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885a 页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四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圆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 法悟奉 敕撰

「巳说(至)无明住地门。」

【释曰次眷属无明住地门有三初结指。】

「此决择中(至)眷属门。」
卷四 第 885b 页 X45-0885.png

【释曰次开章就粗细异分作两重。】

「初门云何。」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微细眷属门有三初徵起。】

「本曰(至)则无境界。」

【释曰次唱本。】

「论曰(至)俱成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第一(至)而得止住。」

【释曰后决择有二初总标略示门又二初牒释复
二初法说末因本立本受末熏下养上资枝荣根
固或支持长养与力相承由互依持故得住止。】

「譬如(至)相应不离。」

【释曰后喻明子承父育父假子威爱养相因摄持
互在本末不觉义亦如然。】

「若如是说(至)犹未断故。」

【释曰后问答问既本末相承而立如父子互依止
而住八九十地断现转生无明随断应同妙觉答
虽此三地各治一细然于业中有三生相未断尽
故不名妙觉微细三相佛位断故。】

「自此巳下(至)果不离因故故。」

【释曰后标释俱成门有三初随文显示又三初业
相第一业相能所无差王所不分由无明熏令净
心隐本觉随缘动流成业亦可精细本觉从此熏
动即独力随相也隐钝无明自斯流注即独力业
卷四 第 885c 页 X45-0885.png
相也此二和合成俱合动名为业相藉无明为因
起业相苦果依此即立变易生死具如当辨。】

「第二(至)即无见故。」

【释曰次转相以依业相变作能见全揽动业流成
转相。】

「第三(至)无境界故。」

【释曰后现相由依能见妄境现前如依镜故众像
皆现。】

「如是(至)巳广说故。」

【释曰次指前广明。】

「此中(至)具足圆漏。」

【释曰后依义科拣有四一三相具阙业相能所不
分转相唯能无所现相能所具足。】

「根本(至)名为无明故。」

【释曰二二法同异有二初本末相滥问此难动业
与无明同业识无明皆无能所俱不明故若许尔
者本末无异若彼救云心体未动巳有无明故无
明位未名为动此则无明不滥业识若是无明熏
起发动当于此位立业识名是则无明不名为动
故知起动唯在业识何滥无明云何前难本末无
异耶如是说者复何乖理若此救者前义则违三
相分文以依不觉令心体动说名为业准此明文
说心体动何故前言心体不动名无明耶后义则
违校量分文忽然念起名为无明若准此文显说
卷四 第 886a 页 X45-0886.png
无明得名动起何故前救动起之义唯属业识故
知动起通业无明当知此二复有何别还如前难
本末不分。】

「动起二文(至)无相违过。」

【释曰后能所各别答所动所起唯在业识能动能
起唯属无明前说动起名业识者不约能起皆就
所动是故业识望于无明能所隔别本末无滥。】

「若尔(至)自当显说。」

【释曰三动起因由问无明因何动心起念答圣贤
非测唯佛方穷不可妄谈故依经说强名不觉假
说因缘欲具知由决择当说。】

「业相(至)不堪了说。」

【释曰四徵释动业门三细初一能所不分复何道
理以动释业答无凭臆说须契佛经彼说键摩具
彰业识无能缘所缘心境不可分析无心王念法
王所不可隔别唯由精动隐流故说名为业识勿
设浮言妄生穿鉴。】

「巳说(至)粗重眷属门。」

【释曰后粗重眷属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自在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非馀识法。」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定识体通指六相唯意识地
意地总收前七转识从多从显作此指陈苦果总
卷四 第 886b 页 X45-0886.png
报应依现识或现识海转作意识故此意识即是
现识依不异义说有总报非馀识法拣转业故若
依前七说有总报过难尤多不繁具出。】

「所以者何(至)当何说耶。」

【释曰次叙经本有二初正明六相有三初徵释生起。】

「谓分流(至)无相亦无相。」

【释曰次具引总文。】

「依此(至)为明何义。」

【释曰后分部别义有五一六粗缘起相有三初标徵。】

「谓欲显示(至)粗重相故。」

【释曰次解释现识海为因境界风为缘起七识浪
成六粗相。】

「如经(至)腾跃而转生。」

【释曰后属经法喻配合于文可见。】

「云何(至)当如何耶。」

【释曰二六境生识相有三初徵起徵彼境风形相
如何。】

「谓青黄等(至)应审观察。」

【释曰次显相有二初示境牵心其第六尘偏举现
因及与来果欲劝众生起修断故理实三世因果
等法皆为法尘今不具者种种收故。】

「彼末那识(至)故名为风。」

【释曰后会违指喻第七末那意识细分通缘六尘
即是意识无别体故故不别说境如风者能牵引
卷四 第 886c 页 X45-0886.png
故。】

「如经(至)淡味众华果。」

【释曰后属经。】

「如是(至)心俱和合生。」

【释曰三本末同异相藏识为本如日如水七识为
末如光如浪故非同异和合而生。】

「如是(至)思惟诸相义。」

【释曰四元从藏海变明此七识非别有体不从内
外中间而来全转藏识变作七识如鼓海水变成
波浪。】

「如是(至)无相亦无相。」

【释曰五性相本融拂会相归性融通拂迹。】

「此楞伽经(至)云何异说。」

【释曰后会释二门有二初标徵列指门。】

「谓一本(至)分别事识。」

【释曰后分流大本通有二初三经异说又二初引
正文初本略三广八次本略二广八后本略四广
七善须明记如次会通。】

「如是(至)不可归依。」

【释曰后指真伪三经是正四经是伪下依大本但
会三正。】

「今当(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大本会通有二初指教诫观。】

「初契经中(至)即末那故。」
卷四 第 887a 页 X45-0887.png

【释曰后依次会释有三初会初经有二初略三又
二初解三法体。】

「何故(至)且略不示。」

【释曰后略馀行相有二初问何略三中无七末那
及业转识。】

「即有二门(至)备数门。」

【释曰后答有二初标徵列。】

「初门云何(至)备数门。」

【释曰后随列释有二初明初门举两显三者一举
三细中粗现识摄细业转故二举七识中强意识
摄劣第七故言虽三识义周八识。】

「后门云何(至)备数门。」

【释曰后辨后门率彼楞伽上节经文说转业真转
当转识业当业识真当第七谓七于境作真解故
今将上节达于下文圆满名字八识具足。】

「此契经中(至)分七种故。」

【释曰后广八。】

「中契经中(至)义如前说。」

【释曰次会中经有二初略二有二初指二同前初
了别识即当现识分别事识当前六识亦无第七
及业转识如前两门会释无殊故论指云义如前
说。】

「同说末那(至)故名真相。」

【释曰后会七异名初经说名真相即当第七中经
卷四 第 887b 页 X45-0887.png
说智相识亦是第七以末那位始生慧数攀缘粗
境名智相识又于境界作真实解亦名真相。】

「此中八识比前可知。」

【释曰后广八列名如前。】

「后契经中(至)且略不说。」

【释曰后会后经有二初指四业转现三分别事识
文相明者以第七识同事识故或举强六摄劣七
故。】

「言七识者(至)唯一识故。」

【释曰后会七有三初六七同体释第八前六名为
七识粗细意识总为一故。】

「法界(至)一体无别。」

【释曰次六七异体难法轮经中说第七识与第六
识为所依根既分能所依异何言粗细体一。】

「经意(至)立同种故。」

【释曰后同异种别解有二初正据二经会彼法轮
经据别种说此楞伽经据同种说故无违失。】

「以何(至)而得生起。」

【释曰后偏依第八明有三初问起谓六七识既说
同种分别事识则无所依凭何文理不依末那六
识得起。】

「楞伽经中(至)展转为因。」

【释曰次徵引有二初引證又二初引二经指徵可
知初经了别事识即是现识分别事识即是六识
卷四 第 887c 页 X45-0887.png
此二互依不说例七后经所说现识事识展转为
因互相资立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安危共同
依持平等不说第七为六依故。】

「由此(至)不依末耶。」

【释曰后成此文显依所识不说末那。】

「复次(至)相续而转故。」

【释曰后通證有二初六七依八转第七细识第六
粗识现识为因境界为缘方得起故六不依七文
甚明矣。】

「以此义故(至)波浪转故。」

【释曰后七缘六尘转由前所说现识为因境界为
缘发起七识故知末那通缘六尘性相分歧文理
各据以经明说六鹿风所动七识波浪转故。】

「复次(至)不可指南。」

【释曰后诃责㡿人妄说现识为七与六为依咄哉
非正。】

「巳说经本次释论文。」

【释曰后解论文有二初结指。】

「即此文中(至)俱成门。」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总科。】

「以有(至)具足转故。」

【释曰后别辨有二初总标略示门有三初牒指显
一意识具六粗相现识为因境界为缘一意六粗
长相续转。】
卷四 第 888a 页 X45-0888.png

「若尔(至)其理非无。」

【释曰次徵通有二初问答略因义此六粗相既有
现识为因何故本论唯说境界为缘举缘影因义
显理周。】

「若尔(至)末那故。」

【释曰后问答即意义此举例难或为比量量云现
识是有法应为末那故宗因云为彼意识亲所依
故同喻如意根意根为彼意识亲所依故意根是
末那现识为彼意识亲所依故现识应末那答有
二义一者遮意遮彼梨耶不为末那以其第七望
八六识有别种故能与第六而为所依名末那故
前量因中犯随一过以不许因有法转故或望前
引楞伽中说意识唯依现相识转不依末那同喻
无因准式又犯能立不成二者许意许彼梨耶为
末那故前量宗中犯相符过密显六七是同种故
立量不成例难随遣。】

「如是(至)其理自显。」

【释曰后指下。】

「自此(至)果报别相。」

【释曰后标释俱成门有三初二执因果智及相续
俱属法执执取名字并属人执初各俱生后皆分
别造业属因受果属报。】

「复次(至)十信所离。」

【释曰次三断前后初地断尽相续一相从二至七
卷四 第 888b 页 X45-0888.png
同断智相贤断执取名字信离造业受果。】

「复次(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五重粗细约义更含初三细相后三粗相
初四细相后二粗相凡对分粗细者必遣拂粗细
故。】

「巳说(至)决疑门。」

【释曰后无明得有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觉相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上二句即初门下二句
即后门。】

「初门(至)一切染法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直示得有门如见林树知有
种子见诸烦恼知有无明。】

「后门(至)烦恼染法。」

【释曰后释相决疑门有二初问答一多。】

「以何(至)不觉相故。」

【释曰后问答本末。】

「从上(至)真实本意。」

【释曰后总蕴诸法同异门有二初结指。】

「其相云何。」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徵起染净总归同异者何。】

「本曰(至)性染幻差别故。」
卷四 第 888c 页 X45-0888.png

【释曰次唱本。】

「论曰(至)异相门。」

【体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为明何义(至)当生灭门。」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略示二门其同相者欲明诸
法唯是一如成真如门其异相者欲明一如造作
万法成生灭门。】

「如是二门(至)当何说耶。」

【释曰次广引二教有二初蹑问标徵。】

「谓彼(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引文指释有二初證同能觉一相者配唯
见微尘即无相法者配不见微尘经云汝一仁者
非如是觉应云非汝一仁者能如是觉等一切巳
下摄为本论本来涅槃岂假修相本来菩提岂假
作相理智无得无色可见见有色相非同相门即
是异相随染业幻所作色相以同相中智性色性
无可见故。】

「异相(至)不须重种。」

【释曰后證异唯汝一人等者应云非汝一人独如
是见本论无漏摄诸净法随染幻差别故本论无
明摄诸染法性染幻差别故馀文甚显不须广释。】

「此二(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诫思取舍出论本意正尚同相。】

「从上(至)直释因缘。」
卷四 第 889a 页 X45-0889.png

【释曰二直释因缘义(更不别解心生灭言名为直释)有二初广大
末那门有三初十一末那门有二初结指解立义
分因缘二字。】

「本曰(至)不断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初门具六种因缘后门
以二门委释此中因缘但依生灭细粗法体以辨
义门或望所依或自法体前后互望亲者为因疏
者为缘。】

「初门(至)生灭因缘。」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摄义显宗生解门又二初正
明复二初六种因缘有三一初二重有二初徵列。】

「初重(至)其理自明。」

【释曰后广释有二初问答不相应三不相应染相
无明为因本觉为缘三不相应染识本觉为因无
明为缘故知觉碍各具因缘。】

「次重(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问答相应义三相应染现识为因境界为
缘若望三种相应染相现识为缘故论指云现识
体中又有缘义意在于斯若将现相望三识相亦
有因缘细思可解。】

「复次(至)因缘义故。」

【释曰二次二重六粗中识本觉为因无明为缘六
卷四 第 889b 页 X45-0889.png
粗中相无明为因本觉为缘此名本遍三相应相
以业转相为因三相应识以业转相为缘其业转
识望三相应相之与识准义亦有因缘二义此名
末遍现相现识此不说者初二重中后巳明故。】

「复次(至)作因缘故。」

【释曰三后二重无明为始为上果报为终为下节
节不越下下与力皆有因缘名为上下果报为始
为下无明为终为上节节不越上上与力亦有因
缘名为下上由逆顺不同致始终各异。】

「复次(至)不可得故。」

【释曰后三复遣拂初依无常门遣即成假观次依
无我门遣即成空观后依相待门遣即成中观三
观一心于理可见。】

「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释曰后指劝依三次第如理思之。】

「巳说(至)决疑门。」

【释曰后随文散说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此中(至)广释门。」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分门。】

「复次(至)依心而转。」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总标门心即所依正取本觉
意等能依乃是众生聚十一意并及意识名为众
生妄无自性唯依心立不同立义分中四圣名众
四凡名生故。】
卷四 第 889c 页 X45-0889.png

「巳说(至)广释门。」

【释曰后广释门有二初结指。】

「此中(至)文相可见。」

【释曰后广示有三初指陈二转梵语末那此云意
也不唯第七包十一种后意识中方收前六。】

「此义(至)作释散说。」

【释曰次牒徵总指。】

「此意(至)所建立耶。」

【释曰后广明意转有三初指门十一意转依何经
立。】

「谓显了经(至)略不别说。」

【释曰次引释有二初正立有二初具数阙名虽举
总数不出引名。】

「是故(至)不断故。」

【释曰后出名合论唯无明一不分相识馀业等五
分相识耳故二明识说此十一。】

「本地(至)以为一故。」

【释曰后会违更开本觉成十二故。】

「相识(至)甚大别故。」

【释曰后料拣有二初随相分疏有四一相识义别
有三初略问答。】

「云何(至)顺于无明。」

【释曰次重微释凡诸染法各具二义一者神解神
解势力本觉所发所成之识似本觉故二者闇钝
卷四 第 890a 页 X45-0890.png
势力无明所发所成之相似无明故故分相识二
甚别耳。】

「是故(至)了别识耳故。」

【释曰后引教證生有心识知有佛性生具本觉故
具识耳虽然觉体横竖咸周在于有情名为佛性
在于非情名为法性即拣非情不成觉者。】

「以何(至)依止义故。」

【释曰二神闇皆意通明十一具根身义。】

「以何(至)由疏为缘故。」

【释曰三染净因缘望三细识本觉亲因无明疏缘
故所生果神解似觉望三细相无明亲因本觉疏
缘故所生法闇似无明然随增胜以立其名齐时
因缘俱名相识。】

「何故(至)无二别故。」

【释曰四会通名义有四一意摄细分问上文既说
智相等六皆意识地即知智相及相续相俱在第
六意识细分何故今文皆于第七末那识摄答欲
显六七无二体故。】

「若尔(至)无所不作。」

【释曰二意略粗分粗分意识何不为意若据尽理
实皆名意并具身根义故且略而巳经说末那无
所不作亦收粗分意识名意。】

「然别(至)之法门故。」

【释曰三别立意识问但言末那粗细摄尽论中何
卷四 第 890b 页 X45-0890.png
故意外别开意识转耶如论具答然此依中有唯
所依所谓本觉有唯能依所谓意识有通能所谓
十一意有非能所谓除前相。】

「举此(至)应广通达。」

【释曰四例知三相三相末那势通离合离则三相
异末那三相目三细即是所依末那目六七即是
能依合则三相即末那递互相望为能所依广通
例同于斯见矣。】

「复次(至)亦寂灭。」

【释曰后契性融拂有二初解义通以七门融拂三
法三法即是藏意意识言七门者一无定门曲含
四种一总非三定二本末互通三互得三名四三
名皆拂二无常门如是无定故皆是无常三非实
门四幻化门五性空门六寂灭门七绝迹门如文
可见或以七门摄为三谛前之四门即为俗谛第
五六门即为真谛后之一门第一义谛于义亦通。】

「故金刚(至)有见故。」

【释曰后引文不可思等證前三法即一而三即三
而一能三能一非三非一难思议中难思议聚七
五不生八六寂灭者谓八寂灭而七不生也六寂
灭而五不生故八识遣拂九相空无言有空无有
无空无有者意云任是有空或是无空皆不可著
俱言无有欲使不滞故重遣耳下引经指心境俱
空境中复具法空人空如文可见身是所依尚自
卷四 第 890c 页 X45-0890.png
是无见是能依云何得有或复总结心境俱空。】

「巳说(至)差别门。」

【释曰次相续业用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觉妄虑。」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遍缘义。」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标三义。】

「初义(至)令不失故。」

【释曰次解三相有三初摄前不失义相续识者若
约自体不断(如前法执)相续即识若约令他不断(谓惑业苦)
相续之识今取后义此中属当此识为能发烦恼
为所发诸业为所润果报为所取为此业种从熏
发后念念常与取果作用取彼当果令成就故良
由此识发俱生惑润无量世善恶业等令无息故。】

「中义(至)无差违故。」

【释曰次感果成就义此识又能发起俱生爱取等
惑润巳辨业与果力用令现未世若乐妍媸长短
寿限形影无差故。】

「后义(至)不觉妄虑故。」

【释曰后妄虑遍缘义此识不唯住持故业成就旧
报亦能发起新新过失谓于巳经过去境界发忻
乐心不忻乐心复能攀缘现在境界起贪爱心不
贪爱心又能计度未来境界生追求心不追求心
遍于三世妄增分别。】
卷四 第 891a 页 X45-0891.png

「如是(至)相续识焉。」

【释曰后结识名正显此识连持生死此异熟既尽
复生馀异熟皆此识能名相续识。】

「巳说(至)诸法门。」

【释曰后唯心回转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法灭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三界虚伪究本唯真心
所作六尘幻化推源亦真心能现就末境从心起
不离于心故分别境界即分别自心谓无有少法
能取少法唯由心动虚妄回转心若不生诸妄顿
息。】

「论曰(至)无馀法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标徵唯心显唯一心转成万
法此解本论初之四句。】

「所以(至)不可得故。」

【释曰后存拂自心有二初委辨有三初徵释心有
无随心有而法有随心无而法无此解本论此义
云何至法灭故次重问答妄法不立唯心奚存别
解本论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若尔(至)为心量故。」

【释曰欲徵释心无有此一问答及三复次总显论
意智者应思问若说唯心不可得者心既不有唯
心宁立答缘生无性虽不可得无性缘生岂成断
灭故引经说无心之心为心定量此證无心亦唯
卷四 第 891b 页 X45-0891.png
心故。】

「复次(至)亦不成。」

【释曰后三复显深玄第一复次论说心不可得意
说缘生无性故成大空经说无心之心意说无性
缘生故成幻有第二复次由大空义诸法得成法
鼓经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由幻有故空理
得显又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第三复
次相待无定二既无二一亦无一不成亦不成难
思亦难议。】

「如其次第应审观察。」

【释曰后劝思初理事无疑次理事成显后理事即
离依次寻之故可见耳。】

「巳说(至)转相门。」

【释曰后分别事识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增长义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所依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拣择(至)依诸凡夫故。」

【释曰后辨相有四一拣择假者门拣圣取凡凡有
三种邪定凡夫无信善根如盲聋故不定凡夫信
心轻少喻若轻毛又如毛在地随风飘转又修如
毛头成如麟角又角犹竞也善恶心歒黑白为斗
故谈十信为难角故正定凡夫即三贤位成就人
卷四 第 891c 页 X45-0891.png
空徒喻彰名金刚不变。】

「生起(至)取著转深故。」

【释曰二生起粗重门有三初第一凡发业无休背
源不息故。】

「若据(至)计我我所故。」

【释曰次第二凡。】

「若据(至)分别六尘故。」

【释曰后第三凡此位犹有坚执法实故。】

「建立(至)分别事识故。」

【释曰三建立名字门随顺所依微细名字名意识
故随顺所依粗现名字名眼识等随顺所缘境界
名字名色识等今不缘如但缘事境论从总名判
为事识。】

「显示(至)增长义故故。」

【释曰四显示所依门见即分别修谓俱生(修释论爱)
此二惑熏第八识遂令粗分意识增长相续住故。】

「从上(至)不可思议之相。」

【释曰三因缘殊胜相(解立义分相之一字有因缘相有殊胜相亦前法体具我
相故)有三初结指下辨无明所熏起识是故判为不
思议相。】

「本曰(至)种种知故。」

【释曰次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卷四 第 892a 页 X45-0892.png

「第一(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辨相有五一举人显示殊胜门初标徵次
释相后结数于释相初分满俱绝邪定人中凡夫
愚深二乘慧劣馀文可见。】

「巳说(至)无常常门。」

【释曰二显示深缘决疑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言常(至)不变故。」

【释曰后依文示相有三初正显二门初门之中从
是心下说本觉心常住不变从而有下被熏有染
无常变化名常无常后门之中从虽有下无常变
异从而常下常住不变名无常常。】

「是故(至)总结殊胜。」

【释曰次总结殊胜。】

「自此(至)文相可见。」

【释曰后指本释上指属本论所谓巳下释前常住
门以不达下释前无常门。】

「巳说(至)对治分位门。」

【释曰三举障示治配当门有三初结指科分。】

「随转(至)能离故故。」

【释曰次依文辨相有二初随转对治门明六染心
始从十住初发心住至回向终离彼第一执相应
染乃至妙觉方尽离彼细根本业不相应染色自
在地者八地菩萨于诸相上而得自在色相国土
随心变转故云自在心自在地者九地菩萨居法
卷四 第 892b 页 X45-0892.png
师位善知众生心行稠林知见无碍名心自在。】

「根本(至)究竟离故。」

【释曰后根本对治门根本无明从三贤位但修此
观观察无明摧伏其势令渐微劣故云学断初地
巳去随分离用直至佛地大无明体究竟离故。】

「极喜(至)应如是知。」

【释曰后本随治异有二初徵释初地此位菩萨以
后得智正缘事境根本无明正迷于事治障相违
故后得断其根本智正缘真理随相染法正迷于
理行相相违故正智断。】

「如说(至)亦复如是。」

【释曰后例指馀地二地巳上乃至佛地例同初地
本后对治。】

「巳说(至)差别门。」

【释曰四显应不应差别门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心念法异故。」

【释曰后剖分有二初相应义有三初消文复二初
总明先解义后合本于解义中心品即是本觉气
分义当心王念法则属不觉气分义当心所心念
与力王所和合同念攀缘故曰相应染净性异觉
闇依殊故云异耳。】

「念法(至)同故故。」

【释曰后别辨心依本觉念附无明有此不同相应
何在谓心王心所善不善等相应随顺名知相同
卷四 第 892c 页 X45-0892.png
所缘境界王所定同心王缘色念必同缘名缘相
同。】

「大本(至)不同故。」

【释曰次引教三种相同者即三相应也异故成同
此句顺明若同不同此句返释由所依觉碍染净
差别致能依心念知缘相同若所依无染净差别
岂能依具知缘相同。】

「若尔(至)无别意趣。」

【释曰后会违若谓此三知缘相同名相应尔何故
彼经说相违转然无明本觉在王所上逆推所依
染净不同名相违转知相缘相在王所下顺观其
境知缘共同名随顺转不取违顺上下转释所说
理同亦无别意。】

「不相应义(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不相应义谓随染觉心之染及根本无明
之染二染不殊和合为一以极微细不离觉心及
无明故所以论云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三细不相
应既无三所异故无知缘同名为不相应问三细
之识依本觉发应为心王三细中相依无明起应
名念法既有王所必同知缘以此义故合名相应
答三细识相虽依染净以极微细王所不分相应
难立且如业细能所未有流至转细方具能缘运
至现细始具能所虽有能所未分心念由是三细
名不相应其相应者境风鼓水现海腾波七识浪
卷四 第 893a 页 X45-0893.png
生六粗波涌以心对境具所及王知缘相同立相
应号三细反此名不相应。】

「巳说(至)别障用门。」

【释曰五立二碍别障用门有二初结指。】

「彼烦恼碍(至)根本智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释文又二初正明二相复二
初散动违真静六种染心名烦恼碍由散动故障
根本智以真如智唯寂静故。】

「彼智慧碍(至)自然业智故。」

【释曰后漠溟碍智明根本无明名为智碍由漠溟
(漠溟即是昏闇之义)障后得智以世间智极聪明故问根
本无明准上论说通障三法理智一心兼障二道
本后二智云何此说唯障后得世间业智曲有违
文恐繁不引又烦恼碍亦障法身如上论说智净
相破大无明独力业相显法身故何以此说唯障
根本无分别智答此中二碍说障二智从偏增说
实理互通。】

「此义(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显示因缘正出二碍遍障二智所以如论
可见故须二智对治二碍。】

「二障(至)应如是观。」

【释曰后拣异巳明二障又开二碍有何差别重复
显示由含妙旨故须别拣相教之权示性宗之实
所云二障即是二执智及相续当法执障执取名
卷四 第 893b 页 X45-0893.png
字当人执障性相两宗共许断除若说二碍性相
两宗有断不断性宗二碍历位俱治若法相宗根
本无明智碍一种染烦恼碍三不相应说尚不及
道岂能断是故论云立二碍门据断不断。】

「从上巳来(至)决择分巳焉。」

【释曰后结前。】

「自此巳下(至)之相差别。」

【释曰四生灭相差别有二初标门释立义分是心
生灭因缘相中相之一字前辨因缘殊胜相者意
显无明所熏诸识唯佛能了示殊胜相今云相者
即是迁流动转生灭义相即当共相与事本识作
能相故论言生灭之相差别意在此焉因论生灭
通该上下粗有六种细分十异今但显粗内含其
细就义别明勿疑相滥一自相生灭此有四种一
微细过患二粗重过患三无常功德四常住功德
以斯四种各有生等四相法体患德虽殊摄属生
灭功德自相得生灭名生灭既尔住异亦然二共
相生灭此有二种一粗重生灭谓在事识三种相
应染法之上与相应故二微细生灭谓在本识三
不相应染法之上不相应故三起尽生灭凡诸染
法即五有为皆具生起及灭尽故四隐显生灭凡
诸净法即四无为皆具显生及隐灭故五始终生
灭以诸染法依因依缘从无始生又诸染法因灭
缘灭须有终尽虽同染法亦名生灭伹据始终义
卷四 第 893c 页 X45-0893.png
与前别六本末生灭根本一心隐在生灭为善恶
因受苦乐俱若生若灭如伎儿故枝末九法谓有
为无为丧生隐显正是生灭义善成故今取共相
明共相故。】

「本曰(至)非心智灭。」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问答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标释(至)不相应故。」

【释曰后派义有五一标释俱成门有三初总别两
复解分别事识对彼本识名为末末三位本识对
彼事识但名为末本释论意粗重生灭虽是共相
然极粗显与彼事识而共相应如大波涛与水合
故其相显故微细生灭虽亦共相然甚细隐与彼
本识而不相应如平流水波相隐故不相应故此
应不应即契不契非同上论解三相应心王心所
知相缘相合契同故名为相应其不相应与上相
违此中所解以彼粗重生灭共相与彼事识显作
迁流名为相应又以微细生灭共相与彼本识隐
作迁流名不相应故说本识非离生灭。】

「马鸣菩萨(至)如何说耶。」

【释曰次具引三经證有三初徵起。】

「谓一本(至)及相灭。」

【释曰次正引有三一初经明二流注生等即细生
卷四 第 894a 页 X45-0894.png
灭相生住灭即粗生灭不言异者经文略也。】

「又一本(至)相续住。」

【释曰二中经明二相灭生住亦粗生灭相续灭等
即细生灭。】

「又大本(至)非离生灭。」

【释曰三后经明二有缚细识三品生灭即细生灭
三品缚细如次即是业转现识体虽微细皆是缚
故分别粗识分离面镜即粗即灭面犹对也如镜
对物即现其像事识缘境义亦如是。】

「如是三本(至)差别相故。」

【释曰后决择。】

「于契经中(至)不相应故。」

【释曰后结义属本论分契不契即应不应显粗细
殊明生灭耳。】

「巳说(至)是名为三。」

【释曰二属当假人门有二初结指明人。】

「初人(至)凡夫境界故。」

【释曰后开示别境有三一初人境三相应染总相
名粗执相应染三中最粗名粗中粗不退凡夫三
贤菩萨为所治境。】

「中人(至)菩萨境界故。」

【释曰二中人境后二相应对执相应名粗中细前
七地境现转二染俱合一分对后最细名细中粗
后三地境。】
卷四 第 894b 页 X45-0894.png

「后人(至)是佛境界故。」

【释曰三后人境俱合相中一分细染独力业全名
细中细唯佛果人为所治境今据六染如是指陈
若依二碍复应说彼大无明念妙觉位中为所治
境。】

「巳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三粗细所依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通者(至)妄作境界义故。」

【释曰后具明行相有二初释本论通则粗细二种
生灭通依无明别则三种微细生灭无明为因作
所依故三粗生灭境界为缘作所依故。】

「今此论文(至)如何说耶。」

【释曰后辨依据有三初徵起。】

「谓分流(至)事识因。」

【释曰次正引有二初分流经不思议熏即无明熏
不思议变即本觉变或复反此又此熏变显在无
明隐通本觉具熏变故现识因者举粗现识影细
转业种种尘者即六尘境妄想熏者即现识熏事
识因者缘名因故。】

「又大本(至)广说。」

【释曰后大本经不离染因者三不相应可思议熏
变唯佛能知不思议熏变因位不了故分离染因
者三种相应猛风为缘现识为因。】

「何法(至)变亦尔故。」
卷四 第 894c 页 X45-0894.png

【释曰后开释有二初分流经心言罔及名不思议
因中凡圣不了熏故不思议变亦目无明变生三
细非思议故以熏例变理应尔故显明熏变属在
无明影此熏变亦通本觉。】

「大本(至)还上之人故。」

【释曰后大本经金刚还者因中凡圣皆叵思议金
刚上者果中大觉故可思议。】

「巳说(至)对治次第门。」

【释曰四本觉对治门有二初结指。】

「谓本觉智(至)渐对治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解义门又二初逆次断先断
无明后断灭相本觉对治法如是故。】

「然此中断(至)治道次第。」

【释曰后不舍断此中断义应善观察染净本觉有
智净相释分二门今正同彼一不守自性随缘门
二对治一切业障门谓此本觉不守自性随缘成
染不舍所成本末无明从细至粗常照体空以为
其断不同上转染净始觉犹明除闇若火焚薪故
此指云非以断除而为断故若尔巳下蹑前徵断
谓断巳下正出所以断烦恼心心目体也良由觉
照本末无明妄染心体了本空无如此名为断除
不起亦不违前不舍无明以为其断但照体空相
犹存故二觉治障逆顺可知。】

「如本(至)相应心灭故。」
卷四 第 895a 页 X45-0895.png

【释曰后合本论无明因灭三不相应心灭境界缘
灭三种相应心灭。】

「巳说(至)文相可见。」

【释曰五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本觉(至)名三六心故。」

【释曰后依文派义有二初两难闭关门又二初惑
亡觉灭难复二初觉同惑灭难谓三六种心由依
惑觉真妄合成今染障碍既永不起本觉智性不
能自有亦应随无。】

「然若(至)即是初关。」

【释曰后觉应断灭难若三六心灭许本觉同灭云
何上说本觉般若背圣向凡至邪定聚随缘动转。】

「若言(至)是第二关。」

【释曰后觉在惑存难若说本觉真体相续应不可
说三六心亡。】

「自此(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开通决疑门风息波停水性不灭碍尽障
亡觉心不泯决择后难如理应思。】

「从上巳来(至)不断绝义。」

【释曰次染净熏不断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故无有断。」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尽不尽别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卷四 第 895b 页 X45-0895.png

「第一门中(至)云何为六。」

【释曰后辨相有五一总标纲要门有四一总标徵。】

「一者(至)陀罗尼义故。」

【释曰二正解释一对染成净对净成染染净待立
故知似有言似有者假有之义二染净之法本无
言诠接诱众生权宜施设故非有性三染净相待
无自体性故全空耳四染净诸法自然非有故无
碍矣五染净诸法有佛无佛相熏相生自然不断
法性尔故六染净诸法不守自性缘起无住总持
义故。】

「总标(至)纲要门。」

【释曰三伸结指。】

「如本(至)起不断绝故。」

【释曰四合本论。】

「巳说(至)染妄法相门。」

【释曰二立名略示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所言真者(至)谓六尘故。」

【释曰后示相合本一真即是净法真如本觉藏智
理性无差唯举一真通收四种无为法故三妄即
是染因无明妄心业识妄境六尘性染多差故指
三妄虽陈三种收五有为举一后有并兼中有者
谓三妄中后二妄染于三细中举初及后兼有转
相以诸染法无不皆具熏习事故。】

「巳说(至)安立门。」
卷四 第 895c 页 X45-0895.png

【释曰三通释熏习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比量(至)则有香气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譬喻善巧门如人衣服
本无好香亦无恶香入鬼集林怖香熏故即带恶
香入仙居林仙香熏故即带好香班多伽耶娑叉
提邬此云鬼集会末耶提此云怖香梵檀祇多那
此云仙居陀摩键多此云仙香。】

「法喻(至)则有净用故。」

【释曰后合说安立门真如净法无漏性德本明净
故无垢染故由无明熏则有染相犹如衣服元无
恶香因熏故有本末无明有为藏海本黑闇故非
白净故由觉如熏则有净用亦如衣服元无好香
因熏故有是知染非实染净非实净幻化假立无
实自性。】

「巳说(至)散说门。」

【释曰四分剖散说门有二初结指。】

「于此门中(至)说相可见。」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科分。】

「云何(至)不断义故。」

【释曰后解释有四一黑品有力门有二初显宗门
又二初总问通问染法熏生不断。】

「自此巳下(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总答有二初通指。】

「根本(至)有于无明故。」
卷四 第 896a 页 X45-0896.png

【释曰后别明有四一无明依真起良以真性犹如
虚空与色非色及染非染至极总摄真实依主若
离于方则无迷故当知无明依真有故。】

「如是(至)则有妄心故。」

【释曰二反熏真起妄而此无明依真立巳展自力
势还熏真如增加闇用流成业识如父生子法可
详之。】

「如是(至)现妄境界故。」

【释曰三妄熏生惑境又此业识自既成巳反熏无
明令力殊胜增不了相如子养父遂使无明力势
增长迷本一心转识惑生现相境起生死海深圆
寂岸远上第一重巳明变易生死过患下第二重
正显分段生死过患。】

「如是(至)身心等苦故。」

【释曰四妄熏起业果所发境风复熏识海起七识
浪著六尘相造罪行福行等业受欲界色界等报
四毒贼者即生老病死或地水火风或生住异灭
或贪嗔痴慢言念著者念即法执初二粗也著即
人执中二粗也后二如名六粗具矣。】

「巳说(至)散说门。」

【释曰后散说门有二初结指。】

「就此门中(至)渐次显示。」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科分略指以初无明为后翻
后境界为初仍随一中各开二故。】
卷四 第 896b 页 X45-0896.png

「初熏(至)增长取熏习故。」

【释曰后依次广明有三初境熏生二执以此妄境
熏习力故增法执念多执实故不达虚幻又此妄
境熏习力故长人执著计我有故不知过患因境
牵心恒沙障起增长互通念取别目取犹著也。】

「中重(至)业系苦故。」

【释曰次妄熏生二苦业识妄心有二熏习一有上
熏力以彼无明在业识上而此业识还熏无明如
子养父转熏本觉增长势力于中含具因缘二惑
一生缘惑无明有发业用二生因惑本觉有虚妄
行由此因缘俱合细分立定寿限成变易果从无
始际至究竟位变易行苦微细堕灭此中即具有
有无有然此变易无始本具今从显说三乘圣人
而能受细变易苦故二有下熏力以彼转现分别
事识在业识下今此偏说业识熏习分别事识起
惑造业能令未得出离凡夫招分段苦无休息故
此分段苦远因业识近因事识然正依附现识上
立有寿分限名分段苦。】

「后熏(至)令得成就。」

【释曰后无明熏初后有三初解义门无明有二一
自体本故(自体即本体目无明当体建名自体之本自体目业从他受名)能熏初
末初末即是业识妄心令成就故二通达遍故本
遍因缘能熏事识事识复藉所起见爱令成就故。】

「何故(至)显边空故。」
卷四 第 896c 页 X45-0896.png

【释曰次通妨难有二初徵释具阙问初谓业识后
谓事识不论转现第七末那其故何耶答有二意
于文可见。】

「后义(至)此义得成。」

【释曰后引證后义唯边成就非中成就意明中无
显边空故若据合本取边成故。】

「如本(至)分别事识义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巳说(至)有力门。」

【释曰二白品有力门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不断义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宗门又二初总问。】

「自此巳下(至)始有建立熏。」

【释曰后总答有二初通分。】

「无始(至)之圆果故。」

【释曰后别示有二初分解两熏先分二觉后解二
觉。】

「本因果者(至)无明故。」

【释曰后辨明二熏有二初无始熏且就圣说从无
始来十本觉智十如实理熏障十地枝末无明此
中正顺如实熏习满足方便力故又以所入一法
界心无始熏习根本无明此亦符合法力无习满
足方便力故据增胜明作如是说。】

「始因果者(至)成自然业故。」
卷四 第 897a 页 X45-0897.png

【释曰后始有熏从邪定聚虽未入信以本熏力使
自心中厌苦求乐以此无始内熏之力能令妄心
还熏真性遂令自身从劣向胜发心修行入十信
位次第渐历三贤十地乃至佛位顿断无明成就
法身应化业用。】

「巳说(至)净法熏习门。」

【释曰后散说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染法门中(至)十一末那。」

【释曰后依门释义有二初妄染熏习门又二初科
指。】

「意识(至)无上道故。」

【释曰后徵释有二初意识熏习四十心位及诸二
乘但能伏断异灭二相故用意识本觉智分还熏
意识无明痴分发起始觉依附意识厌苦忻乐渐
向佛故由迷法空学断无明未速趣故。】

「十一末那(至)速趣涅槃故。」

【释曰后末那熏习以十地中断住生相唯以意中
清净智分还熏意中染污痴分速能證入大菩提
故以十地人亲契法空断无明故。】

「巳说(至)开释门。」

【释曰后净法熏习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总标门者(至)用熏习故。」

【释曰后依门解义有二初总标门。】

「开释(至)常恒熏习门。」
卷四 第 897b 页 X45-0897.png

【释曰后开释门有二初科分。】

「所言(至)具无漏法故。」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别明熏习有二初法身自然
熏法身自体本觉自相作自内熏不假师教及梵
王等他力作故。】

「所言(至)作境界之性故。」

【释曰后应化常恒熏复依本觉发过恒沙不思议
业在根心中随应教化断恶修善具百行之因满
万德之果或唯清净本觉大义缘熏习镜或通随
染本觉二种相中不思议业。】

「如是(至)发心修行故。」

【释曰次总显力用法身应化二熏不离一切时处
熏起信(十信)(十住)建立修行(十行)造作不转(十向)入正后
地达真俗境(十地)无碍转故如上论说随染本觉智
净相等究之可见。】

「由此义故(至)显了。」

【释曰后结德本真法报化身本有理明。】

「巳说(至)决疑门。」

【释曰三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此决疑门(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指重解相有觉无觉义理难
解惑一觉一文教俱隐无定通人岂能明了故重
作释开晓行人次第问答宜应思度。】

「一切众生(至)如是说故。」
卷四 第 897c 页 X45-0897.png

【释曰次具陈妙旨有四一正明具阙初明生界皆
有本觉后明生界皆无本觉然皆有理俱佛说故。】

「此义(至)无本觉故。」

【释曰二徵释有无然知圣说理趣者何谓生灭门
有本觉故若真如门无本觉故又此本觉具妙有
义故说有也具真空义故云无也以此义理佛说
有无良有以焉。】

「若依(至)无别觉故。」

【释曰三正难有无有二初有觉门有二初徵释同
异且依初义若诸众生皆有本觉其所有觉为同
为异同则一觉共遍生界体无异故异则多觉各
遍生界体不同故答意易知如文可见。】

「若尔(至)众生多故。」

【释曰后连环问答有四一徵释生觉一多有二初
生觉齐同问直例如文此或立量谓众生是有法
亦应一故宗因云本觉一故同喻如本觉反难比
量准此而立。】

「此事(至)不能同种故多。」

【释曰后意趣等别答本觉心性平等无殊不能多
故众生性类差别不等岂能一焉。】

「若尔(至)能作熏习事。」

【释曰二徵释无明同异有六一异种违教难若谓
众生差别性尔以诸众生即一无明众生既多无
明岂一一云之喻当云何通。】
卷四 第 898a 页 X45-0898.png

「有二义故(至)无相违过。」

【释曰一二义顺理答有二初以义会通玄文偏就
自宗决定根本无明同一体故起信欲显引摄决
定根本无明差别性故意以烦恼为众生性非取
根身是有情体故本论云无明厚薄无量差别即
其义也。】

「是故(至)相续之义故。」

【释曰后引教證成有二初论證异义谓莲叶无明
覆一器生令在缠月隐而不现馀器佛月惑莲不
覆出障法身烂然现前法喻对明于文可悉今起
信论正同彼文显示差别相续之义。】

「复次(至)而得成立。」

【释曰后经證同义圣说无明若唯一体懈怠众生
则不修行谓彼作念无明唯一众生极多彼人断
尽我自无惑何须更劳勤苦修断譬如诸将共战
一贼众力巳擒何须我害由是纵心不勤修道由
闻众生无明各别如救头燃似登山路令懈怠者
起精进故无明是一义得成立。】

「若尔(至)断绝过先故。」

【释曰三体同馀断难若诸众生唯一无明且如一
人断尽烦恼应馀多人烦恼皆尽以诸众生一无
明故若一人断馀不断者岂可说言同一无明又
若一断馀皆断者则众生界有断绝故。】

「此事(至)各各不同。」
卷四 第 898b 页 X45-0898.png

【释曰四身别不断答无明虽一众生身别如夜闇
一遍到十室若将灯照一室闇灭不可说言馀室
闇灭不可难言闇一室一室十闇十亦不应难灯
破一室闇尽之时馀九室闇不照亦尽又不可难
馀九室中无灯闇在一室灯照闇亦不除夜闇配
无明十室喻众生灯况智慧故知无明唯一无二
但以假身有多差别断与不断各有理趣。】

「若一(至)无有差别。」

【释曰五性殊何一难若一众生断烦恼时本觉佛
性应名出离馀不断者无明所覆应名被障若许
尔者此二佛性天殊地隔何言佛性同一不分其
体周遍生界平等一味一相无有差别。】

「而无明藏(至)等无差别。」

【释曰六思差理一答有二初决择未断无明众生
佛性为染覆障巳断无明众生佛性离染覆障出
过在缠法界外故如是别者此伹攀缘虑知之心
依现凡情度量境界致见有殊非是自性远离二
边第一义谛中实理心而有异故以真实心无差
别故。】

「是故(至)本觉亦如是。」

【释曰后引證晦明虽异月轮无二覆离纵殊本觉
唯一。】

「一切(至)到无上道。」

【释曰三徵释觉一生异有四一等有应齐难以诸
卷四 第 898c 页 X45-0898.png
众生本觉既一何故得有先后勤惰明昧等耶理
应一时发修成故。】

「本觉(至)如是差别。」

【释曰二性障不同答因佛性之强劣由无明之厚
薄致成有先后不同故根有利钝差别。】

「若言(至)不成立故。」

【释曰三二俱有过难若言佛性强劣别故则违本
觉佛性功德无增减故若言无明厚薄别故则违
无明唯佛一地顿断除故无明薄者因应尽故。】

「如是(至)无关而巳。」

【释曰四一理无豫答佛性虽然本无强劣依无明
薄说佛性强依无明厚说佛性劣亦依无明说诸
众生有凡圣别故知无明一地断义亦成立故就
至理中岂有强劣关涉而巳。】

「若如(至)非明分位。」

【释曰四徵释明与无明有五一问答究竟始觉谓
如有一依生灭门断恶修善从因至果极解脱道
起究竟觉如是圣者为明无明答因断无明方圆
极智属无明位非明分位。】

「若尔(至)非明分位。」

【释曰二问答清净本觉若以佛果究竟始觉属无
明位非明位尔清净本觉不假修力德智圆具迥
超四句孤越五边(一增益二损减三相违四愚痴五戏论)尚绝自然
犹离清净如是本智为明无明答如斯本智依生
卷四 第 899a 页 X45-0899.png
灭门对染净本立清净本因对不觉立此觉故属
无明域非明分位。】

「若尔(至)非明分位。」

【释曰三问答后重所入若以清净本觉亦属无明
边域后重所入多一心体非百非而能非岂千是
而可是名中实而不滞中实是义天而不著义天
辩谈足断审虑手亡如是一心为明无明答如斯
一心为生灭依属无明域非明分位。】

「三自一心(至)非明分位。」

【释曰四问答前重所入谓以前重所入三自一心
摩诃衍法一心之名不在本法皆从能入以建其
名三自之称影彰而说下各两句释此二名直论
所入第一义谛玄玄又玄非心所。测远远又远非
口所。宣如是胜义为明无明答如斯胜义由对能
入三自一心生灭门说属无明域非明分位此论
方隅举一影一复应问云如有一人依真如门先
随顺修后得入證如是觉者为明无明如是觉者
是明分位非无明域以真如门无断无缚由无所
治无明黑品是故判属明分位摄又问体如离三
假相满三实德说不可说念不可念离有离无唯
寂唯静如是体如为明无明如是体如是明分位
非无明域又问后重一法界心一一心体绝非绝
是离中离边超言超言亡虑亡虑离离泯离遣遣
无遣如是胜处为明无明如是胜处是明分位非
卷四 第 899b 页 X45-0899.png
无明域又前重所入一体一心摩诃衍法本非自
名从门建号胜中最胜奇内幽奇湛寂湛寂绝灭
绝灭如是胜处为明无明如是胜处是明分位非
无明域以疏对论将真待俗如理思惟勿著边域
(两重俗门并所入是无明域两重真门并所入是明分位)。】

「不二(至)为明无明。」

【释曰五问答不二大乘不二果海清净法界离根
离教独胜独尊如是不二为明无明唯此一种有
问无答意显不二离言果分非明分位非无明域
不可说分斯良證也。】

「巳说(至)无觉门。」

【释曰后无觉门有二初结指。】

「何故(至)无所依本觉故。」

【释曰后徵释此有二解一云如前论辨熏习之义
于纲要中自有六意第三相待相成显空意本觉
既空众生亦空众生既无本觉亦无从相待空说
无觉门一云六意第二本无性空非有意法性本
无名字非有众生是染染本性离无染可离故无
众生本觉是德德本性现无德可现故无本觉名
体非有立无觉门就真如门及真空义解无觉门
巳见上文。】

「率此二门应广通达。」

【释曰四指略知广如说有觉无觉例知有惑无惑
诸如比类并可通达。】
卷四 第 899c 页 X45-0899.png

「如本(至)唯如来能知故。」

【释曰后合属本论。】

「巳说(至)生解门。」

【释曰四举缘广说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于第一门(至)契合说。」

【释曰后依门派义有二初轨则决定门又二初科
分。】

「又诸佛法(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法说一代时教不离因缘此
就因缘复决前疑谓诸佛法全赖因缘以法尔故
因即本觉内熏性种缘即师友权实别用权用所
谓诸佛菩萨现杂类身或复诸佛现为菩萨诸菩
萨等现诸佛身实用所谓佛现诸佛三贤十圣诸
菩萨等各自位身或可诸佛一切菩萨所现种种
同异类身总名权用因果圣贤能现之心大智悲
愿总名实用因缘具足诸法成立。】

「巳说法说次说喻说。」

【释曰次喻说有二初结指。】

「如木中火性(至)烧喻。」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总明又二初牒属。】

「所言(至)喻于对治。」

【释曰后配合火如本觉性能断障烧喻对治始觉
除惑。】

「第一(至)无有量故。」
卷四 第 900a 页 X45-0900.png

【释曰后别辨有四一木喻阿梨罗多等此云龙古
木法中无明具喻五事甚深等语配第一义枝末
不觉配第三义迷惑二字配第三义过失二字配
第四义无有量故配第五义或一切下通配后四。】

「第二(至)本觉有无故。」

【释曰二火喻喻七法七于文可见。】

「第三(至)亦无方便故。」

【释曰三人喻婆罗罗利多提者此云有巧方便那
尸阿多罗者此云无巧方便有方便人善知五事
故能得火无方便人非闲五事终不得火法中亦
要有方便人具知五事即能證果一知出性觉染
法木也二知善修行心慧钻也三知顿悟渐修时
也四知所在身心处也五知信贤圣果次也有巧
权者尽得冥心无方便人终难尅果。】

「第四(至)归一心故。」

【释曰四烧喻法中三种喻况可见。】

「巳说(至)二者别说。」

【释曰后合说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总说者(至)众生亦尔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总说门。】

「言别说者(至)具足圆成门。」

【释曰后别说门有二初释意开门。】

「缘阙(至)则无是处故。」

【释曰后依门具释有三初缘阙单因门木虽有火
卷四 第 900b 页 X45-0900.png
久巳伏藏不遇方便终难得火无明藏中久含佛
性若不修行无以成佛修行轨范要凭师友训授
为缘方自起行得證佛道。】

「因阙(至)乐求涅槃故。」

【释曰次因阙单缘门若于木中本无火性虽具方
便终不得火若人心中本无佛性虽具修行终不
成佛此意假说人无佛性由阙因故终不成佛正
显此宗何有众生不具佛性但以障厚内熏力微
且言因阙非实无尔故本论云虽有缘力而内净
法未有熏力斯可證也既云未有非本无性。】

「因缘(至)向涅槃道故。」

【释曰后因缘具足门木有火性复遇钻缘故令火
出烧木无馀若有众生本觉内熏又逢师友示教
外助修百行因成万德果三智周圆四德具足。】

「巳说(至)二者别说。」

【释曰后散示生解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就总说中(至)外缘之力故。」

【释曰后依门显义有二初总说门此中能缘即应
化身属能熏用义当本觉不思议业现诸境界引
摄根宜无有休息谓能与生作殊胜缘名为能缘
用熏习者者即是人复云所缘是佛所化一切生
界本论又云外缘之力乘文语便于此言之彼是
能缘本觉用故此辨所缘众生界故论意欲显用
熏习者能应化身恒与众生作外缘力。】
卷四 第 900c 页 X45-0900.png

「就别说中(至)平等缘故。」

【释曰后别说门有二初分门属本以有拣择解差
别缘以无拣择解平等缘。】

「所言(至)所缘之境。」

【释曰后随门辨相有二初有拣择缘有三初能缘
所缘别有二初科分。】

「能缘(至)得利益故。」

【释曰后显示能为缘人始自发心终至如来能作
此缘引摄根宜其所缘境即所化根谓邪定聚及
不定聚或复通化正定聚故具能缘人有所缘境
配文消释于意可知。】

「自此巳下(至)之差别。」

【释曰次巳熟未熟引有二初科分。】

「谓有众生(至)久远得度故。」

【释曰后显示。】

「自此巳下(至)增果缘。」

【释曰后远近因果别有二初科分。】

「增因缘者(至)受道缘故。」

【释曰后显示远近二缘迟速有异俱增万行因故
咸长万德果故。】

「巳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后无拣择缘有二初结指分门。】

「总说中(至)常不舍故。」

【释曰后随门辨相有二初总说门有三初慈愿熏
卷四 第 901a 页 X45-0901.png
发诸佛菩萨竖穷三际横该十方作境恒熏众生
善根令增长故。】

「以同体智(至)无有馀故。」

【释曰次实智利乐诸佛菩萨以同体智即是始觉
照见自他本来无二平等利乐见闻根故即是实
者取同体智以为实故应化上佛谓法报身自在
无碍平等随顺时处宜事现八相身化诸生故。】

「所谓(至)平等见佛。」

【释曰后三昧观佛此说众生依三昧力平等见佛
从根所观无别解故诸佛出世如角中毛角谓瓢
角即生成皮此众生界内包多毛况诸佛身意谓
如来于众生界累劫现身其数无量劫外凡夫不
修三昧修不见佛故说发心巳去菩萨以三昧力
观佛法身平等无差同一真如见应化异唯在自
根非法性身真我自性有差别故所以说言平等
见佛。】

「巳说(至)巳入正位。」

【释曰后别说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云何(至)与用相应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未入正位四十心位并
诸二乘未得法空本后二智未證法空如实理故
不名正位此明所化凡夫二乘三贤菩萨以意熏
习及意识熏习唯依信力随分修行未获本智不
与体相应未得后智不与用相应故问上说地前
卷四 第 901b 页 X45-0901.png
四十心位唯意识熏入地巳去方说意熏何故此
中信贤位人言意熏耶答有二解一云前据显相
断人执说唯意识熏此据兼修伏法执说故通意
熏一云前就地前能断之智正依当位所断惑说
唯意识熏此就能断始觉之智不唯依浅粗意识
熏实亦依深细意而熏故无相违。】

「云何(至)灭无明故。」

【释曰后巳入正位十地菩萨内得本智与体相应
外得后智与用相应依本熏力修行證如断无明
故二论互显体用相资于义焕然在文妙耳。】

「巳说(至)尽不尽别门。」

【释曰五尽不尽别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作业同故。」

【释曰后正明有二初解义门三义解释尽不尽别
初说妄染非合道理无始有终以诸净法由契道
理有始无终次说真妄以极相违定不俱行染起
净尽净起染尽形夺之法理必然故后说真妄无
有胜劣拂尽真妄体相平等无有尽故。】

「如本(至)无有断故。」

【释曰后合本论前三义中正当初一。】

「从上(至)三种大义。」

【释曰后生灭三大义有二初结指此中正解立义
分中自体相用故今论指分明显示生灭门中三
种大义。】
卷四 第 901c 页 X45-0901.png

「本曰(至)用义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开列章门。】

「今当(至)应审思择。」

【释曰次指说令推。】

「复次(至)体相二义。」

【释曰后依次决择有二初广明三大又二初明体
相复二初总标略指。】

「自此(至)别释散说。」

【释曰后别释散说有二初指陈。】

「初说体大。」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自体大义门又二初总标。】

「云何(至)唯一真故。」

【释曰后别释有二初五人平等门有三初解义门
人有胜劣真无增减凡小因果虽外体大曾何有
异故示五人立一平等真无增减义既如然无大
小等理应亦尔厌凡小异舍因果别相有五差真
唯一味。】

「是故(至)有增减故。」

【释曰次引教證如一金刚作五趣身形虽胜劣之
差实无增减之异。】

「如本(至)有增减故。」

【释曰后合本论。】
卷四 第 902a 页 X45-0902.png

「云何(至)又真实故。」

【释曰后诸时不转门有二初解义门真性不变觉
体凝常三际不移四相不转寂又寂也真又真焉。】

「如本(至)常恒故。」

【释曰后合本论非前非后显三际不动非生非灭
明四相不迁。】

「巳说(至)大义门。」

【释曰后自相大义门有二初结指。】

「圆满(至)无所少故。」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圆满功德门有二初牒指有
名无名功德具矣。】

「何等(至)性义功德。」

【释曰后剖具有二初有名数量功德有四一本论
说六分三初总徵释。】

「云何为六。」

【释曰次别徵释有三初徵。】

「一者(至)全遍性义。」

【释曰次释一除根本无明之闇立本觉智慧之明
二除无明迷乱法界性立本觉遍照法界藏三离
妄想虚假解量立本觉真实识知四离虚伪业惑
尘累妄识立本觉自性清净心义非得他力显自
性故远离尘累释前清净契中实故解心义耳五
离彼𦦨幻四障立此二觉四德六离二生死热恼
转易障碍立二本觉清凉不变自在如镜南北相
卷四 第 902b 页 X45-0902.png
具随违染净本觉随所熏染染现常虚如镜之南
南取镜面任对何物随质现故清净本觉不随所
熏染法现染如镜之北北取镜背违质不现外物
影故。】

「是名为六。」

【释曰后结。】

「如本(至)自在义故。」

【释曰后合本论。】

「广大(至)开四三故。」

【释曰二二经开多有二初圆满经次文委示不烦
豫出。】

「复次(至)开十一故。」

【释曰后清净经。】

「如是三数别相云何。」

【释曰三总徵三相。】

「马鸣(至)总立为六。」

【释曰四开会名意有二初会论意总问三数此答
初数其意有三反显后二亦具三矣一显略具广
总持说故二欲摄多别总持说故三名相繁多恐
迷真故。】

「言十七者(至)是名十七。」

【释曰后开经名有二初徵释十七种。】

「言二十五(至)如分明说。」

【释曰后徵释二十五变德二者解脱道巳去一切
卷四 第 902c 页 X45-0902.png
诸佛名为上流金刚心巳还一切众生名为下流
今此本觉恒周因果在佛不失转易变化之德在
生不失转易变化之德不思议业缘熏习镜即斯
德也不德八者中观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
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元康广解恐繁不引。】

「巳说(至)功德分。」

【释曰后无名过量功德有二初结指。】

「本觉(至)过于心行。」

【释曰后剖释有四一总明过量有二初超言越心。】

「以何(至)恒沙故。」

【释曰后会数合本。】

「如是(至)不离故。」

【释曰二别明三义有三初不离问谓多别答唯一
心虽一心法有二种用自不离彼即心不离德彼
不离自即德不离心合斯二种为不离故。】

「如是(至)不断故。」

【释曰次不断性德妙有无时断故净体功德非他
染故。】

「如是(至)不异故。」

【释曰后不异终异自者玉溪引论终字之下有一
不字谓显净德不异体故性德全是一法界故不
离异殊者盖亲疏别故。】

「如是(至)不思议故。」

【释曰三依人辨胜有二初非馀境界明此性德菩
卷四 第 903a 页 X45-0903.png
萨小凡心不思故绝之又绝言不论故远之又远。】

「三人(至)佛法故。」

【释曰后唯佛境界显此性德唯佛轨故。】

「如是(至)法身故。」

【释曰四显德本圆指此性德从具缚地至大觉地
一无少阙无始本有非缘立故如来藏者隐覆名
藏在缠之称从具缚地立其名故如来法身依止
名身出缠之称从大觉地立其名故。】

「巳说(至)解释门。」

【释曰次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问者(至)云何相违。」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略问门又二初解义门
有二初释意徵起。】

「所谓(至)故以为难。」

【释曰后引文结难真如中说正举体如远离三假
相圆满三实德唯是一心离差别相更无多德相
大中说有名功德略云六种无名功德广有恒沙
故上说体如离一切相此说觉体具一切德前后
相违若为会通。】

「如本(至)功德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巳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后广答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于总(至)说相可见。」
卷四 第 903b 页 X45-0903.png

【释曰后依门示相有二初总又二初指二门。】

「答曰(至)无相违过。」

【释曰后明二相有二初真如总又二初明真遣妨
虽实相大说具诸德但是生灭对染之德据真如
门无染所治不立多德以为能治唯是一相平等
性故。】

「自此(至)无异异故。」

【释曰后作缘决疑由真如门远离分别法法同同
无有二故。】

「自此(至)不同应知。」

【释曰后生灭总有二初科指。】

「初重(至)以疑异门焉。」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略说分又二初徵问既说诸
法平等一味独存真理更无二体复依何义建立
多德即举真如门以难生灭门。】

「自此(至)文相可见。」

【释曰后答释有二初标门指相以生灭门对染立
德异真如门无染治故。】

「以依(至)即是总答。」

【释曰后依文释义有二初牒本标指依目无明业
即业相识谓转现分别事识生灭相者俗门总名
示谓显示相翻立故以之一字贯于三处略伸此
指广如当辨。】

「谓真如门(至)即是大意。」
卷四 第 903c 页 X45-0903.png

【释曰后述义对答有二初真妄对显明大意以真
如门无过恒沙染法所治不立恒沙净德能治是
故真如无有二体此生灭门有过恒沙染法所治
立过恒沙净德能治故说本觉具无边德。】

「次当(至)当缘由故。」

【释曰后本末相翻解缘由显示净法翻染而立染
法无边略不过二一有名数以依业识三法是也
谓一者无明二者业相三者诸识二无名数即生
灭相三字是也一切染法不出此故论中以字流
下三读谓以依以业以识也不流至于生灭相者
盖彼乃是无名数量显异于此故不流彼因此二
染以为缘由致令功德有尔数量。】

「巳说(至)二者是答。」

【释曰后广说分有二初结指科分。】

「此中(至)其所由故。」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二初略问。】

「自此(至)说相应观。」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标科指劝。】

「以一切法(至)而非心故。」

【释曰后依料释义有三初自宗正理谓翻染显净
先明净法所依本体诸法唯心是正理故除一心
外皆是邪道故智论云唯除诸法实相正理其馀
一切皆是魔事。】

「而有(至)无明地故。」
卷四 第 904a 页 X45-0904.png

【释曰次非道邪行本末无明迷真执妄起心变境
皆堕邪故。】

「自此(至)对量差别。」

【释曰后具举对量有二初标门。】

「如上(至)建立显示。」

【释曰后派义有二初真妄相翻又二初有名数量
功德复二初蹑前徵起六相功德对何过立。】

「所谓(至)光明义故。」

【释曰后次第对立有六一对立第一德无明熏心
发业等识隐实智明增迷乱闇明以等者对此不
觉能知心性寂灭无起即立本觉慧明功德谓对
愚立智对闇立明如是道理甚极分明下有四句
准斯可见自下合本多不别科学者应知。】

「自此(至)不见之相故。」

【释曰二对立第二德有二初举染由起妄心唯见
妄境即不能了真实境故故本论说若心起见则
有不见相故。】

「自此(至)法界义故故。」

【释曰后成净本觉真心由离妄见通达诸法无不
同故即立遍照法界义故。】

「自此(至)非真识知故。」

【释曰三对立第三德由无明熏令心有动起颠倒
解无有了达对此即立心性寂静真实识知顺理
德故于本论中举妄影真下皆准此。】
卷四 第 904b 页 X45-0904.png

「自此(至)无有自性故。」

【释曰四对立第四德由诸妄法本来无体对此即
立本觉自性清净心故。】

「自此(至)非净故。」

【释曰五对立第五德由诸妄法具此四过故于本
觉对立四德二自在者谓人与法二真我故。】

「自此(至)不自在故。」

【释曰六对立第六德以诸妄法热恼衰变实不自
在故立本觉清凉不变自在德故。】

「自此(至)相义示现故。」

【释曰后无名过量功德有二初对立过恒沙德以
所治染数越恒沙故立净德数越恒沙。】

「自此(至)如来之藏故。」

【释曰后对立结圆满德若是一心许有动转则令
本觉德不圆满由此性德虽无边量唯是一心终
无二体故结缚位名如来藏于解脱位名为法身
方表圆满德无少故。】

「染净(至)作如是说。」

【释曰后法喻教證有二初表实等喻有三初问答
生起。】

「尔时(至)可了真妄理。」

【释曰次正引经文阿祇多遮那尸帝此云无边一
从树谓无边果表实相依一皆齐等故立是名一
即等也从犹依也。】
卷四 第 904c 页 X45-0904.png

「今此(至)自立法故。」

【释曰后解释义理有二初总明相赖经显真妄相
待立故。】

「所言(至)如果中故。」

【释曰后别显法喻有二初释表实。】

「云何(至)是名十等。」

【释曰后辨十等有二初喻难别解具徵释结如文
可见。】

「举喻(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法合易详有名无名真妄齐故。】

「复次(至)应知等意。」

【释曰后德闇等喻如涅槃经圣行品说功德天女
随妹至处能作吉祥黑闇天女随姊至处能作灾
祸二女相随恒作损益彼喻生死此喻真妄法尔
真妄如同德闇相依均等不相离故。】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