟即劣之胜秘
妙之权既诫勿生下劣之想乃是令起尊特之心
若谓不然安得皆获普现三昧若安养土渐顿俱
谈声闻菩萨共为僧故故使佛示生身法身二种
之相三十二相通于生法大小共见若八万相局
在法身大乘贤圣方得见也是故众经多说弥陀
生身常相今当略出小弥陀经云彼土莲华大如
车轮大弥陀经说弥陀浴池广四万八千里以依
验正身未极大般舟经说阿弥陀佛三十二相此
经中说惯习小者生彼即得见佛闻法便證小果
更有丈六八尺之身此等岂非常身常相耶若今
所观八万相好别圆真似方得见之故上品下生
疏判巳登习种性位生彼七日见佛众相心不明
了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及闻众声皆说妙法唯上
品上生道种性位生彼即见众相具足光明宝林
皆说妙法即悟无生三贤菩萨依业识故知心现
卷四 第 318a 页 X22-0318.png
佛乃就尊特论乎明昧若惯习小者及诸凡夫依
事识故不于尊特而论明昧良以此等虽因临终
回向得生佛顺本习故且用小令其證果既说无
常苦空之法须以生身相好应之浴池之身三十
二相正对此机故般舟经云在菩萨众中说经又
云在比丘僧中说经信三十二相通大小人当所
睹见是故彼经观法之初不托日冰便观此相斯
盖凡心可想之境故也若八万相是彼如来现奇
特身增进深位念佛三昧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
故此经初令观日疏释齐于下品下生以验想冰
至假想地属下三品当名字人次得三昧见彼实
地合入观行初二两品次观宝树及以池楼至总
观成当三四品宝座观成当第五品以座上宝幢
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大比知座体其量难思非第
五品三观功成凡小事禅见莫能及此观虽就经
文未便许观佛身乃令先想一大宝像称座而坐
及二菩萨皆想坐座况复悉用作是不二妙观观
之使心流利方令观佛学者应知日观巳来所修
三观共于事禅良以皆须想成相起故也事禅既
胜三界思惑悉巳被伏妙观观像见破即登第七
信位得此位巳方令观佛真法之身八万相显乃
得名为念佛三昧即感诸佛现前授记生彼便證
无生法忍经文如此明圆深观所显之相诚谓奇
特实匪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见相问释题序云无
卷四 第 318b 页 X22-0318.png
量寿佛是所观胜境岂非托彼依正色心修乎三
观显三谛理今八万相既是正报义当生身托此
修观观成理显乃见藏海尘数之相方名尊特岂
分段生身便为尊特耶答前正释题以妙三身解
所观境今至经文以八万相为所观境信八万相
与妙三身无二无别二处皆用不思议境而为所
观故八万相观之令显显名观成无别所显且行
人念佛谁不托佛正报修观但境随解名生名法
小机不解所观佛身是法界用谓正习生故曰生
身大机能解所观之佛是法界用应既有本生即
同法是故受于法身之称故见佛相若多若小皆
称法身今经明示佛法界身入心想中故疏标云
观佛法身斯乃即三而一之法身也况今不是初
心观境乃圆七信所观境耳岂于座像圆观巳成
却托藏通生身修观又观生身显藏尘相此乃通
人被别圆接全非顿教始终圆观秪如般舟三十
二相即知心现故相相皆中据所观胜境言是生
身深不可也学者应知八万相显即三谛显良以
此相法身所具与彼三惑本不相应故一一相即
真俗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名真善妙
色今之三昧显本妙相故观音观云真实色身也
问尊特既是他受用报须入别圆地住方见今八
万相似位能见验非尊特合是色身答据何文义
别圆似位唯见生身须知尊特地住巳上分證论
卷四 第 318c 页 X22-0318.png
见地住之前相似论见斯乃如来以实报身应下
二土故荆溪云胜兼两处劣唯鹿园若其似位全
不见者法华四信何故见于实报土耶有馀那见
圆满相海通教按位受接之人为见何相若非尊
特合身不成今经明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与大
论云色像无边有何异耶彼云无边既称尊特此
何独非况疏专引彼论此文以證身量无边之义
验今佛身的是尊特不须疑也问若是尊特合是
常身何故法华疏中判观无量寿佛经云实有量
而言无量答此乃刊正钞中错引彼疏彼疏并云
实有量而言无量如阿弥陀与金光疏及此疏同
盖以小大二弥陀经不专尊特被于顿机故彼佛
现三十二相通被众机大机虽见尊特常身其惯
习小人洎诸凡夫虽因回向得生彼土未宜尊特
说常住理故以应化说无常法成其小果是故佛
寿虽不可数终归有量娑婆生彼多是此机以别
圆似位人难及故三疏约此故判弥陀在有量中
若观无量寿佛经纯被圆人明说佛身全法界起
应既有本生即同法的类释论法性尊特正当无
量之无量也故释签云教分二身为机劣故暂现
生身今机不劣岂对生身问大本中云生我国者
身皆具足三十二相彼国人民既具此相佛身理
合超胜于人故知常身有八万相般舟经说三十
二相盖借释迦为初心观境耳答般舟经云菩萨
卷四 第 319a 页 X22-0319.png
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当念如是佛身
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
僧中说经经指弥陀有三十二相何文言借释迦
为境况止观无文辅行不说岂得自言成于巳见
又彼人民三十二相故佛常相须八万者其义不
然以同居土佛应同人秪由净土人皆有于三十
二相故佛常身须现此相但于同中相相皆胜秽
土佛身虽异凡鄙亦同上人故应此方所有相法
故三十二同轮王相亦于同中而分明昧三十二
相既同彼人验是彼土常身常相是知八万别为
大机现尊特相更何所疑问一等尊特以何因缘
相分三品答悉檀因缘故盖一类机应以藏尘尊
特之相得四益者故佛称机而为现之应以八万
尊特之相应以三十二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皆
称机而为现之仍须了知此之相海别教则用别
修缘了成就此相即修成之尊特故名报身圆教
能了二修即性修德无功乃性具之尊特故名法
身巳在此观开章中说须知华严华藏尘数之相
虽多此以兼别故犹带修成此论八万既唯圆顿
无非性具故三圣观疏皆示云观于法身行者当
须以教定理就理明观于观显相无得但以多数
斥少使胜成劣实在精学然后勤修欲罢不能故
兹辨拆。
○四第十观音观二初疏科略释。

【疏】第十观观音中有三初结上次复应观观世音
卷四 第 319b 页 X22-0319.png
菩萨下正明观菩萨身也第三作此观者观之邪
正也观菩萨法身中有三初观身相冠中立化佛
者带果而行因也第二明与佛同异第三佛告阿
难下还举利劝修也。

【钞】带果行因者观音三昧经云观音昔巳成佛号
正法明今为菩萨修净土行斯乃带昔果德行今
因行顶有化佛表带果也。
○二依科列经三初结
上。】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巳。」

【【钞】二正观菩萨身三初正观身相子科十一初次
复下身量。】

「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
他由旬。」

【【钞】应云十八万亿今云八十者翻过佛身二十万
亿故知误也问如释迦丈六人身八尺今佛身六
十万亿菩萨十八菩萨之身何太卑耶答净土胜
应不可以秽土劣应例也亦如妙音身量但四万
二千由旬佛身六百八十万由旬佛身之量去菩
萨更多。
○二身紫下身色。】

「身紫金色。」

【【钞】三顶有下肉髻。】

「顶有肉髻。」

【【钞】四项有下项光。】

「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
卷四 第 319c 页 X22-0319.png
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
侍者。」

【【钞】五举身下身光。】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钞】六顶有下天冠。】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
佛高二十五由旬。」

【【疏】释迦毗楞伽翻能圣。

【钞】七观世下面色。】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

【【钞】八眉间下毫相。】

「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
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
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钞】九臂如下臂相。】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
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钞】十手掌下手相。】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
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
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
众生。」

【【钞】十一举足下足相。】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
卷四 第 320a 页 X22-0320.png
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钞】二其馀下与佛同异。】

「其馀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
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
第十观。」

【【钞】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之相好表于极果今
作因人故不及佛。
○三举利劝修子科二初佛告
下举观利劝二初约修观明灭罪。】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
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钞】二如此下约称名况获福。】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钞】二若有下示观次第。】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
其馀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钞】身相既多先观何相故今示云先观肉髻次观
天冠以此二种能别表示观音德相何者肉髻降
佛表现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别相若显其馀
通相则易可明行者观于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
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
既云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作髻作
冠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
例于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令以后例前以
今行人览经始末方修观故大师得意乃于释题
卷四 第 320b 页 X22-0320.png
总示三观若也不于十六处用则令大师虚说亦
见行者谩修当遵佛言勿背祖法专用妙观显乎
胜相以此妙观为见佛本迥出馀因至彼土时速
證无生。
○三作是下结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