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777-A¶
777-A¶ 第 199b 页
No. 777
金刚顶菩提心论略记
唐沙门 遍满 撰

论题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者言金刚者谓不坏义行人若住菩提心时不为
世间染法所破故云不坏顶谓头也极也即明菩提
心外莫更越高也如人登山下观万物莫不明了菩
提心顶亦下观法界圆照无碍故名为顶言瑜伽者
谓相应义也即明三密相应义言三密者谓即真言
观是也即身口意也中谓中道远离二边契会中道
故云中也秘释云中谓内也若心水澄住菩提心月
影现于中也发谓显也得也下云于一切有情身中
本来有普贤大菩提心□为贪瞋痴烦恼之所缚故
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瑜伽令修行者于内
心中观日月轮云云又云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
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无觉了亦
名净法界云云荡妄雾于慧风见大日光澄迷浊于
定泉显得本觉云显得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印度之语也大唐谓云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
777-A¶ 第 199c 页 X46-0199.png
藐云等亦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此
有四觉一无上觉是总也即显菩提清净法界二正
觉简外道邪觉故三等觉简二乘但了主空偏觉故
四又正觉简菩萨菩萨因觉未满果位非正觉故此
显菩萨道即四智品下一觉字实通上四由具下三
一切莫过过超以喻真理所觉名无上觉□□然诸
经论多说真理名无上菩提体以本根故今此双取
佛果智俱名无上菩提于此有五净法界及四智法
也无著般若论云无上菩提是法身理三藐三菩提
是报身智云云故即通显此之二种体过一切(巳上常途
义释也)若秘释者一一字一一尊三摩地门梵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之阿字具含四字一者阿(声短)
菩提心义此字一切字之为先于大乘法中趣向无
上菩提心为先二者阿(长声)字是行义则四智印瑜伽
教中修行速疾方便由集福智智慧资粮證成无上
菩提正因三者暗字是等觉义由于边智解脱三摩
地陀尼罗门摧伏四种魔罗受十方一切如来三界
法王灌顶转正法轮四者恶(入声)字是涅槃义由断二
种障谓烦恼所知之障證得四种圆寂所谓一者自
性清净涅槃二者有馀依涅槃三者无馀依涅槃四
者无住涅槃前三通异生缘觉声闻第四唯佛独證
不同异乘则此四字是毗卢舍那佛自觉圣智四种
智解脱外现四大转轮王菩萨所谓金刚萨埵金刚
宝菩萨金刚法菩萨金刚羯磨菩萨(至下当知)第二耨字
777-A¶ 第 200a 页 X46-0200.png
一切法譬喻不可得义也如来万德难可比喻故即
金刚宝三摩地门是也第三多字者一切法如如不
可得义断除二障證得本觉如如故即金刚香菩萨
三磨地门是也第四罗字者一切法清净无垢染义
故智慧火烧妄执尘粪尽故即金刚声菩萨三摩地
门是也第五三字者一切法一切谛不可得义如实
谛观一切诸法性相故即金刚喜菩萨三摩地门是
也第六藐字者一切法吾我不可得义四德之中第
三秘德即无戏论如来三摩地门是也第七三字者
入现前降沾大雨般若波罗门悟一切法时平等性
不可得故即前金刚喜菩萨三摩地门是也第八九
菩提两字者一切法无缚义若知自身中菩提心成
就三世平等犹若虚空离诸万象象则知一切有情
心及诸佛心清净则生大悲深生矜悯则持种种方
便令一切有情至于离苦究竟解脱无缚金刚萨埵
大菩萨三摩地门是也梵云质多汉语云心谓普贤
心普贤心即一切如来一切如来即菩提心通持依
二释如金刚顶五秘密经云若于显教修行者久经
三大无数劫然后语成无上菩提于其中间十进九
退我證七切八前集福德智慧回向声闻缘觉果仍
不能语无上菩提若依毗卢舍那佛自受用身所说
内證自觉圣智法及大普贤金刚萨埵佗受身用智
则于现生遇逢曼荼罗阿阇梨得入曼荼罗为具足
羯磨以普贤三摩地引入金刚萨埵入其心中由加
777-A¶ 第 200b 页 X46-0200.png
持威德力故于须臾顷当證无量三昧耶无量陀罗
尼门以不思议法能变易弟子俱生我执种子应时
集得一大阿僧祗劫所集福德智慧则为生在佛家
才见曼荼罗则种金刚界种子具受灌顶受职金刚
名号从此巳后受得广大甚深不思议法云云第十
论者梵云摩怛哩迦汉云论也本母之义也此菩提
心出诸法故又教诫之义教诫行者令修大菩提行
故即明论文根教识一者谓无类之义唯有一故云
一卷也。

论云龙猛菩萨造者明造者之名目真言教祖第三
之人也梵云那伽阏剌树那菩提萨埵汉云龙猛菩
萨旧云龙树诞迹南天化被五印寻本则遍覆初生
如来现迹位登初地或游邪林同尘同事或述正幢
以宣扬佛威作千部论拥邪显正上游四王自在处
下入龙海中宫诵持所有一切法门遂则入南天铁
塔中亲授金刚萨埵灌顶诵持秘密最上曼荼罗教
流传人间楞伽经说我乘内證智妄觉非境界如来
灭度后未夹当有人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
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论云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者正明翻家
之主是第六祖师即北天竺婆罗门子也初母氏遇
相者曰尔汝所怀菩提萨埵也数日之后夜梦佛视
以微笑眼灌以五智水省悟以后室明如昼遂则娠
孕和尚面未几耶早弃背孤露无归年甫十岁随舅
777-A¶ 第 200c 页 X46-0200.png
氏至武威郡年至十三游大原府寻入长安见大弘
教金刚三藏以为真言师初试教悉昙章令诵梵经
梵言□□无坠一阅有悟便许入坛授发菩提心戒
或十五出家弱冠从有部进具成大苾刍律相洞闲
知而不住将欲学声明论穷瑜伽宗以白先师师未
之许夜梦佛菩萨来悉告曰我之法藏悉以付汝遂
授以三密谈于五智至开元二十九年秋先师厌代
入唐之后有诏令命赍国信使师子国白救连山巨
鳞横海洪涛淘涌猛风振激和尚手玩金刚口讽随
求群灾静然船达彼国□弟子僧含光慧辨皆月击
惊怪焉师子国王郊迎宫中七日供养以真金器沐
浴和尚时步慰问以梵礼王诸眷属宰辅大臣备尽
献敬其国有阿阇梨名曰普贤位邻圣地德为时尊
从而问律无展奉献黄金以表丹诚见之报曰吾所
宝者心也非此宝矣即授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并毗
卢舍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箧五
百馀部佥以为得焉佗日王作调象戏以试和尚和
尚结佛眼印住慈心定诵真言门其象颠仆不能前
进王甚叹怪称增虔诚即知七叶之花本无香气五
阴之舍岂有我人至于天宝六载自师子国归还玄
宗延入建坛亲授灌顶即赐紫袈裟一副绢二百匹
至于十三载有 敕令往武威府节度使十五载三
月 敕还京住大兴善寺洎至德中肃宗皇帝密进
不动尊八方神旗经等乾元中延入内殿建护摩亲
777-A¶ 第 201a 页 X46-0201.png
授灌顶天恩弥笃敬重常新寻令于智炬寺念诵感
本尊月轮悬虚空大明晖岩谷及宝应临朝金轮驭
历圣眷弥积师事道尊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大广智
之号或普贤流神光于紫殿六宫作礼或文殊呈瑞
相于金阁万乘修崇或翻密严国护之梵文云飞五
色或译虚空库藏之具偈雾拥千僧和尚衔命向涉
彼清凉承恩而旋归汉邑前后奉诏所译经论总八
十三部一百二十卷并巳入目录而流行至九年六
月十一日制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千三
户馀如故荣问优洽宠光使繁降北极之尊为师宗
之礼 敕书盈箧中使相望前古巳来未有如之夫
众色摩尼本无定彩七珍百移于我何为只唯真尧
之大宝是我所重矣电影粗驻幻化谁人自知去辰
某月十五日命弟子进表上辞属以后事削发汤沐
右胁累足奄然而化春秋七十法夏五十天开哀悼
九重辍朝三日赠绢三百匹布二百端钱三万米面
共四百石香油薪炭及诸齐七殊支给又赠钱二百
二十五万建以灵塔又 敕高品李宪城勾当及功
德使开府仪同三司李元琮监护即以七月六日葬
于凤之南少陵原其日中书门下 敕牒赠司空赠
谥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池涸花萎告终之相同双
林之变色均提河之逆流四部弟子凡数万人痛大
夜之还昏悲慧炬永灭夫法体坚固无去来应俗缘
则现于人世證道品则归之涅槃奇哉夫言奉诏译
777-A¶ 第 201b 页 X46-0201.png
者明佛法国王之所仰非馀人之所兴故仁王般若
吾灭度后正法欲灭此经三宝附诸国王建立守护
我四部弟子等受持读诵解其义理广为众生宣说
法要令其修习出离生死今此论者则开元年中奉
诏所译即入目录流通故云奉诏译也。

论云自大阿遮梨至不求馀果者宣畅金刚萨埵之
说所言大阿遮梨者第二祖师也梵曰縳曰罗萨怛
缚摩诃萨怛缚译云金刚萨埵大萨埵金刚顶经说
是金刚萨埵亲对法身如来海会受灌顶职位则说
自證三密门以献毗卢舍那如来及一切如来使被
加持教敕毗卢舍那如来及一切如来言汝将来于
无量世界为最上乘者令得现生世出世间悉地成
就五秘密经云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
来菩提心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敬礼金刚
萨埵故右掷五智金刚左振般若铃铎惊长眠三有
受法乐十方遂则释迦善逝掩化之后八百年中灌
顶龙猛传授秘法其后早度支那及与日本三密之
教师师相承拔济群生言有上根者谓大乘真言根
人也言有上智者谓大菩萨智非二乘外道智也言
有大度量勇锐无惑者重明上根上智之功用也言
宜修佛乘当发如是心者令劝发菩提心言我今志
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明无上菩提之大果也
言不求馀果者谓声闻缘觉之二乘也。

论自誓心决定故至修菩提行此有七誓心决定故
777-A¶ 第 201c 页 X46-0201.png
者明第一行人发菩提心时天魔宫殿破裂身心不
安也言十方诸佛皆悉證知者明第二十方诸佛随
喜證诚也言常在人天受胜快乐所生之所忆持不
忘者明第三生生世世受持不忘也言若愿成瑜伽
中诸菩萨身者亦名发菩提心何者为次诸尊皆同
大毗卢舍那佛身者明第四修本尊观亦名发菩提
心也周遍之义如月轮观故亦名发菩提心言诸菩
萨者三十七圣是也瑜伽中诸尊由毗卢舍那佛互
体无二无别故云何者为次诸尊皆同大毗卢舍那
佛身也言如人贪名官者发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
若贪财宝者发求财宝心作经荣财物行者别明第
五以心求世间悉地言凡人欲为善之与恶皆先标
其心而后成其志者总明第六以心作善悉事言所
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者第七□成即明
若欲求无上菩提者□发普贤心行普贤行。

论云既发如是心巳须知菩提心之行相者劝知菩
提之行相。

论云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者总表将说菩提心行相
也。

论云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巳胜义行愿三摩
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
故者明诸佛菩萨因果位中常发菩提心之行愿无
有休息言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者若依内證智
境界修行者不过三祗之道现生成佛。
777-A¶ 第 202a 页 X46-0202.png

论云于诸教中阙而不书者明显教大乘中无说顿
證菩提文矣。

论云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者此列数也
于此有二初总别名后别释之此总列也。

论云自初行愿者至者方便引进此别释也。

言为修
习之人常忆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馀有情界者
行愿者有二一大慈门二大悲门大慈门复二一者
利二者安乐此总明大慈门。

论云观十方含识犹如已身者总明大慈门论云所
言利益者为劝发一切有情悉令安住无上菩提终
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者别明大慈门中初之利
益也。

论云真言行人应知一切有情皆含如来藏性堪任
安住无上菩提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者明
一切有情具备本觉真理。

论云故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足真如智慧但
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證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
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者引證成前义。

论云所言安乐者谓行人既知一切众生毕竟成佛
故不敢轻慢者别明大慈门中后安乐也。

论云又于大悲门中尤宜极救故随众生愿而给付
之乃至身命而不吝惜令其安存使令悦乐者别明
大悲门于此有二初施财物后与法宝初施复二一
施十珍百味二施已身头目此明初地相。
777-A¶ 第 202b 页 X46-0202.png

论云既亲近巳信任师言因其相亲亦可教导者后
明法施也。

论云众生愚朦不可强度真言行者方便引进者结
成前义菩萨者欲等众生先行财施后与法财。

论云二自胜义至为究竟此明第二胜行相。

言观一
切法无自性者此总标也。

言云何无自性者此问所
观之行相谓凡夫至五欲者总明凡夫执相也。

言真
言行人诚可厌患者别明执著名闻利益言诚可弃
舍者复别明恣行三毒五欲。

言又诸外道等恋其身
命或助以药物得仙宫住寿者谓外道世间悉地名
为人乘也。

言或后生天以为究竟者谓愚夫出世悉
地名为天乘言真言行人应观彼等业力若尽未离
三界烦恼尚存宿殃未殄恶念旋起当彼之时沉沦
苦海难可出离当知外道之法亦同幻梦阳炎也者
明人天果报外道愚夫之所示若修菩萨行者不可
愿乐也。

言又二乘之人声闻观四谛法缘觉执十二
因缘者总明二乘所知之法言知四大五阴毕竟磨
灭深起厌离破众生执勤修本法剋證其果趣本涅
槃巳为究竟者别明二乘能观之心所證之果言真
言行者当观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净意
识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者总明不定性二乘未断
法执之由也。

言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
然常寂者别明定性二乘遂不證大菩提也。

言有定
性者难可发證要待劫限等满方乃发生者别明有
777-A¶ 第 202c 页 X46-0202.png
定性之人期乘量时入邪定聚无上依经云佛告阿
难世间中有三品众生一者著著有有复二一背涅
槃道无涅槃性不求涅槃愿求生死二者于我法中
不生渴仰诽谤大乘乃至落阐提网不能自出前是
彰无性后是有性但名邪定聚前云无性即论云灰
身灭智趣其涅槃是也云有性即论云侍劫限等满
方发生是也。

言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
向大者别明不定性之人言从化城起以为起三界
谓宿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用方便遂发
大心者复明不定性之人。

言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
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后得成佛者总明依教
门修行之人成佛之由也。

言既知声闻缘觉智慧狭
劣亦不可乐者明二乘之行不可乐无利佗之行故。

言又有众生发大乘心行菩萨行于诸法门无不遍
修复经三阿僧祗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證佛
果久远而成斯由所习法教致有次第者明决定大
乘者行菩萨行得成佛道也。

言今真言行人如前观
了者明真言者先观外道二乘境界然修瑜伽三密
门也。

言复发利益安乐无馀众生界一切众生心以
大悲决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者明真言行人虽未
證大觉位由发利益安乐无尽生死有惰心永超外
道二乘境界言复修瑜伽胜上法能从凡入佛位者
亦超十地菩萨境界者明若修真言三密门者不经
三僧祇入大觉位言又深知一切法无自性云何无
777-A¶ 第 203a 页 X46-0203.png
自性前以相说今以旨陈者前以相说谓有相观也
今以旨陈谓无相观言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
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轮回六趣者别明妄想生也
言若觉悟巳妄想止除种种法灭故无自性者明若
观诸法无自性时妄想不生也复次诸佛慈悲从真
起用救摄众生应病与药施诸法门随其烦恼对治
迷津遇筏达于彼岸法巳应舍无自性故者明诸法
实相不可以言宣诸佛慈悲于自性亦起有相之说
达之者则除烦恼病永在菩提之命迷之者溺所知
津则不达涅槃之岸言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云诸
法无相为虚空相者引證成前义问曰云何名为无
相耶答曰虚空相名无相问曰何故虚空名无相耶。

答曰如世间虚空无执著法性虚空又如是远离一
切执相故名无相问曰若言诸法无相者谁寻求一
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谁发起彼一切智智答曰
自心即一切智即是大觉真如本性清净故乃至功
德皆悉成就言作是观巳名胜义菩提心当知一切
法空巳悟法本无生心体自如不见身心住于寂灭
平等究竟真实智令无退失者明十地位行愿荡三
妄于无性證十地于平等言妄心若起知而勿随者
观通达菩提心义妄雾忽晴见大日于性空执云斯
散仰心月于本觉言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
妙用无穷者明修菩提心及佛身圆满义心习矿于
此悉尽曼茶庄严是时忽开五部没驮擎智印森罗
777-A¶ 第 203b 页 X46-0203.png
四种曼茶住法体骈填言所以十方诸佛以胜义行
愿为戒但具此心者能转法轮自佗共利者以例结
成也言如华严经云悲先慧为主方便共相应者明
具三智利自佗谓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
也言信解清净心如来无量力无碍智现前自悟不
由修具足同如来者明于胜义菩提心信解清净也
言发此最胜心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
位入佛所行处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
等决成无上觉者明真言行人若发无相行愿行起
越外道二乘位生在佛家决定成无上菩提言才生
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心乐不可动譬如大山王者明
真言行者若发菩提心即入初地得不退转初地谓
普贤初地普贤初地即如来初地也言又准华严经
云从初地乃至十地于地地中皆以大悲为主者谓
三僧祇中皆以大悲为先言如无量寿观经云佛心
者大慈悲是者明诸佛如来常住慈悲利益安乐无
馀有情言又涅槃经云南无纯陀身虽人身心同佛
心者明南无初发心之人也言又云怜悯世间大医
王身及智慧俱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
上尊者明敬礼发心巳后之人言发心毕竟二无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
心初发巳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如是发心过
三界是故得名最无上者明未成佛心与巳成佛心
言如大毗卢舍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
777-A¶ 第 203c 页 X46-0203.png
究竟者谓萨般若心坚固不动离业受生成就真性
生万行功德从此增长故曰菩提心为因也此菩提
心为后二句因若望生死中所植善根则名为果以
睹佛法前相故大悲为根是能执持义犹如物根执
持茎花果便不倾拔也梵音谓悲为迦卢拿迦是苦
义卢拿是剪除义慈如广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秽故
此中云悲即兼明大慈也随行者以无住心所修万
行即由大悲地界所执持故大悲火界所温育故大
悲水界所滋润故大悲风界所开发生故大悲虚空
不障碍故尔时度门任运开发方便为究竟者谓万
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推究尽能事即醍醐妙果
三密之源也又释云净菩提心者犹如真金本性明
洁离诸过患大悲如习学士巧以诸药种种练冶乃
至镜彻柔耎屈申自在方便如功艺成就所作随意
皆成。

论云第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观巳云何能
證无上菩提者是问也。

论云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者是答也。

论云一切众生本有萨埵者即普贤萨埵普贤萨埵
者即大菩提心是也。

论云为贪瞋痴恼烦之所缚故者明普贤心之不现。

论云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
行者于内心中观日月轮者明三密相应观菩提心
日月轮也。
777-A¶ 第 204a 页 X46-0204.png

论云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
虚空无所分别亦名无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
般若波罗蜜海者明菩提心之名体。

论云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犹如满月洁白分
明者明菩提心德万圆满义也。

论云何故以日轮为喻者是问也。

论云为满月圆明体即与菩提心相类者是答也。

论云凡月轮有一十六分者谓自一日至十五日渐
渐增加名曰十五分加而名十六分也。

论云喻瑜伽中金刚萨埵至金刚拳有十六大菩萨
者者明如月轮有十六分真言行者所观大菩萨亦
有一十六。

论云从东方阿閦佛至由成法界智为本者别明五
智也。

论云巳上四佛智出世四波罗密菩萨焉者明定慧
而起。

论云四菩萨即金宝法业也者明四波罗密别号也。

论云三世一切诸圣贤生成养育之母者明定能生
佛身一切佛身皆从定而生故。

论云于是印成法界体性中流出四佛也者谓大日
如来流出四佛也者引四佛也从本垂迹之义。

论云四方如来各摄四菩萨者总标也。

论云东方阿閦佛摄四菩萨金刚萨埵金刚王金刚
爱金刚喜为四菩萨也南方宝生佛摄四菩萨金刚
777-A¶ 第 204b 页 X46-0204.png
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为四菩萨也西方阿弥陀
佛摄四菩萨金刚法金刚利金刚因金刚语为四菩
萨也北方不空成就佛摄四菩萨金刚业金刚护金
刚牙金刚拳为四菩萨也者别明四佛各摄四菩萨
也。

论云四方佛各四菩萨为十六大菩萨也者明十六
大菩萨四方四佛之所摄。

论云于三十七尊中除五佛四波罗蜜及后四摄八
供养但取十六大菩萨为四方佛所摄也者结成(具加
礼忏秘释)。

论云又摩诃般若经中内空至无性自性空又有十
六义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
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
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是名十六义也。

论云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
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
十六分之一者明一切有情心中有一分圆明即菩
提心是也。

论云凡月其一分明相若当合宿之际但为日光夺
其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
满无碍者取世间所见明月喻本觉圆明心月。

论云所以观行者以初阿字发起本心之中分明只
渐令洁白分明證无生智者明修阿字观也。

论云夫阿字者一切诸法本不生义者总明阿字本
777-A¶ 第 204c 页 X46-0204.png
来不生不灭义也。

注云准毗卢舍那经疏释阿字具有五义一者阿字
(短声)是菩提心二阿字(引声)是菩提行义三暗字(短声)是證
菩提义四恶字(短声)是般涅槃义五恶字(引声)是具足方
便智义也又将阿字配解法华经中开示悟入四字
也开字者开佛智见即双开菩提心如初阿字是菩
提心义也示字者示佛智见如第二阿字是菩提行
义也悟字者悟佛智见如第三暗字證菩提义也入
字者入佛智见如第四恶字是般涅槃义也总而言
之具足成就第五恶字是方便善巧智圆满义也者
明释家之解释之显易恐繁不记。

论云即赞阿字是菩提心义颂曰八叶白莲一肘间
炳现阿字素光色禅智俱入金刚缚召入如来寂静
智者总赞阿字菩提心义也。

论云扶会阿字者揩是决定观之当观圆明净识者
谓如来第八识也即大菩提心是也于一切有情有
此大菩提心净识故金刚界藏识本非染清净无瑕
秽由具福智故曰心如满月云云何故第八识名为
藏答曰具三义故曰藏能藏所藏执藏是也。

论云若才见者则名见真胜义谛者明渐见三昧之
义。

论云若常见者则入菩萨初地者言菩萨者普贤大
菩萨也即是如来初地非菩萨初地即明安住三昧
之义。
777-A¶ 第 205a 页 X46-0205.png

论云转渐增长则廓周法界量等虚空卷舒自在当
具一切智者明正体智会真如之义(广如念诵秘释决)

论云凡脩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證悟五
相成身义也者总标也。

论云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
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
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自净月圆满观菩提心
也者别明三密之义。

论云次明五相成身者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
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證无上菩提获金刚坚
固身也者别明五相成身义问曰何为通达菩提心
等耶答言通达菩提心者□□观自心轻雾中有□
□修菩提心者谓观自心清净满月也成金刚心者
谓于清净月轮中有诸尊三昧耶身也證金刚心者
谓观自身成本尊三昧耶身也佛身圆满者谓观三
昧耶身成为本尊身万德圆满也。

论云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者结戒也。

论云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
佛同之者正明自心满月轮之义。

论云亦乃三世修行證有前后反达悟巳无去来今
者谓三世诸佛真理所语无二无别故云无去来今。

论云凡夫心如合莲华者明不染不著之义为客尘
烦恼之所缠未显得故云合也即是隐为如来藏之
义。
777-A¶ 第 205b 页 X46-0205.png

论云佛心如满月者是平等遍照之义能破痴暗如
圆明之照世间即是显位法身义。

论云此观若成十方国土若净若秽六道含识三乘
行位及三世国土成坏众生业差别菩萨因地行相
三世诸佛悉于中现證本尊身满足普贤一切行愿
者脩日轮观成就有如是作用也。

论云故大毗卢舍那经云如是真实心故佛所宜说
者引證结成。

论云问前言二乘之人有法执故不得成佛今复令
修菩提心三摩地者云何差别答二乘之人有法执
故久久證理沉空滞寂限以劫数然发大心者此答
无量时定性二乘。

论云又乘散善门中经无数劫者明若依显教大乘
修行者经三大无数劫方得成佛。

论云言是故足可厌离者明二乘之行。

论言不可依止者明显教大乘。

论言今真言行人既破人法上执虽能正见真实之
智或为无始间隔未能證于如来一切智智者于真
言行人所断有三一粗妄执二细妄执三极细妄执
破人之上执者谓破粗妄执即是人执破法之上执
者谓破细妄执即是法执或为无始间隔未能證于
如来一切智智者未断极细妄执故不能證于一切
智智是二障习气未断也。

论云故欲求妙道修持次第从凡入佛智者者言妙
777-A¶ 第 205c 页 X46-0205.png
道者谓无上菩提之妙果言修持次第者谓三密加
持次第是也若依真言门次第法则修行者不起于
座能成一切佛事有情事业。

论云即此三摩地者能达诸佛自性悟诸佛法身證
法界体性智者言诸佛自性者本地法身也言悟诸
佛法身者自受用也。

论云成大毗卢舍那佛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
身者明四种法身也。

论云为行人未證故理宜修之者明若未證四种法
身者劝修三密门。

论言故大毗卢舍那经云悉地从心生者引證结成
也。

论云如金刚顶瑜伽经说一切义成就菩萨初坐金
刚座取證无上道遂蒙诸佛授此心地然能證果者
释迦如来为太子行菩萨道时名为一切义成就金
刚座者三世诸佛成正觉座一切天魔外道不能倾
动故名金刚坐即中印土菩提树下师子坐是也遂
蒙诸佛授此心地然能證果者明释迦菩萨虽三大
无数劫中满诸愿行不能成无上菩提依虚空诸佛
惊觉授与心地方得成正觉故守护国界主经云佛
言秘密之我于无量无数劫中修习如是□波罗蜜
多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菩提成毗卢舍那
坐道场时无量化佛犹如油麻遍满虚空诸佛同音
与告我言善男子云何而求成等正觉我白佛言我
777-A¶ 第 206a 页 X46-0206.png
是凡夫未知求处惟愿慈悲为我解说是时佛同告
我言善男子谛听应当于鼻端想乃至如恒河沙三
世诸佛不于月轮作唵字观得成佛者此无有处。

论云凡今之人若心决定如教修行不起于座三摩
地现前应于是成就本尊之尊身者令劝后学住菩
提心。

论云故大毗卢舍那经供养次第法云若无势力广
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者广增益者具备七珍百味
供养诸尊如说修行但观菩提心者明若菩提心观
成就万行圆满何更辨供。

论云佛说此中具万行满足净白纯净法也者明菩
提心福智圆满。

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故者述所以
也。

论云若修證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者若證菩提为人
天之导师。

论云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
事者密严国土者谓遮那之内都即不起于座能成
一切佛事者谓不经生而现身能起成所作智用也。

论云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
生身速證大觉位者初二句明劝住菩提心如心地
秘诀云若作菩提心观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
悟以一贯之自然通达能开一字演说无量法刹那
悟入于诸法中自在无碍无去来起灭一切平等然
777-A¶ 第 206b 页 X46-0206.png
于此心复有五心义一者刹那心谓初心见道一念
相应速还妄夫如夜电光暂现即灭故云刹那二者
流澍心既见道巳念念加功相续不绝如流大菩提
澍故云流澍三者甜美心谓施功不巳乃得虚然朗
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云甜美四者摧散心谓率起
精勤或复休癈二俱不达道故云摧散五者明镜心
既离散乱之心悉鉴达圆明一切无著故云明镜故
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后之二句明顿證如来
之义若初心念菩提者超过诸地顿入金刚秘藏不
经三劫速證大日尊位故云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觉
位自心法尔菩提月能发圆明遍大虚令者赞扬似
海滴愿俱含识归如宫。

金刚顶菩提心论略记一卷


御本后批云 治承四年九月五日写了。
* No. 777-A

右此一卷者在拇尾山之秘藏予相求之虽多年
终不得然幸请之照谷僧都腾写焉毕诚化度众
生欣求菩提之微志机感渐相成者矣欤盖写本
草书且四百年前之元笔也或损失或磨灭故今
以管见绳之用朱而补之须论也幸博览君子芸
777-A¶ 第 206c 页 X46-0206.png
除其荆棘开菩提之直路。

大日本国宽保二年岁次壬戌夷则日柔兆困敦
洛北上林苑观世音律寺小比丘见岩源秀谨

* No. 777-B

右此记释妄心若起知而勿随乃至妙用无穷之
文总以为五相成身义谓当知一切法至令无退
失者明无识身三昧妄心若起知而勿随者说其
功能此定门渐学大乘及小乘等及于外道同依
此定小乘以为究竟外道不深各各有异渐学大
乘以为方便息攀缘所若顿入者亦不由之一切
色尘为佛事故今渐学大乘之人极无自性心极
致方至此位以为通达本心故万德斯具妙用无
穷者五相汎尔通说未委涉修故大师云五相成
身追可寻又曼茶庄严是时渐开五部诸佛擎智
印森罗四种曼茶住法体骈填者大师及遍满大
同小异者大师依遍满欤遍满依大师欤将偶尔
乎八家录云建立曼茶罗坛法遍满行录外云云
又三摩地法遍满记世流行由之观之意为唐人
又记中不举本朝人师解也然记首云其后即度
支那及与日本三密教师师相承拔济郡生若尔
本朝人师欤更考。
777-A¶ 第 207a 页 X46-0207.png

宝历四年甲戌孟夏上旬于泉阳左海得源秀比
丘本使小沙弥兴雄写取者

金刚峰寺前左学头权大僧都真源六十六谨

* No. 777-C

八家秘录云。


* 建立曼茶罗法 一卷 慧琳运
* 建立坛法 一卷 海
* 建立曼茶罗坛法 一卷 遍满行录

成贤僧正香药集云大唐真言宗僧遍满撰云云
文政壬午年十月游学于河州学灵阇梨讲传于
此书即加听众末之馀暇幸以秘藏御本腾写焉
然展转而谬误脱字不少故今探本文订详脱落
字添之者欲但惟令于有馀岁之珍宝不世绝则
摹刻百部聊除书写劳者尔也。
嘉永壬子年十二
月亮瑞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