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05-A¶ 第 243a 页
* No. 405-A
刻释观无量寿经记序
夫乐国之业者。众圣所赞。群贤所宗。以故文殊弥勒
愿生。天亲龙树誓往。贤圣尚然。况颛蒙乎。当刘宋之
际。畺良耶舍三藏。再译斯经。而后诸家彬彬然驾说
矣。惟我 终南大师。俨然楷成古今。为一家学固毋
论。其它金口而木舌者。孰与智者禅师哉。其说曰。此
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四明曰。托境观佛。佛相乃彰。
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是言也善
则善矣。虽然如弃适时之巧。我弗取也。间者人或称
即心念佛何用它佛为繄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夫
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耳。又人或谓弘愿称名也者。
权假方便焉耳。不足赖也。甚哉其说也。暴戾恣睢。谤
讟圣言。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逞其诡辞。黜嫚众兆。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唐法聪师。肇造天台观经疏记。
其文简而理明。其辞约而事备。而间袭我 终南之
说矣。最后宝云四明相继蔚如也。而聪师之记。𤼭巳
湮灭殊方。以故使宝云四明不知天地间有斯文在。
昔者寺门珍公。乘桴浮海。得斯记开元寺以归。犹且
藏之名山。䌷之石室。寥寥乎不出于人间。盖亦久矣。
予探金简于名山。获此石室之书。今兹乙卯。乃将上
梓。以示大方。夫斯记也。不惟埙篪智者之说。亦将使
405-A¶ 第 243b 页 X22-0243.png
游我终南山之者生之羽翼乎。是以良忠师。尝记四
帖疏。𨓏𨓏以斯记而释彼疏。然则今为终南之学者。
胡可弃乎。胡可弃乎。伏冀辨析难易。抵排诡辞。俾夫
控侗颛蒙。斁此棘林。游彼琼树。岂不厚幸哉。于是乎
序。
享保二十龙集乙卯十一月
武阳缘山南溪沙门白蘋雅山撰No. 405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
沙门 法聪 撰
将释疏文大分为二初通明二土依正不同次从然
化因事渐下别解此经来意初为三谓法喻合法为
二先明二土二果不同次从诚由心分垢净下辩二
土修因有异初又二初两句明二土依报不同次胎
狱下谈二土依正二果各异初又二初句通明二土
依之苦乐次二句明二土地之净秽。
夫乐邦者夫者发语之端乐邦者同居净土乐者彼
土无三恶趣是以二报俱乐故也邦者净国分限也
又乐者池流八水金刚为砂地涌七珍琉璃间杂宝
帖疏。𨓏𨓏以斯记而释彼疏。然则今为终南之学者。
胡可弃乎。胡可弃乎。伏冀辨析难易。抵排诡辞。俾夫
控侗颛蒙。斁此棘林。游彼琼树。岂不厚幸哉。于是乎
序。
享保二十龙集乙卯十一月
武阳缘山南溪沙门白蘋雅山撰No. 405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
沙门 法聪 撰
将释疏文大分为二初通明二土依正不同次从然
化因事渐下别解此经来意初为三谓法喻合法为
二先明二土二果不同次从诚由心分垢净下辩二
土修因有异初又二初两句明二土依报不同次胎
狱下谈二土依正二果各异初又二初句通明二土
依之苦乐次二句明二土地之净秽。
夫乐邦者夫者发语之端乐邦者同居净土乐者彼
土无三恶趣是以二报俱乐故也邦者净国分限也
又乐者池流八水金刚为砂地涌七珍琉璃间杂宝
405-A¶ 第 243c 页 X22-0243.png
树行列禽风说法二报无苦常闻大乘三辈往生华
开见佛依正宣说咸赞三宝是为俱乐苦域者同居
秽土苦者娑婆世界杂恶共居五浊八苦日夜交煎
十恶业成长轮靡息圣果未證为三惑所笼生死无
边未能出离忍受三毒故名为苦即有三苦八苦域
者娑婆分限故名为域金宝者净土所居皆宝庄严
泥沙者同居秽地并是砂砾巳上明二土依果竟次
二句明二土依正报胎狱者此土正报在胎经于十
月受诸寒热身识不乐义如胎狱华池者净土化生
新旧二人皆处宝池修因值缘得生华果棘林者此
土荆棘恶处依报犹如棘林琼树者玉树也净土七
重行树皆以宝成或有一树黄金为根紫金为茎白
银为枝码碯为条珊瑚为叶白玉为华真珠为果等
七七四十九重行树皆宝树也此明二土二果竟次
此下四句辨二土修因有异诚由心分垢净者诚由
实也垢净之故且分二心只缘心净行善则升乐国
宝地宝池琼树之妙方由心有垢行恶则沉苦域泥
沙棘林之粗界次喻中二初句喻净土因果故云形
端则影直次句喻此土因果由心垢果苦故云源浊
则流昏三故知下合中二初明依报因果次愿见下
明正报因果也文云故知欲生至净土劝此土人修
彼土依果即纯净所居次必修下劝此土有缘修妙
国因果次二句明正报愿见世尊即见极乐果要行
净业即是修因净业三种下文自说。
开见佛依正宣说咸赞三宝是为俱乐苦域者同居
秽土苦者娑婆世界杂恶共居五浊八苦日夜交煎
十恶业成长轮靡息圣果未證为三惑所笼生死无
边未能出离忍受三毒故名为苦即有三苦八苦域
者娑婆分限故名为域金宝者净土所居皆宝庄严
泥沙者同居秽地并是砂砾巳上明二土依果竟次
二句明二土依正报胎狱者此土正报在胎经于十
月受诸寒热身识不乐义如胎狱华池者净土化生
新旧二人皆处宝池修因值缘得生华果棘林者此
土荆棘恶处依报犹如棘林琼树者玉树也净土七
重行树皆以宝成或有一树黄金为根紫金为茎白
银为枝码碯为条珊瑚为叶白玉为华真珠为果等
七七四十九重行树皆宝树也此明二土二果竟次
此下四句辨二土修因有异诚由心分垢净者诚由
实也垢净之故且分二心只缘心净行善则升乐国
宝地宝池琼树之妙方由心有垢行恶则沉苦域泥
沙棘林之粗界次喻中二初句喻净土因果故云形
端则影直次句喻此土因果由心垢果苦故云源浊
则流昏三故知下合中二初明依报因果次愿见下
明正报因果也文云故知欲生至净土劝此土人修
彼土依果即纯净所居次必修下劝此土有缘修妙
国因果次二句明正报愿见世尊即见极乐果要行
净业即是修因净业三种下文自说。
405-A¶ 第 244a 页 X22-0244.png
然化因事下第二别明此经来意中三初通明经意
次此经心观下别解题目三分文为三下依文解释
初文为三初明三意次落日下别广正宗明观大体
统收经意三可谓微行下结叹。
初文三初谈序次大圣下说正宗三从使末俗有缘
下赞流通初序谓證信发起二序然者是也化者佛
出度生宣扬四辩名之为化因者众生有机为因事
者诸佛化仪前三后一为事又通序中六句后五亦
名为事渐者以法逗机有渐渐顿二人修习令證大
小似真二果教者即能诠教门四种不同即藏通别
圆也缘兴下是发起序即善恶二缘兴发阇王是恶
杀父害母造于二逆故云杀逆韦提是善故兴哀请
哀即悲哀义及于王请即普请身兼徒众及来世机
故云哀请次大圣下明正宗意大圣者极尊之号自
行果满穷源尽性智断具足故云大圣大者包含为
义谓包三五七九故言大圣圣者正也三身同證有
感必形智同法界善恶穷源用无不极照无不遍洞
览无遗一切皆达故名为圣首楞严定靡所不摄为
三轮鉴机四辩授药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故名大圣
垂者俯影下临顺十界机慈者即三慈法与物俱乐
乘机者即身意二轮鉴机视通大小俱益演法即口
轮说于半满四法曜者光也照明影现玉相者放白
毫相遍十方界彩者光金色相故也珍台者为金台
即所表曰瑞广示珍域者光照十方故云广诸土皆
405-A¶ 第 244b 页 X22-0244.png
现故云示诸国皆宝故云珍诸佛界分故名为域宗
归者韦提希虽睹诸土皆有光明而机在净国故云
愿生弥陀佛所三使末俗下赞流通义末俗者即像
末之时有缘众生感应道交随业皆往即今时得生
人也遵由奉侍斯由此也妙观即十六观一念心起
依正宛然皆空假中无不具足三一相即圆融自在
而不一异故为妙观。
次为落日下重广正宗落日在初观大水结冰即水
观琉璃之地当第三观义兼于水风吟宝叶即四树
及第七华座观天乐者第六观波动金渠即第五池
观契短合响即第八观观肉髻等者即第十十一二
菩萨观念毫相等者即第九真身义兼第八普杂三
观及其瞑目等者即后三观三辈九品乘台往生故
云高踊文成者净土受生印坏者此方阴灭金莲者
三品所乘福报随往而横截者截三惑断而得上中
下生惑谓见思尘沙无明三病而长惊者驰义即往
也速义至和尚说偈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
父母修道巳来经十劫示出阎浮受众苦一生苦行
超千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过此土五八之苦永离秽
境一得不退故云长惊。
可谓微行下三结叹行者即三种净业妙观至道者
即十六观圆融自在即一而三故云妙也修因得果
从来至彼故名至道道者即能通至所通为义业行
虽多以心观为要术一念心起净土宛然无作体如
归者韦提希虽睹诸土皆有光明而机在净国故云
愿生弥陀佛所三使末俗下赞流通义末俗者即像
末之时有缘众生感应道交随业皆往即今时得生
人也遵由奉侍斯由此也妙观即十六观一念心起
依正宛然皆空假中无不具足三一相即圆融自在
而不一异故为妙观。
次为落日下重广正宗落日在初观大水结冰即水
观琉璃之地当第三观义兼于水风吟宝叶即四树
及第七华座观天乐者第六观波动金渠即第五池
观契短合响即第八观观肉髻等者即第十十一二
菩萨观念毫相等者即第九真身义兼第八普杂三
观及其瞑目等者即后三观三辈九品乘台往生故
云高踊文成者净土受生印坏者此方阴灭金莲者
三品所乘福报随往而横截者截三惑断而得上中
下生惑谓见思尘沙无明三病而长惊者驰义即往
也速义至和尚说偈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
父母修道巳来经十劫示出阎浮受众苦一生苦行
超千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过此土五八之苦永离秽
境一得不退故云长惊。
可谓微行下三结叹行者即三种净业妙观至道者
即十六观圆融自在即一而三故云妙也修因得果
从来至彼故名至道道者即能通至所通为义业行
虽多以心观为要术一念心起净土宛然无作体如
405-A¶ 第 244c 页 X22-0244.png
故言微行一心三观皆空假中能所虽分互照不思
议境要在心源即观功也横周竖穷平等无二三观
因圆三德果满皆由心要义成故言至道要术。
此经心观下第二别解题目文二初略次广初略明
宗体次所言下略释经题举正报以收依果者将真
身观收前八门述化主包徒众即弥陀明能化摄所
化度脱有缘众生总兼诸观言佛便周者佛即能说
所说二佛佛是化主即能仁是所观弥陀当第九观
能所合明即十六观所居之土即前七观所化之机
摄后五观故佛一字能所该通皆具十六并是佛说
故言便周。
次广解五义又二先标列次依文释此经名体等者
此经从人为名实相为体心观净土为宗生善灭恶
为用对半明满为教相。
次释五义文为五先释名为二先通次别文为二先
释次结叹初为三初通一化次约一经三约一字初
文二先释次结初通别解通则经者声色法为经别
有七者谓三单三双一具足为别若单人如提谓长
者经须达拿太子经单法如大经及大般若单譬如
大云经枯树经楼炭经此三单也或复人法为名如
净名经法譬为名如法华经喻人为名如金光明经
此三为复或具如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即人法譬
为名即三也从一乃至无量行别者若修一行即一
念及如来行若二行修色心及定慧三行即三谛三
议境要在心源即观功也横周竖穷平等无二三观
因圆三德果满皆由心要义成故言至道要术。
此经心观下第二别解题目文二初略次广初略明
宗体次所言下略释经题举正报以收依果者将真
身观收前八门述化主包徒众即弥陀明能化摄所
化度脱有缘众生总兼诸观言佛便周者佛即能说
所说二佛佛是化主即能仁是所观弥陀当第九观
能所合明即十六观所居之土即前七观所化之机
摄后五观故佛一字能所该通皆具十六并是佛说
故言便周。
次广解五义又二先标列次依文释此经名体等者
此经从人为名实相为体心观净土为宗生善灭恶
为用对半明满为教相。
次释五义文为五先释名为二先通次别文为二先
释次结叹初为三初通一化次约一经三约一字初
文二先释次结初通别解通则经者声色法为经别
有七者谓三单三双一具足为别若单人如提谓长
者经须达拿太子经单法如大经及大般若单譬如
大云经枯树经楼炭经此三单也或复人法为名如
净名经法譬为名如法华经喻人为名如金光明经
此三为复或具如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即人法譬
为名即三也从一乃至无量行别者若修一行即一
念及如来行若二行修色心及定慧三行即三谛三
405-A¶ 第 245a 页 X22-0245.png
观四行即四谛四等五行修五眼五根六行即六度
七行即七觉分八行即八正道九行即九法界及九
种大禅十行即十乘观法及十法界四教各有四门
门门四悉诸行皆具故云无量行诸行虽多同归三
身四德即行通四四十六门者藏教生灭四门通教
无生别教无量圆教无作生灭四门者有空亦有亦
空非有非空三教亦尔前两教会偏真理后两教会
圆中理有次不次别圆别理同理随于门理随名异
故名别也此约一化者结也即佛出世一期通化五
味经华严乳味有别圆八门阿含酪味有藏教四门
方等生苏有四教即十六门般若熟苏有通别圆十
二门法华醍醐味唯开显圆四门开前四味并入醍
醐智断具足理穷实相次约一经言教通别者佛说
即教教即能诠行所行行理即所诠理教行三修因
至果惑尽智明故须三法次佛即法身下结又二初
结叹次举少况多初法身对理般若对教解脱对行
皆由一心三观修教行理證果三身融通无二空即
般若假即解脱中即法身闻名既尔乃至尽经并须
三观具足次于一字尚下举少况多于一色字上成
三观义故经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色上不可得
云何当有趣非趣即成假空中三观具足。
次别释文为四先佛次说三观四无量寿。
佛有六种是六即义一理即佛大经云一切众生即
是大乘舍中宝藏额珠广如涅槃疏说如来藏经十
七行即七觉分八行即八正道九行即九法界及九
种大禅十行即十乘观法及十法界四教各有四门
门门四悉诸行皆具故云无量行诸行虽多同归三
身四德即行通四四十六门者藏教生灭四门通教
无生别教无量圆教无作生灭四门者有空亦有亦
空非有非空三教亦尔前两教会偏真理后两教会
圆中理有次不次别圆别理同理随于门理随名异
故名别也此约一化者结也即佛出世一期通化五
味经华严乳味有别圆八门阿含酪味有藏教四门
方等生苏有四教即十六门般若熟苏有通别圆十
二门法华醍醐味唯开显圆四门开前四味并入醍
醐智断具足理穷实相次约一经言教通别者佛说
即教教即能诠行所行行理即所诠理教行三修因
至果惑尽智明故须三法次佛即法身下结又二初
结叹次举少况多初法身对理般若对教解脱对行
皆由一心三观修教行理證果三身融通无二空即
般若假即解脱中即法身闻名既尔乃至尽经并须
三观具足次于一字尚下举少况多于一色字上成
三观义故经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色上不可得
云何当有趣非趣即成假空中三观具足。
次别释文为四先佛次说三观四无量寿。
佛有六种是六即义一理即佛大经云一切众生即
是大乘舍中宝藏额珠广如涅槃疏说如来藏经十
405-A¶ 第 245b 页 X22-0245.png
喻者二文不同诸文引用或云佛藏者随语便耳文
在方等如来藏经中彼经一卷佛为金刚藏菩萨说
文虽有十义但似九初二文同一义故初文云我以
佛眼观一切众生烦恼中有佛智眼有如来身结跏
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譬如天眼观未敷华中有如
来除却萎华巳便得显现佛见众生亦复如是巳下
九譬总有九番长行偈颂各四五行今略引要合前
喻相初云譬如萎变华其华未开敷天眼者观见如
来身无染二云譬如严树蜜无量蜂围绕善方便取
者先除彼群蜂三云譬一切粳粮皮𥢶未除荡贫者
犹贱之谓为可弃物四云譬金在不净隐没莫能睹
天眼者乃见即以告众人五云譬如贫人家内有珍
宝藏主既不知见宝复不能言六云譬如庵罗果内
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七云譬如持金
像行诣于他方裹以弊秽物弃之以旷野八云譬如
贫女人色貌甚丑陋而怀贵相子当为转轮王九云
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像愚者自外睹但见燋黑土
文中以佛性合喻二名字即缘理发大乘心三观行
即修不思议十法通达无碍四相似即六根互用十
信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五分證即谓十住
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六究竟即妙觉佛地居常寂
光土初理即文为二先明三德次斯理下叹体不二
初文分三德初引四经更无不明了理即法身次虽
五无间下理即解脱五无间者一受报无间(舍身受报)二
在方等如来藏经中彼经一卷佛为金刚藏菩萨说
文虽有十义但似九初二文同一义故初文云我以
佛眼观一切众生烦恼中有佛智眼有如来身结跏
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譬如天眼观未敷华中有如
来除却萎华巳便得显现佛见众生亦复如是巳下
九譬总有九番长行偈颂各四五行今略引要合前
喻相初云譬如萎变华其华未开敷天眼者观见如
来身无染二云譬如严树蜜无量蜂围绕善方便取
者先除彼群蜂三云譬一切粳粮皮𥢶未除荡贫者
犹贱之谓为可弃物四云譬金在不净隐没莫能睹
天眼者乃见即以告众人五云譬如贫人家内有珍
宝藏主既不知见宝复不能言六云譬如庵罗果内
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七云譬如持金
像行诣于他方裹以弊秽物弃之以旷野八云譬如
贫女人色貌甚丑陋而怀贵相子当为转轮王九云
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像愚者自外睹但见燋黑土
文中以佛性合喻二名字即缘理发大乘心三观行
即修不思议十法通达无碍四相似即六根互用十
信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五分證即谓十住
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六究竟即妙觉佛地居常寂
光土初理即文为二先明三德次斯理下叹体不二
初文分三德初引四经更无不明了理即法身次虽
五无间下理即解脱五无间者一受报无间(舍身受报)二
405-A¶ 第 245c 页 X22-0245.png
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无绝故)五形
无间(其身充满八万由旬)一人多人同处其中不相障碍皆悉
遍满业不思议也三虽昏盲下理即般若次斯理灼
然下叹体理常平等无二有无高下自尔本理觉性
恒如即理佛义名字即文为二先法次喻法华云一
百八十劫初引二经多劫不闻名字次若佛出世由
出能说因说得闻闻教寻诠修行得理故云开甘露
门门即是教甘露是理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名大
经二十七云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名须达多为儿娉
妇诣王舍城既达彼城寄止长者珊檀那舍时此长
者中夜而起告诸眷属仁等可起速共庄严扫治宅
舍辨具肴膳须达闻巳寻自思惟将非欲请摩伽王
耶乃至不安乃如是耶长者答言不也居士我明日
请佛无上法王须达长者初闻佛名身毛皆竖寻复
问言何等名佛长者答言汝不闻耶迦毗罗城有释
种子字悉达多姓瞿昙氏父名白净(云云)乃至舍之出
家无师自觉得三菩提贪恚痴尽常住不变不生不
灭无有忧畏于诸众生其心平等(云云)乃至具足十力
四无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故号为佛(云云)
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处
长者答言今在此间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时须
达多一心念佛所有功德十力无畏(云云)乃至三念处
作是念时忽然大明日明猛盛即寻光出乃至来诣
我所到巳头面敬礼我足我时即为如应说法长者
无间(其身充满八万由旬)一人多人同处其中不相障碍皆悉
遍满业不思议也三虽昏盲下理即般若次斯理灼
然下叹体理常平等无二有无高下自尔本理觉性
恒如即理佛义名字即文为二先法次喻法华云一
百八十劫初引二经多劫不闻名字次若佛出世由
出能说因说得闻闻教寻诠修行得理故云开甘露
门门即是教甘露是理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名大
经二十七云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名须达多为儿娉
妇诣王舍城既达彼城寄止长者珊檀那舍时此长
者中夜而起告诸眷属仁等可起速共庄严扫治宅
舍辨具肴膳须达闻巳寻自思惟将非欲请摩伽王
耶乃至不安乃如是耶长者答言不也居士我明日
请佛无上法王须达长者初闻佛名身毛皆竖寻复
问言何等名佛长者答言汝不闻耶迦毗罗城有释
种子字悉达多姓瞿昙氏父名白净(云云)乃至舍之出
家无师自觉得三菩提贪恚痴尽常住不变不生不
灭无有忧畏于诸众生其心平等(云云)乃至具足十力
四无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故号为佛(云云)
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处
长者答言今在此间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时须
达多一心念佛所有功德十力无畏(云云)乃至三念处
作是念时忽然大明日明猛盛即寻光出乃至来诣
我所到巳头面敬礼我足我时即为如应说法长者
405-A¶ 第 246a 页 X22-0246.png
闻巳得须陀洹果当知闻名身毛皆竖心生渴仰接
足顶礼便见佛佛说妙法便證圣果昏夜大朗喻闇
惑心中于名字不了如昏夜因说生解如大朗即名
字佛也人解巨关自辟即名字人解悟观行佛文为
三法喻合法又二初观金像次心缘玄色下托境作
观浩浩下喻周眸下合合三先十方次三世三三身
三身中二先果次因一身即法身一智慧即报身力
无畏即应身即果三德念色身即假观念法门身即
空观念实相身即中观即因三观相似文为三先观
果因三身次释相似比类四事相显三引妙经示相
生信初念佛相好身观果应身得相似相应得因色
身念佛法门身观果报身念实相身观果法身得因
报法二身例色身作分證佛文为二先广释初住次
四十二位况例释成初文二初释一界次九界先明
初发心住一时分得三身破无明證中理三惑转三
观明智德增法身生故故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
即应身一切智慧即报身一切境界即法身不前不
后下一心證三身三智至得报身得如来妙色至一
切应身开秘密藏至其中即法身三身分成能起大
用分身百世界作佛应化物机作众色像身轮现通
一音至诸声口轮说法不动至等悦意轮鉴机八相
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
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况九法界三轮耶者
举少况多二住千佛世界应化三住去乃至行向地
足顶礼便见佛佛说妙法便證圣果昏夜大朗喻闇
惑心中于名字不了如昏夜因说生解如大朗即名
字佛也人解巨关自辟即名字人解悟观行佛文为
三法喻合法又二初观金像次心缘玄色下托境作
观浩浩下喻周眸下合合三先十方次三世三三身
三身中二先果次因一身即法身一智慧即报身力
无畏即应身即果三德念色身即假观念法门身即
空观念实相身即中观即因三观相似文为三先观
果因三身次释相似比类四事相显三引妙经示相
生信初念佛相好身观果应身得相似相应得因色
身念佛法门身观果报身念实相身观果法身得因
报法二身例色身作分證佛文为二先广释初住次
四十二位况例释成初文二初释一界次九界先明
初发心住一时分得三身破无明證中理三惑转三
观明智德增法身生故故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
即应身一切智慧即报身一切境界即法身不前不
后下一心證三身三智至得报身得如来妙色至一
切应身开秘密藏至其中即法身三身分成能起大
用分身百世界作佛应化物机作众色像身轮现通
一音至诸声口轮说法不动至等悦意轮鉴机八相
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
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况九法界三轮耶者
举少况多二住千佛世界应化三住去乃至行向地
405-A¶ 第 246b 页 X22-0246.png
等觉十信过前不可量究竟佛文为二先正释佛义
次佛有无量德下指广初文三法喻合。
说者口轮宣唱扬四辩于舌端流八音于听表故云
名说十二部经者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
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祗夜优婆提舍经方广授
记无问自说即大小共十二部小无大三广问记大
无三小缘喻事即各九部耳八万法藏者故贤劫经
云从佛初发心乃至分舍利凡三百五十法门一一
门各六度合二千一百度用是度破四分烦恼合成
八千四百约一度为十善合八万四千法门若作八
万四千法藏约苦谛为名若约集谛即八万四千尘
劳门若约道谛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若约灭谛即
八万四千波罗蜜门六度即六波罗蜜亦名八万四
千度无极六度者有四种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
教法门四悉者悉之名遍檀之名施诸佛用此四法
遍施众生故云四悉檀也闻者至受行即世界信戒
至开发即为人贪恚至冰消即对治隔凡至流水即
第一义世界从果欢喜为名为人即生善为称对治
灭恶第一义入理或三二一者三无第一义二即世
界为人益一即唯得世界若得相应是信行人从开
生解听习经论问义修行从因至果则乐默然即法
行人端坐思惟心融法界随心證入得果不差即惑
转智明不同闇證真实修行不并小外凡邪所求为
一缘说者为生灭人说生灭诸缘诸法者即无生无
次佛有无量德下指广初文三法喻合。
说者口轮宣唱扬四辩于舌端流八音于听表故云
名说十二部经者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
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祗夜优婆提舍经方广授
记无问自说即大小共十二部小无大三广问记大
无三小缘喻事即各九部耳八万法藏者故贤劫经
云从佛初发心乃至分舍利凡三百五十法门一一
门各六度合二千一百度用是度破四分烦恼合成
八千四百约一度为十善合八万四千法门若作八
万四千法藏约苦谛为名若约集谛即八万四千尘
劳门若约道谛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若约灭谛即
八万四千波罗蜜门六度即六波罗蜜亦名八万四
千度无极六度者有四种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
教法门四悉者悉之名遍檀之名施诸佛用此四法
遍施众生故云四悉檀也闻者至受行即世界信戒
至开发即为人贪恚至冰消即对治隔凡至流水即
第一义世界从果欢喜为名为人即生善为称对治
灭恶第一义入理或三二一者三无第一义二即世
界为人益一即唯得世界若得相应是信行人从开
生解听习经论问义修行从因至果则乐默然即法
行人端坐思惟心融法界随心證入得果不差即惑
转智明不同闇證真实修行不并小外凡邪所求为
一缘说者为生灭人说生灭诸缘诸法者即无生无
405-A¶ 第 246c 页 X22-0246.png
量无作通别圆十二门门门四悉益。
释观中二先标列经示处次今释意下结成身智又
二先释次第次释一心初文三释空成报身次释假
成应身三释中成法身知病识药者用四四辩观四
四谛用法义三辩观四苦集名知病法义二辩观四
道灭名识药辞及乐说名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是为
入假之功用知次第法门用四种法鉴十法界机不
过不减机熟则度随根證理大小俱成界内外法沤
和照知先空次假后中故名次第即别教义次释一
心三观文为三先释次引论證三结叹初为三先示
处及释义次类显三三观成身智次中论下引论證
成三此观微妙下结叹圆融自在而不一异观妙摄
法相即结成。
释无量寿中先正释次结此三身下融会初文三法
喻合法文又二初翻名总释次法身下别释初又二
初翻名次佛本无身下约二谛为机总释初真谛随
顺世间下俗谛次别释三身为二先释次结初为三
谓法报应法身为二先释次此即非身之身下结示
初又二初释身寿次释量次报身亦三释身寿量次
释身又三初引二经示相次如如下境智并喻相成
三法身非身下简异结成法寿非寿下释寿法量非
量下释量应身亦三谓身寿量可知智与体冥下次
结三身义智即报身体即法身能起大用即应身如
水银下喻三身功德和法身下合僧祇及八十者并
释观中二先标列经示处次今释意下结成身智又
二先释次第次释一心初文三释空成报身次释假
成应身三释中成法身知病识药者用四四辩观四
四谛用法义三辩观四苦集名知病法义二辩观四
道灭名识药辞及乐说名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是为
入假之功用知次第法门用四种法鉴十法界机不
过不减机熟则度随根證理大小俱成界内外法沤
和照知先空次假后中故名次第即别教义次释一
心三观文为三先释次引论證三结叹初为三先示
处及释义次类显三三观成身智次中论下引论證
成三此观微妙下结叹圆融自在而不一异观妙摄
法相即结成。
释无量寿中先正释次结此三身下融会初文三法
喻合法文又二初翻名总释次法身下别释初又二
初翻名次佛本无身下约二谛为机总释初真谛随
顺世间下俗谛次别释三身为二先释次结初为三
谓法报应法身为二先释次此即非身之身下结示
初又二初释身寿次释量次报身亦三释身寿量次
释身又三初引二经示相次如如下境智并喻相成
三法身非身下简异结成法寿非寿下释寿法量非
量下释量应身亦三谓身寿量可知智与体冥下次
结三身义智即报身体即法身能起大用即应身如
水银下喻三身功德和法身下合僧祇及八十者并
405-A¶ 第 247a 页 X22-0247.png
是迹中寿命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年八十唱入涅槃
次然此三身下融会体德。
释体中二初通释次别解初为三法喻合法又二初
明正体次具三德庄严次别解者为三先约俗类应
身次约底义正当法身三约达义当报身。
释宗文为二先明古德立义不同次今言下正释为
三先标列次释三故以修心下结标又三初立宗体
义次明心观为宗三四种下略列土名以心观净即
因则佛土净即果由净心修十六观得生彼土故以
为宗各有净秽下释释中二先略次娑婆恶下广释
凡圣同居者十法界共住六道四圣即十界故曰同
居四教并有生同居人藏教从初五停至罗汉向人
并生此土通教从初地至六地别教从十信至第六
正心住圆教从第五品下至六信巳上并生同居土
同居秽者此中自分净秽六道秽四圣净四圣自分
净秽證偏中理为净无明未除及分在为秽体柝巧
拙有馀净秽者析拙藏教心修体巧通教体色明空
心修并得五分法身皆破见思为净未断无明为秽
次第即别顿入即圆并證理为净无明分在为秽耳
方便有馀土者藏教二人即无学支佛通教四人从
第七地至佛地别教从十信不退位乃至十回向有
三十四人圆教四人即七八九十信巳上并生方便
土四住惑者三界见为一住欲界思为二住色界思
为三往无色界思为四住若约界外破三界无明尽
次然此三身下融会体德。
释体中二初通释次别解初为三法喻合法又二初
明正体次具三德庄严次别解者为三先约俗类应
身次约底义正当法身三约达义当报身。
释宗文为二先明古德立义不同次今言下正释为
三先标列次释三故以修心下结标又三初立宗体
义次明心观为宗三四种下略列土名以心观净即
因则佛土净即果由净心修十六观得生彼土故以
为宗各有净秽下释释中二先略次娑婆恶下广释
凡圣同居者十法界共住六道四圣即十界故曰同
居四教并有生同居人藏教从初五停至罗汉向人
并生此土通教从初地至六地别教从十信至第六
正心住圆教从第五品下至六信巳上并生同居土
同居秽者此中自分净秽六道秽四圣净四圣自分
净秽證偏中理为净无明未除及分在为秽体柝巧
拙有馀净秽者析拙藏教心修体巧通教体色明空
心修并得五分法身皆破见思为净未断无明为秽
次第即别顿入即圆并證理为净无明分在为秽耳
方便有馀土者藏教二人即无学支佛通教四人从
第七地至佛地别教从十信不退位乃至十回向有
三十四人圆教四人即七八九十信巳上并生方便
土四住惑者三界见为一住欲界思为二住色界思
为三往无色界思为四住若约界外破三界无明尽
405-A¶ 第 247b 页 X22-0247.png
为五住惑云色爱无色爱等前二教断见思尽證偏
真理后二教断见思尘沙无明惑證圆中理有次第
一心之异耳实报土者藏通无人别教有十地等觉
妙觉十二人断无明證中道圆教四十一位十住乃
至等觉断无明證中道常寂光土者妙觉极地三德
究竟三身圆满智断二德不生不灭名涅槃纯净佛
土即上品寂光唯佛自住身土无二俱皆四德若中
下二品寂光有净有秽證理智明惑尽理穷智断具
足三结中修心妙观者即十六观依正二果三辈往
生能感净土一一皆具空假中三观故名为妙其德
者断即空观破四住惑报身成即假观破尘沙惑应
身成即中观破无明惑法身成即三观成三德因果
满三惑破三身显因名三观果名三德是则因果不
二融通自在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三非一而三而
一妙在其中颂曰空观如性不可得假观相合法界
边中观体等理无二即一而三常宛然其德如是故
名妙观。
教相中为四初明部时次明翻译三明藏摄四简异
初大乘方等教者即第三时生苏味也对半明满是
其教相因此便明五味教相虽非部本意傍知佛出
世施开大纲五味调机用教增减随根證入冷然自
分(云云)故大经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
苏从生苏出熟苏从熟苏生醍醐五味喻也初云如
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
真理后二教断见思尘沙无明惑證圆中理有次第
一心之异耳实报土者藏通无人别教有十地等觉
妙觉十二人断无明證中道圆教四十一位十住乃
至等觉断无明證中道常寂光土者妙觉极地三德
究竟三身圆满智断二德不生不灭名涅槃纯净佛
土即上品寂光唯佛自住身土无二俱皆四德若中
下二品寂光有净有秽證理智明惑尽理穷智断具
足三结中修心妙观者即十六观依正二果三辈往
生能感净土一一皆具空假中三观故名为妙其德
者断即空观破四住惑报身成即假观破尘沙惑应
身成即中观破无明惑法身成即三观成三德因果
满三惑破三身显因名三观果名三德是则因果不
二融通自在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三非一而三而
一妙在其中颂曰空观如性不可得假观相合法界
边中观体等理无二即一而三常宛然其德如是故
名妙观。
教相中为四初明部时次明翻译三明藏摄四简异
初大乘方等教者即第三时生苏味也对半明满是
其教相因此便明五味教相虽非部本意傍知佛出
世施开大纲五味调机用教增减随根證入冷然自
分(云云)故大经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
苏从生苏出熟苏从熟苏生醍醐五味喻也初云如
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
405-A¶ 第 247c 页 X22-0247.png
出方等典从方等典出摩诃般若从摩诃般若出大
涅槃五时法合初譬从牛出乳即乳味对华严顿教
八教有五化仪有三谓顿秘密不定化法唯二谓别
圆酪对修多罗第二味谓四阿含经渐初化仪有三
谓小乘秘密不定化法唯一三藏教也生苏对方等
当第三昧渐部中有七教化仪有三例藏可知化法
有四谓藏等四教也熟苏对般若当第四味渐部后
有六教化仪有三即渐等化法亦三谓通别圆醍醐
对法华涅槃第五味也妙经唯有开权圆教独显一
乘何者为实施权遍于四味开权显实收摄四味五
时八教总入醍醐涅槃扶律明常具有四教总知常
住一期化仪出世大事其功毕矣次大本二卷下翻
译时代翻译者沙门畺良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
刚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多所谙知尤功禅思以宋文
帝永嘉元年岁次甲子达于京邑帝深加赏敕住钟
山道林精舍译出药王药上菩萨经一卷译观无量
寿佛经一卷沙门僧含笔受三藏明义下明义及经
正意四题称下简异。
第三依文解释为二初举经分章次序中文二下略
释二意一證信六句下广释言如是者所闻之法体
对破外道阿沤二字不如不是阿之言无沤之言有
即断常二见不出有无故云如是也我闻者能闻之
人即阿难亲承佛闻一时者即闻时和合非异时也
释论广破等者迦毗罗计一优楼僧祛计异一异不
涅槃五时法合初譬从牛出乳即乳味对华严顿教
八教有五化仪有三谓顿秘密不定化法唯二谓别
圆酪对修多罗第二味谓四阿含经渐初化仪有三
谓小乘秘密不定化法唯一三藏教也生苏对方等
当第三昧渐部中有七教化仪有三例藏可知化法
有四谓藏等四教也熟苏对般若当第四味渐部后
有六教化仪有三即渐等化法亦三谓通别圆醍醐
对法华涅槃第五味也妙经唯有开权圆教独显一
乘何者为实施权遍于四味开权显实收摄四味五
时八教总入醍醐涅槃扶律明常具有四教总知常
住一期化仪出世大事其功毕矣次大本二卷下翻
译时代翻译者沙门畺良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
刚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多所谙知尤功禅思以宋文
帝永嘉元年岁次甲子达于京邑帝深加赏敕住钟
山道林精舍译出药王药上菩萨经一卷译观无量
寿佛经一卷沙门僧含笔受三藏明义下明义及经
正意四题称下简异。
第三依文解释为二初举经分章次序中文二下略
释二意一證信六句下广释言如是者所闻之法体
对破外道阿沤二字不如不是阿之言无沤之言有
即断常二见不出有无故云如是也我闻者能闻之
人即阿难亲承佛闻一时者即闻时和合非异时也
释论广破等者迦毗罗计一优楼僧祛计异一异不
405-A¶ 第 248a 页 X22-0248.png
从因缘但由于时时来众生熟时去即催促时能觉
悟人是说时为因广破竟时有二种一迦罗名定时
示内弟子时食时著衣时是也二三摩耶名假时破
外道外道计时实有今破假名而巳定无实体也王
城即通方所耆山别方所我闻中三谓法喻合初又
二先简异立义徵起次随俗下答住者经曰在疏中
转义释为二先标列次释释中具明因果王城者文
有四悉初即世界王有夫下即为人又先所住城下
对治作是念时空声下第一义此五山一义鞞婆罗
跋怒此云天王穴萨多般那求诃此云七叶穴因施
世罗求诃此云蛇神山萨菆怒魂真迦钵罗此云少
独力山五是耆阇崛山(云云)九十五种者除佛一人外
道有六师一师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六佛初曾事
外道为弟子知其非究竟先同后异舍而离之后證
得果故云胜也。
发起序者为三初通明往意不同次今经下问答三
依文解释发起一经亦名别序亦名弟子序亦名经
前序證信序者亦名通序亦名经后序亦名如来序
随义种种差别也释为四先分章次频婆下问二意
三父愿闻法下答四乃释义初为四下解释初文有
四一举能害人二明其恶缘三正明害父四制臣佐
初文可知二恶缘者即调达是此人身虽出家情存
利养往到佛所求出家欲学通法佛知其意止而不
宣阿难亲弟悯而为说既得通巳惑于阇王杀父害
悟人是说时为因广破竟时有二种一迦罗名定时
示内弟子时食时著衣时是也二三摩耶名假时破
外道外道计时实有今破假名而巳定无实体也王
城即通方所耆山别方所我闻中三谓法喻合初又
二先简异立义徵起次随俗下答住者经曰在疏中
转义释为二先标列次释释中具明因果王城者文
有四悉初即世界王有夫下即为人又先所住城下
对治作是念时空声下第一义此五山一义鞞婆罗
跋怒此云天王穴萨多般那求诃此云七叶穴因施
世罗求诃此云蛇神山萨菆怒魂真迦钵罗此云少
独力山五是耆阇崛山(云云)九十五种者除佛一人外
道有六师一师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六佛初曾事
外道为弟子知其非究竟先同后异舍而离之后證
得果故云胜也。
发起序者为三初通明往意不同次今经下问答三
依文解释发起一经亦名别序亦名弟子序亦名经
前序證信序者亦名通序亦名经后序亦名如来序
随义种种差别也释为四先分章次频婆下问二意
三父愿闻法下答四乃释义初为四下解释初文有
四一举能害人二明其恶缘三正明害父四制臣佐
初文可知二恶缘者即调达是此人身虽出家情存
利养往到佛所求出家欲学通法佛知其意止而不
宣阿难亲弟悯而为说既得通巳惑于阇王杀父害
405-A¶ 第 248b 页 X22-0248.png
母自欲杀佛当为新佛新王共治于世阇王敬重日
日侍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并供五百釜饮食父王
闻巳日日恒将七百乘车朝暮问讯世尊并供七百
釜饮食达多闻巳嫉妒心生遂失通法既失通巳心
生惭愧不敢见阇世即往佛所求乞徒众佛言我尚
不付属身子目连况汝痴人调达闻巳心生忿恚往
阇世所语言汝父长寿若待父死不可得王位汝可
害父我当害佛当令现世有王佛兴治国教化人民
安乐众生得果岂不悦耶报言可尔因行逆故云恶
缘收执父王下三正害父经文又三先标王位次显
列名三正兴害制诸群臣下恐兴异计故不得往。
二夫人奉食极世饥苦得色身益经有四意一夫人
奉食二王得食身安请佛三申请弟子四愿圣拔苦
与乐得出世果三圣为说法救生死苦与涅槃乐受
戒增福说法进道王因被囚欣厌情深圣应和机说
法感应道交方能获果四如是时间下得益经有三
意一明时节二显食力三得现益。
初阇世问守门者经有四意一问答二毁亲三诃圣
四正害母毁亲为贼者有二义故一是劫命贼昔共
王断仙人之命二盗食贼偷[麨]蜜浆以饲于王诃圣
中二先人次法令恶王延恶命即执剑下四一正害
母何其痛哉撮头拟剑身命在于须臾慈母曲身合
掌低头就儿临剑心神闷绝热汗遍流恍忽之间逢
斯极苦亲所生子反逆心生杀父害母未曾闻见罪
日侍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并供五百釜饮食父王
闻巳日日恒将七百乘车朝暮问讯世尊并供七百
釜饮食达多闻巳嫉妒心生遂失通法既失通巳心
生惭愧不敢见阇世即往佛所求乞徒众佛言我尚
不付属身子目连况汝痴人调达闻巳心生忿恚往
阇世所语言汝父长寿若待父死不可得王位汝可
害父我当害佛当令现世有王佛兴治国教化人民
安乐众生得果岂不悦耶报言可尔因行逆故云恶
缘收执父王下三正害父经文又三先标王位次显
列名三正兴害制诸群臣下恐兴异计故不得往。
二夫人奉食极世饥苦得色身益经有四意一夫人
奉食二王得食身安请佛三申请弟子四愿圣拔苦
与乐得出世果三圣为说法救生死苦与涅槃乐受
戒增福说法进道王因被囚欣厌情深圣应和机说
法感应道交方能获果四如是时间下得益经有三
意一明时节二显食力三得现益。
初阇世问守门者经有四意一问答二毁亲三诃圣
四正害母毁亲为贼者有二义故一是劫命贼昔共
王断仙人之命二盗食贼偷[麨]蜜浆以饲于王诃圣
中二先人次法令恶王延恶命即执剑下四一正害
母何其痛哉撮头拟剑身命在于须臾慈母曲身合
掌低头就儿临剑心神闷绝热汗遍流恍忽之间逢
斯极苦亲所生子反逆心生杀父害母未曾闻见罪
405-A¶ 第 248c 页 X22-0248.png
身当受敢有怨言今死成难冥当有报愿王思念止
杀害时一臣下二二臣劝不许害父为七初与伴申
敬二白言下引證三王今为此下正谏四时二大臣
下退躬五时阿阇世下求救六耆婆白下重谏七王
闻此语下止不害母庵罗女子者此女是毗舍离国
大臣园中庵罗果树上生即摩竭陀频婆罗王到彼
园中因即有身后生男长大兼先留王环为信送归
本国策耆婆为太子后时既有阇王因托采药遂让
位不受出庵罗女经也经云毗陀论梵语此云明论
诠义决定西方所重故依此经引古谏今古王无道
但害其父未曾害母王今害母罪踰昔王经云诸恶
者此总明非礼篡逆之人非一故云诸也刹利梵音
此云田主理应躬奉孝道率化万民何自行逆害污
刹利种是旃陀罗旃陀罗此云杀者极恶之人及蔑
戾车等王今贵族云何同彼故云不宜住此有二义
故一者王今造恶不存风化京国神州岂遣旃陀罗
为王此合摈出宫城意二者王虽在国辱我宗亲故
须远涉他邦永绝无闻之地故云不宜住此也经惶
惧有二意一惶失位二惧臣叛。
时韦提下请佛经有四一忧悴二申礼三正请见四
悲哀再敬忧悴者心不悦乐名愁忧身无光泽称为
憔悴夫人忧悴备有六意一与大王生死永绝二与
眷眷思爱情离三厌斯秽境乐闻乐土四自指女质
专求胜报五遥心请佛恐圣不应六自惟未修妙因
杀害时一臣下二二臣劝不许害父为七初与伴申
敬二白言下引證三王今为此下正谏四时二大臣
下退躬五时阿阇世下求救六耆婆白下重谏七王
闻此语下止不害母庵罗女子者此女是毗舍离国
大臣园中庵罗果树上生即摩竭陀频婆罗王到彼
园中因即有身后生男长大兼先留王环为信送归
本国策耆婆为太子后时既有阇王因托采药遂让
位不受出庵罗女经也经云毗陀论梵语此云明论
诠义决定西方所重故依此经引古谏今古王无道
但害其父未曾害母王今害母罪踰昔王经云诸恶
者此总明非礼篡逆之人非一故云诸也刹利梵音
此云田主理应躬奉孝道率化万民何自行逆害污
刹利种是旃陀罗旃陀罗此云杀者极恶之人及蔑
戾车等王今贵族云何同彼故云不宜住此有二义
故一者王今造恶不存风化京国神州岂遣旃陀罗
为王此合摈出宫城意二者王虽在国辱我宗亲故
须远涉他邦永绝无闻之地故云不宜住此也经惶
惧有二意一惶失位二惧臣叛。
时韦提下请佛经有四一忧悴二申礼三正请见四
悲哀再敬忧悴者心不悦乐名愁忧身无光泽称为
憔悴夫人忧悴备有六意一与大王生死永绝二与
眷眷思爱情离三厌斯秽境乐闻乐土四自指女质
专求胜报五遥心请佛恐圣不应六自惟未修妙因
405-A¶ 第 249a 页 X22-0249.png
不登上果具此诸事故身心不乐此六为二前二结
前后四生后离忍界极乐生感应至因果成未举头
下初神通经有三先明圣应时不异胜鬘者广如宝
积经说胜鬘是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女嫁与踰阇国
王为夫人父母与女书云佛出我国神通自在普益
众生胜鬘执书启告世尊世尊平等普化众生此亦
合现作白之时佛于空中现便赞如来妙色身等(云云)
次知机三正感应中二初弟子次佛自性何故尔机
宜不同应赴亦异大王机在弟子夫人感于二圣经
普雨天华持用供养者瑜伽云由七因缘释梵诸天
来至佛所一供养二为听法三为决疑故四翼从故
五为饶益他六敬重佛教故七欲起会故。
时韦提见下请生处有四一见佛伤叹伤叹者伤子
无思是故悲伤叹巳宿罪此生恶报怨结难处情苦
何堪障重殃深未达因果佛大圣三世照知唯愿慈
悲示当生处舍兹秽境净土受生当不愿闻逆人名
字伤叹忏悔愿佛哀怜次请说宿因三愿闻净土四
远离恶处今向世尊下经有二初三业悔过次专求
净土生处。
放光普示下经又三初明光体用次明光德色三明
中现土放眉间光者表中道理观佛三昧经云如来
为太子时眉间白毫相长五尺至成道时长一丈五
尺舒之表里清彻白色光明置之复卷聚在眉间至
降魔时舒白毫毛至他化自在天彼天去阎浮提一
前后四生后离忍界极乐生感应至因果成未举头
下初神通经有三先明圣应时不异胜鬘者广如宝
积经说胜鬘是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女嫁与踰阇国
王为夫人父母与女书云佛出我国神通自在普益
众生胜鬘执书启告世尊世尊平等普化众生此亦
合现作白之时佛于空中现便赞如来妙色身等(云云)
次知机三正感应中二初弟子次佛自性何故尔机
宜不同应赴亦异大王机在弟子夫人感于二圣经
普雨天华持用供养者瑜伽云由七因缘释梵诸天
来至佛所一供养二为听法三为决疑故四翼从故
五为饶益他六敬重佛教故七欲起会故。
时韦提见下请生处有四一见佛伤叹伤叹者伤子
无思是故悲伤叹巳宿罪此生恶报怨结难处情苦
何堪障重殃深未达因果佛大圣三世照知唯愿慈
悲示当生处舍兹秽境净土受生当不愿闻逆人名
字伤叹忏悔愿佛哀怜次请说宿因三愿闻净土四
远离恶处今向世尊下经有二初三业悔过次专求
净土生处。
放光普示下经又三初明光体用次明光德色三明
中现土放眉间光者表中道理观佛三昧经云如来
为太子时眉间白毫相长五尺至成道时长一丈五
尺舒之表里清彻白色光明置之复卷聚在眉间至
降魔时舒白毫毛至他化自在天彼天去阎浮提一
405-A¶ 第 249b 页 X22-0249.png
百二十八万由旬今放此光照十方界表众生證中
是光体用示土差别经有三先别次总三结今见。
去此不远者经有四先问其定次明界远近三劝观
现果许为说譬经云如执明镜自见面像状如悬鼓
如亿千日又似星月如天璎珞如旋火轮等四为未
来世说修因法欲生彼国者经有三谓标列结列中
初报恩敬法悯物行慈次生善离过二乘小行三因
果发心大乘不共自他俱运结可知二佛告韦提此
三种下经有四一叹正因二诫听三许说净业四赞
问合宜感应道交妙契机理即得无生法忍者经有
三谓法喻合法中三一命阿难为众广说二佛自教
修行妙观三显佛力得见净土言佛力者一释迦说
力二弥陀愿力三十方诸佛护念力喻中观心如镜
所现土如面观心变如影像见彼国土下合也无生
忍者由见是净土称本求心故生欢喜地应时即得
者闻说妙观意下文方得佛借方便令修妙因如教
勤行因圆果满获无生忍入初住地。
汝是凡夫下经有二一斥凡无力二显圣有缘初影
障无圣德次心相无大胜见境不遥如我今者下问
有二一自行因佛得见二为化众生如何作观得生
净土。
答中十六观答教我正受也文有三谓标列判判中
为二初十三观观往生处显土胜彰土妙令观净境
睹极圣修胜因行妙行一念顷身證妙果岂非托境
是光体用示土差别经有三先别次总三结今见。
去此不远者经有四先问其定次明界远近三劝观
现果许为说譬经云如执明镜自见面像状如悬鼓
如亿千日又似星月如天璎珞如旋火轮等四为未
来世说修因法欲生彼国者经有三谓标列结列中
初报恩敬法悯物行慈次生善离过二乘小行三因
果发心大乘不共自他俱运结可知二佛告韦提此
三种下经有四一叹正因二诫听三许说净业四赞
问合宜感应道交妙契机理即得无生法忍者经有
三谓法喻合法中三一命阿难为众广说二佛自教
修行妙观三显佛力得见净土言佛力者一释迦说
力二弥陀愿力三十方诸佛护念力喻中观心如镜
所现土如面观心变如影像见彼国土下合也无生
忍者由见是净土称本求心故生欢喜地应时即得
者闻说妙观意下文方得佛借方便令修妙因如教
勤行因圆果满获无生忍入初住地。
汝是凡夫下经有二一斥凡无力二显圣有缘初影
障无圣德次心相无大胜见境不遥如我今者下问
有二一自行因佛得见二为化众生如何作观得生
净土。
答中十六观答教我正受也文有三谓标列判判中
为二初十三观观往生处显土胜彰土妙令观净境
睹极圣修胜因行妙行一念顷身證妙果岂非托境
405-A¶ 第 249c 页 X22-0249.png
成观转秽为净三惑破三身显观因圆果德满观众
感不同皆往生后三观是得生人如文日指方所有
破闇之功如中观除无明惑證得法身水有涤荡澄
清之德如假观断尘沙惑證得应身地为依报之本
如座观为身坐如空观破见思恶證得报身如上次
第行时在一心中何以故假即空中空即假中中即
空假三观互融而不一异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三
非一而三而一圆融自在妙观若斯岂同但中单空
单假孤调解脱不具三观者哉。
第一日观文为五一劝修二作观三举所观境四正
教观察五结初文二先明感应次劝修观一切自非
简机皆见日没举境四教观中二一修二既见日下
观成初文二先法次喻正坐简异行住及卧行多掉
举卧则昏沉立久疲劳故唯令坐坐结跏趺坐即左
脚压右脚右脚压左脚能令身心不动定力所持谛
于日心无散乱专相不移释经喻者日没举所显法
悬鼓明能显喻。
二水观中三初结前生后明所观境二修行三结次
第修观中四三如文第四结文有四初总明内外明
地下众宝光明地上诸相庄严四明虚空中庄严次
地下宝幢光色及喻(云云)一一宝中下四虚空中有色
光日星月楼阁华幢乐器清风演四谛法八种清风
者如无量寿经云一者不寒二者不热三者起动调
和四直好无比五徐徐不起六不迟七不疾八者遍
感不同皆往生后三观是得生人如文日指方所有
破闇之功如中观除无明惑證得法身水有涤荡澄
清之德如假观断尘沙惑證得应身地为依报之本
如座观为身坐如空观破见思恶證得报身如上次
第行时在一心中何以故假即空中空即假中中即
空假三观互融而不一异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三
非一而三而一圆融自在妙观若斯岂同但中单空
单假孤调解脱不具三观者哉。
第一日观文为五一劝修二作观三举所观境四正
教观察五结初文二先明感应次劝修观一切自非
简机皆见日没举境四教观中二一修二既见日下
观成初文二先法次喻正坐简异行住及卧行多掉
举卧则昏沉立久疲劳故唯令坐坐结跏趺坐即左
脚压右脚右脚压左脚能令身心不动定力所持谛
于日心无散乱专相不移释经喻者日没举所显法
悬鼓明能显喻。
二水观中三初结前生后明所观境二修行三结次
第修观中四三如文第四结文有四初总明内外明
地下众宝光明地上诸相庄严四明虚空中庄严次
地下宝幢光色及喻(云云)一一宝中下四虚空中有色
光日星月楼阁华幢乐器清风演四谛法八种清风
者如无量寿经云一者不寒二者不热三者起动调
和四直好无比五徐徐不起六不迟七不疾八者遍
405-A¶ 第 250a 页 X22-0250.png
得中宜平摄物心三结中三先结次第次明观成。
三地观佛告下三利益中二先益观宣说次明利益
利益中二一此土次他方此观成时重罪灭净土生
必无疑惑日水二观既在此土借为后观之方便故
不能灭罪。
四树观二明庄严中又二初明树相庄严次明于空
中庄严初之经有四谓高广具足七宝互庄严妙真
珠罗网弥覆其上一由旬四十里即高三十二万里
次空中有二谓法喻法中四谓宝纲七宝华宫五百
亿天童自然摩尼璎珞三明生法中二谓法喻合法
中四谓行叶相次华果具足叶量大小华叶色相。
五池观中有五如文池体中三初结前生后次数三
体池相下有四谓水本水支池渠底沙池华数量三
明随心中有二四谛通大小六度四人修即生灭无
生无量无作前二界内断见思惑得五分法身后二
界外断无明惑次第顿入同證三身此经部属方等
故修通四人利益中有宝鸟音声柔软常赞三宝。
第六观中五先总次别别中三初观楼次观阁及空
中音乐三结成观相四利益五显观邪正次观树空
有诸天乐空中妙幢皆赞三宝。
第七观敕听许说三一诚听即闻思修三慧次许说
三劝持广说二佛现身相中二先明师弟现身次明
光明中先法次喻色相不可得比三为未来请中二
一接足申敬二宣言正请请中二一明自身因佛得
三地观佛告下三利益中二先益观宣说次明利益
利益中二一此土次他方此观成时重罪灭净土生
必无疑惑日水二观既在此土借为后观之方便故
不能灭罪。
四树观二明庄严中又二初明树相庄严次明于空
中庄严初之经有四谓高广具足七宝互庄严妙真
珠罗网弥覆其上一由旬四十里即高三十二万里
次空中有二谓法喻法中四谓宝纲七宝华宫五百
亿天童自然摩尼璎珞三明生法中二谓法喻合法
中四谓行叶相次华果具足叶量大小华叶色相。
五池观中有五如文池体中三初结前生后次数三
体池相下有四谓水本水支池渠底沙池华数量三
明随心中有二四谛通大小六度四人修即生灭无
生无量无作前二界内断见思惑得五分法身后二
界外断无明惑次第顿入同證三身此经部属方等
故修通四人利益中有宝鸟音声柔软常赞三宝。
第六观中五先总次别别中三初观楼次观阁及空
中音乐三结成观相四利益五显观邪正次观树空
有诸天乐空中妙幢皆赞三宝。
第七观敕听许说三一诚听即闻思修三慧次许说
三劝持广说二佛现身相中二先明师弟现身次明
光明中先法次喻色相不可得比三为未来请中二
一接足申敬二宣言正请请中二一明自身因佛得
405-A¶ 第 250b 页 X22-0250.png
见二为未来众生问云何作观得睹三圣愿佛慈悲
不违本誓广为宣说开甘露门普益大众教观依正
令得圣果自他俱益方契本心接足慇𤏊意在于此
佛大慈悲依请为说教观身座侍者宛然普杂分明
并皆成就三辈往生俱登净国一明成座法经有五
一观宝地华叶次从释迦毗楞伽下观华台宝珠三
于其台上下观华宝幢四从幢上下观华宝缦五从
有五百亿宝珠下观珠光色初文有二先总次别别
中六谓叶色脉光华量叶数珠三互显遍覆地上华
台中二一明台体二明庄严如宝炬陀罗尼经云毗
楞伽宝纯真金色住于梵宫菩萨生睹率巳善根力
故此宝自然生于箧中能降魔消毒等如经广说二
随机利物中三一总次别三观佛事五明未来利益
中三先法次喻三明利益法中二先总次别。
第八观一结二释释中经有二先释次是为下结观
次第释中初诸佛身中有三先徵次释三劝修因举
果为證是故应当一心下观彼弥陀有二先观真身
次想彼佛者下观有二先修观次观成修观为二一
佛二菩萨佛中三先佛身次依土三见如此事下结
法入喻见此事巳下次想菩萨为二先想座次想像
此想成时佛菩萨下次明观成为三一因光见圣身
座二当闻妙法三出入定所闻法去邪从正。
第九观二观佛身大小经有二初观弥陀次见此事
者观十方佛弥陀又二先别观次总结别中六一明
不违本誓广为宣说开甘露门普益大众教观依正
令得圣果自他俱益方契本心接足慇𤏊意在于此
佛大慈悲依请为说教观身座侍者宛然普杂分明
并皆成就三辈往生俱登净国一明成座法经有五
一观宝地华叶次从释迦毗楞伽下观华台宝珠三
于其台上下观华宝幢四从幢上下观华宝缦五从
有五百亿宝珠下观珠光色初文有二先总次别别
中六谓叶色脉光华量叶数珠三互显遍覆地上华
台中二一明台体二明庄严如宝炬陀罗尼经云毗
楞伽宝纯真金色住于梵宫菩萨生睹率巳善根力
故此宝自然生于箧中能降魔消毒等如经广说二
随机利物中三一总次别三观佛事五明未来利益
中三先法次喻三明利益法中二先总次别。
第八观一结二释释中经有二先释次是为下结观
次第释中初诸佛身中有三先徵次释三劝修因举
果为證是故应当一心下观彼弥陀有二先观真身
次想彼佛者下观有二先修观次观成修观为二一
佛二菩萨佛中三先佛身次依土三见如此事下结
法入喻见此事巳下次想菩萨为二先想座次想像
此想成时佛菩萨下次明观成为三一因光见圣身
座二当闻妙法三出入定所闻法去邪从正。
第九观二观佛身大小经有二初观弥陀次见此事
者观十方佛弥陀又二先别观次总结别中六一明
405-A¶ 第 250c 页 X22-0250.png
身色量二明毫相眼三明身光量四化佛侍者五明
佛相好六明光遍摄其光相好下次总结舍身他世
下四举利益劝修经有五一明利益二是故智者下
正劝三劝观白毫四见无量下见十方佛五得见诸
佛下授记。
第十观初观身相有四初观身相流光万千次观臂
色璎珞普观三观掌指色光遍照四观足轮台华弥
满初身中六一明身量色二明顶髻光三明化佛身
光相四明天冠之佛量五明面色眉间宝六明光佛
侍无量二与佛同异中三先同次异三结次第悲华
经云观音菩萨成佛时号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
来世界转名一切珍宝所有一切胜于安养。
第十一观初因光神力中三初明身光量次明身色
毛孔相三明智慧能破障二与观音同中有二初明
相同二明正想初为三初明身相普现佛次明行处
宝华庄严三明坐仪分身云集说法度众生初中有
天冠顶发宝瓶三异馀相同悲华经云势至菩萨于
安乐世界欲观音后得成正觉名善住珍宝王如来
三结中四初结观次第二明利益三俱观二圣四结
观邪正。
第十二普观中疏文为二初明同异次依文解释初
又二先问次普观下答次释初见此下作身想中三
初标次自往生三结观次第次往生有四初往生次
见佛闻法三忆持不忘四结观成见于依正初文三
佛相好六明光遍摄其光相好下次总结舍身他世
下四举利益劝修经有五一明利益二是故智者下
正劝三劝观白毫四见无量下见十方佛五得见诸
佛下授记。
第十观初观身相有四初观身相流光万千次观臂
色璎珞普观三观掌指色光遍照四观足轮台华弥
满初身中六一明身量色二明顶髻光三明化佛身
光相四明天冠之佛量五明面色眉间宝六明光佛
侍无量二与佛同异中三先同次异三结次第悲华
经云观音菩萨成佛时号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
来世界转名一切珍宝所有一切胜于安养。
第十一观初因光神力中三初明身光量次明身色
毛孔相三明智慧能破障二与观音同中有二初明
相同二明正想初为三初明身相普现佛次明行处
宝华庄严三明坐仪分身云集说法度众生初中有
天冠顶发宝瓶三异馀相同悲华经云势至菩萨于
安乐世界欲观音后得成正觉名善住珍宝王如来
三结中四初结观次第二明利益三俱观二圣四结
观邪正。
第十二普观中疏文为二初明同异次依文解释初
又二先问次普观下答次释初见此下作身想中三
初标次自往生三结观次第次往生有四初往生次
见佛闻法三忆持不忘四结观成见于依正初文三
405-A¶ 第 251a 页 X22-0251.png
初见身坐座次莲华开合三色光照身眼目开想。
第十三观第二弥陀变现中二先观佛次观菩萨初
为三先明身量无边非凡所及次结彼如来下愿力
观成利益三阿弥陀佛下总别现身随机所应次观
世音下观二菩萨。
第十四观下疏文为二先明来意次二释会经论释
中三重问答初二乘次女人三五逆谤法者三依文
解释初来意者观依正二果故也只缘观妙土观众
圣依教修成胜行圆因成分果定九品生皆真正因
韦提自他请为来世问观修行佛酬答应劝物根利
钝三辈为是文之大意也依文释中二先判三品次
位乘台不同依经释义。
上品上生文为二初别明
三品后总结初明修因中二先标次释释中二初三
心次三行此二各四谓标徵起释结生彼国时下二
值缘中五一值圣众二持宝台三佛放光四胜友迎
接五赞劝其心令行成就三得生中三初明三业欢
喜次见身乘台三应时往生四生后益生后利益中
三一彼土次十方三本国初文三一见圣身相二闻
妙法三闻巳證果次十方中二一奉事诸佛二得受
记言须臾者准俱舍论云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为腊缚三十腊缚为牟呼栗多三十牟
呼栗多为昼夜即牟呼栗多此云须臾如人行五里。
上品中生第二值缘经有五一时节二值圣众三
持宝台四迎接五授记三得生有三一见身登台次
第十三观第二弥陀变现中二先观佛次观菩萨初
为三先明身量无边非凡所及次结彼如来下愿力
观成利益三阿弥陀佛下总别现身随机所应次观
世音下观二菩萨。
第十四观下疏文为二先明来意次二释会经论释
中三重问答初二乘次女人三五逆谤法者三依文
解释初来意者观依正二果故也只缘观妙土观众
圣依教修成胜行圆因成分果定九品生皆真正因
韦提自他请为来世问观修行佛酬答应劝物根利
钝三辈为是文之大意也依文释中二先判三品次
位乘台不同依经释义。
上品上生文为二初别明
三品后总结初明修因中二先标次释释中二初三
心次三行此二各四谓标徵起释结生彼国时下二
值缘中五一值圣众二持宝台三佛放光四胜友迎
接五赞劝其心令行成就三得生中三初明三业欢
喜次见身乘台三应时往生四生后益生后利益中
三一彼土次十方三本国初文三一见圣身相二闻
妙法三闻巳證果次十方中二一奉事诸佛二得受
记言须臾者准俱舍论云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为腊缚三十腊缚为牟呼栗多三十牟
呼栗多为昼夜即牟呼栗多此云须臾如人行五里。
上品中生第二值缘经有五一时节二值圣众三
持宝台四迎接五授记三得生有三一见身登台次
405-A¶ 第 251b 页 X22-0251.png
合掌赞佛三速疾得生四往利益中经有四一彼土
次十方三得忍四获记初文为五一华开身色次圣
众放光三因宿习闻法四申礼五不退。
上品下生
第二值缘经有五一时节二值圣众三持华四化佛
授手五称赞行者三得生二一见身登座二得往生
准十疑论明不退位有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
故得不退转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进故不退
转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音皆说苦空闻者常生念
佛法僧之心故不退转四者彼国名不退国诸佛菩
萨为善友无恶缘境外之邪魔内无三毒必竟不起
故不退转五生彼国巳寿命无量共佛齐等故不退
也四生后利益遂解得百法明门者彼明谓色法心
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开成一百法入初地
时一时顿證准天台疏一切众生心数法通大地有
十谓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心王则正因佛性
想数慧数了因佛性馀数缘因佛性一数起时馀九
相状而起即有百数此百虽具三佛性众生心具别
名三因佛性此百入十信亦具三佛性若从修说别
名缘因佛性此百入十住三佛性圆證亦名百法明
门亦名三德三身等(云云)经有三一彼土次十方三往
时入位初文三一华开次见佛明了三闻法彼土以
华开名分于昼夜一日一夜案华严经娑婆一劫为
极乐世界一日一夜。
第十五。
中品上生第二值缘中三一值圣众次放
次十方三得忍四获记初文为五一华开身色次圣
众放光三因宿习闻法四申礼五不退。
上品下生
第二值缘经有五一时节二值圣众三持华四化佛
授手五称赞行者三得生二一见身登座二得往生
准十疑论明不退位有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
故得不退转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进故不退
转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音皆说苦空闻者常生念
佛法僧之心故不退转四者彼国名不退国诸佛菩
萨为善友无恶缘境外之邪魔内无三毒必竟不起
故不退转五生彼国巳寿命无量共佛齐等故不退
也四生后利益遂解得百法明门者彼明谓色法心
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开成一百法入初地
时一时顿證准天台疏一切众生心数法通大地有
十谓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心王则正因佛性
想数慧数了因佛性馀数缘因佛性一数起时馀九
相状而起即有百数此百虽具三佛性众生心具别
名三因佛性此百入十信亦具三佛性若从修说别
名缘因佛性此百入十住三佛性圆證亦名百法明
门亦名三德三身等(云云)经有三一彼土次十方三往
时入位初文三一华开次见佛明了三闻法彼土以
华开名分于昼夜一日一夜案华严经娑婆一劫为
极乐世界一日一夜。
第十五。
中品上生第二值缘中三一值圣众次放
405-A¶ 第 251c 页 X22-0251.png
光三闻法得乐三得生中三见身坐华台次申礼三
得生四生后利益中三华开闻法二得果三具法四
谛者文为五一四谛次罗汉三得三明三明者一过
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四六通五释八
解脱释中三谓标释判判中先果次因次引释论明
四果不生者和会经论义合也。
中品中生第二值
缘中三一值圣众二放光三赞叹迎接第四生后利
益中三一华开二赞佛闻法三得果。
中品下生第
三得生中三谓法喻合四生后利益中三一见圣二
闻法三得果。
第十六。
下品上生初明因中经为二初述恶造轻
过无重𠍴二从命欲终时下述善述善中二初闻法
益除恶因次从智者下念佛益除恶果第三明缘中
二初感圣众二称赞迎接三得生中二一见佛光明
二乘华得生四生后利益中五一华开二感圣三闻
法四发心五得果。
下品中生初明因中二一标恶
先因次果因中三一毁戒次盗僧物三不净说法不
净说法者有于四过一轻心说法不求自利二求名
利巳不为化他三生胜负心为求眷属四为求世报
隐正说邪如此说法名为不净次如此罪人下恶果
从遇善知识下二述善述善中二一述佛十力五分
法身二闻巳得益生死罪除清凉风现四生后利益
中四一华开二感圣众三闻法四发心。
下品下生
初明修因经有二一标恶二障善初为二初恶因如
得生四生后利益中三华开闻法二得果三具法四
谛者文为五一四谛次罗汉三得三明三明者一过
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四六通五释八
解脱释中三谓标释判判中先果次因次引释论明
四果不生者和会经论义合也。
中品中生第二值
缘中三一值圣众二放光三赞叹迎接第四生后利
益中三一华开二赞佛闻法三得果。
中品下生第
三得生中三谓法喻合四生后利益中三一见圣二
闻法三得果。
第十六。
下品上生初明因中经为二初述恶造轻
过无重𠍴二从命欲终时下述善述善中二初闻法
益除恶因次从智者下念佛益除恶果第三明缘中
二初感圣众二称赞迎接三得生中二一见佛光明
二乘华得生四生后利益中五一华开二感圣三闻
法四发心五得果。
下品中生初明因中二一标恶
先因次果因中三一毁戒次盗僧物三不净说法不
净说法者有于四过一轻心说法不求自利二求名
利巳不为化他三生胜负心为求眷属四为求世报
隐正说邪如此说法名为不净次如此罪人下恶果
从遇善知识下二述善述善中二一述佛十力五分
法身二闻巳得益生死罪除清凉风现四生后利益
中四一华开二感圣众三闻法四发心。
下品下生
初明修因经有二一标恶二障善初为二初恶因如
405-A¶ 第 252a 页 X22-0252.png
此愚人下次恶果次障善中五初明时节次遇善知
识下善友教念三彼人苦下为苦所逼善不生四教
称十念五念益罪除随声念中须具四缘一念彼佛
有愿者必生故须称名二须至心善心散乱正念不
成三令声声不绝方入正观四具足十念速疾成就
具此四缘更无疑惑如十疑中说譬如十围之索千
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数分又如千年积柴以豆火
焚之少时即尽况临终猛利心念真实无间得生净
土者哉如一念顷即得往生第四获利经文有四一
华开二感圣三闻法罪灭四发菩提心。
第二大段利益初明道悟无生经有二意一结前生
后生后中三初睹依正二果次三业领解三道悟无
生初观依正二果者由上经文见佛伤叹请其生处
及往生因起经云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
当往生又云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观其请
意韦提伤叹意兼自他一自叹宿罪生此恶子二怨
提婆扇惑于王致令杀父害母受斯忧恼身心憔悴
八苦交并幽闭深宫生死永断绝故请净土依正二
报我当往生佛应机缘依请为说放光微笑遍十方
诸佛国土皆于中现韦提虽见诸土严显可观而归
宗安养故重请云是诸佛土皆有光明我今乐生弥
陀佛国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思惟请业正
受请观佛为广说三种净业十六妙观依教勤修因
圆果满三辈往生决无疑网心眼彻见了了分明故
识下善友教念三彼人苦下为苦所逼善不生四教
称十念五念益罪除随声念中须具四缘一念彼佛
有愿者必生故须称名二须至心善心散乱正念不
成三令声声不绝方入正观四具足十念速疾成就
具此四缘更无疑惑如十疑中说譬如十围之索千
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数分又如千年积柴以豆火
焚之少时即尽况临终猛利心念真实无间得生净
土者哉如一念顷即得往生第四获利经文有四一
华开二感圣三闻法罪灭四发菩提心。
第二大段利益初明道悟无生经有二意一结前生
后生后中三初睹依正二果次三业领解三道悟无
生初观依正二果者由上经文见佛伤叹请其生处
及往生因起经云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
当往生又云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观其请
意韦提伤叹意兼自他一自叹宿罪生此恶子二怨
提婆扇惑于王致令杀父害母受斯忧恼身心憔悴
八苦交并幽闭深宫生死永断绝故请净土依正二
报我当往生佛应机缘依请为说放光微笑遍十方
诸佛国土皆于中现韦提虽见诸土严显可观而归
宗安养故重请云是诸佛土皆有光明我今乐生弥
陀佛国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思惟请业正
受请观佛为广说三种净业十六妙观依教勤修因
圆果满三辈往生决无疑网心眼彻见了了分明故
405-A¶ 第 252b 页 X22-0252.png
经云闻佛所说乃至广长之相前六观依报净果也
见佛菩萨下是中七观即正果心生欢喜叹未曾有
次三业领解乃后三观修因值缘得生利益随业往
生故心生欢喜舍秽归净故叹未曾有即十六观竟
三悟无生忍因请为说感应道交廓然大悟得无生
忍理为廓然事转为大悟境发为廓然观成为大悟
断恶损为廓然智德增为大悟法身生得无生忍即
无生寂灭二忍也二明侍女发心中二先侍女次赞
诸天侍女中四一发心二愿生三佛记四得□昧。
流通中初问经意佛答有三初此经名极乐净土即
初六观日指方所破闇除昏水能澄清洗荡诸垢地
若琉璃内外映彻宝树宝楼华果生渚池流八德四
微除患总结为一诸观分明即依报果无量寿佛下
即中七观即正报果观佛身座侍者宛然若普杂随
机自他观别亦名净除下即后三观修三业成九品
往生感圣乘台利钝皆往故云生诸佛前次明有益
为五一见圣众二劝闻名得益三举喻成身四感胜
友五坐道场芬陀利华者此云白莲华华中最胜妙
色显众色中之本为世最重若念佛众生为世所贵
故举此为喻成其胜身诸度万行次为道场治无明
糠显实相米三惑破三德成真应满化众生劝大众
勤修行真实说净土生即道体用之义生诸佛家者
一寂光土为诸佛家为正报智所依故二理藏为诸
佛家为行藏所行故三境界性为诸佛家为三观所
见佛菩萨下是中七观即正果心生欢喜叹未曾有
次三业领解乃后三观修因值缘得生利益随业往
生故心生欢喜舍秽归净故叹未曾有即十六观竟
三悟无生忍因请为说感应道交廓然大悟得无生
忍理为廓然事转为大悟境发为廓然观成为大悟
断恶损为廓然智德增为大悟法身生得无生忍即
无生寂灭二忍也二明侍女发心中二先侍女次赞
诸天侍女中四一发心二愿生三佛记四得□昧。
流通中初问经意佛答有三初此经名极乐净土即
初六观日指方所破闇除昏水能澄清洗荡诸垢地
若琉璃内外映彻宝树宝楼华果生渚池流八德四
微除患总结为一诸观分明即依报果无量寿佛下
即中七观即正报果观佛身座侍者宛然若普杂随
机自他观别亦名净除下即后三观修三业成九品
往生感圣乘台利钝皆往故云生诸佛前次明有益
为五一见圣众二劝闻名得益三举喻成身四感胜
友五坐道场芬陀利华者此云白莲华华中最胜妙
色显众色中之本为世最重若念佛众生为世所贵
故举此为喻成其胜身诸度万行次为道场治无明
糠显实相米三惑破三德成真应满化众生劝大众
勤修行真实说净土生即道体用之义生诸佛家者
一寂光土为诸佛家为正报智所依故二理藏为诸
佛家为行藏所行故三境界性为诸佛家为三观所
405-A¶ 第 252c 页 X22-0252.png
观故四净土慈悲是诸佛家为一切众生所归故寂
光为本最阔居初后三为迹随机渐狭依三土皆有
四法随机不同故云即实报方便同居三土用教众
生也佛步空还为增物敬者上请经云时韦提被幽
闭巳忧愁燋悴遥向崛山为佛作礼作是语巳悲泣
雨泪遥向佛礼是增物敬也奉顺其言者经云而作
是言世尊在昔之时恒遣目连阿难来慰问我我今
愁忧乃至愿念遣阿难与我相见是顺其言世尊在
崛山知韦提希心念敕二弟子从空而来佛于彼没
从王宫出现身金色坐宝莲华左右侍从诸天供养
韦提举身投地蹄也泣伤叹爱子成怨横加逆害请
生净土厌此秽邦佛悯伤慈为其广说依教修行因
圆果满机感相称得生净土神通故为益众生机既
益巳神变而往法身本体廓周法界无有彼此亦无
往来为顺物机故现斯变状又略记自镜迷情先达
后贤敢传他耶但法聪学寡智浅三藏未穷德薄人
微才无出辙况佛法玄迹岂凡小智能弘宣依其本
文粗分科段恐违圣旨谬判是非愿冥显照知咸皆
忏悔虽然若明观法必取惟心依教承师本祖龙树
次传圣典南岳天台南岳天台昔共灵山亲承佛说
今生自悟妙契道场照了法华似高晖之临幽谷达
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因静发定得旋总持大小
法门一时證悟斯言诚实必敢虚传勤依观勤修感
登圣果一念三千依正必具境观不二六即殊途一
光为本最阔居初后三为迹随机渐狭依三土皆有
四法随机不同故云即实报方便同居三土用教众
生也佛步空还为增物敬者上请经云时韦提被幽
闭巳忧愁燋悴遥向崛山为佛作礼作是语巳悲泣
雨泪遥向佛礼是增物敬也奉顺其言者经云而作
是言世尊在昔之时恒遣目连阿难来慰问我我今
愁忧乃至愿念遣阿难与我相见是顺其言世尊在
崛山知韦提希心念敕二弟子从空而来佛于彼没
从王宫出现身金色坐宝莲华左右侍从诸天供养
韦提举身投地蹄也泣伤叹爱子成怨横加逆害请
生净土厌此秽邦佛悯伤慈为其广说依教修行因
圆果满机感相称得生净土神通故为益众生机既
益巳神变而往法身本体廓周法界无有彼此亦无
往来为顺物机故现斯变状又略记自镜迷情先达
后贤敢传他耶但法聪学寡智浅三藏未穷德薄人
微才无出辙况佛法玄迹岂凡小智能弘宣依其本
文粗分科段恐违圣旨谬判是非愿冥显照知咸皆
忏悔虽然若明观法必取惟心依教承师本祖龙树
次传圣典南岳天台南岳天台昔共灵山亲承佛说
今生自悟妙契道场照了法华似高晖之临幽谷达
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因静发定得旋总持大小
法门一时證悟斯言诚实必敢虚传勤依观勤修感
登圣果一念三千依正必具境观不二六即殊途一
405-A¶ 第 253a 页 X22-0253.png
句染神咸登彼岸思惟修因习作菩提因若顺若逆
皆归解脱解脱之因随在何地以神通智慧力引之
令住其中在在未宣常为欢请巳学之者敬之如佛
未学之者劝令发心虚空有边斯愿无尽未来永永
斯心亦然见在四仪未曾暂离此生他界愿得常闻
佛乘法界怨亲同斯愿海。
观无量寿经记(终)
* No. 405-B
元和十二年岁次丁酉六月己未朔十八日景子
天台老僧行满于禅林寺偶见此本亲自手札敬
法重人古之常道聪公久于毗坛同听一宗相承
睹物思人悲喜交至满沗承末学睹兹记文天台
妙观冷然可识古人有言智人知智蛇自识蛇上
品真乘一念即足依正因果谁知一如三千空假
出自一家后学睹之可为乘种信谤之人亦如不
轻终不唐捐愿闻妙观耳老僧满记百年之后并
疏及记入佛陇藏留传也。
唐大中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于台州开元寺杨
皆归解脱解脱之因随在何地以神通智慧力引之
令住其中在在未宣常为欢请巳学之者敬之如佛
未学之者劝令发心虚空有边斯愿无尽未来永永
斯心亦然见在四仪未曾暂离此生他界愿得常闻
佛乘法界怨亲同斯愿海。
观无量寿经记(终)
* No. 405-B
元和十二年岁次丁酉六月己未朔十八日景子
天台老僧行满于禅林寺偶见此本亲自手札敬
法重人古之常道聪公久于毗坛同听一宗相承
睹物思人悲喜交至满沗承末学睹兹记文天台
妙观冷然可识古人有言智人知智蛇自识蛇上
品真乘一念即足依正因果谁知一如三千空假
出自一家后学睹之可为乘种信谤之人亦如不
轻终不唐捐愿闻妙观耳老僧满记百年之后并
疏及记入佛陇藏留传也。
唐大中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于台州开元寺杨
405-A¶ 第 253b 页 X22-0253.png
老宿院抄过经生僧周静 二十五日勘过日本
比丘珍记
比丘圆珍敬同先辈高愿永永与持大师妙教二
十八日点过记之四月一日巳前更看过珍记
比丘珍记
比丘圆珍敬同先辈高愿永永与持大师妙教二
十八日点过记之四月一日巳前更看过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