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自动笺注)
No.762
大乘起信論纂註卷上
馬鳴菩薩
梁西印土真諦三藏
明擕李沙門真界纂註
【先明論題目
次釋作者譯人名德也。
大乘者。
大謂所乘之法。
乘謂能乘之人。
法具一心三大
因人果人
蓋以諸佛菩薩
始則乘此大法信解
自心而修大行
終則乘此大法登涅槃岸到菩提
鄉。
故知所乘即是能運。
能乘即是所運。
如是則大
運載一切至於究竟
無有餘乘。
唯一佛乘
故云
大乘
下文云。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
乘此法到如來地故也。
所言起者。
大乘是能起
之法。
信為所起之心。
眾生能信自心體相。
良由
理教大法所熏。
是則大乘起信之功。
故云大乘
起也。
下文云。
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
言信者。
大乘是所信之理。
信為能信之心。
是以能信大
乘之理者。
則名大乘信也。
大乘信者。
謂信自心。
本來清淨
本自具足
本不生滅
本來平等
亦信自
心。
具足性德。
能生萬法
如是信。
可謂大乘信矣。
是則大乘起信
所起即大乘信。
故云大乘
信也。
云解行者
以信為解行之本。
今從其本以
標題目。
故不云也。
言論者。
法議論也。
謂假立
賓主
自問自答。
復徵析。
論量正理
教誡學徒也。
然論有宗釋之異。
此即宗論。
馬鳴大士
法華
涅槃楞伽思益等百餘部實教大乘之所造故。
義豐文約
無法不收。
下文云。
如是此論。
為欲
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此論。
則論為
能詮之文。
大乘起信所詮之義。
是則義由論顯。
論逐義名。
文義雙彰。
能所合目
故云大乘起信論
也。
言纂註者。
纂集疏記要義
以釋此論也。
然疏
流布
其來久矣
今復纂之者
蓋以賢首疏釋。
疏各分。
圭峯以為覧者不便
即碎析疏文。
列於
論下。
使論疏錯雜
而章段不分
雖則便於披覧
復困於支離
而弗克見本論渾全之旨。
不無尋枝
之厭。
故今聯合論文
而分章段。
收束科目
以為
章。
纂集要義
隨文銷釋
間有不符論旨者。
竊附
巳意。
非論註各分。
以論下有註。
庶幾無尋文之
倦。
有得旨之歡。
未敢自許
達者不以人廢
言。
幸為一校其當否也。
馬鳴者。
謂此菩薩
生之時。
感動諸馬悲鳴不巳。
云馬鳴。
菩薩者。
具云菩提薩埵
此云覺有情
謂有智慧之覺。
餘緣
慮之情。
即識情未盡
覺行未圓。
故稱菩薩
造者製
作。
即佛滅度後六百年內所造。
真諦者。
譯主
名。
以其學通三藏。
德彰名。
云真三藏
譯者
易也。
謂易梵天之語。
以成華夏之言。
故云譯也。】
歸命十方
 最勝業徧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
 及彼身體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
 如實行等
 為欲令眾生
 除疑捨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此歸三寶
述造論意也。
然將造論先歸三寶者。
學有所宗。
兼以請求加護也。
言歸命者。
明能歸三
業。
蓋能歸之命。
總御諸根
既以身命歸之。
三業
具矣。
言盡十方者。
所歸分齊
非直只歸一方
三寶
故云十方
非直一佛剎土十方
乃至帝網
剎中皆有十方
無不歸命
云盡十方
以顯歸心
普徧也。
勝業下。
所歸三業
即是佛寶
如來
三輪業用
超過一切
故云最勝。
以最勝故。
故意
徧知
身業無礙
語業救世
即如法身大用也。
徧知者。
謂若真若俗。
及世出世法
無不盡知。
故云
徧知
言色無礙自在者。
謂一多大小
應報化。
所見
各各不同
不相障礙
然於如來
本無
無為
云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謂如來語
業。
說法救濟眾生
唯以悲心為本。
以是無緣之悲。
故云救世大悲
者之一字
結德屬人。
謂佛是徧知
無礙救世大悲者也。
及彼身下
所歸體相
法寶
以法有教理行果
所歸者。
理法也。
非但歸佛法身大用
亦歸如來法身體相
故云
及彼身體相。
是則法身大用
即是佛寶
法身體相
法寶也。
此句是總。
下二句是別。
法性真如海
者。
謂心為萬法之本。
故云法性
不妄不變
云真
如。
體性深廣
無有涯際
故喻如海。
此即所歸體法
也。
無量功德藏者。
如來藏體能含藏無量
功德故。
故云無量功德藏。
此即所歸相法也。
言如
實修行等者。
所歸僧寶
僧通凡聖。
所歸者。
地上菩薩僧。
蓋地菩薩
證理起行
行皆稱
實。
故云如實修行
十地皆歸。
故云等也。
為欲下。
述造論意。
菩薩造論。
不為自求。
但欲眾生除疑
捨執。
發起正信
佛種不斷
故下顯示正義
對治
邪執
意在此耳。
疑執若除。
信解自正。
則入如來
中。
正因相應
得佛不斷也。】
「論曰。
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
是故應說。
說有五分
何為五。
一者因緣分。
二者立義分。
三者解釋分。
四者
修行信心分。
五者勸修利益分。」
明起說之益。
總標論本也。
聖人設教
有所益
若無有益而說法者。
所不應。
今此所說
能令眾
生除疑捨執。
大乘信。
是故應說也。
所言有法者。
一心三大等能起之法。
摩訶衍信根。
即所起大
乘之信。
眾生得起大乘正信者。
良由理教二法
之所熏起。
是則大乘起信之功。
故云有法能起
摩訶衍信根也。
說有下。
總標論本。
說法者。
言不
自起。
製必有由
故受之以因緣分。
由致既興。
次宜
略標綱要
以為宗本
故受之以立義分
宗要既略。
次宜廣釋。
令物生解。
故受之以解釋分。
解既生巳。
次宜依解起行
故受之以修行信心分。
雖示行相
鈍根懈慢
次宜舉益勸修。
故受之以勸修利益分。
言分者。
以章別餘段。
稱為分。
然此五中
初一
序分
次三是正宗。
後一流通也。】
「初說因緣分。
問曰。
有何因緣
造此論。
答曰。
因緣
八種
云何為八。
一者因緣總相
所謂令眾生離
一切苦。
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二者為欲
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諸眾正解不謬故。
三者為
令善成熟眾生
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
令善微少眾生
修習信心故。
五者為示方便
惡業障。
善護其心。
遠離癡慢。
邪網故。
六者為示修
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
生於佛前。
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為示利益
修行
故。
有如等因緣。
所以造論。」
【此明造論因緣也。
初一句牒章。
問曰下。
問答總徵。
一者下。
別標總相
所謂下。
釋成總義。
因緣者。
所由所以義也。
菩薩非為求名恭敬
但欲
眾生離分變易二生死苦。
菩提涅槃二無上
樂。
所以造論。
斯為一論發起因緣
故云因緣總相
也。
二者下。
說解釋分之所以
眾生正解不發。
邪執日堅
良由不達如來根本義故
今欲解釋
根本之義。
諸眾正解不謬。
說解釋分也。
斯即向下顯示正義之文。
廣釋一心三大之義。
解釋如來根本義也。
如來得果
皆乘此法。
故云
如來根本
若達此本。
正解開發
邪執自銷
故云
諸眾正解不謬。
三者下。
明說分別發趣道相
所以
菩薩令善成熟眾生
大乘中堪任
住於不退之位。
究竟佛果
分別發心修行
佛道之相。
四者下。
明說修行信心所以
謂菩
薩為令善微少眾生
發四信心
五種行。
而成
善根
故說修行信心分也。
五者下。
明說禮懺
便所以。
菩薩為令業重障多善根發眾生。
禮懺法。
善護其心。
惡業障。
違離癡慢。
邪魔
網。
故說禮懺方便
六者下。
明說止觀方便所以
菩薩為令凡夫二乘
修習止觀
對治心過。
具足
佛道
故說止觀方便
七者下。
明說專念方便所以
菩薩為令怯弱欲退眾生
專意念佛
得生佛前。
必定不退信心
故說專念方便
上三文。
備載
行信分中
八者下。
明說修利益分所以
謂菩
薩為懈慢眾生
舉益勸修。
令其思惟修習
至無
道。
故說勸修利益分也。
有如是下。
總結造論因緣
菩薩眾生故。
發心造論。
故以一切眾生
而為
發起造論之因緣也。
然此八緣。
初一是總。
餘七別
緣。
該括一論。
熟覧下文
當自委悉。】
「問曰。
脩多羅中
具有此法。
何須重說。
答曰。
脩多羅中
雖有此法。
眾生根行不等
受解緣別。
所謂如來
世。
眾生利根
能說之人。
色心業勝。
圓音一演。
異類
解。
則不須論。
若如來滅後。
或有眾生
能以自力廣聞
取解者。
或有眾生
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或有
眾生
無自心力
於廣論而得解者。
自有眾生
復以
論文多為煩。
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
取解
如是此論。
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
此論。」
【此明造論之意也。
問曰下。
躡上以問。
上文所示
種種法門
契經之中巳具明矣。
何假重論。
答曰下。
因緣不等以答。
契經之中雖巳具明
其如
生根有利不同
心行優劣不等
而受解之緣。
亦有經論之殊。
詎可一方便也哉
所謂下。
釋成
上義
將明因緣各別
受解不同
先明因緣無異
領解齊等
將明假經假論之殊。
先明不假經論
之別。
如來在世
眾生利根
無異也。
能說之人。
三業殊勝
無異也。
謂色無障礙。
身業殊勝
心能
徧知
意業殊勝
音能具演。
語業殊勝
三業殊勝
故法音歷耳。
異類等解。
不假結集之經。
何況
論。
此即不假經論
領解齊等也。
若如來滅後下
正明因緣各別
受解不同
言能以自力
無自心力
各別也。
於經於論。
各別也。
然於領解中。
有優
劣之殊。
即受解不同也。
或有眾生能以自力
者。
若據當文無心力觀之。
則此言自力
即自有
心力也。
又據唐譯云無自智力
心力即是智力
或有眾生能以自巳心智之力。
廣覧諸經得解
意者
或有眾生亦以自巳心智之力。
不假廣尋。
一聞千悟者。
此即利根心智優者。
於經領解
然於
領解中。
則前劣後勝也。
或有眾生無自心智
力。
於廣論而得解者。
自有眾生廣樂略。
則於
略論悟佛旨者。
此即鈍根心智劣者。
於論領解
領解中。
亦前後勝也。
是則因緣各別
受解不
同。
故脩多羅外。
不礙阿毗達磨也。
如是下。
結造略
論之意。
論主欲以少文
總攝如來廣大深法
無邊之義。
以被最後之機。
故說此略論。
海東
云。
二門一心
總括摩羅百八之廣詰(摩羅即說楞伽
經處。
以百八句答大慧菩薩百八問。
上句俗。
下句真。
同此二門)。
示性淨於相染。
普綜逾闍十五之幽致(逾闍國說勝鬘經處。
彼有十五章大義
皆說染而不
染。
此生滅之真如義)。
至如鶴林一味之宗(涅槃經)。
鷲山無二
之趣(法華經)。
金鼓(金光明經)同性(大乘同性經)三身極果
瓔珞四階之深因。
大品大集曠蕩至道
日藏
月藏祕密玄門
凡此等輩中眾典之肝心
一以
之者
其唯此論乎。
既而宗旨深奧
義理無邊
之流
請習無怠。】
「巳說因緣分。
次說立義分。
摩訶衍者。
說有二種
何為二。
一者法。
二者義。
所言法者。
眾生心。
是心則
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於此心。
顯示摩訶衍義。
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訶衍體故。
是心生滅因緣
相。
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所言義者。
則有三種
何為三。
一者體大。
一切法真如平等
增減故。
者相大。
如來藏具足無量功德故。
三者用大
生一世間出世間因果故。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此立大乘法義
眾生起信之本也。
初二句。
結前
生後
摩訶衍說有二者。
標舉論本也。
云何下。
徵列論本。
言下
釋出法體
謂此心體。
任持
性。
生物解。
而顯三大義。
名為法
眾生心也
若隨染緣。
則生六凡諸世間法
隨淨緣。
則起四聖
出世間法。
云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生滅該攝一切
若就真如門。
則融攝世出世
法。
唯一真如
更無異相也。
依於下。
標依一心顯三
大義
何以故下。
徵釋一心能顯三大所以
何所
以故唯依一心而能具示三大耶。
心下
釋成
義。
蓋以一心具有真如生滅二義
若以心真如義。
則唯示體。
生滅義。
能示三大
故依一心而能具
三大也。
何以生滅能具示三大耶。
良以體唯自
立。
相用必對染成。
真如是絕相不起義
非染非
淨。
非生非滅。
平等一味
而無差別
故唯示體。
生滅
隨緣起動義。
能染能淨。
聖能凡。
業識事識。
報應之用歷然
恒沙妄染。
功德之相宛爾
故能具示三大也。
問。
真如是不起義
但示於體者。
生滅起動義。
應唯示於相用
答。
真如是不起義
不起不必起立
無有起。
故唯示體。
生滅是起
動義。
起必賴不起
起含不起
故於起中具示三大
也。
所言義者下。
三大義。
一者下。
標釋體大。
謂真
如自體。
聖凡均等
依正同然
聖悟不增。
凡迷不減
故云一切法真如平等增減也。
體性周徧
名體大
二者下。
標釋相大。
如來藏體能具足
量功德。
名相大
即三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也。
三者下。
標釋用大
謂如來報二用
生一切眾
生世出世善。
名用大
是則廣徧廣容。
而能普生
善利。
故三皆稱大。
又體相用三。
各各充徧法界
不相障礙
故皆稱大也
上舉法義以明大義
一切
諸佛下。
因果以明乘義。
上文所示一心三大
佛乘此而證涅槃。
菩薩乘此到如來地。
是知一
三大
能運一切無上道
故云乘也。】
「巳說立義分。
說解釋分。
解釋三種
云何為三。
顯示正義
二者對治邪執
三者分別發趣道相。
正義者。
一心法。
二種門。
云何為二。
一者心真
如門。
二者心生滅門。
二種門。
皆各總攝一切法
義云何。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總標解釋章門
先明正義
以為發起信解之本也。
初二句。
結前起後。
解釋下。
總標章門
顯示正義下。
一心法開二種門。
以釋立義分中
是心則攝一
世間出世間法也。
心本是一。
而有真如生滅
不同者。
蓋以體具不變隨緣義故也。
以不
故。
非生非滅。
離相離名。
淨染雙亡
聖凡一致
故有
真如門也。
隨緣故。
正因果。
唯心轉變
相報
用。
隨業現前
故有生滅門也。
所言門者
出入無壅
開合自在之謂也。
何者
如來藏心。
隨緣建立
一切
如門之開。
生滅門也。
泯絕萬法
融攝一
切。
如門之合。
即真如門也。
或破或立。
隨心自在
其能破能立。
故二種門。
皆各總攝一切法也。
此義
下。
徵釋二門各攝之意。
謂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
法義云何
以是下。
釋成上義
蓋以真如是全生滅
真如
生滅全真如之生滅
生滅該攝
法時
真如不離生滅
真如之理。
即攝在生
滅門中。
真如門融攝一切法時。
生滅不離
如。
生滅之法。
即攝在真如門中
以是二門不相
捨離
故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也。
或謂二門既不
相離
則是二門共攝一切
何云各攝耶。
答。
二雖不
離。
二不並立
全一金而為眾像。
融眾像以成一
像顯而金自隱
金成而像自滅。
由不並立
而且
為門不同
攝法又別。
故各攝也。】
「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
不滅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有差別。
離心念。
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
從本以來
離言說相。
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名真如。」
【此明心真如義。
以釋立義分中是心真如也。
初一
句牒章。
即是下。
直以法性標顯如體。
謂此心真如
體。
融攝萬法為一法性
故云即一法界。
此非算數
之一。
為破諸數。
彊言一耳
以一法性總攝萬法
大總相法門。
圓覺所謂陀羅尼門也。
但彼
約流出一切
即是出義。
此約融攝一切
即是入義。
蓋以法性能通諸法出入義言門耳。
所謂無門
之門。
無出入之出入也。
所謂下。
以心不生滅之義
釋成如體。
一切下。
明諸法即真
以成一法界義。
謂現見諸法差別
何云即一法界耶。
一切下釋也。
然法既依念有別。
離念無相
得非一法界乎。
即所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也。
是故下。
牒上以明法本
離相
唯一如耳
蓋謂諸法若有差別之相。
則名
言可施。
心有可緣矣。
本無差別相故。
一切
言說分別之相。
亦本不可得
故云一切法從本
巳來離名言相離心緣相也。
畢竟平等者。
謂離
差別相也。
無有變異不可破壞者。
謂離生滅相也。
以法無差別生滅相故。
則唯是一心
名真如。】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
但隨妄念不可得故。
真如
者。
亦無有相
謂言說之極。
因言遣言
真如體。
無有
可遣。
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無可立
一切法皆同
如故
當知一切法
可說
可念
故名為真如。」
【釋離相所以
復顯真離言相。
體無遣立。
以結不思
議境也。
初二句。
釋離名言所以
二句
離心
緣相所以
蓋諸法唯真。
依妄差別
因妄法故。
妄有
名言
名言無實
是故一切法
名言相
亦因妄
法。
有分別。
但隨妄念不可得故。
是故一切法
心緣相。
真如下。
明言無言相。
或謂一切法既離
言說相。
真如者。
豈非言相耶。
答。
真如者。
亦無
有相
謂言說之極。
因言遣言
是則差別之言。
真如之言遣言
所遣若亡。
能遣亦不立
故亦無
言相也。
真如下。
明體無遣立。
心法無二
或謂
上因差別之言。
故以真如之言遣言
依真如之
體。
有法可遣乎。
答。
真如體。
無有可遣。
一切
悉皆真故。
恐謂既無法可遣。
有法可立
故云
亦無可立
一切法皆同如故
是則有差別可
遣。
心法無二
故無遣立也。
當知下。
不思議境。
真如名。
言當知者
欲人知法離相
法即真也。
云離。
而云不可者
欲人離言絕念。
以契入不思議
境也。
一切眾生無始來。
執相迷性
不能了法
即真
終日行而不自覺
故今示真。
而約一切法
也。
大乘者。
廢寢忘餐
以思此事。
何曾是無聖
凡依正空色等時
何處真體不常顯現
何有一法
不是性為。
何有一法體不空寂
空法何曾得離
真性
苟或不同此說。
墮斷常。
苟欲離法求真。
無是處
是故論中每節顯真。
皆言一切法也。】
「問曰。
若如是義者。
諸眾生等。
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曰。
若知一切法
雖說無有能說可說
雖念亦無能念
可念
是名隨順
若離於念。
名為得入。」
設問答以明隨順得入真如之方也。
問曰下。
躡前
以問。
謂若一切法不可不可念者。
發言違理
動念乖真
諸眾生等。
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下。
說念即無說念
而答隨順
離心念。
而答得入
也。
一切法從本巳來。
離言說相。
離心緣相。
此者
滯說念。
而乖無念
不名隨順也。
知法
相者
終日說念
無能可說
亦無能念可念
不滯說念
而順無念
故名隨順矣。
若於說念
離念
即得契彼無念
云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此即說默無礙
動靜一如
所謂能善分別諸法
相。
第一義而不動。
無不定時
名證入
此上
離言真如
顯觀智境。
下明依言真如
信解
也。】
復次真如者。
言說分別
二種義。
云何為二。
一者
如實空。
能究竟顯實故。
二者如實不空
有自體。
具足無漏功德故。」
【此依言辨相
以釋立義分中是心真如也。
初一
句牒章。
不牒相者略也。
不離體。
故唯云真如。
言依言說分別二義者。
前則離言辨體。
故云
一法界。
此則依言辨相
故云有二種義。
義即
也。
真如體離妄染。
云空
體具性德。
故云不空
空與不空
俱就體顯。
故以辨相
即示體也。
云何
下。
徵起略釋二義
如實空者。
能究遠離
實之相。
真實體故。
是則如實之中。
空無妄染。
如實空。
非謂如體自空也。
此取唐譯論文以解。
以唐譯究竟之下。
遠離不實之相顯實體言。
取釋之。
二者下。
標釋不空
有自體者。
異妄無體
故。
此則自體不空也。
具足無漏功德者。
異恒
煩惱故。
是則如實之中。
空無妄染。
而能具足
無漏性德。
佛性論云。
客塵空故。
法界相離
無上法不空
法界相隨
此則德相不空也。】
「所言空者。
從本巳來。
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謂離一切
差別之相。
以無虗妄心念故。
當知真如自性
非有
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
非一相。
異相
非非一相
非非異相
非一異俱相。
乃至總說。
一切眾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別
皆不相應
故說為
空。
若離妄心
實無可空故。」
【此廣釋空義。
以明依妄說
離妄無空也。
言下
釋空義。
一切染法不相應者。
謂如實之中。
妄心境。
有無一異等。
以至一切眾生所有妄心
念念分別
皆與真如不相應故。
故云一切染法
相應也。
謂離下。
釋空義。
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
者。
境界相也。
以無虗妄心念者。
無業轉相也。
離心
則無境界之相。
故無虗妄心念
則離一切
差別之相。
當知下。
真如自性
本離四句
亦絕
百非
故非有無一異等相。
蓋以有無一異等執差
別相。
皆依虗妄心念而有。
諸妄念則無。
真如
離上諸相
即離虗妄心念
及執差別相也。
乃至下。
諸眾妄心分別
量過恒沙
不能悉舉。
故復云
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
相應
斯言有無一異等外
諸眾所有妄心
別計執。
皆與真如不相應矣。
言故說為空者。
結成
空義也。
若離下。
空相亦空。
謂空不自立
依妄而
立。
若離妄心
則空亦叵得。
故唐譯云。
妄念非有。
性亦空。
以所遮是無。
能遮亦無故。
云實無可
也。】
「所言不空者。
巳顯法體空無妄故。
即是真心常恒
變。
淨法滿足
則名不空
亦無有相可取
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此明不空之相無相
唯證相應也。
言巳顯法體
者。
即前空處。
不空體相也。
法體空無妄處
真心常恒變故
斯即自體不空
淨法滿足
性德不空
蓋以真心
四相不遷
三際莫易。
故云常
不變
相離妄染。
無不足。
云淨滿足
故下
文云
如是淨法無量功德
即是一心
更無所念。
滿足
則名不空者。
結成上義也。
言亦無有相
取者。
上來說空
實無可空。
此言不空
亦無有相
可取
例上而言。
故云亦也。
無量功德之相。
乃即
性之相。
本自無相
豈有相而可取乎。
何以無相
取耶。
離念下。
釋無相可取所以
謂性德之相。
本自無相
妄念不能緣。
故名離念境界
離念
境界
唯智與理冥。
境與神會者。
相應
無有相可
取也。】
「心生滅者。
如來藏
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
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棃耶識。」
【此明心生滅義。
以釋立義分中是心生滅也。
初一
句牒章。
如來下。
標釋生滅
言依如來藏故有
滅心等者。
如來藏
不生不滅心。
眾生無始來。
不覺此。
不生不滅
動作生滅
此即如來藏
全體動作生滅
釋云不生不滅生滅和合
實無二體
迷真成妄。
約迷言依合耳。
不同
母有子。
子與母合。
二體別也。
非一非異者。
謂如
來藏隨緣而其體不變
非一也。
不變而能隨緣
故非異也。
不變
治道染相滅。
真體不滅
隨緣
故不生滅體。
動作生滅也。
名為阿棃耶識
者。
結成生滅心也。
梵語阿棃耶。
義翻為藏。
謂具三
義故
三藏
謂能藏。
所藏。
我愛執藏。
言能藏者。
能藏諸法於自體故。
此則識為能藏。
所藏者。
謂藏
識體於諸法故。
此則識為所藏。
我愛執藏者。
謂有
情執第八見分。
為自內我
故名我愛執藏也。】
「此識有二種義。
能攝一切法
一切法
云何為二。
覺義
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
心體離念
離念
相者
虗空界。
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
法身
依此法身
說名本覺。」
【此依識標舉二義
先明覺義也。
二義能攝一切
法生一切法者。
蓋以迷時。
本覺故。
而有不覺
不覺故。
即起麤細一切染法
如是迷真成妄。
滅染生。
而起六凡法也。
悟時依不覺故。
起始
由始故。
遂能翻破四相以成四位
如是破妄
顯真。
淨生染滅。
而起四聖法也。
是知二義能生聖
凡染淨一切諸法。
故云能攝一切法一切法
覺義者。
覺謂覺體
即覺相。
心體離念
釋本
覺體
下云一切眾生離念不名為覺。
則知離
念名為覺也。
離念相者下。
釋本覺相。
覺體無相
而以周徧一相為相。
故云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
無相之相也。
即是下。
離念相。
佛法身。
結名本
覺。
以顯所釋覺義
非始覺義也。】
何以故。
本覺者。
對治覺義說。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覺義者。
本覺故而不覺
不覺說有始覺。
又以心源故。
究竟
不覺心源故。
究竟。」
徵明說本始之所由
即總標因果
以明還滅
之義也。
初一句。
前說不同之意。
謂何所以
釋覺義而結名本覺耶。
本覺下。
前說不同
之意。
謂始覺新生
本覺本有。
以前對始覺之
結名本覺
本覺未起不覺之時。
始即同本。
始本
未分。
故唯牒釋覺義也。
然結名本覺
意有二焉。
為顯所釋覺義
非始覺義
二為發起始覺。
以明
還滅之
故結本覺也。
覺義者下。
說有始覺
之由。
以不本覺而有。
始覺假不覺而生。
聖凡染淨。
由是發起也。
以下
因果明還滅
之義。
覺心源故名究竟覺者。
謂始覺覺盡念相
得見心性
覺心源。
以心為諸法之本。
如源為萬
派之根。
云心源。
能覺此心源者。
即階佛果
名究
竟覺。
不覺心源者。
但得隨分相似等覺。
故非究
竟覺也。
然此中若約心生滅義。
應先明生起。
今就
不覺二義之便。
故先依覺義以明還滅。
次依不
覺始明生起也。】
「此義云何。
凡夫人。
覺知前念起惡故。
能止後念
不起
雖復名覺。
即是不覺故。」
自此巳下。
明所覺四相不同
釋成前因二義
也。
初一句。
前二義。
謂此覺心源故名究竟覺等。
義云何。
凡夫下。
明覺滅相
謂此信位中人
信業
果報
必無差忒
故知前念起惡。
而能止後念令其
不起
念既不起
造惡業耶。
此則於六麤中
離起
業相
四相中。
滅相也。
滅相者。
無明力。
淨心至起業相
行相最麤。
極至於此
盡之終。
名滅相
不配業繫苦相者。
謂報由業招。
業因
離。
苦果自息。
不配耳。
雖復下。
謂雖覺所起惡念
不知念相即空。
故雖覺而即是不覺也。】
「如二乘觀智。
初發菩薩等。
覺於念異。
無異相。
捨麤分別執著相故。
名相似覺。」
【此明覺異相也。
二乘觀智。
三賢位人。
大小雖殊。
同覺異相
斯蓋就其同處
而與二乘同一位論。
舉初住而等後位
故云初發菩薩等。
三賢
也。
覺於念異念無異相者
謂始覺覺其動念
上。
種種執計。
不可得
動念上計執之相。
當下
銷亡
故得念無異相。
以執計不一
名為異
即於
內執我。
外執我所
分別人我
著名言。
逆順
緣起貪瞋等。
即此相也。
捨下
謂既無異相。
即捨
分別執著相矣。
以捨此相故。
名相似覺。
蓋由未
真如
但捨麤執。
與覺相似
名相似覺。】
如法菩薩等。
覺於念住。
無住相。
離分別麤念
相故。
隨分覺。」
【此明覺住相也。
初地九地
皆親證真如
依真
如法為自體。
名法菩薩
初等後。
故云等也。
覺於念住念無住相者
即覺智等四相
名住相
也。
蓋智相於諸法上任分別
相續念念分別
無有間斷
此二即住著外境
法執堅住。
名為
住。
能見能現之二。
不了二相無體
住於見相耳。
今始覺覺其動念之上。
四種住相
本無自性
則其
四相隨照俱亡。
故得念無住相。
斯即初地相續
相。
乃至九地覺能見相也。
以離下。
謂既無住相。
離分別麤念相矣。
由異前麤故
但云分別
後細
故。
名麤念相
離分別麤念之相故。
隨分覺。
謂雖證真如
猶未究竟
各隨其分而覺了故。
名隨
分覺。
巳上三相
即釋前不覺心源究竟覺。
蓋以
所覺淺深雖異。
俱未覺了心源
皆非究竟
此下即
釋前究竟覺也。】
「如菩薩地盡。
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
覺心初起
無初
相。
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
心即常住
究竟覺。」
【此明覺生相也。
十地菩薩所修所斷。
悉皆究竟
云滿足方便。
方便者。
謂理無修斷。
凡修斷者。
方便耳。
得無念之覺。
故云一念相應
此即總
究竟覺義
下即別明。
亦是釋成上義
覺心
起心無初相者
即覺生相也。
以此相之先。
無有
相。
名生相
又前依動念而覺。
故云念無異相等
依心體而覺。
云心無初相。
即是始覺覺心體
上。
本無初起之相。
則其生相至此銷亡
得心
初相也。
遠離下。
謂既無初相。
即是遠離微細
相。
此即釋上滿足方便
離念故得見心性
以無
生滅心即常住
此即釋上一念相應。
是則念相
盡。
覺了心源
始即同本。
無始本異。
究竟覺。
此有
三義
故稱究竟
一斷究竟
遠離微細念相
二證
究竟
即得見心性心即常住
此二既備。
即位究竟
矣。】
是故多羅說。
若有眾生
能觀無念者。
則為向佛智
故。
心起者。
無有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
即謂無
念。
是故一切眾生
不名為覺。
以從本來
念念相續
離念
故說無始無明。」
【先顯離念名覺
次明有念不名為覺也。
是故者。
牒上之辭。
以是離念
究竟覺。
故脩多羅說。
若有
眾生觀心無有念相者。
則為向於佛智
若是
則苟能直下無念
即得入於佛智矣。
豈非離念
為覺耶。
是則能觀能向即始覺。
所觀所向本覺
也。
心起下。
重釋上文
亦顯離念名覺之義。
言心
起者。
覺心初起也。
無有初相可知者。
謂始覺
覺心體上本無初起之相。
無有初相可知
既無
初相可知
何云地盡能知初相。
而言知初相者
知心體上無有初相。
非謂有初相可知
無初
相。
即謂無念
是則知心無念
即名為覺矣。
以是
念名為覺故。
則顯一切眾生不名為覺。
以從下。
不名為覺所以
蓋以眾生從本巳來。
念念相續
離念
說為無始無明
不名為覺也。】
「若得無念者。
知心相生住異滅。
無念等故。
而實
無有始覺之異。
四相時而有。
皆無自立
本來
等。
同一覺故。」
【此明覺心源者。
知念無自相
等同一覺也。
若得下。
得無念者。
則知四相皆悉無相
等同無念
所謂無生者。
方知剎那也。
雖知四相
實無
有始覺之異。
何以無始覺異。
四相下。
無異
以。
謂未窮源者。
四種相。
隨位淺深
覺有前後
有始覺之異。
得無念者。
知彼四相一心所成。
無有
前後
亦無自體。
本來平等
同一覺故。
則無四相
異。
無始覺之異。
此顯覺心源者。
唯有一覺
更無
能所之異也。】
復次本覺隨染分別
二種相。
與彼本覺不相捨離
云何為二。
一者智淨相。
二者不思業相
智淨相者
依法熏習
如實修行
滿足方便故。
和合識相
滅相心相
顯現法身
智淳淨故。」
【此總標始覺生起之相。
先明智淨相也。
本覺
分別等者。
本覺之體。
本自離念
亦無有相
不覺
念相橫生
由是不覺故。
起始
遂能
覺心離念
本覺體。
翻染成淨。
智淨相。
依智相
故。
隨機所見
不思業相
云隨分別生二
種相也。
二種相。
業用則報化不離法身
約智
相則德相不離覺體
故云與彼本覺不相捨離
何下。
徵列二相
智淨相者
謂依本覺理法內熏。
真如教法外熏
領彼聞熏。
性解力。
因知覺體
離念
自性本來清淨
遂修唯識無塵之行。
遠離
前境
此即地前依教熏修
故云依法熏習
以熏
習故
如實而知。
無前境界
如實知故
隨順
法性
廣修諸行
故云如實修行
地上行也。
至滿
足方便。
則破和合識內不覺之相。
顯現法身
滅業
轉等相續之相。
智性淳淨。
智淨相。
蓋以迷時。
不覺二法和合
業轉現等相依而生。
不相間斷
今以始覺之功。
不覺相。
本覺法身
惟有本覺
之性。
無不覺之相。
云破和合識相
滅業轉等
六染之相。
智性淳淨。
無相不斷之相。
故云滅
相續心相也。】
「此義云何。
一切心識之相。
皆是無明
無明之相。
覺性
非可壞。
非不可壞。
大海水。
風波動。
水相
風相。
不相捨離
而水非動性
風止滅。
動相則滅。
性不壞故。
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
無明風動
心與
無明
俱無形相
不相捨離
而心非動性
若無明滅
續則滅。
智性不壞故。」
【徵釋滅相顯性之義。
以明相壞而性不壞也。
初一
句。
徵起上義
謂此滅相顯性義云何。
一切下。
釋成上義
謂心即相續心。
即六染也。
識即和合識。
阿棃耶識也。
此心識妄動之相。
悉依不覺
皆是無明
亦悉由轉彼淨心而有。
不離覺性
知心識由覺與不覺二法合成也。
言非可壞非
不可壞者。
心識妄動之相皆是無明
故非不可
壞。
前文云。
和合識相
滅相心相也。
心識
不離覺性
故非可壞。
是則相可壞。
而性不可壞。
心識之相滅。
法身淳淨之智顯也。
大海下。
重顯
如是眾生下。
以法合明
水喻淨心
風喻
波動喻業等相續
是則風水不離
能生波相。
然。
水性不動。
風息波澄
而濕性不壞。
以況心
無明
二法和合
生業轉等相。
心性不動。
故迷息動亡。
智性不壞也。】
不思業相者。
以依智淨相。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
無量功德之相。
無斷絕。
眾生根。
自然相應
種而現。
得利益故。」
【此牒釋不思業相也。
不思業相者。
謂諸菩
薩依佛智相。
而見身色相好
依報莊嚴
各各無量
故云依智淨相。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
乃機自作也。
勝妙境界
所謂有無量色。
有無量相。
至所住依果。
亦有無量
種種莊嚴
其所應。
常能
住持
不毀不失
故云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
於至用無為
智相無相
不妨隨根受益
稱機現相
可以有無思議
故名不思業相也。】
復次覺體相者
有四大義
虗空等。
如淨鏡。」
【此引喻重明覺體四相也。
復次者。
覺體四相
前巳具辨。
復重明。
故云復次
有四大義
者。
本覺體具。
離相現相
朗然照物
四種義故
如淨鏡。
一一義相。
皆徧法界
故云與虗空等。
是則
空喻大義
鏡喻四相也。
然此雙舉二喻者。
謂單舉
空喻。
則不四義
單舉鏡喻。
則不顯大義。
雙舉
二喻。
互相顯發耳。
然下四鏡文中
四義則顯。
徧義
不彰
文雖不言
義亦具矣。
言鏡喻四相者。
一空鏡。
謂離一切相。
不空鏡。
鏡體不無
能現萬像。
三淨
鏡。
磨治離垢
受用鏡。
置之高臺
須者受用
前二自性淨。
約因隱時說
後二離垢淨。
約果顯時
說也。】
云何為四。
一者如實空鏡。
遠離一切心境界相。
無法
可現。
覺照義故。」
【總徵別釋如實空鏡也。
如實空鏡者。
謂如實之
中。
離心境相。
無法可現。
如明鏡中
本無諸相
亦無
可現。
故云如實空鏡。
言非覺照義故者。
結釋如實
空義
謂如實空鏡。
空寂義。
覺照義。
故離心境
之相。
無法可現。
覺照有法可現。
鏡照物。
有緣可現矣。】
「二者因熏習鏡。
謂如不空
一切世間境界
悉於中
現。
不出不入
不失不壞。
常住一心
一切法真實
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智體不動。
具足無漏
眾生故。」
【此標釋因熏習鏡也。
言因熏習鏡者。
謂依不空
相為內因熏也。
此有二義
如實下。
第一義
如體不空
中現一切世間境界
心雖現境
全境即
心。
實無能所
無出入。
亦無失壞。
常住一心
以一
切下。
釋成法即心義
此如鏡體不空
中現萬像。
雖現像。
像是鏡。
故亦無出入
及與失壞。
依此不
體相
恒常熏習
令眾生了法即真
契如實理
鏡像恒常熏習
令人了像本空。
如實鏡也。
又一切下。
第二義。
謂智體不動。
不為染法所染
而能具足無漏德相。
鏡體不動。
不為垢穢所染
而能具足眾相
依此不動體相
恒常熏習
令眾
覺悟無常
而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
如以鏡相恒
熏習
令人覺知顏貌變遷
而棄假求實。
是則
如實為體。
境界為相。
即是體。
故為內熏。
此以
本智為體。
功德為相。
相不異體
亦為內熏。
即下所
謂自體相熏習也。】
「三者法出離鏡。
謂不空法
煩惱礙智礙。
和合相。
清淨明故。」
【此標釋法出離鏡也。
言法出離鏡者。
真如法。
始覺之功。
出障離垢
智明淳淨。
猶如明鏡
磨治
離垢
光明朗然
故云法出離鏡。
即前智淨相也。】
「四者緣熏習鏡。
依法出離故。
徧照眾生之心。
令修
善根
隨念示現故。」
【此標釋緣熏習鏡也。
言緣熏習鏡者。
依前真如
出障離垢
慧光圓明
故能徧照眾生之心。
如鏡離
垢。
故能明鑑萬物
雖以光明徧照
本自無為
雖能
物。
本寂無作
然不隨機大小
所見所聞
各各不同
如鏡隨人妍醜
亦現像各別
故云令修
善根
隨念示現
是則真如大用
眾生外緣熏習
故云緣熏習鏡。
即前不思業相也。
上明還滅義
竟。】
「所言不覺義者。
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
而有其念。
念無自相
不離本覺
猶如迷人
依方故迷。
若離於方。
無有迷。
眾生亦爾。
故迷。
若離覺性
無不
以有不覺妄想心故。
能知名義
為說真覺。
若離不覺之心。
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此明依覺起不覺
不覺以說覺也。
初一句牒章。
不如實下釋相。
真如本覺
平等無二
知則名
離念
以不如實知。
名為不覺
不覺故。
念妄生。
是則而起不覺
無念起念也。
不覺動念
由依本覺而生。
故念無自相
離本
猶如下。
引喻以明。
眾生下。
以法合顯。
方喻覺性
迷喻不覺
餘文可知
以有下。
明待不覺以說真覺。
論文大意
明覺不覺相依而立
無有自相
不可得
故唐譯云。
然彼不覺自無實相
不離本覺
復待不覺以說真覺。
不覺既無。
真覺亦遣。
所謂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也。】
復次不覺故。
生三種相。
與彼不覺相應不離
云何
為三。
一者無明業相。
以依不覺故心動。
說名為業。
則不動。
動則有苦。
不離因故。
二者能見相。
以依動
故能見。
不動則無見。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見故境界
妄現。
離見則無境界。」
【上明依覺起不覺
此明依不覺三相也。
無明
業相者。
謂依不覺真如而心妄動
說名為業。
蓋指
動作名為業也。
言覺則不動者
反舉釋成
謂若覺
真如
即無動念
知今動。
只由不覺
言動則有苦
不離因者。
此指為因名為業也。
二種生死
苦。
皆由動念而成。
業相苦果之因。
故云果不
離因。
二者下。
謂能見由依動念而有。
故不動則無。
境界即依能見而有。
故離見亦無。
則知此三。
說雖
先後
起即相依
故與不覺相應不離
不離故。
明若滅。
此三即滅。
故前云。
若無明滅
相續則滅。
相續者。
蓋指此業等三相
相依而生。
不相間斷
相續也。】
「以有境界緣故
復生六種相。
云何為六。
一者智相。
境界
心起分別
愛與不愛故。
二者相續相。
依於
故。
生其苦樂
覺心起念
相應不斷故。
三者執取相。
相續
緣念境界
住持苦樂
心起著故。
四者計名字
相。
依於妄執
分別假名言相故。
五者。
業相
依於
字。
尋名取著。
種種業故。
六者業繫苦相
以依業受
報。
不自在故。
當知無明能生一染法
一切染法
皆是不覺相故。」
【此徵釋緣生之相。
結末歸本也。
初二句。
躡前總
標。
云何下。
徵釋六相
當知下。
結末歸本
言智相者
謂於先所現境
不了虗妄
無相中。
生分別逆
順之相。
名智相
相續相者
謂於先所分別順愛
之境。
心生喜樂
逆不愛境
生憂苦。
逆順苦樂
念相應。
而不間斷
名相續相。
執取相者
謂於先所
緣念逆順之境。
住持苦樂之心。
不了虗無
深生取
著。
名執取相。
名字相者
依先所執取虗妄
境。
分別假名言相。
云計名字相
上來四相
若配我
法二執。
前二法執
後二我執
若配惑業苦三。
四相
屬於惑。
下二即業苦二相也。
業相者。
謂於先
分別假名言相。
尋名取著。
發動身口
種種業。
名起業相
業繫苦相者。
依先造善惡等業。
苦樂等報。
輪迴三界
長縛生死
不自在故。
名業繫
苦相
上九相。
麤細不同
心境各別
皆因根本
無明
不了真如而起。
故云無明生一染法
一切下。
釋無明生法所以
蓋以三細六麤。
總攝
一切染法
染法雖多。
皆是不覺差別之相。
故知
法皆由無明而生也。
明生起義竟。】
復次覺與不覺二種相。
云何為二。
一者同相。
二者
異相
相者
譬如種種瓦器
皆同微塵性相如是
無明
種種業幻。
皆同真如性相
是故脩多羅中
於此義。
一切眾生
本來常住
入於涅槃。
菩提之法。
非可修相
可作相。
畢竟無得
亦無色相可見
而有
色相者。
唯是隨染業幻所作。
非是智色不空之性。
以智相無可見故。
異相者。
種種瓦器
各各不同
無漏無明
隨染幻差別
性染幻差別故。」
【此引喻明覺不覺同異之相也。
復次下。
總標
二相
云何下。
徵列二相
相下
引喻釋成二相
相者
譬如瓦器
精麤各別
然其本性與相。
微塵
以況本覺無漏
無明有漏
種種相用
染淨不同
然其性相
皆同真如
云同也。
以是
染淨相用
皆同真如故。
契經之中。
依此同義
說眾
生本入涅槃。
菩提非可修得。
用相亦無可見
故淨
名經云
一切眾生
即涅槃相。
不復更滅。
首楞嚴云
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何藉劬勞肯綮
證。
圓覺經云。
彼圓覺性作得故。
般若經云。
無智
無得
又經云。
佛果無有色聲功德
如如如如
智獨存。
無色功德
有見色相者。
唯隨眾生
染業幻力所作。
智性有色可見
以智相無
可見故。
異相下。
先以喻明異。
次以法合顯。
瓦器
種種不同者。
以況染淨相用
各各差別也。
言隨染
差別者。
無量功德相。
皆隨翻染所成。
故前
云。
滅相心相
智淨相。
下云。
若心有動。
有過
恒沙等妄染之義。
對此義故
心性無動。
有過
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此就德相。
以明隨染幻
差別
就業用。
雖智相無有可見
而隨眾生染業
幻力所見
自有報應色相不同
故前云。
眾生
根自。
相應
種種而現得利益也。
言性染幻差別
者。
三細六麤一切妄染。
皆由無明平等理而
生。
是故其性自是差別
下文云。
真如本一
而有
無量無邊無明
從本巳來自差別
云性染幻
差別也。】
復次生滅因緣者。
所謂眾生依心
意。
意識轉故。
此義
云何
依阿耶識。
說有無明
不覺而起。
能見。
能現。
取境界。
起念相續
故說為意。」
【此明生滅因緣之義。
以釋立義分中是心生滅
緣也。
初一句。
總牒前章
所謂下。
明生起因緣。
起因緣者。
本覺為因
不覺為緣。
二和合。
起意意識
以約眾生說生起故。
故云眾生依心
意識轉。
轉者起也。
此義下。
徵起上義
謂此依心
有意意識轉義云何
以依下。
釋成上義
問。
前云依
覺有不覺
何此云依有無明耶。
答。
識體
如來藏
則此云依有無明。
即依如來藏
無明
不相違也。
不覺而起者。
謂依不覺故而
心妄起。
起即是動。
動即業相
能見能現。
即轉現二
相。
取境界。
起念相續
即智相相續相。
故說為意
總結上義
不言意識者。
具在後文
是則依覺有不
覺。
不覺發起三細四麤。
故云眾生依心意識
轉也。
然此依說有無明
而上唯云依心者。
影略耳。
蓋單真不生。
真妄和合
意方得生
故上
依心
而此云依有無明也。】
「此意復有五種名。
云何為五。
一者名為業識
無明
不覺心動故。
二者名為轉識。
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三者名為現識。
所謂能現一切境界
猶如明鏡現於
色像。
現識亦爾。
隨其五塵
對至即現。
無有前後
以一
時任運而起。
常在前故。
四者名為智識
分別
淨法故。
五者名為相續識。
念相應不斷故。
住持
無量世等善惡之業。
不失故。
復能成熟現在
苦樂等報。
差違故。
能令現在巳經之事。
然而
念。
未來之事。
不覺妄慮。
是故三界虗偽
唯心所作。
心則無六塵境界。」
【此詳明五意
歸一心也。
初一句。
總標五名
云何
下。
徵釋五相
業識者。
謂由無始無明
不覺真如
而心妄動
名為業識
依於動心
成能見。
名為轉
識。
依於能見現一切境。
猶依明鏡現於色像。
名為
現識。
蓋以鏡不自現。
對像而現。
如心不自現。
對境
即現。
云隨五塵
對至即現。
無有前後也。
然由
現境
通一切。
五塵者。
且舉麤顯。
以合色像
耳。
一切下。
釋成對至即現所以
蓋此現識。
於一
時任運而起。
不同六七二識。
有時間斷
常在
前。
以其常在前故。
對境即現。
巳上三相
皆屬本識。
名為細
自此巳下。
屬於事識。
名為麤
智識
者。
謂於染淨之法。
任運分別
名為智識
此即俱生
法執
相續識者
分別之心。
與染淨之法。
念念
應。
無有間斷
名相續識。
此約自體相續。
分別
執。
住持下。
約令他相續
過去無量世等善惡
業。
由此識起惑潤之
住持不失
此則煩惱
潤巳熟之業不失
如水潤種。
不令焦亡也。
現在
未來苦樂等報未成熟者。
由此識起惑潤之
成熟
無有差違
此則煩惱能潤未熟業令熟。
故能成熟苦樂等報無差違耳。
然此事識。
非唯
三世業果成熟無失
亦復能令巳經未來三世
之事念慮不亡。
名相續識也。
是故下。
歸一心。
以是動心
能成三世善惡業報故。
故說三界虗偽
唯心所作。
虗偽者。
三界之相。
動心所作。
虗而不實
偽而不真也。
三界唯心作。
若離動心
則無六塵境界矣。
然順結生起。
但言三界
反結還
滅。
唯云六塵
互言耳。
實則生滅通一切也。】
「此義云何。
一切法
從心起。
妄念而生。
一切分別
分別自心。
不見心。
無相可得。
當知世間一切
界。
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是故一切法
如鏡
中像。
無體可得。
唯心虗妄
以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
種種法滅故。」
【此徵釋生滅之義。
以明諸法由心生滅也。
初一句。
前生滅之義。
謂此依心作境離心無境之義云
何。
一下
釋成上義
謂諸法不能自生。
從心
而生。
故云三界虗偽唯心所作。
諸法既從心生。
一切分別
分別自心。
故經云自心取自心也。
分別法。
分別心。
若不分別心。
無相可得。
故云
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由是而知世間一切境界
無明力而任持
託業識而安住
故云皆依眾生
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以是法依妄心住持故。
法無自性
故喻云如鏡中無體可得。
無體
得。
則知諸法唯心妄有也。
何以諸法唯心妄有耶。
以心生下。
唯心妄有所以
結成生滅
蓋以心生
法生
心滅法滅。
故知諸法唯心妄有。
無體可得
也。】
復次言意識者
即此相續識。
諸凡夫。
取著轉深。
我所
種種妄執
隨事攀緣
分別六塵
為意識。
名分離識。
又復名分別事識。
此識依見愛煩惱
義故。」
【此即前識以明意識也。
言意識者
謂即前識
諸凡夫。
取著計執。
隨事攀緣
分別六塵
名意識
即意之識耳。
言取著轉深等者。
前則不了法空
生分別。
此則非唯不了法空
而復於內計我。
我所
或即蘊離蘊。
種種妄執
是知前唯執法
復執我。
故云取著轉深。
而於六麤中
即執取計名
字相也
言分識者
謂前就一意
分別六塵
約能
分別
為意識。
此依六根
別別取境
約所分別
名分離識也。
又復名分別事識者
前二多就
現境言。
此能通緣三世
內外種種事相。
故名
分別事識。
此識下。
依惑結成事識。
以此識。
依見
思惑熏習增長
名事識
下文云。
起見愛熏
習。
以能成就分別識義故。
則知五意
皆依根本
無明熏習而生。
五意意識各別言也。
然此依
結成
意有二焉。
一為顯意識。
根本無明熏習
而生。
二生起因緣既明。
為欲發起還滅因緣
故依
惑結也。】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
非凡夫能知。
亦非二乘智慧
所覺。
謂依菩薩從初正信
發心觀察
若證法身
得少
分知。
乃至菩薩究竟地。
不能盡知。
唯佛窮了。」
此舉所覺。
能覺不同
略顯還滅因緣也。
言還
因緣者。
本覺內熏為因
師教外熏為緣。
因緣
具足
始能發解造修
破惑入道
文不言者
二相
鏡中巳略明故。
無明下。
舉所覺明凡小非分
謂依見思惑熏起之識。
凡小可以知覺
無明
熏起之識。
五意識。
此是三賢十聖觀察而斷者。
不能知覺也。
謂依下。
信相應地發心觀察
三賢菩薩
從初正信
真本有。
達妄本空。
由是
心。
修習唯識無塵之觀。
觀察唯識
云從正信
發心觀察也。
若證下。
地上分知。
唯佛窮了
謂地
菩薩
親證法身
無明惑。
相續識等。
故得隨
分而知。
乃至業識
究竟地亦不能盡知。
故唯佛
窮了
然此但云了知
不言遠離者。
知幻即離
故。
文雖不言
義必具足也。】
何以故。
是心從本巳來。
自性清淨
有無明。
無明
所染
有其染心。
雖有染心。
常恒不變
是故此義唯
佛能知。
所謂心性無念故。
名為不變
以不一法
界故。
心不相應
忽然念起。
名為無明。」
徵明難知所以
即釋不變無明二義也。
初一句。
起前義。
謂何所以故此識唯佛能知耶。
心下
知義
心性本淨
不覺此。
有無明。
既為無
所染
有其染心。
所謂不染而染。
難可了知也。
雖有染心。
而此清淨真心常恒不變
所謂染而
不染。
亦難可了知也。
是故下。
結能知人。
蓋以不染
而染。
染而不染之義。
深微細。
難解難知。
故地
不能盡知。
唯佛能知也。
所謂下。
解釋不變無明
義。
不變者。
心性清淨
無念故。
名為不變
無明者。
謂若達法界
則與真心相應
而心不妄動
非無明矣。
以不一法界故。
則與心不相應
不覺
念動。
無明也。】
「染心者有六種
云何為六。
一者執相應染。
二乘
脫。
信相地遠離故。
二者不斷相應染。
依信相應
修學方便漸漸能捨。
淨心究竟離故。
三者分
別智相應染。
具戒漸離
乃至無相方便究竟
離故。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
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五者
能見心不相應染。
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六者根本
不相應染。
菩薩盡地。
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不了
法界義者。
從信相應觀察學斷。
淨心隨分
離。
乃至如來能究竟離故。」
【此詳示依位離惑染相。
廣明還滅因緣也。
執相
應染者。
謂依妄境
執計橫生
心境相應
染污淨性。
執相應染。
此即前意識也。
以此六染。
即前五意
意識故。
二乘下。
二乘解脫
三賢位人。
大小
雖殊。
離意識。
斷見思。
故能遠離執相應染。
信相應者。
十解巳去。
信根成熟
無有退失。
名信
相應
不斷相應者。
謂由不了法空
生分別。
法相應。
緜然無間
不斷相應
此即五意相續
識也。
依信相應下。
十解巳去。
修習唯識無塵
方便
了法唯識
知無前境
故能漸捨法執分別
淨心地。
離前境相。
法執分別
永不現行
故得究竟
遠離不斷相應染也。
言分別智相應者。
謂於染淨
法中
分別執雖無。
俱生細惑猶在
則於境界
微細分別
名分別智相應
此即五意中之智識
也。
具戒下。
七地巳還。
法空有間
有出入
觀異。
故於境界而有微細分別
然地地分除。
故云
漸離
蓋八地巳去。
無出觀緣境之異。
於七地盡
此惑矣。
故云無相方便究竟離也。
具戒者。
離垢地
三聚戒。
故云具戒
無相方便者。
謂八地
無相
無方便功用
七地無相觀。
有加行方便
有功
用故
故云無相方便也。
言現色不相應者。
即是
識謂此現識。
雖能現境
未起分別
心與境猶
相應
名不相應
依色下。
謂八地菩薩離現識巳。
得三世間隨心相作。
無有障礙
名色自在
故經
云。
能以佛身作眾生身。
亦作國土身等。
既依色自
在地
能離現識。
顯色不自在者。
則現識未亡也。
言能見心不相應者。
即是轉識。
謂此能見未現境
故。
有見無境。
名不相應
依心下。
九地菩薩離能
見巳。
善知眾生心煩惱等十種稠林
云心自在
地。
此於他心大自在
又以自得四十種無礙
故。
說法要。
廣化眾生
云心自在
於於心得
自在
依心自在地
能離轉識。
反顯心不自在者。
則轉識未亡也。
根本不相應者。
無明業識。
謂由不了真如而心妄動
名根本業
未有見相。
相應
菩薩下。
謂盡地菩薩業識時。
即入佛
地。
云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
非得佛後始離。
前云唯佛窮了
菩薩盡地知業識時
即入佛地
故云唯佛窮了
亦非得佛後方了。
云根本無明。
至如來地究竟離者。
亦此意也。
是知十地滿心
如來地。
義說為二。
無二矣。
不了下。
明依位離無
明相。
根本無明
始從地前觀察學斷。
登地分離
至如來地究竟離也。
然則六染無明
說雖前後
滅並在一時
蓋以六染皆以無明根本
即無
差別之相。
是故離六染時。
即離無明
無明時。
離六染。
無前後。
不覺動作二義不同
故分
為二。
是以下文為礙。
障智之相亦不同也。】
「言相應義者。
心念法異。
依染淨差別
而知相緣相
同故
不相應義者。
謂即心不覺
無別異。
同知
緣相故。」
【此牒釋前相應不相應義也。
相應義者。
謂能緣
之心。
所緣之法。
心法各異。
而依染淨差別法中
能知所緣二相是同。
斯則即異而同。
故云相應
言同者。
謂心緣染法
作染解。
心緣淨法。
即作淨
解。
心法同故
名相應也。
不相應義者。
真心
覺念動之時。
雖能現境
尚未緣境分別
則有境無
心。
故云常無別異。
不同前知相緣相同故。
名不相
應也。】
「又染心義者。
名為煩惱礙。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無明
義者。
名為智礙。
能障世間自然智故
義云何。
依染心。
能見能現。
妄取境界
平等性故。
一切法
常靜。
無有起相。
無明不覺
妄與法違。
不能隨順
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此示染心無明為礙。
障智之相不同也。
又染心下
示六染為礙。
理智義。
六種染心。
是為能障。
本智
即是所障。
蓋以染心諠動。
故礙本智
染相
差別
故障真如
是則六染煩動惱亂湛性。
名六
染為煩惱礙。
能障真如根本智也。
無明下。
無明
為礙。
障量智義。
根本無明
是為能障。
世間業智。
即是所障。
蓋以無明昏迷
能障量智。
由障智故
能得隨順世間境界種種而知。
故目無明名為智
礙。
能障世間自然業智也。
自然智者
世間
境界任運而知。
不待擬心。
自然業智。
此義下。
釋前義。
謂此二礙障智之義云何。
以依下。
煩惱
理智義。
言染心能見能現。
即三不相應染。
妄取
境界
三相應染。
謂此六染。
能所差別
違於真如
妄取境界
礙於本智
是則染心妄取
平等性。
理智也。
一切下。
釋無明障量義。
一切法
常靜無起等者。
謂諸法恒靜。
無有起滅
故經云諸
法本來常自寂滅
無明故。
不了如法寂靜
則妄
起滅
故與法乖違
違法故。
不能隨順世間
境界種種而知。
是故無明能障世間自然業智
也。】
復次分別生滅相者二種
云何為二。
一者麤。
與心
相應故。
二者細。
與心不相應故。
麤中之麤。
凡夫
界。
麤中之細。
及細中之麤。
菩薩境界
細中之細。
是佛
境界
二種生滅
依於無明熏習而有。
所謂因依
緣。
依因者。
不覺義故
依緣者。
妄作境界義故
若因滅
則緣滅。
因滅故不相應心滅。
緣滅故相應心滅。」
【此明生滅之相。
以釋立義分中是心生滅相也。
不離生滅
故帶生滅言之。
復次下。
牒前標數。
何下。
徵釋二相
言與心相應故者。
釋成麤相
謂三
相應染。
以於外境分別執計。
有外境與心相應。
名為麤
言與心不相應故者。
釋成細相。
謂三不
相應染。
雖依動心現境
未起分別
境界
心不相應
名為細
此約麤細略明其相也。
又麤
中下
復就所覺麤細
詳明其相。
三相應染。
俱名
為麤。
執相應染。
更為麤。
故云麤中之麤。
三賢
位人。
能覺此染。
故云凡夫境界
麤中之細下。
謂不
斷及智相應二染。
麤中之細。
能見能現二不相
應染。
是細中之麤。
十地巳還。
能覺此染。
相云菩薩
境界
根本不相應染。
能所未分。
行相極細。
細中之細。
唯佛能了。
云是佛境界。
二種下。
麤細生滅之本。
二種生滅無明熏習有者。
麤細之相。
元依根本無明熏習而生。
還依無明
而滅。
若生若滅。
不離無明
故云二種生滅無明
有也。
所謂下。
釋成麤細生滅之義。
不覺義故者。
釋成因義。
即無為因生三細也。
妄作境界
故者。
釋成緣義。
境界為緣長六麤也。
言若因滅
則緣滅者。
境界之緣。
元依無明因生。
無明之因
若滅。
境界之緣亦隨滅矣。
因滅故不想應心
者。
謂三不相應心
親依無明因生。
無明滅時。
三隨滅。
緣滅故相應心滅者。
三相應心
親依
緣生
故境界滅時。
三亦隨滅。
所謂因緣
生。
亦從因緣而滅。
故二種生滅。
皆依無明有也。】
「問曰。
若心滅者。
云何相續
相續者。
何說究竟滅。
答曰。
所言滅者。
唯心相滅。
非心體滅。
如風依水而有
動相。
若水滅者。
則風相斷絕
無所依止
以水不滅
相續
風滅故。
相隨滅。
非是水滅
無明亦爾。
心體而動。
心體滅者。
眾生斷絕
無所依止
以體
不滅
心得相續
唯癡滅故。
心相隨滅。
非心智滅。」
設問答以明心相滅而心體不滅也。
問曰。
相應
不相應心滅者。
即無有體
六染之心。
云何相續
即迷相為體問
若六染之心相不滅者。
何治
道說相應不相應心究竟滅。
此即疑相不滅問。
曰。
所言相應不相應心滅者。
唯心相滅。
無明
究竟滅。
此答次問。
非心體滅。
故六染之心相續
不滅
此答初問。
所謂但除其病。
而不除法
故得
五陰六入等。
如來藏真如性也。
如風下。
引喻
以明。
風喻無明
水喻心體
動相喻六染。
蓋謂風依
於水而有波相。
若水體滅者。
則風之波相斷絕
依止
以水不滅
風之波相相續
風滅故。
波相
隨滅。
水滅也。
無明下。
以法合顯。
無明合風。
心體
合水
眾生合風相。
即六染之心也。
蓋謂無明依心
有染相。
心體滅者。
六染之心斷絕。
無所依止
以體不滅
六染之心相續。
唯癡滅故。
六染動相隨
滅。
非心智滅也。】
大乘起信論纂註卷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