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依文显正三¶
依文显正三¶ 第 408b 页
依文显正三¶ 第 439a 页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四

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

* 依文显正三

 明佛性不同一 有无差别二 明阐提类
异三 声闻有殊四 二死不等五 明佛
三身常无常异六 杂决择七

** 明佛性不同一

依诸经论。所明佛性不过三种。一理性。二行
性。三隐密性。言理性者。佛性论云。为除此
执故。佛说佛性。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
显真如。由真如故。无能骂所骂。通达此理。离
虚妄过。涅槃第二十五。善男子佛性者。非
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有已还无。第八云。开
示如来秘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三十
三云。如佛所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广说
非三世故。如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
非三世摄等。行性者。通有漏无漏一切万行。
若望三身。无漏为正生了。有漏为缘。疏名生
了。无漏正名佛性。有漏假名。非正佛性。善戒
经所明性种性及习种性。楞伽经云。阿梨耶
识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
依文显正三¶ 第 439b 页 T45-0439.png
如来藏。涅槃三十三云。若有说言。众生佛
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
故。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故破兔
角。无故破虚空。二十六云。复有生因。谓六波
罗蜜阿耨菩提。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
第十二云。如是佛性从善五阴乃至得阿耨
菩提。宝性论等明信般若三昧大悲为三身
因。菩萨净行经及瑜伽菩萨地明七地四菩
萨行。伽耶山顶经处处皆说。隐密性者。如维
摩经云。尘劳之俦为如来种等。涅槃三十三
云。如来未得阿耨菩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
悉名佛性。涅槃二十二云。一切无明烦恼等
结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从无明行及
烦恼得善五阴。又楞伽思益说。行五逆而得
菩提。入大乘论第二云。我不欲令具烦恼种。
生佛法芽。汝痴无智颠倒解故。谓烦恼为
佛法种。以此故知。不善无记诸烦恼结非是
佛种。若尔。何故说为佛种。答准金刚上味陀
罗尼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无明是菩
提。佛言。文殊师利以无无明故。说无无明。若
无无明则亦无生。若无生者彼则无染。文殊
师利菩提无染。以性清净体光洁故。文殊师
利我见此事故说无明。是以不二说。准此。
即由断无明故得理清净。清净不二故。说无
明名为菩提。大庄严论有二颂明。一云。由离
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故如是说。烦恼即是
菩提。释云。如经中说无明菩提同一。此谓无
明法性施设菩提名。此义是经旨趣。又颂云。
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出贪。瞋痴
依文显正三¶ 第 439c 页 T45-0439.png
出亦尔。释云。若人于贪起正思观察。如是知
已。于贪解脱。故说以贪出离于贪。出离瞋痴
亦复如是。说为佛性。准此可解。此上三类诸
经论中。或偏说一。或双说理事。或复通明。如
说真如。偏说理性。如菩萨行等偏说行性。
或随初胜。如涅槃二十二云。或说菩提信心
为因。是菩提困虽复无量。若说信心则已摄
尽。或就果位偏彰胜因。如说信智定悲。为佛
四德三身因等。或理事双彰。如楞伽经第七
说。佛告大慧。如来之藏善不善因。故亦与
六道作生死因缘。乃至依如来藏故五道生
死。又云。大慧阿梨耶识名如来藏。与无明
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此说有漏识体能覆藏名如来藏。又云。大慧
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中。是故七种识有生
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此说理也。第八又
云。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
习。故名之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名为不空。
此正行性。胜鬘经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空
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同楞伽
空如来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恒沙不离不
脱不异。不思议佛法。即楞伽经云。如来藏
识不生不灭。及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
空如来藏。乃至云。本所不得一切苦灭。唯佛
得證。坏一切烦恼藏。修一切灭苦道。此一
切苦灭理也。修灭苦道行也。如宝性论第四
云。佛性有二。一者如地藏。二者如树果。无始
世来界。自性清净心。修行无上道。依二种
佛性。得出三种佛性。得出三种身。乃至又
依文显正三¶ 第 440a 页 T45-0440.png
引颂云。无始世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诸
道。及證涅槃果。下释。所言性者。如圣者。胜
鬘经云。世尊如来说如来藏者。是法界藏。乃
至自性清净。如来藏故。作诸法依止者。是故
如来藏是依是持等。多依理释。下亦依事释
云。如是以何等烦恼以何等处无。如是如实
见知。名为空智。又何等诸佛法。何处具足有。
如是实见知。名不空智。即释二种如来藏。前
约摄相归性。及迷悟依释。后约性相别明。摄
大乘论等释前经颂。依性相别及流转还灭
依说。义各不违。又佛性论显体分。如来藏品
明三如来藏。一所摄藏。下云。一切众生决无
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
藏众生为如来藏。准此即是楞伽为生死因
有漏识也。二所隐覆藏。下云。如来性住道前
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此即胜
鬘空如来藏。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
恒沙功德。应得性时摄之已尽。即不空藏。
又三因品亦通理事。彼云。佛性体有三种。三
性所摄。义应知。三种者。所谓三因。三种佛
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
真如为应得因。菩提心为加行因。菩提心及
所起行为圆满因。圆满因。谓福慧行果圆满。
谓智断恩德。又显体分。三性品说三性及三
无性。摄如来性尽。此最宽通。若涅槃第三
十六。染净因果通名佛性。故经说云。是七众
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脱道。
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如来随
自意语。随前义辨。然应得因望应化身。可通
依文显正三¶ 第 440b 页 T45-0440.png
生了。为依彼起。疏名生因。若准涅槃经。只名
为了。如地望芽为了因故。由有如故。得有
应化。可为了因。若望法身。非生了摄。瑜伽论
云。他性为因。非自性故。真如因果体无别故。
自不能显自。若能自显。非烦恼覆。又体常故。
非有后生。故非二因。然名应得果因者。由
有如故。后必当得净位法身故。名应得因。故
佛性论云。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正
因。胜鬘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据有性
说。非无性者。当能显故。未显名因。显名法身
故。二论中说为因者。以在因位。即名为因。若
在果位。即名为果。即因位如是果法身名为
正因。非正生了。何以得知。佛性论云。初云
因者有二。一佛性。二信乐。此两法佛性。是无
为信乐。是有为信乐。约性得佛性为了因。能
显了正因正性故。信乐约加行为生因。能生
起众行故。此望法身四德。而说信乐约加行
为生因。能起众行故。此望报身。不说真如为
生了故。涅槃第二十六云。众生佛性亦二种
因。正因者。谓诸众生。此言众生。众生性故。
名为众生。非说五阴名为众生。缘因者。谓六
波罗蜜。义亦同此。乃至心非佛性。心是无常。
佛性常故。佛性论第三云。复次总摄义应知。
摄有二种。一者由因。二者由果。由因摄者。
是如来性清净有四种因。乃至言法身清净
因者。修习信乐大乘应知。或可此说报身如
来。是功德法之所成故。不尔。报身岂无净德
佛智德。生因者。修习般若及禅定应知。恩
德者同。修习菩萨大悲应知。亦不说真如为
依文显正三¶ 第 440c 页 T45-0440.png
法身因。又涅槃二十七云。善男子我所演说
涅槃因者。所谓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是
故我说涅槃无因。又十九云。涅槃之体非如
是等五因所成。复有二因。一作二了。三十七
品六波罗蜜等是名了因。又三十三云。是故
涅槃唯有了因。无有生因。法身与涅槃义异
体同。故知真如望于法身非生了因。若加行
圆满二即正因。于法身为了因。于馀为生因。
此略明佛性不同。

** 有无差别二

若论理性。无二不生。如涅槃第二十六。断善
阐提亦皆具故。彼经云。若菩提心是佛性者。
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
不得名为无常。此意以菩提心非理佛性。若
是理性阐提不断。处处诚说。不劳广引。若论
行性。复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此二种性有无
不定。若有漏性一切有情种子定有。现行之
者或成不成。若无漏者据现行说。凡夫不成。
若据种子。有成不成。如瑜伽论五十七云。生
那落迦八根种子现行定成就。除馀三八根
现行或成或不成。种子定成三根。现行定不
成。种子或成不成。谓般涅槃法者成就。不般
涅槃法者不成就。此据现有。若约当说。当亦
现行。何言定不定。无上依经佛性论及宝性
论俱云。众生有三。一著有。著有复二。一者背
涅槃道。无涅槃性。不求涅槃。愿乐生死。梁摄
大乘第十四云。若众生无涅槃性。名因不具。
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神通亦无
自在。无涅槃性。谓贪著生死不信乐大乘。不
依文显正三¶ 第 441a 页 T45-0441.png
同作业受果决定。非此二时即可化故。无涅
槃性云。于此位不得自在。即永无涅槃性。又
佛性论云。由净分为缘净性为因故成此观。
非无因缘。若不由于此二事成观无因缘。如
阐提人无涅槃性。应得此观。而一阐提既无
此观。故知定须因缘观方可现。宝性论同。又
宝性论三云。佛性正因于不定聚众生能作
二种业。一见世间厌苦故。二见涅槃悕寂乐
故。不言邪定聚能作二业。佛性论亦同。涅槃
经亦云。不能立阐提人菩提之心。喻如金
刚不能得坏白羊角等。广如前引。第九云。
又佛言。善男子除一阐提其馀众生。闻是经
已悉皆能作善根因缘。法声光明入毛孔者。
必定当得阿耨菩提。既阐提人不言当得。明
无佛性。又涅槃第三十三。明生死河有七种
人中。若善男子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
或有七人各一。既言各一。常没之者即是无
性。不尔。与一人具七何别。善戒经地持论瑜
伽菩萨地俱云。无性人无种性故等。声闻地
及决择分显扬佛地论等。皆立有无性。广如
彼辨。略不具引。涅槃二十六云。善男子我
虽说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不解佛如
是等随自意语。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
尚不能解。况于二乘其馀菩萨。又云。若言众
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如来如是
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三十二云。
如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
性亦尔。是名分别答。既问佛性。不为定答。为
分别答。如忍辱草有得不得。明知行性有无
依文显正三¶ 第 441b 页 T45-0441.png
不同。理性如何。众生皆入。由此道理。弥勒无
著诸菩萨等。皆引经證。明诸众生或有有性。
或有无性。佛性论及宝性论。皆云阐提无涅
槃性。此无行性。非无理性。释难中云。有清净
性。即是理性。不尔。论文前后相反。亦违多
教。

** 明阐提类异三

准楞伽经及瑜伽等。说五乘性。第五阐提亦
名无性。然此阐提合有三种。一名一阐提底
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二名阿阐底迦。是不
乐欲义。不乐涅槃故。此二通不断善根人。不
信愚痴所覆弊故。亦通大悲菩萨。大智大悲
所熏习故。三名阿颠底迦。名为毕竟。毕竟无
涅槃性故。此无性人亦得前二名。前二久久
当会成佛。后必不成。然诸经论所说不同。或
随说一。或总说三。如楞伽经。俱说前二为无
性乘。经云。阐提有二。一焚烧一切善根。二作
尽众生界愿。大慧问佛。云何作佛。佛答大
慧云。焚烧善根非作尽界愿。善根可续故。
众生无尽。总是有性断善无现。因大悲无当
果。名为无性。非无种子。瑜伽论中唯说第三
毕竟无性。无上依经佛性论宝性论涅槃。具
说三种。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世间中有三
品众生。一者著有。著有复二。一背涅槃道。无
涅槃性。不求涅槃。愿乐生死。二者于我法中
不生渴仰。诽谤大乘。乃至落阐提网。不能自
出。前是无性。后是有性。然俱名邪定聚。然馀
处言化邪定聚令作佛者。是后有性。不尔。二
人如何差别。宝性论中说第二著有云。于佛
依文显正三¶ 第 441c 页 T45-0441.png
法中。阐提因位明非无性。佛性论云。二已
随定位。定位者。非圣非凡。进退无取。而是
佛法内人。背大乘法。因此人故。佛说是言。我
非彼师等。故无上依经等。初人无性。第二
人者。云不能自出。于无量时。佛等为缘还
能得出。涅槃第九。广以喻明。终不能作菩提
因缘。乃至云。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就
阿耨菩提已。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
得菩提故。第三十云。善男子生死大海亦复
如是。有七种人。畏烦恼故。发意欲度。乃至
广说。第一人者断善常没三恶道中。第二人
者虽近善友能得信心。后遇恶反断善还没。
第三人者由近善友。虽断善根。得名为出。坚
住信慧。心无退转。名住。第四人者断善根故。
于中沈没。近善友故。乃至遍观四方。四方者。
四沙门果。第五人者断善沈没。近善友故。乃
至谓辟支佛虽能自度不及众生。是名为出。
第六人者断善沈没。近善友得信。名之为出。
到浅处已即住不去。所谓菩萨为度众生。住
观烦恼空。第七人者断善故沈没。近善友
得出。乃至既前进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多
受安乐。喻佛常住。大般涅槃三十二文大意
同。然少有别。第三十云。或本有六字。一人
具七。前说不定。皆发意渡生死河故。三十
六说定不定。故于常没中云。心业重故不能
得出。何故。其心不能生善法故。虽有无量
诸佛出世。不闻不见。故名常没。上无性人。
又云。我虽复说一阐提等名为常没。复有常
没。非一阐提。何者是耶。如人为有修世戒善。
依文显正三¶ 第 442a 页 T45-0442.png
是名常没。瞿伽离等名出已还没。舍利弗等
名出已不没。须陀洹人如观四方。斯陀含人
如观已行。阿那含人加行已复住。三乘无
学犹如神龟水陆俱行。准此配喻。与前少别。
准文。七人若逢恶友。俱可断善。名为常没。若
逢善友。续善根已得渡生死河。第一人中。无
性毕竟没。有性暂时。亦名常没。虽俱言常。有
永暂别。如三种常。常言虽同。非无差别。不
尔。如何前文法喻有七差别。俱常没故。又释。
或七众生总云常没者言总意别。故亦无违。
下复云。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或七人各
一。准此故知。有定不定。一人具七中。言常没
者。即无上依经及宝性论等第二求有人。亦
即佛性论等所会阐提无涅槃法者。见断善
故。若不有常没及定性者等。只是一人具七。
如何得有七人各一。七人各一中。常没之者
即是无性。涅槃第三十二。第一人中云。虽
非阐提。如人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没者。即
无上依经等著有之中第二人也。二有性阐
提。即涅槃经七种断善中。第一少分。后之六
人。及楞伽经无性乘。是诸经论中所说不定。
涅槃经无上依经大庄严论宝性论等。皆通
说二。楞伽经中唯说有性。瑜伽显扬地持善
戒所说无性唯毕竟无。由此应知。涅槃第三
十三云。一阐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续
不断。得阿耨菩提者。此说有性。第九中说阐
提之人。如枯木石山败种龟甲。乃至一切作
佛不见阐提得阿耨菩提。此说无性。馀皆准
知。若作斯解。经论无违。说皆有性。违多圣
依文显正三¶ 第 442b 页 T45-0442.png
教。广如前引。

** 声闻有殊四

菩萨璎珞经第十四三道三乘品云。佛告舍
利弗。菩萨三乘各有三品。辟支三乘亦有三
品。声闻三乘亦有三品。菩萨三者。有菩萨大
乘。有菩萨辟支佛乘。有菩萨声闻乘。辟支佛
三乘者。有辟支菩萨大乘。有辟支佛菩萨缘
觉乘。有辟支佛菩萨声闻乘。声闻三乘者。有
声闻大乘。有声闻辟支佛乘。声闻有无著乘。
各指国土。佛名行愿等。此皆据化。为化三
乘。诸佛菩萨各变作三乘。入大乘论及菩提
资粮论说。法华经中得授记者。佛菩萨变作
声闻故。入大乘论第二云。问曰。若罗睺罗实
是菩萨者。云何复言声闻阿罗汉耶。答曰。菩
萨亦名声闻。亦名阿罗汉。何以故。令一切
众生闻阿耨菩提故名声闻。于一切人天阿
修罗。应受供养故。名为应供。菩萨为化众生
故。现作声闻阿罗汉。问曰。诸馀声闻亦是菩
萨也。答诸馀声闻亦有是菩萨者。如法华经
中舍利弗等五百弟子。悉是菩萨。皆当作佛。
一切声闻皆是阿鞞跋致菩萨。如不退转法
轮经中广说。若依深密解脱经第二解深密
经及瑜伽论决择分。俱说有二。一寂灭。二趣
菩提。寂灭者。亦名决定性。趣菩提者。亦名不
定性。亦名退菩提心。楞伽经说有三种。故第
四云。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说三种阿罗汉。
此说何等罗汉名阿罗汉。世尊为说得决定
寂灭罗汉。为发菩提愿善根。忘善根罗汉。为
作应化罗汉第七亦说有三。谓先修菩萨行
依文显正三¶ 第 442c 页 T45-0442.png
者。增上慢声闻。寂灭声闻。准此。前后同法华
经论声闻有四种。摄大乘论显扬大庄严论
说一乘中。并同楞伽。依法华经说有三种故。
第一云。增上慢比丘等。第二云。我昔教汝志
愿佛道。汝今悉忘。此等即是菩提心声闻。
第三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等。此是变
化。依法华经论说有四种。论云。声闻有四种。
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退菩提
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若缘觉人。准法华论。
但说一种。楞伽第二说有二种。谓定不定性。
大般若同。准杂集论等。说有二种。一谓众出。
二谓麟角。准菩萨璎珞第十四云。辟支乘三
者。如前已引。即有三种。准首楞严三昧第三
说。文殊师利云。我念过去世照明劫。我于
其中。三百六十亿世。以辟支佛乘入于涅槃。
乃至云。是诸众生无处得种善根因缘。我
于尔时。为教化故。自称我身是辟支佛。菩萨
如是以辟支佛乘入于涅槃而不永灭。乃至
广说化四果等。法华第二说不定性。以趣大
故。第三说定性。论释。令知种种乘异故。第七
复说菩萨化作。但未见文说有增上慢缘觉。
问声闻缘觉各有多种。为一切能取无上菩
提。为非一切。答非一切。何以得知。准梁摄大
乘本论云。若尔声闻缘觉非共得如此众德
相应诸佛法身。以何意故。说彼俱趣一乘与
佛乘同。释云。若诸佛无前五异。由法身五业
是同。二乘人有五业异。不得法身。无五业同。
如来为何义故。说二乘人同趣一乘皆得成
佛。准此问词意。不说一切皆能回趣。但为引
依文显正三¶ 第 443a 页 T45-0443.png
接不定根性令速趣大故。释论云。为显说一
乘意。是故说偈。前偈以了义说一乘。后偈以
秘密义说一乘。此意前偈为引接不定性得
作佛故。一乘为了义。后偈为定性二乘不作
佛故。但依真如无我解脱等故。说一正同。解
深密经云。故于其中说一乘。非有情性无差
别。又说。趣寂终不坐道场。唯不定性方能作
佛。无性摄论文亦相似。楞伽第七云。大慧声
闻有三种。言入八地寂灭门者。此是先修菩
萨行者。堕声闻地还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
八地寂灭乐门。非增上慢寂灭声闻。第八复
云。佛告大慧。我为曾行菩萨行。诸声闻等
依无馀依涅槃而与授记。大慧我与声闻授
记者。为怯弱众生生勇猛心。大慧此世界中
及馀佛国。有诸众生行菩萨行。而复乐于声
闻法。佛为转彼取大菩提。准此经文。此国
他方总不说寂灭声闻有趣大者。入大乘论
第二云。声闻有二种。一者勤修禅定。是钝根
人。二者回向菩提能断知障。是利根人。乐行
禅定者。如宝良经说。犹如水精终不能成
摩尼宝珠。声闻修禅亦复如是。终不能成菩
提果也。楞伽第四云。大慧何者斯陀含果相。
谓一往见色相现前生心。非虚妄分别想见。
以善见禅修行相故。一往来世间。便断苦尽。
入于涅槃。此文不同住三昧乐门生涅槃想。
彼有变易。生涅槃想未尽苦故。此云苦尽
入于涅槃。不云生涅槃想。明是定性入无馀
灭故。次下云。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说三种
阿罗汉。此说何等罗汉名阿罗汉。乃至佛告
依文显正三¶ 第 443b 页 T45-0443.png
大慧。为说得决定寂灭声闻罗汉。非馀罗
汉。梁摄大乘论云。由恒差别。于无馀涅槃。不
堕断尽边际。故释云。二乘犹于无馀涅槃无
应化二身。以不观他利益事故。无应身故。堕
断无化身故。堕尽。菩萨于无馀涅槃恒起二
身。无有边际。乃至云。有应身故不堕断。有化
身故不堕尽。入大乘论第一云。问云。菩萨度
空出于生死。云何能得胜于声闻。答云。菩萨
得世间利出世间利。度尔焰地故。虽出世间。
能住世间。教化众生。声闻不然。悕畏生死。求
速灭度。以出世间道见于法界。见于法界已
到涅槃岸。菩萨不尔。涅槃经第三十二解有
行无行般那含中。俱云尽寿入于涅槃。又无
行般中云。亦以有为三昧力故。尽寿则得入
于涅槃。准此文说。入于三昧。化火烧身。尽其
寿命。入于涅槃。若住三昧乐。谓为涅槃。云
何得言以有为三昧力故尽寿则得入于涅
槃。以有为三昧则涅槃故。以此故知。住灭定
已。化火烧身。始得涅槃。有行亦同。故云。亦
以是故定性入无馀依不受变易。楞伽第四
亦云。声闻缘觉未證于法无我。未得离不思
议变易生。准此故知。定性二乘趣无馀依不
受变易生死。胜鬘等说阿罗汉辟支佛大力
菩萨受变易者。是不定性。佛地论第二瑜伽
第八十。皆说不定回趣得受变易。大庄严论
第一云。四由善根无尽。何以故。非诸声闻等
善根如是明净故。非一切人善根。摄力无畏
等故。馀人善根无他利故。馀人善根涅槃时
尽故。菩萨善根不尔。以此故知。不定性入无
依文显正三¶ 第 443c 页 T45-0443.png
馀不能回趣。不定性者住有馀依。即回趣故。
法华第二颂云。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
身有馀涅槃。瑜伽第八十云。答唯住有馀依
涅槃界中。可有此事。何以故。以无馀依涅
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一切功用皆悉
止息。佛地论同。胜鬘亦云。世尊阿罗汉辟支
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
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
自知得有馀地必当得阿耨菩提。何以故。声
闻辟支佛乘皆入大乘。准此诸文。无说二乘
入无馀依涅槃界已方能回趣。故知回趣必
不定性住有馀依涅槃。但言八万劫住涅槃
等。不言无馀。此不定人所修善根是大方便。
亦同菩萨善根无尽。故法华云。汝等所行是
菩萨道等。又首楞严经第二云。诸天闻佛说
如是义。悉皆涕泪而作是言。世尊若人已入
声闻辟支佛位。永失首楞严三昧。又宁作五
逆重罪。得闻是首楞严三昧。不入法位作漏
尽阿罗汉。所以者何。五逆罪人闻是首楞严
三昧。发阿耨菩提心。还得作佛。世尊漏尽阿
罗汉犹如破器。永不堪任受是三昧。后广喻
况说不能受。又菩提资粮论云。如无糠米。种
必不生。声闻之人亦复如是。定不作佛。言法
华经中说声闻舍利弗等得作佛者。是佛菩
萨之所化作。梁摄大乘论亦云。于法华大集
中。有诸菩萨。各同舍利弗等。此菩萨得此
意。佛为授记。故说一乘。复次佛化作舍利弗
等声闻。为其受记等。法华经论云。二种声闻
如来与授记。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
依文显正三¶ 第 444a 页 T45-0444.png
者。决定增上慢二种声闻根未熟故。如来不
与授记。菩萨与授记者。方便令发菩提心故。
不定说言令发趣向心。但决定者发信大心
成不愚法。亦得云发心。前言为利益二种人
故。若亦作佛只是不定。何名定性。麟角喻独
觉必是定性。不得见佛。故华严经说。菩萨将
下。先以右手放光。名严净世界。独觉之人遇
斯光者。即入涅槃。不觉之者。以其神力移置
他方。由此故知。麟角独觉必是定性。定不趣
大。部行之中有定不定。不定者回。定者不回。
由此善顺涅槃经说。若云须陀洹人等皆得
佛道。或言皆不得。云不解我意。故知定性不
作佛。不定性作佛。瑜伽等皆说不定回心向
大。不说皆得。皆不得故。故瑜伽八十云。何因
缘故。一切阿罗汉不皆回向无上菩提。答由
彼种种有差别故等。大庄严论云。由界差别
者。众生有种种界无量差别。如多界修多罗
说。由界差别故。应知三乘种性有差别。乃
至云。若无性差别。则亦无果差别等。又善戒
经地持论瑜伽论释十因中。解定异因。有性
及三乘性皆悉定异。

** 二死不等五

一名字不等。二体性不等。三得人不等。名字
不等者。一约过失不同。分段变易。准胜鬘经。
如次名无常怀世间无常病世间。二约凡圣
别。如次名有为生死无为生死。由有空无空
别故。三约智境不同。烦恼发业所感生死名
分段因。所知障无漏为缘所得生死。名不思
议变易死。四约漏无漏缘别。分段生死亦名
依文显正三¶ 第 444b 页 T45-0444.png
界内生死。准无上依经云。有有生死如三界
内生难故。变易生亦名界外生死。佛性论云。
以出三界外有三种圣人。乃至云。住无漏界。
有四怨障。既云出三界外人。明彼生死名
为界外。五约任业定力不同。古基法师云。
无相论中。分段死名果报身。变易死名变化
身。六依变易约位證不同。入楞伽经第五。名
三种意生身。经云。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
何等为三。一者得三昧乐三摩拔提意生身。
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三者种类俱
生无作行意生身。七约性用不同。二死各分
四种。分段生死名为四难。变易即名四种生
死。故无上依经云。阿难于三界中有四种难。
一者烦恼难。二者业难。三者生难。四者过
失难。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
恼难。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
难。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难。
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
体性不等者。分段生死以见道惑为正发业。
修惑正润。感得三界六道异熟。四蕴五蕴为
分段体。体唯有漏。苦集摄故。以惑业苦俱名
生死。俱生灭故。变易生死由所知障为缘起
无漏有分别业。资感现身所有。故业通三天
下六欲四禅。禅不动业除诸难处及五净居。
所令感身。五蕴相续。转胜转妙。得佛地。为变
易体。体通有漏及以无漏果。唯有漏因通二
故。问何故除难处。答入见道已。黄门二形女
及难处得非择灭。皆永不受故。问何故除净
居。答无回趣故。入大乘论云。如尊者拘摩
依文显正三¶ 第 444c 页 T45-0444.png
罗陀所说偈言。诸趣悉变化。唯除净居天。随
业种种转。无处不受生。以是故知。诸菩萨常
同利益。随其受生而化导之。以方便力。但为
众生。不随烦恼菩提业报所系。准此文意。
既云常同利益随其受生而化导之。既除净
居。明无利益。彼自得證小乘涅槃。不似菩萨。
若能回趣。何不生彼而教化之。问何故除无
色。答准杂集论。得圣菩萨不生无色。小乘圣
者必定性故。又无五根可资胜妙为变易故。
又不更生下二界故。问何故不许地上菩萨。
小乘无学别受五蕴为变易身。身资故业减
现身因。令有胜力。长时引果。得生佛位答二
乘无学沈空故。死不更生。大力菩萨十地
论云。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故若许
现起新无漏业招别别正感变易生死。何名
后报。又入大乘论云。问云。如来以何行得断
结使而成佛耶。答曰。经中说言。佛告阿难。能
修四如意足者。若住一劫。若住多劫。乃尽生
死。一切诸经皆同是说。汝若云无烦恼者。我
亦如是。若有亲爱。信归于我。当为汝说。问
曰。云何住寿。答曰。阿罗汉无烦恼。与八住菩
萨同。善修如意足故。能随意住世。乃至尽于
生死。罗睺罗宾头卢等尽住于世。为以此
身住世。为更有馀身住。答以实身而住世者。
则无其义。若变化身住寿多劫。斯有是处。亦
如僧祇中说。青眼如来为化菩萨故。在光音
天。与诸声闻众。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住。如
彼天中声闻住寿多劫。当知此界亦有声闻
能如是住。准此论文。明说住寿。不别受生故
依文显正三¶ 第 445a 页 T45-0445.png
知变易定资旧业。亦不可云此论释四十年
前教。何者。一切诸经皆同是说。亦引法华为
證义故。又佛性论云。因缘生死者。如须陀洹
已上。但用旧业。既言如彼用其旧业。明非新
造。新无漏业正即能感但资故业。又涅槃三
十四云。无漏无报。若许无漏亲感变易。与此
相违。又同瑜伽论佛地等说。既说住寿。明资
故业所感第八。令长时住乃至尽生死。故是
有漏。然馀处说名无漏者。如成唯识云。依助
缘说。今又更解。是得无漏人。因所知障起无
漏业资故感身。名为无漏。非变易生体是无
漏。何者。生死正体第八识是。若无漏。与佛何
殊。又即是善。应不受熏。又既无漏。如何能持
诸有漏识所知障种。以此故知。体是有漏三
界所摄。故正法华以其五道喻五百由旬。若
变易身非界系者。非五道摄。即应化城过五
百由旬。何故但过三百言是无漏出三界者。
是得无漏人及出三界人所受生死。名为无
漏及出三界。若名无漏。即体无漏者。所知障
亦应体无漏。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断四
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
无漏不尽者。是即无明住地此所知障虽名
无漏。实非无漏。变易亦尔。又若云出三界即
变易体实是无漏出三界者。说名无为。应外
生灭故。胜鬘经名为无为生死。第八既外
无漏。现有生灭。体是有为。明变易生死体是
有漏是界所摄。仁王般若云。于三界外无别
众生故。得人不等者。一切凡夫定性二乘及
不定性未回心者。不得变易生死。唯诸不定
依文显正三¶ 第 445b 页 T45-0445.png
二乘圣者回心已去。及顿悟菩萨初地已上。
皆容得受。以有学人及七地以前有未受者。
如瑜伽论佛地经论及入大乘论入楞伽经广
说应知。问何以得知。定性二乘不受变易。答
入楞伽第四云。未證法无我。未得不思议变
易生故。无分明说定性声闻得受变易。第二
复云。大慧何者声闻内身證得圣相。谓无常
苦空。乃至云得禅定解脱三昧道果三摩跋
提。不退解脱故。离不思议熏习变易死故。内
身證得生乐行法。住声闻地故。此说定性。
既云离不思议熏习变易死住涅槃。以此故
知。不得变易。问云何得知。不定种性未回
心前。不受变易。答即彼前文云。离不思议熏
习变易死住涅槃地。又瑜伽佛地显扬入大
乘论等。皆唯说不定回心已去方受变易故。
问不定二乘亦未證法无我。应不得变易生。
答以能信證常随入故。得变易生。不同定性。
问何以得知。初地已上即得变易。答入楞伽
第五说三意生身。不唯八地已上故。然入大
乘论云。同八住已上菩萨。及胜鬘等云。阿
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得者。据决定说。故并
无违。发业受生不同。断舍入位有异。此等义
门广如馀辨。

** 明佛三身常无常异六

诸佛功德离分别绝四句。不可说言三身差
别常与无常。而寄诠显。三身功德。能所智證。
心色理智。性相不同。常无常别。广如摄论智
断殊胜中。明及大庄严论瑜伽佛地解深密
经等说。烦不能引。今但略引馀少文證。如楞
依文显正三¶ 第 445c 页 T45-0445.png
伽经第七云。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遍
知。为是常耶。为无常耶。佛告圣者大慧。如来
应正遍知。非常非无常。何以故。二边有过故。
此遮分别。离四句故。故下云。大慧譬如虚空
非常非无常。何以故。离常无常故。以不堕
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非常非无
常。是故离于一切诸过。不得證说。乃至云。
是故我遮一切凡夫。不得分别常与无常。以
得真实寂静法者。得尽分别。不生分别。第六
法身品大意亦同。若寄诠显。报佛可是无常。
修因成故。自性法身体是常住。不由修生因
修显故。楞伽第七云。大慧如来非常。何以
故。虚空之性亦无修行诸功德故。此意反显
报化有修行诸功德。故知无常。故第六云。
大慧若如来法身非作法者。则是无身。言有
修行无量功德一切行者。则是虚妄。大慧若
不作者。应同兔角石女儿。以无作因亦无身
故。此说报身以功德法所集成故亦名法身。
又云。如来法身与五蕴不一。若言一者。应是
无常。以五阴所作法身故。此说自性。法身
不尔。涅槃经说。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即是五阴。岂言不一非是作法。
若报身佛非自性常。从如说常故。楞伽第七
云。若言常者。同于兔马驼驴龟蛇蝇鱼等角。
是故不得言如来常。若从所證所依常故得
言为常。又云。复次大慧更有馀法。依彼法故
得言如来世尊是常。何以故。依内證智證常
法。是故得言如来是常。大慧诸佛如来内證
智法。常恒清凉不变。大慧诸佛如来应正遍
依文显正三¶ 第 446a 页 T45-0446.png
知。若出于世。不出于世。法性常如是。法体常
如是。准此。正名所證理常。能證智者依所證
常故名为常。非自性常。亦同涅槃经说无明
等常。又正同摄论大庄严论等。金光明经第
一云。如是三身以有义故。而说于常。以有
义故。说于无常。化身者。恒转法轮。处处如如方便相续不断绝故。是故说常。非是本故。
具足大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应身者。从无
始来相续不断。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
故。众生未尽。用亦未断尽。是故说常。非是
本故。具足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法身者。非
是行。法无有异。异无有故。是本故。犹如
虚空。是故说常。无上依经云。阿难何者无
上菩提常住法。而此常住有二种法。为作因
缘。一者不生不灭。二者无穷无尽。是名菩提
常住法。准此二因。初是法身。后是应化。佛性
论第四云。此三身者恒能生起世间利益事。
故说常住。常住者依十种因缘。一因缘无边。
二众生界无边。三大悲无边。四如意足无边。
五无分别智无边。六恒在禅定无散。乃至十
本性法然无生无灭。无量劫来舍身命财。为
摄正法。正法既无边际。无穷无尽。以无穷之
因感无穷之果。即是三身故得是常。众生不
尽弘愿无尽。是故化身常在世间教导众生。
无有穷尽。菩萨少分有大悲。尚能恒救众
生。不入涅槃。何况如来。众德圆满常在大
悲。救拔恒思。岂有边际。是故言常。世间
得四神足者。尚能住寿四十小劫。岂况如来
而当不住寿自在亿百千劫。是故名常。乃
依文显正三¶ 第 446b 页 T45-0446.png
至云性无生灭故是常者。法身非本无今有
本有今无。虽行三世。非三世法。何以故。此是
本有。非始今有。过三世法。是故名常。准此。
所明性无生灭故是常者。唯说法身非本无
今有本有今无。应化既是本无今有。复不说
是性无生灭。故是常住。明有生灭相续名常。
宝性论第四亦同此说十因缘常。彼颂云。世
尊体常住。以修无量因。众生界无尽。慈悲心
如意。智成就相应。法中得自在。降伏诸魔怨。
体寂静故常。下六颂释但广略异。繁故不
举。准诸经论。皆言应化非自性常。不无生
灭因缘生法。故是无常。故楞伽第七云。凡作
法者皆是无常。如瓶衣车屋及叠席等。皆是
作法。是故无常。准此。因修方成应化。即是作
法。是本无今有。故是常。自性法身是自性
常。无生无灭。非因缘法。非本无今有故。是
本有故。又涅槃说。凡因生者皆是无常。常住
之法即非因生。广如前引。问若应化身是有
生灭五蕴作法。何故楞伽第七云。若言一切
皆无常者。一切智一切智人一切功德亦应
无常。以同一切作法相故。准此经文。虽修因
得。而是常住。经文复云。又复有过。若云一切
皆无常者。诸佛如来应是作法。而佛如来非
是作法。准此经文。应化常性非作法故。何得
说言应化无常。答准彼经文。以应化身因圆
果满更无可修。名非作法。既无胜因。果即无
异。前后相似故名为常。非不由因令彼果起。
故经自云。以无更说有胜因故。准此文意。不
遮因生。但更无胜因可修作。令胜因同馀类
依文显正三¶ 第 446c 页 T45-0446.png
故。

** 杂决择七

问若一切众生法尔五性有差别者。何故善
生优婆塞戒经第一云。若说众生有菩萨性。
是名外道。又云。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
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阿耨菩提
心。乃至云。若有定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
诸外道等无因果故。答彼善生经遮执因中
有果性等。或如言执云同外道。不遮有因。不
尔则违楞伽经说五乘性相。言三菩提无有
定性者。据不定性说。及遮执常云无因果故
不尔。楞伽经说云。大慧我说五种乘性證法。
何等为五。一者声闻乘性證法。二者辟支佛
乘性證法。三者如来乘性證法。四者不定乘
性證法。五者无性乘性證法。善戒经调伏品
云。有声闻性得声闻道等。地持论清净十因
中云。彼声闻种性以声闻乘而般涅槃等。无
著弥勒亦说有五别。岂同外道耶。又彼自
许五性新成。亦名菩萨性等。应同外道。经文
不云若本有菩萨性等同外道故。问若其五
性法尔先有。何故入楞伽第四云。大慧分别
彼迷惑法颠倒。非颠倒者。能生二种性。何等
二种。一者能生凡夫性。二者能生圣人性。大
慧彼圣人性者。能生三种差别之性。所谓声
闻辟支佛佛。国土差别性故。答此言生者。由
现熏习令得现起。摄大乘论云。闻等熏习无
果生。非道理。不约种子本来是无今时始生。
不尔凡性亦说云。生是本来无。今始起耶。问
若云佛性有则本有。应如虚空常。无则恒无。
依文显正三¶ 第 447a 页 T45-0447.png
应同兔角。若尔则违涅槃经说。彼云。有故
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
答涅槃经意令观事性因缘生灭故。非常如
虚空。缘生约有故。非无如兔角。不遮有情有
无性别。问虽事佛性有无不同。理性遍有。若
尔则许一切有情皆得成佛。何以故。佛性论
等引云。故经云。若有清净性不成佛者。无有
是处。答据平等意乐。非皆成佛。又如佛性论
功德品云。于善根人身中有功能。无善根人
身中无功能。既于无善根人身中无功德。
云何能令无行性人身中有行性。又如资粮
论。据决定性云。诸益得无学果。必不作佛。
如无糠米种必不生。岂一切皆不作佛耶。
故诸经论各据一义。皆不相违。问若事佛性
有即本有。非新熏生。何文显说。答瑜伽五
十七云。生那落迦。三根现行。定不成就。种子
或成或不成。谓般涅槃法者成就。不般涅槃
法者不成就。此文据趣生说。非约化生。据现
有种子。非据当来。不尔。现行当亦现起。宁说
不成。大庄严论第一种性品中亦言。种性有
体。由四种差别。一由界差别。二由信差别。三
由行差别。四由果差别。乃至云若无性差别。
则无信行果差别。由此四种差别故。是故应
知种性有体。又瑜伽二十一云。云何种性。谓
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
种性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
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證。又云。问今此种性以
何为体。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
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又云。如是种子
依文显正三¶ 第 447b 页 T45-0447.png
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
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
是相及以言说。谓为种性种子界性。菩萨地
文及善戒经善行品等文。皆相似。不得异释。
云。性种性由修成性。论云。非种性人无种性
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是故当知。虽不发心不修行方便。犹得名为
种性持。无上依经第一云。阿难何者是如来
界。云何如来为界不可思议。阿难一切众生
有阴界入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节相
续流来。法尔所得。生明妙善。既云有阴入
界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流来。明非如理。
亦非。新生。瑜伽又云。次复住种性者。所有
诸相。谓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
违。当知即名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诸相
六相相对。广如彼辨。又云。或有唯住种性而
未趣入亦未出离。谓如有一补特伽罗。成就
出世圣法种子。而未获得亲近善士听闻正
法。未于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获得正信。
未受持净戒。未摄受多闻。未增长慧舍。未调
柔诸见。如是名为唯住种性而未趣入亦未
出离。又瑜伽论第三十八解十因中。及善
戒地持辨于十因。明性本有。文皆相似。繁不
具引。佛性论第四云。五无初相应善性为法
者。释云。无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
并本有故。言无初。若是无漏从有漏生。即
般若大悲禅定等因是有始法。何得无初从
有漏生。何名性得。宝性论第四云。佛性有二。
一者如地藏。二如树果等。准彼文意。地藏譬
依文显正三¶ 第 447c 页 T45-0447.png
真如。树果喻般若等。故次云。依初譬喻故知
有初法身。依第二譬喻知有二佛身。二种佛
性俱云无始世界。未明无漏本有。不唯新
生。又无漏种。若唯新生。即有漏闻熏与
出世正见为亲因缘。云何梁摄大乘论云。佛
世尊说。从他闻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
正见得生。释曰。清净品以正见为上首。此正
见以何法为增上缘。谓从他闻音。及自正思
惟。此二因即是正见增上缘。乃至云。由此
二因正见得生。此二因于正见是增上缘。今
所言因是通名。即说缘为因。又论云。世间
心与正思惟相应。出世净心与正见相应。无
时得共生共灭。释曰。正思惟正修慧从四念
处生。世第一法是其位。此心未證见四谛。
故名世间心。已證见四谛。故名出世。离自性
法。是修得法。故名净心。正见即八圣道中之
第一分。此正见与三十七品不相离。乃至云。
由三十七品生。故得出世。从无始以来。世出
世心不有俱生俱灭义。以性相违故。论曰。是
故此世间心非开净心所熏。既无熏习。不
应得成出世种子。释曰。思慧若为出世心所
熏。可得成出世种子。既无被熏义。故出世种
子义不成。准此论文。无漏种子若新熏生。由
无漏俱方始得生。见道已前既无无漏。有漏
如何熏成无漏。若许有漏熏无漏种。不应难
他。非无漏俱不得熏种。自许非无漏俱熏无
漏种故。问若见道前有漏闻熏不能生无漏。
如何论云。虽复世间法成出世心。释云。如
意识。虽是世间法。能通达四谛真如。对治四
依文显正三¶ 第 448a 页 T45-0448.png
谛障故。成出世心。闻熏习亦尔。虽是世间法。
以因果皆是出世法故。亦成出世心。答以本
无漏微隐难知。寄有漏熏习胜增上缘。显本
无漏种子。即此种子在熏习位。亦名闻熏习。
故次论云。何以故。释云。何以故。此法但是出
世。非世间法。有四种对治故。准此。既云但是
出世非世间法。明非有漏。又论云。此种子出
世净心未起时。一切上心惑对治。准此故知。
见道已前有漏熏习位。已有无漏心之种子。
又云。种子即是闻熏习。菩萨未知欲知根名
出世净心。此心未在之前。是闻熏习。属闻思
慧位。在闻思位中。准此故知。说有漏熏习
成出世心者。据增上缘说。又广如彼解。略更
不引。问既诸有情齐有真如及第八识。如何
不许为佛正因。答如自不生。亦不亲为正因
生法。如前已明。若许第八为佛正因。即是无
漏。又复对治有漏第八。方能成佛。许第八识
为佛正因。即应能治第八自识。若尔即违梁
摄论云。云何一切种子果报识成不净品因。
若能作染浊对治出世净心因。释云。若立本
识是染独对治出世因。则不得以本识为不
净品因。不净品即集谛及苦谛。是业烦恼种
子故是集谛。乃至云。既立为染浊对治及出
世心因故。不应复说为不净品因。准此。有漏
第八非佛正因。又复第八一切同有。无三乘
别。即善戒地持菩萨地等明定异因。三乘性
别及调伏中。三乘性别。皆不净成。故依附
此识本无漏种。是佛正因。问若不许真如为
佛正因。如何佛性论说真如理为佛正因。信
依文显正三¶ 第 448b 页 T45-0448.png
般若等为佛缘因。瑜伽复云从真如所缘缘
种子生。答此二论文如前已会。今更重释
云。真如所缘缘种子生者。似说所缘缘为
种子。真如实非所为法种。如说信般若等为
四德种子。法身四德非彼所生。是常住法由
彼显故。似名为种。故梁摄论云。闻熏习但
是四德道种子。四德道能成显四德。四德本
来是有。不从种子生。从因作名故称种子。准
此故知。四智心品缘彼如生似说真如。名为
种子。若许真如实是种子能生有为。即违瑜
伽种子七义第一无常法为因等。亦违佛性
论三性中一有体能生有体文。问若有定性
二乘不作佛者。违涅槃经三十六说须陀洹
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人悉
当成佛。闻是说已不生信心。乃至云是名
常没。法华经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
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等。答此说不定性声
闻四果辟支佛悉当成佛。闻而不信名为常
没等。非说一切定不定性皆当成佛。不尔。云
何涅槃自云。皆得作佛。不解我意。又菩提
资粮论等。岂不见涅槃经而云不作佛。问有
阐提定不成佛者。云何涅槃经三十六云。若
人心口异相异说言一阐提不得菩提。是人
亦谤佛法僧。答准此文意。若说一阐提定不
得菩提。名谤佛法僧。非遮少入。若尔复违
宝性论说。云向说阐提常不入涅槃无涅槃
性者。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
故。依无量时故。如是说。以彼实有清净性故。
佛性论云。言有性者。是显了说。言无性者。
依文显正三¶ 第 448c 页 T45-0448.png
是不了说。乃至重故。佛观一切众生有自性
清净故。后时决定得清净法身。准此故知。无
阐提人无佛性者。亦无有情不成佛者。答此
据理性平等意乐。及涅槃经常没之中。第二
虽非阐提亦名常没。无上依等三种无涅槃
法中。第二人说。楞伽第五无性乘人亦同此
会。不会阐提名为常没。七人各一。及无上
依经第一无涅槃法。问若尔何故宝性佛性
俱引经说。一阐提人堕邪定聚有二种身。一
本性法身。二随意身。佛日慧光照此二身。法
身法者。即真如理。随意身者。即从如理起
佛光明。为怜悯阐提。阐提二身者。一为令
法身得生。二为令加行得长修菩萨行故。观
得成。答此据有性阐提人说。不尔。自违前事。
能品云。不定聚众生起此二事为用。不言定
聚为用。又云。是人由净分为缘净性为因故。
成此观。非无因缘。若不由于此二事成观。无
因缘。如阐提无涅槃性。应得此观。与一阐
提既无此观。故知定须因缘观。方可现无
性。既不许有观。明知无性不得作佛。又亦同
涅槃第九云。大涅槃光入于一切众生毛孔。
而能作菩提因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世尊
犯四重禁。作五逆人及一阐提。光明入身作
菩提因者。如是等辈与净持戒修习诸善法
有差别。乃至佛言。善男子除一阐提其馀众
生。闻是经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缘。法声光明
入毛孔者。必定当得阿耨菩提。准此故知。佛
性论等引经所说。佛日慧光照阐提身令生
长者。是有性人。涅槃经说除一阐提者。是
依文显正三¶ 第 449a 页 T45-0449.png
无性人。不尔。何以除不除别。又云。若得闻是
大涅槃经。虽犯四禁及五无间。犹故能作菩
提因缘。一阐提辈则不如是。虽得听受是妙
经典。而不能生菩提道因。又多譬喻。如枯木
石山水所不住。譬如燋种虽遇甘雨终不生。
又云。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就阿耨菩
提已。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成菩
提。此乃涅槃显了之说。如何不信有不成佛。
故知经说有一阐提名为无性。而复说言当
得成佛。据有种子。密意说无。诸乘差别增
减不同。广如馀辨。略释大纲。馀难思准。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四

宝历十二年十二月。于平安城寓舍。以赞
岐国多度郡善通寺经藏本。写之了
回向四恩法界海 回向无上大菩提。

   东大寺西室传法相宗沙门基辨

安永二年癸巳十月。于兴福寺慈门院。以
春日社本谈义屋本校合。补脱文正写误
竟。每字傍注本字者是也。

        法相末学大同坊基辨

            生五十六岁

本谈义屋所藏御本云。

承元二年戊辰十二月十二日申刻。于西
小田原东谷宝塔院南面部屋。书写之。愿
以书写力。上生都率天。闻法为悟解。决定
證不退。

同年十二月十八日移点了。

           执笔 永祐

              觉范
依文显正三¶ 第 449b 页 T45-0449.png

享保八年五月中旬。以御本写之一校了。

              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