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776-A¶
776-A¶ 第 165a 页

* No. 776-A
序说

大宗地玄文本论。建立金刚五位。以众生无量劫来
业果相续。非三僧祇修證之功。不能尽除。故立无超
次第渐转位。以众生一念相应。即同诸佛。故立无馀
究竟总持位。以众生心含法界。普融无尽。故立周遍
圆满广大位。以众生念念著有。违解脱门。故立一切
诸法俱非位。以众生弃有著空。趣于断灭。故立一切
诸法俱是位。上之五位。为佛法之总纲。摄尽一切破
障法门。该括一切称性法门。纤毫无遗。若明此义。则
谈宗谈教。说有说空。皆不相妨。何有分河饮水。互相
是非之弊哉。奈何千馀年来。无人提唱。遂使无上妙
法。秘而不宣。诚不解其何故也。或以论中名义玄微。
皆是法身大士行相。非凡位所知。师家艰于应对。故
不以此论示人。然一切悉知。必至佛果。等觉以还。随
分演说。不害其德望也。儒门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会窃取此义。略加注释。所未知者。断
不强解。庶几后学得一隙明。或有利根上智。顿入甚
深法界。彻底通达。是所望也。其文义明显者。亦不诠
释。阅者自能领会耳。

光绪三十二年冬十月石埭杨文会仁山氏识(时年七十)
776-A¶ 第 165b 页 X46-0165.png
* No. 776-B
目录


* 卷第一

* 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
* 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第二
* 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第三
* 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第四
* 金刚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五
* 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六
* 卷第二

* 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第七
*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第八
*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九
* 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第十
* 无尽无穷尽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一
* 卷第三

* 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第十二
* 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三
* 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第十四
* 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五
776-A¶ 第 165c 页 X46-0165.png
* 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大决择分第十六
* 独一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七
* 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第十八
* [(王/王)*((日*日)/屾)]𣅍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九
* [(王/王)*((日*日)/屾)]𣅍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第二十
* [珏/覞]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一
* 摩诃[珏/覞]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分第二十二
* 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三
* 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大决择分第二十四
* 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五
* 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第二十六
* 卷第四

* 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七
* 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大决择分第二十八
* 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九
* 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第三十
* 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一
* 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第三十
776-A¶ 第 166a 页 X46-0166.png
* 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三
* 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四
* 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五
* 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六
* 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
* 校量过患诃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第三十八
* 现示本因决定證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第三十九
* 劝持流通发大愿海大决择分第四十

高丽古藏作二十卷。与起信论序相符。宋元藏
皆未收入。明藏作八卷。复并作四卷。今从之。

此论穷微极妙。专接利根上智。兼为凡小权渐
之机。作一乘胜因。伏愿见者闻者。熏习成种。久
久纯熟。心光发宣。即能顿入金刚信位。圆修圆
證。五位齐彰。与论主大愿。注者诚心。交光相罗。
如宝丝网。辗转开导。无有既极。
776-A¶ 第 166b 页 X46-0166.png
* No. 776-C
略标大意


* 第一分 归依德处八门。佛。法。僧。有情。无情。假有。空无。普融。
* 第二分 归依德处十种因缘(巳上序分巳下正宗分)
* 第三分 金刚五位名相。根本五十一位梵名。
* 第四分 说八转相。同时异时。同处异处。各种差别。
* 第五分 五位各有三用。共十五种作用。
* 第六分 金刚五位。根本五十一位。各各互具。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以上四分。为一论纲宗。
* 第七分 内有六门。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五种无常虚假转法。共为第一建立名字不同门。第二所诠义理差别门。第三依位决定安立门。内有十种别建立位。第四依位法数具阙门。第五德患对量现宗门。第六随次别释广说门。
* 第八分 地藏大龙王有功德过患二义。从七分来。
* 第九分 功德过患二藏之中。各有十法。通为建立名字门。次说所诠义理门。内分治障对量差别门。安立金刚位地门。
* 第十分 说三种重。广大数量。令修止观。断惑證真。○以上四分。说对治法门。属渐转位。
* 第十一分 说十种变对法门。详示出世因果差别
776-A¶ 第 166c 页 X46-0166.png
* 第十二分 说三种数量倍。一法宝。二僧宝。三佛宝。
* 第十三分 现示本体安立门。现示上末转相门。引经说次第十转。至不可思议无量品。
* 第十四分 二门同前。数量倍增。百千万亿。乃至无穷尽故。○以上四分。属俱是位。
* 第十五分 建立五种转相。说不可合一之法。一者上上一一转相门。二者本本一一转相门。三者俱行不离转相门。四者区区不杂转相门。五者圆满具足转相门。
* 第十六分 一者本一自性位地门。二者本一之本位地门。
* 第十七分 本转形相。上转形相。
* 第十八分 说十二无穷。引经一千二百无穷尽品具足俱转。○以上四分。属俱非位。
* 第十九分 七变修行。总有三种。一者功德七变。二者过患七变。三者等量七变。均有上转下转以为变相。
* 第二十分 三种百变。过患。功德。等量。名义同前。增倍数转。
* 第二十一分 三种千变。名义同前。增倍数转。
* 第二十二分 三种亿变。名义同前。增倍数转。○以上四分。属总持位。
* 第二十三分 五十一位。各具五十。成二千五百五
776-A¶ 第 167a 页 X46-0167.png
* 第二十四分 如前所说一切位中。各各摄差别转五十位。则成六亿三万七千五百法门。
* 第二十五分 一者横转遍到俱行门。二者竖转无杂一路门。
* 第二十六分 总别相摄。○以上四分。属圆满位。
* 第二十七分 入道初门。全仗对治。与第七分后先相映。建立智理障果四法。以为断證公据。
* 第二十八分 障轻理显。有无齐运。上转下转。至小无量。
* 第二十九分 行藏海中。常无常德。渐渐增进。至中无量。
* 第三十分 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种大无量。一者常大无量。二者无常大无量。三者转变大无量。○以上四分。说信。住。行。向。进道阶差。
* 第三十一分 十空无为。十有无为。依二十无为。五十一位建立二种转相。一者重重该摄无障碍门。二者次第乱转超过门。
* 第三十二分 空有互生。十空无为。一一出生十有无为常法。十有无为。一一出生十空无为常法。
* 第三十三分 一者空空转。十空各生十空。二者有有转。十有各生十有。三者位位转。五十一位各生五十。
776-A¶ 第 167b 页 X46-0167.png
* 第三十四分 通结体相用。归于无尽。○以上四分。说地上德用。自二十七分以来。凡八分。属渐转位。
* 第三十五分 统前三十二法。无不自在。
* 第三十六分 三十三法。没同果海。不可思议。不能穷了。○以上二分。因圆果满(巳上正宗分已下流通分)
* 第三十七分 说十二喻。赞叹论之胜用。
* 第三十八分 先说三喻。警醒愚迷。次说十偈。令离诽谤。后说一偈。丁宁诰诫。
* 第三十九分 马鸣菩萨自说往因。并随佛发愿。及遵敕造论缘起。
* 第四十分 普劝受持。
776-A¶ 第 167c 页 X46-0167.png
776-A¶ 第 168a 页 X46-0168.png
* No. 776-D
大宗地玄文本论金刚五位图


776-A¶ 第 169a 页 X46-0169.png


776-A¶ 第 170a 页 X46-0170.png


776-A¶ 第 171a 页 X46-0171.png


776-A¶ 第 172a 页 X46-0172.png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一
马鸣菩萨 造
陈 真谛三藏 译
清 杨文会 略注

(大宗地者。一切法门之总纲。如地发生万物。义理深微。故称玄文。千枝万叶从此分布。故名为本。论
者决择。徵释。翼赞佛经也。又本论之外。应有释论以伸其义。惜未传来)。

* ○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

「 顶礼一切无馀明
 非一非一诸则地
 不数不思无量一
 并诸种种趣生类
 本无量数断命品
 与等尘尘无有法
 兼不可说无所有
 通俱非是等诸法」


论曰。就此二行偈中(天竺偈颂。八字成句。四句为一偈。贝叶梵文。横书三十二字作
一行。译成汉文。五字七字不等。亦以四句为一行偈)。则有八门。云何为八。一者
显示中中主者门。二者显示道路轨则门。三者显示
离杂合一门。四者显示无边毛生门。五者显示种种
离识门。六者显示假有无实门。七者显示无所有事
门。八者显示具足无碍门。是名为八。

(思议所及处。并所不及处。无非
归依德处。则能归所归。融合为一。十界依正。悉入自心。所造之论。摄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欠无馀。后生何
幸。而能得此妙典耶)就显示中中主者门中。则有五种(佛宝)。云何
为五。一者随顺随转应身主者。二者有无无碍变身
主者。三者本体本性法身主者。四者本末俱绝满道
776-A¶ 第 172b 页 X46-0172.png
主者。五者随应无碍自然主者。是名为五(以上开三身为五身。
一是生身。二是变化身。此二是应身。三是法身。四是自受用身。五是他受用身。此二是报身○下文引经第一)。
修集行因大陀罗尼脩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花轮
宝光明天子则白佛言。世尊。第一导师有几数量可
思议不可思议。惟愿世尊为我等众开示显说。我等
大众。闻其名字。常诵常念。出无明藏。到涅槃城。于是
世尊告天子言。我若以神通力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中说其名字终不能尽。今当略言。为汝等众宣说其
要。善男子。其觉者数广大圆满过于恒沙。略说五种。
云何为五。一者随体佛。二者变体佛。三者法体佛。四
者莫测佛。五者应转佛。乃至广说故。如偈顶礼一切
无馀明故。以何义故一切导师皆名主者。以三义故。
云何为三。一者自在义。诸法王故(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二者顶
上义。三界一故(天上天下。唯佛独尊)。三者周遍义。无所不至故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是名为三。

如是巳说显示中中主者门。次
当说显示道路轨则门(法宝)。就此门中。则有六种。云何
为六。一者音脐言导无碍自在轨则。二者所依本地
平等一种离诸虚妄轨则。三者生长庄严一一有力
轨则。四者究竟圆满无馀尽摄轨则。五者非名非相
非体非用无造无作轨则。六者自然现前常住不变
无所诠了究竟净满轨则。是名为六(第三分中所说五种本位。以此
中一二两法。为第三周遍圆满广大位。以第三法。为第一无超次第渐转位。以第四法。为第二无馀究竟总持
位。以第五法。为第四一切诸法俱非位。以第六法。为第五一切诸法俱是位。此六彼五。开合应知○引经第二)。
金刚三昧无碍解脱本智实性脩多罗中作如是说。
776-A¶ 第 172c 页 X46-0172.png

复次文殊师利。若我广说。总有十亿七万三千五十
法门。行者履游道路则则。若我略说。总有六种行者
履游则则。如是六则。通摄一切无量无边轨则藏海。
云何为六。一者说则。二者等则。三者种则。四者上则。
五者非则。六者常则。乃至广说故。如偈非一非一诸
则地故。以何义故一切法藏皆名轨则。以三义故。云
何为三。一者金区义。时人易转。法门之印常恒不变。
如彼区故。二者引导义。摄将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导
故。三者能持义。善持自相而不坏失。如彼持故。是名
为三。

如是巳说显示道路轨则门。次当说显示离杂
合一门(僧宝)。就此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结缚
合一。一切无量无边无明烦恼之众类再生。虽无内
合一。而有外合一。以数量等成立契一义故(凡僧)。二者
解脱合一。一切无量无边三乘诸圣人等。内有道理
之合一义。外有同尘之合一义故(三乘圣僧)。三者具足俱
非合一。一切无量无边金刚中间大圣众等。具足能
契所契之二义故(一乘圣僧)。是名为三(引经第三)。文殊师利论
义第一无极无尽脩多罗中作如是说。僧众之海虽
无有量。而其本体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无根无
诤地。二者俱根无诤地。三者有根无诤地。乃至广说
故。如偈不数不思无量一故。以何义故一切诸僧皆
名合一。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积集义。集会无量
无边一切散乱尘故(身合一)。二者一种义。安止无量无
边一切波浪识故(心合一)。是名为二。

如是巳说显示离
776-A¶ 第 173a 页 X46-0173.png
杂合一门。次当说显示无边毛生门(有情)。就此门中。则
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有类毛生无边门。二者空类
毛生无边门。三者似类毛生无边门。是名为三。就初
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
湿生。四者化生。是名为四。如是四生。能摄一切无量
有类根本名数。就中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
光明中藏空类。二者闇色中藏空类。三者风云中藏
空类。是名为三(中藏者。在内安住也)。如是三类。空故非空(身如虚空
非顽冥空)。以隐故空(隐而不现。故名为空)。应审观察。空类眷属。其数
众多。不出此量。就后门中。亦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
幻化咒术相相无理似类。二者变药方禁相相无理
似类(上之二类。虽有相相。而不合理。故名似类)。二者随本现前影像似类
(本人妄想所现影像。虽现在前而非实有。亦名似类)。是名为三。如是三类。能摄
一切无量无边种种似类根本名数(引经第四)。集类法门
脩多罗中作如是说。有识种类。广说有十。略说有三。
云何为三。一者心识亲近在有众生。二者处所隐藏
不见众生。三者识远似有动转众生。是名为三。乃至
广说故。如偈并诸种种趣生类故。以何义故一切众
生皆名毛生。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动转不定义。
随趣受生无有定法故。二者众多无数义。方角无有
数量故。是名为二。今此门中。为欲现示圣如角鲜凡
如毛多故。

如是巳说显示无边毛生门。次当说现示
种种离识门(无情)。就此门中。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
共业建立断命品。二者别业建立断命品。是名为二。
776-A¶ 第 173b 页 X46-0173.png
就第一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风轮大地断
命品。二者水轮大地断命品。三者金轮大地断命品。
四者火轮大地断命品。是名为四。如是四轮。能摄一
切无量无边共业建立断命品类根本名数。言别业
建立断命品者。谓众生身非执受摄发毛等类(引经第五)
业行本因脩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言众
生居住世间者。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总轮世间。
二者别持世间。是名为二。此二世间。善能摄持无量
无边一切居住依止世间。乃至广说故。如偈及无量
数断命品故。以何义故一切离识皆名断命。所谓无
有了别智品故。

如是巳说现示种种离识门。次当说
现示假有无实门(假有)。就此门中。则有五种。云何为五。
一者如水中月假有。二者如闼婆城假有。三者如阳
炎水假有。四者如幻化作假有。五者如谷响音假有。
是名为五(引经第六)。大宝无尽莲华地地脩多罗中作如
是说。如水中月等五种虚说譬喻。总摄五万五千五
百五十诠虚说譬喻根本名字。乃至广说故。如偈与
等尘尘无有法故。以何义故一切无量虚说譬喻皆
名无有。所谓无有实自性故。名曰为无。无有其实非
都无故。名曰为有。

如是巳说现示假有无实门。次当
说现示无所有事门(空无)。就此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
四。一者如石女儿无所有事。二者如兔马角无所有
事。三者如龟趥(七由切。同䲡。鱼名)毛无所有事。四者如罗汉
染无所有事。是名为四(引经第七)。本地脩多罗中作如是
776-A¶ 第 173c 页 X46-0173.png
说。复次佛子。汝前所问何等法名为无所有品者。石
女儿等四种本说。我若广说。其数无量。乃至广说故。
如偈兼不可说无所有故。以何义故一切空法皆悉
名为无所有事。有二种故。云何为二。一者彼空法体
性空空如此四本说故。二者此空若不诠彼则是空
(假此空法。以诠他法之空。若不诠彼。则此空本无)。是名为二。

如是巳说现
示无所有事门。次当说现示具足无碍门(普融)。就此门
中。则有十种。云何为十。一者心主法。二者心念法。三
者色主法。四者色子法。五者非契应法。六者无为法。
七者非有为非无为法。八者亦有为亦无为法。九者
俱俱法。十者俱非法。是名为十。言心主法者。可一八
识等诸心识本法故。言心念法者。与此相应一切数
法。言色主法者。可一能造大种法等。言色子法者。可
一所造种种色法言非契应法者。可一非色非心种
种诸法。言无为法者。虚空等四种无为法。言非有为
非无为法者。一心等诸本性法。言亦有为亦无为法
者。一心等诸本性之法作业用相。言俱俱法者。大本
之法其第一分。言俱非法者。大本之法其最后分。如
是十法。今此门中。一有一无。一生一灭。一逆一顺。一
品一类。不相舍离。是故说言现示具足无碍门焉(此门
统摄一切诸法。为本论之纲要。故归依德处总汇于兹○引经第八)。最胜德王广大虚
空脩多罗中作如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十方
世界微尘之数。无量无边法门大海。一居一起。一住
一止。终不分剖。亦不舍离。以此义故。建立称曰广大
776-A¶ 第 174a 页 X46-0174.png
圆满虚空地地无尽无极法界大海门。乃至广说故。
如偈通俱非是等诸法故。

* ○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第二

如是巳说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次当说归依德
处因缘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 以有十种大因缘
 造作归依德处海
 所谓礼恩及加力
 广大殊胜与无我
 决定大海并赞化
 兼通现示自本身
 如是十种大因缘
 圆满大士乃能具
 凡非境圣亦非量
 随分菩萨亦不能」


论曰。何因缘故归依德处。以有十种大因缘故而作
归依。如偈以有十种大因缘。造作归依德处海故。云
何名为十种因缘。一者礼敬尊重甚深因缘。能作礼
敬归依德处。摧伏憍慢增长善根故。如偈礼故。二者
忆念恩泽报推因缘。而能造作胜妙论教。开晓一切
狂乱众生。一切德处皆悉欢喜故。如偈恩故。三者仰
请加力成为因缘。若为造作大论法门。彼诸德处不
以加力。不能分别法门海故。如偈及加力故。四者开
布广散令了因缘。以妙言辞示聪明诠。现了彼诸脩
多罗中秘密微妙深远文义大海。为令广大故。如偈
广大故。五者劝物令生殊胜因缘。造作论教开示文
义。若不归依。彼诸众生不能究竟信受奉行故。如偈
殊胜故。六者修习忍辱无我因缘。发起欢喜。尊重归
向广大心故。如偈与无我故。七者出生功德决定因
776-A¶ 第 174b 页 X46-0174.png
缘。归依德处造作论教。若见若闻。若见见者。若闻闻
者。若同国住。一切皆悉随时不移。出生增长无量无
边一切功德善根之品。决定决定不谬违故。如偈决
定故。八者大海无尽宝藏因缘。积集无量无边一切
诸种种力。造作殊胜圆满大海如意宝轮金刚德藏。
为欲救度无量无边贫穷苦恼众生类故。如偈大海
故。九者方便善巧教化因缘。具足者中虽无别归。而
赞教化为利生故。如偈并赞化故。十者现示过去本
身因缘。所归德处一切皆悉无非自身之摄持故。如
偈兼通现示自本身故(菩萨融三世间以为自身。所谓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
来身。法身。智身。此六是智正觉世间。业报身。众生身。此二是有情世间。国土身。虚空身。此二是器世间)。是
名十种大因缘相。如是广大殊胜因缘。何人所作。佛
菩萨作。菩萨菩萨当不能作。况凡二乘。如偈如是十
种大因缘。圆满大士乃能具。凡非境圣亦非量。随分
菩萨亦不能故(此论从一信心。具馀五十位。又位位中。具金刚五位。是名佛菩萨。亦名圆
满大士。东土谈教义者。以十住初心便成正觉。为圆顿极则。马鸣大士则言信位便该果海。实大法东来所未
闻也。菩萨菩萨者。渐教三贤十圣。位位别修。不能一位摄一切位。故名随分菩萨。若一念与真际相应。则转偏
成圆。转渐成顿矣。凡者六道众生也。二乘者声闻缘觉也。虽證圣道。祇名小果耳)

(以上序分竟以下正宗分)

* ○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第三
(唯此一乘。无二三。故称一种。究
无坚固。不可破坏。喻如金刚。千竟圣所由。纵横无碍。名为道路)。

如是巳说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金
刚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 一种金刚地
 总有五种位
 谓渐次究竟
776-A¶ 第 174c 页 X46-0174.png
 及圆满等非
 并及等是位
 如是五种位
 诸脩多罗中
 具足无馀说」


论曰。一种金刚道路无碍本地地中总有几位。广说
虽无量。略说有五种。如是五位。一切总则。一切根本。
一切中藏。一切出生。如偈一种金刚地。总有五种位
故。云何名为五种本位。一者无超次第渐转位。二者
无馀究竟总持位。三者周遍圆满广大位。四者一切
诸法俱非位。五者一切诸法俱是位。是名为五种根
本位(第一第五两位。就生灭门说。第二第四两位。就真如门说。第三一位。真如生灭二门和合说)
如偈谓渐次究竟。及圆满等非。并及等是位故。如是
五位。自家宣说。龟则方说(上问下答)。如是五位。直是方说。
非宣说量(自家宣说者。随意发挥。应机无定也。龟则方说者。佛佛道同。古今一致也)。如偈
如是五种位。诸脩多罗中。具足无馀说故。

位所依止
本数名字。其相云何。偈曰。

「 所依止本数
 总有五十一
 谓虚假光明
 四十种名字
 不动真金刚
 十种本名字
 及大极地故
 是名所依数」


论曰。五种本位所依止之名字差别其数几有。广说
虽无量。略说有五十一种名字。如是五十一种根本
名字。一切天地。一切父母。一切体性。一切所依(天为日月
星辰所依。地为人物草木所依。父母为有情所从生。体性为形色之本元。举此数者皆为一切世法之所依。以
喻五十一根本位为一切佛法之所依○别一解云。五十一种根本名字。为一切万物之天地。一切有情之父
母。一切形色之体性。一切法门之所依也)。如偈所依止本数。总有五十一
故(若非根本五十一位。则金刚五位无所依止。以论中所阐。重在金刚五位。故先列之。次列五十一位以为
776-A¶ 第 175a 页 X46-0175.png
依止。犹如一经一纬。相织而成一幅杂华云锦也)。云何名为五十一数。所谓
虚假光明分中有四十种。真金刚中有十种数。此五
十中。加大极自然陀罗尼地故。是故成立五十一数
(此分初列根本五十一位。以地前四十心。名为虚假光明。地上十心。名为真金刚。且依通途教义而言。自第七
分至论终。则五十一种皆名真金刚位。方显此论之玄宗。盖一信心。即具五十一位。因果交彻。非若他宗判十
信为内凡。住行向为三贤。地上为十圣。天地悬隔也。华严论疏。说初住成佛。摄四十二位。以十信为相似觉。未
入分證位。此论则以信心统摄真金刚位。诚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也)。名字分中四十种数
当何等相。所谓十种爱乐心。十种识知心。十种修道
心。十种不退心。各差别故。云何名为十爱乐心(十信)。一
者必叉多(信心)。二者阿摩诃尸(念心)。三者谛度毗梨耶(精进
心)。四者和罗只度(慧心)。五者奢摩陀提尸(定心)。六者摩诃
阿毗跋致多(不退心)。七者阿罗婆诃尼(回向心)。八者婆𡄣
多阿梨罗诃谛(护法心)。九者尸罗俱尸阿尸罗(戒心)。十者
摩诃毗呵阿僧那(愿心)。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识知心
(十解亦名十住)。一者留伽度(发心住)。二者留谛迦度(治地住)。三者
留罗伽(修行住)。四者留摩诃(生贵住)。五者安婆娑(方便具足住)
六者毗跋致(正心住)。七者阿毗跋致(不退住)。八者必叉伽
(童真住)。九者必阿罗(法王子住)。十者留山迦(灌顶住)。是名为十。
云何名为十修道心(十行)。一者度伽呵(欢喜行)。二者度安
(饶益行)。三者度只罗(无瞋恨行)。四者度和差(无尽行)。五者度
利他(离痴乱行)。六者度生婆谛(善现行)。七者度沙必(无著行)。八
者度阿诃(尊重行)。九者度佛阿(善法行)。十者度叉一婆(真实
行)。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不退心(十回向)。一者罗谛流
(救护一切众生回向)。二者罗昙沙(不坏回向)。三者必自伽(等一切佛回向)
776-A¶ 第 175b 页 X46-0175.png
四者法必他(至一切处回向)。五者佛度陀(无边功德藏回向)。六者罗
叉必(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者师罗文伽(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者婆
诃谛(真如相回向)。九者婆罗提弗陀(无缚解脱回向)。十者达摩边
(法界无量回向)。是名为十。如偈谓虚假光明。四十种名字
故。云何为十真金刚心(十地)。一者鸠摩罗伽(逆流欢喜地)。二
者须何伽一婆(道流离垢地)。三者须那迦(流照明地)。四者须陀
(观明燄地)。五者斯陀含(度障难胜地)。六者阿那含(薄流现前地)。七
者阿罗汉(过三有行远地)。八者阿尼罗汉(变化生不动地)。九者阿那
诃诃(慧光妙善地)。十者阿诃罗弗(明行足法云地)。是名为十。如偈
不动真金刚。十种本名字故。此五十中。更复加婆伽
婆佛陀(妙觉者上无地)。应审观察。是名五十一种名字。如偈
及大极地故。是名所依数故。

如是五十一种心中。彼
无超次第渐转位。安立属当。其相云何。偈曰。

「 五十一位中
 如次无超转
 一中具一切
 名为渐转位」


论曰。唯一行者。五十一种别相位中回向趣入。如其
次第无超过法。所以者何。此门位量法如是故。如偈
五十一位中。如次无超转故。如是行者。以何行相而
渐渐转。谓具具转故。云何名为具具转相。谓一信心
位中。具馀五十心而转。乃至一大极地位中。具馀五
十心而转故。若尔。一物耶。异物耶(上问下答)。实是异物。而
一物故。所以者何。一信心中具一切位。非馀位故。而
一信中具一切位。同馀馀位中具一切位故。以何义
故。一信心中具诸馀位。更须渐转(上问下答)。具一中具。而
776-A¶ 第 175c 页 X46-0175.png
不能具多中具故。是故须转。今此门中。五十一中。一
切具具皆悉具足。方名渐转位故。如偈一中具一切。
名为渐转位故(引经第九)。摩诃衍金刚种子脩多罗中作
如是说。金刚道路足行行者。以二大事而决定转。云
何名为二决定转。一者遍度通达转。二者具具增长
转。是名为二。言遍度通达转者。通遍经过五十一种
大道路故。言具具增长转者。一一位中摄诸位故。乃
至广说故。

(别教一乘。迥异三乘。故名唯一行者。五十一位。位位圆具。次第渐转。无超过法。是圣
教之纲宗也。华严经中纯谈此义。行布圆融。圆融行布即渐即顿。亦构亦实。若非此位。则一切佛法无可安立
故居五位之首。此段文义。甚为精妙。悉心体究。自能通达。不烦委释。一切经中。凡说多劫修行位位圆證者。皆
属此门)如是巳说无超次第渐转门。次当说无馀究竟
总持门。其相云何。偈曰。

「 五十一位中
 随其先得入
 摄一切一切
 名无馀究竟」


(随入一位。即全彰性德。所谓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也)

论曰。有五十一别相位中。或有行者以信趣入(楞严经。五
阴尽时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即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
得。岂非从乾慧地彻于究竟乎。有人判乾慧地亦在信位。即是以信趣入也)。或有行者以
真金地而趣入(楞严经。观音圆通。判位应在初住。而佛果妙用。一时现前。岂非无馀究竟
乎。古德亦有判作初地者。是以真金地而趣入也)。或有行者以大极地而趣
入(达摩一宗。以大极地而趣入。内分二类。一从久远劫来。涤除心垢。忽遇机缘触发。一超直入。一是大心凡
夫。奋起根本无明。忽然迸裂。顶门眼开。彻透心源。后世浅学之士。慎勿妄贪高举。承虚掠影也)。如是
等诸行者。随其先得入位之量。尽摄一切一切位地。
究竟无馀。亦无移转。亦无出入。一一白白。是故说言
总持门位。如偈五十一位中。随其先得入。摄一切一
776-A¶ 第 176a 页 X46-0176.png
切。名无馀究竟故(此义经中往往有之。后人不达。曲为解释。此论一出。方知奇特之法。
超越常情。非通途教义所能该摄也○引经第十)。难入未曾有会修多罗中
作如是说(即是入楞伽经)

「 回向则信心
 信心则佛地
 佛地则十地
 究竟有何次」


(依真如门。说乱住位)

乃至广说故。

如是巳说无馀究竟总持门。次当说周
遍圆满广大门。其相云何。偈曰。

「 五十一种位
 无前后一时
 俱转俱行故
 名周遍圆满」


论曰。五十一位。无有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
所馀。亦五十一别相位中。所有无量无边诸位。无有
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所馀。是故说言圆满
位焉。如偈五十一种位。无前后一时。俱转俱行故。名
周遍圆满故(引经第十一)。法界法轮无尽中藏脩多罗中
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闻世尊所说。即从坐起。合
掌顶礼。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横转无向修道人
者。如宜世尊。为诸大众宣说开示如是大事。于是世
尊即告文殊师利言。一种无二一道一区大地行者。
一切行道。无前无后。一时发起。一时同转。一时住持。
一时證入。一时安立。是名横转无向道人。乃至广说
故。

(贤首清凉疏华严经。阐扬一时一处帝网无尽法门。正合此位)如是巳说周遍圆
满广大门。次当说一切诸法俱非门。其相云何。偈曰。

「 诸无量无边
 一切种种位
 皆悉非建立
 名俱非位地」

776-A¶ 第 176b 页 X46-0176.png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此俱非门。非因
非果。非位非地。非有非无。非名非义。非事非理。非坏
非常。非生非灭。一切一切分悉非故。如偈诸无量无
边。一切种种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故。若尔。以
何义故建立位名(上问下答)。以其非义立为位故(般若波罗蜜如
大火聚。烧尽一切世间悉无有馀。而不损一草。又云。般若妙智。不与二十二根相应。皆此位义也。故菩萨行深
般若时。證入空如来藏。四句离。百非遣。何有一法当情耶○引经第十二)。大明脩多罗中
作如是说(即是般若经)。无位位。第一位(禅宗说无位真人。正符此义)。乃
至广说故。

如是巳说一切诸法俱非门。次当说一切
诸法俱是门。其相云何。偈曰。

「 一切种种法
 无非金刚身
 以一身义故
 名为俱是门」


论曰。无量无边一切位法。一切皆悉是金刚身。等无
差别。唯依一身。是故说言俱是门焉。所以者何。今此
门中。无一一法而非金刚真实身故。如偈一切种种
法。无非金刚身。以一身义故。名为俱是门故(引经第十三)
种金大地脩多罗中作如是说。无病道人。唯见积影。
不见散身故(此位顺不空如来藏。金刚身者。法界体性也。三千性相。皆是法身所现影像。台
家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盖有见于此也。入此位中。求纤毫过患不可得。故名无病道人。散身者。随业感
果。苦乐万殊者也。既见实相。则触处全真。无染幻之形状矣)。

* ○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第四
(此分言种种差转相。故名宝轮。
别王表果德。位山位有果也)。

如是巳说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金刚宝
轮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776-A¶ 第 176c 页 X46-0176.png

「 渐是尽满非
 一时及前后
 与俱并俱非
 一异时处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一身金刚大力
宝轮山王体中。次第渐转。诸法等是。无馀究竟。周遍
圆满。俱非绝离。此五种位。一时转。前后转。俱有转。俱
非转。亦一时转。亦异时转。亦一处转。亦异处转。具足
具足。自在自在。无所障碍故(差别转相。略说八种。若明此义。则知古今宏法
大士。于五位法中。有单提一门者。如南岳青原以下五宗禅德。即是异时异处转也。有兼阐二门三门者。有具
转五门者。如天台贤首清凉永明诸公。皆名一时一处转也○引经第十四)。大严尽地虚
空法界脩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龙明。汝前所问云
何名为金刚本身广大地地无障无碍恒沙功德品
者。殊胜极妙。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五种金刚道路足
行地地。无尽中藏之根本自性。出生增长所依止藏。
乃至广说故。

* ○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五
(以十五种作用。名为道路)

如是巳说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金轮山
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 山王道路中
 总有十五位
 体五种位中
 各有三用故」


论曰。此金轮山王道路中。建立几位为道路量。广说
虽无量。略说有十五种位。以如是位为道路分。如偈
山王道路中。总有十五位故。以何因缘分明了知此
道路中有十五种根本之位。谓彼金刚大力宝轮山
王体五种位中。皆悉各各有三种自在作用故。以此
776-A¶ 第 177a 页 X46-0177.png
义故。成立十五差别名数。如偈体五种位中。各有三
用故故(引经第十五)。方脩多罗中作如是说。一区王民行
地地中。唯有十五种体分业数位。无所馀位。乃至广
说故(引经第十六)。然明神妙理脩多罗中作如是说。有二
十五种差别位者。取王家转。非取作转故(金刚五位中。位位互
具五种。则成二十五种差别位。以互具者。皆是本体五位。故名王家转。此分所说位位各有三用。乃造作转。与
彼本位有别)。造作转摄十五种位名字形相当如何耶。偈
曰。

「 明了及远数
 相续并三合
 遍动遍不动
 字等兼广大
 遍到不遍到
 融立与俱离
 是名十五名
 如次应观察」


论曰。就次第渐转体中。则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
分明了达审地作用。不乱次第。建立位地。行道分明。
名义俱了故。如偈明了故。二者远行远修无数作用。
经无量劫。过此诸位。修集功德。无穷尽故。如偈及远
数故。三者无断无绝恒转作用。刹那刹那。中间中间。
常恒不息。自然转故。如偈相续故。是名为三。就诸法
等是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能诠能了一
合作用。善巧言说。无碍觉慧。其数无量。一金刚故。二
者所诠所證一合作用。甚深极义。胜妙玄理。唯是一
区。唯是一身。无二歧故。三者随应有名一合作用。随
其所应一切有名。一切皆悉一金身故。是名为三。如
偈并三合故。就无馀究竟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
三。一者周遍圆满动转作用。第一时中。依一位中通
776-A¶ 第 177b 页 X46-0177.png
摄一切而究竟转故。如偈遍动故。二者周遍圆满不
动作用。如是转者。所馀一切无量位中。不移不转常
决定故。如偈遍不动故。三者名句文字无别作用。随
其先唱。与馀一故。如偈字等故。是名为三。就周遍圆
满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无量无边广大
作用。其法自体出现业相。尽极广大无分界故。如偈
广大故。二者无碍通达遍到作用。一时建立一切位
故。如偈遍到故。三者极极无数不遍作用。遍通经过。
而唯有一边故。如偈不遍到故。是名为三。就俱非绝
离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消融无所建立
作用。一切诸法皆悉遣除。无所许故。如偈融故。二者
建立诸法悉持作用。一切诸法。以俱非义是理成故。
如偈立故。三者消融建立俱绝作用。究竟绝道广建
立故。如偈与俱离故。是名为三。是为十五种位名字
焉。此道路位。大利根者乃能通达。钝根众生决定难
了。如偈是名十五名。如次应观察故(上来十五种作用。文辞巧妙。义
理深玄。利根上士。智慧观察。即能通达。钝根众生。虽难明了。苟能深心体究。亦作将来胜因。幸勿自生退屈也)。
如是诸位。亦一时出兴。亦异时出兴。亦俱时出兴。亦
一处转。亦异处转。亦俱处转。亦不出兴。亦不移转。亦
唯一种。亦是多种(出兴移转有十种不同。是故圣贤应世。于十五用。或具或阙。或隐或
显。人莫能测也)。于彼本法。有作功用。有作方便。自然自在。建
立造作。应审观察。

* ○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六
(独一者。无对待也。摩
诃。此云大。超出凡小权渐也)。
776-A¶ 第 177c 页 X46-0177.png

如是巳说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独一山
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 摩诃山王中
 总有千二百
 七十五种位
 谓五十一种
 大根本位中
 皆一一各各
 渐转等五位
 具足安立故」


论曰。此独一山王摩诃山王体中。建立几位以为体
分。广说虽无量。略说其要。唯有一千二百七十五种
决定位故。如偈摩诃山王中。总有千二百。七十五种
位故。以何因缘。山王体中。有千二百七十五位。分明
现知。所谓常恒五十一种根本位中。一一各各。次第
渐转。诸法等是。无馀究竟。周遍圆满。俱非绝离。五种
位。具足转故。亦渐转等五种位中。各各开示渐转等
五种别位故。是故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五十一种根本
位。各具渐转等五位。即成二百五十五位。又渐转等五种位中。各具渐转等五位。便成一千二百七十五位)。
如偈谓五十一种。大根本位中。皆一一各各。渐转等
五位。具足安立故故。此独一山王摩诃山王体中。如
是千二百七十五种位。亦一一时转。亦异一时转。亦
俱一时转。亦皆非转。亦一时一处转。亦一时异处转。
亦异时异处转。亦皆非转(八种转相。与第四分有别。盖第四分专论五位。此分
则论位位互具。成一千二百七十五位。是故转相更变耳)。自在自然。无障无碍。是
故说言无尽虚空大陀陀筏罗法界本藏。地地出生
无穷无极广德大海法门藏焉(引经第十七)。大智庄严法
界性身甚深脩多罗中作如是说。非比非喻。难得惟
说。大海中藏。大海一体。本地地中三品德类。具足圆
776-A¶ 第 178a 页 X46-0178.png
满无所阙失。云何为三。一者上品德类。其位名字。众
多无数。与十方世界微尘之数其量等故(华严经内。海云比丘
受持普眼法门。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此经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
句。不得少分。即此上品德类也)。二者中品德类。其位名字。与百百百
亿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之数其量等故(龙树菩萨入龙宫所见上
本华严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华严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
百品。皆中品德类所摄)。三者下品德类。其位名字。有一千二百
七十五位故(下本华严经。十万偈。四十八品。乃下品德类所摄)。是名为三。如
是诸位。一一一一一一。乃至无量无量无量无量无
量无量(心真如门。为万法之本。平等无二。故说为一。信。住。行。向。地。佛。有六位。以六个一字括之。心
生灭门。显示差别相用。不可穷尽。以六个无量括之。若引世典表法。六一者乾之六爻也。纯粹至精。称之为一。
六无量者坤之六爻也。万物资生。故称无量)。乃至广说故

(以上四分为佛法之总纲。第三分开演正宗。首举金刚五位。普摄经中差别门径次列根本五十一
位以为依止。则无尽教海纲举目张矣。第四分总括前文。详示转相。第五分就五位中开出十五种
作用。为无边妙用之根源。第六分明位位互具。为后文广大法数之张本。一部论义。揭示昭然。所谓
大宗地者此也。以次三十分。层层两扬。皆从此中流出耳)。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