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896-A¶
896-A¶ 第 438c 页

* No. 896-A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小序

性一而巳。又言相何也。性内也。相外也。相不言外之
境。而言内之识。则相亦内也。外境触之而不动。豁达
为空者。犹易托之。而内识之所留。细微流注。发不及
知。虽深造之后。常致叹于习气之难除。命根之未断。
斯言性之家。不可不加察也。然而耑言相者。往往逐
流末而骛焉。力徒困于算沙计。或穷于钻纸。曷思古
人著唯识之论。谓是诸相者。宜有乎。宜无乎。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则欲期无相。于相求之乎。抑于性求之
乎。求之于相。缘八识而有百法。求之于性。转八识而
为四智。世之逐相者多失之。而见性者。又未尝过。相
而问焉而为之。通则分帜而争之。终不可止。斯重叹
矣。虚舟禅师。宗嗣福严。而仍研精教典。取唐奘师八
识规矩颂。特为之注。注所言相。非能与人殊。而引而
发之。终归于性。使览者知悟。施子易修。徐子敬可读。
而美之梓之以传。噫其有裨也夫。

康熙十一年端阳后十日 矩李 王庭 题
896-A¶ 第 439a 页 X55-0439.png
* No. 896-B
八识颂注自叙

昔庆喜婆心。欲人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遂造瑜伽
师地论。以发明相宗法门。文广义幽。后天亲虞末学
难窥要领。遂汇瑜伽之文。述三十颂。目曰唯识三十
论。论成而后。护法诸师各出所见。以解释此论。当时
累帙积轴。不胜其烦。玄奘法师同诸师。约其词理精
粹者。束为十卷。曰成唯识。后窥基法师。又见成唯识
十卷。学者难得其宗旨。乃请奘师。集此要义。将八识
分为四韵。每一韵颂以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派
本识会下。条理不紊。因称规矩。然论虽十卷。义尽于
此四十八句。明此数句。而奘师之提纲由我举手。天
亲弥勒不一网收尽耶。但明此数句者。诸家即各有。
悟处不无。自是门庭。其能以相归性。以悟转识。如卢
行者。知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者几人
哉。余初读鲁庵之补注。后观憨山之通说。未尝不服
其见高。第欲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则南行之五
十三。安得不输于末后弥勒之弹指耶。故得力是省
力。省力是得力。解之者不欲其深。而欲其浅。至于由
浅而深。是悟之者之事。非解之者之事也。

西湖留锡退居 虚舟省道人 识
896-A¶ 第 439b 页 X55-0439.png
八识规矩浅说

余观唐奘师。幼具宿根。为法涉流沙。不惮狼狈。遇化
身曼殊。授以法印。及其归逝不可得也不可得。说本
色话。潇洒坐去。岂非生平一著。作一翻译。俱以大法
示人乎。故细读数什。不但古朴高雅。实能以顶门眼。
八面齐照。故能收万法于八识。转八识于四智。使识
朗然。如洞火如列眉。引众生八识田中。證金刚大
定。其法乳不甚深乎。余故以浅说说之。不拘拘以训
字循行。同于诸家铺叙。惟令人于笔舌外。可悟其旨
趣。是以识悟识者之又一方便也。若存我觉我。则字
字疮尤。反为性相。立町畦矣。非奘师意。亦非予意矣。
识以八识。余谓总即一识也。伹识之体则一。识之用
则别。如天之月祇一。而映之水不同则异矣。故今之
悟识者。欲其即用而悟体。则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更无别物也。用何以异。且如眼识与身识。毕竟不
同。则五识截然自分。至于具足五十一心所。而明了
分别者。定属六识。然不能执持也。至于坚执不移者
896-A¶ 第 439c 页 X55-0439.png
定属七识。然不能持种也。至于含藏多劫者。定属八
识。此识性之自分不容混者也。体何以同。且如眼识
之分别者虽属眼。而了然分别者。巳通于第六分别
之意识。其分别而确据也。巳通第七识之执持。其分
别而不忘也。巳通第八识之含藏。此识性之自合不
容隔者也。学人但认用。则名相多端。苟悟体则圆觉
自性。自性非有。所以奘师。于每一识处。必先叙其心
所之颠倒。而随即著其悟后之无漏。迷则无此悟。悟
则无此迷。而识识为我妙用矣。

有以八识无为体。单以第六意识为心王。譬如此为
磨盘心。前五后二为心王之辅也。盖以前五识。应根
照境。同一现量。亦无善恶。至于七识。楞伽云。七识不
流转。非生死因。若夫八识。其体空寂。无善无恶。亦总
属无记性。其惟六识。通前五识。引后二识。正为八识
之见分。故一迷而现三量。则遍行别境。横恣胸中。一
悟而空三性。则有漏因果。当时寂静。所以道六七因
中转。五八果上圆。旨哉言乎。伹因以该果。则就第六
识。一悟深入。便跻觉地。然昔人圆明了知。不假竟根。
又岂必滞此六识。作观门乎。所以信六不信八。堕在
二乘之偏执也。

有以第八识为生死主。盖以识性无根。根生则枝叶
俱蕃。馀识尽属。当处出生。当处随灭。非能受熏持种
也。故诸识皆粗。而有微细流注者是八识。诸识皆后。
而有最初妄见者是八识。要知八识。直是无量劫前
896-A¶ 第 440a 页 X55-0440.png
最初一念不觉。于是揽识以成根。揽根以纳尘。遂被
根身器界。滋长无明。无论迷此识而为下凡者。妄执
五蕴假我。即聪明外道亦迷此识。而卜度执神我。以
取分段生死之苦。且进之二乘。未破藏识。再进之七
地以前之菩萨。犹未离俱生我执。以取变易生死之
微苦。是皆于八识之最微细者。不能大悟一番也。故
悟门中。直要悟至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不堕来先
去后出房入房矣。

八识各无实性。皆互为因缘。由众生之妄见而成。故
前五通于后之七八。七八又通于前五。如常山之蛇
首尾互应。盘中之珠左右俱转。如无前五识。毕竟无
所见。倩谁明了。如无意根明了。倩谁执持。如无执持。
倩谁含藏。是前通于后也。由有含藏者。最初以不净
作种子。则七六五之动念发识。定归生灭边际。故不
出三境。三量三性。业识无边。是后通于前也。要之人
惟一悟。则前后识性。寸寸皆金。反成相生之妙矣。

境有三境。量有三量。性有三性。三境者。性境。带质境。
独影境。三量者。现量。比量。非量。三性者。善性。恶性。无
记性。现量必定著性境。比量必定著带质境。非量必
定著独影境。境以性者。三界唯心所现之境也。质以
带者。幻身假合妄加之境也。影以独者。如镜华水月
之境也。言三境。而一切凡圣虚实之境尽。言三量。而
一切见思尘沙之惑尽。言三性。而一切因果苦乐之
受尽。境量性。通于根尘识。所以通九地七趣一切时
896-A¶ 第 440b 页 X55-0440.png
也。良以最初迷本有智光。则以一念妄见者潜结。而
为持煖识之种子。于是识依于息。息相吹而动者为
风。息相吹而润者为水。息相吹而嘘者为火。息相吹
而凝者为地。故肉为身。气为命。抟取四大。以成内身。
盖假借四大以为身。实无明凝固所致之身也。所以
说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至于命根熟。则透脱难。以命
成识。以识成命。似面入油油入面。展转被无间识笼
定。彼识未去此识即生。纵暂时清净。却又如急流水。
流急不见。非真不起也。识既执以为我。自然入门容
易出门难。若非老病死。至业报尽。岂能脱去也。纵一
时脱去识性之颠倒。仍在为中阴身。而怖畏之苦楚
倍甚。为异类身。而无知之封固愈重。即为断见之外
道。劫尽而识还生。虽为无想之天人。报尽而识复萌。
盖以识性有三量三性。则自生出五遍行。五别境。六
烦恼。四不定。如是种种识性之迷乱。出得识之粗业。
出不得识之细业也。故欲明唯识性。必须大悟一番。
方欺君不得。不然。不著性境。定著带质境。不著此境。
定著独影境。出不得无境三量三性。亦然出不得无
量无性也。况境量性。元是打做一围。尤令人超脱不
得也。且如眼见青黄之色境。此见不假安排。非现量
乎。而转一念。确认青是青黄是黄。非比量乎。再转一
念。反疑青未必青黄未必黄。比度不著。非非量乎。现
量属无记。比非二量。属善恶二性所摄。眼见青黄不
假安排。是性境。以境与眼相忘也。转一念而确认青
896-A¶ 第 440c 页 X55-0440.png
黄。是带质境。以境与眼相合也。转一念而反疑未必
青黄。是独影境。以境与眼不真也。初见青黄。是无记
性。迨缘青黄。而起贪著。是善恶二性矣。三性三量三
境。所以既通一切法。则知前五识不作解时。得境自
相。是为性境。缘心心所。乃带质境。缘无体法。是独影
境。即第六明了意识。与前五识所缘五尘。率尔心中
是性境。若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时。是带质境。若并缘
他人心心所时。是独影境。推而言之。不但境具三境。
根亦具三境。识亦具三境。故性生于量。量生于境。若
悟境空。则视三界如空华。见闻如梦幻。由此识性清
净。成法眼净。无奈境本无。生因心有。心本无。生因境
有。但心生则境生。境生则心生。心境互为相依。互为
颠倒。故外四大世界。为我八识之疏相分。内四大自
身。为我八识之亲相分。同一八识所造。而为我同业
所居之报土。唯一人发真归元。十方世界方得消殒。
方可以入界以瓦砾场为莲华舟。可入根以血布囊
为金刚窟。可入识以胡思洞为香积国矣。

大意迷悟同源。缚脱无二。识性一悟。无明实性即佛
性也。故勿云差别智难明。只是涅槃心难晓。如前五
识一悟。便是成所作智。六识一悟。便是妙观察智。七
识一悟。便是平等性智。八识一悟。便是大圆镜智。智
之差别易。祇是悟难耳。盖不悟定是业识茫茫。无本
可据。所以不是遏捺。捺得不是觉照。照得不是禅定。
定得不是见解。解得不是修證。證得悟之无人。千难
896-A¶ 第 441a 页 X55-0441.png
万难。唯于奘师数韵。悟其言外旨趣。庶几近之。

八识规矩浅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