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宝义林¶
三宝义林¶ 第 343b 页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六

基撰

* 三宝义林

三宝。略以六门分别。一明种类。二出体性。
三释名字。四辨废立。五显差别。六解妨
难。

明种类者。有六种类。一同体。二别体。三一
乘。四三乘。五真实。六住持。同体者。胜鬘经
说。归依第一义者。是究竟归依。无异如来。
无异二归依。如来即三归依。涅槃第十说。若
能计三宝常住同真谛。此即是诸佛最上之
誓愿。又云。若于三宝修异相者。当知是人
所有禁戒悉不具足。尚不能得二乘菩提。
何况能得大菩提也。又云。佛即是法。法即
是僧。乃至佛性即是法身。故言同体。


体者。涅槃经第五。佛言。憍昙弥。莫供养我。
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即得具足供养三归。
摩诃波阇波提言。众僧之中无佛无法。云
三宝义林¶ 第 343c 页 T45-0343.png
何说言供养众僧即得具足供养三归。我
复告言。汝随我语即供养佛。为解脱故即
供养法。众僧受者即供养僧。是故三归不
得为一。善男子。如来或时说一为三。说
三为一。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诸声闻.缘
觉所知。

一乘者。胜鬘经说。说一乘道法。
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法事。三乘
众者。有恐怖归依。非究竟归依。显扬论说。
善逝善说妙三身。无畏无流證教法。上乘
真实牟尼子。我今至诚先赞禅。佛地论云。
稽首无上良福田。三身二谛一乘众。法花
亦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等三乘者。
胜鬘经说。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与后际
等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者。谓如来应正等
觉也。法者即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彼
经意说。为三乘者所现三身名为佛宝。二
乘所修教理行果。一乘方便名一乘道法。
竟归一乘故。杂集序云。敬礼如是大觉尊.
无等妙法诸圣众。又云。此三佛身是差别义。
当知此中亦赞法.僧功德。法宝者。自性因
果等义所摄。僧宝者随此修学所生。诸言
所表一切三宝。安慧意同天亲所说。心无
偏党有力皆敬。故言诸表诸圣众等。摄论
亦言。稽首大觉诸如来.无等妙法.真圣众。
无别简别。故通三乘。

真实者。三身佛宝。
一切无漏教.理.行.果三乘法宝。一切住向
住果住道三乘圣众名为僧宝。大小乘同真
实三宝。十轮经第五说。沙门有四。一胜道
沙门。三乘无学已离有支。或大菩萨不假
三宝义林¶ 第 344a 页 T45-0344.png
他缘。于一切法知见无障。摄受利乐一
切有情。皆名胜道沙门所摄。皆唯胜义僧。二
示道沙门。其胜义僧。及世俗僧。于中或有
亦是示道沙门所摄。若有成就别解脱戒
真善异生。乃至具足世间正见。彼由记说.
变现力故。能广为他宣说开示诸圣道法。
名最下品示道沙门。预流第二。一来第三。不
还第四。十地菩萨是名第五示道沙门。三命
道沙门。若有成就别解脱戒。轨则所行清
净具足。以道活命故名命道。又大菩萨为
利有情具足修行六到彼岸。亦名命道。如
是胜道.示道.命道三种沙门。名为世间真
实福田。依彼经说。真善异生持别解戒。具
足正见说圣道法。名为示道。前异生等具
戒六支名为命道。此二沙门得名世间真
善福田。故真实三宝通异生类。或此不然。
圣道现前断灭烦恼。内理无诤。外事和合。
可名僧宝。设非沙门。住圣道者理无诤
故。皆名僧宝。与诸沙门种类同故。若诸异
生住戒住见。亦入真实僧宝摄者。则非沙
门住戒.见类亦僧宝摄。于理事二皆非
和合。云何名僧。福田与僧宝。二义别故。非
异生福田亦真僧宝摄。若许异生二种沙门
真僧宝者。事和合故。馀类不然。于二说中
后说为善。

住持者。世尊最后将般涅槃。
于忉利天安居说法。优填王等思仰金容。
雕檀为像以为供养。佛从忉利方下宝阶。
檀像起立礼拜迎逆。世尊摩顶而记像言。未
来住持广为佛事。故花严说十佛。前五世
三宝义林¶ 第 344b 页 T45-0344.png
俗佛中有住持佛。又馀经言。其未度者皆
亦已作得度因缘。即是舍利.遗形.及像。皆
是住持佛宝所摄。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
正.像.末。具教.行.證三名为正法。但有教
行.名为像法。有教无馀名为末法。此教行
二有漏摄者。及叶文字皆住持法宝。无漏三
法真法宝故。示道.命道二沙门中。异生具
戒.具见等类。正.像.末法能住持者。是住持
僧。又十轮说四沙门中。第四名为污道沙
门。虽非真实亦得堕在福田数中。无惭愧
僧于我正法亦名死尸。于清众海应当摈
弃。非圣器故。我于彼人不称大师。彼人
于我亦非弟子。有无惭僧于我舍利.及我形
像.及我法僧圣所爱戒。深生敬信。自无邪
见。亦令他无。能宣正法赞叹不毁。常发正
愿随犯数悔。业障皆除。当知是人信三宝
戒。力胜诸外道。多百千倍。轮王不及。况馀
有情。故劝有情作如是说。于我法中剃
除须发。我终不听毁辱擿罚。此出家者三世
诸佛慈悲护念。是故轻毁即毁诸佛。有无惭
僧毁破禁戒。非圣法器。自起邪见。亦令他
起。诽毁三乘不赞一乘。如是破戒恶行苾
刍。诳惑有情令生恶见。师及弟子俱断善
根当堕地狱。如是死尸膀胀烂臭。若与交
游共住同事。臭秽熏染失圣法财。师及弟子
俱断善根当堕地狱。是故若无初三沙门。
于污道中求虽破戒不坏正见者。亲近
承事听闻法要。不应亲近戒.见俱坏恶行
苾刍。观前文意。初无惭者亦得名为住持
三宝义林¶ 第 344c 页 T45-0344.png
僧宝。及上座等僧像亦然。然彼经中第四卷
说。若有苾刍于诸根本性重恶中。随犯
一罪。虽名破戒恶行苾刍。而于亲教和合
僧中。所得律仪犹不断绝。乃至弃舍所学
尸罗。犹有白法香气随逐。诸国王等无有
律仪。不应轻慢及加擿罚。彼虽非法器
杂秽清众。不舍戒故犹胜一切在家白衣。
犯性罪者尚应如是。况犯其馀诸小遮罪。
此文即是初无惭僧。坏戒有见故得有戒。
后无惭者。善根既断。戒亦随无。非住持摄。
住持令他善根生故。法随有故。彼令善灭。
法随灭故非住持摄。

第二出体性者。同体三宝。即净法界真如
法身。涅槃经云。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
是常。常即虚空。虚空即佛性。佛性即法身。说
无垢称经入不二法门品寂静根言。佛法僧
宝分别为二。若了佛性即是法性。法即僧
性。如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诸法亦
尔。达此名悟不二法门故。别体三宝。佛
以三身佛为自性。如三身义林说。法谓
三乘无漏所摄教理行果四法为性。教谓
音声名句文身。如总义林说。理谓二谛
四谛等理。此有二种。一根本智境诸法实性
故。即二空理。二后得智境变似彼故。十六
谛等。行谓三乘因圣所起二利诸行。果谓三
乘无学所得二转依果。杂集序中。唯说根
本智境真如名理法宝。略无后得所变境.
理。唯说大乘十地因行。不说二乘因所
修行。唯说大乘有为果法。不说所馀变
三宝义林¶ 第 345a 页 T45-0345.png
化身等亦果法摄。法体如是。若别说者。因所
證理是理法宝。因圣所修行是行法宝。无学
位中二转依果是果法宝。所有言教是教法
宝。差别法体名为法宝。通五聚法能依德
义.及以假者。随其所应名佛僧宝。五蕴假
者.及法身义是佛宝。唯取假者为僧宝。是
三差别。三乘圣众具理.事和名为僧宝。以
具无漏戒.见等故。能依假者方名僧宝。十
地菩萨既皆圣位多同类出。麟角独觉.天趣
亦然。独胜部行僧种类故。报恩经中鹿女夫
人五百太子出家修道。同一时中得辟支果。
不从师受名为独觉。有多同出名为部行。
如上二界六欲天等。二果四果。无出家像。
于事非和。理无诤故。是僧种类皆名僧宝。
不同馀宗有漏身器为无漏依。供养及损
故生罪福。瑜伽六十四云。先受归依三乘。
皆取见道已上。声闻有五。一地。二智。三净。
四果。五功德證得。地谓见修及究竟地。独觉
有三。乃至大乘八种亦尔。唯取圣非凡。遗
教论云。增长修行者。世及出世间。我等皆南
牟者。二乘圣者名世间修故。一乘者根本一
乘所有三宝。不定种姓方便所修。若法若僧。
亦是一乘三宝体摄。法花经说羊.鹿二车
为牛车因。化城亦为宝所方便。故胜鬘说。
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
具足。此六处为大乘故说。初四是法。后二
是僧。故为一乘方便。二宝亦一乘摄。此义广
如一乘义林说。虽定种姓法僧二宝后不
归大。由法等等亦名一乘。如摄论等十义
三宝义林¶ 第 345b 页 T45-0345.png
中说。三乘者。三身佛宝名三乘佛。教虽设
异非宗所明。不须异释。其他受用自性身
等大乘佛宝。变化唯是二乘佛宝。虽地前
众十地菩萨亦得见之。非大乘佛。彼地前
众非是大乘僧宝摄故。为彼僧现是彼佛
故。若许异生亦僧宝摄便无是义。根本大
乘及方便修。教.理.行.果大乘法宝。麟角独
觉及馀定性所修四法。各随所应二乘法宝。
随此所修无漏四法能修假者。各即是彼三
乘僧宝。真实者即前所说同体。别体.一乘.
三乘所有三宝实义。唯取圣位名僧宝。理
和以上烦恼断灭。得道得果可贵可珍。
正名僧宝。四沙门中初胜道全。示道命道
各取少分。圣者种类是僧宝摄。异生示道.
命道沙门。虽具戒.见能生物利。是真福
田。非僧宝摄无圣道故。福田义广宝义局
故。同体三宝废诠辨实非四谛收。依诠显
旨灭谛所摄。别体.一乘.三乘.真实皆通灭.
道。准下住持亦苦集摄。住持者佛宝。唯以
四处为性。舍利及像色香味触为自性故。
法宝通以五蕴为性。教谓声法处。叶字谓
四处行谓三业。或五蕴性。故此法宝五蕴七
处以为自性。唯有漏故。住持僧中上座等
像。四处为性。示.道命道二沙门中。诸异生
类及以第四污道沙门。坏戒有见不断善
根。悔罪种类五蕴假者。通十二处以为自
性。

第三释名字者。初释通名。三者是数。谓佛.
法.僧。此三种称宝合有六义。宝性论问以
三宝义林¶ 第 345c 页 T45-0345.png
何义故佛.法.众僧说名为宝。偈言。真宝世
希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最上不变
等。依彼六种相似相对。佛法众僧说名为
宝。一世间难得。无善众生百千万劫不能
得故。此真实宝世希有故。二无垢。以离一
切有漏诸行极明净故。三威德具六神通。
威德自在有势力或。四庄严世间。以能庄
严出世间法故。此亦能庄严世间。五胜妙。
是出世法极最上故。六不可改异。以得无
漏世间八法不能倾动恒。不变故。如世七
珍具此六相。三体亦尔。故皆名宝。带数释
也相似相对是譬喻义梵云馞陀。讹略云佛
涅槃经云。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
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菩萨能觉
无量烦恼。既觉了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
是故名佛。菩萨地说。于三聚法平等开觉。
故名为佛。佛地论云。具二种智能觉自他。
有觉之者总有别慧。依主为名。达磨云法。
分广经云。轨则名法。成唯识云。法谓轨持。
能持自相轨生解故。涅槃经说。法名不觉。
僧伽云众。于理于事无乖诤故。此有三
种。一理和僧。三人已上虽方名僧。麟角独
觉及馀圣者。设独一出彼种类故。亦得名
僧。二事和僧。三人已上皆是僧体。从多论
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
上皆名为多。如辨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
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
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
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三辨事僧。谓四人.
三宝义林¶ 第 346a 页 T45-0346.png
五人.十人.二十。能所白中具足和合辨法
事故。非者和体。此法僧名皆非六释。唯一
字名无简别故。若置宝言。三皆持业。

等四辨癈立者。略有四义。一僧祇律云。为
翻外道邪三宝故。优婆塞戒经云。若归佛
已宁舍身命。终不归依自在天等。若归法
已终不归依外道典藉。若归僧已终不归
依外道邪众。涅槃.成实说亦同此。二宝性
论第二卷三宝品云。依三种义故。一调御
师。一彼师法。三彼师资。所證无量种类同故
合立一法。能證因果二类别故。分成师资。
三彼论又说。为上根人取佛菩提。说于佛
宝。为中根人求自然智达因缘法。说于法
宝。为下根人依师受法理.事不违。说于僧
宝。故彼论说。依六种人故说三宝。一大二
中三者小乘。如次信佛信法信僧故名六
种。四处处皆说。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
看者。故此三宝不减不增。

第五显差别者。瑜伽六十四说。由六种相
三宝差别。一由相故。谓自然觉悟相是佛
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相
是僧宝。二由业故。谓转正教业是佛宝。舍
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勇猛增长业是僧
宝。三信解故。谓于佛宝应树亲近承事信
解。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證得信解。于僧宝
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四修行
故。谓于佛宝所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
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宝所应修
共受财.法正行。五随念故。应以馀相随
三宝义林¶ 第 346b 页 T45-0346.png
念佛宝。应以馀相随念法宝。应以馀相
随念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六生福故。
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法宝
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于僧宝所依多
有情生最胜福。

六解妨难者。初依总义。有十问答。一问所
辨三宝次第云何。答或有次第。或无次第。
同体三宝一体义分性无胜劣。故无前后。然
随义别亦有前后。能觉.所觉.随觉有异。
彰佛.法.僧前后差别。别相三宝次第有五。
一因果次第。由僧先修。次佛圆满。后得法
果。二境行次第。以法为境。僧修圣行。佛果
圆满。三师资次第。涅槃经说。诸佛所师所谓
法也。报恩经中。亦说法先。佛宝次说。后说
僧宝。四胜劣次第。诸教皆说佛.法.僧宝。能
觉彼法。所觉.随受。有胜劣故。五随信次第。
由先见僧威仪戒行既生信已。次于所證
谛等归心。后于彼师亦生崇仰。故僧.法.
佛如是次第。如鹙子等路见马胜威仪闲
寂愿闻所知。既闻苦谛便得初果。后往
佛所归仰闻法成阿罗汉。二问所归三宝何
狭何宽。答三皆体宽通住持故。或体无别。
归真实故。三问佛堕僧摄为非僧摄。答经
言。众僧之中无佛无法。云何说言供养众
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宝。佛自告言。汝随我
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
者即供养僧。是故三归不得为一。观彼经
意。佛非僧摄。若尔如何瑜伽六十说由五
种相田成广大。第五极清净相续究竟。谓
阿罗汉.及佛为首大苾刍僧。既云苾刍及
三宝义林¶ 第 346c 页 T45-0346.png
佛为首。如何说佛非僧宝摄。答出家外道
皆假号僧。为异彼徒。及佛为首显佛弟子。
非佛即僧。同大众部等佛非僧摄。化地部
说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
佛。僧不得故。佛亦得故。法藏部说。谓佛虽
在僧中所摄。然别施佛果大非僧。众德满
故。田非胜故。若依彼义佛堕僧摄。故瑜伽
说及佛为首大苾刍僧。既尔涅槃所说复云
何通。答大胜生主不知佛是剃发染衣亦
僧所摄。佛随彼意故作别说。不定说佛非
僧所收。故言或时说一为三说三为一。是
佛境界非馀所知。于二说中应求正理。
四问佛.法.僧宝胜劣可知。何故佛.僧.损杀
成逆。于法毁损不成逆罪。答佛僧苦生。
化二乘以说为逆。法毁诚重。导菩萨而立
逆名。萨遮尼乾子经说五逆。第二谤三
乘法定非理法。障碍.留难.隐蔽.覆藏。第四
方说出佛身血杀无学等。般若法花亦言。
谤法当堕十方无间地狱。故为菩萨法亦
成逆。五问三身损化得成逆罪。僧宝杀因
应成逆业。答法报无损。但化称逆。无学福
增。逆成唯果。理实说僧过尚得称逆。况杀
有学命而非逆罪。出佛身血尚得逆名。毁
谤法报理亦成逆。但以佛据易损。僧依
胜田。通为二乘偏称逆罪。六问三乘僧宝。
菩萨成尊。损杀十地应成逆罪。答随类
化生五逆无停。菩萨逆同类罪。十地损亦
逆成。七问福罪相翻。供养僧胜别无学。
罪福相返。无学非逆于僧。故云别请五百
三宝义林¶ 第 347a 页 T45-0347.png
罗汉不如僧次一人。答杀罪心境俱增。杀
无学而称逆。供福.情田并胜。于僧福而为
多。或依大乘罪福相似。八问有学无学同
事和而称僧宝。凡生圣生俱僧而同宝摄。答
理和.事和。二圣无诤。事和非理凡生有乖。
宝义可珍。凡僧非宝。九问一佛一法亦称
佛.法。一僧二僧皆得称僧。答辨事名僧。
从众而方僧称。觉察.持轨随一皆称佛.法。
十问十轮经说。有四种僧。一胜义。二世
俗。三哑羊。四无渐愧。谓佛.十地菩萨.独觉.
四果名胜义僧。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
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
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
法得圣果故。前出家圣此在家圣皆胜义
僧。有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出家戒名世
俗僧。此据有智凡出家类。若不了知罪与
非罪。犯与不犯不知发露。惷愚鲁钝不依
善士。不往听闻。不数请问作何罪福。名哑
羊僧。若诸有情为活命故。归我出家毁犯
戒行。无惭无愧不畏苦果。内怀腐败如
秽蜗螺。贝音狗行虚言无实。烦恼增多曾无
胜业。耽湎利誉淫佚六境。毁谤正法。名
无惭愧僧此中何者僧宝所摄。答初全或次
少圣者名僧宝。次馀后二全凡僧非宝摄。

次依种类有三问答。一问以乘对宝宝有
别.同。以宝对乘乘有同.别。答教无别显
理亦应通。但说教行方便乘三。谈理.果乘
究竟唯一。不遮何性兽渡义以分三。究竟
转依證偏.圆而不一。故谈理.果义分三乘。
三宝义林¶ 第 347b 页 T45-0347.png
或宝分法之本末。故开同.别二门。乘以运
载生机故无一体三义。齐不齐释取舍任
情。二问何缘三宝有一三乘。何义三乘无
三一宝。答乘随机立。宝逐乘明。宝据可珍。
乘不随立。或宝虽可重。逐三根以分三。
乘既运生。亦随宝分三一。或以宝随乘而
易显。乘逐宝而难明。二互翻成。两皆无爽。
三问宝随机立假许住持。乘对生根应开
杂染。何故唯说不系为乘。答真实称宝不
系义同。利益可珍住持随立。乘随真宝不
系名乘。有益运生杂染亦运。

次依体性
有六问答。一问僧是众义。自三以上名僧。
理体不殊。真如宁有僧义。答觉依无虑。尚
得称以佛名。僧本非多。理亦得标僧称。二
问三乘体别后会归于一乘。三宝相殊。终可
成于一宝。答运生有于初后。会二归于一
乘。可珍有于胜劣。究竟咸归一宝。或宝
可珍。有同别而无会。乘依运载说三.一。
而称归。齐与不齐。亦随取舍。三问以乘对
宝皆许会归。以宝对身亦应归会。谓会应
化归法身故。答执乘极而住果。令进习
而明归。无执身而不进。故于身而无会。
若说胜劣诸教明文。四问既许三宝体有
同.别。应许三身亦有同体。答宝随机立。
对乐执而称同别。身利别根无计情而
但异。或事殊立别。理等明同。宝既一三。身
亦三一。但以身殊难晓。诸教多陈。体等易
知圣无明说。五问宝随乘立既许一.三。身
对乘明亦应三.一。答乘体即宝故有一.三。
三宝义林¶ 第 347c 页 T45-0347.png
佛非二乘故无三.一。六问随机现宝宝有
一.三。随乘现身佛有三.一。答佛皆极果非
彼二乘。馀开劣胜故有三.一。或虽化身为
二乘现逗彼机器。亦分三身。五分法身名
法身。王宫生身名报身。馀随类身名化身。
一乘三身已如前辨。故释前难有齐不齐。

次依释名。有三问答。一问任持自相真
如正可名法。非和无觉云何得名佛僧。
答觉性.觉依.觉本名觉。理和事顺众本名
僧。二问能学胜劣佛僧开二。所学果因法应
非一。答有障无障以显修。能学易知以开
二。有胜非胜以明證所学难了故唯一。三
问劣胜难了法合为一。事理易知法开为
二。答师.资道别。佛.僧为二。轨则义齐。法但
为一。

次依废立有三问答。一问胜鬘经
等说有一乘。涅槃经等说有二乘。譬如国
王调御驾驷。欲令驴车而及之者无有
是处。法花经等说有三乘。谓羊.鹿.牛车。
善戒经等说有四车。前三加象。胜鬘经
等亦说有四。谓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
根而成就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
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楞
伽经中说有五乘。三乘定性不定性为四。
第五阿阐提有二。一有性而断善根。二菩
萨具大悲者。庄严论中亦说有五。前四如
前。第五有二。一即有性而断善根。谓暂
时无。二无性者。谓毕竟无。善戒经等亦说
有五。初四如前。第五唯一。谓无种姓。何故
说乘有此差别。不说身宝有此异门。答
三宝义林¶ 第 348a 页 T45-0348.png
乘随机立。佛据觉殊宝性可珍。故无增减。
二问何故證净别立戒门。于立宝中不开
戒宝答證净是所信。二因戒别立。宝义化三
根。从通名法宝。四种證净由二因立。由
信三宝离恶道因。由信戒故离贱贫因。
故信法外别立戒净。三问何因随念加六加
三。所敬可珍即无增减。答念缘令其亲近。
念行令其进修。加六加三。六.十随念。缘
为所敬随根可珍。但说三归。故无增减。

次依差别。有一问答。问何故唯说三宝别
相。不说无别。答无别义易经已广陈。有别
义难论须具释。合前问答有二十五。

* 破魔罗义林

破魔罗义。以七门分别。一列名不同。二释
名出体。三明废立。四辨所障。五能破差别。
六真破位次。七示相降时。

一列名不同者。魔有二种。一分段品魔。二变
易品魔。法花经中安乐行品说。如来亦复如
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
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
令其心悦。乃至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
灭度引导其心。令其欢喜。而不为说是法
华经。此说二乘先所破灭。故知但是分段之
魔烦恼障品既障二乘。说之为魔。所知障
品障于菩萨。明知亦魔。胜鬘经说。有作四圣
谛。无作四圣谛。如来应正等觉。初始觉知。然
后为无明㲉藏众生。方便演说。既分二死二
蕴二烦恼。明知天魔亦有二类。或说三魔。
三宝义林¶ 第 348b 页 T45-0348.png
法花又云。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
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
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
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不说
天魔。或说四魔。瑜伽等说。坦然安坐妙菩
提座。降伏四魔。具大势力。名薄伽梵。佛地
论云。言四魔者。一烦恼魔。二蕴魔。三死魔。
四自在天魔。或说八魔。分段.变易各有四
故菩萨以分别及所知障为烦恼故。理亦
定有变易生死品烦恼魔。又说八魔。涅槃经
说。四魔之上更加四倒。或说十魔。杂藏中
说。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及名
利.自高轻慢彼。汝等军如是。一切无能破。
我智箭定刀。摧坏瓶投水。

二释名出体者。初释名。后出体。释名中。初
释通名。后释别名。通名者梵云魔罗。此云
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
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诸魔通称。三等
是数带数释也。又云波卑夜。此云恶者。天
魔别名。波旬讹也。成就恶法怀恶意故。恶
魔波旬号名双举。释别名者。可分可段名
为分段。品是类义。变改转易名为变易。品
义如前。分段变易品即是魔。持业释也。烦
多扰乱名为烦恼。色等积聚名之为蕴。将
尽正尽尽已名死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此四
即魔。皆持业释。涅槃八魔。初四如前。无常.
无乐.无我.无净。倒体即魔。亦持业释。十魔
名者。可欣名欲心戚名忧愁。悕求食饮名
饥渴。耽欲名爱。令心昧略名睡眠。有所
三宝义林¶ 第 348c 页 T45-0348.png
恐怯名怖畏。犹豫两端名疑。损恼身心名
毒。悕誉贪财曰名利。自举陵他名高慢。
欲等即魔。亦持业释。此中且解诸名不同。
增减数中。同者类释。

次出魔体。二魔体者。
依于有作粗四谛品。二乘异生粗浅境事。
立分段魔体。依于无作细四谛品。大乘异
生。微妙境事。立变易魔体。后唯障菩萨。初
通障二乘。二乘求解脱。彼等能为解脱障
故。菩萨求菩提。变易四魔细能障故。三魔体
者。一切见修烦恼障品名烦恼魔。因惑所感
五蕴诸法名为蕴魔。依此五蕴无常死没。将
死已死名为死魔。不取死触唯是色蕴。触
处狭故。亦不取死支。将死正死非已死故。
死即灭相。不相应行蕴。依五蕴假舍众同
分入过去故。破坏寿命故名为魔。或兼
死支。将死正死逼迫身心坏寿命故。或兼
死触。触于末摩令生苦恼。损寿命故。四魔
体者。烦恼所知。若现若种。并随所应。习气等
法名烦恼魔。分段变易二死五蕴名为蕴魔。
分段没无将死.正死.死已灭相名为死魔。变
易正死将死二位名为死魔。若彼灭已便非
魔体。欲界第六他化天子魔及眷属。并不思
议解脱菩萨之所化作。名自在天魔。八魔体
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种.现.习
气.名分段烦恼魔。即此所招诸粗五蕴类名
分段蕴魔。即此五蕴终尽已死.将死.正死.名
分段死魔。第六天子及彼眷属名分段天魔。
粗下劣故。实凡类故。实破坏故诸所知障现.
种.习气名变易烦恼魔。菩萨以分别并一切
三宝义林¶ 第 349a 页 T45-0349.png
所知障为烦恼故。变易生死五蕴果等名
变易蕴魔。此于初位无终尽舍。但有念念
微细堕灭。逼迫生灭。以为死魔。第十地菩
萨示现所为名为天魔。无垢称言。作魔王
者多是不思议解脱菩萨。鼓音王经云。阿弥
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魔王名无
胜。调达名寂。唯有龙象能与龙象而为战
诤。十地菩萨既将成佛。岂凡魔王所能抗
敌。故必大菩萨化为魔王。共菩萨战诤。又
八魔体初四分段品。后四分别所知障摄。二
乘四倒故。十魔体者。欲魔谓五尘境。体是所
欲。能生贪欲。从果为名名欲。欲体正是欲
境之贪。忧愁谓忧苦受。饥渴则是二触所生
二欲。睡眠即不定眠。怖畏即五怖畏。一不活
畏。由分别我.资生爱起。二恶名畏。行不饶
益有悕望起。三者死畏。由有我见失坏
想起。四恶趣畏。不遇诸佛恶业所起。五
怯众畏。见已證劣他胜所起。初二怖体多
是贪欲。财誉之爱。第三第五多是我爱。第四
体是慧俱无贪。或体是愧。拒恶法故。疑体
如名。毒谓三毒贪.嗔无明。名谓声誉。利谓
资产。自高慢彼。体即是慢。此随所应唯说
蕴.惑以为魔军。或说天魔以此为军。

三明废立者。立二魔者。所障有二。一涅槃
品。二菩提品。依障初品立分段品魔。依
障后品立变易品魔。或智有二。一中智。二
上智。中智所知立初魔。上智所知立后魔。
或有漏法有二。一粗。二细。依粗法立分段
魔。依细法立变易品魔。有作无作安立非
三宝义林¶ 第 349b 页 T45-0349.png
安立。亦如是说。三魔者。唯说声闻。毕竟恒
时所能降故。天魔蔽阿难之心。不闻佛问
入涅槃事。邬波掬多。在座禅。观。不觉魔
王插花于顶。虽起神通亦能制伏。非毕竟
降。故略不说。实亦能降。又说四魔不说业
者。为生死因惑为本胜。由惑所起蕴胜
非业。蕴总业别。不别立魔。果因二中非
殊胜故。生.老.病三皆劣于死。从胜为魔
不立三种。唯死增用。独立为魔。法立三
魔谓惑.蕴.死。情立一魔。谓自在天。无上依
经。三界内有四种难。不得如来四德法身。
一烦恼难。二业难。三生报难。四过失难。变
易生死有四。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
有生死。四无有生死。如次配前。前为分段。
后为变易。唯业一种不立为魔。扰乱破坏
障碍劣故。法既为六。情分假实。故成八魔。
涅槃八魔烦恼障品。有因异熟果。约法情
分初四。所知障品无异熟果。不说有情。说
二乘起障四德涅槃。故说后四。十魔随增。
天魔多起烦恼及蕴。此十相增所以偏说。障
定智故。略不说馀。

四辨所障者。二魔中分段魔障三乘。变易
魔障菩萨。初障解脱.涅槃。后障菩提.妙.
智。三魔中烦恼障有馀。蕴障无馀。死障生
寿。四魔中前三如前。天魔能障一切善品。
障出欲界及三界故。初八魔中。分段变易
二障虽殊。别障相似。后八魔中初四如前。
后四障大涅槃具四德故。十魔别障智.定
二门。说二刀箭而能破故。或下所说能
三宝义林¶ 第 349c 页 T45-0349.png
治魔体。即是所障。至下当知。

五能破差别者。有六门异。一实能破体。破
前三魔。正證真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
作已辨。不受后有。由智證真彼方灭故。由
有神通方伏天魔。亦智为本后智为性。二
大集经说。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如次能
坏蕴.烦恼.死.自在天魔。三复次观有漏苦.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次能坏.
蕴.惑.死.天。四复次观空.无相.无愿。具此
三已回向菩提。如次坏四。五复次观身
受心法。如次坏四。六智度论云。菩萨得道
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蕴魔。得道及
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入不动三昧。破
天魔。前所说义各随相增。随前所修四别
行相。相当义配。非正證真一念有此行相
差别。如理应知。应各别解相配所由。恐文
繁广。易故不述。

六真破位次者。分段四魔。十住菩萨初发心
住。分成十信。花严经说。初发心住能八相
成道。已伏分段品天魔已得神通。彼何能
障。第四生贵住中已伏分别诸烦恼魔。资
粮道渐伏。加行道中能顿伏尽。初地初心正
断分别体尽。其俱生者。加行道中渐伏。初
地已上能顿伏尽。然故意力有时犹起。而
不为失。八地已上一切不行。种金刚断。
若依天亲法华论说。初地已上受变易生
即伏蕴死。若依唯识。有至八地方受变
易。七地满心方舍蕴.死二魔。加行所修二
类菩萨意乐别故。无垢称经叹八地已上德。
三宝义林¶ 第 350a 页 T45-0350.png
云。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明其具德。非今始
破。又具破四魔。要八地已上故彼赞之。佛
地论云。初地已上离粗四魔。八地已上能离
细故。又分段魔名粗。初地离故。变易四魔
犹在。细名未离。若变易品魔分别所知障。第
四住中离不共无明伴类。所知障资粮道中
渐伏。加行道中能顿伏尽。初地永断。其六识
中俱生所知障。十地分分断。八地已上一切
不行。七识中者。乃至金刚加行道中方断
不起。此及六识中种。金刚无间道一时方断。
变易蕴.死二魔。唯识有二说。一云金刚道起
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正义不然。
解脱道起方弃舍之。与无间道不相违故。
阿弥陀佛既有魔王。已上诸位准有何爽。要
大菩萨能为魔事障大位故。若住菩萨方
降天魔。若已成佛十地菩萨无能为障。已
出三界。更何须降。四倒四魔即所知障。初
之四魔不异于前。故不别说。

七示相降时者。释迦化身。化相降位。金刚
心起破烦恼魔。舍第五分寿入无馀灭。破
彼蕴魔。魔王请后更留三月。为显于死得
自在故。破其死魔。然破天魔。二文不定。
涅槃经说。菩提树下未成菩提。魔王恼乱
恐出三界。菩萨入慈定。起雷吼三摩地。
即破天魔。同于法华。大通智胜破魔军
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
不现在前。大般若经八相成道。得菩提已
方破天魔。随机部执各有异故。不须和
会。
三宝义林¶ 第 350b 页 T45-0350.png

* 三慧义林

三慧义略以十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
所缘。四废立。五位地。六诸智相摄。七法行差
别。八与陀罗尼对明同异。九地證不同。十
诸门分别。

第一出体者。此三自性别境慧摄。名三慧
故。通现及种。显扬论十七说十八现观。谓
闻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说是智故。
有说此三唯是意识或七八识相应慧性。非
五识俱。五识不能缘教理故。唯识论第六
说。善十一中。五识唯十。自性散动无轻安
故。说佛身中无五识故。眼等不能听闻
法故。五识中善唯是生得不明了故。有义
五识亦有闻修。唯识有说。五识有轻安。定
所引善者亦有调畅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轻
安故。定有修慧。何缘五识虽无分别。由第
六识分别引生有分别惑。闻慧意引而无闻
慧。虽不别缘若名若义。名俱之声体即是
教。耳既缘彼宁非闻慧。思慧深缘名所诠
义。五识可无。闻粗缘教。五识应有。闻慧意
引五识善生。因闻所成闻慧伴类。亦闻慧
摄。闻所成故。若能引意闻加行善。所引五识
生得善者。亦应能引第六意识是分别惑。所
引五识唯是俱生。若尔不应通见道断。便
违圣教。若亲闻声方名闻者。意慧应非。若
闻声故彼所成故五亦应有。瑜伽第十三闻
慧地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觉慧为先。听
闻.领受.读诵.忆念名闻所成地。彼论意说。
觉慧为先者。是生得慧。初闇劣故。后听闻等
三宝义林¶ 第 350c 页 T45-0350.png
皆是闻慧。能明了故。故耳识俱明了意识。亦
是闻慧。不明了者生得慧摄。由此闻慧唯
取意识相应慧性。所引伴类亦通五识相应
慧性。七识不外缘。八识佛果起。无闻慧故。
思慧唯取意识俱慧。五非助伴。行相浅故。
非七识俱。在无漏位行相深故。佛无思慧。
非第八俱。修慧定通八识俱有。言彼所成
慧体性如前。但言所成不说慧者。便通
四蕴或五蕴性。

第二释名者。初列。后释。列者。一闻所成慧。
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释名者。初释通
名。后释别名。释通名者。慧简择义。三者
是数。带数释也。闻谓能听。即是耳识能闻
于声。成是生长圆满之义。慧体如前。以闻
为因因闻所成之慧。名闻所成慧。依士释
也。思谓思数。由思筹度胜慧方生。因相应
思所成慧名思所成慧。邻近释也。或因于
思所成之慧。依主释也。修者證义。明證境
故。体即定数。因定相应所成慧。邻近释也。
或因于定所成之慧。亦依士释。若但言闻
慧思慧修慧。滥持业释。无邻近等。言彼所
成便无是失。

第三所缘者。俱舍二十二。毗婆沙师说。闻所
成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毗
婆沙论四十二说。闻所成慧于一切时依名
了义。念三藏教及师友教有何义耶。随其
所念皆能解了。然成就位实唯缘义。今据
初位说唯缘名。思所成慧缘名义境。有时
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文。未全舍文而
三宝义林¶ 第 351a 页 T45-0351.png
观义故。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唯
观义故。婆沙又说。于一切时不依于名
而了义故。譬如有人浮深驶水。曾未学者
不舍所依。曾学未成或舍或执。曾善学者
不待所依自力浮渡。当知三慧如次亦尔。
有言若尔思慧不成。谓此既通缘名缘义。
如次应是闻.修所成。今详三相。无过别
者。诸修行所。依闻至教所生胜慧名闻所
成。依思正理所生胜慧名思所成。依修
等持所生胜慧名修所成。说所成言。显三
胜慧是闻思等三因所成。犹如世间于命.牛
等。如次说是食草所成。今观彼意。天亲
正取闻唯缘教思唯缘义修慧亦尔。然毗婆
沙诸门分别中唯有一说。此三种慧皆缘
名义。与此相违。今依大乘。闻慧通缘若
名若义。瑜伽十三说。云何闻所成地。谓若略
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
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又于依止名身句身文
身义中无倒解了。如是名为闻所成地。此
中初文说缘于名。后文缘义。然彼论第十
一。说缘法作意者。谓闻所成慧相应作意。
不说缘义者。缘教多故。未能舍文而观
义故。以教为先而方取义。唯说缘法。理
实通缘。思所成慧。有义唯缘于义。瑜伽第十
六说思慧自性。凡所思惟唯依于义不依
于文。虽彼亦说思择诸法。思素怛缆及伽
他义非彼文故。瑜伽第十一又说。缘义作
意者。谓思所成慧故。即彼复说。修所成慧相
应作意。亦唯缘义不缘于文。十地等中诸
三宝义林¶ 第 351b 页 T45-0351.png
后得智有缘教者。彼是闻慧亦非修慧。十
地论说八地已上于一切法能堪.能思.能
持。如次即是闻思修慧。八地已去定心相
续。外缘教法。既说为闻。故知思修但缘于
义。筹虑證解二义有别。在佛身中说无
闻思。唯有修慧通缘名义。若闻他教非
修慧者。其性是何。故知修慧通缘名义。然
皆證解。如实义者。瑜伽七十七.解深密经第
三卷中。慈氏菩萨白言。世尊。若闻所成.思所
成慧.修所成慧。皆缘义者有何差别。善男
子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
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
脱义。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亦善
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
脱义。若诸菩萨。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
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
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
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是名三种知义差
别。彼说三慧皆缘名.义。初依听闻以文
为先。而观义者名为闻慧。次依思虑以义
为先。而观文者名为思慧。次依于修俱于
文.义。證解明了名为修慧。此在因位八地
以上一体义分。七地已前各有别体。在佛
位中无未曾得。都无闻思。唯有修慧。然诸
圣教随彼所宜相增。别说缘名.义异。理实
如是。

第四废立者。十地论第一说。如渴思冷水。
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医。如众蜂依蜜。我
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此喻四义。一受持。
三宝义林¶ 第 351c 页 T45-0351.png
二助力。三远离。四安乐行。此义云何。如水
不嚼随得而饮。如是闻慧初闻即受。随闻
受持。如食咀嚼身力助成。如是思慧嚼所
闻法。智力助成。如服良药药行除病。如是
具闻.思慧。随顺正义如法修行。远离一切
烦恼习患。如蜜。众蜂所依。乐行住处。如是
闻.思.修慧果。圣所依处。现法爱味受乐行
故。三慧既为圣果因本。说前三喻。由此三
慧不减不增。蜂依于蜜喻圣果故。又修
圣因有四胜行。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
思惟。如教修行。初一福行。后三慧行。今说
慧行不减不增。又所轨范。略有二门。一善
人。二胜法。法有二。一教。二理。通说三乘
习行胜法。略有二位。一散。二定。依习胜
法。初教后理。闻初缘教胜。思后缘理胜。故
分二种。修慧虽有世出世间。證解不殊合
为一慧。又生死因略有二种。一惑。二业。多
起重者唯痴与疑。由痴迷境不了真妄。由
疑因果不肯造修。以此二门便兴恶业。
为除痴故令初听闻。为断疑故次思妙理。
息恶业故后说修慧。生死因灭苦果随无出
世道修便成觉寂。又有三随惑数数现行。
一不正知。二妄念。三散乱。虽别行相各有
能除。正能断者体唯慧性。故说三慧如次
伏断。又出世因略有二种。一福。二智。慧为
智相胜独得名。馀为福相劣故合说。于智
之中。略有三品。谓下中上。初修次修后修异
故。由此三品分慧成三。又慧起时由三种
力一缘力。二因力。三俱力。如次三慧由三
三宝义林¶ 第 352a 页 T45-0352.png
力起不减不增。又由三力。一他力。二自力。
三俱力。又由三力。一资粮力。二自性力。三
俱力。又由三力。一外力。二内力。三俱力。又
由三力。一多由教力。二多由义力。三多由
定力。如次三慧各由彼起。故说三慧不减
不增。此门即简不说馀法为其所成。但说
因三所起妙慧。名彼所成。亦废立义。

第五位地有二。一三乘凡圣位。二三界九
地位。三乘凡圣位者。虽有三慧发心未定
名住外凡。发决定心方内凡位。若二乘位
解脱分中。闻慧在五停心位。思慧在二念处
位。修慧在煖已后诸位。此据随增说三慧
位。然实凡圣因果位中皆容得起。虽煖等
体非是闻慧。位亦通起。唯见道中无闻思
慧。理定观故。其大乘者。唯识论说唯识相
性。资粮位中听闻思惟能深信解。在加行
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彼文意
说。四十心位起闻思慧修习唯识。四善根
后方起修慧。从多增修。非理实尔。华严经
中说。十住位初发心住八相成道能现神通。
又瑜伽六十五说。毗钵舍那菩萨。若定若生。
以无色界心了三界法及无漏法。此非决
择分位。不生彼故彼地无故。故资粮位修
慧之行未能理观。加行位中方能观理故。
唯识论说。资粮位。于识性相听闻思惟。不
说修慧。虽决择分体唯修慧。位起闻思欲
界身故。于见道位唯有修慧。内观谛理非
散心故。彼闻.思慧种子得修。于修道位七
地已前定散心间皆容得起。八地已上无漏
三宝义林¶ 第 352b 页 T45-0352.png
相续都无散心。十地经说。八地已上于一切
法能堪.能思.能持。彼论解云。如次即是闻
思修慧。虽一慧体。一刹那中。能取外教
而寻于义名为闻慧。能深筹度先理后文
名为思慧。于此二中能證明显即名修慧。
圣智迅速于一念慧义分三故。实无别体。
有说。但是修慧所摄非是闻思。闻思假说实
是修慧。大小二乘不说色界亦有思体。无色
界中有闻慧体。若八地后起实闻思。应许
色地亦有思慧无色有闻。虽说无色天。佛
边侧立听法等事。但依修慧缘教义故。如
目犍连。猕猴池侧。入无所有处定闻狂象
声。但修慧闻非闻慧故。

三界九地者。欲界
地有二。谓闻思所成。不定界地非离染地。
设欲修时堕思中故。欲界之心行相粗故。
色界地有二。谓闻.修所成。若欲思时堕
修中故。上界地心行相细故。由此无色亦
无思慧。上地虽有慧与思俱。不由思成。
相非明了。诸善性者。或是生得。或是闻修。
定非思慧。无色界有一。谓即修慧。要由
耳根听闻法已引所成慧。彼无耳根故无
闻慧。异界相违不相顺故。设由彼引。粗细
悬殊。如目犍连。非闻慧摄。闻所成慧通在
六地。欲界.四静虑.及静虑中间。未至勤求
根本地相。善位无容起散闻慧。或在七地
加初未至。或在五地又除中间。何故中间
说无闻慧。不许上三未至地无。由此应知
初说为善。思慧唯在一欲界地。修慧有漏者
十七地。八根本.八近分.静虑中间。无漏者
三宝义林¶ 第 352c 页 T45-0352.png
在十地。色界六除上三未至。无色界中四根
本地。说非想地有无漏心引灭定故。然在
下地得起上地有漏闻慧。对法第五等说。
乐欲力者。谓已得第二静虑者。入初静虑
已。若欲以第二静虑地心出等。即能现前
而出于定。馀一切地如理当知。其所入定
修慧心。其第二定所出之心非生得善。诸论
皆说。若生彼地方起彼地生得善故。故所
出心定是闻慧。有义所出定是修慧。有漏无
漏异心名出。要生彼地中起彼闻慧故。八
地已后心恒一类。云何名出。既尔纯无漏。如
何起闻慧。故异行相异分名出。前师亦许
闻慧名出。无漏三慧上下通起。上地不起
下地有漏思.修二慧。思无下起。一地系故。
上亦不起下地闻慧。有漏三慧是业性故。皆
厌舍故。

第六诸智相摄者。胜鬘经中说一。谓心法智。
彼说厌苦求涅槃智。究竟唯修。观如来藏
厌众苦故。方便通二。又说二智。谓初圣谛
智。二无二圣谛智。彼唯修慧。初是安立谛智。
后是非安立谛智。彼说二乘以初谛智断
诸烦恼。诸佛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
地故。非闻思摄。又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
一空如来藏智。谓缘若离若脱若断若异烦
恼藏智。二不空如来藏智。谓缘过于恒沙
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智。初观
烦恼能覆藏智。非真实故名之为空。后观
法身惑所藏智。理真实故名为不空。究竟
成满亦唯修慧。方便通二。又有二种。谓世
三宝义林¶ 第 353a 页 T45-0353.png
俗智.胜义智。三皆通二。有说初智唯有漏。
后智唯无漏。由诸教中唯说无漏。又杂集
说。有三种无分别智。一知足无分别。二无
颠倒无分别。三无戏论无分别。初唯思修。说
诸异生随于一无常等法。究竟思已生喜足
故。后二唯修慧。说诸声闻于诸蕴中。为除
四倒如理观察。得出世智能达无我。是中
智故。说诸菩萨知法戏论除泯法相得极
寂静出世圣智。是后智故。又有三无生忍智。
本性无生忍自然无生忍惑苦无生忍。如次
即是缘三性境诸无漏智。亦唯修慧。又有
四智。谓圆镜等。初之二智定唯修慧。妙观察
智。有义唯修慧。有义通三慧。成所作智。有
义唯修慧。有义通闻慧。许十地中起此智
故。义准如前。又有四智。谓我生已尽.梵行
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如次即是苦.灭.
道.集四无学智。真实成满在定中起。唯是
修慧。前方便位亦通闻思。然诸教中多说修
者以根本故。又四寻思.四如实智。皆唯修
慧。成满位故。寻思唯有漏。实智通无漏。胜
鬘经说。随顺法智者。五种巧便观察成就。
一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二观察业报。三观
察阿罗汉眠。四观察心自在乐禅乐。五观察
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圣自在通。此五种
观察究竟成满唯是修慧。初方便位亦通
闻.思。彼经自说。于我灭后未来世中。我诸
弟子随信信增上。依于明信随顺法智。自
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染污而得究竟。是究
竟者入大乘道因故。又有六现观智。一思
三宝义林¶ 第 353b 页 T45-0353.png
现观。二信现观。三戒现观。四现观智谛现观。
五现观边智谛现观。六究竟现观。初唯思慧。
后三修慧。馀二非慧。此据自性。若取俱行。
随其所应菩提分法而为自性。对法论十
三说。现观有十。一法。二义。三真。四后。五宝。
六不行。七究竟。八声闻。九独觉。十菩萨。法
是闻慧。多缘教故。义是思慧。多缘理故。真.
后究竟皆唯修慧。如次即是智谛.智谛边.
究竟。三现观故。宝即是信。不行即戒。并如
前说。后三依乘得此有异。随应说慧。瑜伽
六十九说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
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他心智。其世俗
智通有无漏三慧所摄。中间八智唯无漏唯
修慧。后他心智通有无漏。亦唯修慧。又有
十力智。谓处非处.乃至漏尽智。唯在如来相
续中有。唯无漏。唯修慧。

对法第三说十三智。信解智.道理智.不散
智.内證智.他性智.下智.上智.厌患智.不
起智.无生智.生智.究竟智.大义智。彼论自
释。初三即三慧。第四胜义智。第五他心智。
第六法智。第七类智。次四种四谛究竟智。
即尽无生智。次前九种唯是修慧。大义智
即大乘智。通三慧摄。究竟唯修。又显扬论
十六等说。观察四谛起十六行智。前为后
后之所依止。谓为对除四颠倒故。苦谛四
行。一为除常倒起无常行。二为除乐净
倒起于苦行。三为除我倒起于空行。四即
为除此起无我行。空观诸行我性空故。此
观行外馀我空故。空观诸行无有我故。
三宝义林¶ 第 353c 页 T45-0353.png
此观行体非我性故。是二差别。次于常.乐.
净.我四爱集谛。起因.集.生.缘四行。次于此
断灭谛。起灭.静.妙.离四行。次于此能證道
谛。起道如行出四行。皆唯修慧。通有无
漏。成满位中唯无漏修。显扬论十七说。现
观有十八种。一闻。二思。三修所生智。四顺
决择分智。五见道。六修道。七究竟道。八不善
清净世俗智。九善清净世俗智。十胜义智。十
一不善清净行有分别智。十二善清净行有
分别智。十三善清净行无分别智。十四成
所作前行智。十五成所作智。十六成所作后
智。十七声闻等智。十八菩萨等智。据实现
观体唯修慧。闻等助修五现观摄。此中有五
类。依五位道智有七。闻等三慧。解脱分中
而施设故。依观二谛智有三。观世俗智。
有善不善二境异故。依能缘行有三。有分
别中有漏无漏二类异故。依二空二真智有
三。加行.根本.后得别故。依乘有二。声闻.
菩萨大小异故。瑜伽第十说四十四智。谓
观老死支为四。一老死苦。二老死集。三老
死趣灭。四老死趣灭行。乃至行支皆作此
观。无明无因。智种阙故。不说观之。菩萨昔
在菩提树下。杂染顺逆观缘起支。于逆观
中而为此观。依初方便故诸论说齐识退
还。皆唯修慧。至成就时修慧观故。初观加
行亦通闻思。示相异生唯有漏摄。实是无
漏。彼论又说七十七智。谓缘现在老死有
二智。一缘现在生而有老死。二非不缘现
在生而有老死。现在自身自已作故。缘过
三宝义林¶ 第 354a 页 T45-0354.png
去老死有二智。一缘过去生而有老死。
二非不缘过去生而有老死。观于前际无
始老死。无不皆以生为缘故。缘未来老
死有二智。一缘未来生而有老死。二非不
缘未来生而有老死。未来虽未起。容有
杂染还灭义故。今观杂染故成二智。此三
际中。初智观果有因显其所由。后智观果
有因非不决定。破外妄计不平等因无因
而生。此前六智名真实智。第七法住智。观
支所不摄法。诸有漏慧遍知义故。通知三
世缘起教法名支不摄。准知圣者身亦有法
住智。异生身中亦有真实智。观教观支起
七智故。乃至行支亦有此七。智种阙故。除
无明支究竟观成。唯修慧摄。初加行位亦通
闻思。瑜伽又说诸神通智.解脱门智.无碍
解智.无诤智.愿智.力.无所畏.念住.一切种.
不共佛法等智。前五神通通有无漏。说异
生身及圣起故。后唯无漏。二智摄故。六皆修
慧。解脱门智唯无漏。修慧摄。解脱门故。空八
智摄。无愿六智摄。无相五智摄故。无碍解智
乃至不共佛法智。唯是修慧。随其所应通
有无漏。在阿罗汉等及如来身故。

第七法行差别者。法行有十。辨中边第三卷
颂云。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
演。讽诵.及思修。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
量。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大毗婆沙四
十二卷。有作是说。若于三藏.十二分教。受
持转读究竟流布名闻所成慧。依此发生
思所成慧。依此发生修所成慧。此断烦恼
三宝义林¶ 第 354b 页 T45-0354.png
證得涅槃。如依金矿生金。依金生金刚。
此能摧坏山石等物。评曰应作是说。若于
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转读究竟流布。是生
得慧。依此发生闻所成慧。依此发生思所
成慧。依此发生修所成慧。此断烦恼證得
涅槃。如依种生芽。依芽生茎。依茎转生
枝叶花果。依瑜伽第十三说。云何闻所成地。
谓若略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
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又于彼义无
倒解了。如是名为闻所成地。此中意说。于
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者。是
生得慧。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又于彼义无
倒解了。方名闻慧。即显总相。于五明教。劣
闇觉慧所有善心名生得慧。听闻已后差别
作意明了善心。名为闻慧。非必要先于三
藏教。听闻.领受皆生得慧。但于三藏非用
功力。所生闇劣觉慧善心。名生得慧。不顺
出世。非功力起。性不明了。读解文义任运
而起名生得慧。故虽受持三藏等教。亦有
生得。若于三藏要用功力所生明胜觉慧
善心。名加行善。能顺出世由功力起。性极
明了。读解文义加行而起名为闻慧。故知
受持三藏等教亦有闻慧。不尔如何于五
明教觉慧为先名生得慧。听闻领受名为
闻慧。辨中边说。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
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
悟入所求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
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此三妙慧
以十法行而为助伴。由十法行之所摄受。
三宝义林¶ 第 354c 页 T45-0354.png
初八法行名为闻慧。第九法行名为思慧。第
十法行修慧所摄。由此三慧于此大乘修
诸法行。获最大果。一最胜故。二无尽故。由
能摄益他诸有情。是故大乘说为最胜。由
虽證得无馀涅槃。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
故大乘说为无尽。法花经说。受持此经若
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
功德乃至千二百意功德。若于三藏受持读
诵唯生得慧。云何得有行十法行获福聚
多。五种法师成六千德。加行善法用力
方生。明了解心所应得故。由此应如大乘
所说。

第八与陀罗尼对明同异者。陀罗尼有二。
一能持。诸经等说闻持陀罗尼。二所持。菩萨
地说陀罗尼有四。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
忍。四明咒。陀罗尼者。此云总持诸论说以
念慧为性。此中闻持即是闻慧。此中所持
即闻慧境。闻法义等明记不忘名曰闻持。
于此义中应有分别。何故闻慧独称总持。
不说思.修亦总持摄。闻从外分内胜慧生。
缘事散境最初慧故。简未成就闻而不持。
独称总持。思修二慧因内分起。于义决定
非初慧故。理可能持。简别义微。不立持
称。故于三地说断二愚。一欲贪愚。障修
慧者。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能障总持闻思
慧者。不说欲贪障总持故。有义闻持即是
闻慧。法.义.等持亦思.修慧之所持境。闻慧
总闻法.义等已明记不忘。名曰闻持。思.修
二慧内因力起。能思能修法.义等四明记不
三宝义林¶ 第 355a 页 T45-0355.png
忘。立彼四持。不尔三地已得闻持。能持彼
四。断障总持闻思愚已。复言九地断后后
慧辨陀罗尼自在愚。成唯识第九说。无量所
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
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无量名
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
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
字故。彼何所持。随彼能持三地已得故。思.
修二慧能持相隐内分力生。简别义微。说所
持相闻慧。必从外缘力起。简别义胜。能持
相增。不说所持。故唯识言二圆满闻持陀
罗尼愚。即是此中能障总持闻思慧者。思
慧亦名陀罗尼故。故知九地说断陀罗尼
自在愚。得法义无碍解等。即是修慧陀罗尼
之所持故。

第九地證不同者。法花经法师功德品说。如
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
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
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
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一月四月。乃至一
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
背。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
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
真实。此文即显未入十地證得殊胜闻思
二慧。又常不轻品说。不轻菩萨行不轻行。临
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元所说
法花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
六根清净。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命
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后
三宝义林¶ 第 355b 页 T45-0355.png
值二千亿佛。皆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
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
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
说法心无所畏。彼经意说。不轻菩萨临欲
终时。闻法花经六根清净增寿命者。是见
道前四善根位。不说得常六根净故。不言
说法心无畏故。由此定非十地圣位说。此
命终得遇多佛。获常六根清净。说法心无
所畏。證入初地。由此定知。非四十心解
脱分位。彼位命终未得常净根心无所畏故。
远照前文。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
净如是者。是决择分四善根位。此说闻思
地前胜得。其修所成。摄论等说。何故三地说
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
法光明所依止故。无性释云。谓此地中證
希有定。能发智光照了诸法。故名发光。诸
静虑定说名等持。诸无色定说名等至。或
等持者心一境性。言等至者正受现前。唯
识又说。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间。
此前文说第三地中得胜修慧。天亲摄论
唯识十地论等皆说十障。第三迟钝性。于所
闻思修法忘失。由断彼故。得闻思修三种
胜慧。此说三地得三胜慧。又十地等说。十
波罗蜜不增减者。谓十地中对治十障。證
十真如。无增减故。此显五地得胜等持。正
行修习定波罗蜜。随力随分亦修馀度。天
亲摄论说。业自在等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
身等业自在所依。及陀罗尼三摩地门自在
所依。若如是知。得入十地。此说十地方得
三宝义林¶ 第 355c 页 T45-0355.png
胜定。总断前文。有漏三慧得殊胜者在四
善根。断分别执得无漏修在于初地。断迟
钝障得无漏三慧照大乘法。在第三地。正
修诸定入出自在自利利他。除散乱障。在
第五地。于一切法能堪.思.持。一慧用分成
三慧者。在第八地。如十地经前已广辨。
得无碍辨及陀罗尼胜依修慧在第九地。
起大神通遍十方界广行利乐。在第十地。
由此教说地證不同。以理推文不相违
背。

第十诸门分别者。合有十门。一问如是三
慧几缘自相。几缘共相。答此有多种。略说
有三。一处自相。色声等法名为自相。色蕴
无常等皆为共相。二事自相。青黄等法名
为自相。色声处等名为共相。三自相自相。
不可言性名为自相。馀可言等名为共相。
广引理教如义应知。證自相自相唯修慧
得。馀自共相通闻思慧。又佛地论说自共相
差别。准义亦尔。二问几因几果。答此有。
二种。一胜劣相生。二胜劣相修。依初义者。
闻为三慧因。思为二慧因。修为一慧因。修
为三慧果。思为二慧果。闻为一慧果。由劣
为胜因胜为劣果故。若据同类义别。则不
然。思非修因。修非思果。以异界故。依
后义者。若令势分熏发用增。因义如前说。
若由此起熏修彼体势力增盛。后现在前极
明净者。闻所成慧唯闻慧因。思所成慧为
思慧因。修所成慧为三慧因。闻思二慧不
依定生。势力下劣现在前时。不能令他
三宝义林¶ 第 356a 页 T45-0356.png
势力增胜后生明净。修慧不尔。故为他因。
或后胜法为前劣因。修令胜故。前生劣法
非后胜因。由势力劣。不能令后转明净
故。三问与几根相应。答闻所成慧四根相
应。谓除苦根。在五识故。于上胜法愁戚
欲證。忧根相应。在色界中乐根相应。或五
根俱。许闻慧类在五识有。亦苦根俱。如实
义者。除苦.忧.乐.喜.舍俱。愁戚欲證思慧
相应。性非闻慧。非逼迫故非忧根俱。思所
成慧。喜.忧舍俱。色界地无。非五识故。修
所成慧.乐.喜.舍俱。非散地法。散五无故。四
问几等持.等至.及等引俱。答皆等持相应。别
境定数故。有义闻思非等引.等至俱。修慧
可尔。闻思二慧是散善法。非定心故。有义
闻.思亦等引.等至。俱许八地后有闻思故。
五问几善十一俱。答有义思.修二慧。十一善
俱。成唯识论。许欲界中有轻安故。闻慧
散远。唯有馀十。散位所起无轻安故。实义
三慧。十一善俱。许无漏心有闻思故。六问
几不定四俱。答三慧皆与寻.伺相应。定散
位中皆容起故。悔.眠不与修慧相应。定散
异故。有义悔.眠非闻.思俱。行相粗鄙。及昧
略故。闻.思细胜。及明广故。实义闻.思亦悔.
眠俱。闻.思悔恶。睡眠位中听闻教法思虑
义故。如成唯识第七卷说。七问几三界系
等。答有义闻欲.色界系。思唯欲界系。修通
上二界系.及不系。实义闻慧通欲.色界系.
及不系。思慧欲界系.及不系。修慧如前。闻.
思二慧通不系者。唯依色地。闻有种类故。
三宝义林¶ 第 356b 页 T45-0356.png
思行相广故。三种皆缘系及不系。八问几有
学等。答修所成慧通三种。闻思二慧。有义
唯非学非无学。实义唯有学.及非学非无学。
说佛无故。若无学身有随顺无漏善。亦名
无学者。闻.思二慧亦通无学。通缘三种。九
问几见所断等。答若离缚断。有义闻.思唯修
所断。非染污故非见所断。非无漏故非
非所断。成唯识说。善等十一非见所断。瑜
伽论说。信等五根唯修所断。非所断故。修所
成慧唯修所断.及非所断通无漏故。依不
生断亦通见断。说无想定等唯见所断故。
如成唯识第八卷中说二断义。十问几加行
得。离染得及生得。答此三种慧皆非生得
非闇昧故。并加行得。加行善故。皆离染得
离三地障得胜三慧。离八地染。得无漏三
慧故。亦离九地染得胜修慧故。虽有前
世修习。此三于现身中。必无任运得此三
者。故非生得。要假少功力。方乃能得故。佛
所成者。定离染得。无加行故。声闻.独觉.及
菩萨位。通二种得。八地以后无勉励加行。
有任运加行故。

* 三轮义林

三轮义。以七门分别。一出体。二辨名。三废
立。四显相。五三乘能起。六三身所作。七有情
化别。

第一出体者。瑜伽六十九。说前五神通异
生有学起者。皆是有漏。无学起者。皆是无
漏。异生有学道势劣故。无学所起道势强故。
若佛所起唯是无漏。漏尽智通。彼论说以
三宝义林¶ 第 356c 页 T45-0356.png
尽及无生二智为性。缘漏尽故。唯是无漏
漏尽身起。阿罗汉等漏尽智通。十智为性。此
中有义。漏尽身成名为无漏。非断漏义。即
显三轮亦通有漏。有义五通无学身成。皆离
漏故。并名无漏。即显三轮无学所成非通
有漏。三皆世间由漏尽通教诫他故。此三
唯依诸静虑地。意识相应有漏无漏后得智
性。即别境慧。容豫化他。非加行智。或亦通
彼。六十九说。诸神通等一切静虑以为依
止。皆能引故。无色虽亦有漏尽智。诸菩萨
等随以彼心了一切法。亦能依彼变诸境
等。如佛边侧立及宫殿等香。作用狭故。而
不名通。色界心广。除未至地。可有诸通。
定.慧均故。瑜伽三十七说三轮即通。故同
于通非在馀地。

第二辨名者。瑜伽七十九。问如说三世三
轮清净。云何应知。答由遍计所执自性故。
于去来现世法平等平等。以如实慧正观察
时。于去来现在法。无有顾恋希望染著。
是名三世三轮清净。显扬论十七说。一切
者。谓三轮。一所知境。二能知智。三能知者。
彼说诸行通有此三。为除法执观三体空。
摧彼执故。此上皆非此所明义。今说三种
摧。未信者令生净信。已信者令修行。已修
行者令得果故。名为三轮。十轮经第六说。
如是如来及诸菩萨。所有神通.记说.教诫。
三种胜轮作用无碍。三者是数。即彼经说。
如转轮王所乘车轮。或首行轮。彼初意说。
依止运转名之为轮。三乘圣者之所依止。
三宝义林¶ 第 357a 页 T45-0357.png
自运运他。转有彼往立以轮称。彼后意说。
如转轮王所有轮宝。王将游戏前首而行。
能摧不宾。镇已伏故。三轮亦尔。未信等者
令生信等。先已信等令决定等。带数释也。
瑜伽二十五。亦名三神变教授教诫。三神变
者。一神力神变。二记说神变。三教导神变。
瑜伽二十七亦名三种神变教授。一神境神
变。二记说神变。三教诫神变。修所成果智具
威德。作用难测名之为神。转易不定称之
为变。变者是境。神者是智。变之神能变也。
神之变所变也。皆依主释。神即变。变属能
变。持业释也。此中但取初后两释。教授劝
其善生。教诫惩其恶灭。亦教亦诫。教与诫
异。二释皆得。神境一种作用胜显。能变能化
正名神变。故六通中独名神通。他心漏尽用
相非增。不及神境。于六通中不与神称。
于三轮内亦与神名。能转他心。能善漏尽。
用胜馀故。馀三比劣。亦不名轮。瑜伽二十
五说。三种皆名教授教诫。三种皆令善生
恶灭。二种异故。二十七说三种皆名神变教
授。唯令善生非说恶灭。或令善生即是恶
灭。故三神变亦持业释。摧伏镇遏二利之用。
名之为轮。妙体无方彰用之德名为神变。
三乘通号立神变名。菩萨如来独得轮称。依
止摧伏运转胜故。十轮又说。轮者谓于诸
法无所挂碍。犹如日光普照一切。三乘根
器随其所宜。宣说正法无所执者。此说
圆满普照无碍犹如日轮。故二乘者所起
非轮。又佛菩萨神变者。为胜二乘。加名
三宝义林¶ 第 357b 页 T45-0357.png
威力。故瑜伽三十七说。诸佛菩萨略有三种
神变威力。然俱舍论二十七说。名三示导。
能示能导得示导名。今者大乘示导之言。
唯教诫摄。示现教导赞励庆喜。即旧经说
示教利喜。若初二种亦名示导。示教利喜
三轮共有。便乖宗义。故彼立名非此所
说。

三轮别名者。杂集第一说。一神变轮。二记
心轮。三教诫轮。神变义如前释。神变即轮是
持业释。虽知此神能变能化。化略变广。从
广为名。又变为先方能起化。从初名神
变。以后从初说。心谓他心。种类差别。记谓
别识。识别彼心。名曰记心。虽亦能记他心
所等。心是主故。但说记心。心之记。依主释。
记心即轮。亦持业释。教谓教示令彼善生。诫
谓诫勖令其恶灭。教与诫异。相违释。亦教
亦诫。持业释。教诫即轮。释义如前。瑜伽
初名神力神变.记说神变.教导神变。神境智
作證通名神。有威势名力。亦神亦力。即
名神变。记义如前。说谓言说。依他心智记
别他心。而记言说。记之说。说之记。今取后
释。记是通故。记说即神变。教义如前。导谓
导引。导体即示。或体即诫。教导即神变。瑜伽
后名神境神变.记说神变.教诫神变。神者谓
通。境谓通之所变所化。境之神。神之境。若
取初释。神是通故。神境即神变。馀二亦尔。
皆持业释。若取后释。境之神变。境是所变
故。得依主释。

第三废立者。合有七义。
三宝义林¶ 第 357c 页 T45-0357.png

一瑜伽二十七说。由神境神变。能现种种神
通境界。令他于己生极尊重。由彼于己生
尊重故。于属耳听。瑜伽作意极生恭敬。由
记说神变。能寻求他心行差别。由教诫神
变。如根如行如所悟入。为说正法。于所修
行能正教诫。二或未发心为作神变不修
正行记别其心。未有證获而为教诫。三又
十地论第五说。初一神通身业清净。天耳他
心智二通口业清净。宿命生死智二通意业
清净。一神通能到众生所。天耳他心二
通能知说法音声义故。以知他心故。随种
种言音皆能尽知。依于此义种种异名说。
随众生用故。去来二通尽知众生过去未来
所应受化故。彼论意说。神境用增。独净身
业。天耳闻彼声或说法音声。他心智知彼
意方说妙法。令自语业净。去来二通知境
界无碍令意业净。虽天眼通亦见彼心白
黑等色。为说妙法自语业净。由说生死智
知未来法意业净故。略而不说。虽漏尽通
知世非世亦意业净。以说菩萨第三地中
得五通故。净自三业故亦不说。故此三轮
为净三业不减不增。四又为示现身.意.
语三。如其次第三业化故。不减不增。五俱
舍论说。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
为胜故。六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处中者。
令发心故。七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
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馀三不尔。

第四辨相者。初神变相略有二种。一能变。
二能化。能转所馀有自性物。令成馀物
三宝义林¶ 第 358a 页 T45-0358.png
名为能变。随欲为作诸未有事故名能化。
能变者谓十八变。一振动。二炽然。三流布。四
示现。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众像入
身。十同类往趣。十一显。十二隐。十三所作
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十六
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乐。十八放大光明。
能化有三。一化为身。二化为境。三化为语。
化为身者。化自.他身为他.自身。或一或
多。如是等类。化为境者。化似众宝.饮食.
资具诸如是等。化为语者。妙音粗音系属
自他如是一切。次记心相差别有六。一记
有缠有随眠.离缠.离随眠心。二记有染.邪
愿.无染.正愿心。三记劣.中.胜三界.五趣心。
四知三受相应心。五以一记一以一记多
心。六诸佛菩萨记诸有情诸根胜劣.种种胜
解种种界行。随应安处涅槃行中。后教诫
相者。谓能实知烦恼尽得。若自若他于诸漏
尽已得未得。乃至广说。知彼所化于漏尽
得离增上慢。或说有五。所谓遮止.开许.谏
诲.诃摈.庆慰。或即令离欲示现.教导.赞励.
庆喜。此如显扬第十二说。或教授有四。一
无倒。二渐次。三教。四證。如声闻地二十七
说。前三轮相如菩萨地第三十七说。

第五三乘能起者。三乘皆起三神变。声闻地
二十五说。谓阿罗汉具八解脱静虑等。定有
大堪能。具大势力。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
授.教诫。故知独觉亦能现之。要俱解脱方
起三种。故有部行而不能起。又三神变即
是三通。菩萨地说。诸佛菩萨与二乘者。神
三宝义林¶ 第 358b 页 T45-0358.png
通威力有共不共。略由三相。一微细故。诸
佛菩萨于无数量诸有情类。及彼方便诸利
益事。皆如实知。无不能作。二者品类。一切
神通威力品类悉皆成就。三者世界。以一切
世界.一切有情界。为神通境。声闻但以二
千世界诸有情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
世界为神通境。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修
正行。非诸有情。是故最极唯以一界为神
通境。诸教多说。独觉多以神通化物。声闻
多以记心说法。诸佛多以漏尽教诫。

第六三身所作者。其自性身真理常寂无有
作用。不外利生不起三轮。然般若论推功
归本故作是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实无作用。不起此三。要由證彼三轮方胜。
自受用身。实神通性具实智故。相续湛然
无利生用。亦不起三。体即是彼所有俗
智。其变化身起此三种。化邪见等入法等
故。他受用身。所化生类虽无恶见等。随其
所化令入上位亦现三轮。故阿弥陀亦现
神通.记心.教诫。虽楞伽经说佛法身说法
差别。推功归本同般若论。实无作用起说
法事。

第七有情化别者。世尊三轮能化三界诸有
情类。菩萨地说诸佛神通以一切界一切有
情为境界故。记心.教诫.其义定尔。二乘三
种化欲色界。菩萨地说声闻神通以二千
界。独觉神通以三千界为境界故。记心教
诫随彼亦尔。傍化既尔。上下应思。世尊三
轮能化五趣。如放豪光照无间狱。说陀罗
三宝义林¶ 第 358c 页 T45-0358.png
尼地狱来听。然彼苦迫无容豫修。其二乘
者不能化彼。可通四趣威势劣故。通化
四生。小山等类皆受化故。然除北洲。世尊
虽往不受化故。世尊三轮能化三乘。二乘
三种化等及下。非上乘故。若异生者可能
化之。有性有情皆三轮化。无性有情可以
三轮。而无得果。是故经说虽复发心勤行
精进。终不能證无上菩提。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六

七册之内当卷不足之条令书写毕并是
令法久住利益众生之一助矣。
宽文十二年(壬子)历十月二十五日
    福园院住
     法印权大僧都清兼(六十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