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891-A¶
891-A¶ 第 409b 页

* No. 891-A
八识规矩颂略说序

杂华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海眼又曰。地水火风空
见识。七大本然。唯本然心者。非内非外而内外十虚。
无促无延而促延一念。移尘沙劫于食顷。布华藏海
于毛端。三千世界顿起乎目前。百亿法身直證乎当
下。碎尘点刹而不可穷其形。摛色销空而未足昭乎
性。故性性者无性了无性以缘生。形形者无形悟无
形而性寂。是则形形之形。形不可形。性性之性。性不
可性。性不可性。亦性性巳。形不可形。亦形形巳。唯无
形无性者真不可以形性求。亦岂可以无形无性得
也耶。有假赤帜于明心见性者。天下引领而从之。予
固不知其然。夫心性何物也。固与我同耶。固与我异
耶。固与我亦同亦异非同非异耶。同则不可谓之见。
异则不可谓之性。性可见。他物耳。性不可见。其如见
性何。明心类乎是。心若不明。非真心也。而明之奚益。
非真心而明之。是自妄也。奚其明。曰明见非我。心性
非彼。非彼即我。非我即彼。彼我如如。一无间矣。无间
则明。明无所明。无所则见。见无所见。隳四论。黜百是。
891-A¶ 第 409c 页 X55-0409.png
是之谓真见真明。此亦义家之习谭师心者也。恶乎
可。真明真见者明见而巳。孰为之思议。古圣贤之證
此者。示之以名相。建之以规矩。名相规矩者。其心性
之鉴耶。其即心性耶。按图者不可索骥。胶柱者不可
鼓瑟。唯忘其毛色。丧其弦徽。独发于天者即马见马。
即瑟知瑟。是亦难巳。庄周所谓万世而一遇者且暮
遇之耶。八识规矩颂。八识心之规矩名相也。名相毛
色也。必欲搣而毛色以求马。不亦愚乎。昔天亲见瑜
伽论。百轴万言皆诠心语。忧末世机劣好简。约为唯
识三十颂。护法诸师论而释之。望海分波汪洋莫测。
有唐奘三藏。即唯识论义出为八识颂。凡四十八句。
体集施颂也。文简义深。寔为逗机之作。吾人闻之。复
若存若亡。悲夫。是尽欲搣毛色以求马也。且人之生
也。有依正。有伦类。上下左右。其主持者其谁耶。莫不
曰吾心性也。吾神化也。是六师语也。是梦中占梦。梦
复作梦。梦梦无穷之见也。八识颂则不然。第一义谛
中圣言量也。统万法之枢始也。自奘而后。亦有释其
文而明也者。唇非所明而明之。弥不明也。我朝正德
间有大法师泰公。起而明之。于是探玄之士。始有明
其明者。而性学者流。彼之为相。亟欲割其河而饮其
水也。惑哉。嗟乎。即心性之规矩。以规心性亦近矣。吾
人尤难之。则心性果难明也巳。好易者见其难明。乃
窃比曹溪。舍佛语心而不信。尽欲扪空弄影。执无明
窟为最上乘。以生死根为妙觉。排如来修證为渐门。
891-A¶ 第 410a 页 X55-0410.png
认方便机缘为顿教。埋伪根于正道。笼世眼于当年。
呵责圣贤。效颦临济。捉水泡以当明珠。弃旃檀而求
火木。甚至白衣说偈。黄口谈禅。当斯时也。药发病乱。
天下皆惑。纵有弘经开士。护法
王臣。亦末如之何也。噫。或之使。莫之为。予固不知其
然也。不知其然而然之者。是愈不知其然也。予又何
知。是于八识颂有所取。因略而辨焉。辨也者。有不见
也。是果有辨也耶。是果无辨也耶。唯心佛众生三而
巳矣。庸讵乎辨。唯心佛众生三而巳矣。庸讵乎无辨。
是亦不得巳也巳。

万历已丑佛成道日度门释正诲识于衡阳华药山
大藏阁中No. 891
八识规矩颂略说
三藏法师 玄奘 辑颂
度门释 正诲 略说

颂四章。章十二句。每章前八句颂有漏识。后四句
颂无漏智。

颂曰。
891-A¶ 第 410b 页 X55-0410.png

「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性境下第一章颂前五识。性。实体也。境。境界也。即
第八识中相分。故谓之实境。第八识中有见相二
分。即楞严如来藏中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也。地
等五大是相分。而有亲疏。在身即亲相分。身外者
皆疏相分也。后二大即见分。今前五识是阿赖耶
之见分。无计度分别。其所对之境。即阿赖耶之相
分。故谓之体实相分境。如眼见色。不假计度。不待
名言。即知是色。又名离言自相境。自相者。即心之
自相也。又有二种变。一因缘变。二分别变。如眼与
色为缘。生于眼识。识即缘色。不假第二念计度。故
前五与第八。皆因缘变缘境。以不待能缘之心。分
别而有。故曰性境。其分别变。如第六意识。分别影
相。起诸计度。缘独影带质二境。如后辨。量。谓量度。
其义有三。谓现量。比量。非量。现则现前明了。一见
便知。不假比计。缘性境故。比者。比度。有宗因喻三
支。比度真者为真比量。比度不真为似比量。似比
即非量也。前五无比非。故曰现量。三性谓善恶无
记三也。以五识非恒审思量。转变不常。故善等三
891-A¶ 第 410c 页 X55-0410.png
性俱通。眼耳身三二地居者。谓三界分为九地。一
欲界独名五趣杂居地。二色界四地。谓初禅离生
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
舍念清净地。三无色界亦四地。一空无边处地。二
识无边处地。三无所有处地。四非非想处地。是谓
三界合为九地。五识中鼻舌二识。但居于初地。谓
欲界是五趣杂居。故五识俱起。至色界初禅。是第
二地。无段食故。舌识不起。无杂秽故。鼻识不生。第
二地中既鼻舌二识不起。故唯眼耳身三识居之。
至第三地。以定生故。眼耳身三识亦不起也。非全
无识。伹定力持之。故不起耳。故前五于因中无力。
不能成智。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者。
五识中心所也。名心所者有三义。一恒依心起。二
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共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
遍行。二别境。三善心。四根本惑。五随惑。六不定。遍
行有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别境有五。谓
欲解念定慧。善有十一。颂曰。善谓信惭愧。无贪等
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根本惑有六。谓贪
瞋痴慢疑不正见。随惑有二十。颂曰。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謟诳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
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忿等十
为小随。惭愧二为中随。掉等八为大随。不定有四。
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五识于六位。但阙
不定。于前五位中。遍行别境善三位全具。染位中。
891-A¶ 第 411a 页 X55-0411.png
具根本惑三。谓贪瞋痴。具中随二。谓无惭无愧。具
大随八。即掉举等共三十四心所。遍行者。谓三性。
九地。八识。一切时俱遍也。别境。谓欲等五。各别缘
境。根本中慢等三。计度而起。故前五不具。小随亦
然。谓根本者生随眠故。随者随根本位差别等流
性故。随有小中大。及诸心所。各有体性业用。如泰
师注。及百法论广解。今且略辨纲领。令摄心者。易
受持也。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者。前
五识依色根得名。六七八依功用受称。如第六分
别。第七思量。第八含藏。皆心之功用也。净色者。谓
浮尘根中有胜义根。清净无染。是第八中白净无
记性。故曰净色。眼识依九缘生起。耳识依八缘。鼻
舌身三识各依七缘。意识依五缘。七与第八皆四
缘生起也。颂但云前五所依之缘。故谓九七八缘
相邻而生也。唯识论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
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
一。九缘者。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分别依。
七染净依。八根本依。九种子也。作意。即遍行中一
也。分别。即第六识。由前五以第六为分别依。六以
前五为明了门。染净依即第七识。由第七末那执
我。令第六有漏中念念成染也。由第七末那不执
我。令第六入双空观。念念成净也。根本依。即第八
识。能生前七枝末。故曰根本。种子依。即诸识亲生
种子。乃诸识各别现行熏习而成者。如眼之现行
891-A¶ 第 411b 页 X55-0411.png
熏习眼家种子。眼家种子复生眼家现行。如是现
行与种子。相续不断。馀识亦然。眼则九缘全具。故
曰眼识九缘生。耳唯八者。不用明缘。鼻舌身三是
合中有知。不用空明二缘。故曰唯七。第六即分别。
以第七染净依为根。故但具五缘。谓根境作意根
本种子也。第七以根本依为根境。故伹有三缘。谓
种子作意根境。名则有四。以根境合为一。故唯三。
是依彼第八见分为根。复转缘第八相分为境。故
谓第七依彼转缘彼也。第八具四缘。一根即第七
末那。二境即根身器界。三作意即动念者。四种子
即无始熏成者。是谓八识依缘多少也。又等无间
缘者。即诸识中前灭后生。前引后排相续无间者。
八识中法尔各有一无间缘。又开则有十。合则唯
四。一亲因缘即种子。二所缘缘即境。三增上缘即
九中空明等七。四无间缘即诸识中无间引起者。
问诸契经广明诸缘有何义也。答三界万法唯心
现起。其能现心不出八种。其八种心各从缘生。缘
不自缘。心动缘起。心不自心。缘会心生。故心句非
心句。缘句非缘句。心之与缘是不二法。圣教广明。
人不体究。或弃海认沤。或离波求水。只益戏论。悲
哉。合三离二观尘世等者。谓鼻舌身三境合方知。
眼耳二识离中取境。观即知觉也。尘世即境也。根
之与识似互有知。故小乘不知根识。各有种子现
行。以为根识互相生也。根但白净色照境而巳。识
891-A¶ 第 411c 页 X55-0411.png
必明了分别。二家种现熏习不同。二乘人未断所
知障。于法不明。故名愚者。五根乃色法。即第八亲
相分。具执受二义。是白净无记性。五识乃心法。即
第八见分。三性皆具。故与根不同。如楞严以门喻
根。以人喻识。不同明矣。上八句颂前五识在有漏
位中。以现量心。缘相分境。依四种缘。起三十四心
所。通乎三性。居止于三界下二地中。是谓前五识。
有漏规矩相状也。下四句。发明无漏位中。即前五
识转而为智。问。智与识俱是知觉。何必用转。答转
者。返本之谓也。一切众生虽有知觉。向外分别流
而不返。遂使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若能返本忘情
则识销智现。智与识迷悟耳。自凡情中来谓之识。
自圣性中出谓之智。迷则用情。悟则用智。用情者
滞。用智者通。滞则凡夫。通则圣人。故经云。凡夫贤
圣人。平等无高下。但在心垢灭。取證如反掌。智有
因果。权实。根本后得。前五识果成智用。是后得也
变相观空唯后得等。古人以前五因中随第六转
成无漏。变带俗谛相分之境。以观真空。今颂家意
云变相观空唯是后得智。果后方显。前五既唯后
得。因中必不转也。又前五既后得智。必不亲缘真
如。以后得智有差别故。故云果中犹自不诠真也。
有师云。前五识相见二分。是遍计性。因中转成无
漏能变相缘如。至果上五识自證分是依他起性
转成无漏。能亲缘真如。亦似有理。但五识只能成
891-A¶ 第 412a 页 X55-0412.png
后得智。故颂用唯后得三字。因果二计俱破。问。前
五识既唯后得。于果上何时方转。何所利用。答。第
八大圆镜智初开发时。彼前五识即成无漏现三
类身。应差别机于三界中息苦轮也。前五识竟。】

颂曰。

「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三性下。第二章。颂意识也。第六意识乃一身之主。
内依七八。外依五门。二乘人不知有七八二识。但
执此第六为主人公。以此识有为法中最殊胜故。
诸性量境俱通。五十一心所全具也。三性者。善性
恶性无记性。无记者。于善恶二性无可记别。三量
者。三种心量也。现。则显现。如前五识缘性境也。比。
则比度。缘带质境。非量者。谬生量度也。以意识有
五。故通三量。五者。一定中独头意识。缘定中性境。
二散位独头意识。缘受所引色。是带质境。三梦中
独头意识。缘梦中独影境。四明了意识。与前五识
同缘五尘性境。五乱意识。缘病中独影境。定中明
了是现。馀皆比非。或云明了通三。俟考。三境者。性
境。独影境。带质境也。论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
891-A¶ 第 412b 页 X55-0412.png
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性境。乃八识由相分。
不从见分心。分别而起。故曰不随心。盖即本识心
中。实有体相者。所谓体实相分境也。有二类。一离
言。二假说。离言得其体。假说会其相也。独影境者。
独从分别变起有二。一无质独影。全无实体独有
影相。如空华病梦等境。全是见分生起。二有质独
影。因过去五尘落卸影子。如水月镜相等境。此二
独影俱不离见分。分别心起。故曰独影唯从见也。
带质境者。带谓连带。质谓形质。有真似二类。心与
心连带而起者谓之真。心与色连带而起者谓之
似。如第七识缘第八识。其能所皆心。以其二故。故
有连带之相。此相无体。全从能所二心两头连带
生起。故曰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问。
此与无质独影何异。答。无质独影不假所缘。唯于
见分心上忽现病境空华等也。似者如第六识。缘
过去境。是以心缘色。其中相分。亦似能所二法连
带而起。然色境无知实无生起但从能缘之心一
头而起。故曰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
此二带质通乎七八。故颂谓通情本也。情即末那。
本即赖耶。性种等随应者。性谓三性。种谓种子。等。
谓等界系。三科。异熟。共有五法。一性境。是三性中
无记性。故不随见分心通三性。二性境。是相分境。
自有种生。故不随见分种上。三性境。是欲界五尘
实境。故不随见分心通上界七地。四性境。是三科
891-A¶ 第 412c 页 X55-0412.png
中五尘境。故不随见分通三科。五性境。是异熟中
相分。故不随见分通异熟心。是以五法推性境不
随分别心也。独影唯从见者。亦以五法推之。一谓
独影境有分别。唯从见分善恶二性起。不从无记
性起。二谓独影唯从见分种生。不从相分种生。三
界系。四三科。五异熟。皆约见分说独影可知。带质
通情本者。亦于五法中。论其通义。故曰性种等五
法。随三境而应之也。第六通三境者。即与前五同
时意识。一见境时。不假作解即得境相。是为性境。
缘心心所。是带质境。缘无体法是独影境。三界轮
时易可知者。意识是生死轮回中作业主。于诸识
中。动身发语最为殊胜。其相粗显。于三界中易为
轮转。故曰可知。具五十一心所。如前巳出。此五十
一心所。乃心之相应而起者。各有体性业用。随三
性善恶之境。临时发现。与心相应。故曰各配之。其
三性三界三受。及根本。随眠。信等善十一。恒随心
所等转易不常。相连而起。以第六动身发语独为
最故也。引满能招业力牵者。引谓牵引。满谓满足。
第六有力能引起馀识造业。又能满足馀识业因。
又能将业招引后果。至于果上。业力愈胜。牵而不
息。故有轮回。故曰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下。谓意识至初地初心。用二空观智。断
分别二障。使识根不起。而无漏智方现。然俱生二
障犹存。二障者。烦恼所知也。烦恼。又名通惑。三乘
891-A¶ 第 413a 页 X55-0413.png
同断故。所知地上别断。故曰别惑。二乘心外有法
于所知上不明。故曰障。此二障有粗细。分别心起
者粗。与身俱生任运起者细。故前五至初地断分
别。至七地用双空观。令末那识归种子位。方得俱
生二障不现。而无漏智方纯。成妙观察智。故曰。观
察圆明照大千也。】

颂曰。

「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带质下。第三章。颂第七识也。前六种识各依缘生
本无自性。此识乃第六之根。有覆无记性。依本识
见分起。还缘本识相分之质。故曰带质境。情。谓见
分。即七六。本。谓本识。即第八。以所缘八中见分。执
为自内我。其我非我。故曰非量。恒恒心所。审而思
之。执我不舍。一切有情。从此日夜昏迷。以有根本
四惑。八种随眠。相应而起故也。六识呼此为染净
依。以第六依此。执我成染。空我为净。故此与六。同
初地转。论曰分别二障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
第七修道除种现。金刚道后总皆无。由第六识入
双空观。故于初地初心令第七不起。故论云。单执
891-A¶ 第 413b 页 X55-0413.png
末那居种位。平等性智不现前。双执末那归种位。
平等性智方现前。种位。即第八。以末那种位。藏在
第八中故。居者居住。归者归藏。由七不执我故。平
等性现。至于八地。任运而行。不假功用。如急舟近
岸不劳篙橹。至于果上现他受用。应十地机由我
空智观。舍巳从他。故于果上现他受用也。】

颂曰。

「 性唯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性唯下。第四章。颂第八识。此识三相隐微。十地犹
昧。性唯无覆无记。不与烦恼善恶俱故。其性平等
无违拒故。第七归此成平等性故。与五遍行心所
相应遍一切处故。为三界九地总报之主故。随他
第六。及诸转识业力。任运受生。与因俱故。二乘人
不能了此。但知有六识三毒建立染净。尚不知染
净之根。又岂知藏根之处。故论主引三经四颂之
文显扬此识。又广辨前七识者。只欲令人悟其浅
深粗细。知此识是真妄之根本也。达摩经云。无始
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又
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
891-A¶ 第 413c 页 X55-0413.png
开示。深密经云。阿赖耶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
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楞伽云。如
海遇顺风。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境界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
转。此识有三义。谓能藏所藏。我爱执藏。其深如渊。
不可窥测。前七如浪。六尘境界如风。波浪相系相
熏习故。使此白净无记性。能受熏持种。内根身。外
器界。业力持故。相续不断。生死去来。唯此一识而
巳。非谓前七。异此识而有先后去来。若前七先去
者。去至何所。前七后来者。从何所来。以前七种子。
皆在此识中也。生则从此识中发现。死则归复此
识。此识业相随前七。似有去来。此识之性。元是白
净。自无生灭。悟之即如来藏。迷之即轮回海。故颂
曰。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凡夫至于八地。我
执方空。故舍藏识之名。无我爱执藏也。从八地至
等觉。为金刚道。法执方空。故无善恶异熟果也。从
等觉至佛果位中。相续执持业性方空。始能得大
圆满。无二随顺。方證大圆无垢清净心也。清净心
者。是契经所谓第九白净识也。前八虽无明黑业
染而非净。悟之即在缠如来藏。九则净而非染。故
曰白。悟之即出缠如来藏也。是以深密明第九者。
即八中之净分。而古德亦云。约诸识门。虽一多不
定。皆是体用缘起本末相收。本是九识。末是八识。
从本向末。寂而常用。摄末归本。用而常寂。寂而常
891-A¶ 第 414a 页 X55-0414.png
用。故静而不结。用而常寂。故动而不乱。静而不结。
故真如是缘起。动而不乱。故缘起是真如。真如是
缘起故。无真如不生死。即九为八。缘起是真如故。
无生死不真如。即八为九。无生死不真如故。法界
无生死。无真如不生死故。法界无真如。法界无生
死故。生死非杂乱。法界无真如故。真如非寂静。生
死非杂乱。众生即是佛。真如非寂静。佛即是众生。
是以法界违故。说真如是生死。即理随情变也。法
界顺故。说生死即真如。即情成理用也。如此明时。
即情显理。理本无生。即理荡情。情自无性。无性则
八相元空。无生则一真不住。不住故含藏妙有。本
空故白净现前。是谓大圆。是谓无垢。即法华之实
相。华严之法界。楞严之妙心。非大觉尊。其孰能證
乎此。

或问曰。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别为六识。是人皆可
知者。至于七八二识。杳然无状。莫辨其形。何故曰。
各有根境种子。是有为相。答。前五既依色根而有。
六岂无根。第六之根。即第七识也。又第七既生第
六。七亦有根。根即第八也。第八亦有根。妄则以第
七染污为根。真则以第九白净为根。故第八真妄
相混。最难辨别。九则洞然朝彻。不复论根矣。是为
无住。故曰依无住本。立一切法。于法体上一念妄
动。即是无明。无明与本体混杂。不二而二。即名阿
赖耶识。此云含藏。以含藏根身器界诸种子故。法
891-A¶ 第 414b 页 X55-0414.png
尔有四分。一相分。即前五根六尘。二见分。即前六
种识。三自證分。即诸识之本体。四證自證分。即能
證此本体者。含藏为总。前七为别。由第七末那妄
执第八中见分为自内我故。向外转变。为六种识
心。又执第八中相分为自外境。故转变为五根六
尘等法。是第七识。内则依第八以为我体。外则依
第六以为我用。自无体用。故曰传送识。又则前七
俱名转识。如波浪故。第八独名含藏。如大海故。海
与波。非一非异故。前七转识。与第八藏识。亦非一
非异。故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
识浪。腾跃而转生。问。既前七如波。第八如海。只是
体一而用殊。何故八种识心。各各不同。答。体一用
殊。亦不可说。唯识论云。有迷唯识理者。或执外境
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
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于
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契经云。无有少法能生
馀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非异而异。则体亦不可
言一。用亦不可言殊也。若一者。宁有十方凡圣尊
卑因果等别。谁为谁求。何法何说。故唯识言。有深
意趣。唯遮境有。识拣心空。又识言总显。唯言但遮。
总显者。谓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及所变
见相二分。并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如是
之法皆不离识。故总立识名也。唯言伹遮者。谓愚
夫执离识心外实有色等诸法。故言唯字。但遮愚
891-A¶ 第 414c 页 X55-0414.png
夫见也。问。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
别。答。论云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又如梦中分别。岂实有外缘。但心之
习气。展转熏变。故令似有他耳。问。论云。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了境名识。集起为第八。集诸种子起现
行故。思量为第七。恒审思量故。了境为前六。了境
分明故。如此则前六名识。第七名意。第八名心。何
故八俱名识。八俱名心。答。心意识三。俱通于八。约
强胜边。故分三义。谓第八集起胜故。第七思量胜
故。前六分别胜故。以劣从胜。故八俱名心。八俱名
识。亦可八俱名意。以八识俱有思故。法华八王子。
名八意。表在缠八识也。又按宗镜云。三识各有十
名。第六十名者。一从根得名。名为六识。二筹量是
非。名为意识。三能应涉尘境。名攀缘识。四能遍缘
五尘。名巡旧识。五念念流散。名波浪识。六能辨前
境。名分别事识。七所在坏他。名人我识。八爱业牵
生。名四住识。九令正解不生。名烦恼障识。十感报
终尽。心境两别。名分段生死识。七末那翻意。或云
执我。亦云分别。又云染污。亦有十名。一六后得名。
称为七识。二根尘不会名为转识。三不觉习气。忽
然念起。名妄想识。四无间生灭。名相续识。五障理
不明。名无明识。六返迷从正。能断四住烦恼。名为
解识。七与涉玄途。顺理生善。名为行识。八解三界
生死尽是我心。更无外法。名无畏识。九照了分明。
891-A¶ 第 415a 页 X55-0415.png
如镜现像。故名现识。十法既妄起。恃智为怀。令真
性不显。名智障识。阿赖耶或名种子识。能遍住持
世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唯识论云。一切种子。皆本
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故曰。无始时
来界。一切法所依。摄论谓法身。由闻熏四法得成。
一信乐大乘是大净种子。二般若波罗蜜是大我
种子。三虚空品三昧是大乐种子。四大悲是大常
种子。此闻熏四法为四德种子。四德圆时。本识都
尽。四法本有。即本有种子也。又或名异熟识。或名
现识。或名无没识。或名随眠识。复有十名。一七后
得名。称为八识。二真伪杂间。称和合识。三蕴积诸
法。名为藏识。四住持起发。名熏变识。五凡成圣名。
为出生识。六藏体无断。名金刚智识。七体非寂乱。
名寂灭识。八中实非假。名为体识。九藏体非迷。名
本觉识。十功德圆满。名一切种智识。此识建立有
情无情发生染法净法。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
若无想无虑则国土缘生。因染法而六趣𢌞旋。随
净缘而四圣阶降。可谓凡圣之本。根器之由。了此
识原。何法非悟。證斯心性。何境不真。可谓绝学之
门。栖神之宅。曰规矩。乃正方圆之器。喻八识心。乃
范围三界万法之规矩也。方圆不出规矩。万法不
离八识。是八识即规矩。持业释也。何名持业。谓八
识体上。自持规矩之业用。故依相宗。作体持业用
释也。相宗凡解名相。必用六离合释者。谓合以彰
891-A¶ 第 415b 页 X55-0415.png
其名。离以显其相。离合释名。事理俱显。毫无混滥。
二字多字为名者。必以六离合释之。但一字为名
者。非离合义。六者。一依主释。二持业释。三有财释。
四相违释。五带数释。六邻近释。一若以四十八句
颂文目为八识之规矩者。是依主释。以规矩二字
为能依之宾。八识二字为所依之主。使规矩二字。
有所依主。不得混滥故。是八识之规矩。非他物之
规矩也。二若以八识体上有规矩之用。是体持业
用持业释也。以规矩二字。是义用。即显八识之体。
故从体名用。义用即归于体也。三若以八识二字
为有财主。规矩二字为客文。即有八识心之规矩。
是将他显巳有财释也。四若以八识二字与规矩
二字各有异义是两别双举相违释也。五若以八
字为数用。识字为心体。即心体上挟带八之数量。
即体挟数量带数释也。六若以规矩颂文邻近八
识无言心体。故曰八识规矩。即居近邻强邻近释
也。故颂曰。用自及用他。自他用俱非。通二通三种。
如是六种释。谓持业但用自。依主自他俱用。有财
用他。相违自他俱非。邻近通二。谓通用他。即有财
邻近。通俱用。即依主邻近。带数通三。谓通自用。即
持业带数。通自他俱用。即依主带数。通用他。即有
财带数也。然则有财亦合通自他俱用。如云佛陀
是有觉之者。分取他名故也。复有依士释。即依主
分出。所依者胜。即依主。所依者劣。即依士。亦与依
891-A¶ 第 415c 页 X55-0415.png
主同故但云六释。问。性相二宗。有何差别。答。宗相
者。即性以谭相。纵无为法。亦有六种。如一念中有
多刹那。一刹那中有多生灭。刹那者乃力士断一
茎丝之时也。是以刹那中生灭相最细。故颂云。初
生即有灭。难为愚者说。此方之机。气大心粗。精神
莽荡。沉埋五欲。我见欺人。不喜多闻而潜證。惟求
了悟以快情。故于微细法相。多不明了。纵有明者。
但记其名相。配合而巳。真永嘉所谓。入海算沙徒
自困耳。宗性者。即相以明性。纵诸有为法。亦是随
缘真如。无边刹海。相相皆如。十世古今。心心不隔。
然则非相无以显如。非如无以融相。弃相谭性。是
口说性。实不见性。弃性谭相。是口说相实不知相。
如一灵丹。十味药成。弃药求丹。不可得也。故相宗
不明。性宗不彻。以不彻故。即执七识我见为佛性。
以第八识刹那中生灭相为真如。颟顸儱侗。自迷
迷人。故世尊呼为可怜悯者。问。经论中。法相森罗
牵枝引蔓。不胜其繁。尽欲明之。只益自苦。得不为
弃大逐末。向外驰求。答。好易恶难。乃俗士之常情。
离相明心。故玄学之僻见。本非末外。相实自心。法
尔昭然。何弃何逐。江河之水。源出滥觞。滥觞之源。
更有其源。源源不尽。以至相通。则江河之水。为源
大矣法相虽多。不出八识。八识无体。全是真如。真
如随缘如大圆镜。一性不移万法顿现。可谓无量
无边契经海。一言演说尽无馀。楞伽云。凡夫无性
891-A¶ 第 416a 页 X55-0416.png
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
通。问。万法唯心。唯何心。答。迷则八识历然。悟则一
源清净。问第八识至不动地。舍藏识名。摧灭我执。
岂非因中转成智耶。答至第八地。灭我执者。是前
六七二识。初地中。用双空观。破分别二执。至七地
后。断俱生二执。转成妙智。无有间杂。故于八地。令
八识我见不起。因七地中。妙观察智威势强胜。故
八地巳去。不假功用。如渡舟近岸。在七地著力撑
了一篙。后三地之岸。任运而至。非是第八识在八
地中。起智断惑也。故第八识只能含藏。其做事业
俱是第七。使第六统前五而为之。故第六识。业力
殊胜。悟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迷则如箭射顷。堕
于恶道。问。如是则了此第六无性。全是第七意根
执我而有。意根无性。即是含藏。含藏无性。即是白
净真如。现今目前千差万别。惑起而不知。念动而
不觉。隐然如有鬼神之所驱使。而不得清净者何
也。答。是亦不可强也。自无始来。无明业力熏习厚
矣。山河大地。一为之变起。况区区身心耶。欲点化
此虚妄身心。洎山河大地。成无上觉者。直须向法
界性中。捣筛万法。为一念灵丹耳。夫何言。】
八识规矩颂略说(终)
891-A¶ 第 416b 页 X55-0416.png
* No. 891-B
八识规矩略说跋

嗟夫心会缘生。有情胶结识由尘滞。无始熏成。业河
混混漂流。真智纭纭荫蔽。徒知年往。不觉形随。窃闻
心生于有心。相成于有相。纽见者执情识为我心。顾
影者弁规矩为外相。然热爱必至焚和。而波想岂能
遗陆。非心无以融相。离相无以證心。至哉规矩之拯
拔根冢渊乎颂言之圜明窍幻。义犹未显。旨俟谁传。
幸有度门禅师。戒景夜净。空华晓扬。思风发于清襟。
言泉流于玄吻。饮灵三藏。伦釆群宗。岂直苦海之舟
航。允为法门之柱石。诸天皆巳冥赞。四部尚未恒流。
今辨河上人。猛发深心。广缮别本。不借赀于众缘。惟
施法于禅说。俾转识为智齐葸有于虚融。而启帙知
归显一如于沙界。宏功不可思议。拙语莫罄揄扬。

万历癸巳岁孟秋望日槜李心一居士朱衷纯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