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282b 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卷第二
日东 沙门 实观 分会
【【钞】二释说字二初牒释。
【疏】说者悦所怀也。
【钞】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就此经即是如来久修
久證念佛三昧蕴之在怀今机扣发说之乃畅昔
之所怀。
○二即十下示相据今之说正在念佛次
文委示今不预陈故且通涂明其说相文二初明
所说法相。
【疏】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六度四等一切法门。
【钞】十二部经总明说相谓或作长行说或作重颂
说或作未曾有说或作无问自说说等若八万法
卷二 第 282c 页 X22-0282.png
藏乃具示所说种种法门合云四千且举大数然
应了知有多八万且约四谛示诸八万若言八万
法藏即苦谛八万尘劳即集谛八万对法门八万
三昧门八万陀罗尼皆道谛八万波罗蜜即灭谛
今虽示一义巳兼三以法藏名是蕴聚义判属苦
谛复由蕴义兼得三谛盖四名言不离阴故如俱
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色
行蕴摄故十二八万俱通小衍或云小乘唯有九
部大则十二或云小有十二大唯九部或云大小
皆有十二六度四等虽在大乘亦通三藏事度菩
萨然其名数四教皆同须就所诠真中二理定其
权实复论四种能趣观行用简偏圆使宝渚化城
迂直不滥。
○二又于下明能说善巧二初于一法
一门明四悉。
【疏】又于一法中作四门分别于一一门巧作四悉
檀利益闻者欢喜赞用受行信戒进念而得开发
贪恚愚痴豁尔冰消革凡成圣入法流水或三二
一益若都无益则乐默然。
【钞】上之所列八万等法既通四教即是生灭八万
无生八万无量八万无作八万如生灭八万趣举
一法须开四门四门假人同皆叵得若其实法四
义不同约有门说念念无常如灯焰焰约空门说
三假浮虚犹如云雾双亦门说二相从容双非门
说二相俱舍四中一门机生熟故四悉被之为未
应了知有多八万且约四谛示诸八万若言八万
法藏即苦谛八万尘劳即集谛八万对法门八万
三昧门八万陀罗尼皆道谛八万波罗蜜即灭谛
今虽示一义巳兼三以法藏名是蕴聚义判属苦
谛复由蕴义兼得三谛盖四名言不离阴故如俱
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色
行蕴摄故十二八万俱通小衍或云小乘唯有九
部大则十二或云小有十二大唯九部或云大小
皆有十二六度四等虽在大乘亦通三藏事度菩
萨然其名数四教皆同须就所诠真中二理定其
权实复论四种能趣观行用简偏圆使宝渚化城
迂直不滥。
○二又于下明能说善巧二初于一法
一门明四悉。
【疏】又于一法中作四门分别于一一门巧作四悉
檀利益闻者欢喜赞用受行信戒进念而得开发
贪恚愚痴豁尔冰消革凡成圣入法流水或三二
一益若都无益则乐默然。
【钞】上之所列八万等法既通四教即是生灭八万
无生八万无量八万无作八万如生灭八万趣举
一法须开四门四门假人同皆叵得若其实法四
义不同约有门说念念无常如灯焰焰约空门说
三假浮虚犹如云雾双亦门说二相从容双非门
说二相俱舍四中一门机生熟故四悉被之为未
卷二 第 283a 页 X22-0283.png
种者作世界说令其乐欲赞用受行为巳种者用
中二悉善根未发作为人说令起宿善信戒进念
恶未破者必对治说令其三毒豁尔冰消为巳熟
者第一义说令得契真革凡成圣佛智鉴机说之
必中知不入理令得三益知不破惑令得二益无
善可发作世界说但生欢喜若全无益佛则不说。
○二若一下例诸法诸门示四悉。
【疏】若一机扣圣于一门施四益者馀三门亦如是
为一缘说一法既尔诸缘诸法亦如是。
【钞】上明一门被机四悉馀之三门被机亦尔八万
中一四门四悉被机既尔其馀诸法四门四悉被
机亦然一教八万门悉既然三教亦尔八万法藏
例于尘劳及对治门三昧总持波罗蜜等一一八
万法法四教教教四门门门四悉其十二部六度
四等准此可知以此略明佛说之相。
○三释观字
即所说也上十二部八万等法岂非所说然是泛
举显于能说下无量寿及今观字的是此经所说
义也释观分二初牒释双标。
【疏】观者观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中三观。
【钞】牒起观(平声)字以观(去声)释之乃用观法观于胜境
若非观法将何观之撮经所诠立兹题目经明十
六以为能观今释题名唯论三观经文是别题是
总名总总于别别别于总若也立题收文不尽则
不能应篇章之式故知今立三观释观乃是经文
中二悉善根未发作为人说令起宿善信戒进念
恶未破者必对治说令其三毒豁尔冰消为巳熟
者第一义说令得契真革凡成圣佛智鉴机说之
必中知不入理令得三益知不破惑令得二益无
善可发作世界说但生欢喜若全无益佛则不说。
○二若一下例诸法诸门示四悉。
【疏】若一机扣圣于一门施四益者馀三门亦如是
为一缘说一法既尔诸缘诸法亦如是。
【钞】上明一门被机四悉馀之三门被机亦尔八万
中一四门四悉被机既尔其馀诸法四门四悉被
机亦然一教八万门悉既然三教亦尔八万法藏
例于尘劳及对治门三昧总持波罗蜜等一一八
万法法四教教教四门门门四悉其十二部六度
四等准此可知以此略明佛说之相。
○三释观字
即所说也上十二部八万等法岂非所说然是泛
举显于能说下无量寿及今观字的是此经所说
义也释观分二初牒释双标。
【疏】观者观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中三观。
【钞】牒起观(平声)字以观(去声)释之乃用观法观于胜境
若非观法将何观之撮经所诠立兹题目经明十
六以为能观今释题名唯论三观经文是别题是
总名总总于别别别于总若也立题收文不尽则
不能应篇章之式故知今立三观释观乃是经文
卷二 第 283b 页 X22-0283.png
十六观体若就十六各各示于三观相者其文繁
广故于释题总而示之令其修者以兹观法入十
六门则境境皆三心心绝妙四依被物言简意周
双标次第及以一心二三观者此乃以次显于不
次不融别观无以明圆如止观中皆用思议显不
思议。
○二从假下据教双释二初次第三观二初
列名指经。
【疏】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
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
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名出璎珞经。
【钞】所列诸名释中自见。
○二今释下释相结果依
前列名释三观相。
【疏】今释其意假是虚妄俗谛也空是审实真谛也
今欲去俗归真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
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故言二谛观此观
若成即證一切智也。
【钞】第一空观而有二名假是等者见思取境无而
谓有虚假凡俗知虚名谛二空之理是审实法知
实名谛不究俗虚莫知真实要须照假方得入空
是故名曰从假入空又假是等者迷世俗时谓虚
是实则二俱不谛若悟俗虚必知真实则二俱谛
故复得名二谛观也此观等者修观名因證智名
果释论三智为易解故分属三人故以声闻对一
切智即空观果当于别教十住位也。
广故于释题总而示之令其修者以兹观法入十
六门则境境皆三心心绝妙四依被物言简意周
双标次第及以一心二三观者此乃以次显于不
次不融别观无以明圆如止观中皆用思议显不
思议。
○二从假下据教双释二初次第三观二初
列名指经。
【疏】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
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
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名出璎珞经。
【钞】所列诸名释中自见。
○二今释下释相结果依
前列名释三观相。
【疏】今释其意假是虚妄俗谛也空是审实真谛也
今欲去俗归真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
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故言二谛观此观
若成即證一切智也。
【钞】第一空观而有二名假是等者见思取境无而
谓有虚假凡俗知虚名谛二空之理是审实法知
实名谛不究俗虚莫知真实要须照假方得入空
是故名曰从假入空又假是等者迷世俗时谓虚
是实则二俱不谛若悟俗虚必知真实则二俱谛
故复得名二谛观也此观等者修观名因證智名
果释论三智为易解故分属三人故以声闻对一
切智即空观果当于别教十住位也。
卷二 第 283c 页 X22-0283.png
【疏】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
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知病
识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而言
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
用既均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證道种智。
【钞】第二假观亦有二名先斥住空堕二乘地若修
假观能成佛法能益众生观空欲作入中方便故
于空智證而不住三界惑著须荡令空诸法因缘
须究本末见思重数如尘若沙以大悲心遍观遍
学名为知病诸法诸门破性破相一一对治无不
谙练是名识药随惑浅深知机生熟神通骇动智
辩宣扬四悉当宜各令获益如此授药方肯服行
皆由證空能入此假故此观名从空入假而言等
者前除见爱破假用空今遣尘沙破空用假于空
于假各一破用前后相望至今均等故复名为平
等观也此观等者若依释论以菩萨人对道种智
即假观果位在十行。
○二空下第三中观。
【疏】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
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初观用空次观用假此之二
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
谛也此观成时證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
【钞】初双标初观空生死者别人初心信今知觉本
是常住中道佛性从教道故名为但中唯善唯净
不具染恶虽无染恶其性灵知强觉忽生境界斯
卷二 第 284a 页 X22-0284.png
现分别境相执著我人不昧之知邪思邪见现前
染恶既非性具皆是随缘变造而有是变造故非
性本然是故见思不即中道定须破故即义不成
故不得云唯爱唯见唯色唯香设欲修中能所不
绝故修空为正中观为傍何者心既著有须别缘
空破兹爱见所观之空是二乘法既非性具乃是
别修空非毕竟是故空观但空生死次观空涅槃
者生死之有虽巳破除心又著空须别缘假破此
空著假是建立是菩萨法非性具故亦是别修能
荡空著名空涅槃此之等者前空生死见思惑忘
次空涅槃尘沙惑尽二惑既尽心无偏著是故得
为双遮方便初观等者复因次第用于二观观其
二谛是故得为双照方便方便立巳圆观可修于
十向中即以所显中道佛性而为能观中道之观
谛观不二惑智一如三观圆融是无作行故得自
然入萨婆若此观之果名一切种智位在初地。
○
二一心三观斯乃称性而观绝待而照盖一切法
性是法身般若解脱如伊字三点三非孤立一一
圆具举一即三乃以三德而为三谛般若是真解
脱是俗法身是中德既不纵不横谛乃绝思绝议
此是佛之所谛今以此谛而为所观谛既即一而
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依妙谛以立观门即于一心
而修三观此观观法能所双绝况无量寿佛本修
此观成就三身法报泯然真应融即非兹妙观宁
染恶既非性具皆是随缘变造而有是变造故非
性本然是故见思不即中道定须破故即义不成
故不得云唯爱唯见唯色唯香设欲修中能所不
绝故修空为正中观为傍何者心既著有须别缘
空破兹爱见所观之空是二乘法既非性具乃是
别修空非毕竟是故空观但空生死次观空涅槃
者生死之有虽巳破除心又著空须别缘假破此
空著假是建立是菩萨法非性具故亦是别修能
荡空著名空涅槃此之等者前空生死见思惑忘
次空涅槃尘沙惑尽二惑既尽心无偏著是故得
为双遮方便初观等者复因次第用于二观观其
二谛是故得为双照方便方便立巳圆观可修于
十向中即以所显中道佛性而为能观中道之观
谛观不二惑智一如三观圆融是无作行故得自
然入萨婆若此观之果名一切种智位在初地。
○
二一心三观斯乃称性而观绝待而照盖一切法
性是法身般若解脱如伊字三点三非孤立一一
圆具举一即三乃以三德而为三谛般若是真解
脱是俗法身是中德既不纵不横谛乃绝思绝议
此是佛之所谛今以此谛而为所观谛既即一而
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依妙谛以立观门即于一心
而修三观此观观法能所双绝况无量寿佛本修
此观成就三身法报泯然真应融即非兹妙观宁
卷二 第 284b 页 X22-0284.png
显妙身化主若斯徒众亦尔正报既妙依报岂粗
故十六境皆须妙观此文为三初依智论释二初
释相二初约法释。
【疏】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
得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
观。
【钞】三智即前次第所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令易解故分属三人剋性圆论三智实在一心中
得三智是果三观是因果在一心因岂前后因果
不二方曰圆修故举智后即明三观只一观而三
观者趣举一观即具三观举一空观假中亦空三
观悉能荡相著故举一假观中空亦假三观皆有
立法义故举一中观空假亦中三观当处皆绝待
故若知三观只在一心则一一观任运具三也观
于一谛而三谛者谛观名别其体不殊全谛发观
观还照谛既无别体以何义故立谛立观若欲分
别就三因说性三为谛修三为观性了是真性缘
是俗正是中谛不是了因非大真谛俗中亦然此
之三谛方与三观体性不殊顽空为真与观体别
俗中亦尔三观互具者盖性三本融全性成修此
之谓矣。
○二类如下引类释。
【疏】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
【钞】以有为法类无为性一刹那心初生即灭两间
名住不无三相而在一心三相无常尚居促念三
故十六境皆须妙观此文为三初依智论释二初
释相二初约法释。
【疏】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
得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
观。
【钞】三智即前次第所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令易解故分属三人剋性圆论三智实在一心中
得三智是果三观是因果在一心因岂前后因果
不二方曰圆修故举智后即明三观只一观而三
观者趣举一观即具三观举一空观假中亦空三
观悉能荡相著故举一假观中空亦假三观皆有
立法义故举一中观空假亦中三观当处皆绝待
故若知三观只在一心则一一观任运具三也观
于一谛而三谛者谛观名别其体不殊全谛发观
观还照谛既无别体以何义故立谛立观若欲分
别就三因说性三为谛修三为观性了是真性缘
是俗正是中谛不是了因非大真谛俗中亦然此
之三谛方与三观体性不殊顽空为真与观体别
俗中亦尔三观互具者盖性三本融全性成修此
之谓矣。
○二类如下引类释。
【疏】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
【钞】以有为法类无为性一刹那心初生即灭两间
名住不无三相而在一心三相无常尚居促念三
卷二 第 284c 页 X22-0284.png
观称性无作无生具于一心其义何爽。
○二此观
下结果。
【疏】此观成时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
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
种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
【钞】不明智果观法无归故示观成惑灭理显豁然
妙證三种智慧实在一心或具论三智或从胜说
只但名为一切种智寂灭等者论自解释一切种
智双寂二边无明之相双照二谛种种行类始自
初心圆修三观妙观中道念念双忘而即二边念
念双照一心三观法尔如然今入分真本智显发
全由始行亡照之功。
○二引中论證。
【疏】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释论云三
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
【钞】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
名中道义论通衍三今證圆观观所对法岂有不
从因缘生者今修圆观必先解知能生因缘及所
生法皆不思议方于此境观空假中又须了知妙
谛妙观悉是能观因缘所生阴等诸境皆是所观
前且直云观于一谛而三谛须知于阴等境观一
谛等也勿守略文须寻观义又不可谓先解所观
不思议故便不得言阴及无明何者本说因缘及
所生法是不思议若非无明何名因缘若非阴等
何名所生有人见释心法妙云心法在因约迷以
○二此观
下结果。
【疏】此观成时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
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
种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
【钞】不明智果观法无归故示观成惑灭理显豁然
妙證三种智慧实在一心或具论三智或从胜说
只但名为一切种智寂灭等者论自解释一切种
智双寂二边无明之相双照二谛种种行类始自
初心圆修三观妙观中道念念双忘而即二边念
念双照一心三观法尔如然今入分真本智显发
全由始行亡照之功。
○二引中论證。
【疏】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释论云三
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
【钞】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
名中道义论通衍三今證圆观观所对法岂有不
从因缘生者今修圆观必先解知能生因缘及所
生法皆不思议方于此境观空假中又须了知妙
谛妙观悉是能观因缘所生阴等诸境皆是所观
前且直云观于一谛而三谛须知于阴等境观一
谛等也勿守略文须寻观义又不可谓先解所观
不思议故便不得言阴及无明何者本说因缘及
所生法是不思议若非无明何名因缘若非阴等
何名所生有人见释心法妙云心法在因约迷以
卷二 第 285a 页 X22-0285.png
说佛法在果约悟以说辄便难云心法称妙何得
是迷良由此人不知所以解迷是妙方曰圆人如
论苦集称为无作及十二因缘名不思议岂不得
云不思议无明人虽解妙法体是迷不知理即一
向在迷妙觉一向属解中间四位迷解共俱名字
即人若不观迷何处用观等觉之位若不破迷宁
登妙觉以上上智断下下惑惑非迷耶人之多僻
其类实繁释论三智巳如前释。
○三此观下约妙
结示。
【疏】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
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钞】初一句总叹微妙次二句约三一叹妙一不定
一一即是三三不定三三即是一释论以不决定
解不可思议次三句对十六叹妙上明一三融即
总一妙观也即此一观遍入诸门名一观一切观
虽入诸门只一妙观名一切观一观观若定一莫
入多门观若定多不可为一实不可以一多思议
故云非一非一切后二句结示虽非一多能摄一
切是故十六无非妙观。
○四释无量寿正示三观
所观境也前明三观且以三德及以三因而为谛
境盖示所观融即用显能观绝妙须知性中三德
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为我一心三观若
不然者则观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圆宗绝待之
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为般若
是迷良由此人不知所以解迷是妙方曰圆人如
论苦集称为无作及十二因缘名不思议岂不得
云不思议无明人虽解妙法体是迷不知理即一
向在迷妙觉一向属解中间四位迷解共俱名字
即人若不观迷何处用观等觉之位若不破迷宁
登妙觉以上上智断下下惑惑非迷耶人之多僻
其类实繁释论三智巳如前释。
○三此观下约妙
结示。
【疏】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
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钞】初一句总叹微妙次二句约三一叹妙一不定
一一即是三三不定三三即是一释论以不决定
解不可思议次三句对十六叹妙上明一三融即
总一妙观也即此一观遍入诸门名一观一切观
虽入诸门只一妙观名一切观一观观若定一莫
入多门观若定多不可为一实不可以一多思议
故云非一非一切后二句结示虽非一多能摄一
切是故十六无非妙观。
○四释无量寿正示三观
所观境也前明三观且以三德及以三因而为谛
境盖示所观融即用显能观绝妙须知性中三德
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为我一心三观若
不然者则观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圆宗绝待之
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为般若
卷二 第 285b 页 X22-0285.png
观成见佛即是解脱举一具三如新伊字观佛既
尔观诸依正理非异涂此意不明非今观佛释此
为二初牒名从梵。
【疏】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
【钞】无量寿者巳是华言天竺梵语称阿弥陀。
○二
佛本下从真出俗二初约本无三标无量寿乃以
无量而为其量是则题中巳言寿量寿量依身乃
成二义故约三义而论有无。
【疏】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
【钞】所言佛者究竟觉也理智既极始本两忘无相
无名不可说示宁得立其身及寿量。
○二随顺下
随世俱立二初列三身各三。
【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亦
随顺世间而论三量。
【钞】据究竟觉第一义谛则不可言身及寿量为度
生故乃顺世间立名立相故说三身及三寿量是
则真佛无三随世故有然须了知有无之意言佛
本无身无寿量者但无有相随情之三非无性具
微妙身等是故真佛究竟一切净秽法门若一向
无何异小乘所诠真理故真无俗有真有俗无皆
是悉檀不可偏执今文意者盖立三身释无量寿
恐执定有是故先言佛本无三随世说有得此意
巳分别三身三寿三量则无滞也。
○二法身下释
三身三义二初约义分别二据理融即以有次文
尔观诸依正理非异涂此意不明非今观佛释此
为二初牒名从梵。
【疏】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
【钞】无量寿者巳是华言天竺梵语称阿弥陀。
○二
佛本下从真出俗二初约本无三标无量寿乃以
无量而为其量是则题中巳言寿量寿量依身乃
成二义故约三义而论有无。
【疏】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
【钞】所言佛者究竟觉也理智既极始本两忘无相
无名不可说示宁得立其身及寿量。
○二随顺下
随世俱立二初列三身各三。
【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亦
随顺世间而论三量。
【钞】据究竟觉第一义谛则不可言身及寿量为度
生故乃顺世间立名立相故说三身及三寿量是
则真佛无三随世故有然须了知有无之意言佛
本无身无寿量者但无有相随情之三非无性具
微妙身等是故真佛究竟一切净秽法门若一向
无何异小乘所诠真理故真无俗有真有俗无皆
是悉檀不可偏执今文意者盖立三身释无量寿
恐执定有是故先言佛本无三随世说有得此意
巳分别三身三寿三量则无滞也。
○二法身下释
三身三义二初约义分别二据理融即以有次文
卷二 第 285c 页 X22-0285.png
尽理融即故今且约修二性一一涂分别初自为
三初法身二初别释三。
【疏】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
亦非心智非阴界入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法身
耳。
【钞】初法身者师轨释法舍通从别通则生佛俱轨
法性然其九界虽轨而违如人依师不顺师教唯
有诸佛从初发心轨法而修今能究竟冥合法性
故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
常顺法性故名法为师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故即
所师法而为其身虽名为身巳出五阴故非色质
及非心智色是初阴心智即四阴既其非阴亦非
入界故非三科任持摄属此则巳简分段变易以
二生死阴等摄故亦可色质简应心智简报三科
简因既非此等何以状名为物机故强指法性名
为法身。
○二法性下寿。
【疏】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强指不迁不
变名之为寿。
【钞】连持之寿亲依命根今法性寿非识息煖报得
命根亦非三事连持之寿为物显德乃指法性非
八相迁非九世易强名为寿。
○三此寿下量。
【疏】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强指法界同
虚空量。
【钞】寿之分量合论长短及以延促今法性寿实无
三初法身二初别释三。
【疏】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
亦非心智非阴界入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法身
耳。
【钞】初法身者师轨释法舍通从别通则生佛俱轨
法性然其九界虽轨而违如人依师不顺师教唯
有诸佛从初发心轨法而修今能究竟冥合法性
故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
常顺法性故名法为师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故即
所师法而为其身虽名为身巳出五阴故非色质
及非心智色是初阴心智即四阴既其非阴亦非
入界故非三科任持摄属此则巳简分段变易以
二生死阴等摄故亦可色质简应心智简报三科
简因既非此等何以状名为物机故强指法性名
为法身。
○二法性下寿。
【疏】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强指不迁不
变名之为寿。
【钞】连持之寿亲依命根今法性寿非识息煖报得
命根亦非三事连持之寿为物显德乃指法性非
八相迁非九世易强名为寿。
○三此寿下量。
【疏】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强指法界同
虚空量。
【钞】寿之分量合论长短及以延促今法性寿实无
卷二 第 286a 页 X22-0286.png
此等分量之相此则通简若别简者长是报佛短
是众生能延能促即是应身非此等量为成观故
强指法寿同虚空量。
○二此即下总示。
【疏】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
【钞】法性三义非阴聚身非报得寿非长短量强于
法性说身说寿说量故也。
○二报身二初称法有
报二初引经。
【疏】报身者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云
大般涅槃修道得故。
【钞】报即酬报也修行是因感于妙报而酬因也法
华證智德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大般涅
槃證断德也此二果德酬答修因是故名报。
○二
如如下释相。
【疏】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
相应者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
【钞】感报之时其相何似故以一法二喻显之如名
不异所观差别不名如境智外有境不名如智各
二如者境如如智智如如境此之境智故得应冥
智慧名通故以果觉菩提简之即是无上菩提之
智与法性境相应相冥先举函盖喻其相应恐谓
函盖虽际畔相当终存两相故重举水乳以喻相
冥令知始本同是觉性其体泯然正同水乳则显
境外无智智外无境水乳可见。
○二法身下于报
立三即身寿量也三中一一言法身者报智所冥
是众生能延能促即是应身非此等量为成观故
强指法寿同虚空量。
○二此即下总示。
【疏】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
【钞】法性三义非阴聚身非报得寿非长短量强于
法性说身说寿说量故也。
○二报身二初称法有
报二初引经。
【疏】报身者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云
大般涅槃修道得故。
【钞】报即酬报也修行是因感于妙报而酬因也法
华證智德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大般涅
槃證断德也此二果德酬答修因是故名报。
○二
如如下释相。
【疏】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
相应者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
【钞】感报之时其相何似故以一法二喻显之如名
不异所观差别不名如境智外有境不名如智各
二如者境如如智智如如境此之境智故得应冥
智慧名通故以果觉菩提简之即是无上菩提之
智与法性境相应相冥先举函盖喻其相应恐谓
函盖虽际畔相当终存两相故重举水乳以喻相
冥令知始本同是觉性其体泯然正同水乳则显
境外无智智外无境水乳可见。
○二法身下于报
立三即身寿量也三中一一言法身者报智所冥
卷二 第 286b 页 X22-0286.png
离法无报故初身。
【疏】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强
名此智为报身。
【钞】言非身者非应佛有分齐身非不身者非报佛
无分齐身又非身则非有非不身则非空中道法
身乃本觉体如觉冥此能冥亦忘为成观故强名
报智。
○二法寿下明寿。
【疏】法寿非寿非不寿智既应冥亦非寿非不寿强
名非寿为寿。
【钞】言非寿者非应同连持之寿非不寿者非报智
不连持寿双非二边冥中法体强名之意同前身
也。
○二法量下明量。
【疏】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
名无量为量也。
【钞】非应有量非报无量及非二边义同身寿。
○三
应身三初明应物有三初身。
【疏】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
【钞】如谷答响大小随声如鉴现形端丑在质应万
物感现胜劣身。
○二应同下寿。
【疏】应同连持为寿也。
【钞】身既同物寿岂差机。
○三应同下量。
【疏】应同长短为量也。
【钞】随宜长短示量无量。
○二智与下明依二有应
三初法。
【疏】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强
名此智为报身。
【钞】言非身者非应佛有分齐身非不身者非报佛
无分齐身又非身则非有非不身则非空中道法
身乃本觉体如觉冥此能冥亦忘为成观故强名
报智。
○二法寿下明寿。
【疏】法寿非寿非不寿智既应冥亦非寿非不寿强
名非寿为寿。
【钞】言非寿者非应同连持之寿非不寿者非报智
不连持寿双非二边冥中法体强名之意同前身
也。
○二法量下明量。
【疏】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
名无量为量也。
【钞】非应有量非报无量及非二边义同身寿。
○三
应身三初明应物有三初身。
【疏】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
【钞】如谷答响大小随声如鉴现形端丑在质应万
物感现胜劣身。
○二应同下寿。
【疏】应同连持为寿也。
【钞】身既同物寿岂差机。
○三应同下量。
【疏】应同长短为量也。
【钞】随宜长短示量无量。
○二智与下明依二有应
三初法。
卷二 第 286c 页 X22-0286.png
【疏】智与体冥能起大用。
【钞】智即报身体即法身此二冥合应用无方。
○二
如水下喻。
【疏】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
【钞】真金上色须水银和方能涂(去声)物阙此一缘金
无涂用。
○三功德下合。
【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
【钞】报智功德契会法身随有机处应无不往。
○三
能为下明应遍三土二初双明报应二有量下单
示应身。
【疏】能为身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
为有量。
【钞】初义者上所说报但论冥法即自受用也今明
垂应以他受用常住之应对于生身无常之应示
二迹用是故双明身等身即生身有分齐相故名
为身非身是报无分齐相故曰非身小般若云佛
说非身是名大身大身者乃他受用身也无分齐
身其寿则常故无量也有分齐身寿则无常故有
量也此二应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机依事业二
识而见住理广如金光疏说二识委在起信论明
论意要在事识见则取色分齐故名应佛业识见
则离分齐相故是报身此义至后释观佛观钞中
辩之行者须知常身无量通应三土无常有量但
应同居所以者何盖实报机分證论见他受用身
卷二 第 287a 页 X22-0287.png
方便土人唯禀别圆所见佛相虽小优降然匪生
身悉是报佛若同居土具四教机禀别圆者能睹
报佛故法华明常在灵山华严说法尽未来际及
诸大乘即于应相见是法性尊特之身故知常身
遍应三土若无常身唯应同居逗藏通机生凡夫
善也。
○次义分二初明有量二义。
【疏】有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
七百阿僧祗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弥陀实
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
【钞】上之所说自受用外垂三土身皆名为应其他
受用虽就对机名之为应而是实因之所感剋复
名为报非是差别逗机之用若论逐物随缘参差
长短身寿量者须就同居无常用说故今别示应
身之相但于有量开出两量而此两量依于事识
但空见故唯属无常若依业识不空见者即此无
常全体是常则常无常二用相即二鸟双游也若
上二土机息应转亦是无常以非八相故且言常
言七百等者首楞严三昧经云坚首菩萨问佛寿
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土于庄严国问
照明庄严自在王佛彼佛答云如释迦寿我亦如
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祗劫坚首回此白佛
阿难云彼佛乃是释迦异名虽机胜见长而七百
犹可数故亦是有量之量若阿弥陀人天莫数故
是有量之无量也。
○二应佛下结应佛皆然。
身悉是报佛若同居土具四教机禀别圆者能睹
报佛故法华明常在灵山华严说法尽未来际及
诸大乘即于应相见是法性尊特之身故知常身
遍应三土若无常身唯应同居逗藏通机生凡夫
善也。
○次义分二初明有量二义。
【疏】有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
七百阿僧祗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弥陀实
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
【钞】上之所说自受用外垂三土身皆名为应其他
受用虽就对机名之为应而是实因之所感剋复
名为报非是差别逗机之用若论逐物随缘参差
长短身寿量者须就同居无常用说故今别示应
身之相但于有量开出两量而此两量依于事识
但空见故唯属无常若依业识不空见者即此无
常全体是常则常无常二用相即二鸟双游也若
上二土机息应转亦是无常以非八相故且言常
言七百等者首楞严三昧经云坚首菩萨问佛寿
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土于庄严国问
照明庄严自在王佛彼佛答云如释迦寿我亦如
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祗劫坚首回此白佛
阿难云彼佛乃是释迦异名虽机胜见长而七百
犹可数故亦是有量之量若阿弥陀人天莫数故
是有量之无量也。
○二应佛下结应佛皆然。
卷二 第 287b 页 X22-0287.png
【疏】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长短。
【钞】佛佛既皆三身圆證应身被物物寿长短岂不
随顺各示两量故弥陀现长亦能现短释迦现短
亦能现长故大论第三十六云当知释迦文佛更
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亦有不严
净国如释迦文佛国又第三十八云此间阎浮恶
故释迦寿应短馀处好故佛寿应长故涅槃二十
二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沙有无胜国所有庄严
如安乐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斯皆随逐物机
也。
○二然下据理融即。
【疏】然此三身三寿不可并别一异即乖法体即一
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释名竟。
【钞】上辩三身法是本有报约修成应论现往其言
似纵须知报应二种之修性德本具虽是性德修
相宛然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三一冥泯思说莫穷
不可等者如上竖论显非并一若言性具三身寿
量显非别异若作并别一异之解即乖所诠圆常
法体即一而三故不横即三而一故不纵非纵非
横不可思议如此解者乃会能诠玄妙之文也。
【钞】二辩体前文解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皆能诠
名今辩此名所诠之体欲令学者因筌得鱼寻名
显体寻名意在忘名显体知无别体此乃今师释
名辨体之妙意也复应了知释名是总总三法故
三章是别别三法故是故解释通别二名无不义
卷二 第 287c 页 X22-0287.png
具教行理三能说之佛既具三身所说观境各具
于三故云释名总于三法体章别在法身宗用别
当馀二教相一章分别总别今之辩体虽在一法
一必具三故明体礼体底体达三种之义虽论三
义但是法身中三未明馀二各三故涅槃玄云总
唱秘藏故当其名法身摄一切法不纵不横以当
其体般若摄一切法如面三目以当其宗解脱摄
一切法如三点伊以当其用如此敷演即是其教
非但经体义成馀义亦显(文毕)今出其意空假皆中
故三属体假用皆空故三属宗中空皆假故三属
用用是解脱特喻三点点是文字故宗当般若特
喻三目目能照明故法身之三特泯纵横彰离念
故故知释名总于九法辩体别在法身中三然九
不多三不为少方是圆教总别之义此自分三初
牒起略示。
【疏】次辩体者体是主质。
【钞】名傍是实体正是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一切
名下皆有其质。
○二释论下正释主质四初据二
文定体。
【疏】释论云除诸法实相馀皆魔事大乘经以实相
为印为经正体。
【钞】诸法当处不生不灭非有非空无能无所离言
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此等相名为实相无
相之相也谁人不具何法不然若论證知唯有诸
于三故云释名总于三法体章别在法身宗用别
当馀二教相一章分别总别今之辩体虽在一法
一必具三故明体礼体底体达三种之义虽论三
义但是法身中三未明馀二各三故涅槃玄云总
唱秘藏故当其名法身摄一切法不纵不横以当
其体般若摄一切法如面三目以当其宗解脱摄
一切法如三点伊以当其用如此敷演即是其教
非但经体义成馀义亦显(文毕)今出其意空假皆中
故三属体假用皆空故三属宗中空皆假故三属
用用是解脱特喻三点点是文字故宗当般若特
喻三目目能照明故法身之三特泯纵横彰离念
故故知释名总于九法辩体别在法身中三然九
不多三不为少方是圆教总别之义此自分三初
牒起略示。
【疏】次辩体者体是主质。
【钞】名傍是实体正是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一切
名下皆有其质。
○二释论下正释主质四初据二
文定体。
【疏】释论云除诸法实相馀皆魔事大乘经以实相
为印为经正体。
【钞】诸法当处不生不灭非有非空无能无所离言
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此等相名为实相无
相之相也谁人不具何法不然若论證知唯有诸
卷二 第 288a 页 X22-0288.png
佛故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禀圆
说者初心即用佛智照境故能信解诸法实相既
解实相亦解诸法实性实体实力实作实因实缘
实果实报实本末究竟等十法既实即是实生实
佛实依实正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
佛法既一切皆实实外无馀复何得云馀皆魔事
应知此说以理简情若离心缘能所等相名为实
相介尔有相即为魔事故别教巳下至六道法皆
有能所心缘等相魔能说之悉名魔事故知一切
皆魔一切皆佛以情分别一切皆邪离情分别一
切皆正今简情取理而为经体应知实相全体照
明称为真心亦名本觉觉体遍故诸法皆实若指
其要不离现前分别之念念即本觉觉即经体无
别经体以为所诠以此觉心观于依正能所即绝
待对斯忘妙观之宗自兹而立若不尔者何须得
体方立经宗实相印者印即符印亦信也亦印定
义乃以所诠定其大小及以邪正理符佛旨方可
信从小乘三印无常无我此之二印印于生死寂
灭一印印于涅槃小乘涅槃与生死异故各印之
所诠符此则可信受是小乘经非魔外说大乘一
印即一实相二种生死三德涅槃其体是一究竟
真实义符于此可以信受是大乘经非小非外今
据此经圆实为大若从彼论三藏对衍通别二教
亦名一印今不取二唯圆实相名一印也则能说
说者初心即用佛智照境故能信解诸法实相既
解实相亦解诸法实性实体实力实作实因实缘
实果实报实本末究竟等十法既实即是实生实
佛实依实正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
佛法既一切皆实实外无馀复何得云馀皆魔事
应知此说以理简情若离心缘能所等相名为实
相介尔有相即为魔事故别教巳下至六道法皆
有能所心缘等相魔能说之悉名魔事故知一切
皆魔一切皆佛以情分别一切皆邪离情分别一
切皆正今简情取理而为经体应知实相全体照
明称为真心亦名本觉觉体遍故诸法皆实若指
其要不离现前分别之念念即本觉觉即经体无
别经体以为所诠以此觉心观于依正能所即绝
待对斯忘妙观之宗自兹而立若不尔者何须得
体方立经宗实相印者印即符印亦信也亦印定
义乃以所诠定其大小及以邪正理符佛旨方可
信从小乘三印无常无我此之二印印于生死寂
灭一印印于涅槃小乘涅槃与生死异故各印之
所诠符此则可信受是小乘经非魔外说大乘一
印即一实相二种生死三德涅槃其体是一究竟
真实义符于此可以信受是大乘经非小非外今
据此经圆实为大若从彼论三藏对衍通别二教
亦名一印今不取二唯圆实相名一印也则能说
卷二 第 288b 页 X22-0288.png
之人所观依正四种净秽五逆罪等其性不二以
此一印为经正体。
○二无量下为四章所归。
【疏】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众行而归趣之言说
问答而诠辩之。
【钞】无量功德等者经用归也经之力用亦名功德
力有灭恶之功用有生善之德灭一切恶生一切
善是故功德受无量名如此功德共严实体其犹
帝王治乱育民以此功德庄严圣躬种种众行即
经宗也从理起行全理成修如水为波波还归水
宗必会体故云归趣通则万行别观十六故名众
行言说问答即经名也能诠之名在于言说言义
幽奥复须问答种种诠辩以立经名而彰实体问
题目为名何尝问答等耶答名能诠体一部言句
皆能诠名加法华经本迹十妙以为其名但题是
总故就题释名馀之四义皆遍始终故一经之名
问答诠辩等从后向前示能归法不别云教兼在
名中自禀曰名化他为教自他虽异俱是能诠故
知四章同归一体。
○三譬众下约二喻显尊。
【疏】譬众星之环北辰如万流之宗东海。
【钞】体于四章犹如北辰众星环拱又似东海万水
朝宗以其四章不暂离体一切诸法无理不成经
体既然安得不辩。
○四故以下以一印结示。
【疏】故以实相为经体也。
【钞】三书家下具明体德体对释名但在一德所谓
此一印为经正体。
○二无量下为四章所归。
【疏】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众行而归趣之言说
问答而诠辩之。
【钞】无量功德等者经用归也经之力用亦名功德
力有灭恶之功用有生善之德灭一切恶生一切
善是故功德受无量名如此功德共严实体其犹
帝王治乱育民以此功德庄严圣躬种种众行即
经宗也从理起行全理成修如水为波波还归水
宗必会体故云归趣通则万行别观十六故名众
行言说问答即经名也能诠之名在于言说言义
幽奥复须问答种种诠辩以立经名而彰实体问
题目为名何尝问答等耶答名能诠体一部言句
皆能诠名加法华经本迹十妙以为其名但题是
总故就题释名馀之四义皆遍始终故一经之名
问答诠辩等从后向前示能归法不别云教兼在
名中自禀曰名化他为教自他虽异俱是能诠故
知四章同归一体。
○三譬众下约二喻显尊。
【疏】譬众星之环北辰如万流之宗东海。
【钞】体于四章犹如北辰众星环拱又似东海万水
朝宗以其四章不暂离体一切诸法无理不成经
体既然安得不辩。
○四故以下以一印结示。
【疏】故以实相为经体也。
【钞】三书家下具明体德体对释名但在一德所谓
卷二 第 288c 页 X22-0288.png
法身盖释名中总示三法利根虽解钝者未明何
者以总示文带于宗用体混其中情想叵忘本性
难显故于总后别示灵源永异四魔诸法皆实于
彼圆伊当上一点绝思绝议非用非宗而其性融
一不定一如伊一点点不孤然故直法身非法身
法身必具般若解脱故别显体而谈三义虽彰三
德意在法身以空假皆中是故明三名为体德中
三初约礼义明法身。
【疏】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体
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
【钞】书既以体而释于礼故今以礼而释于体礼别
尊卑意崇君父前明魔事巳简偏邪今之臣子唯
简宗用故君父体即是法身诸佛所师万法朝会
体非修證理绝言思欲使标心强称贵极斯是本
觉非寂非照亦是法性非深非广第一义谛名为
本性法身德也寻能诠名欲识此体体显故行令
修观者以此体德体彼依正一一贵极成妙宗矣。
○二复次下约底义明般若德。
【疏】复次体是底也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际
乃名为底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以底释
体也。
【钞】空即中故故般若德是诸法底亦名本源渊
府实际若得中体则能穷畅也论云智度即实相
般若佛以观照般若于诸法中證此智体故云穷
者以总示文带于宗用体混其中情想叵忘本性
难显故于总后别示灵源永异四魔诸法皆实于
彼圆伊当上一点绝思绝议非用非宗而其性融
一不定一如伊一点点不孤然故直法身非法身
法身必具般若解脱故别显体而谈三义虽彰三
德意在法身以空假皆中是故明三名为体德中
三初约礼义明法身。
【疏】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体
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
【钞】书既以体而释于礼故今以礼而释于体礼别
尊卑意崇君父前明魔事巳简偏邪今之臣子唯
简宗用故君父体即是法身诸佛所师万法朝会
体非修證理绝言思欲使标心强称贵极斯是本
觉非寂非照亦是法性非深非广第一义谛名为
本性法身德也寻能诠名欲识此体体显故行令
修观者以此体德体彼依正一一贵极成妙宗矣。
○二复次下约底义明般若德。
【疏】复次体是底也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际
乃名为底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以底释
体也。
【钞】空即中故故般若德是诸法底亦名本源渊
府实际若得中体则能穷畅也论云智度即实相
般若佛以观照般若于诸法中證此智体故云穷
卷二 第 289a 页 X22-0289.png
底然法性甚深无有底际云穷底者良由佛以无
底际智称性而證义言穷底七方便人以有底智
故不能到诸法源底若圆教人从名字即以信解
心穷智度底五品观行穷底十信相似穷底四十
一位分證穷底唯佛与佛究竟穷底以此底义辩
于经体则彰法性甚深第一义空名般若德也寻
名识体体显故行令修观者以此体德穷彼依正
一一到底成妙宗矣。
○三复次下约达义明解脱
德。
【疏】复次体是达义得此体意通达无壅如风行空
中自在无障碍一切异名别说皆与实相不相违
背释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以体达释
经体也。
【钞】假即中故故解脱德是一切法自在之体复具
一切真实名义若识此体则于诸法通达自在复
于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异名一中解多多中解一
论云般若亦实相般若般若解脱名殊义一故互
举也前明底义以观照般若穷实相底今明达义
以文字般若说实相般若种种名也七方便人迷
此体故于诸异名壅塞障碍圆教行人名字体达
观行体达相似体达分真体达论今举佛究竟体
达达义辩体则彰法性无量如来藏义名为真性
解脱德也令修观者以此体德达彼依正一一无
壅成妙宗矣。
○三明宗宗谓宗要此经之要在修
底际智称性而證义言穷底七方便人以有底智
故不能到诸法源底若圆教人从名字即以信解
心穷智度底五品观行穷底十信相似穷底四十
一位分證穷底唯佛与佛究竟穷底以此底义辩
于经体则彰法性甚深第一义空名般若德也寻
名识体体显故行令修观者以此体德穷彼依正
一一到底成妙宗矣。
○三复次下约达义明解脱
德。
【疏】复次体是达义得此体意通达无壅如风行空
中自在无障碍一切异名别说皆与实相不相违
背释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以体达释
经体也。
【钞】假即中故故解脱德是一切法自在之体复具
一切真实名义若识此体则于诸法通达自在复
于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异名一中解多多中解一
论云般若亦实相般若般若解脱名殊义一故互
举也前明底义以观照般若穷实相底今明达义
以文字般若说实相般若种种名也七方便人迷
此体故于诸异名壅塞障碍圆教行人名字体达
观行体达相似体达分真体达论今举佛究竟体
达达义辩体则彰法性无量如来藏义名为真性
解脱德也令修观者以此体德达彼依正一一无
壅成妙宗矣。
○三明宗宗谓宗要此经之要在修
卷二 第 289b 页 X22-0289.png
心妙观感于净土心观即是一心三观释名之中
其相巳委感土之相此文备论今经妙宗在此因
果且分为二初标列。
【疏】次明经宗初简宗体次正明宗。
【钞】二有人下随释二初简示宗体以其宗体一异
之相人多惑之故须简示文二初简二初简宗体
一二初牒言略斥。
【疏】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今所不用。
【钞】宗是因果此属于事体是一性此属于理虽不
相舍二义须分定执是一于义实乖故云不用。
○
二何者下据义广破三初约义破。
【疏】何者宗既是二体即不二体若是二体即非体
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钞】宗是宗趣趣果趣理趣果必因若趣理者要须
修观观有明昧理有證不皆成因果故云宗既是
二体本是理观虽趣理理非明昧因果依理理非
因果如波依水波有千差水常是一故云体即不
二不谈诸法同一理性则不最为大乘经体故云
二即非体不论修證因果一法则非佛经所證宗
趣也。
○二如梁下立喻破。
【疏】如梁柱是屋之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
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
【钞】屋空梁柱虽不相离若谓是一则无虚实也。
○
三宗体下举过结。
其相巳委感土之相此文备论今经妙宗在此因
果且分为二初标列。
【疏】次明经宗初简宗体次正明宗。
【钞】二有人下随释二初简示宗体以其宗体一异
之相人多惑之故须简示文二初简二初简宗体
一二初牒言略斥。
【疏】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今所不用。
【钞】宗是因果此属于事体是一性此属于理虽不
相舍二义须分定执是一于义实乖故云不用。
○
二何者下据义广破三初约义破。
【疏】何者宗既是二体即不二体若是二体即非体
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钞】宗是宗趣趣果趣理趣果必因若趣理者要须
修观观有明昧理有證不皆成因果故云宗既是
二体本是理观虽趣理理非明昧因果依理理非
因果如波依水波有千差水常是一故云体即不
二不谈诸法同一理性则不最为大乘经体故云
二即非体不论修證因果一法则非佛经所證宗
趣也。
○二如梁下立喻破。
【疏】如梁柱是屋之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
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
【钞】屋空梁柱虽不相离若谓是一则无虚实也。
○
三宗体下举过结。
卷二 第 289c 页 X22-0289.png
【疏】宗体若一其过如是。
【钞】二简宗体异二初牒言破。
【疏】宗体异者则二物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
家之体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
之体则体狭不周离法性外别有诸法。
【钞】虽破是一不可执异若其定异则二物孤调宗
异于体则非全性而起成修观行有作属于八倒
既不符理信非圆宗故云邪倒无印体若异宗则
理不即事事外之理其体不周法性之体既异因
果则一切法皆成别有。
○二宗体下举过结。
【疏】宗体若异其过如是。
【钞】二今言下示。
【疏】今言不异而异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体也。
【钞】今据普贤观经验其宗体不定一异故彼经云
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是实
相因果不异而异非倒有印此为妙宗因果实相
不一而一非事外理此为妙体岂同他立定一定
异他不闻此偏说奈何讲兹疏文合知宗体唯想
事境三观靡施正同次家邪倒无印可伤之甚。
○
二今此下就体明宗三初依经直示。
【疏】今此经宗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
【钞】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具难解故止
观云因通易识果隔难知故观自观他皆修心观
今观净土须求于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
卷二 第 290a 页 X22-0290.png
垢心净土净此犹通示未是的论的在一心顿修
三观此观观于安养依正毕竟清净名心观净此
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
○二四种
下约土广明三初列四土。
【疏】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无
障碍土常寂光土也。
【钞】二各有下立净秽随文释义教观俱沉用义解
文解行可发前释观字文中明示一心三观又文
频示心观为宗至结宗云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今
消此文四土净秽须准此观为四净因若依诸文
逐其四土各论土因何能通贯前后之文焉令闻
者證无生忍。
【疏】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拆巧拙有馀
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證究竟寂光净秽。
【钞】初五浊轻为同居净者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
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浊轻薄感同居净
而圆观轻浊感同居净依正名净如此经说地观
巳去一一相状比于馀经修众善行感安养土其
相天殊言体折巧拙有馀净秽相者此土人众净
相亦宽折观感秽可在三藏体观感净不专通人
衍门三教对三藏折俱明体法通但空体别次第
体圆不次体三人生彼俱感净相圆人最净如观
音疏别向圆修圆七信去见彼依正同于实报住
行及通见相俱劣今经妙体须异三人故同居有
三观此观观于安养依正毕竟清净名心观净此
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
○二四种
下约土广明三初列四土。
【疏】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无
障碍土常寂光土也。
【钞】二各有下立净秽随文释义教观俱沉用义解
文解行可发前释观字文中明示一心三观又文
频示心观为宗至结宗云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今
消此文四土净秽须准此观为四净因若依诸文
逐其四土各论土因何能通贯前后之文焉令闻
者證无生忍。
【疏】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拆巧拙有馀
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證究竟寂光净秽。
【钞】初五浊轻为同居净者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
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浊轻薄感同居净
而圆观轻浊感同居净依正名净如此经说地观
巳去一一相状比于馀经修众善行感安养土其
相天殊言体折巧拙有馀净秽相者此土人众净
相亦宽折观感秽可在三藏体观感净不专通人
衍门三教对三藏折俱明体法通但空体别次第
体圆不次体三人生彼俱感净相圆人最净如观
音疏别向圆修圆七信去见彼依正同于实报住
行及通见相俱劣今经妙体须异三人故同居有
卷二 第 290b 页 X22-0290.png
馀所明净相文通意别须以前后顿观之文妙宗
之语解此通文令归的趣言次第顿入实报净秽
者若论实證此土唯有圆圣所居别人初地證与
圆同称实感报有何优降今就教道十地不融致
所感土异于圆人故约渐顿分于净秽言分證究
竟寂光净秽者若就别人同圆證实论寂光者唯
约真因对圆极果而分净秽今论教道诠于极果
但断无明一十二品寂光犹秽圆知须断四十二
品名究竟净仍要了知圆人始终能用上品常寂
光理而为观体今谈究竟意成行人修心妙观也。
○三娑下释名相但释土名略指净秽若的论四
净能感之因唯一圆观巳如向述文四初释同居。
【疏】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
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
圣同居上品净土也。
【钞】同居约人净秽约土谓凡人圣人同居秽土也
净土亦有凡圣同居二处凡圣凡即是实圣通权
实始證为实应来为权次于泥洹者泥洹涅槃梵
音新旧尔生安养者烦恼调伏近于涅槃故名为
次皆正定聚者三聚判也若如此土博地凡夫属
邪定聚发心修行未不退者属不定聚得不退者
属正定聚若生安养不论高下五逆罪人临终十
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起信论明
初心生彼住正定故小弥陀经云生彼皆得阿鞞
之语解此通文令归的趣言次第顿入实报净秽
者若论实證此土唯有圆圣所居别人初地證与
圆同称实感报有何优降今就教道十地不融致
所感土异于圆人故约渐顿分于净秽言分證究
竟寂光净秽者若就别人同圆證实论寂光者唯
约真因对圆极果而分净秽今论教道诠于极果
但断无明一十二品寂光犹秽圆知须断四十二
品名究竟净仍要了知圆人始终能用上品常寂
光理而为观体今谈究竟意成行人修心妙观也。
○三娑下释名相但释土名略指净秽若的论四
净能感之因唯一圆观巳如向述文四初释同居。
【疏】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
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
圣同居上品净土也。
【钞】同居约人净秽约土谓凡人圣人同居秽土也
净土亦有凡圣同居二处凡圣凡即是实圣通权
实始證为实应来为权次于泥洹者泥洹涅槃梵
音新旧尔生安养者烦恼调伏近于涅槃故名为
次皆正定聚者三聚判也若如此土博地凡夫属
邪定聚发心修行未不退者属不定聚得不退者
属正定聚若生安养不论高下五逆罪人临终十
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起信论明
初心生彼住正定故小弥陀经云生彼皆得阿鞞
卷二 第 290c 页 X22-0290.png
跋致同居净中极乐当其上品土也若依今经十
六观门圆妙修者通惑纵存生于彼土常睹胜相
如此土华严诸大乘会机所见也。
○二释有馀三
初约修断释名。
【疏】方便有馀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
明未尽故言有馀。
【钞】九种行人合生彼土藏二通三别住行二既修
空假皆方便道别向圆信所修虽实犹居似道判
属方便不生分段盖除四住约此修断得名方便
断通馀别故曰有馀。
○二释论下据经论释相。
【疏】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
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法华云若我灭后实得阿
罗汉不信此法若遇馀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钞】小乘虽云同入法性而执法性体类虚空子果
若忘永无身土大乘法性体具色心子果若忘身
土广大释论以大对破小乘界外无土特云出界
而有净土小乘法性无有色心是故特云受法性
身又引法华遇馀佛者即有馀土佛也此约灭后
不值四依不生实信自谓永灭而生有馀蒙佛开
权即能决了。
○三就中下明利钝净秽。
【疏】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也。
【钞】彼土利钝唯约大说若在此二巳修中观生彼
则利佛乃为说不次第法若在此土未修中观生
彼则钝佛乃为说次第法也利根居上故云指上
六观门圆妙修者通惑纵存生于彼土常睹胜相
如此土华严诸大乘会机所见也。
○二释有馀三
初约修断释名。
【疏】方便有馀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
明未尽故言有馀。
【钞】九种行人合生彼土藏二通三别住行二既修
空假皆方便道别向圆信所修虽实犹居似道判
属方便不生分段盖除四住约此修断得名方便
断通馀别故曰有馀。
○二释论下据经论释相。
【疏】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
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法华云若我灭后实得阿
罗汉不信此法若遇馀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钞】小乘虽云同入法性而执法性体类虚空子果
若忘永无身土大乘法性体具色心子果若忘身
土广大释论以大对破小乘界外无土特云出界
而有净土小乘法性无有色心是故特云受法性
身又引法华遇馀佛者即有馀土佛也此约灭后
不值四依不生实信自谓永灭而生有馀蒙佛开
权即能决了。
○三就中下明利钝净秽。
【疏】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也。
【钞】彼土利钝唯约大说若在此二巳修中观生彼
则利佛乃为说不次第法若在此土未修中观生
彼则钝佛乃为说次第法也利根居上故云指上
卷二 第 291a 页 X22-0291.png
指下例此利根所见同彼实报故名为净钝根所
见相劣于上故名为秽以今利钝验前体折唯圆
名体前三皆折别向观中稍同圆体。
○三释实报
三初约因果释名。
【疏】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
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
【钞】行真实道者圆人从初别人十向能于诸法称
实观中也中理今开即感妙报色心不二毛刹相
容纯是法身菩萨所居尚简圆似况七方便收简
语宽宜善分别。
○二仁王下依经论释相。
【疏】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释论云
菩萨胜妙五欲能令迦叶起舞华严云无量香云
台即其土净妙五尘。
【钞】仁王借别而名圆位三贤十圣借别名也住果
报者名圆位也三贤既与十圣同住果报验是实
报不證中道宁住实报故知名别其义属圆今取
果报證实报土问前明实报无有二乘今那忽云
迦叶起舞答须知四土有横有竖仍知横竖只在
一处如同居土趣尔一处即是实报若破无明转
身入者斯是法身同佛体用称实妙报则六根
净人亦莫能预岂居二乘此则一处竖论实报若
未破无明即身见者此乃诸佛乃大菩萨为堪见
者加之令见实报土也盖有机缘虽未破惑巳修
中观如华严会及诸座席杂类之机感见身土难
见相劣于上故名为秽以今利钝验前体折唯圆
名体前三皆折别向观中稍同圆体。
○三释实报
三初约因果释名。
【疏】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
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
【钞】行真实道者圆人从初别人十向能于诸法称
实观中也中理今开即感妙报色心不二毛刹相
容纯是法身菩萨所居尚简圆似况七方便收简
语宽宜善分别。
○二仁王下依经论释相。
【疏】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释论云
菩萨胜妙五欲能令迦叶起舞华严云无量香云
台即其土净妙五尘。
【钞】仁王借别而名圆位三贤十圣借别名也住果
报者名圆位也三贤既与十圣同住果报验是实
报不證中道宁住实报故知名别其义属圆今取
果报證实报土问前明实报无有二乘今那忽云
迦叶起舞答须知四土有横有竖仍知横竖只在
一处如同居土趣尔一处即是实报若破无明转
身入者斯是法身同佛体用称实妙报则六根
净人亦莫能预岂居二乘此则一处竖论实报若
未破无明即身见者此乃诸佛乃大菩萨为堪见
者加之令见实报土也盖有机缘虽未破惑巳修
中观如华严会及诸座席杂类之机感见身土难
卷二 第 291b 页 X22-0291.png
思者是今引论文乃方等中为弹斥故示实报土
胜妙五尘令迦叶等顿忘少欲起动舞戏欲令声
闻知大法妙生欣慕心鄙弃小道此等皆是一处
横论实报土相故八部二乘机熟皆见也今以劣
喻显于胜土如其鬼趣居人境界有人舍报堕彼
趣者即同彼类非他人共有人即身能见彼趣不
妨他人同见其相堕譬竖入实报土者见譬横论
实报土也实报既尔方便寂光横论同处亦复如
是于同居处论三土横竖于方便处论二土横竖
于实报处论一土横竖至寂光处无横无竖当处
亦无问论云迦叶对于菩萨胜妙五欲生爱之甚
不安起舞至法华中迦叶叙昔闻菩萨法游戏神
通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二事皆是菩萨之法因何
爱恶顿尔相乖答应知二心俱是别惑爱于妙欲
即同体思恶于度生即界外尘沙如不肖子但爱
富贵而怠修学例净名中斥身子云结习未尽华
则著身畏生死故五欲得便既畏生死乃指尘沙
为结习耳又引华严无量香云即前所明同居横
示实报之相。
○三就中下明渐顿净秽。
【疏】就中更论次第顿悟上下净秽等也。
【钞】四释寂光三初尅体立名。
【疏】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
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
【钞】前三在事故从居人修断因果而立土名此土
胜妙五尘令迦叶等顿忘少欲起动舞戏欲令声
闻知大法妙生欣慕心鄙弃小道此等皆是一处
横论实报土相故八部二乘机熟皆见也今以劣
喻显于胜土如其鬼趣居人境界有人舍报堕彼
趣者即同彼类非他人共有人即身能见彼趣不
妨他人同见其相堕譬竖入实报土者见譬横论
实报土也实报既尔方便寂光横论同处亦复如
是于同居处论三土横竖于方便处论二土横竖
于实报处论一土横竖至寂光处无横无竖当处
亦无问论云迦叶对于菩萨胜妙五欲生爱之甚
不安起舞至法华中迦叶叙昔闻菩萨法游戏神
通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二事皆是菩萨之法因何
爱恶顿尔相乖答应知二心俱是别惑爱于妙欲
即同体思恶于度生即界外尘沙如不肖子但爱
富贵而怠修学例净名中斥身子云结习未尽华
则著身畏生死故五欲得便既畏生死乃指尘沙
为结习耳又引华严无量香云即前所明同居横
示实报之相。
○三就中下明渐顿净秽。
【疏】就中更论次第顿悟上下净秽等也。
【钞】四释寂光三初尅体立名。
【疏】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
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
【钞】前三在事故从居人修断因果而立土名此土
卷二 第 291c 页 X22-0291.png
属理故从本体三德为名问分證寂光三障未尽
何得一向就理立名答障未尽边自属实报今就
因果分忘之处名为中下常寂光土。
○二诸佛下
约能居示相。
【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
【钞】金光明云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
过诸菩萨所行清净无量即寂甚深即光法性即
常又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此佛住处
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
处乐波罗蜜离身心相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故
知此土乃从四德究竟处立以四彼岸显于三德
常我即法身乐即解脱净即般若三德互具一一
论三故法身等各具四德虽云三四实非十二学
者知之如是方名不纵不横秘密藏也。
○三分得
下明分满净秽。
【疏】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
【钞】分得名秽从證者论常寂光名从极理立。
○三
故以下据义结示。
【疏】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
【钞】释题观字明圆三观至今明宗初云以心观净
则佛土净为经宗致次即广明四土净秽今乃结
云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若其不用
圆妙三观感四净土则标结文全为无用释题三
观为被何人为何处用若谓欲感实报寂光二种
何得一向就理立名答障未尽边自属实报今就
因果分忘之处名为中下常寂光土。
○二诸佛下
约能居示相。
【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
【钞】金光明云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
过诸菩萨所行清净无量即寂甚深即光法性即
常又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此佛住处
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
处乐波罗蜜离身心相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故
知此土乃从四德究竟处立以四彼岸显于三德
常我即法身乐即解脱净即般若三德互具一一
论三故法身等各具四德虽云三四实非十二学
者知之如是方名不纵不横秘密藏也。
○三分得
下明分满净秽。
【疏】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
【钞】分得名秽从證者论常寂光名从极理立。
○三
故以下据义结示。
【疏】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
【钞】释题观字明圆三观至今明宗初云以心观净
则佛土净为经宗致次即广明四土净秽今乃结
云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若其不用
圆妙三观感四净土则标结文全为无用释题三
观为被何人为何处用若谓欲感实报寂光二种
卷二 第 292a 页 X22-0292.png
净土须圆三观若有馀净但修体空若同居净只
用事行不须三观者此义不然偏空体法种种事
行虽是二种净土之因非是此经的示宗致盖以
此经本为韦提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
彼依正那得辄云感同居净不须三观三观若成
粗垢先落非有馀净更生何处岂有馀净非妙观
耶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妙能破
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
然感得有馀等三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
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
净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
妙观能净四土起信论说初心修行大乘正信惧
在此土不当值佛信心退失乃教求生极乐世界
令观彼佛真如法身毕竟得生住正定故非圆三
观宁照法身那谓极乐因唯事善。
○四论用宗是
自行所修之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自行趣理故
明妙观化他摄机合通众善他宜妙观亦须教修
自行助道岂废众善是故宗用法必齐等但有自
行化他之异耳文二初标名略示。
【疏】次辩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
【钞】力方有用故言力用力用何为生善灭恶也行
者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乃从一性起于二修
体是法身所显性也宗是般若能显智也用是解
脱所起力也二虽修成须知本具一虽是性全起
用事行不须三观者此义不然偏空体法种种事
行虽是二种净土之因非是此经的示宗致盖以
此经本为韦提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
彼依正那得辄云感同居净不须三观三观若成
粗垢先落非有馀净更生何处岂有馀净非妙观
耶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妙能破
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
然感得有馀等三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
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
净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
妙观能净四土起信论说初心修行大乘正信惧
在此土不当值佛信心退失乃教求生极乐世界
令观彼佛真如法身毕竟得生住正定故非圆三
观宁照法身那谓极乐因唯事善。
○四论用宗是
自行所修之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自行趣理故
明妙观化他摄机合通众善他宜妙观亦须教修
自行助道岂废众善是故宗用法必齐等但有自
行化他之异耳文二初标名略示。
【疏】次辩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
【钞】力方有用故言力用力用何为生善灭恶也行
者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乃从一性起于二修
体是法身所显性也宗是般若能显智也用是解
脱所起力也二虽修成须知本具一虽是性全起
卷二 第 292b 页 X22-0292.png
成修故非纵横不可思议二德在性全指惑业即
是性具善恶二修今体逆修既全性具当处融妙
乃化他德故以此二为经宗用用遍一切非无恶
用以顺性故生善灭恶故染恶用称性用之最能
灭恶。
○二灭恶下约义广释二初约善恶具明。
【疏】灭恶故言力生善故言用灭恶故言功生善故
言德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
【钞】既施力用必成功德是故一用而有四名偏论
灭恶须施功力偏论生善在于德用斯是一往若
二往说力用功德皆能灭恶力用功德皆能生善
须知灭恶极至阿鼻生善理合至于妙觉方是圆
经力用功德。
○二苦是下就灭恶偏释二初无恶
不除。
【疏】苦是恶果贪恚痴是恶因恶因不除果不得谢。
【钞】所言灭恶须灭恶因方除恶果如果报修因二
种行人不除三毒众苦之本纵暂免苦终非永谢
今明化他修净土观则令诸恶因果俱灭惑纵未
断生彼不起断在不久故能永灭恶因恶果以要
言之此经力用灭五住因除二死果。
○二是故下
从重别显。
【疏】是故此经能令五逆罪灭往生净土即是此经
之大力用也。
【钞】恶之重者莫过五逆五逆是业从于上品烦恼
而起招无间苦此经大力能灭此等极重三障即
是性具善恶二修今体逆修既全性具当处融妙
乃化他德故以此二为经宗用用遍一切非无恶
用以顺性故生善灭恶故染恶用称性用之最能
灭恶。
○二灭恶下约义广释二初约善恶具明。
【疏】灭恶故言力生善故言用灭恶故言功生善故
言德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
【钞】既施力用必成功德是故一用而有四名偏论
灭恶须施功力偏论生善在于德用斯是一往若
二往说力用功德皆能灭恶力用功德皆能生善
须知灭恶极至阿鼻生善理合至于妙觉方是圆
经力用功德。
○二苦是下就灭恶偏释二初无恶
不除。
【疏】苦是恶果贪恚痴是恶因恶因不除果不得谢。
【钞】所言灭恶须灭恶因方除恶果如果报修因二
种行人不除三毒众苦之本纵暂免苦终非永谢
今明化他修净土观则令诸恶因果俱灭惑纵未
断生彼不起断在不久故能永灭恶因恶果以要
言之此经力用灭五住因除二死果。
○二是故下
从重别显。
【疏】是故此经能令五逆罪灭往生净土即是此经
之大力用也。
【钞】恶之重者莫过五逆五逆是业从于上品烦恼
而起招无间苦此经大力能灭此等极重三障即
卷二 第 292c 页 X22-0292.png
生净土若此三障性非三德何能无间转为极乐
从极钝根且论十念生最下品若从利根非不能
生上之八品以其五逆体是寂光故可于此净四
佛土。
○五判教相教是圣人被下之言相是相状
览而可别上之四义皆是言教谓诠名教诠体诠
宗诠用之教若以其相而分别之则令览者观之
显了故约五时二藏渐顿而示其相文二初正判
所说教三初约五时判二初明教部。
【疏】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
【钞】于大小乘此属大乘经中亦有频婆證小然非
此教正所被机今从正为韦提希等宣净土观尚
非通别岂是小乘于五时中是其第三方等时也。
○二赴机下明广略。
【疏】赴机适化广略不同大本二卷晋永嘉年中竺
法护译此本是宋元嘉时畺良耶舍于杨州译两
经皆在王舍城说复有小本名阿弥陀在舍卫国
说阿弥陀无量寿彼此方言。
【钞】且辩文相未论定散。
○二约二藏判。
【疏】二藏明义菩萨藏收。
【钞】约人判法此属菩萨阿含等经虽说三乘从多
从正属声闻藏大乘诸部虽有二乘非部正意是
故判藏归菩萨也。
○三约渐顿。
【疏】渐顿悟入此即顿教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
是凡夫未證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
从极钝根且论十念生最下品若从利根非不能
生上之八品以其五逆体是寂光故可于此净四
佛土。
○五判教相教是圣人被下之言相是相状
览而可别上之四义皆是言教谓诠名教诠体诠
宗诠用之教若以其相而分别之则令览者观之
显了故约五时二藏渐顿而示其相文二初正判
所说教三初约五时判二初明教部。
【疏】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
【钞】于大小乘此属大乘经中亦有频婆證小然非
此教正所被机今从正为韦提希等宣净土观尚
非通别岂是小乘于五时中是其第三方等时也。
○二赴机下明广略。
【疏】赴机适化广略不同大本二卷晋永嘉年中竺
法护译此本是宋元嘉时畺良耶舍于杨州译两
经皆在王舍城说复有小本名阿弥陀在舍卫国
说阿弥陀无量寿彼此方言。
【钞】且辩文相未论定散。
○二约二藏判。
【疏】二藏明义菩萨藏收。
【钞】约人判法此属菩萨阿含等经虽说三乘从多
从正属声闻藏大乘诸部虽有二乘非部正意是
故判藏归菩萨也。
○三约渐顿。
【疏】渐顿悟入此即顿教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
是凡夫未證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
卷二 第 293a 页 X22-0293.png
【钞】若约化仪论渐顿者华严属顿三时皆渐经在
方等非化仪顿今经顿者乃于化法以圆为顿故
就韦提即身得忍判教为顿且无生忍位别在初
地圆在初住别教凡夫经无数劫方至此位唯有
圆教即生可入若将结益判教偏圆最为明显是
故今文就其当机證位定之是顿非渐。
○二题称
下傍简能说人。
【疏】题称佛说简异四人弟子诸仙诸天化人等说
也。
【钞】若四人说如来印之亦得称经今经始末皆出
金口故称佛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