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78a 页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二

法称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集布施学品第一之二

论曰。故知自力所集。随其行相于一善道亦
卷二 第 78b 页 T32-0078.png
应守护。如地藏十论经云。如是十善业道佛
所證果。若不真实守护一善业道。乃至临命
终时。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是人是极虚诈。
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说
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

论曰。乃至临命终时。能须臾说集诸善品。亦
应修作。如药师琉璃光经说。若见大心众生
如闻菩萨难行苦行及妙胜智。乃至入解发
大勇猛。荷负重担救护众生。尽诸苦本礼拜
供养。说罪及随喜福。劝请诸佛住世说法。乃
至回向菩提。为善知识劝请说法。或乐自说。
当知是名为示道者。如文殊师利庄严佛刹
功德经云。世尊。是妙吉祥往昔生时。本行因
缘发菩提心。亦如是发如彼所说。乃至最初
远离轮回边际。利益众生行如是行。我于尊
所发菩提心。现前劝请令诸世间脱贫穷报
忿心恨心悭贪嫉妒。我得菩提时。悉不现起。
乃至常修梵行脱诸罪欲。于佛随学清净尸
罗。爱乐尊重于大菩提。不疾取證我处后际。
于诸众生一相无异。时十方界未闻我名无量
不思议刹土悉皆严净。由身语意业清净故。
于诸所作悉亦清净。又一切时坚持净戒。尽
生死际无诸过恶。又阿閦如来本愿授决
经云。彼阿閦如来往昔为菩萨时。作如是说。
若我生生世世不出家者。是则虚诳一切诸佛
如来。舍利子。如是菩萨于阿閦如来亦应随
学。又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生生出家。或诸
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毕竟舍家出家亦如是
卷二 第 78c 页 T32-0078.png
学。所以者何。舍利子。若谓菩萨舍家出家是
为最上。乃至男女眷属不生爱著。如我生时
无诸过失。

论曰。如上所说且止斯事。若说施戒罪相同
等。及于罪相相应等事。应自弃舍若别别行
相亦非无罪。于别行相然不摄故。而菩萨于
诸众生所有未来一切苦恼令得解脱。一切
妙乐令其增长。若身语意不勤精进方便纯
熟。于缘合集不乐劝化。或散灭处亦不寻求。
多分烦恼少分烦恼不起对治。于大义利及少
义利或非义利不生损益。刹那俱舍。此说是
罪。略说无罪谓自力能于境界事都无果报。
或执如是于学表相体性是罪。若自力能境
界相应罪处无有。同说罪等于相解脱。是菩
萨学于平等身广太无量劫后际说。复次略
说菩萨此二种罪。如其成办相应非相应可作
不可作都无拣择舍故是罪。谓言毕竟超出寻
伺。如旃陀罗奴等谬解义故是罪。彼复云何
深心教诫经说。如慈氏因中四种辩才即诸
佛语。何等为四。一者择有义利拣非义利。二
者择此正法拣彼非法。三者破遣烦恼非增长
烦恼。四者乐见涅盘功德不乐见轮回功德。
是名四种。以要言之。若尔云何慈氏因中说
是四种辩才。谓信善男子善女人生诸佛想。
作议论想。闻善法故。所以者何。谓若慈氏有
诸善说即诸佛语故。若于此慈氏辩才而生
诽谤。非诸佛语起不尊重。是恶人辈即是诽
谤诸佛所说辩才由。毁减善法招罪业报堕
诸恶趣。
卷二 第 79a 页 T32-0079.png

论曰。复次修习善巧发起爱乐。此行门中集
学最胜作用。应当修学。希大果故如寂静决
定神变经云。复次文殊师利。若菩萨于殑伽
沙数等诸佛。是诸佛所有殑伽沙数佛刹。复
于如是殑伽沙数劫。以自在王摩尼宝满中
持用布施。若诸菩萨于如是法相闻已。一心
思惟。我当修学。文殊师利。比前无学所有福
报未若施此乐欲学地菩萨其福甚多。

论曰。是菩萨虽见此功德。未言如其修习等
复如彼说。文殊师利。假使教化三千大千世
界微尘等众生。一一众生得阎浮王。若以诸
音声赞叹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大乘经者。于
一日夜断割身肉指爪乃至命终。一心奉行。
文殊师利。缘是菩萨布施心无怯弱。不惊不
怖不畏。毕竟一心发亲近想。无悔无疑亦无
分别。于此最上正法摄受相应。意乐读诵如
说修行。文珠师利。是菩萨心勇猛故。则布施
勇猛。持戒勇猛。精进勇猛。禅定勇猛。智慧勇
猛。一切三摩地勇猛。文殊师利。是菩萨设使
于恶人辈。亦复不生瞋心厌心及馀过失。文
殊师利。是菩萨如释梵王等无所动。

论曰。今正是时。当一心学希大果报。月灯三
昧经所说偈云。若于河沙多亿劫供养百亿
那由佛。清净信心施肴膳亦施灯鬘及幡盖。
若于正法衰末世如是佛法欲灭时。于一日
夜学是行。比前福报胜于彼。

论曰。是故一心勤修如佛经中所说菩萨学
义。如宝云经说善男子。菩萨于菩萨学坚持
净戒如是寻伺。若不于菩萨别解脱戒中。我
卷二 第 79b 页 T32-0079.png
云何能得成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又
何不于如来大乘诸经法中所诠菩萨行所集
菩萨学。我当如是广大修习。

论曰。我等无知。于此广说菩萨制止容起恶
觉。何非此理。于修习处了无过失。云何修习
处谓若于身所有三世受用。行清净舍护诸
众生令净增长。受是菩萨戒已。若此菩萨住
修习处说是罪相。如菩萨别解脱经云。于菩
萨道摄受一切众生令尽苦趣。彼菩萨道摄
受安住过俱胝劫。唯一发起安隐之心及亲
近心。菩萨发是心者。应知于诸众生一向摄
受多种住处。如文殊清净律云。时文殊师利
语寂音天子言。菩萨具足此五无间。速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何等为五。菩萨深固
作意求无上道。发心不堕声闻缘觉之地。是
初无间发心。自舍一切所有。于悭吝心而不
共住。是二无间。我应救度一切众生。于中
不起懈退之心。是三无间。了一切法非空非
有无生无灭。于中不堕诸见。是四无间。于诸
法智和合一相。如是发心中无所住。由无所
住于一切智悉无所得。是五无间。

论曰。谓身所受用福报不断者。于舍护事令
净增长。如瑜伽观想中说。彼所舍义摄受过
失。观想门中起离贪想。观舍功德故。如月灯
三昧经所说偈云。如是不坚身。愚者心所乐。
何常寿命中。刹那如幻梦。造诸恶业故。罪报
常随逐。由是无明因。死多堕恶道。又如无量
门陀罗尼经说。云何众生得斗诤因。谓计执
财利而为根本。应当弃舍。若离贪爱即得是
卷二 第 79c 页 T32-0079.png
陀罗尼。又菩萨别解脱经云。复次舍利子。菩
萨于一切法极微细分不生他想。所以者何。
怖取著故。最上授所问经云。谓若布施者无
诸悭吝。执著者而常守护。又布施者为尽贪
爱执著者增长贪爱。布施者无诸遍计。执著
者有诸遍计。布施者无有恐怖。执著者彼多
恐怖布施者住菩提道。执著者住魔境界。布
施者作无尽想。执著者作有尽想。又布施者
得诸妙乐。执著者而常逼迫。布施者舍离烦
恼。执著者增长烦恼。又布施者得大富饶。执
著者得大贫乏。布施者善人事业。执著者恶
人情计。布施者诸佛称赞。执著者愚夫称赞。
乃至布施者自所生子不起乐著。非如于馀
众生起怜悯故。应知自心说有三种。何等为
三。一者菩萨于菩提道正等相应。非邪谬相
应。二者菩萨于菩提道起平等心。非高下心。
三者菩萨于菩提道无种种行。非有种种行。
是名三种自心所说。

论曰。谓于自所生子起非善友想。既非善友
故非我友。若为利益随佛教敕学负重担故。
于自所生子不生乐著。非如于馀众生起怜
悯故。应知发是心已。如于我子发生慈爱。则
我于一切众生亦复随顺发生慈爱。如是深
心观察悟解。我子既无异于一切众生。则一
切众生皆是我子。所有众生若自若他乃至
居士。在家菩萨于其财利或非摄受众生勿应
耽著。非出离法又复不应爱乐随顺染欲。复
次在家菩萨或有行来乞丐。随何所须发勇
悍心而为给与。又作是念。我此财利若舍不
卷二 第 80a 页 T32-0080.png
舍毕竟散灭。云何于舍受时而得无欲。谓我
我所得毕竟忍。于所舍物离胎藏苦。心住正
念欢喜爱乐不生随转。复次如是能舍谓于
所舍物及乞丐者。应知有四种想。何等为四。
谓怯弱故不能纯熟善根先所造业。于大乘
中心不自在。见取舍故。又若我及我所住安
忍力。自与善人不起悔恼。如是修作。如是踊
跃。如是精进。圆满一切众生所希求故。如是
在家菩萨于彼乞丐者应作是想。或乞丐者返
增过失。是菩萨应当善言慰谕。又乞丐者而
不知恩。是菩萨亦复不起悭嫉。是为无罪。此
世尊为下种诸菩萨。如菩萨别解脱中说。舍
利子。菩萨无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菩萨无
不信心。二者菩萨无有悭贪。三者菩萨无有
两舌嫉妒。四者菩萨无懈怠心。谓言我不能
成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舍利子。若我
有是四法。彼有智者于此了知。便谓邪命谄
求非法染法重世财利。是为第一偷食信施。
复次舍利子。菩萨如是心勇猛故。乃至头目
手足身体支分男女眷属心所爱乐极妙乐事。
舍宅国邑一切所有。悉能弃舍。又如那罗延
所问经云。若于财宝发是舍心。应知财利不
生取著。然舍未起智故。若于摄受不起舍心。
则于非摄受亦常执著。若随乞丐者意于摄受
发生智故。则于眷属亦无取著。最上崇贵亦
无取著。受用珍宝亦无取著。而菩萨若于财
利不起舍心乃至极微细分。应知取著。复次
善男子。而菩萨摩诃萨应当发如是心。谓我
此身分于诸众生尚能弃舍。何况所有外财资
卷二 第 80b 页 T32-0080.png
具。又若于众生所如其所须悉能施与。谓有
来乞丐须手以手须足以足须眼以眼。乃至
脂髓血肉及馀身分。随各施与。云何复名外
财资具。谓若库藏孳生之物。金银珍宝胜妙
庄严。象马车乘国土宫殿。城邑聚落吏民僮
仆。作业士夫男女眷属。若诸众生于所有事。
彼彼众生如其所有。我当给与不生悔恼亦
无退屈。不希果报及馀谄诈。复次我此施者
随顺一切众生故。悲悯一切众生故。饶益一
切众生故。摄受一切众生故。如我摄受众生
知如是法得菩提故。以要言之。善男子。譬如
药树根茎枝叶花果皮核。若全若分。随其取
者不生分别。又复脱诸众生病苦难时。亦不
分别上中下性。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亦复
如是。应知于四大种身生药树想。于彼众生
可作饶益。须手以手须足以足。随其取者如
前药树不生分别。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