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7a 页
*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 卷第一
* 释题目巳下
* 卷第二
* 释解释分巳下
* 卷第三
* 释后重能依义巳下
* 卷第四
* 释不觉本上显过门巳下
* 卷第五
* 释显示生灭相巳下
* 卷第六
* 释分别发趣道相巳下至终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终)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7b 页 X46-0027.png
释摩诃衍论记卷第一
皇宋光严无际大师 普观 述
释论分二初标题目二造论文初中复二初本释名
题上五字正显名题下三字因彰卷次显名题中初
后二字翻梵成华中间三字犹存梵语释者有三义
一谓释者解也即销散义谓今论文破邪立正除遣
积疑如矿烁炎炉坚顽销散故二谓释者说也即流
通义谓由此论演义疏文发明奥旨若冰泮长川凝
积流通故三谓释者成也即安立义谓今论文体标
义释略标广释如良工建厦善巧安立故摩诃衍者
此云大乘大以当体受名乘以运载为称名题标立
为论宗故即目不二摩诃衍法以是众乘通所依故
亦该能依三十二种总别法故论有二义教诫学徒
决择性相故以为名即取能诠声等四法或取所依
色等四尘以声体间断色性相续由此不用语言唯
形翰墨亦犹范金镂木便为住持佛宝故取四尘以
为论体准永泰疏以此论题总收五字具陈十义一
谓三十三法名摩诃衍佛经名释本论名论末从本
皇宋光严无际大师 普观 述
释论分二初标题目二造论文初中复二初本释名
题上五字正显名题下三字因彰卷次显名题中初
后二字翻梵成华中间三字犹存梵语释者有三义
一谓释者解也即销散义谓今论文破邪立正除遣
积疑如矿烁炎炉坚顽销散故二谓释者说也即流
通义谓由此论演义疏文发明奥旨若冰泮长川凝
积流通故三谓释者成也即安立义谓今论文体标
义释略标广释如良工建厦善巧安立故摩诃衍者
此云大乘大以当体受名乘以运载为称名题标立
为论宗故即目不二摩诃衍法以是众乘通所依故
亦该能依三十二种总别法故论有二义教诫学徒
决择性相故以为名即取能诠声等四法或取所依
色等四尘以声体间断色性相续由此不用语言唯
形翰墨亦犹范金镂木便为住持佛宝故取四尘以
为论体准永泰疏以此论题总收五字具陈十义一
谓三十三法名摩诃衍佛经名释本论名论末从本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7c 页 X46-0027.png
名无所违故二谓佛经名摩诃衍本论名释末论名
论三谓五分本文名摩诃衍及名为论十轴末论称
之为释四谓本论名摩诃衍末论通名释之与论五
谓法门佛经俱摩诃衍本论名释末论名论六谓法
门本论皆摩诃衍虽引佛经但为所依非正显示大
乘法故七谓佛经本论俱摩诃衍所依能依皆大乘
故八谓法门佛经并斯本论并摩诃衍三法展转俱
大乘故上之三义末论双通释之与论九谓立义一
分名摩诃衍解释一分称之为释馀之三分并属乎
论十谓一切所释性相教理并摩诃衍末论能释若
教若理俱称释论以教释性资教释相以理释性因
理释相废别从总但为一解(云云)彼具作释此不繁
陈苟欲详明宜应捡会然准梁译复加起信此约宽
通理亦无爽。
二造译人号中初标造人二明译者初中龙阿周那
是其别号即华梵双彰梵语那伽阿周那此云龙树
谓此菩萨树下生身龙宫成道故以为名智者大师
云树为生身龙为法身亦云龙胜或云龙猛菩萨二
字是其通名具足应云菩提萨埵翻觉有情所言觉
者是所求果云有情者目能求人是求菩提之有性
故又菩萨行有其二种一者自利大智为先二者利
他大悲为首菩提云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悲所度
生梵音存略但云菩萨造谓制作唯识疏云作者名
造今起新故叙理名述先来有故。
论三谓五分本文名摩诃衍及名为论十轴末论称
之为释四谓本论名摩诃衍末论通名释之与论五
谓法门佛经俱摩诃衍本论名释末论名论六谓法
门本论皆摩诃衍虽引佛经但为所依非正显示大
乘法故七谓佛经本论俱摩诃衍所依能依皆大乘
故八谓法门佛经并斯本论并摩诃衍三法展转俱
大乘故上之三义末论双通释之与论九谓立义一
分名摩诃衍解释一分称之为释馀之三分并属乎
论十谓一切所释性相教理并摩诃衍末论能释若
教若理俱称释论以教释性资教释相以理释性因
理释相废别从总但为一解(云云)彼具作释此不繁
陈苟欲详明宜应捡会然准梁译复加起信此约宽
通理亦无爽。
二造译人号中初标造人二明译者初中龙阿周那
是其别号即华梵双彰梵语那伽阿周那此云龙树
谓此菩萨树下生身龙宫成道故以为名智者大师
云树为生身龙为法身亦云龙胜或云龙猛菩萨二
字是其通名具足应云菩提萨埵翻觉有情所言觉
者是所求果云有情者目能求人是求菩提之有性
故又菩萨行有其二种一者自利大智为先二者利
他大悲为首菩提云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悲所度
生梵音存略但云菩萨造谓制作唯识疏云作者名
造今起新故叙理名述先来有故。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8a 页 X46-0028.png
二明译者筏提摩多未详翻对凤威姚秦弘始三年
九月上日于长安大庄严寺译兹论本以成十卷。
二造论文大分三分初归趣悬明分二开章正释分
三激物流通分初中二初归趣因缘二初申归敬菩
萨制作先明归敬者谓由三宝是吉祥境标之在首
以显胜故。
文中又二初能敬至诚中言顶礼者谓以头至地而
申谦敬故智度论明礼法有三一者口礼即问讯也
名下品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即长跪也名中品礼
三头至地即顶礼也名上品礼三种礼中此其上也
然于三业但举身仪影兼馀二等修敬故。
二所归胜德三初佛宝中圆满觉者谓举身德奉仰
赞叹究竟果位大觉者故三身具显称之曰圆四德
齐彰目之为满备此身德寂尔虚融朗然鉴达名圆
满觉又圆谓圆离三四相故满谓满足三四德故佛
能照彻故名为觉又以圆满二字合显幽微绝域胜
妙难名离彼机根得诸生佛即是性德圆满海焉。
二法宝中觉所證者匪唯归佛亦归法故即就于佛
而明其法以表通归同体三宝觉即是果所證是理
法谓教法藏谓行法。
三僧宝中初句言并即兼及义造论大士即马鸣师
如瑜伽说若欲造论当先归礼二所敬师方可启说
恭敬法故先应归礼论本大师恭敬义故复应归礼
开阐义师言大士者谓悟大法发大心修大行證大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8b 页 X46-0028.png
果故目之为大推一合十故名为士一者数之始十
者数之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始有卒者其为大
士乎第二句中举一兼馀故言及诸贤即三贤圣即
十圣是则信心贯乎馀位众通四衍亦该二乘若大
若小无所遗故菩萨持心等生敬故影响真权难可
恻故。
二陈本趣二初偈颂中上句云开隔檀门者为欲令
彼利根众生乱住證故开释真如门次句云权显往
向位者为欲令彼钝根众生次位修故显示生灭门
隔檀往向举喻以显真如生灭二种门故谓大海中
有如意珠具众功德出生诸宝龙王以是寘之秘藏
用千重门而为封护即表龙王珍惜极故亦由宝力
法应尔故其最近珠门名之为隔檀群龙之辈若开
此门即便获得如意宝藏自在无碍此犹行人入真
如门即能亲證一体法故自然冥会不二心源其外
诸门名往向位诸龙虽则经游出入知有如是如意
宝藏然未亲得犹如行人从生灭门秉心操行但与
真如作其方便以生灭门假真如门实故从假入实
方为殊胜此依解释分中作如是说若依立义分中
有十六种能入门法八真八妄真为隔檀妄为往向
由世出世渐顿异故其八真门所入本法皆能冥證
不二法故名隔檀门其八妄门所入本法方便解了
不二法故名往向位于中不二摩诃衍法以为诸法
通所依故犹如宝珠能与众宝为所依故斯则珠唯
者数之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始有卒者其为大
士乎第二句中举一兼馀故言及诸贤即三贤圣即
十圣是则信心贯乎馀位众通四衍亦该二乘若大
若小无所遗故菩萨持心等生敬故影响真权难可
恻故。
二陈本趣二初偈颂中上句云开隔檀门者为欲令
彼利根众生乱住證故开释真如门次句云权显往
向位者为欲令彼钝根众生次位修故显示生灭门
隔檀往向举喻以显真如生灭二种门故谓大海中
有如意珠具众功德出生诸宝龙王以是寘之秘藏
用千重门而为封护即表龙王珍惜极故亦由宝力
法应尔故其最近珠门名之为隔檀群龙之辈若开
此门即便获得如意宝藏自在无碍此犹行人入真
如门即能亲證一体法故自然冥会不二心源其外
诸门名往向位诸龙虽则经游出入知有如是如意
宝藏然未亲得犹如行人从生灭门秉心操行但与
真如作其方便以生灭门假真如门实故从假入实
方为殊胜此依解释分中作如是说若依立义分中
有十六种能入门法八真八妄真为隔檀妄为往向
由世出世渐顿异故其八真门所入本法皆能冥證
不二法故名隔檀门其八妄门所入本法方便解了
不二法故名往向位于中不二摩诃衍法以为诸法
通所依故犹如宝珠能与众宝为所依故斯则珠唯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8c 页 X46-0028.png
不二得兼解證若顺此论解释分中唯诠四法则初
解为正若兼诸论立义分中通诠诸法则后解为优
第三句中显上二门逗机胜利利之与益名异义同
若别说者具乎多义谓在身在心或因或果大智大
悲现乐后乐离恶摄善遣妄證真福德智慧世俗胜
义此观證观随应而配诸众生者统摄三聚一切众
生论所被故有情差别数类繁广既其不一是故言
诸第四句云报师恩者释师自谓亲承指训弥感生
成顾此深恩岂能全报故云分也。
二长行三初标举二示相三结指前标后结贯通中
五随应率达上下而说初中今重释者谓本论师巳
造释故摩诃衍义巳见前解。
二为现下示相文有五意一显体用玄妙二彰开显
顿渐三报深大恩德四明止息诤论五示亲承指训
初中言自师者即指此论所宗法也谓由不二摩诃
衍法本自成就非他轨则故曰自师其体则性德圆
常深玄叵恻其穷则业用周普微妙难思或可体则
两重所入总体穷则两重能入别门谓由能依所依
三十三法悉是立义所宗承故又亦体目一体三自
二种本法穷即真如生灭二种别门以其散说唯释
此故未得等者依人显法成上体用玄妙义故谓十
信三贤未亲證故二乘外道未离邪故漠漠冥冥有
二义释一约能迷心即是昏钝不明相状二约所迷
境漠漠广大貌冥冥深隐貌窥[穴/(烈-歹+(跳-兆))]谓正视也思惟即
解为正若兼诸论立义分中通诠诸法则后解为优
第三句中显上二门逗机胜利利之与益名异义同
若别说者具乎多义谓在身在心或因或果大智大
悲现乐后乐离恶摄善遣妄證真福德智慧世俗胜
义此观證观随应而配诸众生者统摄三聚一切众
生论所被故有情差别数类繁广既其不一是故言
诸第四句云报师恩者释师自谓亲承指训弥感生
成顾此深恩岂能全报故云分也。
二长行三初标举二示相三结指前标后结贯通中
五随应率达上下而说初中今重释者谓本论师巳
造释故摩诃衍义巳见前解。
二为现下示相文有五意一显体用玄妙二彰开显
顿渐三报深大恩德四明止息诤论五示亲承指训
初中言自师者即指此论所宗法也谓由不二摩诃
衍法本自成就非他轨则故曰自师其体则性德圆
常深玄叵恻其穷则业用周普微妙难思或可体则
两重所入总体穷则两重能入别门谓由能依所依
三十三法悉是立义所宗承故又亦体目一体三自
二种本法穷即真如生灭二种别门以其散说唯释
此故未得等者依人显法成上体用玄妙义故谓十
信三贤未亲證故二乘外道未离邪故漠漠冥冥有
二义释一约能迷心即是昏钝不明相状二约所迷
境漠漠广大貌冥冥深隐貌窥[穴/(烈-歹+(跳-兆))]谓正视也思惟即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9a 页 X46-0029.png
分别也以其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
可以有心知也。
二中为利根者开顿入门名为隔檀为钝根者显渐
进位名为往向所诠理者即是二门所入本法依门
显示故云趣入。
三中亭毒即均养义谓本论师均济养育法身慧命
深踰江汉重等丘山如斯恩德非大而何苟不传弘
何以云报今既造释可谓酬恩释师谦陈故言小报
四中释师深入正受密念当来劫未时浇有多诤论
法轮失轨甘露翻毒今复重释以息斯咎。
五中梵语阿世耶者此云意乐既乃亲承本指由是
造释流通显巳所说与本意乐不相违故。
三有如下结指起论因缘实有多种略申此五故置
等言。
二悬明依摄三初论差别二初结前生后结前巳说
生后当说。
二论有下问答释成二初通约诸论以明二初开三
问二还三答二初结颂答中初一句答初问次总十
下答次问后三字答后问二散文释三初示其数释
颂初一句谓始从佛世终至论主之时菩萨声闻等
造宗释之论共推其数计有若干故云十万九千部
焉二如是下明所摄释颂第三句巳下之文谓上十
万九千部论总相不出十种所摄一如意二广摄三
本广释狭四本狭释广五一向义六字广摄七杂论
可以有心知也。
二中为利根者开顿入门名为隔檀为钝根者显渐
进位名为往向所诠理者即是二门所入本法依门
显示故云趣入。
三中亭毒即均养义谓本论师均济养育法身慧命
深踰江汉重等丘山如斯恩德非大而何苟不传弘
何以云报今既造释可谓酬恩释师谦陈故言小报
四中释师深入正受密念当来劫未时浇有多诤论
法轮失轨甘露翻毒今复重释以息斯咎。
五中梵语阿世耶者此云意乐既乃亲承本指由是
造释流通显巳所说与本意乐不相违故。
三有如下结指起论因缘实有多种略申此五故置
等言。
二悬明依摄三初论差别二初结前生后结前巳说
生后当说。
二论有下问答释成二初通约诸论以明二初开三
问二还三答二初结颂答中初一句答初问次总十
下答次问后三字答后问二散文释三初示其数释
颂初一句谓始从佛世终至论主之时菩萨声闻等
造宗释之论共推其数计有若干故云十万九千部
焉二如是下明所摄释颂第三句巳下之文谓上十
万九千部论总相不出十种所摄一如意二广摄三
本广释狭四本狭释广五一向义六字广摄七杂论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9b 页 X46-0029.png
八字轮九神咒十偈成如次翻对然兹所列皆带论
名偈中句窄故多不出然此十论且依永泰引据圣
法所翻名义尚多在于竺乾而亦鲜传兹土。
三摩诃下指此论释颂后三字谓今此论于十种中
属当第一摩迦罗摄。
二马鸣下别显马鸣所造二初开四问二还四答二
初结颂答颂中四句如其次第答前四问二散文释
二初总申四义三初示部数释颂初句二于百下指
文义释颂中二句谓于百部论中其九十部则是九
种华文论摄所馀十部摄义论摄此以宗释而分二
种花文谓华饰经文令生爱乐故摄义谓蕴集妙义
令生胜解故初即释论如佛地金刚等次即宗论如
瑜伽宝性等三斯论下判此论释颂末句言宝𠕋者
西域尊崇特标斯称谓其文玄理妙有如珠宝所成
简𠕋故于前文十种论中属摩迦罗如意论摄如宝
梁经掌珍论等。
二十种下别辨十论二初开二问二还二答二初结
颂答中初五句答能诠名字问后一句答所诠同异
问二散文释二初徵列名题释颂前五句二如是下
结指同异释颂后一句谓上所列十种论中建立门
中同一种类备标本数散说门中随其所宗各缺其
数颂但彰同彰兼其异。
二巳说下藏差别二初结前生后二藏有下问答释
成二初开三问二还三答二初偈颂答中初二句答
名偈中句窄故多不出然此十论且依永泰引据圣
法所翻名义尚多在于竺乾而亦鲜传兹土。
三摩诃下指此论释颂后三字谓今此论于十种中
属当第一摩迦罗摄。
二马鸣下别显马鸣所造二初开四问二还四答二
初结颂答颂中四句如其次第答前四问二散文释
二初总申四义三初示部数释颂初句二于百下指
文义释颂中二句谓于百部论中其九十部则是九
种华文论摄所馀十部摄义论摄此以宗释而分二
种花文谓华饰经文令生爱乐故摄义谓蕴集妙义
令生胜解故初即释论如佛地金刚等次即宗论如
瑜伽宝性等三斯论下判此论释颂末句言宝𠕋者
西域尊崇特标斯称谓其文玄理妙有如珠宝所成
简𠕋故于前文十种论中属摩迦罗如意论摄如宝
梁经掌珍论等。
二十种下别辨十论二初开二问二还二答二初结
颂答中初五句答能诠名字问后一句答所诠同异
问二散文释二初徵列名题释颂前五句二如是下
结指同异释颂后一句谓上所列十种论中建立门
中同一种类备标本数散说门中随其所宗各缺其
数颂但彰同彰兼其异。
二巳说下藏差别二初结前生后二藏有下问答释
成二初开三问二还三答二初偈颂答中初二句答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9c 页 X46-0029.png
初问第三句答次问后一句答后问。
二长行释二初总明三义三初明数二初明诸藏释
颂初二句文中二初五十一藏中初示义有三一别
因果者谓欲区别因行果德胜劣不同有是数故二
表功德者显示信等诸位障智功用德能故三引行
者者引摄行人自凡之圣从因入果故次金刚下引
文显成初义密含后二。
二或有下增数十藏二初标徵二一者下别示文有
十段谓由如来善巧应根开合自在则从一藏次第
而增至十种故初中如来法轮声者言音实相即法
轮故此经应是华严部类大周新译有是说故二中
则约上下乘别各通因果摄法略尽三中于前上乘
之内复开果藏四中于前复开人藏诱初根故补特
伽罗云数取趣即是人义谓数数造业取于诸趣故
仁义礼智及与信藏在儒以之立身扬名用而无替
则曰五常在释以之防禁几微遮制身口则曰五戒
五中天以光洁自在神用为名经言清净即光洁义
欲界天身如珠宝光外有内无色界天身如灯焰光
表里映彻无色定果转加明净欲色无色三皆虚幻
故云报空辽本论中二乘藏下加四字曰菩萨法藏
丽本论中无此四字以余详之不必须尔前二藏中
约上下乘即摄缘觉以归声闻谓由缘觉亦依声故
此既增数当如前说六中捺落迦者云不可乐又云
苦具即地狱藏具演苦轮令怖畏故七中魔啰鸠多
二长行释二初总明三义三初明数二初明诸藏释
颂初二句文中二初五十一藏中初示义有三一别
因果者谓欲区别因行果德胜劣不同有是数故二
表功德者显示信等诸位障智功用德能故三引行
者者引摄行人自凡之圣从因入果故次金刚下引
文显成初义密含后二。
二或有下增数十藏二初标徵二一者下别示文有
十段谓由如来善巧应根开合自在则从一藏次第
而增至十种故初中如来法轮声者言音实相即法
轮故此经应是华严部类大周新译有是说故二中
则约上下乘别各通因果摄法略尽三中于前上乘
之内复开果藏四中于前复开人藏诱初根故补特
伽罗云数取趣即是人义谓数数造业取于诸趣故
仁义礼智及与信藏在儒以之立身扬名用而无替
则曰五常在释以之防禁几微遮制身口则曰五戒
五中天以光洁自在神用为名经言清净即光洁义
欲界天身如珠宝光外有内无色界天身如灯焰光
表里映彻无色定果转加明净欲色无色三皆虚幻
故云报空辽本论中二乘藏下加四字曰菩萨法藏
丽本论中无此四字以余详之不必须尔前二藏中
约上下乘即摄缘觉以归声闻谓由缘觉亦依声故
此既增数当如前说六中捺落迦者云不可乐又云
苦具即地狱藏具演苦轮令怖畏故七中魔啰鸠多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0a 页 X46-0030.png
耶者此云鬼神班母应是九子魔母八中键婆陀那
跋者此云傍生以傍行故或云畜生以畜养故九中
器界即是依止谓说净秽令欣厌故十中杂藏谓三
声八啭六释五明咒印等事皆名杂藏。
二如是下显该通谓上所明五十一藏并及十藏总
摄十亿八千法藏无所遗矣。
二根本下辨摄释颂第三句根本三藏即下所列素
咀囕等如其次第经律论藏如前所明增数十等以
类相从皆不离此根本三摄。
三摩诃下指论释颂后一句此论该摄百亿契经所
诠义故通诸藏摄克性为言唯诠慧故别属阿毗达
磨藏摄颂中通别准此知之。
二持其下别释藏名持谓任持即同摄论摄故名藏
彼摄一切所应知义此中任持何唯言行佛所说教
意令修行證理成果莫先于行由教诠理依理成行
以行克果于此四中行法功用最殊胜故论次又云
随应不失亦何所遗。
三巳说下经差别二初结前生后二经有下问答释
成二初开三何二还三答二初结颂答中初一句答
初问中问十句答次问后一句答后问二散文释三
初示其数颂颂初一句。
二如是下明所摄释颂中十句指上百亿故云如是
十二部经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
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如次翻对部谓部类经有十
跋者此云傍生以傍行故或云畜生以畜养故九中
器界即是依止谓说净秽令欣厌故十中杂藏谓三
声八啭六释五明咒印等事皆名杂藏。
二如是下显该通谓上所明五十一藏并及十藏总
摄十亿八千法藏无所遗矣。
二根本下辨摄释颂第三句根本三藏即下所列素
咀囕等如其次第经律论藏如前所明增数十等以
类相从皆不离此根本三摄。
三摩诃下指论释颂后一句此论该摄百亿契经所
诠义故通诸藏摄克性为言唯诠慧故别属阿毗达
磨藏摄颂中通别准此知之。
二持其下别释藏名持谓任持即同摄论摄故名藏
彼摄一切所应知义此中任持何唯言行佛所说教
意令修行證理成果莫先于行由教诠理依理成行
以行克果于此四中行法功用最殊胜故论次又云
随应不失亦何所遗。
三巳说下经差别二初结前生后二经有下问答释
成二初开三何二还三答二初结颂答中初一句答
初问中问十句答次问后一句答后问二散文释三
初示其数颂颂初一句。
二如是下明所摄释颂中十句指上百亿故云如是
十二部经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
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如次翻对部谓部类经有十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0b 页 X46-0030.png
二义类不同带数以明云十二部有唐巳来恐滥部
帙由是翻云十二分教委明行相如别所说百亿百
本所诠义类皆此十二部中所摄。
三摩诃下辨所依释颂后一句文二初总释中通依
百亿别依百本别所依经下文具列。
二摩诃下别明二初徵释通所依中初徵谓有问言
摩诃衍论文唯一轴何以通取百亿百本无量契经
为所依耶则以宽狭不同为难如婆萨下答有二喻
以释彼疑婆萨伊伽诺此云精曜其形微细犹如兔
毛而能纳受满十方界明暗之色标多罗嗢提此云
气丝唯是龙王舌上有此甚极微细犹如头发而能
出生摄纳满十方中种种密云前即一法含容无量
摄入无碍故后即一法出纳无量摄出无碍故一切
明暗之色唯精曜普能含容十方无尽之云皆气丝
之所舒摄方之此论不为过词千训备于一言万像
含于一字唯依义语岂在文为是故通依无有缺失
二别所下问答别所依二初开三问二还三答二初
结颂答中初一句答部数次一句答名字后二句答
眷属。
二散文中二初释颂文三初标部数释颂初句二云
何下列名题释颂次句所列经名对今藏录但十馀
部名义相符有不同者难以详勘或翻名有异或未
传此方梵云三昧或云三摩地此云正受或云观又
云等持又云正心行处阿黎耶此云藏维摩诘此云
帙由是翻云十二分教委明行相如别所说百亿百
本所诠义类皆此十二部中所摄。
三摩诃下辨所依释颂后一句文二初总释中通依
百亿别依百本别所依经下文具列。
二摩诃下别明二初徵释通所依中初徵谓有问言
摩诃衍论文唯一轴何以通取百亿百本无量契经
为所依耶则以宽狭不同为难如婆萨下答有二喻
以释彼疑婆萨伊伽诺此云精曜其形微细犹如兔
毛而能纳受满十方界明暗之色标多罗嗢提此云
气丝唯是龙王舌上有此甚极微细犹如头发而能
出生摄纳满十方中种种密云前即一法含容无量
摄入无碍故后即一法出纳无量摄出无碍故一切
明暗之色唯精曜普能含容十方无尽之云皆气丝
之所舒摄方之此论不为过词千训备于一言万像
含于一字唯依义语岂在文为是故通依无有缺失
二别所下问答别所依二初开三问二还三答二初
结颂答中初一句答部数次一句答名字后二句答
眷属。
二散文中二初释颂文三初标部数释颂初句二云
何下列名题释颂次句所列经名对今藏录但十馀
部名义相符有不同者难以详勘或翻名有异或未
传此方梵云三昧或云三摩地此云正受或云观又
云等持又云正心行处阿黎耶此云藏维摩诘此云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0c 页 X46-0030.png
净名又云无垢称楞伽此云不可往即山名也唯得
道者能到涅槃云圆寂摩诃萨云若未详翻译三如
是下彰眷属释颂后二句。
二举经下通妨难恐有难云何故但列能诠名字而
不略陈所诠义理故为此通谓但标举彼经题目有
以配属此论纲要言下当等者如立义分中明八总
体则引光明大觉契经释众生心则引甚深顺理契
经等。
二巳说下开章正释分三初演畅因缘分二敷宣宗
旨分三申明劝结分初释本论八因缘等即当序分
二释立义解释修行信心即正宗分三释劝修回向
即流通分初中分二初论师名位二初出兴时分又
二初结前徵后即以数摄而为徵诘。
二作答释成二初偈颂答中上二句答初问下二句
通后问。
二长行释二初释上半颂二初标徵二一者下列示
经文有六初中谓马鸣大士闻佛宣说欲入涅槃说
偈陈诚亦随入灭偈颂十句初三句叹佛修因悯诸
生类次三句为闻入灭众皆乱失后四句举胜况劣
欲随佛往世尊尚者有二义释一谓如来大悲满足
而为世间之所尊尚尚舍众生而往异界况我慈悲
未满足者世间于我亦不尊尚随佛而去其孰谤乎
二以尚字文连上句义属下文亦自可晓睹眼睛者
谓即安住念佛三昧观佛相海经说于佛相海随于
道者能到涅槃云圆寂摩诃萨云若未详翻译三如
是下彰眷属释颂后二句。
二举经下通妨难恐有难云何故但列能诠名字而
不略陈所诠义理故为此通谓但标举彼经题目有
以配属此论纲要言下当等者如立义分中明八总
体则引光明大觉契经释众生心则引甚深顺理契
经等。
二巳说下开章正释分三初演畅因缘分二敷宣宗
旨分三申明劝结分初释本论八因缘等即当序分
二释立义解释修行信心即正宗分三释劝修回向
即流通分初中分二初论师名位二初出兴时分又
二初结前徵后即以数摄而为徵诘。
二作答释成二初偈颂答中上二句答初问下二句
通后问。
二长行释二初释上半颂二初标徵二一者下列示
经文有六初中谓马鸣大士闻佛宣说欲入涅槃说
偈陈诚亦随入灭偈颂十句初三句叹佛修因悯诸
生类次三句为闻入灭众皆乱失后四句举胜况劣
欲随佛往世尊尚者有二义释一谓如来大悲满足
而为世间之所尊尚尚舍众生而往异界况我慈悲
未满足者世间于我亦不尊尚随佛而去其孰谤乎
二以尚字文连上句义属下文亦自可晓睹眼睛者
谓即安住念佛三昧观佛相海经说于佛相海随于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1a 页 X46-0031.png
何相审谛观察明了现前今表如来入灭法眼将亏
是故睹佛眼睛而奄化矣二中佛嘱弘法利生入位
圣人尚须承力岂况凡庸不加能自三中预记灭后
摧邪四中亦明破外立内或现同真侣或自入邪宗
逆顺显扬如来正法故五中同前守护正法即摧邪
义安立佛幢即显正义六中文二初标指中此经显
示马鸣大士在于佛会示为主伴影响发明甚深法
故二如来下引文三初广中问答中迦罗诺鸠尸摩
未见翻译两重问答即表主伴圆音广略无有障碍
初即问广答略次即问略答广二如是下如来赞劝
中言耐也耐也者耐谓能也忍也即叹马鸣于生死
中化利有情恒无休息有其堪能忍耐力故常如是
修如是行者称理修行唯如为是小游行者是其假
故普遍即大是其实故三于是下说偈钦承十二句
中初四句闻经遣滞次五句现相蒙知后三句受教
如行颂曰善哉善哉言者即叹如来赞劝言词以顺
益故称曰善哉更重言者叹之至也经听于我闻者
译者回文不尽应云我听闻于经假耶实耶自者前
所劝中勿小游行普遍游行即假实义耶即疑词谓
疑其假实何所从自既闻劝赞即得开决疑心穷尽
说之为极是故科云闻经遣滞丽本实字误写为害
今从辽本于理为正馀文可解入寂室者谓涅槃也
二是名下释下半颂准上六经所说有异今马鸣师
何所摄耶然但一身随机异说出兴前后互不相违
是故睹佛眼睛而奄化矣二中佛嘱弘法利生入位
圣人尚须承力岂况凡庸不加能自三中预记灭后
摧邪四中亦明破外立内或现同真侣或自入邪宗
逆顺显扬如来正法故五中同前守护正法即摧邪
义安立佛幢即显正义六中文二初标指中此经显
示马鸣大士在于佛会示为主伴影响发明甚深法
故二如来下引文三初广中问答中迦罗诺鸠尸摩
未见翻译两重问答即表主伴圆音广略无有障碍
初即问广答略次即问略答广二如是下如来赞劝
中言耐也耐也者耐谓能也忍也即叹马鸣于生死
中化利有情恒无休息有其堪能忍耐力故常如是
修如是行者称理修行唯如为是小游行者是其假
故普遍即大是其实故三于是下说偈钦承十二句
中初四句闻经遣滞次五句现相蒙知后三句受教
如行颂曰善哉善哉言者即叹如来赞劝言词以顺
益故称曰善哉更重言者叹之至也经听于我闻者
译者回文不尽应云我听闻于经假耶实耶自者前
所劝中勿小游行普遍游行即假实义耶即疑词谓
疑其假实何所从自既闻劝赞即得开决疑心穷尽
说之为极是故科云闻经遣滞丽本实字误写为害
今从辽本于理为正馀文可解入寂室者谓涅槃也
二是名下释下半颂准上六经所说有异今马鸣师
何所摄耶然但一身随机异说出兴前后互不相违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1b 页 X46-0031.png
起信疏中唯取摩诃摩耶经者盖与藏录马鸣本传
出兴时分正符契故机实菩萨业相难思同异一多
自在无碍又由机心所感不同或同时同处见异时
异处见同时异处见异时同处见同异时处一人顿
见等今此显明异时异处密兼其馀是故论云随机
现应无相违过问若尔何故下文引用楞伽王经显
说系属本愿力故当佛灭后出兴造作广略论耶答
灭后出兴经有四说固难取一而废于馀然则从彼
文亦是且约灭后根宜一相而说非是融通尽理之
义于今所谈理亦无爽。
二马鸣下位处名因二初开三问谓问地位生处名
因二还三答二初结颂答中上二句答初问次一句
答次问后一句答后问二散文释中初文释颂第一
句二若论下释颂第二句言住位者有二义释一谓
马鸣位居八地故云住位二谓十地各具三心谓入
住出今此马鸣正当第八地内住心故云住位三西
天下释颂第三句卢伽瞿耶未见翻译同生利益者
菩萨降灵利益畴昔同缘众故名曰同生四过去下
释颂第四句此出马鸣得名之因轮陀未详翻译马
鸣之号即从过去瑞应彰名出声增德者谓王闻鸟
音即身心适悦遂行正化亭育黎珉亦犹凤凰来仪
麒麟现迹山呼万岁河变千年皆表时君德及幽远
使之然也。
二巳说下归趣因缘二初结前生后二按文演释二
出兴时分正符契故机实菩萨业相难思同异一多
自在无碍又由机心所感不同或同时同处见异时
异处见同时异处见异时同处见同异时处一人顿
见等今此显明异时异处密兼其馀是故论云随机
现应无相违过问若尔何故下文引用楞伽王经显
说系属本愿力故当佛灭后出兴造作广略论耶答
灭后出兴经有四说固难取一而废于馀然则从彼
文亦是且约灭后根宜一相而说非是融通尽理之
义于今所谈理亦无爽。
二马鸣下位处名因二初开三问谓问地位生处名
因二还三答二初结颂答中上二句答初问次一句
答次问后一句答后问二散文释中初文释颂第一
句二若论下释颂第二句言住位者有二义释一谓
马鸣位居八地故云住位二谓十地各具三心谓入
住出今此马鸣正当第八地内住心故云住位三西
天下释颂第三句卢伽瞿耶未见翻译同生利益者
菩萨降灵利益畴昔同缘众故名曰同生四过去下
释颂第四句此出马鸣得名之因轮陀未详翻译马
鸣之号即从过去瑞应彰名出声增德者谓王闻鸟
音即身心适悦遂行正化亭育黎珉亦犹凤凰来仪
麒麟现迹山呼万岁河变千年皆表时君德及幽远
使之然也。
二巳说下归趣因缘二初结前生后二按文演释二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1c 页 X46-0031.png
初申明归趣二初二颂申归敬又二初一颂觉宝二
初唱本颂二作释文二初标分略示二初分门中初
门即能归至诚次门即所归胜德二总摄下随释二
初总摄门中初牒示次嘱文二归向门中如上牒嘱
二论师下问答广明二初寄问徵起此有二问一问
德数二问德相二作答释成二初偈颂答中初二句
举德数次四句示德相后二句会数量二长行释三
初总彰德数释颂初二句二佛果下会通数量释颂
后二句恐有问言佛德无边何止是数故今通会虽
有无量无边功德以类相从终不出此为令宜感分
际易知论师且举总相为叹三云何下别释德相二
初按文辨德二初通问答七位色心功德二云何下
别徵释六类非色功德有六初中谓离三种杂染以
成十最谓三界五蕴并及六道是果报杂染二乘外
道邪见定执亦报类故住地恶军邪林缠结是烦恼
杂染其中行支是业杂染二中即约依正二报以明
十胜十力无畏不共道品皆属意业言音具足即是
语业三十二相并属身业其能变化三界中尊具通
三业上皆正报吉祥住处即是依报于中梵音数或
有异下论中说六十八梵圆八十八妙音诸教多明
八种梵音华严中说六十种音一一音有五百分等
盖随根品所闻不同是故诸说增减有异三中则约
二相以明十业平等相应同生依止无厌五种即不
思议业相以如量智假观缘俗成利他用故具足无
初唱本颂二作释文二初标分略示二初分门中初
门即能归至诚次门即所归胜德二总摄下随释二
初总摄门中初牒示次嘱文二归向门中如上牒嘱
二论师下问答广明二初寄问徵起此有二问一问
德数二问德相二作答释成二初偈颂答中初二句
举德数次四句示德相后二句会数量二长行释三
初总彰德数释颂初二句二佛果下会通数量释颂
后二句恐有问言佛德无边何止是数故今通会虽
有无量无边功德以类相从终不出此为令宜感分
际易知论师且举总相为叹三云何下别释德相二
初按文辨德二初通问答七位色心功德二云何下
别徵释六类非色功德有六初中谓离三种杂染以
成十最谓三界五蕴并及六道是果报杂染二乘外
道邪见定执亦报类故住地恶军邪林缠结是烦恼
杂染其中行支是业杂染二中即约依正二报以明
十胜十力无畏不共道品皆属意业言音具足即是
语业三十二相并属身业其能变化三界中尊具通
三业上皆正报吉祥住处即是依报于中梵音数或
有异下论中说六十八梵圆八十八妙音诸教多明
八种梵音华严中说六十种音一一音有五百分等
盖随根品所闻不同是故诸说增减有异三中则约
二相以明十业平等相应同生依止无厌五种即不
思议业相以如量智假观缘俗成利他用故具足无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2a 页 X46-0032.png
著二种之业即智净相以如理智空观缘真成自利
用故自然无尽通达三种通前二相理量齐鉴即中
道观缘第一义成二利用故四中则约如来身心功
德眷属悉皆周遍其所遍中有处有时具人具法根
境识三廓周法界则遍于处寿命周遍不思议劫则
遍于时眷属功德该通时处慈悲遍根言说遍法證
智遍理无等普遍一切诸法皆无与等故五中四智
合则成二谓一三二种即如量智二四二种即如理
智又此四种转舍识名以立智称初即妙观察智二
即平等性智三即成所作智四即大圆镜智讲者宜
应详会说之六中无碍亦即智称谓法义词说四种
皆是所缘之境无碍即是能缘之智又复名为四无
碍解前二知法后二说法初即了达诸法自相是故
说言实相实性次即了达诸法共相故言差别谓苦
空等相生住等相词说二种义可知之解脱即是无
碍之称。
二自在下会义指广二初会通自在恐有问言自在
之言何不如上别别开释如华严经中有十自在等
故今通云皆通上故谓由自在遍上六类以诸功德
出障离缚皆自在义故不别开二色相下指陈色相
八万四千色相差别数义繁广略难具述故指如大
总持论说然如来相好亦诸说不同华严说有十莲
华藏微尘相海无量寿说阿弥陀佛八万四千光明
相好般若中说三十二相等但随见闻广略有异。
用故自然无尽通达三种通前二相理量齐鉴即中
道观缘第一义成二利用故四中则约如来身心功
德眷属悉皆周遍其所遍中有处有时具人具法根
境识三廓周法界则遍于处寿命周遍不思议劫则
遍于时眷属功德该通时处慈悲遍根言说遍法證
智遍理无等普遍一切诸法皆无与等故五中四智
合则成二谓一三二种即如量智二四二种即如理
智又此四种转舍识名以立智称初即妙观察智二
即平等性智三即成所作智四即大圆镜智讲者宜
应详会说之六中无碍亦即智称谓法义词说四种
皆是所缘之境无碍即是能缘之智又复名为四无
碍解前二知法后二说法初即了达诸法自相是故
说言实相实性次即了达诸法共相故言差别谓苦
空等相生住等相词说二种义可知之解脱即是无
碍之称。
二自在下会义指广二初会通自在恐有问言自在
之言何不如上别别开释如华严经中有十自在等
故今通云皆通上故谓由自在遍上六类以诸功德
出障离缚皆自在义故不别开二色相下指陈色相
八万四千色相差别数义繁广略难具述故指如大
总持论说然如来相好亦诸说不同华严说有十莲
华藏微尘相海无量寿说阿弥陀佛八万四千光明
相好般若中说三十二相等但随见闻广略有异。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2b 页 X46-0032.png
二巳说下一颂法僧二初结指二唱释二初唱本颂
二作释文二初标分略示二初分门二体摄下随释
二初配释二门二初体摄门亦即能归之至诚也谓
摄彼无量一切有情所有体相等皆致敬故体即依
止总名相即流转别义既摄众身难亡起尽故云生
灭流转无常又身体即蕴之实体四蕴五蕴通为体
故身相即表之假用三业四位通名相故谓屈伸俯
仰问讯称扬觉观分别名三业相流转动乱迁变不
恒名四位相欲以生灭贸易真常是以论师且言四
相剋论修敬亦具三业二总达门亦即所归之胜德
也如是众身指上所摄甚深法藏谓即教理行果四
法如实修行谓即十地诸菩萨众又以归敬觉宝法
僧前后两颂融合而明能归有三谓命体相所归有
三谓佛法僧以命归佛以体归法以相归僧有所表
故佛能任持故以命礼法作依止故以体礼僧可形
求故以相礼以三对三亦应成九由能归者胜解异
故总以三事以为能归总以三宝而为所归能敬礼
周所归德备详论所释归者契也及者达也总将三
事契达三宝匪唯归托威加抑亦冥合性德能所玄
同是真致敬二等言下申明等字言总通者近通二
门远总两颂能归所归悉皆等故等有二义一者齐
等二者平等齐则总收多法平则一体无差谓所归
胜德佛法僧异皆申敬慕离分别故名为齐等能归
妙行圣贤凡殊同成虔捣绝彼此故名为平等下论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2c 页 X46-0032.png
自指此言甚深和南则是致敬之相。
二论师下问答广明二初寄问徵起此有二问一徵
其数二问其相二作答释成二初结颂答中初句总
标答其初问次句别释答其次问后之二句会通违
妨二散文释二初释上半颂二初依此释成二初总
示二法谓下别释二初释法中法谓教法者谓由契
经轨物生解故理有二种一者义理二者真理今性
真如即当后一虚妄之假即依他性离故名真执著
之实即遍计性绝故名如二既离绝即圆成实是性
真如海谓果法者果分功德圆满具足一一称性甚
深广大故喻如海无量德藏谓行法者随应摄持无
所违故二如谓下释僧称理起行名如实行如即所
證智即能證于真实智建立僧名拣异地前非真證
故理智等下正释僧义。
二何故下通前问答三初徵释身命义别中初释命
根以同体故而为所摄广大圆满故标十方次释身
相欲以生灭流转之身而易坚固真常之体在文虽
乃显明四相于义亦即密含三业非屈伸等礼不成
故二何故下徵释身命通他中初约自他异体而徵
次约自他同体而释一味者同一平等味故一相者
同一真实相故马鸣论师虽知众生一切皆如同体
相续今既摄彼而亦不乖缘起相资异体相续颂中
等言极甚深者举此證成平等义故三何故下徵释
取他成相中初徵既知身命一切同如何须摄彼成
二论师下问答广明二初寄问徵起此有二问一徵
其数二问其相二作答释成二初结颂答中初句总
标答其初问次句别释答其次问后之二句会通违
妨二散文释二初释上半颂二初依此释成二初总
示二法谓下别释二初释法中法谓教法者谓由契
经轨物生解故理有二种一者义理二者真理今性
真如即当后一虚妄之假即依他性离故名真执著
之实即遍计性绝故名如二既离绝即圆成实是性
真如海谓果法者果分功德圆满具足一一称性甚
深广大故喻如海无量德藏谓行法者随应摄持无
所违故二如谓下释僧称理起行名如实行如即所
證智即能證于真实智建立僧名拣异地前非真證
故理智等下正释僧义。
二何故下通前问答三初徵释身命义别中初释命
根以同体故而为所摄广大圆满故标十方次释身
相欲以生灭流转之身而易坚固真常之体在文虽
乃显明四相于义亦即密含三业非屈伸等礼不成
故二何故下徵释身命通他中初约自他异体而徵
次约自他同体而释一味者同一平等味故一相者
同一真实相故马鸣论师虽知众生一切皆如同体
相续今既摄彼而亦不乖缘起相资异体相续颂中
等言极甚深者举此證成平等义故三何故下徵释
取他成相中初徵既知身命一切同如何须摄彼成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3a 页 X46-0033.png
和南相次释中由摄众生顺本愿故诸佛欢喜摄持
同体生随喜故菩萨赞叹依此修行合教理故法不
断绝。
二马鸣下释下半颂二初问答通妨三初约下地问
答中初问论主现居八地住心但应归依自地出心
及上二地颂中何必通归前亡下位诸僧次答谓由
依于同体意乐通摄自他以申致敬其所摄人通下
诸位乃至异生无不摄故以彼皆非同于论主是第
八地住位人故若不兼馀唯归胜位若尔何以涅槃
经说迦叶菩萨礼初发心此岂不敬下下位耶归敬
礼敬意趣别故归敬求彼威神加被礼敬但彰于他
不慢故于诸位通局不同二若尔下约地前问答中
初问若摄一切为能归尔何不归于地前等众次非
无下答非无所归三贤人等但以影示故不别举三
法云下约地满问答中初正问答初问谓法云地因
位穷终以何等僧而为所归次于妙下答谓法云地
因位虽满果位未登即以妙觉为所归敬佛于僧中
为上首故后若雨下转徵释初徵意云若妙觉位为
所归敬何以颂中不别举耶次答释云以下十地兼
上妙觉影略影显无所遗故。
二是故下指归颂文举颂印成今说影兼上下僧众
有多种故问能归身命既乃同一所归上下何以成
差答彼望自宗相续同故此依望别相续异故文互
出者影显示故。
同体生随喜故菩萨赞叹依此修行合教理故法不
断绝。
二马鸣下释下半颂二初问答通妨三初约下地问
答中初问论主现居八地住心但应归依自地出心
及上二地颂中何必通归前亡下位诸僧次答谓由
依于同体意乐通摄自他以申致敬其所摄人通下
诸位乃至异生无不摄故以彼皆非同于论主是第
八地住位人故若不兼馀唯归胜位若尔何以涅槃
经说迦叶菩萨礼初发心此岂不敬下下位耶归敬
礼敬意趣别故归敬求彼威神加被礼敬但彰于他
不慢故于诸位通局不同二若尔下约地前问答中
初问若摄一切为能归尔何不归于地前等众次非
无下答非无所归三贤人等但以影示故不别举三
法云下约地满问答中初正问答初问谓法云地因
位穷终以何等僧而为所归次于妙下答谓法云地
因位虽满果位未登即以妙觉为所归敬佛于僧中
为上首故后若雨下转徵释初徵意云若妙觉位为
所归敬何以颂中不别举耶次答释云以下十地兼
上妙觉影略影显无所遗故。
二是故下指归颂文举颂印成今说影兼上下僧众
有多种故问能归身命既乃同一所归上下何以成
差答彼望自宗相续同故此依望别相续异故文互
出者影显示故。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3b 页 X46-0033.png
二巳说下陈本趣二初结指马鸣大士根本意趣为
利三聚诸众生故为令三宝不断绝故二唱释二初
唱本颂二作释文二初标分总示二初分门二随释
二初断绝门中有三初标徵次列释后合本然本颂
中总有四义一者所被三聚众生二者所除四种障
缚三者所起四种净信四者所续三宝胜种今此四
门如其次第断其疑舍邪执四障二连续门中三段
如前真如法界为诸行者居体安神依止游履说名
宫殿正后二僧谓根本后得之二智位亲證疏变真
如理故皆说为住佛法僧三皆不断绝论句窄故但
云佛种亦可法是佛言僧是佛子举人摄言明父包
子但云佛种无所遗故。
二颂众下问答别明二初寄问徵起二作答释成二
初偈颂答中上二句答初问下二句答后问二长行
释二初释上半偈二初总释通缘三聚为境界者谓
于三种三聚门中取其初一为通所缘以此一门皆
在因位故云未得圆满果故。
二然三下别显三初标徵二一者下列示三初无信
巳定未定聚信前即指一切异生及外道等于诸业
果虽有泛信亦名不信皆名邪定。
二无根巳满未满聚此中三聚该收果位。
三无求巳證未證聚文并可知。
三是名下结指佛果满位虽名正定非蕴处界法门
所摄岂曰众生为论所被三贤菩萨虽未正證巳获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3c 页 X46-0033.png
生空离诸疑畏法空方便亦习现前位行难量岂名
不定是故释师评取初解。
二为欲下释下半偈中初标徵二列示三结成。
二巳说下辨释体缘二初开明体分二初开总体二
初结前标后二唱本作释二初唱本论二作释文二
初分门略显中初标示次能入下牒释能入门中所
诠理者诠谓诠显依门显理说名为诠非取声等以
为门体所入门中善为彼者彼即能入谓所入法能
与能入为所依止。
二依义广明三初总明文义中门法作业者依门起
信信彼法体其所作业但起信者冠众行故通诸位
故问于中不二摩诃衍体今既说为所信之境何故
下论言离机根答若定离根不应知有但由彼法本
自成就不为随根而施设故由是论说云离机根。
二信决下别释信根二初两番释名位中初番决定
即是胜解为信之因进即精进是信之果心则同时
所依心王以依彼因果及与心王显信自体故又由
印决胜进等用依用以显信之自体是故名为决定
进心根以生长所依为义六度万行依根而生趣入
真理不出此二次番先配行位后举喻释中信行未
立故名为初信行巳满故名为后喻中梵语未见翻
对其初一喻应同浮萍寄生之类其次一喻应同药
王松柏之类。
二信根下十义显功能二初问起二答释二初偈颂
不定是故释师评取初解。
二为欲下释下半偈中初标徵二列示三结成。
二巳说下辨释体缘二初开明体分二初开总体二
初结前标后二唱本作释二初唱本论二作释文二
初分门略显中初标示次能入下牒释能入门中所
诠理者诠谓诠显依门显理说名为诠非取声等以
为门体所入门中善为彼者彼即能入谓所入法能
与能入为所依止。
二依义广明三初总明文义中门法作业者依门起
信信彼法体其所作业但起信者冠众行故通诸位
故问于中不二摩诃衍体今既说为所信之境何故
下论言离机根答若定离根不应知有但由彼法本
自成就不为随根而施设故由是论说云离机根。
二信决下别释信根二初两番释名位中初番决定
即是胜解为信之因进即精进是信之果心则同时
所依心王以依彼因果及与心王显信自体故又由
印决胜进等用依用以显信之自体是故名为决定
进心根以生长所依为义六度万行依根而生趣入
真理不出此二次番先配行位后举喻释中信行未
立故名为初信行巳满故名为后喻中梵语未见翻
对其初一喻应同浮萍寄生之类其次一喻应同药
王松柏之类。
二信根下十义显功能二初问起二答释二初偈颂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4a 页 X46-0034.png
答中初句答义数次句答义相澄净是信之初义下
转是根之初义等言各等其馀九义。
二长行释二初信十义中初一属总用馀九是别用
总中诸论皆说心法为性如唯识云于实德能深忍
乐欲心净为性别中前三唯自利次四通他利后二
通于二利成满前总用中通治诸障后别用中如次
别治疑惑忧悔懈怠嫉妒憍慢不信悭吝散乱瞋恚
障故华严经说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超出众魔路
断除疑网出爱流灭除憍慢恭敬本等二根十义中
其前五义当三贤位下贤十住离慢见性即初二义
中贤十行生长行德即出生义上贤十向摄持功德
转转增长即当四五出离集成茂荣三义则通十地
具足等觉高胜妙觉释名位中配位但至法云地者
影兼等妙在乎十地从合说故。
三能入下指陈能所能入即十六门所入即十六法
此中略故指在下文。
二巳说下明建立二初结前生后二唱本作释二初
唱本论二作释文二初徵释其次第二初略示二此
义下广释二初承前问起二为欲下依次述释文有
五段初中有三初喻明次能化下法说后疾前下合
结二中初喻明如意珠者如意出生一切珍宝故唯
大海中有此宝珠悉能出生海中众宝而其宝体端
严方正龙王寘之最深密处一切凡夫诸龙神等悉
不得见次摩诃下法说摩诃衍法虽唯等者谓不二
转是根之初义等言各等其馀九义。
二长行释二初信十义中初一属总用馀九是别用
总中诸论皆说心法为性如唯识云于实德能深忍
乐欲心净为性别中前三唯自利次四通他利后二
通于二利成满前总用中通治诸障后别用中如次
别治疑惑忧悔懈怠嫉妒憍慢不信悭吝散乱瞋恚
障故华严经说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超出众魔路
断除疑网出爱流灭除憍慢恭敬本等二根十义中
其前五义当三贤位下贤十住离慢见性即初二义
中贤十行生长行德即出生义上贤十向摄持功德
转转增长即当四五出离集成茂荣三义则通十地
具足等觉高胜妙觉释名位中配位但至法云地者
影兼等妙在乎十地从合说故。
三能入下指陈能所能入即十六门所入即十六法
此中略故指在下文。
二巳说下明建立二初结前生后二唱本作释二初
唱本论二作释文二初徵释其次第二初略示二此
义下广释二初承前问起二为欲下依次述释文有
五段初中有三初喻明次能化下法说后疾前下合
结二中初喻明如意珠者如意出生一切珍宝故唯
大海中有此宝珠悉能出生海中众宝而其宝体端
严方正龙王寘之最深密处一切凡夫诸龙神等悉
不得见次摩诃下法说摩诃衍法虽唯等者谓不二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4b 页 X46-0034.png
法而为三十二种恒沙法门体性以是众乘通所依
故后重威下合结重威大龙谓大龙王于其宝珠及
所生宝摄藏受用得自在故利根智者即大菩萨于
其本体及诸法门领受解了离疑谤故三中初依喻
显示其如意珠寘于秘藏以千重门而为封护由却
关钥其诸龙等而得了知有是珠宝次大乘下以法
结合所依本法虽能出生恒沙法门其钝根者何由
取解由解释分别释散说方得明了虽此一论解释
分中唯诠四法下论既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其一
心法即是不二通所依体是故论说以为恒沙法门
体性复是诸论共所宗故论文自说体唯一故然其
所依亦有二种一总二别总则咸从不二法起别则
随近用为所依又前法喻义趣宽通若其本原玄理
二论所明本法唯是不二若其一心遍满等论所明
本法即是一体一心等法各随所宗为定量故四中
初依喻显示虽眼等者谓诸群龙虽则眼耳见闻妙
宝心亦了知复出舌威宣说宝德而不奔竞入于诸
门开通往向近于隔檀获如意藏而亦无由登游台
宫决约法结合诵持教义即是闻慧观察广略即是
思慧而劝加行即是修慧虽具三慧然未发起坚固
信心添于胜进方比金刚得法界藏而亦何由契證
殊胜深玄妙理余详此中法合文义恐是译者回文
不尽应云虽口语中诵持教义之尊词思心中观察
广略之深理而劝加行不起坚固信添于胜进方于
故后重威下合结重威大龙谓大龙王于其宝珠及
所生宝摄藏受用得自在故利根智者即大菩萨于
其本体及诸法门领受解了离疑谤故三中初依喻
显示其如意珠寘于秘藏以千重门而为封护由却
关钥其诸龙等而得了知有是珠宝次大乘下以法
结合所依本法虽能出生恒沙法门其钝根者何由
取解由解释分别释散说方得明了虽此一论解释
分中唯诠四法下论既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其一
心法即是不二通所依体是故论说以为恒沙法门
体性复是诸论共所宗故论文自说体唯一故然其
所依亦有二种一总二别总则咸从不二法起别则
随近用为所依又前法喻义趣宽通若其本原玄理
二论所明本法唯是不二若其一心遍满等论所明
本法即是一体一心等法各随所宗为定量故四中
初依喻显示虽眼等者谓诸群龙虽则眼耳见闻妙
宝心亦了知复出舌威宣说宝德而不奔竞入于诸
门开通往向近于隔檀获如意藏而亦无由登游台
宫决约法结合诵持教义即是闻慧观察广略即是
思慧而劝加行即是修慧虽具三慧然未发起坚固
信心添于胜进方比金刚得法界藏而亦何由契證
殊胜深玄妙理余详此中法合文义恐是译者回文
不尽应云虽口语中诵持教义之尊词思心中观察
广略之深理而劝加行不起坚固信添于胜进方于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4c 页 X46-0034.png
金刚得法界宝藏而无由契玄理故第四立修行信
心分学者于此更自思择燕本论中云勤加行丽本
作劝若对喻中出现舌威宜作劝字五中初示义广
略之法即前二分进入之门即信心分怯弱众生闻
广倦繁其心厌怠而无堪能胜进修行钝根众生闻
略难晓心生舍离不能受解如是众生若遇知识劝
请即便修因證果若不得其劝策之缘于斯行德长
久因循远离退失烦恼炎炽焚烧善根作一阐提成
无种性故后马鸣下结成。
二有何下问答不增减二初问二答二初偈颂答二
长行释中初标所摄广论嗢吒南者此云集施谓以
少文蕴集多义施及有情令易持故二今此下辨能
摄略论中二初明略能摄广次所谓下以广略对明
二巳说下判说缘根二初结前生后二唱本作释二
初八因起四分二初唱本论二作释文二初缘体行
相复二初约分明因又二初指属分门中初指属指
其八因属归四分次初一下分门。
二今当下举相随释二初标示二因缘下正释四初
初一立义因缘四初能化门中初标指次谓为下释
成中初略释总相次三十下指陈说处八种总体者
下论说有十六总体对望别故应作四句一唯总非
别初重八法二唯别非总后重八门三亦总亦别初
门后法四非总非别即不二法今文所指即当初句
二十四种分离别相者初重八门后重总别法之与
心分学者于此更自思择燕本论中云勤加行丽本
作劝若对喻中出现舌威宜作劝字五中初示义广
略之法即前二分进入之门即信心分怯弱众生闻
广倦繁其心厌怠而无堪能胜进修行钝根众生闻
略难晓心生舍离不能受解如是众生若遇知识劝
请即便修因證果若不得其劝策之缘于斯行德长
久因循远离退失烦恼炎炽焚烧善根作一阐提成
无种性故后马鸣下结成。
二有何下问答不增减二初问二答二初偈颂答二
长行释中初标所摄广论嗢吒南者此云集施谓以
少文蕴集多义施及有情令易持故二今此下辨能
摄略论中二初明略能摄广次所谓下以广略对明
二巳说下判说缘根二初结前生后二唱本作释二
初八因起四分二初唱本论二作释文二初缘体行
相复二初约分明因又二初指属分门中初指属指
其八因属归四分次初一下分门。
二今当下举相随释二初标示二因缘下正释四初
初一立义因缘四初能化门中初标指次谓为下释
成中初略释总相次三十下指陈说处八种总体者
下论说有十六总体对望别故应作四句一唯总非
别初重八法二唯别非总后重八门三亦总亦别初
门后法四非总非别即不二法今文所指即当初句
二十四种分离别相者初重八门后重总别法之与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5a 页 X46-0035.png
门各有八种共二十四种于四句中当中二句皆依
初重八法而有是故说名分离别相然前喻显如意
宝珠唯明所依不二之法今此但说能依法门三十
二者以前后文互相显故学者应悉二所化门中初
标指次谓摄下释成所化众生通缘三聚不定聚人
即是十信随一各有上中下故有三十种正定聚中
通摄四位住行向地亦各随一而有三十四位合成
百二十种三作业门标释如前分段变易粗细二苦
既皆迁灭说名无常无常乃是众苦通相故论说云
离一切苦获得根本总相乐者谓前所说三十二种
总相法中各有菩提涅槃乐故得巳不失故云究竟
四除诤门标释如前释中先述疑谤后伸除遣蓝修
梵语亦云兰若或云练若皆是梵音声啭有异此云
空寂谓由论主本居果位迹托因门权居八地蓝修
位中纯无相观恒无间故说名为空功用烦恼永不
动故说名为寂。
二次二解释因缘二初第二因缘有三初能化门标
指释成例皆仿上根本义者一心是所依之本二门
是所入之本七种邪执是所治之本二所化门中就
显偏指邪定聚人非于其中不通馀聚三作业门中
谓由前二教法开示邪正区分转其邪定入不定聚
渐修此观故成不谬由显示故正谬邪解由对治故
摧逆乱见或可二教各具二业。
二第三因缘有三初能化谓门诸菩萨发心修行趣
初重八法而有是故说名分离别相然前喻显如意
宝珠唯明所依不二之法今此但说能依法门三十
二者以前后文互相显故学者应悉二所化门中初
标指次谓摄下释成所化众生通缘三聚不定聚人
即是十信随一各有上中下故有三十种正定聚中
通摄四位住行向地亦各随一而有三十四位合成
百二十种三作业门标释如前分段变易粗细二苦
既皆迁灭说名无常无常乃是众苦通相故论说云
离一切苦获得根本总相乐者谓前所说三十二种
总相法中各有菩提涅槃乐故得巳不失故云究竟
四除诤门标释如前释中先述疑谤后伸除遣蓝修
梵语亦云兰若或云练若皆是梵音声啭有异此云
空寂谓由论主本居果位迹托因门权居八地蓝修
位中纯无相观恒无间故说名为空功用烦恼永不
动故说名为寂。
二次二解释因缘二初第二因缘有三初能化门标
指释成例皆仿上根本义者一心是所依之本二门
是所入之本七种邪执是所治之本二所化门中就
显偏指邪定聚人非于其中不通馀聚三作业门中
谓由前二教法开示邪正区分转其邪定入不定聚
渐修此观故成不谬由显示故正谬邪解由对治故
摧逆乱见或可二教各具二业。
二第三因缘有三初能化谓门诸菩萨发心修行趣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5b 页 X46-0035.png
向诸佛所證果道皆悉由此信成就等三种发心故
二所化门中上品十信即信成就发心三品十解十
行十向即三贤位解行发心三品十地即證发心前
九信心名成就者以是上品形彼中下皆名成就又
十信心未成位故许杂乱修多人同修齐成上品得
名成就三作业门中言二聚者正定聚全不定少分
超过自分者以得后位功行胜前故云超过。
三次四信心因缘四初第四因缘三初能化门信体
唯一随境有四谓信真如佛法僧故行体具五谓施
戒等未明后一故云四行对邪定聚说四信心对不
定聚说修五行未信令信巳信令修进入次第法如
是故二所化门中五心中品者虽后后下品胜前前
中品然于自分未殊胜故望能诠法不相应故论文
多就显相说故三作业门谓修八胜行满后五信心
即入三贤正定聚位。
二第五因缘三初能化门进门之终即精进门末令
礼忏等引文超间故云乃至二所化门中初心下品
宿障重故三作业门种种业障深故如海。
三第六因缘三初能化门于五行中此当后一粗细
次第法如是故止为伏结之初门观为断惑之正要
止观既成定慧双运二所化门中摄二少分谓不定
聚中摄二心下品邪定聚中唯摄二乘谓由二乘意
乐狭劣于大乘中犹如败种是故判归邪定聚摄三
作业门中谓以止观两轮通治凡小过失止治凡夫
二所化门中上品十信即信成就发心三品十解十
行十向即三贤位解行发心三品十地即證发心前
九信心名成就者以是上品形彼中下皆名成就又
十信心未成位故许杂乱修多人同修齐成上品得
名成就三作业门中言二聚者正定聚全不定少分
超过自分者以得后位功行胜前故云超过。
三次四信心因缘四初第四因缘三初能化门信体
唯一随境有四谓信真如佛法僧故行体具五谓施
戒等未明后一故云四行对邪定聚说四信心对不
定聚说修五行未信令信巳信令修进入次第法如
是故二所化门中五心中品者虽后后下品胜前前
中品然于自分未殊胜故望能诠法不相应故论文
多就显相说故三作业门谓修八胜行满后五信心
即入三贤正定聚位。
二第五因缘三初能化门进门之终即精进门末令
礼忏等引文超间故云乃至二所化门中初心下品
宿障重故三作业门种种业障深故如海。
三第六因缘三初能化门于五行中此当后一粗细
次第法如是故止为伏结之初门观为断惑之正要
止观既成定慧双运二所化门中摄二少分谓不定
聚中摄二心下品邪定聚中唯摄二乘谓由二乘意
乐狭劣于大乘中犹如败种是故判归邪定聚摄三
作业门中谓以止观两轮通治凡小过失止治凡夫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5c 页 X46-0035.png
著有二乘怯弱观治二乘狭劣凡夫情慢论文合示
故总相说。
四第七因缘三初能化门中文亦超间欲求正信其
心怯弱等二所化门中亦即不定聚中少分前四心
中以其怯退故是下品三作业门中胜缘力者谓观
佛等。
四后一劝修因缘三初能化门二所化门中就显别
指唯邪定聚若据通论亦兼馀类三作业门中谓示
损益令修离故。
二一切下依因遣滞二初分因合显二初问起谓立
义一分尽摄诸教初一因缘尽摄三聚何必更开三
分别释立七因缘而散说耶二为欲下答释利钝等
者谓立义一分初一因缘被利根故是广是总其馀
三分七种因缘被钝根故是略是别。
二何故下处品别明二初徵释处异二初问答二乘
中初问何故等者谓于前明一二六八四因缘处重
叠取故以之为问次为欲下答谓由二乘妄耽寂灭
性少慈悲比馀生类发心极难大士深慈重加劝
故。
二何故下问答异生中初问何故等者谓邪定异生
唯一二八三因缘处而显示故以之为问次为欲下
答谓以异生形对二乘过失轻故由彼二乘耽著小
教发起大心尤为难故其犹素丝易染成色变朱作
绿极切难故。
故总相说。
四第七因缘三初能化门中文亦超间欲求正信其
心怯弱等二所化门中亦即不定聚中少分前四心
中以其怯退故是下品三作业门中胜缘力者谓观
佛等。
四后一劝修因缘三初能化门二所化门中就显别
指唯邪定聚若据通论亦兼馀类三作业门中谓示
损益令修离故。
二一切下依因遣滞二初分因合显二初问起谓立
义一分尽摄诸教初一因缘尽摄三聚何必更开三
分别释立七因缘而散说耶二为欲下答释利钝等
者谓立义一分初一因缘被利根故是广是总其馀
三分七种因缘被钝根故是略是别。
二何故下处品别明二初徵释处异二初问答二乘
中初问何故等者谓于前明一二六八四因缘处重
叠取故以之为问次为欲下答谓由二乘妄耽寂灭
性少慈悲比馀生类发心极难大士深慈重加劝
故。
二何故下问答异生中初问何故等者谓邪定异生
唯一二八三因缘处而显示故以之为问次为欲下
答谓以异生形对二乘过失轻故由彼二乘耽著小
教发起大心尤为难故其犹素丝易染成色变朱作
绿极切难故。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6a 页 X46-0036.png
二何故下问答品别二初徵释不定聚中初问不定
人者即是十信别取三品者谓三上四中五与六七
皆属下品次为欲下答为显不定尚有暗钝未成信
根发心难故别开三品二何故下问答正定聚中初
问正定聚中何不同前亦开三品但合明耶次为欲
下答为显入位分见法身动不逾矩寡尤寡悔胜前
十信所以合明。
二有何下缘数次第二初开二问二还二答二初偈
颂答中上半答初问下半答后问。
二长行释二初释数量释颂上半以一摄十故云总
摄由一具十故说云等二因缘下明次第释颂下半
因缘等者上明五分巳辨能诠今八因缘唯论行法
初一因缘是总相故统收三聚皆为所被第二因缘
正为邪定治阐提障令趣十信谓由十信深信真如
三宝净德能正对治阐提谤法不信障故第三因缘
具收五位如其次第治障入位十信位中虽无谤毁
犹带我人自谓堪任馀非善巧十住位中正念真如
无我法理能正对治著我障故但由初起生空观智
犹畏生死长时苦蕴十行位中生空自在离诸怖畏
能正对治畏苦障故虽离怖畏然于长劫严因接物
或起厌舍十向位中大悲利物离彼舍心能正对治
舍离障故从此进入欢喜地等能正对治异生性等
十种障故又地前菩萨由为断除四种障故则能成
就四位四行四因四报一由断阐提不信障故入十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6b 页 X46-0036.png
信位成信乐大乘行为净德因感铁轮王报二由断
外道著我障故入十住位成般若行为我德因感铜
轮王报三由断声闻畏苦障故入十行位成破虚空
器三昧行为乐德因感银轮王报四由断独觉舍有
情障故入十向位成大悲行为常德因感金轮王报
此复断除异生性等十种障故得入十地唯感金轮
胜劣异故馀五因缘盖为邪定及不定聚重别取
故。
二巳说下四根须二教二初结前生后二唱本作释
二初唱本论二作释文二初科分二随释二初难问
门二初牒指二谓光下释成中士即指马鸣论师以
望上位故称为中此中难意既无加显应涉希求如
何决定尊崇信奉由难尽了重造理致所以诘问。
二决疑门二初正解此门二初根缘有异二初牒指
二释成中初明教理平等次然而下明根行差别后
谓或下明兴论因由伽陀修黎毗罗此云广略经遮
陀尸修黎毗罗此云广略论初则依经即能取解次
则依论方得开通为此类根故须造论。
二复次下时分不同二初佛住世中初标示能化所
化二俱胜故则不须论次八万下释成二初正释中
初明能化具乎通别二种三业敷演异类者佛一圆
音随类普应故次或有下明所化中有四类根一根
总观十业十胜而得解者三根别缘三业而解所谓
见色聆音观意或有根宜观察二业而得解者谓观
外道著我障故入十住位成般若行为我德因感铜
轮王报三由断声闻畏苦障故入十行位成破虚空
器三昧行为乐德因感银轮王报四由断独觉舍有
情障故入十向位成大悲行为常德因感金轮王报
此复断除异生性等十种障故得入十地唯感金轮
胜劣异故馀五因缘盖为邪定及不定聚重别取
故。
二巳说下四根须二教二初结前生后二唱本作释
二初唱本论二作释文二初科分二随释二初难问
门二初牒指二谓光下释成中士即指马鸣论师以
望上位故称为中此中难意既无加显应涉希求如
何决定尊崇信奉由难尽了重造理致所以诘问。
二决疑门二初正解此门二初根缘有异二初牒指
二释成中初明教理平等次然而下明根行差别后
谓或下明兴论因由伽陀修黎毗罗此云广略经遮
陀尸修黎毗罗此云广略论初则依经即能取解次
则依论方得开通为此类根故须造论。
二复次下时分不同二初佛住世中初标示能化所
化二俱胜故则不须论次八万下释成二初正释中
初明能化具乎通别二种三业敷演异类者佛一圆
音随类普应故次或有下明所化中有四类根一根
总观十业十胜而得解者三根别缘三业而解所谓
见色聆音观意或有根宜观察二业而得解者谓观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6c 页 X46-0036.png
身语身意语意圣智巧便影略显示后如是下结成
主伴俱胜何假论为二佛灭后中初标示能化所化
二俱微劣经论广略机根有殊次云何下徵列谓摄
三乘之机以辨四种之根有力无力各通广略后如
是下结配初二经众后二论众忧婆萨提那此云论
议谓佛灭后无力二根得论方解故须造论。
二何故下会通馀妨二初徵释根缘中初徵前因缘
门具收三聚今根性门唯被无力则以宽狭不同为
问次为欲下释梵语僧那此云誓愿谓前门中就其
论主誓愿意乐广大弘深故无边际今此门中依彼
根宜受道闻法实行善因故有分际则以愿广根狭
而答。
二以何下问答广略二初问起谓经及论各通广略
故曰两重。
二答释二初偈颂答中上半正答前问下半因指说
处二长行释二初释颂指经二尔时下引文示相二
初述昔缘二初师资缘会中初佛自说本生因缘次
于时下说马鸣本事因缘中初投诚悔过次投身下
说偈陈情以头灒地谓以其头画地成文故偈中初
八句述过去行慈由瞋招苦次六句明未来作伴随
师诵经后二句示悔巳过𠎝以伸愿恳后说是下要
期剋遂。
二尔时下广略愿兴中初标示启愿次我若下正陈
所欲中初陈本师愿次陈弟子愿然则马鸣菩萨所
主伴俱胜何假论为二佛灭后中初标示能化所化
二俱微劣经论广略机根有殊次云何下徵列谓摄
三乘之机以辨四种之根有力无力各通广略后如
是下结配初二经众后二论众忧婆萨提那此云论
议谓佛灭后无力二根得论方解故须造论。
二何故下会通馀妨二初徵释根缘中初徵前因缘
门具收三聚今根性门唯被无力则以宽狭不同为
问次为欲下释梵语僧那此云誓愿谓前门中就其
论主誓愿意乐广大弘深故无边际今此门中依彼
根宜受道闻法实行善因故有分际则以愿广根狭
而答。
二以何下问答广略二初问起谓经及论各通广略
故曰两重。
二答释二初偈颂答中上半正答前问下半因指说
处二长行释二初释颂指经二尔时下引文示相二
初述昔缘二初师资缘会中初佛自说本生因缘次
于时下说马鸣本事因缘中初投诚悔过次投身下
说偈陈情以头灒地谓以其头画地成文故偈中初
八句述过去行慈由瞋招苦次六句明未来作伴随
师诵经后二句示悔巳过𠎝以伸愿恳后说是下要
期剋遂。
二尔时下广略愿兴中初标示启愿次我若下正陈
所欲中初陈本师愿次陈弟子愿然则马鸣菩萨所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7a 页 X46-0037.png
造诸论望佛在世亦有同时今此但云佛灭后者依
一类根多分说故。
二以此下陈今世。
第二敷宣宗旨分三初立义分二初结前生后二立
义下正辨此门二初悬明法数二初问起二答释二
初偈颂答中初句答初问后三句答次问。
二长行释二初标示名数释颂初句二云何下徵释
行相二初总徵释二何故下别徵释二初所入法中
初徵次根本下释此有二意一谓根本摩诃衍中开
八种者即是初重八所入法一心法界三大义中各
开二者即是后重八所入法初后两重共成十六二
谓根本摩诃衍中开八种者即是双标初后两重所
入本法由对能入门皆名根本故一心法界三大义
中各开二者即是双释谓依一心开成初重二所入
法即一体一心摩诃衍三自一心摩诃衍复开后重
二所入法即一体摩诃衍三自摩诃衍一心法界开
成四故三大义中亦各开四故成十六所入本法。
二何故下能入门中初徵次一心下释一心法界及
三大义各二种者即是初重八能入门或各开二种
者或犹复也谓于一心及三大义复开后重八能入
门此则唯依四法双开初后两重八种门故谓依一
心开成初重二能入门即一体一心门三自一心门
复开后重二能入门即一体门三自门一心法界开
成四故三大义中亦各开四故成十六能入别门于
一类根多分说故。
二以此下陈今世。
第二敷宣宗旨分三初立义分二初结前生后二立
义下正辨此门二初悬明法数二初问起二答释二
初偈颂答中初句答初问后三句答次问。
二长行释二初标示名数释颂初句二云何下徵释
行相二初总徵释二何故下别徵释二初所入法中
初徵次根本下释此有二意一谓根本摩诃衍中开
八种者即是初重八所入法一心法界三大义中各
开二者即是后重八所入法初后两重共成十六二
谓根本摩诃衍中开八种者即是双标初后两重所
入本法由对能入门皆名根本故一心法界三大义
中各开二者即是双释谓依一心开成初重二所入
法即一体一心摩诃衍三自一心摩诃衍复开后重
二所入法即一体摩诃衍三自摩诃衍一心法界开
成四故三大义中亦各开四故成十六所入本法。
二何故下能入门中初徵次一心下释一心法界及
三大义各二种者即是初重八能入门或各开二种
者或犹复也谓于一心及三大义复开后重八能入
门此则唯依四法双开初后两重八种门故谓依一
心开成初重二能入门即一体一心门三自一心门
复开后重二能入门即一体门三自门一心法界开
成四故三大义中亦各开四故成十六能入别门于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7b 页 X46-0037.png
中不二摩诃衍法以是众乘通所依故非法非义亦
法亦义非所入非能入亦所入亦能入融通自在无
定局故。
二巳说下唱释本文三初结指二唱本马鸣菩萨宗
摄百亿契经实义以成宝𠕋立义一分具足安立三
十三种摩诃衍法花文作释备陈本数录之为图贻
诸来学。
法亦义非所入非能入亦所入亦能入融通自在无
定局故。
二巳说下唱释本文三初结指二唱本马鸣菩萨宗
摄百亿契经实义以成宝𠕋立义一分具足安立三
十三种摩诃衍法花文作释备陈本数录之为图贻
诸来学。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7c 页 X46-0037.pn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8a 页 X46-0038.pn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9a 页 X46-0039.pn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0a 页 X46-0040.pn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1a 页 X46-0041.png
所出图目庶知梗槩更重述释有其二门初依现文
后伸异义初中有三门一者所入根本总体门二者
能依趣入别相门三者通达轨则不动门初二种门
有其两重图中虽巳标具今复委悉指陈一初重门
法摩诃衍者总者即是初重所入根本八法虽此总
言通于两处由后重法下文别说是故此唱且属初
法法为所入门即能入法为体性门即义用以用随
体更不别明说有等下四句论文不唯作后重标举
抑亦为初重释成盖亦望上及下临故释师于是不
偏指属二后重门法二初一心法后三大义初中有
三门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即是第一本法所依决定
门二种本法决定依于众生心故是心乃至出世间
法即是第二根本摄末分际门根本一心总摄枝末
二门法故依于乃至自体相用故即是第三建立二
种摩诃衍门依众生心建立显示真如生灭二种门
故复由二门显示趣入二种本法摩诃衍故后三大
义中所言义者则有三种等亦如前法各具三门举
后摄前伹影后一建立二种摩诃衍门言体大者总
标所入二种本法谓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
摩诃衍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摩诃衍谓一
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者总标能入二种别门所
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此具显示二门二法四种法
相如是相大用大门中亦各具四例前体大说相可
知问此立义分备标本数三十三法于中何故不说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1b 页 X46-0041.png
不二摩诃衍耶答如上所陈三十二种则是总别门
法形对差别显示不二大乘离于观待绝诸差别以
为诸法通所依故既明能依即巳影示由能所依不
相离故问以本影末以亲影疏于理可尔其不二法
众乘本体诸教通宗一切行人之所归趣何不分明
开示反以影略显彰答论不云乎是法极妙甚深独
尊离机根故离教说故三通达门文明不释上依现
文竟。
后伸异义中二初述释后会通初中二初建立法门
而为宗本后通达因果以彰甚深初中三初标举二
徵列三释成初中摩诃衍者总者谓总标举摩诃衍
者是三十三法总名故总有二义一者名总摩诃衍
名周遍该通三十三法无所遗故二者体总谓即两
重所入本法对能入门是总体故然亦不遮名总之
义说有二种即别标举谓将当建立法门名字以为
宗本故先牒属标举其数二徵列中云何为二者承
上标举而徵诘也一者法下依前问起而列示也谓
由八种依法开故二十四种依义开故三释成中初
一心法后三大义各有三门初一心中所言法者谓
众生心即是第一本法所依此即建立不二大乘以
是众乘通所依故虽然此法体绝对待性离言思非
所建立既其遍通总别法义是故于此巧便现示论
说以为众生心耳是心则摄一切等者即是第二根
本摄末然此文中不唯显示摄法分际抑亦出其为
法形对差别显示不二大乘离于观待绝诸差别以
为诸法通所依故既明能依即巳影示由能所依不
相离故问以本影末以亲影疏于理可尔其不二法
众乘本体诸教通宗一切行人之所归趣何不分明
开示反以影略显彰答论不云乎是法极妙甚深独
尊离机根故离教说故三通达门文明不释上依现
文竟。
后伸异义中二初述释后会通初中二初建立法门
而为宗本后通达因果以彰甚深初中三初标举二
徵列三释成初中摩诃衍者总者谓总标举摩诃衍
者是三十三法总名故总有二义一者名总摩诃衍
名周遍该通三十三法无所遗故二者体总谓即两
重所入本法对能入门是总体故然亦不遮名总之
义说有二种即别标举谓将当建立法门名字以为
宗本故先牒属标举其数二徵列中云何为二者承
上标举而徵诘也一者法下依前问起而列示也谓
由八种依法开故二十四种依义开故三释成中初
一心法后三大义各有三门初一心中所言法者谓
众生心即是第一本法所依此即建立不二大乘以
是众乘通所依故虽然此法体绝对待性离言思非
所建立既其遍通总别法义是故于此巧便现示论
说以为众生心耳是心则摄一切等者即是第二根
本摄末然此文中不唯显示摄法分际抑亦出其为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1c 页 X46-0041.png
依所由谓由能摄真妄诸法是故与彼为通所依依
于此心显示等者即是第三建立门法于中有二初
标立后徵释前中谓依次前众生心体而为安立能
依八种法大乘故何以故下后徵释中初徵问何以
故者即请问辞谓由何义依于此心句中具四种门
显示摩诃衍句中具四种法后是心下答释是心真
如相则示摩诃衍体故者谓即双立初后两重二种
别门二种本法所谓初重一体一心门之与法后重
一体门之与法取意安立故成两重以摩迦罗论所
摄故故说此文通立四种若尔何故但说则示摩诃
衍体不言心耶谓依大觉契经所说唯彰一体即举
一体影一心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
相用故者谓即双立初后两重二种别门二种本法
所谓初重三自一心门之与法后重三自门之与法
取意安立故成两重以摩迦罗论所摄故故说此文
通立四重若尔何故但说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不
言心耶谓依大觉契经所说唯彰三自即举三自影
一心故后三大中各略初二唯立后一建立门法一
者体大者谓即双立初后两重四种本法初重有二
谓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寂静
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后重亦二谓
于初重二种去其体大二字即是后重二种本法名
字者焉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者谓即双立
初后两重四种别门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但易
于此心显示等者即是第三建立门法于中有二初
标立后徵释前中谓依次前众生心体而为安立能
依八种法大乘故何以故下后徵释中初徵问何以
故者即请问辞谓由何义依于此心句中具四种门
显示摩诃衍句中具四种法后是心下答释是心真
如相则示摩诃衍体故者谓即双立初后两重二种
别门二种本法所谓初重一体一心门之与法后重
一体门之与法取意安立故成两重以摩迦罗论所
摄故故说此文通立四种若尔何故但说则示摩诃
衍体不言心耶谓依大觉契经所说唯彰一体即举
一体影一心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
相用故者谓即双立初后两重二种别门二种本法
所谓初重三自一心门之与法后重三自门之与法
取意安立故成两重以摩迦罗论所摄故故说此文
通立四重若尔何故但说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不
言心耶谓依大觉契经所说唯彰三自即举三自影
一心故后三大中各略初二唯立后一建立门法一
者体大者谓即双立初后两重四种本法初重有二
谓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寂静
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后重亦二谓
于初重二种去其体大二字即是后重二种本法名
字者焉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者谓即双立
初后两重四种别门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但易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2a 页 X46-0042.png
摩诃衍字而为门焉取意安立故成两重以摩迦罗
论所摄故故说此文通立四种问体大之言既属本
法即能入门缺于体大其一切法真如等言不言体
大唯应诠示后重之门云何亦立为初重问答但求
旨趣周备何责名言异同必若同者如所入法但言
体大何以得名摩诃衍耶彼既许尔此何不然彼此
异因不可得故问彼以体大为本法者名言无缺今
初重门欲将何文名为体大答法者用之性门者性
之用如是性用皆名体大由一切法真如等言义含
通别通为依止即名体大别彰胜用名法名如是故
一切法等之文便名体大不尔此文欲何所摄今初
重之门通别双具故言体大后重之门唯彰别用伹
言诸法及真如等又即体大通于门法两处用之亦
无所缺如是相大用大例前体大说相可知通达因
果不烦别释。
后会通者恐有问言释师以谓摩诃衍者总一句中
即具初重十六法相所言法下方开后重十六法相
窃观后义标释各具三十三法通将上下论文建立
两重门法得非固违圣所说耶答曰佛说不得诸法
正性是则皆为名言所覆何不忘诠会旨趣辄欲反
义封文且如初重门法名字全用后重文句安立岂
得初重唯标无释后重唯释无标者耶应知释师欲
令初后义不杂故预取下文别说意趣于总标中率
先现示然亦不遮于下文处具含两重总别法体以
论所摄故故说此文通立四种问体大之言既属本
法即能入门缺于体大其一切法真如等言不言体
大唯应诠示后重之门云何亦立为初重问答但求
旨趣周备何责名言异同必若同者如所入法但言
体大何以得名摩诃衍耶彼既许尔此何不然彼此
异因不可得故问彼以体大为本法者名言无缺今
初重门欲将何文名为体大答法者用之性门者性
之用如是性用皆名体大由一切法真如等言义含
通别通为依止即名体大别彰胜用名法名如是故
一切法等之文便名体大不尔此文欲何所摄今初
重之门通别双具故言体大后重之门唯彰别用伹
言诸法及真如等又即体大通于门法两处用之亦
无所缺如是相大用大例前体大说相可知通达因
果不烦别释。
后会通者恐有问言释师以谓摩诃衍者总一句中
即具初重十六法相所言法下方开后重十六法相
窃观后义标释各具三十三法通将上下论文建立
两重门法得非固违圣所说耶答曰佛说不得诸法
正性是则皆为名言所覆何不忘诠会旨趣辄欲反
义封文且如初重门法名字全用后重文句安立岂
得初重唯标无释后重唯释无标者耶应知释师欲
令初后义不杂故预取下文别说意趣于总标中率
先现示然亦不遮于下文处具含两重总别法体以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2b 页 X46-0042.png
是会通宛然符顺宜依智转无以情求文义二途率
皆圣意。
三作释二初分门标指中初分门次初二下标指今
论科节实异常途若此之文即从义判谓以两重所
入总体判入初门复以两重能入别相判入次门欲
使详明故令思审。
二摩诃下牒文消释三初所入根本总体门二能依
趣入别相门三通达轨则不动门初二种门论文分
三初开示两重二申通诸难三总结二门初中二初
初重十六二后重十六初重中二初显示法门三初
标门释相又三初正明所入法二因彰能入门三引
教成前义初中复三初牒指牒前本论指属门名二
则是下标徵三一者下列示一体一心摩诃衍者所
依名体中实名心二俱无差皆说云一以此为门方
能趣入摩诃衍法若尔能入是体是心其摩诃衍是
何法耶谓由能入是其义用其所入法是其体性以
用显体巧便开示令诸众生依之趣入然其义用既
名体心即此体心便为本法由性深隐难可了知总
相名为摩诃衍法如识了别为其功用复以了别为
其自性如释初一馀七准知总收八种而为三对谓
即法义门法真俗初二名法后六名义一体一心等
皆属门摩诃衍字悉皆属法一体一心出世胜义三
自一心世间世俗其后六义准前各二但与法中前
后为异法中先真后俗义中先俗后真以表真俗非
皆圣意。
三作释二初分门标指中初分门次初二下标指今
论科节实异常途若此之文即从义判谓以两重所
入总体判入初门复以两重能入别相判入次门欲
使详明故令思审。
二摩诃下牒文消释三初所入根本总体门二能依
趣入别相门三通达轨则不动门初二种门论文分
三初开示两重二申通诸难三总结二门初中二初
初重十六二后重十六初重中二初显示法门三初
标门释相又三初正明所入法二因彰能入门三引
教成前义初中复三初牒指牒前本论指属门名二
则是下标徵三一者下列示一体一心摩诃衍者所
依名体中实名心二俱无差皆说云一以此为门方
能趣入摩诃衍法若尔能入是体是心其摩诃衍是
何法耶谓由能入是其义用其所入法是其体性以
用显体巧便开示令诸众生依之趣入然其义用既
名体心即此体心便为本法由性深隐难可了知总
相名为摩诃衍法如识了别为其功用复以了别为
其自性如释初一馀七准知总收八种而为三对谓
即法义门法真俗初二名法后六名义一体一心等
皆属门摩诃衍字悉皆属法一体一心出世胜义三
自一心世间世俗其后六义准前各二但与法中前
后为异法中先真后俗义中先俗后真以表真俗非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2c 页 X46-0042.png
定异故。
二如是下因彰能入门中有法喻合显示八法从门
立名因前所入以彰能入为成初重十六种故轮王
有四种谓金银铜铁谓如轮王随轮立号摩诃衍法
随门立称义亦如是故取为喻。
三大觉下引教成前义二初引经文趣入彰其为门
作用身法即是本法异名谓摩诃衍或名身法然前
二法不置心言名参后重经文略故以一影一而显
示故以兹八法引对本论一心三大文异义同于中
相大名显了者功德之相显现明了故出生作业功
能自在故说用大名为无碍二马鸣下成前义二初
论摄经文显示本论安立意趣依摄光明大觉经故
二此中下总通初后谓两重所入俱名总体故指总
言贯通上下临犹至也。
二大总下显论该摄显示略论该摄广文以一具十
无所遗故。
三由何下立法因由所入法体本无差别能入义用
有尔所数体随用显故亦成八。
二能入下徵释同异二初徵起二答释二初结颂答
中上三句正答前问下一句因通违妨二散文释中
初释颂正答中初显平等谓其能所用体果因非别
异故分量同故次所以下出因由后若尔下释颂通
妨谓若能所遍满平等无差别尔则应本末总别浑
洞成杂乱耶然其本末终不杂乱及其总别初后非
二如是下因彰能入门中有法喻合显示八法从门
立名因前所入以彰能入为成初重十六种故轮王
有四种谓金银铜铁谓如轮王随轮立号摩诃衍法
随门立称义亦如是故取为喻。
三大觉下引教成前义二初引经文趣入彰其为门
作用身法即是本法异名谓摩诃衍或名身法然前
二法不置心言名参后重经文略故以一影一而显
示故以兹八法引对本论一心三大文异义同于中
相大名显了者功德之相显现明了故出生作业功
能自在故说用大名为无碍二马鸣下成前义二初
论摄经文显示本论安立意趣依摄光明大觉经故
二此中下总通初后谓两重所入俱名总体故指总
言贯通上下临犹至也。
二大总下显论该摄显示略论该摄广文以一具十
无所遗故。
三由何下立法因由所入法体本无差别能入义用
有尔所数体随用显故亦成八。
二能入下徵释同异二初徵起二答释二初结颂答
中上三句正答前问下一句因通违妨二散文释中
初释颂正答中初显平等谓其能所用体果因非别
异故分量同故次所以下出因由后若尔下释颂通
妨谓若能所遍满平等无差别尔则应本末总别浑
洞成杂乱耶然其本末终不杂乱及其总别初后非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3a 页 X46-0043.png
无然犹如是评议辞也谓如是本末及与总别各各
别别以因用遍满平等无差摄诸法尽不滥果体果
体遍满平等无差摄诸法尽不参因用故皆悉等下
即拣滥也谓泛言平等谓即一法故称平等今言平
等谓各各别别皆悉等量说名平等不同一法故称
平等。
二巳说下后重十六二初结指标分言四称者一心
三大四名称中丽本云称辽本作种易称为种其言
似滥。
二所言下牒释法义二初法中三初本法所依决定
门二初牒属标徵谓牒本属门标颂徵起二颂散答
释二初偈颂答二长行释三初释颂中初释上二句
圣绝结业故立众名颂言四衍即四乘也凡领痴缘
故标生目次是一下释下二句中初明心周遍一法
界心遍彼八处不可分析令其体别不离散令其相
异故说唯是一体一相次以四下显义该通谓由一
心广大圆满故能摄尽凡圣众生众生之心从人立
号故众生即心人法不二故二顺理下引经诸异生
言具通四种无所不通通犹容也即广容义无所不
至至犹遍也即普遍义无所不当谓上容遍义相当
故三今摄下合结中初合归本论以此二字摄彼十
门由摩迦罗论所摄故次巳说下结说此门。
二根本摄末分际门二初牒属徵起二颂散答释二
初偈颂答二长行释三初释颂一法界心则是二门
别别以因用遍满平等无差摄诸法尽不滥果体果
体遍满平等无差摄诸法尽不参因用故皆悉等下
即拣滥也谓泛言平等谓即一法故称平等今言平
等谓各各别别皆悉等量说名平等不同一法故称
平等。
二巳说下后重十六二初结指标分言四称者一心
三大四名称中丽本云称辽本作种易称为种其言
似滥。
二所言下牒释法义二初法中三初本法所依决定
门二初牒属标徵谓牒本属门标颂徵起二颂散答
释二初偈颂答二长行释三初释颂中初释上二句
圣绝结业故立众名颂言四衍即四乘也凡领痴缘
故标生目次是一下释下二句中初明心周遍一法
界心遍彼八处不可分析令其体别不离散令其相
异故说唯是一体一相次以四下显义该通谓由一
心广大圆满故能摄尽凡圣众生众生之心从人立
号故众生即心人法不二故二顺理下引经诸异生
言具通四种无所不通通犹容也即广容义无所不
至至犹遍也即普遍义无所不当谓上容遍义相当
故三今摄下合结中初合归本论以此二字摄彼十
门由摩迦罗论所摄故次巳说下结说此门。
二根本摄末分际门二初牒属徵起二颂散答释二
初偈颂答二长行释三初释颂一法界心则是二门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3b 页 X46-0043.png
所入本法由此所入二种一心是其根本故能总摄
枝末二门依之以显诸法界性故云皆作法界名法
又一法界心即是不二摩诃衍法由前二法利根所
了不分一体三自差别即名不二谓于诸法中不生
二解故以此不二为根本故能摄枝末二门二法是
故名为根本摄末由门义显但彰摄门不妨于中影
兼法故。
二自体下引经广大神王以喻一心能摄世出世间
法故此文有二初明所摄诸法中初摄世间即生灭
门本末无明粗细染心诸无为法名净白品次摄出
世即真如门离杂染故名清净法离障碍故名无碍
法离结缚故名解脱法相本尽故名绝离法性本显
故名满足法无动乱故名寂静法如是二门一切诸
法皆是所摄之枝末故次而广下显能摄一心不随
所摄成二相故非世间法非出世法。
三今摄下合结。
三依于下建立二种摩诃衍门三初牒属徵起二举
本答释三初举初总标二初偈颂答二长行释三初
配文徵列中初指配论文次徵列门法然心真如及
心生灭义用宽通能具该摄一体三自二种一心应
通两重为门之用由于总句巳显初重故但说为后
重之门即分初重能入之门成此后重门法二种一
体三自则是其门二种一心则为其法根宜劣故所
得浅近由此应知体自唯门一心通法是故应作四
枝末二门依之以显诸法界性故云皆作法界名法
又一法界心即是不二摩诃衍法由前二法利根所
了不分一体三自差别即名不二谓于诸法中不生
二解故以此不二为根本故能摄枝末二门二法是
故名为根本摄末由门义显但彰摄门不妨于中影
兼法故。
二自体下引经广大神王以喻一心能摄世出世间
法故此文有二初明所摄诸法中初摄世间即生灭
门本末无明粗细染心诸无为法名净白品次摄出
世即真如门离杂染故名清净法离障碍故名无碍
法离结缚故名解脱法相本尽故名绝离法性本显
故名满足法无动乱故名寂静法如是二门一切诸
法皆是所摄之枝末故次而广下显能摄一心不随
所摄成二相故非世间法非出世法。
三今摄下合结。
三依于下建立二种摩诃衍门三初牒属徵起二举
本答释三初举初总标二初偈颂答二长行释三初
配文徵列中初指配论文次徵列门法然心真如及
心生灭义用宽通能具该摄一体三自二种一心应
通两重为门之用由于总句巳显初重故但说为后
重之门即分初重能入之门成此后重门法二种一
体三自则是其门二种一心则为其法根宜劣故所
得浅近由此应知体自唯门一心通法是故应作四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3c 页 X46-0043.png
句料拣一唯门非法一体三自二唯法非门初重本
法三亦门亦法谓即一心望初作门望后作法四非
法非门谓即不二摩诃衍法三大义中初后两重四
句分别准此知之二如是下得名所以谓不唯依自
彰名亦复从门立号义既不定故置或言三自唯属
自相本觉与次三大慎勿相滥三由能下立法因由
二何以下举后别释二初问辞谓蹑上文而致此问
初句具门后句具法有何所以如是建立二答曰下
答释中初答真如门法谓一法界心具于约体绝相
义故作真如门依斯则示一体本法次答生灭门法
谓一法界心具于随缘起灭义故作生灭门依斯能
示三自本法其心通二总别如前。
三由此下结成上义随句别明故云各具由前总句
巳显初重故此但云二门二法。
三大觉下引文归论二初引经證成中初叹所入法
次示能入门法中自然即自用义谓由业用自在无
碍任运而转故名自然对上一体伹云相用影显示
故或即自相贯通三自谓即体相相相用相又由自
相觉心殊胜故曰自然二今摄下归论指结中初归
本论谓摄经文归论说故次指广文大总地中开八
种者彼兼初后故开八门此唯后重故但四种后结
此门此一称法具有三门下解释分唯释后一何以
前二不别释耶谓由此论散说门中正所开示四法
相故以后影前义准知故又由三中前二种门是其
法三亦门亦法谓即一心望初作门望后作法四非
法非门谓即不二摩诃衍法三大义中初后两重四
句分别准此知之二如是下得名所以谓不唯依自
彰名亦复从门立号义既不定故置或言三自唯属
自相本觉与次三大慎勿相滥三由能下立法因由
二何以下举后别释二初问辞谓蹑上文而致此问
初句具门后句具法有何所以如是建立二答曰下
答释中初答真如门法谓一法界心具于约体绝相
义故作真如门依斯则示一体本法次答生灭门法
谓一法界心具于随缘起灭义故作生灭门依斯能
示三自本法其心通二总别如前。
三由此下结成上义随句别明故云各具由前总句
巳显初重故此但云二门二法。
三大觉下引文归论二初引经證成中初叹所入法
次示能入门法中自然即自用义谓由业用自在无
碍任运而转故名自然对上一体伹云相用影显示
故或即自相贯通三自谓即体相相相用相又由自
相觉心殊胜故曰自然二今摄下归论指结中初归
本论谓摄经文归论说故次指广文大总地中开八
种者彼兼初后故开八门此唯后重故但四种后结
此门此一称法具有三门下解释分唯释后一何以
前二不别释耶谓由此论散说门中正所开示四法
相故以后影前义准知故又由三中前二种门是其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4a 页 X46-0044.png
所依及为能摄本原玄理二论巳明是故此论不复
开释。
二三大下义中分二初指陈文意中初举后摄前次
复次下明前贯后谓此前来一心法中三门次第明
了具足于此义中不显说者意将前二以贯于此初
门应云所言义者谓众生心颂曰众谓四衍众生谓
四种生是体相用心遍于彼八处次门应云是心则
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颂曰是体相用心各总摄
二门名摄世出世作法界名法或可于下别别而说
应云所言体大者谓众生心颂曰众谓四衍众生谓
四种生是一体大心遍于彼八处是心则摄一切世
间法出世间法颂曰是一体大心总摄二种门名摄
世出世作法界名法如说体大相用准知。
二一者下显彰义相二初牒示二初体大中初明所
入法即是第三建立二种摩诃衍门具足应云是心
一切法不增不减相能示摩诃衍体大故是心真如
平等不增不减相则示摩诃衍体大故然释师立名
即顺经句不同本论但取意故然则初重门门名字
是预取此于前显示故今但云二本法等不尔初重
依何建立次谓一下显能入门名门亦尔者谓门与
法名不别故伹易法中摩诃衍字而为门焉馀同本
法故云故尔二相大中二法二门准前体大说相可
观三用大中二法二门说相例然名为世间出世间
者有异常途有漏无漏分世出世然此因果与相俱
开释。
二三大下义中分二初指陈文意中初举后摄前次
复次下明前贯后谓此前来一心法中三门次第明
了具足于此义中不显说者意将前二以贯于此初
门应云所言义者谓众生心颂曰众谓四衍众生谓
四种生是体相用心遍于彼八处次门应云是心则
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颂曰是体相用心各总摄
二门名摄世出世作法界名法或可于下别别而说
应云所言体大者谓众生心颂曰众谓四衍众生谓
四种生是一体大心遍于彼八处是心则摄一切世
间法出世间法颂曰是一体大心总摄二种门名摄
世出世作法界名法如说体大相用准知。
二一者下显彰义相二初牒示二初体大中初明所
入法即是第三建立二种摩诃衍门具足应云是心
一切法不增不减相能示摩诃衍体大故是心真如
平等不增不减相则示摩诃衍体大故然释师立名
即顺经句不同本论但取意故然则初重门门名字
是预取此于前显示故今但云二本法等不尔初重
依何建立次谓一下显能入门名门亦尔者谓门与
法名不别故伹易法中摩诃衍字而为门焉馀同本
法故云故尔二相大中二法二门准前体大说相可
观三用大中二法二门说相例然名为世间出世间
者有异常途有漏无漏分世出世然此因果与相俱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4b 页 X46-0044.png
转作业差别世俗谛摄故名世间若谓有漏名世间
者岂有漏门能引行者證本法耶不应理故复由因
果不与相俱一味平等胜义谛摄故名出世善因果
者准大觉经说之曰妙超过世俗不可思议故名善
妙不同三性中善性故俗谛无为尚不相预岂与不
善为观待乎。
二三种下指广二何故下伸通诸难二初徵释馀义
四初问答不二法二初对缘问答二初正问答谓不
二所依何以不立能依趣入之因缘耶是法深妙本
自圆成不随根宜而施设故二何故下转徵释中非
建立者既其本自圆满成就岂待證说因缘建立诸
教所说废诠谈旨非安立谛义亦可例。
二是摩下依人问答二初正问答二初依果问答谓
此不二摩诃衍法一切诸佛能成就不此能成就一
切诸佛然一切佛不能成就得不故者译人翻对回
文不尽应云不得得成就义若尔诸佛證此法不既
称圆智何所不逮但不二法圣凡本具因果恒成不
由断惑之所显證其八本法分分断障分分显得故
有因缘能入彼法其不二法佛虽亲證不同择灭新
所得故凡虽具缚而于此法无所缺故以是性德圆
满海故如说自性清净涅槃不由断障之所显證一
切凡圣本来具故又由诸佛融三世间为其身心其
三世间总聚无差即不二法则佛与法一体无异云
何更说能得所得故说诸佛不得彼法若尔亦应法
者岂有漏门能引行者證本法耶不应理故复由因
果不与相俱一味平等胜义谛摄故名出世善因果
者准大觉经说之曰妙超过世俗不可思议故名善
妙不同三性中善性故俗谛无为尚不相预岂与不
善为观待乎。
二三种下指广二何故下伸通诸难二初徵释馀义
四初问答不二法二初对缘问答二初正问答谓不
二所依何以不立能依趣入之因缘耶是法深妙本
自圆成不随根宜而施设故二何故下转徵释中非
建立者既其本自圆满成就岂待證说因缘建立诸
教所说废诠谈旨非安立谛义亦可例。
二是摩下依人问答二初正问答二初依果问答谓
此不二摩诃衍法一切诸佛能成就不此能成就一
切诸佛然一切佛不能成就得不故者译人翻对回
文不尽应云不得得成就义若尔诸佛證此法不既
称圆智何所不逮但不二法圣凡本具因果恒成不
由断惑之所显證其八本法分分断障分分显得故
有因缘能入彼法其不二法佛虽亲證不同择灭新
所得故凡虽具缚而于此法无所缺故以是性德圆
满海故如说自性清净涅槃不由断障之所显證一
切凡圣本来具故又由诸佛融三世间为其身心其
三世间总聚无差即不二法则佛与法一体无异云
何更说能得所得故说诸佛不得彼法若尔亦应法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4c 页 X46-0044.png
不得佛云何不二能得佛耶由法轨持名得于佛非
能所异而为得故二菩萨下例馀结属以非修成故
名性德本自成就故曰圆满深广难测故喻如海二
所以下转徵释中离根教者谓由不二性自圆成众
生證而非根诸经诠而绝教不待根教施设安立是
故说言离根离教。
二何故下问答八本法二初对缘问答二初正问答
谓其两重所入八法建立能依趣入别相法依门显
故说从缘二何故下转徵释以依證说而显示故反
上不二义可知之。
二如是下依人问答二初正问答二初依果问答谓
由诸佛积功累德鍊行严因之所證得故说诸佛成
就于彼然彼诸法治惑方显自无胜力成他凡圣故
说不能得于诸佛此中翻译亦失回文应云不得于
诸佛故二菩萨下例馀结属由此八法逗根施设具
明因果然犹在于无明边域故论结属修行因海究
竟令归不二果故然诸众生本来具足因行果德故
亦能成八种本法二所以下转徵释。
三何故下问答二门异二初问谓依二门所入本法
云何体自而成异耶二真如下答三初他相有无答
染品名他净品名自以其妄染违理损恼故名不善
以真如门约体绝相无彼所治他染法故唯立体言
以生灭门随缘起灭具能所治自他法故兼立自言
二复次下法性非他答谓真如门体平等一味绝自
能所异而为得故二菩萨下例馀结属以非修成故
名性德本自成就故曰圆满深广难测故喻如海二
所以下转徵释中离根教者谓由不二性自圆成众
生證而非根诸经诠而绝教不待根教施设安立是
故说言离根离教。
二何故下问答八本法二初对缘问答二初正问答
谓其两重所入八法建立能依趣入别相法依门显
故说从缘二何故下转徵释以依證说而显示故反
上不二义可知之。
二如是下依人问答二初正问答二初依果问答谓
由诸佛积功累德鍊行严因之所證得故说诸佛成
就于彼然彼诸法治惑方显自无胜力成他凡圣故
说不能得于诸佛此中翻译亦失回文应云不得于
诸佛故二菩萨下例馀结属由此八法逗根施设具
明因果然犹在于无明边域故论结属修行因海究
竟令归不二果故然诸众生本来具足因行果德故
亦能成八种本法二所以下转徵释。
三何故下问答二门异二初问谓依二门所入本法
云何体自而成异耶二真如下答三初他相有无答
染品名他净品名自以其妄染违理损恼故名不善
以真如门约体绝相无彼所治他染法故唯立体言
以生灭门随缘起灭具能所治自他法故兼立自言
二复次下法性非他答谓真如门体平等一味绝自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5a 页 X46-0045.png
他相故无有其私生灭门中性德自相天本有之故
非得他力三复次下随宜无定答谓二门体自理亦
互通以随宜乐作是安立由互通故云无有定。
四何故下问答心大异二初四法齐诠问言别说者
谓即此分后重之中以其初重是总标故一心是法
故别为一三大属义故总为一既其三大总为一种
何以等同初一心法三皆各诠二摩诃衍三大义合
总为一故比类一心唯应诠显二摩诃衍不应说有
六种本法由斯致问二大义下三大义通答言大义
者谓即常遍是大义名通体相用三法中故总为一
义如是三中诠法分际各不同故有其六种。
二今所下问答法门二初问起二答释二初结颂答
二散文释此但问答后重门法十六行相胜劣广狭
例前初重义意无别。
三巳说下一句总结初二种门。
三一切下通达轨则不动门二初牒属二谓微下释
成中初果后因果中推其因故云本所乘伹云总别
三十二者以其不二遍诸乘故因中菩萨通三聚者
一切异生无不摄故立义分竟。
论初卷终。
释摩诃衍论记卷第一
非得他力三复次下随宜无定答谓二门体自理亦
互通以随宜乐作是安立由互通故云无有定。
四何故下问答心大异二初四法齐诠问言别说者
谓即此分后重之中以其初重是总标故一心是法
故别为一三大属义故总为一既其三大总为一种
何以等同初一心法三皆各诠二摩诃衍三大义合
总为一故比类一心唯应诠显二摩诃衍不应说有
六种本法由斯致问二大义下三大义通答言大义
者谓即常遍是大义名通体相用三法中故总为一
义如是三中诠法分际各不同故有其六种。
二今所下问答法门二初问起二答释二初结颂答
二散文释此但问答后重门法十六行相胜劣广狭
例前初重义意无别。
三巳说下一句总结初二种门。
三一切下通达轨则不动门二初牒属二谓微下释
成中初果后因果中推其因故云本所乘伹云总别
三十二者以其不二遍诸乘故因中菩萨通三聚者
一切异生无不摄故立义分竟。
论初卷终。
释摩诃衍论记卷第一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5b 页 X46-004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