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312-003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鉴地理通释卷三   宋 王应麟 撰
  历代州域总叙下
   唐十道
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武德/元年)又置都
督府以治之(七/年)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
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至十三年定
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
卷三 第 1b 页 WYG0312-0030b.png
昌又增州二县六其后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踰
阴山西抵大漠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
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
千九百一十八里(会要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宝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
六典云一曰关内道古雍州之境今京兆华同岐邠陇
泾宁坊鄜丹延庆盐原会灵夏丰胜绥银凡二十有二
州焉东拒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之山北边沙漠其名
山有太白九嵏吴山岐山梁山泰华之岳在焉其大川
卷三 第 2a 页 WYG0312-0031a.png
有泾渭灞浐厥赋绢绵布麻厥贡代赭盐山角弓龙须
席苁蓉野马皮麝香远夷则控北蕃突厥之朝贡焉二
曰河南道古豫兖青徐四州之境今河南府陜汝郑汴
蔡许豫颍陈亳宋曹滑濮郓济齐淄徐兖泗沂青莱登
密海凡二十有八州焉东尽于海西距函谷南濒于淮
北薄于河名山则有三崤少室砥柱蒙山峄山嵩岱二
岳在焉大川则有伊洛汝颍沂泗之水淮济之渎厥赋
绢絁绵布厥贡䌷絁文绫丝葛水葱藨心席瓷石之器
卷三 第 2b 页 WYG0312-0031b.png
远夷则控海东新罗日本之贡献焉三曰河东道古冀
州之境今太原潞泽晋绛蒲虢汾慈隰石沁仪岚忻代
朔蔚云凡十有九州焉东距常山西据河南抵首阳太
行北边匈奴其名山则有雷首介山霍山嵉(当作/崞)山其
大川有汾晋及丹沁之水厥赋布襧厥贡扇龙须席
墨蜡石英麝香漆人蔘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
今怀卫相洺邢赵恒定易幽莫瀛深冀贝魏博德沧棣
妫檀营平安东凡二十有五州焉东并于海南迫于河
卷三 第 3a 页 WYG0312-0031c.png
西距太行恒山北通榆关蓟门其名山有林虑白鹿封
龙井陉碣石之山常岳在焉其大川有漳淇呼沲之水
厥赋绢绵及丝厥贡罗绫平䌷丝布绵䌷凤翮苇席墨
远夷则控契丹奚靺鞨室韦之贡献焉五曰山南道古
荆梁二州之境今荆襄邓商复郢隋唐岐归均房金夔
万忠梁洋集通开壁巴蓬渠涪渝合凤兴利阆果凡三
十有三州焉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据商华
之山其名山有嶓冢熊耳巫峡铜梁荆山岘山大川则
卷三 第 3b 页 WYG0312-0031d.png
有巴汉沮淯之水厥赋绢布绵厥贡金漆蜜蜡蜡烛钢
铁芒消麝香布交梭白縠细纻绫葛䌽纶兰千六曰陇
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境今秦渭成武洮岷叠宕河兰鄯
廓凉丼肃瓜沙伊西北庭安西凡二十有一州焉东接
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其名山有秦
岭陇坻西倾朱圉积石合黎崆峒三危鸟鼠同穴其大
川则有洮水弱水羌水河渎及休屠之泽在焉厥赋布
麻厥贡麸金砺石棋石蜜蜡蜡烛毛毼麝香白氎及鸟
卷三 第 4a 页 WYG0312-0032a.png
兽之角羽毛皮革远夷则控西域胡戎之贡献焉七曰
淮南道古扬州之境今扬楚和滁濠寿庐舒蕲黄沔安
申光凡十有四州焉东临海西抵汉南拒江北距淮其
名山有八公灊大别霍山罗山涂山其大川有滁肥之
水巢湖在焉厥赋絁绢绵布厥贡交梭纻絺孔雀熟丝
布青铜镜八曰江南道古扬州之南境今润常苏湖杭
歙睦衢越婺台温明括建福泉汀宣饶抚虔洪吉郴袁
江鄂岳潭衡永道邵澧朗辰饰(志末/见)锦施南溪思黔费
卷三 第 4b 页 WYG0312-0032b.png
业巫夷播溱珍凡五十有一州焉东临海西抵蜀南极
岭北带江其名山有茅山蒋山天目会稽四明天台括
苍缙云金华大庾武夷庐山而衡岳在焉其大川有浙
江湘赣沅澧之水洞庭彭蠡太湖之泽厥赋麻纻厥贡
纱编绫纶蕉葛綀麸金犀角鲛鱼藤纸朱砂水银零陵
香远夷则控五溪之蛮九曰剑南道古梁州之境今益
蜀彭汉绵剑梓遂普资简陵邛眉雅嘉荣泸戎黎茂龙
扶文当松静柘翼悉维巂姚凡三十有三州焉东连牂
卷三 第 5a 页 WYG0312-0032c.png
柯西界吐蕃南接群蛮北通剑阁其名山有峨眉青城
鹤鸣岷山其大川有涪雒及西汉之水江渎在焉厥赋
绢绵葛纻厥贡麸金罗绫绵䌷交梭弥牟布丝葛麝香
羚羊犛牛角尾远夷则控西河群蛮之贡献焉十曰岭
南道古扬州之南境今广循潮漳韶连端康冈恩高春
封辩泷新潘雷罗儋崖琼振桂昭富梧贺龚象柳宜融
古严容藤义窦禺白廉绣党牢岩郁林平琴邕宾贵横
钦浔瀼笼田武澄安南驩爱陆峰汤苌福禄庞凡七
卷三 第 5b 页 WYG0312-0032d.png
十州焉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其名山有黄岭
及郁水之灵洲焉其大川有桂水郁水厥赋蕉纻落麻
厥贡金银沈香甲香水马翡翠孔雀象牙犀角龟壳𪓟
鼊䌽藤竹布其远夷则控百越及林邑扶南之贡献焉
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
(天宝二载以州为郡乾元元年复以郡为州十十/道山川考在后 地理志羁縻府州八百五 六)
   二十四都督
百官志景云二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察刺史以下善恶
卷三 第 6a 页 WYG0312-0033a.png
扬益并荆四州为大都督汴兖魏冀蒲绵秦洪润越十
州为中都督皆正三品齐鄜泾襄安潭遂通梁夔十州
为下都督从三品当时以为权重难制罢之唯四大都
督府如故置十道按察使道各一人通典太极初并益
荆扬为四大都督府开元十七年加潞州为五焉其馀
都督定为上中下等(上都督府五中都督府/十三下都督府十六)六典潞扬
益荆幽为大都督府凉秦灵延代兖梁安越洪潭桂广
戎福为中都督府夏原庆丰胜营松洮鄯西雅泸荗巂
卷三 第 6b 页 WYG0312-0033b.png
姚夔黔辰容邕为下都督府(五代会要按十道图大都/督府八灵陜幽扬潞魏镇)
(徐/)
   十五道
通典开元二十一年分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捡察非
法京畿(治西京城/内今京兆)都畿(治东都/今河南)关内(多以京/官遥领)河南(治汴/州)
河东(治蒲/州)河北(治魏/州)陇右(治鄯/州)山南东(治襄/州)山南西(治/兴)
(元/)剑南(治成/都)淮南(治扬/州)江南东(治苏/州)江南西(治洪/州)黔中
(治黔/州)岭南(治广/州)地理志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
卷三 第 7a 页 WYG0312-0033c.png
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采
访使捡察如汉刺史之职天宝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
陇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然举唐之
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
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通典汉/之东境)
(玄菟乐浪今为东夷之地汉之西境燉煌/今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则汉为戎胡所据)开元二十八
年户部帐凡郡府三百二十八县千五百七十三(旧纪/天宝)
(元年郡府三百六十二县一千五百二十八通/鉴从唐历会要统纪天宝元年州三百三十一)通典开
卷三 第 7b 页 WYG0312-0033d.png
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三都)及都督都护府
之外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同华岐/蒲四州)其馀为六雄(郑陜汴/绛怀魏)
(六/州)十望(宋亳滑许汝晋洺虢卫/相十州六典有汾无亳)十紧(后入紧者多/不复具列)及上
中下之差六典安东平营檀妫蔚朔忻安北单于代岚
云胜丰盐灵会凉肃丼瓜沙伊西北庭安西河兰鄯廓
叠洮岷扶柘维静悉翼松当戎茂巂姚播黔驩容为边
州凡三都之县在城内曰京县城外曰畿县又望县有
八十五焉其馀为上中下县(通典赤六畿八十二望七/十八紧百十一上四百四)
卷三 第 8a 页 WYG0312-0034a.png
(十六中二百九十六下五百五十/四 六等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凡天下之上镇二十
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五上戍十一中戍八十六下
戍二百三十五(会要军四十府六百三十四镇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三十五)
   十节度
通鉴天宝元年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
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安西节度抚宁
西域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
昆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
卷三 第 8b 页 WYG0312-0034b.png
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朔方节度捍禦突厥治灵州兵
六万四千七百人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禦突厥治
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治幽州
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
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陇右节度备禦吐蕃治鄯州兵七
万五千人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治益州兵三
万九百人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治广州兵万五千
四百人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东
卷三 第 9a 页 WYG0312-0034c.png
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凡镇
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通典节度使十经略守捉
使三边方有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节度使自景
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
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通鉴景云元年十月以薛讷为/幽州经略节度大使节度之名)
(自此/始)会要永徽已后除都督带使持节即是节度使景
云二年始有节度之号兵志云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
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
卷三 第 9b 页 WYG0312-0034d.png
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若卢龙军一
东军等守捉十一曰平卢道横海北平高阳经略安塞
纳降唐兴渤海怀柔威武镇远静塞雄武镇安怀远保
定军十六曰范阳道天兵大同天安横野军四岢岚等
守捉五曰河东道朔方经略丰安定远新昌天柱宥州
经略横塞天德天安军九三受降丰宁保宁乌延等六
城新泉守捉一曰关内道赤水大斗白亭豆卢墨离建
康宁寇玉门伊吾天山军十乌城等守捉十四曰河西
卷三 第 10a 页 WYG0312-0035a.png
道瀚海清海静塞军三沙钵等守捉十曰北庭道保大
军一鹰娑都督一兰城等守捉八曰安西道镇西天成
振威安人绥戎河源白水天威榆林临洮莫门神策宁
边威胜金天武宁曜武积石军十八平夷绥和合川守
捉三曰陇右道威戎安夷昆明宁远洪源通化松当平
戎天保威远军十羊灌田等守捉十五新安等城三十
二犍为等镇三十八曰剑南道岭南安南桂管邕管容
管经略清海军六曰岭南道福州经略军一曰江南道
卷三 第 10b 页 WYG0312-0035b.png
平海军一东牟东莱守捉二蓬莱镇一曰河南道此自
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其诸城镇守捉皆有使而
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后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
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景云而后
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及安
禄山反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庆绪
及史思明父子继起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
之师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
卷三 第 11a 页 WYG0312-0035c.png
皆除节度使(吕氏曰开元文武迭用不久任不兼领不/遥授自天宝分置十节度致渔阳之变安)
(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馀小
者犹兼三四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及其末朱
全忠以梁兵李克用以晋兵更犯京师而李茂贞韩建
近据岐华其他大镇南则吴浙荆湖闽广西则岐蜀北
则燕晋而梁盗据其中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
(方镇表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常倚镇兵其亡亦终/以此六典云天下节度有八一曰关内朔方二曰河东)
(三曰河北幽州四曰河西五曰陇右六曰剑南七曰碛/西八曰岭南陆宣公云开元天宝间控禦西北两蕃唯)
卷三 第 11b 页 WYG0312-0035d.png
(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而已通典云天宝初折冲府五/百九十三镇二百四戍三百九十三关二十七王彦威)
(云至德迄元和天下观察者十节度者二十有九防禦/者四经略者三尹氏云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
(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者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者以河北之弱也崔氏云肃宗以河朔之地裂三镇擅)
(地自有其国/卒移于方镇)藩镇传魏博传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
复乱更四姓传十世有州七成德更二姓传五世至王
承元入朝明年王庭凑反传六世有州四卢龙更三姓
传五世至刘总入朝六月朱克融反传十二世有州九
淄青传五世而灭有州十二沧景传三世至程权入朝
卷三 第 12a 页 WYG0312-0036a.png
十六年而李全略有之至其子同捷而灭有州四宣武
传四世而灭有州四彰义傅三世而灭有州三泽潞传
三世而灭有州五(张氏曰唐之治由藩镇之未专地也/唐之弱由藩镇之彊盛也唐之亡由)
(藩镇之/削减也)按百官志诸王拜节度大使者皆留京师(副大/使知)
(节度事者正节度也开元四年亲/王始遥领十六年宰相始遥领)贞元十四年贾耽上
十道录凡三十一节度十一观察与防禦经略以守臣
称使者共五十元和八年李吉甫上郡县图自京兆府
至陇右道凡四十七镇(十四年横海乌重胤奏所领德/棣景三州各还刺史职事在州)
卷三 第 12b 页 WYG0312-0036b.png
(兵并以刺史领之其后河北诸镇惟横海最为/顺命由重胤处之得宜程子曰赵普便是此策)
   河北二十四郡
颜真卿传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玄宗始闻乱
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考之六典河内郡(怀/)
汲郡(卫/)邺郡(相/)广平郡(洺/)钜鹿郡(邢/)赵郡(赵/)恒山郡(恒/)
博陵郡(定/)上谷郡(易/)范阳郡(幽/)文安郡(莫/)河间郡(瀛/)
阳郡(深/)信都郡(冀/)清河郡(贝/)魏郡(魏/)博平郡(博/)平原郡
(德/)景城郡(沧/)乐安郡(棣/)妫川郡(妫/)密云郡(檀/)柳城郡(营/)
卷三 第 13a 页 WYG0312-0036c.png
北平郡(平/)凡二十四(毕炕为广平太守拒安禄山城陷/覆其家二十四郡之忠臣不独平)
(原常/山也)
   天下水泉
六典水部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凡天下水泉三亿
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荒绝域不可得而知
其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也其馀百三十
有五水是为中川(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其千二百五
十有二水斯为小川(郦善长注水经引其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若渭洛汾
卷三 第 13b 页 WYG0312-0036d.png
济漳淇淮汉皆亘达方域唐志水经桑钦撰旧志郭璞
撰通典云水经不详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经/云)
(寿张光武更名临济安帝更名湖陆章帝更名永安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今考经云武侯垒诸葛)
(武侯也又云魏兴安阳县魏兴郡魏分汉中所立也又/改信都从长乐晋太康五年事也又云河水北薄骨律)
(镇城元魏镇名也然则水经非后汉人所撰钦桑/钦君长汉成帝时人见儒林传隋志不言桑 撰)程子
曰唐土德少河患本朝火德多水灾
   六都护
会要都护府有六单于安西安北为大都护安南安东
卷三 第 14a 页 WYG0312-0037a.png
北庭为中都护汉武开西域宣帝始置都护唐关内道
单于(龙朔三年曰云中麟德元/年更名秦汉云中郡地)安北(贞观二十一年曰/燕然龙朔三年曰)
(瀚海总章二年更名治中受降/城徙丰胜二州境又徙天德军)陇右道安西(贞观十四/年置治西)
(州徙/龟兹)北庭(本庭州长/安二年置)河北道安东(总章元年置治平壤/徙辽东故城又徙新)
(城又徙平州又/徙辽西故城)岭南道安南(本交州调露元年改治交/阯宝历元年徙宋平县)
开元四年亲王始遥领大都护(府之政以副/大都护主之)地理志自
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
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
卷三 第 14b 页 WYG0312-0037b.png
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
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今录招降开置之目以见其盛
其后或臣或叛经制不一不能详见突厥回纥党项吐
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
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
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
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
卷三 第 15a 页 WYG0312-0037c.png
者为州五十一𨽻岭南者为州九十二又有党项州二
十四不知其𨽻属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龟兹毗沙(本于/阗国)焉耆疏勒为四镇(咸亨元年罢四镇曰/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长寿二年复四镇曰/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丰胜灵夏朔代为河曲六州(鲁丽/含塞)
(依契为/六胡州)广桂容邕安南为岭南五府(亦曰/五管)天宝后王官
之戍北不踰河西止秦邠
   五代所有州
梁唐晋汉周皆以藩镇更为帝职方考梁初天下别为
卷三 第 15b 页 WYG0312-0037d.png
十一国南有吴浙荆湖闽汉西有岐蜀北有燕晋而朱
氏所有七十八州以为梁庄宗初起并代取幽沧有州
三十五其后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
灭梁岐王称臣又得其州七同光破蜀已而复失惟得
秦凤阶成四州而营平二州陷于契丹其增置之州一
(寰/)合一百二十三州以为唐石氏入立献十有六州于
契丹(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而得蜀金州又增置之州一
(威/)合一百九州以为晋刘氏之初秦凤阶成复入于蜀
卷三 第 16a 页 WYG0312-0038a.png
隐帝时增置之州一(解/)合一百六州以为汉郭氏伐汉
十州入于刘旻世宗取秦凤阶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
又增置之州五(济滨雄/霸通)而废者三(衍武/景)合一百一十八
州以为周(军不在焉五代置军六皆寄/治于县隶于州故不别出)
   宋二十三路
太祖受周禅凡州府军监一百三十九县六百六十一
(军监始自置属/县与州府并列)建隆元年始以知州易方镇乾德二年
诏阶成二州直𨽻京师始不以支郡尽𨽻节度使荆南
卷三 第 16b 页 WYG0312-0038b.png
来朝平湖南蜀广江南开宝九年有州二百九十七县
一千八百六太平兴国二年尽罢节镇所领支郡三年
陈洪进钱俶献地四年平太原李继捧来朝而后混一
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陜西淮
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东广西咸平
四年分川峡为四路(益梓/利夔)天圣八年分江南为东西仁
宗初有路十八总府州军监三百二十二县一千二百
六十二地东南皆至海西尽巴僰北际中山东西六千
卷三 第 17a 页 WYG0312-0038c.png
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康定二年
分陜西为四路(秦凤泾渠/环庆鄜延)庆历八年分河北为四路(定/州)
(高阳真/定大名)皇祐三年分淮南为东西(扬/庐)熙宁五年分京西
为南北陜西又分永兴建熙河并前四路为六路(元丰/四年)
(建兰/会路)六年分河北为东西八年删定九域图更名九域
志总二十三路(京东东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东/河北西陜西永兴秦凤河东淮南东淮)
(南西两浙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梓利夔福建广南东广南西)京府四(开封应/天河南)
(大/名)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军二十七监四县一千一百
卷三 第 17b 页 WYG0312-0038d.png
三十五九年两浙分东西路自熙宁始务开拓种谔取
绥州韩绛取银州王韶取熙河章厚取懿洽谢景温取
徽诚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广源元丰李宪取兰州沈括
取葭芦四寨元符王赡取青唐邈川龙支崇宁王厚复
湟鄯迄于重和建州军不可胜纪最后建燕山云中两
路而中夏板荡矣自建炎南守舆地登于职方者东薄
明粤南斥琼崖西尽岷嶓北极淮汉盖仅当舜十二州
之三汉十三部之四晋十九州之七绍兴十四年分利
卷三 第 18a 页 WYG0312-0039a.png
州路为东西司马公曰自周室东迁王政不行诸侯逐
进凡五百五十年而合于秦秦虐用其民十有一年而
天下乱又八年而合于汉汉为天子二百有六年而失
其柄王莽盗之十有七年而复为汉更始不能自保光
武诛除僭伪凡十有四年然后能一之又一百五十三
年董卓擅朝州郡更相吞噬至于魏氏海内三分凡九
十有一年而合于晋晋得天下才二十年惠帝昏愚群
胡乘衅散为六七聚为二三凡二百八十有八年而合
卷三 第 18b 页 WYG0312-0039b.png
于隋隋得天下才二十有八年炀帝无道九州幅裂八
年而天下合于唐唐得天下一百三十年明皇恃其承
平荒于酒色渔阳窃发四海横流肃代以降方镇跋扈
陵夷至于五代朝成夕败有如逆旅太祖起而拯之东
征西伐太勋未集太宗嗣而成之凡二百二十有五年
然后大禹之迹复混而为一由是观之上下一千七百
馀年天下一统者五百馀年而已欧阳公州名急就章
曰别州自禹郡于秦废置经革难具陈皇家垂统天下
卷三 第 19a 页 WYG0312-0039c.png
定疆理万方承政令近征远贡各有宜或畀吏治或羁
縻九域披图指可知分音比类慎讹疑文差字析极精
微若夫锦居遐裔孤音无比隰集梓泗剑陜涪幽骈声
相附可如类求则有夔绥随果贺播滑达越和何罗连
三前叶其四谓何乃有瓜沙嘉巴凤陇雍宋歙峡合叠
淄资思师化雅华夏密吉蔚悉永郢鼎颍不宜吃讷又
如保邵道赵耀郓信润晋慎凡五声而一韵柳寿茂窦
宥凑宪兖汉简万演海岱解蔡泰爱钦浔金深郴黔蜀
卷三 第 19b 页 WYG0312-0039d.png
濮福睦复陆乃六律而同音七言惟一白泽虢石益德
壁八音相望广象相阆绛奖党宕开莱台怀阶崖雷梅
澧棣冀利济蓟费智郑邓定孟庆应静胜廉潭儋南岚
盐丼嵓至于许汝婺处楚普潞叙古魏惠桂贵遂贝瑞
巂会言过乎九难宣于口于是有岳鄂亳薄洛莫涿朔
廓拓眉黎齐池蕲施伊西夷溪濠曹饶昭韶潮辽交洮
(句右/皆十)邛通龙洪蓬蒙邕同戎忠松笼(句右/十二)连绵澶安
延丹端宣檀驩兰潘田峦湖苏舒滁庐渝泸梧蒲徐鄜
卷三 第 20a 页 WYG0312-0040a.png
扶儒禺(句右皆/十四)秦邠麟汾均陈温春筠辰文循银云勤
岷杭扬江黄常漳康襄房坊商沧洋昌瀼长(句右皆/十六)
青瀛登成明衡彭英琼邢洺泾宁升荥横藤汀兴营平
庭澄(句右二/十四)联章断句不能遽数真定河源以讳不举
若乃物有疑似同音异字则有陵灵原袁府抚乾虔滨
宾融容渭卫全泉绣秀易翼渠衢归妫龚恭汴辨凉梁
祈岐鄯单宿肃磁慈潍维峰封暨丰沂宜及仪乃一号
而三之(音或不同相近/者亦借以足之)剑环恩顺镇霸真雄又音文之
卷三 第 20b 页 WYG0312-0040b.png
两同至于太平郁林万安平琴武安洮阳新定建康二
名虽美远小不彰若监若军四十有六保定信安广信
安肃镇戎保安岢岚火山顺安宁化实控三边其馀琐
琐皆不足言(其后因捡九域图有高富泷当四州/偶遗不录以文句难移不复增入也)晁氏
曰秦隋两世而亡晋两世而乱唯汉唐我宋历年而久
吕氏曰艺祖肇造区夏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藩方强大
犬牙相错异姓封王及带将印者不下数十人虽用赵
普之谋制其钱榖收其精兵敛威福之柄归之公上而
卷三 第 21a 页 WYG0312-0040c.png
举是大柄付之缙绅学士无所疑间命廷臣为知州通
判以散节度使之权命朝臣奚屿等为知县以勤恤民
隐此运量宇宙之大略出于独见而非普之所能及也
曾氏曰太祖之世其捍北狄则用李汉超于关南马仁
瑀于瀛州韩令坤于常山贺惟忠于易州何继筠于棣
州其禦太原则用郭进于西山李谦溥于隰州李继勋
于昭义其备西戎则用姚内斌于庆州董遵诲于环州
王彦升于原州冯继业于灵州如内斌遵诲之兵率不
卷三 第 21b 页 WYG0312-0040d.png
过五六千人皆责之以自守其地
   历代户口
周仲山父曰古者司民协孤终司商协名姓司徒协旅
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
生出入往来皆可知也于是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藉
搜于农隙耨获亦于藉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
数者也帝王世纪禹平水土还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
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错民
卷三 第 22a 页 WYG0312-0041a.png
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
一千人周之极盛也庄王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五千
里内非天王之御自世子公侯以下至于庶民凡千一
百八十四万七千人定受田者九百万四千人(杜佑曰/当时天)
(下列国恐/其数未详)至于战国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
尚踰五百馀万推民口数当千馀万(寨献公十年初为/户籍相伍始皇十)
(六年初令/男子书年)汉平帝元始二年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
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
卷三 第 22b 页 WYG0312-0041b.png
极盛矣后汉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
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桓帝永寿二
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
六魏武据中原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
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蜀后主为魏所灭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
(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吴赤乌中有户五十二万口二/百三十万及皓灭有户五十三万口二百三十万兵二)
(十三万大小/吏三万二千)三国鼎立之时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
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晋武
卷三 第 23a 页 WYG0312-0041c.png
帝太康初平吴天下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
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晋之极盛也
(魏志注案晋太康三年地/记晋户有三百七十七万)宋孝武大明八年户九十万
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陈宣帝
时有户六十万至后主灭有户五十万口二百万后魏
明帝正光以前有户五百馀万东魏静帝武定中有户
百一十八万一百一十二口四百四十八万八千七百
六十(通计西魏/州郡也)北齐为周所灭得户三百三万二千五
卷三 第 23b 页 WYG0312-0041d.png
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后周大象中户三
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九千六百四隋大业中户八百
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
五十六唐武德初二百馀万户永徽元年户三百八十
(去大业末/三十六年)天宝十四年户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
九口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唐之极盛也(自/武)
(德初至天宝末凡百三十/八年人户才比于隋氏)肃宗乾元三年户百九十三
万三千一百三十四大历中唯有百三十万户建中初
卷三 第 24a 页 WYG0312-0042a.png
命黜陟使往诸道按比户口得主户百八十馀万客户
一百三十馀万共三百一十万(建中元年定天下两税/户凡三百八十万五千)
(七十/六)元和二年李吉甫等撰元和国计簿见定户二百
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数/率以两户资一兵 王彦威上)
(古额图言长庆籍户三百五十万/而兵乃九十九万率三户资一兵)宋太祖元年户九十
六万末年天下既定户三百九万五百四真宗景德四
年户七百四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口一千六百二十八
万二百五十四神宗元丰六年户一千七百二十一万
卷三 第 24b 页 WYG0312-0042b.png
一千七百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九千三百(庆历/三年)
(范仲淹陈十事八曰减徭役观西京图经唐会昌中河/南府有户口十九万四千七百馀户置二十县今河南)
(府主客七万五千九百馀户仍置一十九县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县三等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
(供役人不下二百数新旧循环非鳏寡孤独不能供役/西洛之民最为穷困请依后汉故事遣使先往西京并)
(省诸邑为十县所/废之邑并改为镇)中论曰民数为国之本也以分田里
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
以建典家以立度五礼用脩九刑用措其唯审民数乎
通典曰古之为理在周知人数乃均其事役周官有比
卷三 第 25a 页 WYG0312-0042c.png
闾族党乡遂之制维持其政纲纪其人孟冬献民数于
王王拜受之其敬之守之如此其重也胡氏曰庶可能
也而难于富以诛其财也富可能也而难于教以无其
道也汉孝文孝明唐太宗之世亦云庶富矣西京之教
无闻焉明帝尊师重傅临雍拜老宗戚子弟莫不受学
唐太宗大召名儒增广生员教亦至矣然而未知所以
教也石氏曰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反王莽
之夺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
卷三 第 25b 页 WYG0312-0042d.png
思明朱泚希烈宗权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尚在也
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
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书曰可
畏非民苏氏曰三代之制度地以居民民各以其夫家
之众寡而受田于官一夫而百亩民不可以多得尺寸
之地而地亦不可以多得一介之民故其民均而地有
馀当成康刑措之后其民极盛之时九州之籍不过千
三万四千有馀夫地以十倍而民居其一故榖常有馀
卷三 第 26a 页 WYG0312-0043a.png
而地力不耗均之有术也刘氏(度/)曰西汉之盛以户计
者至于千二百二十三万以口计者至于五千九百五
十九万考之后世以隋大业之富而户口之数终莫能
及以未有浮屠之法以耗之也唐开元之间治固不逮
汉而以口计者四千八百十四万自汉而降无若开元
者岂非以开元初姚崇为相一旦发僧而农者馀万二
千人磨以岁月其徒稍衰故邪李氏(心传/)曰西汉户口
至盛之时率以十户为四十八口有奇东汉户口率以
卷三 第 26b 页 WYG0312-0043b.png
十户为五十二口可准周之下农夫唐人户口至盛之
时率以十户为五十八口有奇可准周之中次自本朝
元丰而绍兴户口率以十户为二十一口以一家止于
两口则无是理盖诡名子户漏口者众也昔陆宣公称
租庸调之法曰不挍阅而众寡可知自井田什一之后
其惟租庸调之法乎理道要诀曰秦汉以降海内一家
孝平元始桓帝永寿有隋大业唐家天宝户口殷盛三
代莫俦
卷三 第 27a 页 WYG0312-0043c.png
 
 
 
 
 
 
 
 
卷三 第 27b 页 WYG0312-0043d.png
 
 
 
 
 
 
 
 通鉴地理通释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