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25b 页

释摩诃衍论通玄钞卷第二
大辽医巫闾山崇禄大夫守司待通
圆慈行大师赐紫沙门 志福 撰

真如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
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
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即超波岸如如不动
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此荷泽记)

建立名字门者以本文中门法各立二种名也法中
心言第十名也一法界第七名也门中真如第十名
也大总相门第九名也理应超间两次读云心者即
是一法界复云真如者即是大总相法门体耳。

各有十名者即前门法各有十种异名是也。

作业当故者作则造也属彼能作之法体故业则用
也属彼所造之门用故。

一心等者以心出上一之体也谓非对彼二三名一
故以真心为一之体其门亦非对小名大既门与法
二俱绝待故以法之一体作彼门之大业又以法之
通体持彼门之总用又以法之界性造彼门之义相
是故上云作业当故此上但释本一法界大总相竟
自下属本法门体言法之门得名依主门则(即也)是体
摄用持业并归门者以门显法故。
卷二 第 125c 页 X46-0125.png

种种别相等者谓除此外应更取馀能入所入各九
异名作业相当配而释之且一心之名作真如之号
心则坚实义真离虚妄义二既相当故心作真也一
则无二义如则无异义义得相当故一作如也不同
前名如次而作故上拣云必非如是亦可率取向前
名下所诠别相具而释之但取此二名下之相非取
馀九前巳拣故。

谓真如法非生非灭等者以真如法释本心性以本
心性释上体字(因属本文)以非生灭及无生灭皆释本文
不生不灭不者非也无也以是非即体论有无体外
说故。

复次非是等者古师云心(真心)不是有(即此生也)心不是无
(即此灭也)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前二所遣)
有非无即堕非(后二所遣)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
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
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
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
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

执著色等诸相而生者彼疏注云谓以自妄爱憎遂
计色有妍丑发于言说。

念本受用虚妄境界者谓梦因所经之境随忆而生
依境界梦等者谓从睡觉虽梦境无性而妄谓吉凶
发生言说。

念本所闻所作业而生者谓先曾怨对及以善事今
卷二 第 126a 页 X46-0126.png
遇缘忆昔起于言说。

从无始来等者谓无始时来计著言说习种成性今
不假缘击任运发于言说。

佛言等者分二初双标生佛二说后双释二说且初
标者谓佛言我说法者下超中二句连后二句读之
即属佛说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者即属生说或但直
读属所为机也。

言在生者在堕著也生人我也意言汝等说者皆堕
人我著相说故。

后双释中二初我所下略指后非
义下广释。

言实空不空者属相真如故颂云远离四句相(则实空也)
圆满四法德(实不空也)

空实不实者属体真如此句备包遮表二义且表者
谓空是实即三实德离断边也故颂云圆满三实德
空是不实即转言遣离常边也遮者谓空无实即第
二转言遣离常过也故论曰言真如者亦无有相双
證上二空无不实即离三假离断过也故颂云远离
三假相而言义者楞伽云大慧云何为义(疏云初微)谓离
一切妄想相言说相(疏云后释谓离妄及言者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是不思议
第一之义)斯则如如之境故云义也此如义语通真如门
全其能诠言皆属第五不尔相真如是何语耶。

三相者二边中间三也。

前四言说虚妄说故者斯则通属生灭门也如下净
名及随顺门遣常无常言说明矣。
卷二 第 126b 页 X46-0126.png

复次名身等者七卷经第三云名身者谓诸字名各
名差别如从阿字乃至诃字。

言名字差别者有书本中无此字言意说从字名有
差别若依今本回文未尽字回名上则无妨也。

言镜中等者真若镜也名似影也故大钞云如师资
说听共对一镜即其事也。

譬如虚空等者真似虚空字如鸟鸣也故上标云二
者依空字记中别释喻相应捡看之。

各初一种不能诠表甚深真理者即通生灭门名字
也若尔如何论云一切外道九种变论等唯以名字
为本岂是生灭门邪答曰此据通相就显而说非据
尅实尽理而论若如实说如下无有能说可说中分
明有也。

多一识心者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十一切一心也
故下该摄安立门中明文指定是所入法也。

一切外道九种变论者楞伽经云复次大慧外道有
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彼疏注云转变即心境二边因缘都称或境转
心变或心转境变此初总标)所谓形处转变(形即正报处则依报)相转变(谓青
黄等异及男女差别)因转变(计一切法从因而生)成转变(计于我所决定不坏)见转
(计四句见外道所知)性转变(执真妄善恶及以四大各有体性)缘分明转变
(计缘能显果故曰分明)所作分明转变(执果从缘生事相非谬)事转变(计于
一切有为之事)故云一切外道九种变论。

言十种异执者楞严经说脩禅定人错用其心于五
蕴上各自引起魔道异执此于行蕴起十类计一二
卷二 第 126c 页 X46-0126.png
无因论一计本无因谓计众生八万劫前无因而生
二计末无因谓计众生八万劫后亦无因生乃至第
十五现涅槃此计欲界及四禅身为涅槃也经云迷
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乐为胜净依故云五现涅
槃后总结云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
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
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彼疏释曰此
十种境乃是邪见因脩正定而忽发生故云狂解由
三阴灭觉至行阴用心差异故云交互苟能深入禅
定以慧照察唯心境界不取不著自然消歇若以为
證即堕邪见成地狱因故下论云若离善知识所护
则起外道见故若开此十成六十二见如唯识华严
疏广有行相应辨异同故今论云十种异执此并不
了行蕴即真但依名字虚妄起计故云唯以名字为
依而转。

言烦恼破障者破即灭也通于能所未至初地能灭
始觉若至无漏惑皆灭尽此准下文并贤首说也。

言所知坏障者坏即乱也谓至无漏而智与障相杂
乱故亦可并通灭义今且随宜而配一焉。

上广说者意令行人专心真观不杂馀念顿弃上说
无边虚妄是故诸教赞为极行。

总结体真如者上句结归一心之法前且依心展成
体真今结体真卷归一心古德云舒则弥纶法界卷
则摄在一心是也下句结归真如之名即本所牒心
卷二 第 127a 页 X46-0127.png
真如也由离三假谓之真也圆满三实谓之如也贤
首云上离伪妄名真下离异相名如是也。

堕于常边等者其上虽无假相则堕断边如传灯云
信州智常禅师者本州贵豁人也髫年出家志求见
性一日参六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来何事师曰学人
近往洪州建昌县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
佛之义未决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谒和尚伏
愿垂慈摄受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似于吾与汝
證明师曰初到彼三月未蒙开示以为法切故于中
夜独入方丈礼拜哀请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
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
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
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
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
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
尚诲示令无疑滞祖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
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
遮日向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
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巳
灵光常显见师闻偈巳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无端
起知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真知巳上)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无有巳下)

故得因言遣言而巳者即指会前离假有实故名真
卷二 第 127b 页 X46-0127.png
如文也。

大本维摩诘经等者今分流经入不思议法门品前
有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后问文殊言何等是
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
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
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自说巳仁者当说何等
是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善哉
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为真入不二法门清凉。

释曰然此经意前后相成共显深旨若辨优劣或三
重四重言三重者一诸菩萨以无二遣二则是以言
显法似有不二可说便是对二明不二非绝待也二
文殊以言遣言明无不二可说令亡言会旨三维摩
诘以无言显理谓本自无言不须更遣故为三也而
言四者文殊师利以言印彼又明言即无言非要离
耳若欲合者然后三段反覆相成但为一义初文殊
以言显无言次净名以无言印无言后文殊以言印
无言三段二人共显言绝之理故前三十二菩萨以
无二遣二后二大士以无言遣言则但有二节若更
合者若无诸菩萨以言遣二空有绝言何由显理是
则前诸菩萨假言显理后二大士以无言显理言与
无言双亡皆真不二矣故虽三节一致无违释曰唯
前文殊二经小异具本属前所遣四种虚妄言说故
云除遣假说之垢略本属后能遣一种如义言说故
清凉云以言遣言明无不二可说令亡言会真馀义
卷二 第 127c 页 X46-0127.png
全同故引释耳问净名杜默何成能遣如义言耶答
传灯云唐相国杜鸿渐问无住禅师曰庭树鸦鸣闻
否曰闻鸦去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
言闻师乃普告大众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
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
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
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
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释曰全同经
云如言说如如耳听如但是利根之所了解非同钝
根设闻不了故虽默然亦当能遣如义之语。

谓金刚地者元书本中有二金字谓褒佛果是金刚
中之金刚故拣因无间但是金刚故四卷楞伽说于
佛果而立金金刚之名今但一金字者后人误矣。

诽五等位者准下文云一十信位二三贤位三九地
位四因满位五果满位。

如是二门等者此具三义一云清凉疏云夫心冥至
道则混一古今彼钞释云此约人显实心与理冥契
则无古今之相故肇公云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
浩然大均生公法华疏云古亦今也今亦古矣兜率
宝幢云众生如是说某日佛成道如来得菩提实不
系于日法界品云菩萨智轮远离一切分别网超一
切障碍山不可以生死中长短染净劫数显示等其
文非一释曰此则心忘前后之相故今二智决定同
时二云如下文说始觉中云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皆
卷二 第 128a 页 X46-0128.png
有始觉此论正宗为显众生同一相续等此即自他
横望同体三云如下总持与众闻说二觉而领解云
觉知诸法一体一相等此即唯自二觉同体若尔巳
成之佛巳无邪地云何本觉八邪邪地答曰望佛不
断性恶义说故入邪邪亦可自他相融而说由上三
义故二同时。

谓无能念可念寂灭寂静念者念字则是能缘之心
如前说字则是能诠之言寂等则是所缘之境同前
如如则是所诠之义说念对释义得照著次准此悉。

无常说说至无可说说者今此四句并释本云无有
能说可说之文也而有二意一云下之二句正释本
文上之二句文下之意二云并释本文此复二义一
云以此二二更互相显由无常无常故无能所说由
无能所说故无常无常二云唯下二句释上二句故
上论云谓有言说非常音声非无常音声(则此上二句也)
无能说可说如如如说(则此下二句也)意言若有能所则是
常无常二也今无能所故非彼也而云说说者并是
说家之说也次文伹云无常慧念等不言念念者而
慧即念故云尔也问判他生灭说有能所真如随顺
能所有无若有能所生灭何异若无能所得入宁殊
答通二义也一云虽有自门微细虚假而无他门粗
显称实能所念相故异生灭一云虽无能所照体独
立而仍动摇说念带相故异得入。

寂灭寂静念者上之四字而并是门故上论云八者
卷二 第 128b 页 X46-0128.png
名为寂灭寂静门无往向故此即所随顺门也念之
一字即上第十心此即能随顺法也上即所缘之境
此即能缘之心若能所未忘名为随顺若心境双寂
名为得入故本有经云甚深真理非馀境界等法从
门以得名亦可心从境以立号是寂灭寂静之念依
主释问上文但说依门入法今何反说依法入门答
法具体用用依所随所證之门入自能随能證之体
斯亦同上依门入法。

论曰真如得入者则自所依及与本等故全符达磨
以心(用也)(契也)(体也)故裴相传心偈曰心不可传以契
为传。

耶耶地者见开泰本是此邪字又元书本上下并只
用此邪字如除疑舍邪执等又为与上金刚地敌体
相翻故书本云向上得入者则金金刚地意拣因位
无间金刚道也今印本中唯一金字者义如前释上
辨文言差当巳竟下释名中所诠义者谓彼十信虽
出邪定而邪正未定仍得名邪故今邪定而对彼邪
得名邪邪或但邪定不一故名邪邪则自所依等者
则犹即也意云说念俱绝能所双离即自所依摩诃
衍照体独立也谓门境空即所依法非离境空别说
心有言离念者即离能所念相及照体独立带相念
也非是断灭同木石故真觉师云若以知知寂此非
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始教證入)若以自知知
亦非无缘知如手握作拳非是不拳手(终教證入)不以知
卷二 第 128c 页 X46-0128.png
知寂亦不自知知本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不以手
执物亦不握作拳本手宛然在不同于兔角(正当此门)

第一转言等者因前正说不可说念展转生起二疑
故云第一等若尔云何此中第一上名第二转耶答
曰上则正说为第一转难为第二对前望后二一不
同故无违也。

如实不空等者问此如如体中具恒沙净法等者若
生灭门而有所翻尘沙妄染故具尘沙自性功德今
真如门无妄可翻何有此德耶答准别记中曲有四
义一依真如谓依真如上义说有此德非谓有别事
论云皆依真如义说故(对治邪执中文)二对染义谓对恒沙
烦恼过失翻对显示此恒沙功德如论中辨(相大中文)
为因义谓能内薰众生令厌求起行等论云恒沙性
德内薰众生等(因薰习镜中文)四依持义谓与佛果恒沙功
德为依故说有此德论云以对始觉故说本觉也(觉义
中文)今义当初一也伹依言假说故若尔应亦得名不
空如来藏耶答曰准下论释从所隐覆乃立藏名今
无惑覆不立藏名。

远离四句相圆满四法德者上句即空真如下句不
空真如准疏释本初释立义中真如二言后复次下
释立义中相之一字于中有三一举数总标显此二
义若离于言即唯一味今既依言故说有二即显不
可随言执取也伹为生物信解故说此文故十地论
云何故不但说无言示现依言求解故如今论云依
卷二 第 129a 页 X46-0129.png
言假说开相真如义者相也二云何下开章略辨故
佛性论云由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
法界相随即此二也三依章广释中二一空中三一
所言下略明二当知下广释执取虽多总摄无过此
二四句故广百论云复次为显世间所执诸法皆非
真实及显外道所执不同故说颂云有非有俱非一
非一双泯随次而配属智者达非真彼论次第广破
四宗外道一数论师执有等性与诸法一即当有句
二胜论师执有等性与诸法非一当非有句三无惭
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亦一亦异四邪命外道执有
等性与诸法非一非异海东疏云今此文中非有相
者是遣初句非无相者遣第二句非非有相非非无
相者遣第四句非有无俱相者遣第三句二句前后
随论者意皆有道理不相伤也一异四句准释可知
贤首疏云今此论中约外人转计故有此诸句不同
彼也(由后二句前后故尔)言非有相者明真离妄有也惑者云
既其非有即应是无故论释云非无相也惑者闻上
非有非无则谓双非是真如法故论释云我非汝谓
有说非有非谓法体是非有非汝谓无说非无非谓
法体是非无故又非却双非也惑者云我上立有立
无汝立双非双非若存即有无随丧今双非既非我
有无还立故论释云我非汝双非故说非非非许双
是如何复执俱相也其次四句准此可知三乃至下
总结妄计尘沙难可遍历故今总摄辨不相应清凉
卷二 第 129b 页 X46-0129.png
云设起观心见性求菩提涅槃心皆是妄也上释空
竟二释不空常(常德)(乐德)不变(我德以离变易苦非业所系自在故)(净德)
本所谓不生不灭等者如依水波而为大海复依大
海而有水波法准思之。

此中有二重者次释初重云谓生灭门(即能依也本曰有生灭心)
一心为依(即所依也本曰依如来藏故)又释后重云生灭门摄觉
义不觉义(即能依也本曰此识有二种义至不觉义)梨耶为依故(即所依也本曰
所谓不生不灭至名为阿梨耶识)既言此中有二门非该次唱若云
此下可通后段。

二者远转等者法也即十名中第六名也而上四字
属能入门第八寂灭寂静名也亦即真如名也今法
从门得名依主也。

一清者清谓清净释上远转。

一满者满谓圆满释上远缚唯有觉者与离流转因
二互相释即当寂灭亦即真义唯有如如与离虑知
缚二互相释义当寂静亦即如义。

一一者上一即觉者下一即如如既云唯有故名一
也即是上云一清一满二个一字也。

白白者如次属离转缚二也即释上文清满二言也
无有惑因无有惑果者释离流转因因即根本果即
枝末。

无有觉因无有觉果者释离虑知缚因即本觉果即
始觉就彼名行据此是缚故上七异云四者行法异
真如门中一心一念生缚不生以为行故亦可唯是
卷二 第 129c 页 X46-0129.png
始觉因果。

一真一如者如次离上惑觉二故即上一一也真如
门云无有可遣可立是也。

唯有净妙等者即上白白也上来三段释远转缚皆
分两岐各别配也。

三者与行等者唯此是法第六名也后六皆门第二
名也此上二藏相形立名次四五二藏六十二藏八
九二藏初一是总后九是别皆约观待共成五对如
二门二法各十异名多分敌体互待而立今此亦尔
二二对释皂白分明初一犹如总相一人后九若似
别对六亲如上释云所依总相能依别相耳远即远
离与即与力行即迁流义属于惑与力出现生死即
是前门之转言也相即标相义以门显法故亦可相
状义隐显多端故属于觉与力出现涅槃亦是前门
名缚字也若准此文前藏惑因即是业惑惑果即此
生死觉因即是智觉觉果即此涅槃亦可同钞行谓
生灭迁流相谓染净缘起皆理随缘成辨故楞伽云
善恶苦乐生灭准此行相并通染净通对前藏而立
名矣。

与流转力者流转即是生灭之异名也流即迁改转
即变动通属生灭隐显多端故云流转非唯染也。

譬如等者此释前经犹如伎儿。

四者真如等者门也即十名中初一名也此与第五
相拣立名并是以别拣通依主。
卷二 第 130a 页 X46-0130.png

无彼彼者上彼属智下彼目理故次释云非智自理
是也。

五等者真如即不变生灭即随缘谓因不变而有随
缘能成一切生灭之法迷者错解妄谓真如自体生
灭故云被染故下对治邪执中第四云若如来藏自
体有妄法而使證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义同今
云如来證法若刹那不住者一切圣人不成圣人故
亦可生灭但是门名拣别之语非明藏义为拣前藏
真如门中真如今此唯明生灭门中真如故次释云
所谓显示生灭门中性真如理等然后此门真如随
缘众生迷执等义同上释。

金刚如来藏者从初书本有二金字后勘者误四卷
经中有二金字故知误也。

若离若脱若异等者此三翻次不离等三如相大释
以何义下徵释藏名次一准此。

从能藏染等者此拣定藏名唯能藏名藏。

七者不空等者若准一切不空被空染故释词伹可
得云不空即藏不同钞释以上四字唯属于果藏唯
目因故作依主。

从所藏净等者此拣定藏名唯所藏名藏。

八者能摄等者能摄唯体大藏义通三大能摄之如
来藏总别释也。

具足三智者此有二义一华严经说一一切智二自
然智(古经无师智也)三无碍智初一切智者始觉圆智永断
卷二 第 130b 页 X46-0130.png
一切障满足一切德穷达一切法圆照一切境名一
切智也(贤首云一切智者是始觉之智故也)二自然智者本觉性智无
始无终古今常湛自然开觉不由他悟名自然智也
(贤首云是本觉智也)三无碍智者前之二智其体无殊但以本
觉之性德相圆明名一切智始觉之德体性不变名
自然智体德无碍始本无二名无碍智也(贤首云是始本无二
智也)此之三智无一众生本不有也经云无一众生而
不具有如来智慧若尔佛生等具凡圣应杂答曰由
佛现觉众生不觉故二无杂问何故众生不觉知耶
答经云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證得若尔应无三智答
曰若本无者离颠倒时从何所得由如刚刀但是主
人病缠力弱而不能用非刀未有斫刺之能若人病
差用时即显始觉亦尔伹凡妄倒而不能用非是未
有断障之力若离迷倒其用得显经云若离颠倒一
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明智不无(此出十地问答中文)
二下论偈曰从无始巳来备三身菩提圆四德涅槃
不能觉不觉释曰菩提此翻为觉即是三身菩提智
也具上二义故云具足三智。

由颠倒心等者此则初义释藏名也其三大义并望
无明之所含藏而得藏名故杂华云如有大经卷量
等三千界(佛智)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生妄)等惑所隐
覆名藏如土埋金。

言从能所净立其名故者此第二义释兼拣藏名体
大一法能藏名藏相用二大所藏名藏故云从能所
卷二 第 130c 页 X46-0130.png
等。

九者所摄等者如来目果即是能断义当能摄藏与
所摄皆属于惑义当所断合释可了。

不相应体者根本不觉也。

及烦恼缠者枝末不觉也下论说为体相二故。

智明为外等者外能摄内故云智明等清凉云情尘
有经(可證前藏)智海无外(可證此藏)

十者隐覆等者此藏双通门法二种故望第三唯法
第七唯门虽皆隐覆不相滥也。

所谓等者唯据法明后复次下唯就门释二义皆是
染惑所覆非望净法故论云烦恼所覆于世法中不
离不脱故唯染也。

略去分名建立满名者唯释名阿梨耶识通其十种
或唯初一故云满名故下论云名阿梨耶识者总结
圆满字若依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义上立名应云
业识等阿梨耶或云下转阿梨耶不通本觉等上转
梨耶以假名言依义立故即是十中一分名也。

虽义具足言未具足者唯释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此但下转阙于上转故云言未具足若准下文举下
影上故云义具足也若直就本论不生等二句唯明
下转非一等二句亦通上转故下彰出中唯言上二
句。

随妄转故者即是染净始觉智也谓清净始觉无始
本具不守自性随缘成妄之所转故为染净觉如下
卷二 第 131a 页 X46-0131.png
颂曰清净始觉智不守自性故而能受染薰故名染
净觉若后悟时被染诳起亦得说为随妄转故如下
本曰依不觉故而有始觉次上随他起智为体亦具
二义准而释之。

对治自过者即是清净始觉智也谓从无始自性无
过由对治故如下颂曰从无始巳来无有惑乱时今
日始初觉故名为始觉通谓他义者即是染净真如
等四也。

别谓自义者即清净真如等四也。

具一切等者问具与备过恒过恒而何异耶答一属
有为一属无为故不繁重。

诸染法有力等者染如黑象净若白象二相交斗互
有强弱故理趣云真妄互相薰犹如二象斗弱者去
无回妄尽无来去。

背本等者故次论云背自本觉故云背本。

取初中后故等者生相为初灭相为后馀二名中故
下论云此中一时当何时耶根本无明薰真心时于
此时中具起四相等。

有为自在者谓此一心自在无碍能作有为从所作
得名是有为之自在无为自在准知薰自所依分际
之量者即是有为自在非他无为自在故云非他所
依如依地生檀其香但薰自所依地而令香故非能
薰他沉生地故又如其地但作所薰不可为能一法
界心亦同尔故与一法界至名为非一者问二种自
卷二 第 131b 页 X46-0131.png
在二种作用各望不一者此唯不生不灭法上自明
不一岂符本云不生灭与生灭不一耶答准论次云
为欲显示有为自在通达作用与五有为不异理故
既此自在通用而与有为非异明知即是生灭之法
故顺本论不相违也若尔通用既属生灭次非异义
中云何更有不生不灭耶答曰先据能成所成不一
故有能成是不生灭所成即是生灭然后可说二而
不二不尔说何不异哉此由不一而成不异前即不
异而明不一。

复次等者所薰如手巾能薰如幻兔能所依别谓之
不一一心如本麻巾兔俱是麻之所作佛生俱是心
之所作故二不异杂华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肇师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则神矣
即其义也前义非一即是真俗二谛之义后义非异
即是第一义谛之义故云俱一心作。

我念往昔等者此中总有三个我言初即五蕴共合
假我后二则是本觉真我。

可言生灭与不生不灭和合者此则悟时魔界即佛
界前则迷时佛界即魔界故净名云不舍魔界而入
佛界仁王经云菩萨未成佛时菩提为烦恼(即此下转)
成佛时烦恼为菩提(即此上转)又中论云生死际涅槃际
如是二际无毫[(牙*ㄆ)/里]差别皆此义也。

多一一识者以上二字拣他真如一一心故而下一
字正立自名故云多一一识。
卷二 第 131c 页 X46-0131.png

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者问下释本论三细六
粗引凭此经而无第七云何此引亦含第七答此依
下文举两显三借数门率上达下借数门此中取意
下论据文耳又此即就六七非异故具第七下据非
一故阙第七但通前五也。

言性识者心性情性也。

复次有识等者准下十梨耶中是初大摄主识或局
随缘本觉净心皆具随顺遍转义故。

而实本意等者谓此意含粗细意识性相诸识故具
一切识。

或时等者第八既为第七之用摄用归体故在第七
例上六识亦具第八此即第七是其体性而能作起
第八用故分别之依者依属能依之则语助用依二
言皆属八六。

亦可之者隔法之词用依二言并属第七。

唵摩罗者此云本觉次下偈云白白唵摩罗等。

一法界摄等者即上文云依如来藏故若尔论何不
言如来藏摄答曰多一心一法界如来藏皆法异名
随举无妨问此岂不是前本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
法界文哉答此十种识唯局生灭不通馀门不尔何
者是彼真如门中一一心识故作此会次总末那本
论无名伹约义指今此亦尔。

一者名为大摄主等者初一总后九别别带总名故
后皆得阿梨耶号如一堂为总九间为别亦别带总
卷二 第 132a 页 X46-0132.png
故随每间皆得堂名。

义如前说者指该摄中第二梨耶经即属此论不生
灭与生灭等。

常恒等者谓常恒清净无受薰相具足白品三互释
矣常恒决定无变异相智体不动亦互释耳。

以此等者巳上答前后问自下答前初问。

无能了作至隔别者今此三句初一所以作则用也
后二正明初句王所后一心境故下论云能见所见
无有差别心王念法不可分折是也由无作用故不
可分王所心境二二异耳精细起动微隐流注故云
精动隐流。

名为键摩故者此即结名若具足名应云羯罗键摩
今就文略但云尔也准上颂云阿梨耶键摩长行释
曰藏识即知键摩翻为识也。

别异别异者据体说也谓心与境体各别故。

相异相异者据用说也谓心与境行相异故行相即
用故亦可上即是心谓境不一心亦多种故云别异
别异而心现境如地生物故云现前地转下即是境
谓境相不一故云相异相异而前转相未有境界不
名具足今至此位形彼得名。

行者迁流境相之义。

直是异熟等者问今此现识真妄和合性唯有覆非
从种生亦非业感云何得名是直异熟净白等耶答
此节或是相宗之义因便引之或自真性变异而熟
卷二 第 132b 页 X46-0132.png
或性唯善此识无记亦得名为异类而熟故别记云
今此第八具于染净故是无记若尔此二云何名净
白相答如下论说识顺本觉义今此亦名阿梨耶识
故顺本觉名净白相又如十等喻中表实白色是也
又准唯识十师之中安慧义云八识后得皆有其执
但以轻者为善重者为恶今此亦尔但重为染污以
轻为白净杂华疏判是性宗师问依此二义三细皆
应名异熟耶答但就粗显偏说后一也若依义次至
于此位诸根圆满故云或名成就故。

复次树王至亦复如是故者谓此二觉互不相离非
同异种如前二觉耳。

十种末那至随次释故者此十六识下论依次连续
明说故不预论而十藏识论文散说故今总摄一章
顿晓。

不离者体相用三不相离也。

不断者一向妙有非除遣法此并如下相文中释次
过患离脱反此可知也

(论卷第三)。科总相剖分散说者意言剖判分裂总相大识
离散别说故亦可觉与不觉名为总相下释此二各
有多端故云剖等如下文云所言觉义者总等是也
后有失意者而更总为别今据元初印书二本并是
总字故为此释。

本十义中一五言滥云何拣异谓一如树根五如树
身故二不同。
卷二 第 132c 页 X46-0132.png

又七八异者谓生灭代谢故说无常此局过去不同
住义双形去来又七据三世故云无去来八约四相
故云无流转况住待不住不住则去来故常对无常
无常则流转故故二各异二云本字等者本则旧义
故云不始起也。

六云不转者转即变也谓不变作色心等故。

觉十义中六七异者六即觉境七即觉惑故二不同
三中一者谓于世间及出世间唯以心智而为第一
故云觉者一也。

十中觉者转训照也六唯觉他此唯自觉故亦不滥
其馀本觉训释多端勿局常闻不可一准如前十藏
义可见矣。

或各有十义等者或即不定义谓前十义唯据性净
不通随染此约非一或据非异即说为今染净本觉
故云或也是以次言或同或异亦可于一本觉或就
不变名清净或就随缘名染净故云各有离性故。

是故皆是皆非者结前二句或同或异名为皆是此
即存义体同义异故结后二句非同非异名为皆非
此即泯义互夺两亡故上来据文四句分明若就其
意后之二句合为第四俱非之句而前二句开之以
成前二单句合之以为第三双句而前三句并名皆
是而后一句独名皆非耳又前第九清净始觉梨耶
望清净本觉梨耶非同种非异种次说染净二觉亦
尔故知四觉交络互望皆有非一非异之义馀文准
卷二 第 133a 页 X46-0133.png
知。

从无始巳来等者谓随各人圆满本具非是悟时而
渐新生故长行云而无惑时理常今当初等如下清
净始觉备演性真如理体等者此偈分三初一句标
名次二句释相上句释真下句释如且初平等平等
一者唯一真相故得平等不同妄染自性差别是不
平等如下文云性染幻差别故即释真名同唯识云
真谓真实表无虚妄无有一多相者若有一多是变
异法今无一多故名为如即释如名故唯识云如谓
如常表无变异亦可二句通释二字后一句结名。

十种真理等者意分体用及能所故其真如皆所入
能起之体其本觉并能入所起之用如珠发光还照
珠体必体用相应矣故次亦云如是真如乃至不相
舍离与此论同若能起为方便即十种真如若能入
为方便即十种本觉故方便言通此二义问何不却
以如字同本真同觉耶答意以本真是体觉如为用
故各相同此即各自相对若二相望真如并为体本
觉并是用。

如是等义等者而具二意一云例同清净真如所有
之义一云例上染净本觉所具多义(本觉真如义具八十始觉虚空
未见文说)。

建立诽谤等者如四镜中因薰习镜薰三世间皆悉
清净致外问曰众生世间云何净耶此即诽谤馀并
建立(问名诽谤答为建立)
卷二 第 133b 页 X46-0133.png

谓心体等者以心释觉以体释本故云心体。

清净觉者即是法身等者斯则摄用归体也意以法
身与彼本觉而为体故。

依此法身等者斯则依体起用也故上文云如是十
种本觉之义唯依一种大性法身随义异释(依体起用)
其自体无别而巳(摄用归体)意言依彼法身体上具根境
等本觉多用斯则本觉之用齐依法身之体亦可十
本为体十觉为用斯则觉用依本之体本用依身之
体据展转义说依法身良以法身唯是所依之体觉
则但为能依之用本则通二望身则是能依之用望
觉则为所依之体法身如刀本义如刃觉义如斫或
说刃斫齐依一刀斯同前义或说斫依刃刃依刀斯
同后义上下准此。

本有法身从本巳来具足无量性之功德者即是本
义。

常恒明净常恒自在者即是觉义谓上功德即明净
故故本与觉皆具能證智之功焉本即是觉持业释
也。

非本觉明等者其二明字并是净义惑觉即初非本
来明隐显即后非自性明二义既尔本有何成。

无功德过者过则过患无字流下两次用之应云无
功德无过故功德即次文始觉也过即次文不觉也
故次文云若离此二即名本觉既绝德患立为本觉
若说德患故不成立故次会上即属始觉。
卷二 第 133c 页 X46-0133.png

若离此二等者准次答意谓性本尔言念俱绝不可
说念故云若离等。

谓以自然等者若准此文下说本觉翻染成净亦对
始觉非唯本觉直翻彼故或唯本字但对始言不尔
二俱名觉如何相对故上文云岂本有之义而得成
立若据此解不难觉字。

所言同故者时德同故故次颂云清净本始觉乃至
若虚空是也亦可非异故云同也。

是故者是上本来离染如空故。

无能薰染法等者谓此门中无始本来染但所薰净
唯能薰故云尔也非说无后新薰染净故也。

染法净法等者此节答文而有标释前所谓下标起
后所谓下释成而说本薰意形新薰新薰染清互相
成故。

白白者能所二薰纯净无染故云自白亦名具足满
转。

唯有德薰等者无能薰染法故无患熏无所薰净法
故无德薰故云无患德薰唯有自家真实功德故云
唯有德薰。

被彼染诳等者如梦斩怨贼同迷伤杌鬼今此亦尔
并是虚妄故真如门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
别等寒山子云手持㝹角弓拟射无明鬼(杌鬼)即其义
也。

本此义云何者若近唯徵究竟觉不究竟觉义若远
卷二 第 134a 页 X46-0134.png
通徵本觉始觉之义也。

起灭等者下明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引经说云
由依所断之惑有无故说能断之智有无今此亦尔
依彼所治惑之四相得自始觉四相之名矣。

今始起故名为无常者如清凉云今新起故义同有
为。

言常住四相等者准上真如门论云常之言念即本
觉无常言念即始觉今二四相亦属二觉觉与不觉
无有二故者如下果位能所两亡不碍独在义也。

独力业相等者业相如风随相如水上二但取能成
之用俱合动相如波此一方取所成之波故三历然
不相滥也。

生相之称立初生故者意云生相之名从初生立故
此中住义随应差别等者各以自体住持义用立住
名故。

六种等者即下六染也。

连续等者即下不断相应染之异名矣。

异自成异等者意云二相无立本名一就自执一从
所计今此二法立异相名当知亦尔故云异自成异
及随相立名。

薰离俱者谓能薰染法与始觉智或俱或离故上文
云觉或受染薰或不受故。

觉知灭相之法实是过患者据异相门有惑可断说
故。
卷二 第 134b 页 X46-0134.png

彼灭相品实是功德者据同相门无惑可断说故无
行经云贪欲即是道等如本善人梦作诸恶受种种
苦梦中觉知虽断诸恶仍未了知本来善人若至觉
位方悟恶人即是善人故贤首云犹未觉知灭相是
梦即同此也。

互相即通者巳断初一故云虽复名觉未断后三故
云即是不觉如杂矿金望巳鍊矿虽复名金仍杂馀
砂即是矿故。

人空无漏成就自在者既言成就即知未起又云自
在须起能起但为留种润分段生故不现起疏云此
位菩萨于人空得自在故与二乘同位论也问应是
贤首撰疏之际未见释论故说留种未起无漏答设
未见释巳览馀文无漏之义显如释论何者义分齐
云梁摄论中十信名凡夫菩萨十解名圣人菩萨(第九
所诠差别十门中第三行位分齐内终教文也)又云其菩萨人于二障中不
分俱生及分别但有正使及习气地前伏使现初地
断使种地上除习气佛地究竟净(准此论宗迷真起妄从微至著如风
起波从小之大后若悟时从粗至细渐自息灭非藏识内别有种子故清凉云本有唯一新薰有五次文云如
实义者但一烦恼有粗有细见道断粗修道断细等今寄始教现种习三显此终教一分粗细前后准此)然
彼地前三贤位中初既即不堕二乘地(上立理下正明)故烦
恼障自在能断留故不断为除智障等故是故梁摄
论云十解巳去得出世净心又十解巳去名圣人不
堕二乘地仁王经云地前得人空而不取證等又起
信论得少分见法身作八相等皆此义也(此则自在能起能断
卷二 第 134c 页 X46-0134.png
由故意力不起不断故不堕小得名净心亦名圣人等)以此菩萨唯怖智障故
脩唯识真如等观伏断彼障然于烦恼障非直不怖
不脩对治亦乃故留助成胜行初地巳上断于智障
一分粗故于烦恼障不复更留(智障巳尽智力巳胜不怖堕小故皆断也)
是故二障不分见脩至初地时正使俱尽故弥勒所
问经论云问曰若声闻人先断见道所断烦恼然后
渐断脩道烦恼何故菩萨不同声闻答曰菩萨之人
无量世来为诸众生作利益事后见真如甘露法界
观彼一切众生身而实不异我所求处是故菩萨见
脩道中一切烦恼能障利益众生行故即见道中一
切俱断此文为證(第六断惑中二初约位灭惑文也下断阐提不信障等寄位中更有
文證斯则全符今论顿断四住地故)问何故地上烦恼使尽而得不堕
二乘地耶答智力胜故(二乘地前始教劣故)智障正使亦巳断
故若地前始教容有彼失此中无也又梁摄论云地
前虽得人无我以法无我未净故人无我亦不清净
又云其人我执前十解中巳除今唯灭法我执又仁
王经云习种巳入生空位得圣人性故本业经起信
论亦同此说(后寄惑显位文也此寄惑智二障显彼此證二位)应细详义分
齐第九诸教所诠差别门又下疏云此菩萨得人空
见脩烦恼不得现行故云远离非约随眠以留惑故
摄论云若不断上心即不异凡夫若不留种子即不
异二乘又二意留惑为自他也此约终教说(始教无此义故)
若约始教初地巳上方说留感如馀论说释曰贤首
巳见多文及指起信亦同此说龙树贤首两相冥契
卷二 第 135a 页 X46-0135.png
何得罔测忽伸前问谓未见释错解本耶问既见馀
教明途释论因何不立三贤位初巳起无漏断彼粗
惑种子现行若至圣位断彼细耶答盖无明据可凭
宁敢穿凿途说多闻上士孰肯信耶复违至教故不
立也何者特害问论顿断之明文又违摄论留种之
显义亦正闇违今论顿断四住地故是故但说自在
能起自在能断故无过难彼云又此教中正断惑时
智起惑灭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故云何灭如虚空
本来清净如是灭广如十地论说又此教中烦恼等
法皆是真如随缘所作是故不异真如是烦恼义如
起信论说等释曰前即缘生之惑无性本空后则妄
揽真成了妄还真若依顿教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不
可说断及与不断如法界体性经云佛告文殊师利
汝云何教诸善男子等发菩提心文殊言我教发我
见心何以故我见际则是菩提故以此准之若依圆
教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但约其用即甚深广大
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彼能障惑亦如是
也是故不分使习现种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
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
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是此义也又此断惑分齐准
上下经文有四种一约證谓十地中断二约位谓十
住巳去断三约行谓十信终心断四约实谓无可断
以本来清净故广如经说。

谓始觉正念等者问马鸣云念属无明念云何龙树
卷二 第 135b 页 X46-0135.png
属始觉念耶答以上文云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今
正念即是邪念不相违也又始觉正念中无彼邪念
耳。

并粗显示者而此粗字应是写误有书本中即是兼
字以此二字大分相似故意言并者及也兼者带也
为显此文不唯结前并及兼带显示俱相设二连续
亦不繁重只如显示岂无义耶况下四薰习云并兼
中有亦同此例故书本的。

二乘人空形三贤空作相似义者何不三贤却形二
乘作相似耶答凡言相似者依俙髣髴之义贤位既
胜不可似劣是故但言二乘形三贤位作相似义问
三贤人空何以不同方便法空形净心地作相似耶
答自在不自在二种别故谓人空无漏自在能起故
不言相似法空不能自在现起故说相似或欲分同
异二类相似故更不说非无似矣。

过三有地者唯识云出过世间(前三地也谓相同凡夫故)二乘(次三
地也谓相同二乘故)道故名为远行今过三有者即出过世间
也论文略无出过二乘此字句中自有二人等者良
以尽字含具巳正之二义故若据巳尽即果圆漏者
若据正尽即因圆满者。

满足方便等者前科此文亦具四段唯初一科论文
分明其后三段论文隐闇今详应是此二句中含后
三义是故前文义科为四例前三位既同是因必应
亦有后之三段不同果位但具前三唯阙后一上句
卷二 第 135c 页 X46-0135.png
则是方便金刚当加行道下句则是正体金刚当无
间道次觉心下当解脱道昔人云一念者灵知之自
性也意言始觉与彼本觉灵知之性冥然不二故云
一念相应。

无所有觉者四义一云始觉以是佛果无能所之遍
智故一云本觉以上云法性之理故一云始本无二
之觉以是究竟觉故一云即所入如来藏灵明性觉
以至佛位门尽归法故以上四义并且假说故云今
且初一为正以此正说解脱道中无念智故唯绝能
所之始觉名无念故又云无所有觉都非空无既但
云觉即始觉故又如上云佛果无念而有正念故次
无念等故亦准此。

知举圆满者望众生界等者此约迷悟说也诸佛大
悟普了清净如不迷人唯见是东故清凉云若尔佛
何更化答良由众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众生大迷
普见杂染如正迷人见东是西故草堂云情迷佛亦
迷等(真同东方妄如西方以诸众生双揽真妄之所成故)准下疏中文意亦然
又约薰习交彻义说如生灭与不生不灭和合而成
上转即是举圆满者等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而成
下转即是举诸众生等斯则唯据染净始觉上下二
转交彻而说皆悉清净无所觉知亦甚相应初据此
段生佛同体正是无念等义故云自宗决断拣非同
他前后文故更不会前众生有念也不尔云何不会
彼文然无念等言非据不坏相也今就迷悟薰习交
卷二 第 136a 页 X46-0136.png
彻上下别文兼会无念等义故云望别决断亦兼圆
教事事无碍然清凉云用起信之文(终教)成华严之义
(圆教)妙之至也今用华严之文成起信之义亦妙之至
也。

本而实无有始觉之异等者问既云融诸始觉令同
本觉不唯佛果云何科在满究竟相耶答若就因位
妄未尽故虚假见异今据果位始觉智圆称实了见
无有异相故云而实无有始觉之异等亦可唯约穷
终处说故在此科然对惑假说可云不同今据实理
皆无自立是故诸觉元同本也此如拂镜对尘假谈
而有新明及与增微以尘渐拂明渐生故此同巳前
对惑假说五十一位始觉之殊以惑渐断智渐生故
故论云俱时而有若不望尘直言其明何更别有新
明之异离本明外无新入故此同今文若废其惑实
无自立始觉之异以离本觉无新智故故论云皆无
自立。

本智净相等者智净相是能断智和合相续是所断
惑法身纯智是所成德。

本觉随染并自性净心等者斯则不守自性随缘门
也染净本觉梨耶识中引之明矣此就义判不局文
次屡有兹例学者知之。

如是二中等者下第五论净薰染中说有二种一本
因果薰二始因果薰本因果薰次第云何从无始来
以有十种本觉真智及十种如实法界故能薰十种
卷二 第 136b 页 X46-0136.png
枝末无明以有一种法界心故能薰根本无明当此
二力又同上释僧宝如实脩行云如谓十种真如实
脩行谓十种正智。

自性身体分明等者今据各别相顺障说谓细惑障
细德粗惑障粗德非据通障相违而说。

简异始觉等者谓此本觉从本巳来不分先后同时
断讫若约义说或逆或顺二义俱通今简始觉顺次
而治是故且说逆次而断以二相形皂白分故。

何故始觉等者问意言何不始觉从上向下本觉从
下向上耶答意云向凡向圣水湿火热既称法尔不
可致诘。

发究竟智等者问云何断染即成染乎答断则就惑
理无之义成则就惑情有之义故不相违别记问云
若本觉能灭惑者何用始觉为答以惑有二义故一
理无义二情有义由对初义智名本觉由对后义智
为始觉故佛性论云烦恼有二种灭一自性灭二对
治灭对此二义故有二觉此义在彼第二十四始本
相依章中说耳。

一相一体等者谓前颂中所云我者目彼二觉真我
人也问者谓是五蕴假我故生疑惑答者说是二觉
真我故不相违今总持等闻之领悟决二同体故得
同时。

即是总问者意言无明染法可以破灭自馀善等岂
亦是断云何一切皆说断耶答意易知。
卷二 第 136c 页 X46-0136.png

惑著等者上是八识下是二执亦可上即法执斯则
人执准论多说法执名念人执名著故为此配。

如是无明亦可断除等者谓前问人二定同体故互
相从二俱可断俱不可断发起二难今此答者双开
二门据同相门二俱不断据异相门染断净存故无
所违斯则终教性相无碍性不碍相有能所断相不
碍性无能所断广在清凉十地品说。

知此名世智者谓形待彼真如门中出世间智故云
世智。

断须等者准馀教说智为正道福为助道今以德宝
庄严慧剑是助道义也。

何故海水等者此下分二初总问答后此义下重徵
释于中复二初总徵后彼水下别答此中又二初释
同类后复次下释法尔初中复二初释相后而随下
会通初中又二初正释行相后何以下徵释因由初
中有二一顺明二若水下返显。

彼水大中亦有风大等者伹说和合缘起中有非是
说彼静水外风风外静水二互相有法准思之故清
凉云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斯之谓也其风当
不能令水动及水当不能随风转此二风言是外风
也。

异相为初同相为后者即上不生灭与生灭非一非
异二义也并真生二门先明异相后从生入真方是
同相若尔云何正辨同异门中微尘同相居初瓦器
卷二 第 137a 页 X46-0137.png
异相在后耶故知初后文无定属今但举其论意不
取论文例同此中先说风水各异后说风中有水等
如实义者唯此段中初即异相后水相风相不相舍
离等即是同相谓马鸣师无其分明同异之言故龙
树云此论本意随释应观不尔云何此中欻判前后
及劝观耶谓今此文唯诠本觉非是通论上下之意
更以本释二相相照文甚分明细详。

烦恼大海中有圆满如来至之波者即真妄交彻之
意也由真彻妄故得初对圆满如来在烦恼海由妄
彻真故得后对无明众生在本觉性全同向来风水
互通应对释之故清凉云是知真妄常彻亦不坏真
妄之相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彻真之妄妄非
妄而云兴。

为一切脩行者等者斯皆本具非待新有但无所著
皆成佛事故古师曰于一切法无所得者是名脩道
人何者眼见一切色者眼不得一切色耳闻一切声
者耳不得一切声乃至意所缘境亦如是故经云心
无所得佛即授记若有所得是魔境界若无所得是
佛境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
相则见如来故次文说为六如来如其次第等者清
凉钞云然十二入约其含摄并称总持约其性空并
称波罗蜜约其性本清净皆解脱门约其觉性圆明
并得称佛故佛名经云眼陀罗尼自在佛乃至意陀
罗尼自在佛色陀罗尼自在佛乃至法陀罗尼自在
卷二 第 137b 页 X46-0137.png
佛等释曰由妄彻真故凡根境本来是佛故志公云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不解即心即佛真似
骑驴觅驴一切不憎不爱这个烦恼须除故今六境
并称如来汎观论文似新变化境界说之。

不动一念等者谓所现身不移一念时遍三际时不
分一身处遍十方处意显时处俱无障碍故法界观
曰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
要无分限此有分之事于无分之理全同非分同何
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
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玄镜释曰文亦有三初
标二谓能遍下示能所相三此有分下明遍理之相
于中初正明以全同名遍次何以下释全同所以有
分之事全如理故若不遍同事有别体次是故下结
示遍相后如一尘下例一切法释曰此论全同彼云
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此伹终教理事无碍非
据圆教事事无碍说也又以不动一念不分一身释
本自然即前科名不动本性常寂门本论馀文并是
随顺机根契当门如末尼天鼓无思成自事而智净
相自然而现不思议业相故下文云以有大智除灭
无明见本法身(同此智净)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
以二科目唯显真应无碍之义故不动一念不分一
身但属真身遍三世中满十方中唯是应身斯则正
是此门所诠真应二身无碍之佛非同圆教十身无
碍故不尔勿生灭门胜真如门圆教却劣彼顿教耶
卷二 第 137c 页 X46-0137.png
岂得圆教而成妄乎故真如门判生灭云一切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又岂从圆而入顿哉。

本觉体相等者相即义也则是四二之义相也者即
人也则是真我之人者焉如上文释离念相者亦目
本觉真我之人谓体性唯一义相乃多如是体相皆
是真人故云觉体相者。

言犹如净镜者然四镜梵语记中翻云第一名种爱
珠第二名明耀珠第三名离珠第四名应珠。

言谓如实不空等者问第一第三远离彼三云何第
二薰为一觉第四化成净耶答有二义一情有义第
一第三离也二理无义第二第四净也然不相应得
名为离非是断除而为离。

故照远者开泰书本即是达字二体相滥远言误矣
为一觉薰习者而薰习言回上贯下两次读之准长
行故。

智正觉世间者此具二义一从他得名谓从所统世
界所化众生得世间名世者则当破坏义故是世间
智正觉依主释也二自体立名此复有二一云世
者隐覆义谓漏无漏为无为互相覆故是智正觉即
世间持业释也一云生灭名世间门今说佛在生灭
门中故名世间亦持业释也此上三义前二清凉后
一龙树是故云尔。

大虚空者谓若遥观唯见大虚不见馀物故云太空
复名遍一。
卷二 第 138a 页 X46-0138.png

远离边过等者即总结上四是边非中不尔应离五
过无明染品名烦恼碍者即见爱烦恼也。

俱合动相名戏论识者即诸心王等也故下本云此
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亦可即是大摄主梨耶名
俱合动相故上文云不生灭与生灭合故。

福多伽者此云[咒-几+(口*可)]木即是臭林。

缘薰习等者据此文意非但诸佛从凡位时本性能
于诸众生前出多化身恒常说法化诱无穷然今现
在所化众生亦从昔来本受佛化脩因剋果皆巳究
竟但为虚妄而不觉知犹如𦦨水非待灭水方是阳
焰从水有时本有乾焰故此后二镜望前二相而分
异者彼是随缘此不变故。

释摩诃衍论通玄钞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