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583b 页
卷二 第 588b 页
大乘起信论卷下
马鸣菩萨造
大周于阗三藏实叉难陀
奉 制译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
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
见。二法我见。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一者如经中说。如来法身究竟寂灭犹如虚
空。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执如来性同于虚
空常恒遍有。为除彼执。明虚空相唯是分别
实不可得。有见有对待于诸色。以心分别说
名虚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别。当知虚空亦无
有体。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别。若离妄
心即境界相灭。唯真如心无所不遍。此是如
来自性如虚空义。非谓如空是常是有。二者
如经中说。一切世法皆毕竟空。乃至涅槃真
如法亦毕竟空。本性如是离一切相。凡愚闻
之不解其义。即执涅槃真如法唯空无物。为
除彼执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
功德故。
三者如经中说。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性功德
不增不减。凡愚闻已不解其义。则执如来藏
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为除此执。明以真如本
无染法差别。立有无边功德相。非是染相。四
者如经中说。一切世间诸杂染法。皆依如来
卷二 第 588c 页 T32-0588.png

则谓如来藏具有一切世间染法。为除此执。
明如来藏从本具有过恒沙数清净功德不异
真如。过恒沙数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本无自
性。从无始来未曾暂与如来藏相应。若如来
藏染法相应。而令證会息妄染者。无有是
处。
五者如经中说。依如来藏有生死得涅槃。凡
愚闻之不知其义。则谓依如来藏生死有始。
以见始故复谓涅槃有其终尽。为除此执。明
如来藏无有初际。无明依之生死无始。若言
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是外道经中说。非
是佛教。以如来藏无有后际。證此永断生死
种子。得于涅槃亦无后际。依人我见四种见
生。是故于此安立彼四。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
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
取涅槃。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
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若究竟离分
别执著。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是故
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
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而有言说
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
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
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谓一切如来得道正因。
一切菩萨发心修习。令现前故。略说发心有
三种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證发
心。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
卷二 第 589a 页 T32-0589.png

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
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
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后。或以诸佛
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
护法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
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或有众生。久远已
来善根微少。烦恼深厚覆其心故。虽值诸佛
及诸菩萨承事供养。唯种人天受生种子。或
种二乘菩提种子。或有虽求大菩提道。然根
不定或进或退。或有值佛及诸菩萨供养承
事修行诸行。未得满足十千大劫。中间遇缘
而发于心。遇何等缘。所谓或见佛形相。或供
养众僧。或二乘所教。或见他发心。此等发心
皆悉未定。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
复次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
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
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问
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
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
一切众生。
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
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
清净终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
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
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
终无得理。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
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法。
彼方便行略有四种。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
卷二 第 589b 页 T32-0589.png

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善
行。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真如离于生死涅
槃相故。此行随顺以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
便。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此能
止息一切恶法令不增长。以真如离一切过
失相故。随顺真如止息诸恶。是名能止息方
便。三生长善根方便。谓于三宝所起爱敬心。
尊重供养顶礼称赞。随喜劝请正信增长。乃
至志求无上菩提。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
清净善根不退。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
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
便。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誓愿尽未来际。平
等救拔一切众生。令其安住无馀涅槃。以知
一切法本性无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灭
故。随顺真如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大愿
平等方便。
菩萨如是发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
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来下入胎
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槃。然犹未
得名为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
未除断故。或由恶业受于微苦。愿力所持非
久被系。有经中说。信成就发心菩萨。或有退
堕恶趣中者。此为初学心多懈怠不入正位。
以此语之令增勇猛非如实说。
又此菩萨一发心后。自利利他修诸苦行。心
无怯弱尚不畏堕二乘之地。况于恶道。若闻
无量阿僧祇劫勤修种种难行苦行方始得
佛。不惊不怖。何况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恶趣。
卷二 第 589c 页 T32-0589.png

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于
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此菩
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
檀那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
清净戒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
有苦恼离瞋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
提波罗蜜。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
净进度。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知法性无
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罗蜜。
知法性离诸痴闇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
若波罗蜜。
證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證何
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实證
中无境界相。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證离言说
真如法身故。能于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
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
求听受美妙音词。或为怯弱众生故示大精
进。超无量劫速成正觉。成为懈怠众生故。经
于无量阿僧祇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如是
示现无数方便。皆为饶益一切众生。而实菩
萨种性诸根发心作證。皆悉同等无超过法。
决定皆经三无数劫成正觉故。但随众生世
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示所修行种种
差别。此證发心中有三种心。一真心。无有
分别故。二方便心。任运利他故。三业识心。微
细起灭故。
又此菩萨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于
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以一念相应
卷二 第 590a 页 T32-0590.png

议业。于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
问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
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
是境界无有齐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永无
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答一切妄境从本已来理实唯一心为性。一
切众生执著妄境。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
义性。诸佛如来无有执著。则能现见诸法实
性。而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以无量无
边善巧方便。随其所应利乐众生。是故妄念
心灭。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能于十方任运利益
诸众生者。何故众生不常见佛。或睹神变。或
闻说法。
答如来实有如是方便。但要待众生其心清
净。乃为现身。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垢除则现。
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法身不现。离垢则现。云
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何者为
信心。云何而修习。信有四种。一信根本。谓乐
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无边功德。谓常乐
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
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谓常乐修行诸波
罗蜜故。四信正行僧。谓常供养诸菩萨众正
修自利利他行故。修五门行。能成此信。所谓
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止观门。云何修施
门。谓若见众生来从乞求。以己资财随力施
与。舍自悭著令其欢喜。若见众生危难逼迫。
方便救济令无怖畏。若有众生而来求法。以
卷二 第 590b 页 T32-0590.png

名闻不求利养。亦不贪著世间果报。但念自
他利益安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修戒门。所谓在家菩萨当离杀生偷盗
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嫉谄诳邪
见。若出家者为欲折伏诸烦恼故。应离愦闹
常依寂静。修习止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
生大怖惭愧悔责。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
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恶修善云何修
忍门。所谓见恶不嫌遭苦不动。常乐观察甚
深句义。
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
念过去无数劫来。为求世间贪欲境界。虚受
一切身心大苦。毕竟无有少分滋味。为令未
来远离此苦。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大悲利益
一切众生。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
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
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
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
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
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
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云何修止观门。
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
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
就任运双行。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加趺坐
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
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
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
相故。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
卷二 第 590c 页 T32-0590.png

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
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
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若心
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
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此三昧證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
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
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
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或有众生善
根微少。为诸魔外道鬼神惑乱。或现恶形以
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现天形或菩
萨形。乃至佛形相好庄严。或说总持或说诸
度。或复演说诸解脱门。无怨无亲无因无果。
一切诸法毕竟空寂本性涅槃。或复令知过
去未来及他心事。辩才演说无滞无断。使其
贪著名誉利养。或数瞋数喜。或多悲多爱。或
恒乐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婴疹疾。或性不
勤策。或卒起精进即便休废。或情多疑惑不
生信受。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爱著世事溺
情从好。或令證得外道诸定。一日二日乃至
七日。住于定中得好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
渴。或复劝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饮食乍少乍
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丑。若为诸见烦恼所
乱。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应审谛观察。
当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业障厚重。为
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
是心。如是思惟刹那即灭。远离诸相入真三
昧。心相既离真相亦尽。从于定起诸见烦恼
卷二 第 591a 页 T32-0591.png

顺相续。一切障难悉皆远离。起大精进恒无
断绝。若不修行此三昧者。无有得入如来种
性。以馀三昧皆是有相。与外道共。不得值遇
佛菩萨故。是故菩萨于此三昧当勤修习。令
成就究竟。修此三昧。现身即得十种利益。一
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
一切诸魔恶鬼之所恼乱。三者不为一切邪
道所惑。四者令诽谤深法重罪业障皆悉微
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
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
不怯。八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常为一切世
间所敬。九者设不住定于一切时一切境中
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十者若住于定不为一
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沈没或生懈怠。不乐众
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观。云何修耶。
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
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
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应观有身悉皆不净。
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
无物中妄计为有。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
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
譬喻不可言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
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
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
不能觉察。甚为可悯。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
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诸
颠倒断诸分别。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
卷二 第 591b 页 T32-0591.png

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
令住涅槃第一义乐。作是愿已于一切时。随
己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
观察应作不应作。是名修观。
复次若唯修观则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
顺第一义谛。不出生无分别智。是故止观应
并修行。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
本来寂灭自性涅槃。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
恶业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
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乃至涅槃。然修行
止者。对治凡夫乐著生死。亦治二乘执著生
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
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是故止观互
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
上菩提。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
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
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
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
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
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
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
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
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馀佛刹中。见
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如经中说。若善
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
心增长永不退转。于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
卷二 第 591c 页 T32-0591.png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秘密句义今已略说。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广大法中生
净信觉解心。入大乘道无有障碍。于此略论
当勤听受思惟修习。当知是人决定速成一
切种智。若闻此法不生惊怖。当知此人定绍
佛种速得授记。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
众生。令住十善道。不如于须臾顷正思此法
过前功德无量无边。若一日一夜如说修行。
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说。假令十方一
切诸佛。各于无量阿僧祇劫。说不能尽。以真
如功德无边际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若于
此法生诽谤者。获无量罪。于阿僧祇劫受大
苦恼。是故于此应决定信。勿生诽谤自害害
他断三宝种。一切诸佛依此修行成无上智。
一切菩萨由此證得如来法身。过去菩萨依
此得成大乘净信。现在今成未来当成。是故
欲成自利利他殊胜行者。当于此论勤加修
学。
「 我今已解释
甚深广大义
功德施群生
令见真如法」
大乘起信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