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7a 页


*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 卷第一

* 释题目巳下
* 卷第二

* 释解释分巳下
* 卷第三

* 释后重能依义巳下
* 卷第四

* 释不觉本上显过门巳下
* 卷第五

* 释显示生灭相巳下
* 卷第六

* 释分别发趣道相巳下至终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终)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7b 页 X46-0027.png
释摩诃衍论记卷第一
皇宋光严无际大师 普观 述

释论分二初标题目二造论文初中复二初本释名
题上五字正显名题下三字因彰卷次显名题中初
后二字翻梵成华中间三字犹存梵语释者有三义
一谓释者解也即销散义谓今论文破邪立正除遣
积疑如矿烁炎炉坚顽销散故二谓释者说也即流
通义谓由此论演义疏文发明奥旨若冰泮长川凝
积流通故三谓释者成也即安立义谓今论文体标
义释略标广释如良工建厦善巧安立故摩诃衍者
此云大乘大以当体受名乘以运载为称名题标立
为论宗故即目不二摩诃衍法以是众乘通所依故
亦该能依三十二种总别法故论有二义教诫学徒
决择性相故以为名即取能诠声等四法或取所依
色等四尘以声体间断色性相续由此不用语言唯
形翰墨亦犹范金镂木便为住持佛宝故取四尘以
为论体准永泰疏以此论题总收五字具陈十义一
谓三十三法名摩诃衍佛经名释本论名论末从本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7c 页 X46-0027.png
名无所违故二谓佛经名摩诃衍本论名释末论名
论三谓五分本文名摩诃衍及名为论十轴末论称
之为释四谓本论名摩诃衍末论通名释之与论五
谓法门佛经俱摩诃衍本论名释末论名论六谓法
门本论皆摩诃衍虽引佛经但为所依非正显示大
乘法故七谓佛经本论俱摩诃衍所依能依皆大乘
故八谓法门佛经并斯本论并摩诃衍三法展转俱
大乘故上之三义末论双通释之与论九谓立义一
分名摩诃衍解释一分称之为释馀之三分并属乎
论十谓一切所释性相教理并摩诃衍末论能释若
教若理俱称释论以教释性资教释相以理释性因
理释相废别从总但为一解(云云)彼具作释此不繁
陈苟欲详明宜应捡会然准梁译复加起信此约宽
通理亦无爽。

二造译人号中初标造人二明译者初中龙阿周那
是其别号即华梵双彰梵语那伽阿周那此云龙树
谓此菩萨树下生身龙宫成道故以为名智者大师
云树为生身龙为法身亦云龙胜或云龙猛菩萨二
字是其通名具足应云菩提萨埵翻觉有情所言觉
者是所求果云有情者目能求人是求菩提之有性
故又菩萨行有其二种一者自利大智为先二者利
他大悲为首菩提云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悲所度
生梵音存略但云菩萨造谓制作唯识疏云作者名
造今起新故叙理名述先来有故。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8a 页 X46-0028.png

二明译者筏提摩多未详翻对凤威姚秦弘始三年
九月上日于长安大庄严寺译兹论本以成十卷。

二造论文大分三分初归趣悬明分二开章正释分
三激物流通分初中二初归趣因缘二初申归敬菩
萨制作先明归敬者谓由三宝是吉祥境标之在首
以显胜故。

文中又二初能敬至诚中言顶礼者谓以头至地而
申谦敬故智度论明礼法有三一者口礼即问讯也
名下品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即长跪也名中品礼
三头至地即顶礼也名上品礼三种礼中此其上也
然于三业但举身仪影兼馀二等修敬故。

二所归胜德三初佛宝中圆满觉者谓举身德奉仰
赞叹究竟果位大觉者故三身具显称之曰圆四德
齐彰目之为满备此身德寂尔虚融朗然鉴达名圆
满觉又圆谓圆离三四相故满谓满足三四德故佛
能照彻故名为觉又以圆满二字合显幽微绝域胜
妙难名离彼机根得诸生佛即是性德圆满海焉。

二法宝中觉所證者匪唯归佛亦归法故即就于佛
而明其法以表通归同体三宝觉即是果所證是理
法谓教法藏谓行法。

三僧宝中初句言并即兼及义造论大士即马鸣师
如瑜伽说若欲造论当先归礼二所敬师方可启说
恭敬法故先应归礼论本大师恭敬义故复应归礼
开阐义师言大士者谓悟大法发大心修大行證大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8b 页 X46-0028.png
果故目之为大推一合十故名为士一者数之始十
者数之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始有卒者其为大
士乎第二句中举一兼馀故言及诸贤即三贤圣即
十圣是则信心贯乎馀位众通四衍亦该二乘若大
若小无所遗故菩萨持心等生敬故影响真权难可
恻故。

二陈本趣二初偈颂中上句云开隔檀门者为欲令
彼利根众生乱住證故开释真如门次句云权显往
向位者为欲令彼钝根众生次位修故显示生灭门
隔檀往向举喻以显真如生灭二种门故谓大海中
有如意珠具众功德出生诸宝龙王以是寘之秘藏
用千重门而为封护即表龙王珍惜极故亦由宝力
法应尔故其最近珠门名之为隔檀群龙之辈若开
此门即便获得如意宝藏自在无碍此犹行人入真
如门即能亲證一体法故自然冥会不二心源其外
诸门名往向位诸龙虽则经游出入知有如是如意
宝藏然未亲得犹如行人从生灭门秉心操行但与
真如作其方便以生灭门假真如门实故从假入实
方为殊胜此依解释分中作如是说若依立义分中
有十六种能入门法八真八妄真为隔檀妄为往向
由世出世渐顿异故其八真门所入本法皆能冥證
不二法故名隔檀门其八妄门所入本法方便解了
不二法故名往向位于中不二摩诃衍法以为诸法
通所依故犹如宝珠能与众宝为所依故斯则珠唯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8c 页 X46-0028.png
不二得兼解證若顺此论解释分中唯诠四法则初
解为正若兼诸论立义分中通诠诸法则后解为优
第三句中显上二门逗机胜利利之与益名异义同
若别说者具乎多义谓在身在心或因或果大智大
悲现乐后乐离恶摄善遣妄證真福德智慧世俗胜
义此观證观随应而配诸众生者统摄三聚一切众
生论所被故有情差别数类繁广既其不一是故言
诸第四句云报师恩者释师自谓亲承指训弥感生
成顾此深恩岂能全报故云分也。

二长行三初标举二示相三结指前标后结贯通中
五随应率达上下而说初中今重释者谓本论师巳
造释故摩诃衍义巳见前解。

二为现下示相文有五意一显体用玄妙二彰开显
顿渐三报深大恩德四明止息诤论五示亲承指训
初中言自师者即指此论所宗法也谓由不二摩诃
衍法本自成就非他轨则故曰自师其体则性德圆
常深玄叵恻其穷则业用周普微妙难思或可体则
两重所入总体穷则两重能入别门谓由能依所依
三十三法悉是立义所宗承故又亦体目一体三自
二种本法穷即真如生灭二种别门以其散说唯释
此故未得等者依人显法成上体用玄妙义故谓十
信三贤未亲證故二乘外道未离邪故漠漠冥冥有
二义释一约能迷心即是昏钝不明相状二约所迷
境漠漠广大貌冥冥深隐貌窥[穴/(烈-歹+(跳-兆))]谓正视也思惟即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9a 页 X46-0029.png
分别也以其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
可以有心知也。

二中为利根者开顿入门名为隔檀为钝根者显渐
进位名为往向所诠理者即是二门所入本法依门
显示故云趣入。

三中亭毒即均养义谓本论师均济养育法身慧命
深踰江汉重等丘山如斯恩德非大而何苟不传弘
何以云报今既造释可谓酬恩释师谦陈故言小报
四中释师深入正受密念当来劫未时浇有多诤论
法轮失轨甘露翻毒今复重释以息斯咎。

五中梵语阿世耶者此云意乐既乃亲承本指由是
造释流通显巳所说与本意乐不相违故。

三有如下结指起论因缘实有多种略申此五故置
等言。

二悬明依摄三初论差别二初结前生后结前巳说
生后当说。

二论有下问答释成二初通约诸论以明二初开三
问二还三答二初结颂答中初一句答初问次总十
下答次问后三字答后问二散文释三初示其数释
颂初一句谓始从佛世终至论主之时菩萨声闻等
造宗释之论共推其数计有若干故云十万九千部
焉二如是下明所摄释颂第三句巳下之文谓上十
万九千部论总相不出十种所摄一如意二广摄三
本广释狭四本狭释广五一向义六字广摄七杂论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9b 页 X46-0029.png
八字轮九神咒十偈成如次翻对然兹所列皆带论
名偈中句窄故多不出然此十论且依永泰引据圣
法所翻名义尚多在于竺乾而亦鲜传兹土。

三摩诃下指此论释颂后三字谓今此论于十种中
属当第一摩迦罗摄。

二马鸣下别显马鸣所造二初开四问二还四答二
初结颂答颂中四句如其次第答前四问二散文释
二初总申四义三初示部数释颂初句二于百下指
文义释颂中二句谓于百部论中其九十部则是九
种华文论摄所馀十部摄义论摄此以宗释而分二
种花文谓华饰经文令生爱乐故摄义谓蕴集妙义
令生胜解故初即释论如佛地金刚等次即宗论如
瑜伽宝性等三斯论下判此论释颂末句言宝𠕋者
西域尊崇特标斯称谓其文玄理妙有如珠宝所成
简𠕋故于前文十种论中属摩迦罗如意论摄如宝
梁经掌珍论等。

二十种下别辨十论二初开二问二还二答二初结
颂答中初五句答能诠名字问后一句答所诠同异
问二散文释二初徵列名题释颂前五句二如是下
结指同异释颂后一句谓上所列十种论中建立门
中同一种类备标本数散说门中随其所宗各缺其
数颂但彰同彰兼其异。

二巳说下藏差别二初结前生后二藏有下问答释
成二初开三问二还三答二初偈颂答中初二句答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29c 页 X46-0029.png
初问第三句答次问后一句答后问。

二长行释二初总明三义三初明数二初明诸藏释
颂初二句文中二初五十一藏中初示义有三一别
因果者谓欲区别因行果德胜劣不同有是数故二
表功德者显示信等诸位障智功用德能故三引行
者者引摄行人自凡之圣从因入果故次金刚下引
文显成初义密含后二。

二或有下增数十藏二初标徵二一者下别示文有
十段谓由如来善巧应根开合自在则从一藏次第
而增至十种故初中如来法轮声者言音实相即法
轮故此经应是华严部类大周新译有是说故二中
则约上下乘别各通因果摄法略尽三中于前上乘
之内复开果藏四中于前复开人藏诱初根故补特
伽罗云数取趣即是人义谓数数造业取于诸趣故
仁义礼智及与信藏在儒以之立身扬名用而无替
则曰五常在释以之防禁几微遮制身口则曰五戒
五中天以光洁自在神用为名经言清净即光洁义
欲界天身如珠宝光外有内无色界天身如灯焰光
表里映彻无色定果转加明净欲色无色三皆虚幻
故云报空辽本论中二乘藏下加四字曰菩萨法藏
丽本论中无此四字以余详之不必须尔前二藏中
约上下乘即摄缘觉以归声闻谓由缘觉亦依声故
此既增数当如前说六中捺落迦者云不可乐又云
苦具即地狱藏具演苦轮令怖畏故七中魔啰鸠多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0a 页 X46-0030.png
耶者此云鬼神班母应是九子魔母八中键婆陀那
跋者此云傍生以傍行故或云畜生以畜养故九中
器界即是依止谓说净秽令欣厌故十中杂藏谓三
声八啭六释五明咒印等事皆名杂藏。

二如是下显该通谓上所明五十一藏并及十藏总
摄十亿八千法藏无所遗矣。

二根本下辨摄释颂第三句根本三藏即下所列素
咀囕等如其次第经律论藏如前所明增数十等以
类相从皆不离此根本三摄。

三摩诃下指论释颂后一句此论该摄百亿契经所
诠义故通诸藏摄克性为言唯诠慧故别属阿毗达
磨藏摄颂中通别准此知之。

二持其下别释藏名持谓任持即同摄论摄故名藏
彼摄一切所应知义此中任持何唯言行佛所说教
意令修行證理成果莫先于行由教诠理依理成行
以行克果于此四中行法功用最殊胜故论次又云
随应不失亦何所遗。

三巳说下经差别二初结前生后二经有下问答释
成二初开三何二还三答二初结颂答中初一句答
初问中问十句答次问后一句答后问二散文释三
初示其数颂颂初一句。

二如是下明所摄释颂中十句指上百亿故云如是
十二部经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
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如次翻对部谓部类经有十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0b 页 X46-0030.png
二义类不同带数以明云十二部有唐巳来恐滥部
帙由是翻云十二分教委明行相如别所说百亿百
本所诠义类皆此十二部中所摄。

三摩诃下辨所依释颂后一句文二初总释中通依
百亿别依百本别所依经下文具列。

二摩诃下别明二初徵释通所依中初徵谓有问言
摩诃衍论文唯一轴何以通取百亿百本无量契经
为所依耶则以宽狭不同为难如婆萨下答有二喻
以释彼疑婆萨伊伽诺此云精曜其形微细犹如兔
毛而能纳受满十方界明暗之色标多罗嗢提此云
气丝唯是龙王舌上有此甚极微细犹如头发而能
出生摄纳满十方中种种密云前即一法含容无量
摄入无碍故后即一法出纳无量摄出无碍故一切
明暗之色唯精曜普能含容十方无尽之云皆气丝
之所舒摄方之此论不为过词千训备于一言万像
含于一字唯依义语岂在文为是故通依无有缺失
二别所下问答别所依二初开三问二还三答二初
结颂答中初一句答部数次一句答名字后二句答
眷属。

二散文中二初释颂文三初标部数释颂初句二云
何下列名题释颂次句所列经名对今藏录但十馀
部名义相符有不同者难以详勘或翻名有异或未
传此方梵云三昧或云三摩地此云正受或云观又
云等持又云正心行处阿黎耶此云藏维摩诘此云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0c 页 X46-0030.png
净名又云无垢称楞伽此云不可往即山名也唯得
道者能到涅槃云圆寂摩诃萨云若未详翻译三如
是下彰眷属释颂后二句。

二举经下通妨难恐有难云何故但列能诠名字而
不略陈所诠义理故为此通谓但标举彼经题目有
以配属此论纲要言下当等者如立义分中明八总
体则引光明大觉契经释众生心则引甚深顺理契
经等。

二巳说下开章正释分三初演畅因缘分二敷宣宗
旨分三申明劝结分初释本论八因缘等即当序分
二释立义解释修行信心即正宗分三释劝修回向
即流通分初中分二初论师名位二初出兴时分又
二初结前徵后即以数摄而为徵诘。

二作答释成二初偈颂答中上二句答初问下二句
通后问。

二长行释二初释上半颂二初标徵二一者下列示
经文有六初中谓马鸣大士闻佛宣说欲入涅槃说
偈陈诚亦随入灭偈颂十句初三句叹佛修因悯诸
生类次三句为闻入灭众皆乱失后四句举胜况劣
欲随佛往世尊尚者有二义释一谓如来大悲满足
而为世间之所尊尚尚舍众生而往异界况我慈悲
未满足者世间于我亦不尊尚随佛而去其孰谤乎
二以尚字文连上句义属下文亦自可晓睹眼睛者
谓即安住念佛三昧观佛相海经说于佛相海随于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1a 页 X46-0031.png
何相审谛观察明了现前今表如来入灭法眼将亏
是故睹佛眼睛而奄化矣二中佛嘱弘法利生入位
圣人尚须承力岂况凡庸不加能自三中预记灭后
摧邪四中亦明破外立内或现同真侣或自入邪宗
逆顺显扬如来正法故五中同前守护正法即摧邪
义安立佛幢即显正义六中文二初标指中此经显
示马鸣大士在于佛会示为主伴影响发明甚深法
故二如来下引文三初广中问答中迦罗诺鸠尸摩
未见翻译两重问答即表主伴圆音广略无有障碍
初即问广答略次即问略答广二如是下如来赞劝
中言耐也耐也者耐谓能也忍也即叹马鸣于生死
中化利有情恒无休息有其堪能忍耐力故常如是
修如是行者称理修行唯如为是小游行者是其假
故普遍即大是其实故三于是下说偈钦承十二句
中初四句闻经遣滞次五句现相蒙知后三句受教
如行颂曰善哉善哉言者即叹如来赞劝言词以顺
益故称曰善哉更重言者叹之至也经听于我闻者
译者回文不尽应云我听闻于经假耶实耶自者前
所劝中勿小游行普遍游行即假实义耶即疑词谓
疑其假实何所从自既闻劝赞即得开决疑心穷尽
说之为极是故科云闻经遣滞丽本实字误写为害
今从辽本于理为正馀文可解入寂室者谓涅槃也
二是名下释下半颂准上六经所说有异今马鸣师
何所摄耶然但一身随机异说出兴前后互不相违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1b 页 X46-0031.png
起信疏中唯取摩诃摩耶经者盖与藏录马鸣本传
出兴时分正符契故机实菩萨业相难思同异一多
自在无碍又由机心所感不同或同时同处见异时
异处见同时异处见异时同处见同异时处一人顿
见等今此显明异时异处密兼其馀是故论云随机
现应无相违过问若尔何故下文引用楞伽王经显
说系属本愿力故当佛灭后出兴造作广略论耶答
灭后出兴经有四说固难取一而废于馀然则从彼
文亦是且约灭后根宜一相而说非是融通尽理之
义于今所谈理亦无爽。

二马鸣下位处名因二初开三问谓问地位生处名
因二还三答二初结颂答中上二句答初问次一句
答次问后一句答后问二散文释中初文释颂第一
句二若论下释颂第二句言住位者有二义释一谓
马鸣位居八地故云住位二谓十地各具三心谓入
住出今此马鸣正当第八地内住心故云住位三西
天下释颂第三句卢伽瞿耶未见翻译同生利益者
菩萨降灵利益畴昔同缘众故名曰同生四过去下
释颂第四句此出马鸣得名之因轮陀未详翻译马
鸣之号即从过去瑞应彰名出声增德者谓王闻鸟
音即身心适悦遂行正化亭育黎珉亦犹凤凰来仪
麒麟现迹山呼万岁河变千年皆表时君德及幽远
使之然也。

二巳说下归趣因缘二初结前生后二按文演释二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1c 页 X46-0031.png
初申明归趣二初二颂申归敬又二初一颂觉宝二
初唱本颂二作释文二初标分略示二初分门中初
门即能归至诚次门即所归胜德二总摄下随释二
初总摄门中初牒示次嘱文二归向门中如上牒嘱
二论师下问答广明二初寄问徵起此有二问一问
德数二问德相二作答释成二初偈颂答中初二句
举德数次四句示德相后二句会数量二长行释三
初总彰德数释颂初二句二佛果下会通数量释颂
后二句恐有问言佛德无边何止是数故今通会虽
有无量无边功德以类相从终不出此为令宜感分
际易知论师且举总相为叹三云何下别释德相二
初按文辨德二初通问答七位色心功德二云何下
别徵释六类非色功德有六初中谓离三种杂染以
成十最谓三界五蕴并及六道是果报杂染二乘外
道邪见定执亦报类故住地恶军邪林缠结是烦恼
杂染其中行支是业杂染二中即约依正二报以明
十胜十力无畏不共道品皆属意业言音具足即是
语业三十二相并属身业其能变化三界中尊具通
三业上皆正报吉祥住处即是依报于中梵音数或
有异下论中说六十八梵圆八十八妙音诸教多明
八种梵音华严中说六十种音一一音有五百分等
盖随根品所闻不同是故诸说增减有异三中则约
二相以明十业平等相应同生依止无厌五种即不
思议业相以如量智假观缘俗成利他用故具足无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2a 页 X46-0032.png
著二种之业即智净相以如理智空观缘真成自利
用故自然无尽通达三种通前二相理量齐鉴即中
道观缘第一义成二利用故四中则约如来身心功
德眷属悉皆周遍其所遍中有处有时具人具法根
境识三廓周法界则遍于处寿命周遍不思议劫则
遍于时眷属功德该通时处慈悲遍根言说遍法證
智遍理无等普遍一切诸法皆无与等故五中四智
合则成二谓一三二种即如量智二四二种即如理
智又此四种转舍识名以立智称初即妙观察智二
即平等性智三即成所作智四即大圆镜智讲者宜
应详会说之六中无碍亦即智称谓法义词说四种
皆是所缘之境无碍即是能缘之智又复名为四无
碍解前二知法后二说法初即了达诸法自相是故
说言实相实性次即了达诸法共相故言差别谓苦
空等相生住等相词说二种义可知之解脱即是无
碍之称。

二自在下会义指广二初会通自在恐有问言自在
之言何不如上别别开释如华严经中有十自在等
故今通云皆通上故谓由自在遍上六类以诸功德
出障离缚皆自在义故不别开二色相下指陈色相
八万四千色相差别数义繁广略难具述故指如大
总持论说然如来相好亦诸说不同华严说有十莲
华藏微尘相海无量寿说阿弥陀佛八万四千光明
相好般若中说三十二相等但随见闻广略有异。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2b 页 X46-0032.png

二巳说下一颂法僧二初结指二唱释二初唱本颂
二作释文二初标分略示二初分门二体摄下随释
二初配释二门二初体摄门亦即能归之至诚也谓
摄彼无量一切有情所有体相等皆致敬故体即依
止总名相即流转别义既摄众身难亡起尽故云生
灭流转无常又身体即蕴之实体四蕴五蕴通为体
故身相即表之假用三业四位通名相故谓屈伸俯
仰问讯称扬觉观分别名三业相流转动乱迁变不
恒名四位相欲以生灭贸易真常是以论师且言四
相剋论修敬亦具三业二总达门亦即所归之胜德
也如是众身指上所摄甚深法藏谓即教理行果四
法如实修行谓即十地诸菩萨众又以归敬觉宝法
僧前后两颂融合而明能归有三谓命体相所归有
三谓佛法僧以命归佛以体归法以相归僧有所表
故佛能任持故以命礼法作依止故以体礼僧可形
求故以相礼以三对三亦应成九由能归者胜解异
故总以三事以为能归总以三宝而为所归能敬礼
周所归德备详论所释归者契也及者达也总将三
事契达三宝匪唯归托威加抑亦冥合性德能所玄
同是真致敬二等言下申明等字言总通者近通二
门远总两颂能归所归悉皆等故等有二义一者齐
等二者平等齐则总收多法平则一体无差谓所归
胜德佛法僧异皆申敬慕离分别故名为齐等能归
妙行圣贤凡殊同成虔捣绝彼此故名为平等下论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2c 页 X46-0032.png
自指此言甚深和南则是致敬之相。

二论师下问答广明二初寄问徵起此有二问一徵
其数二问其相二作答释成二初结颂答中初句总
标答其初问次句别释答其次问后之二句会通违
妨二散文释二初释上半颂二初依此释成二初总
示二法谓下别释二初释法中法谓教法者谓由契
经轨物生解故理有二种一者义理二者真理今性
真如即当后一虚妄之假即依他性离故名真执著
之实即遍计性绝故名如二既离绝即圆成实是性
真如海谓果法者果分功德圆满具足一一称性甚
深广大故喻如海无量德藏谓行法者随应摄持无
所违故二如谓下释僧称理起行名如实行如即所
證智即能證于真实智建立僧名拣异地前非真證
故理智等下正释僧义。

二何故下通前问答三初徵释身命义别中初释命
根以同体故而为所摄广大圆满故标十方次释身
相欲以生灭流转之身而易坚固真常之体在文虽
乃显明四相于义亦即密含三业非屈伸等礼不成
故二何故下徵释身命通他中初约自他异体而徵
次约自他同体而释一味者同一平等味故一相者
同一真实相故马鸣论师虽知众生一切皆如同体
相续今既摄彼而亦不乖缘起相资异体相续颂中
等言极甚深者举此證成平等义故三何故下徵释
取他成相中初徵既知身命一切同如何须摄彼成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3a 页 X46-0033.png
和南相次释中由摄众生顺本愿故诸佛欢喜摄持
同体生随喜故菩萨赞叹依此修行合教理故法不
断绝。

二马鸣下释下半颂二初问答通妨三初约下地问
答中初问论主现居八地住心但应归依自地出心
及上二地颂中何必通归前亡下位诸僧次答谓由
依于同体意乐通摄自他以申致敬其所摄人通下
诸位乃至异生无不摄故以彼皆非同于论主是第
八地住位人故若不兼馀唯归胜位若尔何以涅槃
经说迦叶菩萨礼初发心此岂不敬下下位耶归敬
礼敬意趣别故归敬求彼威神加被礼敬但彰于他
不慢故于诸位通局不同二若尔下约地前问答中
初问若摄一切为能归尔何不归于地前等众次非
无下答非无所归三贤人等但以影示故不别举三
法云下约地满问答中初正问答初问谓法云地因
位穷终以何等僧而为所归次于妙下答谓法云地
因位虽满果位未登即以妙觉为所归敬佛于僧中
为上首故后若雨下转徵释初徵意云若妙觉位为
所归敬何以颂中不别举耶次答释云以下十地兼
上妙觉影略影显无所遗故。

二是故下指归颂文举颂印成今说影兼上下僧众
有多种故问能归身命既乃同一所归上下何以成
差答彼望自宗相续同故此依望别相续异故文互
出者影显示故。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3b 页 X46-0033.png

二巳说下陈本趣二初结指马鸣大士根本意趣为
利三聚诸众生故为令三宝不断绝故二唱释二初
唱本颂二作释文二初标分总示二初分门二随释
二初断绝门中有三初标徵次列释后合本然本颂
中总有四义一者所被三聚众生二者所除四种障
缚三者所起四种净信四者所续三宝胜种今此四
门如其次第断其疑舍邪执四障二连续门中三段
如前真如法界为诸行者居体安神依止游履说名
宫殿正后二僧谓根本后得之二智位亲證疏变真
如理故皆说为住佛法僧三皆不断绝论句窄故但
云佛种亦可法是佛言僧是佛子举人摄言明父包
子但云佛种无所遗故。

二颂众下问答别明二初寄问徵起二作答释成二
初偈颂答中上二句答初问下二句答后问二长行
释二初释上半偈二初总释通缘三聚为境界者谓
于三种三聚门中取其初一为通所缘以此一门皆
在因位故云未得圆满果故。

二然三下别显三初标徵二一者下列示三初无信
巳定未定聚信前即指一切异生及外道等于诸业
果虽有泛信亦名不信皆名邪定。

二无根巳满未满聚此中三聚该收果位。

三无求巳證未證聚文并可知。

三是名下结指佛果满位虽名正定非蕴处界法门
所摄岂曰众生为论所被三贤菩萨虽未正證巳获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3c 页 X46-0033.png
生空离诸疑畏法空方便亦习现前位行难量岂名
不定是故释师评取初解。

二为欲下释下半偈中初标徵二列示三结成。

二巳说下辨释体缘二初开明体分二初开总体二
初结前标后二唱本作释二初唱本论二作释文二
初分门略显中初标示次能入下牒释能入门中所
诠理者诠谓诠显依门显理说名为诠非取声等以
为门体所入门中善为彼者彼即能入谓所入法能
与能入为所依止。

二依义广明三初总明文义中门法作业者依门起
信信彼法体其所作业但起信者冠众行故通诸位
故问于中不二摩诃衍体今既说为所信之境何故
下论言离机根答若定离根不应知有但由彼法本
自成就不为随根而施设故由是论说云离机根。

二信决下别释信根二初两番释名位中初番决定
即是胜解为信之因进即精进是信之果心则同时
所依心王以依彼因果及与心王显信自体故又由
印决胜进等用依用以显信之自体是故名为决定
进心根以生长所依为义六度万行依根而生趣入
真理不出此二次番先配行位后举喻释中信行未
立故名为初信行巳满故名为后喻中梵语未见翻
对其初一喻应同浮萍寄生之类其次一喻应同药
王松柏之类。

二信根下十义显功能二初问起二答释二初偈颂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4a 页 X46-0034.png
答中初句答义数次句答义相澄净是信之初义下
转是根之初义等言各等其馀九义。

二长行释二初信十义中初一属总用馀九是别用
总中诸论皆说心法为性如唯识云于实德能深忍
乐欲心净为性别中前三唯自利次四通他利后二
通于二利成满前总用中通治诸障后别用中如次
别治疑惑忧悔懈怠嫉妒憍慢不信悭吝散乱瞋恚
障故华严经说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超出众魔路
断除疑网出爱流灭除憍慢恭敬本等二根十义中
其前五义当三贤位下贤十住离慢见性即初二义
中贤十行生长行德即出生义上贤十向摄持功德
转转增长即当四五出离集成茂荣三义则通十地
具足等觉高胜妙觉释名位中配位但至法云地者
影兼等妙在乎十地从合说故。

三能入下指陈能所能入即十六门所入即十六法
此中略故指在下文。

二巳说下明建立二初结前生后二唱本作释二初
唱本论二作释文二初徵释其次第二初略示二此
义下广释二初承前问起二为欲下依次述释文有
五段初中有三初喻明次能化下法说后疾前下合
结二中初喻明如意珠者如意出生一切珍宝故唯
大海中有此宝珠悉能出生海中众宝而其宝体端
严方正龙王寘之最深密处一切凡夫诸龙神等悉
不得见次摩诃下法说摩诃衍法虽唯等者谓不二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4b 页 X46-0034.png
法而为三十二种恒沙法门体性以是众乘通所依
故后重威下合结重威大龙谓大龙王于其宝珠及
所生宝摄藏受用得自在故利根智者即大菩萨于
其本体及诸法门领受解了离疑谤故三中初依喻
显示其如意珠寘于秘藏以千重门而为封护由却
关钥其诸龙等而得了知有是珠宝次大乘下以法
结合所依本法虽能出生恒沙法门其钝根者何由
取解由解释分别释散说方得明了虽此一论解释
分中唯诠四法下论既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其一
心法即是不二通所依体是故论说以为恒沙法门
体性复是诸论共所宗故论文自说体唯一故然其
所依亦有二种一总二别总则咸从不二法起别则
随近用为所依又前法喻义趣宽通若其本原玄理
二论所明本法唯是不二若其一心遍满等论所明
本法即是一体一心等法各随所宗为定量故四中
初依喻显示虽眼等者谓诸群龙虽则眼耳见闻妙
宝心亦了知复出舌威宣说宝德而不奔竞入于诸
门开通往向近于隔檀获如意藏而亦无由登游台
宫决约法结合诵持教义即是闻慧观察广略即是
思慧而劝加行即是修慧虽具三慧然未发起坚固
信心添于胜进方比金刚得法界藏而亦何由契證
殊胜深玄妙理余详此中法合文义恐是译者回文
不尽应云虽口语中诵持教义之尊词思心中观察
广略之深理而劝加行不起坚固信添于胜进方于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4c 页 X46-0034.png
金刚得法界宝藏而无由契玄理故第四立修行信
心分学者于此更自思择燕本论中云勤加行丽本
作劝若对喻中出现舌威宜作劝字五中初示义广
略之法即前二分进入之门即信心分怯弱众生闻
广倦繁其心厌怠而无堪能胜进修行钝根众生闻
略难晓心生舍离不能受解如是众生若遇知识劝
请即便修因證果若不得其劝策之缘于斯行德长
久因循远离退失烦恼炎炽焚烧善根作一阐提成
无种性故后马鸣下结成。

二有何下问答不增减二初问二答二初偈颂答二
长行释中初标所摄广论嗢吒南者此云集施谓以
少文蕴集多义施及有情令易持故二今此下辨能
摄略论中二初明略能摄广次所谓下以广略对明
二巳说下判说缘根二初结前生后二唱本作释二
初八因起四分二初唱本论二作释文二初缘体行
相复二初约分明因又二初指属分门中初指属指
其八因属归四分次初一下分门。

二今当下举相随释二初标示二因缘下正释四初
初一立义因缘四初能化门中初标指次谓为下释
成中初略释总相次三十下指陈说处八种总体者
下论说有十六总体对望别故应作四句一唯总非
别初重八法二唯别非总后重八门三亦总亦别初
门后法四非总非别即不二法今文所指即当初句
二十四种分离别相者初重八门后重总别法之与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5a 页 X46-0035.png
门各有八种共二十四种于四句中当中二句皆依
初重八法而有是故说名分离别相然前喻显如意
宝珠唯明所依不二之法今此但说能依法门三十
二者以前后文互相显故学者应悉二所化门中初
标指次谓摄下释成所化众生通缘三聚不定聚人
即是十信随一各有上中下故有三十种正定聚中
通摄四位住行向地亦各随一而有三十四位合成
百二十种三作业门标释如前分段变易粗细二苦
既皆迁灭说名无常无常乃是众苦通相故论说云
离一切苦获得根本总相乐者谓前所说三十二种
总相法中各有菩提涅槃乐故得巳不失故云究竟
四除诤门标释如前释中先述疑谤后伸除遣蓝修
梵语亦云兰若或云练若皆是梵音声啭有异此云
空寂谓由论主本居果位迹托因门权居八地蓝修
位中纯无相观恒无间故说名为空功用烦恼永不
动故说名为寂。

二次二解释因缘二初第二因缘有三初能化门标
指释成例皆仿上根本义者一心是所依之本二门
是所入之本七种邪执是所治之本二所化门中就
显偏指邪定聚人非于其中不通馀聚三作业门中
谓由前二教法开示邪正区分转其邪定入不定聚
渐修此观故成不谬由显示故正谬邪解由对治故
摧逆乱见或可二教各具二业。

二第三因缘有三初能化谓门诸菩萨发心修行趣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5b 页 X46-0035.png
向诸佛所證果道皆悉由此信成就等三种发心故
二所化门中上品十信即信成就发心三品十解十
行十向即三贤位解行发心三品十地即證发心前
九信心名成就者以是上品形彼中下皆名成就又
十信心未成位故许杂乱修多人同修齐成上品得
名成就三作业门中言二聚者正定聚全不定少分
超过自分者以得后位功行胜前故云超过。

三次四信心因缘四初第四因缘三初能化门信体
唯一随境有四谓信真如佛法僧故行体具五谓施
戒等未明后一故云四行对邪定聚说四信心对不
定聚说修五行未信令信巳信令修进入次第法如
是故二所化门中五心中品者虽后后下品胜前前
中品然于自分未殊胜故望能诠法不相应故论文
多就显相说故三作业门谓修八胜行满后五信心
即入三贤正定聚位。

二第五因缘三初能化门进门之终即精进门末令
礼忏等引文超间故云乃至二所化门中初心下品
宿障重故三作业门种种业障深故如海。

三第六因缘三初能化门于五行中此当后一粗细
次第法如是故止为伏结之初门观为断惑之正要
止观既成定慧双运二所化门中摄二少分谓不定
聚中摄二心下品邪定聚中唯摄二乘谓由二乘意
乐狭劣于大乘中犹如败种是故判归邪定聚摄三
作业门中谓以止观两轮通治凡小过失止治凡夫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5c 页 X46-0035.png
著有二乘怯弱观治二乘狭劣凡夫情慢论文合示
故总相说。

四第七因缘三初能化门中文亦超间欲求正信其
心怯弱等二所化门中亦即不定聚中少分前四心
中以其怯退故是下品三作业门中胜缘力者谓观
佛等。

四后一劝修因缘三初能化门二所化门中就显别
指唯邪定聚若据通论亦兼馀类三作业门中谓示
损益令修离故。

二一切下依因遣滞二初分因合显二初问起谓立
义一分尽摄诸教初一因缘尽摄三聚何必更开三
分别释立七因缘而散说耶二为欲下答释利钝等
者谓立义一分初一因缘被利根故是广是总其馀
三分七种因缘被钝根故是略是别。

二何故下处品别明二初徵释处异二初问答二乘
中初问何故等者谓于前明一二六八四因缘处重
叠取故以之为问次为欲下答谓由二乘妄耽寂灭
性少慈悲比馀生类发心极难大士深慈重加劝
故。

二何故下问答异生中初问何故等者谓邪定异生
唯一二八三因缘处而显示故以之为问次为欲下
答谓以异生形对二乘过失轻故由彼二乘耽著小
教发起大心尤为难故其犹素丝易染成色变朱作
绿极切难故。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6a 页 X46-0036.png

二何故下问答品别二初徵释不定聚中初问不定
人者即是十信别取三品者谓三上四中五与六七
皆属下品次为欲下答为显不定尚有暗钝未成信
根发心难故别开三品二何故下问答正定聚中初
问正定聚中何不同前亦开三品但合明耶次为欲
下答为显入位分见法身动不逾矩寡尤寡悔胜前
十信所以合明。

二有何下缘数次第二初开二问二还二答二初偈
颂答中上半答初问下半答后问。

二长行释二初释数量释颂上半以一摄十故云总
摄由一具十故说云等二因缘下明次第释颂下半
因缘等者上明五分巳辨能诠今八因缘唯论行法
初一因缘是总相故统收三聚皆为所被第二因缘
正为邪定治阐提障令趣十信谓由十信深信真如
三宝净德能正对治阐提谤法不信障故第三因缘
具收五位如其次第治障入位十信位中虽无谤毁
犹带我人自谓堪任馀非善巧十住位中正念真如
无我法理能正对治著我障故但由初起生空观智
犹畏生死长时苦蕴十行位中生空自在离诸怖畏
能正对治畏苦障故虽离怖畏然于长劫严因接物
或起厌舍十向位中大悲利物离彼舍心能正对治
舍离障故从此进入欢喜地等能正对治异生性等
十种障故又地前菩萨由为断除四种障故则能成
就四位四行四因四报一由断阐提不信障故入十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6b 页 X46-0036.png
信位成信乐大乘行为净德因感铁轮王报二由断
外道著我障故入十住位成般若行为我德因感铜
轮王报三由断声闻畏苦障故入十行位成破虚空
器三昧行为乐德因感银轮王报四由断独觉舍有
情障故入十向位成大悲行为常德因感金轮王报
此复断除异生性等十种障故得入十地唯感金轮
胜劣异故馀五因缘盖为邪定及不定聚重别取
故。

二巳说下四根须二教二初结前生后二唱本作释
二初唱本论二作释文二初科分二随释二初难问
门二初牒指二谓光下释成中士即指马鸣论师以
望上位故称为中此中难意既无加显应涉希求如
何决定尊崇信奉由难尽了重造理致所以诘问。

二决疑门二初正解此门二初根缘有异二初牒指
二释成中初明教理平等次然而下明根行差别后
谓或下明兴论因由伽陀修黎毗罗此云广略经遮
陀尸修黎毗罗此云广略论初则依经即能取解次
则依论方得开通为此类根故须造论。

二复次下时分不同二初佛住世中初标示能化所
化二俱胜故则不须论次八万下释成二初正释中
初明能化具乎通别二种三业敷演异类者佛一圆
音随类普应故次或有下明所化中有四类根一根
总观十业十胜而得解者三根别缘三业而解所谓
见色聆音观意或有根宜观察二业而得解者谓观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6c 页 X46-0036.png
身语身意语意圣智巧便影略显示后如是下结成
主伴俱胜何假论为二佛灭后中初标示能化所化
二俱微劣经论广略机根有殊次云何下徵列谓摄
三乘之机以辨四种之根有力无力各通广略后如
是下结配初二经众后二论众忧婆萨提那此云论
议谓佛灭后无力二根得论方解故须造论。

二何故下会通馀妨二初徵释根缘中初徵前因缘
门具收三聚今根性门唯被无力则以宽狭不同为
问次为欲下释梵语僧那此云誓愿谓前门中就其
论主誓愿意乐广大弘深故无边际今此门中依彼
根宜受道闻法实行善因故有分际则以愿广根狭
而答。

二以何下问答广略二初问起谓经及论各通广略
故曰两重。

二答释二初偈颂答中上半正答前问下半因指说
处二长行释二初释颂指经二尔时下引文示相二
初述昔缘二初师资缘会中初佛自说本生因缘次
于时下说马鸣本事因缘中初投诚悔过次投身下
说偈陈情以头灒地谓以其头画地成文故偈中初
八句述过去行慈由瞋招苦次六句明未来作伴随
师诵经后二句示悔巳过𠎝以伸愿恳后说是下要
期剋遂。

二尔时下广略愿兴中初标示启愿次我若下正陈
所欲中初陈本师愿次陈弟子愿然则马鸣菩萨所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7a 页 X46-0037.png
造诸论望佛在世亦有同时今此但云佛灭后者依
一类根多分说故。

二以此下陈今世。

第二敷宣宗旨分三初立义分二初结前生后二立
义下正辨此门二初悬明法数二初问起二答释二
初偈颂答中初句答初问后三句答次问。

二长行释二初标示名数释颂初句二云何下徵释
行相二初总徵释二何故下别徵释二初所入法中
初徵次根本下释此有二意一谓根本摩诃衍中开
八种者即是初重八所入法一心法界三大义中各
开二者即是后重八所入法初后两重共成十六二
谓根本摩诃衍中开八种者即是双标初后两重所
入本法由对能入门皆名根本故一心法界三大义
中各开二者即是双释谓依一心开成初重二所入
法即一体一心摩诃衍三自一心摩诃衍复开后重
二所入法即一体摩诃衍三自摩诃衍一心法界开
成四故三大义中亦各开四故成十六所入本法。

二何故下能入门中初徵次一心下释一心法界及
三大义各二种者即是初重八能入门或各开二种
者或犹复也谓于一心及三大义复开后重八能入
门此则唯依四法双开初后两重八种门故谓依一
心开成初重二能入门即一体一心门三自一心门
复开后重二能入门即一体门三自门一心法界开
成四故三大义中亦各开四故成十六能入别门于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7b 页 X46-0037.png
中不二摩诃衍法以是众乘通所依故非法非义亦
法亦义非所入非能入亦所入亦能入融通自在无
定局故。

二巳说下唱释本文三初结指二唱本马鸣菩萨宗
摄百亿契经实义以成宝𠕋立义一分具足安立三
十三种摩诃衍法花文作释备陈本数录之为图贻
诸来学。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7c 页 X46-0037.pn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8a 页 X46-0038.pn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39a 页 X46-0039.pn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0a 页 X46-0040.png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1a 页 X46-0041.png

所出图目庶知梗槩更重述释有其二门初依现文
后伸异义初中有三门一者所入根本总体门二者
能依趣入别相门三者通达轨则不动门初二种门
有其两重图中虽巳标具今复委悉指陈一初重门
法摩诃衍者总者即是初重所入根本八法虽此总
言通于两处由后重法下文别说是故此唱且属初
法法为所入门即能入法为体性门即义用以用随
体更不别明说有等下四句论文不唯作后重标举
抑亦为初重释成盖亦望上及下临故释师于是不
偏指属二后重门法二初一心法后三大义初中有
三门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即是第一本法所依决定
门二种本法决定依于众生心故是心乃至出世间
法即是第二根本摄末分际门根本一心总摄枝末
二门法故依于乃至自体相用故即是第三建立二
种摩诃衍门依众生心建立显示真如生灭二种门
故复由二门显示趣入二种本法摩诃衍故后三大
义中所言义者则有三种等亦如前法各具三门举
后摄前伹影后一建立二种摩诃衍门言体大者总
标所入二种本法谓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
摩诃衍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摩诃衍谓一
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者总标能入二种别门所
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此具显示二门二法四种法
相如是相大用大门中亦各具四例前体大说相可
知问此立义分备标本数三十三法于中何故不说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1b 页 X46-0041.png
不二摩诃衍耶答如上所陈三十二种则是总别门
法形对差别显示不二大乘离于观待绝诸差别以
为诸法通所依故既明能依即巳影示由能所依不
相离故问以本影末以亲影疏于理可尔其不二法
众乘本体诸教通宗一切行人之所归趣何不分明
开示反以影略显彰答论不云乎是法极妙甚深独
尊离机根故离教说故三通达门文明不释上依现
文竟。

后伸异义中二初述释后会通初中二初建立法门
而为宗本后通达因果以彰甚深初中三初标举二
徵列三释成初中摩诃衍者总者谓总标举摩诃衍
者是三十三法总名故总有二义一者名总摩诃衍
名周遍该通三十三法无所遗故二者体总谓即两
重所入本法对能入门是总体故然亦不遮名总之
义说有二种即别标举谓将当建立法门名字以为
宗本故先牒属标举其数二徵列中云何为二者承
上标举而徵诘也一者法下依前问起而列示也谓
由八种依法开故二十四种依义开故三释成中初
一心法后三大义各有三门初一心中所言法者谓
众生心即是第一本法所依此即建立不二大乘以
是众乘通所依故虽然此法体绝对待性离言思非
所建立既其遍通总别法义是故于此巧便现示论
说以为众生心耳是心则摄一切等者即是第二根
本摄末然此文中不唯显示摄法分际抑亦出其为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1c 页 X46-0041.png
依所由谓由能摄真妄诸法是故与彼为通所依依
于此心显示等者即是第三建立门法于中有二初
标立后徵释前中谓依次前众生心体而为安立能
依八种法大乘故何以故下后徵释中初徵问何以
故者即请问辞谓由何义依于此心句中具四种门
显示摩诃衍句中具四种法后是心下答释是心真
如相则示摩诃衍体故者谓即双立初后两重二种
别门二种本法所谓初重一体一心门之与法后重
一体门之与法取意安立故成两重以摩迦罗论所
摄故故说此文通立四种若尔何故但说则示摩诃
衍体不言心耶谓依大觉契经所说唯彰一体即举
一体影一心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
相用故者谓即双立初后两重二种别门二种本法
所谓初重三自一心门之与法后重三自门之与法
取意安立故成两重以摩迦罗论所摄故故说此文
通立四重若尔何故但说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不
言心耶谓依大觉契经所说唯彰三自即举三自影
一心故后三大中各略初二唯立后一建立门法一
者体大者谓即双立初后两重四种本法初重有二
谓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寂静
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后重亦二谓
于初重二种去其体大二字即是后重二种本法名
字者焉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者谓即双立
初后两重四种别门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但易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2a 页 X46-0042.png
摩诃衍字而为门焉取意安立故成两重以摩迦罗
论所摄故故说此文通立四种问体大之言既属本
法即能入门缺于体大其一切法真如等言不言体
大唯应诠示后重之门云何亦立为初重问答但求
旨趣周备何责名言异同必若同者如所入法但言
体大何以得名摩诃衍耶彼既许尔此何不然彼此
异因不可得故问彼以体大为本法者名言无缺今
初重门欲将何文名为体大答法者用之性门者性
之用如是性用皆名体大由一切法真如等言义含
通别通为依止即名体大别彰胜用名法名如是故
一切法等之文便名体大不尔此文欲何所摄今初
重之门通别双具故言体大后重之门唯彰别用伹
言诸法及真如等又即体大通于门法两处用之亦
无所缺如是相大用大例前体大说相可知通达因
果不烦别释。

后会通者恐有问言释师以谓摩诃衍者总一句中
即具初重十六法相所言法下方开后重十六法相
窃观后义标释各具三十三法通将上下论文建立
两重门法得非固违圣所说耶答曰佛说不得诸法
正性是则皆为名言所覆何不忘诠会旨趣辄欲反
义封文且如初重门法名字全用后重文句安立岂
得初重唯标无释后重唯释无标者耶应知释师欲
令初后义不杂故预取下文别说意趣于总标中率
先现示然亦不遮于下文处具含两重总别法体以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2b 页 X46-0042.png
是会通宛然符顺宜依智转无以情求文义二途率
皆圣意。

三作释二初分门标指中初分门次初二下标指今
论科节实异常途若此之文即从义判谓以两重所
入总体判入初门复以两重能入别相判入次门欲
使详明故令思审。

二摩诃下牒文消释三初所入根本总体门二能依
趣入别相门三通达轨则不动门初二种门论文分
三初开示两重二申通诸难三总结二门初中二初
初重十六二后重十六初重中二初显示法门三初
标门释相又三初正明所入法二因彰能入门三引
教成前义初中复三初牒指牒前本论指属门名二
则是下标徵三一者下列示一体一心摩诃衍者所
依名体中实名心二俱无差皆说云一以此为门方
能趣入摩诃衍法若尔能入是体是心其摩诃衍是
何法耶谓由能入是其义用其所入法是其体性以
用显体巧便开示令诸众生依之趣入然其义用既
名体心即此体心便为本法由性深隐难可了知总
相名为摩诃衍法如识了别为其功用复以了别为
其自性如释初一馀七准知总收八种而为三对谓
即法义门法真俗初二名法后六名义一体一心等
皆属门摩诃衍字悉皆属法一体一心出世胜义三
自一心世间世俗其后六义准前各二但与法中前
后为异法中先真后俗义中先俗后真以表真俗非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2c 页 X46-0042.png
定异故。

二如是下因彰能入门中有法喻合显示八法从门
立名因前所入以彰能入为成初重十六种故轮王
有四种谓金银铜铁谓如轮王随轮立号摩诃衍法
随门立称义亦如是故取为喻。

三大觉下引教成前义二初引经文趣入彰其为门
作用身法即是本法异名谓摩诃衍或名身法然前
二法不置心言名参后重经文略故以一影一而显
示故以兹八法引对本论一心三大文异义同于中
相大名显了者功德之相显现明了故出生作业功
能自在故说用大名为无碍二马鸣下成前义二初
论摄经文显示本论安立意趣依摄光明大觉经故
二此中下总通初后谓两重所入俱名总体故指总
言贯通上下临犹至也。

二大总下显论该摄显示略论该摄广文以一具十
无所遗故。

三由何下立法因由所入法体本无差别能入义用
有尔所数体随用显故亦成八。

二能入下徵释同异二初徵起二答释二初结颂答
中上三句正答前问下一句因通违妨二散文释中
初释颂正答中初显平等谓其能所用体果因非别
异故分量同故次所以下出因由后若尔下释颂通
妨谓若能所遍满平等无差别尔则应本末总别浑
洞成杂乱耶然其本末终不杂乱及其总别初后非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3a 页 X46-0043.png
无然犹如是评议辞也谓如是本末及与总别各各
别别以因用遍满平等无差摄诸法尽不滥果体果
体遍满平等无差摄诸法尽不参因用故皆悉等下
即拣滥也谓泛言平等谓即一法故称平等今言平
等谓各各别别皆悉等量说名平等不同一法故称
平等。

二巳说下后重十六二初结指标分言四称者一心
三大四名称中丽本云称辽本作种易称为种其言
似滥。

二所言下牒释法义二初法中三初本法所依决定
门二初牒属标徵谓牒本属门标颂徵起二颂散答
释二初偈颂答二长行释三初释颂中初释上二句
圣绝结业故立众名颂言四衍即四乘也凡领痴缘
故标生目次是一下释下二句中初明心周遍一法
界心遍彼八处不可分析令其体别不离散令其相
异故说唯是一体一相次以四下显义该通谓由一
心广大圆满故能摄尽凡圣众生众生之心从人立
号故众生即心人法不二故二顺理下引经诸异生
言具通四种无所不通通犹容也即广容义无所不
至至犹遍也即普遍义无所不当谓上容遍义相当
故三今摄下合结中初合归本论以此二字摄彼十
门由摩迦罗论所摄故次巳说下结说此门。

二根本摄末分际门二初牒属徵起二颂散答释二
初偈颂答二长行释三初释颂一法界心则是二门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3b 页 X46-0043.png
所入本法由此所入二种一心是其根本故能总摄
枝末二门依之以显诸法界性故云皆作法界名法
又一法界心即是不二摩诃衍法由前二法利根所
了不分一体三自差别即名不二谓于诸法中不生
二解故以此不二为根本故能摄枝末二门二法是
故名为根本摄末由门义显但彰摄门不妨于中影
兼法故。

二自体下引经广大神王以喻一心能摄世出世间
法故此文有二初明所摄诸法中初摄世间即生灭
门本末无明粗细染心诸无为法名净白品次摄出
世即真如门离杂染故名清净法离障碍故名无碍
法离结缚故名解脱法相本尽故名绝离法性本显
故名满足法无动乱故名寂静法如是二门一切诸
法皆是所摄之枝末故次而广下显能摄一心不随
所摄成二相故非世间法非出世法。

三今摄下合结。

三依于下建立二种摩诃衍门三初牒属徵起二举
本答释三初举初总标二初偈颂答二长行释三初
配文徵列中初指配论文次徵列门法然心真如及
心生灭义用宽通能具该摄一体三自二种一心应
通两重为门之用由于总句巳显初重故但说为后
重之门即分初重能入之门成此后重门法二种一
体三自则是其门二种一心则为其法根宜劣故所
得浅近由此应知体自唯门一心通法是故应作四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3c 页 X46-0043.png
句料拣一唯门非法一体三自二唯法非门初重本
法三亦门亦法谓即一心望初作门望后作法四非
法非门谓即不二摩诃衍法三大义中初后两重四
句分别准此知之二如是下得名所以谓不唯依自
彰名亦复从门立号义既不定故置或言三自唯属
自相本觉与次三大慎勿相滥三由能下立法因由
二何以下举后别释二初问辞谓蹑上文而致此问
初句具门后句具法有何所以如是建立二答曰下
答释中初答真如门法谓一法界心具于约体绝相
义故作真如门依斯则示一体本法次答生灭门法
谓一法界心具于随缘起灭义故作生灭门依斯能
示三自本法其心通二总别如前。

三由此下结成上义随句别明故云各具由前总句
巳显初重故此但云二门二法。

三大觉下引文归论二初引经證成中初叹所入法
次示能入门法中自然即自用义谓由业用自在无
碍任运而转故名自然对上一体伹云相用影显示
故或即自相贯通三自谓即体相相相用相又由自
相觉心殊胜故曰自然二今摄下归论指结中初归
本论谓摄经文归论说故次指广文大总地中开八
种者彼兼初后故开八门此唯后重故但四种后结
此门此一称法具有三门下解释分唯释后一何以
前二不别释耶谓由此论散说门中正所开示四法
相故以后影前义准知故又由三中前二种门是其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4a 页 X46-0044.png
所依及为能摄本原玄理二论巳明是故此论不复
开释。

二三大下义中分二初指陈文意中初举后摄前次
复次下明前贯后谓此前来一心法中三门次第明
了具足于此义中不显说者意将前二以贯于此初
门应云所言义者谓众生心颂曰众谓四衍众生谓
四种生是体相用心遍于彼八处次门应云是心则
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颂曰是体相用心各总摄
二门名摄世出世作法界名法或可于下别别而说
应云所言体大者谓众生心颂曰众谓四衍众生谓
四种生是一体大心遍于彼八处是心则摄一切世
间法出世间法颂曰是一体大心总摄二种门名摄
世出世作法界名法如说体大相用准知。

二一者下显彰义相二初牒示二初体大中初明所
入法即是第三建立二种摩诃衍门具足应云是心
一切法不增不减相能示摩诃衍体大故是心真如
平等不增不减相则示摩诃衍体大故然释师立名
即顺经句不同本论但取意故然则初重门门名字
是预取此于前显示故今但云二本法等不尔初重
依何建立次谓一下显能入门名门亦尔者谓门与
法名不别故伹易法中摩诃衍字而为门焉馀同本
法故云故尔二相大中二法二门准前体大说相可
观三用大中二法二门说相例然名为世间出世间
者有异常途有漏无漏分世出世然此因果与相俱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4b 页 X46-0044.png
转作业差别世俗谛摄故名世间若谓有漏名世间
者岂有漏门能引行者證本法耶不应理故复由因
果不与相俱一味平等胜义谛摄故名出世善因果
者准大觉经说之曰妙超过世俗不可思议故名善
妙不同三性中善性故俗谛无为尚不相预岂与不
善为观待乎。

二三种下指广二何故下伸通诸难二初徵释馀义
四初问答不二法二初对缘问答二初正问答谓不
二所依何以不立能依趣入之因缘耶是法深妙本
自圆成不随根宜而施设故二何故下转徵释中非
建立者既其本自圆满成就岂待證说因缘建立诸
教所说废诠谈旨非安立谛义亦可例。

二是摩下依人问答二初正问答二初依果问答谓
此不二摩诃衍法一切诸佛能成就不此能成就一
切诸佛然一切佛不能成就得不故者译人翻对回
文不尽应云不得得成就义若尔诸佛證此法不既
称圆智何所不逮但不二法圣凡本具因果恒成不
由断惑之所显證其八本法分分断障分分显得故
有因缘能入彼法其不二法佛虽亲證不同择灭新
所得故凡虽具缚而于此法无所缺故以是性德圆
满海故如说自性清净涅槃不由断障之所显證一
切凡圣本来具故又由诸佛融三世间为其身心其
三世间总聚无差即不二法则佛与法一体无异云
何更说能得所得故说诸佛不得彼法若尔亦应法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4c 页 X46-0044.png
不得佛云何不二能得佛耶由法轨持名得于佛非
能所异而为得故二菩萨下例馀结属以非修成故
名性德本自成就故曰圆满深广难测故喻如海二
所以下转徵释中离根教者谓由不二性自圆成众
生證而非根诸经诠而绝教不待根教施设安立是
故说言离根离教。

二何故下问答八本法二初对缘问答二初正问答
谓其两重所入八法建立能依趣入别相法依门显
故说从缘二何故下转徵释以依證说而显示故反
上不二义可知之。

二如是下依人问答二初正问答二初依果问答谓
由诸佛积功累德鍊行严因之所證得故说诸佛成
就于彼然彼诸法治惑方显自无胜力成他凡圣故
说不能得于诸佛此中翻译亦失回文应云不得于
诸佛故二菩萨下例馀结属由此八法逗根施设具
明因果然犹在于无明边域故论结属修行因海究
竟令归不二果故然诸众生本来具足因行果德故
亦能成八种本法二所以下转徵释。

三何故下问答二门异二初问谓依二门所入本法
云何体自而成异耶二真如下答三初他相有无答
染品名他净品名自以其妄染违理损恼故名不善
以真如门约体绝相无彼所治他染法故唯立体言
以生灭门随缘起灭具能所治自他法故兼立自言
二复次下法性非他答谓真如门体平等一味绝自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5a 页 X46-0045.png
他相故无有其私生灭门中性德自相天本有之故
非得他力三复次下随宜无定答谓二门体自理亦
互通以随宜乐作是安立由互通故云无有定。

四何故下问答心大异二初四法齐诠问言别说者
谓即此分后重之中以其初重是总标故一心是法
故别为一三大属义故总为一既其三大总为一种
何以等同初一心法三皆各诠二摩诃衍三大义合
总为一故比类一心唯应诠显二摩诃衍不应说有
六种本法由斯致问二大义下三大义通答言大义
者谓即常遍是大义名通体相用三法中故总为一
义如是三中诠法分际各不同故有其六种。

二今所下问答法门二初问起二答释二初结颂答
二散文释此但问答后重门法十六行相胜劣广狭
例前初重义意无别。

三巳说下一句总结初二种门。

三一切下通达轨则不动门二初牒属二谓微下释
成中初果后因果中推其因故云本所乘伹云总别
三十二者以其不二遍诸乘故因中菩萨通三聚者
一切异生无不摄故立义分竟。

论初卷终。

释摩诃衍论记卷第一
释摩诃衍论记目次¶ 第 45b 页 X46-004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