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自动笺注)
摩訶衍通玄鈔卷第二
大遼醫巫閭山崇祿大夫守司待通
慈行大師賜紫沙門志福
真如門夫真如無念想念而能知實相無生豈色
心而能見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波岸如如不動
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本無念(此荷澤記)。
建立名字門者本文中門法各立二種名也法中
心言第十名一法界第七名也門中真如第十名
大總相門九名理應超間兩次云心者即
一法界復云真如者即是大總相法門體耳。
各有十名者即前門法各有十種異名是也
作業當故者作則造也屬彼能作法體故業則用
也屬彼所造之門用故
一心等者以心出上一之體也謂非對彼二三名一
故以真心一之體其門亦非對小名大既門與法
二俱絕待故以法之一體作彼門之大業又以法之
通體持彼門之總用又以法之界性造彼門之義相
是故上云作業故此上但釋本一法界大總相竟
自下本法門體言法之門得名依主門則(即也)是體
攝用持業並歸門者以門顯法故。
種種相等者謂除此外應更取餘能入所入各九
異名作業相當配而釋之且一心名作真如之號
心則堅實義真虗妄義二既相當故心作真也一
無二義如則無異義義得相當故一作如也不同
前名如次作故上揀云必非如是亦可率取向
名下所詮別相具而釋之但取此二名下之相非
九前巳揀故。
真如法非生非滅等者以真如法釋本心性以本
心性上體字(因屬本文)以非生滅無生滅皆釋本
不生不滅不者非也無也以是非即體論有無體外
說故。
復次非是等者古師云心(真心)不是有(即此生也)心不是
(即此滅也)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前二所遣)非
非無即墮非(後二所遣)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
非非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非是猶是非又以
雙非破兩非非非非即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
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
難見神清慮靜細而研之。
執著色等諸相而生者彼疏註云謂以自妄愛憎
計色有妍醜發於言說
念本受用虗妄境界者謂夢因所經之境隨憶而生
依境界夢等者謂從睡覺夢境無性而妄謂吉凶
發生言說
念本所聞作業而生者謂先曾怨對及以善事
遇緣憶昔起於言說
無始來等者謂無始時來計著言說習種成性
不假緣擊任運發於言說
佛言等者分二初雙標生佛二說後雙釋二說且初
標者謂佛言我說法者下超中二句後二句讀
即屬佛說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者即屬生說或但直
讀屬所為機也。
在生者在墮著也生人我也意言汝等說者皆墮
人我著相說故。
後雙釋中二初我所下略指後非
下廣釋。
言實空不空屬相真如故頌云遠離四句相(則實空也)
圓滿四法德(實不空也)。
空實不實者屬體真如此句備包遮表二義且表者
謂空是實即三實德離斷邊也故頌云圓滿三實
空是不實即轉言遣離常邊也遮者謂空無實即第
二轉言遣離常過也故論曰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證上二空無不實即離三假離斷過也故頌云遠離
假相而言義者楞伽大慧云何為義(疏云初微)謂離
一切妄想言說相(疏云後釋謂離妄及言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是不思議
第一之義)斯則如如之境故云義也此如義語通真如
全其能詮言皆屬第五不爾真如是何語耶。
三相二邊中間三也。
四言虗妄說故者斯則通屬生滅門也如下
名及隨順門遣常無常言說明矣。
復次名身等者七卷第三云名身者謂諸字名各
差別如從阿字乃至訶字。
名字差別者有書本中無此字言意說從字名有
差別若依今本迴文未盡字迴名上則無妨也。
鏡中等者真若鏡也名似影也故大鈔云如師資
說聽共對一鏡即其事也。
譬如虗空等者真似虗空字如鳥鳴也故上標云二
者依空字記中別釋喻相應撿看之。
初一不能詮表甚深真理者即通生滅名字
若爾如何論云一切外道九種變論等唯以名字
為本豈是生滅門邪答曰此據通相就顯而說非據
尅實盡理而論若如實說如下無有能說可說中分
明有也。
多一識心者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十一切一心
故下該攝安立門中明文指定是所入法也。
一切外道九種變論者楞伽經復次大慧外道
九種轉變外道轉變見生(彼疏註云轉變即心境二邊因緣都稱或境轉
心變或心轉境變此初總標)所謂形處轉變(形即正報處則依報)相轉變(謂青
等異男女差別)因轉變(計一切法因而生)成轉變(計於我所決定不壞)見轉
變(計四句見外所知)性轉變(執真妄善惡及以四大各有體性)緣分明轉變
(計緣能顯果故曰分明)所作分明轉變(執果從緣生相非謬)事轉變(計於
一切有為之事)故云一切外道九種變論。
十種異執楞嚴經說脩禪定錯用其心於五
蘊上各自引起魔道異執此於行蘊起十類計一二
無因論一計本無因謂計眾生八萬劫前無因而生
二計末無因謂計眾生八萬劫後亦無因生乃至
十五現涅槃此計欲界四禪身為涅槃也經云迷
有漏天作無為五處安樂為勝淨依故云五現涅
槃後總結云阿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陰用
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自忖量逢此現前
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彼疏釋曰此
十種乃是邪見因脩正定而忽發生故云狂解由
三陰滅覺至行陰用差異云交互苟能深入
定以慧照唯心境界不取不著自然消歇以為
證即墮邪見地獄因故下論云若善知識所護
則起外道見故若開此十成六十二見如唯識華嚴
疏廣有行相應辨異同故今論云十種異執此並不
了行蘊即真但依名字虗妄起計故云唯以名字為
依而轉。
煩惱破障者破即滅也通於能所未至初地能滅
始覺若至無漏惑皆滅盡此準下文賢首說也。
所知壞障者壞即亂也謂至無漏而智與障相雜
亂故亦可並通滅義今且隨宜而配一焉。
上廣說者意令行人專心真觀不雜餘念頓棄上說
無邊虗妄是故諸教讚為極行
總結真如上句歸一心之法前且依心展成
體真今結體真卷歸一古德云舒彌綸法界
則攝在一心是也下句歸真如之名即本所牒心
真如也由離三假謂之真也圓滿三實之如也賢
云上偽妄名真下離異相名如是也。
墮於常邊等者其上雖無假相墮斷邊如傳燈
信州智常禪師本州貴豁人也髫年出家求見
一日六祖祖問汝從何來欲來何事師曰學人
近往洪州建昌縣峯山大通和尚蒙示見性
佛之義未決狐疑吉州遇人指迷投謁和尚
願埀慈攝受祖曰彼有何言句試舉似於吾與
明師曰初到彼三月未蒙開示以為法切故於中
獨入方丈禮拜哀請大通乃曰汝見虗空否對曰
見彼曰汝見虗空有相貌否對曰虗空無形有何
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虗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
見是名正見一物可知是真知無有青黃長短
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
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乞和
誨示無疑滯祖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
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
日向不知一法空知還如太虗閃電此之知
瞥然錯認何曾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巳
靈光顯見師聞偈巳心意豁然乃述一偈無端
知解著相菩提情存一念寧越昔時迷(真知巳上)
自性源體隨照遷流不入祖師茫然兩頭
(無有巳下)。
故得因言遣言而巳者即指會前離假有實故名真
如文也。
大本維摩詰經等者今分經入不思議法門品
有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後問文殊言何等是
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一切法無言
無說無示無識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
殊師利維摩詰言我等各自說巳仁者當說何等
是入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歎曰善哉
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為真不二法門清凉
釋曰然此經意前後相成共顯深旨若辨優劣或三
四重三重者一諸菩薩無二二則是以
顯法似有不二可說便是二明不二非絕待也二
文殊以言遣言無不可說亡言會旨三維摩
詰以無言顯理本自無言不須更遣故為三也而
言四者文殊師利以言印彼又明言即無言非要離
耳若欲合者然後三段反覆相成但為一義初文殊
以言顯無言次淨名以無言印無言後文殊以言印
無言三段二人顯言絕之理故前三十二菩薩
無二二後二大士以無言遣言但有二節若更
合者若無諸菩薩以言遣二空有絕言何由顯理
則前諸菩薩假言顯理後二大士以無言顯理言與
無言雙亡皆真不二矣故雖三節一致無違釋曰唯
前文二經小異具本前所四種虗妄言說
云除遣假說之垢略本屬後能遣一種義言說故
清凉云以言遣言無不可說亡言會真餘義
全同故引釋耳淨名杜默成能遣如義言耶答
傳燈唐相國杜鴻漸無住禪師庭樹鵶鳴
否曰聞鵶去又問師聞否曰聞公曰鵶去無聲云何
言聞師乃普告大眾世難正法難聞各各諦聽
無有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
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
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
無生滅聞無去來公與僚屬大眾稽首釋曰全同經
云如言說如耳聽如但是利根之所了解非同鈍
根設聞不了故雖默然亦當能遣如義之語。
金剛地者元書中有二金字謂褒佛果金剛
中之金剛故揀因無間但是金剛四卷楞伽說於
佛果而立金剛之名今但一金字者後人誤矣。
五等位者準下文云一十信位二三賢位三九地
四因滿位五果滿位。
如是二門等者此具三義一云清凉云夫心冥至
道則混一古今彼鈔釋云此約人顯實心與理冥契
則無古今之相故肇公古今始終窮本極末
浩然大均生公法華古亦今也今亦古矣兜率
寶幢眾生如是某日成道如來菩提實不
繫於日法界品菩薩智輪遠離一切分別網超一
障礙不可以生死中長短染淨劫數顯示等其
非一釋曰此則心忘前後之相故今二智決定
時二云如下文說始覺中云一切眾生皆有本覺
有始覺此論正宗為顯眾生同一相續等此即自他
橫望同體三云如下總持與眾聞說領解
覺知諸法一體一相等此即唯自二覺同體若爾
成之佛巳無邪云何本覺八邪邪地答曰望佛不
性惡義說故入邪邪亦可自他相融而說由上三
義故同時
無能可念寂滅寂靜念者念字則是能緣之心
前說則是能詮之言寂等則所緣之境同前
如如則是所詮義說念對釋義得照著次準此悉。
無常說說至無可說說者今此四句釋本無有
能說可說之文也而有二意一云下之二句釋本
文上之二句文下之意二云並釋本文此復二義
以此二二更互相顯由無常無常無能所說
無能所說無常無常二云唯下二句釋上二句
上論云謂有言非常音聲非無常音聲(則此上二句也)謂
無能可說如如如說(則此下二句也)意言若有能所則是
無常二也今無能所故非彼也而云說說者並是
說家之說也次文伹云無常慧念等不言念念者而
慧即念故云爾也問判他生說有能所真如隨順
能所有無若有能所生滅何異若無能所得入寧殊
答通二義一云雖有自門微細虗假無他門麤
顯稱能所念相故異生滅一云雖無能所照體獨
立而仍動搖說念帶相故異得入。
寂滅寂靜念者上之四字而並是門故上論八者
名為寂滅寂靜無往故此即所隨順門也念之
一字上第十心此即能隨順法也上即所緣之境
此即能緣之心若能所未忘名為隨順心境雙寂
名為得入故本有經云甚深真理非餘境界法從
門以得名亦可心從境以立號寂滅寂靜之念依
主釋問上文但說依門入法今何反說依法入門
具體用用依所隨所證之門入自能隨能證之體
斯亦同上依門入法。
論曰真如得入者則自所依及與本等故全符達磨
以心(用也)傳(契也)心(體也)故裴相傳心偈曰心不可傳以契
為傳。
耶耶地者見開泰本是此邪字又元書上下並只
用此邪字如除疑捨邪執等又為與上金剛地敵體
相翻故書本云向上得入者則金金剛地意揀因位
無間金剛道也今印本唯一金字者義如前釋上
文言差當巳竟下釋名所詮義者謂彼十信雖
出邪定而邪正未定得名邪故今邪定而對彼邪
得名邪邪或但邪定不一故名邪邪則自所依等者
則猶即也意云說念俱絕能所離即自所依摩訶
衍照體獨立也謂門境空即所依法離境別說
有言離念者即離能所念相及照體獨立帶相念
非是斷滅木石真覺師云若以知知寂此非
無緣知如手執如意非無如意手(始教證入)若以自知
亦非無緣知如手握作拳非是拳手(終教證入)不以
知寂亦不自知知本了然不同木石不以
執物亦不握作拳本手宛然不同兔角(正當此門)。
第一轉言等者因前正說不可說念展轉生起二疑
故云第一等若爾云何此中第一上名第二轉耶答
上則正說第一難為第二前望後二一不
同故無違也。
如實不空等者問此如如體中具恒沙淨法等者若
生滅門而有所翻塵沙妄染故具塵沙自性功德
真如無妄可翻何有此德耶答準別記中曲有四
一依真如依真如上義說有此德非謂有別事
論云皆依真義說故(對治邪執中文)二對染義謂對恒沙
煩惱過失翻對顯示恒沙功德如論中辨(相大中文)三
為因義謂能內薰眾生令猒求起行等論云恒沙
德內薰眾生(因薰習鏡中文)四依持義謂與佛果恒沙
德為依故說有此德論云以對始覺故說本覺也(覺義
中文)今義當初一也伹依言假說若爾應亦得名
如來藏耶答曰準下論釋從所隱覆乃立藏名今
無惑覆不立藏名
遠離四句圓滿四法德者上句即空真如下句
真如準疏釋本初立義中真二言復次
立義中相之一字中有三一舉數總標顯此二
義若離於言即唯一味今既依言故說有二即顯不
可隨言執取也伹為生信解故說此文故十地
云何不但說無言示現依言求解如今論云依
假說開相真如義者相也二云何下開章略辨故
佛性論云由客塵空故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
法界相隨即此二也三依章廣釋中二一空中三一
言下略明二當知下廣釋執取雖多總攝無過
二四句故廣百論復次為顯世間所執諸法皆非
真實及顯外道所執不同說頌云有非有俱非一
非一雙泯隨次配屬智者達非真彼論次第廣破
四宗外道一數論師有等性與諸法一即當有句
二勝論師有等性與諸法非一當非有句三無
外道有等性與諸法亦一亦異四邪命外道執有
等性與諸法非一非異海東疏云今此文中非有相
者是遣初句非無相者第二非非有相非非
相者遣第四句非有無俱相者第三二句前後
隨論者意皆有道理不相傷也一異四句釋可
賢首疏云今此論中約外人轉計故有此諸句不同
彼也(由後二前後故爾)言非有相者明真離妄有也惑者云
既其非有即應是無故釋云非無相也惑者聞上
非有非無則謂雙非是真如法故論釋云我非汝謂
有說非有非謂法體是非有非汝謂無說非無非謂
法體是非無故又非却雙非也惑者云我上立有立
無汝立雙非雙非若存即有無隨喪今雙非既非我
有無還立故論釋云我非汝雙非故說非非非許雙
如何復執俱相也其次四句準此可知乃至
總結妄計塵沙難可徧歷故今總攝不相清涼
云設起觀見性菩提涅槃心皆是妄也上釋空
竟二釋不空常(常德)恒(樂德)不變(我德以離變易非業所繫自在故)淨(淨德)
所謂不生不滅等者如依水波而為大海復依大
海而有水波法準思之。
此中有二重者次釋初重云生滅門(即能依也本曰有生滅心)
一心為依(即所依也本曰依如來藏故)又釋後重云生滅門攝覺
不覺義(即能依也本曰此識有二種義至不覺義)耶為依故(即所依也本曰
所謂不生不滅至名為阿梨耶識)既言此中有二門非該次唱若云
此下可通後段
二者遠轉等者法也即十名中第六名而上四字
屬能入門第八寂滅寂靜名也亦即真如名也今法
從門得名依主也。
一清者清謂清淨上遠轉。
一滿者滿謂圓滿上遠唯有覺者與離流轉因
互相釋即當寂滅即真唯有如如與離慮知
縛二互相釋義寂靜即如義。
一一者上一即覺者下一即如如既云唯有名一
即是上云一清一滿二箇一字也。
白白如次屬離轉縛二也即釋上文清滿二言
無有惑因無有惑果者釋離流因因根本果即
枝末
無有覺因無有覺果者釋離慮知縛因即本覺果即
始覺就彼名行據此是縛故上七異云四者行法
真如門中一心一念生縛不生以為行故亦可唯是
始覺因果
一真一如如次離上惑覺二故即上一一也真如
門云無有可遣可立是也
唯有淨妙等者即上白白也上來三段釋遠轉縛皆
分兩各別配也。
三者與行等者唯此是法第六名也後六皆門第二
名也此上二藏相形立名次四五二藏六十二藏八
九二藏初一是總後九是別皆約觀待共成五對如
二門二法十異多分敵體互待而立今此亦爾
二二對釋皂白分明初一猶如總相一人後九若似
別對六親如上釋云所依總相能依別相耳遠即遠
離與即與力行遷流屬於惑與力出現生死
前門之轉言也相即標相義以門顯法故亦可相
狀義隱顯多端屬於覺與力出現涅槃亦是前門
名縛字也若準此文前藏惑因即是惑惑即此
生死覺因即是智覺覺果即此涅槃亦可同鈔行謂
生滅遷流相謂染淨緣起皆理隨緣成辨故楞伽
善惡苦樂生滅準此行相並通染淨通對前藏而立
名矣。
流轉者流即是生滅異名也流即遷改轉
變動通屬生滅隱顯多端故云流轉非唯染也。
譬如等者此釋前經猶如伎兒
四者真如等者門也即十名初一名也此與第五
相揀立名是以別揀通依主。
無彼彼者上彼屬智下彼目理故次釋云非智自理
是也
五等真如不變生滅隨緣謂因不變而有隨
緣能成一切生滅之法迷者錯解妄謂真如自體生
滅故云被染故下對邪執中第云若如來藏
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故義同今
如來證法若剎那不住一切聖人不成聖人
亦可生滅但是門名揀別之語非明藏義為揀前藏
真如門中真如今此唯明生滅門中真如故次釋云
所謂顯示生滅門中性真如理等然後此門真如
眾生迷執義同上釋。
金剛如來藏從初書本二金字後勘者誤四卷
中有二金故知誤也。
若離若脫若異等者此三翻次不離等三如相大釋
以何義下徵釋藏名次一準此。
從能染等者此揀定藏名唯能藏名
七者不空等者若準一切不空空染釋詞伹可
得云不空即藏不同鈔釋以上四字唯屬於果藏唯
目因故作依主。
從所藏淨等者此揀定藏名唯所藏名藏。
八者能攝等者能攝唯體大藏義通三大能攝之如
來藏總別釋也。
具足三智者此有二義華嚴經說一一切智二自
然智(古經師智也)三無智初一切智者始覺圓智永
一切滿足一切窮達一切法圓照一切境名一
切智也(賢首一切智者是始覺之智故也)二自然智者本覺性智
無終古今常湛自然開覺不由他悟名自然智也
(賢首云是本覺智也)三無智者前之二智其體無殊但以本
覺之性德相圓明一切智始覺之德體不變
自然體德無礙本無二名無礙智也(賢首云是本無
智也)此之三智一眾生本不有也經云無一眾生而
不具有如智慧若爾佛生等具凡聖應雜答曰由
佛現覺眾生不覺故二雜問何故眾生不覺知耶
答經云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爾應無三智
曰若本無者離顛倒時從何所得由如剛刀但是
人病纏力弱不能用非刀未有斫刺之能若人
差用時即顯始覺亦爾伹凡妄倒而不能非是
有斷障之力若離迷倒其用得顯經云若顛倒
切智自然無礙智即得現前明智不無(此出十地問答中文)
二下論偈曰從無始巳來備三身菩提四德涅槃
不能不覺釋曰菩提此翻為覺即是三身菩提
也具上二義故云具足三智
顛倒心等者此則初義釋藏名也其三大義並望
無明之所含藏而得藏名故雜華云如有大經卷量
三千界(佛智)在於一塵一切亦然(生妄)等惑所隱
覆名藏如土埋金
言從能所淨立其名故者此第二義釋兼揀藏名
大一法能藏名相用二大藏名藏故云從能所
等。
九者所攝等者如來目果即是能斷義當能攝藏與
所攝皆屬於惑義當所斷合釋可了。
不相應體者根本不覺也。
煩惱纏者枝末不覺也下論說體相二故。
智明為外等者外能攝內故云智明清涼云情
有經(可證前藏)智海無外(可證此藏)。
十者隱覆等者此藏雙通門二種故望第三唯法
第七唯門雖皆隱覆不相濫也。
所謂等者唯據法明復次下唯就門釋二義皆是
染惑所覆非望淨法故論云煩惱所覆於世法中不
不脫故唯染也。
略去分名建立滿名者唯釋名阿梨識通十種
或唯初一云滿名故下論云名阿梨識者總結
圓滿字若依不生不滅生滅和合義上立名應云
業識阿梨耶或云下阿梨不通本覺等上轉
耶以假名言依義立即是十中一分名也。
雖義具足言未具足者唯釋不生不滅生滅和合
此但下轉闕於上轉故云言未具足若準下文舉下
影上故云義具足也若直就本論不生等二句唯明
下轉非一二句亦通上轉故下彰出中唯言上二
句。
隨妄轉故者即是染淨始覺智也謂清淨始覺無始
本具不守自性隨緣成妄之所轉故為淨覺如下
頌曰清淨始覺智不守自性故而能受染薰名染
淨覺後悟時被染誑起亦得說為隨妄轉故如下
本曰依不覺故而有始覺次上隨他起智為體亦具
二義準而釋之。
對治自過者即是清淨始覺智也謂從無始自性
過由對治如下頌曰從無始巳來無有惑亂時今
日始初覺故名為始覺通謂他義者即是淨真
等四也。
別謂自義者即清淨真如等四也。
一切等者問具與備過恒過恒而何異耶答一屬
有為一屬無為故不繁重
染法有力等者染如黑象淨若白象二相交鬪
強弱理趣云真互相猶如二象弱者
無迴妄盡無來去。
背本等者故次論云背本覺云背本。
初中後故等者生相為初滅相為後二名中故
下論云此中一時何時根本無明真心時於
此時中具起四相等。
有為自在者謂此一心自在無礙能作有為從所作
得名是有為之自在無為自在準知薰自所依分際
之量者即是有為自在非他無為自在故云非他
依如依地生檀其香但薰自所依地而令香故非能
薰他沉生地故又如其地但作所不可為一法
界心亦同爾故與一法界至為非一者二種
二種作用各望不一者此唯不生不滅法上自明
不一豈符本云不生滅與生滅不一耶答準論次
為欲顯示有為自在通達作用五有不異理故
既此自在通用而與有為非異明知即是生滅之法
故順本論不相違也若爾通用既屬生滅次非異義
中云何更有不生不滅耶答曰先據能成所成不一
故有能成是不生滅所成即是生滅然後可說二而
不二不爾何不異哉此由不一而成不異前即不
異而明不一
復次等者所薰如手巾能薰如幻兔能所依別謂之
不一一心如本麻巾兔俱是麻之所作佛生俱是心
之所作故不異雜華云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
肇師云道遠乎哉觸事真聖乎哉體之則神矣
即其義也前義非一即是真俗二諦之義後義非異
即是第一義諦義故云俱一心作。
我念往昔等者此中總有三箇我言初即五蘊共合
假我後二則是本覺真我
可言生滅不生不滅和合者此則悟時魔界即佛
前則迷時佛界即魔界故淨名不捨魔界而入
佛界王經菩薩未成佛時菩提煩惱(即此下轉)若
成佛煩惱菩提(即此上轉)又中論云生死際涅槃際
如是二際無毫[(牙*ㄆ)里]差別皆此義也。
多一一識者以上二字揀他真如一一心故而下一
正立自名云多一一識。
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識者問下釋本三細
麤引憑此經而無第云何此引亦含第七答此依
下文舉兩顯三借數門卛上達下借數門此中取意
論據文耳又此即就六七非異故具第七下據
一故闕第七但通前五也。
性識心性情性也。
復次有識等者準下十耶中是初大攝主識或局
隨緣本覺淨心皆具隨順轉義故。
而實本意等者謂此意含麤細意識性相諸識故具
一切識。
或時等者第八既為第七之用攝用歸體故在第七
上六識亦具第八此即第七是其體性能作
第八用故分別之依者依屬能依之則語助用依二
言皆屬八六。
亦可之者隔法之詞用依二言並屬第七。
摩羅者此云本覺次下偈云白白唵摩羅等。
一法界攝等者即上文云依如來藏若爾何不
如來藏攝答曰多一心一法如來藏皆法異名
隨舉無妨問此豈不是本論云心真如即是
法界文哉答此十種識唯局生不通餘門不爾
者是彼真如門中一一心識故作此會次總末那本
無名伹約義指今此亦爾。
一者名為大攝主等者初一總後九別別總名
後皆得阿梨耶號如一堂為總九間為別亦別帶總
故隨每間皆得堂名。
義如前說者指該攝中第耶經即屬此論不生
滅與生滅等。
常恒等者謂常恒清淨無受薰相具足白品三互
常恒決定變異相智體不動亦互釋耳
以此等者巳上答前後自下答前初問。
無能了作至隔別者今此三句初一所以作則用也
後二正明初句王所後一心境故下論云能見所見
無有差別心王念法不可分是也無作用故
可分王所心境二二異耳精細起動微隱流注故云
精動隱流。
名為鍵摩故者此即結名若具足名應云羯羅鍵摩
今就文略但云爾也準上頌云阿耶鍵摩長行
藏識即知鍵摩翻為識也。
別異別異者據體說也謂心與境體各別故。
相異相異者據用說也謂心與行相異故行相
用故亦可上即是心謂境不一心亦多種故云別異
別異而心現境地生物故現前地轉即是
謂境相不一故云相異相異前轉未有境界
具足至此位形彼得名。
行者遷流境相之義。
直是異熟等者問今此現識真和合唯有覆非
種生亦非業感云何得名是直異熟淨白等耶答
此節或是相宗之義因便引之或自真性變異而熟
或性唯善此識無記得名異類而熟故別記云
今此第八具於染淨故是無記若爾此二云何名淨
白相如下論說識順本覺義今此亦名阿梨耶識
故順本覺淨白相又如十等中表白色是也
又準唯識十師之中安義云八識後得皆有其執
但以輕者為善重者為惡今此亦爾但重為染汙
輕為白淨雜華疏判是性宗師問依此二義三細
應名異熟耶答但就麤顯偏說後一也若依義次至
於此諸根圓滿故云或名成就故
復次樹王亦復如是故者謂此二覺互不相離非
同異種如前二覺耳。
十種末那至隨次釋故者此十六識下論依次連續
明說不預論而十藏識論文散說故今總攝一章
頓曉。
不離體相用三不相離也。
不斷一向妙有非除遣法此並如下相文中釋次
過患離脫反此可知
(論卷第三)。
總相剖分散說意言剖判分裂總相大識
離散別說故亦可覺與不覺名為總相下釋此二各
多端故云剖等如下文云所言覺義者總等是也
後有失意者而更總為別今據元初印書二本並是
總字故為此釋。
十義中一五言濫云何揀異謂一如樹根五如
身故不同
又七八異者謂生滅代謝故說無常此局過去不同
住義雙形去來又七據三世故云無去來八約四相
故云無流轉況住待不住不住去來故常無常
無常流轉故故二各異二云本字等者本則舊義
故云不始起也。
六云不轉者轉即變也謂不變作色心等故。
十義中六七異者六即覺境七即覺惑故二不同
中一者謂於世間出世間唯以心智而為第一
故云覺者一也。
十中覺者轉訓照也六唯覺他此唯自覺故亦不濫
其餘本覺訓釋多端勿局常聞不可一準如前十藏
可見矣。
或各有十義等者或即不定義謂前十義唯據性淨
不通隨染此約非一或據非異即說為今染淨本覺
故云或也是以次言或同或異亦可於一本覺或就
不變清淨或就隨緣名染淨故云各有離性故。
是故皆是皆非者結前二句或同或異名皆是
存義同義異故後二句非同非異名為皆非
此即泯義互奪兩亡上來據文四句分明若就其
意後之二句合為第四俱非之句而前二句開之以
前二單句合之以為第三雙句而前三句並名皆
而後一句獨名皆非耳又前第九清淨始覺
清淨本覺耶非同種異種次說染淨二
故知交絡互望皆有非一非異之義餘文準
知。
無始巳來等者謂隨各人圓滿本具非是時而
新生長行云而無惑時理常今當初如下
淨始覺備演性真理體等者此偈分三初一句標
名次二句相上釋真下句釋如且初平平等
一者唯一真相故得平等不同妄染自性差別是不
平等如下文云性染幻差別故即釋真名同唯識
真實表無虗妄無有一多相者若有一多是
異法今無一多故名為如即釋如名故唯識云如謂
如常表無變異亦可二句通釋二字後一句結名。
十種真理等者意分體用能所故其真如皆所入
能起之體其本覺並能入所起之用如珠發光還照
珠體必體用相應矣故次亦云如是真如乃至不相
捨離與此論同若能起為方便十種真如若能入
方便十種本覺故方便言通此二義問何不
如字本真耶答意以本真是體覺如為用
各相同此即各自相對二相真如並為體本
覺並是用
如是等義等者而具二意一云例同清淨真如所有
之義一云例上染淨本覺所具多義(本覺真如義具八十始覺虗空
未見文說)。
建立誹謗等者如四鏡中因薰習鏡薰三世皆悉
清淨致外問曰眾生世間云何淨耶此即誹謗餘並
建立(問名誹謗答為建立)。
心體等者以心釋覺以體釋本云心體。
清淨即是法身等者斯則攝用歸體也意以法
身與彼本覺而為體故。
依此法身等者斯則依體起用也故上文如是
本覺之義唯依一種大性法身隨義異釋(依體起用)據
其自體無別而巳(攝用歸體)意言依彼法身體上根境
本覺多用斯則本覺之用齊依法身之體亦可十
本為體十為用斯則用依本之體本用依身之
體據展轉義說依法身良以法身唯是所依之體
則但為能依之用本則二望則是能依之用望
覺則為所依之體法身如刀本義如刃覺義如斫或
說刃斫齊依一刀同前義或說斫依刃刃依刀斯
後義上下準此
有法身從本巳來具足無量性之功德即是
義。
常恒明淨常恒自在即是覺義謂上功德即明淨
故故本與覺皆具能證智之功焉本即是覺持業釋
也。
本覺明等者其二明字並是淨義即初非本
來明隱顯即後非自性二義既爾有何成。
無功德過者過則過患無字流下兩次用之應云無
功德無過功德即次文始覺也過即次不覺
故次文云若離此二即名本覺絕德患立為本覺
說德患故不成立故次會上即屬始覺。
若離此二等者準次答意謂性本爾言念俱絕不可
說念云若離等。
謂以自然等者若準此下說本覺翻染成淨亦對
始覺非唯本覺直翻彼故或唯本字但對始言不爾
二俱名覺如相對上文云豈本有之義而得成
立若據此不難覺字。
所言同故者時德故故次頌云清淨本始覺乃至
虗空是也亦可非異故云同也。
是故者是上本來離染如空故。
無能薰染法等者謂此門中無始本來染但所薰淨
唯能薰故云爾也非說無後薰染淨故也。
法淨法等者此節答文而有標釋前所下標
所謂釋成說本薰意形新薰新薰染互相
故。
白白能所二薰純淨無染故云自白亦名具足滿
轉。
唯有德薰等者無能薰染法故無患無所薰淨法
無德薰故云無患德薰唯有自家真實功德故云
唯有德薰。
被彼染誑等者如夢斬怨賊同迷傷杌鬼今此亦爾
並是虗妄真如門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有差
別等寒山子云手持㝹角弓擬射無明鬼(杌鬼)即其義
也。
本此義云何者若近唯徵究竟不究竟覺義若遠
通徵本覺始覺之義也。
起滅等者下明四相時而有皆無自立引經說云
由依所斷之惑有無故說能斷之智有無今此亦爾
依彼所治惑之四相得自始覺四相之名矣。
今始起故名為無常者如清涼云今新起故義同有
為。
常住四相等者準上真如門論云常之言念即本
無常言念即始覺今二四相亦屬二覺覺與不覺
無有二故者如下果位能所兩亡不礙獨在義也。
獨力業相等者業相如風隨相如水上二但取能成
之用俱合動相如波此一方取所成之波故三歷
不相濫也。
生相之稱立初生故者意云生相之名從初生立
此中住義隨應差別等者各以自體住持義用立住
名故
六種等者即下六染也。
連續等者即下不斷相應染之異名矣。
異自成異等者意云二相立本一就自執一從
所計今此二法立異相名當知亦爾故云異自成異
及隨相立名
薰離俱者謂能薰染法與始覺智或俱或離故上文
云覺或受染薰不受故。
覺知滅相之法實是過患者據異相門有惑可斷說
故。
滅相實是功德者據同相門無惑可斷說故無
行經貪欲即是道等如本善人夢作諸惡種種
夢中覺知雖斷諸惡未了知本善人若至覺
位方悟惡人即是善人賢首云猶未覺知滅相是
夢即同此也。
互相即通者巳斷初一故云雖復名覺未斷後三故
即是不覺如雜鑛金望巳鍊礦雖復名金仍雜餘
即是鑛故。
空無成就自在者既言成就即知未起又云自
在須起能起但為留種分段生故不現起疏云此
菩薩於人空得自在故與二乘同位論也問應是
賢首撰疏之際未見釋論故說留種未起無漏答設
未見釋巳覧餘文無漏之義顯如釋論何者義分
云梁攝論中十信名凡夫菩薩十解聖人菩薩(第九
所詮差別十門中第三行位分齊內終教文也)又云其菩薩人於二障中不
分俱生及分別但有正使習氣地前伏使現初地
斷使種地上除習氣佛地究竟淨(準此論宗迷真起妄從微至著如風
起波從小之大後若悟時從麤至細漸自息滅藏識內別有種子清涼云本有唯一新薰有五次文云
實義者但一煩惱有麤有細見道麤修道斷細等今寄始教現種習三顯終教一分麤細前後準此)然
地前三賢位中初既即不墮二乘地(上立理下正明)故煩
惱障自在能斷留故不斷為除智障故是故梁
論云十解去得出世淨心十解巳去名聖人
二乘地仁王經地前得人空而不取證等又起
信論得少見法身作八相等皆此義也(此則自在能起能斷
故意不起不斷故不墮小得名淨心亦名聖人等)以此菩薩唯怖智障故
唯識真如等觀伏斷彼障然於煩惱障非直不怖
不脩對治亦乃故留助成勝行初地巳上斷於智障
一分麤故煩惱障不復更留(智障巳盡智力巳勝不怖墮小故皆斷也)
是故二障不分見脩至初地正使俱盡故彌勒
問經論云問曰若聲聞人先斷見道所斷煩惱然後
漸斷脩道煩惱何故菩薩不同聲聞答曰菩薩之人
無量世來為諸眾生作利益事後真如甘露法界
觀彼一切眾生身而實不異我所求處是故菩薩
脩道中一煩惱能障利益眾生行故即見道中一
切俱斷此文為證(第六斷惑中二初約位滅惑文也下斷闡提不信障等寄位中更有
文證斯則全符今論頓斷住地故)問何故地上煩惱使盡而得不
二乘地耶答智力勝故(二乘地前始教劣故)智障正使亦巳斷
故若地前始教容有彼失此中無也又梁攝論云地
前雖得人無我以法無我未淨故人無我亦不清淨
又云其人我執前十解中巳除今唯滅法我執又仁
王經云習種巳入生空位聖人性故本業起信
論亦同此說(後寄惑顯位文也此寄惑智二障彼此二位)應細詳義分
齊第九諸教所詮差別門又下疏云此菩薩得人
見脩煩惱不得現行故云遠離非約隨眠以留惑故
攝論云若不斷上心不異凡夫若不留種子即不
二乘二意留惑為自他也此約終教說(始教無此義故)
若約始教初地上方說留感如餘論說釋曰賢首
巳見多文及指起信亦同此說龍樹賢首兩相冥契
何得罔測忽伸前問謂未見錯解本耶問既見餘
教明途釋論因何不立三賢位初巳起無漏斷彼麤
種子現行至聖位斷彼細耶答蓋無明據可憑
寧敢穿鑿途說多聞上士孰肯信耶復違至教故不
立也何者特害問論頓斷明文又違攝論留種
顯義亦正闇違今論頓斷住地故是故但說自在
能起自在能斷無過難彼云又此教中正斷惑時
智起惑滅非初非中後中後取故云何滅如虗空
本來清淨如是滅廣如十地論說又此教中煩惱等
皆是真如隨緣所作是故不異真如煩惱義如
起信論說等釋曰前即緣生之惑無性本空後則妄
真成了妄還真若依頓教一切煩惱本來自離不
可說斷及與不斷如法體性經云佛告文殊師利
云何教諸善男子等發菩提文殊言我教發我
見心何以故我見際則是菩提故以此準之若依圓
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但約其用即甚深廣大
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伴等彼能障惑亦如是
也是不分使習現種但如法一得一切故是
煩惱一斷一切斷也故普賢品明一障一切
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是此義也又此斷惑分齊
上下經文有四種一約證謂十地中斷二約位謂十
住巳去斷三約行謂十信終心斷四約實謂無可
本來清淨故廣如經說
謂始覺正念等者問馬鳴云念屬無明云何龍樹
屬始覺念耶答以上文云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今
正念即是邪念不相違也又始覺正念中無彼邪念
耳。
并麤顯示而此麤字應是寫誤有書本即是
以此二字大分相似故意言并者及也兼者帶也
為顯此文不唯結前并及兼帶顯示俱相設二連
亦不繁重只如顯示豈無義耶況下四薰習云并兼
中有亦同此例故書本的。
二乘人空形三賢空作相似義者何不三賢却形二
乘作相似耶答凡言相似依俙髣髴之義賢位既
不可似劣是故但言二乘三賢位作相似義問
三賢人空何以不同方便法空淨心地作相似
自在不自在二種別故謂人無漏自在能起故
不言相似法空不能自在現起故說相似或欲分同
二類相似故更不說非無似矣。
三有地者唯識云出過世間(前三地也謂相同凡夫故)二乘(次三
地也謂相同二乘故)道故名為遠行今過三有者即出過世
論文略無出過二乘字句中自有二人等者良
以盡字含具巳正二義故若據巳盡即果圓漏者
若據正盡即因圓滿者。
滿足方便等者前科此文亦具四段初一論文
分明其後三段論文隱闇今詳應是此二句中含
三義是故前文義科為四例前三既同是因必應
亦有後之三段不同果位但具前三唯闕後一上句
則是方便金剛加行下句則是正體金剛當無
間道覺心下當解脫昔人一念靈知之自
性也意言始覺與彼本覺靈知之性冥然不二故云
一念相應
無所有覺者四義一云始覺以是佛果無能所之
智故一云本覺以上法性之理故一云本無
以是究竟一云即所入如來藏靈明
以至佛位門盡歸法故以四義並且假說故云今
初一為正以此正說解脫道中無念智故唯絕能
所之始覺名無念故又云無所有覺都非空無既但
云覺即始覺故又如上佛果無念有正念故次
無念等故亦準此
知舉圓滿者望眾生界等者此約迷悟說也諸佛大
悟普了清淨如不迷人唯見是東故清涼云若爾佛
更化答良由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眾生大迷
普見雜染如正迷人見東是西故草堂云情迷佛亦
迷等(真同東方妄如西方諸眾生雙攬真妄之所成故)準下疏中文亦然
又約薰習交徹義說如生滅與不生不滅和合而成
上轉即是圓滿者等不生不滅生滅和合而成
下轉即是諸眾生等斯則唯據染淨始覺上下
轉交徹而說皆悉清淨無所覺知亦甚相應據此
生佛同體正是無念義故云自宗決斷揀非同
前後文故更不會前眾生有念也不爾云何不會
文然無念等言非據不壞相也今就迷悟薰習交
上下別文兼會無念義故云望別決斷亦兼圓
事事無礙清凉云用起信之文(終教)成華嚴之義
(圓教)妙之至也今用華嚴文成起信之義亦妙之至
也。
本而實無有始覺之異等者問既云融諸始覺令同
本覺不唯佛果云何科在滿究竟相耶答若就因位
未盡虗假見異今據果位始覺智圓稱實了見
無有異相故云而實無有始覺之異等亦可唯約窮
終處說故在此科然對惑假說可云不同今據實理
皆無自立是故覺元同本也此如拂鏡對塵假談
而有新明及與增微以塵漸拂明生故此同巳前
對惑假說五十一位始覺之殊以惑漸斷智漸生故
故論云俱時而有若不望直言其明何更別有新
明之異離本明外無新入故此今文若廢其惑實
自立始覺之異以離本覺無新智故故論云皆無
自立
智淨相等智淨相是能斷和合相續是所斷
法身純智是所成德
本覺隨染并自性淨心等者斯則不自性隨緣
也染淨本覺耶識中引之明矣此就義判不局文
次屢有茲例學者知之。
如是二中等者下第五論淨薰染中說二種一本
因果二始因果薰本因果次第云何無始
以有十種本覺真智十種如實法界故能薰十種
枝末無明以有一種法界心故能薰根本無明當此
二力同上僧寶如實脩行云如謂十種如實
脩行十種正智。
自性身體分明等者今據各別相順障說謂細惑障
細德麤惑障麤德非據通障相違而說。
簡異始覺等者謂此本覺從本巳來不分先後同時
斷訖若約義說或逆或順二義通今簡始覺順次
而治是故且說逆次而斷以二相皂白分故。
何故始覺等者問意言何不始覺從上向下本覺
向上耶答意云向凡向聖水火熱既稱法爾不
致詰
究竟智等者問云何斷染即成染乎答斷則就惑
無之義成則就惑情有之義故不相違別記問
本覺能滅惑者何用始覺為答以惑有二義故一
無義二情有義由對初義智名本覺由對後義
為始覺故佛性論云煩惱二種一自性滅二對
治滅對此二義故有此義在彼第二十四始本
相依中說耳。
一相一體等者謂前頌中所云我者目彼二覺真
人也問者謂是五蘊假我故生疑惑答者說是二覺
真我不相違今總持等聞之領悟決二同體故得
同時
即是總問者意言無明染法可以破滅自餘善等豈
亦是斷云一切皆說斷耶答意易知。
惑著等者上是八識下是二執亦可上即法執斯則
人執準論多說法執名念人執名著故為此配。
如是無明亦可斷除等者謂前問人二定同體故互
相從二俱可斷俱不可斷發二難今此答者雙開
二門據同相門二俱不斷異相門染斷淨存故無
所違斯則終教性相無礙不礙相有能所斷相不
性無能所斷廣在清凉十地品說。
知此名世智者謂形待彼真如門中出世間智故
世智。
斷須等者準餘教說智正道福為助道今以德寶
莊嚴慧劒是助道義也。
何故海水等者此下分二初總問答後此義下重徵
釋於中復二初總徵後彼水下別答此中又二初釋
同類復次釋法初中復二初釋相後而隨下
會通初中又二初正釋行相後何以下徵因由
中有二一順明若水下返顯。
水大中亦有風大等者伹說和合緣中有非是
說彼靜水外風風外靜水互相有法準思之故清
凉云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斯之謂也其風當
不能水動及水當不能隨風轉此二風言是外風
也。
異相為初同相為後者即上不生滅與生滅非一
二義也并真生二門先明異相後從生入真方是
相若云何正辨同異門中微塵同相居初瓦器
異相在後故知後文無定屬今但舉其論意不
論文例同此中先說風水各異後說風中有水等
如實義者唯此段中初即異相後水相風相不相
離等即是相謂馬鳴師無其分明同異之言故龍
樹云此論本意隨釋應觀不爾云何此中欻判前後
及勸觀耶謂今此文唯詮本覺非是通論上下之意
更以本釋二相相照文甚分明細詳。
煩惱大海中有圓滿如來至之波者即真妄交徹之
意也由真徹妄故得初對圓滿如來煩惱海由妄
徹真故得後對無明眾生本覺性全同向來風水
互通應對釋之故清凉云是真妄常徹亦不壞真
妄之相則該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徹真之妄妄非
妄而雲興
一切脩行者等者斯皆本具非待新有但無所
皆成佛事故古師曰於一切法無所得者是名脩道
何者眼見一切色者眼不得一切耳聞一切
者耳不得一切乃至所緣境亦如是故經云心
無所得佛即授記若有所得魔境界若無所得
佛境金剛經云凡所有皆是虗妄若見諸相
相則見如來故次文說為六如如其次第等者清
凉鈔云然十二入約其含攝並稱總持約其性空
波羅蜜約其性本清淨解脫門約其覺性圓明
並得稱佛故佛名經云眼陀羅尼自在乃至意陀
羅尼自在佛色陀羅尼自在乃至陀羅尼自在
佛等釋曰由妄徹真故凡根境本來是佛故誌公云
若欲存情覓佛將網山上羅魚不解即心即佛真似
騎驢覓驢一切不憎不愛這箇煩惱須除故今六境
並稱如來汎觀論文新變化境界說之。
不動一念等者謂所現身不移一念時徧三際時不
一身處徧十方處意顯時處俱無障礙法界觀
二事徧於理門謂能徧之事是有分限所徧之理
無分限此有分之事於無分之理全同非分同何
以故以事無體還如故是一塵不壞而徧法界
如一一切法亦然思之玄鏡釋曰文亦有三初
標二謂能徧下示能所三此有分下明徧理之相
於中初正明以全同名徧次何以下釋全同所以
分之事全如理故若不同事別體是故下結
示徧相後如一塵下一切法釋曰此論全同彼云
是故一塵不壞而徧法界也此伹終教理事無礙
圓教事事無礙說也又以不一念不分一身
本自然即前科名不動本性常寂本論餘文並是
隨順機根契當門末尼天皷思成自事而智淨
自然而現不思業相下文云以有大智除滅
無明本法身(同此智淨)自然而有不思業種種之用
二科目唯顯真應無礙之義故不動一念不分
身但屬真身三世中滿十方中唯是應身斯則正
是此門所詮真應二身無礙之佛非同圓教十身
礙故不爾生滅門勝真如圓教却劣彼頓教
豈得圓教而成妄乎故真如門判生滅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有差別又豈從圓而入頓哉。
本覺體相等者相即義也則是四二之義相也者
也則真我之人者焉如上文釋離念相者亦目
本覺真我之人謂體性唯一義相乃多如是體相
真人故云覺體相者
言猶如淨鏡者然四鏡梵語記中翻云第一名種愛
第二明耀第三離珠四名應珠。
謂如不空等者問第一第三遠離三云何第
二薰為一覺第四化成淨耶答有二義一情有義第
一第三離二理無義第二第四淨也然不相應
名為離非是斷除而為離。
故照遠者開泰書本即是達字二體相濫遠言誤矣
一覺薰習者而薰習言迴上貫兩次讀之準長
行故。
智正覺世間者此具二義一從得名謂從所統世
所化眾生世間名世者則當破壞義故世間
智正覺依主釋也二自體立名此復有二一云世
者隱覆義謂漏無漏無為互相故是智正覺即
世間持業釋也一云生滅名世間門今說佛在生滅
門中名世間亦持業釋也此上三前二清凉
一龍是故云爾
大虗空者謂若遙觀唯見大虗不見物故太空
復名徧一。
遠離邊過等者即總結上四是邊非中不爾應離五
無明品名煩惱礙者即見愛煩惱也。
俱合動相名戲論識者即諸心王等也故下本云此
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亦可即是攝主耶名
俱合動相故上文云不生滅與生滅合故
福多伽者此云[咒-几+(口*可)]木即是臭林。
緣薰習等者據此文意非但諸佛從凡位時本性
於諸眾生前出化身恒常說法化誘無窮然今現
在所眾生亦從昔來本受佛化脩因剋果皆巳究
竟但為虗妄不覺猶如𦦨水非待滅水方是陽
從水有時本有乾焰故此後二望前二相而分
異者彼是隨緣此不變故
摩訶衍通玄鈔卷第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