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爰真破执章第一¶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08b 页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08b 页


No. 1863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一

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

「 十力五眼大圣雄
 为物求法无边劫
 八万四千妙宝藏
 咸契其真胜彼岸
 随机诠显各令鉴
 故号能仁为法王
 佛日权隐涅槃山
 正教随潜慧眼灭
 十地三贤诸圣众
 悯物护法释深经
 末世命念慧行微
 多者随情迷圣旨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08c 页 T45-0408.png
 偏释正教从己见
 自迷迷他碍法流
 今采经论会诸文
 通法济生令正解
 故我稽首归三宝
 唯愿慈悲见加护」


夫胜义无差。经论起平等之说。俗谛有异。诸
圣流四一之谈。随相理智星分。归性心言并
绝。或真或俗。乍实乍权。量为应物示因符机
趣果。理虽是一。根器寔多。故更使十二玄
门说有同别。三藏奥旨诠或总分。或有执如
而作生因。心体为诸法种。迷执一文总不令
异。有异难会。即指为小为权。不知如来有根
性等力。有情有种种界等。或有偏固别诠咸
使不一。有一乖反即云随假随人。不知世尊
有同体意乐。依如有不定性等。所以声闻被
诘。为不识机差。菩萨见诃。由不依理一。若言
真如佛性是一。齐得作佛。种性不殊。即四
担三草之喻不成。若言阐提二乘尽不作佛。
种性各一。即三车二城之况不立。故由生界
种性。有无约理。周遍有识。皆有据事差别。
有识有无。有性复有定不定殊。无性复有暂
毕竟别。以此声闻说有多类。阐提复演数没。
因斯乘或一二三五等分果。或凡圣权实等
别。或说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或说有无种性
非皆作佛。然佛因既为无为异。佛果亦常无
常分。依三义而标常住之名。或据或无以
立无为之称。或有迷斯妙旨。云三佛而总凝
然。见说无为。将四智而无生灭不知。皆是正
遍知尊。依四秘密。四种意趣。随自随他。十二
分教。佛自会通。散在诸经。率难被究。弥勒
菩萨广制瑜伽论释云。理无不究。事无不尽。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09a 页 T45-0409.png
文无不释。义无不诠执无不破。疑无不遣。
行无不修。果无不證。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
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證大菩提。广为
有情。常无倒说。兼为馀乘。令依自法修自分
行得自果證。无著等师或别释一部。或通明
大趣。并教理符焕。本末递晖。然有情昏密旨。
欲大海而灌坳塘。心翳衣珠。举秽食而投宝
器。连城鱼目卉木无分。毒药醍醐薰莸弗
别。恃萤光而指日月。陵宝剑而振铅锋。多罗
竟定后先。达磨率分显密。若也互相发起。即
旨约文。遵实执为真。乃词乖理爽。余虽不敏。
曾酌法海之波澜。念惑徽猷。疑怀济崄之南
指。既逢高论。握管前驱。采三藏之精微。摝五
乘之奥旨。显其幽趣。以契宏途。略述三章。用
开未悟。文虽不丽。理寔可观。冀诸玄鉴镜详
其致。

* 爰真破执章第一

 破定时因一 破定时教二 破定权实三
 破妄通经四 破定显密五 破缘正佛
性六

** 破定时因一

有云。经论之内或有名同而义异。如解深密
等说于一乘。与法华等说于一乘。此虽名同。
深密即存三明一。法华则破二明一。而义有
异。何者。深密存于二灭。云定性二乘不坐道
场。颂云。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
此存三明一。法华等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
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唯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舍羊鹿而灭化城。破二灭而归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09b 页 T45-0409.png
宝所。故义有异。此说非理。所以者何。诸说一
乘名义无异。法华深密略举其同。且法华一
乘与深密等。摄论既引法华会中舍利弗记
别。在十义中。如何得言法华已前说一乘别。
摄论但释已前一乘不释法华。既同所释。明
知不别。又定性人无有显又说得作佛。楞
伽经中。大慧问佛答。昔发菩提愿者非决定
等。法华经论。决定之人根未熟故。菩萨与记
令使发心。文言既总。复说往事。既说破二
灭。一乘为显了。即须决定说二乘皆作佛。何
故除决定。又第三喻。为一向求大乘者。谓离
大乘无别二乘。令知种种乘异。故说雨喻。故
同深密趣寂种性不坐道场。法华唯为退菩
提心及变化声闻。三周说一乘。所授声闻皆
唯此二。经论共同。总无趣寂。在文具显。故同
深密不定种姓能趣正觉。法华经云。欲示众
生佛之知见。论释同义云。同者三乘法身平
等。三乘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无差别故。此
同深密依三无性胜义无性等。亦是梁论依
法如平等故说一乘。法华经中。四大声闻自
说譬喻。初为除粪客作贱人。中间付财自无
悕取。后集众告方生领悟。此同深密第三时
教。又同诸论所摄一类法无我等。梁唐摄论
文皆具显。云彼不释法华一乘。故同异言但
妄分别。又云。或有名异而体同。涅槃佛性体
即真如。佛性论中名为应得。既许理性遍有
情。不信应得定作佛者。此亦非理。虽有应得
因缘。然许大悲菩萨并有加行因。尽众生界
故常不作佛。何废有情虽有应得因。无加行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09c 页 T45-0409.png
因故常不作佛。若云我许作者。即是违经。加
行有无下。显正中自当广辨。有义云。因有
缘正。果有近远。缘即相应善等。正谓八识。如
来藏性。八识齐成。真如遍有。纵阙缘因。修之
当有。不信正因。岂不迷乎。彼执不然。且以真
如为正因者。为望生果名为正。为据迷悟依
为正。若能生果名为正因。遍违经论常非生
因。菩萨地经第四。瑜伽论三十八。地持第三
十。因四缘无。说常法。常法为因缘者。瑜伽
摄论种子之义亦悉相返。若云彼并缘因。非
亲生果者。违诸经论。便成大过。又岂不许报
佛之身具五蕴耶。若具五蕴。因尚非蕴摄。
宁为蕴因。又佛性论不许真实能生有。故八
识虽为正因。非据无始现行识说。楞伽经云。
具足无漏薰习法。故名不空如来藏。若取无
始现行之识为佛正因。即佛正因无漏恒现
行。何得有凡夫。若云是有漏者。即何得为
正因。即违摄大乘说毒为甘露。又心心所法
岂非报佛正因。若非报佛正因。违庄严论及
摄论等四智心品名为报身。许为报佛。云相
应善等为缘因者。何太猛耶。若以真如为法
身正因者。不过二。所谓生了。真如望法身。
非生了因摄。如何名正因。只可得许因果位
殊。因名如来藏。果位名法身。如不生如。复不
自显。既非生了。不知何理能为正因。体于二
位不改易故。故分因果缘正妄施。三身正因
下。显正中广为分别。有义久修菩萨行者。
成堪任持。住自乘性必得作佛。未至此位。云
不作佛。有迷不任菩萨自乘种性。最初发心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0a 页 T45-0410.png
非堪任持。云无种性。便谓毕竟是无种性不
得作佛。彼亦非理。所以者何。菩萨地经云。因
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菩提。地持云。云何名
持。菩萨自种性。初发心。及一切菩提分法。是
名为持。何以故。菩萨依种性必定堪任阿耨
菩提。是故种性名必定持。乃至云。是故初发
心名菩萨行方便持。菩萨依行方便满足阿
耨菩提。既云是故初发心名菩萨行方便持。
依行方便满足菩提。何得说言由其久习方
名为持方名有性。又菩萨地经云。若无菩萨
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菩
提。是故当知。非因发心勤修精进有菩萨性。
若久修习至堪任持名有种性。云何经言非
因发心有菩萨性。又地持论云。非种性人无
种性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必不究竟阿耨
菩提。是故当知。虽不发心不修行方便。犹
得名为种性持。既云虽不发心名种性持。何
烦妄分初后。有云。见小乘五性之文。即谓三
乘法尔差别。或无涅槃因。毕竟无性。谓阿
颠帝迦无法尔种。不知毕竟无性。无发心因。
后时还有五乘差别。所有种性皆新薰起。声
闻地文非为定證。此说全非。何以故。瑜伽
弥勒菩萨所造。说非定證。胜鬘善戒释迦世
尊所宣。将为小教。如斯凶悖。谁敢与言。然
云毕竟无性无发心因。后时还有。今问彼言。
后发心因为从种起。为无因生。若本无因心
自然起。非释迦子。故四卷楞伽第一云。大慧
若复说无种。有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
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又若不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0b 页 T45-0410.png
许五乘无始法尔性别。但同一如。尽当成佛。
五性新熏非本有者。云何世尊令彼熏五性。
不唯说大乘令同熏佛种。维摩经云。彼自无
疮。勿伤之等。调御大师岂不知有正应得因
故。以小乘而伤之也。若云由根性异者。即五
性本有。岂唯新熏。又菩萨地经云。非因发心
勤修精进。有菩萨性。故知五性皆悉本有。从
本有种数数起现熏成种子名为习性。又善
戒经等解定异因云。有声闻性。以声闻乘而
般涅槃等。故知性别不由新熏。若由新熏方
始有者。即应云先无声闻性。令起声闻乘性
而依声闻乘等。既不作是说。明非新生亦非
小教。故唯新起理教相违。然大集等说熏有
者。据习种说。非性种姓。若言性种姓者。是真
如理。非行性者。下当显示。略遣四迷。馀可例
准。

** 破定教时二

有义。深密前明。涅槃后说。三七日后四谛法
轮。别立教时。四十年后最大法轮。因何不许
更立教时。又大乘异小乘。后说大乘立教时。
一乘异三乘。后说一乘。因何不许别立教时。
故依深密。立初三。法华一乘为第四。涅槃佛
性为第五时。此亦不然。有多过失。且转四谛。
后立教时。是佛世尊之所说。一乘第四佛性
第五。经中不判是谁说。若以义别立教五时。
经经说义皆有意别。只如无量寿经。劝往西
方随愿往生。即随何净刹。弥勒上生令生知
足。或观虚空藏。或复观普贤等。即应教时有
多。非三五时。即涅槃经或于一时在恒河岸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0c 页 T45-0410.png
等。既非定时。故不可取。故说五时。非是佛
教。又如法华第二信解品中。广立三时。初云。
我等居僧之首。自谓已得涅槃。初时教。又云。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但念空无相。
于菩萨法心无喜乐。此第二时。深自庆幸获
大善利。法王大宝不求自得。此第三时。偈
颂之中三时更显。推同深密。如何违教别立
五时。故为大过。又云。无量义经为小乘中乘
大乘时别。此开出中乘。合大为一。此亦非理。
所以者何。是无量义经初云。自从如来得道
已来四十馀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乃至不
出不没。若有闻者。或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四
果辟支佛。发菩提心登于十地。不分三乘。又
云。我起树王诣波罗奈鹿野园中。为阿若拘
邻等五人转四谛。亦说诸法。乃至念念生灭。
中间于此及以处处。为诸比丘并众菩萨。说
十二缘六波罗蜜。乃至云。今复于此演说大
乘无量义经。乃至念念生灭。不云中间。唯
为辟支佛。亦云为并众菩萨故。后不说云。今
复于此唯为菩萨。又云。善男子初说四谛。为
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
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
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次说方
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空。演说菩萨
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众生
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
缘法中。演说十二因缘。云为辟支。但有发
菩提心或住声闻。无发缘觉心及證缘觉果。
次说方等。乃得声闻果。及住辟支佛因缘法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1a 页 T45-0411.png
中。不云为菩萨。判云。无量义经为小乘中乘
大乘时别。开出中乘。合大乘为一。以此为三
时。从何准定。若云既说大教。何非大乘。若尔
深密亦说大教。何云三乘。又纵为三。终无说
五。亦不限定年月前后。又云。今就乘性说五
时者。谓小乘大乘三乘一乘一性。此五时教
后兼前义。前无兼后。然法华经立在深密
后。涅槃更在法华后。说深密既在于前。如何
预断后教故。以浅深次第定为五时。第四
第五时非深密教第三时摄。此亦不然。三七
日后。方趣鹿园。说四谛教。始度五人。第二七
日。即说十地。不起道树。授提谓记。当得作
佛。号曰齐成。如何定判最先说小。又复一
乘即是大乘。胜鬘经云。声闻缘觉乘皆入大
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
一乘者得阿耨菩提。于第二时。判说大乘。
一乘即大收合。在第二时。如何为第四。若云
深密是说三乘时者。为通三乘藏摄名三乘
教。为说有乘三名三乘教时。若许深密通三
乘摄。违于正理。今古共许是大乘藏。若云说
有三乘名三乘时。法华亦尔。前后俱云。为求
声闻等。若云不同。如前已非。故不可说法华
一乘为第四时。涅槃亦云。于此经中。或说一
乘。或说三乘。又复一性即佛性。佛性即真
如。胜鬘经。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法界体性
经。如来智印经。圣善住天子所问经。诸法无
行经。文殊师利问法身经等。皆广明如来藏
佛性法身一切生有。如今者云第五时说于
佛性。胜鬘经云。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明在于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1b 页 T45-0411.png
前。如来藏经。准菩提流支云。佛成道后第十
年说。佛性论宝性论。皆依此经及解深密无
上依经。广明佛性。不依涅槃明佛性义。如何
定判于涅槃时始明一切悉有佛性。将胜鬘经
等及佛性论等为第五时。若以涅槃在深密
后。不得预断为第三时者。如何自引云。或有
前经密说后义。如智论说。又华严及在说四
谛前。云何无量义经断为第三时说。若云据
义类说不据前后。深密亦尔。何独不信。故约
前后判为五时。但婴儿慧。智者不许。又云。
法华三时与深密别。此亦不尔。二经明时。义
意不别。法华第二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
轮。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且对权实以说
二时。隐第二时。信解品偈颂云。佛亦如是。知
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
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此闻有教。佛敕我
等。说最上道。乃至云。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
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
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等。此闻空教。乃至
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得无量宝等。此闻非空有教也。长
行之中经文亦具。又云。深密存二灭一。法
华破二灭一。以此不同者。如前已破。涅槃
经亦尔。如第二明医师喻中。初总教服乳。喻
有教。次教总断。喻说空教。后有宜不宜服。
喻非空有。此对外道执皆有我。为破此有令
入人空。且密说人空。义显为小初说法有。次破法有。密说法空。涅槃会中。方为显说。除外道执有故说空。除声闻执空故说有。以明佛性。非妄计我故非有。有常等故非空。合第三时。何名第五。又若涅槃明有佛性。五乘根性皆趣佛果故。第五时者。何故须跋陀罗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齐得作佛。何不发大心而取罗汉果。故如深密判。属第三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为真了义。审细研寻。义更明显。解此大纲。五门长掩。故不别门。别门对片。又云。教有五时。五门分辨。一次第有殊。二得名有异。三述益不等。四述时不同。五说法有别。言次第殊者。三乘在一乘前。佛性居一乘后。大意同前定前后失。故不重破。言得名异者。第四时教名一乘者。五乘归佛性故。第五时教名佛性者。五性归佛性故。此亦不尔。五乘归一乘故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1c 页 T45-0411.png
深密不定亦趣佛乘。应第四时。法华定性亦
不归一。应第三摄。上引佛性多经。说同。应第
五时名佛性教。何但涅槃。若云尔者。胜鬘如
来藏。岂是四十年后耶。前已显非故。言述益
不等者。小乘说缘生之有法。为万行之初基。
故十轮经云。不学小乘者。无由学大乘。此说
依有教积集善根。非是先发小心后方学大。
此说不尔。据不定性。初令学小。即法华经门
外许与三车。鹿苑證于小果。若据顿悟。即初
授提谓记。说华严等经。咸非小乘。又依大教
不得积集善根。可须依小依大。依大得福。
过于小乘。何要依小。又法华学大。乃至不受
馀经一偈。又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既许
为了义。何故舍此而不依耶。又瑜伽等说。先
学自乘方学馀教。若非不定。无斯小大三一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2a 页 T45-0412.png
次第。若是顿悟。非先学小。此判据何。十轮
经意。非开先为说小令种善根。亦非先同无
性后分五性。如前显非。言说时别者。此乃同
许法华经深密前后。许亦无失。然说深密。
是说三乘。法华唯存一实。此理未可。深密解
脱第二云。我说声闻缘觉菩萨一清净道成
就第一义。唯一清净道更无第二。我意依此
故说一乘。如何得言说三乘教。若言许不定
回心决定不回。即存二灭。与法华别。此亦不
尔。许不定回趣。即破二灭。法华三草一地
长殊。决定不记。犹存二灭。若言法华许定性
趣大。违论释经。又复经文所记声闻。皆不定
性。及以变化。在文具显。良为此会对。此二类
声闻言无一不成佛。不尔。如何论释但为利
益二人恐损惊怖。不为决定。说两譬喻。令
知乘别。岂天亲菩萨不解法华。末世凡夫深
得经意。若云深密虽说一乘。许根性别。言唯
一者。是密意说。此即会前。不会于后。以后未
说。如何先会者。法华亦云已说今说当说。而
于其中。此法华经最在其上。云何未说之经
此得云在于上。未说许说在上。未说先会许
同。此有何失。又佛三明镇朗四智常明。会当
未说之经。何失固执不许。又彼自引。或复前
经密说后义。如智度论前密说后。彼既信之。
前显会后。何故不受。又复十义證法华经在
深密后。一云。深密说有二灭。法华说无。此
谬如前已显。乃至第十深密许不定性一分
成佛。法华全无二灭。此谬准前。言楞伽乃至无性阐提当得涅槃。此亦谬取经意。何者。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2b 页 T45-0412.png
楞伽无性即当时边。非毕竟者。以后遇佛等。
许得作佛故。若言彼说无性即是全无因者。
菩萨起大悲。岂是全无性亦说为无性耶。又
云。涅槃经说悉当成佛。此亦不尔。初约阐提
说无佛性。此据行性。后说皆有。即约理性。不
尔。如何前后二说。又云。须陀洹乃至罗汉皆
得作佛。不解我意。又恒河七人云那含果有
中生槃等。此涅槃经是显了说。岂是全无二
灭。又云。此佛性教临涅槃说正因远果。因深
果远。极难信故。所以后说。说涅槃经。因深
果远。难信共成。云难信故最在后者。此判即
谬。何者。涅槃经度须跋陀罗。岂是人胜。遗教
经云。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
度讫。方说遗教。岂更因深果远极难信耶。又
大衍经涅槃后起。为母说法。岂更难信更显
了耶。又既明佛为报母恩涅槃复起。阿难问
名。答云。名母子相见经。宣示后世等。此能
诠所诠明报恩事。与前教别。应第六时。此不
立时。彼云何尔。举始括终。馀谬可悉。

** 破定权实三

有义诸经论中亦说不同。必无两实。定有一
权。然就义别。非全虚妄。解深密存二灭而说
一乘。有经说阐提毕竟无涅槃法等。斯权教
也。法华除二灭而说一乘。涅槃阐提皆有佛
性。斯实教也。故诸权实义例有六。一信谤罪
福多小异。二所为说人胜劣异。三难解易解
浅深异。四佛自会释有无异。五权实相对前
后异。六大小不同半满异。三乘一乘五性佛
性二说相对亦有六相。故知一乘佛性为实。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2c 页 T45-0412.png
三乘五性是权。彼说不然。六皆有失。初云五
性差别起自小乘。唯一佛乘法华等。说悉当
成佛分明显了。唯在涅槃二经之中。广说信
毁罪福校量。二乘实灭一分无性。则无斯说。
故知一乘佛性之教显了复实。三乘五性教
为权隐覆者。若论信谤了不了经罪福实别。
深密校量即为定说。故知深密非非了义。判
为权者。岂不违经。又有无量诸大乘经不多
校量。岂皆权密。若尔。即胜鬘无上依楞伽
如来皆不校量。应权非了。又无垢称经云。
譬如象马𢤱戾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
后调伏。乃至云。以如是等苦切言词。慇勤
诲喻。然后调伏趣入正法。法华为化声闻钝
根。创令不定回趣涅槃。为除声闻四倒。谓佛
实般涅槃。说佛理性恒存。切诲令彼调伏。是
下劣人。不尔。岂般涅槃前。无利根文殊等可
为说涅槃。至涅槃时。始有利根迦叶。方为说
实。又纵据校量次定权实。此亦难准。何者。法
华涅槃皆广校量。即定为实为了。金刚般若
文极校量信受等福。胜天王般若谤斯经者。
谤诸佛母。十方无间。大地狱坏。罪报未出大
般若经处处校量。由斯经故。疾得成佛。一切
功德等。烦不具引。若准此等。即定为实为了。
不但自违所执。亦是违经。今不障涅槃等经
为了为真。但不得执校量准定。深密般若皆
悉不许定性二乘回心向大。并与法华校量
相似。故以校量判深密等为权不了。便成过
失。又深密经自以了义经校量非了义。此佛
自说为了义。然后代凡夫判为非了。应智过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3a 页 T45-0413.png
佛。为人胜劣失者。若云。法华云劫浊乱时。乃
至云成就诸不善根故。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又云。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又云。于诸菩
萨中。正直舍方便。涅槃经云。以无利根迦叶
等故。随宜方便开示三乘。又云。如是大事
斯下小人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
深秘藏。谓佛性。是故知。法华涅槃一乘佛性
为了为实。深密三乘一分无性。此等诸经即
为权密。此不应理。若言为人胜劣以定于经
权实显密。少分可尔。准法华等经。在于后说。
是为胜人。为实为了。判深密等。是在前说。为
权为密。太伤猛浪。如华严经及宝性论等。皆
说。譬如日出先曜高山。次川泽等。如来亦尔。
先为菩萨。后二乘等。成道七日说十地经。涅
槃第三十一三子三田三器等。皆先胜后劣。
岂以先说法未久。后皆劣人浅法耶。又临涅
槃时说遗教等。岂并胜人深法耶。又云。无量
大乘在法华前为菩萨说。非劣人浅法。法华
经者。论云。为声闻人所作事故。告舍利弗。第
二云。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
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为声闻。
岂胜菩萨。又第二云。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
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乃至彼国中。以菩
萨为大宝故。是劣人。为说三乘浅权之教。又
深密经等为弥勒等说。岂劣声闻耶。若云我
据人一时殊。后胜前劣。前权后实。即舍利
等回心向大等是者。即何废人殊时别。前胜
后劣。前实后权。为胜义生等。说决定性不坐
道场一分无性。如何偏执法华涅槃独为显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3b 页 T45-0413.png
实。难易浅深失者。若云。准解深密经第二云。
为未种善根未清净障等。说小乘教。令修五
事无上品。五事退大智慧。有此上品五事。闻
大不谤。准此。小乘易解。大乘难解。涅槃二十
七云。十住菩萨不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法
华第二云。唯一佛乘。汝舍利弗。尚于此经
以信得入。智论九十三云。阿罗汉成佛非论
者知。唯佛能了。二乘实灭。一分无性。即无斯
说。权浅实深。义决定也。亦不应尔。深密既
为胜义生观自在法涌弥勒等菩萨说。即是
具上品五事。闻大不谤。不作馀说。故决定
知。是深是实。云不定性成佛定性不成。是能
了。佛自说故。执为权浅。岂不相违。故为失
也。无上依经说有三品众生。一者著有。著
有有二。一者背涅槃道。无涅槃性。不求涅槃。
愿乐生死。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诽谤大
乘。此二种别。前是无性。后是有性。但谤大乘。
佛性宝性二论皆会言不作佛。据谤者说不
会无因。迷者不知。谓言是一。若是一者。佛何
二说。故知一分无性之教是实显了。同涅槃
经河中常没。常没亦二。又七人各一。又第九
云。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菩提已。此诸
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成菩提。又云。如
枯木。如燋种等。此即涅槃显密之说。而说一
分无性之教。是权密说。故为大失。会释有无
失者。若云。其解深密会前二时。法华涅槃会
前深密。无会法华一乘为方便者。又涅槃云。
阐提障未来故名为无性。法华云方便说故。
此皆经论自会五性三乘。无文会释一乘佛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3c 页 T45-0413.png
性者。此说不然。胜鬘经云。荷四重担。无闻非
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等。即说四
乘。又云。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
乘。无有二乘。二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
一义乘。既言。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
大乘。又涅槃第三十一云。一道一味等。涅槃
云。我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
乃至阿罗汉皆得佛道。并自会讫。同解深密
摄大乘等言唯一乘是佛密意。亦会法华。论
文明显。涅槃无文。显说行性一切遍故。言
障未来。故名为无性。是暂时故。涅槃三十二
云。我虽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不解
佛如是等语。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能
解。而云。若云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
意语。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
解。准此文意。若诸众生皆有佛性。佛显说有。
如何后身菩萨不解。云何不得一向作解。以
此故知。有无行性真如理遍。说一切有。此则
同许佛性论五义。故说佛性。宝性论三义
说遍。约如理故。又云。若无因缘观得成者。阐
提之人应有此观。准此即许是无行性。况彼
自许如心本有。无漏无。既是先无。无漏无
因。后从何起。故知一性一乘并经论自会。
云无会释。故为失也。权实前后失者。若云权
实相对前权后实。处处有文。前实后权。窈
无经说者。此亦不然。理不决定。据不定性。一
类声闻从小起大。先三后一。可前权后实。约
大顿悟。始终俱大。岂可前权唯是后实。深密
所判据不定性渐悟性说。又不定判深密已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4a 页 T45-0414.png
前诸大乘经皆悉隐密。四阿含等密说法有。
除外执我。诸般若等密说皆空。除小法执。双
陈非空有。方为显了说。即华严虽前说。属第
三时。遣教虽后陈。可属第一时。以不分明说
空有故。但说四谛。定无异故。如彼所判。华严
应权。在前说故。遗教应实。在后说故。又对不
定亦先说实。如法华经。所度声闻皆先闻大
后发小心。以往准今。为声闻性先实后权。如
何定判前权后实。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依不定人。毗尼前开。涅槃后遮。大小别。深密
既非小教。不是专为声闻。如何谬判以权实。
又初七日说十地。三七日后说四谛教。岂可
前权说后为实。故知大失。大小半满失者。若
判小为半。是权密教。据一类说。此则可尔。并
约深密瑜伽等论。为其随转权密教者。谬大
甚乎。何者。佛自说为了教。今判以为权密。又
云。一分无性是小乘义者。准佛性论破小乘
品云。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
为其本。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
大涅槃。依萨婆多等。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
佛性。但有修得佛性。所以瑜伽明无依有部
教。佛性论破。若尔。佛性涅槃说有佛性。亦应
依分别部。涅槃亦说第一义空为佛性故。瑜
伽论破。若许尔者。如何定执。佛性论中说有
佛性。为显为实。属第五时。若云佛性论中虽
破无。不同分别部执有故。非瑜伽所破者。亦
应瑜伽虽说一分无。不同有部执无。非佛性
论所破。又佛性论分明自说分别部等有。萨
婆多等无。云故明有佛性问执无性曰即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4b 页 T45-0414.png
知不准依大破彼小乘。瑜伽论中无久对
辨。何理得知。依小立无。破小说有。又萨婆多
立无性得佛性。瑜伽有则性有。无则性无。岂
同有部说。皆须小。故为大失。又判瑜伽并摄
论等。但释权教。准何为定。发智六足释小乘
经。中百等论释于般若。并论明文众人同悉。
瑜伽显扬大庄严论菩提资粮论等。不许定
性回心。一分有情无行佛性。判为释权教。非
大乘经。准天爱知。非智者许。又佛性论及
宝性论义意大同。宝性第一显释如来藏经。
佛性第四引深密解脱。又明其体即是三性。
依深密经。无其显了释涅槃语。岂唯涅槃独
明佛性。如来藏等非佛性耶。佛性论等释第
五时教。鸣呼哀哉。诸大法将并悉涅槃。恣自
凡陵侮圣教。

** 破妄通经四

有云。善戒地持瑜伽等说。无种性人者。据说
客性。非本性也。何以得知。经自释云。菩萨性
者。谓初发心及三十七品。何以故。菩萨发菩
提心。乃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名发。因此发
心得阿耨菩提。是故名因。因初发心决定必
得阿耨菩提。是故名性。此释初发心。以三义
别有三种。名习种性发心。具此三义。前位发
心唯有因义。无馀二义。然经说云。若无菩萨
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菩
提者。据前位说。未至种性。虽有轻微。无决定
必得堪忍之力及圆满持。名为无性。非是不
与发心为因。名无种性。此同仁王璎珞经等。
此不应然。若以未至种性无决定力终圆满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4c 页 T45-0414.png
持。云终不得。名为无性者。云何经云。因初发
心决定必得阿耨菩提。是故名性。准此经文。
即初发心名之为性。即因初心能得菩提。云
不至种性名为无性。未至堪忍及圆满持云
终不得。岂不违经文。地持云。依初发心修行
六度。名为菩萨行方便持。依行方便满足菩
提。是故行方便名为大菩提持。瑜伽亦同。
又复后位因初方有云终不得。岂不乖反。又
因前前得有后后。云何经云。是故当知。非
因发心勤修精进故有菩萨性。既违经义。谬
之过甚。亦不得言无不发心云无种性。经言
非因发心有菩萨性。地持论云。非种性人无
种性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必不究竟阿耨
菩提。是故当知。虽不发心不修行方便。犹得
名为种性持。瑜伽论云。住无种性补特伽罗。
无种性故。虽有发心及行加行为所依止。定
不堪忍圆满无上正等菩提。由此道理。虽未
发心未修菩萨所行加行。若有种性。当知望
彼而得名持。又有种性。若未发心不能速得。
不得云终不能得。故瑜伽次云。又住种性补
特伽罗。若不发心不修菩萨所行。虽有堪任。
而不速證无上菩提。今约位分云无种性。故
知为谬。又云。瑜伽论等云无性者。据客性说
者。彼自立义理。心为本性。行无漏种为客
性。客性自许初无。瑜伽等云无。即了义。云
何判为不了。由不能知二种种性。一种性即
法尔有。二习种性即法尔种。随缘起现熏新
种者。名为习性。善戒经云。性有二种。一者
本性。二者客性。言本性者。阴界六入次第相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5a 页 T45-0415.png
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是名本性。即是前云
是故当知非因发心有菩萨性。地持云。虽不
发心不修加行方便。犹得名为种性持。所修
一切善法即为客性。瑜伽论云。从无始世展
转传来法尔所得名性种性。若从先来修善
所得。是名习姓。法性自尔即是本性故。善戒
经云。非因发心有菩萨性者。由本有故。说
之为主。习种新起故名为客。地持论同。彼叙
异释。广为难序。徒设劬劳。又由不了法性自
尔之言。将作真如佛性。若真如言无始终。理
即可尔。如何善戒经言次第相续。地持云展
转相续。瑜伽论云展转传来。广引文论。是
真如性唐捐其功。下当显示。又云。解深密第
二云。一向趣寂不坐道场。无馀依中诸受
永尽。瑜伽论云。无馀依中唯有真如无诸作
业者。依小乘说。以四十年前。未说二乘无实
涅槃。舍分段身别有变易众生无断。深密既
在于前故。许二乘趣寂实灭。此亦非理。深
密自判般若等经。犹非了义。今第三时是真
了义。岂肯更随小乘教说二乘实灭。胜义生
赞叹为真了义。又若非真弥勒菩萨瑜伽论
中引为决择。可不解会释。后代方解通经。判
言弥勒舍实弘权。深为未可。又云。先说佛灭
后不灭。信后不灭为了义。先说决定。今回
心。何独不信言决定。此不同例。唯小乘教
定说佛灭。大乘经论咸许非真决定必不回
心。大乘经论通说。决定不回心。变易非别受
身。二乘一分实灭下示正中。广为分别。又云。
大菩萨藏经第五。邪定聚众生非法器故。若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5b 页 T45-0415.png
使如来为彼说法。若不为说。终不堪任證于
解脱。如来如实知彼有情非法器已。而便弃
舍。世亲释云。恶趣名邪性定。入恶趣名邪定。
涅槃名正性。定得涅槃名正定涅槃。既却退
恶趣后定出。出恶趣已非邪定聚。邪定聚时
如来舍置。非邪定时菩萨化也。故知是非毕
竟无性。大集第十云。为邪定者。方便演说。令
坏邪定。无善子者。令种善子。无法器者。令作
法器。为法器者。演说菩提。亦不应理。菩萨藏
大集经二说意别。菩萨藏说。若使如来为彼
说法。若不说法。终不堪任證于解脱。知非法
器。而便弃舍据无种性。不得涅槃。云非法器
而便弃舍。非全弃舍。亦令彼得人天乐故。若
是恶趣名为邪定。佛弃舍者。云何菩萨垂形
六道。岂许菩萨慈悲过佛。又若言。在恶趣
邪定之时。佛便舍置。出恶趣已非邪定时。佛
菩萨化。岂非灭削诸圣悲愿。大集经云。为邪
定者。方便演说令坏邪定。无善子者。令种善
子。无法器者。令作法器。为法器者。宣说菩
提。此据有性得涅槃记。由作五逆等。名邪定
聚。设是有性。断善根者。亦名邪定聚。由断
见善及五逆等。未有广多新熏善种。云无善
子。未至成就。云非法器。不尔。如何菩萨藏经
邪定弃舍。大集即云。方便为说。亦不得说。言
大集经中据出邪定。若出邪定便非邪定者。
说为邪定者方便演说故。由不能知经论所
说三聚有别。作此通经下示正中。广为开示。
又云。央掘摩罗经第二云。云何名邪定。诸
佛不能化。又次下云。所言邪定谓一阐提。正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5c 页 T45-0415.png
定谓二乘菩萨。断善根者名一阐提。善根续
已即非一阐提。断时名不可治。续已可治。涅
槃三十三云。一阐提人而不能救地狱之苦。
名不可治。作后世种还名可治。故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故不可治说近非远。亦不应然。央
掘摩经云。邪定聚佛不能化。是无种性。与
涅槃经三十三别。涅槃为作后世因者。即是
能化。又第十说。如白羊角等。阐提同央掘
经。又一阐提非唯断善。但将续善说为可治。
此说有馀。又一阐提虽有当善。而不能救地
狱之苦。未来可救。现在之世无如之何。名
不可救。据定报说。若非决定地狱苦可救。不
尔。如何。有于现在或生死位。及以后世续
善根别。又如五逆名无间业。作已决定往恶
趣受。经论又说。五逆四重悔净灭除。不往
恶趣生人天等。此由业果有定不定。于定
之中。复时报别。经一向说。解亦有馀。證
有佛性故。亦不可。彼由不了阐提多种故。谬
通经下示正中。当为开显。又云。善戒经第三
云。众生调伏有其四种。一声闻乘性得声闻
道。二缘觉乘性得缘觉道。三有佛性得佛道。
四有人天性得人天乐。地持第二瑜伽三十
七所说皆同。然调伏有六。一性调伏。二人调
伏。性调伏说本性。至发心位。人调伏说四
客性。本性说远。一切皆欲菩提。客性说近。
有四种别。故经云。性调伏者有善种子故修
善法。修善法故坏二障。修善法故身心清净。
身心清净故若遇善友若不值遇能坏二障。
如痈已熟。遇师悉得除愈等。一切众生亦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6a 页 T45-0416.png
复如是。修行毕得菩提时。是名为熟。是名
性调伏。既说本性调伏已。密意说一切众生
当成佛也。同法华论及十法经定性声闻以
佛性因记成佛也。二人调伏者四。如上所
说。故知人调伏是近因也。有无人无性等。
皆是近故。既无人天性。后有人天性。故知先
无三乘性。后得三乘性。此说亦非。言性调伏
总明本来法尔自性。二众生调伏即明所调
伏。故瑜伽云。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约
生明性。有无不同。大小性别。三行调伏。明菩
萨修行所有差别。谓修胜身诸根智慧等。四
方便调伏。明菩萨修有三十二方便。五成熟
调伏者。明能成熟者及所成熟者。六者熟印
调伏。即明所成熟。已成熟者所有印相。显如
经论。烦不能引。故性调伏及人调伏非约远
近。若云性调伏即明远性。众生本性。二生
调伏即是近性。众生客性。一切众生皆有本
性。咸应令作佛。何故近以三乘熟之。何故秽
食置于宝器。欲行大道。反示小径。彼自无
疮。何伤之也。又说近性。为因他有。为本自
成。若因他有。云何地持言。有声闻性者。以声
闻乘而成熟之等。何故不言无声闻性以声
闻性而成熟之等。若云据己有者。以声闻乘
而成熟之。若尔。何故复云无种性者则以善
趣而成熟之。不言以声闻乘性等而成熟之。
若云既未有性。云何可成熟。若尔。无既不为
说。何时当得有。又云。既无人天性。后有人天
性。故知先无三乘性。后得三乘性。此例虚设。
曾无文说先无人天种性。后令有人天种性。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6b 页 T45-0416.png
若许初无后今有者。即人天趣在佛后有。即
应有始。又人天种性生得善感。生得善者。生
即便得。岂是先无。后他令有耶。劫坏有生人
天。岂佛教耶。若云。智度论云。不住涅槃者。
著人天乐福中。与作涅槃因。故知无因后还
有性。此亦不尔。智度论云与作涅槃因者。据
无现说。非无种子。无种果生。不应理故。又
云。若虽言与人天乐。即有性无性别。即所引
文云天人善而成熟者。不为定量。此亦不尔。
论为定量。何以故。智论云。不住涅槃者。置
人天性中。与作涅槃因。不言无种性。以人
天善根而成熟之。作涅槃因。是三乘因而成
熟之故。又若云不许无种果得生者。何故楞
伽经云断善根无性后得涅槃。故知无因后
还有性。亦不尔。大悲菩萨亦在此中。岂无
佛性名为无性。故知大悲见未成佛云无。断
善见断云。非无种子亦不得。难云。若有涅
槃因。何故著人天乐中。作涅槃因。善戒经说
有三乘性三乘调伏故。此亦不尔。岂有涅槃
因。皆能即成圣无暇。不成圣故置人天中。故
无著般若论云。难处生者待时故。此意说。
生见在难所。待生人天。离难所已而成熟之。
谬通胜鬘。准此可悉。又云。瑜伽五十二名无
涅槃法。及六十七庄严论第一。无涅槃法者。
据客性说。非本正因。本正同有。不可分人。客
性有无不同。据斯性别。故优婆塞戒经第一
云。以菩提有上中下。菩提非本有。此亦不可
义。此说其果由因方得。云非本有。设若说
因据新熏起。不障本有上中下性。不尔。如何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6c 页 T45-0416.png
齐有本大因。始令成三品。过如前说。又云。
菩萨由发心得。名不由本性。故准知。得三
乘性。名不由本性。此义不尔。名是假说无
其实性。云不由性故。摄大乘论云。名义互为
客。其事应寻思。非其种性。法体不别。又非无
本性。由发心始得。违善戒经。非由发心有
菩萨性故。若约位通。如前已非。又次引人
调伏。亦如前非。又引摄论云。具障而阙因。诸
佛不自在。瑜伽或就障。或就因明。二说不同。
皆非本性者。据何为说。设非本性。俱空言。
即能显定。又云毕竟阐提。据宝性论云。以无
量时故。名毕竟无涅槃法。涅槃经佛性论说
亦尔。后定发心皆得成佛者。此等皆据时边
者说。非毕竟者。何以得知。无上依经云。有三
品众生。一者著有。复有二种。一者背涅槃
道。无涅槃性。不求涅槃。愿乐生死。二者于我
法中不生渴仰。诽谤大乘。阿难是等众生非
我弟子。佛非彼师。乃至云以生死转作。于
后际落阐提网。不能自出。前是无性。后虽有
性。钝根长时谤法不信。宝性论中会此第二。
非第一人。云。为回转谤法者。言无量时。故非
第一。若不如是。何故分二。又论自云。若无因
缘生如是心者。一阐提等无涅槃性。应发菩
提心。不尔。不应经论之中俱作二说。若云
论自会讫将此为定。庄严佛地亦分明说无
性之人毕竟不成佛。何故不定。故知二说各
据性别。经论无违。若云。涅槃经中佛亦自会。
障未来故。名为无性。必当得故。名为有性者。
亦不应理。此据时边。说必当得。非毕竟者。若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7a 页 T45-0417.png
不如是。何故第十云。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
时成熟阿耨菩提已。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
一阐提得成菩提。诸佛有灭尽期。可云。此人
时长故不见佛。无涅槃时。如何言不见。以此
故知有毕竟无性。于庄严论广作馀通。徒设
劬劳。又引摄论云。圣弟子言。此全无少分善
根而弃舍。佛观知有而度之者。知有微少不
具因。庄严论说不具因。即是馀生微少善根。
无此微少名毕竟无性者。此亦不尔。无微
少善许后作佛。还是时边何名毕竟。未曾起
得微少善者。乃是一向行恶行。时边所收。非
毕竟无性。若云毕竟后不作佛。何故次下云。
已说无性次说令入。此亦不尔。言令入者。以
彼论文前说有性。后说无性。有无相对说。次
说令入者。说有性令入。不尔。如何云若无
性差别则无乘差别等。又云。摄论具障而阙
因。诸佛不得自在。无性释云。具障谓烦恼业
异。异熟阙因。诸无涅槃因。具障。虽前佛不
自在。后佛有自在。例阙因者。应知亦尔。彼说
非理。烦恼感果。虽俱有定。即有报尽之时。报
尽之时佛得自在。令使涅槃。无因之者于此
位中佛不自在。不得令有。岂有自然有因之
时。各于彼位佛方教化。若本无因后自然有。
亦本凡夫决定自然成圣。何故假善友佛等
为缘。于此至理应深可思。如不能悟。余无自
在。

*** 破行性遍

有义。理行佛性一切悉有。如大云经等。如来
常住。二亦无灭。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为宗。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7b 页 T45-0417.png
此不尽理。信理性遍。是真弟子。言事性遍。经
无诚文。虽言得菩提心。能信亦是。非要能得
佛果菩提。方名得心。准所引文。无一切生皆
成佛语。若第八体。是有漏性。无记法。非无漏
因。天亲摄论等皆悉不许。若言无二乘灭。据
不定性。由来共许。若论定性。此不极成。涅槃
经云。若云四果皆得作佛。不解我意。涅槃二
十七云。一切悉有心。有心皆作佛者。如说一
乘。约同体。约同体意乐。三十六云。一切善
不善无记等法尽名佛性者。不善。谓烦恼等。
若是不善所依真如名为佛性。此则可尔。即
以不善名为佛性。违入大乘论。彼云。汝痴
无智。谓烦恼为因等。如显示中。引烦恼若
为菩提因。岂以不善为善法因。故名佛性。非
正佛性。不可为證。若云。恒河中七人不离佛
性水。岂非行性者。不尔。此在理佛性水。若行
性遍。悉皆得出。何名七人各一。言诸法诸道
若因若果悉是佛性者。据一人具七说。以第
一人有非无性而求有者。亦名常没。如佛
性论所会阐提非无性者。又准此文。虽言常
没。许有出时。言一切生悉有佛性。非定一切。
行證不遍故。又云。三十七云。为非佛性说于
佛性。非佛性者。所谓墙壁瓦石无情之物。
离如是等无情之者。是名佛性者。此亦不尔。
贪瞋痴等何名佛性。若以贪等能覆佛性者。
故知无性。烦恼覆真名为佛性。非必行性。
何能显行性。亦同如性遍。若云无行性何得
名佛性。此亦不尔。瓦石全非。故对生简众生
无者。且阴不论。若云据覆真故名佛性。瓦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7c 页 T45-0417.png
石等尔。何须简者。此义不例。贪等是障。瓦石
非障。故经说云。妙色如本住世间。智者于中
得解脱。又经云。如财在异方。得言有财者。
据有性者说。三十三云。非有如虚空。非无如
兔角。令观行佛性。现虽有因。而未得果。可
增长故。非常有故。不如虚空。能为因故。果当
得故。不如兔角。而言。说阐提无性。破虚空之
常有。说阐提有性。破兔角之常无。若言一
分法尔先有。即同虚空常有。一分毕竟无。即
同兔角常无。如是说者。谤三宝也。不尔。汝若
以真如及心。为平等性。一切常有。即如虚空
过。若云据客性见无当有者。此亦不然。无
因而生。非释迦子。又复有漏非无漏因。过已
数说。观此经意。以因中非定有果。如虚空常
有。非定无果。如兔角常无。果当有故。非先有
故。能为因故。非如言诠显现得故。又云。三十
三云。声闻缘觉八万六万四万二万十千劫
住处。名为涅槃。无上法主圣主住处。名大
涅槃。准此二乘无实涅槃者。此亦不尔。经云。
名为涅槃。不名大涅槃。云何云无。又据不定
后回者。作如是说。非定性者。又云。若预流
等位。定愿留身。八万劫等及分段有馀。不应
道理。何以故。涅槃十一病行中云。有五种人。
第一人者断三结故。得须陀洹。不落地狱畜
生饿鬼。人天七返。永尽诸苦入于涅槃。乃至
是人未来过八万劫。得阿耨菩提等。准此故
知。非预流位分段有馀。依人天七返永尽诸
苦。后八万劫故。亦非留身。自谓为涅槃。故预
流等位永尽诸苦入涅槃故者。此亦不尔。此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8a 页 T45-0418.png
谈彼果有此功德。非要无学始得超大。若
执经说人天七返永尽诸苦入于涅槃。岂不
许彼得灭七生永尽诸苦耶。又若得涅槃永
尽诸苦。无学得涅槃。应不受变易。变易之身
亦行苦故。虽入涅槃。言诸苦尽不废无学受
变易身。虽言预流极七返生。亦许灭七得无
学果。故知此文据功能说。或据一类取无学
者。理实初果亦得回心即受变易。佛地论中
有诚说故。法华有学并回心故。既许法华为
了义说。何不信受有学回心。又涅槃第十九
直云。须陀洹人八万劫。乃至辟支佛十千劫。
第二十又亦直云。须陀洹人八万劫等得阿
耨菩提心。乃至辟支十千劫得菩提心。云何
经说罗汉辟支。即许依文说前三果。即执不
许一经所说。尚致爱憎。取舍诸文。寔为多
谬。引法华及法华论言。唯一佛乘声闻皆依
佛。又佛性论入圣道已生究竟心。为破如是
增上慢心。故知法华真实法教。世亲菩萨为
真实。何人更全将为不了者。不尔。何者。胜
鬘经云。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解深密
云。若不知佛此密意。涅槃经。我于一时说一
行一缘一乘一道等。我诸弟子不解我意。言
四果等皆得作佛。摄大乘论无著自云。引摄
一类。天亲无性俱云隐密。释迦无著普世亲
师。判为不了。世亲何人将为了义。又天亲判
为了义。馀人何合将为不了。若尔解深密经
佛自说为了义。馀是何人判为权密。又云。密
严下卷云。若解脱者众生界灭。即坏如来一
切智性。去来今佛所知之法不得平等。又若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8b 页 T45-0418.png
涅槃众生灭者。谁离于苦有无馀耶。降魔等
事皆是妄说。是故当知。诸观行者證于解脱。
其身常住。离诸有蕴灭诸习气。譬如热铁投
之冷水。热势虽除而铁不坏者。此文意别。初
言若众生界灭即坏如来一切智性。据真如
说。名众生界故。宝性论引不增不减经云。舍
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
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
义一名异。诸大乘经处处有文。故不可以證
二乘者无馀不灭。若云。经云。證于解脱其身
常住。离众有蕴灭诸习气等。以为證者。此
亦不尔。此说如来。若许二乘入无馀依亦如
是者。与佛何殊。更须趣大。若云许二乘无馀
身智都灭。违密严上卷。彼涅槃若灭坏。众
生有终尽。众生若有终。是亦有初际。原有
非生法。而始依众生。无有非众生。尚生众
生界者。此亦不尔。此据理性。或说如来。若以
经说众生有终应有初际。论众生灭者。烦恼
亦尔。烦恼即众生。因果俱无始。岂以烦恼尽
例烦恼有初。若不许或终。诸佛有烦恼。虽许
烦恼断。而说或无初。虽复身终。何妨得无始。
故彼经意约理性论。又大法鼓经云。迦叶白
佛言。世尊众生般涅槃者。为有尽耶。为无尽
耶佛告迦叶。众生无有尽也。白佛。云何不
尽佛言。若众生尽者。应有减损。此修多罗则
为无义。是故迦叶诸佛世尊般涅槃者悉皆
常住。以是义故。诸佛世尊般涅槃者终不磨
灭。不说二乘般涅槃者亦常不坏。或生界真
如无尽。又大庄严论第一云。馀人善根无利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8c 页 T45-0418.png
他故。馀人善根涅槃时尽故。菩萨善根不尔。
由此为因。种性最胜。若二乘人入无馀依有
善根在如何言灭。无著天亲事慈尊。自复
登极喜言善根灭。如何不信。又云。楞伽第二
五性中云。大慧说三乘者。为发起修行地。诸
性差别非究竟地。又云。彼三种人声闻缘觉
究竟说得如来法身。经说三人。是定性二乘
及不定性故者。此亦不尔。彼经初定不定性
以为三乘。复说第四不定性乘。准取不定。
如无性中大悲菩萨。虽亦大乘性。由悲愿异。
更别说三。云非究竟。据不定说。若判说三。
是定二乘及不定者。定亦起大。何须别说第
四乘耶。下释四卷楞伽。准知谬。胜鬘经宝
性论佛性论等文。皆准前知。世亲位居伏忍。
蒙赞独为指南。慈氏身住法云。何不孤称逐
北。偏赞凡位菩萨说教为真。抑补处慈尊谈
法为非了。岂非过乎。

** 破定显密五

有义。法华一乘是了义说。三乘非了。问一乘
为实。三乘为权。法华等是。何故深密说一为
权。四为真实。答一乘有二。一密意一乘。二
究竟一乘。有差别故。深密摄论等。是密意一
乘。法华胜鬘等。是究竟一乘。何以得知有斯
二类。以二义辨。一述异。二引两文对显。述
异有九。一存三破二异。二说时前后异。三说
位不同异。四灭别道同异。五分同全同异。六
有会无会异。七合三开一异。八为人胜劣异。
九说义不同异。此不应尔。九门俱非。初存三破异者。且判深密等。存三为一故权法华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9a 页 T45-0419.png
等破三明一故实。此前已显谬判教文。二说
时前后异。云华严深密等四十年已前说故
权。法华胜鬘等是已后说故实。此亦不尔。若
法华前存三明一故为密者。如深密等四十
年后说。可如所判。已说小乘。有可存故。且
纵为权。华严乃在三七前曾未说小。则未有
可存。如何亦判为隐密说。若通论后位说二
乘时。亦应隐密通会后一。宁不许耶。故不可
以前后判定。又复自判摄论一乘并是权密。
即法华等尽摄论释。同深密等一乘非了。如
何得判前权后实。三说位不同异。云。解深密
等说。如乳酪如众流位一。法一乘如至醍醐
皆归海位一者。此亦不尔。如乳等喻。且据一
类不定性人从小向大者。各定根性。则不如
是。若执喻说修行之者前后定尔。岂许顿悟
亦由小耶。有不住则能趣大。应许酥等非从
乳出。又法华论有声闻如乳等。佛位如醍醐。
岂许深密等所说一乘是声闻位犹如乳等。
又许菩萨有顿非渐。如何定判位异为权。若
云深密对不定性位异为权者。以何得知为
小不定判为不实。四灭别道同异。云。密意
一乘道等同故。名之为一。究竟一乘二乘无
灭。至佛方有者。不尔。只有说三解脱为等。无
说智德三乘共等。如何今判道等皆同然涅
槃经云。一道一缘等者。约向大乘云同一道。
非说三别。所觉道同。又深密经云。相生胜
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故于其中立一
乘。非有情性无差别。说无性同。即二乘无
别灭。与法华等一乘何别。五分同全同异。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9b 页 T45-0419.png
云。密意一乘人无我解脱身分段身同。法无
我法身变易身身不同。究竟一乘此等皆同
者。既判摄论等为密一乘。如何论文云法无
我解脱等故性不同等。显扬论云。即彼诸法
约无差别相说故。乃至法无我平等故。若云
彼不许终终法无我平等者。岂法华一乘诸
声闻等已證法无我等耶。若云许当證故者。
摄论等中。亦许不定当得證故。如何为权。若
云非说一切皆当同故者。法华亦尔。天亲论
释不为定性。损惊怖故。若许定性此等皆同。
何不为说。又楞伽云。同入八地三昧乐门
者。是曾行大行。不说定性。岂许皆同。又违梁
论。梁论云。前偈以了义说一乘。后偈以秘密
义说一乘故。又云。复名于法如平等意。诸
声闻等人。如来于法华经中。为其授记。已得
佛意。但得法如平等意。未得佛法身。若得
此法如平等意。彼作是思惟。如来法如即是
我法如。由如是意故说一乘。准此论释。岂摄
大乘论等所明一乘是权。但人无我等同法
华经说。究竟一乘法无我法身等皆同耶。六
有会无会异中。云密意一乘不会说三为方
便。究竟一乘会说二灭为方便者。不尔。不
全会三者。据有定性故。言会三者。据不定性
故。定不定性。法华论楞伽经并有明说。若
无定性但得作佛。何故涅槃经云不解我意。
胜鬘经云。随彼所欲而方便说等。又摄大乘
正指法华经云。复次于法华大集中有诸菩
萨。名同舍利弗等。深密云。非有情性无差
别摄论平等故性不同。法华论云。为二种人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19c 页 T45-0419.png
说。此皆会讫。如何言不会法华。由不披文。但
道听尔。七合三开一异中云。深密会昔合三
乘为一乘。一非三中之文。法华会昔开一为
三乘。一是三中之佛乘者。不尔。成道七日即
说大乘。法华经云。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
萨。又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一乘。即会一代
所说三乘。更于何时所说三乘。云是开一为
三乘者。又说一乘。一乘即大乘。岂解深密
接彼定性二乘为大。故为不可。又解深密依
三无性说乘为一。法华亦同。论释十方佛土
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无二者。无二乘
涅槃等。乃至云声闻辟支佛乘。非彼平等法
身之体。以因果行观不同故。梁摄论云。乘有
三义。一性二行三果。性即真如。行即十度。果
即四德。法华经一乘即佛之知见。论云。依四
义说。一者开即无上义。除一切智智。更无
馀事。即菩提涅槃。二者示者同义。即声闻辟
支佛法身平等。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更无
差别故。此非但亦。即摄论一乘性也。三者
入者因义。为令證不退转地。示现与无量智
业故。无量智业者。即摄大乘所行十度。又摄
论法华一乘若有差别。天亲应解。既总会释。
准何判别。八为人胜劣异中云。密意一乘为
钝根说。究竟一乘为利根说。梁摄论云。有诸
菩萨。于大乘根性已入法空。为此说一。同
涅槃经。不为钝根为利根说者。不尔。前判摄
论一乘是密。今言密者。为钝根说。摄论一乘
既判为密。如何复引与涅槃同为利根说。岂
不自相矛楯。又法华经论云。为声闻所依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20a 页 T45-0420.png
事故。经云。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授声闻记
等。岂是利根迦叶同涅槃耶。深密告胜义生
等。岂是钝根声闻耶。又复先度利根。次后
中下。涅槃法华俱在后说。岂为利根。故如来
庄严智慧光明经云。文殊师利依彼无边法
界众生上中下性。如来放大智日光轮普照
众生。亦复如是。初一切诸菩萨等。次辟支佛。
次声闻。次所信善根众生。次住邪定聚众生。
此等经文岂先钝后利耶。又言。八种一乘为
引不定菩萨声闻故。即为钝者。亦不尔。梁摄
论云。为利根。八义一乘。第一即为声闻。第二
不定菩萨。法华论云。二种声闻如来与记。谓
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者。退已还发菩
提心者。即不定性声闻。云何得言究竟一乘
为利根说。九说义不同异云。摄论一乘依十
义说。法华一乘依四义说。说义不同。明知
乘异者。不尔。何者。若云十四义异十权四实。
显扬六义庄严八义。应分权实。彼既不尔。此
云何然。又法华经说。一乘体性有其四种。论
云。依四义明之。摄论等明说一乘意。依八种
道理说。非出乘体。故梁论云。为何义故。说二
乘人同趣一乘皆得作佛。庄严论云。此中八
意佛说一乘。又云。复有何义。以彼彼意而说
一乘。偈曰。引接诸声闻。摄住诸菩萨。于此二
不定。诸佛说一乘。法华论云。为退菩提声闻。
即引接声闻不定之者。满慈等记即变化者。
又法华论说三平等云。复示现自身他身法
身平等无差别故。乃至云。以不知彼此佛性
法身平等故。即谓彼人我證此法。彼人不得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20b 页 T45-0420.png
此。对治此故。与声闻记。即明法平等人平
等。与摄论等说一乘意。何曾有异。谬分显密
欲诱婴儿。引文对类。智者应捡。略陈述异之
非。对类烦不具显。教既谬陈。显密乘故。妄到
实权说乘。文有不同。准此故皆说谬。

** 破缘正佛性执六

有义。总论佛性理事两门。理即真如法界名
因名性等。一切众生皆悉同也。事即三十二
相十力等种。一切有情有无不同。问若尔。
三十年前犹说二乘实灭。成道十载即说如
来藏经。宁以三乘五性先说为权。佛性一乘
后说为实。答犹总相明。未简持故。非为决定。
涅槃经说。凡是有心皆当作佛。即简无心。对
非佛性。说于佛性。即简瓦砾。故但有心是
有情者悉有佛性。皆当作佛故。后一乘及说
佛性。皆为了义。此亦不然。若有简持名为显
了。若无简持即为隐密者。解深密经所说一
乘极有简持。简去众生根性持取三性。名之
为一。简去定性特取不定当得作佛。定是了
义。故涅槃经第三十二云。于是经中。或说三
乘。或说一乘。既云或说三乘。复说那含中生
般等。即存二灭。胜鬘经云。是故三乘即是一
乘。又云。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
无有二乘。二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
义乘。既云方便。即显四乘是真实。说同解深
密。法华一向唯说一乘对声闻人。若唯为菩
萨。论云。为一向求大乘者。说雨喻令知乘异。
论释乘一依法身理。不说根性。一切无异。
正同深密据理说一非根无别。又如来藏经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20c 页 T45-0420.png
云。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
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乃至云。佛
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
烦恼。显现佛性。既云一切众生。即简非情讫。
又云。如来藏经能大饶益。若有闻者皆成佛
道。即同闻涅槃经则见佛性。喻如天雷生象
牙花。与涅槃说同有简别。何非是实。

有义佛性体有二种。一理二事。理因。性者第
一义空。第一义空与法身为正因。亦与报身
为缘因。若体生相。亦与报身为正因。报身
本体是第一义空故。此不应理。若第一义空
是法身正因者。为生了。若为生因。法身是常。
常非因生。涅槃十三云。若有诸法从缘生者。
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善
男子佛性无生无灭。乃至云。非阴界入之所
摄持。是故名常。第九亦云。如是光明名为
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
又云。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
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涅槃非本无今
有。如何因生。又高贵德王菩萨问。凡因庄严
而得成者。悉名无常。涅槃应尔。如来为答。说
因有五。一正因。二和合。三住因。四增长。五
远离。涅槃之体非如是等五因所成。法身即
涅槃。如何说有因。又因果位异名殊。体常无
别亦无增减。如何真如还与真如与为因耶。
如来藏经广说喻况明本具足。为障所覆。说
法为因。令得开晓。亦非了因。涅槃十九云。复
有二因。一作二了。三十七品波罗蜜等。望于
涅槃是名了因。又三十三云。远离果者。即是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21a 页 T45-0421.png
涅槃。远离诸烦恼。一切善业。是涅槃因。因
有二种。一近二远。近即三解脱。远则无量世
所修善法。乃至云。是故涅槃唯有了因无有
生因。此约理事。菩提涅槃智断门别不同。涅
槃第二。大般涅槃智断俱名大涅槃故。又真
如理望法身位。十因四缘是。何者。摄得为正
因。又复自引密严经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
垢智。华严经无相智无碍智具足在于众生
身中。如来藏经云。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
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既云德相具足如
我无异。如何为因。只可言教修行为因故。如
来藏经云。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
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故天亲般若论
云。于法为了因。亦为馀生因。经云。一切诸
佛从此经出。一切诸佛从此经生。有说。真如
即法身体。无说真如为真如因。故成妄说。谓
有说如为了因者。果中说因名。非如即了因。
若如能了。应自出染。何待馀缘。然佛性论云。
应得因者。以有真如。智起断惑。真如方显。是
所应得之因由也。非是生了。若名亲因。十因
四因生了何摄。又佛性论云。应得者。必当
可现。名为应得。岂能自显。显在智故。又云。
若体生相亦与报身为正因。报身本体是第
一义空故者。不尔。此谈其体。虽说真如为法
界。界者因义。亦自性义。因者非生。但为依
因。故说真如为迷悟依。佛性论云。为道生依
由有真如方有俗事。处处文说。又佛性论云。
一有体能生有体。一有体能生无体。此即真
实。若为报佛正因。即二有体能生有体。何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21b 页 T45-0421.png
故云一。亦同瑜伽圆成不生法故。又若以真
如为正因者。何故佛性论但云。由加行故。
论因圆满及果圆满。因圆满者。谓福慧行。
又云。圆满因者。即加行因。不云加行因即应
得因故。正因者即是福智。不尔。亦说第一义
空为染法体。岂许真如与烦恼为正因。若许
尔者。违涅槃经。三十三云。若有说言。一切众
生定有佛性。常乐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
故不可见。当知是人谤佛法僧。明说真如不
作不生烦恼因缘。非谤三宝。既许真如若体
生相应为报身正因者。既体生相。应生一切
法为其正因。岂简染净。若尔。便为大谤三
宝。若云言与报身为正因者。非亲生报身者。
既不亲生何名正因。如喻大地。大地若无。百
草不生。虽依地有。不说大地为百卉正因。真
如准知。

有义事性亦有二种。一正因。二缘因。涅槃二
十八云。正因者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此
说报佛正因也。或说中道观智及善五阴无
明结等以为佛性。若说一切因性。三十六
云。佛性不名一法。乃至不名万法。未得阿耨
菩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法悉名佛性。此与
报佛为缘生二因。彼说不然。不了缘因正因
别故。若以经言正因归众生。即说众生为报
佛正因。六波罗蜜为缘因者。未知言众生为
即取第八识。为总五阴。若取八识。第八识有
漏无漏种。若取有漏。有漏非无漏正因。若取
无漏此即佛性。如何但言众生为正因。而无
差别。若云漏无漏皆是正因。何须简别
爰真破执章第一¶ 第 421c 页 T45-0421.png
者。众生即五阴。六波罗蜜亦五阴。总正因摄。
经中何故别说六度。今准经意。以本有性无
漏种隐妙难知故。寄众生说名为佛性。不尔。
何故第二十六师子吼云。若一切众生无佛
性者。云何而得阿耨菩提。以正因故。故令众
生得阿耨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若云即
佛说心名为佛性者。馀岂非耶。若尔。即违第
三十文。彼云。色受想行识慈悲喜舍等并名
佛性故。十二因缘亦名佛性。又三十三云。佛
性不名一法。乃至善不善法名佛性故。若云
虽总云佛性为佛正因意取第八者。以何为
證。如何不说。又摄大乘云。不见毒药得为甘
露等。又阿毗达磨经但云为流转还灭依。不
说为还灭正因。又但总相明善不善法为报
佛缘正因。而云显佛性同异。何曾显佛性同
异。若以有漏即为正因。此但诚异。诸有智者。
谁肯与同。所馀门义准此知非。显正因异下
示正中。广为开示。
能显中边慧日论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