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312-018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三  宋 王应麟 撰
  晋宋齐梁陈形势考
东南地非褊也兵非弱也有人焉进取而有馀无人焉
自保而不足诗曰无竞维人作晋宋齐梁陈形势考
   晋重镇
通典元帝命祖逖镇雍丘以合肥淮阴寿阳泗口角城
为重镇成帝时酂守将退屯襄阳穆帝时平蜀汉复梁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312-0187b.png
益之地又遣军西入关至灞上再北伐一至洛阳一至
枋头其后以彭城为北境藩捍每因刘石苻姚衰乱之
际则进兵屯戍在于汉中襄阳彭城大抵上明江陵夏
口武昌合肥寿阳淮阴常为晋氏镇守
雍丘
 晋属陈留(古雍国/把国)今属开封府郡县志故城北临汴
 河祖逖为豫州刺史治于此
合肥 寿阳 襄阳(见前/)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312-0188a.png
 戴若思镇合肥祖约谢尚镇寿阳庾翼朱叙镇襄阳
 通典寿春郡西十五里即谢玄破苻融之处(胡氏曰/六朝增)
 (重上流庾亮欲经略中原则先分戍汉沔宋太祖欲/伐魏则先广襄阳资力故晋何充谓荆楚国之西门)
马头城
 通典晋永和中谢尚镇马头城即寿州盛唐县北(郡/县)
 (志县北二十里今安丰军六安县舆地广记在六和/县北宋志马头太守属南豫州故淮南当涂县地晋)
 (安帝立因/山形立名)
淮阴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312-0188b.png
 祖逖屯淮阴通典刘隗镇守今楚州县南齐志永和
 中荀羡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
 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他屯阻乃营立城池
 (寰宇记故淮阴/县城在山阳县)本朝陈敏曰楚州为南北襟喉长淮
 二千馀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淮汴涡颍蔡是也其通
 南方以入江者唯楚州运河一处周世宗自北神堰
 凿老鹳河通战舰入大江而唐遂失淮南之地徐宗
 偃曰山阳南北必争之地我得之可以控制山东(清/河)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312-0188c.png
 (口去州五十里绍兴/初韩世忠屯重兵)
石鳖
 通典石鳖城在楚州宝应县西八十里魏邓艾筑以
 营田晋荀羡镇下邳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北齐苏珍
 芝又议修石鳖等屯
泗口
 通典泗州宿迁县(郡县志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晋大宁
 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褚裒伐赵/直指泗口)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312-0188d.png
 (径赴彭城殷浩进屯泗口/谢玄救彭城军于泗口)水经淮水东北至下邳淮
 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注淮泗之会即角城
 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谓泗口也(泗水又/东南得)
 (睢水口泗水又径宿预城之西梁将张惠绍北入水/军所次今城在泗水之中舆地广记宿迁县秦下相)
 (县地晋元帝督运军储以为邸阁因置宿豫县唐改/宿迁宋朝太平兴国七年属淮阳军胡文定公曰欲)
 (固下流必守淮泗饟汉条侯击吴楚邓都尉曰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 道条侯从其策 泗水出袭庆)
 (府泗水县至宿迁县入淮演繁露曰泗即今谓南清/河也禹贡广记曰今盱眙军相对即泗口也自清河)
 (口而上者吕梁自涡口而上/者谯梁自颍口而上者蔡河)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312-0189a.png
角城
 水经注泗水又东径角城北济水与泗水东南流至
 角城同入淮通典安帝义熙中置城在宿迁县东南
 (寰宇记在淮阳军宿/迁县东南一百十里)临泗水南近淮水自后常为重
 镇舆地广记泗州盱眙县晋安帝时置角城镇在淮
 泗之会后魏高闾曰角城处在淮北去淮阳十八里
 五固之役攻围历时卒不能克宋志淮阳角城县晋
 义熙中立(齐明帝初后魏南/侵以李安仁戍之)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312-0189b.png

 晋志武帝改南阳为顺阳郡治酂县故城在光化军
 乾德县东北水经注酂县故城南临沔水谓之酂头
 (汉封萧何/为侯国)
彭城
 徐州晋为彭城国通典晋立徐州为重镇朱序镇守
 宋王玄谟曰彭城南届大淮左右清汴(魏薛虎子曰/徐州清汴通)
 (流/)表里京甸捍接边境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又自淮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312-0189c.png
 以西襄阳以北经涂三千达于济岱六州之人三十
 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舆地志郡城险固非攻所
 能拔郡县志宋高祖经略中原置府于此自隋氏凿
 汴以来南控埇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宋志徐州
 刺史后汉治郯县魏晋宋治彭城元魏尉元曰彭城
 宋之要藩宋薛安都举城降魏薛虎子曰欲取江东
 先须积谷彭城(苏氏曰魏太武以三十万众攻彭城/不能下而王智兴以卒伍庸材恣睢)
 (于徐朝廷亦不能讨岂非其地形便利人卒勇悍故/耶后山陈氏曰南守则略河南山东北守则瞰淮江)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312-0189d.png
 (故于兵甲为守攻之地项氏常都临制四方宋武常/守并护南北林氏曰晋悼公始围彭城继城虎牢识)
 (天下/之势)
沌口
 水经注沌口上承新阳县之太白湖东南流为沌水
 径县南注于江谓之沌口(竟陵郡新阳/县分云杜立)晋永嘉六年
 陶侃为荆州镇此明年徙林鄣沔水又东径沌阳县
 北又东径林鄣故城北陶侃镇此郡县志晋于临嶂
 山置沌阳县(江夏郡自上/昶城移治)今汉阳军汉阳县有沌水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312-0190a.png
 (通典音屯/又音篆)东晋置沌阳县处沌水之阳(汉阳县有沌/口港沌口镇)
 (王澄弃荆州别驾郭舒不肯从澄东下乃留屯沌口/陶侃为荆州刺史镇沌口又移入沔江陈侯安都讨)
 (王琳至沌口后梁华皎与吴明彻战于沌口皆此地/临嶂山在汉阳县西六十里陆务观曰江陵之建宁)
 (镇盖沌/口也)
上明
 郡县志上明故城亦谓桓城在江陵府松滋县西一
 里居上明之地而桓冲所筑故兼二名苻坚南侵冲
 为荆州刺史渡江南上明筑城以禦之上明在县东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312-0190b.png
 三十步明犹渠也晋末朱龄石开三明引江水以灌
 稻田后堤坏遂废水经江水东径上明城北注云晋
 太元中苻坚寇荆州桓冲徙渡江南使刘波筑之移
 州治城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晋志元帝渡江后以河
 东人南寓者于汉武陵郡孱陵县界上明地侨立河
 东郡桓冲传上疏曰自中兴以来荆州所镇随宜回
 转今宜全重江南轻戍江北于是移镇上明
江陵 夏口 武昌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312-0190c.png
 见前
石城
 羊祜传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馀里祜以诡计令吴
 罢守祜以孟献营虎牢而郑人惧晏弱城东阳而莱
 子服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取膏腴之地石城以西
 尽为晋有郡县志郢州长寿县城本古之石城背山
 临汉水吴于此置牙门戍城羊祜镇荆州亦置戍焉
 即今州治是也(郢州西北至襄/州三百十里)水经注沔水南径石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312-0190d.png
 城西城因山为固晋羊祜镇荆州立元康元年分江
 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庾亮欲移镇石城为灭贼之
 渐蔡谟议曰沔水之险不及大江非庙胜之算亮不
 果移镇(终晋之世卒于宴安江/沱而不能混一中原)郢州子城三面墉基
 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
灞上
 郡县志白鹿原在京兆府万年县东二十里亦谓之
 灞上(汉文帝灞陵王仲宣诗曰/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312-0191a.png
洛阳(见前/)
 郡县志故洛阳城在洛阳县东二十里按华延隽洛
 阳记云洛阳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洛阳城内宫殿
 台观府藏寺舍凡有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门自刘
 曜入洛元帝渡江官署里闾鞠为茂草后魏孝文太
 和十七年幸洛阳巡故宫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
 经始洛京十九年新都始立隋炀帝诏营东京大业
 元年新都成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312-0191b.png
枋头
 通典淇水出共山东至卫州(今浚/州)卫县界入河谓之
 淇水口汉建安九年曹公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
 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晋
 桓温败于枋头即此(郡县志枋头故城/在卫县东一里)水经注卢谌
 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
 洪归枋头遣使来降(十六国春秋晋刘牢之救蒲丕/慕容垂至枋头拒之后魏移汲)
 (郡治/此)谢尚使戴施据枋头寰宇记枋头城在卫县南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312-0191c.png
 去河八里南对酸枣棘津载记苻坚自邺如枋头改
 枋头为永昌县
 大司马温之灭蜀太尉裕之伐南燕平后秦三事差
 强人意然是二人者功存攻拓志在篡君
   宋重镇
通典宋武帝北平广固西定梁益又克长安尽得河南
之地(长安寻为赫连所陷景/平中虎牢以西陷后魏)文帝元嘉中遣将北伐水
军入河克魏碻磝滑台虎牢洛阳四城(其后/又失)又分军北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312-0191d.png
伐克弘农开方二城于是后魏太武总师经彭城临江
屯于瓜步退攻盱眙不拔而还明帝时后魏南侵淮北
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西境悉陷没则长淮为北境然
初强盛也南郡襄阳悬瓠彭城历城东阳皆为宋氏藩

广固
 在青州益都县西四里晋曹嶷所筑(见下/)
梁益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312-0192a.png
 梁州今兴元府益州今成都府
碻磝
 唐为济州治所宋王玄谟平碻磝守之其城临水西
 南圯于河
滑台
 本郑之廪延邑今滑州
虎牢 洛阳
 见前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312-0192b.png
弘农开方
 通典并虢州水经注烛水东注于绪茹之水历涧东
 北出谓之开方口水侧有阜名方伯堆宋奋武将军
 鲁方平建威将军薛安都等与柳元景北入军次方
 伯堆堆上有城即方平所筑也门水又北径弘农县
 故城东即故函谷关郡县志方伯堆在虢州弘农县
 东南五里宋鲁方平所筑(柳元景传庞法起诸军进/次方伯堆去弘农城五里)
 (元景率众至弘/农营于开方口)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312-0192c.png
彭城
 见前
瓜步 六合
 瓜步山在真州扬子县西四十七里(九域志有/瓜步镇)后魏
 太武临江即此鲍明远云瓜步山亦江中之眇小山
 徒以因迥为高据绝作雄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
 居势使之然也(南齐建元初徙/齐郡治瓜步)郡县志瓜步山在六
 合县东南二十里临大江魏太武至六合登瓜步山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312-0192d.png
 隔江望秣陵才数十里六合山在县东北八十里桃
 叶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隋开皇三年于此山置六
 合镇(见隋/取陈)汉堂邑县(楚棠/邑)后周置方州改六合郡隋
 为六合县唐属扬州本朝属真州(州西北/七十里)真州东行
 五十里可至瓜洲以向镇江西行六十里可至瓜步
 以向建康(唐氏曰太武以百万众观兵瓜步卒盟而/还不复议渡江元英以大众困于坚城之)
 (下不敢舍而深入虑彭/城合肥之议其后也)
盱眙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312-0193a.png
 后魏高闾谓盱眙淮南之本原舆地记云楚邑(怀王/初立)
 (都/此)汉为临淮都尉治晋临淮郡治义熙七年立盱眙
 郡(统三/县)宋太守沈璞缮城浚隍及魏兵南向臧质与
 璞共守魏太武以三十万众围三旬不克而退(元嘉/二十)
 (八年南兖州徙治齐/北兖州自淮阴移镇)唐改西楚州寻废本朝属楚州
 复𨽻泗州建炎三年为盱眙军(绍兴六年依山筑城/今招信军领县三)
 曾涣曰淮东控扼有六一曰海陵二曰喻口三曰盐
 城四曰宝应五曰清口六曰盱眙张魏公曰淮东宜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312-0193b.png
 于盱眙屯驻以扼清河上流淮西宜于濠寿屯驻以
 扼涡颍之运(真氏曰淮东要害在清河之口淮西要/害在涡颍之口欲顾两淮先防三口天)
 (长县去盱眙军百四十里西门趋盱眙南门趋六合/东门趋扬州自扬至盱眙凡数百里平畴沃壤极目)
 (亡际重湖陂泽渺漭相连田野之民又皆坚悍强忍/此天赐吾国以为长江之屏障使强兵足食为进取)
 (之资也长台子山在盱眙县东一里魏造弩台射城/中因名 围山在北七里魏于都梁山筑城造桥绝)
 (水路即此盱眙山在东/南四十里一名马鞍)
历城
 通典齐州历城县(汉属济南韩信伐/齐至历下即其地)宋为济南郡兼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312-0193c.png
 置冀州(领郡九/治于此)到彦之引兵自清入济南至历城
东阳
 晋志刘裕灭南燕留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阳城
 而居之(自元帝渡江于广陵侨置青州至是始置北/青州镇东阳城宋志孝建二年移治历城大)
 (明八年还治东阳明帝失/淮北于郁州侨立青州)通典东阳城即青州治东
 城是也(治在益/都县)晋时城宋将竺夔守之后魏攻围数
 月不拔(临胊县古东阳城左传晏弱城东阳以偪莱/注云齐竟上邑郡县志宋沈文秀为刺史守)
 (东阳城为后魏所陷甲郡国志泰山郡南城县有东/阳城吕氏春秋夏孔 游东阳萯山左传哀八年克)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312-0193d.png
 (东阳魏宋元嘉八年青州刺史萧思话弃东阳奔/平昌 军竟不至而东阳积聚已为百姓所焚)
广固
 郡县志广固城在青州益都县西四里晋永嘉五年
 曹嶷(东莱牟/平人)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固故谓之广
 固(晋志苻朗以州降朝廷置幽州以辟/闾浑为刺史镇广固为慕容德所灭)初慕容德议
 所都潘聪曰广固曹嶷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
 都德从之城侧有五龙口险阻难攻玄文(河间/人)说刘
 裕曰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312-0194a.png
 若塞五龙口城必陷石虎从之嶷降段龛据之慕容
 恪攻不克又塞五龙口龛降今宜修塞裕从之超为
 晋所擒(通典宋青/州治广固)
南郡
 晋徙荆州治此唐置江陵府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晋/以)
 (扬州为京畿荆江为重镇/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
襄阳
 见前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312-0194b.png
悬瓠
 郡县志蔡州治城古悬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
 故城取名焉(宋文帝于悬瓠城置司州/隋为豫州移入悬瓠城)水经注汝水
 东径悬瓠城北汝南太守周矜起义于悬瓠者是矣
 今豫州刺史汝南郡治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
 北流又屈西东转又西南会汝形若垂瓠唐李祐为
 李愬谋曰若直捣悬瓠贼成擒矣(愬夜半至悬瓠城/ 宋元嘉二十六)
 (年后魏攻围汝南太守陈宪等拒四十馀日不拔而/退宋明帝失淮北地乃侨立新蔡郡领固始一县)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312-0194c.png
 苏氏曰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
 锋所及敌人震动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然
 桓温终以败衄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
 秦狼狈而反而况其下者乎
   齐重镇
通典齐始全盛也南郑樊城襄阳义阳寿春淮阳角城
涟口朐山为重镇(永元初沔北诸郡相继败/没又遣军北伐败于马圈)寿阳盱眙
淮阴三镇淮南之本原(元魏高闾云/)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312-0194d.png
南郑
 梁州镇南郑建武二年后魏来伐刺史萧懿守拒攻
 围百馀日不下南齐志晋隆安二年郭铨始为梁南
 秦州刺史寄治汉中晋每失汉中梁州刺史辄镇魏
 兴(汉中为巴蜀捍蔽是/以蜀有难汉中辄没)
樊城
 通典襄阳临汉县有古樊城(后改邓城/有樊城镇)建武中后魏
 孝文率兵十万数旬攻围将曹虎拒不下李氏(纲/)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312-0195a.png
 六朝能保守江左以彊兵重镇尽在淮襄
义阳 三关
 水经注晋泰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氏义
 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此谓白茅城其/城固而不方)义阳县
 南对固成山南齐志司州镇义阳宋泰始中立州于
 义阳郡有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宋齐以来
 常为边镇(梁曰北/司州)郡县志申州古申国也魏文帝分
 置义阳县(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故平靖关城在县南七十六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312-0195b.png
 里(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立)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
 岘二关在安州应山县(今属/随州)界此关因山为障不营
 濠隍故名平靖关石城在钟山县(本汉/黾县)西南二十一
 里石城山上本晋义阳县所治澧山关即齐志所谓
 武阳关也在安州东北二十四里在应山县东北一
 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百雁关在安州东
 北二百里在应山县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平靖
 关因古平靖县为名在安州北一百七十里在应山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312-0195c.png
 县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故曹城在义阳县/东三十八里梁将)
 (曹景宗将兵/侵魏所筑)通典魏分南阳置义阳郡晋宋因之舆
 地广记唐为申州开宝九年为义阳军太平兴国元
 年改为信阳军(县为/信阳)罗山县有石城山史记魏攻冥
 阨谓此山也寰宇记义阳山在军治东五十步冥阨
 塞在军东南五十五里(有大小石门皆凿山为道以/通往来荆楚守隘之地也吕)
 (氏春秋九塞冥阨其一焉左传大隧即黄岘直辕冥/阨乃武阳平靖也黄岘今名九里关在军南百里武)
 (阳在今大寨岭军东南九十里平靖今名行者陂在/军南七十五里信阳与三关势如首尾欲复宛洛必)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312-0195d.png
 (自此地始方城塞/在军东三十里)后魏元英至义阳将取三关先策
 之曰三关相须如左右手若克一关两关不待攻而
 破宜先攻东关又恐其并力于东使李华向西关分
 其兵势自攻东关六日而拔进攻黄岘及西关梁将
 皆走(梁于南义阳置司州移镇关南魏置郢州/于义阳其后梁复取三关围郢州不克)薛氏
 曰三关之险大塞岭颇为平易胡氏曰义阳淮西之
 屏蔽也义阳不守则寿春合肥不得安寝矣(苏氏曰/三关险)
 (矣关外百里皆险也虏得信阳将与我分险而守营/要陂以抗武阳营鸡头以抗平靖营石门以抗黄岘)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312-0196a.png
 (是举三关/弃之也)
淮阳
 后魏尉元曰先定下邳平宿豫镇淮阳戍东安则青
 冀诸镇可不攻而克舆地广记淮阳县在汉陵县泗
 阳之间有淮阳城梁置淮阳郡(隋/废)唐贞观元年省入
 下邳水经注淮阳城北临泗水今淮阳军
涟口
 通典泗州涟水县(汉厹/犹县)齐置冀州寄治于此以为边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312-0196b.png
 镇南齐志冀州领北东海郡治涟口郡县志沭水俗
 名涟水西南自海州沭阳县流入涟水县(今涟/水军)
朐山
 通典海州朐山县齐置青州于此东海县郁洲宋泰
 始以后青冀二州侨立于此(海泗东南之藩蔽泗可/以取淮北海可以下山)
 (东吕氏曰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此是海道自苏州到山东)
沔北
 通典今邓州地(汉水一/名沔水)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312-0196c.png
马圈
 通典魏马圈镇城去襄阳三百里陈显达攻围四十
 馀日不拔在今邓州穰县北(梁曹义宗/取马圈)
寿阳
 寿春
盱眙 淮阴
 见前
   梁重镇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312-0196d.png
通典梁武失汉川及淮西之地其后与魏交战于淮南
淮北(唯合肥/独存)虽得县瓠彭城俄而又失又克寿春(凡二/十七)
(年始/复)复汉中(四十三/年复)及侯景平后江北之地悉陷高齐
汉川蜀川没于西魏大抵雍州下溠戍夏口白苟堆硖
石城合州钟离淮阴朐山为重镇
悬瓠 彭城 寿春 汉中
 见前
汉川 蜀川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312-0197a.png
 梁益州
雍州
 襄阳府东晋侨置雍州(后梁萧察附庸西魏以荆州/资之而取其雍州西魏改曰)
 (襄/州)李忠定公(纲/)曰天下形势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
 康又次之
下溠戍
 通典在随州枣阳县(今枣/阳军)东南百馀里后魏正光初
 南伐破之置镇梁又破镇置郡(今枣/阳军)隋志汉东郡唐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312-0197b.png
 城县西魏改㵐西为下溠隋改下溠曰唐城左传庄
 四年楚除道梁溠营军临随注溠水在义阳厥县西
 东南入郧水(水经注溠水出随县西北黄山南径㵐/西县西又南流注于涢郡县志随州唐)
 (城县梁于此置下溠戍魏改为镇隋改镇为唐城县/溠水在随县西四十里职方氏豫州其浸波溠九域)
 (志唐城县/有溠水)
夏口
 见前
白苟堆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312-0197c.png
 通典戍城在蔡州真阳县后魏遣尧雄为南境守将
 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请备之后魏志西淮州
 治豫州界白苟堆隋志真阳县又有白狗县梁置雄
 州(后齐志/齐兴郡)唐李愬攻蔡入白狗汶港栅
硖石城
 通典梁大同中于硖石山筑城拒东魏(天监十五年/魏崔亮攻硖)
 (石/)即今颍州下蔡县城也(周世宗克寿/州徙州治此)郡县志硖石
 山在下蔡县西南六十里淮水经硖石中对岸山上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312-0197d.png
 筑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
 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寿阳硖石城魏诸葛诞反王昶
 据硖石以逼诞即此城又晋胡彬援寿春既陷退保
 硖石亦此城也(见前/夹石)
合州
 即合肥梁置汝阴郡及南豫州太清二年改为合州
 韦睿守合肥魏人畏之有韦虎之谣(今庐/州)真氏曰有
 安丰之屏捍则敌始不得以犯合肥维扬合肥两淮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312-0198a.png
 之根本
钟离
 郡县志濠州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晋淮南郡钟离
 县安帝立钟离郡宋兼置徐州为重镇齐明帝时后
 魏攻围刺史萧惠休萧坦之守不下而退梁昌义之
 康绚镇守(隋唐为/濠州)通典钟离县东四里有古钟离城
 即鲁昭四年楚城钟离又县东一里有小东城秦始
 皇二年筑之以镇濠口寰宇记古钟离城在州东六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312-0198b.png
 里(州有东西二城/濠水界于其中)真氏曰有濠梁之遮蔽则敌始不
 得以走历阳
淮阴 朐山
 见前
荆山堰 浮山堰
 郡县志荆山堰在濠州城西百十二里寰宇记在钟
 离县西八十三里(图经八十里二十步荆山城在县/西八十里周回三百步高一丈堰)
 (城在县西八十三里周/回二百十步高二丈)梁天监中魏降人王足求堰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312-0198c.png
 淮水以灌寿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
 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钜野泽帝遂发徐扬人率二
 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康绚昌义之护作战士十万
 人于钟离南起浮山堰北抵巉石堰成寿阳城戍移
 顿于八公山既而堰决杀数万人浮山堰在招义县
 (今招/信县)西北六十里与荆山堰同时修筑水经注淮又
 东径浮山山北对巉石山梁天监中立堰于二山之
 间寰宇记临淮山在濠州东九十五里(图经云钟/离县东)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312-0198d.png
 临长淮山下有水穴淮水泛滥其穴即高水减还低
 有似山浮故亦号浮山胡氏曰水之有源者不可遏
 大河之北有鲧堤焉而无禹堤堙与导之异也梁武
 规取寿阳其人何罪而欲灌之于敌未有损而自残
 其民岂有数万千人由我而死漠然不以介意者乎
 吕氏曰齐垣崇祖守寿阳欲堰淝水以自固议者以
 自有淝水未尝堰难之崇祖不顾终以取胜梁武帝
 堰淮水以灌寿阳浮山之役功力视崇祖不啻百倍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0312-0199a.png
 魏人谓终当自坏竟如所料在齐可堰在梁不可堰
 岂主客殊势而攻守异便耶(郡县志寒山堰在徐州/彭城县东南十八里梁)
 (萧渊明伐魏堰/清水以灌彭城)
   陈重镇
通典陈西不得蜀汉北失淮肥以长江为境宣帝太建
中北伐累捷尽复淮南之地更经略淮北大破齐军于
吕梁周军来拒又大破之旋为周军所败自是江北之
地尽没于周又以长江为界及隋军来伐遣将守狼尾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0312-0199b.png
滩荆门安蜀城公安巴陵已下并风靡退散隋军自采
石京口渡江而平之
吕梁
 郡县志吕梁故城在徐州彭城县东五十七里宋之
 吕邑汉为吕县城临泗水高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
 城东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潬上一在水
 北并高齐所筑立镇以防陈寇吕梁在彭城县东南
 五十七里盖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号吕梁陈将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0312-0199c.png
 吴明彻以舟师北破下邳进屯吕梁堰泗水以灌徐
 州周乌丸轨达奚长儒率兵救援轨取车轮数百连
 锁贯之横断水路募壮士夜决堰至明陈人始觉水
 经注吕宋邑也县对泗水泗水之上有石梁故曰吕
 梁宋景公弯弧东射矢集彭城之东饮羽于石梁即
 斯梁也悬涛漰渀实为泗险孔子谓悬水三千仞流
 沫九十里今则不能也晋太康地记水出磬石书谓
 泗滨浮磬晋太元九年谢玄于吕梁遣督护闻人奭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0312-0199d.png
 用功九万拥水立七拖以利运漕(九域志彭城县有/吕梁洪镇隋志彭)
 (城有吕/梁城)
江北
 淮南之地
狼尾滩 流头滩
 通典陈后主遣将戚欣守狼尾滩今峡州宜都县界
 通鉴隋杨素引舟师下三峡军至流头滩戚欣守狼
 尾滩地势险峭素击败之郡县志硖州远安县江有
卷十三 第 26a 页 WYG0312-0200a.png
 狼尾滩水经江水又东流头滩注云其水峻激奔暴
 袁崧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宜
 都记曰渡流头滩百里得宜昌县(分夷道很/山所立也)江水又
 东径狼尾滩(在峡州/西北)而历人滩(注云袁崧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
 (峭其石作人/形因名人滩)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曰/黄牛滩)祝氏(镒/)曰晋
 之伐吴王浚自梁益以践荆门杜预自襄阳以侵沅
 湘隋之取陈秦王由山南以掠汉口杨素由巴东以
 趋三峡
卷十三 第 26b 页 WYG0312-0200b.png
荆门 安蜀城
 通典峡州陈为重镇荆门将仲肃据之宜都县界安
 蜀城将顾觉镇之夷陵县界(郡县志荆门山在峡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陈)
 (章昭达传太建二年征萧岿于江陵周兵于峡/下南岸筑垒名曰安蜀城昭达攻其城降之)倪氏
 曰桓温经理中原先平李势刘裕削平燕秦先取谯
 纵故蜀于天下形势最重孙氏以蜀先亡也王浚顺
 流而下而吴亡陈以蜀先为隋有也杨素顺流而下
 而陈亡本朝先平孟昶然后南唐不能以自立故蜀
卷十三 第 27a 页 WYG0312-0200c.png
 于东南形势尤重(唐许绍传江之南有安蜀城地直/夷陵荆门城峙其东皆峭险处萧)
 (铣以兵/戍守)
公安
 陈置荆州隋属江陵总管府
巴陵
 宋置巴陵郡梁兼置巴州隋改岳州
采石
 九域志太平州当涂有采石镇牛渚山陈樊毅言于
卷十三 第 27b 页 WYG0312-0200d.png
 袁宪曰京口采石俱是要地各须锐兵五千金翅三
 百缘江上下以为防备孔范曰长江天堑岂能飞度
 隋韩擒虎袭陷之(自横江宵济采石叶氏曰王浚自/巴丘十四日至牛渚苏峻在历阳)
 (其袭姑孰进慈湖盖由采石而/渡曹彬下李氏亦循用其迹)绍兴三十一年金人
 率大军临西采石杨林渡(初奏言已犯采石而不言/东西朝廷大惊次报已到)
 (杨林而不言杨林渡莫知其在江之南北益惧求当/涂历阳人问杨林所在言杨林西采石之渡口也于)
 (是忧疑/稍定)虞允文督舟师拒敌于东采石却之胡氏曰
 天堑一也有人则险无人则夷王气未尝尽也有人
卷十三 第 28a 页 WYG0312-0201a.png
 则王无人则衰(又见前/牛渚圻)陆务观曰采石一名牛渚与
 和州对岸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本朝
 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林氏曰吴有淮故楚不敢深
 入孙氏陈氏失淮故晋隋得以亡之
京口
 隋贺若弼攻拔京口南齐志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
 江缘江为境吴置幽州牧屯兵在焉(宋高祖以京口/要地去建康密)
 (迩非宗室近/亲不得居之)郡县志润州吴朱方秦改丹徒建安十
卷十三 第 28b 页 WYG0312-0201b.png
 四年孙权自吴治丹徒号曰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
 迁都建业于此为京口镇按京者绝高丘也人力所
 为者公孙瓒易京是也非人力所及者荥阳京索是
 也今地名徐陵即此京非人力所为也京上郡城城
 前浦口即是京口吴志孙策使孙何领兵屯京地又
 云魏臧霸以轻船袭徐陵即吴时京城徐陵丹徒其
 实一也吴晋以后皆为重镇咸和中郗鉴自广陵镇
 于此为侨徐州所治升平二年徐州刺史北镇下邳
卷十三 第 29a 页 WYG0312-0201c.png
 京口常有留局(后徐州寄治建业又为/南兖州后又为南徐州)隋置州(城东/有润)
 (浦因名北固山在丹徒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
九江
 隋蕲州总管王世积以舟师出九江隋志九江郡置
 江州曾氏曰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东陵巴陵也则
 九江不在寻阳朱文公曰汉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
 所谓江州者实武昌郡之柴桑县后以江北之浔阳
 并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
卷十三 第 29b 页 WYG0312-0201d.png
 浔阳之名后又因浔阳而改为江州实非古九江地
 也(胡氏晁氏皆以九江为洞庭水经九江在下隽县/此正荆州之地与禹贡合汉志沅渐潕辰序酉澧)
 (湘资水皆合洞/庭而北入于江)
湓城 峡口
 唐志江州有湓城戍浔阳县本湓城郡县志陈大建
 二年征江陵周军于峡口岸筑垒名安蜀城以备陈
 又隋伐陈陈将顾觉戍此(元和郡县志下牢镇在夷/陵县西二十八里隋于此)
 (置峡州杜甫峡口诗开/辟多天险防虞一水关)
卷十三 第 30a 页 WYG0312-0202a.png
五湖
 越语注今太湖也(虞翻云太湖有五道吴录云周行/五百馀里故名五湖郡县志太湖)
 (在苏州吴县西南五十里/湖中有山一名洞庭山)水经注江南东注于具区
 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塘湖(洮湖一名/长塘湖)太湖上湖射
 贵湖滆湖也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山海经浮/玉之山北)
 (望具/区)史记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
 太湖东岸五湾太史公云登姑苏望五湖(河渠书于/吴则通渠)
 (三江/五湖)
卷十三 第 30b 页 WYG0312-0202b.png
 
 
 
 
 
 
 
 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