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764-A¶
764-A¶ 第 402a 页

* No. 764-A
大乘起信论续疏自序

大雄氏现相人中。虽说无量法门。若统其归趣。唯
是一心。若汇其流派。则有三宗。曰法相。曰破相。曰
法性而巳。言法相者。谓依生灭八识。建五位。开百
法。立三性。分二我。行必资于渐满。惑必期乎渐断。
果必立乎三祇。故有六度可修。有无明可克。有菩
提可證。其于教也为渐。此法相之大旨也。
言破相
者。谓依寂灭一心。直显真性。不说法相。一切所有。
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三自性俱空。
八识二无我悉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
不生即佛。无六度可修。无无明可克。无菩提可證。
其于教也无顿。此破相之大旨也。
若夫法性者。统
依寂灭一心。而有六粗三细。故开真如门以显空
诸所有。立生灭门以明实诸所无。虽真如廓尔。而
果报不失。虽惑业纷纶。而法性不动。即性即相。即
空即有。即妄即真。其于教也为顿悟渐修。此法性
之大旨也。
故宗法相者。谓真如不变。不许随缘。但
说万法皆从识变。而事事俱有。其毙也流而为常。
为执著宗。
破相者。谓缘生之法。不入法性。故说三
界唯是一心。而法法皆空。其毙也流而为断。为莽
荡宗。
法性者。谓真如不变。随缘而能成一切法。故
764-A¶ 第 402b 页 X45-0402.png
无法法俱空之毙。由真如随缘不变。而能泯一切
法。故无事事俱有之偏。此则空有迭彰。执荡双遣。
故知即万法以显有者为妙有。离万法以显空者
为真空。不即不离以显中者。即真空以显妙有。故
虽空而不空。即妙有以显真空。故虽有而不有。然
前之二宗。虽建立不同。各有妙旨。而马鸣总以一
心九识统之。若鼎之三足。伊之三点。不纵不横。不
离不即。实与楞严一心三观之旨。并行不悖。此马
鸣一论。尤为圆通无碍。独出无对者也。
是论之作。
菩萨有释。贤首有疏。永明主此论而作宗镜。故集
宗镜中互相发明者作续疏。言续疏者。是续贤首
之疏。以显不外贤首。亦不尽贤首也。其中以有法
立总别三量为一论提纲。智者即量以通论。则不
唯了法性一宗。并可了法相破相二宗也巳。
* No. 764-B
大乘起信论主马鸣菩萨略传

马鸣大士者。波罗奈国人也。昔为毗舍利国王。以
其国有一类裸人。如马裸露。王遂运神通。分身为
蚕以衣之。后生中印土。马人感恋悲鸣。故号马鸣。
764-A¶ 第 402c 页 X45-0402.png
亦名功胜。以有作无作诸功德。最为殊胜。故名焉。
时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至其国。有一长者来趣
法会。祖谓众曰。汝等识此来者耶。佛记圣者马鸣
绍吾法者也。于是马鸣致礼。问曰。我欲识佛。何者
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彼曰。佛既不识。焉
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锯义。祖
曰。彼是木义。祖问锯义者何。曰。与师平出。鸣却问
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遂求剃
度。祖谓众曰。如来悬记灭度后六百年。马鸣当于
波罗奈国摧伏外道。度人无量。遂得付法。后于华
氏国转妙法轮。显诸神力。降伏魔事。时有外道索
师论义。集王大臣及四众。俱会论场。师曰。汝义以
何为宗。曰。凡有言说。我皆能破。师乃指国王曰。当
今国王康宁。大王长寿。请汝破之。外道屈服。后造
甘蔗论十万偈。复集百部大乘经义以造斯论。可
谓于群药中。但取阿陀之妙。向众宝内。唯探如意
之珠。举一蔽诸。以本摄末矣。

大乘起信论主马鸣大士略传(终)(详在大士本传)
764-A¶ 第 403a 页 X45-0403.png
大乘起信论续疏卷上
马鸣菩萨 造
梁三藏法师 译
月氏国婆首那王子译语沙门智
明杂华林释 通润 述疏

【大乘二字。是指无名无相不灭不生灵明绝待之
心体言也。以此心周遍含容。故曰大。运载一切。故
曰乘。
若据文论义。大以法言。以此法具有体。相。用。
三大故。乘以人言。以此法是诸佛菩萨所乘故。

据义论文。则大乘二字。人法皆通。如有人发大心。
修大因。證大果。此人则为大乘人。此法则名大乘
法。由所乘之法大。故能乘之人亦称大也。起信者。
谓此大乘法。一切众生平等具足。由无信力。故不
肯乘。道亦不载。所以长沦苦海。没溺邪河。今论中
发明此义。欲人起正信而乘此大法也。上四字是
所诠。论是能诠。谓审明二本详定指归。令初心人
易信易入。故曰论也。问云。初心学人。信此大乘。有
何胜力。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
成圣之力。虽居生死。常入涅槃。恒处尘劳。不离净
界。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
心之知见。
如太子具真王之相。迦陵超众鸟之音。
764-A¶ 第 403b 页 X45-0403.png
将师子筋为琴弦。馀音断响。以善见药而治病。众
患潜消。若那罗箭之功。势穿铁鼓。似金刚锤之力。
拟碎金山。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菩提妙果。
勿假修而自成。乃至等冤亲。和诤论。齐凡圣。泯自
他。一去来。印同异。融延促。混中边。世出世法。不可
说不可说之力。无能过者。佛藏经云。譬如有人。嚼
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
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尽烧时。一唾劫火顿灭。一
吹世界顿成。以藕[𮈔]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虽
则如是。亦未为难。如来所说无相无为无生无灭
一味大乘平等法相。令人信解。是则为难。
以发此
心者。能翻一切尘劳门。成八万四千三昧门故。乃
至云。此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真中
真。实中实。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才肯信入。如师
子奋迅。威猛最雄。象王蹴蹋。势力无等。故欲入此
门者。非信力不能。是故此论标大乘起信也。】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将欲造论。故先致敬三宝。陈造论之由。首四句。皈
命佛宝。即报化佛也。众圣不能及。故曰最。能超一
切圣。故曰胜。业。谓三轮业用。即不思议业也。遍知。
是意业最胜。色无碍自在。是身业最胜。救世。是口
业最胜。如来无意。以众生之意为意。故能遍知。如
764-A¶ 第 403c 页 X45-0403.png
来无身。以众生之身为身。故得色无碍自在。如来
无语。随众生根器说法而有语。故能救世。此最胜
三业。皆是如来同体大悲所成。悉随众生心之所
现。故总曰大悲也。者字结德属人。
及彼下二句。归
命法宝。及彼者。牒指报化二佛也。身体相者。盖指
报化二身之体相为法身。即以法身为法宝。所谓
法性身。真如体也。法性者。即诸法自性。真如者。不
妄不变之称。由深广无涯。故以海喻。佛之所以为
佛。僧之所以为僧。皆藉此法。故下文云。一切诸佛
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无量
二句。是归命僧宝。谓法性海中。具足无量功德。入
初地时。得證此性。从性起修。行如实行。名如宝修
行。等者。等诸地也。以三贤位依法熏习。未證法身。
不名如实故。有以无量功德藏一句属上文者。若
据后译云。无边德藏僧。勤求正觉者。则属下句为
顺。
为欲下。出造论之由。由众生不信真如是一法
界大总相法门体。而妄生异计。又不知如来藏是
善不善因。而横起邪思。故论中先示正义者。令其
除疑也。对治邪执者。令其舍执也。分别发趣道相
者。令其起信根而乘大法也。有正信。乘大法。方能
绍隆三宝慧命不绝故。】

「论曰。有法(心)。能(功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此一论纲宗也。有法者。即本有法。若据下文。双含
二义。一是体本法。即一体摩诃衍法。常恒不变。不
764-A¶ 第 404a 页 X45-0404.png
假修成。属真如门。
二是自本法。即自体自相自用
摩诃衍法。迷觉觉迷。悉由熏习。属阿赖耶。由诸众
生。既不知真如为清净觉。又不知黎耶为迷悟关。
妄起邪执别生异端。故论主先标有法二字为宗
本。次将有法于立义分中总立量云。众生心是有
法。显示摩诃衍义是宗。因云。真如生灭互相摄故。
同喻如金庄严具。又于真如门别立量云。真如是
有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是宗。因云。不生
不灭故。同喻如虚空。又于生灭门别立量云。阿黎
耶识是有法。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是宗。因云非
一非异故。同喻如微尘瓦器。立此总别三比量为
一论之纲。要人先向巳躬下顿悟真如。次于生灭
门中渐修渐證故。摩诃衍。此翻大乘。以是二门。皆
是大根器人所修法故。信者。即五根之一也。信有
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
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
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法。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
望故。有此信根。方能得入。
昔严阳尊者问赵州云。
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著。阳曰。一物不将
来。放下个甚么。州云。恁么则担取去。阳大悟。此从
真如有法上起信根者。
罗山问岩头云。起灭不停
时如何。头曰。咄。是谁起灭。罗山大悟。此从黎耶有
法上起信根者。
故宗镜云。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
有信处。皆可为人。如华严经以信为手。如人有手。
764-A¶ 第 404b 页 X45-0404.png
至于宝所。随意采取。若当无手。空无所获。如是入
佛法者。有信心手。随意采取道法之宝。若无信心。
空无所得。有此利益。故造此论。】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因同)。二者立义分(略标大义)。三者
解释分(广释令人生解)。四者修行信心分(依解起行)。五者劝修利益分(辩法不修如贫人数他宝故劝)。」

【因缘分。出造论之所由。立义分。立此论之大义。解
释分。析立义之隐微。修行信心分。为信未满者。修
习信心故。劝修利益分。劝人进修必获利益故。

当例经之三分。初一是序分。次三是正宗分。后一
是流通分也。】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
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大事)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
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造论因缘。有总有别。言总者。统言造论之所由。别
者。别显此论之所为。苦有三苦。八苦。及二死苦。乐
有人天。二乘。及寂灭乐。今言离一切苦。是离分段
变易二死苦也。今言得究竟乐。是得无上菩提及
大涅槃乐也。】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
故。」

【根本有二。一真如。是菩提涅槃根本。二无明。是三
细六粗根本。今但言如来根本者。欲人向无明根
本边入如来根本故。下文云。其旨趣者。无非离念
归于真如是也。正解。即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
764-A¶ 第 404c 页 X45-0404.png
不可引转为业。五别境之一也。有正信可起正解。
故前云正信。而此复言正解也。有此正解。则见理
不谬。亦能正人之谬。故此当下文显示正义。对治
邪执也。】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
故。」

【成熟者。谓熟处巳生。生处巳熟。堪任者。谓担当此
事。永无退失。故下文云。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
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
无上菩提。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入正定
聚。毕竟不退。即住如来种中。名信成就。此当分别
发趣道相也。】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信心虽发。而现惑未除。心志不定。日用寻常为惑
所转。未能纯一。故云善根微少。信未满足。未能担
荷大法。故令修习信心。下文云。若有众生善根微
少。久远巳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或起人天二乘
种子。设求大乘。根则不定。遇恶因缘。即便退失。堕
二乘地。故说修行信心分。】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
网故。」

【虽发信心。而为恶业所障。魔鬼所侵。若不能守护
即受群邪。未得谓得。自生痴慢。故示方便。令护持
信心不退失故。故下文云。若人虽修行信心。以有
764-A¶ 第 405a 页 X45-0405.png
重障。或为魔鬼病苦所恼。或为世务牵缠。应当勇
猛精进。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息。
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曰为示方便。善护其心。或
修三昧。为彼诸魔现形惑乱。当令观察。勿堕邪网。
故曰远离痴慢出邪网也。此当下品修。】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信心虽发。若无止观对治。则堕凡夫及二乘地。故
令修习止观。下文云。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
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
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此当中品修。】

「七者为示专念(一心观佛)方便(净土)。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此以专心念佛摄护信心。令不退失也。下文云。众
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自谓不能值佛。
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谓以念
佛因缘。随顺得生他方佛土。以常摄护信心。终无
有退。此当上品修。
巳上三种。皆是修习信心方便。】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由劝修策发。成前诸行故。此当劝修利益分。
有如
下。结前八种为造论之由也。】

「门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答曰。修多罗中
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领纳于心生慧为解)。所谓如来在
世。众生利根(指菩萨言)。能说之人(指如来)。色心业胜。圆音一演(指口业)。异类等
解。则不须论。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
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能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
764-A¶ 第 405b 页 X45-0405.png
有众生无自心力。因(览教)于广论而得解者。自有众生复
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文约)而摄多义能取解
者。如是此论(指起信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
说此论。巳说因缘分。」

【此设难通妨也。难曰。如上所说八种因缘。如来契
经。皆巳道过。何故复造斯论。答。由诸众生根器心
行。利钝不同。故领受解会。或经或论。其缘亦别。若
如来在世。师胜资强。故圆音一演。即异类众生。一
触耳根。随机解悟。当尔之时。既有契经。又何须论。
若夫如来灭后。说者既无圆音。听者不能等解。若
此契经。不立大义。不加详释。恐中下之机。终无解
入。所以契经之后复有论文。是则经有经功。论有
论益。随时设教。各有所宜。非无谓也。言自力广闻
而取解者。是自有识见。复乐广寻经义。采取多闻。
以资性识者。自力少闻而多解者。亦是自有心力。
欲略寻经义。即知其要者。无自心力因广论得解
者。是水母元无眼。求食须赖虾者。复以广论为繁。
乐总持者。是畏繁好简。欲得一而得一切者。如是
下。正显此论正为最后一等机设也。言广大法者。
是暗指真如。深法者。是暗指黎耶。无边义者。是暗
指二门之义。下文云。一者法。二者义是也。巳说因
缘分结也。】

「次说立义分(大乘宗本)。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
(本论体)。二者义(体相用)。」
764-A¶ 第 405c 页 X45-0405.png

【此即将前有法以立摩诃衍义。法谓轨则。指一心
言。以一心为万形轨则故。义谓宗趣。指三大言。以
一心法具有三大为宗趣故。所谓能立门也。昔南
阳忠国师与紫璘供奉论义。奉曰。请师立义。某甲
破。师曰。立义竟。奉曰。是甚么义。师曰。果然不见。非
公境界。故知未开口时。立义巳竟。才说有法。巳是
葛藤遍地。况复刀刀。秖为婆心不觉多口。】

「所言法者(不出于心)。谓众生心。是心则摄(真如随缘)一切世间(三细六粗)出世间(本如二觉)法。」

【法身流转于六道。名曰众生。故以众生心为有法
也。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者。此释心之所
以名法也。心之一字。是包真妄言。谓此心能总摄
一切真如门清净法。又总摄一切生灭门中染污
法。由包真包妄。故总摄二门。大经云。心如工画师。
画出诸形像。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古德云。百
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性德。总在心原。是故一心
能摄万法也。宗镜问云。诸佛方便教门。皆依众生
根起。根既不等。法乃尘沙。何故唯立一心以为宗
旨。答。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
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及一
切众生。皆同此心。诸佛巳觉。众生不知。今为未知
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以应得故。是以若了自心。
顿成佛慧。可谓合百川为一水。抟众香为一丸。融
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故经云。若不了自心。
云何知佛慧。是以向外别求。从他妄学者。喻如钻
764-A¶ 第 406a 页 X45-0406.png
冰觅火。压沙出油。欲求济用。徒劳功力。若能谛了
自心。不妄外求者。如从木出火。从麻出油。不坏正
因。速得成办。故立一心以为宗旨。】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
摩诃衍体(当体大乘种)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
用故。」

【此明依一心法建立二种摩诃衍门也。难云。众生
心法。既包真妄。通染净。大乘是诸佛菩萨所乘真
净法。岂诸佛菩萨所乘者亦通染妄耶。答。大乘虽
是真净。要在众生妄染中显。以众生心法。具有染
净二分故。今立众生心中一分常恒不变者。名真
如相。此真如者。即是大乘清净法体。又立众生心
中一分染净因缘熏习者。名生灭相。此生灭者。复
能显示自体。自相。自用故。故知大乘法本非妄染。
今随妄染熏习。故即妄染以显示也。问。何故真如
门中云即示。生灭门中云能示。答。言即示者。以真
如相全体即是大乘。若离真如。别无大乘之体。故
曰即示也。言能示者。谓此真如体中。具足无边相
用。此相用者。不离众生日用生灭。故即在此灭边。
复能显示真如自体相用。故云能示也。古德云。欲
识诸佛师。向无明心内荐取。欲识万物不凋性。向
万物迁变处荐取是也。问。何故依真如门所趣入
之摩诃衍法。唯立体名。依生灭门所趣入之摩诃
衍法。立自名。答。真如是泯相显性门。不与万法为
764-A¶ 第 406b 页 X45-0406.png
侣。不与诸尘作对。由无他相。亦无自相。以自他不
立。故独示其体。他者。谓一切不善法。自者。谓一切
清净法也。生灭是揽理成事门。其体全依真如。其
相用者。实由真如自体具足。但是为他染法所覆。
不能显示。然要破他。方能显自。故曰能示自体。自
相。自用也。立量可知。故大经云。唯心佛亦尔。唯佛
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古德云。具足凡
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凡夫若知。
即是圣人。圣人若会。即是凡夫。正此义也。问。一心
开真如生灭二门。有何所以。答。一心起大乘之信。
二门破邪见之执。约真如门。信妙理决定。约生灭
门。信业用不亡。可谓理事圆融。真俗无碍。
释摩诃
衍论云。心真如门有十种名。一者名为如来藏门。
无杂乱故。二者名为不二平等门。无差别故。三者
名为一道清净门。无异岐故。四者名为不起不动
门。离作业故。五者名为无断无缚门。无治障故。六
者名为无去无来门。无上下故。七者名为出世间
门。无四相故。八者名为寂灭门。无向往故。九者名
为大总相门。无别相故。十者名为真如门。无虚伪
故。如是十名。总摄一切诸佛法藏平等义理法门
名字。生灭门有十种名。一者名为藏识门。摄持一
切染净法故。二者名为如来藏门。覆藏如来法身
故。三者名为多相多异门。染净之法过恒沙故。四
者名为起动门。相续作业故。五者名为有断有缚
764-A¶ 第 406c 页 X45-0406.png
门。有治障故。六者名为有去有来门。有上下故。七
者名为世间门。四相俱转故。八者名为流转还灭
门。具足生死涅槃故。九者名为相待俱成门。无自
成法故。十者名为生灭门。表无常相故。如是十名。
总摄一切法藏种种差别法门名字。故知总立一
心。别含多义。真如门内。无自无他。生灭门中。有善
有恶。随缘开合虽异。约性一理无差。如上十门。义
味方足。又开则无量无边之义为宗。合则二门一
心之法为要。二门之义。容万义而不乱。无边之义。
同一心而混融。是以开合自在。立破无碍。开而不
繁。合而不狭。立而无得。破而无失。是为马鸣之妙
术。起信之宗体也。】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真如)。谓一切(凡夫圣人)
(诸)法。真如(全遍)平等。不增灭故。二者相(真如所现为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
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根化身妙用不可思议故为用大)。能生一切世间(五戒人天善因)出世间(六度梵行成佛善因)善因
果故(以上显用字大意)。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
来地故。巳说立义分(文不可不立义观立义又不可不解释)。」

【此释摩诃衍义也。
言体大者。谓众生心体。与四圣
六凡。平等无二。名曰真如。此真如性。遍一切处。即
局在众生黎耶窟中。其体未尝不大也。
相大者。谓
众生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名如来藏。此藏不空。
具摄无量性德不少剩故。虽为无明业相所䨱。其
相未尝不大也。
用大者。谓众生心具大作用。随其
作用。皆能出生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故虽在生
764-A¶ 第 407a 页 X45-0407.png
死业用。而用未尝不大也。
然二乘凡夫。具此大体。
背之而不知。有此大相。遗之而不顾。有此大用。弃
之而不用。
唯诸佛。乘此而坐道场。唯菩萨。乘此而
登觉岸。由此一心具是三义。故立一心之义名大
乘也。】

「次说解释分。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指上言义大乘法义)
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前分略示其源。此分广疏其派。故曰解释。
显示正
义者。是能立门。对治邪执者。是能破门。分别发趣
道相者。是进修门。既明邪正。不涉枝岐。方进修故。】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
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此总释立义分一心中真如生灭二种义也。
心真
如门者。谓本住性。非染非净。非生非灭。不动不转。
平等一味。性无差别。此以清净觉地为根本。
心生
灭门者。谓熏习性。随熏转变。成于染净。染净虽成。
性恒不变。只由不动。能成染净。是故不动。亦在动
中。此以发业无明为根本。
问。此真妄二心。以何为
心。以何为体。以何为相。答。真如以灵知寂照为心。
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
无性为体。思虑为相。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者。谓真如门。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生灭门亦摄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难云。真如是不变门。何故摄
764-A¶ 第 407b 页 X45-0407.png
世间法。生灭是随缘门。何故亦摄出世间法。答。以
是二门不相离故。以真。有不变随缘义。妄。有体空
成事义。由真不变。故妄体空。为真如门。由真随缘。
故妄成事。为生灭门。以生灭即真如。故经说众生
本来涅槃常寂灭相。以真如即生灭。故经说法身
流转于六道名曰众生。既知一心具此二门。故于
此中具彰二相。问。真如生灭各摄诸法。未知摄义
为同为异。答。生灭门中名为该摄。真如门中名为
融摄。该摄故染净俱有。融摄故染净俱亡。俱亡故
一味不分。俱有故历然差别。】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真如法体)
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
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巳来。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究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依义立名)。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
念。不可得故。」

【此别释真如常恒不变门也。立量可知。言此真如
即是华严一法界大总相缘起法门体。此一法门。
举体全是不生灭。亦举体全作生灭。故禅原集云。
谓一切圣凡根本。悉是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
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秖以此心灵妙自
在。不守自性。随迷悟之缘。成圣凡之事。故曰真如。
楞严名为性一切心。圆觉名为大陀罗尼。是也。难
云。现见诸法。各各差别。何得却言是一法界。答。宗
764-A¶ 第 407c 页 X45-0407.png
镜云。一切诸法。原是一法。实无二相。因生妄念。遂
见差别。且如现见青白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
我白。皆是眼识自性任运分别。与同时意识计度
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辩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
言自妄安置。且如六尘性钝。体不自立。名不自呼。
悉无自性。皆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閒。而人自闹。是
以有心起处。万境皆有。空心起处。万境皆空。空不
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有非空。
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先德亦云。一切
诸法。本自不言色。亦不言空。亦不言是非垢净。但
人自虚妄计著。作种种解会。起若干知见。生若干
爱畏。若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巳一念颠倒而有。
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当处寂灭。当处道
场。故知一切法从本巳来。下口不得。故离言说相。
安名不得。故离名字相。著意不得。故离心缘相。性
各满足。故毕竟平等。各住本位。故无有变异。本无
造作。故不可破坏。更无二法。故唯是一心。即此一
心。是一法界。故名真如。以一切法唯是意言。伹有
假名。都无实义。不可得故。故大珠云。世间一切生
灭法。无有一法不归如。宗镜问云。何谓真心。何谓
妄念。答。妄念者。从能所生。因分别起。发浮根之暂
用。成对境之妄知。若离前尘。此心无体。因境起照。
境灭照亡。随念生尘。念空尘谢。若将此影事而为
佛事。既为虚妄之因。只成断灭之果。真心者。湛然
764-A¶ 第 408a 页 X45-0408.png
寂照。不从境生。含虚任缘。未尝作意。明明不昧。了
了常知。舒之无踪。卷之无迹。如澄潭莹野。明镜悬
空。万像森罗。豁然虚鉴。不出不入。非有非无。斯则
千圣冥归。万灵交会。信之者彻大道之原。体之者
成常住之德。诸佛同證此心。名成正觉。亦名天真
佛。法性佛。法身佛。如如佛。名虽种种。总是此心之
别号也。】

「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
体。无有可遣(所遣者名相耳)。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
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离言)。不可念(绝虑)。故名为真
如。」

【难云。真心绝朕。理出有无。既曰真如。岂非堕名字
言说相乎。答。一心之门。微妙难究。知解罕穷。分别
不及。名为真如。不过借言遣言。非谓真如寔堕言
说名字相也。问。既一切言说皆可遣。而真如之名
独不可遣乎。答。然真如之名可遣。而真如之体寔
不可遣。以一切法皆是一真。无馀剩故。问。既不可
遣。则真如之体定可立乎。答。亦不可立。以一切法
皆同一如。不欠少故。当知一切法。取不得。舍不得。
拟议不得。近傍不得。不可名目。强名真如。故玄沙
云。如如向上。没可安排。恰似𦦨炉。不藏蚊蚋。此理
本来平坦。何用刬除。道不强为。建立乖真。若到这
里。纤毫不受。措意则差。便是千圣出头来。也安他
一字不得。】
764-A¶ 第 408b 页 X45-0408.png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
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无有能念
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难曰。既真如法不落言诠。不堕思惟。诸众生等。如
何著力。方能随顺。如何用心。方能得入。答。若知一
切法。本不可说。不可念。则无处著力。亦无处用心。
若就日用开口动舌说一切法处。而反观能说法
者。本无一字可说。又就日用东攀西缘念一切法
处。而反观能念法者。本无一念可著。如此著力。如
此用心。则不随顺于物。而能随顺真如矣。然虽如
是。尚存窠臼。犹未忘缘。未能得入。以现前犹存少
物故。若工夫挨拶到无可用心处。一念缘起无生
时。便能得入。浑身住在真如门中矣。故宗镜云。若
入此门。则佛法皆平等显现。不用记一字。念尽一
切经。不用解一法。会尽无边义。不用说一字。常转
正法轮。不用举一步。遍参法界友。何者。若记得。是
想边际。若解得。落意根中。若说得。是辩才门。若参
得。堕外道地。并不中自巳地。此中不收。如手撮虚
空。徒劳心力。所以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
后。存之一一皆空。亡之处处咸有。第一不得于一
机一境上守文作解。实无定法如来可说。此法门
中不论此事。但知自心即休。不更思前虑后。
昔长
庆初参灵云。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云云。驴事未去。
马事到来。师如是参究二十年。坐破七个蒲团。不
764-A¶ 第 408c 页 X45-0408.png
明此事。一日捲帘。忽然大悟。乃有颂曰。也大差也
大差。捲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
子劈口打。如长庆七破蒲团时。便是随顺。捲帘时。
便是得入也。问云。入此门时。有何功德。答。真心自
体證入之时。非言所诠。湛如无际之虚空。莹若圆
明之净镜。毁赞不及。义理难追。以功德过患二门
绝对待故。故经云。心处无在。无在之心。唯是一心。
一心之体。本来寂灭。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迹。不
可以识智诠量指其体。唯有入者。只在心知。如捣
万种香为丸。爇一尘而具足众气。似入大海水中
浴。掬微滴而巳用百川。执砾而尽成真金。揽草而
无非妙药。空器悉盈甘露之味。满室唯闻檐卜之
香。众义同归。千途兢入。若论一心性起功德。无尽
无边。若以有量之心。赞无为之德。任尽神力。一毫
难述。以信入之人。悉皆现證。即凡即圣。感应非虚。
坚信不移。法空之虚声自息。明诚可验。灵润之野
焰俄消。岂假神通。心魔顿绝。匪𠙥他术。识火自消。
除不肖人。不明斯旨。】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
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
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此释立义分中真如相之相字。以空不空。是真如
之相故。言如实空者。以如来藏。空无妄染。不立一
法故。如寔不空者。以如来藏。万德皆备。不舍一法
764-A¶ 第 409a 页 X45-0409.png
故。】

「所言空者。从本巳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
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
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
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
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此释真如空相也。一切染法不相应者。谓一切染
法不与真如相应。故曰空也。差别相。即有无一异
等言说相也。虚忘心。即分别相也。此二染法。即遍
计执也。谓真如虽在语言分别中。而真如寔不与
语言分别相应。即语言分别。未尝染污真如也。喻
如太清。虽为云雾点染。而太清实不与云雾相应。
即云雾点染初未尝污太清也。当知真如是离念
境界。不可以有无思。不可以一异说。若定有有无。
遮彼有无。有俱非句。今有即无。何有非有。今无即
有。何有非无。故双非亦寂。若有无有二。可名俱有。
今有即无。则有外无无可与有俱。今无即有。则无
外无有可与无俱。故俱有亦不得立。故古德云。离
言说者。不可以言谈。离心缘者。不可以心度。实谓
心言路绝。唯證相应耳。且夫言说者。从觉观生。是
共相和合而起。分别者。因意识生。由计度比量而
起。以要言之。皆由不觉。名相随生。若无不觉之心。
一切诸法。悉无自相可说。故知说有。是增益谤。说
764-A¶ 第 409b 页 X45-0409.png
无。是减损谤。说非有非无。是相违谤。说亦有亦无。
是戏论谤。有无既尔。一异亦然。四句既离。百非自
遣。古德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又云。若有
一法。不名法身。若无一法。不名法身。若剩一法。不
名法身。若欠一法。不名法身。若于法法上求空。便
于门门中解脱。故曰太末虫。处处能缘。独不能缘
于火聚。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今对
妄染是无。故说为空。非离妄心外。实有可空也。】

「所言不空者。巳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
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
唯證相应故。」

【此释真如不空相也。如本有檀德。今为悭贪。本有
尸德。今随五欲等。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万德。
由妄染既除。真心独露。净法满足。故曰不空。所谓
垢尽明现也。故经云。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先
德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
性无染。即是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问。上云真
如离相。一切皆空。若净法满足。亦应有相可取。何
得言离一切相。答。虽有净法。寔无可取。以此净法。
是智色不空之性。是离念境界。唯亲證者始得相
应。向人吐露不得。岂分别心所可取哉。故先德云。
[(厂@((既-旡)-日+口))*页]此法是众生之本原。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离
一切相。不可以言语分别有无推求而得。但心心
相即。印印相契。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巳。故宗镜
764-A¶ 第 409c 页 X45-0409.png
云。如群盲眼开。分别照境。验其真体。终不摸其爪
牙。见乳正色。岂在谈其鹄雪。实见月人。终不观指。
亲到家者。自息问程。唯證相应。不俟言说。又云。伹
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如不动。此不动外。更无毫釐
法可得。】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
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

【此别释生灭随缘熏染门也。立量可知。依如来藏
故有生灭心者。正显生灭妄心。本无有体。是依不
生不灭如来藏性而起。故说生灭依如来藏。此即
如来藏为可依。生灭为能依也。生灭心。即指最初
生相无明也。不生不灭。即真如也。良由如来藏性。
寔本真净。伹为最初不觉。忽起动心。遂转此如来
藏。名为识藏。更无别体。故楞伽云。如来藏为无始
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是也。此阿黎耶识。即藏
识也。具三藏义。谓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也。言能藏
者。是能持义。犹如库藏。能藏一切宝贝等物故。言
所藏者。是所依义。犹如库藏。是宝贝等物所依故。
执藏者。坚守不舍。犹如金银库藏为人坚守故。由
斯真妄。非一非异。和合一处。则真如不独。生灭有
依。故能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可凡可圣。可智可愚。
为龙蛇混杂之乡。作凡圣同居之地。迷者迷此。悟
者悟此。圣从此出。凡从此入。是知转愚成智。革凡
成圣。要在此门著力。打破此门。便能闯入真如门
764-A¶ 第 410a 页 X45-0410.png
矣。问。既一心具有真如生灭二义。不相舍离。何故
真如门中不兼生灭。生灭门中必兼真如。答。此有
深义。余尝于此会得周易阴阳奇偶之义。今借此
发明。乾阳为奇。坤阴为偶。夫乾阳者。即真如光明
藏也。坤阴者。即无明也。然奇不藉偶而成奇。而偶
实藉奇而成偶。盖孤阳不生。及其随缘而与阴为
偶。则变化出而万物生矣。故乾卦内外三爻皆奇。
坤卦内外三爻皆偶也。此真如门如乾奇。此生灭
门如坤偶。盖真如不待生灭成真如。而生灭必待
真如成生灭。由真如本无生灭。一随缘与生灭为
偶。则三细六粗。变化百出。故在真如门。则独行无
侣。在生灭门。则真妄和合。故知此门为凡圣交错
之地。一入真如。尽成觉体矣。故楞伽云。如来藏者
名阿赖耶。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水。常无断
绝。又密严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
指镮。展转无差别。此言赖耶体即如来藏。与妄染
合。名阿赖耶。更无别体。以真如不守自性。变识之
时。此八识体即是真如随缘之义。亦可众生迷故。
成阿赖耶。如来悟故。成如来藏。如金随工匠缘成
时。转作指镮。如指镮随炉火缘坏时。却复为金。成
坏展转。但是一金。更无差则。问。此法性宗与法相
宗。如何辩别。答。法相多说事相。法性唯谈理性。如
法相宗。离八识无眼等诸识。若法性宗。离如来藏
无八识。又法性宗中。以第一义心。随缘成有。即为
764-A¶ 第 410b 页 X45-0410.png
能作。所有心境。皆通所作。以不思议熏不思议变。
是现识因故。若法相宗。第一义心。伹是所迷。非是
能作。有三能变。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又云。法
相无体。是法性宗。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今此是约
法性圆教以明正量。若法相宗。一向说有真有妄。
若破相宗。一向说非真非妄。皆著一边。俱可思议。
今不染而染。则不变随缘。染而不染。则随缘不变。
斯乃不思议之宗趣。非情识之可知。然则分宗辩
相事则两分若性相相成。理归一义。】

「此识有二种义(真如有二一不变义二随缘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
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前立众生心为有法。通摄二门。此以阿黎耶识为
有法。别开觉不觉二义。若在觉义边。则生一切净
法。摄一切染法。若在不觉义边。则生一切染法。摄
一切净法。故曰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也。此中觉即
是悟。不觉即是迷。以此门能成能坏故。成则顿成
天真之佛。坏则坏灭诸功德门。故永嘉云。是以禅
门了却心。顿入无生慈忍力。又曰。损法财。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迷悟关头。正在此处。故分二义
也。昔有僧问云庵禅师。如何是无明住地。即是诸
佛不动智。适有童子扫地。庵唤云。童子。童子回首。
庵云。此便是如来不动智。又问童子。如何是汝佛
性。童子惘然。庵曰。此便是住地无明。故知或悟或
迷。不离当处。】
764-A¶ 第 410c 页 X45-0410.png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
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显出缠相)。依此法身。说名
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
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
始觉。」

【此释觉义。以心体离念为觉。则知动念是迷。以离
念则遍。则知动念即隔。以离念为法界一相。则知
动念为十法界差别相。以离念为如来。则知动念
为众生。以离念为平等。则知动念为不平等。以离
念为法身。则知动念为业识身矣。是故一切众生
皆依妄念。故谓之迷。若了妄念无有根本。非内非
外亦非中间。三世推求。悉不可得。便是智体。由此
智体。便證如来平等法身。即此法身。即是众生本
来面目。亦名清净觉地。亦名本觉。问。既曰本觉。原
是本有。即不觉时亦未曾失。何故必待亲见。始名
本觉。答。此虽本有。但一向为无明所覆。由不知故。
不名本觉。今以自觉圣智照破无明。识得此物本
来旧有。不是新成。故名本觉。此本觉义。是对始觉
言也。问。本觉理有。始觉修生。此二觉心。是同是异。
答。本觉始觉本非二物。由自觉智。照惑无本。即是
智体。照体无自。即是證如。非有智外如为智所證。
亦无如外智能證于如。是故本觉因始觉而得名。
始觉因本觉而立号。非有异也。故大经云。如因日
光照。还见于日轮。以佛智慧光。见佛所行道。以依
764-A¶ 第 411a 页 X45-0411.png
本觉而有不觉。由不觉故。复以圣智照破不觉而
合本觉。故名始觉。故知始本合一。名究竟觉。不然。
伹名相似随分觉也。昔忠国师问紫璘供奉云。佛
是何义。答。是觉义。师曰。曾迷否。奉曰。不曾迷。师曰。
用觉作么。故知对迷说觉。若无迷亦无觉也。问。始
本二觉。摄何等法。答。本觉所摄。即大智慧光明义
等。始觉所摄。即三明八解乃至十力四无畏十八
不共法等。又云。净法之体属本觉。净法之用属始
觉。问。本觉与真如何别。答。本觉之名对始觉义说。
故在生灭门中收。非真如门。殆至染缘既尽。始本
不殊。平等绝言。即真如相矣。此中大意。明依本觉
而有不觉。因不觉故而成始觉。如因地而倒。因方
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故直见者。如开藏取
宝。剖蚌得珠。光发襟怀。影含法界。如经颂云。如人
获宝藏。永离贫穷苦。菩萨得佛法。离垢心清净。或
不悟者。自生障碍。】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上以本始合一觉。此以究竟不究竟分二觉也。以
登峰造极。无可进步处。名究竟觉。以路途之乐。未
到家者。名相似随分。总名不究竟觉。心源。是指心
之初起说。即生相无明也。】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
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问。究竟不究竟。约人约法。其义云何。如凡下。初显
764-A¶ 第 411b 页 X45-0411.png
断灭相无明。即起业相。是在信位。非究竟觉也。谓
未入初信巳前。不信真如是安身立命处。不信三
宝是归依处。不知恶因。不识恶果。广造恶业。今既
创发信心。觉知前念所造恶业。定招果报。遂修十
善。能止后来恶念更不续生。此当灭六粗中起业
相也。然但止后来恶念不生。未能止其不著善相。
故虽名觉。犹然与不觉同。以未能伏惑故也。】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
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

【二。显断异相无明。是相似觉。非究竟觉也。二乘观
智。即人空观也。初发意。即三贤位。此位菩萨虽未
同二乘遍證人空。然于人空实得自在。故与二乘
同论也。异相无明。即六粗中执取相计名字相也。
谓此无明。迷前染净违顺二境。更起六识人我见
爱。执种种差别名。计种种差别相。故名异相。今此
菩萨。既觉种种异名异相。皆因妄念而有差别。故
舍此异念。而令此念不作异相也。以伏分别我法
二执。空名义自性差别。能舍分别事识现行。故曰
粗。然现行虽伏。种子犹在。依稀髣髴。见道不真。正
如梦中将觉未觉。朦朦胧胧。名相似觉。故唯识云。
现前立少物。为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
识。】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
相故。名随分觉。」
764-A¶ 第 411c 页 X45-0411.png

【三。显断住相无明。是随分觉。亦非究竟觉也。住相
有四。由无明力。不觉动相。即是不动。转成能见。名
曰转相。由无明力。依前能见。不了无相。遂令境界
妄现。名现相。由无明力。迷前自心所现之境。妄起
分别染净之相。名智相。由无明力。不了前所分别
空无所有。复更起念相续不断。名相续相。此位菩
萨。次第觉知四种无明。执著妄法。故初地觉相续
相。二地至七地觉智相。八地觉现相。九地觉转相。
由常觉不住。故曰觉于念住。念无住相。前伏分别
现行。故曰舍。此断分别种子。故曰离也。以初地虽
断分别法执。證一分平等法身。尚有俱生法执。故
从二地乃至九地。随巳分量。分断分證。名随分觉。】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
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佛果)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
故。」

【四。显断生相无明。名究竟觉也。由无明力。不觉心
起。转彼净心而有其念。故名生相。亦名业相。然此
业相。相见未分。甚深微细。唯佛能知。今此菩萨学
穷行满。无所事事。故将往昔求正觉心。至此一时
放下。名一念相应。始觉心初起处。以远离生相无
明。故得瞥见父母未生巳前面孔。如忘忽忆。如醉
忽醍。名曰见性成佛。即證佛地无生法忍。却将去
后来先作主公者。转成常住真心。名究竟觉。故经
764-A¶ 第 412a 页 X45-0412.png
云。菩萨知终不知始。如来始终皆知。始谓生相。终
谓馀相。是故下。结归无念。言众生虽未能离念。但
肯向日用中观察。无念者。是何等物。如此用心。此
人渐与佛智相近。去佛不远。即为向佛智矣。况亲
證无念者哉。故宗镜问云。佛称觉义。觉何等法。答。
无法之法。是名真法。无觉之觉。是名真觉。则妙性
无寄。天真朗然。华严经颂云。佛法不可觉。了此名
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无字宝箧经云。尔
时胜思惟菩萨白佛言。何等一法是如来所觉。善
男子。无有一法如来所觉。善男子。于法无觉。是名
觉法。善男子。一切法不生。而如来證觉。一切法不
灭。而如来證觉。是以若不见一法。则常见诸佛。千
里同风。若见一法。即不见诸佛。对面胡越。故知背
心合境。顿起尘劳。背境合心。圆照法界矣。问。华严
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则一念相应在发心时。
何故此中却在最后。答言。最初者。犹如远行。始于
初步。然初步之后。非谓无后步也。此取最后者。如
远行以后步为到。以因果相即。同时相应故。】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
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
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
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问。心念初起之时。正由不觉。实无初相可知。而言
764-A¶ 第 412b 页 X45-0412.png
知初相者何也。答。即谓无念。由无念故。即知前念
是生相也。若以有念观生相。则生相重重。又乌能
知。必无念而后知初相也。正如翳人。见空中花。必
无翳人。方见空中花不有也。故自十信以至菩萨
地尽。虽觉有相似随分之不同。然总堕众生数中。
皆名不觉。以未至离念境界。未出无明窟宅故。唯
佛一人。方得无念。独證觉性。始得遍知一切众生。
皆在净觉心中乱起乱灭。正如野马尘埃狂花幻
影之在太虚乱起乱灭也。问。何故得无念者。方知
众生心指生灭。其馀不知。答。以得无念者。圆證真
如平等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故得一觉一切觉。问。
必无念时。始得遍知生住异灭。然则始觉。亦先觉
灭住异而后觉生相乎。答。虽始觉知生住异灭。寔
非先知灭而后知生也。以四相之体。皆从本觉体
上一念不觉俱时而有。实无自体。即此四相。本来
平等同一觉性。故知迷则俱迷。觉则齐觉。非谓始
觉有先后也。故圆觉云。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问。前
文言四相觉有先后。此言四相俱时齐觉者。何也。
答。四相流转。总一梦心。处梦之时。谓为先后。各各
随其智力浅深。分分知觉。至于大觉。则知梦中四
相。唯一净觉。无有体性可辩前后。故曰俱时而有。
皆无自立也。故摄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
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一刹那。即无念也。楞伽
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以刹那流转。必无自
764-A¶ 第 412c 页 X45-0412.png
性。无自性。即是无生。若非无生。即不流转。是故契
无生者。方见刹那也。净名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楞伽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如来藏
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此皆发明真心随缘
造作诸法。别无体性。唯是真心。故知四相即是真
心。不觉全同本觉。】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此言因本觉而随不觉。因不觉而生始觉。因始觉
而发用也。本觉者。即本有清净觉体也。染分别者。
即熏习染污不觉也。随者。言本觉不变而能随染
缘也。生二种相者。谓断染成净。显出二相。非新生
也。不离本觉者。正显二相。在染在净。皆不离本觉
也。言智净相者。即始觉智随染还净之相也。言不
思议相者。是始觉智还净起用之相也。】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
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
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
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
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
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
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
智性不坏故。」

【依法力熏习者。谓藉真如内熏之力。及法界等流
764-A¶ 第 413a 页 X45-0413.png
教法外熏之力。依此二种熏力。修习资粮位中加
行善根。至登地巳。證如实理。行如实行。以至十地
行中。方便满足。方得破除心识。净智现前也。和合
识。即黎耶也。以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故。相续心即
微细意识名相续相故。摧碎之谓破。扫荡之谓灭。
此在金刚无间道时。用金刚智。破灭心识。则平等
法身。从兹发现。大圆镜智。亦得淳净矣。问。此智既
巳随染分别。若心识破灭。此智何故独存。答。凡是
心识。皆是无明。而无明相。不离觉性。则知无明实
性。即是佛性。故不可坏。以是心识属无明故。又非
不可坏。故涅槃经云。因灭无明。得涅槃灯。故知无
明虽灭。觉性不坏。如大下喻明。海水喻觉性。风喻
无明。波喻心识迁流无常。水相风相不相舍离。喻
觉性无明和合一处。俱时而转。以本觉心不自起
故。当资无明之力。方得生起。根本无明。不自转故。
要因真心之力。方得而转。如水不自作波。当因风
力。风不自现动相。要资水方现动相。故经云。烦恼
大海。有圆满如来宣说实相常住之理。本觉性体
有无明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之波。风虽动而水
无动相者。喻无明动而觉性不动也。风灭则动相
灭。而湿性不坏者。喻无明灭而心识灭。智性不灭
也。昔有僧问大随云。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
个坏不坏。随曰。坏。僧曰。甚么则随他去也。师曰。随
他去。僧问龙济。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
764-A¶ 第 413b 页 X45-0413.png
不坏。师曰。不坏。僧云为甚么不坏。师云。为同大千。
亦是此意。】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
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
种而现。得利益故。」

【此言转智而现报化二身也。下文云。以有如是大
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
用是也。能作一切胜妙境界者。下文云。谓诸佛如
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
离于施作是也。实性论云。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
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于妙
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
深法性。是名妙境界。随众下。谓凡夫二乘身所见
者名应身。三贤十地所见者名报身也。】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言觉体无所不遍)。犹如净镜(言无所不显)。」

【此将上文真如门中二义。及本觉门中二义。和合
一处。以显生灭门中本始二觉。即真如故。盖觉体
是如如理。觉相是如如智。故有如理如智之名。法
身智身之号。前虽各立宗因。未有喻合。至此总以
净镜为同喻。以显三支无过之宗。喻义既明。则知
若圣若凡。说同说异。皆是镜中影像故。先德云。若
言众生心性。即诸佛心性。是别教义。圆教心性。是
一寂光。无彼无此。极十方三世佛及众生边际。成
一大圆镜。无有同异。佛及众生。皆是镜中影像故。
764-A¶ 第 413c 页 X45-0413.png
故曰。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言本觉本来无妄)。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
可现(本觉体空无妄)。非觉照义故(无物可照)。」

【先以真如二义立比量云。觉体如实是有法。空为
宗。因云。远离一切心境故。同喻如净镜。以镜为同
喻者。镜中本无众像故。无法可现者。远离一切依
他法也。非觉照义者。远离一切遍计心也。以依他
遍计。皆是镜之尘垢。非镜之光明故。正言一法不
存。一念不动。离遍计依他是如实觉体。名空如来
藏。圆觉云。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古德云。常了一切
空无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

「二者因(内现)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
现。不出(本身清净故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寔
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
众生故。」

【量云。如实觉相是有法。不空为宗。因云。因熏习故。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同喻如镜。以镜为同喻
者。胡来现胡。汉来现汉故。一切世间。即三世间也。
以三世间。不出本觉清净镜故。问。若以镜为同喻
者。镜亦有因熏习乎。答。此中言因熏习者。是觉体
中本来具足大智慧光明因。故能现三世间。如净
镜具足光明因。方能现群像也。此正显觉性内因
熏习。如净镜光明。非若黎耶有染净新熏因也。不
出等者。言此镜中所现境界。非从内出。不从外入。
764-A¶ 第 414a 页 X45-0414.png
不因境界出而失其镜。不因境界入而并坏其镜。
以此心镜是常住故。以三科七大皆实性故。问。众
生世间。是无明染法。若具足圆满。何得言觉体不
染。故通云。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以智体不动。具足
无漏清净种子。熏习众生世间。故得净法满足。染
法不能染也。言具足者。正显不自外来也。巳上二
义。约真如门说。故无修證。下约生灭门说。故有修
證也。】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
淳净明故。」

【次以本觉二义作比量云。不空法是有法。淳净明
故是宗。因云。出离故。同喻如镜。以镜为同喻者。镜
体若为尘封。则无现相之用。必镜体清净。然后能
现相故。喻如众生虽具大圆镜智。然为二障蒙蔽。
藏识盖覆。不能出离。光明不发。故假磨拭之功。去
其重垢。令其明净。然后照物也。烦恼碍智碍。即二
障也。和合。即阿黎耶识。离和合故淳。离烦恼故净。
离智障故明。出离三过。圆满三德。名法出离。】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
善根。随念示现故。」

【量云。出离法是有法。遍照众生心是宗。因云缘熏
习故。同喻如镜。以镜为同喻者。以能作增上缘遍
照众生妍丑故。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众生之心巳
出二障。巳离和合。故能作增上缘遍照众生之心。
764-A¶ 第 414b 页 X45-0414.png
随彼心念现身说法。此即自得此镜。复将此镜以
照人也。永嘉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像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所谓不思议
业用也。
释觉义巳竟。】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
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
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
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
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此下释不觉义也。言不觉者。即无明也。是事不知。
号曰无明。以不觉故不知有。以不信故不肯承当。
故但起无明。只成倒想。如夜绳不动。疑之为蛇。暗
室本空。怖之为鬼。此众生之迷根也。前以始觉契
本觉。名始本不二法界一相为觉。此言无始觉契
本觉。不达法界一相。故迷清净觉体。有不觉心。瞥
然生起。遂转此清净觉心。而成最初一念。名为生
相无明。由此无明一迷。从迷积迷。空历尘沙之劫。
因爱生爱。永昏长夜之中。然此无明。无有自相。不
能自立。皆依清净觉体而有。喻如迷人。以东为西。
惑南为北。其寔西北。不离东南。若离东南。别无西
北故。众生下。法合可知。以有下。发明觉与不觉。是
对待立也。由对彼不觉。即此如实知者。名真觉也。
若无不觉。真觉之名无处安立。故圆觉云。众幻灭
无处。成道亦无得。故知觉与不觉。是两头语。真如
764-A¶ 第 414c 页 X45-0414.png
门中。实无此事。首楞严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
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
灭妄名真。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故宗镜
问云。不觉妄心。元无自体。今巳觉悟妄心起时无
有初相。则全成真觉。此真觉相。为复随妄俱遣。为
当始终建立。答。因妄说真。真无自相。从空起妄。妄
体本空。妄既归空。真亦不立。大智度论云。若世谛
有如毫釐许有寔者。第一义谛亦应有实。故知凡
立真妄。皆是随他意语。化门中收。若顿见性人。谁
论斯事。洞山云。这个犹不是。何况张三李四。真空
与非空。将来不相似。了了如目前。不容毫发拟。只
如云这个犹不是。岂况诸狂机谬解。所以云心不
系道。亦不结业。道尚不系。降兹可知。】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
为三。一者无明(本)业相(末)。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
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
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六尘)
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前明依本觉而起不觉。此明依不觉而起三细。所
谓无明不觉生三细也。由前对真如三大后对六
粗故立此三细也。由无明一动。迷体大而为业识。
迷相大而为能见。迷用大而为现相也。言无明业
相者。谓此业相。从无明起。名根本发业无明。此中
业通因果。以心动是业因。故曰心动说名为业。以
764-A¶ 第 415a 页 X45-0415.png
招报是业果。故曰动则有苦。果不离因者。正言粗
中业果。不离最初一念业因。所谓因果交彻也。先
德云。一翳在目。千花乱空。一妄在心。河沙生灭。反
显觉心一发则不动。不动则證平等法身。故大经
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亦是因果交彻也。二者下。
释转相也。由无明覆盖大智慧光。不能遍照。成能
见相。即根性也。楞严指此为见精闻精等是也。反
显不动时。即是无见顶相。三者下。释境界相也。以
无明力。转此第一义谛境界。为世谛境界。即器界
也。反显无见则是第一义境界。摄论云。意识缘三
世境及非三世境。是即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
由不可知。故曰细。此皆八地巳上所知境界。非馀
所知故。问。此中立义。与唯识宗为同为异。答。亦同
亦异。唯识宗立四分。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證分。四
證自證分。此中亦立四分。一真如。二阿黎。三见分。
四相分。两相符合。故同。然唯识以生灭业识为根
本。相见为依他。此中以真如为根本。即后二分皆
属依他。故异。】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
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
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著)取相。依
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
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
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
764-A¶ 第 415b 页 X45-0415.png
报。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
皆是不觉相故。」

【前以真如为因。无明为缘。而生三细。此以无明为
因。境界为缘。复生六粗。楞伽云。譬如大海水。境界
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
言智相者。
由无明故。不了自心所现境界。依于境界。分别好
丑初起爱憎。名为智相。
言相续者。谓依憎爱心生
苦乐受。觉心。即觉受也。由苦乐受领憎爱境念念
不断。名相续相。此二遍计。即是六根对境而生。微
细意识。即末那也。所以祖师云。不怕念起。唯虑觉
迟。又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以心生即是罪生。是
以初心摄念为先。是入道之阶梯。禅原集云。摄心
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虑片时。即名烦恼罗刹。故
知不觉最初一念因成之假。宁免后念相续成事
之过乎。
言执取者。谓依苦乐二受。于六尘境。攀缘
不息。苦亦不舍。乐亦不离。愈苦愈执。愈乐愈取。名
执取相。故经云。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
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著六尘。无暂住时。

计名字者。由执取故。复恐于六尘境忘其相状。故
于彼境。安立种种名字。于是计著名字。分别不停
永无忘失。名计名字相。故经云。相名常相随。而生
诸妄想。此二遍计。又从微细意识。引生粗意识也。

此上四相。皆由不达境界是自心现。于境界上起
憎爱。生苦乐。取相计名。深生惑著。不肯放舍。此由
764-A¶ 第 415c 页 X45-0415.png
能见为根。能现为尘。由此根尘。生起四种惑相也。
下二相。是造业受报也。
言起业相者。由业习气与
二取习气。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名起业相。即业因
也。言业系苦者。既有业因。遂感异熟苦果。由业系
缚。随业轮转。不得自在。名业系苦。此二皆从无明
爱取三种烦恼生也。当知下。结显无明为因。生一
切染法。以三细六粗。总属无明不了真如而起故。
呜呼。至德之世。耕而食。织而衣。同与鸟兽俱。族与
万物并。山无蹊隧。泽无舟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当此之际。含哺而嬉。果腹而游。何爱何憎。何苦何
乐。何名字取著之有。故知太古之民。具有三细。六
粗未发。爰自中古。至德渐漓。淳风渐丧。而爱憎渐
起。苦乐渐生。然未至于计名著相也。殆至伏羲。造
书画卦。名相斯兴。虽是菩萨应时设化。对病设药。
自兹以降。无论愚智。类皆堕在名相中。无以反其
性情。由是惑业习袭。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
绝。故我释迦世尊。乘悲愿力。现相人中。直指本来
清净觉体。令人反情复性。得大受用。逍遥乎无为
之宅。游戏乎寂灭之场。非三界四生同体之悲。肯
如是乎。故知圣人出世。必因其时。非漫然也。】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
异相。」

【由前黎耶一量。但立宗因。未曾说喻。其于三支是
缺减性。故立喻以足之。方成真能立也。立量云。阿
764-A¶ 第 416a 页 X45-0416.png
黎耶识是有法。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是宗。因云。
非一非异故。喻如微尘瓦器。言同相者。即同喻也。
以不觉中同觉性故。喻如瓦器皆同微尘也。由同
相显示一切诸法。唯一真如。异相者。异喻也。由异
相显示真如。作一切法。谓不觉中虽同觉性。因四
圣六凡之相。各各有异而性亦有异。喻如瓦器虽
同是微尘。因瓦器之相各各有异。而微尘亦异也。
又云。以真如故同。以无明故异。又云。以本有故同。
以新熏故异。】

「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
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
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
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
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
相无可见故。」

【瓦器皆同微尘性相者。喻无漏所发净业。与无明
所发染业。皆悉是幻。总不离真如一法界大总相
法门。以真如不变。随缘成一切法故。文殊师利答
第一经云。佛问文殊。汝久远来普游十方刹中。见
何殊事。答曰。我久远来不见馀事。唯见微尘。佛言。
汝百年中居于轮家。不见种种瓦器相耶。答。我唯
见尘。不见瓦器。佛言。汝实不见地水火风山川林
树种种相耶。答云。我实不见相。唯见微尘。佛言。汝
实见微尘耶。答云。我久远不见微尘。佛言。善哉。汝
764-A¶ 第 416b 页 X45-0416.png
能觉一相。即是无相。若仁者如是觉。依一相门。一
切众生本来常住等。问。众生本来是佛。应无众生
色相可见。何故现见众生色相。答。此所见者。是众
生真如随其染业。幻作此相。寔非本具如来智身
也。以智身无相可见故。是知一切法界众生。皆含
佛智。但以情尘自隔。不能内照。空埋金藏。枉蔽灵
台。如斗没额珠。醉迷衣宝。不因指示。何以发明。但
能破尘出经。恒沙佛性一时皆了。是知水未入海
不咸。薪未入火不烧。若入此门。皆同一照。无一心
而非佛心。无一事而非佛事。未见刹那顷。不是如
来得菩提时。无有芥子许。非是如来舍身命处。】

「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
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瓦器各各差别者。言生佛虽同一法界。以无漏所
起净业。与无明所起染业。各各不同。故界界互别。
性性各异。故名异相。佛问舍利子。汝见此土。作何
心见。答曰。我见此土山川林树砂砾土石日月宫
殿舍宅等种种相。各各不同。佛言。汝智慧力。下劣
狭少。心有高下。见如是异等。问。何故圣凡。皆属生
灭门收。答。以真如门。圣凡不立故。是故十方众生。
全是佛体而无分剂。以不知故。甘称眇劣。禀如来
之智德。自堕愚盲。具广大之威神。反跧小器。所以
志公云。法性量同太虚。众生发心自小。由斯义故。
方见全佛之众生。惺惺不昧。全众生之佛。历历无
764-A¶ 第 416c 页 X45-0416.png
疑。悟本而自达家乡。得用而如亲手足。云何迷真
抱幻。舍实𠙥虚。辜负巳灵。埋没家宝。高推上圣。自
鄙下凡。都为但诵空文。未穷实义。空记即心即佛
之旨。亲省何年。高谈万法唯识之宗。谁当现證。既
违教观。又阙明师。虽曰绍隆。但成自诳耳。
巳上释
立义分中心生灭三字竟。】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
云何。以依阿赖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
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此释立义分中生灭之因缘也。正谓清净心本无
生灭。而忽起生灭。恐人认为自然。故说生灭皆随
因缘。非自然也。众生依心意意识转者。众生二字。
除佛一人。其馀自凡夫。以至十地菩萨悉在其中。
以前云。一切众生不名觉故。依有能依所依。所依。
即心意识。能依。即众生也。心意意识。若据相宗解。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分别名识。意谓自凡夫。以至
十地菩萨。生灭灭生。各各不同。统而言之。皆依心
意意识而转觉为迷。亦由心意意识而转迷为觉
也。如楞伽云。心如工技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
侣。妄想观众伎。如歌舞工伎之人。随他拍转。拍缓
则步缓。拍急则步急。众生亦如是。意地若生。身轮
动作。意地若息。根境寂然。故曰。身非念轮。随念所
使。故知或迷或觉。皆从意转。前文不立末那。此中
亦不明指末那。据下五种。俱名为意。而以意识续
764-A¶ 第 417a 页 X45-0417.png
之。则末那意。实通三细六粗。以半分属业识。半分
通意识故。问。众生依心意意识而转觉为迷。此义
云何。答。以一切众生皆以黎耶为因。无明为缘。由
此二种为因缘故生五种意。谓不觉故心动名业
识。复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相续名意。复从
此意。计名著相名意识。是故一切众生皆依心意
意识而转觉为迷也。问。前云依无明故而有黎耶。
何故此中说依黎耶而有无明。答。有二义。一由无
明动彼觉心成黎耶识。即此黎耶。复与无明为依
以不相离故。二即此黎耶。具觉不觉。前就本觉说。
故曰依觉而有不觉。今依不觉说。故曰依黎耶而
有无明也。】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
力。不觉心动故。」

【业识者。谓清净觉心。本来不动。因无明风鼓。不觉
心动。遂转此本觉真心而为业识。为二障之元。作
二死之本。故远公云。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
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明知三界别无理。伹是妄
心生。为八倒之根株。作四流之源穴。疾如掣电。猛
若狂风。撇起尘劳。速甚瀑川之水。欻生五欲。急过
旋火之轮。结搆四魔。驱驰十使。沉二死之河底。投
八苦之焰中。醉迷衣里之珠。徒经艰险。斗没额中
之宝。空自悲嗟。皆由妄心。迷此真觉。若欲塞烦恼
之窟穴。截生死之根株。但能内观一念无生。则空
764-A¶ 第 417b 页 X45-0417.png
华三界。如风卷烟。幻境六尘。犹汤沃雪。廓然无际。
唯一真如矣。】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
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
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
常在前故。」

【由依一念心动。转此大智慧光而为能见。名转识。
有能见故。复转第一义谛境界而为世谛境界。名
现识也。随其五尘对至即现者。如楞严云。汝以空
明则有空现。乃至色来现色。声来现声。香来现香。
味来现味。故曰即也。若据相宗解。五尘。即性境也。
现者。即是现在。显现。现量之境。故曰即现。不现过
未之境。故无前后。任运而起常在前者。是因缘变。
非若分别变之有生灭也。此三虽属黎耶。然亦通
属末那。以有赖耶。必有末那故。瑜伽云。赖耶识起。
必二识相应故。若据后文即此相续识名为意识。
有意识处必有末那。以意识缘境。必以末那为染
净依故。但此末那行相微细。故虽通意识。而凡夫
二乘皆所不知。是入地菩萨所知境故。此当相宗
从自證分而生见相二分也。】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
以念相应不断故。」

【不了前境从自心现。本无染净。而虚妄计度是染
是净。生爱生憎。故名智识。言智识者。谓迷智体。初
764-A¶ 第 417c 页 X45-0417.png
起分别故。言相续者。谓既生憎爱。复于染净法中
念念攀缘。心心无间。名相续识也。此从相见二分
而起法遍计也。】

「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
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巳经之事
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
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
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
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
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谓无明既发业巳。而此相续识有三种思为业用。
能造善恶二业种。而令赖耶执持业种。常不断绝。
此即起业相也。楞伽云。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
是也。
复能下。谓此识既造善恶二业。复能令赖耶
识成熟苦乐二果。亦不断绝。此即业系苦相也。

令下。谓此识妄虑过现未来三世之境。而令赖耶
念念受熏亦不断绝。由因果受熏皆不断绝。故名
相续识也。下总结云。是知三界虚伪。皆是众生自
心所现。若离自心外。无片事可得。当知境由心起。
还逐心亡。但心生非境生。心灭非境灭。似鱼母念
鱼子。如蜂王摄众蜂。鱼母不念而鱼子亡。蜂王不
摄而众蜂散。是以有心缘境。万境摐然。无念忆持。
纤毫不现。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
764-A¶ 第 418a 页 X45-0418.png
还与心为相。是以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能。醉告
三军。岂曲糵之所造。笋穿寒谷。非阳和之所生。鱼
跃冰池。岂网罗之所致。悉为心感。显此灵通。故知
万法施为。皆自心之力也。问。现见六尘。森然满目。
何故却说唯心。答。以一切法。本无所有。皆从最初
一念心动。转心为念。由此妄念。生种种法。复于种
种法上分染分净。起爱起憎。妄生苦乐。殊不知总
是自心取自心。故知但有一法现前。皆是自心分
别。设当一念暂起。尽因幻境牵生。起灭同时。更无
前后。问。既是法从心生。何故开眼但能见法。不见
自心。答。心不见心。以无形相可得见故。故金刚经
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当知下。总结前文。无明。即不觉也。妄心。即业识也。
言不但五蕴身是无明业识住持。即外洎山河虚
空大地。皆是无明业识住持也。以业识能住持三
类性境故。故知缘生之法。皆是无常。如镜里之形。
无体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实而虚现空轮。
以心下二句。正言流转还灭。皆是自心。更无别法。
由二乘凡夫。不达三界唯心。故详示之。】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
我我所(五蕴中妄执主宰为我)。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能依)意识。亦
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贪不断)见爱(所依)烦恼增
长义故。」

【此明从微细意识而生粗意识也。言即此相续识
764-A¶ 第 418b 页 X45-0418.png
者。显非别有。即意所生也。依诸凡夫者。指人天乘
也。取著转深者。执取相也。计我我所者。计名字相
也。由此二种虚妄遍计。于是见色取色。闻声取声。
乃至觉触取触。知法取法。故转此意名为意识。又
名分离识者。以独缘法尘故。又名分别事识者。以
能兼缘前五尘故。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者。即见
思二惑也。由此二惑。故令相续益深。妄执愈炽。此
从二种法遍计上复生二种我遍计。所谓迷人者
必迷法也。此论以执法名意。执我名意识。非若识
论立意意识各有我法二执也。若据六粗次第。此
段当在起念相应不断故之下。联络住持等文。则
前后相贯。读者详之。】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所知。亦非二乘智慧
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證法身。得少
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
是心从本巳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
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
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此下明由心意意识转迷而为觉也。问云。上言一
切众生心本清净。皆依无明一动。熏起觉心。转成
业识。即此最初无明。所熏之识。何人能知。答。凡夫
在五住烦恼中住。二乘虽断四住。未达无明。所以
凡夫二乘悉皆无分。此之无明。要具大乘二种性
764-A¶ 第 418c 页 X45-0418.png
者。于初信位。发心观察。于资粮位。修大乘顺解脱
分。于四加行。复修大乘顺决择分。至通达位。入初
地时。断一分无明。證一分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
萨地尽。不能尽知。秪名分觉。至佛果位。方能穷了。
名究竟觉。问。何故无明必待极果然后能知。答。是
心本来清净。毫无垢染。如净明日。无所不照。由于
清净觉心。是初一念忽起动心。转此光明净觉而
成无明。所谓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也。既为无明所
染。即名染心。不名净觉。所谓不染而染也。由此最
初一念微细甚深。唯佛一人独能觉了。馀虽随分。
实未能知。故曰。声前一句。千圣不传。未曾亲近。如
隔大千。问。既曰染心。则心巳变。何故又曰常恒不
变。答。由心性本来常寂。本无妄念。不与染法相应。
故虽随染缘。实未曾变。喻如风起澄潭之浪。浪虽
动而常居不动之源。似翳生空界之华。华虽现而
匪离虚空之性。问。既曰自性清净。本无有染。何故
忽起无明。此无明者。从何所来。答。心性本自常恒。
皆由背觉合尘。不与法界相应。瞥起一念。故转净
觉而为无明。别无所来。实由不变。故随染缘也。】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
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
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
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
离故。」
764-A¶ 第 419a 页 X45-0419.png

【问。今此净觉既为无明所染。不染而染。成此染心。
此染心复有几种。何位方断。答。有六种。
言执相应
染者。即六粗中执取相。及计名字相。此即意识遍
计执也。由意识见爱。烦恼所增长故。二乘至无学
位。断见思惑。證生空理。得三解脱。方得远离。若菩
萨从初发心观察。至七信位。信根成就。永无退失。
名信相应地。然此菩萨。虽未得人空。由信力故。见
思烦恼不得现行。故云远离。非约随眠。以留惑故。
摄论云。若不断现行。则不异凡夫。若不留惑种。则
不异二乘。此约终教说。若约始教。初地巳上。方说
留惑。若约实教菩萨。从初正信。便达真如本有。无
明本空。随顺无念。于此地前。能修法空真如三昧。
自然令彼法执不生。伏于无明。与真如相应。即能
学断。故下文云。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
察学断故。
不断相应染者。即六粗中第二相续相。
五意中相续识。即分别法执也。此菩萨从初资粮
加行位中修唯识观。现行巳伏。至通达位。究竟永
离。言净心者。由入初地断异生性障。證遍行真如。
故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
识。离二取相故。
分别智相应染者。即六粗中智相。
五意中智识。此即俱生法执也。具戒地者。即离垢
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毁犯烦恼垢故。无相方便
地。即第七远行地也。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
少。至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迨至第七地。纯
764-A¶ 第 419b 页 X45-0419.png
无相观。念念正受。但念空无相无作。故不起分别。
此意俱生法执。地地渐除。至此地。则意之遍计巳
空。故下破依他也。】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
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
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不了一法界
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
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现色不相应染者。此即三细中现境界相。五意中
现识也。此境界是依根本无明一动所现。微细难
知。至不动地。巳离业色。任运现身现土。名色自在。

能见心不相应染者。即三细中能见相。五意中转
识也。此能见相。亦是根本无明一动所成。九地菩
萨。尽此业相。善知众生十种稠林。以四无碍智现
身说法。名心自在。
根本业不相应染者。即三细中
业相。五意中业识。此无明业相。至菩萨尽地。在无
间道。用金刚智。除灭无明。入如来地。得见心性。名
究竟觉。问。何故相宗但空遍计。不遣依他。答。相宗
立相。故不遣依他。唯空遍计。性宗显性。故先除遍
计。亦遣依他。若空遍计而不遣依他。谓之半头唯
识。若空遍计。复遣依他。方名具分唯识也。不了一
法界义者。即最初一念生相无明。名不觉相。亦名
根本无明。此无明从三贤位学断。乃至菩萨尽地
渐离。至如来地。方究竟离。】
764-A¶ 第 419c 页 X45-0419.png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
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
缘相故。」

【问。同一染心而有相应不相应者何故。答。言相应
者。谓此染心初起。以无力故。心王心所。不能自生。
必依染净境界方生。以境有差别。心心所亦异。故
曰知相缘相同也。以二法同生。名曰相应。言不相
应者。谓无明初起。以有力故。不藉境生。由背清净
觉。不与净觉相应。突起无明。即成不觉。故自始至
终。从迷积迷。曾无别异。不同心境有别异故。名不
相应。是知待生者弱。突起者强。在外者粗。在内者
细。背觉者难除。合尘者易遣也。】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
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在业智故。此义云何。以
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
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
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上以无明染心分根本枝末。此以染心配烦恼所
知。以染心为烦恼障者。由彼染心。昏烦恼乱。障碍
静心。不能契合根本如理智故。根本智。即智净相
也。以无明为所知障者。由彼无明。愚痴暗昧。障碍
净用。不能證得自然业智故。自然业。即不思议业
用也。所以下徵释。以染心为烦恼碍者。由彼染心
于六根门头。见色闻声。妄生取著。分染分净。生爱
764-A¶ 第 420a 页 X45-0420.png
生憎。障平等理。故以染心为烦恼障也。以无明为
所知障者。以一切法本自寂灭。无有动相。由无明
一起。妄与法违。故开眼时。不达性空。皆成法碍。故
以无明为所知障也。是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但
了一心。诸尘自寂。起心背法。即乖法体。既与相违。
即不通达。若能顺法界性。合真如心。则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矣。
巳上释生灭因缘竟。】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
相应故。

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
界。

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

细中之细。是佛
境界。」

【此释立义分中生灭相之相字也。因生灭之相有
粗细。故特明之。
言粗者。即六染中前三染。与境相
应而起。其相粗显。人所易了故。
此即相生灭也。

细者。即六染中后三染。是背觉而突起。其相微细。
人所难了故。此即流注生灭也。
又粗下复详分粗
细。粗中粗者。谓三染心虽俱名粗。就中第一执相
应染为尤粗。二乘三贤皆能觉察此染故。以是粗
意识遍计故。
粗中细者。即前三染中后二染。谓不
断相应染。及分别智相应染也。此于粗中稍细。是
初地以至七地菩萨所知故。以是微细意识所遍
计故。
细中粗者。谓后三染心。虽俱名细。就中前二
稍粗。谓现色不相应染。及能见心不相应染。此是
赖耶所缘相分。及能缘见分。是八地九地菩萨所
764-A¶ 第 420b 页 X45-0420.png
知故。
细中之细。即最后根本业不相应染。以能所
未分。行相微细。唯佛能了故。古德云。学道之人细
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可中寻到无寻处。方信凡
心即佛心。正此意也。】

「此二种(就粗细)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
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
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此明由因缘而有生灭相。以见生不自生。由因缘
生。灭不自灭。由因缘灭也。若统言生。三细六粗。皆
依无明熏习而生。故曰依于无明熏习而有也。若
别言生。依无明因。生三种不相应心。依境界缘。生
三种相应心。故曰依因依缘也。若统言灭。则无明
灭时。无明所起现识境界亦灭。故曰若因灭则缘
灭。若别显灭。三细因无明生。无明灭时。三细亦灭。
三粗从境界缘生。故境界灭时。三粗亦灭也。此约
生佛始终言生灭。非约刹那生灭义也。】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无明)灭。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灭心上生灭相)。非心体灭。

如风依水而有
动相。

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
相相续。

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

无明亦尔。依
心体而动。

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
不灭。心得相续。

唯痴(无明)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此约粗细二心灭有先后以兴难也。意谓境界缘
灭。则相应心巳灭。不应复有不相应心相续。若谓
764-A¶ 第 420c 页 X45-0420.png
尚有不相应心相续者。即此便是不灭之相。云何
复说究竟灭。答。谓境界缘灭。唯相应心粗相灭。非
心体灭。无明灭时。亦唯不相应细相灭。非心体灭
也。
如风下喻明。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者。立喻本也。

若水下。先喻相应心也。以境灭时相应心相虽灭。
心体不灭。以不灭故。三细相续。正如猛风灭故。粗
浪相灭。非水体灭也。
唯风下。次喻不相应心也。以
心非动性。故无明灭而染相灭。而心不灭。正如微
风灭故。细波亦灭。非水体灭也。无明下法合。无明
依心而动。合喻本也。
若心下。合相应心灭而心体
不灭也。此众生。是依业转二相之众生也。斯即八
地巳上菩萨皆依业转得名。以粗染灭时。细染不
灭。故八地巳上菩萨。尚在生灭。流注不断。未得成
佛。
唯痴下。合不相应心灭而心智不灭也。以无明
灭时。细染方尽。而如来大圆镜智淳净明故。故曰
非心智灭。
巳上释心相竟。】

大乘起信论续疏卷上
764-A¶ 第 421a 页 X45-042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