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08b 页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1c 页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
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
* 引鉴除谬章第二
标彰五性谬一 种性不同谬二 本性住
性谬三 五性唯亲谬四 真如为种谬五
通经法尔谬六 漏生无漏谬七 说教
前后谬八 增寿非了谬九 说妄通经谬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2a 页 T45-0422.png

** 标彰五性谬一
有义若人同时异。先说实灭无性。后说不灭
有性。若人异时同。先后不定。然一分无性二
乘实灭。定是小乘悉有佛性二乘无灭。是大
乘义。此不应然。谬前后。所以者何。若云人
同时异先说实灭无性等者。此据何人说。若
据菩萨。不应道理。若据声闻。何教先后。若
小乘教先实灭无性。诸大乘中亦说实灭一
分无性。若大乘经定知。何经先为小说。何经
先为大说。若般若深密等先为小说。般若广
明第一义空。深密广明六度三性。般若说众
生空。深密说空。皆归三性已。明有性。如何
得言先说无性后说有性。又彼自执真如及
心为正因性。岂有已前大乘及大乘师立真
如及心不遍有情耶。若云据五乘性。亦彼自
执五性后有非本法尔。准此。即有未成五性
已前之位还是一分无性之者。前教同此。何
非了义。若云后教虽有现无皆悉当有故不
同前者。不尔。如涅槃经优婆塞经等云。乳中
无酪。石中无金。为说因无。为果非有。若无因
性后能为因。不应道理。亦应从一切能生于
一切。以无因性为彼因故。若云无果大小因
许因中无果。前后何殊。独云前说一分无性
小乘非了三乘。准妄可悉。又云。一分无性
二乘实灭定是小乘。悉有佛性二乘无灭是
大乘义。此不应然。谬定大小故。何者。若一分
无性名为小乘。一切有性皆名大乘。即分别
部皆有佛性。经部一说部总名无实灭。应皆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2b 页 T45-0422.png

说。尔即云随转。小乘亦说一切有性二乘无
灭。又佛性论中。大众部执皆有佛性即第一
义空。大乘同彼。应随转门。又大乘中但说六
识。是随转门。涅槃经中亦但说六。亦是随转。
此既随转。一切有性应许随转。此既不尔。彼
云何然。故知不可说同小乘皆为随转。如理
门云。外道亦六根境识。佛法同彼。岂邪教耶。
又云。大小虽别。然皆不说见道已前成熟有
为真无漏已。此亦不尔。岂可不许二乘圣者
回心向大。执见道前定不成熟有为无漏。又
云。小乘中说。初无漏心无同类因。名刹那
法。故知大小同说异生位中未成有为真无
漏法者。此亦不尔。何以故。佛性论中。分别部
师不信有无性。异部论中。经量部师异生位
中成就圣法。瑜伽论说地狱成就三无漏根。
楞伽第四无漏习气非刹那法。摄大乘论从
同类生。如何独信萨婆多师无漏心无同类
因。不信经部分别部师及瑜伽等说有无漏。
然涅槃经云乳中无酪性者。为破彼执因中
有果故。彼经云。若庵摩罗子有彼树性。云何
不见立五丈之质。上下经意非唯一处同
瑜伽显扬破因中果果论。不尔。如何经云。若
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菩提。以
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所谓佛性。前言
无佛性。无佛果性。彼云佛性为因。即是有佛
因性。若云见道前总无有为无漏种者。岂不
但是卒意所谈不依经论。又自引文。若以一
滴颇求树汁投之乳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2c 页 T45-0422.png

因酪即为果。若已有酪。乳何待缘。众生佛性
亦复如是者。若已成佛。何假修因。既待修因。
明未有佛。非是不许有佛性因。审文解意。此
义即显。复引菩萨优婆塞戒经云。三种菩提
无有定性。乃至若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者。
此破如言执定有性。因中有果。同涅槃经云。
非有如虚空。不说令无犹如兔角。又若如
言不许有性。至见道后亦应无性。说三菩提
无有定性。不简因果故。如何是拨异生位中
无无漏种。馀文准此可以得知。
** 种性不同谬二
有义。以法界真如及第八识为佛正因。真如
八识无生不有说一分无性。随转理门。非大
乘义。故涅槃楞伽密严皆双说藏识及如来
藏为诸法因。涅槃复说第一义空能生善法
为种子也。亦善戒经等说其本性。唯说法
性不说心者。由理有恒沙性功德故。顺即成
净。违即成染。由此修得名为密性。心即不
尔。又理虽亦与染法为依能生善不善法。而
无恒沙性尘劳也。此亦不然。成唯识论及
馀大乘。何处不许真如及心不遍有情。云一
分无。是随转门。又若以理心为佛正因。即菩
萨性。如何自引优婆塞戒经云。菩萨种性亦
复如是。善业因缘发菩提心名菩萨性。岂彼
理心因发心有方名菩萨性。若云但名佛性
非菩萨性者。尚非菩萨性。如何名佛性。若云
发心名菩萨性者。据客性说。岂彼本性不得
名为菩萨性耶。又准涅槃经二十六云。有二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3a 页 T45-0423.png

了物故名了因。望果生者。生因是正。了因是
缘。如理既是缘正因。下文自许生物。诸修行
者在见道前。既顺如修理。何不生有为无漏。
即取有漏为无漏种。若如不能生。何名正因。
设若许生。心何所用。如已生故。又若真如
为因亲生。即违涅槃及佛性论。如前已引。下
亦有文。设有处说真如为种。如说尘劳之辈
为如来种。岂彼种言为佛为正因。故知假说
由依如起。如四大种望所造色。亦五种。名
正种子者。瑜伽七义非常法为因。不悟熏习
之义与种子义殊。将熏习义来。虽于种子能
所熏习解熏习义。非释种子。又佛性论第二
问曰。此三性几性无体能生有体。答曰。唯
分别一性无体能生有体。问曰。此几性有体
能生有体。答曰。唯此依他一性。问曰。此三性
几有体能生无体。答曰。真实一性能灭依他
令其无体。若如为正是诸法种。何不能生言
唯是依他一。又若第八体为诸法正因。亦违
瑜伽摄大乘等种子之义。心体是一许亲生。
云何名引自果及以性决定。复又一因何能
通生善不善等。若许尔者。因一论成不平
等。涅槃二十二云。一切诸法异因异果。亦
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从一因生。以此
故知。因果名别。由阿赖耶具三相义。因相之
中具种种界。虽非离第八。亦不即赖耶。体
用因果理应尔故。故阿毗达磨经云。诸法于
识藏。识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名因
性。又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3b 页 T45-0423.png

非即第八。然华严楞伽说心染净能生一切
者。摄用归体。摄馀从识。故不相违。又云。理
心虽俱生因。多说理者。以顺如成净违如成
染。心则不尔。故不说者。此亦不尔。心若不能
通生染净。可同如心既通生。如何不说。又悟
识成净。迷识成染。何义不同。多偏说理。又若
说心不生恒沙相功德。真如与谁为恒沙性
功德。又云。无恒沙性尘劳也者。此亦不尔。既
有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翻有八万四千诸功
德门。既说恒沙功德。还有恒沙过失。若真
如不遍无恒沙性尘劳。许真如遍。何无恒沙
尘劳性。又云。如来藏性及第八识。如末尼珠
随缘出故。密严经下卷云。如末尼珠置于日
月光中。随其所应各雨其物。阿赖耶识亦复
如是。与习气合。变似众色周于世间。若无
漏相应。即雨一切诸功德法者。则自所执第
八识藏为佛正因。其义有失。何者。经云与无
漏相应即雨功德。明第八识。非为正因。他性
相应非自性故。准此即知。至初地时。第八由
无漏相应。生无漏智。非是有漏亲生无漏。
准此经文。无漏先有不由新熏。何得说言第
八为正。又此相应无漏之法亦是功德。从第
八雨第八。未有无漏俱时。此如何起。不可说
有无漏种生。以自不许三乘见道前有无漏
法故。又云。带迷即赖耶无常。悟理如第八常
住。故密严经中云何阿赖耶识。是意等诸法
习气所依。为分别心之所扰浊。若离分别即
成无漏。无漏即常犹如虚空。金光明经云法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3c 页 T45-0423.png

非三世。又云。佛不同诸行是有为也。亦不可
说非业烦恼为。故名为无为。一切无漏皆非
所为。何独说佛智名非有为耶。故唯识论
三因證佛是无常者。限己见闻为妄说也者。
此亦不然。若云报佛是相续常。立已成失。若
凝然常。即有四失。一违教失。且报佛菩提
为是本有。为是今有。若是本有。非从因生。则
菩提涅槃俱但有了因。不有生因者。名何故
涅槃二十六云。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菩提
等。又若是常。云何因生。涅槃第十三云。若有
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又云。以是义故。从
因生法不名为常。下文云。善男子虚空非生
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来亦尔。非生非
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如来性。佛性亦
尔。非生非出非造非有为法者。此说真如法
身。非报身也。不尔。如何报佛名修得。又维摩
经从诸功德生等。又涅槃第十九云。如是光
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
有因缘。有多番释常法无因。又云。涅槃之体
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则非无漏
常住之法。又高贵德菩萨云。凡因庄严而得
成者。悉名无常。此大菩提庄严成故因修方
有。名本无今有。云何是常。又云。涅槃之体非
如是等五因所成。六波罗蜜等既为了非生。
或本因故常。菩提之体五因所得。六波罗蜜
等既为生因。故是无常。二违理失。佛性论
第二解三如来藏。三能摄为藏。云谓果地。
一切过恒沙数功德。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4a 页 T45-0424.png

常。何以故。非始得故。故知本有。是故言常。
此说自性法身。若是报身。岂应得因时已得
圆满。云摄已尽。准知四智心品。若因已满
不假更修因。大圆镜智至果方生。即是始得。
故是无常。又第三云。转依有四种相。应知。
一者为生依。二灭依。乃至云。一生依者。佛
无分别道相续依止。若不缘此法无分别道
即不得生。既云无分别道相续依止。明不同
如凝然常住。又解涅槃难中云。非道所生。故
此法必须因道得至。非道能生。是故未修时
不得言无。是故无生义。立无后际故。是得
无灭中际无业烦恼等。故无变易。以无生
异灭等三失故说常住。菩提既是道生。未修
时无。因修方得。故异涅槃。非是常住。又云。
若离涅槃。无有一法是常住。故涅槃前际等
无故。故知常。菩提有始有前际故。明非常住。
若云报身不离涅槃故是常者。岂他受变化
离涅槃耶。又梁摄论十五。六因證受用身不
成自性身。此意真如为自性。报佛名受用。六
因者。一由色身及行身显现故。释云。十入名
色身。受等名行身。诸佛以真如法为身。于法
身中色行不可得。应身则不尔。此义云何。一
切智大定大悲等恒伽沙等如来功德。虽依
法身。若显现时不离化身。此化身以佛异一
切众生。为应身事相故。色行于应身有。于法
身无。是故应身不成法身。六阿梨耶识及生
起识现转依。非道理故。释云。阿梨耶识及
生起识即是受用身。此二识转依名法身。若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4b 页 T45-0424.png

此非道理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若受用身
即是自性身。则无大智等众德。由不无众德
故。自性身不成受用身。然大庄严论第三云。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名法身者。以第八识持
二障种。得镜智时。舍二障种。第七恒执障平
等理。离执證如。因此二智得法身故。故说
二智为法身。又真如理功德所依本。二智功
德所生本。故名法身。若分自性身自受用身。
四智俱是自受用身。他受变化因二智起。即
说二智为彼二身故。大庄严论第三说。观察
智成事智为化身。因二智起故。说二智为彼
二身。不尔。二论俱无著造。何故庄严论说
二智为法身。摄论不许二智为法身。又复八
识因位无常。何故果位常无常别。既许常无
常别。应许虑非虑心非心色非色等别。又复
应化及色点等俱镜智现。何故能变之心是
常住。所变智身是无常。不得难言能变唯
是心所变心色别。何废能变心常住所变是
无常。何以故。所变种各殊。能变唯心。所能所
俱心智。何得常无常。又天亲般若论云。分
别有为体。非彼相成就。三相异体故。离彼
是如来。此说法身离有为。岂报身相离有为
耶。若云不离者。岂不许生。生已经停。岂不
是住。既有三相。何得名常。又云。应化有来
去。法佛无来去。应化有来去。明知无常。又摄
大乘论云。于法身中色行不可得。明报身等
色行可得。报身既色行可得。故是无常。亦不
得云虽有色行而体是常。涅槃经云。舍无常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4c 页 T45-0424.png

行同真如常。同如寂静。何故梁摄论云。若以
法身为应身佛。无利益众生事。若以应身为
法身佛。无现世安乐义。以恒喧动离寂静
故。准此论意。以法身常无能利物。报身既常。
岂不同如无能利物又若是常。如何难云。若
以应身为法身佛。无现世安乐义。以恒喧动
离寂静故。许报身常。如何得言以恒喧动离
寂静故。又法华经论释三身中唯法身文内
云。非虚非如非异。释云。谓离四种相有四
种相者。是无常故。不言报佛亦离四相。三妄
引圣教失云。若无常。何故密严经说同空常
耶。涅槃经云。舍无常色获得常等。复言如
来有常乐我净等耶。如前广引。此不诚證。何
以故。梁论本云。复自受用身及变化身无常
故。云何诸佛以常住法为身。释论云。若如来
不永般涅槃。则如来以常住法为身。受用身
及变化身不应是无常。若是无常。云何复言
以常住法为身。论本答云。由应身及化身恒
但依止法身故。释云。法身为三身本。云既
常住。末依于本愿相续恒在故。末亦常住。论
云。由应身无舍离故。由化身数现起故。如恒
受乐。如恒施食。二身常住应如此知。大庄严
论金光明经无上依经佛性论等。释皆相似
故。不同如凝湛常住。亦不得言此说应身是
他受用。释云。如来自圆德及利益诸菩萨。
此二事不恒相离故。又前云。若自性身即是
受用身。转二识依复得何身。乃至云。若受
用身即是自性身。则无大智等众德故。此言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5a 页 T45-0425.png

以性故。生住异灭皆悉是常。然念念灭。不
可说常。此说四相为常。又第三十三。善男
子常法无住处。若有住处。即是无常。十二因
缘无定住处。若有住处。十二因缘不得名常。
此等皆同约所依如性。故名常。即是。摄论云。
由应身化身恒依止法身故。名之为常。非自
性常。密严等文准此应知。此乃无上调御诸
大论师智解咸周。教理显具。自无法眼。刻
舫守株。狂药入心。出此凶勃。言获法等同
违经文。抑令生灭说会中道。圣智可生。非
常见常。随邪定聚。四不悟四记失云。若依
四记。以生必死故。證佛智有生必灭。亦应以
无或死死不生。證佛智灭更不起。不可一向
记者。说刹那分别记者。即分段身佛既无
或灭还生。有生必死。非约佛者。不尔。由未善
知四记之意故。此难生。解斯四记。猛难便息。
何者。生者必死。一向记。不论刹那与一期。死
者生耶。分别记。刹那一期俱分别。若不分别。
何名分别记。今为分别。若约一期。无烦恼者
死必不生。若据刹那。有或无或俱。须分别。
无烦恼中且据如来。现起之智望更生种。名
为生现。起灭已不熏种。即死者不生。若据种
子生现行。不妨灭。馀种起。虽无烦恼。死复
生。举一例馀。二乘定性无烦恼人一期灭已
必不复起。若据刹那。现起智心还熏成种。虽
复现灭。新种更生。不定性人俱有刹那灭无
一期灭。不舍此身更受身故。若许回心。无
学果人舍分段已更受变易。如何得言无烦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5b 页 T45-0425.png

死不生。据有烦恼。生者皆死。死者生耶。据分
段说。亦有不生。趣向三乘定入见道。不退之
者三恶等身从前死已。必不更生人天。不定
约刹那者。生必皆死。死者生耶。即须为分
别。若业异熟心虽生不熏种。死已不复生。
若从旧种论。虽死还复起。是报佛既有。生已
必定有灭。不须分别。刹那一期死者生耶。则
须分别。若如是知名解四记。佛自定说生者
皆死。是一向记。如何今者更为分别。
** 本性住性谬三
有义。如来藏及识藏。一切有情皆平等有。
即此名性种性。亦名本性。后熏习者。名为客
性。由新熏故。五乘性别。非是本有。真如本识
性平等故。一切无别。此说非理。立宗妄故。所
以者何。真如法界及第八识。有情齐有。经论
诚文。愚智咸许。即此名为性种性者。智者不
尔。何故。若此真如及第八识名性种性。一切
俱有。何名殊胜。由有法尔无漏种子三乘差
别异于无性名为殊胜故。故善戒经第一
先明善行性品。不言理性品。又云。修习圣
行。行于善果菩提之道。有十法则。能摄取
一切善法。瑜伽地持并皆相似。初明本性发
心品。下始明习性。性种性中明习种性者。且
相对明。非正明。已取以地持六度印相。云
菩萨性自乐施等。瑜伽论云。又诸菩萨有六
波罗蜜多种性相。由此相故等。又地持云。非
种姓人无种姓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必不
究竟阿耨菩提。亦不得云无习种性。即此发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5c 页 T45-0425.png

要有法尔无漏种子。方名习种性。若无本性
习性何生。杂集论云。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
故非他作。善戒经亦云。若无菩萨性者不得
菩提。亦不得云无习性者。经云。是故当知。非
因发心有菩萨性此习种性因发心者如何得
言非因发心有菩萨性。又地持云。若无菩萨
性。虽有一切诸方便行。终不得成无上菩提。
善戒经云。虽复具足如是四事。若无菩萨性。
而能得成阿耨菩提者。无有是处。又佛性论
第四云。五无初相应善性为法者。释曰。无
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普本有故。
故言无初。体用未曾相离。故言相应。此言
性得。即不由熏。既即言本有。无初明非始起。
不得说言此说如理。论云般若大悲禅定法
身并本有故。总但说如。与谁为并。又前说
烦恼业报并无初。即许三别。今说四法并无
初。如何但据理。又本无漏种不名性种性。何
故善戒经名善行性品。又佛性论但许真如
性无令烦恼灭。不许性有。瑜伽七十四圆成
亦同第八心体。亦非性种性。性种性者。是其
无漏。本有种子。第八心体既是有漏。如何得
为无漏正因。故无性摄大乘第三云。未曾见
有毒为甘露。阿赖耶识犹如毒药。云何能生
出世甘露清净之心。又梁论云何佛世尊说。
从他闻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
释云。此二因于正见是增上缘。今所言因是
通名因。缘说缘为因。既说闻熏习为增上
缘。明知正见本自有因。下言熏习为种子故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6a 页 T45-0426.png

非唯亲现。闻名开熏习。本正见种亦名熏
习。因增长故。所以地持论等亦名为因亦名
增长。既此熏习非阿赖耶摄。是此能对治。明
知不得以第八体为菩萨性种性名平等因。
若许是无漏。则苦集对治。即不得为染法因。
故梁论云。即既立为染浊对治及出世心因
故。不应后说为不净名因。若云我取识上功
德者。即因法尔有无性。别本有行性。处处诚
说。不知有此本有种子名性种性。妄取真如
及第八识为性种性。可不惭乎。可不昧乎。
无性摄论本意皆同故。故不具引。诸论皆说
无漏种子熏习为因。不说真如第八识体为
正生因。又复真如不依诸法故。宝性论云。空
不依地等。又云。自性清净心不住彼诸法。处
处诚说。不能烦引。何须举六处意定取彼真
如。又云。无上依经云。如来界不可思议。一
切众生有阴入界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
时节相续流来。法尔所得。准此经文。即真如
界名性种性。此亦不尔。谬引经救故。准此经
文。正是无始法尔行性。名阴入界胜相种类
内外相续流来法尔所得。法尔所得即法尔
义。此处若心意识下。令依依他处观真如理。
除断染法。理显智圆。同辨中边论颂。虚妄分
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乃至是则契中道。不知此义。执真如界有其
种类内外所现相续流来。又云。涅槃第八云。
众生佛性则不如是。虽复处在阴入界中。即
不同于阴入界也者。不同前文。无上依经言。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6b 页 T45-0426.png

同阴入界相。涅槃言不同阴入界相。故事理
别。或约无漏与有漏别。云不同彼。不尔。如
何言虽复处在阴入界中。何以故。真如遍一
切。不可说言虽处在阴中。佛性之言非唯目
理。六度等行皆名佛性。又云。胜天王分前后
文别。前云。如来法性在有情类蕴界处中。从
无始来展转相续。烦恼不染。此亦非證。此说
行性。行亦是法。法言通故。若是理性。体性常
住。何得云展转相续。相续者非常住义。次言
清净法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此说真如出
生诸法者为增上缘。非亲因缘出生诸法。然
如不生。是增上缘生。若一如生万德。何有
定异因。摄大乘庄严论云。诸功德从镜智起。
如既亲生。何假智生。又云。佛性论云。佛日慧
光令法身生随意身长法身。即当本性。同善
戒经法性自尔者。此亦非證。既说真如名为
法性。即是法身。何能令生。涅槃经三十七品。
波罗蜜等是名了因。自行尚名为了。佛光岂
即能生。又前自云。如虽生法。真如不生故。又
云。起信论中。体大即真如体。相大即是无量
性功德相。用即能生世出世善因果者。用大。
有为行是如用故。能生一切者。此亦不尔。真
如岂有作用。若有作用。同诸行故。如增上用
诸法得生。此理可尔。不为生用。已下多文意
皆證如及第八体名性种性。即名正因生因。
馀六度等即为习性缘因了因。唯佛性论真
如不生有馀体。摄论赖耶非出世因。大庄严
第五云。六者无异无起。由真实性非有异体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6c 页 T45-0426.png

一切种智为佛身体。又云。转六波罗蜜等一
切善法为佛体故。诸论皆说。转八识成四智
为佛身。不说真如生。不唯第八体。准知馀文。
广引烦释皆应遮止。有义。成唯识论立五性
别。有违理教。言违理者。一切众生同有理心。
有何别因一分众生无无漏种。设有无漏。何
因复有三乘性分。有因即非法尔。亦无因不
合不同者。既执一切众生同有理心为正因。
既许理心一切平等。如何得有染净善恶三
界六道三乘性种。若有馀因。理心非本。无
别因起。何合不同。若谓待缘。缘从如起。如因
既一。缘亦同亦缘。从何生有种种别。若一
切生同有真如。共一正因。同数论等从一
因起情非情等。体是常住大等无常。又自举
喻。理若虚空。心如法空界。有漏同暗。无漏
同明。暗灭明生。由于虚空及由火等亲生。岂
可暗中先有明性作明亲因者。此亦不尔。准
喻自违。理若虚空。心同空界。既说理心作物
亲因。即自能明。何须殊火若由殊火殊
火自作明因。岂是虚空及于空界亲生明也。
馀喻及文并皆自违应自思察。烦不能举。又
云。唯识违于正教。如善戒经性种性者。是理
非事。若言是事。有何文證者。此亦不然。彼妄
引文。如前略指。行性文證如前已明。又言。若
本性有上中下量。违优婆塞戒经云有上中
下非本性也。亦违正法华大集经等。由缘因
故。无三乘性。若是无因法尔自得。即违深
密有上中下非无因也者。此亦不尔。若非本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7a 页 T45-0427.png

下无自正因。但缘起因。既自无种。缘何所为。
涅槃经中。唯说涅槃从了因得。不说有为但
缘因生。无种而生。违多圣教。准善戒经善行
性品云。言根胜者。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缘
觉性中声闻性钝。既云本性猛利。明非由客
性。又大庄严论第一云。由界差别者。众生有
种种界无量界。多界修多罗说。由界差别故。
应知三乘种性差别。乃至无四果差别者。
众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若无性差
别。则无果差别。同深密经有上中下是定
有因缘。大集等说由缘因者。据增上说。有四
缘故。不违前教言非本性也。非以性故者。
意云。不唯由性。亦假增上又缘生。约非如言
诠。真如所缘缘种子文下当正示。若云理心
为其正因。岂可如理由缘因故成上中下。又
复理心名性种性。何故不得云以性故名为
菩萨既以性故。言不许行性。本有亦应不以
性故言證理心非有。此既不尔。彼云何然。又
自云漏生于无漏。何故不许真如无漏生于
无漏。又违摄论。如前已引。又云。以乳无酪许
生酪。即难酪中无乳应生酪。以酪不生乳。即
不许乳生酪者。此难不尔。云乳无酪而生酪
者。涅槃经意。难因中有果论。不是不许乳为
酪因。细寻彼文。自当开晓。故大庄严第一云。
复次彼有者。因体有故。非有者。果体非有故。
问若尔云何名性。答功德体义故。度者出生
功德义故。由此道理。是故名性。又难云。圣无
作凡之理。岂不许凡无圣性而作圣者。不尔。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7b 页 T45-0427.png

不作圣。汝立凡无圣性得作圣。何理能遮圣
无凡性而作凡。又云。若难无为为其本性生
无漏者。即同外道常法为因者。楞伽第二大
慧为问佛自释云。我说法空为如来藏。不同
外道者。此救不同彼外道执别有实我名为
如来。世尊说法空为如来藏。假名如来。不同
外道。汝执无为有体常住能生一切。何异外
道冥性等耶。若执体空能生一切。同无因论。
又同庄老从无生有。若执常法为缘生起。复
违杂集。杂集第四辨缘生相中云。无常缘生
故。释云。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非无
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缘生义中
云。因刹那灭果刹那生。时分等故。是因果相
续不断义。亦不得云此据有漏及客性说。彼
论顺逆观中云。应如是观缘生起义。一切皆
是缘生。唯除法处一分诸无为法。不除无
漏故。又若真如能生无漏。复违彼论解因
缘。又论云。因缘者。谓阿赖耶识善习气。与
有漏无漏诸法。如其次第为因缘故。非有漏
第八识体为无漏因。引无量义经一切法从
一法生一法者。所谓无相。大般若云。真如虽
生诸法。而真如不生者。如前已辨。又云。经中
我德岂即与彼外道我同者。此救亦非。诸大
乘经于常乐我净义假立四德名外道。无有
常我等体。于非常我等计故。可不同外道计
常法为因。或无因起。汝执常法为因。或无因
起。如何有别。亦不得。云涅槃经云。本无今
有。有已还无。以此为證。彼文意别。不说无因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7c 页 T45-0427.png

今有。起已即灭云还无。若如文执言无即无
因有已还灭。如何即许执报佛常住。又自问
云。若常法生无常法者。何故涅槃经中。佛语
外道云。汝因是常。果是无常。我因无常。果是
常耶。答因有远因近因。果有近果远果。外道
唯有常因无其常果。佛法远因是常。近因无
常。远果是常。近果无常。此答令乖准。涅槃三
十三云。一切善业是涅槃因。因有二。一近
二远。近即三解脱门。远者无量世所修善法。
若远因常即是灭谛。但可说證不得说修。二
十七云。说涅槃因名为佛性。佛性名通。非
唯真如。六度等法并名佛性。二十二云。未得
阿耨菩提时。佛性因故。是过去现世未来。
果则不尔。有是三世。有非三世。准此文意。
因即福智。果通智断。故因通三世。果世非
世。若说真如为远因者。因亦通世非世。如
何但言三世。三十三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
非三世故。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又佛自答。我
因无常。果是常。因中有远近。因通三世。今
有将自凡心翻覆佛教云。远因常无常。妄以
近远因果相对分常无常。又复自许真如生
法。何故但能远生为远因。因不能近生为近
因。如理既常住。近不为因。远亦非空。性体
凝然远能为因。近亦尔。以体前后无差别故。
佛说生因是无常。乖佛说为常。佛有无性。
违圣说有性。此乃执自智见为是。将佛菩萨
为非。何异待兔角而触妙高。拔龟毛以填
渤澥。岂可得乎。宁不思乎。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8a 页 T45-0428.png

** 五性唯新谬四
有义。五性差别皆由新熏。正法华第三云。先
无三乘性后殖三乘因。名有三乘性。既云后
殖。明非本有。上法华经及大集文。据习性
说。非性种性者。亦不应理。且彼说真如及心
为性种性。妄者如瑜伽二十一云。谓若种性
自性若种性安立等。种性自性中云。今此种
性以何为体。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
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若是真如。
岂名附在所依六处所摄。又种性安立中。云
何得言。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如是种子非于
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
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相
及以言说。谓为种性种子界性。是故当言堕
一相续。准此所说。菩萨地善戒地持明性种
性文。皆同此。明非真如。新熏妄者。准前文。
说既非真如。后言无始明本性别。若唯新
熏有五性别。即见道前不许有无漏。云何下
文云。云何名为安住种性补特伽罗。唯住种
性而未趣入。亦未出离。谓如今有一补特伽
罗。成就出世圣法种子。而未获得亲近善士
听闻正法。未于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获
得正信。未受持净戒。未摄受多闻。未增长惠
舍。未调伏诸见。如是名为唯住种性而未趣
入。请举斯文。声闻本性岂由新熏。岂须
有部所立宗耶。菩萨地言无始法尔六处殊
胜等文。准此可知。又佛性论云。无初者。以性
得大悲般若禅定法身本有故。故言无初。信
大悲等是四德。既云无初。明因有。复云性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8b 页 T45-0428.png

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
心。未曾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
既不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然说闻熏习
为出世心因者。梁论自会是增上缘。唐论复
云。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又大
庄严论云。若无性差别则无信差别。乃至云。
若无性差别亦无果差别。由此四差别。是故
应知种性有体。大般若善勇猛会胜鬘楞伽
经善戒经地持论瑜伽论佛地论。皆说法尔
性别。不言由熏。恐烦不引。所以正法华云。先
无三乘性。后殖三乘因。佛种从缘起等者。皆
由逢缘资熏本性方能得果。非本无因。五性
新起。无因而生五性差别。非释种子。又如
寂调音天子所问经云。如贫人食是轮王毒。
法华不许亲近小乘。云何世尊见有平等理
心大性。而不教发大心令兴小意。欲行大
道。何尔小径。彼自无疮。何伤之也。熟思勿
误。故知五性法尔自有。待现缘发方果成熟
故。漏无漏种各二类。一本性二习性。故瑜伽
第二云。又种子体无始时来相续不绝。性虽
有之。然由净不净业差别熏发。望数数取异
熟果。说彼为新。摄大乘云。闻等熏习无果生。
非道理。涅槃二十六云。众生佛性不名为佛。
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得佛。汝
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因缘未和合故。以是义故。我说二
因。正缘因。正因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
心。以二因缘得阿耨菩提。如石出金。佛性之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8c 页 T45-0428.png

优婆塞戒经云。若说有菩萨性。是名外道者。
不尔。善戒经说。有菩萨性者以大乘成熟等。
涅槃亦说悉有佛性。岂外道耶。欲明五性唯
新熏。云有本性者。即外道义。欲證一切有佛
性。若说无者。是小乘义。故成相反。徒引多文
妄为解释。不如依论以释佛经。恐此文烦故
略不举。
** 真如为种谬五
有义瑜伽论云。诸出世间法从何种子生。若
言粗重自性种子生。不应道理。答诸出世间
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
子所生。西方两释。一护法等云。此是缘真如
智以真如为所缘缘故。名真如所缘缘种
子。二难陀等云。是闻熏习种子从佛正体智。
各为真如所缘缘种子。此二释非。何以故。
论云。若非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者。何因缘故
建立三种涅槃法种性补特伽罗。及建立
不般涅槃法补特伽罗。所以者何。一切皆
有真如所缘缘故。准此难意。真如皆有。无其
胜劣。因何分三乘性及有无性。不合可。答
家以非一切皆有智种答。难家将一切皆有
真如为难。为难之法牒释难故。同一文故。
又论自为问答。不可言难家不得答意。故
知答家以真如为种答。难家即云不得有无
不同。故知真如能为种生。同大般若真如虽
生诸法。真如不生者。此亦不尔。所以者何。若
以真如为种生法。过失如前。不平等因。为
妄中说云二师释与论相违者。此亦不尔。释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9a 页 T45-0429.png

缘之智种。为出世法因。难意既以真如为所
缘。既遍有能缘。亦应一切皆成。何故得立
有无性别。若即真如为种能生。应但云从真
如种子生出世法。何须云真如所缘缘种子
生因。天亲般若论云。若一切时一切处实有
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颂答云。时及
处实有。而不得真如。无智以住法。馀者有智
得。释云。何故不得。彼无智以心住法。彼以
不清净故。以有智者心不住法。是故能得。
准此论意。明如遍难。双举智障以答彼难。
明知法尔种性无有。若不尔者。但应举住
法。何须说智耶。故瑜伽论以有毕竟障种子
及法尔本有无漏种。分五性别。般若论中。
以如遍难。举智及障答。瑜伽以如遍难。偏举
障答。意显智种有无不同。不由谤法。若由
谤法立性不同。即应但立有性。无性不应分
四。又复谤法大乘处处皆许悔净。岂慈氏不
知云毕竟不可断。又复谤法造五逆业感恶道
报。但烦恼障。何开所知云有毕竟所知障
种子。附在所依非烦恼障种子者。于彼一分
建立声闻种性。一分建立独觉种性。岂可二
乘由为谤法名无种性。彼许二乘得无学果。
即受变易回心向大。岂可所知障毕竟不可
断。又若谤二空即大庄严论时边。四中普断
诸善根。非毕竟无因者。不尔。普断善外。更何
业重为毕竟障。又若由障名不可断。即合明
举。何故别说毕竟无因。又若真如为种亲生
出世间法。略有四过。一前后相违过。自前本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9b 页 T45-0429.png

定从何是。二门相违。二圣教相违过。瑜伽摄
论种子义中。皆云一刹那灭者。生已无间即
灭坏故。无有常法得成种子。于一切时无差
别故。不可。难云。法尔种子不与能熏相应熏
成。何得名种者。不尔。七义释种子义。能熏所
熏释熏习义。又本有种由熏增长。不说熏生。
说熏生者。是新熏种。三自宗相违过。违佛性
论有体生无体。名许真如亲生出世。即应
云二有体生有体。何故说一。四进退相违过。
若从有漏生无漏者。复违五十二不说粗重
自相种生故。更有多过。如前已辨。所馀义
准此知矣。
** 通经法尔谬六
有义引经。一切众生无始时来有种种界。
證法尔有五性别等。不应道理。彼说一一
众生各有种种界。如七叶树。非说一切众生
各多差别。此言法尔。是本性故。非如性力所
知种种界也。此不应理。若许一一生各有种种
界。一一界相似。如七叶树者。岂一一生皆作
三乘果二十七贤圣多贪食分有无性等。
若尔。云何言有声闻性得声闻道等。多贪之
人说不净观等。利钝根别等。有无相违。钝利
相违。渐顿相违。定相违。岂可一生普具成
熟。又弥勒菩萨无著等师。不解经文證五性
殊。皆引彼教耶。善戒经说。说共住令转者。
据不定性说。非定性者。楞伽于不定乘中说
有趣大乘小即无。大般若同。又云。瑜伽但
云无始有无有种性。不言法尔及本性住。非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9c 页 T45-0429.png

住。何以得知。佛性论云。无初者。性得大悲
等。无初即无始性得。即法尔等。又次下引种
子有四。一本性住。如何得言不说本性住非
为定證耶。又云。瑜伽云。种子有四。一本性
住。二先习起。三可修治。谓有涅槃法。四不可
修治。谓无涅槃法。约先习种分其五性者。此
亦不尔。既立本性住。二先习起。若云约先习
种分其五性。只有三种。何得言四。既总先习。
何言本性。又违声闻地二十一说。并如前
引。又云。瑜伽云。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
悉具足者。是具足四种。名为一切无涅槃法
者。便阙三乘种者。唯有本性住。先习种子
不可修治种子。阙可修治种子。名不具足者。
此亦不尔。对有无别立后二种。二种相违。云
何得云有四种者名为具足。复许有本性住
先习种子即可修治。不尔。先习于何云不可
治。又云。但由新习熟人不同。不言本性住
种有无不同。及不云法尔。若云有教请示其
文者。虽前数明。今更略引。即彼自引。种子有
四。一本性。如何云不言本性住种。又声闻地
初种性自性种性安立。但云从无始世展转
传来法尔所得。同善戒经言本性者。阴界六
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法性自尔
即法尔也。声闻菩萨种性之中。俱云无始法
尔所得。何独不信声闻地文。云为小说。又
梁摄论出世间净章。初二乘正见以闻他音
及自思惟为增上缘方始得生。故三乘性无
始本有。佛地论云。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30a 页 T45-0430.png

性。皆据本性。既见教文。应信顺受。若唯新
熏五性差别现能熏因无种何起。若无种生。
违四卷楞伽。第一云。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
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若从因
生还本性别。
** 漏生无漏谬七
有义。摄大乘论云。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入所
知相云何应知。乃至谓于大乘而起多闻闻
法义已熏心心所法。相续所依。其小闻者无
容得入此现观故。准此论文。多闻熏习。同涅
槃经缘因。如乳为酪正因。煖等为因。即本
识为正因。彼说非理。此解初因。前后自违。
何者。此云多闻熏习为缘因。本识为正因。下
云。以无漏教生闻熏习。渐生无漏。非有漏中
有无漏性。又云。故知阿赖耶识得与有漏作
亲因缘。闻熏习种亦与无漏为亲因缘。前云
是缘。今云亲因。一相违也。又云。同瑜伽论正
智从听闻法生。此说缘因。非本性。前云闻熏
习是亲因。今缘说为缘因。非是本性。二相
违也。准上经文。地如理心药草种子如闻熏
习起三乘法。乃至云。如世间地能生一切。要
待种子为亲因。方能生长。本性亦尔。待闻
熏习以为因缘。圣道方生。初以地喻理心。
熏习喻种子此地为缘因。种子正因。前云
熏习同瑜伽说为缘因。非是本性。三相违也。
又云。如地虽能生一切。要待种子以为亲
因。方能生长。本性亦尔。待闻熏习以为因
缘。圣道方生。更以本性喻如大地不亲生物。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30b 页 T45-0430.png

习。同涅槃缘因正因即佛性。今复说本性。如
地翻作缘因。四相违也。又云。如地生草木。
或疏缘亦作亲因。此说违涅槃经。二十六
云。种子等是生因。地水粪等名了因。今者
说地亦作亲因。五相违也。又梁摄论。从他
闻音。如理思惟。望于正见。是增上缘。今说闻
熏为亲因缘。六相违也。摄论又云。此世间心
未曾与彼出世间心俱生。识非彼所熏为彼
种子。不应道理。今说为种。七相违也。又声闻
地及菩萨地及庄严论显扬论等说本有种。
今说唯新。八相违也。又唯新熏。成唯识论
不正师义有旧新种。是其正义。决邪乖正。
九相违也。又云。瑜伽论说。地狱三无漏根。从
当果说。现无种子者。不尔。五十七云。三根行
定不成。种子或成不成。谓般涅槃法者成熟。
不般涅槃法者不成熟故。又现在存种。当果
可生。现在无因。当果如何起。又后有部虽
三世有。法至生相方始说得。大乘但有现
在。无种说何当成。若准瑜伽五十一。解得
获成就中。初破他云。若得是诸行生因者。
若从先来未得此法。此既无有生因之得。应
常不生。由此亦应毕竟不得。今若现无种生
因。当果当不生。应毕竟不得。岂得难他无得
不生。自许无种说当果起。名为成熟。乖瑜
伽之正文。十相违也。又例云酪虽不生乳。
乳中无酪。为酪因。圣虽不从凡。凡无圣种。
令圣起者。今且为作相违决定例云。烟不
为因。还起本烟。起非无自种。因圣不从凡。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30c 页 T45-0430.png

无熏习。酪不熏乳。乳生酪。内法必熏生。非无
漏熏无无漏。亦不可云法尔之种由新熏生。
法尔道理因缘道理皆许得立。若由熏生。即
因缘道理。非法尔道理。若云初无漏无因类
者。何故摄大乘论云。又出世心虽未生说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者。此同
类因展转相续。刹那势力能为对治。外法非
亲因。不可例同外。若外必同内外。应具四缘
等。又云。见道已前有漏生有漏。此是有漏之
因生于有漏。非是以因有漏故果亦有漏。
从其漏生无漏时。此是无漏之因生于无
漏者。令为比量相违例云。见道已前因有
漏。不许因有漏无漏生。世第一法是世间世
因非生出世种。又无漏有因无漏起。无漏之
因无漏名无漏。名无漏无因果不生有漏。谁
之无漏种。又云。唯信外道无生有。不信涅槃
转无明为明。有漏生无漏者。亦不尔。楞伽
不许无生有。何同外道有因无无明即转变
因。岂不同于雨众说。又云。论云。唯初无漏
五蕴刹那等。乃至若谓大乘无刹那者。出何
经论者。前引摄论有同类因。瑜伽论本无漏
种。又楞伽第四云。无漏无刹那。宁非明说。如
观渧沥不睹玉泉。若视秋毫莫见嵩岱。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31a 页 T45-0431.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