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312-009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鉴地理通释卷七   宋 王应麟 撰
  名臣议论考
古之谋国者知天下之大势图事揆策规画先定无言
不酬今自乐毅而下著于篇
   乐毅对伐齐
乐毅为魏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遂委质为臣当是
时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
卷七 第 1b 页 WYG0312-0090d.png
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
王争重为帝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
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
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
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
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
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
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
卷七 第 2a 页 WYG0312-0091a.png
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
徇齐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
昌国号为昌国君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
为郡县以属燕唯莒与即墨未服
重丘
 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水经注故重丘
 县(汉属/平原)在德州左传襄二十五年诸侯同盟于重丘
 舆地广记永静军将陵县汉重丘县地隋于重丘故
卷七 第 2b 页 WYG0312-0091b.png
 城置(唐属/德州)庆历七年属永静
观津
 正义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舆地广记观津
 镇本赵地乐毅封于此号望诸君汉为县属信都(初/属)
 (清河外戚传窦后家在观津通典/故城在德州蓨县东北后属冀州)
济西
 正义谓济州已西左传僖三十一年取济西田分曹
 地也水经注春秋庄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京相璠
卷七 第 3a 页 WYG0312-0091c.png
 曰济水自钜野至济北是也苏代曰秦以济西委于
 赵 有济西赵之河东国危
临淄
 青州临淄县古营丘之地城临淄水故曰临淄师尚
 父所封

 今密州莒县故莒国
昌国
卷七 第 3b 页 WYG0312-0091d.png
 正义故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汉齐郡之县
即墨
 今莱州之县故城在县西胶水县南六十里
济上
 济水之上禹贡济东北会于汶孔氏云济与汶合
 济职方氏及汉志说文作泲兖州之川今禹贡从水
 从齐乃字之误当以古文为正(济水出常山郡房子/县赞皇山别是一水)
 (名音同/实异)
卷七 第 4a 页 WYG0312-0092a.png
宁台
 索隐云燕台也括地志元英磨室二宫皆燕宫在幽
 州蓟县西四里宁台之下战国策云历室(通典燕国/都碣石宫)
蓟丘
 正义蓟县西北隅有蓟丘索隐云燕所都之地(今燕/山府)
 (蓟县因丘/以名邑) 地理志蓟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
 也蓟县故燕国召公所封(汉属广阳郡/唐属幽州)
汶篁
卷七 第 4b 页 WYG0312-0092b.png
 正义汶水源出兖州博城县东北原山西南入沛徐
 广云竹田曰篁谓燕之疆界移于齐之汶水(索隐蓟/丘燕所)
 (都之地燕之蓟丘所/植植齐汶上之水)
   萧何韩信论定三秦
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
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萧何諌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
犹愈于死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
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
卷七 第 5a 页 WYG0312-0092c.png
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
 韩信拜大将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
计策信曰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
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
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亡不
残灭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
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
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
卷七 第 5b 页 WYG0312-0092d.png
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
而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
坑秦降卒二十馀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
人痛于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兵莫爱也大王
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
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关中民户知之王失职之蜀民亡不恨者今王举而东
三秦可傅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
卷七 第 6a 页 WYG0312-0093a.png
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二
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令齐赵共击楚彭城汉
兵败散而还信复发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
间以故楚兵不能西信定河东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
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
王会于荥阳(兴元府城固县有韩信台即高帝/置坛设九宾之礼拜信为大将)
汉中
 元和郡县志属楚秦惠文王取汉中地六百里为汉
卷七 第 6b 页 WYG0312-0093b.png
 中郡后汉注故城在今梁州南郑县东北舆地广记
 房金洋州兴元府索隐云在楚之西北汉水南穰侯
 相秦举任鄙为汉中守(吕氏曰鄙之守/边秦之所倚也)沛公王巴蜀
 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今兴元府南郑县(水经注云/耆旧传云)
 (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后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高祖入秦项羽封为)
 (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
 (筑/)汉中地形襟要高帝始基于此用能定三秦先主
 之用蜀倚为重镇(郦商传别将攻旬关西定汉中旬/关洵阳县郡县志通关山在兴元)
卷七 第 7a 页 WYG0312-0093c.png
 (府城固县东北九里汉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此道通关中故名通关山城固故城在县东六)
 (里韩信/所筑)
巴蜀
 秦二郡苴蜀相攻秦使张仪司马错取蜀谯周曰苴
 今之巴郡也正义曰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
 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为雠故
 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张仪伐蜀灭之
 因灭巴(括地志云苴侯都葭萌今利州益/昌县葭萌故城是蜀侯都益州)太史公曰
卷七 第 7b 页 WYG0312-0093d.png
 巴蜀四塞栈道千里唯褒斜绾毂其口(在汉/中)
三秦
 章邯王雍(地理志右扶风舆地广记凤/翔府属雍国天兴县故雍县)都废丘(韦昭/曰即)
 (周犬丘懿王所都秦更名废丘汉更曰槐里括地志/古城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舆地广记京兆府兴)
 (平/县)司马欣王塞(颜氏曰取河华之固为阨塞地理志/京兆左冯翊广记京兆府同州属塞)
 (国/)都栎阳(括地志故城一名万年城在雍州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秦献公城栎阳即此)
 翳王翟(地理志上郡文颖曰本上郡秦所/置项羽更名广记延安府属翟国)都高奴(延/安)
 (府临/真县)法言曰汉创业山南(汉中/也)发迹三秦
卷七 第 8a 页 WYG0312-0094a.png
关中
 韩生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三辅旧事云西以
 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雍录
 云此说未尽颜氏曰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徐广
 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其说是也(史记正/义东有)
 (函谷蒲津西有散关陇山南有峣山武/关北有萧关黄河在四关中故曰关中)
彭城
 徐州之县故大彭国春秋时宋封鱼石吕氏曰或咎
卷七 第 8b 页 WYG0312-0094b.png
 羽不从韩生之计殊不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以羽之暴虽王关中无益也
江南
 项羽纪徙义帝长沙郴县今郴州县
新安
 河南府之县括地志故城在渑池县东二十三里(汉/属)
 (弘/农)
武关
卷七 第 9a 页 WYG0312-0094c.png
 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司马起丰析以临上雒使
 谓阴地之命大夫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杜氏注少
 习商县武关也将大开武关道以伐晋(商县汉属弘/农郡后汉属)
 (京兆晋属上雒郡隋改为商洛/县郡县志商州即晋阴地也)史记货殖传南阳西
 通武关郧关(应邵曰武关秦南关通南阳文颍曰在/析西百七十里郡国志在南阳析县西)
 析今邓州内乡县(地理志汉中长利县有郧/关长利今商州上津县)京相璠
 曰少习楚通上洛阨道也(水经注丹水自商/县东南历少习)郡县志
 武关在商州商雒县东(寰宇记/东南)九十里(括地/志同)即少习
卷七 第 9b 页 WYG0312-0094d.png
 也楚怀王三十年秦昭王遗怀王书愿会武关诈令
 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至则闭执之以归(楚世/家秦)
 (兵出武关攻楚/取析十五城)汉元年八月沛公攻武关入秦(子婴/立三)
 (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三/年五月辕生说汉王出武关)又七国反周亚夫击
 之赵涉说曰从此右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不过差
 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
 而下(战国策即墨大夫见齐王曰鄢郢大夫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武帝纪太初四年冬徙)
 (弘农都尉/治武关)舆地广记商洛县东有少习秦谓之武关
卷七 第 10a 页 WYG0312-0095a.png
 贾谊新书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
 东诸侯也(田禄伯说吴王愿得五万人入武关淮南/王安曰发南阳兵守武关延岑自武关走)
 (南/阳)林氏曰春秋时武关晋地非秦有也秦未得武关
 故不可以制楚穆公之世秦伐鄀与楚争商密商密
 近武关吕氏曰沛公围宛定南阳至丹水还攻胡阳
 攻析郦皆降攻武关入秦引兵绕峣关踰蒉山击秦
 军至蓝田遂西入咸阳此高帝入关所历也王氏曰
 临晋以限东诸侯武关以限南诸侯函谷以限河北
卷七 第 10b 页 WYG0312-0095b.png
 沛公南出轘辕略南阳然后引兵而西则其破武关
 而入秦皆南境也(晋桓温伐秦步兵自浙川趋武关/太康地理志峣关在武关之西法)
 (言或问义帝初矫刘龛南阳项救河北二方分崩一/离一合设秦得人如何曰人无为秦也丧其灵久也)
 (荆州记曰武关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城汉为商县)
陈仓
 县属右扶风舆地广记凤翔府宝鸡县故陈仓故城
 在县东二十里大散关在西南(郡国志注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
 (是/也)
卷七 第 11a 页 WYG0312-0095c.png
河南韩殷
 申阳王河南郑昌王韩司马卬王殷吕氏曰汉王降
 申阳而置河南郡降魏豹而得河东郡虏司马卬而
 置河内郡三河之地皆为汉有矣故告诸侯之辞有
 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之语也
荥阳
 汉属河南今郑州荥阳荥泽二县(故城在荥泽县/西南十七里)
 睢说秦昭王曰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道不
卷七 第 11b 页 WYG0312-0095d.png
 通吕氏曰荥阳成皋自春秋以来常为天下重地由
 秦而上晋楚于此而争霸由秦而下楚汉于此而分
 雌雄天下既定七国淮南衡山之变犹睥眤此地而
 决成败焉东都以后言形埶者及之者鲜矣人事既
 改则地之轻重亦有时而移也(高帝十二年诏陈平/灌婴将十万众屯荥)
 (阳帝以天下新定恐易世之际人心或动摇故以信/臣重兵填南北之冲地理志成皋亦名制荥阳故虢)
 (国则成皋荥/阳皆东虢地)
京索
卷七 第 12a 页 WYG0312-0096a.png
 元和郡县志郑州荥阳县京水出县南平地索水出
 县南三十五里小陉山京县故城县东南二十里即
 郑京城太叔之邑古大索城今县治(左传郑子皮子/太叔劳诸索氏)
 小索城县北四里史记正义京县有大索城小索城
 楚汉战荥阳京索间即此三城蒯通曰楚人起彭城
 转斗逐北至荥阳乘利席胜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
 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应劭曰京县有/大索小索亭)高帝纪与
 楚战荥阳南京索间
卷七 第 12b 页 WYG0312-0096b.png
   郦食其画取楚之策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楚人闻韩信
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韩信方东击齐汉王
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雒以距楚食其
因曰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
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
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
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天乃所以资汉
卷七 第 13a 页 WYG0312-0096c.png
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
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
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
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飞
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埶则天下知所
归矣方今燕赵以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
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
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
卷七 第 13b 页 WYG0312-0096d.png
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从其画复守敖仓而使食其说齐王 辕生说汉王
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
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
等得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
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

 河南府之县地理志东周所居元和郡县志春秋晋
卷七 第 14a 页 WYG0312-0097a.png
 师克巩县本与成皋中分洛水西则巩东则成皋后
 魏并焉尔雅巩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因以为名
成皋
 汉河南之县故虎牢郡县志河南府泛水县(后属/孟州)
 东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皋(隋改曰/汜水)项羽使曹咎守
 之汉王破之成皋故关在县东南二里通典云后汉
 置关春秋襄公二年遂城虎牢十年戍郑虎牢胡氏
 春秋传曰虎牢郑地故称制邑至汉为成皋今为汜
卷七 第 14b 页 WYG0312-0097b.png
 水县岩险闻于天下犹虞之下阳赵之上党魏之安
 邑燕之榆关吴之西陵蜀之汉乐地有所必据城有
 所必守而不可以弃焉者也有是险而不能守故不
 系于郑(地理志注穆天子传云七萃之士生捕虎即/献天子天子畜之东虢号曰虎牢 宋毛德)
 (臣戍虎牢后魏昼夜/攻围二百日乃克)

 河南雒阳县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郡县志故洛阳
 城在县东二十里颜氏曰鱼豢云汉火行忌水故去
卷七 第 15a 页 WYG0312-0097c.png
 洛水而加隹如鱼氏说则光武以后改为雒字
敖仓
 书仲丁迁于嚣诗抟兽于敖(后汉注诗薄狩于敖即/此秦于此筑太仓亦曰)
 (敖庾在今郑州/荥阳县西北)左传晋师在敖鄗之间(二山/名)秦建敖
 仓于成皋(太康地/理志)敖地名在荥阳西北山上临河有
 太仓(孟康/注)吕氏曰荥阳成皋控南北之冲故秦积粟
 于此通典巨桥盈而殷丧成皋溢而秦亡(郡县志敖/山在郑州)
 (荥泽县西十五里宋武北征记秦时筑仓于山上汉/高祖因敖仓傍山筑甬道下汴水河南府河阴县本)
卷七 第 15b 页 WYG0312-0097d.png
 (汉荥阳地三皇山亦曰㟼鄗山上有三城即刘项相/持处括地志云敖仓在荥阳县西十五里石门之东)
 (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
成皋之险
 正义即泛水县山险之道淮南王曰先要成皋之口
 人言绝成皋之道天下不通娄敬曰与项羽战荥阳
 争成皋之口(舆地广记孟州汜水县有故虎牢城有/汜水关东南有成皋故关西南有旋门)
 (故关陆玑洛阳记洛阳四关东/有成皋关在汜水县东南二里)
太行之道
卷七 第 16a 页 WYG0312-0098a.png
 地理志太行山在河内山阳县西北(山阳故城在怀/州修武县西北)
 正义云在怀州河内县(河内县本野王/太行山在西北)北二十五里
 泽州之南羊肠之道也白起攻南阳(河内修/武也)太行道
 绝之范睢曰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山自/孟州)
 (绵亘至/幽州)崔伯阳感山赋云或主或臣建功立业尤显
 闻于后世则有决羊肠之险堑此山之道攻荥阳伐
 韩以威天下应侯为秦昭王之谋也据敖仓之粟杜
 中山之阨使天下知所归者郦食其为汉高祖之谋
卷七 第 16b 页 WYG0312-0098b.png
 也踰此山入射犬破青犊之众杀谢躬于邺以收复
 天下为心者汉光武之谋也济河降射犬之众还军
 敖仓属魏种以河北事然后西向以争天下者魏武
 帝之谋也进据武牢扼其襟要俾窦建德不能踰山
 入上党收河东之地而卒以并天下者唐太宗之谋
 也(郡国志河内野王县有太行山有射犬聚世祖破/青犊舆地广记射犬故城在怀州武德县北蔡泽)
 (谓范睢曰君相秦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口)
飞狐之口
卷七 第 17a 页 WYG0312-0098c.png
 臣瓒曰飞狐在代郡西南正义蔚州飞狐县北百五
 十里有秦汉故郡城西南有山俗号飞狐口文帝纪
 匈奴入上郡云中以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匈奴
 传云汉使三将军军屯北地代屯句注赵屯飞狐口
 后汉王霸与杜茂治飞狐道注云在今蔚州飞狐县
 北通妫州怀戎县即古之飞狐口(晋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
 常山图经云山北四百馀里号飞狐口(舆地广记有/飞狐谷飞狐)
 (关在代国/南四十里)
卷七 第 17b 页 WYG0312-0098d.png
白马之津
 汉白马县属东郡战国策张仪曰决白马之口以流
 魏氏苏代说燕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楚伐魏/决白马)
 (之/口)高诱曰白马津名水经注河过黎阳县南为白马
 津津之东南有白马城唐滑州黎阳津即此也今属
 滑州白马县本卫之曹邑(黄河去外城十二步州郡/县志白马故关在卫 黎)
 (阳县东一里郦食其说高祖曰杜白马之津即此地/后更名黎阳津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白马县北三)
 (十里鹿鸣城之西南隅/通典后魏改为黎阳津)张耳陈馀从白马渡河刘贾
卷七 第 18a 页 WYG0312-0099a.png
 击楚度白马津入楚地(颜氏曰即今滑/州白马县河津)袁绍遣颜良
 攻刘延于白马(郡县志白马山在白马县东北三十/二里开山图曰有白马群行山上悲)
 (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津与县盖取此/山为名 慕容德改黎阳津为天桥津)
历城
 今齐州县汉属济南田广罢历下兵即其地
武关(见前/)
 朱氏(黼/)曰汉楚自彭城之后割鸿沟之先汉惟京索
 一胜其他二战每战辄败不特楚之兵威如飘风暴
卷七 第 18b 页 WYG0312-0099b.png
 雨非汉所能遏而汉之视楚如羔豚之畏貔虎自南
 郑以来虽决策东乡之计定于韩信明其为贼之义
 发于董公捐金以间其君臣之谋颛于陈平说布使
 叛楚捐关东地以与信越之义筹之随何张良而其
 所以疲楚之力而分其埶者犹未之讲也独辕生进
 说使楚力分而汉休息迄用之以平天下若生之策
 所谓多方以误之亟肄以(阙/字)之者欤高帝自得是(阙/十)
 (一/字)而南彭越破薛公下邳羽于是弃成皋而东高帝
卷七 第 19a 页 WYG0312-0099c.png
 破终公成皋羽于是复引兵而西羽拔荥阳犹(阙/字)
 版也而汉之诸将已入其心腹烧其积聚矣羽不得
 已又揭揭而东羽方顿兵大梁分师援齐而汉之大
 兵已破其枭将拔取成皋矣羽不得已又踯躅而西
 岁月未久奔走不宁智勇无几前后受敌以一国之
 兵而分应数十以一人之力而奔命四方此其所以
 坐困欤 或曰汉取天下其征伐次叙大抵如秦秦
 人先据咸阳以为形胜之埶乃取巴蜀以为富饶之
卷七 第 19b 页 WYG0312-0099d.png
 本遂用范睢远交近攻之策先灭韩魏次及楚及赵
 及燕然后并齐以一天下高祖始居巴蜀由蜀而取
 三秦然后韩信引兵取魏取赵取燕取齐与高祖会
 垓下以挫羽而灭之大抵先易而后难先小而后大
 先据形势而后进取此用兵之道也
   贾谊论封梁淮阳
谊上疏曰陛下所以为蕃捍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
阳代二国耳代北边匈奴与强敌为邻能自完则足矣
卷七 第 20a 页 WYG0312-0100a.png
而淮阳之比大诸侯廑如黑子之著面适足以饵大国
耳不足以有所禁禦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
如猬毛而起以为不可故蔪去不义诸侯而虚其国择
良日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毕以为王而天下安今
淮南地远者或数千里越两诸侯而县属于汉其吏民
繇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
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
其势不可久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
卷七 第 20b 页 WYG0312-0100b.png
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
而都淮阳梁起于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阳包陈以南揵
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捍
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无山东之忧矣文
帝于是从谊计乃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
高阳得大县四十馀城徙城阳王喜为淮南王抚其民
景帝立三年而吴楚赵与四齐王合从举兵西乡京师
梁王捍之卒破七国
卷七 第 21a 页 WYG0312-0100c.png
淮阳
 高帝夷彭越分梁地为二国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
 淮阳王文四年徙代王武为淮阳王通典汉淮阳郡
 故城在陈州宛丘县西南

 高帝诏曰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
 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
 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
卷七 第 21b 页 WYG0312-0100d.png
 文帝以代王入即位后分代为两国立子武为代王
 参为太原王四年徙参为代王尽得故地都晋阳如
 故括地志并州太原地名大明城即古晋阳
雒阳上东门
 颜氏云东面最北出门曰上东门雒阳十二门李尤铭上
 东少阳厥位在寅水经注建春门即上东门也晋曰建阳

 文十二年武徙梁七国反先击梁棘壁梁王城守睢
卷七 第 22a 页 WYG0312-0101a.png
 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
 为限不敢过而西 按睢阳今应天府宋城县括地
 志州南二里外城中本汉睢阳县张许守一城捍天
 下蔽遮江淮即此地也棘壁即左传大棘括地志大
 棘故城在宋州宁陵县西南七十里(宁陵属/拱州)
新郪
 地理志汝南之县春秋文十六年盟于郪丘应劭云
 秦伐魏取郪丘汉兴为新郪苏秦说魏曰南有新郪
卷七 第 22b 页 WYG0312-0101b.png
 则非汉改是名也(按郡国志新郪建初四年徙宋公/于此水经注颍水东南径宋公县)
 (故城北/郪丘也)后汉郭竟封郪侯注新郪县属汝南郡故城
 在今颍州(今顺/昌府)汝阴县西北郪丘城是也

 古陈国舆地广记陈州宛丘县楚顷襄王自郢徙都
 焉陈胜据陈自立为张楚汉高帝置淮阳国
泰山
 今袭庆府奉符县本汉博县有泰山
卷七 第 23a 页 WYG0312-0101c.png
高阳
 郡县志高阳故城在汴州雍丘县西南二十九里高
 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陈留风俗传高阳在雍
 丘西南(今开封府/雍丘县)郦生陈留高阳人沛公至高阳传
 舍徐广云今在圉县耆旧传云圉高阳乡(郡国志圉/有高阳亭)
 舆地广记圉县故城在雍丘县东南
淮南
 文十二年城阳王喜王淮南故地十六年复王故城
卷七 第 23b 页 WYG0312-0101d.png
 阳而立厉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之
   邓禹说光武
邓禹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禹进说
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
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
诸将皆庸人掘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
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
崩离析形埶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
卷七 第 24a 页 WYG0312-0102a.png
今之计莫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
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
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及王郎起兵光武
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
乐阳从至广阿光武舍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禹曰天
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
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
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光武悦
卷七 第 24b 页 WYG0312-0102b.png
   邳肜对光武
世祖北至蓟会王郎兵起使其将徇地所到县莫不奉
迎唯和戎信都坚守不下肜闻世祖从蓟还失军欲至
信都乃先使五官掾张万督邮尹绥选精骑二千馀匹
缘路迎世祖军肜寻与世祖会信都世祖虽得二郡之
助而兵众未合议者多言可因信都兵自送西还长安
肜廷对曰议者之言皆非也吏民歌吟思汉久矣故更
始举尊号而天下向应三辅清宫除道以迎之一夫荷
卷七 第 25a 页 WYG0312-0102c.png
战大呼则千里之将无不捐城遁逃虏伏请降自上古
以来亦未有感物动民其如此者也又卜者王郎假名
因势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况明公奋二郡之
兵扬向应之威以攻则何城不克以战则何军不服令
失此而归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堕损威重非
计之得者也若明公无复征伐之意则虽信都之兵犹
难会也何者明公既西则邯郸埶成民不肯捐父母背
成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亡逃可必也世祖善其言而
卷七 第 25b 页 WYG0312-0102d.png
止即日拜肜为后大将军和戎太守如故使将兵居前
北至堂阳(范蔚宗论曰邳肜之廷对其为几/乎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斯近之矣)
邺 蓟
 相州临漳县本汉邺县 蓟县汉属广阳国今幽州
 (燕山/府)
信都
 冀州信都县汉为信都国治光武自蓟还闻信都独
 为汉拒邯郸即驰赴之任光为太守开门迎谒
卷七 第 26a 页 WYG0312-0103a.png
乐阳
 县属常山郡
广阿
 县属钜鹿郡舆地广记赵州隆平县本广阿后汉注
 故城在象城县西北(象城本朝/改隆平)
和戎
 东观记王莽分钜鹿为和戎郡居下曲阳以邳肜为
 卒正按钜鹿郡下曲阳汉都尉治今祁州鼓城县(常/山)
卷七 第 26b 页 WYG0312-0103b.png
 (郡上曲阳今中山府曲/阳县有上故此云下)世祖徇河北至下曲阳肜举
 城降
邯郸
 县属赵国时王郎据邯郸(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尽)今属县磁
 州
堂阳
 县属钜鹿今冀州南宫县堂阳镇(在堂水/之阳)
   诸葛孔明对昭烈
卷七 第 27a 页 WYG0312-0103c.png
先主屯新野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
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扶大义于
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狓猖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谓计将安出亮荅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
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
克绍以弱为彊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
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
卷七 第 27b 页 WYG0312-0103d.png
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
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
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
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夷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
卷七 第 28a 页 WYG0312-0104a.png
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百姓孰敢不簟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新野 隆中
 新野县属南阳郡唐省入邓州穰县 汉晋春秋诸
 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
 中
荆州
卷七 第 28b 页 WYG0312-0104b.png
 刺史初治汉寿(武/陵)后治南郡(江/陵)南齐志云中平末王
 睿始治江陵部郡七(刘表传云/荆州八郡)刘表为牧开土遂广
 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 汉沔左氏传楚
 国汉水以为池注云汉水出武都至江夏南入江水
 经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地理志东汉水受氐
 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 南海诗江汉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左传楚奄征南海 吴会吴郡
 会稽郡永建四年分会稽为吴郡吴志朱桓部伍吴
卷七 第 29a 页 WYG0312-0104c.png
 会二郡庄子释文云浙江为吴会分界是也 巴蜀
 汉地理志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
益州
 刺史初治雒部郡九属国三刘焉为牧徙治绵竹(汉/川)
 (县/)又徙治成都璋其子也张鲁据汉中取巴郡
宛洛
 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
 (宛县今邓/州南阳县)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通典云襄阳北
卷七 第 29b 页 WYG0312-0104d.png
 接宛洛高纪沛公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雒阳东军
 不利略南阳郡围宛城陈恢见沛公曰宛大郡之都
 也连城数十
秦川
 天水郡秦州秦始封之邑水经注秦水出大陇山秦
 谷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秦亭秦仲所封
 也高纪汉王从故道袭雍(故道凤州/梁泉县)孔明出祈山(岷/州)
 (长道县岷州/今西和州)斜谷(兴元府/褒城县)姜维欲乘虚向秦川出骆
卷七 第 30a 页 WYG0312-0105a.png
 谷(凤翔府/盩厔县)此自蜀攻秦之路
   王朴平边策
周世宗即位献平边策曰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
失幽并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术当失之时君闇
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
于僭大不制而至于滥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
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
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
卷七 第 30b 页 WYG0312-0105b.png
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
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
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
同心力彊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
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
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攻取之道
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
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
卷七 第 31a 页 WYG0312-0105c.png
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彊弱
攻虚击实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
怯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
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
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
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
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
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
卷七 第 31b 页 WYG0312-0105d.png
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彊兵攻力已竭气已丧不足
以为边患可为后图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
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是时世宗锐意征伐
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
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
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
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兵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
德以为先唯翰林学士陶榖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与
卷七 第 32a 页 WYG0312-0106a.png
朴皆言用兵之策朴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以知朴
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
遂决意用之欧阳公曰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
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高平
 县属泽州秦破赵于长平即此地显德元年次泽州
 及刘旻战于高原败之追及于高平又败之
卷七 第 32b 页 WYG0312-0106b.png
吴江北诸州
 显德三年南征五年克淮南十四州以江为界(扬楚/泗滁)
 (和光黄舒蕲/庐寿海泰濠)扬泰滁和寿濠泗楚光海等州已为周
 有李景献庐舒蕲黄
桂广
 南汉据四十七州桂广其都会也世宗平江北刘晟
 遣使修贡为楚人所隔
岷蜀
卷七 第 33a 页 WYG0312-0106c.png
 显德二年伐蜀克秦成阶凤
幽并
 石晋献十六州于契丹(瀛莫幽涿檀蓟顺蔚/朔云应新妫濡武寰)显德六
 年北伐取瀛莫定三关(益津关为霸州瓦桥关/为雄州淤口关上置寨)舒噜
 谓周所取皆汉故地不足顾十四州之地皆可取矣
 世宗疾功志不就自太原以北十州(通典十二/州有隆蔚)入于
 刘旻(忻代岚石宪/麟并汾沁辽)显德元年攻太原不克
 苏文忠公曰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卷七 第 33b 页 WYG0312-0106d.png
 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
 侯见高皇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
 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
 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
 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
 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张宣公曰萧何为相之初首
 荐韩信为大将而三秦之计遂定此得为相用人之
 体
卷七 第 34a 页 WYG0312-0107a.png
 
 
 
 
 
 
 
 
卷七 第 34b 页 WYG0312-0107b.png
 
 
 
 
 
 
 
 通鉴地理通释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