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805a 页
释摩阿衍论疏卷下本
「本曰。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论曰。自此巳下分明显示生灭门中三种大义。自
有三门。一显示自体大义门。二显示自相大义门。
三显示自用大义门。此即是初总标体相二义。自
此巳下别释散说。】
「本曰。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
【论曰。初大义中即有二门。一人平等门。二时不转
门。此即初门。谓真如自体通于五人。平等平等。无
差别故。云何名为五种假人。一凡夫。二声闻。三缘
觉。四菩萨。五如来。如是五名。人自是五。真自唯一。
所以者何。真如自体无有增减。亦无大小。亦无有
无。亦无中边。亦无去来。从本巳来。一自成一。同自
作同。厌异舍别。唯一真故。是故诸法真如一相三
昧契经云。喻如金刚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复如
是。于诸人中。无有增减故。】
「本曰。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
【论曰。此明时不转门。谓真如自体。自然常住。决定
不变。三际不动。四相不迁。寂灭又寂灭。真实又真
实故。】
「本曰。从本巳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
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
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本曰。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论曰。自此巳下分明显示生灭门中三种大义。自
有三门。一显示自体大义门。二显示自相大义门。
三显示自用大义门。此即是初总标体相二义。自
此巳下别释散说。】
「本曰。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
【论曰。初大义中即有二门。一人平等门。二时不转
门。此即初门。谓真如自体通于五人。平等平等。无
差别故。云何名为五种假人。一凡夫。二声闻。三缘
觉。四菩萨。五如来。如是五名。人自是五。真自唯一。
所以者何。真如自体无有增减。亦无大小。亦无有
无。亦无中边。亦无去来。从本巳来。一自成一。同自
作同。厌异舍别。唯一真故。是故诸法真如一相三
昧契经云。喻如金刚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复如
是。于诸人中。无有增减故。】
「本曰。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
【论曰。此明时不转门。谓真如自体。自然常住。决定
不变。三际不动。四相不迁。寂灭又寂灭。真实又真
实故。】
「本曰。从本巳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
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
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卷二 第 805b 页 X45-0805.png
【论曰。此下明自相大义中。即有三门。一圆满功德
门。二问答决疑门。三别释广说门。此即初门。其相
云何。谓真体中圆满一切功德。无所少故。何等功
德。所谓六种性义功德。一大智慧光明义。本觉般
若能除无明之闇夜故。于契经中。名广大圆满殊
胜般若实智光明性义。二遍照法界义。本觉般若
照达一法界之源故。于契经中。名周遍通达一法
界藏自然性义。三真实识知义。本觉般若远离虚
假之解量故。于契经中。名离妄想解决定了知实
际实性义。四自性清净心义。本觉般若无量性功
德自然本有非得他力。远离尘累契中实故。于契
经中。名本有明白离边中中性义。五常乐我净义。
本始二觉从无始来远离四障。圆满四种自然德
故。于契经中。名如来正觉自然性德远离炎幻不
修行性义。六清凉不变自在义。二种本觉譬如明
镜之南北相具随意故。于契经中。名具足随顺逆
违无碍陀罗尼全遍性义。广大圆满自性本德契
经云。自性功德本教之名有十七者。于初二中各
开二种。于次二中各开三种。于后二中。如其次第。
开四三故。复次清净心地无垢陀罗尼契经中自
性功德本数之名有二十五者。最后一中开十一
故。如是三数别相云何。马鸣菩萨摩诃衍论本数
名字。为欲显示名略义广总持相故。是故摄散总
立为六。复次所依别本总持说故。复次名字数多
卷二 第 805c 页 X45-0805.png
迷真实故。以此义故总立为六。言十七者。名字云
何。一大智慧义。二大光明义。三遍一法界义。四照
一法界义。五真实义。六识义。七知义。八自性义。九
清净义。十心义。十一常义。十二乐义。十三我义。十
四净义。十五不义。十六变义。十七自在义。言二十
五者。名字云何。所谓前数不功德中开八种故。变
功德中开二种故。言二变者。一上流转变。二下流
转变。言八不者。中观论中分明说故。】
「本曰。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
法。」
【论曰。此说无名过量功德分。本觉体中自性功德
无量无边。离于言量。过于心行。以何义故。止于数
量。作如是剖。本有功德。虽无有量。不出三数。故举
本耳。如本具足。如是过于恒沙故。如是无量无边
功德。各各别别有体相耶。唯一心量无别法体。唯
一心量终不离心。所以者何。心法虽一。而有二种
陀罗尼自在用故。一自不离彼陀罗尼自在。二彼
不离自陀罗尼自在。如本不离故。如是性德。从无
始来。一向妙有。非除遣法。所以者何。自性自性。非
他俱故。如本不断故。如是一切德。唯一自作一。终
异自不能作一。所以者何。一法界故。如本不异故。
如是深理。一切菩萨二乘凡夫。心不思惟。言不论
量。绝之又绝。远之又远。如本不思议故。三人非境
当何人之言思境界。唯大觉者乃自轨则。如本佛
何。一大智慧义。二大光明义。三遍一法界义。四照
一法界义。五真实义。六识义。七知义。八自性义。九
清净义。十心义。十一常义。十二乐义。十三我义。十
四净义。十五不义。十六变义。十七自在义。言二十
五者。名字云何。所谓前数不功德中开八种故。变
功德中开二种故。言二变者。一上流转变。二下流
转变。言八不者。中观论中分明说故。】
「本曰。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
法。」
【论曰。此说无名过量功德分。本觉体中自性功德
无量无边。离于言量。过于心行。以何义故。止于数
量。作如是剖。本有功德。虽无有量。不出三数。故举
本耳。如本具足。如是过于恒沙故。如是无量无边
功德。各各别别有体相耶。唯一心量无别法体。唯
一心量终不离心。所以者何。心法虽一。而有二种
陀罗尼自在用故。一自不离彼陀罗尼自在。二彼
不离自陀罗尼自在。如本不离故。如是性德。从无
始来。一向妙有。非除遣法。所以者何。自性自性。非
他俱故。如本不断故。如是一切德。唯一自作一。终
异自不能作一。所以者何。一法界故。如本不异故。
如是深理。一切菩萨二乘凡夫。心不思惟。言不论
量。绝之又绝。远之又远。如本不思议故。三人非境
当何人之言思境界。唯大觉者乃自轨则。如本佛
卷二 第 806a 页 X45-0806.png
法故。】
「本曰。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
来法身。」
【论曰。如是无量性之功德。从具缚地。乃至无上大
觉智地。具足圆满。无所少阙。所以者何。如是诸德
从无始来。自然本有。非假缘力。而建立故。】
「本曰。问曰。上说本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
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论曰。此下问答决疑门。此中有二。一发起略问难
违门。二发起广答解释门。此初门也。问者难意。其
相云何。谓举说文相违。前后杂乱。审其理故。前后
之文。云何相违。所谓真如决择分中作如是说。心
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
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巳来。离言
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
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自相大义决择分中
依如是说。从本巳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
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
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如是相违。故以为难。】
「本曰。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
一味。唯一真如。」
【论曰。此发起广答解释门。即有二门。一真如总。二
生灭总。此即真如总。谓虽自相大义门中作如是
「本曰。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
来法身。」
【论曰。如是无量性之功德。从具缚地。乃至无上大
觉智地。具足圆满。无所少阙。所以者何。如是诸德
从无始来。自然本有。非假缘力。而建立故。】
「本曰。问曰。上说本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
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论曰。此下问答决疑门。此中有二。一发起略问难
违门。二发起广答解释门。此初门也。问者难意。其
相云何。谓举说文相违。前后杂乱。审其理故。前后
之文。云何相违。所谓真如决择分中作如是说。心
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
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巳来。离言
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
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自相大义决择分中
依如是说。从本巳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
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
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如是相违。故以为难。】
「本曰。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
一味。唯一真如。」
【论曰。此发起广答解释门。即有二门。一真如总。二
生灭总。此即真如总。谓虽自相大义门中作如是
卷二 第 806b 页 X45-0806.png
说。具种种德。过于恒沙。而是生灭门之界量。非真
如门。真如门中无差别相。平等平等。一相一味。独
存真如。净法界故。以此义故。无相违过。】
「本曰。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论曰。此即作其缘由。决断疑惑。明真如门中。唯有
同同。无异异故。】
「本曰。复以何义得说差别。」
【论曰。此释生灭总。此中有二。一问。二答。有广略故。
二重问答不同此初重问也。谓若诸法从本巳来。
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独存真理。无二体者。复有何
法。而非平等。以之为依。建立差别。即是举异门。以
疑异门焉。】
「本曰。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论曰。此即总答。谓真如门中无过恒沙一切染法。
以为所治。无能治之。过于恒沙一切净法。以为对
量。是故真如门中作如是说。一切诸法。平等平等。
一味一相。无有二体等焉。而此生灭门中所治染
法无量无边。能治净法亦无量无边。是故生灭门
中作如是说。本觉体中具种种德。无量无边。过恒
沙等焉。即是大意。次当作释别别散说。所言依者。
即是根本无明住地。一切染法之所依故。所言业
者。即是业相。所言识者。转等诸识。生灭相者。门之
总称。所言示者。相返显示。此中以字远流应至于
三字。如是三法功德之起。当缘由故。】
如门。真如门中无差别相。平等平等。一相一味。独
存真如。净法界故。以此义故。无相违过。】
「本曰。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论曰。此即作其缘由。决断疑惑。明真如门中。唯有
同同。无异异故。】
「本曰。复以何义得说差别。」
【论曰。此释生灭总。此中有二。一问。二答。有广略故。
二重问答不同此初重问也。谓若诸法从本巳来。
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独存真理。无二体者。复有何
法。而非平等。以之为依。建立差别。即是举异门。以
疑异门焉。】
「本曰。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论曰。此即总答。谓真如门中无过恒沙一切染法。
以为所治。无能治之。过于恒沙一切净法。以为对
量。是故真如门中作如是说。一切诸法。平等平等。
一味一相。无有二体等焉。而此生灭门中所治染
法无量无边。能治净法亦无量无边。是故生灭门
中作如是说。本觉体中具种种德。无量无边。过恒
沙等焉。即是大意。次当作释别别散说。所言依者。
即是根本无明住地。一切染法之所依故。所言业
者。即是业相。所言识者。转等诸识。生灭相者。门之
总称。所言示者。相返显示。此中以字远流应至于
三字。如是三法功德之起。当缘由故。】
卷二 第 806c 页 X45-0806.png
「本曰。此云何示。」
【论曰。此广说分。此有二种。一问。二答。此中问略答
广应知。此云何示者。即是诘问。所谓诘问其所由
故。】
「本曰。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
【论曰。此直答。即有三种。一自宗正理。二非道邪行。
三具举对量。此即第一。所谓法性从无始来。唯是
一心。无一一法而非心故。】
「本曰。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
【论曰。此非道邪行。所谓总举本上诸无明住地故。】
「本曰。心性无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
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
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
变。则不自在。」
【论曰。此直显具举对量差别。如上所说。本觉体中
六相功德。各各待观何等过患。以之为对建立显
示。所谓根本无明熏习一心之海。发起业等种种
诸识。隐覆般若实知之明。增长愚痴迷乱之闇。即
是不觉无明之界量明。以之为对。一心之性寂灭
无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第二德。如是妄心
起见达境。一向唯转虚妄境中。不能通达真实境
界。所以者何。真伪相违。不契当故。如本若心起见。
则有不见之相故。此下明遍观义。而真实心离转
见故。通达诸法。无所不至。无所不当。无所不尽。所
卷二 第 807a 页 X45-0807.png
以者何。真实智见离能见所见之边见。如本心性
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第三德者。所谓若心有
动转相。即是无明熏习气故。虚妄转明。以之为对。
心性寂静。无有喧动。正直无有颠倒之解。即是实
智之照。随顺道理。无倒建立显示。如本若心有动。
非真识知故。第四德者。所谓妄法从无始来。无自
体明。以之为对。自性清净本有功德建立显示。如
本无有自性故。第五德者。所谓妄法四相之所迁
故非常。三种苦俱转故非乐。二种自在无故非我。
一道清净无故非净。此四种过以为对量。本觉体
中四种功德建立显示。如本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故。第六德者。所谓妄法烧真心故。是故名热。又以
是恼乱诸众生故。是故名恼。破灭变德。令不作故。
是故衰变。由此事故。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是故亦
名为不自在。待观此事。以为对故。清凉不变自在
之德建立显示。如本热恼衰变。则不自在故。】
「本曰。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
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论曰。此显示无边功德相义。所谓若所对治染法。
无量无数。以能治之净法。亦无量无边故。】
「本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
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
身如来之藏。」
【论曰。此结圆满德。所谓若一心法有动转相。更见
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第三德者。所谓若心有
动转相。即是无明熏习气故。虚妄转明。以之为对。
心性寂静。无有喧动。正直无有颠倒之解。即是实
智之照。随顺道理。无倒建立显示。如本若心有动。
非真识知故。第四德者。所谓妄法从无始来。无自
体明。以之为对。自性清净本有功德建立显示。如
本无有自性故。第五德者。所谓妄法四相之所迁
故非常。三种苦俱转故非乐。二种自在无故非我。
一道清净无故非净。此四种过以为对量。本觉体
中四种功德建立显示。如本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故。第六德者。所谓妄法烧真心故。是故名热。又以
是恼乱诸众生故。是故名恼。破灭变德。令不作故。
是故衰变。由此事故。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是故亦
名为不自在。待观此事。以为对故。清凉不变自在
之德建立显示。如本热恼衰变。则不自在故。】
「本曰。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
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论曰。此显示无边功德相义。所谓若所对治染法。
无量无数。以能治之净法。亦无量无边故。】
「本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
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
身如来之藏。」
【论曰。此结圆满德。所谓若一心法有动转相。更见
卷二 第 807b 页 X45-0807.png
前境有何缘者。能见之心。所见之境。二差别故。本
觉功德则不圆满。而本性德虽过恒沙。唯一心量。
终无二体。所以者何。如是诸德悉皆各各不分其
体。于一法界其量等故。是故圆满自性功德。结缚
解脱之二位中。常恒具足。名为法身。亦名如来藏。
染净数量。平等决择。依何契经所解释耶。所谓文
殊师利善巧方便相似譬喻大陀罗尼经云。尔时
文殊师利承佛神力。即说嗢吒喃。颂曰。
「 譬如阿只多
遮那尸帝树
其果多无数
表实有十等
染净数量等
亦应如是知
行者依此喻
可了真妄理」
】
「今此经文为欲显示假当待实真定赖妄。无有独孤
自立法故。所言表者。谓喻妄法。妄假无实。如果外故。
所言实者。谓喻真法。真实无假。如果中故。云何名为
十种等耶。一数等表实。契当其数等故。二尘等表实。
细末配其数量等无差故。三量等表实。称量终无差
别轻重等故。四色等表实。校量同白色故。五香等表
实。熏习其香等故。六味等表实。啖食无差别故。七触
等表实。触身等无别故。八本等表实。同依树木出故。
九俱等表实。一时无前后故。十同等表实。终一味故。
举喻合法。说相明故。不须重释。复次若钝根者不达
此事。依功德黑闇之譬喻。应知等意。
本曰。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
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
觉功德则不圆满。而本性德虽过恒沙。唯一心量。
终无二体。所以者何。如是诸德悉皆各各不分其
体。于一法界其量等故。是故圆满自性功德。结缚
解脱之二位中。常恒具足。名为法身。亦名如来藏。
染净数量。平等决择。依何契经所解释耶。所谓文
殊师利善巧方便相似譬喻大陀罗尼经云。尔时
文殊师利承佛神力。即说嗢吒喃。颂曰。
「 譬如阿只多
遮那尸帝树
其果多无数
表实有十等
染净数量等
亦应如是知
行者依此喻
可了真妄理」
】
「今此经文为欲显示假当待实真定赖妄。无有独孤
自立法故。所言表者。谓喻妄法。妄假无实。如果外故。
所言实者。谓喻真法。真实无假。如果中故。云何名为
十种等耶。一数等表实。契当其数等故。二尘等表实。
细末配其数量等无差故。三量等表实。称量终无差
别轻重等故。四色等表实。校量同白色故。五香等表
实。熏习其香等故。六味等表实。啖食无差别故。七触
等表实。触身等无别故。八本等表实。同依树木出故。
九俱等表实。一时无前后故。十同等表实。终一味故。
举喻合法。说相明故。不须重释。复次若钝根者不达
此事。依功德黑闇之譬喻。应知等意。
本曰。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
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
卷二 第 807c 页 X45-0807.png
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巳
身故。」
【论曰。此用大义门中自有六门。一本愿无尽门。二
离相不着门。三能所平等门。四无相现应门。五随
见粗细门。六问答决疑门。此即初门。清净僧那阿
世耶。广大圆满无边际故。谓诸如来无量无边不
可思议不可称量微尘劫中。兴十方世界微尘数
量大慈悲心海。修十方世界微尘数量大圆满因
海。摄十方世界微尘数量一切众生海。立十方世
界微尘数量广大誓愿海。成十方世界微尘数量
大自在果海故。所以者何。以如实知同一无异相
续义故。】
「本曰。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
生及与巳身真如平等。」
【论曰。此离相不着门。谓于所作中。远离所作。不生
着故。谓诸如来虽发无量无边大悲摄化一切恒
沙众生。而诸如来无一一佛而摄生故。所以者何。
如实了知一切众生及与自身。唯一真如。唯一法
身。无有增减。无差别故。】
「本曰。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减无明。见本法身。自然
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
【论曰。此能所平等门。谓人法体用理智平等。无差
别故。谓法身应化之三身。及实实假假之二理。平
等一体。无差别故。自性本身及枝末身。平等一体。
身故。」
【论曰。此用大义门中自有六门。一本愿无尽门。二
离相不着门。三能所平等门。四无相现应门。五随
见粗细门。六问答决疑门。此即初门。清净僧那阿
世耶。广大圆满无边际故。谓诸如来无量无边不
可思议不可称量微尘劫中。兴十方世界微尘数
量大慈悲心海。修十方世界微尘数量大圆满因
海。摄十方世界微尘数量一切众生海。立十方世
界微尘数量广大誓愿海。成十方世界微尘数量
大自在果海故。所以者何。以如实知同一无异相
续义故。】
「本曰。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
生及与巳身真如平等。」
【论曰。此离相不着门。谓于所作中。远离所作。不生
着故。谓诸如来虽发无量无边大悲摄化一切恒
沙众生。而诸如来无一一佛而摄生故。所以者何。
如实了知一切众生及与自身。唯一真如。唯一法
身。无有增减。无差别故。】
「本曰。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减无明。见本法身。自然
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
【论曰。此能所平等门。谓人法体用理智平等。无差
别故。谓法身应化之三身。及实实假假之二理。平
等一体。无差别故。自性本身及枝末身。平等一体。
卷二 第 808a 页 X45-0808.png
无差别故。能證正智。所證如理。平等一体。无差别
故。以一体故。无有二体。无二体故。亦无一体。无二
无一。亦无无耳。以此义故。自然本性。具足功德。不
假他力。甚深极妙契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
言。云何名为异异异相。云何名为同同同相。佛言。
所言异异异相者。即是无明。所言同同同相者。即
是明法。如是二法。如牛两角。对治之相。非消融体。
如两空绝。是故此二法名为非观伪法。于此文殊
师利即承佛神力。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
为非观伪法。其相可说耶。不可说耶。以何为门。应
觉知耶。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我诸一切契
经海中作如是说。异者无明。同者明法。为欲度脱
愚癈凡夫。权作此说。而今日为汝真实言说。文殊
师利所言。非观伪法者。同异归同。同同归空。空空
归绝。乃至广说故。】
「本曰。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
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论曰。此无相现应门。自性身体。空寂无像。能现诸
像。譬如兔角自体空无。善能出生一切角故。谓法
身佛唯是一一。唯是寂寂。亦非一一。亦非寂寂心
行处灭。言语道断。灭灭断断。唯阿作阿故。所以者
何。诸佛如来。唯自自身。无他身故。而诸众生见闻
得益。自心量中获得利益。法身体中无有阙故。】
故。以一体故。无有二体。无二体故。亦无一体。无二
无一。亦无无耳。以此义故。自然本性。具足功德。不
假他力。甚深极妙契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
言。云何名为异异异相。云何名为同同同相。佛言。
所言异异异相者。即是无明。所言同同同相者。即
是明法。如是二法。如牛两角。对治之相。非消融体。
如两空绝。是故此二法名为非观伪法。于此文殊
师利即承佛神力。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
为非观伪法。其相可说耶。不可说耶。以何为门。应
觉知耶。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我诸一切契
经海中作如是说。异者无明。同者明法。为欲度脱
愚癈凡夫。权作此说。而今日为汝真实言说。文殊
师利所言。非观伪法者。同异归同。同同归空。空空
归绝。乃至广说故。】
「本曰。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
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论曰。此无相现应门。自性身体。空寂无像。能现诸
像。譬如兔角自体空无。善能出生一切角故。谓法
身佛唯是一一。唯是寂寂。亦非一一。亦非寂寂心
行处灭。言语道断。灭灭断断。唯阿作阿故。所以者
何。诸佛如来。唯自自身。无他身故。而诸众生见闻
得益。自心量中获得利益。法身体中无有阙故。】
卷二 第 808b 页 X45-0808.png
「本曰。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
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
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论曰。此随见粗细门。此有二门。一应身用相差别
门。二报身用相差别门。此即初门。所谓一切凡夫
二乘。不能了达一切诸法唯一心量。甚深宗故。依
遍分别。妄想事识。见应化身。作外量解。不能通达。
无有分界。分分转故。】
「本曰。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
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
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
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
住持。不毁不失。」
【论曰。此第二门。所谓从十解乃至金刚一切菩萨。
明了通达一切诸法唯一心量。甚深宗故。依彼业
识见报身佛。作唯识解。通达依正无分际故。何故
应身章中作如是说。依分别事识而见彼佛。报身
章中作如是说。依于业识而见彼佛。为欲显示随
识粗细所见佛身有粗细故。】
「本曰。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
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
【论曰。此显示报应之差别相。所言报者。有胜妙因
受极乐果。自然自在决定安乐。远离苦相。故名为
报。】
卷二 第 808c 页 X45-0808.png
「本曰。又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
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
【论曰。所言应者。随顺机根而不相违。随时随处随
趣出现。非安乐相。故名为应。】
「本曰。复次初发意菩萨所见者。以深乐信真如法故。
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
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
身位故。」
【论曰。此更作重释。明前所说。所谓位位各各见佛
增减别故。此义云何。若三贤位诸菩萨者。信真如
故。分见报身。观知色相无分齐量。而此菩萨不能
离脱分别之心。所以者何。以未得入真如位故。】
「本曰。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
见之究竟。」
【论曰。若得十地诸菩萨者。如其次第。转胜究竟。】
「本曰。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
相迭相见故。」
【论曰。若佛果中业识本种。无所有故。能见所见亦
复空无。所以者何。一切诸佛。真如真如平等平等。
法身法身平等平等。无此无彼。无我无他。无大无
小。无高无下。无无无有。戏论都尽。虑知亦空。唯一
大空。真如本智。服遮伽利娑那提衣。于键尸多陀
摩宫。自性身坐。独存无二故。】
「本曰。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卷二 第 809a 页 X45-0809.png
【论曰。此问答决疑门。于中有二。一问。二答。此问也。
所谓问者。作如是疑。尅其法身。真实自体。湛湛虑
绝。寂寂名断。色相作业。由谁而有。无相现应决择
分中作如是说。法身无相。能现色相。若能出现种
种色相。不可言说。法身空寂。离色像域。如是疑故。】
「本曰。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
巳来。色心不二。」
【论曰。此答说中即有五门。一法身出现色相门。二
显示智身形相门。三显示法身形相门。四广大圆
满无际门。五不可思议殊胜门。此即初门。自性法
身能为色相。作所依止。善出色相。无障碍故。所以
者何。能依色法。所依心法。从无始来。平等平等。无
有二体。唯一心量故。】
「本曰。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
【论曰。此显示智身形相门以智摄色无一一色而
非智故说名智身。】
「本曰。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
【论曰。此显示法身形相门。以色摄智。无一一智。而
非色故。说名法身。】
「本曰。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
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
分齐。而不相防。」
【论曰。此广大圆满无际门。如是二身所说色相等。
遍一切众生界。一切非情界。一切虚空界。一切涅
卷二 第 809b 页 X45-0809.png
槃界。一切如来界中。无所不通。无所不至。无所不
当。无所不会。无所不作。亦无分际。无障无碍。纯纯
一一。无相乱故。】
「本曰。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论曰。此不可思议殊胜门。如是业用。甚深极妙。独
尊殊胜。非凡夫二乘之所能知故。如是三种甚深
大义。二种门中云何安立。谓真如门中三种大义。
唯各立一。无双立故。若生灭门中三种大义。具足
双立。无前后故。以之为别。是故大印陀罗网譬喻
契经说。有体大义无相及用。有相大义无体及用。
有用大义无体及相。如是三大有第一一无第二
一。复次有体大义当有相用。有相大义当有体用
有。用大义当有体相。如是三大随第一一有第二
一。不相舍离故。馀种种相。结归总持决择分中自
当理明。】
「本曰。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
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
求之。终不可得。」
【论曰。此说门自入门破异门。今此论文为欲对治
广狭大小诸异执故。谓有众生作如是执。一法界
心是其本法。亦广亦大。真妄二门是其末法。亦狭
亦小。为欲对治此执著故。作如是说。门亦所入。与
本量等。复次为欲显示真如门中。无有为法差别
相故。复次为欲显示空五阴智。如所空阴自体空
当。无所不会。无所不作。亦无分际。无障无碍。纯纯
一一。无相乱故。】
「本曰。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论曰。此不可思议殊胜门。如是业用。甚深极妙。独
尊殊胜。非凡夫二乘之所能知故。如是三种甚深
大义。二种门中云何安立。谓真如门中三种大义。
唯各立一。无双立故。若生灭门中三种大义。具足
双立。无前后故。以之为别。是故大印陀罗网譬喻
契经说。有体大义无相及用。有相大义无体及用。
有用大义无体及相。如是三大有第一一无第二
一。复次有体大义当有相用。有相大义当有体用
有。用大义当有体相。如是三大随第一一有第二
一。不相舍离故。馀种种相。结归总持决择分中自
当理明。】
「本曰。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
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
求之。终不可得。」
【论曰。此说门自入门破异门。今此论文为欲对治
广狭大小诸异执故。谓有众生作如是执。一法界
心是其本法。亦广亦大。真妄二门是其末法。亦狭
亦小。为欲对治此执著故。作如是说。门亦所入。与
本量等。复次为欲显示真如门中。无有为法差别
相故。复次为欲显示空五阴智。如所空阴自体空
卷二 第 809c 页 X45-0809.png
无。以此能空所空皆空。为入真如平等门故。复次
为欲显示生灭门假真如门实故。】
「本曰。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
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论曰。此譬喻门中东方喻觉。西方喻念。为欲显示
本觉般若。出现清净智慧光明。照耀幽冥。生死闇
夜。譬如日轮出现巳讫。发净光明。破世间闇。无明
住地出生种种染法眷属。隐覆无量无漏之性清
净慧明。譬如日轮隐没巳讫。发大暗夜障覆分别
了知清净眼故。】
「本曰。若能观察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论曰。此明得益相。谓有众生了知心法。无有能起
所起别相。即得成就真如随顺。即得成就真如得
入。无有随顺无得入故。】
「本曰。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
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
法我见。」
【论曰。此对治文中自有四门。一显示根本总相门。
二显示人见对治门。三显示法见对治门。四显示
俱非绝离门。此即初门。无量无边过恒沙数一切
邪道。无量无边过恒沙数一切定执。皆以我见为
自所依。出生增长。更无有馀。为此邪执依根本故。
是故无明住地无边际契经说。一切无量种种虚
妄邪论之海。以我见岳为依而转。譬如一切无量
为欲显示生灭门假真如门实故。】
「本曰。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
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论曰。此譬喻门中东方喻觉。西方喻念。为欲显示
本觉般若。出现清净智慧光明。照耀幽冥。生死闇
夜。譬如日轮出现巳讫。发净光明。破世间闇。无明
住地出生种种染法眷属。隐覆无量无漏之性清
净慧明。譬如日轮隐没巳讫。发大暗夜障覆分别
了知清净眼故。】
「本曰。若能观察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论曰。此明得益相。谓有众生了知心法。无有能起
所起别相。即得成就真如随顺。即得成就真如得
入。无有随顺无得入故。】
「本曰。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
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
法我见。」
【论曰。此对治文中自有四门。一显示根本总相门。
二显示人见对治门。三显示法见对治门。四显示
俱非绝离门。此即初门。无量无边过恒沙数一切
邪道。无量无边过恒沙数一切定执。皆以我见为
自所依。出生增长。更无有馀。为此邪执依根本故。
是故无明住地无边际契经说。一切无量种种虚
妄邪论之海。以我见岳为依而转。譬如一切无量
卷二 第 810a 页 X45-0810.png
无边。种种林树种种草木。皆悉以山为依而转故。】
「本曰。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论曰。此显示人见对治门有二。一总标总说。二别
别散说。此即是初。直为对治邪定聚及不定聚一
切凡夫谬执过失。生胜妙解故。五种人见治鄣别
相。文相甚明。故说本不论释。或者尚迷。故以管见
疏之而巳。然此五执各有三门。一引经说意。二迷
意执相。三依相对治也。】
「本曰。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
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又六了真妄有殊故。谓虚空是如来性也。】
「本曰。云何对治。谓明虚空。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
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
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
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
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
虚空相故。」
【论曰。说虚空是妄法。即显法身是真。又明法身有
自体实德。故说虚空。体无不实。对色等者。明空有
待也。对色见相。意地所知。回色为性。遍计所摄。故
云令心生灭。岂同法身无对正智所證见相泯故。
以一切色等者。色本是心。空相无故。所谓一切境
界等者。正明色空二种名一切境。此二境界唯心
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者。若离
「本曰。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论曰。此显示人见对治门有二。一总标总说。二别
别散说。此即是初。直为对治邪定聚及不定聚一
切凡夫谬执过失。生胜妙解故。五种人见治鄣别
相。文相甚明。故说本不论释。或者尚迷。故以管见
疏之而巳。然此五执各有三门。一引经说意。二迷
意执相。三依相对治也。】
「本曰。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
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又六了真妄有殊故。谓虚空是如来性也。】
「本曰。云何对治。谓明虚空。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
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
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
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
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
虚空相故。」
【论曰。说虚空是妄法。即显法身是真。又明法身有
自体实德。故说虚空。体无不实。对色等者。明空有
待也。对色见相。意地所知。回色为性。遍计所摄。故
云令心生灭。岂同法身无对正智所證见相泯故。
以一切色等者。色本是心。空相无故。所谓一切境
界等者。正明色空二种名一切境。此二境界唯心
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者。若离
卷二 第 810b 页 X45-0810.png
妄动则无色空。名一切境灭也。二境灭故。唯一真
心即是法身。体用周遍。性智不灭。故云非如虚空
也。】
「本曰。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
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巳来。自空离一切相。」
【论曰。明世间诸法体相都无用皆不实。故说为空。
若真如涅槃体绝诸相。一切染法皆不相应。故说
为空也。从本巳来等者。正显二空差别。若世间法
犹如空花。性自空无故。云本末自空故。若真如涅
槃体绝诸相故。云离一切相也。】
「本曰。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
空。」
【论曰。以不知为破著故者。占察经云者。但一切众
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
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
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
毕竟体空无所有。以迷说意。又不了真俗。二空全
别故。谓真如涅槃同世间法。唯是空无也。】
「本曰。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
功德故。」
【论曰。此明真如法身具空不空故。占察经云。以彼
法身性。实无分别。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
竟空无所有。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
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
心即是法身。体用周遍。性智不灭。故云非如虚空
也。】
「本曰。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
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巳来。自空离一切相。」
【论曰。明世间诸法体相都无用皆不实。故说为空。
若真如涅槃体绝诸相。一切染法皆不相应。故说
为空也。从本巳来等者。正显二空差别。若世间法
犹如空花。性自空无故。云本末自空故。若真如涅
槃体绝诸相故。云离一切相也。】
「本曰。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
空。」
【论曰。以不知为破著故者。占察经云者。但一切众
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
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
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
毕竟体空无所有。以迷说意。又不了真俗。二空全
别故。谓真如涅槃同世间法。唯是空无也。】
「本曰。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
功德故。」
【论曰。此明真如法身具空不空故。占察经云。以彼
法身性。实无分别。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
竟空无所有。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
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
卷二 第 810c 页 X45-0810.png
故。即为不空。故知法身自体不空。离相云空也。】
「本曰。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
切功德之法。」
【论曰。此是能摄如来藏。藏中自性净。无明心能摄
一切诸功德。故云无有增减。备一切德故。不增不
减经云。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此法如实
不虚妄。不离不脱智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
清净相应法体故。此经所明一切众生自性净心。
从无始来。功德圆满。无所阙失故。】
「本曰。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论曰。由不知从能所净。立其名故。复迷性德。真妄
相待示现义故。又不了身心。皆依如来圆觉所现
故。谓色心自相差别。如圆觉经云。譬如清净摩尼
宝珠瞙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
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
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义可知也。】
「本曰。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
现说差别故。」
【论曰。依真如说者。如上文云。虽实有此诸功德义。
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因生灭等者。
上文云。以依觉识。生灭相示。依此二理。岂有色心
差别相故。】
「本曰。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
「本曰。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
切功德之法。」
【论曰。此是能摄如来藏。藏中自性净。无明心能摄
一切诸功德。故云无有增减。备一切德故。不增不
减经云。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此法如实
不虚妄。不离不脱智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
清净相应法体故。此经所明一切众生自性净心。
从无始来。功德圆满。无所阙失故。】
「本曰。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论曰。由不知从能所净。立其名故。复迷性德。真妄
相待示现义故。又不了身心。皆依如来圆觉所现
故。谓色心自相差别。如圆觉经云。譬如清净摩尼
宝珠瞙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
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
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义可知也。】
「本曰。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
现说差别故。」
【论曰。依真如说者。如上文云。虽实有此诸功德义。
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因生灭等者。
上文云。以依觉识。生灭相示。依此二理。岂有色心
差别相故。】
「本曰。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
卷二 第 811a 页 X45-0811.png
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论曰。此明不空如来藏。圆觉经云。由如虚空华依
空。而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
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此中上二句明染依真有。
下二句明染灭真圆。故云一切诸法不离如也。】
「本曰。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
等法。」
【论曰。以不解依空。有华意故。谓藏体具生死法也。】
「本曰。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巳来。唯有过恒沙等
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
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
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證会永息妄
者。则无是处。」
【论曰。唯有过恒沙净位等者。正明不空。以过恒沙
染法等者。明此染法。犹如空华。唯依病眼。性自无
故。从无始来等者。染净性异。真妄有殊。故云未曾
相应也。若如来藏体有妄等者。此质成也。空本无
华。实非起灭。藏本无染。何者永息而證会哉。】
「本曰。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
藏故得涅槃。」
【论曰。此与行与相如来藏。于或与力故。有生死相。
觉与力故。得涅槃故。说生死真依如来藏。】
「本曰。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
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
【论曰。此明不空如来藏。圆觉经云。由如虚空华依
空。而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
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此中上二句明染依真有。
下二句明染灭真圆。故云一切诸法不离如也。】
「本曰。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
等法。」
【论曰。以不解依空。有华意故。谓藏体具生死法也。】
「本曰。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巳来。唯有过恒沙等
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
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
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證会永息妄
者。则无是处。」
【论曰。唯有过恒沙净位等者。正明不空。以过恒沙
染法等者。明此染法。犹如空华。唯依病眼。性自无
故。从无始来等者。染净性异。真妄有殊。故云未曾
相应也。若如来藏体有妄等者。此质成也。空本无
华。实非起灭。藏本无染。何者永息而證会哉。】
「本曰。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
藏故得涅槃。」
【论曰。此与行与相如来藏。于或与力故。有生死相。
觉与力故。得涅槃故。说生死真依如来藏。】
「本曰。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
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
卷二 第 811b 页 X45-0811.png
【论曰。以不了依真有妄。便作是念。一切众生本来
成佛。后起无明故。谓有始也。复谓如来虽巳成依
佛。后时应生一切烦恼。还作众生。】
「本曰。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
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
又如来藏无有后际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
无后际故。」
【论曰。此明真妄相依。如金与矿故。无前始也。云外
道经说者。是仁王经云。我说三界外别有众生界
藏者。是外道大有经说。云如来藏无后际等者。此
明真藏无□妄染有尽。如圆觉经云。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
体不复重为矿。此经所明金非销故有者。喻如来
藏本有。无前际也。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者。喻
诸佛要须断或方得涅槃也。一成真金体等者。喻
无后际也。】
「本曰。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
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
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
槃故。」
【论曰。此直为对治二乘众生。实有过失。令得成就
法空大理故。二种法见治障别相。文相明故。不须
重释。】
「本曰。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
卷二 第 811c 页 X45-0811.png
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巳来。非色非心。非
知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
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
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论曰。此显示俱非绝离门者。若有众生除遣二执。
證得二空。通达诸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断断照
寂。灭灭虑止。无所达故。】
「本曰。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證之道。一切
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论曰。此趣向门中自有二门。一总标总说门。二者
别释散说门。此即初门。为欲显示。即此分别发趣
道相门中。无量无边三世诸佛。所誓愿海所行因
海。所證果海。所化徒海。无量无边三世一切诸菩
萨众。如是如是。如如随践。顺行应转。如其次第。不
超数量。不过位地。趣入义故。复次为欲显示。如一
切佛。无所趣向。则一切菩萨于彼无有趣向则中。
如如行故。】
「本曰。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
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證发心。」
【论曰。此别释门中自有三门。一者三种发心分剖
门。二发起问答决疑门。三因论生论问答门。此即
第一门。有三。谓信解證。如文可见。】
「本曰。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
堪能发心。」
知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
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
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论曰。此显示俱非绝离门者。若有众生除遣二执。
證得二空。通达诸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断断照
寂。灭灭虑止。无所达故。】
「本曰。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證之道。一切
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论曰。此趣向门中自有二门。一总标总说门。二者
别释散说门。此即初门。为欲显示。即此分别发趣
道相门中。无量无边三世诸佛。所誓愿海所行因
海。所證果海。所化徒海。无量无边三世一切诸菩
萨众。如是如是。如如随践。顺行应转。如其次第。不
超数量。不过位地。趣入义故。复次为欲显示。如一
切佛。无所趣向。则一切菩萨于彼无有趣向则中。
如如行故。】
「本曰。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
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證发心。」
【论曰。此别释门中自有三门。一者三种发心分剖
门。二发起问答决疑门。三因论生论问答门。此即
第一门。有三。谓信解證。如文可见。】
「本曰。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
堪能发心。」
卷二 第 812a 页 X45-0812.png
【论曰。此信成就门中即有二门。一开问答释。二发
起问答决疑。初中有二重问答。就初问答中有二。
一发起开问总标门。二显示答释广说门。此是初
门即有四意。一假者意问。能修人故。二行相意问。
所修行故。三自分意问。得成就故。四向上意问。胜
进相故。如文可见。】
「本曰。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论曰。此显示答释广说门有二。一随问次第答释
门。二举劣显胜生解门。初门有六。一显示修行假
者门。二自然本有熏习门。三显示修行功德门。四
信心成就时量门。五显示发心因缘门。六显示得
益位胜门。此是初门。谓虽所化众生无量无边。而
今此处中。且取不定聚。摄十信众生故。所以者何。
为欲令使化不定聚三品众生。十种信心具足成
就。决定安立十信菩萨初发心住。金刚不变之位
中故。】
「本曰。有熏习善根力故。」
【论曰。此是自然本有熏习门。谓如是众生相续心
中。从无始世来。常有本觉藏佛。众生善根常恒熏
习。令增长故。】
「本曰。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
得值诸佛亲近供养修行信心。」
【论曰。此是显示修行功能门。谓不定聚种种众生。
信因缘业果报。似有不空因缘和合之道理。故知
卷二 第 812b 页 X45-0812.png
十恶过失。起不应作意。观十善功德。起当应作意。
厌系缚地求解脱域。渐渐出离向菩提故。】
「本曰。径一万劫信心成就故。」
【论曰。此信心成就时量门。谓显示信心成就。时节
远近差别相故。即此门中十五契经。各各异说。一
者一切诸法因缘无主契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即
白佛言。尊者从具缚地入不定聚。一切行者经几
时节。十种信心具足成就。渐渐转胜定不退位。于
是尊者告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
之。我当为汝解说信成时节分际。善男子。一切行
者从具缚地入不定聚。经一万三千劫巳讫。即便
成就十种信心。决定菩萨初发心住。二摄无量大
乘契经说。复次佛子信地假名菩萨。六万四千劫
量巳满。即便成就十爱乐心定金刚地。三慧明陀
罗尼契经说。不定聚众生多经八万一千五十劫
巳讫。信心成就决定不退。四法门名字契经云。复
次信乐地位毛头凡夫。经二万六千劫巳讫。便信
成就无所阙失。五清净三昧契经云。若有众生入
难角地修行信心。当九万劫满足巳讫。信品成就。
六金刚陀罗尼契经云。信成就量四万八千六十
劫量。七大智慧光明契经云。复次善男子。若有众
生为欲成就功德善根父母天地。当经十刹那量
巳讫。即便信地平坦无草。八实相本际决定不动
契经云。信位成就。信心发起初刹那中。十种信心
厌系缚地求解脱域。渐渐出离向菩提故。】
「本曰。径一万劫信心成就故。」
【论曰。此信心成就时量门。谓显示信心成就。时节
远近差别相故。即此门中十五契经。各各异说。一
者一切诸法因缘无主契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即
白佛言。尊者从具缚地入不定聚。一切行者经几
时节。十种信心具足成就。渐渐转胜定不退位。于
是尊者告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
之。我当为汝解说信成时节分际。善男子。一切行
者从具缚地入不定聚。经一万三千劫巳讫。即便
成就十种信心。决定菩萨初发心住。二摄无量大
乘契经说。复次佛子信地假名菩萨。六万四千劫
量巳满。即便成就十爱乐心定金刚地。三慧明陀
罗尼契经说。不定聚众生多经八万一千五十劫
巳讫。信心成就决定不退。四法门名字契经云。复
次信乐地位毛头凡夫。经二万六千劫巳讫。便信
成就无所阙失。五清净三昧契经云。若有众生入
难角地修行信心。当九万劫满足巳讫。信品成就。
六金刚陀罗尼契经云。信成就量四万八千六十
劫量。七大智慧光明契经云。复次善男子。若有众
生为欲成就功德善根父母天地。当经十刹那量
巳讫。即便信地平坦无草。八实相本际决定不动
契经云。信位成就。信心发起初刹那中。十种信心
卷二 第 812c 页 X45-0812.png
具足圆满。九文殊师利圆满因海大总持契经云。
三阿僧祇大无量劫经过巳讫。即便信位具足成
立。十甚深菩提因缘契经云。建立信地唯三万劫。
十一大方便智善巧契经云。信行菩萨九千劫量。
决定成就清净信心其思极乐。十二菩萨光明遍
照契经云。尔时金刚慧菩萨摩诃萨即向佛言。世
尊。无上菩提初种子地。经几时节。决定淳熟。菩提
之芽出生增长。佛言。若为成就初种子地。当经七
万五千六十劫。初种子地具足建立。十三授记平
等契经云。信心成就。非远非近。非无非有。非高非
下。非本非末。非去非来。非大非小。非三世非非三
世。非位非地。非善非恶。非是非非是。言语道断。心
行处灭。是故名为真实信心。十四如来藏本识契
经云。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即向佛言。世尊。云何
名为广大圆满功德父母信地品耶。佛言。十信十
信。十解十信。十行十信。十向十信。十地十信。佛地
十信。乃至具缚恶种子地。及一切二乘皆悉十信。
无量无边一切诸法。无一一法而非十信。以此义
故。名为广大圆满信地。十五菩萨璎珞本业契经
云。信相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决定安立。信成
就处。如是诸经。以何义故。如是差别。谓众生心无
量无边。各差别故。随其心品。说信行相。如是不同。
应审思择。今此文中且依本业解释而巳。】
「本曰。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
三阿僧祇大无量劫经过巳讫。即便信位具足成
立。十甚深菩提因缘契经云。建立信地唯三万劫。
十一大方便智善巧契经云。信行菩萨九千劫量。
决定成就清净信心其思极乐。十二菩萨光明遍
照契经云。尔时金刚慧菩萨摩诃萨即向佛言。世
尊。无上菩提初种子地。经几时节。决定淳熟。菩提
之芽出生增长。佛言。若为成就初种子地。当经七
万五千六十劫。初种子地具足建立。十三授记平
等契经云。信心成就。非远非近。非无非有。非高非
下。非本非末。非去非来。非大非小。非三世非非三
世。非位非地。非善非恶。非是非非是。言语道断。心
行处灭。是故名为真实信心。十四如来藏本识契
经云。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即向佛言。世尊。云何
名为广大圆满功德父母信地品耶。佛言。十信十
信。十解十信。十行十信。十向十信。十地十信。佛地
十信。乃至具缚恶种子地。及一切二乘皆悉十信。
无量无边一切诸法。无一一法而非十信。以此义
故。名为广大圆满信地。十五菩萨璎珞本业契经
云。信相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决定安立。信成
就处。如是诸经。以何义故。如是差别。谓众生心无
量无边。各差别故。随其心品。说信行相。如是不同。
应审思择。今此文中且依本业解释而巳。】
「本曰。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
卷二 第 813a 页 X45-0813.png
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
【论曰。此显示发心因缘门。谓巳信心成就行者。为
欲发起第一住心。当待缘力而发起故。于此文中
自有三种。一劝请因缘。所谓无量无边一切诸佛
及大菩萨众。出现种种胜妙教法契经之海。信位
行者劝请教化。超不定地。决定安立。不动域故。二
救度因缘。所谓缘无量无边种种众生一切苦海。
以之为因。发起金刚不退广大清净大慈悲心故。
三护法因缘。所谓诸佛教法欲破灭时。以种种方
便随宜随应随当。随时随处不惜身命。救护佛法
大因缘之力故。自能发起金刚不退广大清净大
久住心故。如此可知。】
「本曰。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
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论曰。此显示得益位胜门。所谓信成就得解行者。
具足十名无退失故。一名为无忧恼人。远离退还
堕于凡夫缚烦恼地怖畏心故。二名为大富贵人。
蠲除烦恼之荒秽。收藏涅槃之果故。三名为种性
高胜人。远离凡夫之下劣种。巳入如来尊高种性
中故。四名为手足具人。执般若炬。游行法界广大
庭故。五名为作大江水人。无碍直流入萨波若之
大海中故。六名为宫殿建立人。巳超不定决定安
住如来家中故。七名为真实佛子人。远离凡胎巳
入圣胎故。八名为大福田人。出离烦恼独清净故。
【论曰。此显示发心因缘门。谓巳信心成就行者。为
欲发起第一住心。当待缘力而发起故。于此文中
自有三种。一劝请因缘。所谓无量无边一切诸佛
及大菩萨众。出现种种胜妙教法契经之海。信位
行者劝请教化。超不定地。决定安立。不动域故。二
救度因缘。所谓缘无量无边种种众生一切苦海。
以之为因。发起金刚不退广大清净大慈悲心故。
三护法因缘。所谓诸佛教法欲破灭时。以种种方
便随宜随应随当。随时随处不惜身命。救护佛法
大因缘之力故。自能发起金刚不退广大清净大
久住心故。如此可知。】
「本曰。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
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论曰。此显示得益位胜门。所谓信成就得解行者。
具足十名无退失故。一名为无忧恼人。远离退还
堕于凡夫缚烦恼地怖畏心故。二名为大富贵人。
蠲除烦恼之荒秽。收藏涅槃之果故。三名为种性
高胜人。远离凡夫之下劣种。巳入如来尊高种性
中故。四名为手足具人。执般若炬。游行法界广大
庭故。五名为作大江水人。无碍直流入萨波若之
大海中故。六名为宫殿建立人。巳超不定决定安
住如来家中故。七名为真实佛子人。远离凡胎巳
入圣胎故。八名为大福田人。出离烦恼独清净故。
卷二 第 813b 页 X45-0813.png
九名为徒众无量人。法界众生皆悉以为自眷属
故。十名为无障碍人。随心转故。】
「本曰。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巳来烦恼深厚。虽值
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
【论曰。此举劣显胜生解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一
举劣显劣形相门。二举胜显胜形相门。此初门也。
所谓善根微薄烦恼深厚凡夫众生。虽值摩诃衍
之因缘。而起小善根种子故。】
「本曰。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论曰。此举胜显胜形相门。所谓若有众生。求摩诃
衍甚深微妙法门。其心即便不能决定。值顺因缘。
恍忽若进。遇逆因缘。自然若退。无定心故。若不能
定。云何名为胜高人耶。虽不能定。而所望法极胜
高故。复次望起人天二乘之种子故。】
「本曰。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
心。」
【论曰。此显示信心成就无定时。解释十四经之大
意焉。所谓若有众生供养诸佛。信心成就。其时不
定。或极极远。或极极近。或中间故。所以者何。随缘
有无。信熟生故。】
「本曰。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生而发
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
【论曰。此造作别释。显示发心因缘之相。于此文中
即有四种发心因缘。一见佛因缘。因见如来妙色
故。十名为无障碍人。随心转故。】
「本曰。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巳来烦恼深厚。虽值
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
【论曰。此举劣显胜生解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一
举劣显劣形相门。二举胜显胜形相门。此初门也。
所谓善根微薄烦恼深厚凡夫众生。虽值摩诃衍
之因缘。而起小善根种子故。】
「本曰。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论曰。此举胜显胜形相门。所谓若有众生。求摩诃
衍甚深微妙法门。其心即便不能决定。值顺因缘。
恍忽若进。遇逆因缘。自然若退。无定心故。若不能
定。云何名为胜高人耶。虽不能定。而所望法极胜
高故。复次望起人天二乘之种子故。】
「本曰。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
心。」
【论曰。此显示信心成就无定时。解释十四经之大
意焉。所谓若有众生供养诸佛。信心成就。其时不
定。或极极远。或极极近。或中间故。所以者何。随缘
有无。信熟生故。】
「本曰。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生而发
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
【论曰。此造作别释。显示发心因缘之相。于此文中
即有四种发心因缘。一见佛因缘。因见如来妙色
卷二 第 813c 页 X45-0813.png
之身。而能发起广大心故。二供养众僧因缘。以种
种具供养众僧。因此因缘而能发起广大心故。三
惭愧因缘。见闻二乘之人教法。惭愧其劣。因此因
缘而能发起广大心故。四随兼因缘。随他兼心。因
此因缘而能发起广大心故。】
「本曰。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
二乘地。」
【论曰。此作其因缘。显示十种信心不定聚形相。及
总结前所说之十信决择分焉。以何义故。十种信
品立不定称。所谓若值顺当因缘随向善趣。若遇
逆违因缘。应趣恶道。譬如轻毛随风所吹。东西转
故。
巳说第一重二种门。次说第二重二种门。】
「本曰。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
何为三。」
【论曰。发何等心者。即是发起开问总标门。谓发开
问总问所为故。略说有三种者。即是总标总答焉。
云何为三者。即是总举总问焉。】
「本曰。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
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论曰。此直明显示答释广说门。此中有三。于此三
中。初通二利。中唯自利。后唯利他。复次初二唯自
利分。后一利他。复次三皆通二故。一正智方便门。
谓直心为正体智有作方便故。二福德具足门。谓
种具供养众僧。因此因缘而能发起广大心故。三
惭愧因缘。见闻二乘之人教法。惭愧其劣。因此因
缘而能发起广大心故。四随兼因缘。随他兼心。因
此因缘而能发起广大心故。】
「本曰。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
二乘地。」
【论曰。此作其因缘。显示十种信心不定聚形相。及
总结前所说之十信决择分焉。以何义故。十种信
品立不定称。所谓若值顺当因缘随向善趣。若遇
逆违因缘。应趣恶道。譬如轻毛随风所吹。东西转
故。
巳说第一重二种门。次说第二重二种门。】
「本曰。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
何为三。」
【论曰。发何等心者。即是发起开问总标门。谓发开
问总问所为故。略说有三种者。即是总标总答焉。
云何为三者。即是总举总问焉。】
「本曰。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
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论曰。此直明显示答释广说门。此中有三。于此三
中。初通二利。中唯自利。后唯利他。复次初二唯自
利分。后一利他。复次三皆通二故。一正智方便门。
谓直心为正体智有作方便故。二福德具足门。谓
卷二 第 814a 页 X45-0814.png
深心为一切德有住方便故。三安乐成就门。谓悲
心能善救度一切众生无量苦恼。令得安稳广大
乐故。】
「本曰。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
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论曰。此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此门有二。一前后相
违难问门。二开通会释消难门。此即初门。谓举上
下二文相违。难其差别相故。云何相违。谓上文中
作如是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相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
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于下文中。作如是说。二者
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上下二文如是相违。是
故发问。此是问辞。难其异相。应审思择。】
「本曰。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
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论曰。此开通会释消难门。此中有七。一正答决断
彼难门。二修善行者得益门。三修行善巧方便门。
四显示发心功德门。五简择上下显异门。六通契
经文决疑门。七赞叹发心功德门。初门有三。一开
示譬喻善巧门。二合说契当安立门。三显示法说
生解门。此即初门。于中有四。一宝喻。谓即大摩尼
珠宝。如是珠宝当有何处。如是珠宝当有黄石。如
是珠宝其色如何。谓深黄色。其身形相当如何耶。
谓如方坐。无长短故。大小之相其量云何。谓一丈
心能善救度一切众生无量苦恼。令得安稳广大
乐故。】
「本曰。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
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论曰。此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此门有二。一前后相
违难问门。二开通会释消难门。此即初门。谓举上
下二文相违。难其差别相故。云何相违。谓上文中
作如是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相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
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于下文中。作如是说。二者
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上下二文如是相违。是
故发问。此是问辞。难其异相。应审思择。】
「本曰。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
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论曰。此开通会释消难门。此中有七。一正答决断
彼难门。二修善行者得益门。三修行善巧方便门。
四显示发心功德门。五简择上下显异门。六通契
经文决疑门。七赞叹发心功德门。初门有三。一开
示譬喻善巧门。二合说契当安立门。三显示法说
生解门。此即初门。于中有四。一宝喻。谓即大摩尼
珠宝。如是珠宝当有何处。如是珠宝当有黄石。如
是珠宝其色如何。谓深黄色。其身形相当如何耶。
谓如方坐。无长短故。大小之相其量云何。谓一丈
卷二 第 814b 页 X45-0814.png
故。如是珠宝诸黄石中皆悉具足。无有黄石而无
摩尼。其止住相次第如何。谓第一珠。第二黄金。第
三石体。此摩尼珠一丈量者。彼诸黄石或有极小。
或有极大。各各差别。岂可得言。皆遍一切。此摩尼
珠有殊胜力。虽一丈量。遍于大中小中无馀。无所
障碍。亦可得说遍一切处。于彼石中有此宝故。其
石色黄应审观察。二性净喻。如是珠宝。其体性甚
极明白。远离尘累故。如本体性明白故。三垢染喻。
如是珠宝。能为金石等之所障。不能出现明白相
故。如本而有矿秽之垢故。四人众喻。谓极穷贫极
懈怠故。不求宝人。并及精进乐求宝人故。如本若
人虽念宝性等故。
巳说开示譬喻善巧门。次说合说契当安立门。宝
喻中言大摩尼珠者。当喻本觉佛性故。所以者何。
本觉佛性。隐藏众生相续身中。似彼珠故。言黄石
者。当喻一切众生相续身故。所以者何。诸众生身
藏裹佛性。似彼石故。言色黄者。当喻彼佛性。不变
义故。所以者何。真如佛性坚固不改似彼金故。言
如方坐无长短者。当喻真如法平等。无增减故。所
以者何。此真如法一味平等。无有差别。似彼坐故。
言一丈者。当喻真如法具足圆满。无阙失故。所以
者何。真如法身具足万德。无所阙失。似彼丈故。言
如是珠宝诸黄石中皆悉具足。无有黄石而无摩
尼者。当喻真如性遍诸众生种种身中。无有众生
摩尼。其止住相次第如何。谓第一珠。第二黄金。第
三石体。此摩尼珠一丈量者。彼诸黄石或有极小。
或有极大。各各差别。岂可得言。皆遍一切。此摩尼
珠有殊胜力。虽一丈量。遍于大中小中无馀。无所
障碍。亦可得说遍一切处。于彼石中有此宝故。其
石色黄应审观察。二性净喻。如是珠宝。其体性甚
极明白。远离尘累故。如本体性明白故。三垢染喻。
如是珠宝。能为金石等之所障。不能出现明白相
故。如本而有矿秽之垢故。四人众喻。谓极穷贫极
懈怠故。不求宝人。并及精进乐求宝人故。如本若
人虽念宝性等故。
巳说开示譬喻善巧门。次说合说契当安立门。宝
喻中言大摩尼珠者。当喻本觉佛性故。所以者何。
本觉佛性。隐藏众生相续身中。似彼珠故。言黄石
者。当喻一切众生相续身故。所以者何。诸众生身
藏裹佛性。似彼石故。言色黄者。当喻彼佛性。不变
义故。所以者何。真如佛性坚固不改似彼金故。言
如方坐无长短者。当喻真如法平等。无增减故。所
以者何。此真如法一味平等。无有差别。似彼坐故。
言一丈者。当喻真如法具足圆满。无阙失故。所以
者何。真如法身具足万德。无所阙失。似彼丈故。言
如是珠宝诸黄石中皆悉具足。无有黄石而无摩
尼者。当喻真如性遍诸众生种种身中。无有众生
卷二 第 814c 页 X45-0814.png
而无真如本觉性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性离于不
遍。似彼珠故。言第一珠第二黄金第三石体者。当
喻俱有次第法。渐渐粗现故。所以者何。从本觉智
流转。建立四相海时。如其次第。渐渐粗现。似彼三
故。言此摩尼珠有殊胜力。虽一丈量。遍于大中小
中无馀者。当喻真如本觉有不思议业。遍蚊龙等
小大身中。无妨难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法其性平
等。遍凡圣中似彼珠故。言于彼石中有此宝故。其
石色黄者。当喻诸众生悉有本觉。有心相故。所以
者何。一切众生有觉心故。有了别识。似彼石故。次
说净喻合说契当门。言如是珠宝其体性甚极明
白远离尘累者。当喻性净本觉清净明白离垢染
故。次说染喻合说契当门。言如是珠宝能为金石
等之所障不能出现明白相者。当喻自性清净心
为无明之所隐覆不能出现无漏性德故。次说人
喻合说契当门。言二种人者。当喻求佛法宝极精
进人极懈怠人。如本如是众生故。】
「本曰。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
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习。亦无得净。以垢无量
遍一切善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论曰。此显示法说生解门。此中如其次第。法说合
喻生行者解。应审思择。文相明故。不须别释。】
「本曰。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论曰。此修善行者得益门。谓若有众生断一切恶
遍。似彼珠故。言第一珠第二黄金第三石体者。当
喻俱有次第法。渐渐粗现故。所以者何。从本觉智
流转。建立四相海时。如其次第。渐渐粗现。似彼三
故。言此摩尼珠有殊胜力。虽一丈量。遍于大中小
中无馀者。当喻真如本觉有不思议业。遍蚊龙等
小大身中。无妨难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法其性平
等。遍凡圣中似彼珠故。言于彼石中有此宝故。其
石色黄者。当喻诸众生悉有本觉。有心相故。所以
者何。一切众生有觉心故。有了别识。似彼石故。次
说净喻合说契当门。言如是珠宝其体性甚极明
白远离尘累者。当喻性净本觉清净明白离垢染
故。次说染喻合说契当门。言如是珠宝能为金石
等之所障不能出现明白相者。当喻自性清净心
为无明之所隐覆不能出现无漏性德故。次说人
喻合说契当门。言二种人者。当喻求佛法宝极精
进人极懈怠人。如本如是众生故。】
「本曰。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
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习。亦无得净。以垢无量
遍一切善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论曰。此显示法说生解门。此中如其次第。法说合
喻生行者解。应审思择。文相明故。不须别释。】
「本曰。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论曰。此修善行者得益门。谓若有众生断一切恶
卷二 第 815a 页 X45-0815.png
修一切善。自然自在得真如珠。照达无明之闇夜。
无所疑畏故。】
「本曰。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论曰。此修行善巧方便门。此门有四。一者一切修
行根本门。二制伏恶业不生门。三出生善根增长
门。四誓愿无边平等门。】
「本曰。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性。离于
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根果不失。起于
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
住故。」
【论曰。此第一门中有二。一般若成就无住门。所谓
观察一切诸法。从本巳来不生不灭。毕竟寂灭。皆
无所有。不住生死故。二大悲成就无住门。所谓观
察一切诸法。因缘和合故。因果不空。业报亦有。缘
无量无边众生界之海。为究竟取摄。不住涅槃故。
以随顺法性无住故者。即是示缘及结两种不住
道行。修行法门虽无有量。而不住道。其最根本。是
故说言行根本方便焉。】
「本曰。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
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论曰。此制伏恶业不生门。此门为欲显示行者当
发起惭愧等清净心品。防止一切无量恶作。渐渐
损减不令增长故。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者。总结
其缘。】
无所疑畏故。】
「本曰。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论曰。此修行善巧方便门。此门有四。一者一切修
行根本门。二制伏恶业不生门。三出生善根增长
门。四誓愿无边平等门。】
「本曰。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性。离于
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根果不失。起于
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
住故。」
【论曰。此第一门中有二。一般若成就无住门。所谓
观察一切诸法。从本巳来不生不灭。毕竟寂灭。皆
无所有。不住生死故。二大悲成就无住门。所谓观
察一切诸法。因缘和合故。因果不空。业报亦有。缘
无量无边众生界之海。为究竟取摄。不住涅槃故。
以随顺法性无住故者。即是示缘及结两种不住
道行。修行法门虽无有量。而不住道。其最根本。是
故说言行根本方便焉。】
「本曰。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
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论曰。此制伏恶业不生门。此门为欲显示行者当
发起惭愧等清净心品。防止一切无量恶作。渐渐
损减不令增长故。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者。总结
其缘。】
卷二 第 815b 页 X45-0815.png
「本曰。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
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
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
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论曰。此出生善根增长门。此门为欲显示行者当
于一切三宝恭敬供养。礼拜赞叹。随喜劝请。增长
信心。消除业障。志求无上大菩提故。以随顺法性
离痴障故者。总结其缘。】
「本曰。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
一切众生。使无有馀。皆令究竟无馀涅槃。以随顺法
性无断绝故。」
【论曰。此誓愿无边平等门。此门为欲显示行者当
发起十方世界之尘数广大誓愿。海修习十方世
界之尘数行因海。摄取十方世界之尘数众生海。
成就十方世界之尘数果满海。一切皆悉无有馀
故。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者。总结其缘。】
「本曰。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
竟寂灭故。」
【论曰。此是显示随顺殊胜之相。以何义故。四门结
中皆悉通名随顺法性。为欲显示法性虚空。其体
性广大圆满。无有边际。其相用无碍自在。无有始
终。修彼四门一切行者。亦复如是顺顺如如。其阿
世耶广大圆满无分际故。】
「本曰。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
卷二 第 815c 页 X45-0815.png
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
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
【论曰。显示发心功德门。此文为欲显示初发心住
菩萨。起随顺法界性中广大圆满心故。相似观智
见法性身。见法性身故愿力自在。由愿力故缘无
量无边法界之众生而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极甚
深故。出现八种安乐化相。随时随处。随宜随应。顺
顺如如。利益安乐故。】
「本曰。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
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细苦相应。亦非业系。
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论曰。此简择上下显异门。此中有二。一简异地上
门。谓发心住菩萨。唯名幻化影相身。不得名为真
如法身菩萨故。所以者何。此菩萨无始馀业犹未
出离。随受生处与微细苦相应不离。地上菩萨此
相违故。言简异具缚门。所谓初发心住菩萨无系
缚俱转业因相。无系缚受生果报故。所以者何。大
愿方便具足转故。】
「本曰。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伹
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勇猛故。」
【论曰。此通契经文决疑门。此有五种有说契经。一
文殊师利欢喜陀罗尼契经说。尔时文殊师利即
白佛言。世尊。常大众中唱如是言。五十种子心庄
严果海行因之本。一切行者当经此道成等正觉。
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
【论曰。显示发心功德门。此文为欲显示初发心住
菩萨。起随顺法界性中广大圆满心故。相似观智
见法性身。见法性身故愿力自在。由愿力故缘无
量无边法界之众生而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极甚
深故。出现八种安乐化相。随时随处。随宜随应。顺
顺如如。利益安乐故。】
「本曰。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
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细苦相应。亦非业系。
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论曰。此简择上下显异门。此中有二。一简异地上
门。谓发心住菩萨。唯名幻化影相身。不得名为真
如法身菩萨故。所以者何。此菩萨无始馀业犹未
出离。随受生处与微细苦相应不离。地上菩萨此
相违故。言简异具缚门。所谓初发心住菩萨无系
缚俱转业因相。无系缚受生果报故。所以者何。大
愿方便具足转故。】
「本曰。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伹
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勇猛故。」
【论曰。此通契经文决疑门。此有五种有说契经。一
文殊师利欢喜陀罗尼契经说。尔时文殊师利即
白佛言。世尊。常大众中唱如是言。五十种子心庄
严果海行因之本。一切行者当经此道成等正觉。
卷二 第 816a 页 X45-0816.png
如是五十种子心中。几是退分。几是定分。唯愿世
尊为我解说。于是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谛
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十
种真地名为金刚波若住地。前四十心名为颇梨
珠随转回向地。汝当应如是知应如是观。今此经
文为欲显示大士十地。巳真證域名不退分。自此
以前四十种心。未得證知。名为退分故。二本觉大
悲自然熏习契经说。复次佛子。汝前所问。云何名
为节退相者。此事殊胜不思议中不思议故。愚痴
凡夫初发意菩萨等之所不能知。尔时大明菩萨
至心劝请佛。即告大明言。善男子。言节退相者。谓
信心。发心住。净心地。金刚心。此之四处皆名退分。
为彼中间。皆名为不退分。是故说言节退相焉。今
此经文为欲显示佛法大海。广大圆满无边际故。
三大證得陀罗尼契经说。十种安心决定不退。无
退失理。今此经文为欲显示十住菩萨。发起随顺。
法界性中广大善根故。决定安住金刚位故。四五
明契经云。十种定心。非退悲进。非来非去。非出非
入。圆满万德。无所阙失。是故说言自然住心。今此
经文为欲显示十住位中果德巳满。更无所进。复
无所退。自然常住。无阙事故。五菩萨璎珞大本业
契经说。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
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乃至第六住中。
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
尊为我解说。于是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谛
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十
种真地名为金刚波若住地。前四十心名为颇梨
珠随转回向地。汝当应如是知应如是观。今此经
文为欲显示大士十地。巳真證域名不退分。自此
以前四十种心。未得證知。名为退分故。二本觉大
悲自然熏习契经说。复次佛子。汝前所问。云何名
为节退相者。此事殊胜不思议中不思议故。愚痴
凡夫初发意菩萨等之所不能知。尔时大明菩萨
至心劝请佛。即告大明言。善男子。言节退相者。谓
信心。发心住。净心地。金刚心。此之四处皆名退分。
为彼中间。皆名为不退分。是故说言节退相焉。今
此经文为欲显示佛法大海。广大圆满无边际故。
三大證得陀罗尼契经说。十种安心决定不退。无
退失理。今此经文为欲显示十住菩萨。发起随顺。
法界性中广大善根故。决定安住金刚位故。四五
明契经云。十种定心。非退悲进。非来非去。非出非
入。圆满万德。无所阙失。是故说言自然住心。今此
经文为欲显示十住位中果德巳满。更无所进。复
无所退。自然常住。无阙事故。五菩萨璎珞大本业
契经说。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
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乃至第六住中。
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
卷二 第 816b 页 X45-0816.png
萨知识所护。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巳
前。名为退分。今此经文为欲显示劝策下劣懈怠
众生。为令增长勇猛心故。今此论中且据本业而
作会通。应审观察。】
「本曰。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
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至得涅
槃。亦不怯弱。」
【论曰。此赞叹发心功德门。此门为欲显示发心菩
萨远离二怖畏。其心决定不动故。一下生怖畏。生
下劣道。极怖畏故。二上生怖畏。闻殊胜境。其心怯
弱。极怖畏故。离此二怖。是故名为发心功德。】
「本曰。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巳来自涅槃故。」
【论曰。即是总结二种功德之因缘焉。
自此巳下种种诸门。文相明故。论无文释。旨深智
浅。学者难就。辄以课虚。略散文耳。】
「本曰。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巳
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
前所修离相。」
【论曰。此有二门。一简前异后。二离过修行。此即初
门。从初正信者。位在十住初心。超不定聚。入种性
地故名正信。异前位故名深。不同后證故名解。此
位即当十行十向。】
「本曰。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以
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以知
前。名为退分。今此经文为欲显示劝策下劣懈怠
众生。为令增长勇猛心故。今此论中且据本业而
作会通。应审观察。】
「本曰。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
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至得涅
槃。亦不怯弱。」
【论曰。此赞叹发心功德门。此门为欲显示发心菩
萨远离二怖畏。其心决定不动故。一下生怖畏。生
下劣道。极怖畏故。二上生怖畏。闻殊胜境。其心怯
弱。极怖畏故。离此二怖。是故名为发心功德。】
「本曰。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巳来自涅槃故。」
【论曰。即是总结二种功德之因缘焉。
自此巳下种种诸门。文相明故。论无文释。旨深智
浅。学者难就。辄以课虚。略散文耳。】
「本曰。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巳
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
前所修离相。」
【论曰。此有二门。一简前异后。二离过修行。此即初
门。从初正信者。位在十住初心。超不定聚。入种性
地故名正信。异前位故名深。不同后證故名解。此
位即当十行十向。】
「本曰。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以
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以知
卷二 第 816c 页 X45-0816.png
法性无苦离嗔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以知法
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以
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以知法
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论曰。此明离过修行以知法性无悭者。显上深解。
现前随顺等者。显上所修离相。十行巳去得法空
故。能顺法界。修六度行。以顺如故。】
「本曰。證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论曰。此有二门。一通明诸地。二别显成满。初门有
□□。即初标位地分别。二障尽故名净心。即初地
名也。第十地终因圆满。故名究竟也。】
「本曰。證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
證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论曰。此明證相。所谓本智證十真如也。转识是见
分。对此见分故名真如。以为境界。直依證智。即无
能所。故云唯真如智名为法身也。】
「本曰。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馀世界。供养诸
佛。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论曰。此即后得智。于中有四。此初摄法上首。若据
报得。初地菩萨得百佛世界。今据愿力。故云无馀。
馀地准此。正智證如。巳是自利故。今供佛请法。唯
为利他。菩萨利生非唯一途故。维摩经云。或示老
病死。成就诸群生。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
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
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以
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以知法
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论曰。此明离过修行以知法性无悭者。显上深解。
现前随顺等者。显上所修离相。十行巳去得法空
故。能顺法界。修六度行。以顺如故。】
「本曰。證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论曰。此有二门。一通明诸地。二别显成满。初门有
□□。即初标位地分别。二障尽故名净心。即初地
名也。第十地终因圆满。故名究竟也。】
「本曰。證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
證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论曰。此明證相。所谓本智證十真如也。转识是见
分。对此见分故名真如。以为境界。直依證智。即无
能所。故云唯真如智名为法身也。】
「本曰。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馀世界。供养诸
佛。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论曰。此即后得智。于中有四。此初摄法上首。若据
报得。初地菩萨得百佛世界。今据愿力。故云无馀。
馀地准此。正智證如。巳是自利故。今供佛请法。唯
为利他。菩萨利生非唯一途故。维摩经云。或示老
病死。成就诸群生。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
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
卷二 第 817a 页 X45-0817.png
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有如是等无量方便利益。
非谓要须供佛请法听受传持。故云不依文字也。】
「本曰。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或
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
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论曰。此随根近。但无数方便等者。此结前不依文
字也。】
「本曰。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證亦等。无有
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论曰。此实行不殊。谓六种性三品根三种发心所
證十如。此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下结时等也。】
「本曰。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有所见闻。根欲性异。故示
所行。亦有差别。」
【论曰。此应机缘用众生者。谓六道也。世界谓净秽
不同上中下。根欲谓乐广略。性谓三乘种性。随如
此等。应见何身。应闻何法。故示所行有差别耳。】
「本曰。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
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
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论曰。此明发心相。于中有二。一还源始觉。谓前二
心二下转本觉。则后一心由此二觉内外熏力。速
超自分。故标三心为发心相耳。明此本始行相难
知。故云微细之相也。次散说三心。谓一真见道。名
为真心。即根本智体会一如离。于二取名无分别
非谓要须供佛请法听受传持。故云不依文字也。】
「本曰。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或
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
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论曰。此随根近。但无数方便等者。此结前不依文
字也。】
「本曰。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證亦等。无有
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论曰。此实行不殊。谓六种性三品根三种发心所
證十如。此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下结时等也。】
「本曰。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有所见闻。根欲性异。故示
所行。亦有差别。」
【论曰。此应机缘用众生者。谓六道也。世界谓净秽
不同上中下。根欲谓乐广略。性谓三乘种性。随如
此等。应见何身。应闻何法。故示所行有差别耳。】
「本曰。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
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
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论曰。此明发心相。于中有二。一还源始觉。谓前二
心二下转本觉。则后一心由此二觉内外熏力。速
超自分。故标三心为发心相耳。明此本始行相难
知。故云微细之相也。次散说三心。谓一真见道。名
为真心。即根本智体会一如离。于二取名无分别
卷二 第 817b 页 X45-0817.png
也。后得智中施设权巧名方便心。既先自利法尔
利他故。名自然也。大悲普济名为遍行。所言业者。
即是业相。所言识者。谓转等诸识。所言心者。即业
等诸识内本觉净心。故名业识心。谓真妄和合为
诸识体。即是净分为发心德。如上文云。二者意熏
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前文言意即
十一末那。此云业识。义亦具矣。由诸识内本觉净
分其力转盛。是故能令菩萨速起胜进趣于果位。
非谓无明痴分。故云微细起灭也。复次本觉力转
胜。无明用渐渐微也。】
「本曰。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
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论曰。此别显功德成满色究竟处者。是第四禅第
□也。楞伽经云。欲界及无色佛不彼成道。色界中
天□欲中得道。即是报佛他受用身。示离欲贪故。
故不居欲界。现无边相好故。不居无色界。为离二
过故。依色界上天成等正觉也。谓始觉智一刹那
顷。会大觉时。名一念相应慧也。即于此时无明尽
故。领照一切众生之心。名一切种智。月去重云。俱
现千器。无思而应。□糸一方。故云自然而有不思
议业能现十方等。此是化身业用。良以从报化故
也。】
「本曰。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
利他故。名自然也。大悲普济名为遍行。所言业者。
即是业相。所言识者。谓转等诸识。所言心者。即业
等诸识内本觉净心。故名业识心。谓真妄和合为
诸识体。即是净分为发心德。如上文云。二者意熏
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前文言意即
十一末那。此云业识。义亦具矣。由诸识内本觉净
分其力转盛。是故能令菩萨速起胜进趣于果位。
非谓无明痴分。故云微细起灭也。复次本觉力转
胜。无明用渐渐微也。】
「本曰。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
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论曰。此别显功德成满色究竟处者。是第四禅第
□也。楞伽经云。欲界及无色佛不彼成道。色界中
天□欲中得道。即是报佛他受用身。示离欲贪故。
故不居欲界。现无边相好故。不居无色界。为离二
过故。依色界上天成等正觉也。谓始觉智一刹那
顷。会大觉时。名一念相应慧也。即于此时无明尽
故。领照一切众生之心。名一切种智。月去重云。俱
现千器。无思而应。□糸一方。故云自然而有不思
议业能现十方等。此是化身业用。良以从报化故
也。】
「本曰。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
卷二 第 817c 页 X45-0817.png
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
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
一切种智。」
【论曰。此问答释疑门有二。一难问门。二答说门。此
初门也。问意云。世界众生心行。如是境界皆依一
无明妄心而得住持。若无明断。即自空无。所了之
境既无。云何得有能了之智名一切种耶。复次占
察经云。一切境界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
若无明断即无心相。心相既无。谁为能了。名一切
智耶。复次若一行者断无明时。能了一切有情心
行。名一切种智者。此亦尔。岂一室之明灯。能破十
室之夜闇。能了十室之境哉。】
「本曰。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
【论曰。此答初问。一切境界从本巳来。唯依一种无
明心有。以无明灭故。境界亦灭。以境界灭故。即无
能断始觉之智。以此境智无有俱故。如大总持经
云。悟四相品云。始觉般若有四相位中。有无四相
时。始觉随无。即是其义。云离于想念者。正显离相
境智。即是离于四相妄想。及离始觉正念。唯有本
觉独存。等照总机。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如上文云。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
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即此义也。】
「本曰。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
称法性。故不能了。」
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
一切种智。」
【论曰。此问答释疑门有二。一难问门。二答说门。此
初门也。问意云。世界众生心行。如是境界皆依一
无明妄心而得住持。若无明断。即自空无。所了之
境既无。云何得有能了之智名一切种耶。复次占
察经云。一切境界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
若无明断即无心相。心相既无。谁为能了。名一切
智耶。复次若一行者断无明时。能了一切有情心
行。名一切种智者。此亦尔。岂一室之明灯。能破十
室之夜闇。能了十室之境哉。】
「本曰。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
【论曰。此答初问。一切境界从本巳来。唯依一种无
明心有。以无明灭故。境界亦灭。以境界灭故。即无
能断始觉之智。以此境智无有俱故。如大总持经
云。悟四相品云。始觉般若有四相位中。有无四相
时。始觉随无。即是其义。云离于想念者。正显离相
境智。即是离于四相妄想。及离始觉正念。唯有本
觉独存。等照总机。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如上文云。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
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即此义也。】
「本曰。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
称法性。故不能了。」
卷二 第 818a 页 X45-0818.png
【论曰。此答第二问。等觉以还未离无始无明念故。
名为众生见有染净断證境智者。皆是无明识梦
所见。故云妄见境界心有分齐也。以起想念等者。
以起境想觉念即即不称法性。故不能了。今妙觉
位如眠梦觉。始智见有惑智所有修證。皆是梦中
所见。无有真实故。圆觉经云。又如梦中人醒时。不
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
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如
是了时。故名一切种智。】
「本曰。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
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
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
一切种智。」
【论曰。此答第三问。明诸佛如来巳断无明。故离二
见妄想也。智周法界。故无所不遍。体会心源。名为
真实。缘起永息。是法实性。本非他成。曰自众德。所
依名体。其如尘镜垢尽。万像中显。夜过日出。圆光
普照。故云自体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乃至得名
一切种智也。】
「本曰。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
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
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论曰。此因论生论也。因前自然有不思议及业。有
无量方便等。生起此文。于中有二。一问。二答。初门
卷二 第 818b 页 X45-0818.png
可智也。】
「本曰。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
故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
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论曰。此答释中云。平等遍一切处者。明此法身量
等十方化遍六道有感必应。故云但依众生心现
也。有垢不现者。喻无感佛之机也。如水中月质影
俱月。众生心现化名法也。】
释摩诃衍论疏下本
释摩诃衍论疏下末
「本曰。巳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论曰。就此分中即有七门。一能治所治契当门。二
信心品类分剖门。三修行方便善巧门。四广释魔
事对治门。五赞叹三昧功德门。六两轮具阙益损
门。七劝劣向胜不退门也。】
「本曰。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分。」
【论曰。此能治所治契当门。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
生者。即是所治。所谓所化之境界故。说修行信心
分者。即是能治。所谓能化之教法故。所化境界其
「本曰。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
故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
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论曰。此答释中云。平等遍一切处者。明此法身量
等十方化遍六道有感必应。故云但依众生心现
也。有垢不现者。喻无感佛之机也。如水中月质影
俱月。众生心现化名法也。】
释摩诃衍论疏下本
释摩诃衍论疏下末
「本曰。巳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论曰。就此分中即有七门。一能治所治契当门。二
信心品类分剖门。三修行方便善巧门。四广释魔
事对治门。五赞叹三昧功德门。六两轮具阙益损
门。七劝劣向胜不退门也。】
「本曰。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分。」
【论曰。此能治所治契当门。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
生者。即是所治。所谓所化之境界故。说修行信心
分者。即是能治。所谓能化之教法故。所化境界其
卷二 第 818c 页 X45-0818.png
量云何。所谓摄二聚之众生故。一邪定聚。二不定
聚。所以者何。此二众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言契
当者。谓二众生中各契教说故。其相云何。谓欲被
邪定聚众生。故说信心门。欲被不定聚众生。故说
修行门。所以者何。进入次第。其法尔故。谓未信人
先起信故。其巳信人直修行故。复次通利益故。】
「本曰。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论曰。此信心品类分剖门。此中有二。一直问信修
品类门。二别答显示信心门。此是初也。】
「本曰。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论曰。此第二门中即有二门。一总答总问门。二广
答门。此初也。】
「本曰。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
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
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
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
学如实行故。」
【论曰。此第二门中故有四种。一信本令心平等门。
所谓乐信为自根本。真如理法由无明力。种种差
别。一切诸心皆悉会一。令平等故。二信佛欣有功
德门。所谓乐信无上大觉如来世尊。欣求所有无
量无边一切德故。三信法精进修行门。所谓乐信
三世诸佛。为自恩父。为自恩母。为自恩师。不能改
坏。不能生灭。虚空金刚不动轨则。有不可思议中
聚。所以者何。此二众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言契
当者。谓二众生中各契教说故。其相云何。谓欲被
邪定聚众生。故说信心门。欲被不定聚众生。故说
修行门。所以者何。进入次第。其法尔故。谓未信人
先起信故。其巳信人直修行故。复次通利益故。】
「本曰。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论曰。此信心品类分剖门。此中有二。一直问信修
品类门。二别答显示信心门。此是初也。】
「本曰。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论曰。此第二门中即有二门。一总答总问门。二广
答门。此初也。】
「本曰。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
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
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
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
学如实行故。」
【论曰。此第二门中故有四种。一信本令心平等门。
所谓乐信为自根本。真如理法由无明力。种种差
别。一切诸心皆悉会一。令平等故。二信佛欣有功
德门。所谓乐信无上大觉如来世尊。欣求所有无
量无边一切德故。三信法精进修行门。所谓乐信
三世诸佛。为自恩父。为自恩母。为自恩师。不能改
坏。不能生灭。虚空金刚不动轨则。有不可思议中
卷二 第 819a 页 X45-0819.png
不可思议殊胜利益。常恒转转于一切时。于一切
处。修行一切助道品故。四信僧令心无诤门。所谓
乐信一切无量菩萨僧众。以两胜行为自内德。若
远若近随自闻时。随自见时。随自思时。往诣僧所。
至心听受种种深经。种种深论。种种深理。种种妙
事。不断绝故。】
「本曰。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论曰。此下说修行方便善巧门。此中有四。一总标
答前所问门。二总问略答问数门。三略问广答散
说门。四赞叹三昧殊胜门。此即初门也。】
「本曰。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
进门。五者止观门。」
【论曰。云何为五者。即是通达所说门也。一者施门
等者。即略答建立问数门。所谓建立大门数故。何
故次第如是。谓修行者六度次第法如是故。次就
略问广答散说门中有五门。应审观察。此五种中
各各具二门。一略问门。二广答门。如其次第不乱
数量。应审思择。】
「本曰。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
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
【论曰。云何修行施门者。即是略问。所谓开问故。后
后诸门应如是知。就广答门中即有三种施。一财
物施。谓若有众生来到我所。乞我所有。即便不疑。
随时随处。皆悉施与。无所顾惜故。何等物名为财
处。修行一切助道品故。四信僧令心无诤门。所谓
乐信一切无量菩萨僧众。以两胜行为自内德。若
远若近随自闻时。随自见时。随自思时。往诣僧所。
至心听受种种深经。种种深论。种种深理。种种妙
事。不断绝故。】
「本曰。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论曰。此下说修行方便善巧门。此中有四。一总标
答前所问门。二总问略答问数门。三略问广答散
说门。四赞叹三昧殊胜门。此即初门也。】
「本曰。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
进门。五者止观门。」
【论曰。云何为五者。即是通达所说门也。一者施门
等者。即略答建立问数门。所谓建立大门数故。何
故次第如是。谓修行者六度次第法如是故。次就
略问广答散说门中有五门。应审观察。此五种中
各各具二门。一略问门。二广答门。如其次第不乱
数量。应审思择。】
「本曰。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
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
【论曰。云何修行施门者。即是略问。所谓开问故。后
后诸门应如是知。就广答门中即有三种施。一财
物施。谓若有众生来到我所。乞我所有。即便不疑。
随时随处。皆悉施与。无所顾惜故。何等物名为财
卷二 第 819b 页 X45-0819.png
物耶。有几种物。所谓有二种财物故。一内物。二外
物。就内物中亦有二种。一无色。即是心识。二有色。
即是诸根。若有众生来到我所。乞我心识。即便不
惜。随时施与。令彼欢喜。若有众生来到我所。随其
所用。乞我一一有色妙根。即便不惜。随时施与。令
彼欢喜。于外物中亦有二种。一有识。即是妻子奴
婢等类。二无识。即是宫殿舍宅衣服严具等类。若
有众生来到我所。乞此等物。即便不惜。随时施与。
令彼欢喜。】
「本曰。若见危难。恐怖危逼。随巳堪任。施与无畏。」
【论曰。此第二随应施。所谓或有众生五根坏失。不
能具足。或有众生病苦无量。不得安稳。或有众生
其心愚痴。不能明了。行者尔时以贤士。则随其所
应。随其所当。随其所宜。随其所用。能善简择。能善
分别。除彼苦恼。令欢喜故。】
「本曰。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巳能解方便为说。不应
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论曰。此第三教法施。谓有众生若时不时。若亲不
亲。若贵不贵。若愚不愚。若夫不夫。若女不女。若善
不善。若恶不恶。若人非人。如是等类。来到我所。欲
求法时。即便不惜。发起无量无边广大圆满大慈
悲心。决断彼疑。分除烦恼。徐增智慧。摄取彼人。不
堕恶道。令到无上大菩提故。】
「本曰。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
物。就内物中亦有二种。一无色。即是心识。二有色。
即是诸根。若有众生来到我所。乞我心识。即便不
惜。随时施与。令彼欢喜。若有众生来到我所。随其
所用。乞我一一有色妙根。即便不惜。随时施与。令
彼欢喜。于外物中亦有二种。一有识。即是妻子奴
婢等类。二无识。即是宫殿舍宅衣服严具等类。若
有众生来到我所。乞此等物。即便不惜。随时施与。
令彼欢喜。】
「本曰。若见危难。恐怖危逼。随巳堪任。施与无畏。」
【论曰。此第二随应施。所谓或有众生五根坏失。不
能具足。或有众生病苦无量。不得安稳。或有众生
其心愚痴。不能明了。行者尔时以贤士。则随其所
应。随其所当。随其所宜。随其所用。能善简择。能善
分别。除彼苦恼。令欢喜故。】
「本曰。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巳能解方便为说。不应
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论曰。此第三教法施。谓有众生若时不时。若亲不
亲。若贵不贵。若愚不愚。若夫不夫。若女不女。若善
不善。若恶不恶。若人非人。如是等类。来到我所。欲
求法时。即便不惜。发起无量无边广大圆满大慈
悲心。决断彼疑。分除烦恼。徐增智慧。摄取彼人。不
堕恶道。令到无上大菩提故。】
「本曰。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
卷二 第 819c 页 X45-0819.png
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
【论曰。此说修行戒门。此门有四。此即第一建立戒
相标宗门。所谓建立十种清净防转戒故。】
「本曰。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
寂静。」
【论曰。此第二成就戒品胜处门。所谓若为具足戒
品。常当远离。散乱杂处。常当亲近。寂静胜处。安住
其中。不舍离故。】
「本曰。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
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
【论曰。此第三具足戒行不轻门。所谓修行种种妙
行。起深信心。不得轻贱如来所制师母戒故。】
「本曰。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论曰。此第四守护不令诽谤门。所谓护持佛眼精
戒。终不破失。具足自利。种种放逸讥嫌众生。不令
发起妄想过罪。具足利他圆满庄严大觉海故。】
「本曰。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坏报。
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论曰。此说修行忍门。此门有二。一显示略忍伏我
门。所谓若有众生造作恶阿世耶之境。令恼我心
行者。尔时其心能忍不动恼故。如本应忍他人之恼。
心不坏报。二显示广忍无我门。所谓或有众生以
饮食衣服等种种财物。施与我所。利益欢乐。或有
众生以剑杖等种种怖相。来到我所。损灭我依正
【论曰。此说修行戒门。此门有四。此即第一建立戒
相标宗门。所谓建立十种清净防转戒故。】
「本曰。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
寂静。」
【论曰。此第二成就戒品胜处门。所谓若为具足戒
品。常当远离。散乱杂处。常当亲近。寂静胜处。安住
其中。不舍离故。】
「本曰。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
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
【论曰。此第三具足戒行不轻门。所谓修行种种妙
行。起深信心。不得轻贱如来所制师母戒故。】
「本曰。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论曰。此第四守护不令诽谤门。所谓护持佛眼精
戒。终不破失。具足自利。种种放逸讥嫌众生。不令
发起妄想过罪。具足利他圆满庄严大觉海故。】
「本曰。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坏报。
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论曰。此说修行忍门。此门有二。一显示略忍伏我
门。所谓若有众生造作恶阿世耶之境。令恼我心
行者。尔时其心能忍不动恼故。如本应忍他人之恼。
心不坏报。二显示广忍无我门。所谓或有众生以
饮食衣服等种种财物。施与我所。利益欢乐。或有
众生以剑杖等种种怖相。来到我所。损灭我依正
卷二 第 820a 页 X45-0820.png
念。不得自在。或有众生以粗恶诽谤等种种秽语。
若远若近毁嫌于我。或有众生以正住等种种德。
赞叹我身。于如是等种种事中。其心平等。坚固不
动。如须弥故。如本亦当忍于利衰等故。】
「本曰。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
坚强。远离怯弱。」
【论曰。此说修行进门。此门有二。一通示修行精进
门。二别释修行精进门。此即初门。所谓于诸种种
妙事。其心转胜。勤欲精进。终不息故。】
「本曰。当念过去久远巳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
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论曰。第二别释修行精进门中故有二门。一无障
修行精进门。二有障修行精进门。此即初门。所谓
行者作如是念。我从无始过去时来。唯受虚妄不
实身心。都不能受金刚不坏之身心者。无馀因缘。
唯妙行中不勤行故。我若懈怠如前不行。向未来
去。亦复受都无利益虚妄身心。无出离期。我自身
尚不得出离。都失自利。何况救济所馀种种有苦
众生。具足利他。作是念巳。即便发起大精进心。修
行行因之海。庄严满德之果。建立两利无阙漏故。】
「本曰。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巳来多有重
罪恶业障故。为魔邪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
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
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
若远若近毁嫌于我。或有众生以正住等种种德。
赞叹我身。于如是等种种事中。其心平等。坚固不
动。如须弥故。如本亦当忍于利衰等故。】
「本曰。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
坚强。远离怯弱。」
【论曰。此说修行进门。此门有二。一通示修行精进
门。二别释修行精进门。此即初门。所谓于诸种种
妙事。其心转胜。勤欲精进。终不息故。】
「本曰。当念过去久远巳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
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论曰。第二别释修行精进门中故有二门。一无障
修行精进门。二有障修行精进门。此即初门。所谓
行者作如是念。我从无始过去时来。唯受虚妄不
实身心。都不能受金刚不坏之身心者。无馀因缘。
唯妙行中不勤行故。我若懈怠如前不行。向未来
去。亦复受都无利益虚妄身心。无出离期。我自身
尚不得出离。都失自利。何况救济所馀种种有苦
众生。具足利他。作是念巳。即便发起大精进心。修
行行因之海。庄严满德之果。建立两利无阙漏故。】
「本曰。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巳来多有重
罪恶业障故。为魔邪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
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
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
卷二 第 820b 页 X45-0820.png
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论曰。此第二有障修行精进门。所谓若有众生有
无始过去馀业障故。为魔外道及恶鬼神之所恼
乱。不能修行。或有众生为现在世种种事务之所
牵缠。不能修行。或有众生为一切病苦之所逼恼。
不能修行。如是等众生。虽耳听闻轨则尊辞。眼中
观见文教说相。而不能勤修行。生厌求心。然若其
心勇猛精进。发种种胜妙方便。存堪任心。业障之
海渐渐波息。功德之岳弥弥峰高。八风不飘。九结
不缚故。】
「本曰。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
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论曰。此说修行止观门。此门有四。一总标总释止
轮门。二总标总释观轮门。三略释决择随顺门。四
广释决择止轮门。此是初门。谓止虑知之心。碍散
乱之思。安住于一中寂静性。不出于一切境界相。
随顺定标陀阿罗观义故。标陀云主。阿罗云伴。即
此处中定主观伴。应审观察。】
「本曰。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
观义故。」
【论曰。此第二总标总释观轮门。谓明简择因缘之
道理。审分别无常之形相。能善通达能善遍知。随
顺观标陀阿罗观义故。】
「本曰。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
【论曰。此第二有障修行精进门。所谓若有众生有
无始过去馀业障故。为魔外道及恶鬼神之所恼
乱。不能修行。或有众生为现在世种种事务之所
牵缠。不能修行。或有众生为一切病苦之所逼恼。
不能修行。如是等众生。虽耳听闻轨则尊辞。眼中
观见文教说相。而不能勤修行。生厌求心。然若其
心勇猛精进。发种种胜妙方便。存堪任心。业障之
海渐渐波息。功德之岳弥弥峰高。八风不飘。九结
不缚故。】
「本曰。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
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论曰。此说修行止观门。此门有四。一总标总释止
轮门。二总标总释观轮门。三略释决择随顺门。四
广释决择止轮门。此是初门。谓止虑知之心。碍散
乱之思。安住于一中寂静性。不出于一切境界相。
随顺定标陀阿罗观义故。标陀云主。阿罗云伴。即
此处中定主观伴。应审观察。】
「本曰。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
观义故。」
【论曰。此第二总标总释观轮门。谓明简择因缘之
道理。审分别无常之形相。能善通达能善遍知。随
顺观标陀阿罗观义故。】
「本曰。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
卷二 第 820c 页 X45-0820.png
前故。」
【论曰。此即第三略释决择随顺门。谓定随时中彼
观即顺。观随时中彼定即顺。具足不离转故。】
「本曰。若修止者。住于静处。」
【论曰。第四广释决择止轮门。此有四门。一成就止
轮因缘门。二直示修行止轮门。三修行止轮得益
门。四简入不入分际门。就第一门中。即有十五种。
一住处寂静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居山林等
空闲处中。远离散乱聚落处故。所以者何。散乱处
中彼止轮门难成就故。二独一不共因缘。谓若为
修彼止轮门。一界内中二人共住不得理故。所以
者何。互动烦故。第三言语不出因缘。谓若为修彼
止轮门。于一切时。于一切处。不出言故。所以者何。
随其言说。心识出故。四坐其座中因缘。谓若为修
彼止轮门。当具十事。一足等事。两膝末中其两母
指互相契当。令无差故。二膝等事。两膝平摄。令无
差故。三腰端事。其腰端直。无[(同-(一/口)+巳)*或][出*(同-(一/口)+巳)]故。四手累事。两
手相对。右手为下。左手为上。左手为下。右手为上。
经一月巳。互互易变。不妄失故。亦复其手置足根
上故。五颈端事。其颈之质。端直不动。定建立故。六
面端事。其面相貌。不仰不俯。令平相故。七口相事
其口之相不广不狭。开中间故。八鼻相事。出其气
息。令无差违。不出一故。九眼相事。其眼根量不上
不下。平等舒故。十止眼事。置其眼处。安置大虚空
【论曰。此即第三略释决择随顺门。谓定随时中彼
观即顺。观随时中彼定即顺。具足不离转故。】
「本曰。若修止者。住于静处。」
【论曰。第四广释决择止轮门。此有四门。一成就止
轮因缘门。二直示修行止轮门。三修行止轮得益
门。四简入不入分际门。就第一门中。即有十五种。
一住处寂静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居山林等
空闲处中。远离散乱聚落处故。所以者何。散乱处
中彼止轮门难成就故。二独一不共因缘。谓若为
修彼止轮门。一界内中二人共住不得理故。所以
者何。互动烦故。第三言语不出因缘。谓若为修彼
止轮门。于一切时。于一切处。不出言故。所以者何。
随其言说。心识出故。四坐其座中因缘。谓若为修
彼止轮门。当具十事。一足等事。两膝末中其两母
指互相契当。令无差故。二膝等事。两膝平摄。令无
差故。三腰端事。其腰端直。无[(同-(一/口)+巳)*或][出*(同-(一/口)+巳)]故。四手累事。两
手相对。右手为下。左手为上。左手为下。右手为上。
经一月巳。互互易变。不妄失故。亦复其手置足根
上故。五颈端事。其颈之质。端直不动。定建立故。六
面端事。其面相貌。不仰不俯。令平相故。七口相事
其口之相不广不狭。开中间故。八鼻相事。出其气
息。令无差违。不出一故。九眼相事。其眼根量不上
不下。平等舒故。十止眼事。置其眼处。安置大虚空
卷二 第 821a 页 X45-0821.png
字轮中。恒不离故。五出入时节因缘。谓若为修彼
止轮门。唯用辰及午二时。此馀时中不出入故。六
知识善友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深智慧人以
为友故。自馀因缘恐繁不释。如是因缘。虽有无量。
而今此摩诃衍论中唯明第一因缘不明馀者。举
初摄后。故如是而巳。如本若修止者。住于静处故。】
「本曰。端坐正意。」
【论曰。此直示修行止轮门中有七门。此即第一存
心决定门。谓不生不灭真空理中其心定故。】
「本曰。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
【论曰。此第二不著身体门。能善通达此身空无。其
本自性不可得故。皆除亦悉除也。】
「本曰。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
【论曰。第三不著心识门。能善通达虑知之心自性
空无。无所有故。】
「本曰。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
得随心外念境界。」
【论曰。此是作其身心空无因缘。】
「本曰。后以心除心。」
【论曰。此第四不著不著门。能遣之心亦遣除也。】
「本曰。心若驰散。即当摄束住于正念。」
【论曰。此第五集散会一门。摄散动心。置一中故。】
「本曰。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
自相。念念不可得。」
止轮门。唯用辰及午二时。此馀时中不出入故。六
知识善友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深智慧人以
为友故。自馀因缘恐繁不释。如是因缘。虽有无量。
而今此摩诃衍论中唯明第一因缘不明馀者。举
初摄后。故如是而巳。如本若修止者。住于静处故。】
「本曰。端坐正意。」
【论曰。此直示修行止轮门中有七门。此即第一存
心决定门。谓不生不灭真空理中其心定故。】
「本曰。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
【论曰。此第二不著身体门。能善通达此身空无。其
本自性不可得故。皆除亦悉除也。】
「本曰。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
【论曰。第三不著心识门。能善通达虑知之心自性
空无。无所有故。】
「本曰。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
得随心外念境界。」
【论曰。此是作其身心空无因缘。】
「本曰。后以心除心。」
【论曰。此第四不著不著门。能遣之心亦遣除也。】
「本曰。心若驰散。即当摄束住于正念。」
【论曰。此第五集散会一门。摄散动心。置一中故。】
「本曰。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
自相。念念不可得。」
卷二 第 821b 页 X45-0821.png
【论曰。此第六显示正念门。显示诸法。唯一心故。】
「本曰。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所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
随顺观察。」
【论曰。此第七不离恒行门。如是定心。于一切时。于
一切处。常恒相续。不舍离故。】
「本曰。久习淳热。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
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论曰。此说修行止轮得益门。所谓若有人能修此
定。渐渐转转。竭烦恼海。崩业障岳。入真如定。达一
切法。到不退故。】
「本曰。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
等人所不能入。」
【论曰。此简入不入分际门。此有二意。一入趣意。所
谓或有众生趣入深法。心无所疑。或有众生闻甚
深法。其心决定。不生不信。或有众生闻甚深法。即
便尊重。不生诽谤。或有众生无量业障。或有众生
无我慢心。或有众生无懈怠心。如是六人入佛种
性。决定不疑。是名入趣意焉。二不入意。所谓若有
众生此六相违。永断绝三宝之种子。决定不疑。是
名不入意焉。如本唯除疑惑等故。】
「本曰。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
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
【论曰。此说赞叹三昧殊胜门。此门有二。一体大无
边殊胜门。二眷属无尽殊胜门。此初门也。修此三
卷二 第 821c 页 X45-0821.png
昧通达一切无量诸法。同体一相无差别故。】
「本曰。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
量三昧。」
【论曰。此眷属无尽殊胜门。所谓即是真如三昧。能
为一切无量无边金刚三昧。作正根本。而能出生
增长故。】
「本曰。或有众生无善根力。」
【论曰。此广释魔事对治门。此门有三。一众生胜劣
不同门。二能作障碍假人门。三显示所作业用门。
此即初门。谓二种众生各不同故。一因缘具足。众
生具足五事故。二因缘阙失。众生阙四事故。云何
五具。一信具。深爱乐故。二人具。能守护故。三法具。
能善通达邪正区故。四时具。随应当故。五性具。有
真性故。若有众生具此五事。终无障碍。云何四阙。
谓与彼前四相违故。若有众生虽有真性。阙此四
事。终无离障。今此文中取阙应知。】
「本曰。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论曰。此说能作障事假人门。作障假人虽有无量。
而不出四种。一四种大魔。二九十六种诸大外道。
三十种大鬼。四十五种大神。此之四类各有眷属。
且略而巳。如是诸类。一切皆悉碍乱正教。令向非
道。故名邪道魔及外道名义差别。出现经中分明
说故。且略不释。鬼及神事。出现经中无分明故。更
造作释纲要略说。言十鬼者。名字作用各云何。一
「本曰。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
量三昧。」
【论曰。此眷属无尽殊胜门。所谓即是真如三昧。能
为一切无量无边金刚三昧。作正根本。而能出生
增长故。】
「本曰。或有众生无善根力。」
【论曰。此广释魔事对治门。此门有三。一众生胜劣
不同门。二能作障碍假人门。三显示所作业用门。
此即初门。谓二种众生各不同故。一因缘具足。众
生具足五事故。二因缘阙失。众生阙四事故。云何
五具。一信具。深爱乐故。二人具。能守护故。三法具。
能善通达邪正区故。四时具。随应当故。五性具。有
真性故。若有众生具此五事。终无障碍。云何四阙。
谓与彼前四相违故。若有众生虽有真性。阙此四
事。终无离障。今此文中取阙应知。】
「本曰。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论曰。此说能作障事假人门。作障假人虽有无量。
而不出四种。一四种大魔。二九十六种诸大外道。
三十种大鬼。四十五种大神。此之四类各有眷属。
且略而巳。如是诸类。一切皆悉碍乱正教。令向非
道。故名邪道魔及外道名义差别。出现经中分明
说故。且略不释。鬼及神事。出现经中无分明故。更
造作释纲要略说。言十鬼者。名字作用各云何。一
卷二 第 822a 页 X45-0822.png
遮毗多提鬼。或作昼境。或作夜境。或作日月及星
宿境。或作节境。二伊伽罗尸鬼。作种种香味种种
衣具种种草木境。三伊提伽帝鬼。作地水火风之
境界。如是三鬼皆随应变转。四婆那键多鬼。作飞
腾境。五尔罗尔梨提鬼。作诸根识闭开之境。六班
尼陀鬼。作六亲眷属亦有亦无境。七阿阿弥鬼。作
老少境。八阇祛婆尼鬼。作有智无智之境界。九多
阿多伊多鬼。作无有境。十堆惕鬼。作蝎蝇蚁龙虎
狼师子种种音声之境界。如是七鬼皆随应无碍。
如是诸用各因三事而得成就。一师。二教。三习。师
谓教人。教谓所学。习谓宿熏。如是十鬼。恒一切时
不相舍离。俱行俱转。作障碍事。用之名字从增建
立。次十五神者。名字作用各云何。一筏罗罗键多
提神。作聪明境。二阿只陀弥梨尼神。作闇钝境。三
补多帝陀诃诃婆神。作乐有光明之境界。四阇毗
摩只尼神。作乐空光明之境界。五那多婆奢神。作
浮散境。六多多地地神。作专注境。七阿里摩罗神。
作恶空善有之境界。八尸叉尼帝婆竭那神。作一
切觉者之境界。九班弥陀罗邬多提神。作我觉他
惑之境界。十唵唵吟吟神。作具不修行之境界。十
一阿阿诃帝神。作无无境。十二修梨弥尼神。作速
进退之境界。十三头头牛头神。作移转境。十四婆
鸠神。作坚固境。十五精媚神。作应时境。如是十五
大神王者。恒一切时不相舍离。俱行俱转而作碍
宿境。或作节境。二伊伽罗尸鬼。作种种香味种种
衣具种种草木境。三伊提伽帝鬼。作地水火风之
境界。如是三鬼皆随应变转。四婆那键多鬼。作飞
腾境。五尔罗尔梨提鬼。作诸根识闭开之境。六班
尼陀鬼。作六亲眷属亦有亦无境。七阿阿弥鬼。作
老少境。八阇祛婆尼鬼。作有智无智之境界。九多
阿多伊多鬼。作无有境。十堆惕鬼。作蝎蝇蚁龙虎
狼师子种种音声之境界。如是七鬼皆随应无碍。
如是诸用各因三事而得成就。一师。二教。三习。师
谓教人。教谓所学。习谓宿熏。如是十鬼。恒一切时
不相舍离。俱行俱转。作障碍事。用之名字从增建
立。次十五神者。名字作用各云何。一筏罗罗键多
提神。作聪明境。二阿只陀弥梨尼神。作闇钝境。三
补多帝陀诃诃婆神。作乐有光明之境界。四阇毗
摩只尼神。作乐空光明之境界。五那多婆奢神。作
浮散境。六多多地地神。作专注境。七阿里摩罗神。
作恶空善有之境界。八尸叉尼帝婆竭那神。作一
切觉者之境界。九班弥陀罗邬多提神。作我觉他
惑之境界。十唵唵吟吟神。作具不修行之境界。十
一阿阿诃帝神。作无无境。十二修梨弥尼神。作速
进退之境界。十三头头牛头神。作移转境。十四婆
鸠神。作坚固境。十五精媚神。作应时境。如是十五
大神王者。恒一切时不相舍离。俱行俱转而作碍
卷二 第 822b 页 X45-0822.png
事。恼乱行者魔及外道云何差别。所言魔者。令作
恶事。言外道者。令舍善事也。鬼并及神云何差别。
障身为鬼。障心为神也。如是四障当云何治。此中
对治即有四种。一随顺随转对治。即是无碍自在
对治。所谓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乱行者心。所乱行
者。即作是念。从无始来。此事如是。终不破事。所以
者何。如是诸见。本有本觉。自家实德。非过患故。若
作是解。诸邪见类伏从如化。所以者何。随见增损
无漏性德亦大小故。二相逆相违对治。即是简择
别相对治。所谓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乱行者心。所
乱行者。即求方便。逆回违移。相反相违。令简择故。
三俱行对治。即是具足俱转对治。所谓一时具足
逆顺二治。不离转故。四俱非对治。即是无念无依
对治。所谓于一切法。无有所念。无有所虑。无有所
著。无有所求。其心寂静。住无住故。如是对治相。于
后文中说相明故。此决择中略去而巳。】
「本曰。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
【论曰此显示所作业用门。此门有二。一是总。二是
别。总相云何。所谓如上所说一切邪类。现六道像。
乱行者心故。今当作释分明散说。若鬼及神多分
造作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四道。乱行者心。如
本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故。若魔多分造作天道。乱
行者心。如本或现端正故。若外道众多分造作人
道。乱行者心。如本男女故。言等相者。即是同相。所
恶事。言外道者。令舍善事也。鬼并及神云何差别。
障身为鬼。障心为神也。如是四障当云何治。此中
对治即有四种。一随顺随转对治。即是无碍自在
对治。所谓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乱行者心。所乱行
者。即作是念。从无始来。此事如是。终不破事。所以
者何。如是诸见。本有本觉。自家实德。非过患故。若
作是解。诸邪见类伏从如化。所以者何。随见增损
无漏性德亦大小故。二相逆相违对治。即是简择
别相对治。所谓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乱行者心。所
乱行者。即求方便。逆回违移。相反相违。令简择故。
三俱行对治。即是具足俱转对治。所谓一时具足
逆顺二治。不离转故。四俱非对治。即是无念无依
对治。所谓于一切法。无有所念。无有所虑。无有所
著。无有所求。其心寂静。住无住故。如是对治相。于
后文中说相明故。此决择中略去而巳。】
「本曰。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
【论曰此显示所作业用门。此门有二。一是总。二是
别。总相云何。所谓如上所说一切邪类。现六道像。
乱行者心故。今当作释分明散说。若鬼及神多分
造作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四道。乱行者心。如
本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故。若魔多分造作天道。乱
行者心。如本或现端正故。若外道众多分造作人
道。乱行者心。如本男女故。言等相者。即是同相。所
卷二 第 822c 页 X45-0822.png
谓造作同品依正。乱行者心故。】
「本曰。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论曰。此说通达对治行法门。谓有众生作如是观。
一切诸法唯一心量。无心外法。巳无外法。岂一心
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亦一心法与一心法。作解
脱事。无有障碍。无有解脱。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
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摄法界。心摄法界。
无量无边妄想境界。寂静无起中中离相。一切诸
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风
风永止。波波尽住。是名通达对治之相。所以者何。
一切行者若不归此对治门者。无以摧邪道伏谬
执故。】
「本曰。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
【论曰。此说别相所作业用门。此门有八。一出现人
相令信门。二出现言说乱识门。三得三世智惑人
门。四不离世间缚缠门。五心性无常生乱门。六令
得邪定非真门。七劝请行者离邪门。八简择真伪
令了门。如其次第说相应观。此即第一门有三种
人。一天。二菩萨。三如来。如是三人。所治六门。文非
要故。恐繁不录。今唯取能治。若清妙天子天女像
来到行者所时。邪正差别云何知耶。此何所疑。由
杂乱故。此义云何。谓无量光明契经中作如是说。
若修行者其心清净。无量无边诸天女雨种种妙
华。烧种种所有名香。出现种种微妙妓乐。开布种
「本曰。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论曰。此说通达对治行法门。谓有众生作如是观。
一切诸法唯一心量。无心外法。巳无外法。岂一心
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亦一心法与一心法。作解
脱事。无有障碍。无有解脱。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
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摄法界。心摄法界。
无量无边妄想境界。寂静无起中中离相。一切诸
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风
风永止。波波尽住。是名通达对治之相。所以者何。
一切行者若不归此对治门者。无以摧邪道伏谬
执故。】
「本曰。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
【论曰。此说别相所作业用门。此门有八。一出现人
相令信门。二出现言说乱识门。三得三世智惑人
门。四不离世间缚缠门。五心性无常生乱门。六令
得邪定非真门。七劝请行者离邪门。八简择真伪
令了门。如其次第说相应观。此即第一门有三种
人。一天。二菩萨。三如来。如是三人。所治六门。文非
要故。恐繁不录。今唯取能治。若清妙天子天女像
来到行者所时。邪正差别云何知耶。此何所疑。由
杂乱故。此义云何。谓无量光明契经中作如是说。
若修行者其心清净。无量无边诸天女雨种种妙
华。烧种种所有名香。出现种种微妙妓乐。开布种
卷二 第 823a 页 X45-0823.png
种胜妙庄严具。甚可爱乐。貌来到行者所。供养行
者。所以者何。重其法故。彼外道人亦作天像。来到
行者所。如前无异者。其邪正差别难可了知故。解
释此疑。即有六门。一者咒知根坏不坏门。谓诵对
治陀罗尼咒。若真实天不坏其根。若虚伪天诸根
坏失。皆无所有。以之为别。诵咒形相。其相云何。谓
有二意故。一者诵外咒时。若真实天无增减异。若
虚伪天其诸根相。渐渐增长。二诵内神咒相。如其
次第不超数量。如如诵故。以之为别。言内咒者。其
相云何。谓且咒眼。即诵咒言。
怛跮哆嚤呵鸠尸帝迦那毗只帝𡄣哆尸。斯邬婆。
䟤陀尼。婆怛奢毗呵哪帝阿枳尼嚤枳尼。陀陀帝
娑婆呵帝。嚤呵娑婆诃帝娑婆诃。
若此神咒诵三七遍。眼根坏失。皆无所有。所馀诸
处各有神咒。而无要故。略去不释。二严具圆珠有
无门。若真实之天者。其庄严具中有十圆珠。若虚
伪天者。其庄严具中无此珠故。以之为别。三身光
眼入不入门。谓且彼行者目闭时中。若真实天其
身光明入于眼内。若虚伪天不入眼内。以之为别。
四头发末结不结门。谓见发相。若真实天雨末相
结。若虚为天两末互解。以之为别。五双背无所取
著门。谓观若真天若伪天。唯自妄心现量境界。无
有其实。无所著故。以之为治。六俱取摄不除遣门。
谓观若真天若伪天。皆一真如。皆一法身。无有别
者。所以者何。重其法故。彼外道人亦作天像。来到
行者所。如前无异者。其邪正差别难可了知故。解
释此疑。即有六门。一者咒知根坏不坏门。谓诵对
治陀罗尼咒。若真实天不坏其根。若虚伪天诸根
坏失。皆无所有。以之为别。诵咒形相。其相云何。谓
有二意故。一者诵外咒时。若真实天无增减异。若
虚伪天其诸根相。渐渐增长。二诵内神咒相。如其
次第不超数量。如如诵故。以之为别。言内咒者。其
相云何。谓且咒眼。即诵咒言。
怛跮哆嚤呵鸠尸帝迦那毗只帝𡄣哆尸。斯邬婆。
䟤陀尼。婆怛奢毗呵哪帝阿枳尼嚤枳尼。陀陀帝
娑婆呵帝。嚤呵娑婆诃帝娑婆诃。
若此神咒诵三七遍。眼根坏失。皆无所有。所馀诸
处各有神咒。而无要故。略去不释。二严具圆珠有
无门。若真实之天者。其庄严具中有十圆珠。若虚
伪天者。其庄严具中无此珠故。以之为别。三身光
眼入不入门。谓且彼行者目闭时中。若真实天其
身光明入于眼内。若虚伪天不入眼内。以之为别。
四头发末结不结门。谓见发相。若真实天雨末相
结。若虚为天两末互解。以之为别。五双背无所取
著门。谓观若真天若伪天。唯自妄心现量境界。无
有其实。无所著故。以之为治。六俱取摄不除遣门。
谓观若真天若伪天。皆一真如。皆一法身。无有别
卷二 第 823b 页 X45-0823.png
异。不断除故。以之为治。次说对治菩萨形像门有
二种。一诵咒了知邪正门。谓且咒心。即诵咒言。
怛阿哆。那毗提。嚤鸠帝婆尼婆婆。尼嘶咇提。阇那
那尸邬嚤阿只陀阿只陀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八百十遍巳讫。即彼菩萨漠漠不动
譬如木石。以之为治。一切根及庄严具中。各有神
咒等多种门。而无要故。略而不说。二智慧观察无
著门。谓以智慧观察诸法空无相理。无执著故。次
说对治如来形像门。亦具二门。名如前说。言神咒
门者。其相云何。谓且咒光明。即诵咒言。
哆咥怛唵那罗帝。岒枳罗。㕧驮尸阇键尼婆键尼
嚤那㖿。邬婆帝。阇摩罗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四百遍。若实如来其身光明则不损
减。若伪如来其身光明。即便损减作阇之色。以之
为别。彼第二门观所前说。应审思惟。谓有外道造
作一切种种异类。来到行者所。乱行者心。尔时当
各诵何等咒。谓有神咒是通非别。所谓如来总持
法藏因缘契经中所说神咒大陀罗尼。谓彼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世尊。一切种种邪道之
类。来到于行者所。乱行者心时。当须何等门而以
除遣。于是如来即告文殊师利言。有深法门。能善
通治一切邪道。所谓诸佛无尽藏无碍自在印陀
罗网随顺随转总持大陀罗尼法门。文殊师利。谛
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文殊师利。
二种。一诵咒了知邪正门。谓且咒心。即诵咒言。
怛阿哆。那毗提。嚤鸠帝婆尼婆婆。尼嘶咇提。阇那
那尸邬嚤阿只陀阿只陀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八百十遍巳讫。即彼菩萨漠漠不动
譬如木石。以之为治。一切根及庄严具中。各有神
咒等多种门。而无要故。略而不说。二智慧观察无
著门。谓以智慧观察诸法空无相理。无执著故。次
说对治如来形像门。亦具二门。名如前说。言神咒
门者。其相云何。谓且咒光明。即诵咒言。
哆咥怛唵那罗帝。岒枳罗。㕧驮尸阇键尼婆键尼
嚤那㖿。邬婆帝。阇摩罗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四百遍。若实如来其身光明则不损
减。若伪如来其身光明。即便损减作阇之色。以之
为别。彼第二门观所前说。应审思惟。谓有外道造
作一切种种异类。来到行者所。乱行者心。尔时当
各诵何等咒。谓有神咒是通非别。所谓如来总持
法藏因缘契经中所说神咒大陀罗尼。谓彼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世尊。一切种种邪道之
类。来到于行者所。乱行者心时。当须何等门而以
除遣。于是如来即告文殊师利言。有深法门。能善
通治一切邪道。所谓诸佛无尽藏无碍自在印陀
罗网随顺随转总持大陀罗尼法门。文殊师利。谛
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文殊师利。
卷二 第 823c 页 X45-0823.png
所言通达无碍自在总持大陀罗尼法门者。十方
三世一切诸佛所护念之宝藏。十方三世一切菩
萨常所诵持之大轨则。十方三世一切神王及一
切天人。皆悉礼拜供养之广大福田焉。于是世尊。
即诵咒言。
怛咥咃。那罗尸。伽诺邬帝遮𠼦哆。娑毗提阿呵[口*妳]
陀尼。婆伽婆尸帝驮驮邬嚤𠼝阇那筏尼帝。伽坦
尸婆㖿哆。鸠[口*致]那婆提娑婆嚤伊。婆哆尼毗。舒诃。
邬祛哆陀尼[口*毗]。[罩-卓+((((巨-匚)@一)*((巨-匚)@一))/一/日)]提叉阿㖿。键那尸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八千七百五十一遍巳讫。随所应一
切邪类皆悉退失。不能恼乱故。】
「本曰。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
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
空寂。是真涅槃。」
【论曰。此说出现言说乱识门。此门有三。一说陀罗
尼门。二说修行因门。三说果满德门。如是三说各
何人说。所谓若天像多说陀罗尼。若菩萨像多说
行因。若如来像多说果德。所以者何。各说自得行
者信故。所说陀罗尼。当其相云何。所谓而能说光
明连续陀罗尼。故若诵此咒。当有何利。谓若诵此
咒。自身光明续他身故。是故天像来到彼修行者
所中。说此陀罗尼门巳说。即彼行者古无光明。今
有光明。极欢喜故。作如是念。我今承修行之力故。
今有如是殊胜光明。乱自正行。入外邪网。以此义
三世一切诸佛所护念之宝藏。十方三世一切菩
萨常所诵持之大轨则。十方三世一切神王及一
切天人。皆悉礼拜供养之广大福田焉。于是世尊。
即诵咒言。
怛咥咃。那罗尸。伽诺邬帝遮𠼦哆。娑毗提阿呵[口*妳]
陀尼。婆伽婆尸帝驮驮邬嚤𠼝阇那筏尼帝。伽坦
尸婆㖿哆。鸠[口*致]那婆提娑婆嚤伊。婆哆尼毗。舒诃。
邬祛哆陀尼[口*毗]。[罩-卓+((((巨-匚)@一)*((巨-匚)@一))/一/日)]提叉阿㖿。键那尸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八千七百五十一遍巳讫。随所应一
切邪类皆悉退失。不能恼乱故。】
「本曰。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
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
空寂。是真涅槃。」
【论曰。此说出现言说乱识门。此门有三。一说陀罗
尼门。二说修行因门。三说果满德门。如是三说各
何人说。所谓若天像多说陀罗尼。若菩萨像多说
行因。若如来像多说果德。所以者何。各说自得行
者信故。所说陀罗尼。当其相云何。所谓而能说光
明连续陀罗尼。故若诵此咒。当有何利。谓若诵此
咒。自身光明续他身故。是故天像来到彼修行者
所中。说此陀罗尼门巳说。即彼行者古无光明。今
有光明。极欢喜故。作如是念。我今承修行之力故。
今有如是殊胜光明。乱自正行。入外邪网。以此义
卷二 第 824a 页 X45-0824.png
故。彼天像说陀罗尼门。即诵咒言。
阿[口*弓*王*弓]哆嚤嚤阿婆尸。那祛㖿。邬婆沙尼帝祛㖿。[咒-几+阿]
呵鼾伽帝怛哆婆尸呵。筏那鸠筏帝迦嚤𠼝。鼾叉
鼾坦尼陀㖿哆陀尼。娑婆呵鼾婆婆娑婆呵鼾阿
哆尼婆哆尼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五千三百遍巳讫。即便光明相续作
一焉。尔时行者。即诵咒言。
怛咥哆[嗹-车+鹿]𠼦尼。阿婆鼾陀帝。叉跋那尼㖿嚤邬提。
婆祛那罗帝毗呵邬帝跋跋那提。哆筏陀阿嚤啰
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一百遍。彼身光明断绝不著。终不为
恼。次说修行行因门。修行因门虽有无量。而不出
六种波罗蜜。是故彼像为修行者说六资粮。乱彼
行者令入邪网。彼外道人当有何利。作如是说。乱
行者邪。彼修行者当时意乐。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圆满因行。无所阙失。彼外道人示现同心。令舍离
正道趣向邪道。故说六度。次说果满德门。圆满果
门虽有无量。而不出寂静涅槃界。是故彼像为修
行者说涅槃德。乱彼行者令入邪网。彼外道人当
有何利。作如是说。乱行者邪。彼修行者彼因意趣
当證果故。是故外道出现行者所欲求之殊胜果
德。彼行者心能令爱著趣向邪道。如本或说平等
空等。】
「本曰。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
阿[口*弓*王*弓]哆嚤嚤阿婆尸。那祛㖿。邬婆沙尼帝祛㖿。[咒-几+阿]
呵鼾伽帝怛哆婆尸呵。筏那鸠筏帝迦嚤𠼝。鼾叉
鼾坦尼陀㖿哆陀尼。娑婆呵鼾婆婆娑婆呵鼾阿
哆尼婆哆尼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五千三百遍巳讫。即便光明相续作
一焉。尔时行者。即诵咒言。
怛咥哆[嗹-车+鹿]𠼦尼。阿婆鼾陀帝。叉跋那尼㖿嚤邬提。
婆祛那罗帝毗呵邬帝跋跋那提。哆筏陀阿嚤啰
娑婆呵。
若此神咒诵一百遍。彼身光明断绝不著。终不为
恼。次说修行行因门。修行因门虽有无量。而不出
六种波罗蜜。是故彼像为修行者说六资粮。乱彼
行者令入邪网。彼外道人当有何利。作如是说。乱
行者邪。彼修行者当时意乐。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圆满因行。无所阙失。彼外道人示现同心。令舍离
正道趣向邪道。故说六度。次说果满德门。圆满果
门虽有无量。而不出寂静涅槃界。是故彼像为修
行者说涅槃德。乱彼行者令入邪网。彼外道人当
有何利。作如是说。乱行者邪。彼修行者彼因意趣
当證果故。是故外道出现行者所欲求之殊胜果
德。彼行者心能令爱著趣向邪道。如本或说平等
空等。】
「本曰。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
卷二 第 824b 页 X45-0824.png
心智。」
【论曰。此说得三世智惑人门。如是三达智各其相
如何。所谓若过未之二达智各达自境。其最远际
八万劫量。其最近际能善通达经一生事。言现达
智者。即是他心智。所谓而能达现在人种种心故。
如本得他心智故。】
「本曰。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
【论曰。此设不离世间缚缠门。谓外道人令使成就
一亿四万六千种诸世论之辩。十万八千种诸戏
论之才。缚缠众生止住世间不得出离故。】
「本曰。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
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
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
【论曰。此说心性无常生乱门。所谓破坏坚固之信。
而能令发无常之心。断修行之足绝趣入之路。引
入邪网及无性故。】
「本曰。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
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
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
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论曰。此说令得邪定非真门。谓外道人得二十一
种邪三昧。乱修行者。入邪网故。】
「本曰。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随于
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论曰。此说得三世智惑人门。如是三达智各其相
如何。所谓若过未之二达智各达自境。其最远际
八万劫量。其最近际能善通达经一生事。言现达
智者。即是他心智。所谓而能达现在人种种心故。
如本得他心智故。】
「本曰。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
【论曰。此设不离世间缚缠门。谓外道人令使成就
一亿四万六千种诸世论之辩。十万八千种诸戏
论之才。缚缠众生止住世间不得出离故。】
「本曰。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
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
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
【论曰。此说心性无常生乱门。所谓破坏坚固之信。
而能令发无常之心。断修行之足绝趣入之路。引
入邪网及无性故。】
「本曰。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
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
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
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论曰。此说令得邪定非真门。谓外道人得二十一
种邪三昧。乱修行者。入邪网故。】
「本曰。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随于
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卷二 第 824c 页 X45-0824.png
【论曰。此说劝请行者离邪门。劝修智慧。诸善分别
除愚痴之病。遣邪论之谬故。】
「本曰。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
著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
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
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
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依故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
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论曰。此说简择真伪令了门。所谓随顺于世间中
名伪三昧。若随顺于出世间中名真三昧。二种三
昧应如是知。】
「本曰。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
利益。」
【论曰。说赞叹三昧功德门。即有二门。一总标门。二
散说门。此总标门总标所说故。】
「本曰。云何为十。一者当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
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
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
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恼。于生死中。勇猛不
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
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灭损烦恼。不乐
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论曰。此散说门中自有二门。一总问门。总问所说
卷二 第 825a 页 X45-0825.png
故。二别说中有十种胜妙功德。由一真定而所成
就。一守护功德。常为一切无量无边诸佛菩萨所
护念故。二怖魔功德。能善降伏一切魔故。三出道
功德。能善出离一切外道诸邪道故。四离谤功德。
能善远离诽谤大乘等诸罪故。五决疑功德。能善
决断诸疑惑故。六深信功德。于胜妙境起乐信心。
更转深故。七勇猛功德。缘众生界起大悲心。集成
万行。无懈怠故。八无我功德。能善断除一切我慢
作意。皆是佛法清净意故。九厌离功德。于一切时
处等诸境界中。能善伏除种种烦恼。下乐世间生
死之海故。十寂静功德。于一切诸散动境界。其心
安定。无有动故。如文次第可知。】
「本曰。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或起懈怠。不乐
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论曰。此说两轮具阙益损门。此有六门。一示阙观
止轮失门。二显示修行观轮门。三缘众生界立愿
门。四两轮俱转不离门。五显示两轮所治门。六总
结两轮俱转门。此第一门中有四过失。一沈沦过
失。其心昧略不能觉了。如人摩键呵。尸闇室中故。
如本则心沈没故。二不勤过失。其心懈怠不能精
进。如阿那毗提人故。如本或起懈怠故。三背善过
失。其心专一不能分别应作不应作。如婆多呵。弥
尸人故。如本不乐众善故。四离悲过失。其心安寂。
不能发起大慈悲心。如坏根人所自欲中。更不增
就。一守护功德。常为一切无量无边诸佛菩萨所
护念故。二怖魔功德。能善降伏一切魔故。三出道
功德。能善出离一切外道诸邪道故。四离谤功德。
能善远离诽谤大乘等诸罪故。五决疑功德。能善
决断诸疑惑故。六深信功德。于胜妙境起乐信心。
更转深故。七勇猛功德。缘众生界起大悲心。集成
万行。无懈怠故。八无我功德。能善断除一切我慢
作意。皆是佛法清净意故。九厌离功德。于一切时
处等诸境界中。能善伏除种种烦恼。下乐世间生
死之海故。十寂静功德。于一切诸散动境界。其心
安定。无有动故。如文次第可知。】
「本曰。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或起懈怠。不乐
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论曰。此说两轮具阙益损门。此有六门。一示阙观
止轮失门。二显示修行观轮门。三缘众生界立愿
门。四两轮俱转不离门。五显示两轮所治门。六总
结两轮俱转门。此第一门中有四过失。一沈沦过
失。其心昧略不能觉了。如人摩键呵。尸闇室中故。
如本则心沈没故。二不勤过失。其心懈怠不能精
进。如阿那毗提人故。如本或起懈怠故。三背善过
失。其心专一不能分别应作不应作。如婆多呵。弥
尸人故。如本不乐众善故。四离悲过失。其心安寂。
不能发起大慈悲心。如坏根人所自欲中。更不增
卷二 第 825b 页 X45-0825.png
故。如本远离大悲故。是故修观者。即是观俱转故。】
「本曰。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
须更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论曰。此显示修行观轮门。此门有三。一苦相观门。
二无常观门。三不净观门。初苦相观即有二种。一
坏苦。所谓一切有为之清净法能坏一切不清净
法。亦一切诸不清净法能坏一切清净法故。复次
二种世间互相破坏故。一具足一切世间。二妄相
有为世间。如是二种世间之法。相破坏故。是故说
言坏苦而巳。若修此观。当得何利。所谓成就一自
作一甚深法故。二行苦。谓一切心行于念念中。常
恒迁转。速生速灭。不能从此处至于彼处故。】
「本曰。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忽如梦。应观现在所念
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浮云。忽尔
而起。」
【论曰。此说无常观门。此有三种。一巳过无常。过去
诸法前有后无。譬如彼梦。熟眠时有。巳乃觉悟时
无有故。二今有无常。现在诸法古无今有。譬如电
光。即时便灭。不能久停故。三当有无常。未来诸法
无有自性。而忽然至。譬如浮云。不知有所。而忽然
起。遍十方故。】
「本曰。应观世间一切有身皆悉不净种种秽污。无一
可乐。」
【论曰。此说不净观门。谓缘种种身。作不净解。远离
「本曰。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
须更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论曰。此显示修行观轮门。此门有三。一苦相观门。
二无常观门。三不净观门。初苦相观即有二种。一
坏苦。所谓一切有为之清净法能坏一切不清净
法。亦一切诸不清净法能坏一切清净法故。复次
二种世间互相破坏故。一具足一切世间。二妄相
有为世间。如是二种世间之法。相破坏故。是故说
言坏苦而巳。若修此观。当得何利。所谓成就一自
作一甚深法故。二行苦。谓一切心行于念念中。常
恒迁转。速生速灭。不能从此处至于彼处故。】
「本曰。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忽如梦。应观现在所念
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浮云。忽尔
而起。」
【论曰。此说无常观门。此有三种。一巳过无常。过去
诸法前有后无。譬如彼梦。熟眠时有。巳乃觉悟时
无有故。二今有无常。现在诸法古无今有。譬如电
光。即时便灭。不能久停故。三当有无常。未来诸法
无有自性。而忽然至。譬如浮云。不知有所。而忽然
起。遍十方故。】
「本曰。应观世间一切有身皆悉不净种种秽污。无一
可乐。」
【论曰。此说不净观门。谓缘种种身。作不净解。远离
卷二 第 825c 页 X45-0825.png
贪故。】
「本曰。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
熏习故。令心生灭。巳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
量逼迫。未来世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
生如是甚为可悯。」
【论曰。此说缘众生界立愿门。此门有二。一缘众生
作思惟门。二建立誓愿遍布门。此即初门。所谓缘
三界中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作如是念。从无始来。
根本无明所覆藏故。弃背自本觉清净佛。归源无
日。出无明藏。更复时远。我若不发悲心不摄取者。
又之又之唯过劫数。取正觉期。实无其齐。发起无
边大悲心故。】
「本曰。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
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
量方便苦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论曰。此建立誓愿遍布门。所谓作如是思惟巳讫。
即立大誓愿。起十方世界微尘数光明般若。达十
方世界微尘数种种心相。对治十方世界微尘数
一切诸烦恼业障海。圆满十方世界微尘数行因。
證得十方世界微尘数果德。皆悉令无馀故。】
「本曰。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
巳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论曰。此说两轮俱转不离门。所谓起如是愿巳讫。
即直修习行因之海故。】
「本曰。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
熏习故。令心生灭。巳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
量逼迫。未来世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
生如是甚为可悯。」
【论曰。此说缘众生界立愿门。此门有二。一缘众生
作思惟门。二建立誓愿遍布门。此即初门。所谓缘
三界中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作如是念。从无始来。
根本无明所覆藏故。弃背自本觉清净佛。归源无
日。出无明藏。更复时远。我若不发悲心不摄取者。
又之又之唯过劫数。取正觉期。实无其齐。发起无
边大悲心故。】
「本曰。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
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
量方便苦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论曰。此建立誓愿遍布门。所谓作如是思惟巳讫。
即立大誓愿。起十方世界微尘数光明般若。达十
方世界微尘数种种心相。对治十方世界微尘数
一切诸烦恼业障海。圆满十方世界微尘数行因。
證得十方世界微尘数果德。皆悉令无馀故。】
「本曰。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
巳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论曰。此说两轮俱转不离门。所谓起如是愿巳讫。
即直修习行因之海故。】
卷二 第 826a 页 X45-0826.png
「本曰。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馀一切悉当观察应作
不应作。」
【论曰。若起愿海不勤修行。不能庄严圆满果故。】
「本曰。若行若住。若起若卧。皆应止观俱行。」
【论曰。若为修行当如何耶。谓两轮令无偏故。】
「本曰。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
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
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论曰。此具两轮相。何契经中分明显示。谓文殊师
利发起十万一千种甚深广大圆满陀罗尼开门
大觉尊益大众海契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
言。世尊。云何名为止观俱行不相离门。我及一切
无量无边大众之海。皆悉入于不知不觉无明之
海。不能通达不能出离。如宜世尊。愿为我等诸迷
子女。分明显示。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谛听
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于是世尊即
说伽陀言。
「 譬如阙翼鸟
及一轮之车
一足人同分
阙眼崄之马
无有高远翔
随所应运载
其道路游行
不堕趣恶坈
若具足一轮
阙一轮行者
亦复如是知
以其实无有
法性虚空中
乘如量知翔
入于法藏海
运载义理宝
真如平道中
同遍通游行
一切魔外道
邪见深坈中
不倒堕坈故
卷二 第 826b 页 X45-0826.png
是故诸行者
两轮具足转
终不可舍离
若有修行者
不具此两轮
终不能通达
无上大觉地」
今此经文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寂静境。修习智
慧。照散动境。在寂静中常不舍动。在散乱中常不
舍寂。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修
习三昧达空无境。修习智慧。照在有境。在空不著
有。在有不染无。有无双照。无有偏边。而不相舍离。
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平等理。
修习智慧。照差别事。理事双达。无有偏边。而不相
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止当时观方得
建立非自性止。观当待止方得建立非自性观。亦
无有止无有观故。复次为欲显示止则是观观则
是止。止观一体无差别故。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本曰。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
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
凡夫不修善根。」
【论曰。此说显示两轮所治门。若有行者修习止轮。
当为对治凡夫众生著有过夫。二乘众生乐空过
失俱绝离故。若有行者修习观轮。当为对治二乘
众生远离大悲。不救众苦下劣过失。凡夫众生常
恒懈怠。不能精进。不修善品。乐恶过失俱出离故。】
「本曰。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相不舍离。若
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两轮具足转
终不可舍离
若有修行者
不具此两轮
终不能通达
无上大觉地」
今此经文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寂静境。修习智
慧。照散动境。在寂静中常不舍动。在散乱中常不
舍寂。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修
习三昧达空无境。修习智慧。照在有境。在空不著
有。在有不染无。有无双照。无有偏边。而不相舍离。
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平等理。
修习智慧。照差别事。理事双达。无有偏边。而不相
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止当时观方得
建立非自性止。观当待止方得建立非自性观。亦
无有止无有观故。复次为欲显示止则是观观则
是止。止观一体无差别故。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本曰。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
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
凡夫不修善根。」
【论曰。此说显示两轮所治门。若有行者修习止轮。
当为对治凡夫众生著有过夫。二乘众生乐空过
失俱绝离故。若有行者修习观轮。当为对治二乘
众生远离大悲。不救众苦下劣过失。凡夫众生常
恒懈怠。不能精进。不修善品。乐恶过失俱出离故。】
「本曰。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相不舍离。若
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卷二 第 826c 页 X45-0826.png
【论曰。此说总结两轮俱转门。所谓总结如上所说。
轮阙行者大过失故。】
「本曰。复次众生初学是法。」
【论曰。此说劝劣向胜不退门。此中有六。一显示假
人所学教法门。二厌恶处所退信门。三如来方便
殊胜门。四承力得胜妙处门。五得善处定不退门。
六引经證自所说门。此即初也。言趣向假人者。所
谓显示得十信位前四种心。更不胜进下品众生
故。如本复次众生故。言归依所觉教法者。彼十信
位下品众生。归依甚深无极大乘初学习故。所谓
一切诸佛所师。三世不动四相不迁。自然常住。地
前地上大道路故。如本初学是法故。】
「本曰。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
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
退者。」
【论曰。此厌恶处所退信门。彼十信位下品众生。虽
亲听受甚深法门。而其心根极下劣故。怖二大事
不能胜进。为欲退故。一国土。即此娑婆世界。处所
粗恶众生浊乱。发起净心为勤修行。甚极切难故。
所以者何。于彼心中违逆境界。于一切时。于一切
处。常恒现前。进心面中不舍离故。二胜缘。于此世
界依正浊乱。一切诸佛出世极鲜。无量菩萨赴感
时节极远。诸佛菩萨出现于世。随顺清心之境净
不净故。以此义故。彼修行者不值胜缘。极怖畏故
卷二 第 827a 页 X45-0827.png
发退意耳。】
「本曰。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
因缘。」
【论曰。此如来方便殊胜门。谓诸佛如来有不可思
议甚深极妙大方便故。能善摄护彼人信心。转胜
进故。云何名为胜妙方便。所谓专念如来方便。云
何专念。谓专注意忆念他方净土种种依正。其念
相续令不绝故。】
「本曰。随愿得生他方净土。」
【论曰。此承力得胜妙处门。以诸如来不可思议方
便力故。随自所愿即得往生妙乐土故。】
「本曰。常见于佛承离恶道。」
【论曰。此得善处定不退门。谓生彼土巳。眼见如来
具相好像。耳闻圣说深妙音声。永离恶名。从定不
动心海澄净身体明白。依正清净故。】
「本曰。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
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
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
生住正定故。」
【论曰。此引经證自所说门。所谓该摄说相属当经
本之辞。赞自所说解释文故。所引经文说相明故。
须不重释。】
「本曰。巳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
衍诸佛秘藏我巳总说。」
「本曰。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
因缘。」
【论曰。此如来方便殊胜门。谓诸佛如来有不可思
议甚深极妙大方便故。能善摄护彼人信心。转胜
进故。云何名为胜妙方便。所谓专念如来方便。云
何专念。谓专注意忆念他方净土种种依正。其念
相续令不绝故。】
「本曰。随愿得生他方净土。」
【论曰。此承力得胜妙处门。以诸如来不可思议方
便力故。随自所愿即得往生妙乐土故。】
「本曰。常见于佛承离恶道。」
【论曰。此得善处定不退门。谓生彼土巳。眼见如来
具相好像。耳闻圣说深妙音声。永离恶名。从定不
动心海澄净身体明白。依正清净故。】
「本曰。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
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
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
生住正定故。」
【论曰。此引经證自所说门。所谓该摄说相属当经
本之辞。赞自所说解释文故。所引经文说相明故。
须不重释。】
「本曰。巳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
衍诸佛秘藏我巳总说。」
卷二 第 827b 页 X45-0827.png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八门。一举前所说总结门。二
举益劝人令修门。三显离疑信功德门。四比类为
对示胜门。五举受持功赞扬门。六举诽谤过令怖
门。七殊胜广说离谤门。八总结修行劝人门。此即
初门。谓以一总字。总结八种摩诃衍故。何故馀法
略不结焉。所谓举本摄其末故。】
「本曰。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
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
之道。」
【论曰。此举益劝人令修门。所谓集成行因之海。而
为庄严法身之果。受持此论。思惟义理。常恒相续
不断绝故。】
「本曰。若人闻是法巳。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
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论曰。此显离疑信功德门。谓有众生闻此摩诃衍
甚深极妙广大法门巳。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
怯弱。亦不轻贱。亦不诽谤。发决定心。发坚固心。发
尊重心。发爱信心。当知是人实真佛子。不断法种。
不断僧种。不断佛种。常恒相续。转转增长。尽于未
来。亦为诸佛亲所授记。亦为一切无量菩萨之所
护念故。】
「本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
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
为喻。」
卷二 第 827c 页 X45-0827.png
【论曰。此比类为对示胜门。谓若有人能善摄化三
千大千世界中遍满众生。皆悉无馀。令行十善。或
有众生于一食顷。于此甚深法。观察思惟。若挍量
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深极微少。譬如
芥子碎作百分一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
深广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尘数量故。】
「本曰。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
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
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
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
际。」
【论曰。此举受持功赞扬门。谓若有人受持此论。观
察义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间所得功德无量无边。
不可言说。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菩萨。以十方世界微尘数舌。各
各皆悉于十方世界微尘数量。不可说劫。赞扬其
人所有功德亦不能尽。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
德。等虚空界。无边际故。何况凡夫二乘之人能称
叹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间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
可思议。何况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
受持读诵。思惟观察。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不可
说中不可说故。】
「本曰。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径无
量劫。受大苦恼。」
卷二 第 828a 页 X45-0828.png
【论曰。此第六举诽谤过令怖门。谓有众生于此论
教。生不信心。破谤不行。如是众生所得罪报。于诸
不可说不可说劫中。受苦中之重大苦故。】
「本曰。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
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
【论曰。即是总结上说决择。劝请行者。自此巳下作
其因缘。示重过失。谓此法中不信诽谤。失自善根。
损他功德。断绝一切三宝之种。无续期故。】
「本曰。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
之修行。入佛智故。」
【论曰。此第七殊胜广说离谤门。谓十方三世诸如
来。一切皆悉以摩诃衍。为其根本。成正觉故。十方
三世无量菩萨。一切皆悉以摩诃衍。为其根本。具
因海故。如是重深摩诃衍法。若有众生生不信心。
诤论诽谤。如是众生亦名断灭一切诸佛。亦名断
灭一切菩萨。亦名断绝自如来藏本觉佛故。】
「本曰。当知过去菩萨巳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
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
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论曰。即是总结修行劝人门。应审思择。】
本曰。
「 诸佛甚深广大义
我今随分总持说
回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众生界」
【论曰。此回向遍布门。此一颂中有三种门。一摄前
卷二 第 828b 页 X45-0828.png
所说总结门。二展舒功德令广门。三施于众生普
利门。初门有二。一通总摄前所说门。二显示能说
字相门。如其次第应审观察。诸佛甚深广大义者。
即是通总摄前所说门。所谓通摄三十三种本数
法故。此义云何。言诸佛者。即是不二摩诃衍法。所
以者何。此不二法形于彼佛。其德胜故。大本华严
契经云。其圆圆海得诸佛胜。其一切佛不能成就
圆圆海劣故。若尔何故分流华严契经云。卢舍那
佛三种世间为其身心。三种世间摄法无馀。彼佛
身心亦复无有所不摄焉。卢舍那佛虽摄三世间。
而摄不摄故。是故无过。言甚深者。即是两重八种
摩诃衍之本法。以何义故。名为甚深。如是两重摩
诃衍法。能入门望极甚深故。以此义故。立甚深称。
应审思择。言广大义者。即是两重能入门法。以我
义故名广大义。如是两重能入门法。皆悉各各能
广自法。能大自法。能为自法作名义故。以此义故
建立广大义名字焉。言我今随分总持说者。即是
显示能说字轮门。谓以总字通持一切种种说故。
立义分中摩诃衍者总。即是此焉。何故一字通持
诸说。为欲显示摩诃衍论如意论故。言回此功德
如法性者。即是展舒功德令广门。谓自所作之功
德回向三处故。一真如。二一心法。三本觉佛性。以
何义故回向三处。谓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平等故
回向真如。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广大故回向一心
利门。初门有二。一通总摄前所说门。二显示能说
字相门。如其次第应审观察。诸佛甚深广大义者。
即是通总摄前所说门。所谓通摄三十三种本数
法故。此义云何。言诸佛者。即是不二摩诃衍法。所
以者何。此不二法形于彼佛。其德胜故。大本华严
契经云。其圆圆海得诸佛胜。其一切佛不能成就
圆圆海劣故。若尔何故分流华严契经云。卢舍那
佛三种世间为其身心。三种世间摄法无馀。彼佛
身心亦复无有所不摄焉。卢舍那佛虽摄三世间。
而摄不摄故。是故无过。言甚深者。即是两重八种
摩诃衍之本法。以何义故。名为甚深。如是两重摩
诃衍法。能入门望极甚深故。以此义故。立甚深称。
应审思择。言广大义者。即是两重能入门法。以我
义故名广大义。如是两重能入门法。皆悉各各能
广自法。能大自法。能为自法作名义故。以此义故
建立广大义名字焉。言我今随分总持说者。即是
显示能说字轮门。谓以总字通持一切种种说故。
立义分中摩诃衍者总。即是此焉。何故一字通持
诸说。为欲显示摩诃衍论如意论故。言回此功德
如法性者。即是展舒功德令广门。谓自所作之功
德回向三处故。一真如。二一心法。三本觉佛性。以
何义故回向三处。谓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平等故
回向真如。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广大故回向一心
卷二 第 828c 页 X45-0828.png
法。为欲自所作功德令明了故回向本觉。应如是
知。应如是观。如是回向。有何利益。谓众多故。此义
云何。譬如用一微尘置大地中。所置微尘与彼大
地等无差别。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
水置大海中。所置水注与彼大海等无差别。回向
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与大虚空等
无差别。回向法门亦如是故。言普利一切众生界
者。即是施于众生普利门。谓举广大圆满功德周
遍利益众生界故。
「 欢喜大士至心劝
无量佛子众海中
我巳超毛头三角
过于生死之四根
第一无数粗满讫
第二僧祇始入无
如宜汝等诸佛子
巳于左右之两手
捧于本释之明镜
临七识散虑之面
见六尘境界之垢
洗法执人我之咎
汝等佛子若如是
法身应化之三身
如舒伊字圆现前
常乐我净之四德
如入达池具出生
我从四王自在处
下入大海龙宫殿
随分窥诸契经海
总有一百洛叉数
如是诸经真实法
无量无边差别义
摩诃衍论立义中
该摄安立具足说
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自手捧斯论卷
名捧百洛叉经者
若自口经诵本分
名诵百洛叉经者
知。应如是观。如是回向。有何利益。谓众多故。此义
云何。譬如用一微尘置大地中。所置微尘与彼大
地等无差别。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
水置大海中。所置水注与彼大海等无差别。回向
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与大虚空等
无差别。回向法门亦如是故。言普利一切众生界
者。即是施于众生普利门。谓举广大圆满功德周
遍利益众生界故。
「 欢喜大士至心劝
无量佛子众海中
我巳超毛头三角
过于生死之四根
第一无数粗满讫
第二僧祇始入无
如宜汝等诸佛子
巳于左右之两手
捧于本释之明镜
临七识散虑之面
见六尘境界之垢
洗法执人我之咎
汝等佛子若如是
法身应化之三身
如舒伊字圆现前
常乐我净之四德
如入达池具出生
我从四王自在处
下入大海龙宫殿
随分窥诸契经海
总有一百洛叉数
如是诸经真实法
无量无边差别义
摩诃衍论立义中
该摄安立具足说
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自手捧斯论卷
名捧百洛叉经者
若自口经诵本分
名诵百洛叉经者
卷二 第 829a 页 X45-0829.png
此人所得之功德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称说不能尽
何况观察其义理
思惟文下之所诠
有善男子善女人
生不信心谤斯论
此人所得之罪业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说过不能尽
是人往罪灭无所
一切诸佛不能救
是故行者归本源
当依斯论应修行
实不可生不信心
诽谤甚深大乘教
当愿此劝远流布
遍于重重不说刹」
】
依释摩诃衍那略属本论文。
以石山寺本校合了。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称说不能尽
何况观察其义理
思惟文下之所诠
有善男子善女人
生不信心谤斯论
此人所得之罪业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说过不能尽
是人往罪灭无所
一切诸佛不能救
是故行者归本源
当依斯论应修行
实不可生不信心
诽谤甚深大乘教
当愿此劝远流布
遍于重重不说刹」
】
依释摩诃衍那略属本论文。
以石山寺本校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