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WYG0312-000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鉴地理通释卷一 宋 王应麟 撰
历代州域总叙上
神农九州
春秋命历序云人皇氏分九州神农始立地形甄度四
海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周礼疏云自神农
已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黄帝以来德不
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驺衍云中国名曰赤县
通鉴地理通释卷一 宋 王应麟 撰
历代州域总叙上
神农九州
春秋命历序云人皇氏分九州神农始立地形甄度四
海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周礼疏云自神农
已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黄帝以来德不
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驺衍云中国名曰赤县
卷一 第 1b 页 WYG0312-0005d.png
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
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有裨海环之一区中
为一州如此者九有大瀛海环其外淮南地形训云天
地之间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
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
台州曰肥土正北济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
阳州曰申土帝王世纪云诸子称神农王天下地东西
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愚谓河图言昆崙者地之
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有裨海环之一区中
为一州如此者九有大瀛海环其外淮南地形训云天
地之间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
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
台州曰肥土正北济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
阳州曰申土帝王世纪云诸子称神农王天下地东西
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愚谓河图言昆崙者地之
卷一 第 2a 页 WYG0312-0006a.png
中释氏言日月照四大洲即驺衍之说此庄子所谓存
而不论者也
黄帝九州
禹贡释文周公职录云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
州汉地理志云黄帝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壄分州得
百里之国万区晋地理志云黄帝令竖亥步自东极至
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八步帝王世纪云黄帝推
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星纪之
而不论者也
黄帝九州
禹贡释文周公职录云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
州汉地理志云黄帝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壄分州得
百里之国万区晋地理志云黄帝令竖亥步自东极至
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八步帝王世纪云黄帝推
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星纪之
卷一 第 2b 页 WYG0312-0006b.png
次今吴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
今齐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今卫分
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今鲁分野自胃七
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
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今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
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
曰鹑火之次今周分野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
尾之次今楚分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
今齐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今卫分
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今鲁分野自胃七
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
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今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
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
曰鹑火之次今周分野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
尾之次今楚分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
卷一 第 3a 页 WYG0312-0006c.png
今韩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今宋分野
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今
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
侯之所国也愚谓通典云国之分野上配天象始于周
季世纪所云盖以星官之书自黄帝始也
颛帝九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帝王世纪云颛帝所建帝喾受
之孔子称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蹈流沙东极蟠
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今
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
侯之所国也愚谓通典云国之分野上配天象始于周
季世纪所云盖以星官之书自黄帝始也
颛帝九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帝王世纪云颛帝所建帝喾受
之孔子称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蹈流沙东极蟠
卷一 第 3b 页 WYG0312-0006d.png
木是以建万国而制九州通典亦谓颛帝置九州叶氏
云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则
九州之名旧矣(幽陵幽州交趾交州流沙在沙州西/蟠木东海度索山上有屈盘桃木)
舜十二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幽并营孔氏云禹治水之后舜
分冀为幽并分青为营马氏云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
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为幽齐为营
汉地理志云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禹平水土
云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则
九州之名旧矣(幽陵幽州交趾交州流沙在沙州西/蟠木东海度索山上有屈盘桃木)
舜十二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幽并营孔氏云禹治水之后舜
分冀为幽并分青为营马氏云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
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为幽齐为营
汉地理志云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禹平水土
卷一 第 4a 页 WYG0312-0007a.png
更制九州列五服与孔马之说异愚谓舜典言肇十有
二州咨十有二牧而后命禹平水土当以汉志为正郑
氏谓分卫为并燕以北为幽分齐为营朱氏谓分冀东
恒山之地为并又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又青之东北
辽东等处为营而冀止有河内之地今河东一路是也
刘氏云冀州之域大于九州于是分为幽并以此二州
北捍夷狄使不得接于王畿书大传虞夏传云兆十有
二州注兆域也为营域以祭十二州之分星也
二州咨十有二牧而后命禹平水土当以汉志为正郑
氏谓分卫为并燕以北为幽分齐为营朱氏谓分冀东
恒山之地为并又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又青之东北
辽东等处为营而冀止有河内之地今河东一路是也
刘氏云冀州之域大于九州于是分为幽并以此二州
北捍夷狄使不得接于王畿书大传虞夏传云兆十有
二州注兆域也为营域以祭十二州之分星也
卷一 第 4b 页 WYG0312-0007b.png
五服
甸侯绥要荒叶氏云禹制五服每服率五百里而王畿
甸服在其内则一方为二千五百里东西南北相距各
五千里此所谓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者也至周而益为
九畿每畿亦五百里而王畿又不在内则一方为五千
里南北东西各万里周之地果如是广乎学者求其说
而不得故郑氏以尧旧服五千里至禹治水之后又增
其倍谓禹贡所记为旧服所增之数以与周制合又谓
甸侯绥要荒叶氏云禹制五服每服率五百里而王畿
甸服在其内则一方为二千五百里东西南北相距各
五千里此所谓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者也至周而益为
九畿每畿亦五百里而王畿又不在内则一方为五千
里南北东西各万里周之地果如是广乎学者求其说
而不得故郑氏以尧旧服五千里至禹治水之后又增
其倍谓禹贡所记为旧服所增之数以与周制合又谓
卷一 第 5a 页 WYG0312-0007c.png
周公摄政斥大九州之境故五等诸侯之封大者增其
五之四小者增其十之五此皆矫妄不经无所取信以
周官大司马九畿之籍考之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亦皆
以方言方者谓四方也四方环之为千里径数之每方
当止为二百五十里则周之畿为俭于禹矣林氏云以
王制考之尧都冀州自恒山至南河千里自东河至西
河千里此畿内千里即甸服也自东河至东海千里自
西河至流沙千里此千里建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
五之四小者增其十之五此皆矫妄不经无所取信以
周官大司马九畿之籍考之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亦皆
以方言方者谓四方也四方环之为千里径数之每方
当止为二百五十里则周之畿为俭于禹矣林氏云以
王制考之尧都冀州自恒山至南河千里自东河至西
河千里此畿内千里即甸服也自东河至东海千里自
西河至流沙千里此千里建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
卷一 第 5b 页 WYG0312-0007d.png
而东海流沙之外则为要荒诚合经之所载至于南北
则有盈缩焉以北考之冀之北距恒山已接于边陲其
间何以容二千五百里之侯绥要荒哉以南考之自南
河至江千里已建侯服绥服矣自江至衡山千里则要
荒二服又在九州之内矣然自衡山至南海又千里扬
州之境且南距海则九州且包乎要荒之外是以南考
之则太盈以北考之则太缩实疑而未知其说意其必
有乘除相补于其间也应氏云自秦而上西北袤而东
则有盈缩焉以北考之冀之北距恒山已接于边陲其
间何以容二千五百里之侯绥要荒哉以南考之自南
河至江千里已建侯服绥服矣自江至衡山千里则要
荒二服又在九州之内矣然自衡山至南海又千里扬
州之境且南距海则九州且包乎要荒之外是以南考
之则太盈以北考之则太缩实疑而未知其说意其必
有乘除相补于其间也应氏云自秦而上西北袤而东
卷一 第 6a 页 WYG0312-0008a.png
南蹙自秦而下东南展而西北缩古今之疆理天地之
大运中国夷狄之消长大略可见当先王盛时东西南
北各有不尽之地盖听四夷居之不劳中国以事外也
若禹贡之东渐西被而朔南咸暨特其声教之所及非
必贡赋之所限也故外薄四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者
此区域之大数而疆理之略者也四海之内断长补短
方三千里者此民田之大数而疆理之详者也观于曰
内曰外二字而治之详略可知矣王氏曰舜之五服侯
大运中国夷狄之消长大略可见当先王盛时东西南
北各有不尽之地盖听四夷居之不劳中国以事外也
若禹贡之东渐西被而朔南咸暨特其声教之所及非
必贡赋之所限也故外薄四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者
此区域之大数而疆理之略者也四海之内断长补短
方三千里者此民田之大数而疆理之详者也观于曰
内曰外二字而治之详略可知矣王氏曰舜之五服侯
卷一 第 6b 页 WYG0312-0008b.png
甸绥三服在九州之内要服有夷荒服有蛮在九州之
外成周九服侯甸男采卫要六服在九州之内夷镇蕃
三服在九州之外
禹九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通典云雍州西境流沙之西荆
州南境五岭之南所置郡县并非九州封域之内帝王
世纪云尧遭洪水分为十二州今虞书是也及禹平水
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
外成周九服侯甸男采卫要六服在九州之内夷镇蕃
三服在九州之外
禹九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通典云雍州西境流沙之西荆
州南境五岭之南所置郡县并非九州封域之内帝王
世纪云尧遭洪水分为十二州今虞书是也及禹平水
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
卷一 第 7a 页 WYG0312-0008c.png
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一十万八千
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
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
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
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
竖亥步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
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
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
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
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
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
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
竖亥步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
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
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
卷一 第 7b 页 WYG0312-0008d.png
万四千五十六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
千六百九以供财用苏氏云尧水河为患最甚江次之
淮次之河行冀兖为多而青徐其下流被害亦甚尧都
于冀故禹行自冀始次于兖次于青次于徐四州治而
河患衰矣雍豫虽近河以下流既治可以少缓也故次
于扬次于荆以治江淮江淮治而水患平故次于豫次
于梁次于雍以治江河上流之馀患而雍最高故终焉
朱氏云冀州极阔河东河北皆属焉雍州亦阔陕西五
千六百九以供财用苏氏云尧水河为患最甚江次之
淮次之河行冀兖为多而青徐其下流被害亦甚尧都
于冀故禹行自冀始次于兖次于青次于徐四州治而
河患衰矣雍豫虽近河以下流既治可以少缓也故次
于扬次于荆以治江淮江淮治而水患平故次于豫次
于梁次于雍以治江河上流之馀患而雍最高故终焉
朱氏云冀州极阔河东河北皆属焉雍州亦阔陕西五
卷一 第 8a 页 WYG0312-0009a.png
路皆属焉若青兖徐豫则疆界有不足者矣郑氏云州
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
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使
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禹贡为万世
不易之书(薛氏云至夏复/为禹贡之九州)
万国
郑氏云州十有二师每一师领百国每州千二百国畿
外八州总九千六百国其馀四百国在畿内唐虞土方
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
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使
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禹贡为万世
不易之书(薛氏云至夏复/为禹贡之九州)
万国
郑氏云州十有二师每一师领百国每州千二百国畿
外八州总九千六百国其馀四百国在畿内唐虞土方
卷一 第 8b 页 WYG0312-0009b.png
万里九州之内地方七千里刘氏云一州十二师以商
周之制推之则连率卒正之类也以五长稽之则五国
有长而十长有师乎十长之师凡五十国一州十二师
则六百国也州六百国计十二州则七千二百国也十
二州之外薄于四海又有五长是以禹会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也叶氏云所谓万国者槩其成数未必
实有之也(吕氏春秋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
(以众使寡汉上朱氏曰建万/国者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周之制推之则连率卒正之类也以五长稽之则五国
有长而十长有师乎十长之师凡五十国一州十二师
则六百国也州六百国计十二州则七千二百国也十
二州之外薄于四海又有五长是以禹会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也叶氏云所谓万国者槩其成数未必
实有之也(吕氏春秋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
(以众使寡汉上朱氏曰建万/国者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卷一 第 9a 页 WYG0312-0009c.png
商九有
尔雅九州两河间曰冀河南曰豫河西曰雍汉南曰荆
江南曰扬济河间曰兖济东曰徐燕曰幽齐曰营孙炎
云此盖殷制孔氏云禹贡有梁青无幽营周礼有幽并
无徐营孙炎以尔雅之文与禹贡不同于周礼又异故
疑为殷制耳亦无明文言殷改夏也地理志云殷因于
夏无所变改陆氏曰禹贡有青徐梁而无并幽营尔雅
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三
尔雅九州两河间曰冀河南曰豫河西曰雍汉南曰荆
江南曰扬济河间曰兖济东曰徐燕曰幽齐曰营孙炎
云此盖殷制孔氏云禹贡有梁青无幽营周礼有幽并
无徐营孙炎以尔雅之文与禹贡不同于周礼又异故
疑为殷制耳亦无明文言殷改夏也地理志云殷因于
夏无所变改陆氏曰禹贡有青徐梁而无并幽营尔雅
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三
卷一 第 9b 页 WYG0312-0009d.png
代不同故也陈氏云商书言九有之师商颂言奄有九
有式于九围王制于商亦言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则
商之九州盖亦袭夏而已通典云涂山之会万国四百
年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
州(冀州在两河之閒西则龙门之河东则洚水大陆之/河洚水大陆今冀贝二州界 论语三分天下有其)
(二注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荆梁/雍豫徐扬也惟兖青冀尚属纣)
周九州
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郑氏注扬荆豫兖雍冀与禹贡
有式于九围王制于商亦言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则
商之九州盖亦袭夏而已通典云涂山之会万国四百
年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
州(冀州在两河之閒西则龙门之河东则洚水大陆之/河洚水大陆今冀贝二州界 论语三分天下有其)
(二注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荆梁/雍豫徐扬也惟兖青冀尚属纣)
周九州
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郑氏注扬荆豫兖雍冀与禹贡
卷一 第 10a 页 WYG0312-0010a.png
略同青州则徐州地也幽并则青冀之北也无徐梁晋
地理志云成王时改作禹贡徐梁入于青雍冀野析于
幽并王氏云九州之序禹贡始于冀次以兖而终于雍
职方氏则始于扬次以荆而终于并者盖禹贡言治水
之序也职方言远近之序也治水则自帝都而始然后
顺水性所便自下而上故由兖至雍而止也以远近言
之则周之化自北而南为远故关雎鹊巢之诗分为二
南汉广亦言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德化之所及以远为
地理志云成王时改作禹贡徐梁入于青雍冀野析于
幽并王氏云九州之序禹贡始于冀次以兖而终于雍
职方氏则始于扬次以荆而终于并者盖禹贡言治水
之序也职方言远近之序也治水则自帝都而始然后
顺水性所便自下而上故由兖至雍而止也以远近言
之则周之化自北而南为远故关雎鹊巢之诗分为二
南汉广亦言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德化之所及以远为
卷一 第 10b 页 WYG0312-0010b.png
至也始于扬则以扬在东南次以荆则以荆在正南终
于并州以并在正北先远而后近也左传王使詹桓伯
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
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
燕亳吾北土也汉贾捐之曰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
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
方(郑氏锷曰周无徐州盖其地为淮夷徐奄所有李氏/曰周都雍不可不广故合梁雍为一徐地狭隘故青)
(兼/之)
于并州以并在正北先远而后近也左传王使詹桓伯
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
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
燕亳吾北土也汉贾捐之曰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
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
方(郑氏锷曰周无徐州盖其地为淮夷徐奄所有李氏/曰周都雍不可不广故合梁雍为一徐地狭隘故青)
(兼/之)
卷一 第 11a 页 WYG0312-0010c.png
九畿 九服 六服 五服
大司马九畿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侯甸男采卫蛮夷镇
蕃职方氏九服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侯甸男采卫蛮夷
镇藩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侯甸男采卫要服九州
之外谓之蕃国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六年五服一
朝周语祭公谋父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
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
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
大司马九畿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侯甸男采卫蛮夷镇
蕃职方氏九服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侯甸男采卫蛮夷
镇藩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侯甸男采卫要服九州
之外谓之蕃国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六年五服一
朝周语祭公谋父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
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
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
卷一 第 11b 页 WYG0312-0010d.png
王之训也叶氏曰禹别九州制天下为五服王畿在其
内周公分天下为九畿而王畿不与以侯甸男采卫之
在中国者为五服言罔不承德则举六服合王畿言也
言六年一朝则举五服别诸侯言也郑氏以殷之大界
方三千里以开方计之方千里者九其一为县内馀八
各立一州合内外总为千七百七十三国周公复唐虞
之地分五服为九其要服之内方七千里意以夏末既
衰中国之地为四夷所侵至周方能复之今考于禹贡
内周公分天下为九畿而王畿不与以侯甸男采卫之
在中国者为五服言罔不承德则举六服合王畿言也
言六年一朝则举五服别诸侯言也郑氏以殷之大界
方三千里以开方计之方千里者九其一为县内馀八
各立一州合内外总为千七百七十三国周公复唐虞
之地分五服为九其要服之内方七千里意以夏末既
衰中国之地为四夷所侵至周方能复之今考于禹贡
卷一 第 12a 页 WYG0312-0011a.png
所谓五服皆五百里为别则是要服之内通于四面距
中国之地乃方三千里达于荒服止于五千里康成既
以殷之大界方三千里矣固合于禹贡中国之地而谓
四夷所侵者果何地也周公虽斥大九州之界而地加
于禹贡者才五百里今职方氏分九州之邦国方千里
为王畿自侯甸男至于采卫皆方五百里是五服之地
方二千五百里合王畿计之方三千五百里由三千五
百里分之合四面相距方七千里乃康成所谓要服之
中国之地乃方三千里达于荒服止于五千里康成既
以殷之大界方三千里矣固合于禹贡中国之地而谓
四夷所侵者果何地也周公虽斥大九州之界而地加
于禹贡者才五百里今职方氏分九州之邦国方千里
为王畿自侯甸男至于采卫皆方五百里是五服之地
方二千五百里合王畿计之方三千五百里由三千五
百里分之合四面相距方七千里乃康成所谓要服之
卷一 第 12b 页 WYG0312-0011b.png
内也盖禹贡所谓要荒即周官所谓蛮夷镇蕃通要荒
而合于禹贡中国之地则唐虞夏殷之时中外凡方一
万里通蛮夷镇蕃而合于周官则周公之时中外凡万
一千里以其一千里之多是以周公斥大封疆才五百
里康成不知异同在此而唯见要服之内方七千里乃
牵左氏执玉帛者万国之说而谓唐虞之时非七千里
不能容之且仲虺之诰言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则是汤
之时固有万国矣所谓大界三千里者何以能容之也
而合于禹贡中国之地则唐虞夏殷之时中外凡方一
万里通蛮夷镇蕃而合于周官则周公之时中外凡万
一千里以其一千里之多是以周公斥大封疆才五百
里康成不知异同在此而唯见要服之内方七千里乃
牵左氏执玉帛者万国之说而谓唐虞之时非七千里
不能容之且仲虺之诰言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则是汤
之时固有万国矣所谓大界三千里者何以能容之也
卷一 第 13a 页 WYG0312-0011c.png
然则九州之内千七百七十三国未必殷制王氏曰畿
言其有界画服言其服王事六年五服一朝者以侯甸
男邦采卫言也六服群辟罔不承德者兼要服而言之
也先王之制中国五服而周官言六者盖近中国之夷
狄承德则国家閒暇可以明政刑之时也方是时也四
征弗庭其治未若制礼之际为已备矣故其限朝止于
五服而已周官行人于六服之见则及于要服者则其
治为尤详于四征弗庭之时也近中国之夷狄非特承
言其有界画服言其服王事六年五服一朝者以侯甸
男邦采卫言也六服群辟罔不承德者兼要服而言之
也先王之制中国五服而周官言六者盖近中国之夷
狄承德则国家閒暇可以明政刑之时也方是时也四
征弗庭其治未若制礼之际为已备矣故其限朝止于
五服而已周官行人于六服之见则及于要服者则其
治为尤详于四征弗庭之时也近中国之夷狄非特承
卷一 第 13b 页 WYG0312-0011d.png
德而又能入贡以来见焉则制礼以致太平者此其极
也郑氏曰要服蛮服也九州之外夷镇蕃服也(陈氏曰/卫服之)
(外圣人虽制之服而不必其来故/武成洛诰康王之诰止言五服)易氏曰禹之五服则
计其一面之数周之九服则计其两面之数禹之甸服
千里而止言五百里是计其一面者也周之王畿与禹
之甸服同不言五百里而兼言千里是计其两面之相
距者也盖禹之五服王畿在内王畿千里而两面各五
百里数其一面故曰五百里甸服自甸服至荒服皆数
也郑氏曰要服蛮服也九州之外夷镇蕃服也(陈氏曰/卫服之)
(外圣人虽制之服而不必其来故/武成洛诰康王之诰止言五服)易氏曰禹之五服则
计其一面之数周之九服则计其两面之数禹之甸服
千里而止言五百里是计其一面者也周之王畿与禹
之甸服同不言五百里而兼言千里是计其两面之相
距者也盖禹之五服王畿在内王畿千里而两面各五
百里数其一面故曰五百里甸服自甸服至荒服皆数
卷一 第 14a 页 WYG0312-0012a.png
其一面每面各五百里总为二千五百里两面相距则
凡五千里职方氏所载则王畿不在九服之内自方五
百里之侯服至于方五百里之蕃服其名凡九九服每
面各二百五十里通为二千二百五十里两面相距则
通为四千五百里并王畿千里则通为五千五百里其
增于禹者五百里之蕃服耳然周之蕃服虽不列于禹
贡九州之外而禹贡九州之外咸建五长东渐西被即
成周蕃服之域是周之蕃服其名虽增于禹而其地未
凡五千里职方氏所载则王畿不在九服之内自方五
百里之侯服至于方五百里之蕃服其名凡九九服每
面各二百五十里通为二千二百五十里两面相距则
通为四千五百里并王畿千里则通为五千五百里其
增于禹者五百里之蕃服耳然周之蕃服虽不列于禹
贡九州之外而禹贡九州之外咸建五长东渐西被即
成周蕃服之域是周之蕃服其名虽增于禹而其地未
卷一 第 14b 页 WYG0312-0012b.png
尝增也周之邦畿即禹贡之甸服周之侯甸即禹贡之
侯服周之男采即禹贡之绥服周之卫蛮即禹贡之要
服周之夷镇即禹贡之荒服(吕氏曰在商之时古公以/皮币犬马珠玉事獯鬻而)
(商王不知在周之时晋国拜戎不暇而周/室不与然则三代禦边之略盖可知矣)
千八百国
洛诰传云天下诸侯采服来受命于周者千七百七十
三诸侯晋地理志云武王设爵惟五分土惟三封同姓
五十馀国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封于齐
侯服周之男采即禹贡之绥服周之卫蛮即禹贡之要
服周之夷镇即禹贡之荒服(吕氏曰在商之时古公以/皮币犬马珠玉事獯鬻而)
(商王不知在周之时晋国拜戎不暇而周/室不与然则三代禦边之略盖可知矣)
千八百国
洛诰传云天下诸侯采服来受命于周者千七百七十
三诸侯晋地理志云武王设爵惟五分土惟三封同姓
五十馀国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封于齐
卷一 第 15a 页 WYG0312-0012c.png
表东海者也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而太昊
黄帝之后唐虞侯伯犹存于时治致太平政称刑措民
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三十三盖周之盛也其
衰也则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强吞弱而众暴寡春秋之
初尚有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
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
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百三十九知其
所居(鲁邾郑宋纪卫西虢莒齐陈把蔡邢郕晋薛许邓/秦曹楚随黄梁虞郧小邾徐燕鄀麇舒庸郯莱吴)
黄帝之后唐虞侯伯犹存于时治致太平政称刑措民
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三十三盖周之盛也其
衰也则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强吞弱而众暴寡春秋之
初尚有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
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
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百三十九知其
所居(鲁邾郑宋纪卫西虢莒齐陈把蔡邢郕晋薛许邓/秦曹楚随黄梁虞郧小邾徐燕鄀麇舒庸郯莱吴)
卷一 第 15b 页 WYG0312-0012d.png
(越有穷三苗瓜州有虞东虢共宿申夷向南燕滕凡戴/息郜芮魏淳于榖巴州蓼罗赖牟葛谭萧遂滑权鄣霍)
(耿江冀弦道柏微鄫厉项密任须句颛臾顿管雍毕丰/邘应蒋茅胙夔介焦沈六巢根牟唐黎邭瑕寒冇鬲斟)
(灌斟寻过有过戈偪阳邿铸豖韦唐杜杨豳郐观扈邳/胡黎大庭骀岐邶钟吾蒲姑昆吾房密须甲父鄅桐亳)
(韩/赵)三十一国尽亡其处(祭极荀贾贰轸绞于馀丘阳箕/英氏毛聃莘偪封父仍有仍崇)
(鄟庸姺奄商奄褒姒蓐/有缗阙巩飂鬷夷穷桑)蛮夷戎狄不在其间五伯迭兴
总其盟会陵夷至于战国遂有七王(韩魏赵燕/齐秦楚)又有宋
卫中山不断如线今按大庭神农也穷桑少皞也又以
虞夏商诸侯并列(有仍斟寻之类二指掌图发微图见/于经传者一百 十四国夷狄不在)
(耿江冀弦道柏微鄫厉项密任须句颛臾顿管雍毕丰/邘应蒋茅胙夔介焦沈六巢根牟唐黎邭瑕寒冇鬲斟)
(灌斟寻过有过戈偪阳邿铸豖韦唐杜杨豳郐观扈邳/胡黎大庭骀岐邶钟吾蒲姑昆吾房密须甲父鄅桐亳)
(韩/赵)三十一国尽亡其处(祭极荀贾贰轸绞于馀丘阳箕/英氏毛聃莘偪封父仍有仍崇)
(鄟庸姺奄商奄褒姒蓐/有缗阙巩飂鬷夷穷桑)蛮夷戎狄不在其间五伯迭兴
总其盟会陵夷至于战国遂有七王(韩魏赵燕/齐秦楚)又有宋
卫中山不断如线今按大庭神农也穷桑少皞也又以
虞夏商诸侯并列(有仍斟寻之类二指掌图发微图见/于经传者一百 十四国夷狄不在)
卷一 第 16a 页 WYG0312-0013a.png
(其/数)战国策颜斶云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
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帝王世纪云
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战国存者十
馀周之列国唯有燕卫秦楚而已齐及三晋皆以篡乱
南面称王卫虽得存不绝若线吕氏云天下之战国七
秦变于戎者也楚变于蛮者也燕变于狄者也魏赵韩
齐皆大夫窃国者也周礼疏曰畿外八州州别置二百
一十国天子县内九十三国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
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帝王世纪云
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战国存者十
馀周之列国唯有燕卫秦楚而已齐及三晋皆以篡乱
南面称王卫虽得存不绝若线吕氏云天下之战国七
秦变于戎者也楚变于蛮者也燕变于狄者也魏赵韩
齐皆大夫窃国者也周礼疏曰畿外八州州别置二百
一十国天子县内九十三国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
卷一 第 16b 页 WYG0312-0013b.png
通畿内外是殷周国数也(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
(冇卫燕翟鲜虞路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 史记诸侯表武王成康所)
(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国钱/氏春秋舆地考一百八十有四国夷狄亦兴考其 都)
(则中国之缺者十六/夷狄之缺者十一)
星土
郑司农说星土以春秋传曰参为晋星商主大火国语
曰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之属是也康成谓九州
诸国中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
(冇卫燕翟鲜虞路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 史记诸侯表武王成康所)
(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国钱/氏春秋舆地考一百八十有四国夷狄亦兴考其 都)
(则中国之缺者十六/夷狄之缺者十一)
星土
郑司农说星土以春秋传曰参为晋星商主大火国语
曰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之属是也康成谓九州
诸国中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
卷一 第 17a 页 WYG0312-0013c.png
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
吴越也玄枵齐也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
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
也析木燕也此分野之妖祥主用客星彗孛之气为象
孔氏曰星纪在于东北吴越实在东南鲁卫东方诸侯
遥属戌亥之次又三家分晋方始有赵而韩魏无分赵
独有之汉书地理志分郡国以配诸次其地分或多或
少鹑首极多鹑火甚狭徒以相传为说其源不可得闻
吴越也玄枵齐也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
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
也析木燕也此分野之妖祥主用客星彗孛之气为象
孔氏曰星纪在于东北吴越实在东南鲁卫东方诸侯
遥属戌亥之次又三家分晋方始有赵而韩魏无分赵
独有之汉书地理志分郡国以配诸次其地分或多或
少鹑首极多鹑火甚狭徒以相传为说其源不可得闻
卷一 第 17b 页 WYG0312-0013d.png
于其分野或有妖祥而为占者多得其效盖古之圣哲
有以度知非后人所能测也陈氏曰九州十二域或系
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系之五星雍主魁冀主枢
青兖主机扬徐主权荆主衡梁主开阳豫主摇光此系
之北斗者也星纪吴越玄枵齐娵訾卫降娄鲁大梁赵
实沈晋鹑首秦鹑火周鹑尾楚寿星郑大火宋析木燕
此系之二十八宿者也岁星主齐吴荧惑主楚越镇星
主王子太白主大臣辰星主燕赵代此系之五星者也
有以度知非后人所能测也陈氏曰九州十二域或系
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系之五星雍主魁冀主枢
青兖主机扬徐主权荆主衡梁主开阳豫主摇光此系
之北斗者也星纪吴越玄枵齐娵訾卫降娄鲁大梁赵
实沈晋鹑首秦鹑火周鹑尾楚寿星郑大火宋析木燕
此系之二十八宿者也岁星主齐吴荧惑主楚越镇星
主王子太白主大臣辰星主燕赵代此系之五星者也
卷一 第 18a 页 WYG0312-0014a.png
然吴越南而星纪在丑齐东而玄枵在子鲁东而降娄
在戍东西南北相反而相属何耶先儒以谓古者受封
之月岁星所在之辰其国属焉观春秋传凡言占相之
术以岁之所在为福岁之所冲为灾故师旷梓慎裨灶
之徒以天道在西北而晋不害岁在越而吴不利岁淫
玄枵而宋郑饥岁弃星纪而周楚恶岁在豖韦而蔡祸
岁及大梁而楚凶则古之言星次者未尝不视岁之所
在也梓慎曰龙宋郑之星也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
在戍东西南北相反而相属何耶先儒以谓古者受封
之月岁星所在之辰其国属焉观春秋传凡言占相之
术以岁之所在为福岁之所冲为灾故师旷梓慎裨灶
之徒以天道在西北而晋不害岁在越而吴不利岁淫
玄枵而宋郑饥岁弃星纪而周楚恶岁在豖韦而蔡祸
岁及大梁而楚凶则古之言星次者未尝不视岁之所
在也梓慎曰龙宋郑之星也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
卷一 第 18b 页 WYG0312-0014b.png
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卫高阳之虚也其星为
大水以陈为火则大皞之木为火母故也以卫为水则
高阳水行故也子产曰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
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故参为晋
星然则十二域之所主亦若此也易氏曰在诸侯则谓
之分星在九州则谓之星土九州星土之书亡矣今其
可言者十二国之分考之传记灾祥所应亦有可證而
不诬者昭十年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曰今兹岁在颛
大水以陈为火则大皞之木为火母故也以卫为水则
高阳水行故也子产曰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
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故参为晋
星然则十二域之所主亦若此也易氏曰在诸侯则谓
之分星在九州则谓之星土九州星土之书亡矣今其
可言者十二国之分考之传记灾祥所应亦有可證而
不诬者昭十年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曰今兹岁在颛
卷一 第 19a 页 WYG0312-0014c.png
顼之墟姜氏任氏实守其地释者以颛顼之墟为玄枵
此玄枵为齐之分星而青州之星土也昭三十二年吴
伐越晋史墨曰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释者以为
岁在星纪此星纪为越之分星而扬州之星土也昭元
年郑子产曰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实沈
为参神此实沈为晋之分星而并州之星土也襄九年
晋士弱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故商
主大火此大火为宋之分星而豫州之星土也昭十七
此玄枵为齐之分星而青州之星土也昭三十二年吴
伐越晋史墨曰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释者以为
岁在星纪此星纪为越之分星而扬州之星土也昭元
年郑子产曰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实沈
为参神此实沈为晋之分星而并州之星土也襄九年
晋士弱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故商
主大火此大火为宋之分星而豫州之星土也昭十七
卷一 第 19b 页 WYG0312-0014d.png
年星孛及汉申须曰汉水祥也卫颛顼之墟故为帝丘
其星为大水此娵訾为卫之分星而冀州之星土也襄
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蛇乘
龙龙宋郑之星此寿星为郑之分星而亦豫州之星土
也郑语周史曰楚重黎之后也黎为高辛氏火正此鹑
尾为楚之分星而荆州之星土也尔雅曰析木谓之津
释者谓天汉之津梁为燕此析木为燕之分星而幽州
之星土也以至周之鹑火秦之鹑首赵之大梁鲁之降
其星为大水此娵訾为卫之分星而冀州之星土也襄
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蛇乘
龙龙宋郑之星此寿星为郑之分星而亦豫州之星土
也郑语周史曰楚重黎之后也黎为高辛氏火正此鹑
尾为楚之分星而荆州之星土也尔雅曰析木谓之津
释者谓天汉之津梁为燕此析木为燕之分星而幽州
之星土也以至周之鹑火秦之鹑首赵之大梁鲁之降
卷一 第 20a 页 WYG0312-0015a.png
娄无非以其州之星土而为其国之分星所占灾祥其
应不差然亦有可疑者武王伐殷岁在鹑火伶州鸠曰
岁之所在我有周之分野盖指鹑火为西周丰岐之地
今乃以当洛阳之东周何也周平王以丰岐之地赐秦
襄公而其分星乃谓之鹑首又何也如燕在北而配以
东方之析木鲁在东而配以西方降娄秦居西北而鹑
首次于东南吴越居东南而星纪次于东北此皆稽之
分野有不合者贾氏以为古者受封之月岁星所在之
应不差然亦有可疑者武王伐殷岁在鹑火伶州鸠曰
岁之所在我有周之分野盖指鹑火为西周丰岐之地
今乃以当洛阳之东周何也周平王以丰岐之地赐秦
襄公而其分星乃谓之鹑首又何也如燕在北而配以
东方之析木鲁在东而配以西方降娄秦居西北而鹑
首次于东南吴越居东南而星纪次于东北此皆稽之
分野有不合者贾氏以为古者受封之月岁星所在之
卷一 第 20b 页 WYG0312-0015b.png
辰恐不其然若谓受封之辰则春秋战国之诸侯以之
占妖祥可也后世占分野而妖祥亦应岂皆古者受封
之辰乎此堪舆之书虽足考古而言郡国所入之度则
非古之法理道要诀云周季上配天象有十三国吕氏
云十二次盖战国言星者以当时所有之国分配之唐
氏云子产言封实沈于大夏主参封阏伯于商丘主辰
则辰为商丘分参为大夏分其来已久非因封国始有
分野若以封国岁星所在即为分星则每封国自有分
占妖祥可也后世占分野而妖祥亦应岂皆古者受封
之辰乎此堪舆之书虽足考古而言郡国所入之度则
非古之法理道要诀云周季上配天象有十三国吕氏
云十二次盖战国言星者以当时所有之国分配之唐
氏云子产言封实沈于大夏主参封阏伯于商丘主辰
则辰为商丘分参为大夏分其来已久非因封国始有
分野若以封国岁星所在即为分星则每封国自有分
卷一 第 21a 页 WYG0312-0015c.png
星不应相土因阏伯晋人因实沈矣又汉魏诸儒辰次
度各用当时历数与岁差迁徙亦非天象度数之正惟
唐一行下观山河两戒上考云汉之终始斗杓之内外
以定分星之次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
首以度数纪之而著其分野最得天象之正
四极 四荒
尔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说文作汃国汃西/极之水也府巾切)南至
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此四方极远之国觚竹
度各用当时历数与岁差迁徙亦非天象度数之正惟
唐一行下观山河两戒上考云汉之终始斗杓之内外
以定分星之次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
首以度数纪之而著其分野最得天象之正
四极 四荒
尔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说文作汃国汃西/极之水也府巾切)南至
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此四方极远之国觚竹
卷一 第 21b 页 WYG0312-0015d.png
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觚竹者汉地理志辽西令
支有孤竹城(齐语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括地志孤/竹殷诸侯古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
(史记正义孤竹君是殷汤正月/三日丙寅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北户者即日南郡(颜师/古曰)
(在日之南所谓开北户以向日者秦始皇纪南至北向/户舆地广记景州北景县汉属日南后为林邑所据晋)
(九真太守灌邃讨林邑于其国五月五日立八尺表日/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以南皆开北户以向日)
(唐于驩州南境侨立景州非正北景/也淮南坠形训南方曰都广曰及户)西王母者山海西
荒经西海之中流沙之滨有昆崙之丘有人戴胜虎齿
名曰西王母(穆天子傅天子宾于西王母乃纪/其迹于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日下者
支有孤竹城(齐语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括地志孤/竹殷诸侯古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
(史记正义孤竹君是殷汤正月/三日丙寅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北户者即日南郡(颜师/古曰)
(在日之南所谓开北户以向日者秦始皇纪南至北向/户舆地广记景州北景县汉属日南后为林邑所据晋)
(九真太守灌邃讨林邑于其国五月五日立八尺表日/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以南皆开北户以向日)
(唐于驩州南境侨立景州非正北景/也淮南坠形训南方曰都广曰及户)西王母者山海西
荒经西海之中流沙之滨有昆崙之丘有人戴胜虎齿
名曰西王母(穆天子傅天子宾于西王母乃纪/其迹于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日下者
卷一 第 22a 页 WYG0312-0016a.png
日所出处其下之国(淮南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通典东夷)
(有扶桑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倭一名日本自云/国在日边山海东荒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大言日月所)
(出有大人之国有山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吕氏春秋禹东至抟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吕
氏春秋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
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
注三千小水万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
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
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
(有扶桑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倭一名日本自云/国在日边山海东荒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大言日月所)
(出有大人之国有山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吕氏春秋禹东至抟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吕
氏春秋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
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
注三千小水万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
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
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
卷一 第 22b 页 WYG0312-0016b.png
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
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尸子云八极之内有
君长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故曰天左
舒而起牵牛地右阔而起毕昴(淮南地形训八极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
(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皮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
(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张衡
灵宪云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
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
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尸子云八极之内有
君长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故曰天左
舒而起牵牛地右阔而起毕昴(淮南地形训八极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
(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皮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
(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张衡
灵宪云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
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
卷一 第 23a 页 WYG0312-0016c.png
深亦如之朱文公谓尔雅四极恐未必然邠国近在秦
陇非绝远之地也灵宪所言八极之广原于历算若有
据依然非专言地之广狭也(吕氏春秋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痹句注居)
(庸/)
秦四十郡
晋地理志云始皇初并天下惩㣻战国削罢列侯分天
下为三十六郡内史(汉三辅及/弘农郡)三川(汉河内河/南两郡)河东南
阳南郡九江(汉并/因之)鄣郡(治故鄣在今湖州长兴县西南/它郡所治当考汉改为丹阳郡)
陇非绝远之地也灵宪所言八极之广原于历算若有
据依然非专言地之广狭也(吕氏春秋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痹句注居)
(庸/)
秦四十郡
晋地理志云始皇初并天下惩㣻战国削罢列侯分天
下为三十六郡内史(汉三辅及/弘农郡)三川(汉河内河/南两郡)河东南
阳南郡九江(汉并/因之)鄣郡(治故鄣在今湖州长兴县西南/它郡所治当考汉改为丹阳郡)
卷一 第 23b 页 WYG0312-0016d.png
会稽颍川(汉并/因之)砀郡(汉梁/国)泗水(汉改为/沛郡)薛郡(汉鲁/国)东郡
琅邪(汉并/因之)齐郡(汉齐/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
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汉并/因之)九原(汉改为/五原郡)雁门上郡
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汉并/因之)黔中(汉改为武陵郡今/鼎澧辰沅黔州之)
(地/)长沙(汉长/沙国)凡三十六郡于是兴师踰江平取百越置
桂林(汉改为/郁林郡)南海(治番禺/汉因之)象郡(汉改为/日南郡)闽中(徐广曰治/候官汉武)
(帝虚/其地)合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则西临洮而北沙漠东
萦西带皆临大海秦纪云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
琅邪(汉并/因之)齐郡(汉齐/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
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汉并/因之)九原(汉改为/五原郡)雁门上郡
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汉并/因之)黔中(汉改为武陵郡今/鼎澧辰沅黔州之)
(地/)长沙(汉长/沙国)凡三十六郡于是兴师踰江平取百越置
桂林(汉改为/郁林郡)南海(治番禺/汉因之)象郡(汉改为/日南郡)闽中(徐广曰治/候官汉武)
(帝虚/其地)合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则西临洮而北沙漠东
萦西带皆临大海秦纪云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
卷一 第 24a 页 WYG0312-0017a.png
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周书作
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说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吕氏
曰春秋之时郡属于县赵简子誓众所谓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是也战国之时县属于郡秦纪惠文十年
魏纳上郡十五县是也方孝公商鞅时并小乡为大县
县一令尚未有郡牧守称及魏纳上郡之后十馀年秦
纪始书置汉中郡或者山东诸侯先变古制而秦效之
欤按战国策楚王以新城为主郡以此考之郡之所治
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说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吕氏
曰春秋之时郡属于县赵简子誓众所谓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是也战国之时县属于郡秦纪惠文十年
魏纳上郡十五县是也方孝公商鞅时并小乡为大县
县一令尚未有郡牧守称及魏纳上郡之后十馀年秦
纪始书置汉中郡或者山东诸侯先变古制而秦效之
欤按战国策楚王以新城为主郡以此考之郡之所治
卷一 第 24b 页 WYG0312-0017b.png
必居形势控扼之地郡者县之主故谓之主郡又云三
川河东在诸郡之首者盖所以陪辅关中地势莫重焉
即汉所谓三河也汉分三川为河南河内与河东号为
三河史记货殖傅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
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
国各数百千岁胡氏曰郡县天下可以持承平不可以
支变故封建诸侯可以持承平可以支变故孙氏曰郡
县之制尽刬根著之旧以为空虚之天下匹夫亡秦五
川河东在诸郡之首者盖所以陪辅关中地势莫重焉
即汉所谓三河也汉分三川为河南河内与河东号为
三河史记货殖傅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
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
国各数百千岁胡氏曰郡县天下可以持承平不可以
支变故封建诸侯可以持承平可以支变故孙氏曰郡
县之制尽刬根著之旧以为空虚之天下匹夫亡秦五
卷一 第 25a 页 WYG0312-0017c.png
胡覆晋盗贼篡唐此非有秦人取天下之威而失之反
掌(汉高祖纪有东阳郡吴郡郯郡灌婴傅/冇豫章郡皆非秦郡盖楚汉之际所置)
掌(汉高祖纪有东阳郡吴郡郯郡灌婴傅/冇豫章郡皆非秦郡盖楚汉之际所置)
卷一 第 25b 页 WYG0312-0017d.png
通鉴地理通释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