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0b 页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
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
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
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
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
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其
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
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
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
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
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
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
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
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
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
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
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
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
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其
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
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
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
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
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
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
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
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0c 页 X22-0130.png
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
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
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
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右明往生正因。即前文十方众生信乐发愿回向
等愿所摄。首言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
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一切众生流
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
正觉。惟此一念。亦无二念。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
罗蜜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
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一念之力。不可思议。如
是念佛。即念是佛。即佛是心。非内非外。无缚无脱。
尽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一芥子许不是无量寿
佛现身说法处。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
藏。经中略说等差者。为方便接引故。其上辈专属
沙门。一切众生由爱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
有国土。舍家弃欲。爱渴净故。幻身亦净。幻身净故。
国土亦净。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志性好游诸
佛国土。应远离居家。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以能
远离不净故。次言发菩提心。大般若经善现言。如
来常说菩提。以何义故名为菩提。佛言。證法空义。
證真如义。證实际义。證法性义。證法界义。假立名
相。施设言说。能真实觉。最上胜妙。故名菩提。不可
破坏。不可分别。故名菩提。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
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
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
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右明往生正因。即前文十方众生信乐发愿回向
等愿所摄。首言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
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一切众生流
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
正觉。惟此一念。亦无二念。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
罗蜜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
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一念之力。不可思议。如
是念佛。即念是佛。即佛是心。非内非外。无缚无脱。
尽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一芥子许不是无量寿
佛现身说法处。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
藏。经中略说等差者。为方便接引故。其上辈专属
沙门。一切众生由爱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
有国土。舍家弃欲。爱渴净故。幻身亦净。幻身净故。
国土亦净。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志性好游诸
佛国土。应远离居家。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以能
远离不净故。次言发菩提心。大般若经善现言。如
来常说菩提。以何义故名为菩提。佛言。證法空义。
證真如义。證实际义。證法性义。證法界义。假立名
相。施设言说。能真实觉。最上胜妙。故名菩提。不可
破坏。不可分别。故名菩提。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1a 页 X22-0131.png
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巳成佛道。以与佛智。
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
智。相应故。如舍利子白佛言。颇有初心胜后心不。
世尊告曰。阿罗汉独觉诸无漏心。虽离自心一切
烦恼。而不能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
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
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辗转饶益无量有
情。是为初心胜后心义。次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念佛有二。一观相。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
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
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谛观彼佛。想彼佛者。
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
彼华上。见像坐巳。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
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
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具如经说。问。既是心是佛
何须更立他佛。执相而求。翻成邪道。答。此为初机
权示方便。假彼胜缘。成我净土。然即相非相。同归
寂灭。妙观自在。现量无馀。所以大集经云。若欲成
就诸佛现前三昧。随所念处即见如来。如取清油
净水水晶明镜。用是四物。观巳面像。善恶好丑。影
现分明。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馀处来。非自
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
生无灭。无有住所。菩萨亦尔。即复思惟。今此佛者。
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
智。相应故。如舍利子白佛言。颇有初心胜后心不。
世尊告曰。阿罗汉独觉诸无漏心。虽离自心一切
烦恼。而不能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
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
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辗转饶益无量有
情。是为初心胜后心义。次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念佛有二。一观相。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
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
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谛观彼佛。想彼佛者。
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
彼华上。见像坐巳。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
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
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具如经说。问。既是心是佛
何须更立他佛。执相而求。翻成邪道。答。此为初机
权示方便。假彼胜缘。成我净土。然即相非相。同归
寂灭。妙观自在。现量无馀。所以大集经云。若欲成
就诸佛现前三昧。随所念处即见如来。如取清油
净水水晶明镜。用是四物。观巳面像。善恶好丑。影
现分明。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馀处来。非自
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
生无灭。无有住所。菩萨亦尔。即复思惟。今此佛者。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1b 页 X22-0131.png
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
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处。岂有转还。如是
穷尽细微。情忘分别。豁然无寄。顿彻本来。是为观
佛中道了义。一持名。如何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
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
课。每日或千声。或万声。或十万声。从少至多。由散
入定。随其念力。俱可往生。问。名字性空。云何持者
即得往生。答。以性空故。故得往生。若有所得。便成
系缚。众生以有所得心。轮转无尽。今此佛名。不从
想生。非和合有。即是诸法实相。故知持名功德不
可思议。然念佛不难。一心为难。直须念念分明。心
心绝待。如是四威仪中。乃至上床下床。大小便利。
俱不得舍。一切是非得失爱憎喜怒关头。惟一佛
名。了然超越。久久成熟。见思自落。三昧现前。是为
念佛究竟了义。次言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者。行者
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
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
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舍有为。乃名专念。以
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如观经言。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处。岂有转还。如是
穷尽细微。情忘分别。豁然无寄。顿彻本来。是为观
佛中道了义。一持名。如何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
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
课。每日或千声。或万声。或十万声。从少至多。由散
入定。随其念力。俱可往生。问。名字性空。云何持者
即得往生。答。以性空故。故得往生。若有所得。便成
系缚。众生以有所得心。轮转无尽。今此佛名。不从
想生。非和合有。即是诸法实相。故知持名功德不
可思议。然念佛不难。一心为难。直须念念分明。心
心绝待。如是四威仪中。乃至上床下床。大小便利。
俱不得舍。一切是非得失爱憎喜怒关头。惟一佛
名。了然超越。久久成熟。见思自落。三昧现前。是为
念佛究竟了义。次言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者。行者
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
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
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舍有为。乃名专念。以
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如观经言。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1c 页 X22-0131.png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
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
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兼五众而言。上中二
辈所修功德。足以摄之。昔袁中郎晚岁专修净业。
著西方合论。既卒。其弟小修梦游净土。见中郎在
焉。语之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尽。初生此间边地。
今居净土矣。终以乘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
升虚空宝阁。幸夙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论。赞叹如
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
听佛说法。此实为胜。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
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
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天龙八部去。予所亲
见多矣。语具珂雪斋外集中。故知净土资粮。全凭
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
土净故。复明发愿者。须早晚向西礼拜。如朝帝主。
日近日亲。发深重誓。愿命终时决定往生。慈照宗
主有劝人发愿偈。最为深切。偈云。万法从心生。万
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持戒无信愿。
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辗转难脱
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乱心难
出离。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则是
阿弥陀。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名行持。千
中不失一。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
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
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兼五众而言。上中二
辈所修功德。足以摄之。昔袁中郎晚岁专修净业。
著西方合论。既卒。其弟小修梦游净土。见中郎在
焉。语之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尽。初生此间边地。
今居净土矣。终以乘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
升虚空宝阁。幸夙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论。赞叹如
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
听佛说法。此实为胜。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
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
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天龙八部去。予所亲
见多矣。语具珂雪斋外集中。故知净土资粮。全凭
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
土净故。复明发愿者。须早晚向西礼拜。如朝帝主。
日近日亲。发深重誓。愿命终时决定往生。慈照宗
主有劝人发愿偈。最为深切。偈云。万法从心生。万
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持戒无信愿。
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辗转难脱
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乱心难
出离。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则是
阿弥陀。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名行持。千
中不失一。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2a 页 X22-0132.png
场。转于大法轮。普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
轮王。诸天常爱护。贫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
念佛人。其意亦如是。忆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
佛善护持。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
再得生人中。譬如贫人家。地内有伏藏。藏神常守
护。不令其有失。贫人自不知。家内有宝藏。逐日趁
客作。求衣食自济。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
念佛人。具足如来藏。自说我无分。反要生人中。譬
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药。不知妙药性。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病苦受无量。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
是。不知念佛心。能灭贪嗔痴。能为大医王。能为大
宝藏。利济一切人。能为大法王。覆护一切众。将为
是凡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后世愿为人。辗
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毕竟难出
离。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是
百蹉。劝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岂是
虚诳言。但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因风吹于火。用
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愿超三界。逢宝不取宝。
遇食苦长饥。咄哉大丈夫。不见真实意。我今略劝
赞。辗转传与人。伏我广流通。作于如来使。真是诸
佛子。真名报佛恩。普愿如说行。同生极乐国。如是
诚言。可谓披肝露胆。诸修行人并应信受。中下二
辈功德有殊。而同发菩提。同一念佛。同愿往生。故
轮王。诸天常爱护。贫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
念佛人。其意亦如是。忆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
佛善护持。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
再得生人中。譬如贫人家。地内有伏藏。藏神常守
护。不令其有失。贫人自不知。家内有宝藏。逐日趁
客作。求衣食自济。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
念佛人。具足如来藏。自说我无分。反要生人中。譬
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药。不知妙药性。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病苦受无量。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
是。不知念佛心。能灭贪嗔痴。能为大医王。能为大
宝藏。利济一切人。能为大法王。覆护一切众。将为
是凡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后世愿为人。辗
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毕竟难出
离。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是
百蹉。劝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岂是
虚诳言。但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因风吹于火。用
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愿超三界。逢宝不取宝。
遇食苦长饥。咄哉大丈夫。不见真实意。我今略劝
赞。辗转传与人。伏我广流通。作于如来使。真是诸
佛子。真名报佛恩。普愿如说行。同生极乐国。如是
诚言。可谓披肝露胆。诸修行人并应信受。中下二
辈功德有殊。而同发菩提。同一念佛。同愿往生。故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2b 页 X22-0132.png
临终见佛往生。等无差别。维摩诘语长者子云。汝
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名
具足。当知念佛之人。亦复如是。是故。不发菩提。一
切愿行。无从发起。有愿无行。如瘠土之材。不成普
荫。有行无愿。如覂驾之马。无所适归。行愿相资。导
以念力。则如草木之滋。更逢甘雨。骐骥之驭。重遇
王良。疾满菩提。径登极乐。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
为是他佛。若他佛者。心外取佛。即成魔业。若自佛
者。想力所成。虚妄不实。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总
成戏论。人我相忘。自他不异。诸佛法身。湛然常寂。
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
如。周遍法界。众生依于业缘。幻有分段。如居屋下。
不见天日。念力诚坚。幻缘斯净。如撤屋蔀。天日豁
然。任运往生。还同本得。首楞严经云。一切世间生
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
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故知众生想力不可思议。
问。前发愿言。但得闻名。便获利益。此何独约往生
而论。答。闻名虽获利益。然未得往生。终非究竟。以
生死未断故。何如一念往生。直超三界。其为利益。
孰可比伦。问。观经下品。俱系生时积恶。末后回心。
此云惟除五逆谤法。何以不同。答。如实回心。一念
念佛。无不往生。以佛本愿力故。但恐障深罪重。善
友难逢。信愿难发。日光皓皓。不照生盲。恒河滔滔。
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名
具足。当知念佛之人。亦复如是。是故。不发菩提。一
切愿行。无从发起。有愿无行。如瘠土之材。不成普
荫。有行无愿。如覂驾之马。无所适归。行愿相资。导
以念力。则如草木之滋。更逢甘雨。骐骥之驭。重遇
王良。疾满菩提。径登极乐。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
为是他佛。若他佛者。心外取佛。即成魔业。若自佛
者。想力所成。虚妄不实。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总
成戏论。人我相忘。自他不异。诸佛法身。湛然常寂。
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
如。周遍法界。众生依于业缘。幻有分段。如居屋下。
不见天日。念力诚坚。幻缘斯净。如撤屋蔀。天日豁
然。任运往生。还同本得。首楞严经云。一切世间生
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
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故知众生想力不可思议。
问。前发愿言。但得闻名。便获利益。此何独约往生
而论。答。闻名虽获利益。然未得往生。终非究竟。以
生死未断故。何如一念往生。直超三界。其为利益。
孰可比伦。问。观经下品。俱系生时积恶。末后回心。
此云惟除五逆谤法。何以不同。答。如实回心。一念
念佛。无不往生。以佛本愿力故。但恐障深罪重。善
友难逢。信愿难发。日光皓皓。不照生盲。恒河滔滔。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2c 页 X22-0132.png
难消渴鬼。是可惧也。】
** 十方称叹第二十三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东方恒河沙佛
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
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
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 东方诸佛国
其数如恒沙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一切诸菩萨
各赍天妙华
宝香无价衣
供养无量觉
咸然奏天乐
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
供养无量觉
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
具足功德藏
妙智无等伦
慧日朗世间
消除生死云
恭敬绕三匝
稽首无上尊
见彼严净土
微妙难思议
因发无量心
愿我国亦然
应时无量尊
动容发欣笑
口出无数光
遍照十方国
回光围绕身
三匝从顶入
一切天人众
踊跃皆欢喜
大士观世音
整服稽首问
白佛何缘笑
唯然愿说意
梵声犹雷震
八音畅妙响
当授菩萨记
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
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
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
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
** 十方称叹第二十三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东方恒河沙佛
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
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
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 东方诸佛国
其数如恒沙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一切诸菩萨
各赍天妙华
宝香无价衣
供养无量觉
咸然奏天乐
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
供养无量觉
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
具足功德藏
妙智无等伦
慧日朗世间
消除生死云
恭敬绕三匝
稽首无上尊
见彼严净土
微妙难思议
因发无量心
愿我国亦然
应时无量尊
动容发欣笑
口出无数光
遍照十方国
回光围绕身
三匝从顶入
一切天人众
踊跃皆欢喜
大士观世音
整服稽首问
白佛何缘笑
唯然愿说意
梵声犹雷震
八音畅妙响
当授菩萨记
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
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
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
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3a 页 X22-0133.png
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
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
受决当作佛
道达诸法性
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
必成如是刹
诸佛告菩萨
令觐安养佛
闻法乐受行
疾得清净处
至彼严净国
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
愿巳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
名显满十方
奉事亿如来
飞化遍诸刹
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
若人无善心
不得闻此经
清净有戒者
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
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
声闻或菩萨
莫能究圣心
如来智慧海
深广无涯底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净慧知本空
亿劫思佛智
穷力极讲说
尽寿犹不知
佛慧无边际
寿命甚难得
佛世亦难值
人有信慧难
若闻精进求
闻法能不忘
则我善亲友
是故当发意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
广度生死流」
【右明诸佛称叹。及十方菩萨往修供养。受记作佛。
即前文无量诸佛悉称我名。及他方菩萨闻名得
忍。诸愿所摄。觉了一切法下十二句。是为净土正
修行路。先达法性。本来无我。则一切空寂。不与佛
知法如电影
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
受决当作佛
道达诸法性
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
必成如是刹
诸佛告菩萨
令觐安养佛
闻法乐受行
疾得清净处
至彼严净国
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
愿巳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
名显满十方
奉事亿如来
飞化遍诸刹
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
若人无善心
不得闻此经
清净有戒者
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
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
声闻或菩萨
莫能究圣心
如来智慧海
深广无涯底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净慧知本空
亿劫思佛智
穷力极讲说
尽寿犹不知
佛慧无边际
寿命甚难得
佛世亦难值
人有信慧难
若闻精进求
闻法能不忘
则我善亲友
是故当发意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
广度生死流」
【右明诸佛称叹。及十方菩萨往修供养。受记作佛。
即前文无量诸佛悉称我名。及他方菩萨闻名得
忍。诸愿所摄。觉了一切法下十二句。是为净土正
修行路。先达法性。本来无我。则一切空寂。不与佛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3b 页 X22-0133.png
土而生违碍。次建妙愿。具诸功德。则一切圆成。不
于自心而生限量。有志净土者。须从此證入。世有
执心是土。不信净土者。不知由心秽故。斯现秽土。
由心净故。斯现净土。若无净土。应无净心。既不疑
心。何复疑土。亦有执心是佛。不肯念佛者。不知未
了之心。终不成佛。未成之佛。何由了心。惟了心者。
方名成佛。必念佛者。方能了心。是诸菩萨。若巳授
记。今授记。当授记。尚乃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承事
如来。严净国土。尔是何人。敢逃化外。更有虽闻经
法。而自生鄙劣。绝意往生者。不知一种佛名。除八
十亿劫生死之罪。具足无上功德。佛有诚言。安可
不信。当知疑根未断。即是罪根。信力圆时。全成福
力。故云。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又云。更曾见世
尊。则能信此事。大众珍重。莫负提撕。】
** 补处菩萨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
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
生。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
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
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
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是国土修菩萨行。命
终转化。生彼佛国。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
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
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
于自心而生限量。有志净土者。须从此證入。世有
执心是土。不信净土者。不知由心秽故。斯现秽土。
由心净故。斯现净土。若无净土。应无净心。既不疑
心。何复疑土。亦有执心是佛。不肯念佛者。不知未
了之心。终不成佛。未成之佛。何由了心。惟了心者。
方名成佛。必念佛者。方能了心。是诸菩萨。若巳授
记。今授记。当授记。尚乃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承事
如来。严净国土。尔是何人。敢逃化外。更有虽闻经
法。而自生鄙劣。绝意往生者。不知一种佛名。除八
十亿劫生死之罪。具足无上功德。佛有诚言。安可
不信。当知疑根未断。即是罪根。信力圆时。全成福
力。故云。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又云。更曾见世
尊。则能信此事。大众珍重。莫负提撕。】
** 补处菩萨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
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
生。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
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
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
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是国土修菩萨行。命
终转化。生彼佛国。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
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
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3c 页 X22-0133.png
计无生法忍。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
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
也。」
【右明菩萨声闻究竟成佛。即前文诸菩萨天人种
种殊胜。及不更恶道诸愿所摄。观音势至二菩萨。
常侍无量寿侧。亦从本师转轮。故知东西二土。交
相造化。娑婆为华。极乐为果。果必因华。华不异果。
何以故。诸佛菩萨依于众生而起菩提。依于菩提
而成净土。若无秽者。净亦不成。以菩提心不自起
故。是则不离众生有净土。不离净土有众生。净土
众生。心心作佛。众生净土。念念往生。故观音云诵
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土者。我誓不成正觉。
势至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皆与无量寿同一愿
故。】
** 菩萨出供第二十五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
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
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
之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
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
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
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
佛巳。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
也。」
【右明菩萨声闻究竟成佛。即前文诸菩萨天人种
种殊胜。及不更恶道诸愿所摄。观音势至二菩萨。
常侍无量寿侧。亦从本师转轮。故知东西二土。交
相造化。娑婆为华。极乐为果。果必因华。华不异果。
何以故。诸佛菩萨依于众生而起菩提。依于菩提
而成净土。若无秽者。净亦不成。以菩提心不自起
故。是则不离众生有净土。不离净土有众生。净土
众生。心心作佛。众生净土。念念往生。故观音云诵
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土者。我誓不成正觉。
势至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皆与无量寿同一愿
故。】
** 菩萨出供第二十五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
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
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
之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
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
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
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
佛巳。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4a 页 X22-0134.png
【右明菩萨出诸供具。普供诸佛。即前文供养诸佛。
及所欲如意诸愿所摄。】
** 无量说法第二十六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法时。
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
心解得道。即时四方自然风起。吹七宝树。出五音声。
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
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
声闻之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前后来往更相开避。
当斯之时。熙怡快乐。不可胜言。」
【右明无量寿佛为众说法。即前文随愿闻法诸愿
所摄。问。无量说法。为是纯说一乘。为是兼说三乘。
若纯说一乘者。何得尚有声闻众等。若兼说三乘
者。何云二乘不生彼国。答。纯是一乘。别无三乘岂
独佛在七宝讲堂。纯是一乘。乃至一一华中。一一
光中。风声水声。诸音乐声。亦纯说一乘。更无三乘。
如妙法莲华经云。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
三。特以众生根智有差。所闻各异。所證不同。故前
文言。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
无我声。乃至甘露灌顶等声。其得闻者。或證须陀
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不退转
地菩萨。具如他译本说。是即顺馀佛土。寄四果名。
实则决定成佛。不取有馀涅槃。以能回小向大故。
佛本愿故。】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4b 页 X22-0134.png
** 菩萨功德第二十七
「佛告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
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
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
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
柔润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
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
诸通明慧。游志七觉。修心佛法。肉眼清彻。靡不分了。
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
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
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
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
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馀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
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究竟一乘。
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踰日月。清白
之法。具足圆满。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
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
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
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犹如
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
死故。犹如重云。振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4c 页 X22-0134.png
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
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
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
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
善调伏故。如狮子王。无所畏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
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闇。修六和敬。
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
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馀欣戚。拔诸欲刺
以安群生。功慧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游诸神通。
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
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
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
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
缘觉之地。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
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右总明菩萨所有行业以尽前意。如是功德。如是
愿力。如是智慧。如是神通。不离诸佛。普度群生。为
欲严净一切佛土故。为欲成就普贤大愿故。是诸
菩萨。莫非十地位中一生补处。五浊众生。名且不
闻。况乃得遇。今以念佛因缘。生彼国巳。遍参知识。
同觐法王。不历僧祇。顿阶不退。如斯方便。希有难
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
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
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
善调伏故。如狮子王。无所畏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
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闇。修六和敬。
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
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馀欣戚。拔诸欲刺
以安群生。功慧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游诸神通。
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
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
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
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
缘觉之地。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
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右总明菩萨所有行业以尽前意。如是功德。如是
愿力。如是智慧。如是神通。不离诸佛。普度群生。为
欲严净一切佛土故。为欲成就普贤大愿故。是诸
菩萨。莫非十地位中一生补处。五浊众生。名且不
闻。况乃得遇。今以念佛因缘。生彼国巳。遍参知识。
同觐法王。不历僧祇。顿阶不退。如斯方便。希有难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5a 页 X22-0135.png
逢。粉骨碎身。莫酬罔极。问。诸佛各有四土。谓凡圣
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今往
生者当居何土。答。藕益法师云。若执持名号。未断
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
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馀净
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九
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
报。究竟寂光。据此约现果而论。既生彼国。即同居
净土。亦具上三净土。因无量寿佛胜愿所摄故。无
量寿佛胜愿。国土严净故。所以超出十方同居。百
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
及一。】
** 劝进往生第二十八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
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
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
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
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何不
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然世
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
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
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
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
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横为非
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今往
生者当居何土。答。藕益法师云。若执持名号。未断
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
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馀净
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九
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
报。究竟寂光。据此约现果而论。既生彼国。即同居
净土。亦具上三净土。因无量寿佛胜愿所摄故。无
量寿佛胜愿。国土严净故。所以超出十方同居。百
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
及一。】
** 劝进往生第二十八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
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
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
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
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何不
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然世
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
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
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
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
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横为非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5b 页 X22-0135.png
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
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
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世间人
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
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
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
怨。皆当对生。更相报复。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
死。独去独来。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
化。殃福异处。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
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
去。不可常保。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
虑。各欲快意。痴惑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
狠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巳。哀
哉甚可伤。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
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
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
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
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
人后也。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弥
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语。
贯心思之。世人实尔。今佛慈悯。显示大道。诸天人民
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语教戒。甚深甚善。
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事。莫不究畅。佛为法王。
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
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
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世间人
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
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
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
怨。皆当对生。更相报复。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
死。独去独来。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
化。殃福异处。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
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
去。不可常保。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
虑。各欲快意。痴惑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
狠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巳。哀
哉甚可伤。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
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
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
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
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
人后也。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弥
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语。
贯心思之。世人实尔。今佛慈悯。显示大道。诸天人民
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语教戒。甚深甚善。
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事。莫不究畅。佛为法王。
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5c 页 X22-0135.png
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佛告
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
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
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
挂碍。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昭然分明。开示
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弥勒当知。汝从
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巳久远。从汝得道。
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
永劫巳来。辗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
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
快哉甚善。吾助尔喜。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
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
修巳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
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亦须臾
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
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
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
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
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弥勒
白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右明世人以欲因缘。受苦无量。为令行者心生厌
离。速求出苦故。如大涅槃经言。菩萨摩诃萨观诸
众生。为色声香味触故。从昔无量无数劫来。常受
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
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
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
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
挂碍。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昭然分明。开示
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弥勒当知。汝从
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巳久远。从汝得道。
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
永劫巳来。辗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
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
快哉甚善。吾助尔喜。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
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
修巳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
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亦须臾
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
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
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
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
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弥勒
白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右明世人以欲因缘。受苦无量。为令行者心生厌
离。速求出苦故。如大涅槃经言。菩萨摩诃萨观诸
众生。为色声香味触故。从昔无量无数劫来。常受
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6a 页 X22-0136.png
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
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大
海。尽地草木为四寸筹。以数父母。亦不能尽。无量
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行苦。不可称计。抟
此大地犹如枣等易可穷极。生死难尽。原其所自。
皆由不能一心念佛。求生无欲国土。遂至从迷入
迷。愈趋愈下。如来大慈悲悯。为说此经。教人断欲
因缘。一心念佛。直往西方。横截恶道。一切世人以
欲为乐。不知是苦。智者观之。唯苦无乐。所以者何。
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以得为
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为乐。散即
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
知生者灭所因故。是知无有即无无。无得即无失。
无聚即无散。无生即无灭。是名极乐。是名净土。斯
二法者。孰真孰妄。何去何从。定应自决。莫更因循
一失人身。万劫沦堕。】
** 五恶五善第二十九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
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
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
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
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
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何等五恶。何等五痛。
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
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大
海。尽地草木为四寸筹。以数父母。亦不能尽。无量
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行苦。不可称计。抟
此大地犹如枣等易可穷极。生死难尽。原其所自。
皆由不能一心念佛。求生无欲国土。遂至从迷入
迷。愈趋愈下。如来大慈悲悯。为说此经。教人断欲
因缘。一心念佛。直往西方。横截恶道。一切世人以
欲为乐。不知是苦。智者观之。唯苦无乐。所以者何。
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以得为
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为乐。散即
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
知生者灭所因故。是知无有即无无。无得即无失。
无聚即无散。无生即无灭。是名极乐。是名净土。斯
二法者。孰真孰妄。何去何从。定应自决。莫更因循
一失人身。万劫沦堕。】
** 五恶五善第二十九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
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
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
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
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
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何等五恶。何等五痛。
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6b 页 X22-0136.png
长寿泥洹之道。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
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尅贼。残害杀戮。迭相
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
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
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世有常道。王法牢狱。
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故有自然
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
或短。当独值向。相共从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巳。殃恶
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
可言。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
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
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
是为一大善也。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
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淫骄纵。各欲快意。任心
自恣。更相欺惑。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
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臣欺
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
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巳。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
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天神尅识。别其名籍。寿终
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
世世累劫。无有世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二大
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
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得
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尅贼。残害杀戮。迭相
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
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
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世有常道。王法牢狱。
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故有自然
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
或短。当独值向。相共从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巳。殃恶
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
可言。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
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
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
是为一大善也。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
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淫骄纵。各欲快意。任心
自恣。更相欺惑。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
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臣欺
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
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巳。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
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天神尅识。别其名籍。寿终
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
世世累劫。无有世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二大
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
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得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6c 页 X22-0136.png
度说。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处年寿命。无能几何。
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泆。烦满胸中。爱欲交乱。
坐起不安。盼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
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
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如是之恶。著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
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
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
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
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
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
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
斗乱。憎嫉善人。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
诚实。尊贵自大。谓巳有道。不畏天地神明日月。自用
偃蹇。谓可常尔。如是众恶。天神记识。寿命终尽。诸恶
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
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
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
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
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
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
大善也。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
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处年寿命。无能几何。
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泆。烦满胸中。爱欲交乱。
坐起不安。盼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
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
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如是之恶。著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
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
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
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
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
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
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
斗乱。憎嫉善人。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
诚实。尊贵自大。谓巳有道。不畏天地神明日月。自用
偃蹇。谓可常尔。如是众恶。天神记识。寿命终尽。诸恶
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
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
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
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
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
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
大善也。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7a 页 X22-0137.png
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
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耽酒嗜美。饮
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
人有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心常念恶。口
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
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
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
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
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
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
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
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
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
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
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
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
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
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右明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即观无量寿经教人深
信因果之旨。多有愚人不信因果。谚云。种粟得粮。
种兰得香。凡事尽然。况于善恶。乃至念天得天。念
佛得佛。即以一念为因。还以一念为果。何以故。十
世古今不离当念故。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
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耽酒嗜美。饮
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
人有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心常念恶。口
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
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
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
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
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
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
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
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
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
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
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
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
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
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右明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即观无量寿经教人深
信因果之旨。多有愚人不信因果。谚云。种粟得粮。
种兰得香。凡事尽然。况于善恶。乃至念天得天。念
佛得佛。即以一念为因。还以一念为果。何以故。十
世古今不离当念故。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7b 页 X22-0137.png
恶。其一恶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
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
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
十善。如他译本云。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
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一者不得杀
生。二者不得盗窃。三者不得淫泆。四者不得调欺。
五者不得饮酒。六者不得两舌。七者不得恶口。八
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贪饕。不得
悭惜。不得瞋怨。不得愚痴。不得随心嗜欲。不得中
悔。不得狐疑。当作孝顺。当作至诚忠信。当信受佛
经。当信作善。后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亏失者。
在心所愿。可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十善本为天业。
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
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
** 重重诲勉第三十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
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
或其现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
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
皆由贪著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
结缚。无有解巳。厚巳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
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
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维罗网。上下
相应。煢煢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世间
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
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
十善。如他译本云。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
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一者不得杀
生。二者不得盗窃。三者不得淫泆。四者不得调欺。
五者不得饮酒。六者不得两舌。七者不得恶口。八
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贪饕。不得
悭惜。不得瞋怨。不得愚痴。不得随心嗜欲。不得中
悔。不得狐疑。当作孝顺。当作至诚忠信。当信受佛
经。当信作善。后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亏失者。
在心所愿。可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十善本为天业。
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
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
** 重重诲勉第三十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
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
或其现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
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
皆由贪著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
结缚。无有解巳。厚巳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
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
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维罗网。上下
相应。煢煢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世间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7c 页 X22-0137.png
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
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
之道。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
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
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
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无量
忧怖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
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
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毫发之
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
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
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
相欺绐。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吾
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
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
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
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我
哀悯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
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
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
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
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
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法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
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
之道。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
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
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
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无量
忧怖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
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
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毫发之
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
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
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
相欺绐。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吾
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
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
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
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我
哀悯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
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
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
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
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
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法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8a 页 X22-0138.png
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悯。悉令度脱。受佛
重诲。不敢违失。」
【右复引申前意。教人为善去恶。精心求度。世出世
间。法法不同。莫不以为善去恶而为基本。净土。即
至善之地。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净土
之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何以故。众生
无始积习。熏染识田。结成五浊。如不净器。粪蛆满
中。少加荡涤。便成美食。臭秽如故。生净土巳。见佛
闻法。證无生忍。既杜恶源。斯获善本。然后回入尘
劳。宏宣正教。摄诸众生。往生极乐。是为善与人同。
是谓明明德于天下。问。禅者恒言无善。儒言至善。
何以不同。答。有善之善。对恶而名。恶既不立。善亦
不居。唯一真心。遍周法界。恒沙万德。寂尔周圆。圣
不可知。所过者化。无善之善。斯为至善。至如口但
说空。行在有中。恶业炽然。妄称无善。是行尸肉。是
地狱渣。吾末如何。佛所不度。】
** 礼佛现光第三十一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于
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
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
声闻大众。说是语巳。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
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
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
不现。滉瀁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
重诲。不敢违失。」
【右复引申前意。教人为善去恶。精心求度。世出世
间。法法不同。莫不以为善去恶而为基本。净土。即
至善之地。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净土
之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何以故。众生
无始积习。熏染识田。结成五浊。如不净器。粪蛆满
中。少加荡涤。便成美食。臭秽如故。生净土巳。见佛
闻法。證无生忍。既杜恶源。斯获善本。然后回入尘
劳。宏宣正教。摄诸众生。往生极乐。是为善与人同。
是谓明明德于天下。问。禅者恒言无善。儒言至善。
何以不同。答。有善之善。对恶而名。恶既不立。善亦
不居。唯一真心。遍周法界。恒沙万德。寂尔周圆。圣
不可知。所过者化。无善之善。斯为至善。至如口但
说空。行在有中。恶业炽然。妄称无善。是行尸肉。是
地狱渣。吾末如何。佛所不度。】
** 礼佛现光第三十一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于
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
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
声闻大众。说是语巳。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
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
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
不现。滉瀁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8b 页 X22-0138.png
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
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
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
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
汝见彼国从地巳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
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巳见。汝宁复闻
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
唯然。巳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
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巳见。彼国人
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巳见。其胎生者所处宫
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
利天上。亦皆自然。」
【右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本
无彼此。安有东西。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
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
六道同时解脱。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
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
念。疾得见佛。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
若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是
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
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胎生者。谓处莲胎中。
经久乃开。不如化生者。即得见佛闻法故。】
** 疑惑胎生第三十二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
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
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
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
汝见彼国从地巳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
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巳见。汝宁复闻
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
唯然。巳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
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巳见。彼国人
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巳见。其胎生者所处宫
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
利天上。亦皆自然。」
【右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本
无彼此。安有东西。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
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
六道同时解脱。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
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
念。疾得见佛。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
若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是
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
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胎生者。谓处莲胎中。
经久乃开。不如化生者。即得见佛闻法故。】
** 疑惑胎生第三十二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8c 页 X22-0138.png
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
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
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
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
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
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
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
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
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
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
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
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
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
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
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
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
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
服床蓐。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
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
力。欲自勉出。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
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
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
苦。虽有馀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
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所。恭敬供养。
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
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
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
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
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
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
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
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
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
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
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
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
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
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
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
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
服床蓐。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
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
力。欲自勉出。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
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
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
苦。虽有馀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
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所。恭敬供养。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9a 页 X22-0139.png
亦得遍至无数无量诸馀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
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
无上智慧。」
【右明发愿求生。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方
得见佛。以一切智不离自心。无我无我所。凡圣一
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不于
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
得见佛。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
虽修众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以不契佛智故。所
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
有。惟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
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
生极乐净佛土中。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
功德。具足成就。又如宝积经。佛告净饭王言。一切
诸法。皆是佛法。于此一切法。无动无摇。无取无舍。
是名陀罗尼门。何以故。一切诸法离自性故。大王。
今可于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于他。时净饭王等
七万释种。得无生法忍。世尊现微笑而说偈曰。释
种决定智。是故于佛法。决定心安住。依于无所得。
当得上菩提。晓知一切法。人中命终巳。得生安乐
国。面奉无量寿。无畏成菩提。故知有决定智。方能
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
失大利。】
** 菩萨往生第三十三
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
无上智慧。」
【右明发愿求生。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方
得见佛。以一切智不离自心。无我无我所。凡圣一
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不于
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
得见佛。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
虽修众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以不契佛智故。所
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
有。惟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
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
生极乐净佛土中。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
功德。具足成就。又如宝积经。佛告净饭王言。一切
诸法。皆是佛法。于此一切法。无动无摇。无取无舍。
是名陀罗尼门。何以故。一切诸法离自性故。大王。
今可于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于他。时净饭王等
七万释种。得无生法忍。世尊现微笑而说偈曰。释
种决定智。是故于佛法。决定心安住。依于无所得。
当得上菩提。晓知一切法。人中命终巳。得生安乐
国。面奉无量寿。无畏成菩提。故知有决定智。方能
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
失大利。】
** 菩萨往生第三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9b 页 X22-0139.png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
生彼佛国。佛告弥勒。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
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巳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
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
往生。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
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
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
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
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
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
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
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菩萨皆当往
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
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
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
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巳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
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
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
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
生。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
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
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39c 页 X22-0139.png
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
明所摄。所以智者大师临终。令门人唱无量寿佛。
及观经题目。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
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
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奄
然而逝。唐法照上五台。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
贤二大菩萨。问修行之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
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
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
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云。当云何念。文殊曰。此
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
念。令无间断。命终之时。决定往生。二大菩萨因与
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證无土觉。若善
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
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
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
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惟念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
行。他如天亲无量寿论。马鸣起信论。智者十疑论。
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
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何况我
等生当像季。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若复
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灯。如鱼处涸。曾不需
【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
明所摄。所以智者大师临终。令门人唱无量寿佛。
及观经题目。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
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
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奄
然而逝。唐法照上五台。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
贤二大菩萨。问修行之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
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
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
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云。当云何念。文殊曰。此
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
念。令无间断。命终之时。决定往生。二大菩萨因与
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證无土觉。若善
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
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
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
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惟念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
行。他如天亲无量寿论。马鸣起信论。智者十疑论。
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
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何况我
等生当像季。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若复
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灯。如鱼处涸。曾不需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40a 页 X22-0140.png
时。大苦随后。各宜猛省。无待他求。】
** 独留此经第三十四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
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
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
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
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
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
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
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
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
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
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四。释流通分者。自此至终。名流通分。此经具无量
寿全身。亦具一切诸佛全身。于此信入。即具一切
佛智。故曰闻此经者。于无上道永不退转。至经藏
灭尽。此经独留。众生遇者。皆可得度。是知三乘十
二分教。一网全收。更无馀法。所以佛慈加被。殊异
馀经。奉劝后贤。普同信受。】
** 闻经获益第三十五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
** 独留此经第三十四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
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
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
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
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
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
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
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
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
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
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四。释流通分者。自此至终。名流通分。此经具无量
寿全身。亦具一切诸佛全身。于此信入。即具一切
佛智。故曰闻此经者。于无上道永不退转。至经藏
灭尽。此经独留。众生遇者。皆可得度。是知三乘十
二分教。一网全收。更无馀法。所以佛慈加被。殊异
馀经。奉劝后贤。普同信受。】
** 闻经获益第三十五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40b 页 X22-0140.png
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二十二亿诸天人民
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
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
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纷纷而降。佛说经巳。
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
一切大众。靡不欢喜。」
【闻经之益。如是不可思议。皆是无量寿本愿力故。
亦以本师威神加被故。凡有众生遇斯经者。其所
获益亦当如是。如云发无上菩提之心。乃至于将
来世当成正觉。各在当人。非为分外。即今灵山一
会。不异曩时。无量法音。炽然常说。但能深信。决定
往生。化导有情。普成正觉。】
* 五回向极乐
释经巳竟。教旨粗明。普与群生。回向极乐。系以偈
曰。
「 觉海周圆遍十虚
诸佛国土从中现
如影如响亦如电
毕竟安住常寂光
归命西方大导师
我此身心不可得
平等清净绝思议
幻出光中一一华
一一华中一一佛
普现一切众生前
佛身无量众无边
交参宝网惟心见
愿我命终正智彰
上品莲华生彼国
七宝堂前击法鼓
闻中获尽陀罗尼
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
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
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纷纷而降。佛说经巳。
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
一切大众。靡不欢喜。」
【闻经之益。如是不可思议。皆是无量寿本愿力故。
亦以本师威神加被故。凡有众生遇斯经者。其所
获益亦当如是。如云发无上菩提之心。乃至于将
来世当成正觉。各在当人。非为分外。即今灵山一
会。不异曩时。无量法音。炽然常说。但能深信。决定
往生。化导有情。普成正觉。】
* 五回向极乐
释经巳竟。教旨粗明。普与群生。回向极乐。系以偈
曰。
「 觉海周圆遍十虚
诸佛国土从中现
如影如响亦如电
毕竟安住常寂光
归命西方大导师
我此身心不可得
平等清净绝思议
幻出光中一一华
一一华中一一佛
普现一切众生前
佛身无量众无边
交参宝网惟心见
愿我命终正智彰
上品莲华生彼国
七宝堂前击法鼓
闻中获尽陀罗尼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40c 页 X22-0140.png
奏诸天乐散天华
供养百亿恒沙佛
于诸佛前受记巳
疾满普贤大愿王
还入娑婆度众生
一弹指顷成极乐
我今念佛佛念我
我佛一体非去来
须弥可碎海可尘
我此愿王无动转」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终)
* No. 400-B
无量寿经起信论后序
知归子撰无量寿经起信论。既成。予得而读之。为之
赞叹曰。是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乎。知归子邀予
宿其家。属笔点刊。翼日而竟。是夜梦乘人舆。度大桥
梁。既归家。室中忽闻佛香。满二日。予之于知归子法
事中出声诵弥陀佛号也。先梦入一金地。礼拜七佛
像。翼日偕知归子入文昌禅院。殿中供佛七。柱上揭
七佛揭。予出外。尝梦众星聚为宝塔。横亘天中。比归
乃知先妣为予诵弥陀佛号。朱填画塔。满而焚之。即
是夜矣。子之默诵弥陀佛号。凡三度。初度以四大若
欲解散时。一念弥陀。色身顿得坚固。再度于万人如
供养百亿恒沙佛
于诸佛前受记巳
疾满普贤大愿王
还入娑婆度众生
一弹指顷成极乐
我今念佛佛念我
我佛一体非去来
须弥可碎海可尘
我此愿王无动转」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终)
* No. 400-B
无量寿经起信论后序
知归子撰无量寿经起信论。既成。予得而读之。为之
赞叹曰。是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乎。知归子邀予
宿其家。属笔点刊。翼日而竟。是夜梦乘人舆。度大桥
梁。既归家。室中忽闻佛香。满二日。予之于知归子法
事中出声诵弥陀佛号也。先梦入一金地。礼拜七佛
像。翼日偕知归子入文昌禅院。殿中供佛七。柱上揭
七佛揭。予出外。尝梦众星聚为宝塔。横亘天中。比归
乃知先妣为予诵弥陀佛号。朱填画塔。满而焚之。即
是夜矣。子之默诵弥陀佛号。凡三度。初度以四大若
欲解散时。一念弥陀。色身顿得坚固。再度于万人如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第 141a 页 X22-0141.png
海中。以拙酬应故。回光念佛。一念弥陀。人我相顿入
平等。三度以刊定起信论归。发欢喜心念佛。一念弥
陀。顿證入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三昧。因知念佛法门。
但得一念相应。有不可思议功德。况念念相应者哉。
知归子以予识净土香气。既属予刊定。得属予序之。
予诺为后序。序曰。知归子本愿。以度生故。述此论。或
有众生。忽起妄见。以为由知归子之愿。其将空却此
方众生耶。予解释之曰。文殊师利不云乎。十方诸佛
世界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恒沙众生。皆入涅槃。
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
或有众生不通文字般若。自憾不能读知归子起信
论。得开悟。予安慰之曰。文殊师利有偈曰。一念净心
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塔为尘。一念净
心成正觉。实能精研此一偈。有所信入。知归子起信
之指。尽在是矣。偈见贤首宗五台无著禅师传中。流
传未广。望见者闻者。持诵书写。为修净土者作眼目。
知归子之愿也。是为序。
乾隆三十九年春二月吴汪
缙谨序
平等。三度以刊定起信论归。发欢喜心念佛。一念弥
陀。顿證入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三昧。因知念佛法门。
但得一念相应。有不可思议功德。况念念相应者哉。
知归子以予识净土香气。既属予刊定。得属予序之。
予诺为后序。序曰。知归子本愿。以度生故。述此论。或
有众生。忽起妄见。以为由知归子之愿。其将空却此
方众生耶。予解释之曰。文殊师利不云乎。十方诸佛
世界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恒沙众生。皆入涅槃。
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
或有众生不通文字般若。自憾不能读知归子起信
论。得开悟。予安慰之曰。文殊师利有偈曰。一念净心
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塔为尘。一念净
心成正觉。实能精研此一偈。有所信入。知归子起信
之指。尽在是矣。偈见贤首宗五台无著禅师传中。流
传未广。望见者闻者。持诵书写。为修净土者作眼目。
知归子之愿也。是为序。
乾隆三十九年春二月吴汪
缙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