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身义林¶
三身义林¶ 第 358c 页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七

基撰

* 三身义林

三身义。略以五门分别。一辨名。二出体。三
开合废立。四因起果相。五诸门分别。

第一辨名者。佛地经说。自性法.受用.变化
差别转。金光明经第二卷三身品说。一切如
来有三种身。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
身。如是三身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地论说。自性即是初自性身。体常不变
名自性身。成唯识言。是一切法平等实性。
无性摄论第九卷言。非假所立故名自性。
三身义林¶ 第 359a 页 T45-0359.png
非如馀身合集成故。是所依止故名为身。
自性即身。是持业释。法谓差别诸功德义。性
谓本体。义之体故名为法性。无性释言。法性
即身故名法身。或法即是诸有为德。此是彼
体法之性故。名为法性。无性释言。或是诸法
所依止处。成唯识言。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佛地论言。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名
为法性。是依主释。身有三义。成唯识言。体
依聚义。总说名身。法性即身。是持业释。佛
地论说。受用即是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
用种种大法乐故。此义总显自.他受用身并
名受用身。自受用身自受法乐。他受用身
令他受用。成唯识说。自受用身恒自受用广
大法乐。他受用身为十地众现通说法。决
众疑网令他受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自
受用身是持业释。受用即身故。他受用身是
依主释。受用之身故。金光明经亦名应身。
但说他受用。不说自受用名为应身。应宜
现身名应身故。如彼经说。善男子。是诸
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乃
至广说。是身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
圆光。是名应身。自受用身定慧功德。彼经
说是法身摄故。佛地论说。变化即是后变化
身。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
故。转换旧形名变。无而忽有名化。变与化
异。是相违释。变化即身。是持业释。此举神
境胜作用名变化身。多为变化事故。金光
明经单名化身。能导引故。受乐劣故。胜独
得名。或脱略名化。变化即身。是持业释。总
三身义林¶ 第 359b 页 T45-0359.png
名三身。是带数释。

第二出体者。略有六文。一者有义。唯识佛
地皆说。如来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
非无。离诸分别。绝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
所摄。故胜义谛。非身非不身。讵有三种。
依世俗谛随机所现。说有三身。法身空理。
报身空智。利物所现名变化身。清辨等师
皆有此义。二者有义法身但以真如为性。
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由此佛身
大定.智.悲三法增上。六七八识及相应品为
自受用身。平等性智随十地宜。现他受用身
净土相。成所作智随三乘宜。能起变化身净
土相。此二身土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
识虽依此变。然粗细异。非五境摄。成所作
智。或是第六第七相应。六相应者观自共相
等名妙观察智。起化用者名成事智。前后
别起于理无违。同体用分。俱亦无失。第七
俱者变他受用名平等智。起变化者名成
事智。佛恒在定。五识性散。前十五界在佛
非有。虽转五识得成事智。然成事智体非
五识。如转生死言得涅槃。然彼涅槃非
五蕴摄。三者有义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
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乃至广说。
于此说中略有四义。一者有义唯识.佛地
皆作是说。清净法界是自性身。佛地经说清
净真如是自性身。摄大乘论智殊胜说。转去
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庄严论说。转第八识
得圆镜智。故合二法为自性身。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为受用身。庄严等说平等性智于
三身义林¶ 第 359c 页 T45-0359.png
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
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此显二智为
他受用。庄严又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此
显二智为自受用。成所作智为变化身。佛
地经说。成所作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
思化故。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
有实智。此义不然。佛地经说。清净法界为
自性身。诸佛共有。是自性常。于十地中
分皆證得。若圆镜智是自性身。便无是义。
金光明说如如如如智皆名法身。若有为
德本说圆镜智是法身者。应同彼经四实
智品皆是法身。又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
若成事智非受用者。应非转识。若成事
智为变化者。解深密经问变化身为有心
为无心。经应定答言化身有心。说佛五识
为此身故。如何经说不得言有心无自
依心故。不得言无心有依他心故。由此
化身体非实智。然观佛身。理事有殊。粗细
德别。体一用异。别说为三。宁分四智各别
成身。二者有义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
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
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无著金刚般若论
说。受持演说彼经功德。于佛法身为證得
因。于馀二身为生起因。故彼经云。一切诸
佛法。皆从此经出。一切如来从此经生。
诸经论说究竟转依以为法身。转依即是清
净真如。故知法身法界为性。然说转去藏
识得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證
得真如显法身故。智殊胜中。说法身者是
三身义林¶ 第 360a 页 T45-0360.png
彼依止。彼实性故。实非智摄。受用身有二。
一自受用。二他受用。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
智所起常遍色身。为自受用。庄严论中说。
大圆镜智是受用佛。摄大乘说。转诸转识
得受用故。虽转藏识实得受用。摄大乘
中。由说转彼显法身故。于得受用略
不说之。既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證因得非
色心等。圆镜智品与此相违。若非受用属
何身摄。此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
智品实有色心。皆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
身是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
为变化身。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而似智现。
或智所起。彼说智名体实非智。但说平等
智能现受用。成所作智现三业化身。不说
二身即是二智。故二实智自受用摄。二所现
相说为二身。虽此二身皆四智相。四智所现。
为十地圣.地前三乘所现。身相粗细有殊。
别为二身。然平等智现身。相似无我平
等。显法乐增令他受用。但说平等所现佛
身为他受用。成所作智现三业化增。但说
成事智所现身相为变化身。故不违理。三
者有义金光明经第一卷说。云何菩萨了别
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诸众
生修种种法至修行满。乃至广说。随众生
意及随行.界不待过时。乃至能现种种身
相。是名化身。善男子是诸如来。为诸菩萨
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乃至广说。为无边佛
法而作本故。如来相应如如.如如智愿力
故是身得现。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
三身义林¶ 第 360b 页 T45-0360.png
背圆光。是名应身。善男子。为欲灭除一切
诸烦恼等障。为欲具足一切诸善法故。唯
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
名有。是第三身名为真有。为前二身作于
本故。由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
无有别法。何以故。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
切烦恼究竟灭尽故。得清净佛地故。是故
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彼经意说。清
净法界.及四智品.常遍色身真实有为无为
功德。名为法身。有为无为功德本故。如
来相应如如.如如智愿力故。所现相好.
项背圆光。为地前.三乘.及十地菩萨。所现
之身名为应身。为化三乘所现佛身。及化
十地他受用身并名应身。应他机宜现佛
身故。修愿行满不待时处。随众生类现
五趣身。是名化身。不现佛形而显化故。佛
地经中五趣化身亦化身摄。多现神通变化
事故。他受用身亦名应身。自受用身自受
法乐。非应机宜而显现故。他受用身能令
菩萨受法乐故。自他虽殊受乐无别。合名
受用。自受用身虽是有为功德法本。非佛
共有。是各别体。非法真性。非自性身。非是
无为界功德本。不名法身。与金光明各
据一义亦不相违。四者有义佛地论说。清
净法界为自性身。四智自性相应共有。常
遍色身真实功德。为自受用身。三无数劫
所修成故。天亲般若上卷论说。亦名报佛。
此为十地菩萨所现。一分细相为他受用。
为诸菩萨受法乐故。若为三乘有情所现。
三身义林¶ 第 360c 页 T45-0360.png
一分粗相为变化身。地前三乘所应见粗。
非是修成真实功德。但化用故。然此二身皆
四智相所化有情宜见粗细分成二类。地前
三乘但依化用。发心修行而未能證广大
法乐。故此化身不名受用。此六义中。其初
三说义理相违。如论自显。其第四义与第
六说。文虽小异两理无违。第四说中随二
智增说二身摄。非说二身唯二智现。乍观
文别义实无异。第五经文义理无爽。由是
褒贬虽成六说。三理无谬。

第三开合废立者。诸经论中或总名一佛宝。
觉性.觉相.觉用三种同觉满故。合名为佛。
涅槃经等唯说三宝真体同故。说一法身。

或说为二。宝性论第三说。有二种法身。一
寂静法界身。二得彼因身。所谓说法。彼习气
故。一粗。二细。由依法界。为诸菩萨说深
密法。依真谛说。名之为细。若说契经及应
颂等种种差别。依世谛说名之为粗。皆
依法身。及由此说。当得法身。法身因故亦
名法身。即馀二身所起作用。同唯识说在
大牟尼名法身故。佛地论又说。一生身。二
法身。自性实报皆名法身。实功德故。诸功
德法所依止故。诸功德法所集成故。他受.
化身俱名生身。随有情宜现受生故。彼论
又说。一世俗佛。即变化身。二胜义佛。即法报
身。前随劣意现粗相故。后随胜心或现
细相。或实体故。天亲般若论说。一真佛。二非
真佛。初是法身。后馀二身。本末异故。解深密
经.瑜伽七十八等亦说有二。一法身。二解
三身义林¶ 第 361a 页 T45-0361.png
脱身。曼殊室利白言。世尊。声闻.独觉所得
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名解脱
身。解脱身故说彼二乘与佛平等。由法身
故说有差别。此说二乘二转依果菩提.涅
槃。皆名解脱身。离烦恼障缚故。如来所得
二转依果菩提.涅槃合名法身。无量功德胜
所依故。成唯识云。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或说为三。金光明说。一化身。二应身。三
法身。即彼经中有七复次。说三所由。一者
依应化身说有馀涅槃。所现之身相似苦
谛。有馀依故。依后法身说无馀涅槃。一切
馀依究竟尽故。二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
二身不实。念念不住。数数出现。以不定
故。不住涅槃。法身真实。离相寂然。曾不
出现。以常定故不住生死。前二义中。说有
馀依.不住涅槃。分应.化身。由住无馀依。
及不住生死中。有法如如.如如智二故亦
分二。然彼但是功德法本。合名法身。此为
生类。现佛.非佛二相有殊。分为应.化。三者
一切凡夫为三相故。有缚有障。远离三身。
为翻彼故但说三身。一思惟分别相。谓遍
计所执二法二我相当情现故。远离化身。
二依他起相。能取所取杂染相现远离应身。
三成就相。于真理智未泯相故远离法身。
如其次第如是诸相。不能解故。不能灭
故。不能净故。不至三身。若于三相能解.
灭.净具足三身。四者凡夫未能拔除三心。
远离三身。一起事心。二依根本心。三根本
心。依诸伏道起事心尽。起事心灭故得显
三身义林¶ 第 361b 页 T45-0361.png
化身。此说见修一切烦恼诸相应心名起
事心。发生诸业及诸果故名起事心。生死
本故障随类身。修道伏除烦恼折伏。故说
依诸伏道。起事心尽。起事心灭。故得显随
类化身。善不善业相应心名依根本心。业
是趣生所依本故。若修圣道便断诸业。故
说依诸断道。依根本心尽。依根本心灭故。
得显现佛应身。三有苦果相应心名根本
心。生死根本自体性故。无漏道圆。二空智
满。有漏根本苦果方灭。故说依胜拔道。根
本心尽。根本心灭故。得至如如如如智法
身。彼经意说。烦恼炽盛不悔灭者。不见
五趣随类化身。若悔灭者得见化身。虽悔
烦恼业炽盛者。不见应身。息恶业者见佛
应身。二死苦果未分.未全能灭除者。不见
法身。若分.全除。随应得见佛之法身。由
分.或全能成二智證二理故。五者一切诸
佛。于第一身与诸佛同事。皆随生类同
能现彼变化事故。令折伏惑。于第二身
与诸佛同意。同现佛身。令三乘者随应
入道断诸业故。于第三身与诸佛同体。
有为无为诸功德体。一切诸佛同无异故。
六者烦恼障净故能现应身。业障净故能现
化身。智障净故能现法身。七者譬如依空
出电。依电出光。如是依于法身故出应
身。依于应身故出化身。是故性极清净摄
受法身。智慧清净摄受应身。三昧清净摄
受化身。今助释义复有四解。观佛之身但
应说二。一者内自真德。即如如.如如智合
三身义林¶ 第 361c 页 T45-0361.png
名法身。二者为所化生应宜而现。合名
应身。然所化生。有宜见佛身而入道者。
有不宜见潜受化者。故分二种。名为应.
化。合成三身。二者又观彼意应说四身。
如如名自性。如如智名报身。理事别故。法
实性故。因修生故。为他利现二身如前。
然以真德义同。理智冥合。自利无别。自性.
报佛合名法身。假德相殊。随机现异。利他
显隐。分成应.化。故成三佛不减不增。三
者又诸障品略有二类。一烦恼障品。二所知
障品。为欲伏灭二障品现行。故显化身。
为欲断除二障品种子。故显应身。为欲永
灭二障品习气。故显法身。有彼三者不至
三身。为断三故佛现三身。四者又准金光
明说。入如来地者为三种净故得极清净。
一烦恼净。能起化身。由无斗诤随类化
故。二者苦净。能起应身。由离诸苦现等
觉故。三者相净。能显法身。离能所执證理
智故。前二惑障。后一智障。佛地经等说。三
身者略有四释。一者由昔有情观虚妄境。
心常迷闇。起业受苦。翻对彼故说初二
身。一翻妄显真。二返愚成智。真境离缠名
曰法身。实智离闇名受用身。理智难测非
略能知。方为有情现粗理智名变化身。令
初知粗后證细故。二者烦恼障品能障涅
槃。即此涅槃亦名法身。故胜鬘说。一乘即大
乘。大乘即佛性。佛性即法身。法身即涅槃界。
烦恼性缚。涅槃性解。性相违故。断得法身。
所知障品障受用身。除无明增方为实智。
三身义林¶ 第 362a 页 T45-0362.png
愚智相返断所知障得受用身。此受用身亦
名菩提。菩萨地说菩提.菩提断皆名菩提
故。为令三乘得此二种方显化身。三者佛
有三德谓智.断.恩。为显此三故说法.报.
及化三身。四者所修成果略有二种。一所
受法乐。二能受法乐。自既得已。及为令他
得之方便。故说三身。无著金刚般若论说。
有三种身。一言说法身。即般若教。二智相至
得法身。即菩提智。三福相至得法身。除智馀
施等果。馀定.馀善。彼论意说。由于化身听
闻言教。言说法身因故。当成佛果能生智.
福二种法身。此三住处。即无相理真如法身。
前因果身俱依此身方能證得。虽彼亦说
色身住处化身之体。经言不应以相具足
得见如来。遮破色身非佛真体。故此不说。
不遮法报故说有三。胜鬘经说如来妙色
身等即是化佛。如来色无尽等即受用佛。一
切法常住即是法佛。与天亲菩萨般若论等
三佛义同。故此不说。法花经寿量品彼论
释云。出释氏宫是化身。成佛以来实无量
劫是报身。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是法身。亦
与彼同。故不别说。或说四身。楞伽经说。一
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初是
化身。次二受用身。福.慧异故分成二种。后是
法身。金光明经亦说有四。有化身非应身。
如来已般涅槃以愿自在力故。如是之身
即是化身。此说如来虽般涅槃。以愿自在
为物所现龙.鬼等身。是趣摄故非现佛身。
名化非应。有应身非化身。是地前身即前
三身义林¶ 第 362b 页 T45-0362.png
应身。但为地前诸菩萨等。所现佛身依定
而起。现佛形故非五趣摄。名应非化。四善
根中所见大千应身佛也。三亦应亦化身。住
有馀涅槃如来之身。谓为二乘.四十心位
所现佛身。现相修成依三昧起。现佛形相
故名为应。现人同类有诸苦等。亦名为化。
四非应非化身。是佛法身。观此经文。前三
是化。后是法身及自受用。不说为化十地
菩萨他受用身。理亦定是应身非化。由地
前位四善根中所见。大千一主应身。非是
趣类。是应非化。他受用身亦此句摄。举初
显后略而不论。不尔彼身何句所摄。化非
应中但说如来已般涅槃愿力所现。不说
佛在所现化身。主在起化易而可知。主无
化起难而说故。即彼经说。是第一身依应身
显。是第二身依法身显。法身真实无有依
处。既说化身依应身显。无应起化故说
为难。佛地论中亦说四种。一受用非变化。
谓自利分实受用身。二变化非受用。谓变化
身。为化地前杂类生故。或粗或妙。或令欢
喜。或令怖畏。改转不定。但名变化不名受
用。不必令受现法乐故。三亦受用亦变化。
谓为地上菩萨所现种种化身。令诸菩萨
受法乐故。随时改转不决定故。四非受用
非变化。谓自性身。

又华严经说有十佛。
一无著佛。安住世间成正觉故。佛地论中
亦说十佛。彼名现等觉佛。二愿佛。愿出生
故。彼名弘誓愿佛。三业报佛。信成就故。诸
行皆因信最初起。是故偏说。彼名业异熟
三身义林¶ 第 362c 页 T45-0362.png
佛。四持佛。随顺世间不断绝故。彼名住持
佛。五涅槃佛。示涅槃故。彼名变化佛。六法
界佛。于一切处无不现故。七心佛。善安住
故。二名同彼。八三昧佛。成就无量功德无
所著故。彼名定佛。九性佛。善决定故。彼名
本性佛。十如意佛。以普覆故。彼云随乐佛。
前五世俗。后五胜义。随其所应三身所摄。
五世俗者变化身摄。五胜义中。法界本性。法
身所摄。馀三受用。于变化中现成正觉
示般涅槃。立初及第五。示修正行。及发助
愿而得胜果。立第二第三。般涅槃后形像
舍利住持不绝故立第四。化佛随增故立此
五。于法身中。功德法本及三身本性。分成
法界.及本性佛。自受用身。异世间识。及起
功德。分成心佛.及与定佛。他受用身名随
乐佛。故虽三身分成十种。

大般若经第
五百六十八又说十身。一平等身。二清净身。
三无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
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
佛告最胜。于初地中。得平等身通达法
性。离诸邪曲见平等故。第二地中得清净
身。离犯戒失戒清净故。第三地中得无尽
身。离欲贪瞋得胜定故。第四地中得善修
身。常勤修习菩提分故。第五地中得法性
身。观诸谛理證法性故。第六地中得离
寻伺身。观缘起理离寻伺故。第七地中得
不思议身。善巧方便智行满故。第八地中
得寂静身。离诸烦恼戏论事故。第九地中
得虚空身。身相无尽遍一切故。第十地中
三身义林¶ 第 363a 页 T45-0363.png
得妙智身。一切种智修圆满故。最胜白言。佛
菩萨身岂无差别。佛告最胜。身无差别。功
德有异。以一切法同一法性故身无别。功
德异者。佛具功德菩萨不尔。譬如宝珠。若
具庄饰不具庄饰。其珠无异。广说譬喻。
彼说所證法身无别。能證功德智身有异。
佛则不尔。能證之身亦无差别。今此十身皆
法身摄。随其十地能證德异。说有十种。虽
无文说菩萨报身亦有十种。应物化身理
亦有十。德用既异名亦应别。准所證理十
法身故。十地之称即报身名。法无我智等分
位名地。故金光明经说。是初佛身。随众生
意有多种故现种种相。是故说多。现猿猴
等多形类故。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现一
相是故说一。弟子乐见现佛形故。第三佛
身。过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是故说名不
一不二。一二等数皆执相故。又如如不二如
如智不一。是故法身不二不一。

第四因起果相者。摄大乘等说一种因。彼论
第六卷说。入所知相云何应见。多闻熏习
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等。又云。由何能入。
由善根力所任持故。乃至广说。多闻熏习
是出世心种子性故。此说最初修四胜行。一
亲近善士以为胜缘。二听闻正法。三如理
思惟。四如说修行。后三内行。内行要先
多闻熏习。其小闻者无容得故。此多闻种。
成唯识等略有三释。一唯新熏。唯有漏种
以为因缘亲生无漏。唯识论中虽已广破。
依瑜伽论五十二。问若诸习气摄一切种子。
三身义林¶ 第 363b 页 T45-0363.png
复名遍行粗重者。诸出世间法从何种子
生。若言粗重自性种子为种子生。不应道
理。故知有漏非无漏法亲生因缘。二唯本有。
诸无漏种未发心前名性种姓。发心已后
名习种姓。熏习彼用令渐增故。见道以前
有漏闻熏能生现行。无漏未起。双取此二
名顺解脱.决择分善。故杂集说。决择分善
虽修道断。然得建立为无漏性道谛所摄。
见道以后无漏种子方生现行。第八地前二
种杂起。成佛以后诸有漏善及因无漏。并皆
转灭。诸果无漏圆满生起。故涅槃说。舍无
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今
观彼义唯旧种子生现。都无现行更新熏
种子。唯识论中亦已广破。三者种子皆有二
种。本有.新熏。见道以前同第二说。见道以
后诸无漏种本有生现行。新诸现行复熏成
新种。略有二义。一者转灭。二者转齐。转灭
义者。如大乘位无始以来加行胜善.无漏善
种。未逢缘故皆唯下品。见道以前有漏闻熏
为胜缘故。资下无漏种渐令增胜。至见道
位生下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见道修
习以为缘故。至修道位。前刹那中见道下
种灭。修道中种生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
品种子。修道修习以为缘故。至究竟位。前
刹那中。中品无漏种灭。后刹那中。上品无
漏种生。无所依故。道已满故。更不熏习。
本唯一品。劣灭胜生故名转灭。后修习故。
前之同类不能为同类因引后同类果故。
三身义林¶ 第 363c 页 T45-0363.png
如是地地下中上品诸无漏种。及诸位中加
行胜善下中上品诸有漏种。皆应准知。至
佛位中。唯有无漏上品圆满。无漏中.下。一
切有漏。并皆舍灭。故经说舍无常色等。二
者转齐。法尔种子皆有三品。初修下故至
见道位。下品无漏种生现行。现行复熏下品
种子。若无修习任运下生。由修习故至修
道位。中品种子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
子。前之下品亦转成中。若不熏习任运中
生。由修习故至佛位中。上品种子生上现
行。道已满故。无所熏故。更不熏习。中品种
子并转成上。前中下种不复相续。与后胜
齐故名转齐。故经说言舍无常色等。望自
同品可名转灭。言转齐名者望他异品。此
多闻熏种。见道以前。有漏种子亲为因缘
生诸现行。现行为因缘复熏成种。望无漏
种馀出世法。为增上缘。由无漏种所资持
故。诸有漏种感胜异熟。不造无间业不堕
恶趣等。由有漏法资无漏故。当生出世
无漏现行。见道以后。无漏种子亲为因缘
生无漏现行。与有漏法为增上缘。令有
漏善感十王果。诸有漏善资助无漏。展转增
明證离系法。乃至成佛。有漏皆灭纯无漏在。
诸有受生皆依示现。此闻熏习。见道以前。
闻似法义理智法已。数起思惟。乃至四善
根中等引修习。至见道位。能證智起熏发种
子。所生现智所现相好。为受用身因。所證
理明为法身因。故胜鬘说。于无量烦恼藏所
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所
三身义林¶ 第 364a 页 T45-0364.png
缠如来法身亦无疑惑。修二因故复得二
身。化身但由大悲熏煮。修前二因愿力
所起。金光明说是第一身依应身显。是第
二身依法身显。法身无依说是如如.如如
智故。大菩提心以善根为自体。善根即是
大菩提性。智度论说。智及智处皆名般若。菩
萨地说。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其诸善根
即是多闻熏习种故。涅槃等经说。有二种因。
一生因。如芽生茎。二了因。犹灯照物。般
若经言。一切诸佛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
佛从此经生。天亲论释言。于实为了因。亦
为馀生因。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菩提
名法身。体实无为。持经.及说二为了因。真
如法身證因得故。非生因生。馀谓受报相好
庄严佛.化身相好佛。于此为生因。生因生
故。虽十法行皆能为因。受持自利。演说利
他。据十行胜略不说馀。持经及说。唯说
为因。能持.及说二种善根正为因故。生因
有二。一正。二助。有漏持.说望受用身为疏
助因。性相违故。无漏持说为佛正因。无漏
相顺亲生起故。即二生因通现及种。了因亦
尔。一正。二助。无漏智中无分别智。望自性
身为正了因。诸有漏智.及后得智为助了因
非诸种子。不闻缘故。此说一因能得二果。
望自同类而为生因。望他异类而为了因。
其化身者亦生因生。此中法身。见道以前烦
恼缠位名如来藏。二乘虽得生空真如。智
障未除。非德依止不名法身。由数听闻
思惟修习悲智因故。初地以上二障渐断。
三身义林¶ 第 364b 页 T45-0364.png
为德依止即名法身。如前所引般若经说。
于初地中得平等身。乃至十地得妙智身。
世尊自说是法身故。由證彼理能證之智
十德差别。显彼所證法身亦十。乃至成佛二
障皆尽。二智圆成功德满故。所證理身明净
显现更无差别。都名法身亦自性身。如空
除翳明净豁然非新有空。法身亦尔。是名
法身了因成佛。即见道前。由数听闻思惟
修习大智因故。令无漏种势力增长。初地
以上能生现行诸无漏智。则此诸智分位差
别名为十地。故摄论云。法无我智分位名
地。此后菩萨略有二类。有怖烦恼便析伏
彼令皆不行。从初地后受变易身。楞伽经
依此分十地菩萨为三种意生身。有从七
地将满心中方受变易。胜鬘经依此说二
乘无学.得自在菩萨为三种意生身。七地以
前不怖惑故。如二种生死义林中说。所證
真理既名十法身。能證功德亦名十受用。受
用法乐故。然昔异生造十王业。初地以后
受十王果。第八.五识所变身形。有漏异熟。
相好.神通。皆渐具足。后得依此更变殊胜
为相好身。是无漏摄。生诸净土庄严道场。
于一身处为二类变。其相相似见者冥一。
合名受用。怖烦恼者。于见道后生广果
天。资现身因转受变易。不怖惑者。七地满
心方生广果。资现身业转成变易。如成唯
识具说此义。十地受用准其所證应有十
名。同法身名理亦无爽。依能證德显法
身故。或十地名即是十地受用身名。依彼菩
三身义林¶ 第 364c 页 T45-0364.png
萨立彼名故。如是十地展转殊胜。至第十
地将成佛时。净居天上乃有大宝莲华相
现。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
量。菩萨坐之而成正觉。金刚心位犹有有
漏.劣无漏身。解脱道生有漏都尽。劣无漏
灭。故经说舍无常色等。四智圆成功德具
足。八识无漏所变色身亦皆无漏。智如其境
充遍法界。功德色身皆亦如是。相续湛然
穷未来际。利生本愿尽法界故。名自受用
身生因所生成佛之相。见道以前大悲熏煮
以为因故。为其十地下类菩萨。现他受用
身。唯是后得无漏所变。展转胜大。乃至成
佛能遍十方。随其所宜为十地众。积渐转
大现他受用身。初地见佛坐百叶花即是
称可百大千界。且阿弥陀佛眼如四大海水。
眉间豪相如五须弥山。身高六十万亿那由
他恒河沙由旬。应是初地菩萨所见。二地
见佛坐千叶花。乃至十地所见转大。此他
受用虽有父母亦现受生。不先处天方下
成佛。鼓音王经说。阿弥陀佛。父名月上。
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
垢称。魔王名无胜。调达名寂。无量寿论云。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是报土无实
女人。佛及菩萨化为母等。化分段身故现
此相。化变易身未见诚说。法花经中说。
大迦叶当成佛时无有魔事。魔及魔人皆
护佛法。尚有此相。况报土中有实魔事。
然大菩萨化为魔王。障他受用时现有之。
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
三身义林¶ 第 365a 页 T45-0365.png
万亿劫当有终极。灭度之后。观世音菩萨。
明相出时。于七宝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名
普光功德山王佛。国名众宝普集庄严。胜
阿弥陀佛国百千万亿不可为比。此佛灭
已大势至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佛。十地机
宜先已淳熟。故化彼类即身成佛。不说先
住何处何天后来补处。即以此身就座成
佛。是他受用大悲所熏。生因所生成佛之
相。故平等智初地以后能随众生所乐示现。
由见道前大悲熏煮。初地以后能随三乘。
随所宜见现种种身。花严经说。十住之中
初发心住能现正觉。后入涅槃。况十地中不
现化相。法花等说。观音妙音皆以神力。应
以三乘而得度者。便现彼身而为说法。
故于十地位皆能现化身。此变化身及他
受用后得所变。本唯无漏。五八识品依之
所变皆唯有漏。同处相似见者似一。乃
至成佛能随十方三乘所宜现种种化。或
现佛身。或现馀身。先菩萨位要先住彼睹
史多天。后方下生。劫初成位生婆罗门家。
如慈氏等。由贱富贵重净行故。劫后减位
生刹帝利家。如能寂等。由贱净行重富
贵故。佛为化彼现二受生。摄大乘论第九
卷说。佛变化身能现八相。天宫现没受生
受欲踰城出家修诸苦行。證大菩提。转
大法轮。入大涅槃。大般若经五百六十八亦
说八相。一从天没。即入胎相。二婴儿。即受
生相。三童子。即受欲相。四苦行。五成道。六
降魔。七转法轮。八入涅槃。无彼摄论出家
三身义林¶ 第 365b 页 T45-0365.png
之相。加降魔相。摄论降魔成道相摄。成道
离三魔。降魔伏一故。亦成道已即降魔故。
初现出家后得苦行。离之别立。彼论出家
示厌俗相。苦行示修邪行相故。经依出
家为修苦行。故合建立。行道證果降魔除
怨。故离别立。各据一义亦不相违。广如彼
经说。明现相所以。花严经中说有十相。八
中加二。三乘有情根犹未熟。令深欣乐方
现佛身。故先处天下生成佛。由诸众生所
应见故。是变化身大悲熏煮。生因所生成佛
之相。教说菩萨种类有三。一一生所系。如
弥勒等。先处人中身名一生所系。望当佛
位应有四生。人天本有及二中有。如七生
等名一大生。若住天中称一生系。半生名
一。一本有故。智度论说弥勒三生。说在人
中除成佛身。故说三也。二最后身.三坐道
场。此二局在成佛身位。化身既示。二受用
身虽不见文。准此应悉。自受用身七地以
前名一生系。八地以后名最后身。更无生
故。处莲花座名坐道场。他受用身如观音
前身。名一生所系。观音之身名最后身。处
七宝座名坐道场。法身无生便无是义。然
此三身非定一异。自受用身为自身相。法
身即是此身理性。理智深妙非馀所知。三
乘见粗立名变化。十地见细名他受用身。
由见不同性相殊异。德义聚集分成三身。
非如有情各别自体立为三种。无定异故
非不异故。非定一异。如能寂佛。十地所见
名他受用身。二乘所见名变化身。无分别智
三身义林¶ 第 365c 页 T45-0365.png
观其真理即名法身。真智深微久修因
满自受法乐。非馀所知。名自受身。知见不
同非定一异。是生了因因起果相。然有一
果。二因所得。一生因。二引因。成唯识说。生
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名曰引因。
如受用身。金刚定前诸无漏种远为引因。
自位种子近为生因。望佛法身近.远现智
俱为引因。非为生因。不说牵引生起因等
得离系故。但说引发.定异因等得无为故。
于化身等现在前位。种为生因。正生起故。
望舍利等名为引因。引残果故。今说受用
一果二因。若望法身一果一因。若望化身
一因二果。又佛二果二因所得。谓理.智因。胜
鬘经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若离若脱若
断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离不脱不断不异
不思议如来藏。此说烦恼体能覆藏名之为
藏。虚妄不实。究竟破坏故名为空。无垢称
说。尘劳之畴是如来种姓。涅槃经说。未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善不善无记法皆
名佛性。名如来藏。故经标言有二种如来
藏空智。烦恼亦名如来藏故。其真如理因
空所显空之性故。名之为空。法身之因烦
恼所覆名如来藏。此离缠位名为法身。故
断能覆烦恼障缚。證得法身自性解脱。法
花经说。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示三乘者法身同故。灭二化城至宝所故。
十卷楞伽第八卷初说。阿梨耶识名空如来
藏。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不空如来藏。彼
经意说。阿赖耶识能含净种。名之为藏。为
三身义林¶ 第 366a 页 T45-0366.png
当佛因名如来藏。又未得菩提皆佛性故
名如来藏。性虚妄故。亦破坏故。不实名空。
所含无漏净法种子。报身因故名如来藏。性
非处妄。究竟不尽。名为不空。此生现行圆
满果位名报化身。故断能藏有漏藏识。所知
障灭大智满故證受用身。大悲满故起变化
身。法华经说。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出现于
世。声闻缘觉不知智身真实处故。不赐
羊鹿但与牛车至道场故。上来二因。若
在果位名法受用。示悟此二佛出世间。
欲令众生修此二因入佛知见。皆令修行
不退转业。即是示悟入佛知见。佛出于世
总显经义。佛出世间欲令众生修二妙因
得二胜果。开此无上赞叹令修。即是开.示.
悟.入之义。复有二因能得二果。如大乘经
庄严论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修无边
际。乃至勇猛疾归德海岸。摄论亦言。谁能
悟入所应知相。善备福.智资粮。菩萨果随
增上分为二类。法身是福。受用是智。或
受用是智。变化是福。法身通二。理实三身
皆通福.智。二实性故。二所成故。二所起
故。由此三身皆二因得。复有二因。一能生。
二方便。能生因性即是因缘。所馀三缘方便
因性。受用变化二因所得。法身一种方便因
得。又有二因。谓共.不共。法身一种。是共因
得。自受用身不共因得。他受用.变化通共.
不共。又有二因。大智.大悲。自利.他利。随增
义说。自受用身大智.自利因。他受用变化身
大悲.利他因。法身通二因。或皆通二。菩萨
三身义林¶ 第 366b 页 T45-0366.png
利他为自利故。菩萨自利为利他故。又有
二因。一性种姓。二习种姓。法身非由二因
亲得。疏亦可名。虽名佛性无别类故。不
名性种性。由此亦无因习成性。馀之二身
二性亲得。又有三种因。谓闻.思.修。修慧正
为亲生了因。闻思疏助。又三智因。正智正
为法身了因。馀二疏助。正智.后得为受用正
生因。加行疏助。后智正为变化正生因。馀二
疏助。旧说三因。一应得因。谓即真如。所应
得故。二加行因。谓菩提心愿。三果圆满因。
谓正加行。随增义者。初得法身。次得化身
愿利生故。后得报身实修行故。佛性论中
说此三因各感三身。通所成故。广如彼说。
彼论又说。佛性有三。一自性住佛性。未发
心前住自性位。二引出佛性。发心以后诸
有学位。三至得果佛性。谓无学位。彼论多说
法身理性。有此三位与涅槃同。依受用身
有为佛性分此三种。理亦无失。又有三因。
般若经说。发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
云何降伏其心。无著释言。云何住。谓欲愿。
行谓无相.相应等持。伏谓折伏散心。还住
正愿入定折伏散障。名三种因。天亲释同。
或异解者。发心.修行.断障别故。散行.定行。
初心散行。次心定行。后心入圣断障。是故
三因摄一切尽。彼经宗意。说法身因行无
相故。亦说福智二相法身。亦受用因方能起
化利益无尽。有四种缘。一因缘。二等无间
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一种。遍诸有
为亲办自果。等无间缘。因果必是心心所
三身义林¶ 第 366c 页 T45-0366.png
法。其所缘缘。体通一切法果必心心所。
增上缘性因果俱通。与力不遮果自性故。
法身但由增上缘得。自受用身通四缘得。他
受用.变化。初.后缘得。非心心所实自性故。
复有四力。一因。二善友。三作意。四资粮。三
身皆通四力所得。然亲得者。法身即非。又
有四行。菩萨地说。一菩提分。二波罗蜜。三
诸神通。四成熟有情。三身皆由此四行得。
又有六因。一能作。二俱有。三相应。四同类。
五遍行。六异熟。能作体通有为无为。果唯
有为不障生故。体通四缘摄。俱有体通诸
有为法。俱时与力。因缘.增上.相应果唯心
心所法。亦因.增上.同类唯是诸有为法。同
品.胜品自类为因。亦因.增上.所缘定无。等
无间不定。遍行唯是苦.集二谛。或是见道
遍缘四谛一切烦恼。唯除因缘。异熟唯是
有漏善业.及不善业。招无记故唯增上缘。
此六因中若诸现行望自亲种。为因.增上。
现行相望定无因缘。必有增上。馀二不定。
望不亲种但一增上。一切种子望自类种。
皆因.增上。望自类现行亦因.增上。定无等
无间。所缘缘不定。若望异种但为增上。望
异现行定为增上。无因.等无间。所缘缘不
定。初之四因通现及种可有因缘。遍行.异
熟虽通现.种。不亲生故皆非因缘。前四因
通有漏.无漏。后二种因唯是有漏。故佛三
身法身非是六因所得。体非生故。自受用
身前四因得。他受.变化初三因得。非相应
因。如六因义林教理为證。复有十因。一随
三身义林¶ 第 367a 页 T45-0367.png
说。二观待。三牵引。四生起。五摄受。六引发。
七定异。八同事。九相违。十不相违。法身唯
为五因所得。论说离系果。摄受.引发.定
异.同事.不相违因五因得故。性妙离言。非
随说因得。能證道合。观待相疏。非彼因得。
牵引生起二果有为。亦非二得。相违因远。
得果已无。亦非彼得。若疏远诠。亦随说得。
不亲得故论不说之。观待馀二功德之身
成自性身。道證非疏远故论亦不说。离烦
恼缠而成法身。以道證时彼都已远。论亦
不说相违因得。然义可为八因所得。唯除
牵引及生起因。受用.变化八因所得。除随
说.相违。言说不能亲诠彼故。不说得之。
疏亦可得。相违因远不说得之。疏亦可得。
若依此义通十因得。待因成果。二身相待
有观待因。能生种子熟.未熟别。分成牵引.
及生起因。摄受六依处辨无漏法故有摄受
因。本性种子成引发因。自乘种子为定异因。
即前诸因同为生等一事业故为同事因。不
相违因其理可悉。故有八因。或复十因。
且随显相说。此因等诸严净土所有妙因
皆三身因。恐繁且止。

已辨因起当辨果
相。果有五种。一异熟。二等流。三离系。四士
用。五增上。此中士用略有二释。一云五蕴假
者名曰士夫。彼所得果名士用果。二云诸别
别法亦名士夫。如彼假者有体用故。从喻
为名。假士夫得名士用果。若依初义法身
唯是离系.增上果。断障得故是离系果。增上
可知。非有漏故非异熟果。非有为故非
三身义林¶ 第 367b 页 T45-0367.png
等流果。非五蕴假者之所亲證故非士用
果。若依后义亦士用果。圣道士夫之所得
故。体成三果。受用.变化各成三果。非有漏
故非异熟果。非无为故非离系果。依前诸
因得三身中。因缘生者等流.增上。或是士
用。或非土用。增上缘得可通四果。唯除异
熟。佛果无故。馀二缘得定有增上。必无离
系。等流.士用或有或无。自类胜品者有等
流。馀相望非有。彼势力得者有士夫。馀相
望非有。

第五诸门分别者。略有十四门。

一常无常门。
金光明说。如是三身以有义故而说为常。
以有义故说为无常。化身者恒转法轮。是
故处处如如方便相续不断。是故说常。非
是本故。具足之用不显现故。是故说无常。
庄严论说。常有三种。一本性常。二不断常。
三相续常。佛地论说。此变化身没已复现。
化无尽故。是相续常。所依常故亦说为常。
有生灭故亦是无常。正与经同。金光明说。
应身者从无始来相续不断故。以一切诸
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众生未尽用亦不
尽。是故说常。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显
现故。故说无常。佛地论说。是不断常。恒受
法乐无间断故。所依常故亦说为常。依此
常义。涅槃经说获常色等。若言如来身无
常者。此人舌根何不堕落。从因生故。有生
灭故。亦说无常。诸论及涅槃经三十五皆
说。记有四种。一一向记。二分别记。三返问
记。四舍置记。此记有二。一人四记。二法四
三身义林¶ 第 367c 页 T45-0367.png
记。人四记者。一问生者皆死耶。答言如是。
应一向记。二问死者复生耶。答言应分别。
有烦恼者死而复生。无烦恼者死而不生。
应分别记。三问人为殊胜。应返问彼。汝何
所方。若方于天答言为劣。若方于馀答
言为胜。应返问记。四问我为有无。应舍
勿答。是舍置记。法四记者。一问生者皆灭
耶。答言如是。是一向记。二问灭者复生耶。
答言此分别。有因缘者灭而复生。无因缘
者灭而不生。二乘五蕴无大悲缘。无馀依
灭而更不生。如来之身但堕法数不堕生
数。有大悲故本愿未尽。有因缘故灭而复
生。是分别记。三问声闻善心为胜.为劣。应
返问彼。汝何所方。随方为答。是返问记。
四问第六蕴为善.不善。应舍勿答。是舍置
记。佛受用身既堕法数。生者能灭是一向记。
故不可说是本性常。许从因生说是常
者。违比量故。金光明中说。法身者非是行
法。无有异相。异无有故。是自本故。是故
说常。如如法身非是行法。无有异相。如如
智法身是自本故。理智广大冥合无相。犹
如虚空。是故说常。佛地论说。如如法身是
自性常。离诸分别及离戏论。本性常住无
生灭故。是故说常。涅槃依此说。佛即法。
法即是僧。僧即是常。常即虚空。虚空即佛
性。佛性即法身。如如智身是不断常。众生
无尽。本愿不穷。复不入涅槃。中间无间
断。与智冥合如空无限。亦离分别及诸
戏论。是故说常。唯说如如为法身者。唯
三身义林¶ 第 368a 页 T45-0368.png
自性常。摄大乘问。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
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彼自答言。此
二所依法身常故。无性释云。此非身常。依
常身故。此显等流及变化身是异门常。非
自性常。又彼二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数
数现化不永绝故。如常受乐如常施食。
如来身常当知亦尔。无性释言。又受用身
以恒受用无休废故。犹如世间言常受乐。
虽非受乐常无间断。而言常受。佛受用身
亦尔。彼彼菩萨受乐无废。虽非常住而亦
言常。故胜鬘言。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由佛化身数数现化不永断绝。犹如世间
言常施食。虽非无间然数数施。其心不绝
名常施食。化身亦尔。数数现化不永绝故。
二身言常。是密意常。

二自他二利门。金光
明说。善男子一切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
竟。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
智。于自他利益处。一切得自在。成就种种
无边用故。是故分别佛法。无量无边种种差
别。杂集论说。佛受用身自利最胜。变化身
者他利最胜。自性身者俱利并胜。他受用身
虽他利摄。从自受用受法圣财。最增胜故
但说自利。佛地唯识。皆说法身寂静安乐。
无动作故。正自利摄。金光明依此说自利
益者是法如如。不说有能为增上缘益众
生故亦兼利他。又与二身俱利为依。二利
所摄。受用有二。自受用身自愿行满。能自
受用微妙法乐正自利摄。他受用身他愿行
满。令诸菩萨受大法乐他利所摄。由此二
三身义林¶ 第 368b 页 T45-0368.png
故。或说受用唯自利摄。或说他利。或说俱
利。皆不相违。返显经言能利益他是如如
智者。但说能为受用变化利益他者是如
如智。不遮此智而是自利。变化身者唯为
利他。现诸化相他利所摄。

三有异无异门。
摄大乘说。诸佛法身依止.意乐业无别故。
当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
异。无性释言。真如无异。依止无别。利乐意
同。意乐无别。正觉涅槃种种业同。业无差
别。此说能依及所依同故。言无异。佛地论
说。法身实性诸佛共有。故无差别。就能證
因有差别故。假说差别。唯就所依说无
差别。体无二故。若就能依说有差别。体
有异故。摄论复言。如说法身受用亦尔。
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不由依
止无差别故。无量依止差别转故。变化身亦
尔。佛地论说。其馀二身。各别因感各别自
性。实有差别。即摄论言。无量依身现等觉
故。当言有异。但无别执。利乐意乐事业平
等。说无差别。亦不相违。

四三身形量门。
佛地论说。法身无边。犹若虚空遍一切处。
不可说其形量大小。就相而言如空无际。
自受用身有色非色。非色无形。不可说其
形量大小。随身及境亦得说言遍一切处。
有色诸法。大劫修因得胜根.境。一一相好
周遍法界。不同生死业有分限。所感身形
有小有大。佛无漏身于无量劫。值无边佛。
断无边障。利无边生。修无量善之所起故。
果亦无边。由圆镜智所变之身无限量故。
三身义林¶ 第 368c 页 T45-0368.png
诸佛所变同处同时。其相相似不相障碍。终
无间断受用法乐。唯佛所知。非馀根境。故
圣教说。无见顶相.无边法音。一一功德作用
无限。他受用身为诸菩萨现种种身。言音
相好形量不定。梵网经说。我今卢舍那。方坐
莲华座。乃至一国一释迦等。花严等说。初
地菩萨见百佛国。一国即是一大千界。一界
有一释迦化身。一四天下各一化身。一界即
有一大释迦。四善根所见。百亿小释迦馀三
乘所见。初地自见百大千界一卢舍那。阿
弥陀佛量是此所见。如是二地见千。三地
万等。积数应知。乃至十地金刚心菩萨将
成佛时。色究竟天上大宝莲华相现。周圆如
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此
一微尘一大千界。菩萨坐之而成正觉。彼所
见佛身量难知。自受用身彼所不见。法花
经等说阿难成佛国土之量。准此佛身他受
用摄。何地所见理准应悉。其变化身化地前
众。资粮.加行二位见别。随众所宜形量不
定。释迦丈六倍大众生。弥勒千尺任生宜
见。他受化身皆是化色。四五尘性。非色功德
虽无形质。而亦化现。成唯识说。无上觉者
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现贪.瞋等
令馀知故。瑜伽论说。变化不能为其四事。
一心。二心所。三根。四业果。虽无实用。现似
有之心心所法。即相分心。化似五根体四
尘性。虽似业果性即无漏。六年苦行.马麦.
金鎗。虽皆似苦。实无漏故。

五所化有情共
不共门。自性.自受用无此分别。他受用及化
三身义林¶ 第 369a 页 T45-0369.png
有此义门。佛地论中略有三说。一者皆共。
以一一佛皆能化生。福慧平等。多时修行同
求菩提。如说一佛所化有情即一切佛。故知
皆共。二者不共。以佛所化本相属故。是故
释迦。底沙佛时。曾与慈氏同事彼佛。佛观
所化。释迦先熟。慈氏后熟。观能化者慈氏
先成。释迦后成。入火光定令释迦见。七日
七夜翘一足赞。令超慈氏在前成佛。又
释迦言。我所应度皆已度讫。又契经说。佛
涅槃时。观一所化现在有顶。当生此间应
受佛化。留一化身潜住此界身现涅槃。
彼没来生。留身方化。成无学已化身方灭。
又处处说。能化所化相属决定。是故不共。如
实义者有共不共。成唯识论亦作是说。所化
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
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
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
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
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
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
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
能益一切生故。此义广如佛地等说。

六三
身诸相门 七由几自在得自在门 八三
身依止几处门 九由几佛法所摄持门
 十受用.变化非法身门 十一功德相应门。
此上皆如摄大乘说 十二有漏无漏识所
变门。如成唯识说 十三净土差别门。如
别义林说 十四三身说法差别门。如楞伽
经。此三身义差别无边恐厌繁文且略指
三身义林¶ 第 369b 页 T45-0369.png
述。如十地经.金光明经.楞伽经.金刚般若
经.涅槃经.胜鬘经.解深密经.法花经.无垢
称经.瑜伽.摄论.二般若论.对法.佛地.唯识.
宝性等论。及法花.无垢称疏。广辨其
相。

* 佛土章第六

佛土义。以八门分别。一显差别。二出体性。
三明因行。四彰果相。五释分量。六解处所。
七共不共。八诸门辨。

第一显差别者。佛地论第七云。佛身有二。
一生身。二法身。若自性身.若实受用俱名法
身。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变化身.若他受
用俱名生身。随众所宜数现生故。一切佛
土必有身居。身既有二故土亦然。生身土
通净.秽。法身土唯清净。或身有二。一实。二
权。实即法身。权即生体。土随亦二。净秽如
前。佛地经说。佛身有三。颂云自性法.受用。
变化。差别转。彼论云。自性法者即是如来初
自性身。体常不变故名自性。力无畏等诸
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者即受
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种种大法乐故。变化
者即变化身。为欲利益安乐有情。示现种
种变化事故。虽净法界体性无差别。而有
三身种种相异。转变不同故名差别。身既有
三土随亦尔。一法性土。二受用土。此二唯净。
三变化土。通净及秽。成唯识论第十卷说。
佛身有四佛土亦尔。一自性身。依法性土。
称赞大乘功德经言。是薄伽梵。住法界藏
说彼经典。住法性土也。二自受用身。依
三身义林¶ 第 369c 页 T45-0369.png
自受用土。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佛
地经云。住最胜光耀十八圆满也。四变化
身。依变化土。此经所云住广严城也。初三
身土唯净非秽。后变化土通净及秽。为十
地菩萨现身及土非秽唯净。为地前菩萨
二乘众现。通净及秽。若为分别烦恼及所
知障未尽。未證二空真如者所现身土。
或净或秽。若为二分别障尽及已證二空
者所现身土。必是净故。佛地论说。三身
有四句。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受用身。二变
化非受用。谓变化身。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他
受用身。四非受用非变化。谓自性身。亦同
唯识。大般若经第五百六十八胜天王会第
三卷说。佛有十身。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
无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
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
天王白言。何位能得如来十身。佛言。初地
得平等身。通达法性。离诸邪曲见平等故。
第二地中得清净身。离犯戒失戒清净故。
第三地中得无尽身。离欲贪瞋得胜定故。
第四地中得善修身。常勤修习菩提分故。
第五地中得法性身观诸谛理證法性故。
第六地中得离寻伺身。观缘起理离寻伺
故。第七地中得不思议身。方便善巧智行
满故。第八地中得寂静身。离诸烦恼戏论
事故。第九地中得虚空身。身相无尽遍一
切故。第十地中得妙智身。一切种智修圆
满故。天王复言。佛菩萨身岂无差别。佛
言。天王。身无差别功德有异。以一切法
三身义林¶ 第 370a 页 T45-0370.png
同一法性故身无别。诸如来身具诸功德。
菩萨不尔故功德异。广说无量譬喻显示。
故知十身皆唯法身。法身依义既有十名。
是故真如随于胜德。亦成十土一遍行土。
二最胜土。三胜流土。四无摄受土。五类无别
土。六无染净土。七法无别土。八不增减土。九
智自在土。十业自在土。亦随能證别分十
土。依义别故。佛地论云。又馀经说有十种
佛。即花严经。一现等觉佛。二弘誓愿佛。三
业异熟佛。四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
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前
五世俗。后五胜义。随其所应三身所摄。且
随粗相配三身者。初五化身。次二法身。后
三受用。既即三身。土亦三土。更无别义。瑜
伽第四云。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有
十地菩萨。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
即花严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第十地菩
萨当生其中。亦即十地云。现报利益受佛
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梵云
摩醯首罗。即瑜伽所云大自在。第十地菩萨
也。第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往色究竟上坐
大宝莲华成正觉故感得此土。既成佛已
土便无边更无别处。对法第六云。复有清
净世界。非苦谛摄。非业烦恼力所生故。非
业烦恼增上所起故。然由大愿清净善根增
上所引。此所生处不可思议。唯佛所觉。尚
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况寻思者。此自受用
土唯佛所知。尚非十地.二乘境界。况非圣
位有寻思者之所能知。虽有诸教种种不
三身义林¶ 第 370b 页 T45-0370.png
同及如上说。身土差别不过三四。更不释
馀。如理应悉。

第二出体性者。自性身土即真如理。虽此
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以义
相为身。以体性为土。以觉相为身。以法
性为土。体具恒沙真理功德。此佛身.土俱
非色摄。非心心所。但依一如差别义说。自
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
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
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唯以
无漏色蕴。色.香.味.触相续四尘。间断亦声。
五尘为性。体具事相色法功德。对法所言
唯佛所觉。尚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况寻
伺者。即是此土他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平等
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
因缘成就。随于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
器土亦以无漏色蕴四尘五尘而为体性。
譬如世间人王国土。以有情界及器世界
以为体性。离二无别王国土故。由此他受
用身所有净土。亦以成十地菩萨五蕴.及
金银等所成四尘等器土以为体性。无垢称
经第一卷说。诸有情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
一切菩萨随诸有情增长饶益。即便摄受严
净佛土。乃至广说。十善业道土。是菩萨佛土。
菩萨成佛时。大富梵行乃至正见有情来生
其国。故知有情及彼器界俱称佛土。持髻所
言我见释迦佛土严净。复有无量宝功德
庄严。亦他受用土。持髻乃是第八地故。法
花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
三身义林¶ 第 370c 页 T45-0370.png
安稳天人常充满。梵网经言。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座。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即
他受用土。世亲菩萨净土论云。女人。及根
缺。二乘种不生。皆他受用土。此之佛土。佛
所变者定唯无漏。菩萨变者通有无漏。第八
五识所变。唯有漏第六意识。或第七识及所
变通有无漏。其有情土通以五蕴功德为
性。其此器土具十八圆满。佛变化身还居
自土。谓成事智大悲慈力由昔所修利他
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
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如弥勒土净。释迦
土秽。释迦土中说无垢称经。足未按前现
秽非净。足按已后暂令见净。说法花时。
十方佛集净而非秽。未集已前秽而非净。
涅槃亦言。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地
皆柔软。无有丘墟土石沙砾。亦化土摄。随
所宜生而现土故。此土亦以有情五蕴及器
四尘等以为体性。佛变唯无漏。馀有情变
通有无漏。第六识及所变通有无漏。馀识及
所变唯有漏。虽有种种众宝庄严。依法出
体。外土唯色。内土通五。所化有情五蕴成
故。或似有功德。或似无功德。

第三辨因行者。此上经言。发起无上菩提
心。正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證得大菩
提时。一切发趣大乘。有情来生其国。纯意
乐.善加行.上意乐.六波罗蜜.四无量.四摄
事.巧方便.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修回向。善
说.息除八种无暇。自守戒行不讥彼短。十
善业道。合十八种净修佛土。皆净土因。
三身义林¶ 第 371a 页 T45-0371.png
经下文言成熟八法生于净土。香台品言。
堪忍世界诸菩萨众。成就八法。无毁无伤。
从此命终生馀净土。一作思惟。我于有情
应作善事。不应于彼希望善报。二作思
惟。我应代彼一切有情受诸苦恼。我之善
根悉回施与。三作思惟。我于有情应心平
等心无挂碍。四作思惟。我应于彼一切有
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五信解增上。于未
听受甚深经典。暂得听闻无疑无谤。六于
他利养无嫉妒心。于己利养不生憍慢。
七调伏自心。常省已过。不讥他犯。八恒无
放逸。于诸善法常乐寻求。精进修行菩提
分法。观无量寿经广说诸观生净土因。乃
至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十念成就。皆净土
因。佛地经论及摄大乘皆言。胜出世间善根
所起。唯说无漏善根为因。虽有如是诸
文不同。各随所化机宜本同。宜闻说行非
定唯尔。故对法云。非业烦恼力所生故。非
业烦恼增上起故。然由大愿清净善根之
所引发。总而言之。净土因者。一由善根。二
由大愿。若不修善根佛土无因。不发大
愿佛土无缘。因缘具足方感果故。如世
有支资爱.取润方感内外二土果故。要修
众行。以愿为资。方得生于佛土之中。不尔
便无见佛闻法生佛土义。总相虽尔。然佛
四土胜因各别。谓法性土唯以二空无分别
智为其因缘。證法性理唯此智故。自受用
土。唯以自利后所得智为其因缘。證事五
蕴唯此智故。他受用土及变化土。唯以利他
三身义林¶ 第 371b 页 T45-0371.png
后所得智为其因缘。般若经云。庄严佛土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
土庄严佛土。天亲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
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广如彼
说。正与此同。此说佛土所化众生其因乃
别。其法性土。十地菩萨亦以无分别智为
其因缘。圆满法性土十地不生。分有證会
菩萨亦得。如前已说。故诸论云。初地已往
生如来家。谓净法界名如来家。于中證会
名为生故。自受用土十地不生。知而不證。
他受用土十地菩萨后所得智为其因缘。无
分别智加行智等而其助因。佛地亦言无分
别者。相资通论理智不为事因缘故。若
变化土地前凡夫以加行智。二乘亦以后所
得智为正因缘。此上所说皆正因缘。若兼
助因及缘助者。随应理土以事行及愿为
缘助得。若事土者以理行及愿为缘助生。
有漏净土以无漏为助。无漏土以有漏为
助。故对法云。唯以大愿善根为因而得生
起。诸教所说种种不同。皆随所宜应时而
说。非即决定。无垢所言八法无疮生于净
土。佛地所言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此二皆
是他受用因。无垢经言。发起无上菩提心
土。乃至十善业道是为净修佛土者。通说
有漏无漏二因相资生于他受用土。亦可通
说生变化净土。观经所说诸观及孝养父母
等。乃至十念为净土因者。此有二义。一云
准摄大乘等。西方乃是他受用土。观经自言
阿鞞拔致不退菩萨方得生故。非以少善根
三身义林¶ 第 371c 页 T45-0371.png
因缘而得生故。无著天亲净土论言女人根
缺二乘种等皆不生故。摄大乘云。非唯由
愿方乃得生。别时意故。如以一钱货得千
钱。别时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复如
是。十念为因后方渐生。非由十念死后即
生。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说十
念因生净土故。又说阿弥陀佛身量豪相
如五须弥。非他受用何容乃尔。又观音
授记经言。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观音菩萨
次当补处。十地大形说当补处。非他受用
是何佛耶。二云西方通于报化二土。报土文
證如前所说。化土證者。鼓音王经云。阿弥陀
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亦
有调达。亦有王城。若非化身宁有此事。故
观经说九品生中。有阿罗汉须陀洹等。故
生彼者通有三乘。其土通是报.化二土。若
依前解。此是他受用身示现。亦有父母王
国。实即无之。实无女人恶道怖等。九品生
中阿罗汉等。借彼名说。实是菩萨。二释任
情取舍随意。

第四果相者。佛地经言。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彼论释言。佛无漏心以为体相。唯有识故。
非离识外别有其土。谓法性土即法性心。
此不离于无分别智相应净识。识实性故。自
他受用及变化土。皆不离于佛后得智相应
净识。然识有异。自受用土即第八识。他受用
土即第七识。其变化土即前五识。随应是
彼后所得智相应识故。十地菩萨见法性土.
及他受用土。地前三乘见变化土。皆随所
三身义林¶ 第 372a 页 T45-0372.png
应不离见者有漏无漏能观净识。故此经
言。若欲勤修严净佛土。先应方便严净自
心。随诸菩萨自心严净。即得如是严净佛
土。天亲菩萨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
取净土。故修智因果识便净。内识既净。外
感众生.及器世间国土皆净。广如经说。亦
随见者所应之识。如前准知。

第五分量者。佛地.唯识皆说。法性土虽非
色摄不可说其形量大小。然依事相其量
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自受用土十地
经说。第十地菩萨。得生大自在宫。有十
果相现。有大宝莲华座。周圆如十阿僧祇
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出第十地菩
萨。坐登正觉。既成佛竟尽未来际。相续变
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随法性
土量无边故。他受用土。随十地菩萨所宜
而现。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梵网经
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座。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摄论等云。初地菩萨悟十百门
见百佛土。一佛国土三千世界。三千世界
有百亿四天下。四天下各有一化佛。三千
界中有百亿化佛。初地菩萨见一百个百亿
化佛一受用身。受用身居一大宝莲花台。
花有百叶。叶即三千大千世界。一受用佛名
卢舍那。百个百亿化佛名为释迦。不离一
卢舍那身有众释迦。二地菩萨见一受用佛
坐千叶莲华。乃至第十地所见佛极大花叶
无边。且二地中见初地所见十受用身卢舍
那.千个百亿化身释迦。乃至十地见九地所
三身义林¶ 第 372b 页 T45-0372.png
见无量受用身卢舍那.无量化身释迦。大千
世界佛数虽多。不离释迦之化故。名一
佛所化。又小乘中唯言一佛无多化身。亦
随彼机说一佛也。或资粮道见一四天下
有一主佛。加行道中见三千界有一主佛。
初地以上渐渐增故。故他受用土其量不定。
其变化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亦
无定限。随生所宜一时现故。无垢称经佛
足指按大千界净。无垢将至预变毗耶一
城为净。说法花经初变大千。次变十方
各二百万亿佛国令净。后更重变。故知大
小随时不定。璎珞经云。毗卢舍那佛是法身。
卢舍那佛是受用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故
作是说。

第六处所者。其法性土即真如理。无别处所。
自受用土亦充法界更无别处。他受用土。
佛地经言。超过三界所行之处。彼论释言。
非三界爱所执受故。离相应.所缘二缚随
增言超过三界。故是道谛善性所摄。彼有
三释。有义各别。有处说在净居天上。有处
说在西方等故。有义同处。净土周圆无有
边际。遍法界故。如实义者自受用土周遍
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即三
界处。若他受用土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
西方等处所不定。法花亦言。众生见劫尽大
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十地
所见乃是报土。地前所见乃是化土。随宜
而现。何得定方别指一处。欲令众生起
胜欣心。别指处所。随心净处即净土处。化
三身义林¶ 第 372c 页 T45-0372.png
土必随三界处所。任物化生即便现故。古
人于此种种分别。三界之外别有处所以
为净土。理必不尔。所化必有异熟识在。异
熟识在必是三界摄。何得出界。土非界系
言超三界。非处有别。随所化故。

第七共不共者。成唯识云。其法性土。一切如
来同所證故。体无差别。自受用土虽一切
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馀二佛土。
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
同处同时随应诸佛各变为土。形状相似不
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
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
法饶益。如此土众生宜闻释迦.弥勒.弥陀。
此等诸佛即共变之。于不共者。唯一佛变。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
多属一。或一属多。如底沙佛令释迦菩萨
超九劫等。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
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
益一切生故。由此变化他受用土有共不
共。

第八诸门者。于中有十。一土主。二辅翼。三
眷属。四任持。五事业。六摄益。七无畏。八游
路。九所乘。十入门。第一土主者。佛地经云。
如来所都。谓诸佛土诸佛为主。以殊胜故
非馀所都。唯属世尊。或唯世尊住持摄受。
非馀所能。即三佛身各于自土为主非馀。
谓法性土体性唯一法身为主。自受用土虽
遍法界。一一自变各自为主不相障碍。
他受用土及变化土。虽诸佛变。然一合相。
三身义林¶ 第 373a 页 T45-0373.png
亦一相身。各各随应摄受为主不相障碍。

二翼辅者。其法性土及自受用。唯有佛居
而无翼辅。十地菩萨虽分能證。非是法身
之能辅翼。法身无相不说之故。他受用土。
佛地经言。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谓此净土常
有无量大菩萨僧常来辅翼。故无怨敌能
为违害。诸佛慈悲于自识上。随菩萨宜现
粗妙土。菩萨随自善根愿力。于自识上似
佛所生净土相现。虽是自心各别变现。而同
一处形相相似。谓为一土共集其中。佛地论
云。如是十地所变净土。为是有漏。为是无
漏。略有三义。有义无漏。自无漏种愿力资
故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能證真
如得真无漏常见诸佛。故道谛收。有义
有漏。谓自心中加行有漏净土种子。愿力
资故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七地
已前烦恼现起。十地修道烦恼及所知障种
在。第八识体能持彼故现受熏故。犹是有
漏。无记性摄。故非无漏。又非有情有二
实身。身既有漏。所依净土云何无漏。故唯
有漏。苦谛所摄。如实义者。十地菩萨自心
所变净土有二。第八所变唯是有漏。有漏第
八相分摄故。为有漏身之所依故。虽无漏
善力所资熏其相净妙。而是有漏。随加行
等所现亦尔。若随后得无漏心变净土影
像。是无漏识相所摄故。从无漏善种子生
故体是无漏。道谛所摄。其变化土三乘众集。
二乘圣人菩萨凡夫之所集故。佛所变者唯
是无漏。馀所变者。有义唯有漏。无漏后得不
三身义林¶ 第 373b 页 T45-0373.png
能变为净土相故。有义亦无漏。无漏后得
随佛所变增上缘力亦变事相。理不乖故。
前释为善。

第三眷属者。佛地经云。无量天
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其法性土.自受用土
二无辅翼。无相如前。他受用土唯有天人
以为眷属。无有馀类。虽超三界天等仍是
三界摄故。净识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土。
故不相违。或为成熟所化有情。示现如是
变化种类。如为调伏劫比拿王。现化无量
转轮王众眷属围绕。或佛自化。或诸菩萨化
作此类。任持净土庄严供养。引导他方翼
从如来。无量寿经亦言。命命鸟等皆是阿弥
陀佛之所化作。化为二乘。庄严净土亦复
如是。变化土中亦以真实八部辅翼。他受
用土菩萨为真。二乘八部皆为权现。非是
真实得生中故。变化土中二乘八部皆是真
实。十地菩萨皆为权迹。十地不应生变化
土。权示化形生于中故。

第四任持者。法
性土佛不假任持。自受用土自法乐持。他受
用土。佛地经言。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十地
菩萨大乘法味喜乐所持。食能令住是任持
义。已超三界性是无漏。能断有漏不应名
食。是任持因故亦名食。如有漏法虽障无
漏。然持有漏得名为食。无漏亦尔。虽断
有漏然持无漏云何非食。诸佛菩萨后得妙
智。能说能受大乘法味生大喜乐。或正体
智受真如味生大喜乐。能任持身令不断
怀。长养善法故名为食。七地已前犹分段
生。非不资于段.触等四。八地以上及一切
三身义林¶ 第 373c 页 T45-0373.png
佛不资段食。可说资馀。诸论说为示现依
止住食摄故。若变化土实资四食。亦得说
资法味为食。如闻妙法花六十劫住故。然
此经下菩提分品言。既餐不死法。还饮解脱
味。以涅槃不死而为食者。所證妙境生于
喜乐。可名食故。能持无漏亦与食名不
相违也。然此食体诸教不同。广如别章及
法花疏。

第五事业者。其佛法身或唯自利。
为二身依。或通二利。自受用身唯有自利。
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佛地经云。作诸众生一切义利。佛虽寂定。
由先所修加行愿力。任运能作一切有情一
切义利。他受用土中多说妙法。少作神通
作利十地菩萨义利。变化土中多作神通。
少说妙法作利三乘一切义利。

第六摄
益者。自性身土及自受用。已断圆满不说
摄益。其他受用摄益义者。佛地经云。灭
诸烦恼.灾横.缠.垢。则诸烦恼名为缠垢。如
是即名诸灾横因。烦恼.缠.垢此中无故。所
作灾横此中亦无。或烦恼者则十烦恼。三界
见修合有一百二十八种。缠有八种。谓无
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悭。垢有
六种。谓害.恨.恼.谄.诳.憍。灾横即是彼所发
业及所得果。所知障中种名烦恼。现起名
缠垢。离此二种名为摄益。如世封主虽
不摄受。但不为灾。封户亦言主摄益我。
此亦如是。又现證得解脱烦恼.灾横.缠.垢。
殊胜福智故名摄益。化身土中二乘圣者准
此亦尔。凡夫菩萨虽未永断。制伏现行亦
三身义林¶ 第 374a 页 T45-0374.png
名摄益。地前名为损力益能。能转道故。然
此诸位。分别二障四十心中渐能制伏。于四
善根加行道中能顿伏尽。初地顿断名为摄
益。俱生二障加行道中能渐伏之。十地随应
能渐断之。初地已上能顿伏尽。故名摄益。

第七无畏者。内有摄益。外无怖畏。法性身
土.自他受用.及变化身。久已无畏。佛地经
云。远离众魔。魔即四魔。是怖畏因。由此能
生诸怖畏故。佛皆无彼故无怖畏。他受用
土。十地菩萨离粗四魔。无五怖畏。烦恼.蕴.
死。渐断位次随应说之。其义可解。变化土
中。三乘圣者亦分能离。十住菩萨八相成道
能伏天魔。加行道中亦能制伏分别烦恼。离
烦恼魔。十住第四生贵住中。舍离生死出
三界故。分离死魔。入初地时分离分段死。
亦名分离五蕴之魔。是故无畏。

第八游
路者。佛地经言。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彼论
释言。若诸如来大念即是无分别智。由念安
住真如理故。无分别智为法性土所游之路。
大慧即是后所得智。分别诸法真俗相故。
为二受用及变化路。此二皆有造作净土增
上业用故俱名行。通生净土故俱名路。或
大念行是自利行。内摄记故。是法性土.及自
受用路。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别故。是他
受用及变化路。上说佛已。十地菩萨。大念者
闻慧。大慧者思慧。大行者修慧。以此三慧
随其所应亲疏相资。为其有漏无漏土路。
三慧皆通有无漏故。若变化土。地前三乘亦
以三慧为其游路。二乘修慧亦通无漏。凡
三身义林¶ 第 374b 页 T45-0374.png
夫菩萨唯是有漏为其游路。

第九所乘者。
御彼所乘行此路故。佛地经云。大止.妙观
以为所乘。止谓三摩地等持也。观谓般罗若
慧也。止.观等运故名所乘。路是总位。位中
止.观各别名所乘。佛之三身恒乘于此入
三佛土。十地菩萨乘此入于他受用土。地前
二乘随应亦乘此止.观品入于净土。若化
秽土。通散定慧以为所乘。不尔无由生
佛土故。

第十入门者。从彼入门御此入
故。佛地经言。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
门。解脱者涅槃。缘此妙智名之为门。或无
漏智亦名解脱。离系缚故。因此三门入净
土故。且一义云。因无相门入法性土。观
法无相證真如故。因无愿门入自受用
土。于三界中无愿求故。因大空门入他
受用.及变化土。达二我无入二土故。或云
三门皆入三种佛土。论说三门或各别。观
三种自性。或皆能观三种性故。此说佛门。
若诸菩萨因此三种无漏之门入他受用土。
若地前二乘亦因三无漏。或复有漏入于化
土。凡夫菩萨。唯因此三有漏等持入于化
土。不名解脱门。非无漏摄故。理实。他受
用.及变化土。皆有事乘游路门等。为令有
情欣乐实德故就行说。其法性土.及自受
用皆量无边。不说别有事门等相他受用
土既有分限。皆依莲华而方建立。佛地经
云。大宝莲华之所建立。观经亦言作悬鼓
想。有莲华座。化土不定。或有或无。准此佛
土无莲华故。
三身义林¶ 第 374c 页 T45-0374.png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七

加点毕天文十(辛丑)五月六日未剋功终。
   从兼继僧正御房被下毕。
            觉清五师
此一帖馀本之间觉清五师(仁)与夺之处全
部感得之由被申被返毕。
天文十二(癸卯)六廿六记之前大僧正兼继。
宽文十二年(壬子)十月日令修补毕。
              清兼法印
享保七年(壬寅)正月日谨拜读了训兼(戒四岁
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