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312-015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一  宋 王应麟 撰
  三国形势考上
春秋下阳不言虢虎牢不系郑地有所必据城有所必
守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大易之训也作三国形势考
   蜀汉重镇
通典蜀以汉中兴势白帝并为重镇
汉中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312-0157b.png
 郡县志后汉末张鲁据汉中改为汉宁郡曹公讨平
 之蜀先主破夏侯渊遂有其地为重镇魏延蒋琬姜
 维相继屯守唐为兴元府(治南/郑县)黄权曰若失汉川则
 三巴不振杨洪曰汉中益州咽喉若无汉中则无蜀
 矣水经汉水又东黑水注之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
 暮宿黑水通典汉中故城在南郑县东北华阳国志
 序秦资其富用兼天下汉祖阶之奄有四海陈孔璋
 曰汉中地形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赵开曰汉中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312-0158a.png
 之地后可据而安前可恃而进胡文定公曰魏人都
 许不恃方城而守襄阳蜀人都益不恃剑门而守汉
 中吴人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荆渚(真氏曰古之为/国者必有重臣)
 (以当阃外之寄蜀以孔明/驻汉中吴以陆逊守荆渚)
马鸣阁道
 魏徐晃传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
 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太祖曰此阁道汉中
 之险要喉咽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寰宇记/马鸣阁)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312-0158b.png
 (在利州/昭化县)水经注袖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
 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武侯与兄瑾
 书云前赵子龙(云/)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
 百馀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
 水大而急不可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
 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芝/)
 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绿崖与伯苗相闻
 而已后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案旧修路/者无复水中柱)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312-0158c.png
 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刻石/言永)
 (平中司隶杨厥所开/盖因石牛道而广之)蜀都赋曰岨以石门门在汉中
 之西褒中之北(郡县志褒水源出兴元府褒城县西/衙岭川褒城本汉褒中县褒斜道一)
 (名石牛道张良令汉王烧绝栈道即此蔡泽谓应侯/曰君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类要利州马鸣阁魏)
 (武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
阳平关
 通典在兴元府褒城县西北曹公征张鲁至阳平鲁
 使弟卫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馀里乘险夜袭破之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312-0158d.png
 先主进兵汉中屯阳平关姜维表后主分护阳安关
 口(阳安疑/即阳平)周地图记褒谷西北有古阳平关水经沔
 水又东径白马戍南注云浕水南径张鲁治东水西
 山上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
 关(吴贺邵曰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张/莹汉南记曰蜀有阳平江关白水为三关)
定军山
 在兴元府西县东六十里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
 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312-0159a.png
 侯渊水经注沔阳故城萧何所筑南对定军山(诸葛/武侯)
 (遗令葬/其山)郡县志西县本汉沔阳县地十道记武乡谷
 在南郑县孔明受封之地
沔水 汉水
 职方氏荆州其川江汉(黄氏曰江水自夷陵而下为/州界东流会于彭蠡汉水自)
 (房陵以下为州界/东南至汉阳入江)郡县志汉水经南郑县去县一百
 步水经及注大江出岷山(茂/州)东南在蜀郡氐道县江
 水出峡历荆门江陵华容至江夏沙羡县(鄂/州)西北沔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312-0159b.png
 水从北来注之沔水出武都沮县(兴州今/沔州)东狼谷中
 汉水出鲋嵎山沔水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
 者也(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东径沔阳
 (兴元/府)南郑西城(金/州)锡县襄阳南过宜城县(襄阳/府)鄀县
 (郢/州)石城竟陵(复/州)又东南与阳口合至江夏沙羡县北
 南入于江庾仲雍云沔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汉水
 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通典兴元府金牛县
 有嶓冢山禹导漾水至此为汉水亦曰沔水颜师古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312-0159c.png
 云汉上曰沔李氏曰四渎惟江最大江发于岷径夔
 荆达扬而入于海此江之原也(易氏曰考元和志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
 (远在西徼在/松州之境)外自蜀而言江之外其水有七出于绵
 之神泉曰绵水出于什邡之章洛山曰洛水分流于
 永康之湔堰者湔水绵水自绵竹紫岩山径德阳入
 雒洛水自什邡入雒湔水径导江崇宁九陇濛阳亦
 入雒三水皆合于雒自雒径怀安简资富顺至泸与
 江水会总曰内水发源于江油之清川径绵潼遂东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312-0159d.png
 至于合曰涪水发源于沔之青泥岭径大安利阆果
 至合于涪水会曰嘉陵水发源于小巴岭径巴蓬之
 伏虞西南以至于渠曰巴水出万顷池径明通又至
 渠与巴水合曰渠水巴渠二水既合径广安新明至
 合于嘉陵涪水会以达于渝而江始大此七水与江
 别合之大略也若分流出夷中入中国以附于江者
 有三曰青衣曰羊山曰马湖青衣出来山径严道洪
 雅夹江而下羊山出铁豹岭径汉源出嘉定之南与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312-0160a.png
 青衣水合入于江马湖自夷都流至叙亦入于江又
 有出于郡邑之山泽者则自岷峨而下沿流以至于
 夔不胜其众其大者如盛山之万顷池则酾流有四
 一入于渠三入于夔惟汉水出嶓冢与江分流由汉
 金趋襄至江夏大别山始与江合此蜀众水接连荆
 楚源流之大略也胡文定公曰欲固上流必保汉沔
汉乐二城
 蜀志建兴七年诸葛武侯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312-0160b.png
 汉乐二城通鉴筑汉城于沔阳乐城于成固二县属
 汉中郡沔阳今兴元府西县成固今城固县通典故
 西乐城在西县西南武侯所立甚险固(舆地广记城/固县蜀改为)
 (乐/城)水经沔水又东径西乐城北(注云在山上周三十/里城侧有谷谓之容)
 (裘谷道通益州诸葛武侯筑晋梁州刺史杨亮守之/为苻坚所败后刺史姜守潘猛亦居此城东容裘溪)
 (注之水左有故城凭山即崄四面/岨绝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姜维传初先主留
 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禦外敌敌若来攻使不
 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312-0160c.png
 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禦敌不
 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
 二城使敌不得入平旦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
 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
 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
 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水经注华阳/国志曰蜀以)
 (城固为/乐城县)
兴势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312-0160d.png
 郡县志洋州兴道县本汉城固县地后魏分置兴势
 县治兴势山上唐武德元年置洋州贞观二十三年
 改兴道县兴势山在县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诸葛武
 侯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即此山后
 主延熙七年将军王平守之魏将曹爽等攻不克即
 今兴道县通典今县城即后魏傥城郡因自然陇势
 形似盆缘外险内有大谷为盘道上数里及门水经
 汉水又东径小城固南注云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312-0161a.png
 曰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汉水又东右会
 洋水(自城固南城南入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入十里洋州东北至京兆府六百四十里)
骆谷 子午谷 黄金谷
 唐地理志洋州兴道县有骆谷路南口曰傥谷北口
 曰骆谷黄金县有子午谷路京城前直子午谷郡县
 志傥谷一名骆谷在兴道县北三十里按骆谷在长
 安西南骆谷关在京兆府盩厔县(今属凤/翔府)西南一百
 二十里武德开骆谷道以通梁州在今关外九里贞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312-0161b.png
 观四年移于今所骆谷道汉魏旧路也南通蜀汉(魏/曹)
 (爽伐蜀诸军入骆谷三百馀里不得前进骆谷路在/今洋州西北二十里州至谷四百二十里晋司马勋)
 (出骆谷破赵咸壁于/悬驹去长安二百里)黄金水出黄金县西北百亩山
 黄金谷去县九里其谷水陆艰险语曰山水艰阻黄
 金子午魏曹爽由骆谷伐蜀蜀将王平拒之于兴势
 张旗帜至黄金谷谓此山也故铁城在县西北八十
 里城在山上险峻故以铁为名氐帅杨难当寇汉川
 令薛健据黄金戍姜宝据铁城宋遣梁州刺史萧思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312-0161c.png
 话攻拔之驿即子午道也旧道在今金州安康县界
 (梁王神念以旧道缘山避水桥梁多毁/别开乾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舆地广记骆
 谷路通长安(唐德宗僖宗幸/兴元皆出此)通典黄金戍在黄金县
 西北八十里张鲁所筑(南接汉川北枕古道险固之/极黄金县乾德四年省入真)
 (符/县)洋有子午骆谷饶风关为蜀门户(国家于骆谷口/置石佛堡子午)
 (谷口置阳岭寨西城路置渭门寨分水寨皆备禦之/要魏张合由子午欲攻汉中曹真从子午道南入汉)
 (顺帝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注子午/道平帝时王莽通之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三秦
 记曰长安正南山名秦岭谷名子午郡县志子午谷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312-0161d.png
 在京兆府长安县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关
 魏遣钟会统十万馀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趋汉
 中晋桓温伐秦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今洋州东二十
 里曰龙亭此入子午谷之路至谷六百六十里唐广
 德二年盗窜伏南山子午等五谷(颜氏曰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
 (道者名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为/子午道水经注直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蜀志王平
 传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水经汉水又
 东径小大黄金南注云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312-0162a.png
 有黄金戍傍山依峭崄折七里氐掠汉中岨此为戍
 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一城在山下崄峻故以金
 铁名汉中记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类
 要黄金县在川东北百三十里黄金戍在县西北八
 十里(薛氏曰金房南蔽夔峡西接梁洋荆梁之/间一控扼也国初征蜀尝由此以袭夔州)
白帝(永安/)
 通典夔州为蜀重镇先主败于夷陵退屯白帝改为
 永安其后吴将全琮来袭不克(奉节县有白帝/城本汉鱼复县)郡县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312-0162b.png
 志永安宫在奉节县东七里先主改鱼复为永安白
 帝山即州城所据也与赤甲山接初公孙述殿前井
 有白龙出因号白帝城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里因江
 为池东临瀼溪唯北一面小差逶迤羊肠数转然后
 得上水经江水东径鱼复县故城南注故鱼国左传
 楚伐庸鱼人逐之是也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
 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甲山其平处南北相去八
 十五丈东西十七丈又东傍瀼溪即以为隍西南临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312-0162c.png
 大江吴朱绩传密书结蜀使为并兼之虑蜀遣阎宇
 将兵五千增白帝守张氏曰武侯之治蜀也东屯白
 帝以备吴南屯夜郎以备蛮北屯汉中以备魏(后汉/注鱼)
 (复县故城在今夔州人复县北赤/甲城是西魏改人复唐更名奉节)
八阵图
 郡县志在夔州奉节县西七里寰宇记在县西南七
 里荆州图副云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周回四
 百十八丈中有诸葛武侯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312-0162d.png
 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
 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
 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盛弘之荆州记云
 垒西聚石为八行(鱼复县西聚细石/为垒方可数百步)行八聚聚间相
 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八阵及
 垒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桓温
 伐蜀经之以为常山蛇势此盖意言之(苏氏曰八行/为六十四蕝)
 水经江又东径诸葛亮图垒南薛氏曰图之可见者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312-0163a.png
 三一在沔阳之高平旧垒(郡县志在兴元府西县东/南十里武侯垒门石为图)
 一在新都之八阵乡(郡县志在成都府新都县北十/九里寰宇记在县北三十里弥)
 (牟镇李膺益州记云稚子阙北五里武侯八阵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方一丈高三尺)
 一在鱼复永安宫南江滩水上(洞当中黄龙腾鸟飞/折冲虎翼握机衡阵)
 (之法本诸吴方圆牝牡冲/方罘置车轮雁行之制)蔡氏曰八阵有二一在鱼
 复(石碛迄/今如故)一在广都(土垒今已残/破不可考)世传风后握机文
 则鱼复图之注马隆八阵赞又握机文之注成都图
 经云八阵凡三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在弥牟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312-0163b.png
 者一百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在棋盘市者二百五
 十有六下营法也(南市一名棋盘市/武侯阵营基也)兴元志西县亦
 有之则八阵凡四薛氏曰汉都肄已有孙吴六十四
 陈窦宪尝勒八阵击匈奴晋马隆又用八陈以复凉
 州陈协持白虎幡以武侯遣法教五营士是则武侯
 之前既有八陈后亦未尝亡也今有马隆握奇图赞
 其传起于风后严从曰武侯所习风后五图也桓温
 云是常山蛇势徒妄言耳常山蛇者法出孙子谓之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312-0163c.png
 率然盖高直阵也(水经注沔阳定军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营东即八阵图也遗基)
 (略在难识殷芸小说于/汉中积石作八阵图)杜牧注孙子云数起于五而
 终于八今夔州诸葛武侯以石纵横八行布为方阵
 奇正之出皆生于此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
 彼此相用循环无穷也诸葛出斜谷以兵少但能正
 用六数今盩厔司竹园乃有旧垒司马以四十万步
 骑不敢决战盖知其能也通典后魏柔然犯塞刁雍
 上表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禦寇之方后周信州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312-0163d.png
 旧治白帝陆腾徙之于八阵滩北洪氏曰八阵魁六
 十有四重易之卦也却月魁二十有四作易之画也
 画起于圆而神故却月之形圆卦定于方以知故八
 阵之体方方居前而圆居后卦自画始方自圆生也
 壁门直袤曲折翼其傍则阴阳二物握奇则有虚一
 之象李靖问对太宗曰六花阵法出何术靖曰臣所
 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
 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312-0164a.png
 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耳太宗曰内圆外方何
 谓也靖曰方生于正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
 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
 则变化不乱八阵为六武侯之旧法
   魏重镇
通典魏东自广陵寿春合肥沔口西阳襄阳重兵以备
吴西自陇西南安祁山汉阳陈仓重兵以备蜀
广陵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312-0164b.png
 通典今之扬州春秋时属吴左传吴城䢴沟以通江
 淮是也秦属九江郡汉属荆国更属吴景帝更名江
 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后汉为广陵郡魏为重镇(文/帝)
 (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留辽)
 (屯江/都)嘉平后属吴(孙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东晋末以广陵
 控扼三齐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宋兼置南兖
 州治此北齐曰东广州复曰南兖州后周为吴州隋
 初为扬州又为江都郡唐初为兖州后改为䢴州又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312-0164c.png
 改为扬州秦氏曰凡称扬州者东汉指历阳或寿春
 或曲阿中原自魏至周指寿春或合肥江左自吴至
 陈指建业或会稽隋唐五代乃指广陵广陵在二汉
 时为吴国江都广陵国广陵郡宋为南兖州北齐为
 东广州后周为吴州唐初亦为䢴州其为扬州自隋
 始也郡县志广陵在江都县北四里州城正直其上
 大江西北自六合县界流入晋祖逖击楫中流自誓
 之所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馀里今阔十八里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312-0164d.png
 (城本吴王濞所筑当吴魏时广陵下邳九江江夏四/郡边魏皆与魏为交争之地 合渎渠在江都县东)
 (二里本吴掘䢴沟以通江淮之水路也夫差自广陵/城东南筑䢴城下掘深沟谓之䢴江亦曰刋沟自江)
 (东北通射阳湖今谓之/官河亦谓之山阳渎)
寿春
 水经淮水东流与颍口会东北流径寿春县故城西
 通典寿春郡后汉扬州刺史领郡六治于此魏曰淮
 南郡仍扬州为重镇母丘俭诸葛诞为刺史镇于此
 诞城在寿春县东一里邓艾行陈颍已东至寿春且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312-0165a.png
 田且守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数百里无复
 人居晋平吴其人各还本复立为淮南兼置扬州(领/郡)
 (十八治/于此)东晋亦为重镇晋伏滔正淮论云寿扬南引
 汝颍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北接梁宋平
 途不过七百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
 阻内保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舒六之贡利
 尽蛮越元帝永昌中豫州刺史祖约自谯还镇于此
 后或治江北或治江南无定所宋义熙十一年刘义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312-0165b.png
 庆又镇此齐兼置豫州为重镇(高帝遣垣崇祖镇寿/阳谓曰寿春贼之所)
 (冲深为之备魏大将王肃送刘昶兵二十万掩/至败还高闾曰寿阳盱眙淮阴淮南之本原也)永元
 初守将裴叔业以城降魏(后魏曰/扬州)梁武普通七年克
 之置南豫州后降魏陈大建五年复得寿阳为豫州
 隋改寿州寿春县东晋改寿阳今县东四十馀里宋
 殷琰筑四垒于此今安丰军古寿春也其城筑自楚
 考烈王徙都而经始焉南北剖分为疆场战争之地
 谢玄肥水之阳却苻秦百万之师刘仁瞻坚壁自守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312-0165c.png
 周世宗攻之三年不能下世宗不能久处淮南盖仁
 瞻当其冲会寿州不守不可越之而有淮南唐氏曰
 自古天下裂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吴不得淮南
 而邓艾理之故吴并于晋陈不得淮南而贺若弼理
 之故陈并于隋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
 得自保矣南齐志寿春淮南一都之会地方千馀里
 有陂田之饶汉魏扬州所治北拒淮水(周氏曰自晋/至宋皆以寿)
 (阳为重魏寇少至则淮泗诸郡坚守以待救援大至/则发民而归寿阳盖寿阳不陷则魏兵虽深入垂瓠)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312-0165d.png
 (终忧援兵之突至又前有彭城故为守易齐既择人/以守寿阳又有胊山在其东故守亦非难郡县志其)
 (地城临淝水北有八公山在南即/淮水自东晋至今常为要害之地)
合肥
 郡国志九江郡合肥县(后汉注故城/在今庐州北)郡县志庐州本
 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汉分淮南置庐江郡后汉庐
 江在皖建安中曹公谓刘馥可任以东南之事以为
 扬州刺史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合肥县西二
 里故城是也建安二年张辽守之孙权帅十万师攻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312-0166a.png
 围辽以八百人破之明帝青龙元年满宠都督扬州
 诸军镇于此请于合肥县西北三十里立新城(表曰/合肥)
 (城南临江湖北达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军/救之尚先破贼大军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兵救)
 (甚难宜移城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立城/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从之)权自出欲
 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乃上岸曜兵
 明年又至新城无功而还诸葛恪围城亦不克魏明
 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
 于三城之下地有所必争也合肥晋亦为重镇(梁改/合州)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312-0166b.png
 (隋改/庐州)合肥县本汉旧县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应/劭)
 (曰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淮合乾道新城记云魏/筑二垒于白渡港亦号合肥城非今州城也合肥志)
 (云新城在合肥县西北之新城乡何承天曰曹孙之/霸才均智侔江淮之间不居者数百里魏舍合肥退)
 (保新城吴城江陵移入南岸濡须之戍家停羡溪王/基传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
 (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
沔口
 文聘传与夏侯尚围江陵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
 当一队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聘坚守不动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312-0166c.png
 追击破之通典沔口建安十五年文聘为江夏太守
 镇焉吴军屡攻不拔魏初有之青龙后属吴即今汉
 阳郡舆地广记汉阳军汉阳县本安陆县地汉属江
 夏东晋置沌阳县隋置汉津县属复州改曰汉阳唐
 属沔州废属鄂州周置汉阳军汉入江处谓之沔口
 汉末魏及吴人皆以为重镇(吴嘉禾三年陆逊诸/葛瑾屯江夏沔口)
 陶侃传王贡击侃督护郑攀于沌阳又败朱伺于沔
 口齐张冲传梁王出沔口围鲁山城郡县志鲁山一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312-0166d.png
 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山前枕蜀江北带
 汉水汉水一名沔水西自汊川县界流入(禹贡汉至/大别南入)
 (于江蔡氏曰大别/入江在今汉阳县)水经注鲁山左即沔水口沔左有
 却月城(荆州记沌阳县至沔/口水北有却月城)沙羡县治也黄祖所守
 (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郡县志却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周/回)
 (一里八十/步高六尺)黄祖所守处(汉阳图经云梁武帝筑汉口/城以守鲁山三国以前多称)
 (汉而不言沔三国以后多称沔而不言汉汉沔一水/南都赋注曰汉水源出陇西经武都至武关山历南)
 (阳界出沔/口入江)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312-0167a.png
西阳 石阳
 郡县志黄州魏为重镇黄初中吴先扬言欲畋江北
 豫州刺史满宠度其必袭西阳先为之备孙权闻之
 退还西阳故城在黄冈县东南一百三十里(舆地广/记黄冈)
 (本汉西/陵县地)汉县属江夏(晋为西阳国齐置齐安郡隋置/黄州光州光山县本汉西阳县)
 (寰宇记故西阳城在光/州出山县西二十里)石阳故城在黄陂县西二十
 三里吴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即此黄陂县刘表
 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使黄祖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312-0167b.png
 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后周置/黄陂县)白沙关西至大
 关六十里在黄州西二百四十里北至光州界二十
 五里大活关东北至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安州澧山
 关一百里在县北二百里穆陵(唐志作/木陵)关在麻城县
 西北八十八里(在穆陵/山上)阴山关北至光州殷城县(省/入)
 (固/始)二百里在州东北二百十里水经江水左径赤鼻
 山南又东径西阳郡南(江水东径积布山南即西阳/寻阳二郡界也蕲州广济县)
 (有积布山晋志魏文分汝南立弋阳郡治西阳今光/州光山县晋为弋阳郡治黄州黄冈县晋属弋阳郡)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312-0167c.png
 (寰宇记晋永嘉后始移西/阳置故邾城上流五里)
襄阳
 郡县志襄州荆豫二州之域于周诸国则谷邓鄾卢
 罗若之地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汉以
 南为南郡(今荆/州)后汉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置襄
 阳郡自赤壁之败魏失江陵而荆州都督治无常处
 吴将诸葛瑾陆逊皆数入其境自羊公镇襄阳吴不
 复入东晋侨立南雍州(西魏改襄州因/州南襄水为名)襄阳去江陵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312-0167d.png
 陆道五百里势同辅车无襄阳则江陵受敌自东晋
 庾翼为荆州刺史将事北伐遂镇襄阳北接宛洛跨
 对樊沔为荆郢之北门代为重镇襄阳县本汉旧县
 属南郡在襄水之阳扬豫都督王昶言今屯宛去襄
 阳三百馀里有急不足相赴遂徙屯新野(今邓州穰/县司马懿)
 (曰襄阳水陆之冲禦/寇要地不可失也)通典魏徐晃守之蜀将关羽攻
 不下(关羽攻樊城遣别将围襄阳晋庾亮曰襄阳北/接宛许南阻汉水庾翼曰襄阳荆楚之旧西接)
 (益梁与关陇指斥北去洛河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险峻水路流通转运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312-0168a.png
 (以保据上流水经注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胡氏曰襄阳上流门户北
 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欲退守江左
 则襄阳不如建邺欲进图中原则建邺不如襄阳欲
 禦强寇则建邺襄阳乃左右臂也(后汉郡国志注荆/州记曰襄阳旧楚)
 (之北津从襄阳渡江经南阳出方关是周郑晋卫之/道其东津经江夏出平睪关是通陈蔡齐宋之道)

 郡县志襄州临汉县本汉邓县古樊城仲山甫之国
 也县城南临汉水魏曹仁处樊蜀将关侯围樊会汉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312-0168b.png
 水暴长乃以舟师攻之故邓城在县东北二十二里
 邓塞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水阻一小山
 号曰邓塞魏常于此治舟舰以伐吴陆士衡表称下
 江汉之卒浮邓塞之舟谓此也舆地广记襄阳府邓
 城县后置樊城县后周省唐改安养曰临汉复改邓
 城有樊城镇(曹操救樊驻军摩陂摩陂在颖川郏县/今颍昌府郏县魏明帝改陂曰龙陂城)
 (曰龙/城)
柤中 沮中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312-0168c.png
 吴志赤乌四年朱然围樊诸葛瑾取柤中朱然传赤
 乌五年征柤中注襄阳记曰柤中在上黄界(上黄县/宋初属)
 (襄/阳)去襄阳一百五十里魏时夷王梅敷兄弟部曲万
 馀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𨻳沔二谷中土地
 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
 中九年复征柤中(音/租)郡县志柤山在襄州南漳县(汉/临)
 (沮/县)东北一百八里朱然诸葛瑾从沮中乘山险道北
 出柤中去襄阳城百五十里盖以地山相近因名或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312-0168d.png
 云司马宣王凿八叠山开路于此停租(通典南漳县/有地名柤中)
 (吴朱然/屯处)宋何承天曰襄阳之屯民居星散晋宣王谓
 宜徙沔南以实水北曹爽不用果亡沮中(沮中即今/襄阳南沮)
 (水左右地地理志房陵东山沮水所出至郢入/江水经注枝江县旧治沮中后移出百里洲)郑獬
 襄州宜城县木渠记曰木渠襄沔旧记所谓木里沟
 者也出于中庐之西山拥𨻳水走东南四十五里径
 宜城之东北而入于沔后汉王宠守南郡复凿蛮水
 与之合于是溉田六千馀顷至曹魏时夷王梅敷弟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312-0169a.png
 兄于其地聚民万馀家据而食之谓之柤中故当时
 号柤中为天下膏腴吴将朱然尝两提精兵争其地
 不得
陇西 南安
 晋志陇西郡治襄武(唐渭/州县)南安郡治豲道(唐渭州/陇西县)
 经注豲道豲戎邑也汉灵帝别为南阳郡通典渭州
 秦置陇西郡以居陇坻之西为名汉分立南安郡魏
 置镇守在此邓艾曰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312-0169b.png
 彼专为一我分为四(陇西县汉豲道地立南安郡于/此隋改为县舆地广记巩州陇)
 (西县本襄武县地旧有陇西县/在襄武之东置南安郡后废)
狄道
 通典兰州魏为重镇蜀将姜维攻狄道不克狄道县
 秦汉旧县宋熙宁五年置熙州
汉阳
 晋志天水郡汉明改汉阳治上邽通典凉州领郡十
 治于此魏为重镇晋分为天水及武阳两郡兼置秦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312-0169c.png
 州领郡六治于此唐为秦州(秦国始封之邑今郡有/秦亭秦国是也诸葛武)
 (侯云率益州之/众出秦川谓此)
段谷
 通典秦州上邽县有段谷水姜维为邓艾破于此水
 经注藉水又东合段溪水出西南马门溪东北流苏
 氏曰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
 以坐縳
斜谷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312-0169d.png
 魏曹真以汉人数入请由斜谷伐之诏司马懿溯汉
 水由西城与真会汉中诸将或欲由子午谷或欲由
 武威陈群谏曰斜谷阻险转运有钞截之虞汉志右
 扶风武功县斜水出衙领山北至郿入渭续汉志武
 功县(今郿/县也)有斜谷注西征赋注曰褒斜谷在长安西
 南南口褒北口斜百七十里其水南流西都赋右界
 褒斜注梁州记曰万石城溯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
 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水经渭水东径武功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312-0170a.png
 县北注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注之水出县西南衙领
 山北历斜谷径五丈原东郡县志凤翔府郿县城亦
 曰斜城城南当斜谷因以为名(五丈原在郿县/西南二十五里)
陈仓
 水经注陈仓县有陈仓山(在县南/十里)山上有宝鸡祠(今/凤)
 (翔府宝/鸡县也)荣氏开山图注伏羲徙治陈仓陈仓水出陈
 仓山下东南流注于渭水又东与阳溪合上承斜水
 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北届陈仓入渭诸葛武侯与兄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312-0170b.png
 瑾书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
 军者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砍治此道以向
 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郡县志陈仓
 城魏太和中将军郝昭所筑武侯进兵攻距二十馀
 日引去今城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
 城是郝昭筑(水经注今滠水对/城是与昭相禦处)通典今县东二十里
 故城是(三交城在宝鸡县四十六里司马懿与武侯/相距所筑西京赋陈宝鸣鸡在焉三秦记太)
 (白山南有/陈仓山)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312-0170c.png
祁山
 郡县志祁山在成周长道县东十里(长道熙宁六年/属岷州今西和)
 (州/)汉水径其南有诸葛武侯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草
 盖武侯所植也(本汉上/禄县地)水经注祁山在嶓冢之西七
 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汉水径其南城南三里
 有武侯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武侯所植也
 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
 山九州之名岨武侯表言祁山去沮五百有民万户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312-0170d.png
 魏牵招传孔明在祁山遣使连结轲比能比能至故
 北地石城与相首尾郡县志木马山在利州景谷县
 西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出祁山木牛流马于此造
 作因以名之(六合掌运图祁山堡在西和州长道镇/图经云祁山去秦之天水县三十里山)
 (围六七里/高数十丈)
黎阳
 汉属魏郡水经注黎侯国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
 水径其东今黎山东北有县故城山在城西城凭山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312-0171a.png
 岨河本属卫州端拱元年建通利军后为浚州有黎
 阳山大伾也寰宇记以为黎侯寓卫居之故县得名
 述征记黎阳城西袁谭城城南又有一城曹公攻谭
 所筑(杜牧曰黎阳距白马津三十里舆地广记开德/府临河县汉黎阳县地隋析黎阳置五代属澶)
 (州/)
官渡
 郡国志荥阳有鸿沟水文颖曰于荥阳下引河东南
 为鸿沟即官渡水也后汉注官渡即古之鸿沟在今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312-0171b.png
 郑州中牟县(今属开/封府)北官渡口是也水经注莨荡渠
 左径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径曹公垒北有
 高台谓之官渡台在中牟城北世又谓中牟台袁绍
 临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垒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
 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绍旧营遗基并
 存(郡县志官渡台亦名曹公台在中牟县北十二里/裴松之北征记曰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渡袁)
 (曹垒尚/存焉)
白马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312-0171c.png
 后汉注县属东郡今滑州白马县也故城在今县东
 (括地志白马故城在滑州/卫南县西南二十四里)白马山在县东北三十四
 里津与县取此山为名水经注黎阳东岸有故城竹
 书纪年梁取枳道与郑鹿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
 故台谓之鹿鸣台又谓鹿鸣城(郡县志在白马县北/三十里王玄谟自滑)
 (台走/鹿鸣)亦曰鹿鸣津又曰白马济津之东南有白马城
 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袁绍攻刘延于
 白马即此处寰宇志黎阳县(浚/州)东黎阳津一名白马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312-0171d.png
 津澶州临河县有白马城郡县志白马故关在卫州
 黎阳县东一里五步(白马津即此地后改名黎阳津/此白马津之北岸慕容德徙滑)
 (台至黎阳津冰合夜济改为天桥津高齐移石济关/于此造桥改名白马关周世宗北征命学士为文祭)
 (白马祠秉笔者疑其所出访于尹拙/拙历数郡国祠白马者凡十馀处)
延津
 左传注陈留酸枣县北有延津郡国志注酸枣即郑
 廪延之地水经河水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河
 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注石勒号/为灵昌津)又右径滑台城(注/城)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312-0172a.png
 (即郑廪延邑下有延津春秋传孔悝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廪延南故城即卫之平阳亭今人谓)
 (此津为/延寿津)郡县志延津在卫州卫县西二十六里曹公
 遣于禁度河守延津即此地延津即灵昌津也在滑
 州灵昌县东北二十二里左传廪延曹公北救刘延
 至延津皆此津也(舆地广记开封府酸枣县有延津/唐志卫州新乡县东南有故延津)
 (关卫县熙宁六年省为镇入黎阳新乡省为镇入汲/县晋载记石勒赴金墉济自大堨先是流澌风猛军)
 (至冰泮清和勒以为神/灵之助命曰灵昌津)
潼关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312-0172b.png
 郡县志在华州华阴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
 (左传晋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注云华阴县东潼关)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
 名关又云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冲关(水经/注潼)
 (激关山因/谓潼关)按秦函谷关在汉弘农县即灵宝县(陜/州)西
 南十二里故关是也今大路在北本非衿束之要汉
 武元鼎三年杨仆为楼船将军本宜阳人(今福/昌县)耻居
 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徙关于新安帝从之即新安
 县(河南/府)东一里函谷故关是也初平二年董卓胁献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312-0172c.png
 帝西幸长安出函谷关自此已前其关并在新安至
 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马超于潼关是中间徙于今所
 (通典云国之巨/防史官阙载)今历二处而至河潼上跻高隅俯视
 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
 蒲关六十馀里河山之险逦迤相接自此西望川途
 旷然盖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通典本名冲关河/自龙门南流冲激)
 (华山东故/以为名)黄巷坂在虢州阌乡县西北二十五里即
 潼关路也水经注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312-0172d.png
 谓之黄巷坂东出通谓之函谷关岸高道狭车不得
 方轨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今河之西有曹公
 垒潘岳西征赋溯黄巷以济潼(灌水注之北流径通/谷亦谓通谷水东北)
 (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或说因水以名/吕氏曰安禄山黄巢之入长安因潼关失守)书放牛
 桃林之野注云在华山东(山海经夸父之山其北林/名曰桃林广围三百里)
 三秦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西京赋注桃林/在阌乡南谷中)
 地道记汉弘农函谷关有桃林寰宇记自陜州灵宝
 县已西至潼关皆是也(隋置桃林县唐更名灵宝/县西南境即古桃林之野)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312-0173a.png
 考古函谷关在陜州灵宝县西南潼关在华州华阴
 县自潼关至函谷历陜华二州之地俱谓之桃林塞
 苏氏曰曹公既灭二袁吕布刘表欲遂取江东而不
 克既破马超韩遂欲并举巴蜀而不果
荥阳汴水
 地理志卞水在荥阳县西南水经汳水出阴沟于浚
 仪县北注阴沟即蒗荡渠也汳受旃然水丹泌乱流
 于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南丰曾氏曰昔禹于荥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312-0173b.png
 泽下分大河为阴沟出之淮泗至浚仪西北复分二
 渠其后或曰鸿沟始皇疏之以灌魏郡者是也或曰
 浪宕渠自荥阳五池口来往鸿沟者是也或曰浚仪
 渠汉明帝时循河流故渎作渠渠成流注浚仪者是
 也或曰石门渠灵帝时于敖城西北累石为门以遏
 渠口者是也石门渠东合济水与河渠东注至敖山
 之北而兼汴水又东至荥阳之北而旃然之水东流
 入汴荥阳之西有广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间小涧中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312-0173c.png
 东流而出济水至此乃绝桓温将通之而不果者晋
 太和之中也刘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而岸善溃塞
 裕更疏凿以漕运者义熙之间也皇甫谊发河南丁
 夫百万开之起荥泽入淮千有馀里更名之曰通济
 渠者隋大业之初也裴耀卿言江南租船自淮南北
 溯鸿沟转相输纳于河阴含嘉太原等仓凡三年运
 米七百万石者唐开元之际也后世因其利焉太宗
 尝命张洎论著其兴凿漕运之本末如此宋至道之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312-0173d.png
 间也苏氏曰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世谓隋炀帝始
 通汴入泗禹时无此水道以疑禹贡之言此特学者
 考之不详禹贡九州之末皆记入河水道而淮泗独
 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应尔意其必开此道以通
 之其后或为鸿沟或为官渡或为汴上下百馀里间
 不可必知然皆引河水而注之淮泗也晋王浚伐吴
 杜预与之书曰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
 还都王浚舟师之盛古今绝伦而自汴溯河可以班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0312-0174a.png
 师则汴水之大小当不减于今又足以见秦汉魏晋
 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薛氏曰禹贡扬州贡路/自江顺流入海又自淮)
 (泗入菏溯泲入河传谓吴王夫差始通邗沟以禹贡/考之淮南虞夏之间无水道也易氏曰扬之贡在北)
 (者可径达淮泗在南者邗沟未开无道入淮必沿/江海以达淮泗至淮泗则与徐州同贡以达于河)
 山陈氏曰汉末河入于汳(即汴/字)灌注兖豫永平中导
 汳自荥阳别而东北至千乘入于海而河于是故渎
 在新渠之南水经注所谓绝河而受索自此始隋开
 皇中因汉之旧导河于汳大业初合河索为通济渠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0312-0174b.png
 别而东南入于淮而故道竭今于畿为白沟于宋为
 沙于单为石梁于徐为汳而入于南清(南清故/泗也)郡县
 志汴渠在河南府河阴县南二百五十步本汉荥阳
 县地(即古莨荡渠河/阴后属孟州)九域志汴水古通济渠也(郡县/志汴)
 (州浚仪县琵琶沟水西自中牟县界流入通济渠隋/炀帝欲幸江都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即莨宕)
 (渠/也)
故市 乌巢
 袁氏辎重万馀乘在故市乌巢郡县志故市城在郑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0312-0174c.png
 州管城县西北三十里晋地理志乌巢在酸枣县东
 南水经济渎东径酸枣县之乌巢泽北注泽在酸枣
 之东南(酸枣本秦旧县属陈留郡隋开/皇十六年属滑州今属开封府)
邓塞
 郡县志邓塞故城在襄州临汉县(本汉邓县地/今邓城县)东南
 二十二里南临宛水阻一小山号曰邓塞昔孙文台
 破黄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装治舟舰以伐吴陆士
 衡表称下江汉之卒浮邓塞之舟谓此也(故邓城在/县东北二)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0312-0174d.png
 (十二/里)今按陆士衡辩亡论魏氏浮邓塞之舟下汉阴
 之众(注水经注曰邓塞者即邓城东北小山因之以/为邓塞汉阴汉水之南也庄子曰子贡南游于)
 (楚过汉阴九域志/谷城县有邓塞镇)
 苏氏曰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
 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
 量而无取天下之才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
 
 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