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00-A¶
400-A¶ 第 116a 页

* No. 400-A
无量寿经起信论叙

同学友彭生绍升。述无量寿经起信论成。书命有高
曰。勉叙之。有高讽经论。反覆。光明云流。骸藏郁洁。喉
舌听视。旷若新有。冰渔膏释。弗碍弗胶。阁卷欣庆。赞
叹作礼。善哉彭生。乃能发起如是大心。乃能担荷如
是大法。乃能唱演如是妙义。乃能流布如是经典。善
哉彭生。不忘嘱累。不忘宏誓。快得遭逢
圣清乐国。仁寿光被。万亿器界恒沙有情。应共信受。
应共證入。无量寿经。今正是时。我观有情。希望寿命。
黄发难老。百千万岁。我观有情。欲无彀期。宫室被服。
饮馔什器。园池华鸟。及与音乐。未得欲得。得巳欲备。
备巳欲富。富巳欲好。此好彼未。欲彼俱好。彼俱好巳。
又欲精良。一一精良。淫巧瑰奇。欲转变生。匪有竟阈。
我观有情。欲善眷属。色泽壮姣。知心顺旨。迎机赴节。
团圞和合。富贵聪明。我观有情。微尘计校。束归贪欲。
不出斯等。诸斯等欲。承谁恩力。举体光明。无量寿经。
无始无明。执吝成想。想幻尘劳。虚妄影事。无住为本。
生灭为性。盘古开天。英雄大人。廊庙金貂。岩穴黄缁。
散材下走。靡哲靡愚。肠中车轮。转转不净。污秽净田。
雍塔苦本。助发苦芽。蕃苦枝叶。点缀苦华。结苦果仁。
甘苦谓饴。恋苦护苦。立苦辨说。建苦鼓旗。为苦效忠。
400-A¶ 第 116b 页 X22-0116.png
争锋决胜。如聋如盲。有耳有目。闻见是经。依正庄严。
功德殊胜。如海爰居。见钟鼎陈。骇怖窜逃。谓当谋我。
离本久远。智梏情迁。为鸒为蜩。笑九万矣。游盘豕虱。
汤火宁知。庙牺丽碑。枯鱼过河。求悔再及。而并不得。
不其痛而。我
释迦尊。慈悯有情。火宅毒药。昧珠客作。穷露痴颠。顺
其欲然。激扬引导。权巧方便。曲垂济拯。十二部经。广
说净土。而于是经。专指西方。观经观行。小本劝信。是
经愿门。尤异方便。我友彭生。入是愿门。竺念有情。绎
经述论。谓发大愿。全凭信根。于是博考。大乘经典。约
釆菁华。疏瀹正信。于是乃知。欲为苦本。欲为道本。用
欲知方。出宣大愿。于是乃知。佛大愿力。我大愿力。无
二无别。平等平等。于是乃知。十方净土。依正庄严。佛
非有馀。我非亏欠。于是乃知。淫怒痴性。当体空寂。无
量寿经。无终无始。生佛正等。作如是观。岂得不信。火
则能烧。冰则能寒。饭则能饱。乌啄能毒。如是信巳。离
信名字。开大愿门。出生念力。一声佛号。忘义忘年。敬
作颂曰。

「 归命西方净满尊
 圆密三身无量寿
 归命难思真教体
 归命难数圣贤僧
 宝台巍巍净光明
 遍照微尘国土众
 本师亲口如是说
 是故决定摄受我
 我自未度愿度人
 愿我圣清万万祀
 太平丰熟人康和
400-A¶ 第 116c 页 X22-0116.png
 念佛同报君亲恩
 人人念佛为忠臣
 人人念佛为孝子
 人人念佛安处善
 人人念佛乐循理
 良男淑女家家有
 甘雨景风调四叙
 人人念佛了自性
 人人念佛證唯心
 一期报尽共往生
 见佛闻法克大果
 不离安养入诸刹
 还以念佛教众生
 六波罗蜜一声佛
 诸陀罗尼一声佛
 如幻闻熏闻中持
 诸圆通根尽皆摄
 我礼十方发是愿
 十方三宝證明我
 更愿善友若彭生
 生生会值为道侣
 我愿如空非思量
 是故归命无量寿」


圣清乾隆四十年旃蒙协洽之岁十一月既望越翼
日佛弟子罗有高撰No. 400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
也。原夫真如界内。解脱门中。本无一法而遍入微
尘。普应群机而毕竟空寂。特以众生不了心源。妄
缠苦聚。幻生幻灭。倏坠倏升。将欲拔轮回之本。断
400-A¶ 第 117a 页 X22-0117.png
爱欲之因。不开念佛之门。孰识归家之路。以是法
王垂悯。愿网宏张。摄诸佛所护之经。严众生本净
之土。无边觉海。全收尘刹波灡。不尽慈云。永沛大
千雨露。遂使洪名举处。顿竭罪源。一念圆时。疾登
宝地。自他不隔。越十万亿刹而非遥。凡圣无差。即
三十二相而同具。所贵是心作佛。即佛明心。会万
善以同归。执一心而不乱。妙莲华内。期母子之终
逢。白毫相中。何苦乐之有间。从此握文殊之智印。
满普贤之愿王。不动纤毫而获诸三昧。匪移跬步
而遍往十方。遂得记授菩提。位阶不退。如斯方便。
莫殚深恩。凡具灵知。普应信受。其或执有排空。滞
情迷性。恋百年之幻质。昧万古之徽猷。转蛣蜣之
丸。漫期狆举。耀蜉蝣之羽。曾不终朝。流离穷子。认
绝域为家乡。颠倒浮生。锁真觉于梦夜。纵使耳提
面命。谁能睹指知归。亦不破相穷空。执药成病。拒
慈尊于心外。弃乐土以如遗。惟知味静耽閒。不顾
埋真背觉。如睹隙中过影。罔穷杲日之光明。但看
勺水兴波。不信归墟之浩荡。此则城东老母。障面
徒劳。演若达多。失头自怖者矣。呜呼。人身难得。至
道难闻。一息不来。巳成隔世。三涂再出。知复何年。
火宅炎炎。尚恋嬉游之具。恒沙莽莽。难穷往返之
身。祇因不了一心。遂至长沦浩劫。果欲横超三界。
何如直往西方。佛说净土诸经。约有四五。语其该
备。莫此为先。惜乎诸师疏解。未及阐扬。王氏校删。
400-A¶ 第 117b 页 X22-0117.png
半多讹舛。不揣闇汶。略举纲宗。旁引契经。会归一
实。一明教体。二明教相。三明归趣。四别释经文。五
回向极乐。总名起信论者。破空有之邪执。明圆顿
之正宗。廓诸师未被之机。救龙舒妄删之失。庶几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广引群
生。同归极乐云尔。

* 一明教体

欲明教体。当观法性。夫法性者。不生不灭。不断不
常。心亦强名。土于何寄。然非心非土。而即土即心。
取舍俱捐。见闻绝待。岂可横生计较。妄说是非。略
标四义。以究法源。一。自他不二义。二。性相不二义。
三。因果不二义。四。生佛不二义。

一自他不二义者。诸佛法身。遍周沙界。全自全他。
不相违碍。约化仪中现有主伴。如毗卢遮那为主。
则十方诸佛为伴。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
刹。无不是毗卢遮那法界。如无量寿为主。则十方
诸佛为伴。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无不
是无量寿法界。故此经言无量寿佛。光照东方恒
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法性实尔。
无有分齐。如首楞严经言。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
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
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
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故当知无量寿佛。普
400-A¶ 第 117c 页 X22-0117.png
现十方一切众生之前。不可以有思惟心而生分
别。或言华严为实。极乐为权。当知不尔。诸佛法身。
非自他故。问然则何故舍毗卢而念无量。答。释迦
指示故。无量本愿故。十念往生故。疾登不退故。

二性相不二义者。大乘起信论云。从本以来色心
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
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
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
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故如华严经中
器界尘毛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具足十
方法界诸庄严具。此经亦言。一一华中。一一光中。
风声水声诸音乐声。若见若闻。无一物而非佛身。
无一音而非佛法。何以故。有情无情。非一非异。真
如界中无彼此故。问。法性既尔。娑婆界中。何故不
闻诸佛现身说法。答。常说法。无不说法时。只为情
生智隔。不见不闻。若一念證入佛法界者。不离娑
婆。径登极乐。如妙法莲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
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维摩经云。我此
土净。而汝不见。此是诸佛自受用地。一切众生所
同具足。问。然则何用求生净土。答。生即无生。土亦
非土。行布不碍圆融故。相非性外故。

三。因果不二义者。此经言法藏比丘方发愿巳。空
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又言众生一念念佛。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当知因该果海。果彻因原。还
400-A¶ 第 118a 页 X22-0118.png
因华严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以法性中因果不异
故。究竟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善现言。菩萨摩诃萨
为用初心證得无上正等菩提。为用后心證得无
上正等菩提。佛言。如然灯时。为初焰能焦炷。为后
焰能焦炷。世尊。如我意解。非初焰能焦炷。亦不离
初焰。非后焰能焦炷。亦不离后焰。佛言。诸菩萨摩
诃萨亦复如是。非用初心證得无上正等菩提。亦
不离初心證得无上正等菩提。非用后心證得无
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后心證得无上正等菩提。若
能如是信入净土法门。一刹那间。即巳严净诸佛
国土。即巳具足无上功德。成佛度生。一时究竟。与
法藏比丘无二无别。具如经说。真实不虚故。

四。生佛不二义者。大涅槃经云。我以摩诃般若。遍
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
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
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
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
等。等诸法故。是知无量不居极乐。众生不住娑婆。
本自无秽。从何取净。特以众生。不守自性。于一体
中妄生同异。爰以大悲方便。而度脱之。故此经言。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问。既生
佛不可得者。何故诸佛现身接引众生。答。华严经
云。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
400-A¶ 第 118b 页 X22-0118.png
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如来
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
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
破。则不得见。是则佛本不来而来。众实不往而往。
随众生心现往来故。

* 二明教相

欲明教相。当识因缘。夫因缘者。诸佛以之出世。众
生以之證真。若惟观法性。不达因缘者。杜方便之
门。无接引之分。六趣何由而出离。万德何由而圆
满。略分四门。以标经旨。一信门。二愿门。三念门。四
行门。

一信门者。即经云诸有众生闻佛名号。信心欢喜。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又云。明信佛智乃至胜智等。
是。华严经云。深信诸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又云。宁于无
量劫。受诸恶道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维摩
经云。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劣解
众生。闻说诸佛不思议境界。多生疑惑。即声闻二
乘。尚不信有他方诸佛。以不识是心无外故。心外
无佛故。若知是心无外。则知他佛即是自佛。不坏
自他之相。斯能入无边之佛土。起无量之行门。以
自心境界不可思议。故知诸佛境界亦不可思议。
至如无量寿佛所有愿力功德智慧神通。圆同太
虚。廓周沙界。非计可测。非情可量。若人闻是经巳。
400-A¶ 第 118c 页 X22-0118.png
决定信入。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巳于无量佛
所。深植善根。当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胜诸声闻百千万亿倍。何况其馀。故知入此门
中。信为第一。毗婆沙论云。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
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何以故。一念信心。迥
超情计。具佛知见故。

二。愿门者。即经云遵普门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
量行愿。愿于无量世界现成正觉。乃至法藏四十
八愿。及诸众生愿生彼国者。是。一切行门。从愿而
起。愿如良苗。非苗不实故。愿如良导。非导不行故。
然心有广狭。故愿有大小。惟称法界量而发心者。
方能入于诸佛愿波罗蜜。如华严经普贤告善财
言。欲成就如来功德门者。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
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
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
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
回向。惟此十愿。是曰愿王。一切菩萨从此起行。直
至成佛。然其间有一总持门。能使所愿速得成就。
不离念无量寿佛求生西方。普贤偈曰。愿我临欲
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
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刹巳。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馀。利乐一切众生界。是知尽十方
众生愿轮之胜。莫有过于往生安乐者。何以故。无
量寿佛。无上愿王。一切菩萨愿王。莫不以此为究
400-A¶ 第 119a 页 X22-0119.png
竟故。今明发愿。当如西方合论中说。决得往生。一
不为福田故愿。愿为一切众生荫。生净土故。二不
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不为
病苦故愿。愿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
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法轮。作大法王。生净
土故。五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
土故。六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著。生净土故。
七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證无量
相好身。生净土故。八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
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九不为一世界
千世界众生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众生苦。拔一
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不为一阿僧祇劫千阿
僧祇劫众生故愿。愿代无数阿僧祇劫众生苦。拔
一切劫众生生净土故。

三。念门者。即经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
一念念于彼佛者。是。首楞严经。大势至白佛言。我
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
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
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
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
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
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
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
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400-A¶ 第 119b 页 X22-0119.png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
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
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所说般若经佛言。
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
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閒。舍诸乱意。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
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
德无二。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
无差别相。又如般舟经。佛言。何因致现在诸佛悉
在前立三昧。其有四众。持戒定具。独一处止。心念
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去是十亿万佛刹。其国名
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彼佛。譬如
梦中见七宝亲属相与娱乐。觉巳说之。若人念彼
佛一日昼夜。若过七日七夜。阿弥陀佛于觉不见。
梦中见之。心作念时。诸佛国土大山须弥幽冥之
处。悉为开辟。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便于世间。坐见
彼佛。闻所说经。如上三经具明念力不可思议。是
知一念十念。乃至一向专念。无量寿佛随众生心。
念念出现。众生能一念念佛者。即一心清净。一心
清净。即一身清净。一身清净。即多身清净。多身清
净。即一世界清净。一世界清净。即多世界清净。如
是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数世界清净。临命
终时。随其念力。见佛往生。自性自度。是心作佛故。
400-A¶ 第 119c 页 X22-0119.png
四。行门者。即经云法藏比丘及诸菩萨。积集无量
功德。乃至三辈往生所修功德等。是。维摩经。长者
子宝积白佛言。惟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
言。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
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
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
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若
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宝
积经。佛告弥勒。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何者为十。一
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
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
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
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
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
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
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
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提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
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
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是故行者既发愿巳。惟
应一切所行。不离念佛。当独居时。不离念佛。处眷
属间。不离念佛。闻说意声。不说意声。不离念佛。见
悦意色。不悦意色。不离念佛。乃至班朝莅官。治军
行法。不离念佛。遇刀兵劫。入罗刹群。不离念佛。如
是念佛。则能渐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根本。随顺
400-A¶ 第 120a 页 X22-0120.png
具足十波罗蜜。既能心佛之心。何难履佛之土。何
以故。一净一切净故。

* 三明归趣

欲明归趣。当知因缘不离法性。如此经言。法藏初
心。先开正觉。往生三辈。尽发菩提。若不发菩提者。
如上四门不成安立。何谓发菩提心。菩提训觉。举
要言之。当明五义。一了知一切诸佛不离自心。自
心常有一切诸佛成正觉故。一了知一切佛土不
离自心。自心具足一切庄严佛土故。一了知众生
一念念佛决定成佛。一切佛念力所成故。一了知
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决生净土。一切土愿力所现
故。一了知自心既尔。他心亦然。有一众生不生净
土不成佛者。是则我土不净。我佛不成。我佛众生。
三无差别故。由此起信。是无信信。由此起愿。是无
愿愿。由此起念。是无念念。由此起行。是无行行。

云何为无信信。华严经云。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
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
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
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
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若菩萨能如是
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巳。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
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
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
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
400-A¶ 第 120b 页 X22-0120.png
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
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
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何以故。此
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十
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巳得。今得。当得。巳出世。今出世。当
出世。巳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远不近。无知无
舍。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巳。
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随顺圣
人。生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
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是
名菩萨摩诃萨信藏。是故当知。无量寿佛愿力功
德智慧神通。于众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
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本来是佛。更无可信。首
楞严经。文殊言。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
二文殊。心佛亦尔。我真无量。无是无量。如是之信。
方为净信。故此经言。知一切法悉皆寂灭。闻甚深
法。心不疑惧。是则名为无信信。

云何为无愿愿。大般若经。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具
最胜觉。虽能受行如是深法。而于其中不求果报。
何以故。于自性无动故。善现言。能于何等自性无
动。佛言。能于一切法无性自性无动。何以故。诸法
自性。即是无性。无性不能现證无性。思益经。网明
400-A¶ 第 120c 页 X22-0120.png
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即是一切众生性。一
切众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于是法
中。我不见有利。不见无利。若有菩萨希望功德利
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也。所以者何。一切法
无功德利。以无有对处故。问。一切法既无功德利
者。无量愿王从何建立。答。从一切众生心而建立。
一切众生性本清净。本清净故寿本无量。本清净
故。光亦无量。乃至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苦。清净
心中本不可得故。是知一切众生常住极乐。特于
梦中幻有娑婆。幻梦醒时。娑婆安在。本无可厌。亦
何所忻。但以清净心而回向佛故。故此经言。觉了
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是
则名为无愿愿。

云何为无念念。华严经。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
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
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
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
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
佛。所谓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
佛。亿佛。百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那由他亿佛。百
那由他亿佛。千那由他亿佛。百千那由他亿佛。乃
至见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
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佛。乃至见阎浮提微尘数
佛。四天下微尘数佛。千世界微尘数佛。二千世界
400-A¶ 第 121a 页 X22-0121.png
微尘数佛。三千世界微尘数佛。佛刹微尘数佛。乃
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
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又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
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
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
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
明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
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
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
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
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
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巳心。悉
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如是念佛。即念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念。更无别
念。无量即是念之体。念即是无量之用。体用一如。
心心寂灭。佛佛全彰。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
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
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
众生本来成佛。是则不离当处。步步华台。何待他
生。尘尘净刹。故此经言。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
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是则名为无念念。

云何名无行行。华严经云。菩萨于如是寂灭微妙
甚深最胜法中修行时。亦不生念我现修此行。巳
修此行。当修此行。不著蕴界处。内世间。外世间。内
400-A¶ 第 121b 页 X22-0121.png
外世间。所起大愿诸波罗蜜。及一切法。皆无有著。
何以故。法界中无有法名向声闻乘。向独觉乘。无
有法名向菩萨乘。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
法名向凡夫界。无有法名向染。向净。向生死。向涅
槃。何以故。诸法无二无不二故。金刚般若经亦云。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问。既一切法不
可得者。何用庄严佛土。答。一切法不可得。所以庄
严佛土。若有一法可得。则佛与众生各住自性。同
异炽然。成敌两立。佛不度生。生不成佛。惟一法不
可得。圆满觉场。缘起无朕。本际非动。佛事繁兴。是
知诸佛示现。实本无现。众生求生。实本无生。无现
而现。佛即众生。无生而生。众生即佛。故此经言。譬
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
在意所为。是则名为无行行。

如是之法。实万善之总门。一乘之了义。菩萨以之
严净国土。诸佛以之圆證菩提。法性如然。群经共
赞。但能信入。巳投种于宝池。永截疑根。定往生于
金地。是固本来具足。更须方便加功。都摄六根。全
提一念。了得即心即佛。自知非佛非心。再释经文。
用资广劝。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
400-A¶ 第 121c 页 X22-012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