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诸藏章¶
诸藏章¶ 第 268a 页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

基撰

* 诸藏章

诸藏。略以十门分别。一结集缘起。二名数
增减。三辨废立。四出体性。五释名义。六显
差别。七彰佛自说总别部类。八师资建立。
九次第分别。十释通疑难。

第一结集缘起者。一切经中别有一卷。名结
集三藏传。并付法藏传.大智度论第二卷.真
谛三藏部执疏第二卷.大唐西域记第九卷.
并四分律等。今并详审合集而说。欲别具录。
恐文繁广学者难知。西域记云。摩揭陀国正
中。古先君王所都之处。出胜上吉祥茅草。
谓之上茅城。即矩奢揭罗补罗城也。崇山
四周以为外郭。西通峡径。北辟山门。东
西长南北狭。周一百五十馀里。

内城馀趾
周三十馀里。山城北门行一里许。至迦兰
陀竹园。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大
竹林中有大石室。大迦叶波结集之处。未
生怨王。为结集者建诸堂宇。即山城北
门外西南山之阴。真谛云王舍城七叶岩。
集藏传云僧伽尸城北。三说同也。大智度
论云耆阇崛山结集者非也。此山在王宫
城之正北十四五里。接北山之阳。结集在
诸藏章¶ 第 268b 页 T45-0268.png
大城北门外。记迹现存。故知非也。三文名
别。处所不异。大智度论第十一卷说。佛
入灭时。地六种振动。诸河返流。暴风黑云
雷电雹雨。星流处处。师子恶兽哮吼呼唤。
天人号咷。诸天人等皆发此言。佛取涅槃
一何速疾。此时灾变无量无边。诸大圣人皆
入寂灭。西域记云。时大迦叶。宴坐山林忽
烛光明。又睹地震曰是何祥。若此之异以
天眼观见佛世尊于双林间入般涅槃。智
度论云。六欲诸天乃至遍净诸天子等。见
诸罗汉皆般涅槃。心自念言。佛日既灭。诸
弟子等亦随隐没。乃至广说。象王既逝象子
亦随。法商既去从谁求法宝。尔时诸天礼
迦叶足而说偈言。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
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眼目清净如
莲华。白迦叶言。仁者知不。法船破。法城颓。
法海竭。法幢倒。法灯欲灭。法人欲去。行道
人少。恶人转盛。当以大慈建立佛法。时大
迦叶。心如大海澄静不动。良久而答。实如
汝言默受其请。诸天礼足已忽然不现。真
谛三藏部执论疏第二卷云。佛般涅槃已后
经七日。迦叶命属徒众。欲往拘尸那城。路
逢外道名优婆柯。此云近性。迦叶问言。汝
从何至。外道答曰。我从世尊涅槃处来。佛
般涅槃已经七日。无量天人烧香散花设
诸供养。我于佛所而拾得此曼陀罗花。以
示迦叶。迦叶往至未生怨所。语彼王言。我
须八槽。愿王令取。王依教敕。又索王医。王
亦依命。问医诸药。何药治风。何药疗疮。复
诸藏章¶ 第 268c 页 T45-0268.png
从王索。王皆随与。磨药为屑。煮以为膏。
内八槽中。即于是日报阿阇世言。佛般涅
槃已经七日。王闻此语闷绝而死。迦叶以
王遍安槽里。至第八槽王乃得活。以药胜
力资王得苏。如是三告王闻即死。次第安
槽如前还活。迦叶为说。一切有为皆归磨
灭。悉是无常。如来亦同王勿忧恼。宜弘正
法以报佛恩。应与眷属俱赴佛所。王与
眷属俱。并大迦叶。屈申臂顷至拘尸城。王
既见佛闷绝而死。迦叶又以置药槽中。乃至
第八王便得活。佛于衣外出其双足。受迦
叶礼。四部弟子见佛涅槃。迦叶未至来。皆
不入寂灭。迦叶既至更无所待。无量圣人
亦般涅槃。涅槃既众无圣住持。住持既无恐
正法尽。迦叶便语未入灭者言。诸圣者未
须入灭。我等应欲报佛法恩。撰集如来
所说三藏以利众生。若不从我言得突吉
罗罪。如此历语少有入灭。西域记云。时大
迦叶语其徒曰。慧日沦照世界暗暝。善导
遐弃众生颠坠。懈怠比丘更相贺曰。如来寂
灭我曹安乐。若有所犯谁能诃制。迦叶闻已
深更悲伤。思集法藏据法治犯。真谛云。迦
叶有二弟子。一名难陀。二名优婆难陀。见
佛涅槃生大欢喜。时四部众以告迦叶。迦
叶诃啧驱令出众。极思结集。集藏传云。四
部人天分佛舍利以为八分。烧佛灰炭及
安佛床。起十塔已。大智度论.西域记云。摩
诃迦叶在须弥顶击铜揵槌。说此偈言。
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
诸藏章¶ 第 269a 页 T45-0269.png
槃。是揵槌声传迦叶语。遍三千界皆悉闻
知。诸大弟子得神通者。皆来集会至迦叶
所。迦叶告言。佛法欲灭。诸大弟子中。知法
持法。亦逐灭度。未来众生甚可怜悯。结集
既竟随应灭度。诸来大众皆随教住。得九
百九十九人。唯除阿难。真谛云。得四百九
十九人。唯除庆喜。集藏传云。得八十千皆
是无漏。此传。通说有学无学。四分律云。先
有五百。后富缕那至更有五百。前后别也。
真谛云。夏四月十五日在安居中。阿阇世
王为大檀越。如来在世诸弟子等。于朝及
暮礼拜如来。今夏安居。朝.暮.及中分为三
时礼拜供养舍利。智度论云。以洴沙得道。
八万四千眷属亦随得道。洴沙教敕宫中常
设饮食供养千人。故阿阇世未断此法。圣
者虽众唯留一千以令结集。若多留者于
外乞食。恐外道论议妨癈法事。时大迦叶
与一千人到结集所。语阿阇世可给我
食。是时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西域
记云。夏安居初十五日集。智度论云。迦叶入
定观于大众谁未尽漏。唯见阿难犹居学
地。从禅定起牵阿难出。汝结未尽不应
住此。阿难耻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随
侍佛后供给左右。未曾是苦。白迦叶言。我
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诸佛法。阿罗汉者不
得供给。左右使给故留残结。大迦叶言。汝
更有罪。一者佛意不欲女人出家。汝遂慇
勤请佛开许。以是正法衰五百岁。汝今应作
突吉罗忏阿难答言。我悯瞿昙弥。又一切佛
诸藏章¶ 第 269b 页 T45-0269.png
法皆有四部众。岂今我佛唯独无有四分律
杂揵度末云。大爱道尼。于佛有恩。佛小失
母彼收养之。故可听度。二者迦叶复言。佛
欲涅槃时近俱夷那竭城。背痛。四叠郁多
罗僧敷卧。言我须水。汝不供给。阿难答言。
时五百车截流而度。令水浑浊。由是不取。
迦叶复言。正使水浊。佛有神力。能令大海浊
水还清。汝何不取。是汝之罪。应作突吉罗
忏。四分律云。天神亦能令水清也。三者迦
叶复言。佛问汝云。若有能修四神足者。住
寿一劫若减一劫。我即好修。而汝不答。如
是三问而汝默然。由汝令佛早入涅槃。应
作突吉罗忏。阿难答言。魔蔽故尔。非我恶
心。四者迦叶复言。汝叠佛衣。如何以足蹈
僧伽梨。应作突吉罗忏。阿难答言。时大风
起无人相助。便吹堕落落于足下。非不恭
敬故蹈佛衣。四分律云。与佛缝衣蹈佛衣
上。五者迦叶又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以示
女人。是佛可耻。汝应作突吉罗忏。阿难答
言。时我思惟。若诸女人见佛阴藏相。便自
羞耻女形丑陋欲得男身修行佛相种诸
善根。故我示之。非为不耻而故破戒。四分
律中无此一种。更有不问微细戒为一。佛
遣为侍者。阿难不肯为一。女人污佛足为
一。故合成八。集藏传中但说有四。度女.
蹈衣.索水不与.及不问戒。智度论云。大迦
叶言汝此六罪宜应忏悔。阿难言诺。长跪忏
悔。虽说有六。文但列其五。文既似脱。

四分律云。阿难答言。然我不识是罪。信上
诸藏章¶ 第 269c 页 T45-0269.png
座语故忏悔。忏悔讫牵出语阿难言。汝得
漏尽然后入来。迦叶语竟便自闭门。大众论
议结集毗尼。阿那律言。舍利弗弟子憍梵波
提。能知毗尼。今在天上尸利沙树园中住。
遣使请来。迦叶遣使唤憍梵波提云。阎浮
提僧有大法事。今速来唤。汝可疾来。使者
即礼僧足。礼僧既讫。如鸟飞空到尸利沙
园。依言请问。彼问使言。将无斗诤来唤我
耶。无有破僧者不。使答言无。佛日灭耶。使
答言尔佛已灭度。彼言佛灭一何疾哉。我和
上舍利弗今在何处。使答。和上亦已涅槃。大
目乾连为问亦尔。答言已灭。彼言佛法欲散。
大人过去。众生可怜。阿难.罗睺今在何处。
使答言。阿难见佛涅槃忧愁啼哭不能自
喻。其罗睺罗得阿罗汉但观无常。彼言我
失离欲大师。和上亦灭。住亦何益。即起神
变便入涅槃。身化出水。四道流下至迦叶
所。水中有声而说偈言。憍梵钵提稽首。礼
妙智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
去象子随。尔时使者持彼衣钵而还于僧。
集藏传云。时阿那律白迦叶言。憍梵比丘
在忉利天罗汉无漏今不来会。迦叶命召而
不肯来。世尊涅槃。世间空。何所求。智度论
云。是时阿难希求漏尽。慇勤疲极息卧就枕。
廓然得道如日破闇。三明六通无不皆具。
夜到僧堂绕门而唤。迦叶令从户钥而入
礼拜僧众。集藏传云。阿难尔时坐一树下
灭结漏尽。无数诸天围绕阿难。来诣大会
如师子无畏。迦叶遥见八万馀众叉手立
诸藏章¶ 第 270a 页 T45-0270.png
迎。迦叶举手善来阿难。便坐高座修理众
僧。迦叶举声大命众生。欲度世者皆来诣
此。如佛所说种种诸法除众生苦。阿难当
说。十方当闻。天龙鬼神四部弟子。四果圣
人。诸王兵众。闻声皆至。大众次坐。方十二
由延。阿难在中如月满明。帝释在右。梵天
在左。侍于阿难。如佛在时。时释天帝说偈
赞叹。一切天子皆悉欣悦。如转法轮围绕
佛时。阿难无畏。容像魏魏如日光明。既初
结尽仪似山顶。项有圆光照于大会。众睹
咸叹。魔闻名声并将妻子及臣兵众亦来
到此。波旬心念。一佛灭度更有三出。阿难
结出。迦叶顶光。那律彻视观于大千。瞿昙涅
槃谓言得脱。此三所德其处甚大。然法已衰
无怨仇对。当设方宜灭此残法.四部弟子.
及诸国王。魔便出教敕师子将。速令四兵
尽灭此法。即起化兵四种将主。围绕大会
出可畏声。收捕道人清信男女。诛杀诸王。
坏裂道场。众会惊愕。四辈心念。此何从出。
诸王闻声皆怀惊疑。各自严仗。阿难思惟
谁来相娆。观此兵众乃知魔为。阿难便笑
敕王顿驾。此乱兵者我自降之。尔时阿难
以智慧力。摩诃迦叶以精进力。申手执魔。
三尸系咽。第一人尸。第二狗尸。第三蛇尸。
膀胀难近。魔便首伏请迦叶见放。罗汉应
当困于人耶。迦叶我前极搅挠佛世尊。未
曾见困如今。迦叶答曰。佛哀悯故终不加
害。我等集法欲令久兴。汝何为来揽扰
我众。魔即叉手启阿难曰。且但放我不复
诸藏章¶ 第 270b 页 T45-0270.png
娆人。阿难.迦叶俱誓彼言。若复乱众尸还
挂颈。三尸化去。波旬得免别立一面。诸天
称胜善。迦叶敕众皆当静听。诸王普起叉
手侍之。阿难长叹。师子振欠四顾众生。说
闻如是及一时已。地为振动。一亿天人尽得
法眼。结集诸经以为一藏。律为二藏。大法
为三藏。录诸异法合集众杂复为一藏名
为杂藏。闻是法已。天神及人三千比丘皆
得漏尽。不还八千。一来十千。无数天人得
见道迹。集法已竟天人各还。四辈弟子皆
归本所。验此集四藏即大众部义。四藏俱
是阿难结集。智度论云。尸系咽。乃至已后
邬波鞠多。智度论云。迦叶以手摩阿难顶。
令集法藏。阿难合掌向佛涅槃方。而说偈
曰。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
佛在波罗奈。为五比丘众。转四谛法轮。转
法轮经亦有此偈。是千阿罗汉闻是语已。
上升虚空七多罗树。无常力大。如我眼见
佛自说法。今者乃言我闻如是。无灭迦叶圣
者皆亦说偈。说无常力大。阿难如是集四
阿含。谓增一.中.长.杂相应名修妒路。令优
婆离集毗尼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
舍离等。乃至广说。复令阿难集阿毗昙藏
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佛告诸比
丘。有五怖畏.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
故。于此生中受无量苦。后堕恶道乃至广
说。结集法竟。诸天龙神等种种供养。雨天
花香。以一切物而为供养。说此偈言。怜
悯世间故。结集三法竟。十九一切智。说智
诸藏章¶ 第 270c 页 T45-0270.png
无明灯。又云。弥勒.文殊。将阿难于铁围山
间集大乘三藏为菩萨藏。西域记云。夏安
居初十五日。大迦叶波。说偈言曰。善哉谛
听。阿难闻持。如来称赞集素咀缆藏。我迦叶
波集阿毗达磨藏。优波离持律明究。众所知
识。集毗奈耶藏。雨三月尽集三藏讫。大乘
三藏西域相传亦于此山同处结集。即是阿
难.妙吉祥等。诸大菩萨。集大乘三藏。部执
疏云。迦叶令阿难颂五阿含集为经藏。
令富娄那诵阿毗昙名对法藏。令优波离
诵毗奈耶名为律藏。此时乃有无量比丘
来欲听法。迦叶不许令住界外。各自如法
诵出三藏。有阿罗汉。念佛法恩念众生苦。
自恒垂泪故名婆师婆。为大众主教授诸
人。一由羯磨讫不听后来入众。恐破羯
磨得偷兰遮罪。二由不令众杂。唯五百人
共大迦叶能相领解。馀则不尔故不听入
众。虽有二处各自结集。情见未分犹同理
解。夏时既毕法事又同。阿阇世王营办衣
钵以儭圣众。界外之众其数既多。故时皆
号为多众也。界内之众迦叶上首。世尊自
说迦叶为上座。佛灭之后为弟子依故。时
皆号为上座也。其年十二月未生怨死。摩诃
迦叶入狼迹山。大众便散。依西域记入鸡
足山非狼迹也。四分律说。于王舍城结集
三藏不别说处。初但有五百大阿罗汉。阿
难集二藏。优波离集毗奈耶藏。富楼那后。
与五百大阿罗汉来至。请迦叶重结集。还
是阿难集于二藏。五百初集虽同真谛师
诸藏章¶ 第 271a 页 T45-0271.png
说。后成一千。同西域记及智度论。其集藏
传云。大众部义既用界外之众。所以不分
二处结集。四分律法藏部义。真谛师说萨婆
多部义。西域记中大乘正说。不知智度论
何部所说。集处既别。人复不同。异部说殊
不可和会。诸有学者如理应知。总是第一
结集缘起。

第二名数增减者。经量部师唯立二藏。一素
呾缆藏。二毗奈耶藏。彼部师说。经律二藏有
别部类。佛及弟子俱无别部说对法藏。但诸
经中诠于慧处名为对法。弟子等论但释
经。疏。非是藏摄。如顺正理第一卷说。然大
乘中亦依机行说于教门以分二藏。一菩
萨藏。二声闻藏。瑜伽论第二十五.三十八.八
十一.八十五卷.对法第十一.显扬第六.及第
二十.世亲摄论第一卷中广自建立。由彼独
觉教.理.行.果少于声闻教。从多为藏但名
声闻藏。即依半.满以分二藏。故独觉者唯
證生空唯断人执摄入声闻。又初发心亦
依声故。从彼入故亦名声闻。如法花经.涅
槃等说。然大乘中.及萨婆多等诸部同说有
三藏。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摩。萨婆
多义如毗婆沙。大乘教者如前所引。普曜
经.及阿阇世王经亦说有三藏。一菩萨。二
独觉。三声闻。由机不同教亦有异。前以行
等多无异故摄入声闻。今据机果行有少
殊故别开也。或说四藏如僧祇律.分别功
德经。同大众部素呾缆等三藏之外别立杂
藏。谓但诠定名素呾缆。若但诠戒名毗奈
诸藏章¶ 第 271b 页 T45-0271.png
耶。若但诠慧名为对法。若合二诠或合三
诠名为杂藏。分别功德经中广解四别。集藏
传说。一经。二律。三者大法。四者杂藏。迦栴
延造竟持用呈佛。佛言上法故名大法。于
中破痴益于世间。此众经明故名大法。如
是更有二复次解。不能烦引。佛说宿缘。罗
汉亦说。天魔外道。故名杂藏。中多偈颂问
十二缘。此各异入是名杂藏。今观此传。初
释之意。唯佛世尊自说宿缘名素呾缆。罗
汉亦说名为杂藏第二释意。若唯诠定名素
咀缆。兼诠慧等名为杂藏。问十二缘此各
异入诠于慧故。今此初解即当彼传第二。复
次犊子部中亦说四藏。一经。二律。三对法。
四明咒。此藏之中集诸咒故。其三世.无为.
不可说等五种法藏。彼说所诠非此能诠。
法藏部中说有五藏。即于此四加菩萨藏。
明诸菩萨本所行事。成实论中说有五藏。
说三藏已复说杂藏及菩萨藏。然大乘中亦
说六藏。瑜伽.显扬.对法.摄论天亲释言。菩
萨.声闻各有三藏。法花经言。不得亲近小
乘三藏。故知大乘亦有三藏。故分成六。独
觉教少。又复更无别戒律等。故无三藏可
分成九。义可有七。小乘说四。大乘说三。
故义成七。然无别文。又胎藏经及大众部
又说八藏。菩萨声闻各有四故。或可说九。
普耀等经既说有三。此各成三故义立九。
或为八万四千法藏。如是增减略为七异。
谓二.三.四.五.六.七.八。若别说有八万四
千。乘此广说有八俱胝四十洛叉。如宗轮
诸藏章¶ 第 271c 页 T45-0271.png
疏具广分别。总是第二名数增减。

第三辨废立者。小乘异说非宗所明。于大
乘中唯立二藏.二种三藏.及与六藏.八万
四千等。天亲菩萨摄论释云。如是三藏下乘
上乘有差别故分成二藏。此意说云。但由
独觉教.理.行.果少于声闻。摄入下乘中。合
名声闻藏。又如力中。根上下力虽有中力。
上下相形唯有二品。或上或下。不说中力。
今以上下一往相形。独觉之教入声闻藏。
根劣业浅。所断.所修.所證.所益。皆不遍尽。
不广大故。唯说二藏。普曜等经立菩萨.独
觉.声闻三藏者。随机不同乘行有别以立
三藏不增不减。又立素呾缆等三藏非增
减者。天亲菩萨有其四释。初三复次与对
法同。第一义云。一切过失略为三种。一者
疑惑。二者二边行。三者自见取。初不肯
修。次修颠倒。后解非真。为对治彼如其
次第说有三藏经中为彼决定说义故令
其趣入。律中开许一百一具故令处中行。
论中显照诸法相故令生真智。此中即是
未入.已入.作證所由。第二又约初断诸惑
业说。此三皆是见道断故。二边行因即戒取
故。第三又依障入道诸惑业说故。一切烦
恼但有二类。一者犹预。疑即为先。二者决
定。见取为首。举此二种摄诸烦恼。虽求
入道行诸妙行。著苦乐边不能正證。谓在
家类受欲乐边。诸外道辈自苦行边。为除
现在此惑业故唯说三藏。第四又诸学品
莫过三种。谓戒.定.慧。一一增上宗说三
诸藏章¶ 第 272a 页 T45-0272.png
学各各不同。故唯三藏不增不减。第五又
为恶律仪者.多散乱者.多烦恼者。次第立
三。毗奈耶.素呾缆阿毗达磨。第六又为恶
业多.爱多.见多者次第立三。第七又为瞋
多.贪多.及痴多者次第立三。第八又为畏
恶趣畏欲界畏三界者次第立三。第九
为得三事大般涅槃。由论得般若由律得
解说。由经得法身故。第十为得二身故
立三藏。由律得法身性解脱故。由论得报
身。智为自体故。由经得化身。依定发通
故。如是差别。由此三藏不增不减故。即以
此义分上下乘以成六藏。更无别义。八万
四千随所治惑不增不减。乘此复成八百
万亿诸法藏也。如对法论第十一说。然佛随
宜所说不定。或依舍邪归正门说唯一藏。
谓正法教藏。对所诠义藏门唯说一藏。所
谓字藏。或说二乃至八万四千。如涅槃经。
佛唯说一因缘。谓一切有为。或乃至说十
二由宜闻故。此藏亦尔。所立随宜不可为
难。此即第三辨废立也。

第四出体者。三藏体性义类不殊。总聊简中
已显四体。且如护法四种体中相用别论。
此即总以能说法者心上所显。假实殊途声.
名句文而为体性。随其所应三性五法蕴
处界收所引教理广如前说。

第五释名义者。于中分二。初释总名。后
释别名。释总名者。天亲论云。何缘名藏。
由能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此义意言。
由能诠教能摄一切所应知义令不失故
诸藏章¶ 第 272b 页 T45-0272.png
立以藏名。又有释言。摄持义是藏义。所应知
法皆此所摄。持所摄法令其不失。名之为
藏。此别不同有二三等。二三六等是其数
法。于六释中带数释也。古者释言。藏是记
义圣者言教能刊记诸法。名之为藏。


别名者。且二藏中。一菩萨藏。二声闻藏。言菩
萨者。梵语应云菩提萨埵。此语略故但名
菩萨。无性释云。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名菩
萨。依弘誓语立菩萨声。此意说言。有诸行
者发大誓愿。求大菩提。度有情类。以此二
种为所缘境立菩萨名。此有财释。以彼二
种为所缘境名菩萨故。或相违释。亦菩亦
萨。智.悲别故。又云或即彼心为求菩提。有
志.有能故名菩萨。此意说言。菩提所求果
也。萨埵勇健义。行者之心为求无上正等
觉故。有大志意有所堪能。具此胜德名
为菩萨。此依主释。求大菩提之萨埵故。或
萨埵者此言有情。求大菩提之有情也。依
士如前。瑜伽释中。文虽小别义亦同此。
十一面经言。菩提即般若。萨埵谓方便。如
是二法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菩提之萨埵。亦
依主释。言声闻者。声谓音声。即佛说法所
有音声闻谓听闻。若修行者闻佛说法。信受
精进而出三界。名曰声闻。故法花经第二卷
初说。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
信受。慇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
是名声闻乘。此依初入声闻乘位。多分依
教而入道故。后證果时未必一切要依声
故。瑜伽释言。诸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
诸藏章¶ 第 272c 页 T45-0272.png
所闻此教声。展转修證永出世间。故名声
闻以声为闻亦有财释。又此但依住自乘
解。唯自利行以立其名。若不定性理即不然。
故法花经第二卷末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故名声闻。即依回心住于佛乘利他行说。
以声令他闻故名声闻。即有财释。若声之
闻故名曰声闻。即依主释。独觉初入自乘之
位亦多分依佛音声故。又教小故从多为
藏。又所修證。及与所断得。非广大合名声
闻。随其所应逗此二机。此二所知所有法义
皆此所摄。即名菩萨声闻之藏。二藏俱是依
士释也。三藏别名中。初普曜经中所说三藏
二名如前。独觉藏者。法花经说。若有众生
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求自然慧
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
瑜伽论言。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
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故名独
觉。独證者觉名为独觉。依主释也。或观待
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待缘而觉。亦依主
释。独觉者藏依主释如前素呾缆等三藏者。
成实论云。修多罗者直说语言。杂心论云。经
有五义。谓出生.涌泉.显示.绳墨.结鬘五义。
今大乘解。梵言素呾缆此名契经。故瑜伽二
十五。及显扬第六云。云何素呾缆。由二十四
事略摄一切契经。契者契当至合之义。所
言经者天亲论解云。谓能贯穿依故。相故。
法故。义故。名素呾缆。谓于是处由此为此
而有所说。名之为依。真俗谛相。名之为
相。十善巧法等。名之为法。义者谓随密
诸藏章¶ 第 273a 页 T45-0273.png
意等以说诸法。名之为义。以四种义。释
素呾缆。瑜伽论第二十五.显扬第二十说。谓
佛世尊。于彼方所为彼有情。依彼所化诸
行差别。宣说无量蕴相应语。乃至广说。结
集法者。摄聚圣语为法久住以美妙言次
第结集。贯穿缝缀能引义利。能行梵行。真
善妙义是。名契经。前来虽以贯穿之义以
释契经。以教贯义。以教摄生。名之为经。
犹綖贯花如经持纬。西域呼汲索缝衣綖
席经圣教等皆名素呾缆。众生由教摄。不
散流恶趣。义理由教贯。不散失隐没。是故
圣教名为契经。四分律说。如种种花散置
案上。风吹零落无綖贯故。十二年前。堪受
略教根性如案。种种出家在家异见。令正
法灭速疾如风。一切经义名之为花。若有
经教贯于正理。人无异见法即不灭。故佛
地论第一卷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
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及所化生目之
为经。契理之经名为契经。依主释也。若但
名经即非此释。然素呾缆体即是藏。名素
咀缆藏。持业释也。以经及藏俱属教故。毗
奈耶者。此云调伏。八十五云。四种有情。
数习邪解脱见所集成界。佛以种种胜解
智力及界智力。寻求彼先所有胜解及彼后
界。如其所应为调伏故。多分为转四种法
教名毗奈耶。故毗奈耶名为调伏。天亲释
云。犯罪故。等起故。还净故。出离故。名毗奈
耶。广说如彼摄论第一。调者和御。伏者制
灭。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灭除诸恶行
诸藏章¶ 第 273b 页 T45-0273.png
故。亦调亦伏。持业释也。此是行名。调伏之
藏。名毗奈耶藏。藏是教故。亦依主释。阿毗达
摩达摩云法。阿毗四义此云对法。亦云数
法.伏法.通法。天亲解云。言对义者。此法对
向无住涅槃。能说诸谛菩提分等诸妙行故。
若依此解。能对名对。体即是教。能说妙行。
向涅槃故。对即是法名为对法。对法即藏
名对法藏。皆持业释。亦名数法。于一一法
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自相等故。此以理为
法。以教为数。法之数故名为数法。是依主
释。数法即藏名数法藏。是持业释。亦名伏
法。由此具足论处所等。能伏胜他邪异论
故。伏体是理。诠伏之法名为伏法。即依主
释。或教法即伏。由此教法具论处等能胜
伏他邪异论故。即持业释。伏法即藏。亦持业
释。亦名通法。此能释通契经义故。经义称
法。此能通彼。名为通法。法之通故。依主释
也。通法即藏。亦持业释。更有别解。如对法
疏。分别功德经有二解。一者名无比法。二
名大法。结集传中亦名大法。无性释云。择法
因故。或共了故。杂心二解。婆沙第一十二大
论师二十四复次解。顺正理云。或诸契经名
为达磨。论能决了名为对法。以教对教也。
俱舍有二解。或教.理.行.果俱名对法。随
其所应释其名义。合四十一解如对法释。
不能烦述。此藏亦名邬波题铄。即古优婆
题舍此云论议。亦名摩怛理迦。即旧所云
摩德勒伽藏也。此云本母。八十一等云。即此
邬波题铄。亦名摩怛理迦。亦名阿毗达摩。
诸藏章¶ 第 273c 页 T45-0273.png
八十五云。为欲决择如来所说所称.赞.美
先圣契经。譬如无本母字义不明了。如是
本母所不摄经。其义隐昧义不明了。与此
相违义即明了。是故说名摩怛理迦。摩怛理
迦此属于义。藏者是教。本母之藏。亦依主
释。若此论教为彼义母名为本母。本母即
藏。即持业释。六藏名义不异二三。故不
别释。上来所释且随一义。诸有智人任情取
舍。合是第五释名义门。

第六辨差别者。辨二藏别.及独觉等三藏
别者。如释名中虽略已释。于乘章中亦广
显示。素呾缆等三藏别者。从一法性。大定。
正智。后得大悲所流出故。皆无差别。然以
义理所诠各异故成差别。又以诠三学名
为素呾缆。故毗奈耶.阿毗达磨皆即素咀缆。
既诠戒定名毗奈耶。故于调伏亦有契经。
而无对法。对法之中既诠于慧。故有契经
唯无调伏。如是应说契经具三。调伏.对法
唯各有二。然对法论第十一说。除疑随惑
是素呾缆。除二边行是毗奈耶。除自见取
是阿毗达磨。复次开示三学名素呾缆。开
示戒.定名毗奈耶。开示慧学是阿毗达磨。
此依别部说三藏异义即可殊。若依所诠
说为差别。由素呾缆具有馀二。调伏.对法
各有二种。差别义类如前已说。若依所诠
增上为别。义即有殊。复次开正法义文义
易了是素呾缆。为显法义作安足处名毗
奈耶。为令智者受用法乐是对法义。天
亲释云。略有九缘建立三藏。此三复次
诸藏章¶ 第 274a 页 T45-0274.png
各有三义。故分成九。显扬论中第二十说。
诸佛世尊唯依摄事显了诸法是素咀缆
藏。言摄事者谓四事.九事.二十九事。为诸
声闻及诸菩萨。说别解脱及别解脱相应之
法名毗奈耶藏。有七种相略摄菩萨诸别
解脱。谓初受持轨则。广说乃至。第七舍律仪
事。以十一相显了分别开示诸法。是磨怛
理迦藏。八十五说。解二十四处名为素呾
缆等。广如彼说不能烦引。毗婆沙中。有说
无别。从一智海随一觉池所流出故。十
力.无畏所摄受故。同一大悲所等起故。有
说有别。于中有八复次不同。亦广如彼。
辨六藏别以二乘六所诠各别。随其所应
皆当准知。是名第六辨差别也。

第七彰佛自说总别部类者。且二藏中总而
言之。或有别部类。或无别部类。所以者何。
一会之中唯被声闻。不被菩萨。如阿含等。
是名别部声闻藏也。其一会中唯被菩萨。
不被声闻。如十地等。是名别部菩萨藏
也。若一会中俱被二机。教益二种名无
别部。如说深密。三乘众生各有无边入自
乘故。佛为胜义生菩萨说三无性法时。
六百千众生发菩提心。三百千声闻远尘离
垢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心
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故知二
藏亦有别部。亦无别部。此说二藏总别部
类。素呾缆等三总别者。经部师说。契经.调伏
有别部类。阿毗达磨无别部说。萨婆多师
有二师说。有言世尊亦有别部说对法藏。
诸藏章¶ 第 274b 页 T45-0274.png
即发智是。名摄归彼故名迦多衍尼子造。
有说世尊无别部类说对法藏。岂佛自造章
颂品等。若作此解便与经部所说不殊。既
正理师广为斗诤。明佛世尊别说对法。由
此义理故毗婆沙存于二解。今大乘中亦
有二说。西域相传其义如是。一师说云。世
尊亦有别部类说者花严.般若如是等经是
素呾缆藏。阿毗达磨深密等经是阿毗达磨
藏。毗奈耶.瞿沙经是毗奈耶藏。此藏梵本。
即今西国施无厌寺犹有小分。大徒隐没。
旧人传云。清净毗尼经是毗尼藏。第二师云。
随于所诠以分三藏无别部类。解深密经
多诠慧学。文殊问经等多诠戒学。首楞严经
多诠定学。随多所诠以分三藏。如涅槃经。
始从如是终至奉行俱是修多罗。阿毗达
磨经中具足亦有直非直说。故彼定非是别
对法。故从多分以立藏也。三学俱多唯素
咀缆。戒定多者唯毗奈耶。唯慧多者对法藏
摄。此约佛说。若弟子说亦有别部。唯对法
藏。其普曜经.未生怨经所说三藏。唯独觉藏
无别部类。以教小故合声闻说。唯有馀
二。以就机行果及所诠少有差别故分三
藏。定无别部。其六藏中准前所说。初师既
许大乘别有毗奈耶.瞿沙经为毗奈耶藏。
别部说有六藏不同。斯亦无失。第二师意
不许别部但随所诠。若师资合论。别部类
说亦可有六。若唯佛说无别六也。随其所
应别有多少。随诠成六。此即第七彰佛自
说总别部类也。
诸藏章¶ 第 274c 页 T45-0274.png

第八师资建立者。此诸藏教。几唯佛说。几通
弟子。如瑜伽论第八十一中解论议经云。论
议经者。谓诸经典循环研覈磨呾理迦。一切
了义经皆名磨呾理迦。谓于是处。世尊自广
分别诸法体相。又于是处。诸圣弟子已见
谛迹。依自所證无倒分别诸法体相。此亦
名为摩呾理迦。亦名阿毗达磨。由此文故
传受释云。许佛灭后十二分中论议一分。
三藏之内对法一藏通弟子说。不许馀之
十一分教。并馀二藏通弟子说。所以者何。
唯此对法及论议教。弟子所造义理与佛意
无有异。若应颂等必与佛说殊。改佛本
颂故。逗机说经待犯说戒。非佛自说馀
不信故。由此设令佛灭度后。有诸弟子造
偈颂等。皆名论议及名对法。如释缘起
仍名对法藏。及名论议经。以极推寻诸妙
理故。意欲诠辨诸法相故。若弟子造非教
藏摄。教藏便摄圣教不尽。故佛灭度后弟
子所造。皆是对法论议所摄。若佛在时对佛
前说。佛所许可。说于三藏十二分教。一切
无遮。如诸经中此义非一。由如是义。佛
灭度后。声闻.菩萨二藏皆通弟子所造。普曜
经中所说三藏。皆通弟子之所说也。三藏
之内。唯对法藏通弟子说。六藏之中。二对法
藏亦弟子说。若佛自说及对佛前诸弟子等
说二三六。一切无遮。然此经中且论弟子
见谛者说举其胜者。显离诸失有所證
故。若实而论。通取未见圣谛者造。亦是彼
摄。
诸藏章¶ 第 275a 页 T45-0275.png

第九次第分别者。勘捡诸处。说此次第。略
有二种。一浅深次第。天亲摄论说声闻藏
为初。菩萨藏为后。第二馀处亦说胜劣次
第。以菩萨为初。声闻藏为后。准说三乘
独觉等三藏次第亦尔。复有三种次第前后。
一种次第者。初素咀缆.次毗奈耶.后对法藏。
此有五义作此次第。一依说次第。普曜经
说。佛成道讫第六七日。在波罗奈国仙人鹿
苑。为陈如等说四谛法。即素呾缆。次于舍
卫国因迦兰陀子。制非梵行次说毗奈耶。
后于毗邪离猕猴池侧普集讲堂。佛见跋渠
耆旧比丘等本末因缘。说离五怖畏后说
对法。二结集次第。初命阿难集素呾缆。次
命波离集毗奈耶。后大迦叶自集对法。然
普曜经乃说阿难后集彼对法。真谛云。满
慈子集对法。三所化次第。为初入法说
素咀缆。为已入法说毗奈耶。为有断證
说对法藏。四本末次第。契经为本。戒从此
生。慧方得起。五宽狭次第。契经诠生三学。
调伏诠生二学。对法唯诠慧。故经为初对
法为后。第二次第者。依修行说。戒粗易修。
次定。后慧最难可成。从浅至深修行法
尔。故。初毗奈耶。次素呾缆。后阿毗达磨。第
三次第者。依胜劣说。对法诠生慧种智之
根本。定能澄净心生慧令證法。持戒离
诸恶调伏身.语.意。故初对法。次素呾缆。后
毗奈耶。又无次第随宜说故。然诸经典多
依第一一种次第以辨三藏。六藏次第准
义应知。
诸藏章¶ 第 275b 页 T45-0275.png

第十释通疑难者。第一结集缘起。虽有违
文。诸部不同未可为难。第二名数增减中。
问既大乘中无别杂藏。何故分别功德经说
有杂藏。瑜伽论等云如杂事说。答分别
功德经是大众部义。非宗所许。设同瑜伽
说有杂事者。如法蕴足论萨婆多部说
有杂事品。本是经文随彼所诠即属彼
藏。唯诠行杂即毗奈耶。唯诠事杂即素呾
缆。唯诠理杂即对法藏。若三俱杂即素呾
缆。若行.事杂即毗奈耶及素咀缆。若行.理杂
即通调伏及对法摄。若事.理杂即通契经
及对法摄。然非大乘别立杂藏。此依所诠
以分三藏。若部帙别。从多摄属彼藏所收。
胎藏经八藏亦大众部。非大乘义。第三辨废
立中。问约机运济为乘。即立一乘.五乘。
亦许约机摄持为藏。许立一藏.五藏。答
虽无文说义即可然。乘.藏俱许就机。理
有一藏.五藏。胜鬘经云。毗尼者即大乘学。
既摄小教名为大学。故同于乘唯立一藏。
亦应说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藏法。无第
二.第三。除佛方便说以此准知。义应立一.
五。约机论藏诸教既小。故略不立一藏.五
藏理应有也。又乘依机行。藏约教门。意趣
有殊。不可一准如十度十蔽相治数齐。四
轮八难其数不等。故乘有一.五而教不立
也。第四门中出其体性所有妨难。总聊简中
前已具述。第五释总别名中。问何故二藏中。
小乘依人立藏名声闻藏。不名独觉藏。大
诸藏章¶ 第 275c 页 T45-0275.png
乘依人立藏名菩萨藏。不名如来藏。答独
觉之教小于声闻。又初入法亦依声教故。
小乘藏依人立名名声闻藏。不名独觉藏。
若名如来藏愿行名字不弘。欲显愿行名
字深大弘远。但名菩萨藏不名如来藏。又
菩萨德行世易可成。如来德行世难可成。
欲劝有情令依此教易可成立。但名菩
萨藏不名如来藏。又小乘之中声闻为因
独觉为果。从小为名非名独觉藏。大乘
之中菩萨为因如来为果。从小为称非名
如来藏。问何故菩萨藏以誓愿所求为名。
不以境缘为号而名无师藏。其声闻藏以
境缘为称。不以誓愿所求为名而名涅槃萨埵藏。答夫立名者且约一德。菩萨愿
求俱广利益既大。欲显悲深智广。但名菩
萨藏。不名无师藏。声闻依缘成德为胜。
愿.求俱浅故。从境缘为名。不名涅槃
萨埵藏。由此独觉亦依缘立名。不以誓
愿为号。问三藏中若以贯穿生理名素咀
缆。馀之二藏亦应名契经。调伏.对法为问
亦尔。答据实而论。三藏俱可名素呾缆。
以说素呾缆是贯穿义故。然从根本以得
其名。馀即不得。如色.法处馀不得名。
调伏.对法其义亦尔。又贯穿理生胜。一得
其名非馀。调伏三业胜。一得名非馀。
对向无住涅槃胜。一得名非馀。契经.调
伏.对法。如次各一得名。问六藏之中若
以行果机理少别。普曜经等立独觉等以
为三藏。亦应以彼行等小别立于九藏。
诸藏章¶ 第 276a 页 T45-0276.png
何故唯六。答有别部类但可分六。以独觉
教无别部类。不分成九。又机性全别。可成
三藏。教法小别。不分成九。第六辨差别中。
问依净尸罗生无悔等。渐次得定生诠戒.
定俱名毗奈耶。依定发慧生诠定.慧应
俱名对法。答戒.定俱福类。诠生并调伏。定
慧福智殊。生诠异藏摄。问定慧类殊别藏所
摄。散定差别定非调伏。答定散虽殊俱是
福。不能断惑俱调伏。福智两殊专择异。断
惑有差别藏摄。第七彰佛自说总别部类。略
为聊简如自门说。第八师资建立者。问设
许三藏十二分教。佛灭度后弟子皆得分别
演说。有何过失。答若尔便成师资无别.浅
法.深法.比法.證法.圣法.凡法.一切智法.一
切种智法都无差别。又许造者。藏教便殊。
故佛不许佛灭度后弟子等。造十二分教及
三藏等。问如是诸藏三界五趣何处具有被
何众生。答仁王经中列变化众无色界众。
又无色界天。佛边侧立听阿含经。陀罗尼经
烈地狱众。故知契经被三界.五趣真化之
身。卢舍那佛经。说十八梵天诸神王等。俱
能解悟皆悉受持菩萨戒法。故知调伏亦被
二界.五趣之身。此依实身。无色界中无有
耳识不闻教故。故知但被二界.五趣有情
实身。以经威力地狱众生得闻法故。诸
大菩萨于地狱中教化受戒种种事故。然
得戒者义即差别。有此教者亦唯二界。五
地无遮。寻伺上地可起下故。发教化他
理亦无失。阿毗达磨可通二界。不见文
诸藏章¶ 第 276b 页 T45-0276.png
说许通五趣.四生即无遮。然中阴经说佛
于中有教化无色界众生者非大乘宗。大
乘宗者。此是化众生定非真身。无业果故。
不尔便违瑜伽等说。

* 十二分章

第六。十二分教。略以七门辨释。一列名。二
辨相。三释总别名。四通别。五废立。六诸藏
相摄。七问答分别。

第一列名者。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
诵。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
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

第二辨相中。契经相者。对法第十一说。谓
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即诸经中长
行。略说所应说法。名为契经。八十一说与
对法同。谓贯穿义长行直说多分摄受意
趣.体性。瑜伽第二十五.显扬第六不说长
行。但总相云。佛于彼彼方所。为彼彼有情。
依彼彼行。宣说无量蕴相应语.乃至.證净
相应语。结集法者摄聚圣语为令正法得
久住故。以妙名等次第安布乃至广说。真
善妙义名为契经。与涅槃经所说同也。涅
槃经中第十五说。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
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然修多罗有总
有别。总者即摄十二部尽。涅槃等说。是
别者唯摄长行略说所应说义。与所馀分相
不同故。名之为别。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应颂相者。对法等诸论同说。即诸经中或中
或后以颂重颂。即后更颂前长行义。又云。
不了义经应更颂释。长行虽说义犹未尽。
诸藏章¶ 第 276c 页 T45-0276.png
后更颂之。即以二义名为应颂。一者为益
利根后来。二者为显前不了义令听法者
解明净故。涅槃但有初之一义。成实论中第
二卷言。或佛自说。或弟子说。欲令义理坚
固不散。如綖贯花次第坚固。又严饰词令
憙乐故。又义入偈中即令要略易可解故。
记别相者。对法等云。谓于是处圣弟子等。
谢往过去记别得失生处差别。此依世尊
记诸弟子未来生事。记因果也。又诸论云。
又了义经说名记别。记别开示深密意故。
记者明也。别谓分别。明记分别深密之义
名为记别。馀处所言不了义经名记别者。
谓以少言略记别故名不了义。不据分明
说深义也。涅槃经云。如来为诸大人授记
也。汝阿逸多未来有王名曰怀祛。当于
是世而得成佛名曰弥勒。是记别经。准诸
教言总以三义名为记别。一记弟子死生
因果。二分明记深密之义。三记菩萨当成佛
事。讽诵相者。显扬等云。谓诸经中非长行
重说。然以句结成。或以二句.三句.四句.
五句.六句等说并为讽颂。涅槃经云。除修
多罗及诸戒律。其馀有说四句之偈。诸恶
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名
伽陀经。此意说言。非长行直说。及非因缘。
为他以偈四句为首。说诸法者名为伽陀。
以此涅槃亦有别相修多罗。不尔此中云何
除之。唯有通相修多罗故。小句至二多句
无量。一切皆是。涅槃且举一颂指教。诸论
举难。不满颂者。故但至六。若唯一句即不
诸藏章¶ 第 277a 页 T45-0277.png
成颂。此与长行难可别故。举一颂半说
言六句。五七皆得。小故不说。自说相者。瑜
伽等云。谓于是中不显请者。为令当来正
法久住正教久住。不请而说是名自说。对法
论云。如伽陀曰。若于如是法。发勇猛精进。
静虑谛思惟。尔时名梵志。此佛为令正法
久住。正法久住是行住也。涅槃经说。如佛晡
时入于禅定。乃至明旦从禅定起。无有人
问。以他心智即自说法。乃至广说。如是诸
经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指事虽殊义理
同也。问曰。何故请者无言不名请说。如来
默然即许成答。答曰请有二种。一心念。二
口宣。口宣动业为慇重故。所以成请。但心
念轻。所以经中不名为请。答亦有二。一默。
二语。但令生解即名为答。不约轻重故不
同问也。又诸经中佛知其念。即为说法。故
虽无言亦名为请。要彰语重与其请名。无
言非请。又问。既有无问自说经。何不有有
问无答经。答曰十二分中说法方成经。无问
有答得成经。无说不成经。有问无答不
成经。然理而言。诸置答者亦名为经。又香
积佛国二种俱无。香为佛事。无说成经。此
土如来声为佛事。是故无答不得成经。十
二分经不以有问方名为经。故有无问自
说经也。缘起相者。八十一说。谓依有请而
说诸法。如经说言。世尊一时依黑鹿子。为
诸比丘宣说法要。又依别解脱因起之道。
毗奈耶摄所有言说。又于是处说如是言。
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缘。依如是如是事。
诸藏章¶ 第 277b 页 T45-0277.png
说如是如是语。此具三义名为因缘。一因
请而说。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如次
应知。对法等论唯有初二。涅槃经中唯有
后一。对法等云。因缘者谓因请而说。又有
因缘制立学处。涅槃经云。如诸经偈所因
根本。如舍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鸟得已还
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莫轻小
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是名尼
陀那经。此唯因事说法。故皆非具足。唯八
十一义理周圆。譬喻相者。涅槃经云。如
戒律中所说譬喻。是名阿波陀那经。对法等
云。谓诸经中有比况说。为令本义得明净
故。二十五言。谓于是中有譬喻说。对法唯
云经中譬喻。涅槃但说律中譬喻。瑜伽总
说经.律.论譬喻。并此所摄。本事相者。八十
一云。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事。除佛
本生。说馀一切前际之事。名为本事。对法
论云。所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涅槃
经言。如佛所说比丘当知。我出世时所可
说者名曰契经。鸠留秦佛说为甘露鼓。𤘽
那含牟尼佛说为法镜。迦叶佛说名分别空。
是名伊帝曰多伽。对法但说往弟子事。以
对本生是菩萨故。唯说人事。涅槃但说往
昔法事。瑜伽通说往昔一切若人若法若凡
若圣。皆名本事。本生相者。瑜伽二十五.显
扬第六说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
彼彼方分若生若死。行菩萨行行难行行。
是名本生。谓说世尊往世于某方所有死
生身。所行菩萨行。所有难行行。并名本生。
诸藏章¶ 第 277c 页 T45-0277.png
对法.及八十一云。所谓宣说诸菩萨行本相
应事。涅槃经言。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作鹿.
作罴。作獐.作兔.乃至广作金翅鸟等。所
可受身是名阇陀伽经。对法但说诸菩萨
行。涅槃唯说往菩萨身。瑜伽通说往昔菩萨
若身.若行皆名本生。方广相者。八十一云。
谓说菩萨道。如说七地四菩萨行及百四十
不共佛法。又复此法广故.多故.极高大故.时
长远故。此义意言。说菩萨道不共。佛法二空
理。正包福慧满。名为方广。唯在大乘不
通小乘。涅槃名为毗佛略经。对法说言。亦
名广破。亦名无比。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
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能破
诸障名为广破。无法比类名为无比唯依
大乘名为方广。瑜伽第二十一。声闻具十
二自列方广。又涅槃经第三卷言大乘有
九。不遮小乘有其十二。故小乘中亦有方
广。此中正法名之为方。亦可。因果理正名
之为方。说四谛理极真正故。广陈包含名
之为广。故小乘有。法花.瑜伽等但说大乘。
涅槃通说。文最为正。希法相者。显扬第六
云。谓诸经中宣说诸佛及诸弟子八众。所有
共不共德。及馀最胜殊特惊异甚深之法。是
为希有。此意说言。但说功德及希奇事名
为希法。涅槃经言。菩萨初生即行七步。放
大光明遍照十方。猕猴献蜜。白项狗听法。
魔变为青牛行瓦钵间。令相棠触无所伤
损。如佛初生入天庙时。令彼天像起下礼
敬。名未曾有。此说佛等殊特之事。名为
诸藏章¶ 第 278a 页 T45-0278.png
希法。不说功德及弟子事。对法论云。若说
声闻诸大菩萨.及如来等最极希有甚奇特
法。但说圣者奇特之法不说所馀。不相违
也。论议相者。八十一云。谓诸经典循环研覈
摩咀理迦。一切了义经皆名摩咀理迦。谓
于是处世尊自广分别法相。又圣弟子已
见谛迹。依自所證亦无倒分别诸法体性。
此亦名为摩咀理迦。摩咀理迦亦名阿毗达
磨。涅槃经说。如佛世尊所说诸经。若依论
议分别广说辨其相貌。是名优婆提舍经。
显扬第六.瑜伽二十五.对法皆言。云何论议。
所谓一切摩咀理迦阿毗达磨。研究甚深素
咀缆义。宣畅一切契经宗要是名论议。涅
槃但说唯佛世尊所说论议。显扬论等中。但
说弟子所说论议经。各举一种。然瑜伽论
八十一中具包二种。以许弟子作对法藏
论议经故。如是总说十二分教相状同异。
诸广学者幸无闷焉。别释此相。如瑜伽第
二十五.第八十一.显扬第六.对法十一.涅
槃第十五。馀处皆略。所有违返并随会
讫。

第三释总别名者。先释总名。后释别名。释
总名者。先德翻为十二部经。但以部言义
含二种。一谓部帙。二谓部类。世人谓有十
二部帙。经名亦滥。总别难明。今者翻为十
二分教。分者类义.支义.段义.教义。如前教
有十二义类支条分段异故。即带数释。释
别名者。应重述颂可讽之颂。自陈之说。待
缘而起。希有之法。方理之广。此之六名
诸藏章¶ 第 278b 页 T45-0278.png
并依主释。论体即议此之一名。唯持业释。
若言契理之经是依主释。能契即经是持
业释。记其因果差别。差别之记是依主释。
若言记识分别名为记别。记即是别是持
业释。若云譬者况也。喻者晓也晓喻之譬。
是依主释。若言譬者类也。喻者况也譬体
即喻。是持业释。若言本世之事.本世之生
名本事本生。是依主释。若本体即事.本体即
生。是持业释。此之五名并通二释。然此十二
并加教字。谓契经教乃至广说论议教者。并
持业释。

第四通别者。此中诸教一往为论。据实皆
有通别之相。所以者何。且契经中涅槃经说。
始从如是终至奉行。即十二分皆名契经。
是通相也。瑜伽等说。谓以长行缀缉略说
所应说义。名为契经。是别相也。别中具九
唯除二颂。此一行门以一对馀。其已对说
者下更不别说。一切应知。应颂之中亦有
记别。虽无文许然有教證。如法花说。舍利
弗来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花光。当度无
量众。如是等文处处非一。故应颂中亦有记
别。为此重颂前长行义。故记别有三。一记
弟子死生因果。二记深义。三记成佛。此即
应颂。亦有记别成佛经也。馀二记别随应
有无。应颂之中定无讽诵。讽诵非前长行直
说。但以二句等说所应说。故应颂之中亦
有自说。如授记等。无请者故。应颂之中理
有缘起。缘起有三。一因请而说。二因犯制
戒。三因事说法。如法花经第一卷中说一
诸藏章¶ 第 278c 页 T45-0278.png
乘处。因舍利弗慇勤三请。世尊长行已为说
讫。更重说故。馀二缘起随应有无。应颂之中
理有譬喻。火宅穷子。化城喻等。皆重说故。
应颂之中理有本事。序品中说。妙吉祥言。彼
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即我
身是。既说弟子弥勒.文殊本世之事。故应
颂中亦有本事。又化城喻品中佛自颂言。尔
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
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故应颂
中定有本事。说声闻等本生事故。

应颂之
中理有本生常不轻品重颂偈云。彼时不轻
即我身。是时四部众著法之者。闻不轻言
汝当作佛。以是因缘值无数佛。既说不轻
佛本生事。故应颂中亦有本生。十六王子类
此应知。应颂之中理有方广。方便品云。十
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
方便说。一乘既是方广深经故。应颂中亦有
方广。又解深密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
流等。即是应颂中有方广也。应颂之中理
有希法。化城喻品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
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又云。东方
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耀。昔所未
曾有。说佛十劫坐于道场不得成佛。及佛
神通令其十方各各五百万亿国土光明晃
耀。是佛世尊希奇之事故。应颂中亦有希
法。应颂之中理有论议。如解深密经说
三无性已。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
言。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
诸藏章¶ 第 279a 页 T45-0279.png
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故于
其中立一乘。非有情姓无差别。此既研覈
三无性法说为密意。又重颂前所说诸义。
故应颂中亦有论议。由此虽无正文诚證
许应颂中有通有别。然以理證。如前所引
义可成立。故应颂中其通相者。具十一分。
并自说故。此约通相脩多罗说。别相者无。
若对于后唯有其九。除前契经后讽诵故。
其别相者。如诸教说。上来广引一法为例。
馀但略指不能烦引。学者宜应子细研究。
其记别中亦有通别。通相之中有说有五。
谓自说.因缘.方广.希法.论议经也。不见记
别讽诵说故。亦无说喻而授记故。本事.本
生皆说过去。记别记于未来生事。故不说
有。此依授记死生成佛名为授记。有说不
尔。若分明记别诸了义经名记别者。记别
亦有讽诵.譬喻.本事.本生。有后九分。讽诵
之中通有后八。自说通相具有后七。因缘通
相具有后六。方广等教亦有待请因事说
故譬喻通相但有后五。有义但有后之三种
无本事.本生。不见喻说此二种故。本事通
相有后三分。唯无本生。师资别故。本生亦
有后之三种。方广通相具有后二。希法通相
具有后一。记别以下其别相者。随其所应
有多有小。文不定故。或有释言。馀所不
摄名为别相。亦随义释。然稍难知。如是总
释诸通相者。契经.记别.自说.因缘.譬喻.方
广.希法论议。此之八部具摄馀十一。可于
其中具有十二。故涅槃中从十二部出脩
诸藏章¶ 第 279b 页 T45-0279.png
多罗。脩多罗中流出方广。方广之中具摄十
二也。所馀一切准此应知。应颂.讽颂.本事.
本生此之四部各有馀十。应颂.讽诵定各互
无。本事.本生互无亦尔。唯可于中有十一。
故此中有者或可具有。非决定有。且如记
别非记之处即不摄之。乃至论议非是研
覈追寻之处。即亦不摄。随应或有。义可具
足。非定有也。

第五废立者。何故但立十二分教。不增不
减。涅槃经云。能听法者所宜闻故。三乘通
说。以转法轮三周总说有十二行。能诠彼
教类分十二。又以破十二支入十二处。所
以说法。亦分十二。此总废立。别废立者。如
是圣教。长行偈颂相对为门。乃有直说及
非直说。重颂单颂相对为门。说有应颂及于
讽诵。无问有问相对为门。说有无问及于
有问。因缘经有别请者。名因请而说。即是
问也。佛事非佛事相对为门。陈其宿世说
有本事及有本生。如是亦应记非记相对。
法喻相对。广略相对。曾未曾相对。论不论
相对为门。又亦应立本末相对。谓即所说
本事.本生。亦应对立末事末生。此不应尔。
如十力中立处.非处。上根.下根。所有智力。
更不对立自业.非业。乃至不立漏尽.不尽
所有智力。经中亦尔。且立直说及非直说
等。不应立有记非记等。以信乐者应宜闻
故。又别解者。胜事可记。令其厌恶而欣善
故立记别经。不可记者欣厌义微。故无
非记。诸有智者以喻得解。举喻成法。理有
诸藏章¶ 第 279c 页 T45-0279.png
大益。故有喻经。非喻之经无别胜用。但总
立之为契经等。故无非喻。如是乃至论.不
论经。理解亦尔。广胜于略。曾劣未曾。论
胜非论。并非齐故略之不立。此依声闻
有广教故。既有本经今立末者。授记经
中已是末故。又现在等法其事可见。未来果
法微细难知。故更不别立名末事末生。现
果法彰。但可陈其宿生因事令知现果。
欣厌义成。故但立彼本事本生。不别立于
末事末生。或记别经亦名末事末生等经无
失。

第六诸藏相摄宽狭者。初以诸藏对十二
分通相相摄。后以诸藏对十二分别相相
摄。初以诸藏对十二分通相相摄者。于中
有三。初二藏对。次三藏对。后六藏对。二藏
对者。二藏之中皆有十二。瑜伽第二十一。
佛为声闻说十二分。一一具列。又涅槃经
中第三卷说。护大乘者受持九部。彼自说
九。谓除因缘.譬喻.论议。不说声闻无此
九部。故知声闻具有十二。不可说言除九
馀三名为声闻。声闻藏中亦有契经应颂
等。故瑜伽二十五说。声闻藏中无方广者。
无有能得无上果故。说之为无。理实通
有。法花经中第一卷说小乘有九。我此九部
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彼自说九。谓除记别.自说.方广。大遮大乘
具有十二。故知二藏取互不遮。由此应作
四句分别。一大全非小。如法花经。二小全
非大。如涅槃经。三二俱不全。合二小分。
诸藏章¶ 第 280a 页 T45-0280.png
四二俱全。合二全分。故二藏中皆具十二。
三藏对者。既许契经缘起论议通相。皆有
十二分教故并相摄。如前所引教理广成。
于三藏中一一具有十二分故。记别之义
既具有三。随其所应毗奈耶摄。菩萨戒等
既名方广。毗奈耶摄理亦不违。因请因事
说诸深理。故因缘经通对法藏。既从如是
终至奉行。皆脩多罗。故知三藏皆有十二。
六藏对者。既言通相十二互通。故六藏中皆
有十二。正法广陈名为方广。故通声闻藏
记诸弟子死生之事。通声闻中毗奈耶故。

已上总说通相相摄。后以诸藏对十二分
别相相摄者。于中亦三。初以二对。次以三
对。后以六对。以二对者。涅槃第三说。大乘
有九。唯无因缘.譬喻.论议。小乘具十二。经
文不遮故言具有。瑜伽二十一言具有十
二。法花经说小乘有九。谓除记别.自说.方
广。大乘有十二。瑜伽论中第三十八说。方广
分唯菩萨藏。所馀诸分有声闻藏。此说大乘
具有十二。小乘有十一。唯除方广。又瑜伽
论八十五说。十二分中除方广分。馀名声闻
乘相应契经。即方广分独名大乘相应契经。
此说小乘有十一。大乘唯方广。四文不同
各有别意。此中皆依别相门故。且涅槃经
中。依因犯制戒说为因缘。诸大菩萨本来
无犯。不因制戒说无因缘。非无因请因
事说法因缘经也。夫说喻况开中下根。诸
大菩萨多分利根不须譬瑜。闻法便解。说
无譬喻理非无也。诸大乘经现见。大有说
诸藏章¶ 第 280b 页 T45-0280.png
喻者故。又大菩萨性皆利根举宗便解。不
假徵诘方生慧心说无论议。理实非无。
解深密经.瑜伽论等是大乘故。明论议经通
大乘。有问既说菩萨由利根故不假论议。
应无应颂不假重说故。答为益后来故
须重颂。非前菩萨假重颂言。涅槃一往依
此别义。说大乘中无此三分。其实具有。又
护法者诵三藏中。多分唯诵素咀缆藏不
诵馀二。故但说九略无馀三。馀三即是二
藏摄故。理实大乘非无十二。诸圣教中皆
说大乘有此三故。又法花经中。依授弟子
得成佛记名为记别。说声闻无彼不求
于大菩提故。犹如以宝示其愚人愚人便
笑。声闻闻记亦复如是。故说为无。记诸弟
子死生事等理实亦有。又声闻人多闻浅法。
若不待请憍慢便生。说无自说其实亦有。
又声闻法但證小果。不得无上正等菩提。
理非至极行不包弘说无方广。其实亦有。
正法广陈云方广也。又法花一会宗说一
乘。为引一切不定声闻趣佛果故。彼类已
前未闻记彼得成于佛。今回心已方乃得
闻。故说声闻略无记别。初方便品显法深
妙。欲令声闻起尊重意。无问不说三请方
说。故说声闻略无自说。恐声闻等于先所
闻四谛等法生无上意。今显彼非无上大
法。无上大法唯大乘是故说声闻略无方广。
法花一往化不定人。依一义中说声闻人
唯有其九。实可具有。瑜伽论第三十八中。
同法花经。亦依小乘理教非胜不得菩提。
诸藏章¶ 第 280c 页 T45-0280.png
名无方广有十一部。小乘经中亦记弟子
死生之事。分明显示诸法密意亦有记别。
小乘经中亦显佛慈悲所有法相。不待请
问而便自说。如初转法轮故有自说。不同
法华略无此二。说大乘中有十二者。大乘
经中亦有因请因事说法。故有因缘。又胜
鬘经云。毗尼者即大乘学。故有因缘。显法
深难亦有况说。故有譬喻。法相幽邃往复方
明。故有论议。故说大乘具有十二。又瑜伽
论八十五文同三十八。然以十一分既为
声闻藏。对此但说方广一分为菩萨藏。其
实菩萨具十二分。又八十五所说方广。通相
方广摄十二故。更不假说馀十一分名菩
萨藏。声闻藏中八十五说。若通若别俱无
方广。故须除之。此即四文不同意也。


来第一二藏对讫。以三对者。三有二种。一
普曜经中三。谓独觉等三。二素咀缆等三。
独觉之教无别部类。不可别说有此十二
教之差别。但同声闻。声闻.菩萨前二藏中
已具释讫。显扬第六.瑜伽论第二十五说。
十二分中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譬喻.
本事.本生.方广.希法。是为素咀缆藏。所说
因缘是为毗奈耶藏。所说论议是为阿毗达
磨藏。此说十部是素咀缆。唯说一部是毗奈
耶。唯说一部是对法藏。素咀缆中虽具十
二。因事制戒正毗奈耶。论难甚深亦唯对
法。略此二部非素咀缆。素咀缆中非无此
二。譬喻.本事.本生三种。理实亦通毗奈耶
摄。对法说为毗奈耶藏。律中多说譬喻等
诸藏章¶ 第 281a 页 T45-0281.png
故。是眷属摄。自性即非。显扬等论。依自性
非毗奈耶摄。故说彼三是素咀缆。对法依
眷属说是毗奈耶。各望一边不相违也。

上来总是三藏对也。以六对者。对法论中第
十一说。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声闻藏
中素咀缆摄。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此二藏
中毗奈耶藏并眷属摄。因缘一种正毗奈耶。
譬喻等三是彼眷属。方广.希法菩萨藏中素
咀缆摄。方广广博正菩萨藏。希法难思亦菩
萨藏。论议一种。通二藏中阿毗达磨藏摄。
此中意说。十二分教于六藏中。五唯声闻素
咀缆摄。四通二藏毗奈耶摄。二唯菩萨素咀
缆摄。一通二藏阿毗达磨。依此声闻但有
十种。菩萨藏内唯有其七。据实初五亦通
菩萨素咀缆摄。以声闻中略无方广。但说
彼五以为声闻素咀缆摄。非菩萨中无有
彼五。三十八云。十二皆通菩萨藏故。缘起
等四亦非二藏中素咀缆不摄。以说自性
及助伴为毗奈耶故。略不说为二素咀缆。
但说因犯而制于戒名为因缘。因缘自性
毗奈耶摄。眷属随之亦彼藏摄。涅槃经说始
从如是终至奉行皆脩多罗经故。二十五
说十部名为素咀缆故。譬喻等三亦素咀
缆。因请因事而说于法名曰因缘。故亦说
为素咀缆也。此三相从亦毗奈耶摄。又非
声闻藏素咀缆中亦无方广.希法。涅槃不
遮十二皆通声闻有故。正法广陈义亦通
故。又说十一为声闻藏。故知希法亦通声
闻素咀缆也。今以理极能得菩提名为方
诸藏章¶ 第 281b 页 T45-0281.png
广。唯说诸佛菩萨大威神名为希法故。说
声闻素咀缆中无此二分。理实皆有如前已
说。又无方广诸文共同。无希法者眷属所
摄。唯菩萨藏其实通也。论议多分唯是对法。
或约弟子所造论等名为论议。故唯摄在
阿毗达磨。理实亦通二素咀缆。以菩萨声
闻素咀缆藏对馀聊简。初文且举一边之
义。又以二藏各毗奈耶.阿毗达磨。互对十
二部义皆通有。若随别义相对聊简义准应
知。恐文烦广故略不述。涅槃经云。从十二
部出脩多罗。从脩多罗流出方广。此以别
中流出于总。始从如是终乃至奉行皆脩
多罗。故从十二分出脩多罗也。又从总中
流出于总。方广亦具有十二分故。从脩多
罗流出方广。又有释云。初从别出总。后从
总出别。欲显总别互流出也。今准诸文。别
相正说应云。方广唯是菩萨素咀缆摄。论议
通是菩萨.声闻阿毗达磨。因缘亦通声闻.菩
萨毗奈耶摄。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希
法。此之六种亦通声闻.菩萨藏中素咀缆
摄。譬喻.本事.本生三种。通是声闻及菩萨
藏。素咀缆及毗奈耶二藏所摄。对法所说据
其别义。非违理文。此据多分。或方广分亦
通二种。如是所说不违诸教。若约通门相
对摄者。以藏分部成三十六。以部分藏亦
三十六。若以别相相摄为门。以藏分部等
随应广说。由此三藏对十二分中脩多罗
等。互有宽狭。四句分别。有三藏中脩多罗
非十二中脩多罗。谓应颂等脩多罗藏。十二
诸藏章¶ 第 281c 页 T45-0281.png
分中约别相故。有十二分中修多罗非三
藏中脩多罗藏。谓通相脩多罗因缘.论议等。
有二俱是。谓别相脩多罗入藏中故。有二
俱非者。谓十二中别相缘起等。三藏中别毗
奈耶等。或外道典籍。其馀藏中互为句者名
既差别。唯体有宽狭亦可为之。准义应
知。上来所辨相摄之义合。是第六十二分教
相摄宽狭。

第七问答分别者。问十二分教。何故长行略
说初名契经不名论义。乃至循环研覈后
名论议乃至不名契经。答曰彼教得名随
义增上。略说贯穿长行增上。但名契经。乃至
不名论议教等。问答.循环.研覈.增上但名
论议。乃至不名契经。问何故契经为初乃
至论议为后。如是次第。答曰此依文义先
后相对以辨次第。如是贯穿长行略说其义
未了。故有应颂一对明讫。其长行中有记
别事。故次记别。其偈颂中又非重颂。故次讽
诵。此前长行及后偈颂。有无因说故次自
说。有有因说故次缘起。其前长行及偈。既
有但法说后有喻说。故次譬喻。其法喻中
有说弟子及佛自身往世事意。先人后已。
故次本事次后本生。此前诸法理有正不正。
教行有宽狭。理有不正教行狭者。即如前
说。九分教名理有正方者.教行宽广者名
为方广。故次后说。理教既有宽广。说事亦
有未曾。故次希法。上来十一但随所宜方
便引说。于深法相未能研究。为显深理
究问推寻。故次论议。故十二分教。有如是
诸藏章¶ 第 282a 页 T45-0282.png
次第。亦是废立增减所由。

* 断障章

断障义。略以十门解释。一释名。二出体。三
依识分别。四依道分别。五依观分别。六依
行分别。七依品分别。八依障分别。九所依
分别。十问答分别。

第一释名者。障者覆义.阂义。由所知障覆
所知境令智不生。由烦恼障阂大涅槃令
不现證。由覆阂义故立障名。断者不续
义。由无漏道。断其种子令不相续。名之
为断。及由有漏无漏道力。伏其现行令不
相续。亦名为断。此释即以所断名断。障即
是断名为断障。是持业释。又释。断者是除害
义。由无漏道除二障种。及由有漏无漏道
力。害二现行令不生起。名之为断。此释
即以能断名断。障之断名断障。依主释。又
释。断者体性。能令障法不生。不生义是断
义。性即真理。理是断性。道是断用。障是所
断。故对法第九解三转依云。若所灭.若能
灭.若灭性。是三转依真理名断。障之断名
断障。亦依主释。三义具足。方得立为断障
名也。

第二出体者。所断障以二障现行.种子.习
气.及此业果而为体性。故对法云。云何见
所断。谓一切分别所起染污见.疑。及见处.疑
处。乃至。及由见等所发身.语业。并一切恶
趣等蕴.界.处。是见所断。即三恶趣见道所
断。解深密经第三卷云。恶趣杂染愚。初地
所断。成唯识论第九卷云。即是恶趣诸业果
诸藏章¶ 第 282b 页 T45-0282.png
等。无馀涅槃。既是择灭。故烦恼障所有业
果皆是所断。解深密经又说。二地断二种愚。
二谓种种业趣愚。唯识解云。即是所起误犯
三业。故所知障所发业果亦皆所断。佛地论
中。二障所发业果等法。皆二障摄。故知二
障执。及烦恼业之与果一切有漏。俱是所断。
然此所断体是染者自性应断。非染业果皆
离缚断。唯识由此说二障种名所断舍。非
染有漏名所弃舍。能断障体以三智为体。
成唯识论第十卷云。能转道有二。一能伏道。
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
随其所应渐顿伏彼。此显加行智能渐伏。
馀二智能顿伏。由此势力令其不生名之
为伏。非要六行。若趣极果以方便修慧六
行能伏诸惑。加行智摄趣极果故。若不趣
极果修慧能伏诸惑六行。非加行智。此唯
修慧非闻思慧。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
眠。此道定非是有漏及加行智。有漏智曾习
故。未泯相故。加行智趣求所證未成辨
故。无漏智中略有二说。有义根本智。證空
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非后.得智。有义
后得智。虽不證空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
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證故。亦
能永断迷事随眠。广引瑜伽如彼成立。由
此理趣。一切见惑及修道断迷理随眠。唯根
本智断。亲證理故。馀修所断迷事随眠。通
二智断。此在二乘非菩萨位。菩萨因中
不断烦恼迷事惑故。金刚心中与所知障
一时断故。又所知障中亦有迷事而非执者。
诸藏章¶ 第 282c 页 T45-0282.png
菩萨十地后得亦断。虽有二解后解为胜。
故能断障道通三智。唯修非闻思。通有
漏.无漏。此说定中四道伏诸烦恼。不尔闻
思亦能制伏.三能断性。即以二空所显真如
为体。若随其假择灭为体。三乘同得此择
灭故。若不尔者应无解脱。

第三依识分别。于中有三。一所断在何识。
萨婆多等所断通六识。犊子部所断唯在第
六。五识无染故。大乘所断。安慧所知障除
第七在馀七。烦恼障除第八在馀识。执即
差别。护法论师。二障皆通前之七识。执即差
别。障所发业唯前六识。第七识自非业性。不
能发业。果在馀七识非第七识。非他所
生故。此说异熟.增上.士用业势生者。非等
流果。二若能断道。萨婆多唯第六识。杂心云。
离欲及退时当知在意识。俱舍等同。大众
等四部及化地部。六识皆能为断障道。说
五识身有离染故。犊子部说。唯第六识。说
五识身唯是无记无染无离染故。成实论师
说非六识。识是无记。但依第四末后行心
智慧正断。大乘唯在第六意识。若伏若断非
在馀故。退及离欲。瑜伽第一卷说。为第六
不共业故。馀识不能。平等智起由他引生。
故说非也。三若能断性。唯第九识。识真性
故。非依他识。

第四依道分别。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
进道。加行者加功用行欣求断道。无间者
更无隔越正能断惑。解脱者證无为解脱。
胜进者更修馀胜道。此四皆通有漏无漏。
诸藏章¶ 第 283a 页 T45-0283.png
何道能断惑。成唯识论第十卷云。二乘根钝。
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加行.胜进
或别或总。此文意说。加行趣断。胜进进修不
断烦恼。无间解脱由根钝故。起此不能
即为三道之别行相。故各别起。第九卷云。
断惑證灭期心别故。二道成别。解脱道中
为舍彼品粗重性故。故无间.解脱皆为能
断道。无间断随眠。解脱舍粗重。即二时起
二种道也。若有漏六行为四道时。苦.粗.障
三随一为无间道。静.妙.离三随一为解脱
道。加行.胜进同前总别。二乘无漏道无间.
解脱尚别。况有漏六行无间.解脱不别。然对
法论第九云。后品所有加行.无间解脱。皆前
品胜进。何故唯识云胜进或别。唯识依别修
行相语。对法约道理进前语。不相违也。若
准此义。别修行相加行道等。如成唯识或
总或别。若道理论。能引于后名为加行。前
品解脱亦后加行。唯识复云。菩萨利根渐
断障位。非要别起无间解脱。刹那刹那能
断證故。加行等四。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容
具有。此依菩萨由利根故。念念行相皆能
具有不同三乘。不尔道理二乘何别。依此
所说。一切二乘及馀异生有漏无漏道。皆唯
无间正断伏惑。解脱道中断伏粗重。加行
胜进皆不说能。菩萨利根有漏无漏四道。
皆能若伏若断。伏唯障体。断亦通业果。或
二皆通。断必證真。伏未必尔。菩萨伏障。
證真亦伏。二乘异生等未必能尔。然有差
别。有漏四道初起之时。有义三慧俱为加行
诸藏章¶ 第 283b 页 T45-0283.png
修慧为近。故对法云。加行道亦伏惑。了相
胜解犹未断惑。远离方断。有义初以闻.思
为加行道。后入修时即无间道能伏惑故。
对法等说。了相.胜解二种作意不伏惑者。
依断初三品犹未尽故。说远离断。据实
初伏。若为谛观入见道时。前六行智不
伏。不欣厌故。加行能伏者。无漏无间故。有
漏道中无折伏故。未为正位。后时亦通修
慧加行。其无漏道初起之时。必有漏修慧
为加行道始得。无漏即断惑故。后时亦得
无漏加行。然加行智自有四道。四道之中自
通三智。故八地上虽无加行智。而有四道。
如常分别。

第五依观分别者。观有十种。一唯识。二二
空。三三慧。四三智。五四念处。六五忍。七六
现观。八七作意。九七觉支。十八圣道。唯识断
障已如前辨。二二空。人空观。唯断烦恼障
及业果。不断习气。以观粗故。然云解脱道
断粗重者。略有二解。一依菩萨非说二
乘。二者粗重有二。一粗二细。今不断细粗
者可除。故入二禅名断苦根粗重。二乘不
断细者故言不断。法空观有三时。初.后法
观双能断二障。若业.及果。一切习气。恶趣.
人.天。随应永断。中法空观。唯断所知障现
行种子.及二障中所有粗重。随所知障粗细
品类皆能断之。谓十地修道法空观细。必
带人空故所以双断。三三慧者。若论伏断
三慧皆能。势分力伏通其闻.思。非正观伏。
正观伏时即为四道唯在修慧。然于欲界
诸藏章¶ 第 283c 页 T45-0283.png
粗摄敛心亦伏烦恼。在闻思位若能断断。
唯是修慧。摄论说为出世止观智故。十地经
云。第八地菩萨皆能堪.能思.能持。天亲释
云。即是三慧。真俗双行义说故能。何妨闻
思亦能断伏。馀人不能。此在上地。非是欲
界。四三智者。伏通三智。断非加行。渐.顿有
殊如前已辨。佛性论云。无分别智灭现在
惑名为尽智。后得智灭未来惑名无生智。
此依断迷理迷事。时初后大位判此二智。
论实二智皆尽.无生。又非典据不须和会。
五四念处者。大乘虽不作念处行相。然道
理是法念处摄。总缘念处非别相也。总缘法
观能断诸惑。诸文同故。空无我观既有总
缘。故不相违。不尔唯苦。成相违也。六五
忍。谓伏忍乃至寂灭忍。伏忍不断唯能伏障。
馀通断伏。真无漏断势分力伏。然寂灭中虽
亦有佛。非是断摄。十地菩萨道位既长。通
断伏故。七六现观。思现观唯伏不能断。欲
界故。信智谛戒边通伏断。正断助断皆与
断名。信通无漏。边断事惑故。若准对法
边唯世俗智即不能断。今取瑜伽为正。究
竟观非。先已断故。八七作意。一了相。二胜
解。三远离。四摄乐。五观察。六加行究竟。七
加行究竟果。若准对法与瑜伽不同。九七
觉支。十八圣道。

第六依行分别者。行有三种。一空.无相.无
愿行。二苦粗等六行。三四谛十六行。一空.无
相.无愿行者。若伏皆通。显扬第二云。若但
言空.无相.无愿。通定.及散。有漏.无漏。闻.
诸藏章¶ 第 284a 页 T45-0284.png
思.修慧。若言空.无相.无愿三摩地。唯定非
散。唯修非闻.思。通有漏.无漏。若言空.无
相.无愿解脱门。唯修无漏.唯定所摄。故知
三门皆能伏惑。然正伏惑唯以空行。依二
空门入大乘位。观四谛理入二乘位。故通
三行。此位乃在四善加行。若正断者。大乘之
中诸文说异。或说十六行中二行为空。十行
为无愿。有为故。四行为无相。无为故。有说
空如前。六行为无愿。有漏故。八行为无相。
无漏故。有说空如前。六行为无愿。四行为
无相。道四非三门。非苦谛故非空。非有
漏故非无愿。非无为故非无相。显扬第二
说。空二。无愿六。无相四。同前道四通三。道
能作三门。故。随三门摄。有说空行通十六。
无愿.无相随应同前。有说空非缘谛。观所
执故。馀二随应观于四谛。二性之体不决
定故。有说三门皆通十六。于正智观义分
三门。义分十六。故瑜伽论五法中言。若以
解脱门言之。出世正智所摄。又成唯识第
八卷云。三门三性理实皆通。即于真理具
起三门。三门故知。皆通十六。于真观中义
理分故。若以别行。多分唯以空门断惑。二
我空故。是总缘空。非别空行。别空行者唯
苦谛故。三门之义如别处说。随应摄在正
体后得二中。断伏道理无遮。二苦等六行者。
此之六行唯有漏方便地。观下苦.粗.障随
一为无间道。观上静.妙.离随一为解脱道。
唯伏惑非能断。通凡及圣者。在二乘非菩
萨。十地菩萨不欣上厌下。以受生故。本地
诸藏章¶ 第 284b 页 T45-0284.png
分说。初劫菩萨初资粮位亦用六行。然久修
者既不断烦恼而生上界故。不用为胜。
然瑜伽论六十九。说圣者不用六行者。依
多分说。理实亦用。三十六行者。亦唯伏非
断。入真观时非十六行。相见道故。加行道
中修方便故非正真观。菩萨兼起。二乘正
用。唯无漏者非凡所得。然佛性论云。声闻
利根者。苦法忍第一无我行。通断三界四
真谛下八十八结。钝根声闻具十六行。别
断三界四真谛下八十八结。且分上下利钝
令别。此非大乘所可證用。不须和会。其
犊子部说有十三心。苦谛有三。一苦法忍
观欲界苦。二苦法见重观欲苦审尽未尽。
三苦类智。合观上二以无后苦不须重
观。四谛各三。故成十二。前十二心说名行
向。第十三心说名住果。非此所宗。不须分
别。

第七依品分别者。古德说。有言无品以真
形妄。无妄可断不说有品。有云三劫念念
断障。念念得智故。古基法师云。圣道九品
断亦九品。今者不然。七识之中有烦恼障
有所知障。烦恼障中除第七识。所馀六识三
界九地。各有九品成八十一。见道十惑九
品定然。粗细异故。俱生六惑断即不同。身
见.边见.及此相应唯第九品。九地而论但有
九品。瞋唯一地九品。馀独头贪.慢.痴等八十
一品。地各九故。第七识中九地烦恼障亦有
二说。有义九地唯同非想第九品类。然于其
中自类有九。如增上邪见能断善者。亦有
诸藏章¶ 第 284c 页 T45-0284.png
九品。彼亦如是。唯同非想第九品故。唯障
无学金刚始断。有九品故体有增减。故成
能熏。有义九地各有一品。细分便成八十一
品。势力所障皆同非想下下品惑。故金刚
心一时顿断。由此说烦恼品数断已。应分
别言。前六识中分别九品。三乘皆定唯一品
断。谓一心见道。有说二品断。谓三心见道
等。唯无漏正断无伏断。有漏诸道不伏见
惑故。瑜伽论云。世间道唯能伏除俱生烦
恼。而不能伏分别烦恼。及彼俱生萨迦耶
见邻近憍.慢。此依六行。非加行智。彼能伏
故。菩萨地前分别现行亦伏不起。非是六
行。唯识观等势力不行。故六识中分别烦
恼。并习气等虽亦九品。仍定一品或二品断。
二品断中九品何者先断后断。如论第九下
枢要说。其六识中俱生烦恼。除其习气虽
有九品。断即不同。其随眠等略有四类。一
者八十一品类别断。此依渐次二乘者断及
异生断。然身边见等当第九品时断。馀各
九品断。二者随其凡位已伏多小。后入见
谛见道俱断。不伏不断以分品数。入见已
后便次第断。三者九地合为九品断。如预
流果束三界九地一切烦恼。总为九品断
取无学果。顿超越故。四者三界九地合为一
品断。谓金刚心大乘断位。十地因中不断
惑故。然六识中俱生烦恼所有习气。虽有
九品。十地渐渐各断此九。障十地故。与
所知障品类同故。第七识中若说九品。若
说一品皆一品断。要三乘金刚心一刹那顿。
诸藏章¶ 第 285a 页 T45-0285.png
断。障无学故。习气亦然。其所知障断即不
尔。六识之中分别所知障并其习气虽有九
品。有说定一品断。一心见道故。有说二品断。
三心见道故。非六行所伏与烦恼同。其六
识中俱生所知障并习气。亦有九地八十一
品。若与烦恼俱行者亦可言伏。他势不行。
不俱生者。虽有九品皆非六行所伏。障理
故。其加行智即能伏之为十品断。十地断
故。不分粗细前后说断。不废初地断细
二地断粗。初地断有顶二地断欲界。但随
障此地智即便断之。故无前后。其第七识
中所知障并习气。虽说有九品。或说无品。
仍一品断。金刚心中方永断故。此说断随
眠故。不说彼现行等断。虽无相论说第二
执识通皮肉烦恼见修所断。然彼文错不
可依用。仁王经言。前之三地断三界色烦
恼。四五六地断三界心烦恼。七八九地断三
界色习烦恼。十地及佛地断三界心习烦恼。
色粗心细生惑亦然。为别五忍阶降差别
说断烦恼。非别有类。亦不相违。

第八依障分别者。于中有九。一二障。二乘
者断烦恼障现种尽。习气不尽。亦能永断
所知障小分。然有差别。渐次初果唯断三界
分别烦恼。渐一来果亦兼欲界修道六品。
渐不还者必断欲修九品。馀至有顶九地不
定。其超越者类不定。初果超越欲界惑并
修五品。一来超越或并欲修八品。不还超
越唯除非想修九。有预流超越并非想脩。
皆能断取二果故。有顶第九无间道仍名预
诸藏章¶ 第 285b 页 T45-0285.png
流故。阿罗汉独觉能断三界一切见.修.即
定障等。菩萨之人能断一切。三乘皆能伏二
障现行。由伏得定等故。然菩萨伏得定得
果。约解脱分位。皆如常释。二三障分别。三
种有三。一皮.肤.骨。二害伴随眠.羸劣随眠.
微细随眠。此上二门如唯识章解。三惑业苦。
一切二障分别所发业。及苦等见道所断如
前已解对法文说。俱生业苦一切二障。随
永对治至金刚心。烦恼业苦永不行者。随
其何地分段不生在于八地。变易不生在于
佛地。此依总义。若别业断。有黑黑等四种
业断。如瑜伽第九论疏释。所知障中业果等
法。断在十地分分渐断。障与业果断在别
道。无间.解脱二道别故。伏在八地。三四障
分别有二。一谓阐提不信等。如唯识章中
解。二又有四。唯无明二障。一不共。二相应。
三缠。四随眠。不共有三。一独行不共。随眠
唯见道断。十住中第四生贵住已伏缠故。
二相应不共。忿等俱无明。通分别俱生缠
及随眠。伏断位次如上所说。三恒行不共。
谓第七识俱者。唯无漏断非有漏伏。入无漏
观时亦名为伏。不起缠故。随眠金刚断。馀
三准前烦恼障释。四五障分别。谓五住地。
一见一处。二欲爱。三色爱。四无色爱。五无明
住地。此各有二。一起即五现行。二住地即五
随眠。见一处是分别烦恼障。次三是俱生
烦恼障。后一是一切所知障。随其所应准
前伏断。问若分别诸惑名见一处入见时
断。何故大般若第五十四.仁王经云初地断
诸藏章¶ 第 285c 页 T45-0285.png
贪。二地断瞋。三地断痴。四地断见。五地
断疑。答旧人解云。借举凡圣以喻十地。三
地已来相同世间。故断三毒。四.五地中相
同四沙门果。初果断见.疑故。说四.五地
除见疑。而实初地已断。今解见者身见。四地
能断俱生身见故。疑者事疑。非烦恼疑。由
身见生身见之伴故五地断。五者复有六散
动。一自性散乱。谓五识等。二外散乱。驰散
五欲。三内散乱。修定位中沈掉味著。四相散
乱。矫示修善。五粗重散乱。我执慢等粗重
力故。于乐等中执为我等。由此善品永不
清净。六作意散乱。舍先所习馀定入馀乘
定所起散乱。思惟者寻伺故。如对法第一。
复有六根本惑。六者七随眠。皆如前说。开
合有殊即烦恼障。疑.见戒取.邪见唯分别
起。所馀烦恼亦通俱生。随应二断。又有七
漏。谓见漏.思惟漏.爱漏.念漏.根漏.恶漏.亲
近漏。前二漏体。后五漏具。见修所断。准释应
知。或初一体。后六为具。如名释义。七者八
分别生三事。如显扬及瑜伽菩萨地三十六
说。一自性。谓执法体。二差别。执诸法义。三
总执。执舍军林我有情等。四我。五我所。六
爱。七非爱。八俱相违。初三生分别所依缘
事。次二生见我慢事。后三生贪.瞋.痴事。多
分此唯修所断。理通见断。又有八缠。谓惛.
眠.掉.悔.嫉.悭.无惭.无愧。数缠娆故唯修所
断。理亦通见。八者九结。及宝性论九随眠。九
结中见结.取结.疑结唯见所断。馀六结通修
断。九随眠者。一谓随眠贪欲。二随眠瞋。三随
诸藏章¶ 第 286a 页 T45-0286.png
眠痴。四三毒极上心五无明住地。六见谛所
灭。七修习所断。八不净地惑。九净地惑。第六
唯见第七唯修。馀通见修。随其所应说断
分齐。九者十烦恼。十散动。及辨中边第一诸
障。皆应勘之皆随所应断之位次。

第九所依分别。于中有二。一依身。二依地。
一依身者。若伏烦恼障初唯欲界。后通三
界八地。生有顶地更不伏故。断通三界九
地皆得。此说二乘非菩萨。菩萨断惑唯依
欲.色界身非生无色。此圣菩萨。凡即不然。
此总说已。别分别者。其三乘者直趣自乘。
断分别二障。唯在欲界六天及人趣三天下
非馀处。慧厌猛故。显扬等云。极戚非恶趣。
极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色
界圣者回心向大断所知障。亦通色界。不
同烦恼须胜厌心。故通彼地。若断俱生烦
恼障。二乘通三界九地身。菩萨有二义。一
通欲.色。不定性者所留之身通二界故。二
是色界第四禅。直往菩萨摩醯首罗智处生
故。不定性者论虽二说。通二界者。此说为
正。若断俱生所知障。通欲.色二界五地非
无色。菩萨不生无色界故。二依地者。若
伏烦恼障。色界六地无色四地。方便.根本
俱能伏之。六行.及无漏皆能伏故。六行唯方
便。七作意通根本.方便故。第七作意入根
本故。无漏伏之。色界六地非三方便。无色
四地有无漏处皆能伏之。势分伏令不生
起故。若正断者。二乘断分别烦恼障。唯依
色界五地。必无漏道慧猛利故。中间虽有无
诸藏章¶ 第 286b 页 T45-0286.png
漏真道不入见道。无色慧劣非断惑道。六
十九说见道唯五地故。又三依五依生。不
说中间有见道故。若断修惑通九地。色
六无色三。瑜伽第一百云。九地能尽漏。谓初
未至.中间静虑.四静虑.三无色。此意说修
道非见道。又说三依五依生故。有顶无漏
闇故不能断惑。菩萨若断分别二障。唯第
四定功德胜故。托胜所依方入见故。若断
俱生所知障及二习气。通色六.无色三。若
断俱生烦恼障亦唯第四定。以金刚心依
第四禅入断惑故。如论广说。恐烦不述。

第十问答分别者。问此断烦恼三世之中于
何说断。答萨婆多等所说不同。今依大乘。
瑜伽第五十八云。非断去来今。然说断三
世非过去。有随眠心任运灭故。性已无何所
断。未来性未生。体现无何所断。现在有
随眠心。此刹那后性必不住。更何所断。又
有随眠.离随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现在亦非
所断。然从他言音.内正作意二因缘故。正
见相应随所治惑能治心生。诸有随眠所治
心灭。此心生时彼心灭时平等平等。对治
生灭道理应知。正见相应能对治心。于现
在世无有随眠。于过去世亦无随眠。此刹
那后离随眠心。在未来世亦无随眠。从此
已后于已转依。以断随眠身相续中所有。
后得世间所摄善无记心。去来今位皆离随
眠。是故三世皆得说断。问所断烦恼有退
不退。答依萨婆多。见道速疾道断已永不
退。其无学道住不动者不退。退种性者。退
诸藏章¶ 第 286c 页 T45-0286.png
法.思法.护法.住法。必胜进本性不退。退法
进成者退。大众部等。退预流果非阿罗汉。
阿罗汉见修二道极坚牢故。见道不然故退。
今大乘圣道断随眠必不退。伏者有退义。
涅槃经言。若世俗道而断烦恼。以还起故
说名无常。瑜伽亦然。退等种姓依定障建
立。非退果。然菩萨等。以无漏道所伏。亦
不退自在故。如舍利弗至十信第六心犹
退。以退起烦恼先有漏伏故。问云何名断。
若是现行久已自灭。若种子者道不可俱。云
何名断。答五十八云。但断随眠。以烦恼缠
先已舍故。断随眠故说名为断。何以故。虽
缠已断。未断随眠。诸烦恼缠数复现起。若
随眠断。缠与随眠毕竟不起。亦名断缠。此
说圣道正断随眠。若伏断者折种子力令
不生现。名伏现行。随眠虽复与道不俱。
然如。问前义说之为断三心真见道法观既
细。必兼生观即断生执。何故生执即三心
断。法唯二心。应细三心粗二心故。答法观
虽细必带生观。第二刹那不断生执。如十
地中断惑法观。习气可断种不可除。不障
此道故。加行之心不欣断故。并二品断。不
尔违论。问为总缘作意能断烦恼。为别缘
作意能断烦恼。答佛地论中释自共相略
有三说。有义。二量在散心位。不说定位。定
位缘一切皆现量摄。此师虽言定心缘一
切。不说断惑定总别相。然准义知。唯共相
断。定心通缘自共故。第二师云。定心唯缘
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说缘共相。所显
诸藏章¶ 第 287a 页 T45-0287.png
理者就方便说。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
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说真如。名空无我诸
法共相。或说真如二空所显非是共相。此师
意说。就方便说可名共相。说观中證可
名自相。即显断惑唯自相观非共相也。第
三师云。如实义者。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
此少异。彼说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以
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已体不共他故。若
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如缕
贯花名为共相。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
境。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虽缘诸
法苦无常等。亦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
真如虽是共相所显。以是诸法自实性故。
自有相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与一切法
不一不异即名共相。自相亦与一切共相
不一异故。此义意言。总为无我共相所显。
一一别證体是自相。即可通为二观能断。
能显是共相。诠为唯识无我等故。据法并
自相。一一法真理皆能了知故。缘起经下卷
言。真谛圣智于真智境非安立义。总相缘故
名顿现观。一刹那中由加行引。能普遍知
名总相缘。非一一法真如妙理而不别知
名为总相。佛地自会故不相违。问此诸烦恼
从何说断。答从彼相应及所缘故烦恼可
断。所以者何。对治道生。烦恼不起。得无生
法。是故说名断彼相应。由本识中烦恼种
子皆悉断尽。心等起时无烦恼俱名相应断。
相应断已不复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
无能系心缚所缘故。此文依断烦恼障说。
诸藏章¶ 第 287b 页 T45-0287.png
菩萨断者。由修止观能断烦恼。由修此
二观于无相。故诸相缚皆得解脱。相缚脱
故诸粗重缚亦得解脱。故世尊言。相缚缚众
生。亦由粗重缚。善双修止观。方乃俱解脱。
问云何次第断诸烦恼。答谓在家者。最初应
断不善事业及诸恶见。次后应断乐出家
障。谓欲.恚.害三种寻思。次后应断不定心
者三摩地障。谓即眷属.国土.不死三种寻思。
次断得作意障。谓乐远离品身诸粗重。次
断见道烦恼。次断修道烦恼。次断属苦.属
忧.属乐.属喜.属舍诸定障品障碍烦恼。次
后别有应断所知障品诸障。由前次第应
断二障。问见道修道名正断道。何顿何渐。
答见道章中当广显示。

* 二谛义

二谛深妙非略尽言。聊述纲记。三门分别。
一显名辨体。二三乘浅深。三相摄问答。

初门有二。一显名。二辨体。名中有二。初
列。后释。列中复二。初总后别。列总名者。胜
鬘经中唯立一谛。究竟真实不可坏故。仁王
经中总说二谛。人法各有胜劣异故。涅槃
经中二谛。各有真俗二谛。一一皆有中上
智故。显扬.中边二谛各三。假行显等有差
别故。瑜伽.唯识二各有四。下当广辨。此总
名中。一世俗谛。亦名隐显谛。二胜义谛。旧
名第一义谛。亦名真谛。列别名者。今明二
谛有.无体异。事.理义殊。浅.深不同。诠.旨
各别。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
事理二谛.浅深二谛.诠旨二谛。世俗谛四名
诸藏章¶ 第 287c 页 T45-0287.png
者。一世间世俗谛。亦名有名无实谛。二道理
世俗谛。亦名随事差别谛。三證得世俗谛。亦
名方便安立谛。四胜义世俗谛。亦名假名非
安立谛。显扬论说。四种俗谛皆是安立。前三
可知。云何第四亦名安立。胜义谛性自内所
證。为欲随顺引生彼智。依俗安立名胜义
俗。初之三种相可拟宜。第四胜义假名施设。
胜义谛四名者。一世间胜义谛。亦名体用显
现谛。二道理胜义谛。亦名因果差别谛。三證
得胜义谛。亦名依门显实谛。四胜义胜义谛。
亦名废诠谈旨谛。前之三种名安立胜义。
第四一种非安立胜义。后释名者。初释总
名。后释别名。释总名者。护法释云。世谓隐
覆。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此谛理
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
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
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谛。梵云三佛栗底。故
以义释名隐显谛。又复性堕起尽名之为
世。体相显现目之为俗。世即是俗名为世
俗。持业释也。或世之俗义亦无违。谛者实
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
谛。世俗即谛。持业释也。世俗之谛。依士释
也。胜谓殊胜。义有二种。一境界名义。二道
理名义。第四胜义诸论多说胜即是义。持
业释名。或四胜义皆胜之义。依士释也。论
说依他圆成二性。随其所应根本.后得二
智境故。所以诸教多以真如体胜。持业得
名。实通依士。其无漏真智随在何谛。亦以
胜为义。真如为境故。通有财释。第四胜义
诸藏章¶ 第 288a 页 T45-0288.png
多分依于道理名义。废诠谈旨非境界故。
前三胜义。境界名义。谛者实义。事如实事。
理如实理。理事不谬名之为谛。胜义即谛
胜义之谛。二释如前。虽无教说。二种亦
得名为圣谛。如四圣谛。圣者能知有无事
理皆不虚谬。目之为谛。次释别名。世间世
俗者。隐覆真理。当世情有。堕虚伪中。名
曰世间。凡流皆谓有。依情.名假说名为世
俗。道理世俗者。随彼彼义立蕴等法。名为
道理。事相显现差别易知。名为世俗。證得
世俗者。施设染净因果差别。令其趣入。名
为證得。有相可知。名为世俗。胜义世俗者。
妙出众法。圣者所知。名为胜义。假相安立。
非体离言。名曰世俗。此中世间即世俗谛。
乃至。胜义即世俗谛。皆持业释。世间胜义者。
事相粗显。犹可破坏名曰世间。亦圣所知。
过第一俗名为胜义。道理胜义者。知.断.證.
修。因果差别名为道理。无漏智境。过前二
俗名为胜义。證得胜义者。圣智依诠空门
显理。名为證得。凡愚不测。过前三俗名为
胜义。胜义胜义者。体妙离言。迥超众法。名
为胜义。圣智内證。过前四俗复名胜义。此
中世间即胜义谛。乃至。胜义即胜义谛。皆持
业释。或胜义之谛。依士无失次出谛体。第
一世俗体者。显扬论说。谓所安立瓶.军.林
等.我.有情等。或无实体。或体实无但有情.
名都无体性。然通有用无用二法。瓶等有
用。我等用无。涅槃第十三云。有名无实。如
我众生.乃至。旋火之轮。及名句等五种世
诸藏章¶ 第 288b 页 T45-0288.png
法。是名世谛。众生等无用。火轮等体无。第
二世俗体者。瑜伽论说。谓所安立蕴.处.界
等。涅槃亦言。诸阴界入名为世谛。即有无
为诸法体事。有别体用异于初俗。第三世
俗体者。显扬论说。谓所安立预流果等.及
所依处。即诸圣果.四谛理等。涅槃亦言。有
八苦相名为世谛。第四世俗体者。瑜伽论
说。即所安立胜义谛性。涅槃说言。若烧.若
割.若死.若坏名为世谛。由可烧割等。无
有常一我法等相。即二无我名世俗也。第
一俗体假名安立。后三俗体有相安立。第一
胜义体者。成唯识说。谓蕴.处等事。涅槃亦
言。有名有实名第一义。蕴.处.界.等亦是胜
义。第二胜义体者。成唯识说。谓四谛等因
果体事。涅槃亦言。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第
三胜义体者。成唯识说。依诠门显二空真
如。涅槃亦言。无八苦相名第一义。总观
诸法为二无我。故无苦等名胜义也。第四
胜义体者。瑜伽论说。谓非安立一真法界。涅
槃亦言。实体者即是如来虚空佛性。又言无
烧割等名第一义。不依无我而显真故。前
三胜义有相故安立。第四胜义无相非安立。
初之一俗心外境无。依情立名名为世俗。
第二俗谛心所变事。后之二俗心所变理。
施设差别即前三真。其第四真唯内智證。非
心变理。随其所应即是三性。上来第一显
名辨体。

第二三乘浅深门者。于中有二。初辨三乘。
后显浅深。二乘自说虽不作二谛观行入
诸藏章¶ 第 288c 页 T45-0288.png
真。今说于彼亦證生空。加行观时许观真
俗。涅槃云。世谛第一义谛。皆有中智及上
智。故知世谛者名为中智。分别世俗无量
无边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此乃
俗谛中智上智。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
槃寂灭。是第一义。是名中智。知第一义
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是第一义。是名上智。此胜义中以种别智
为上。一切总智为中。如下广说。同仁王经
难世谛中有第一义谛不。若有谛不应一。
若无智不应二。即显人法皆有二谛。以人
相望。异生为下。二乘为中。如来为上。由此
人法各分二重。是故三乘皆有二谛。声闻乘
二谛者。第一世间世俗谛者。谓所安立瓶军
林等.我有情等。此中唯取所执实我不取
实法。设执实法不障果故。亦不取之。第
二道理世俗谛者。谓所安立蕴.处.界等三
科体事。声闻多为三义观故。第三證得世
俗谛者。谓所安立四圣谛理。依此加行修
證得故。第四胜义世俗谛者。谓所安立生
空真如。依生空门證真如故。第一世间胜
义谛者。谓所安立三科等法。第二道理胜义
谛者。谓所安立四圣谛理。第三證得胜义谛
者。谓所安立生空真如。第四胜义胜义谛
者。谓非安立生空无我。废诠谈旨一真法界。
此中安立非安立相。准前应知。故诸论中
第二第三世俗谛等。多依声闻境界而说。
独觉乘二谛者。此与声闻所执所證体虽无
异。根有上下行有浅深故成差别。第一
诸藏章¶ 第 289a 页 T45-0289.png
世间世俗谛者。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
等。既与声闻所执无别。亦唯取彼执实我
等。非执法等。不障果故。第二道理世俗谛
者。谓所安立十二有支流转等法。独觉多缘
此为境故。第三證得世俗谛者。谓所安立
十二有支杂染顺逆观察。及于净品顺逆因
果等。七十七智.四十四智等法。依此加行
修證得故。第四胜义世俗谛者。谓所安立生
空真如。第一世间胜义谛者。谓所安立流转
有支。第二道理胜义谛者。谓所安立十二
有支杂染顺逆.观察净品顺逆等。七十七智.
四十四智等。第三證得胜义谛者。谓所安
立生空真如。第四胜义胜义谛者。谓非安
立生空无我废诠谈旨一真法界。既与声闻
所悟證一。后二胜义不异声闻。又复独觉
所悟所执虽同声闻。而根不同。行缘亦异。
又上兼下。声闻行缘必独觉法。故蕴等法四
圣谛理。亦独觉境。下不兼上。十二有支流
转还灭七十七智等。除大利根非馀声闻
境。菩萨乘二谛者。既与二乘根性不同。行
缘有别。悟执亦异。第一世间世俗谛者。谓
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此中通取实
执人法。障自果故。第二道理世俗谛者。谓
所安立十六善巧。辨中边论第二卷。菩萨
藏经第十七说。一蕴。二界。三处。四缘起。五
处非处。六根。七世。八谛。九乘。十者有为无
为善巧。菩萨缘此十种为境除我法执。
瑜伽论说六种善巧。谓即十中前之六种。
或说七种。更加于谛。第三證得世俗谛者。
诸藏章¶ 第 289b 页 T45-0289.png
谓所安立三性.三无性.唯识妙理。缘此为
境而證得故。第四胜义世俗谛者。谓所安
立二空真如。菩萨双證二空如故。第一世
间胜义谛者。谓所安立十善巧等。第二道
理胜义谛者。谓所安立三性等理。第三證
得胜义谛者。谓二空如。依二空门而證得
故。第四胜义胜义谛者。谓非安立二空无
我一真法界。所悟所执既异二乘。所證所
断宽狭亦别。上必兼取下。二乘境行必菩
萨境行。故十善巧摄蕴等法。诸论多说第
二.三俗。三科.四谛以为体性。下不及上。菩
萨境行非二乘所知故。法空如.三性.三无
性非二乘境。二四谛中。初一俗谛假名安立。
后三世俗.前三胜义有相安立。第四胜义废
诠谈旨无差别相。唯非安立。自内證故。言浅
深者。谓于人法浅深而推。依人依法皆通
二四谛。依人浅深者。涅槃经言。出世人知者
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世谛即第
一义谛。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如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
称是名世俗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
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
之名第一义谛。依法浅深者。涅槃经中自
具解释。下教摄中当广显示。如五蕴法若所
执蕴。随其执情即第一俗。此五蕴事即第二
俗。五蕴之上因果等道理即第三俗。观此五
蕴无二实我。依二无我所显真理即第四
俗。以说依诠显真如故。其五蕴事即第一
真。因果等理即第二真。此五蕴上二我无时。
诸藏章¶ 第 289c 页 T45-0289.png
依门显实即第三真。观五蕴如自内所證
废诠谈旨一真法界即第四真。前前为粗。后
后细故。成唯识论第七卷云。若依世俗说
离于心别有心所。即第二俗。事差别故。若
依胜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即第二真。因
果道理非即离故。第三世俗准。亦如是。今
望真说。又第七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
理世俗。即第二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
绝故。即第四真。又彼卷解。八识自体非定一
异即第三俗。对心言绝即第四真。虚妄识
性是第一俗。真实识性即第四真。即以初
俗对四真。第二俗对三真。第三俗对二真。
第四俗对一真。理皆如是。由准是理一一
推寻。从粗入细相对为言。通二四谛。

第三相摄问答门。于中有二。一诸教相摄。
二问答分别。诸教相摄者。如涅槃经第十三
卷。迦叶菩萨白佛言。昔佛一时在恒河岸
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其树叶告诸比丘
问其多少。乃至未所说法如林中叶等。迦
叶难言。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即
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如
是诸法悉已摄在四圣谛中。迦叶复言。若
在四谛。如来何故唱言不说。佛言。善男子
虽复入中。犹不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圣
谛有二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
觉智。上者诸佛菩萨智。善男子知诸阴苦
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
非二乘所知。是名上智。我于彼经曾不说
之。处界及色受想行识此为苦谛。并集
诸藏章¶ 第 290a 页 T45-0290.png
灭道皆说有中智及上智。善男子知世谛
者。是名中智。总相知故。分别世谛有无量
无边非一乘所知。是名上智。别相知故。知
一切行无常等。是第一义中智。总知三法印
故。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二乘
所知。是名上智。古来解云即恒沙万德无量
无边。此上经文因迦叶问二谛所由。世尊答
中显一一法皆有上中智。以明二谛别故。
谛者实也。凡夫不了。唯圣者證。凡夫智缘而
不能證名为下智。由对彼智但说依中
上二智立于二谛。据实而说。法有胜劣。智
有深浅。但立二谛。今形凡位智说中上。證
实唯二。若总相说。二乘形上下。即下上摄
故。如根上下智力。随其所应。次经当显。文
殊白言。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
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
将非佛妄语耶。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
谛。此明二谛不相离义。世尊。若尔者即无
二谛。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
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即有二种。一
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
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
此明依人智有浅深显二谛别。善男子。五
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
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
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
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实。
或复有法有名无实。善男子。有名无实者。
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善男
诸藏章¶ 第 290b 页 T45-0290.png
子。如我.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受者.
作者.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旋火
之轮.诸阴界入。是名世谛。苦集灭道名第
一义谛。善男子。世法有五种。一者名世。二
者句世。三者缚世。四者法世。五者执著世。善
男子。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车乘.屋舍。如是
等物是名名世。云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
等偈名为句世。云何缚世。捲合.系结.束缚.
合掌是名缚世。云何法世。如鸣钟集僧。严
鼓试兵。吹贝知时。是名法世。云何执著
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想执著言是沙
门非婆罗门。见有结绳横佩身上。便生念
言是婆罗门非沙门也。是名执著世。善男
子如是名为五种世法。善男子。若有众生。
于如是等五种世法。心无颠倒。如实而知。
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若烧.若割.若
死.若坏是名世谛。无烧.无割.无死.无坏是
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为
世谛。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无
怨憎会。无求不得。无五盛阴。是名第一义
谛。复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
走时即名走者。或收刈时复名刈者。若作
饮食名作食者。若治林木即名工匠。锻金
银时言金银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
如是。其实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
而生名世谛。十二因缘和合生者名第一义
谛。古来释云。五阴和合以来后之七番当法
辨相。于中粗分有二。一大。二小。细分有
四。一立性宗。即小乘中浅说诸法各有体
诸藏章¶ 第 290c 页 T45-0290.png
性。萨婆多等也。二破性宗。即小乘中深说
诸法假有无性。成实论等也。三破相宗。即
大乘中浅破诸法因缘之相。宣说诸法毕竟
空寂。中.百等论也。四显实宗。即大乘中深
说妄情所取诸法毕竟非有真实法界常住
不坏。涅槃等也。于此四中皆有二谛。上七
番中。初三是其立性宗中所辨二谛。次二
是其破性宗中所辨二谛。次一破相宗中所
辨二谛。后一显实宗中所辨二谛。今此文
中。以深摄浅故备论之。就初宗中依婆
沙等。具说有七番。不能繁引。一情理分
别。妄情所取我众生等。以为世谛。无我之
理为第一义。二假实分别。瓶衣.车乘.舍宅.
军林。如是一切假名之有名为世谛。阴.
界.入等实法之有为第一义。故杂心云。若
法分别时。舍名即说等。分别无所舍。是
说第一义。三理事分别。阴.界.入等事名
为世谛。其十六行法相道理为第一义。四
缚解分别。苦集是世。灭道第一。五劣胜分别。
苦集及道理中非上。同名世谛。灭谛精胜。
说为第一。六空有分别。于彼四谛十六行
中。除空无我皆名世谛。空与无我理中精
妙。说为第一。七行教分别。教名世谛。行名
第一。故杂心云。经律阿毗昙是名俗正法。
三十七觉品是名第一义。今此但彰初之三
门。馀略不辨。第一先就情理分二。五阴和
合称言某甲。凡随所称计有我人。是名世
谛。圣人解阴无有某甲离阴亦无。名第一
义。第二约就假实分二。先分二法。有名
诸藏章¶ 第 291a 页 T45-0291.png
有实是其实法。阴.界.入等依名求法有体
可得故言有实。有名无实是其假法。瓶衣.
车乘.舍宅.军众。如是一切假施设其名。推
求无体故曰无实。下就谛辨假为世谛。实
为第一。第三约就理事分二。事为世谛。
理为第一。事有假实。如我众生乃至兔角
旋火轮等。是其假事.诸阴.界.入是其实事。
此等一切同名世谛。苦集灭道法相道理为
第一义。次下就其破性宗中以辨二谛。于
中两门。前门就其假法空有以辨二谛。后
门就其实法空有以辨二谛。就前门中先
明世谛。世法有五。后于是五法心无颠倒
名第一者。知其性空不亦实性名无颠倒。
就后门中若烧割等名世谛者。五阴诸法
同名世谛。无烧割等名第一者。诸法性空
名第一义。次下就其破相宗中以辨二谛。
八苦之相以为世谛。无八苦相为第一义。
问曰此宗所辨二谛与前何别。古来释云。前
说因缘假有以为世谛。此宗宣说妄相之
有以为世谛。前宗宣说无性之空为第一
义。此宗宣说无相之空为第一义。有斯别
耳。次就第四显实宗中以辨二谛。事相缘
起以为世谛。法性缘起名第一义。先喻.后
合。喻相云何。譬如一人随用分多。若其走
时名为走者。收刈之时名收刈者。如是所
说父母生边名为世谛。因缘生边名为第一。
古来解云。因缘所生凡有六重。一事因缘所
生。如毗昙说。二法因缘所生。唯苦无常生灭
法数。三假因缘所生。如成实说。四妄相因
诸藏章¶ 第 291b 页 T45-0291.png
缘所生。犹如幻化。五是妄想因缘所生。如
梦所见。六是真实因缘所生。所谓佛性十二
因缘如水起波。前五缘生并是世谛。今据第
六故名第一。上解虽精。今解小别。此中二
谛。唯明显实宗中二谛。不说小乘及破相
二谛。显实自有破于相故。诸小乘计二十
部殊。佛岂悬为大唐所有。说二小宗所有
二谛。由此应言。后七番中初番举事。释前
依人以立二谛。经言凡夫随其所称名为
世谛。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
一义。故知但是重显前义。令知二谛依人
相待亦建立之。以下六番依法胜劣相对建
立。虽不分明差别分别。义推即是此中四
重。前第二番有名无实是世俗者。即此初
俗。显扬等说如我有情等。正与此同。有名
有实名第一义。即论所说四种胜义。皆有名
体故。即显我有情等唯俗非真实最为卑
劣。馀皆胜此可为胜义。或唯三科对我众
生等。有名有实名第一义。亦不违理。相可
知故。第三番中如我众生乃至诸阴.界.入
是名世谛。四谛是第一义者。此以二类对
四谛理俱名世俗。我乃至旋火之轮但有其
名无体用。法更重说为世俗谛者。显不唯
形于三科法名为世俗。亦形四谛等名世
俗故。准馀世俗皆可通形。其阴.界.入等有
名有体。前第二番。以初有名无体用法。
形阴.界.入。阴界入法名为真谛。即四真中
初胜义摄。显此非唯是胜义故。复以三科
形于四谛。事劣于理即为俗故。即是论中
诸藏章¶ 第 291c 页 T45-0291.png
第二世俗。四谛即是第二胜义。第四番中世
法有五。名为世俗。知世俗如此名真者。
显初世俗不唯我等但有其名无体用法。
其无实体有用之法亦初俗故。显扬等说
房舍.军林等亦初世俗故。以无实体我等
类同最卑劣故。无倒知此唯有蕴等都无
真实名句等法。是第一义。四胜义中皆无所
说五世法故。或三科中实无此五。此番状
似说之非次。以蕴.界.入既说通真。恐此
有用无体之法亦通真谛。为显不然因释
彼疑。故今方说。五种世中。初二能诠。次二所
诠。后一标相。显能所诠若情若事皆有假
立非真实故。作差别说。更无异义。第五
番中若烧.割等名世谛等者。此之一对显
二无我名为世俗。外道异生执我常一。佛
说为无。以五蕴等可烧割等。无彼实我一
常之相故。烧割等二无我也。后番以此无
我形于苦谛理等说为真谛。即第三真。今
以之对一实真如。真如不依可烧割等诠
门显故。即胜义胜义故。二无我等依诠显
实名为世俗。第四胜义世俗所摄。不尔此
言有何诠理。世尊不说无义言故。一实真
如即是第四胜义胜义。第六番中八苦相等
名世等者。前以四谛对蕴等名真。今以
之对二无我等无八苦相法。即成世俗。
第三證得世俗所摄八苦。即是苦谛理故。
偏举一苦类馀三谛。此番应在第五番说。
前第五番应第六说。以言便故前后不定。
第七番中所说法喻。总明二谛体无差别。
诸藏章¶ 第 292a 页 T45-0292.png
随其人智及于法中。空有.事理.浅深诠旨
四重二谛。胜劣相形成真俗故。世人但知父
母所生名为世俗。出世之人知因缘生名
第一义。此随人智以分二谛。父母所生假
事粗浅名为世俗。因缘生者实法细深名为
胜义。此随于法以分二谛。总明二谛差别
法喻。更无别门。审观经意。虽有七重。以
义而推与论无别。经为根本义依法相以
宣扬。论是末宗禀佛言而成理。岂复自为
[矛*牟]楯。苟出胸襟而已哉。故知经论所说无
别。但由解者分别不同。作此会经亦应允
当。何以得知形无烧割等。即一实真如胜
义胜义所摄。涅槃又说。文殊师利菩萨摩诃
萨白佛言。世尊所言实谛其义云何。佛言。
善男子。言实谛者名曰真法。善男子。若法
非真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无颠倒。无
颠倒者乃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无有虚
妄。有虚妄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名
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
者是佛所说非魔所说。非佛说者不名实
谛。善男子。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善
男子。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即名为实
谛之义。此意即说无烧割等真如为谛。唯
是胜义非俗谛摄。最殊胜故。文殊师利白佛
言。世尊。若以真实为实谛者。此真实法即
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
佛性无有差别。佛告文殊师利。有苦有谛
有实.有集有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
道有谛有实。善男子。如来非苦非谛是实。
诸藏章¶ 第 292b 页 T45-0292.png
虚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
文殊师利所言苦者为无常相。是可断相是
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
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此经文意。
一实真如在缠名佛性。在果名如来。法性
空如。亦因空显故名虚空。非安立故非四
谛摄。此经即是废诠谈旨一真法界。苦集灭
道是四谛事。谛即四理。实为四如。由此真
如非苦非谛但是实摄。又如前所引。瑜伽.
显扬说有二谛。但说俗有四与此四同。唯
说真有一。即非安立。唯第四真。前三不离
俗后三故。所以不说。又有差别名为安立。
故说四俗。无有差别名非安立。故唯一真。
成唯识论第九卷中四真具有。广具显故。示
胜于俗亦有差别。胜鬘一谛第四真收。仁
王二谛各自名摄。中边论.显扬.唯识第八。
说此二谛各有三种。俗谛三者。一假世俗。
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如次应知即三自
性。真谛三者。一义胜义谓真如。二得胜义谓
涅槃。三行胜义谓圣道。此假世俗第一俗摄。
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行世俗第二第三世
俗所摄。有为事故。心上变似四谛相理。理不
离事故依他摄。第二第三世俗摄也。显了世
俗第四俗摄。依二空门所显了故。准义应
入四胜义中。易可知也。其义胜义第四真
摄。此得胜义第三真摄。因證显故约得辨
故。此行胜义第二真摄。无漏真智理稍胜故。
若随其事第一真摄。随其所应入四世俗。
易可知也。若说四谛苦集灭道为得胜义。
诸藏章¶ 第 292c 页 T45-0292.png
即第三俗第二真摄。论自说故。瑜伽第四
十六云。何名谛施设建立。谓无量种。或立
一谛。谓不虚妄谛。第四真摄。或立二谛。一
世俗谛。二胜义谛。仁王般若。波斯匿王白言。
世尊。世谛中有第一义谛不。若有者谛不
应一。若无者智不应二。与瑜伽同随名
次第二谛所摄。或立三谛。一相谛。二语谛。
三用谛。所诠能诠体用离合有差别故。相
谛通真俗。语用初三俗。唯非真中后二所
摄。或立四谛。一苦。二集。三灭。四道。如前
已说。杂染清净二类各有因果殊故。或立
五谛。一因谛。二果谛。三智谛。四境谛。五胜
谛。前四安立。后一非安立。安立之中能有.所
有.心境异故。初因果谛。第三俗谛第二真
摄。境通真俗。智唯第二第三俗谛。第一第二
真摄。第五胜谛第四俗谛。第三第四真谛所
摄。或初四种集苦道灭如次配摄。后一真
如。或立六谛。一谛谛。二妄谛。三遍知谛。四
应永断谛。五应作證谛。六应修习谛。胜义世
俗二类有殊。染净因果两各异故。谛谛通四
真。义理皆胜故。妄谛通四俗。义理皆劣故。
或谛谛是理。非初二俗。是后三真。妄谛如幻
是初二俗真第一摄。后四如次即是四谛。
第三俗谛第二真摄。或立七谛。一爱味谛。二
过患谛。三出离谛。四法性谛。五胜解谛。六圣
谛。七非圣谛。集苦道灭次第初四。意解思
惟圣凡所知种类异故。初四谛者第三俗谛
第二真摄。意解思惟第四俗谛第三真摄。
依诠行相二无我故。四真四俗皆是圣谛。圣
诸藏章¶ 第 293a 页 T45-0293.png
知有无事理别故。凡于初俗坚著妄说以
为实故。非二圣谛。圣知为无可初俗摄。馀
处或立七谛。爱味.过患.出离.应知.应断.应
證.应修。单重二观观于四谛。第二观中除
道谛故。亦第三俗第二真摄。或立八谛。一
行苦性谛。二坏苦性谛。三苦苦性谛。四流
转谛。五还灭谛。六杂染谛。七清净谛。八正
加行谛。依于三苦.生死.涅槃.有无漏品.圣
因别故。初四及第六第二第三俗谛第一第
二真谛所摄。第五及第七第三俗谛第二真
谛所摄。净因果故。或第四俗第三第四真谛
所摄。第八正加行谛。第三第四俗谛第二
第三真谛所收。胜鬘经中亦说八谛。有作无
作各有四种。对劣胜机说浅深理。种类别
故。有作声闻四谛。定属第三俗谛第二真
摄。无作四谛菩萨四谛第三俗谛第二真摄。
或第四俗第三真摄。依诠显旨非安立故。或
说九谛。一无常谛。二苦谛。三空谛。四无我
谛。五有爱谛。六无有爱谛。七彼断方便谛。八
有馀依涅槃谛。九无馀依涅槃谛。依苦四境
后有常断二种爱集一道二灭而分成故。此
是四谛即第三俗第二真摄。或说十谛。一逼
切苦谛。二财位匮乏苦谛。三界不平等苦谛。
四所爱变坏苦谛。五粗重苦谛。六业谛。七
烦恼谛。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九正见谛。
十正见果谛。初五有漏果。次二异熟因。次二
出世道。后一无为灭。苦谛五中初一摄四苦。
谓生老死怨憎会苦。第二即是求不得苦。第
三是病苦。第四是爱别离苦。第五是略摄一
诸藏章¶ 第 293b 页 T45-0293.png
切五取蕴苦。八苦二集两道一灭有差别故。
第三俗谛第二真摄。此中且略配谛相摄。巨
细义门皆应别说。颂曰。不虚.真.相.苦。因
谛.及爱.行。无常与逼切。增十谛各初。


答分别者。问曰虽说二谛四种不同。此中
何者名为安立。何者名非安立。答显扬论
说。四种俗谛皆是安立。瑜伽论说。第四胜
义是非安立。故前三真亦是安立。体即是俗
后三谛故。问若是安立谛。已立为谛。何故复
说非安立谛。答瑜伽论中六十四云。唯说安
立离非安立。二种解脱不应理故。一者于
相缚。二于粗重缚。若有行于诸安立谛。行
皆有相。于诸相缚不得解脱。相不脱故。于
粗重缚亦不解脱。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
行于相。不行相故相缚解脱。相缚脱故于
粗重缚亦得解脱。问若非安立已立为谛。
何须复说安立谛耶。答六十四。说为令资
粮及方便道得清净故。有所厌舍。有所修
习。有所进趣。有所了知。故立安立。问若
行有相。二缚解脱有何过失。答六十四说。
有极善定心。依第四静虑。于顺决择分善
法中转。缘诸谛时。于二种缚应得解脱
究竟清净。以有相心相缚犹在。若能治心许
有相者。与所治心竟有何别。又世出世道
二种有殊。故行有相不得解脱。要依无相
非安立谛。由此證知无分别智定无相分
而能断惑。问但立一俗一真即得。何须立
四。答此谛但应摄行归真总立一谛。胜
鬘经说一实谛。是唯如来藏。是为一实。馀
诸藏章¶ 第 293c 页 T45-0293.png
有起尽。或是所取非一实故。若以事理安
立非安立而论。但应立二。六十四说。一真
法界名为胜义。馀名世俗。仁王经中说二
亦尔。若随人法有胜有劣。应各立二。涅槃
经中随人随法亦说二谛。或俗及真皆有
二谛。若以空.及事.理。义.得.行殊。显扬论等
二谛之中皆有三种。若以诸法有无.事理.
浅深.诠旨。义各别故。二谛之中各说四重。
又瑜伽释言。世俗胜义皆有世间所成.道理
所成.證得所成.真理所成。由是世俗及胜义
谛各分四种。于劣法中世间所成等立四
世俗。于胜法中世间所成等立四胜义。故
非增减。问此二谛为同为异。答亦同亦异。
仁王经云。世谛之中无第一义。智不应二。
若言有者智不应一。涅槃经言。世谛者即
第一义。有别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故
不可说定同定异。第一世俗有名无体。俗
中极劣无可过胜。假名安立。唯俗非真。是
名为异。第四胜义体妙离言不可施设。真
中极胜。超过一切。唯真非俗。是名为异。
馀可为同。由此二谛四句分别。有俗非真。
谓第一俗。有真非俗谓第四真。有真亦俗。
谓前三真俗后三谛。有非真俗。谓除前相。
第四胜义不能自胜。待于四俗故名胜义。
故前三真亦名为俗。第一世俗不能自俗。
待于四真名为世俗。故后三俗亦名为真。
第一胜义待一俗名胜。第二胜义待二俗
名胜。第三胜义待三俗名胜。第四胜义待
四俗名胜。第一世俗待四真名俗。第二世
诸藏章¶ 第 294a 页 T45-0294.png
俗待三真名俗。第三世俗待二真名俗。第
四世俗待一真名俗。故若有俗时亦必有
真。若有真时亦必有俗。俗是真家俗。真是
俗家真。有俗亦有真。无真亦无俗。故非
遣依他而證圆成实。非无俗谛可得有
真。真俗相依而建立故。如是所说四种二
谛。经论虽有。诸德虽传。然诸后学未能
疏演。基随翻译之次。略纂所闻。其间委细
后更咨审。所以编集以为一章。庶后学徒详
而易矣。可谓义高千叶。理光万代。赞咏吟
讽何以畅其欢情。所恨徒响伯牙之琴。虚
尽卞和之璧耳。
大乘法苑义林章第二

治承五年六月三日此卷移点了圣玄大
法师     生年六十八
         传领求法沙门信定
宽文十二年(壬子)十月 日如形令修补了
             清兼法印