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6b 页
成实论卷第九
诃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十善业道。所谓离杀乃至正见。是十事戒律
仪所摄。一时得禅无色律仪所摄。亦一时得
离名善业道。即是无作。问曰。馀礼敬布施
等福是善业道。何故但说离名业道耶。答
曰。以离胜故。是十种业于施等为胜。所以
者何。以布施等所得福报不及持戒如十
岁人。以离杀因缘增益寿命。又十不善业
是实罪故离名实福。又后三善业是众善之
本。是故施等诸善皆业道所摄。又是业道有
离鞭杖等。先后合说故。一切诸善皆在中
摄。
* 过患品第一百一十八
问曰。不善业有何过患。答曰。以不善业故
受地狱等苦。如经中说。杀生因缘故堕地
狱。若生人中则受短命。如是乃至邪见。又
以不善业因缘故久受苦恼。如阿鼻地狱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6c 页 T32-03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6.png)
败坏衰恼皆由不善。又未曾见不善业有
大利益。如屠猎师等终不以此业而得尊
贵。汝意或谓。以坏贼因缘而得富贵。是事
先三业品中已答。又行不善者。受呵㥽等
诸苦恼分。又令他人得所恶事名为凶暴。
是故应离此不善业。又经中说。杀有五失。
人所不信。得恶名闻远善近恶。死时生
悔后堕恶道。又杀生因缘乐少苦多。又行
不善业染污人心。世世积集久则难治。又
行不善者。从冥入冥流转三涂永不得
出。又行不善者。空受人身如采药雪山
而收毒草。是为极愚。如是以十善道乃得
人身。但不行善尚为大失。况起恶业。又行
不善者。虽自爱身而实不自爱。虽自护身
实非自护。以起自恼业因缘故。又是人遇
身犹如怨贼自令苦故。又若行不善则自
贼身。况他人耶。又行不善业。今虽不现
果报则著。是故虽少亦不可不信。如毒
虽少亦能害人。如债虽少渐渐滋息。又为
恶于人人常不忘。是故为作虽久远亦
不可信。又行不善者。名为失乐。以行不
善故失人天乐。不乐乐者愚之甚也。又
行不善者苦剧可悯。现受心悔等苦。后则
受恶道苦。又不善业果飞虚隐海无得脱
处。如金鎗追佛。又一切不善皆由痴起。
故有智者不应随也。又经中说。放逸如怨
能害善法故不应随。又不善业诸佛菩萨
应真贤圣五通神仙。及明罪福者无不呵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7a 页 T32-03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7.png)
乱恼闷痛苦。面色变异人不喜见。况起身
口。以此等缘故知不善有无量患。
* 三业轻重品第一百一十九
三业中何者为重。身业耶口业耶意业耶。问
曰。有人言。身口业重非意业也。所以者何。
身口业定实故。如五逆罪皆因身口所造。
又身口能成办事。如人发心杀此众生。要
以身口能成其事。非但意业得杀生罪。亦
非但发心得起塔寺梵福德也。又若无身
口但意业者则无果报。如人发心我当布
施。而实不与则无施福。又非但随愿事得
成办。如人发愿为大施会。而实不与则无
会福。若心业大者应得施福。然则业报错
乱。又比尼中无意犯罪。若意业大。何故不
犯。又若发心便得福者。福则易得。行者何
故舍此易业而为施等难行业耶。又若然
者。则福无尽。如人但空发心竟无所用何
所尽也。以财物有量故福可尽。又不但
发心能损益他。如饥渴众生要须饮食。非
心业能除。又世间人衰利大甚。以心轻躁
难制伏故。无恶不起则己受重衰。若发善
心欲造福业则己获大利。是则过甚。又
若意业大。发心欲杀生则堕地狱。如是虽
久集戒等复何所益。又行持戒等诸善功
德无有安隐。所以者何。但一发心便得罪
故。又经中说。身口业粗故先断。断粗烦恼
故得心定。又发淫心则为淫已便应犯
戒。若发心不名淫者。离此淫心更有何法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7b 页 T32-03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7.png)
意业。如欺他人必由口业得妄语罪。又
如先说四种因缘得杀生罪。谓有众生有
众生想。有欲杀心。断其命。以四事成罪。
当知不以意业为重。又如佛言。若小儿
从生习慈能起恶业思恶业耶。故知但
身口业恶。非意业也。答曰。汝言身口业
重非意业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经中佛
说。心为法本。心尊心导心念善恶即言即
行。故知意业为重。又意差别故身口业有差
别。如上中下等。离心无身口业。又经中说。
故起作业必应受报。又说七种净福。三种
但用意业。此七净福于财福为胜。又慈是
意业。经说慈心得大果报。如经说。我昔七
岁修集慈故。于七大劫不还此间。故知意
业为重。则能遍覆一切世界。又意业为重。
如意业报故寿八万大劫。又意业势力胜身
口业。如行善者将命终时生邪见心则堕
地狱。行不善者死时起正见心则生天上。
当知意业为大。又经中说。于诸罪中邪见
最重。又说。若人得世间上正见。虽往来生
死乃至百千岁终不堕恶道。又意业力胜
身口业。如和利经中说。外道神仙起一瞋
心。即灭那罗于陀国。如檀特等诸崄难处。
皆是仙人瞋心所作。又意业能即得果报。
如经中说。若是人今死即入地狱。即生天
上。如𥎞离手。又此意业积集垢法。乃
至入阿鼻地狱。积集善法乃至泥洹。又心
有报故身口得报。以不故业无果报故。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7c 页 T32-03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7.png)
行善不善。名身口业离身口业意业有报。
离意业身口无报。故知意业为重。非身口
业。汝虽言身口业定实。如五逆罪皆身口所
作故名重者。是事不然。以思重事重故业
重。非身口重故重。又以心决定故业则定
实。如但以心力入正法位。亦以心力
能具逆罪。若无心者。虽杀父母亦无逆
罪。故知身口无力。汝言身口能办事者。
是亦不然。以事讫名办。若夺他命已得
杀生罪。非起身口业时。事讫时要须心力
是故非身口也。汝言但空发心无果报者。
是事不然。如经中说。发强心故即生天上。
即入地狱。云何言意业无果报耶。汝言
非但以愿能成事者。是亦不然。又人深
发善心胜大会福。汝言意无犯罪。是亦不
然。若发恶心即时得罪。如佛说有三种
罪。身口意罪。故知但发恶心不得无罪。但
不结戒以难持故。粗罪持戒能遮。细罪定
等能除。汝言罪福易者。是事不然。人以心
力薄故舍易为难。如慈心等其福甚多。非
布施也。但以众生智力劣弱不能行慈等
意业故。为施等以离华香等诸供养等
具。净心难得。故汝言福无尽者。亦以此答。
是人若有智力则能得无尽善法。汝言意
业无所损益。是事不然。以身口业皆为意
业所导故不名胜。以随力所起是则为
胜。又诸利益皆由行慈心者。所以者何。
以行慈力故。风雨顺时百谷成熟。如劫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8a 页 T32-03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8.png)
何言慈心无利益耶。又行慈者。能尽一切
不善业根。由不善业有诸衰恼。云何言行
慈无大利益。若一切众生行慈心者尽生
善处。一切自然不须加功。故知慈福最为
深厚。又或时以慈布施利益众生。或但以
慈利。又行慈者。众生若触其身若入影
中皆得快乐。当知慈福胜于施等。汝言衰
利太甚。是先已答。谓以意力损益众生。故
知意业为重。汝言久集戒等无所益者。是
亦不然。以意净故则持戒净。若意不净戒
亦不净。如七种淫经中说。又戒清净得大
果报。如经说持戒者所愿随意。谓戒净故。
又若净持戒得安隐心非馀法也。汝言身
口业粗故先断。是事不然。以微细善得大
果报。如禅定中思。汝言若发淫心便应犯
戒。是事不然。若人意业不净则戒亦不净。又
得罪福异结戒法异。汝言所起作业由身
口者。皆以总答。谓身口业法异。意业法异。
身口业要由作成。如以四因缘成杀生
罪。不离心业。又世间众生谓身口业恶。意
业不尔。又意业不加于人。亦不可得有。
又先说罪福相。以是故但意业重非身口
也。
* 明业因品第一百二十
论者言。已略说诸业。业是受身因缘。身为
苦性。故应灭之。欲灭此身当断其业。以
因灭故果亦灭。故知因形有影形灭则影
灭。是故若欲灭苦当勤精进断此业因。问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8b 页 T32-03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8.png)
言。身从波罗伽提生。有言从自在天生。
或言从大人生。或言从自然生。是故应说
因缘。云何知从业生耶。答曰。是事已种种
因缘破。当知从业受身。又万物有种种杂
类。当知因亦差别。如见粟麦等异知种不
同。自在天等无差别故。当知非因业有无
量差别故受种种身。又诸善人皆信因业
受身。所以者何。是人常行施戒忍等善法。
离杀生等诸不善法。故知从业受身。又若
因业受身是则可返。得真智故邪智则断。
邪智断故贪恚等诸烦恼断。诸烦恼断故能
起后身业亦断。是则可返。自在等因中则
不可返。以自在等不可断故。故知从业受
身。又现见果与因相似。如从麦生麦从稻
生稻。如是从不善业得不爱报。从善业
得爱报。自在等因中无此相似。是故业为
身本非自在等。又今现见万物皆从业生。
以恶业故受打捕系闭鞭杖死等诸苦。善业
因缘受名闻利养等乐。随意爱语者得随
意受报。故知从业受身非自在等。又世间
人自知万物从业因生。故起稼穑等业。亦
为施戒忍等诸福德业。无有闲坐而从自
在望所欲者。故知从业得报。又若人虽说
因自在等。而犹依诸业。谓自苦身及受斋
等。故知以业为因。又若事不现应随他教。
谓圣人所行。一切贤圣皆依戒等善法。知
从业因有世间故。若离戒等亦无圣人。
无有圣教违背业者。故知从业受身。又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8c 页 T32-03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8.png)
知以业为因。又地狱等诸恶趣中瞋恼等多。
故知由瞋恼等有诸恶道。如树上见果知
树是因。故知业为身本。又恶道中痴等力强。
当知烦恼是恶道因。一切不善皆由痴故。
又生诸恶道多。生善处少。眼见杀等恶行
者多。行善者少。故知杀等事是恶道因。又杀
等事善人所呵弃而不为。善人必知杀等
有恶果。故呵弃不为。若知无恶果何故弃
耶。又诸善人心若起恶即勤制止。以惧恶
报故。当知杀等必有恶报。若不尔者。应
随意所作是最为乐。则杀可食众生夺他
财物。淫犯他妻。是亦皆乐。以惧来世苦
故远离斯事。故知从业有身。又修习正智
尽有漏业。则不受身。故知业是其本。又阿
罗汉虽有诸有漏业。修正智故业则不集。
故知业为身因。身因灭故身亦灭。又知四
谛故依谛烦恼永不复起。以不起故则无
有身。智者如是思惟则欲知四谛。故知业
为身因。又若因缘不具则不受身。如地乾
种焦则一切牙不生。如是识处地无爱水
润业种。为真智所焦。后身牙则不生。智
者知是事故。欲乾识处地焦业种子。则
勤加精进。故知业是受身因缘。业论竟。
* 集谛聚中烦恼论初烦恼相品第一百
二十一
论者言。已说诸业诸烦恼。今当说垢心行
名为烦恼。问曰。何谓为垢。答曰。若心能令
生死相续。是名为垢。此垢心差别。为贪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9a 页 T32-03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9.png)
法。亦名隐没法。亦名热法。亦名悔法。有如
是等名。是垢心修集则名为使。非但垢心
生时名使。烦恼名贪恚痴疑憍慢及五见。此
十差别有九十八使。贪名喜乐三有。亦
喜乐无有是名为贪。如经中说。欲爱有爱
无有爱。无有名断灭。众生为苦所逼。欲
灭阴身以无为乐。问曰。喜乐是受相非
贪相也。如经中说今喜后喜义。言今世受
乐后亦受乐。又说今忧后忧义。言今世受
苦后亦受苦。又如天问中言有子则喜。佛
答有子则忧。如是等答。曰贪为喜分。如
经中说。受因缘爱乐受中贪使。揣食中有
喜有贪。喜尽故贪尽。当知贪为喜分。是则
无咎。何以知之。如经中说。集谛者。谓渴是
也。何谓为渴。谓欲得后身是渴。何相。谓
依止贪欲得种种。问曰。若说欲得后身
是渴相者。何故复说依止于贪欲得种种。
答曰。更有渴相。若言欲得种种是总相说。
欲得后身是别相说。离欲人亦有欲得种
种。谓渴欲得水等是非集谛所摄。若依
止贪欲得后身。是渴名集谛所摄。问曰。若
渴亦是喜贪亦是喜。何故说依止贪耶。答
曰。初生名渴。增长名贪。故言依止。如经中
说喜系世间。是故喜即是贪。又经中说。除
灭贪忧诸不善法。是中贪即是喜。忧即是瞋。
如说瞋为忧则知亦说喜为贪。是故十八
意行中。不说烦恼但说诸受。故知喜分是
贪。又凡夫离贪不能受乐。离瞋不能受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9b 页 T32-03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9.png)
受中说。凡夫人于此受中不知集不知灭
不知味不知过不知出。故于不苦不乐受
中无明使使。是凡夫人常不知此五种法。
故常于不苦不乐受中为无明使使。无明
使者。即是不知性受行也。如是凡夫苦乐心
行亦即是贪恚。又若初来在心名受。增长明
了名为烦恼。又下软心名受。即此心增上名
曰烦恼。
* 贪相品第一百二十二
论者言。是贪九结中通三界系名为爱。于
七使中分为二种。欲贪有贪。所以者何。有
人于上二界生解脱相。是故佛说是处名
有。有名为生。若无贪则不生。是故别说有
贪非但欲贪。或谓但欲贪是名烦恼。尽欲
贪名得解脱。故佛说禅无色中亦有有贪。
佛示彼中有微细缚。是故别说是贪。于十
不善道及四缚中。名为贪欲。贪欲名欲得
他物。于五盖及五下分结中名为欲欲。欲
欲名欲。于五欲三不善根中名为贪不善
根。贪不善根名能生长诸不善法。是贪若非
法名为恶贪。如劫盗他物乃至取塔寺及
众僧物。若未死众生欲食其肉。若欲淫母
女姊妹师妇出家人及己妻非道。是名恶
贪。若己物不欲舍是名为悭。即此贪。若
实无功德欲令人谓有。是名恶欲。若实
有功德欲令人知是名发欲。若欲得多
施多物是名多欲。若得少施少物求好无
厌名不知足。若深著种姓家属名色财富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09c 页 T32-03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09.png)
爱。又是贪二种。一欲贪。二具贪。又有二种。
一我贪。二我所贪。一缘内。二缘外。上二界
贪一向缘内。又有五种。一色贪。二形贪。三
触贪。四威仪语言贪。五一切贪。又色声香味
触贪名五欲贪。又于六触生爱名六尘贪。
又于三受中贪。乐受中有欲得贪。有守护
贪。苦受中有不欲得贪。有欲失贪。不苦
不乐受中有痴贪。又此贪有九分。如大因
经中说。因爱求随所欲事。如人为此事所
苦则求异事。如说乐者不求苦者多求。是
贪增长名求。求时若得名为得。爱因得则
筹量是可取是不可取。若心决定是名因
筹量故欲爱。因欲爱故贪著。贪著名深爱。
贪著因缘取。取名为受。因受生悭。因悭
守护。因守护故备受鞭杖力槊等。是名九
分。又有九分。是贪随时故。有上中下下下
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又
此贪世间分为十种。如见好色初发心言
是。次生欲。三发愿。四念。五随学所作。六
忘惭愧。七常在目前。八放逸。九狂痴。十闷
死。是名贪相。
* 贪因品第一百二十三
问曰。是贪云何生。答曰。若于女色等缘中
生邪忆念。若色若形若触若威仪语言则贪
欲生。又若不守护眼耳等门。则贪欲生。
又于饮食不知节量则贪欲生。又亲近女
色则贪欲生。又受诸乐则贪欲生。又以
愚痴故贪欲生。于不净中生净想故。又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0a 页 T32-03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0.png)
污。又与多欲人共事故则贪欲生。又于身
等四法生妄忆念。则为贪所牵。如圆瓶
无制如华无贯。又若懈怠不勤修善则
贪欲得便。又于非行处行则为贪所侵。谓
淫女沽酒屠儿舍等。如鹰鵽喻。又观不净
等未能坏缘则贪欲得势。又从久远来
习贪成使。是则易生。又于女色等缘憙
取相取了。取相名手足面目语言戏笑视
瞻啼泣等相。取了名分别男子形状差别。
如是取已忆念分别则贪欲生。又思量心弱
随逐所缘。不能制伏则贪欲生。又若生贪
欲忍受不舍。则渐增长从下生中从中生
上。又于贪欲中但见利味不知其过。则
贪欲生。又以时节故贪欲生。如春时等。又
以方处故贪欲生。如有处所。从久远来多
习淫欲。又有随身故贪欲生。如年少无病
资生具足。又以力能故贪欲生。如服药等。
又得净妙随意五欲则贪欲生。谓见好
花池园林敷荣清冷流泉鲜云电光香风来
扇。若闻众鸟哀声相和及女人柔软庄严音
声威仪语言等。又以业因缘故贪欲生。如
清净施者。则能好喜净妙五欲。罪人则好
不净。又以随类故贪欲生。如人欲人。又深
著假名则贪欲生。是人于内生士夫相。外
生女相及衣服怨亲等相。又未得空心。内
见众生外见色等。则贪欲生。又若贪使未
尽爱缘现前。于中生邪忆念。如是等因缘
则贪欲生。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0b 页 T32-03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0.png)
* 贪过品第一百二十四
问曰。贪欲有何过故欲断耶。答曰。贪欲实
苦。凡夫颠倒妄生乐想。智者见苦。见苦则
断。又受欲无厌。如饮咸水随增其渴。以
增渴故何得有乐。又受欲故诸恶并集。以
刀杖等皆由贪故。又经说。贪罪轻而难
舍于瞋恚。故名为轻罪。其实是重。又贪为
后身因缘。如说爱因缘取乃至大苦聚集。
又说。苦因为爱。又说。比丘应深思惟。所
有诸苦何由而有。当知皆以身为因缘。身
因于爱。又说。揣食中有喜有贪。是故识于
中生。当知爱为受身因缘。又是贪常于
不净中行。如女人等。是女人身心不净。如
粪涂毒蛇能螫能污。又此贪欲常痴中行。
如经中说。譬如狗咬血涂枯骨唌唾合故
想谓为美。贪者亦尔。于无味欲中。邪倒力
故谓为受味。又如段肉等七种譬喻。有
人或于去来事中而生贪欲。故知常痴中行。
又众生以贪欲因缘乐少苦多。所以者何。
如富贵处少散坏时多。又爱欲者为乐因
故备受诸苦。谓求时苦守护时苦用时亦苦。
如稼穑商贾征伐仕进等。是求时苦守时恐
怖畏失故苦。现在无厌故苦。又欢爱会少
别离苦多。故知欲为多过。又如佛说爱欲
有五种患。一味少过多。二诸结炽盛。三至
死无厌。四圣所呵弃。五无恶不造。又此贪
欲常令众生顺生死流远离泥洹。有如是
等无量过患。当知欲为多过。又诸烦恼生皆
因于贪。如贪身故起诸烦恼。又爱使不拔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0c 页 T32-03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0.png)
能令众生荷负重担。又经中说。贪爱为系。
如黑白牛自不相系。但以绳系。如是眼不
系色色不系眼。贪欲于中系。若缘是系
则无得解脱。又经中说。众生为无明所
盖爱结所系。往来生死无有本际。又经
说。贪断故色断乃至识断。此贪以无常等
观故断。断此贪欲则心得解脱。色贪断则
无色。无色则苦灭。乃至识亦如是。故知
贪欲为坚固缚。又贪欲如贼。而众生不见
其恶。又贪欲常于软美门中行。故名深恶。
又众生心喜起贪欲。乃至蚊蚁皆于饮食
淫欲中起。又此贪欲种种因缘能缚人心。谓
父母兄弟姊妹妻息及财物等。又众生以饮
食淫欲等贪欲覆心则能受生。若贪禅定
则生上界。又此贪欲能为和合。一切世间所
乐各异。贪欲和合犹如乾沙得水相著。又
生死中以贪爱为味。如说色中味著。谓因
色生若喜若乐。若无贪则不味。不味则能
速断生死。又此贪欲与解脱相违。所以者
何。众生皆以贪著欲乐禅定乐。故不乐解
脱。又随断贪分即变为乐。如说随所离
欲转得深乐。又说。若欲得诸乐。当舍一切
欲。舍一切欲故得毕竟常乐。若欲得大
乐。当舍离少乐。舍离少乐。故能得无量
乐。又说。智者更无别利。如离贪爱心。随心
离贪爱则灭诸苦恼。又此贪欲违害善
法。所以者何。深贪著者则不顾戒及种姓
教法威仪名闻。不受教化不见衰患不观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1a 页 T32-03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1.png)
见福利。如说。贪欲不见利贪欲不识法。
犹盲闇无智以不除贪故。又说。贪欲为
大海。无边亦无底。波浪旋澓深。恶虫及罗
刹。如是诸崄难。无人能度者。但住净戒
舡。得正见风力。佛为大舡师。能示诸正
道。如所说修行。是者则能度。又诸烦恼中。
无有想分别。味如贪欲者。又此贪欲最为
难断。如经中说。二愿难断。一得。二寿。问
曰。贪欲有如是过。云何当知贪欲者相。答
曰。多贪欲者。喜乐女色及花香璎珞伎乐
歌舞。到淫女家饮食聚会。憙大众集及诸
戏具。憙随爱语心常欢喜。面色和泽先意问
讯。含笑语言难忿易悦。多怜悯心身体便
疾。性多躁动自深著身。如是等名多贪欲
相。是相皆与系性相顺。是故难断。又一切
贪欲究竟皆苦。所以者何。所贪爱事必当
离散。离散因缘必有忧苦。如说天人皆乐
色贪色喜色著色。是色坏时忧悲心悔。受
想行识亦如是。又佛于处处经中说种种
喻。呵此贪欲。谓能害慧命故说为毒。在心
即苦故名为刺。能断善根故名为刀。能
烧身心故说为火。能生诸苦故名为怨。
从心中生故名内贼。以难拔故名为深
根。能污名闻故名淤泥。障善道故名曰
妨碍。内疼恼故名箭入心。起诸恶故名
不善根。注生死海故名为河。劫盗善财故
名为贼。贪欲有如是等无量过患。是故应
断。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1b 页 T32-03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1.png)
* 断贪品第一百二十五
问曰。贪欲有如是过。当云何断。答曰。以不
净观等遮。无常观等断。问曰。有人觉无常
故更增贪欲。此事云何。答曰。若人能知一
切无常。则无贪欲。如经中说。善修无常想
故。则能破坏一切欲贪色无色贪一切戏
掉憍慢无明。又若人能见世间皆苦苦因
缘贪。此贪则断。又若人常念我必应受生
老病死。是贪则断。又若得净乐则舍不净
乐。如得初禅则舍欲爱。又见贪欲过是则
能断。过如先说又多闻等慧增长故。能断
贪欲。以智慧性破烦恼故。又善因缘具足
则贪欲断。谓净持戒等。十一定具后道谛中
当说。又色智等法智等诸方便。佛为大医。
诸同学为给使。正法为药。自如说行为将
息。则贪欲病断。如有知病人三事具足病
则时愈。问曰。如经中说。以不净除贪法。
何故说不净等及无常等耶。答曰。一切佛法
皆为破诸烦恼。然各有胜力。初以不净遮
贪。后以无常智断。又以不净除粗贪欲。
是多人所知。贪使细故以无常断。又但一
经中作如是说。诸经中亦说馀法能断。如
是因缘则贪欲断。
* 瞋恚品第一百二十六
论者言。瞋恚相者。若瞋此人欲令失灭。愿
使他人打缚杀害。一向弃舍永不欲见。是
瞋名波罗提伽。义言重瞋。有瞋但欲毁骂
鞭打他人名违欣婆。义言中瞋。有瞋不欲
舍离。或从憎爱妻子中生。名拘卢陀。义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1c 页 T32-03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1.png)
报恨。有瞋在心不舍。要欲还报。名忧波耶呵。义言报恨。有瞋急执一事种种教诲
终不欲舍。如师子渡河取彼岸相。至死
不转名波罗陀含。义言专执。有瞋见他
得利心生嫉妒。名为伊沙。有瞋常憙诤讼。
心口刚强。名三蓝披。义言忿诤。有瞋若师
长教戒而返拒逆。名头和遮。义言很戾。有
瞋若得少许不适意事则心恼乱。名阿羼
提。义言不忍。有瞋言不柔软。常喜频蹙不
能和颜。先意语言。名阿婆诘略。义言不
悦。有瞋于同止中常憙骂詈。名阿搔罗沽。
义言不调。有瞋以身口意触恼同学。名为
胜耆。义言恼触。有瞋常憙弹呵好呰毁物。
名登单那他。义言难可。是瞋二种。或因
众生或不因众生。因众生名为重罪。又
上中下分别九品。又因九恼分别为九。无
事横瞋是为第十。是名瞋相。问曰。瞋云何
生。答曰。从不适意苦恼事生。又不能正
知苦受性故。则瞋恚生。或从呵骂鞭打等
生。或与恶人同事则瞋恚生。如屠猎师等。
或智力劣弱故瞋恚生。如树枝条为风所
动。或久集瞋使乃至成性。故瞋恚生。或从
屠猎毒蛇中来故瞋恚生。或憙念他过故瞋
恚生。如九恼中说。或随时节故瞋恚生。如
十岁人等。或以种类故瞋恚生。如毒蛇等。
或以方处故瞋恚生。如康衢国等。又先说
贪生因缘。与此相违则瞋恚生。又计我心
憍慢炽盛。及深著物。如是等缘则瞋恚生。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2a 页 T32-03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2.png)
罪于贪欲。故名为易解而实难解。但不
如贪久随逐心。又瞋为两恼。我自烧恼而
后烧人。又瞋定为地狱。以从瞋起业多堕
地狱故。又瞋能坏善福。谓施戒忍是三皆
从慈等生。瞋与慈相违故名能坏。又从
瞋起业皆受恶名。又从瞋起业。后皆心悔。
又瞋恨者无怜悯。故名曰凶暴。众生常苦而
复瞋恼。如疮如火。又经中自说瞋过。谓多
瞋者形色丑陋。卧觉不安心常怖畏。人所不
信等。问曰。多瞋恚者有何等相。答曰心口
刚强常不欢悦。频蹙难近面色不和。易忿
难解常憙恚根。憙于诤讼。严饰兵器朋党
恶友。憎恶善人为人粗犷。不谛思虑少
于惭愧。有如是等名瞋恚相。是相皆为
憎恶他人是故应断。问曰。当云何断。答曰。
常修慈悲喜舍瞋恚则断。又见瞋过患。是
则能断。又得真智瞋恚则断。又以忍力故
瞋恚则断。问曰。何谓忍力。答曰。若能忍他
呵骂等苦。是人得善法福。亦不得从不忍
生恶。是忍辱力。又行忍者名为沙门。以忍
辱为道初门故。沙门法者。怒不报怒。骂不
报骂。打不报打。又若比丘能忍则应出家
法。又瞋恚者。非出家人法。出家人法忍辱是
也。又若比丘形服异俗。而瞋心同则非所
宜。又若行忍者则为已具慈悲功德。又修
忍者能成自利。所以者何。为瞋恚者欲恼
害人。而返自害。所有身口加恶于人。自所
得恶过百千倍。故知瞋为大自损减。是故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2b 页 T32-03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2.png)
行忍。问曰。云何能忍呵骂等苦。答曰。若人
善修无常了达诸法念念生灭。骂者受者皆
念念灭。是中何处应生瞋也。又善修空心
故能忍辱。作如是念。诸法实空谁是骂者谁
受骂者。又事若实则应忍受。我实有过。前
人实语何故瞋耶。若事不实。彼人自当得妄
语报。我何故瞋。又若闻恶骂当作是念。
一切世间皆随业受报。我昔必当集此恶
业。今应偿之。何故瞋耶。又若闻恶骂当自
观其过。由我受身身为苦器。故应受骂。
又行忍者作如是念。万物皆从众因缘生。
是恶骂苦。从耳识意识音声等生。我于此
中自有二分。他人唯有音声。是则我罪分
多。何故瞋耶。又我于此声取相分别。故生
忧恼即是我咎。又忍辱者不咎他人。所以
者何。是瞋等过非众生咎。众生心病发故。
不得自在。如治鬼师治鬼著者。但瞋于鬼
不瞋病人。又是人勤行精进贪集善法。故
不计他语。又念。诸佛及众贤圣尚不免骂。
如巧骂婆罗门等种种骂佛。如舍利弗等
为婆罗门加诸毁辱。何况我等薄福人耶。
又作此念。世间多恶不夺我命。已为大幸。
况打骂耶。又作是念。此恶骂等于我无苦。
易可忍受。如佛教比丘。若铁锯解身尚应
忍受。何况骂耶。又此行者常厌生死。若得
毁骂则證验明了。转增厌离舍恶行善。又
是人。知不忍辱后受苦报。作如是念。宁
受轻骂勿堕地狱。又是人深怀惭愧我为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2c 页 T32-03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2.png)
应作身口业耶。又闻行忍菩萨及帝释等
所得忍力。是故能忍。
* 无明品第一百二十七
论者言。随逐假名名为无明。如说凡夫随
我音声。是中实无我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
名为人。凡夫不能分别故生我心。我心生
即是无明。问曰。经中佛说不知过去世等
名为无明。何故但说我心是耶。答曰。是过
去等中。多人错谬故。说是中不知名为无
明。又经中解明名义。谓有所知故名为明。
知何等法。谓色阴无常如实知无常。受想
行识阴无常。如实知无常。与明相违名为
无明。然则不明如实故名无明。问曰。若不
明如实名无明者。木石等法应名无明。
以不明如实故。答曰。不然。木石无心不能
分别过去世等。无明能分别。故不同木石。
问曰。无明名无法。如人目不见色。无不见
法。是故但明无故名为无明。无别法也。答
曰。不然。若无无明于五阴中妄计有人。
及瓦石中生金想者。名为何等。故知邪分
别性名无明。非明无故名无明也。又从
无明因缘。有诸行等相续生。若无法者云何
能生。问曰。若非明名无明者。今但除明一
切诸法尽是无明。是故不以一法名为无
明。答曰。是无明自相中说。不说馀法。如言
不善即说不善体。不说无记。无明亦尔。
又虽禀人形。无人行故说名非人。如是
此明虽有分别不能实知。故说无明。木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3a 页 T32-03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3.png)
是馀说。无明何故不如是耶。答曰。或有此
理。不善等中则不如是。问曰。有人言。但以
明无故名无明。如室无光明则名为闇。
答曰。世间有二种语。或明无故说名无明。
或邪明故说名无明。明无故说无明者。如
世间言盲不见色聋不闻声。邪明故说无
明者。如夜见杌树生人想见人生杌树
想。又若人不能实知是事。故名不知。又邪
心名烦恼。是诸行因缘阿罗汉断故。无有
无明因缘诸行。若非明名无明者。今阿罗
汉无佛法中明。应名无明。若有无明非阿
罗汉。当知别有无明体性。邪心是也。是邪
是无明分为一切烦恼。所以者何。一切烦恼
皆邪行故。又一切烦恼覆蔽人心。皆为盲
冥。如说贪欲不见法贪欲不见福。能受
此贪者皆名为盲冥。恚痴亦如是。又从一
切烦恼生诸行。而经中说从无明生行。故
知一切烦恼皆名无明。又不见空者常有
无明。但垢无明是诸行因缘。又邪明故说
无明。未见空者常是邪明。故知无明分为
一切烦恼。问曰。无明云何生。答曰。若闻
思邪因则无明生。如有陀罗骠有有分者
有精神。诸法不念念灭无有后身。音声
及神是常。草木等有心。欲成如是等邪
执则无明生。或从邪因故无明生。谓亲近
恶友听闻邪法邪念邪行。是四邪因故无明
生。又生馀烦恼因缘。皆是生无明因。又从
无明因故无明生。如从麦生麦从稻生稻。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3b 页 T32-03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3.png)
邪念因缘则无明生。邪念即是无明别名。谓
见有人先生人念。后明了故名为无明。
是二先后相助相生。如从树生果从果生
树。问曰。无明有何等过。答曰。一切衰恼皆
由无明。所以者何。从无明生贪等烦恼。从
烦恼起不善业。从业受身。受身因缘得
种种衰恼。如经中说。谓无明所覆爱结所
系。受诸有身。又师子吼经中说。诸取皆以
无明为本。又偈说。所有诸恶处。若今世
后世皆无明为本。故从贪欲起一切烦恼
过。皆由无明有。以从无明生一切烦恼
故。凡夫以无明故。受五阴不净无常苦
空无我。何有智者受此诸苦。又正思惟故。
能舍五阴。如经中说。若知我心是邪颠倒
则不复生。故知以无明因缘故缚。明因缘
故解。又世间众生以无明力故。贪求少味
不见多过。如蛾投火如鱼吞钩。众生亦
尔。现贪少味不顾多过。又外道经典所生
邪见。说无罪福等皆是无明。又诸恶道皆
因不善。不善皆是无明。又邪见起业多堕
地狱。邪见皆由无明故生。又佛为世尊一
切智人三界大师。真净行者及圣弟子等。诸
外道辈不能别知。如真宝珠盲者弃之。此
皆无明过也。又一切众生所有衰恼败坏等
事。皆由无明。一切利益成就增长。皆由于
明。若增长无明究竟必堕阿鼻地狱。如
劫初人不知味是虚妄。而生贪著故失色
力寿命等事。当知皆由无明忘失诸利。又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3c 页 T32-03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3.png)
恚。恚心中无贪。无明在一切心中。及不修
慧人无明常在心中。又诸烦恼中无明最强。
如经中说无明罪重亦难除解。又无明是十
二因缘根本。若无无明则诸业不集不成。
何以知之。诸阿罗汉无众生相。无无明故
诸业不能集成。业不集故识等诸分不能
复生。故知无明是诸苦本。又现见贪著此
不净身。亦于无常中生常想。犹若空捲
以诳小儿。亦如幻师能现前诳人。令见土
为金。又俗言。愚人现以罪加而可以言诳。
世间亦尔。眼见不净而为其所诳。又诸心
法念念尽灭。取相故生。色灭尽已痴故取
相。于声等中亦复如是。是故难解。此皆无
明之过。问曰。多无明人有何等相。答曰。是
人于畏处不畏。憙处不憙。憎恶善人爱
乐恶人。倒取人意。常憙反戾坚执邪事。少
于惭愧不顾嫌疑。不能悦彼。亦自难悦。
不能亲附。亦难亲近。愚騃无识。好弊垢
衣。乐处黑闇及不净处。自大自贵憙轻蔑
人。不以道理自显功德。过不知过利不
识利。不好净洁亦无威仪。拙于语言常
憙恚恨。僻取他教而深贪著。学诵难得既
得易失。设有所得不能解义。设有所解
则复邪僻。如是等相皆由无明。故知无明
有无量过。是故应断。问曰。当云何断。答曰。
善修真智则无明断。问曰。知阴界等亦名
真智。经中何故说无明药者若因缘若因缘
观。答曰。诸外道辈多于因物中谬。因中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4a 页 T32-031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4.png)
有陀罗骠有有分等。观因缘法此二则断。
问曰。因缘名无明药。何故二种说耶。答曰。
欲摄馀智故。若观阴界入等亦破无明。但
重无明名邪见。邪见以因缘断。故二种说。
贪恚亦如是。又世间多于瓶等名字中谬。
如闻瓶名则心生疑。为色等是瓶。为离
色更有瓶耶。如是为五阴是人。为离五
阴更有人耶。若心决定则堕二边。所谓断
常。身即是神。异身异神亦如是。若人知瓶
从众缘生因色香味触成。如是色等诸阴
为人。能如是知则能舍离从名生痴。是名
字能覆诸法实义。如天问经说名胜一切法
更无能过者。是名字一法诸法皆随。又说。
见世间集则灭无见。见世间灭则灭有见。
又说。诸行相续故说五阴生死。此皆无明过
患。观因缘则灭。又经中说。若人见因缘是
人即见法。若见法即见佛。如是若人能断
从名生痴。是人则实见佛。不随他教。是故
以正智故则无明尽。正知因缘法故能得
正智。又略说。八万四千法藏中。所有智慧皆
除无明。以无明是一切烦恼根本。亦助一
切烦恼故。如是因缘则无明断。
成实论卷第九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第 314b 页 T32-031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o0050/buddhist/T32-03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